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李治为接班人?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李治为接班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世民的儿子中,比李治强的大有人在。如果李世民立的不是李治,那么是不也就没有后来武瞾的大周。
近年来,受一些影视、文学虚构作品的影响,人们对长孙无忌产生了较大误解,认为他在贞观朝势力巨大,在贞观后期“兴风作浪”,李世民不得不“忌惮”他,连立太子也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
这显然是与真实历史相违背的。
在二十三年的贞观岁月中,长孙无忌仅仅在贞观首尾(贞观元年,贞观22-23年)从事过实务,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三年。
长孙无忌在贞观十七年后负责教导非常年轻的太子李治(李治被立为太子时仅15岁,且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储君教育),这是他在贞观后期的主要任务。
在李唐开国岁月中,长孙无忌曾经跟随李世民征战。李世民评价其“总兵攻占,非所长也”,即军事水准平平。
在贞观十九年征高丽之时,李世民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某军事建议,这个建议后来被李靖、李道宗吐槽。史书也并未记载长孙无忌在开国战争中有何功劳。由此可知,长孙无忌没有能力和实力在开国战争时期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玄武门事件中,长孙无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李世民能够登基,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均有贡献。
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据史书,在这一时期,李世民的腹心仅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长孙无忌作为核心圈成员,应该参与了所有的机密策划,他和李世民的“布衣之交”也在“共患难”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升华。但夺嫡之密谋参与人员并不多,长孙无忌没有机会在这一时期培植自己势力。
那么,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后,有没有条件去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呢?同样没有。
长孙无忌在贞观元年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贞观二年初,长孙无忌因为敏感的外戚身份,要求回家赋闲。
在此期间,长孙无忌先后获得司空、司徒等虚职,但并没有参与实务。绘制凌烟阁之时,长孙无忌为司徒,官衔排名第一,并因此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可谓功成名就,荣耀门楣。
如果太子李承乾不出事,长孙无忌本可以悠闲一世、善始善终的。然而,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长孙无忌。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立15岁的李治为太子。此时,李世民的大臣大多已经年迈,无法作为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尚在中年,年富力强,他又是元舅,地位特殊。于是,李世民考虑把长孙无忌作为主要托孤大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担任李治的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后两者应该是挂名,李治主要由长孙无忌教导。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丽期间,长孙无忌“摄侍中”。“摄”,仅对某段时期而言,为临时职务,事毕自解。
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与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
贞观二十二年,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开始主管朝政。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选定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人为托孤大臣。
在李治一朝,长孙无忌身为元舅、宰相、托孤大臣,位高权重,至于权力究竟几何,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贞观一朝,长孙无忌即使有心,也没有实力、能力、条件培育自己的势力,说李世民忌惮长孙无忌并不存在的“势力”,太过可笑。
选择立李治为太子、选择让李治登基,都是李世民自己的选择,并非受长孙无忌逼迫。
长孙无忌在凌烟阁排名第一,是因为他是外戚,是玄武门第一功臣,当时的虚衔第一,所以排第一。这并不是势力的象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座次是怎么排出来的?150 赞同 · 18 评论回答
“李治昏懦说”其实由来已久,来源应该是《新唐书》,但如果结合《旧唐书》估计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旧唐书》编修的时代离唐朝灭亡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但由于当时正是割据混战的时代,《旧唐书》在短期内仓促修成,所以对唐代史官的著述照抄照录多而加工少,缺乏必要的剪裁、整理和概括。
《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
《旧唐书》公元945年成书,全书200卷,总字数为2002600字,单字数仅为6346字。
《新唐书》公元1060年成书,全书250卷,总字数为1694794字,单字数仅为6346字。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北宋儒家思想盛行,对高宗娶武后的行为也是无法接受的,所以黑高宗其实还挺政治正确的。
不过了解唐史,还是烦请将《旧唐书》《新唐书》两本都涉略一番。
治唐史如果连这两本都未曾读过,就有点emmmm……
《旧唐书》:“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新唐书》:“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以上节选自赵文润教授的论文《唐高宗再评价》,在此也再缅怀下严谨治史的赵教授。
谢邀。
一个懦弱的人,敢在脾气冲动的父亲还活着时,跟庶母私通?
一个懦弱的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庶母、立为后?
一个懦弱的人,敢不到三十岁,就将舅舅长孙无忌与关陇集团,一网打尽,自己提拔一堆人?
说李治懦弱,是太小看他了。
太宗与长孙无忌都曾以李治为仁懦。欧阳修后来《新唐书》里,说太宗没看准李治——当然他对李治很有意见,是因为以结果论,武氏得国。
但我私人看法:依李治的作为,若要概括,则可说是闷骚,是鸡贼,是外柔内刚。
李承乾与李泰争太子位时,他两不得罪;俩人后来倒霉了,他也不落井下石。因此被认为仁,上位了。
长孙无忌觉得自己与李治是利益共同体,搞死了吴王。
此后,李治要立武氏,发现朝政都被长孙无忌控制,于是自己提拔许敬宗李义府等,自立门户。
利用吴王旧案扩大化的例子,反过来慢慢拿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从此皇权提升。
对内则轻徭薄赋,低调俭朴,户口增长,经济发达。
对外则蚕食为主,终于登基十几年,吞掉高句丽。
他是个很能忍的人。
所以说他闷骚鸡贼,在于:
后世说到许多破事,似乎都是武则天做的。二圣临朝,大家都以为武则天控制朝政了。
其实李治直到死前一年,都掌握着宰相任免权。题外话:他死前一年,郭待举、郭正一他们授同平章事,嗯。
大概可以说,日常许多事,武则天处理;大权还在李治手里。结果就是,在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死后,高宗朝没有过权相。
李义府和许敬宗是他用来对付长孙的,对付完了,他自己再把李义府给收拾了。
历来皇帝一旦不肯分权给宰相,多少要借外戚甚至宦官来做事。从结果来看,李治借的是武则天,自己的老婆。说难听点,在公元682年之前,武则天就是李治的门面,就是李治的打手。她负责许多日常工作,背许多锅,李治可以养他的风眩病,掌握着大权,还不用担心有人夺权——武则天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李治,甚至后来能夺李显的位置,也是李治遗诏里给的权柄。
李治对权柄的把握,鸡贼着呢。
后世因为武则天那二十来年的太后+天子生涯,许多会误觉得李治柔弱,却忽视了武则天执政的合法性,基本来自李治;武则天的政策,基本也没违背李治的宗旨。李唐宗室是被搞了很多,但武则天之后掌权的,还是他和李治生的那几个娃。
这不,到五王闹神龙后,武则天还不是要去跟李治合葬,国号归唐?
看看高宗在位时的唐朝疆域,看看他那么多狠辣手腕却不沾一点血腥的名声,明明坑杀了舅舅按了关陇派系自己组门户,还一脸都怪老婆太凶呀我其实是好孩子嘤嘤嘤。
他只是很懂得闷声发大财,不像孙子李隆基晚年那么爱热闹罢了。
《旧唐书》说李治:
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
可以说他很年轻时就被长者推重。
也可以说他很年轻时,就被称为长者了……
不要被影视剧骗了啊亲,李治不懦弱,他很有才干,政治手腕一流,哪来的“比李治强的大有人在”,他最大的缺点是身体不好,才会让老婆帮忙处理朝政,就算这样,李治在位的时候,武则天也不敢出幺蛾子。
想想长孙无忌是什么人啊,开国元勋,权倾朝野,还是亲舅舅,照样能被李治搞下去,李治要能有康熙的身体和寿命,唐朝不知道能强到什么地步。
--------------------------------
谢谢网友的提醒,上面的话应该改成李治要是有他老婆武则天的寿命就好了哈哈哈
隋炀帝、唐太宗加起来六征高句丽(其实不止),然而谁最终把高句丽灭了?高宗李治。
高宗是怎么灭掉高句丽的?
先破百济: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与新罗兵合击,破之,杀溺死者万馀人。
这万余人是“死者”。
再破高句丽于鸭绿江:《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契苾何力……九月,次于鸭绿水,其地即高丽之险阻,莫离支男生以精兵数万守之,众莫能济。何力始至,会层冰大合,趣即渡兵,鼓噪而进,贼遂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众尽降,男生仅以身免。
斩首三万级。
再战辽水:《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何力奋击,皆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乘胜而进,凡拔七城。乃回军会英国公李勣于鸭绿水,共攻辱夷、大行二城,破之。
斩首万余级。
新城、金山之战:《资治通鉴》:辛未,李勣拔高丽之新城,使契苾何力守之。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庞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袭其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破之。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馀级。
斩首五万余级。
扶馀之战:《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总章元年……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丽扶馀城。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馀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必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馀人,遂拔扶馀城。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望风请服。
杀获万馀人。
围城打援:《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总章元年……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扶馀城,与李勣等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斩获三万馀人,进攻大行城,拔之。
斩获三万馀人。
中原军队再次来到平壤,此时高句丽已是大势已去,树倒猢狲散了: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总章元年……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勣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勣等奋击,大破之,追奔二百馀里,拔辰夷城,诸城遁逃及降者相继。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军继之,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
光是答主罗列的几场战斗,唐军砍下的是十几万高句丽青壮男丁的滚滚人头,虽然存在前线将士和史官虚录战绩的可能,但是首先,唐前期的虚报战绩并不严重,其次,一场战斗下来伤者一般也不会少于死者。因此,高句丽在这几场战斗中失去了十万左右的男丁,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那么盛唐时期,高句丽一共有多少人叻?
知网《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中提到,高句丽的人口当时是69.7万户,人口348.5万人。


懦弱的高宗,每一战斩首这个国家的百分之一左右人口,这样的战斗还来了好多次。
军队是统治者意志的延伸,你说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懦弱”的李治?
插一句题外话。敢堂堂正正娶了自己后妈为正妻的而不是偷情不是纳妾不是其他什么的皇帝,历史上有几个?
能因为爱情堂堂正正的娶了自己后妈的男人,能有几个?
不谈这种行为道德与否,敢这么干的人,你觉得他懦弱?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真正原因:为了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唐太宗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年仅15岁的李治有些年幼,而国赖长君,于是想到了改立年长李治9岁的李恪。然而换储一事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人因此认定都是长孙无忌的阻挠才导致李恪没能当上太子——其实不然,李恪之所以当不上太子,是因为唐太宗根本没有真心想过要立他为太子。你问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各本史书上到底是怎么记载的。
《资治通鉴》: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十二月,壬子(初六),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要不戒!”
《册府元龟》◎帝王部·诫励:
(贞观十七年)十二月,帝谓吴王曰:“父之於子,恩爱是常。子能仁孝不骞,父亦恩情自重。若不顺其亲,数有罪恶,刑戮将及,何爱之有?昔汉武立昭帝,燕王旦嚣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至,身死国除。为人臣不得不慎。”
《旧唐书·禇遂良列传》: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仍命遂良草诏。
《册府元龟》◎刑法部 守法正直:
帝因泣谓侍臣曰: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敦礼进曰:昔周公诛管蔡,汉景夷七国,至於孝昭之时,燕王盖主谋逆,皆正刑典,此乃前事不远,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乃从之。
贞观十七年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唐太宗在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后为了同时能够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第二天果断立了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立李治时的这一系列动作可谓是雷厉风行,甚至不惜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唐太宗已经立定李治后又过了大半年时间,在心血来潮之下欲立李恪时,竟然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而且从《资治通鉴》的史料上看,就算李治十一月十七日拒绝纳妾,唐太宗疑其仁弱并立马想到了李恪,但短短的十几天,十二月初六,唐太宗却反过来警告李恪不要学燕王刘旦,并说我已经帮你做准好了霍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唐太宗居然在临终前还对着长孙无忌提到了霍光,这其中的奥妙,有些人是永远不愿去想,也不敢去深究的。所以唐高宗在处置李恪等人时为什么会有大臣特意提及燕王刘旦一事,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不过是在遵从唐太宗的旨意办事。
当然,也有人声称唐太宗用燕王旦警告李恪是在“保护”李恪,在为李恪“好”,让李恪自己谨慎小心一些,不过这真的是唐太宗在为李恪好吗?
李恪作为亲王,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命都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何况以李恪提名太子未果这件事,以及他敏感的庶长子身份,新皇登基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想不到。所以唐太宗要是真的在保护李恪,真的为李恪好,就不该是告诫李恪自己要谨言慎行一些,而是应该明确告诉未来的皇帝李治你要善待李恪。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晋文帝司马昭病重时用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告诫太子司马炎,让他日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弟弟司马攸;太后王元姬直到临终也不忘含泪叮嘱长子司马炎,要他记住自己的嘱托,千万不可对司马攸不利;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唐太宗既然能明确向自己的接班人李治表示日后一定要善待李承乾、李泰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同样强调一下也要善待李恪呢?
所以唐太宗警告李恪,只是警告而已,和所谓的保护李恪无关,更不是在为李恪好。唐太宗若是真的为李恪好,就该告诉未来的皇帝一定要善待李恪。
还有人说警告云云也有记载是在贞观十一年的,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在没有确切时间记载的事,司马光通常是很统筒把事情记载在一个大事件后面,而警告别学燕旦,《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了是“十七年,十二月,壬子”。司马光与李恪无冤无仇,没理由去捏造一个日期来使得立李恪为太子变得可笑与不真实,所以这个日子就是唐太宗告诫李恪日子,何况《册府元龟》上也同样记载了此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十二月。
综合对比一下上述史料,唐太宗为什么要提名李恪为太子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了让大家把目光从李治的同胞兄弟身上转移到李恪这个庶长子(唐太宗第二子李宽早夭,第三子李恪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上,毕竟各处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明确,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唐太宗的最高指导思想就是如何能够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至于这三个儿子之外的其他皇子,都不在唐太宗担心的范围之内。
《旧唐书·李泰列传》: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新唐书·李泰列传》: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
《册府元龟◎帝王部?英断》:
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求而得也。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册府元龟◎宗室部?谴让》:
太宗因谓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储宫之位,可经营而得也。泰立, 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不要觉得唐太宗偏心,要知道人心天生是偏左的,想要一碗水端平本来就是难事,唐太宗也不是阳光普照大地的圣人圣父,就只是个普通人,会对自己钟爱的儿子有所偏心偏爱再正常不过。这一点看看唐太宗平时是如何对待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的,又是如何对待李恪这些儿子的,就再清楚不过了。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没去封地,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齐王李元吉曾住在武德殿与太子李建成互通有无,唐玄宗即位之初也曾在武德殿听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李承乾、李泰、李治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无疑是将李恪推上火架烤,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蜀地“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府降级为了都督府。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300,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严厉的惩罚,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唐太宗的偏心偏爱,实在再明显不过了。
不过光有李治当太子并不能让唐太宗彻底放下心来,毕竟新皇登基后,他的同母兄弟处境是最危险的,西晋的齐王司马攸、隋朝的杨勇杨秀等人正是前车之鉴,所以唐太宗临终前为了以防万一,坚决不让李泰回京奔丧,以免被人趁机找借口加以处置。更甚至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唐太宗还特地把自己的庶长子、宗室中排行仅次于荆王李元景的吴王李恪推出来当做挡箭牌——庶长子的名分竟有多少分量,看看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李智云早夭,李元景即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就知道了。
《唐會要卷第九十食實封數》:
荊王元景。二千五百戶。武德九年十月八日敕。
《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
荆王元景……贞观初,历迁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
唐太宗登基时李元景才几岁,对大唐更没有任何功劳可言,就这样,唐太宗一下子就给了他实封2500户的超高待遇(当时亲王实封一般600户到800户),后来又是雍州牧又是右骁卫大将军,就是因为李元景这个唐高祖的庶长子、宗室头号亲王的头衔太过扎眼,唐太宗必须予以一定的安抚。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唐高宗登基后,又进一步加封了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这两个宗室排前两号的人物分别为司徒与司空,虽然三公的头衔不过是个虚职,但也象征了唐高宗对宗室的安抚。
所以永徽四年高阳公主等人谋反时,为什么要推举荆王李元景上台,就是因为他这个唐高祖庶长子的身份是宗室之首,占了名分的先机,不然按照远近亲疏甚至才望来看,韩王李元嘉的王妃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的嫡亲姐妹,而且在宗室中更是才名远播比李元景好多了。高阳公主却压根没搭理跟自己关系同样亲近且有着贤王之名的李元嘉,而是直接推了宗室之首的李元景上台,庶长子的名分有多重要,也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唐高宗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这番苦心安排,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幕:年轻的新皇唐高宗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干脆借题发挥,将宗室的两个大头李元景与李恪一网打尽。不过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唐高宗曾召见房遗爱,并责备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唐高宗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唐高宗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通观史书的记载便可知道,唐太宗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的钟爱之情是李恪望尘莫及的,所以唐太宗对庶长子李恪有这么一次口头上的提名,实质是为了让李恪给自己心爱的儿子李泰挡箭,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欲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移步:
一,李世民为啥立李治?
1.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有多爱呢?贞观年间颁布《氏族志》,规定皇族李氏与后族长孙氏的门第高于五姓七宗等门阀。
2.李世民政权的基盘来自武德年间的秦王府旧部,而这个秦王府旧部成员包括了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杰两大集团,这个秦王府旧部后来也就是玄武门功臣集团,在玄武门政变前长孙皇后亲自鼓励将士,诸将莫不感动,事实上与玄武门功臣集团绑在了一起。之后长孙皇后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力保房玄龄。
基于以上两点,李世民的继承人必须也只能是长孙皇后的孩子,咱就不谈长孙无忌、高士廉这种长孙皇后的实在亲戚,就是尉迟敬德、程知节、杜君绰这帮秦王府旧部也绝不希望将来继位的君主和自己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长孙皇后生了仨儿子,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
大儿子李承乾被立太子,策划谋反,出局。
二儿子李泰,结党,策划夺嫡,出局。
三儿子李治,李治有两个优势:
1.李治和两个哥哥关系很好,李世民很爱长孙皇后,甚至长子李承乾谋反都实锤了,李世民竟选择原谅了,没杀死,只是流放,李承乾倒台时大骂李泰暗害自己,李泰也被疏远了,在李世民的心里,是希望这仨儿子都能活命,唯一的做法就是立李治当皇帝。
2.李治在皇子中很特殊,他是唯一由李世民亲自抚养的儿子,我们都知道皇子们一般是由后妃抚养的,古代皇帝们是不管皇子们饮食起居的,李治他就特殊,他是李世民一手带大的亲儿子,在感情上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比拟的,李世民出征时给李治的信里怎么说的?——忆奴欲死——娃儿,想死你亲爹我了!
至于有人说唐太宗想立李恪,这种国际玩笑开不得。李恪啥问题?不是因为他是隋炀帝外孙,而是他和玄武门功臣集团没半毛钱关系,李世民疯了?立他?信不信他刚当皇帝就天下大乱?
关于李世民想立李恪的说法只存在于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的对话里,是的!你没看错!李世民竟对全天下最不可能立李恪当太子的人说了易储的话!怎么说的?
“吴王恪英果类我。”
——李恪英明果敢真像我李世民。我李世民啥人?干死亲兄弟,灭了他们儿子,囚禁自己的父亲。
——这是好话么?屁的好话啊!只谈性格智慧不谈品德,如果有人这么对李世民说“李恪英明果敢像您,该立他当太子”,那这人就是想玩死李恪啊!
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世民,偏偏这话对一个全天下最不可能立李恪的人说。那这段对话究竟是啥意思?懂没?
——李恪最后被长孙无忌整死了。
二,李治懦弱吗?
李治懦弱个鬼啊!大唐最大疆域就是在李治手里完成的。
废王立武事件,李治利用手握军权的李绩搞垮了文官系统的舅舅长孙无忌,重用苏定方薛仁贵,在军中已然扶持了自己的人。
他重用武则天是因为爱情?因为爱情咋还日了她姐姐?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是靠不住的,可能结党谋反,儿子是靠不住的,可能夺嫡可能夺位,外戚、兄弟们是靠不住的,可能作乱,宦官也是靠不住的,可能架空自己。——还有谁靠得住?——自己的老婆,在武则天之前还从未有老婆夺权的先例。吕后等人都是在丈夫死后才以太后身后掌权的。
武则天就是他李治的头号打手,而且有个极为难得的优点——武则天和娘家关系极差,十分讨厌自己的兄弟们——武则天和一般的后妃外戚在这点上是不同,这也意味着武则天即便夺了权,她的权力也没有延续性。
事实也是如此,武则天称帝后,面对皇嗣问题,一边是自己亲儿子李显,一边是自己侄子武三思,骂的,这货就是武则天最讨厌的武元庆的儿子,武元庆兄弟几个曾在父亲死后把异母妹武则天赶出家门,武则天当皇后时就把武元庆等几个兄弟逼死了,跟自己侄子们是有杀父之仇的,这些李治都看在眼里,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治敢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权力交给武则天就是看中她在武氏家族中的孤立地位。
最后补充一下,武则天有多讨厌她的兄弟们呢?武则天让其兄弟们改姓“蝮”,要知道,武则天在王皇后萧淑妃死后分别改姓“蟒”“枭”,武则天兄弟们在她的心中和王皇后萧淑妃是一样的,恨到骨子里去了。
当年,长孙国舅和你是一个想法。
有的人搞政治,风头在外,阳谋霸气魄力侧漏,
有的人搞政治,内敛低调,阴谋于腹无声处定乾坤,还把母老虎推到台前作挡箭牌。
不是兄弟不想借你钱,你嫂子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惹不起啊
金融相关内容在我的公号:期股情报社
qbs1818
这事其实蛮黑色幽默的,李世民看老四李泰太狠了,他要是当皇帝了,以后兄弟几个肯定没得活(南北朝前车之鉴太多了),故而选择了看上去人畜无害的老九。
结果嘛,老九两口子时代的李唐皇族阵亡率达到新高。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3 09:53:05  更:2024-03-13 09:56:1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