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夷陵之战刘备只损失了5万左右的军队,蜀汉为什么从此一蹶不振?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夷陵之战刘备只损失了5万左右的军队,蜀汉为什么从此一蹶不振?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图片]
夷陵战败只是那几年蜀汉一连串倒霉事中的一个而已
荆州被占,关羽等荆州的骨干几乎团灭
张飞被杀
法正等重要人物也在那几年病死
夷陵战败
刘备驾崩
国内叛乱
犹记得去年给基友讲夷陵之战的时候,我讲道:刘备方面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是五万人左右。而陆逊兵力可以确定是五万人
基友吓了一跳:才这么点?
三国演义里有几个经典的数字梗,其中一个是蜀国的复制人技术非常发达。在夷陵之战刘备出动了七十五万,几乎全军覆没。然后没过几年,诸葛亮征孟获又出动了五十万人,两者几乎没有重叠,加起来就是一百多万人,已经超过了蜀汉投降时的总人口94万人……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或者衍生产品后,再看三国志及衍生分析成果里实际的数字就会产生“就这”的感觉。实际上五万军人在平地上扎好营寨真的就要散开方圆上百里。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本就只有一州之大,连年战争也是消耗巨大,总人口不过百万上下。而出动了五万人,被斩获过万,伤兵怎么也得是这数字的两三倍,那么除了黄权那边之外伤亡基本是扩散到全军的级别。三四万的死伤,放在一百万人里,那基本是每五户人家里就有一家的人经历过夷陵的伤痛,几乎每个人都有夷陵之战受伤或战死的亲友,放在今天是可以考虑年年鸣笛的大事件(但是考虑到跟东吴的关系,肯定还得淡化)
但是夷陵之战的损失其实要比单纯的数字概念要大的多,因为这里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老兵,不少部队的历史可能是可以上溯到徐州那边,新野那边的老部队,是由百战老兵一路传承下来的,在汉中拼过命的精锐部队。而夷陵之战,(向)宠营特完,这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说向宠没怎么经历大战,安然撤退了。但我个人怀疑这话的意思是除了向宠营之外,南岸其他营的建制全崩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个军队就几乎要从头再建一遍了。
同时,老兵的建设也不只是人,还有配套的设备,有大量的军粮,器械,甲胄,扎营用的帆布,木料,战鼓等等,都不是凭空蹦出来的,都是一点点生产并装备的,光是记账和配发过程都能累死人。你打赢了,只需要补充损耗的部分。你被打崩了,这些就全没了,等到重建军队的时候,这种东西通通要从头生产一遍。
最最恐怖的是,刘备这次是计划把吴属荆州全拿回来的,军队班子里有大量的高级将领和高级文官。被一把火烧死了七七八八,连马良这种重臣都战死了,另外还有一大片优质文官跟着黄权投了魏,封侯的不计其数。其他战死将领虽然几乎都没有记载,但是个个职位都不低。其中有个叫张南的,他有一定可能性是原本曹操手下的将领张南(因为曹操手下那个张南神秘失踪了,时间对得上,而且蜀张南职位很高,应该是领军很久了,有可能是带部曲投了刘备所以有这个地位)。这些人不可能是夷陵之前从大头兵里提上来的,必然是刘备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提拔的优质军官,然而由于夷陵的惨败,他们带着自己的列传永远消失在了长河之中。
想象一下刘备给诸葛亮托孤的时候是什么个状态吧(以下全为艺术渲染,内容十分扯淡,领会精神即可)。
刘备问诸葛亮,朕快不行了,刘禅交给你,我们当年共同发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吗?
诸葛亮说,夷陵之战损失实在巨大,要补充的兵源物资太多了,短时间内断不可能恢复,只能先以小沛营为主,新野营为辅,另选……
刘备:这俩营的番号已经没了
诸葛亮:那只有以葭萌营为基础……
刘备:老兵序列除了向宠营之外都没有了。
诸葛亮:……向宠果然本性淑均,晓畅军事啊
刘备:向宠颇有能
诸葛亮:那么只有从头编练精兵了,当以马良主政,冯习张南主军,欲复其军势只需……
刘备:三人无一生还
诸葛亮:天杀的……l……天杀的……陆逊!
刘备:皆朕之过,皆朕之过也!孔明,朕将刘禅寄托于你,能复大汉江山否?
诸葛亮:臣……臣唯有……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谓刘备托孤时埋伏刀斧手这说法是有多可笑?夷陵之战前,刘备连失荆州,上庸,关羽麾下几万精兵也是损失殆尽,然后夷陵一把梭哈输了个精光,老兵死伤惨重,可能大量成建制崩溃,物资除了烧掉的全成了吴军的战利品,高级军官大量战死,高级官员或战死或投魏,益州已经是一个烂出天际的烂摊子。但是兴复汉室的口号还得喊,跟曹魏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缓和,必须你死我活,这个益州除了诸葛亮谁乐意接?但是诸葛亮真就接下来了,后来还给司马懿打得畏蜀如虎,这是何等的强大啊
因为三国那会儿没有职业军校、总参谋部和士官制度,军队高度依赖以战代训和师傅带学徒的传帮带,效率差得令人发指,老兵和基层军官的人数既少,也没有规范的培养体系,损失难以弥补。
你只是习惯了近代科技的力量,对古代的落后认识不足罢了。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林总在听说阻击部队损失后大为痛心,大有不值之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兵都是经历过长征的百战之兵,说玄幻一点子弹都躲着走,对于军队构造意义不言而喻。在后期敌后根据地创建中,也正是这一波老兵手把手教出了一支又一支革命武装,即使在装备不足只能拿冷兵器凑数时,也能根据自身情况而选择最可靠的斗争方式,这就是老兵的作用。
夷陵之战后,损失的不仅仅是战兵,还有刘备集团文物官员的迅速陨落,依靠流官对抗益州士族是诸葛亮干了一辈子的事,如果夷陵之战的损失没有那么大,局面会好很多,还有荆州的丢失导致季汉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前进基地,基本盘只剩益州,天生就是个割据政权的基本盘。综上,夷陵之败几乎打断了季汉的脊梁骨,三魂七魄也散了一半,诸葛亮花了快十年才勉强收拾了残局,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孙十万,一己之力断了曹刘两家的天下一统之梦,实属带聪明
分割线———————————————————
我发现很多人都特别支持十万啊,我其实也没觉得他多差劲,只是他拉垮的地方过于拉垮导致他的闪光点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过去人们对他的评价其实不算低,但是在刘备曹操两位同时代的人物之下,除去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统一渴望,对于偏安鄙夷以外,还有就是孙权的形象似乎是往胸无大志上靠的,这在传统价值观里是不受待见的。但是呢,能做到把父辈基业守住,甚至有所开拓,在古往今来的二代里面并不多见,毕竟不是谁都能像刘备一样白手起家,人们总喜欢英雄,但是更多时候练普通人也做不好,北社会毒打以后,发现躺平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孙权在那个时代相对来说就是“躺平”的那一位,比同时代所有大佬的结局都要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变革,进而带来对历史重现审视的角度吧
“只”?蜀汉全国人口不到百万,一口气损失了二十分之一,还全是青壮劳动力,直接可以理解为全国挂孝了,就这还叫“只”?
类比一下,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大约是4亿,二十分之一就是两千万。抗日战争全国死了三千五百万人口,这还是不分青壮还是老幼病残的。你能对抗日的损失说“只”么?
工作五年,有感,随口说说。
我们单位(医院)总人数大概是5000人,这里包括了最大的书记和底层的工友。
高层大概有12—15个左右,没数。
中层估计有200个左右,各科室正副主任,职能科室正副科长。
中层干部以下都没有职务,但是也有职称之分,主任职称、副主任职称、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等等职称。
这么多人,你一下子把高层辞掉一半,中层干部辞掉2/3,再把职称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辞掉9/10,然后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人补缺,你会发现医院都不知道怎么运行了。正常的流程是:高层制定战略目标,中层分解目标变成一个个小目标,下面的人再考虑实现小目标的细节和方案。现在上中下三层都少了很多人,如何从战略目标详细到细节就成了大问题,战略目标提的好,但没人知道怎么分解执行。
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对病人来说,一个顶级医院突然把一大堆主任副主任甚至主治医师辞退了,招了一大批应届学生,而原来的大型设备就诊住院条件都不变,你会不会去这个医院看病?
这五万,是精英部队。是刘备一路以来兜兜转转,积攒出的老家底。
新募的兵,身材高大,健康强壮,服从指挥,遵守纪律。
可是他不懂洗脚的重要性,不懂得该喝什么样的水,不懂夜里该躺在军帐里的什么地方才安全,也不懂面对骑兵时不能转身而逃,更不懂战场的残酷,真到打仗时,一个个都腿软,不临阵脱逃已经是最大的训练成果。短兵相接,他们有时胡乱挥刀砍掉了敌人的脑袋,反而能把自己恶心得原地呕吐。
黄巾军几乎是一群老百姓cos出的部队,经常几万十几万地被团灭,原因何在?种了一辈子地的人,你叫他去打仗?你怎么不让他去竞选美国总统?
自夷陵之战后,蜀汉的步兵都新选自巴蜀之地,士卒战斗力很差,导致诸葛亮都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军事实力。
人就是人,经验就是经验,军事家除了少数的天才,都是要经过大小战斗磨砺而出的,士卒当然也是一样。新募之兵,不堪一用。总有人好奇,为什么封建王朝无法不停地爆兵,反正壮丁足够,当然应该产出无穷无尽的部队,但他们最后会发现,能打硬仗的永远只是那几支有名号的部队。
李云龙手下必须得有张大彪,张大彪手下一定还有张小彪,张小彪手下一定还有张微彪,张微彪手下一定还有张不彪。张大彪张小彪张微彪张不彪全阵亡了,你给李云龙几个师,他也不敢打太原。
更何况蜀国人口本就不够,可以直言,这5万人的损失已经到了灭国的地步。
我想起来个地狱笑话
刘备白帝城托孤,要在诸葛身边埋伏刀斧手
“陛下,刀斧手也全军覆没了”
人口数量的问题,别的大佬都说的差不多了,我说说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那就是夷陵之战,造成了蜀汉的人才断层——蜀汉在这一战中,失去了大量有能力、有经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将领。
关于这点,我们先来看看夷陵之战中生还的将领们的情况:
吴班,夷陵之战生还者之一,在10年之后任蜀汉骠骑将军。
辅匡,夷陵之战生还者之一,在10年之后任蜀汉右将军。
廖化,夷陵之战生还者之一,在37年之后任蜀汉右车骑将军。
向宠,夷陵之战生还者之一,被诸葛亮称为良将写入《出师表》。
黄权,夷陵之战生还者之一,被迫降魏,在18年之后任曹魏车骑将军。
可以看出,当时参加了夷陵之战的这些蜀汉将领,其中的幸存者在后期几乎都成为了高级别将帅。
而和他们能力、资历类似的将领,如傅肜、冯习、程畿、张南、马良等人在夷陵之战的大量阵亡,势必会给蜀汉带来巨大的打击。
这点从另一个方面也有证明——在建兴年间,蜀汉开始积极从低等级官员中甄选人才,如县级官员张翼、马忠等人,都在这一期间内开始崭露头角。
固然,这段时间内确实的名将,如张飞、黄忠、马超等同样对蜀汉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中青年将领的断层,对于蜀汉造成的伤害和打击其实更大。
因为五万带甲士兵是古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战损,更何况蜀汉只是一个拥有益州的割据政权。
土木堡之变你应该听说过,明英宗在土木堡埋了十万人,大明江山几乎崩溃,要不是有个于少保,明朝说不定变成南宋第二。
要是简单点说,你手里有五万块钱,赌博输了一万,无伤大雅。你手里就一万块钱,赌博输了一万,那就是倾家荡产。
更复杂的说,夷陵之战的发动时机并不恰当,但是刘备没有多少选择权,于公于私都要伐吴。经历了汉中之战的蜀汉虽然得到了汉中,但是并没有实际意义上获得人口和粮食,而在经历了荆州地区的失利之后,蜀汉能拿出来的士兵更是捉襟见肘了,当时的蜀汉可谓饱经战事,万物不兴,这种时候再打个败仗,而且是损失了大多数主力部队的败仗,其影响可想而知了。
刘备军起步于徐州,而基本盘来自荆州。
当初,刘备入主徐州的时候终于获得了一块底盘,继承了一部分徐州军。注意只是一部分,因为徐州地区很多人不听他的。加上公孙瓒之前送的少量兵力,刘备有了起步的基础。
但是经过袁术、吕布、曹操等一众势力殴打,这支军队基本损失殆尽。刘备只带了很少量的亲兵到处流浪。后来袁绍给了一点兵,刘备到河南与龚都会合。失败后,刘备只能带着千把人投靠刘表。
这点兵力,在其他势力看来根本不值一提,但却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骨干。他们即使在战争中被打散了,也会陆陆续续聚拢起来重新找到刘备。
这些兵的一大特点就是成分非常杂,徐州的、河北的、河南的。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刘备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些人前去投奔他,使得兵员得到一定补充。从历史上来看,出身黄巾军的下层将领对刘备特别有好感,从徐州的昌豨,到后来的刘辟、龚都、雷绪等人,手下都有士兵追随了刘备。
在新野,刘表拨了一点荆州兵给刘备,正是这些兵加上带来的部众,形成了刘备军的基本盘。赤壁之战前后,刘备收编了荆州的部分兵力,主要是地方守军,荆州的主力军已经被曹操收编。但就是这些地方军,被刘备练成了可以抗衡曹孙的劲旅。
数年后,这支骨干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守荆州,由关羽统领,一部分被带到益州。刘备收益州后,吸收了大部分的益州军,兵力达到十万左右,加上关羽的三万,共13-15万兵力左右,达到势力巅峰。因为有数万荆州军到来,此时,益州地区的兵、民比例要高于一般水平。
但是接下来,就进入了损耗阶段,主要分三次:
汉中之战时期,刘备军损耗很大,但是汉中百姓基本被曹操迁走,当地无法获得兵源,都是靠蜀中大量征兵。原有骨干的损失可能达到五分之一。
然后关羽北伐,遭曹孙两家联合绞杀,这部分荆州军主力基本全灭,刘备军遭遇重大损失,原有骨干损失三分之一。
夷陵之战时,刘备带的主要是汉中之战剩下的主力加少量新补充的益州兵(因为时间间隔短,加上益州人在汉中之战时大量征发,现在没有很多新兵源)。这一战兵力又基本损失殆尽,原有骨干损失三分之一。
加上年老的、生病的、转岗的……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手上有的原有荆州骨干,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很多势力在遭遇这么高比例的损失后就崩了,比如袁绍(袁绍在官渡的损失比例还没这么高)。当时不要说魏吴两国,就是蜀汉内部都有很多人觉得就要完蛋了。
然而诸葛亮就是用这么点底子,数年后就重新建成了一支全国战力顶级的新军(还是多兵种、多民族合成军),南下打丛林战,孟获束手,北上打山区、平原战,司马吃瘪,都显示出了惊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这不能不说是个军事奇迹。
然后我们来看一个从徐州一路跟随刘备的典型的例子。
薛兰,沛国人,东汉末官员,与张俭﹑檀彬﹑褚凤﹑张肃﹑冯禧﹑魏玄﹑徐干合称“八俊”。原本在曹操治下,因看不惯曹操所为(估计是徐州屠杀引起的),起兵反叛投靠吕布。后来被名将李典击杀。
薛永,薛兰之子,从徐州开始一直追随刘备,是刘备军徐州兵的代表。他跟着刘备到了新野,再跟着刘备进益州,一路征战,后担任蜀郡太守,死于任上。
薛齐,薛永之子,继承了父职,一直到蜀汉灭亡,被曹魏封光禄大夫,举家迁往北方,逐渐繁衍开来,成了后来有名的河东薛氏。
到了唐初,他们家族出了赫赫有名的薛举,还有更加赫赫有名的薛仁贵。
如果当初薛永没有跟随刘备,也许历史上就不存在这些传奇人物了。
一蹶不振有点用词不当,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还能叫“不振”?
刘备东征总攻也就五万左右兵力,水军保全大部分,还有向宠这种根本和吴军没有交战就撤回的军队,说损失五万人还是挺夸张的。傅子那边倒是记载了八万人的战损,但其来源也只能是孙权对曹丕邀功请赏的文书,这个数字并不可信。
说蜀汉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创,危机四伏,并非只因为夷陵蹉跌,还包括荆州毁败,还包括南中地区的叛乱,以及北有魏帝曹丕,东有大魏吴王孙权的“国际形势”——最重要的是刘备去世,让蜀汉看起来更风雨飘摇。
孙权背盟荆州毁败失东三郡夷陵蹉跌南中动荡刘备去世
自建安二十四年(219)闰十月,到章武三年(223)四月,三年半的时间内蜀汉从巅峰跌落谷底,这倒的确是“一蹶”。
况且蜀汉顶级人物也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凋零”:
刘备法正黄权董和刘巴关羽张飞马超黄忠
其中关、张、马、黄是刘备集团武人功勋前四的存在,法、黄、董、刘也是谋主和施政领域的顶级人士。更不用说荆州大臣失节,百无一还,夷陵又损兵折将。蜀汉损失的不仅是国内顶尖的人才,还包括荆州这个“造血基地”,以及大量的官僚和军事将领。
倘若再计算人口、土地、兵力的损失,简直难以估量……
诸葛亮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重新振作蜀汉,南征北伐,惊世骇俗。
五万老兵的损失是什么概念呢?
当年,襄樊之战,于禁所率的七军,曹操南征北战攒下的精锐之师也不过才三万而已。
三万老兵被关羽击败就足以让曹操考虑迁都,而刘备这点家业,五万损失基本上就是濒临破产了。
而且真正致命的还不止这些,冯习,张南这些和刘备出生入死的蜀汉骨干将领几乎全灭,培养出一个身经百战的干部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更不用说黄权降魏了,他在蜀汉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毫不逊色于曹魏巅峰期的程昱,荀彧,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大战曹操皆有此人献计献策的身影。
试想一下,如果此战骨干将领能够存活下来一两个,在第一次北伐时候顶替马谡的工作,或许结果真就不一样了。
再来结合人口来看,蜀汉开国初期实际登记在户的人口,换而言之,实际控制的人口差不多在90万到100万。
汉中之战,川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刘备动员了接近8至9万与曹操鏖战,算上江陵三郡的关羽三万,蜀汉鼎盛时期可以动员的极限兵力也才13到14万。
夷陵之战几乎把三分之一的基层战力和蜀汉70%的核心指挥层全部葬送在这里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科举制,在诸葛亮好不容易稳定南中,重整军容后却发现人才资源枯竭。像蜀汉后期的蒋琬,费祎,其实都是刘备时代的老臣,新生代?姜维算吗?就这还是从魏国那招降回来的。
拿现在公司举例,一夜之间,老板得腹泻卧病在床,三分之一员工物理意义上消失,各级领导干部三分之二辞职的辞职,跑路的跑路。
反观曹魏,汉中鏖战大将被杀,襄樊之战精锐七军集体归降,这样的损失换孙刘的话公司早就可以销号申请破产了,但是奈何不住人家家大业大,人口多,发展前景可观,不到二十年,又诞生出了一批新生代将才,而蜀汉这边甚至得靠个魏国降将来挑大梁。
说真的,也就是碰到了诸葛亮这样的天才政治家,否则换个普通人,恐怕老板去后三年公司就被曹魏收购了。
是这样的,三个损失惨重:
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是存储了多年的中高级军事人才基本上一扫而空,这个伤痛就相当于把我们出征时占据全国同级别储备85%的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清空了,这在军事对峙阶段的政权而言,是痛入骨髓的;
第二个是职业战士基本全军覆没,三国中后期是职业话军事集团,三五千人顶汉末三国前期的三五万平民化军队,出征的各个军团基本上损失殆尽;
第三个就是营养输送的入不敷出,从荆楚到西川,战争是投资,拿着有限的资源去攫取更多的资源,而我们输的干干净净,没有新的地盘人员来补充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就相当于血脉干枯。
如果说第一个危害是斩首式的,第二个危害就是腰斩断崖型,那第三个这个危害就是无期徒刑,是延绵不绝的。
夷陵之战,相当于刘备一把梭哈了蜀汉的全部家底,而这仅仅是明面上的损失,背地里蜀汉还遭受了难以承受的重创。
关于夷陵之战中蜀汉的兵力,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为刘备出兵约七十万人,但实际在历史上,压根没这么多。
别说七十万了,就是十万都没有。
真正的人数,是蜀汉本部兵马为三万余人,后期又有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兵助战,加上他这一部分兵力,总计人马也就是五万多点。
五万多人看起来似乎不多,但却是蜀汉的全部家底。
要知道,经过连年征战,再加上蜀汉本就不大,人口也比不上曹魏,所以,其总人口一直就维持在百万之内。
姑且按照一百万的总人口来算的话,那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这五万人,就相当于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每五户人家,就有一户人家中的男丁,折损在夷陵之战中。
这么一来,就基本意味着,在蜀汉境内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友、熟人等,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或者受伤。
这种几乎能遍布全国的损失,以及其带来的后续影响,真的是极其巨大。
而这只是涉及到了账面上的数字,真正论起来实际情况,夷陵之战带来的损失,要比这账面数字大得多。
首先,夷陵之战折损了大量的人才。
刘备此次出兵的整体作战计划,一方面肯定是为关羽报仇,而另一方面,则是将荆州之地给夺回来。
并且,最开始刘备对此战也信心满满,换而言之,就是他觉得,依照当时蜀汉的兵力和战力,一定能拿下荆州。
所以,在大军出发时,刘备带了不少高级将领,以及高级文官。
这其中,比如有曾追随过刘备入蜀的冯习,还有协助刘备夺取益州的张南,另外还有在阵中被困,因不愿投降而痛骂吴军为“吴狗”的傅肜。
这三个优秀将领,最终尽皆战死。
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不少没有记载的将领,也死在了夷陵之战中,总之就是,蜀汉的高级武官将领,在此战中损失了七七八八。
如果说损失点大头兵尚且不足以伤元气,但损失这么多高级武官,那可真是能要蜀汉的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这些将领,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同时也不是在夷陵之战前夕,被火速提拔起来的。
他们全都是在刘备漫长的开创事业生涯中,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优质军官。
原本,随着像关羽、张飞以及第一代蜀汉武将的去世,以及同时代的武将步入老年,这些二代军官经过了多年的战争锤炼,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并可以撑起蜀汉的人才梯队。
但是,一场夷陵惨败,这些人绝大部分折损。
此外,夷陵之战中,还损失了大量的文官。
比如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美誉的马良,正是他在夷陵之战开战前夕,带着刘备的委托,成功招抚了五溪蛮各部。
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马良为“蜀之良臣”。
由此可见,马良称得上是当时蜀汉的重臣之一,虽说比不上诸葛亮的,但也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也死在了夷陵之战中。
不止是他,另外,在蜀军当时败退之际,镇北将军黄权,由于退路被堵死,但他又耻于投降东吴,最终无奈之下,带着部众只能归顺了曹魏。
而当时跟着他一并归顺曹魏的蜀汉文官,就有一大片。
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失,具体都有谁跟着黄权去去了曹魏已经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这其中不乏有蜀汉的优质文官。
另外还有程畿,他最终的命运,则是放弃逃生机会,尽节殒命。
上述这些文官武将,都可以算是蜀汉当时的中坚力量,但伴随着夷陵之战的惨败,或阵亡,或归顺,总之,都不再为蜀汉所用。
这种雪崩式的人才损失,必然会造成蜀汉自此一蹶不振。
其次,还有兵力方面的损失。
兵力上的损失,除了前文提到的账面数字,其实在背后,还意味着蜀汉在此战中折损了相当数量的老兵。
什么是老兵?简单理解,就是有作战经验的士卒。
跟着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士兵里,有不少都是曾追随刘备东征西讨多年的士兵,甚至据记载,这里面还有当初打徐州,以及打新野时的老部队。
这些部队的士兵,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差不多都为百战之身。
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老兵知道到了战场上该如何打仗,也知道如何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战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
比如,他们知道,夜里宿营的时候,躺在什么位置最安全,也知道面对敌军骑兵时,不能转身逃走,还有,他们上阵杀敌时,不会像新兵那样吓得两腿发软,甚至恶心呕吐。
这些富有经验的老兵,都是蜀汉的财富。
但经过夷陵之战,上述老兵们成建制的被击溃消灭,存活下来的所剩无几,放眼当时整个参战的蜀汉军团,也只有向宠部算是满编制的回到了蜀地。
其余的,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投降。
而再想拉起这样一支队伍,或者再想有这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毕竟这里面除了要耗费精力之外,还要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去磨炼。
更关键的是,人口的限制,也让蜀汉没有了再拉起这样一支几万人队伍的资本。
还有,除了在夷陵之战损失了各种人才之外,刘备更损失了大量的辎重装备。
这些装备,包括铠甲、武器、各种攻城器械,乃至军粮和大大小小的战争所需物品,这些东西,基本上全扔在了战场上,最终被敌方缴获。
如果刘备打赢了,那仅需要在之后补充损耗的部分即可,但他打输了,在仓皇跑路的局势下,肯定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带走。
至少大部分是来不及带的。
但回去之后,如果再打仗怎么办?肯定要重新一点一点生产,大到铠甲武器,小到一个战鼓,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再生产出来。
而这些,同样也在无形中加重了蜀汉的负担。
所以,武将、文官和士兵的损失,以及辎重的丢弃消耗,都得算到夷陵之战后蜀汉的账本上,而这些损失加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巨大且不可估量的数字。
以蜀汉那种国小民弱的政权,遭受如此大的折损,如何让他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通过几十年的辛苦积攒家业,好不容易攒下来点家底,结果一场大祸临门,导致原本攒下的家底基本被消耗一空。
而更要命的是,曾经能带领这个家庭走向富裕的人,也因为大祸丧命,这就更让该家庭的境况雪上加霜。
由此也可以想象,当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是何等的凄风冷雨。
精锐兵团没了,中坚力量的人才没了,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装备什么的都没了,算是一把把家底给梭哈了。
在那个时候,估计刘备自己都觉得,蜀汉这怕是要完啊。
说白了,当时的蜀汉就是一个烂摊子,换谁谁都不愿意接手,但是诸葛亮却接下来了,并且在后期还恢复到能把司马懿打的“畏蜀如虎”,这已经不是能力大小的问题了。
所以,丞相始终是丞相,千古第一人,实至名归。
上述这些,还仅仅是在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损失,其实围绕着夷陵之战前后,蜀汉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损失。
夷陵之战为何会发生,自然是和关羽有关。
正是在两年前,东吴孙权派人袭杀关羽,又夺取了荆州,这才引得后续夷陵之战以及相关事件的发生。
而失去关羽以及丢失荆州,对于蜀汉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关羽是谁?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水陆两栖的全能型将领,并且他还精通骑兵,这样的人,放眼整个三国,都不好找。
并且关羽还是蜀汉的二号人物,刘备的左膀右臂,但却折损了。
另外,荆州的丢失,也让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的军事规划成为泡影,如果拿不下荆州,那么蜀汉就只能窝在巴蜀之地出不来。
这也是为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因为关羽之死,所带来的后续事件走向影响,比如,刘备之子刘封被杀,另有刘封的搭档孟达投降曹魏。
这二人,且不说其人品如何,单说作战、带兵能力,在当时的蜀汉集团都算是不错的。
尤其是刘封,早年间他就开始追随刘备东征西讨,也经历了大小阵仗多场,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
但就是因为没有救援关羽,最终被杀。
而刘封被杀,以及孟达投降的背后,上庸三郡也落入了曹魏手里,这更对当时蜀汉造成了形势上的影响。
不止如此,还有张飞之死。
张飞之死,有其本身的因素使然,但也有当时局势的影响,总之就是,都和关羽之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来蜀汉人才就不多,堪称刘备臂膀的关羽和张飞二人,又死于非命,这无疑是蜀汉在夷陵之战前夕,就蒙受了损失。
而在夷陵之战之后,除了前文提到的包括人才、兵力以及装备的损失之外,这场惨败,也让蜀汉内部出现了动荡。
先是有汉嘉太守黄元,得知了刘备大败,且病势严重的消息,于是,其“举兵拒守”,这意思就是公开反叛了。
这期间,蜀汉足足有三个多月都没有对其采取措施,不是不知道,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还有,牂牁太守朱褒,则是在刘备病逝之后,与益州郡的地方豪族雍闿,以及蜀越嶲夷王等人,共同联合发动了叛乱。
这样的境况,这样的局势,也说明了因为夷陵之战,已经导致蜀汉内部出现的巨大的动荡,当时估计大部分人都认为,蜀汉是真的要完了。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有先例。
官渡之战后,袁绍手下还颇具实力,且袁绍在河北也颇得人心,但是又如何,他一死,两个儿子就开始争权夺利,最终彻底败于曹操。
袁绍尚且如此,更何况蜀汉呢?
所以当时的局势,在很多人眼里,刘备一死,那蜀汉必然会步袁绍的后尘,也就是内部分崩离析,最终走向灭亡。
总之,夷陵之战给蜀汉造成的损失和重创,是多个方面的。
有人才梯队雪崩式的坍塌,还有精英部队成建制的阵亡,另外积攒下来的物资也基本没了,并且因为夷陵之战也引发了国内的动荡,这些都是损失的一部分。
而蒙受这么大的损失,就算是曹魏也会痛到入骨三分,更何况是“国小民弱”,没啥家底儿的蜀汉呢?
说得简单点,当时的蜀汉,距离亡国,也就差一口气儿了。
因为损失的这五万人都是老兵,老兵,老兵。
有五千个老兵当班长,短时间内就能组建出一支还算像样的五万人的军团,加上优秀的统帅和参谋班子军官团,就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同样情况下,没有这五千百战老兵,五万人都是新招的新兵,没有实战经验,那么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很大概率是战斗力很弱的,战场上一被冲就很容易垮的,遇到战场突发情况自身普遍没有经验也没有经验丰富的班长排长这样的基层军官现场组织协调,很容易当场懵逼直接GG的,尤其是在使用冷兵器战斗的古代。
季汉在夷陵损失的这五万人,可是刘备从革命道路走上正轨到革命取得初步成功(成都称帝)这一路带出来的大半基本盘啊。之前关羽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现在夷陵之战后益州军团也折损大半,妥妥的比官渡之战后的袁绍还要险恶的局势啊。
最为雪上加霜的是,刘备取益州,是“巧取豪夺”,接收了刘璋的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士族的投降入股,内部成分复杂,相当一部分人可不是和你真正的一条心啊。
就像鲁肃对孙权说的,投降了曹操,我还是能做到郡太守,(加上臆想的话外音:进入中央成为三公九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当时可没有什么主义信仰,全靠一路奋斗过来的革命友谊和对你本人以及以你为首的领导班子的信心。那些后来投降入股革命意志本就不怎么坚定的,看到你把精锐都打没了,能没有想法?历史的本位面,夷陵之战后益州各地就开始出现叛乱了。
最后必须佩服一下诸葛丞相,五百年到上千年才能出现一位的顶级大才,在这样的绝难情况下,硬是撑住了局面,夷陵战败后蜀汉没有直接亡国本身就是奇迹级别的事情了。不仅如此,后来诸葛武侯六出祁山打的曹魏“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全靠司马懿稳如老狗就不出战,硬是靠到丞相阳寿耗尽才最终解除威胁,这样的蜀汉,哪里是夷陵之战后就一蹶不振了?
跟几位高赞说下,其实你们真没必要分析那么多。
因为这问题本身就一堆槽点。
1) “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 - 题主你好大的口气呀。
蜀汉亡国的时候,全国兵力102000人。东吴亡国的时候,全国兵力230000人。
三国志 卷33裴注引《蜀记》: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三国志 卷48裴注引《晋阳秋》: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也就是说五万军队相当于蜀汉50%左右的兵力,东吴20%+的兵力,总计整个南方15%+的兵力。这种损失能叫“只”?
PS: 五万左右兵力的损失即使在大一统的朝代,也都不一定是小数目。
例如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兵力就是五万左右,结果和后金从此攻守易位。
松锦之战明军损失兵力略多于五万,结果辽东防线彻底崩溃。
明史 卷259: 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馀人,亡失马驼甲仗无算。败书闻,京师大震。
清太宗实录: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2) 谁跟题主你说的蜀汉“从此一蹶不振”?
友情提示,夷陵之战是在蜀汉建国第二年(公元222年)就打完了的,然而蜀汉活了四十二年(公元221-263)。真“从此一蹶不振”了,咋活这么久的?
而且不但活了很久,还锐意进取,多次北伐,顺便搞出了不少大新闻。
例如六年后搞得“关中响震”,曹魏“朝野恐惧”。
三国志 卷35: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 卷35裴注引《魏略》: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三国志 卷3裴注引《魏略》: 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及帝还,皆私察颜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例如九年后的大破司马懿,“甲首三千”,还搞死了曹魏的张车骑。
资治通鉴 卷72: 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著三千,懿还保营。
三国志 卷17: 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三国志 卷35: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乃至三十三年后,还在洮西打得曹魏“二州危惧”
三国志 卷44: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三国志 卷45: 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于洮水者以万计。
三国志 卷4: 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吾深痛愍,为之悼心。
三国志 卷4: 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阵战亡,或沉溺洮水,骸骨不收,弃于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将军,各令部人于战处及水次钩求尸丧,收敛藏埋,以慰存亡。
三国志 卷28: 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
晋书 卷48: 会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当尔之时,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
所以夷陵之战肯定让蜀汉元气大伤,而一蹶不振真没有。
当然,夷陵之战+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正常情况下其实也确实应该一蹶不振。
好在,还有诸葛亮。


因为蜀汉损失的这些部队,是最精锐而且是唯一幸存的百战精兵。基层士兵的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刘备这一战把老家底的中层军官和百战精兵都损失殆尽,这是一支军队的根本和底气,质量之高,远远不是数量可以比拟的。战斗,打得不只是装备和数量。战场上能不能令行禁止,能不能保持阵型、能不能丝毫不慌不忙,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指挥官意图,这都是百战磨练才能出来的。
就好像我军长征之后剩下来的部队,那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我军就是以这些人作为骨干,彻底发展壮大起来的。
刘备近乎赌国运的一战逼得诸葛亮后期在成都只能白手起家,弄一群新兵蛋子,几次北伐都没占到丝毫便宜。
只不过刘备打东吴,是想找个软柿子捏的,结果柿子里藏了颗石头,崩掉了自己一嘴牙。这个不能展开说,一展开又收不住了。
最重要的是蜀汉的地盘小,经济总量和人口都差,能支撑起的部队数量本就不多,一下子损失了所有王牌军,几乎是灭顶之灾。
这是原因,还有更重要的问题。
从刘备入川到蜀汉灭亡,蜀汉实际分为两大军团,三个军区。
一个是关羽率领的荆州军团,主要防御东吴和魏国。这支军队是刘备在荆州的起家军队,骨干力量是当年经历过赤壁之战的幸存老兵,横扫荆襄靠的就是他们。二爷在襄樊战役把魏国宛洛军团打的哭爹喊娘,逼得曹老板调北方军团支援,已经显示了这支部队的实力。
第二个是刘备入川时带的部队,也就是后来的益州军团,这一支部队是经历了整个益州平定战的,跟着刘备打穿了益州,实际作战经验和战斗力非常强,汉中之战打的曹老板的雍凉兵团毫无办法,最后铩羽而归,彻底失去了汉中。
这两个军团,老底子都是荆州军团。
所谓三个军区,实际上就是荆州军区、成都军区和后来的汉中军区。
严格来讲,汉中军区都是很后来才正式设立的,基本上是诸葛亮时代才正式有了军区资格。夷陵之战前后,汉中军区还不存在,只有魏延的部队镇守而已。
襄樊一战把蜀汉的根底荆州军团打没了,夷陵一战又把剩下的部分和后来益州平定战磨练出的老兵打没了。这时候蜀汉两大精英兵团全军覆没,从根本上地动山摇。整个蜀汉除了成都军区的新兵蛋子,汉中镇守的魏延的部队,基本上一夜回到解放前。
外有强敌,内有被打压的益州利益集团蠢蠢欲动。
所以诸葛亮才在出师表里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幸亏呀,曹丕脑残,居然在蜀汉最虚弱的时候去干刚打完胜仗士气旺盛、上下一心的东吴了。不然,以蜀汉现在的家底来看,真不好说。
不管什么时代,老兵的作用都比想象的要大,古代更是如此,那5万身经百战的老兵,其实都是可以当基层军官使用的,条件允许,5万大军瞬间可以扩编成15万甚至20万,2个老兵带5-6个新兵,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夷陵之战,相当于被一下子灭掉了军官团,这损失可绝对不小。夷陵之战后,刘备一死,三郡叛乱,蜀汉朝廷连出兵平叛都不敢,足足等了三年,才敢发兵平叛,可见夷陵之战损失之大。诸葛亮也是另辟蹊径,从南中身强体壮的少数民族里大量征兵,他自己也长于练兵,才让蜀汉战斗力快速恢复了。
就算是玩三国志游戏,打掉5万精兵后,恢复要多少时间?
每个城池征兵是有限度的,蜀国算他5个主要城池,每个月募兵1000,也要10个月。然后士兵训练也要花时间,训练度每个月就涨那么5-10点,算30点,最快7个月。然后要配武器、箭矢、马匹、粮草、这些东西是要花钱的,每个城池每个月的收入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募兵、训练加粮草就足够花完每个月的资金,搞不好还不够。那还要攒足够的钱配置军备,军备可比人贵,算20个月吧。
这么一算,就算是募兵和训练同时进行,也要10个月,然后20个月准备军备和粮草,这样就要30个月,2年半才训练出5万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
看到过有句话说,能活过3场战斗的就是老兵,那每场战斗的耗损算10%,3场战斗后剩下35000的老兵,还有15000老兵的缺口(约等于2.1万新兵),需要募兵4个月,训练7个月,准备装备和粮草8个月,4+8=12个月,又是一年。
最快3年半才能重新弄出5万老兵。就算是电脑,在敌对情况下会让你苟住3年半来募兵练兵?
啥叫只损失五万?官渡之战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比蜀汉阔多了,也不过动员了十万左右的兵力。刘备这五万至少是益州一半的家底,而且除了兵力损失,马良,张南,冯习等一票人才损失也十分致命,导致后来诸葛亮北伐都近乎无人可用。
论季汉的人才变迁-刘备、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废除、徙杀和叛降
刘表、刘璋、张鲁、士燮部属
蜀汉自失荆州、夷陵战败后,损失大量人才,因此在建国初期,形势十分危急,但最终能延续四十多年,其原因也不只是诸葛亮和蒋琬、董允、姜维等人的有力统治和北伐以代守,其多达4万人的官吏也出力不小,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才,以至于季汉为魏所灭,群臣入朝,魏、晋之人都称赞不已:
“时蜀官皆天下英俊”
荆州和夷陵战败到底使蜀汉失去了多少人才?而刘备、诸葛亮都善于选拔、培养和任用人才,又给蜀汉留下了那些人才?我把刘备和季汉时期的人才状况分为几个时间段,并以籍贯、出身、特长、生卒、官职、成绩和任用情况来简略盘点。
一、刘备驻扎新野时期(此前曾转战、周旋于幽、冀、青、徐、兖、豫各州),武将:
1.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人。
2.张飞(?—221年),字翼德,涿郡人。
3.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4.士仁,或姓傅,字君义,广阳郡人,为将军。
5.魏延(?~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人。
6.陈到(?-247年),字叔至,汝南人,永安都督, 征西将军
7.糜芳,字子方,东海郡富室,刘备妻舅,为南郡太守。
8.夏侯纂,儒雅能言,后为广汉太守。
9.卓膺字巨承,汝南汝阳人。有勇力,以部曲随先主,后为安北将军、都乡侯,领北地太守。
10.夏侯兰(赵云同乡,应是常山真定人,于博望坡被擒,降刘备,明于法律,任为军正。)
11.薛永,字茂长,豫州沛国相县人。在其父薛兰(吕布部将,为兖州别驾)于195年战死后,跟随刘备周旋,随之入蜀,后主初期升任蜀郡太守。祖父薛衍,东汉东海相。父薛兰(?—195年),八俊之一,为曹操杀。
12.另有(后出师表所记):阳群、马玉、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少量幽州突骑、乌丸杂胡骑、丹杨兵。这些人或为入荆、益前招募的将领、部曲和骑从,早期应为校尉、司马、部曲督、屯将、突骑,声名不显。
文臣宾客:
1.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本姓耿,可能为冀州大族耿氏)。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
2.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营陵人,郑玄学生。
3.麋竺(?~约221年),字子仲。东海郡朐县人。
4.刘琰(?-234年),字威硕,豫州鲁国人,能谈论,季汉车骑将军。
5.徐庶,颖川人,母为曹劫,入曹魏,后为御史中丞。
在这个时期,《先主传》记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因此还有一些义阳、南乡、襄阳人应是这个时候倾心或依附,资料不足,放在荆州时期。曹操占领荆北后分南阳郡西部为南乡郡,在南郡北部增设襄阳郡;在枝江以西设临江郡。曹丕分南阳郡设义阳郡,在今枣阳、桐柏、新野到信阳市一带。所以南乡郡、义阳郡的人也是南阳人,襄阳、临江也是南郡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及所属的襄阳城、新野、宛城、邓城、汉口、夏口等都是荆州的经济发达地带和关隘津渡,人口众多,本地士人和游学寄寓士人繁盛一时。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琮降曹,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在赤壁之战后又兼并刘琦万余兵众,然后南征四郡。进入蜀中后“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在尽取益州后,刘备又大量任用刘璋的旧臣、姻亲、排摈者,以及自己所忌恨者。出现了“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大好局面。
二、转战荆益、进位帝王时期投奔、登用士人和官吏、降将:
1.伊籍,字机伯,兖州山阳郡人,刘表亡转投先主。为季汉昭文将军,参与制定《蜀科》。
2.胡潜(公元?-约222年),字公兴,魏郡人。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3.孟光字孝裕,河南郡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於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为大司农。蜀汉后期,九十多岁死于家中。
4.高翔,荆州南郡人,官至杂号大将军,封玄乡侯。
5.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6.霍峻,字仲邈(178年—217),南郡枝江人也。刘表死后转投刘备。守葭萌城,有功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7.赖恭,零陵人。刘表所任交州剌史,为人忠勇刚直,才华杰出,豪义很强。极力扶持刘备称帝,为太常。
8.其子赖厷,才华超群,任丞相西曹令史。
9.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入益州。
10.刘敏,蒋琬表弟,零陵郡泉陵人,俱知名,蜀汉右护军,扬威将军。《永州府志》记为刘巴侄子,刘巴父优、祖绰。但《零陵先贤传》又记刘巴父名祥、祖曜。时刘表别驾有零陵刘先(外甥周不疑),诸刘或是亲族。
11.刘邕,字南和,荆州义阳郡人。随刘备入蜀,历任江阳郡太守、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蜀汉建兴、延熙年间卒。
12.刘邕子刘式:袭爵。
13.次子刘武,为人有文采,官至尚书。
14.胡济,字伟度,荆州义阳人。官至右骠骑将军,有忠荩之效。
15.胡博:胡济弟,历任蜀汉长水校尉、尚书。
16.樊建,字长元,荆州义阳郡平氏人。忠贞正直,少有文名,官至尚书令。
17.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坚贞简亮,临官忘家。
18.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汉司空来艳之子。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诸葛亮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狂言数贬,废而复起。
19.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尚书令、(261年为)辅国大将军。随姜维投降魏国,历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黄皓乱政,无能匡矫。
20.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刘表旧将。
21.黄柱,南阳人。汉中王时,黄柱任光禄勋。
22.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为侍中。
23.陈震(?—公元235年)字孝起,南阳人也。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为尚书令。子陈济。
24.宗预(?-264年),字德艳 ,南阳郡安众县人,随张飞入蜀。镇军大将军。坦率耿直,有外交才能。
25.宗玮,任太中大夫,或为南阳宗预亲戚。章武二年(222)冬,孙权闻备住白帝,甚惧(惧),遣使请和。备许之,遣玮报命。
26.韩冉字士元,南阳大族。刘表死转投刘备,为军谋掾。有军事、外交才能,应刘禅初期病逝。
27.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尚书令,延熙十四年卒。
28.杜祺,南阳人。与吕义亲善,同为盐官,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
29.刘干,南阳南乡人,与吕义亲善,同为盐官,后为巴西太守。
30.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入蜀,为蜀汉大长秋。
31.许国,南阳郡人,仕蜀汉,《三国会要》记为许允子,仕官应在诸葛亮后。
32.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师从于司马徽。为左将军、特进,封显明亭侯。
33.向宠(?~240年),襄阳郡宜城县人。向朗之侄,谦和公允,晓畅军事。封爵都亭侯,历任中部督、中领军。
34.向充,襄阳宜城人,向宠之弟,历任射声校尉、尚书。
35.廖化(?-264年),字元俭,襄阳人也。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
36.习祯,字文祥,襄阳人,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随先主入蜀,广汉太守。
37.习忠,习祯之子,官至季汉尚书郎。
38.习隆,习忠之子,为汉步兵校尉,掌校秘书。
39.辅匡(?~238年),字元弼,荆州襄阳人,为人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随刘备伐吴。入蜀后为右将军,封中乡侯。
40.殷观,字孔休,荆州襄阳宜城人,荆州别驾,入蜀。
41.马氏五常,襄阳宜城人。马静 马季 马通 马良(季常) 马谡(幼常),老大伯常,老二仲常,老三叔常。。马良,马谡都追随刘备,襄阳马氏不见在魏吴仕官,其他三兄弟与族人可能随刘备入蜀,事迹失载。
42.长沙太守韩玄、零陵太守刘度(荆州多战,或兵乱被杀)、武陵太守金旋(或兵乱被杀)。
43.杜普,刘备部下,官拜临沮长,后为乐进所破。
44.梁大,刘备部下,官拜旌阳长,后为乐进所破。
45.苏非,和关羽一起在荆州屯兵,最后被乐进击败。乐进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入巴蜀后,多为刘璋降将和流寓人士:
1.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人,为季汉尚书令。
2.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也。有名行,皇甫嵩女婿,为诸葛亮府从事中郎。
3.射坚,字文固,扶风人。刘备代璋,为广汉、蜀郡太守,有聪慧才干,不是一位死守忠节之人。
4.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
5.马岱,马超族弟,扶风茂陵人,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6.许靖(222年亡),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人,后为太傅,奖励提拔后辈,品评清谈不倦。
7.许叔龙,汝南名士,与费祎、董允齐名,应是许靖子侄。
8.阴化,河内人,族父阴夔。诸葛亮命使吴,蒋琬推举其为茂才。
9.裴俊字奉先,河东郡人,魏尚书令裴潜弟也。
10.裴越,字令绪,裴俊子,为蜀督军。蜀破,迁还洛阳,拜议郎。
11.庞义。河南郡人。嫁女于璋长子循为妻,为璋亲厚。专权好士,曾招合部曲以备乱,降刘备为左将军司马。
12.吴懿(?-237年),字子远。兖州陈留人,吴匡侄子。高亢强劲,惟其泛爱,能以弱制强,不陷危坠。刘璋宿将,妹为刘备皇后,后任汉中都督,升任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封济阳侯。
13.吴班,字元雄,陈留人,吴懿族弟,吴匡之子。以豪爽侠义著称于当时。官至骠骑将军,封绵竹侯。
14.丁厷,字君干,兖州山阳人,曾为刘璋幕僚,诸葛亮命其出使东吴。
15.吴兰(?~218年),青州人。刘璋降将,汉中之战为阴平氐族首领强端所杀。
16.董和,字幼宰。荆州南郡枝江县人,掌军中郎将。
17.王连(?~约223年),字文仪,荆州南阳人也。领丞相长史。
18.向举,蜀议郎,一时表率,或是荆州襄阳人。建安二十二年,魏篡汉。举、刘豹等上言:“建安二十二年,数有气,必有天子出其方。”遂与军师诸葛亮等请先主嗣大统。
19.庞统之父,失名,襄阳人,身为士族应有一定才干。庞统死后,刘备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20.费观,字宾伯,荆州江夏鄳人,江夏大族。刘璋女婿,费祎族父。为人善於交接,小李严二十余岁,交往如同辈。能参军事,加振威将军。
21.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
22.子费承嗣,为黄门侍郎。承弟恭,尚公主。费祎别传曰:恭为尚书郎,显名当世,早卒。
23.刘循,刘璋子,江夏竟陵人,刘备封奉车中郎将,后无事迹,应被抑制不用。孙权得荆州,居住在公安的刘璋和子刘阐入吴。
24.刘巴(?-222年),字子初,零陵郡烝阳县人。有清尚之节,敕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其才智绝人,有运筹帷幄之能,为尚书令。
25.刘豹,官至 议郎, 阳泉侯。
26.陈曶、郑绰,季汉将军,讨灭黄元。
27.雷铜(?-218年),益州阴平人。为将勇猛,与吴兰于武都郡为魏军所没。
28.张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钟会兵在成都为乱,为兵所杀。
29.张翼子,张微(239-310),笃志好学,西晋广汉太守。
30.杨戏(?-261年),字文然,犍为郡武阳县人,历任护军、监军、建宁梓潼二郡太守、射声校尉。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坐罪罢免,著有《季汉辅臣赞》。
31.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关内侯。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32.犍为汉安县,大族程徵、石谦,可影响刘璋决策。
33.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少有才学,长水校尉、大司农。
34.镡承,字公文,广汉郪人也。历郡守、州右职,为少府、太常。
35.古濮,广汉德阳大族,为广汉太守夏侯纂之功曹。
36.王普,广汉大族,太守夏侯纂的主簿。
37.严颜,巴郡临江人。刘璋巴郡太守。勇烈,降张飞为宾客。
38.马忠(?-249年),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彭乡侯。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处事果断、威恩并立,深受蛮夷、百姓的爱戴。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
39.马修,马忠逝世后,继承马忠彭乡侯的爵位。
40.马恢,忠次子,马修弟弟。
41.马融,忠三子,西晋时任交阯郡太守。
42.马勋,字盛衡,巴西阆中人也。先主定蜀,辟为左将军属,后转州别驾从事,卒。
43.马齐,字承伯。巴西阆中人也。张飞功曹,飞贡之先主,为尚书郎,后为尚书。
44.姚伷,字子绪(?-242),亦阆中人。先主定益州后,为功曹书佐。丞相亮驻汉中,辟为掾。并进文武之士,亮称曰:"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后为尚书仆射,时人服其真诚笃粹,延熙五年卒。
45.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也。亦晓占候、相术,家富多奴,子周巨颇传其术。
46.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遵履法度,言不戏谑,然性狭侵疑。
平子王训嗣。
47.句扶(?-249年),巴西汉昌人。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
48.张嶷(?~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讨伐、招降蛮夷,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围,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徵诣成都,民夷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随嶷朝贡者百馀人。与魏将徐质交锋阵亡,越巂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立庙而四时水旱辄祀。
封长子瑛西乡侯,次子护雄袭爵。
49.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故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后迁光禄大夫,劝刘禅降魏。
50.周三子,熙、贤、同。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学生文立、陈寿、李密、罗宪、杜轸。
51.龚谌,巴西安汉人,刘璋巴西功曹,向张飞投降,后任蜀汉犍为太守。
52.长子龚禄(公元195年—225年),字德绪,牙门将、越嶲太守。随诸葛亮南征平叛,夏五月为叛军头目李求承所害。
53.次子龚德皦,蜀汉镇军将军。
54.三子龚衡,字德衡,蜀汉领军。
55.陈寿父,巴西安汉人,(马谡)参军。
56.阎芝(223-229年间,上后出师表前病逝),蜀国人,巴西太守,夷陵败绩,征集五千人,为刘备补充兵员,派马忠带兵前往。
57.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丞相留府长史、辅汉将军,干理敏捷,天姿明察,长於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治公羊春秋,博涉史记、汉书。
58.张裕(?-218年),字南和,蜀郡人。州后部司马,亦晓占候、相术,而天才过周群。语常不逊,先主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遂弃市。
59.张君,蜀郡成都人,严道长。
60.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精通图谶、天文推步之术,为大鸿胪。
61.杜琼(?-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学识渊博、沉默少言,精通谶纬术艺、天文占验,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谯周问学,为太常,延熙十三年卒。
62.寿良之祖、父:蜀郡成都人,失名,二世皆为犍为太守。
63.李福(?~约238年),字孙德,梓潼涪县人,大族,父李权为刘焉杀。刘备任用李福为成都县,后为尚书,问诸葛亮以后事。
64.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学於广汉任安。
65.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诸葛亮请为军祭酒。
66.子尹宗传其业,为博士。
67.李仁,字德贤,梓潼涪人。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68.其子李撰,季汉中散中大夫,具传其业,又从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於郑玄。
69.王谋(?-225年),字元泰,汉嘉郡人,有容止操行。刘禅继位,赐爵关内侯,替赖恭太常之位。
70.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宁郡俞元人也。庲降都督,加安汉将军。
71.陈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志》,历三郡太守术,见《蜀书》。
72.劝学从事张爽。
73.大司马属殷纯。
74.(刘璋巴西太守)赵筰拒守,张飞攻破之,降为(或益州)别驾。
75.雷定,阴平氐王。汉中之战时,马超策动氐族雷定,率领氐族七部,一万多人响应马超,牵制曹军在下辨的主力。 追随马超的氐王有兴国阿贵、兴和窦茂,二人为郭淮讨灭。阴平雷定和百倾杨千万(仇池国祖上)先后投汉。
76.杨千万(?~263年),凉州武都白马氐。第三任首领,为夏侯渊败,入蜀投奔马超。
77.董种,马超妻妾之弟,凉州人,应有勇力。
78.宋玮,蜀汉使者,刘备曾多次派遣他和费祎等使吴。
79.张嘉、王休,襄阳男子,刘备进位皇帝时,献祥瑞-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二人应是投靠刘备的襄阳士人或技艺者。
80.韩平,字士远。韩信后人,在赵云麾下为将,参与四次北伐,迁江州令。
81.张著,蜀汉将领,汉中之战时与黄忠攻打北山米仓,陷围被创,赵云救出。
82.赵直,豫章人,公元175年生,蜀汉官方占梦者。解梦:a.魏延梦头上生角,解释为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b.何祗梦井中生桑,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
c.蒋琬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徵也。”
83.蹇胤,鱼复人(重庆奉节),当地大族。曾劝刘璋改永宁郡为巴郡,并分出巴西郡,以庞义为太守。以固陵郡为巴东郡,号三巴。章武元年,与徐虑上书争巴名。
84.翟登、张顺,应是益州士人。是献帝侍中常洽(字茂尼,江原人)门生,洽被李傕杀害,二人将丧无恙而还。
85.平西将军刘某,黄龙甘露碑中,排在镇北将军刘琰之后,李严邀请800多大臣立碑、上表,腐蚀阙文,可惜。
86.平北将军刘某,黄龙甘露碑中,排在镇北将军刘琰之后。
87.将军(姓阙)某仁,见黄龙甘露碑,排名靠后。
88.校尉李某,见黄龙甘露碑,排名靠后。
89.中郎将刘某,见黄龙甘露碑,排名靠后。
90.康立,武陵人,216年为巴东太守。
91.宋远,字文奇。221年为犍为郡丞,时太守为李严,出自黄龙甘露碑。
92.陈宝,巴郡安汉人。曾祖陈禅为东汉司隶校尉,126年左右死。曾孙陈宝,亦刚壮有禅风,为州别驾从事,显名州里,20年左右一代,或170年左右生,是能活到220年左右的,和陈寿家族或有关系。
93.祝龟,字元灵,南郑人也。年十五,远学汝、颍及太学,通博荡达,能属文。刘焉辟授葭萌长,撰《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
94.李盛(-228年),字仲和,河南人,为巴郡太守,贪财重赋,北伐为将军,街亭战败与马谡等被诛。
95.王景,刘璋时为从事。
96.蒋八斗,存疑,地方志与族谱记载为蒋琬之弟。随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重,遂入亮幕府,后落籍今天的安康市汉滨区新坝乡蒋家坪地区。
97.刘盛息,益州人,东汉书法家与石工。建安十年(205)所立的《樊敏碑》即其所书,原石已佚,有重刻在四川芦山县。虽锋芒多杀而字势雄伟厚重,古穆之气不可磨灭。
98.刘巴,生卒不详,与前尚书令同名,曾任征南将军,参与了231年群臣对李严的弹劾。
99.庞柔,南安郡狟道县人,勇健者。庞徳从兄,从马超入汉中,归刘备为蜀汉名将。
100.任养,天水郡人,昔马超走奔上邽,任养等举众迎之。
历年免除、废锢、诛杀:
1.张存,字处仁,南阳人。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为广汉太守。素不服庞统,统中矢卒,先主嘉叹,存曰:"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更为非也?"免存官。顷之,病卒。
2.张肃,字君矫,蜀郡大族。张松的兄长,有气度威严,举报其弟松,降刘备,刘备后弃用。
3.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反对刘备称帝,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於家。
4.雍茂(?—221年),任主簿。与尚书令刘巴向刘备进言,反对其称帝,劝广罗人才,刘备后以此事杀茂。不知和雍闿是否有关系,因此反叛。
5.张裕(?-218年),语常不逊,先主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遂弃市。
6.刘封(?—220年),长沙人,刘备养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有战功。被孟达与徐晃共袭败,归成都。刘禅为嗣子,处于嫌疑之地,刘备赐死,自裁,刘备深表痛惜。(诸葛亮建言有嫡嗣,久则难制,宜除之)
7.彭羕(184-220),字永年,广汉人。心大志广,嚣张自矜,非政议事,交结马超图变,下狱处死。(诸葛亮怀疑其心志,内心不喜欢他,建言刘备除之)
8.黄元,汉嘉太守,章武二年十二月(公元222年),“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章武三年三月,进兵攻临邛县”,兵败被杀。(与诸葛亮不善,怕刘备死后,他执政后算账才造反)
9.李严(?-234年),字正方,南阳人。后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与诸葛亮争权怠事,废为民,流放梓潼郡。
10.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自以为应位在诸葛亮之右,任职卿士。於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
11.来敏,诸葛亮以其狂言免职,以祖德与名望,数废数起。
12.向朗,收容马谡,为其辩解,诸葛亮免除其职位。
13.常房(颀),蜀郡成都人,益州从事。朱褒意图谋反,反诬以谋反,害之。
14.诸葛亮诛常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朱褒。
15.朱褒(?—225年),任牂牁太守。素有异志,后拥郡反,诸葛亮南征诛灭。
16.高定(?-225),越嶲夷王,刘备逝世,叛乱,诸葛亮南征诛灭。
17.雍闿(?~225年),建宁大族,叛乱,为高定部曲杀。
18.马谡(190年-228年),襄阳人,字幼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失街亭弃军而走,诸葛亮下谡狱,戮以谢众。
19.北伐退军,将军张休、李盛,兵败犯法,与马谡并诛杀。又夺将军黄袭等兵。
20.陈寿父,巴西安汉人,马谡参军,并诛。
21.魏延,季汉朝廷怀疑其反叛,诛杀。(诸葛亮生前多有压制,双方都心不能平,死后制定有对付措施)
22.魏昌,魏延之子。马岱斩杀魏延,并消灭其残部,魏昌并死。
23.魏容,魏延次子。朝廷下令夷魏延三族,受牵连被诛。
24.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为中军师。为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因。诸葛亮死后多出怨言,削职流放汉嘉郡。不自省而上书诽谤,言辞激烈,下狱自杀。
25.李邈,李邵兄,字汉南,广汉郪人,丞相参军、安汉将军,谏不杀马谡,失亮意,十二年,亮卒,上书日亮权臣跋扈,后主怒,下狱诛之。
26.刘琰疑妻子胡氏与后主有染,施以私刑并逐出家门,胡氏上琰,下狱弃市。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终于自取其祸。
27.赵范(前桂阳太守,降有异心,后不知所踪)
28.黎韬,巴西人,活跃蜀汉中期。达于从政,因为为人狡厉,没有德行,触犯法律,被废官禁锢,穷困潦倒。
29.督农杨敏,诋毁蒋琬,后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
30.蜀时(建安二十三年)广汉郪县大姓,世掌部曲,高胜、马秦皆叛,李严讨之,伏诛。
31.张慕(有胆色!),广汉、绵竹山贼。建兴五年,丞相亮住汉中,慕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张嶷将兵讨之。寻其余类,旬日清泰。
32.苏祁邑君冬逢与弟隗渠、耆帅李求承前乱南中,张嶷皆诛灭。
33.牂牁兴古獠种复反,马忠令张嶷领诸营往讨,嶷内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
34.狼岑,定莋率豪。张嶷使壮士杀之,喻其恶,曰:"无得妄动,动即殄矣”,种类咸面缚谢过。
35.刘胄(?~233年),南中一带豪帅,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刘胄率众起兵,未及,为马忠击杀。
36.山平康夷反(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维往讨,破平之。
37.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即枭其渠帅,皆破平之。
38.杨戏(?-261年),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坐罪罢免。
39.刘穹:(?~263),字忠建。257年为尚书,261年劝刘禅改革内政,不听,黄皓谗言,废为庶人。北地王刘谌收留为臣,刘谌自杀,穹闻大哭,自刎而死。
刘备诛4人(含刘封、彭漾),废免3人。刘禅废1人,诛杀6人(含魏延、杨仪、李邈),张嶷诛杀反叛5人以上,其他边将诛杀反叛6人以上,其他时期废3人,失踪1人。
诸葛亮诛杀8人以上(含常房诸子,雍闿因亮南征被杀),废徙9人(含常房四弟),因他建言、安排和争议而死最少6人。彭漾、刘封、黄元、魏延、杨仪、李邈不是诸葛亮所杀,但有直接关系,与诸葛亮有争议的有王连(阻止南征,223年死)、张裔、李邈。杨仪性格能力不适合统领大局,却还任命,其死与亮也有一定关系。而因其强权政治,死后李邈建议追责被刘禅诛杀,实际上刘备只自主杀张裕、雍茂2人,刘禅自主杀刘琰1人而已。
入蜀、失荆州、争汉中、夷陵覆军、征南中的战死、被刺杀、谋害、病逝者:
1.张松(?-212年),蜀郡成都人。益州别驾,进献益州地图山川、府库、去人马处所。结纳刘备事泄,为刘璋所杀。
2.庞统(179年-214年),襄阳人,参军事,军师中郎将入蜀战死。
3.孙乾(?-约215年)病逝。
4.霍峻(217年)病逝。
5.任夔(?—218年),为将军,随吴兰驻下辩,为曹洪阵斩。
6.吴兰(?-218年),将军,建安二十三年,为阴平氐强端斩杀。
7.雷铜(?-218年),阴平人。为将勇猛,与吴兰于武都郡为魏军所没。
8.邓凯,秭归大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吴攻打荆州,兵败入蜀。
9.关羽(-220年),陆逊等袭击,为潘璋等俘获、斩杀。
10.关平(-220年),关羽之子,为潘璋等俘获、斩杀。
11.赵累(-220年),关羽部下都督。吕蒙、陆逊袭取荆州,被吴将潘璋等在临沮擒获,被斩杀。
12.胡修(?-220年),东汉荆州刺史,为人粗暴。关羽水淹七军,降关羽,后于沔水之战被徐晃军所杀。
13.傅方(?—220年),东汉南乡太守,降关羽,后来“(关)羽围堑鹿角十重,(徐)晃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围退。”
14.雷绪(?-?),扬州庐江人。雷绪在淮南与陈兰等人拥兵数万,被夏侯渊击败。刘备取江南四郡,率兵卒家属五万多人投奔刘备,任命为偏将军。(应失陷在荆州,部曲为吴国统治)
15.吴砀(dàng),字叔山,南海揭阳人,长沙郡安城县长,忠于汉室(汉-刘表-刘备),相应关羽,被吴国吕岱击败。
16.吴砀同乡人,曾夏,响应吴砀。
17.袁龙,中郎将,响应吴砀。
18.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响应关羽,为曹军攻没
19.邓辅,汉中郡房陵人。陆逊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败其军,或战死。
20.郭睦,蜀汉南乡太守,后无事迹,或战死。
21.法正220年病逝。
22.黄忠,刘备称汉中王次年(220年)病逝。
23.张飞章武元年(221年)被刺杀。
24.麋竺约221年病逝。
25.邓方(?~221年)病逝,第一任庲降都督。
26.马超章武二年(222)卒。
27.许靖(222年)病逝。
28.刘巴(?-222年)病逝
29.马勋,先主定蜀,辟为左将军属,后转州别驾从事,卒(220-223年左右)。
30.冯习(?—222年),字休元,南郡人,伐孙吴时任领军,猇亭被吴将陆逊击败战死。
31.张南(?-公元222年),字文进,广陵海陵人。应为先主在徐州招募部曲,后被陆逊击败,张南兵败战死。
32.赵融(?-222年),蜀汉将军,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为帐下别督。后来事迹不详,疑为在夷陵之战中战死。
31.沙摩柯(?-222年),五溪蛮首领,为刘备雇佣,陆逊火攻破40余营,被乱军杀死。
32.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为侍中,夷陵兵败为乱军杀死。
33.樊伷(?-?):南阳人,孙权袭杀关羽得荆州后,为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孙权遣潘浚将五千兵往,斩杀樊伷。
34.傅肜(?-222年),义阳人。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拜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
35.程畿(?-222年),字季然,巴西阆中人也。以祭酒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而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子程祁,字公弘。子程郁。
36.习珍,襄阳人。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荆州沦陷后,习珍起兵反抗孙权,遭到叛徒潘濬围攻,临死前宣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
37.王甫(?—222年),字国山,广汉郪人,荆州议曹从事,并在夷陵之战中阵亡。其子王祐,官至尚书右选郎。
38.王士,字义强,广汉郪人,国山从兄也。出为宕渠太守,徙在犍为。会丞相亮南征,转为益州太守,将南行,为蛮夷所害。其人志壮气刚,济济修志,蜀之芬芳。
39.李朝(?-222年),字伟南,李邵兄。郡功曹,举孝廉,入为别驾从事。随先主东征吴,章武二年卒於永安。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时人号之李氏三龙。
40.李邵字永南,广汉郪人也。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
41.王连(?~约223年)病逝,丞相长史。
42.正昂(?—223),建宁太守,为益州郡豪帅雍闿所杀。
43.焦璜(?—223),越巂郡太守,为夷王高定所杀。
44.吕凯字季平(?-225),永昌不韦人。诸葛亮平南中,以凯功,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子吕祥嗣。
45.龚禄(公元195年—225年),越嶲太守。随诸葛亮南征平叛,夏五月为叛军头目李求承所害。
被俘虏或叛降者:
1.陈凤,蜀汉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派将军李异、谢旌等率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李异率水军,谢旌率步兵破蜀军詹晏等,俘陈凤。
2.公安守将士仁,降吴。
3.南郡太守糜芳,降吴。
4.樊友,蜀汉宜都太守。陆逊率军攻荆州,长驱直入,樊友弃城而逃,导致各城邑长官和各少数民族头领纷纷投降。
5.文布,秭归县大姓,蜀将。为吴陆逊讨破,领兵降吴。
6.习宏,习珍弟,兵败被俘在吴,有问必不答。
7.潘濬(?-239年),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被俘降吴。
8.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先主自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吕蒙诓骗降吴。
9.张达、范强,杀张飞奔孙权。
10.申耽,字义举,上庸太守,西平、上庸间的豪强大户,申仪之兄,220年降魏。
11.申仪,西城太守,降魏。
12.孟达(?-228),字子度,扶风郡郿人,本为刘璋属下。降魏又欲反归蜀汉,事败而死。
13.邓贤。魏略曰:宣王诱达将李辅及达甥邓贤,贤等开门纳军,降魏(司马懿)
14.李辅,孟达部将,降魏。
15.郤揖,郤正之父,孟达营都督,后随达投降曹魏,任中书令史,为黄巾马相杀害的益州刺史郤俭是其父。
16.黄权(240年亡),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人,才捷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以镇北将军随先主征吴在江北,道绝领军归魏,为魏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17.杜路,蜀汉将军,章武二年(222),刘备败于猇亭,路与刘宁等部将穷迫困厄,向吴求降。
18.刘宁,蜀汉将军,穷困降吴。
19.庞林,庞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20.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降魏,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馀人。
关羽守荆州和刘备征吴人员布置-链接
三国演义蜀汉的虚拟人物
支持蜀汉的士族世家
错失的隐士:
1.周舒,字叔布,阆中人也,精今文经学谶纬、天文。周群父,隐士。
2.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
3.司马徽学生南阳人刘廙、襄阳人向朗,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学生与交游士人有黄承彦、庞德公、宋忠、韩嵩、诸葛亮、庞统、石韬、孟建、崔钧、徐庶等。(得水镜先生者得天下!!)
4.庞德公,襄阳大族。
5.李意(成都附近),或为天师道首领。
6.范长生(218-318),成都附近青城山天师道首领,涪陵大族,248年徐巨反,邓芝平定后移谢、范等5家于蜀为猎射官。西晋时大成政权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在其“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一度昌盛,死后子范贲接任丞相之位。
7.张普,犍为天师道首领,后续者为陈瑞。
8.陈瑞,犍为郡天师道首领,277年与部众为益州刺史王濬(俊)诛杀。
9.犍为天师道萌生(正一盟威道)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
10.谯山并,家传《尚书》、谶纬 ,巴西西充国人,谯周父。
刘备错过的人才(含降将、出奔)
1.牵招 2.田豫 3.陈群 4.陈登 5.太史慈 6.袁涣 7.黄权 8.徐庶 9.孟达 10.潘濬 11.文聘 12.张任 13刘璝等刘璋部将(下落不明)14.刘磐(刘表侄子)15.庞德 16.张松 17.阎圃 18.刘表部将和避难荆州士人
18.郑度,广汉人,为筹画士,忠贞不二,刘璋罢黜不用,遂隐居,亦不为刘先主用。
三、诸葛亮、蒋琬时期的文武大臣:
1.赖恭子赖厷,零陵人,为丞相西曹令史,随诸葛亮於汉中,早夭,亮甚惜之。
2.杨颙,字子昭 ,荆州襄阳 人,杨仪宗族。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掾属。劝说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书,整日劳累,以致“上下相侵”,这样做最终只会空耗精力,一事无成。及杨顒死,亮泣三日,惜之日:“天夺吾杨顒,为朝中损益多矣。”
3.杨汰:字季儒,益州巴郡人,活跃于蜀汉中期。早早便夭折了,年仅二十余。
4.关兴字安国,河东解人。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
5.张苞,侍中,幽州涿郡人,张飞子,早夭。
6.韩俨,巴西郡人,活跃于蜀汉中期,明识经义,颇有干事才。建兴仕为郡吏。不幸患病,瘫痪不起。
7.王谋(?-225年)病逝
8.秦宓(?-226年)病逝。
9.杨洪(?―228)病逝。
10.诸葛乔(204年~228年)病逝。徐州琅琊郡人,字伯松,亮养子,官至翊武将军。
11.程祁(?--?),字公弘,巴西阆中人,祭酒程畿之子。少与犍为杨戏等齐名,丞相诸葛亮深识之。年二十而卒。(应205-215之间生人)
12.程郁,程畿之子,巴郡郡吏。
13.《后出师表》:“自臣(诸葛亮)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14.上官雝,官至行中典军、讨虏将军。随诸葛亮数次北伐,卒于官。
15.上官胜,存疑。 《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丞相(诸葛)亮上言’礼云:上古无合葬,中古后因时方有。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太尉不详何人,盖置而不常设。可考者上官胜一人。见《唐书·宰相世系表》第十三:“漢有右將軍安陽侯上官桀,生安,車騎將軍、桑樂侯,以反伏誅。遺腹子期,裔孫勝,蜀太尉。”
16.上官先,上官胜之子。蜀亡,迁徙东郡。
17.上官茂,上官胜之子。蜀亡,迁徙东郡。
18.上官显,或字子脩,凉州天水郡(甘肃)人。原天水郡吏。随姜维入蜀,事迹不详。
19.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凉州上士,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此人心存汉室,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又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20.梁绪,与姜维入蜀,官至大鸿胪。
21.尹赏,与姜维入蜀,为执金吾。
22.梁虔,与姜维入蜀,为大长秋,皆先蜀亡没。
23.将军张尉。
24.袁綝,颍川郡人,历任季汉前将军、征西大将军,直至建兴十五年(235),无记载。
25.丁咸,应为南中人。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后降蜀,初次北伐,丁咸为左护军
26.许允,官至偏将军、汉城亭侯,诸葛亮初次北伐时任前护军。《三国会要》记许国为允子,则应是南阳人。
27.阎晏,参加北伐,官职是行参军,建义将军。
28.杜义,行参军裨将军。
29.盛勃,行参军绥戎都尉。
30.樊岐,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
31.成藩,季汉将领之一,被李严派去通知诸葛亮退兵,由此引发了后续李严被废黜的事宜
32.狐忠,参军,隶属李严。
33.诸葛均,亮弟,徐州琅琊郡人,官至长水校尉
34.糜竺子威,徐州东海朐人,官至虎贲中郎将。
35.威子照,徐州东海朐人,虎骑监。自竺至照,皆便弓马,善射御云。
36.关统,河东解人,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37.关彝,河东解人,关兴的庶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38.靳详,三国时蜀汉使臣,为监军,并州太原人。
39.法邈,扶风人,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40.孟兴,扶风人,孟达子,督军。
41.李丰,南阳人,李严子。丞相掾、朱提太守。
42.马良儿子马秉,襄阳宜城人,官至骑都尉。
43.董恢,字休绪,南郡襄阳人,才思敏捷。关羽失荆州,刘备病逝后,从襄阳入益州。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四郡回来,以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恢以宣信中郎之职陪同出使,后为巴郡太守。
44.罗蒙,襄阳人,蜀汉广汉太守,罗宪之父。
45.庞延,可能是荆州人。“举茂才,蒋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46.邓凯,南郡秭归大姓,(219年)为吴兵所败,入蜀。
47.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董和子,为尚书令
48.王伉,益州蜀郡人,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49.杜祯,字文然,蜀郡成都人。蜀汉太常杜琼之子。约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初年,益州牧诸葛亮辟为州别驾从事,入晋为梁、益二州都督。
50.杜雄,字伯休,蜀郡成都人。仕蜀汉官至安汉、雒县县令。
51.柳伸,字雅厚,蜀郡成都人,曾为诸葛亮辟为州别驾从事,后官位名迹不显。蜀亡仕晋,官至益州都督度支。
52.柳隐(公元190-269年),字休然,蜀郡成都人。多次跟随大将军姜维北伐,既能参赞军事,又能冲阵杀敌,勇略冠军。后驻守黄金围,钟会包围柳隐却不能攻下,后邓艾袭取成都,刘禅投降,乃敕命柳隐投降。
53.柳竺,蜀郡成都人,大族柳氏。
54.何祗,字君肃,蜀郡人,少寒贫,宽厚通济,体壮能饮食,好声色,不持节俭,才策功幹,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使人投算,祗听其读而心计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55.张表字伯达,蜀郡成都人,张松子。当时名士,有威仪风观,清望逾忠。始名位与杨戏齐,后至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56.常员,蜀郡江原大族,为牂柯、永昌太守。
57.常高,蜀郡江原人,常员长子, 高廟令,子常勖、廓。
58.常勖(?-280年),字脩业,蜀郡江原人,常高子。郫令、州主簿。治《毛诗》、《尚书》,涉洽群籍,多所通览。善仪容,翔集进退,动为表观。言论壮烈,州里重之。然交友惟贤,不交下己者,泛爱之恩犹不足。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望风而降,委官奔走。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
59.常廓,字敬业。常高之子,勖之弟,常璩之祖,以明经而闻名,早亡,郪县县令。
60.常宽,字泰恭,骞族弟,常廓之子。著《蜀后志》及《后贤传》,续陈寿《耆旧》作《梁益篇》。入晋拜武平太守,卒于交州。
61.常闳,常员之子,任职广汉太守,闳子常忌。
62.常忌,字茂通,蜀郡江原人。蜀汉大臣,一门显赫。忌少时与从兄常勖齐名。忌为人,信道任数,不从下人。因此为贵势所不善,所以作诗着论,先攻己短。临丧与乐,欢哀俱至,为士类所称。达于政事,且颇通军略,可谓才资文武。
63.友人广汉段宗仲,亦有学行,在蜀时官与忌比(应为侍郎)。
64.常竺,字代文,蜀郡江原人,常员侄子。南广郡,蜀延熙中置,常竺为太守。巴西(县)令-狐衷接任。
65.常伟,蜀郡江原人,常竺之子。阆中令。
66.常骞,蜀郡江原人,字季慎,常伟之子。以清尚知名。州辟部从事,郡请功曹。
67.常良,广都令,应是江原人。
68.常播字文平,蜀郡江原人。节义抗烈,举孝廉,除郪长。
69.伍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儒学雅尚,州牧诸葛亮选迎为功曹,迁五官中郎将。少与杜微师从广汉任安。
70.文恭,字仲宝,梓潼人。以才干为牧亮治中从事、丞相参军。
71.王彭,字仲,广汉郪县人。蜀中名士王商之子,官至蜀汉巴郡太守。
72.王离,字伯元,广汉郪人,亦以才幹显。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代何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虽聪明不及祗,而文采过之也。
73.王长文,字德睿,广汉郪人也。益州书佐,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玄经》,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时人比之扬雄《太玄》。汉亡后,晋州郡屡辟不就。
74.王冲,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忌,惧罪降魏。
75.陈式,巴西安汉人,为将军克武都、阴平二郡。
76.巴西郡叔布、荣始等人,或学兼三才,或精秀奇逸。
77.詹晏,将军,为吴将李异、谢旌率水步兵所败,应随刘备还白帝。
78.岑述,字元俭,诸葛亮亲信者,与李严、张裔不睦。建兴(223年—237年)中任司盐校尉。李严督粮不力,派狐忠、成藩通知诸葛亮撤军,北伐被迫终止, 李严为推卸责任,编造谎言,打算杀死督运岑述以顶替过失,又上奏刘禅诬陷诸葛亮。
79.蒲元,蜀汉杰出的工匠,《全三国文》记为丞相西曹掾。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
80.郭达,出于《四川通志》的人物,属于地方传说中人物,一个晚上给诸葛亮打造了三千支箭,手速之快号称神手,因此被诸葛亮提拔为将军。
81.宕渠大族赵(氏)芬
82.垫江大族龚(氏)荣
83.朐忍人徐虑
84.鱼复人蹇机。
85.承伯,才藻清妙。
86.李光,键为武阳人,李密祖父,朱提太守。
87.张奉,曾出使吴国,于孙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薛综则以“吴”、“蜀”国名反讥,奉无言以对。
88.郭模,蜀国官吏。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
89.文隆,字仲奏,巴西安众人。文立祖父,居成都,寿68。
90.文导,字永显,文立之父。
91.李郃,丞相掾。
92.赵正,将兵都尉,234年杨仪领军退,自以为当代诸葛亮,呼赵正以周易卜之。
93.何祗之族人,汶山太守。祗迁广汉太守,蛮夷叛乱, 夷日“令得前何府君 ,乃能安我耳”,何祗在广汉,难以离开,提拔其族人为汶山太守,复安。
94.何包,字休杨。郫人,何攀之父,举孝廉、秀才,皆不行。
95.庞力,督运官,籍贯、字号、生卒不详,出自《通典?食货》按《诸葛亮集》。
96.杜濬,督运官,同上。
97.满元,督运官,同上。
98.胡忠,汉中督运官,同上。
99.卫文经,荆州人,楚之兰芳者。
100.孟获,建宁郡人,或出朱提郡孟氏,南中蛮汉首领,降为御史中丞。
101.孟琰字休明,朱提郡人。孟获族人,官拜辅汉将军,虎步监。
102.爨习,建宁郡同劳县人,降为行参军、偏将军、领军,李恢的姑丈。曾率南中精锐从征北伐,参加了街亭之战。
103.济火(175年—238年),牂牁人,水西彝祖先,名妥阿哲。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亲迎汉军,在今贵州西北积粮通道,协助平孟获有功,受封“罗甸王”,世长其土,勒四十八部。济火深目身长,面黧色而白齿,以青布帛为囊,笼发其中,若角状。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夷(彝)戴之。
104.长子阿武,居卖佐娄洛(方志称绿水之东山)。
105.幼子阿哲琪,居古雅嫩益,乃郎岱阿哲琪土目之补助。
106.柏墨,济火伯父之子。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年)牂牁界中普里(属贵州)革僚叛,济火受后主诏,率众讨平之,进而拓其境地。以柏墨长之,是为卤氏大宗。
107.阿纳,古彝族首领,居南广之鹿里(今镇雄),济火与之同祖,依照诸葛亮建议结盟。
108.襁负(越巂、汉嘉豪帅)。
109.(张)龙佑那,白崖僰人首领,洱海至滇池一带,诸葛亮赐姓张,白族先祖。诸葛亮南征后封其为长,世领其地,赐姓张,于白崖(在今云南弥渡县红崖)筑建宁城,改白子国为建宁国,立铁柱并《南中纪功碑》。杨慎《滇载记》称,诸部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襁负(越巂、汉嘉豪帅)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
110.支富,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季汉)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
111.康植,康居胡侯,为北伐先锋。
112.降人李鸿,诸葛亮见,蒋琬,费诗同坐。
113.魏狼,越巂郡北徼捉马夷王。最骁劲,不承节度,张嶷乃往讨,生缚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馀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馀户皆安土供职。
114.延熙十三年,涪陵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分羸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韩、蒋为大姓。
115.涪陵郡诸县北有獽、蜑夷,又有蟾夷也。
116.攸乐族(今基诺族),诸葛亮南征时留在南中的追随部族,住在攸乐山(司杰卓米),尊奉孔明,孔明赐以茶籽和粮种,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据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
117.葫芦王,卡那曼卷族(佤族),丞相亮与其签订盟约,要求其归顺蜀汉朝廷,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承认葫芦王地属于蜀汉领地,有人侵扰佤族部落,蜀汉则出兵支援。卡那曼卷作为佤族人的总王,统治佤族各部,王位世袭。1934年英国非法进入沧源地区,派兵占领佤族班洪等部丿的银矿,班洪王等集结部众,以效忠的祖公诸葛亮之名,剽牛立盟,成立联军,坚持战斗,最终驱逐英军。
118.莫布,济火之兄。
精锐部队
1.禁军,宿值禁中,虎贲中郎将糜威、关统,中郎赵统。五官中郎将伍梁。后由诸葛瞻率领抵抗邓艾,战败。
左右羽林-督(军)中部督向宠,右部督李球
虎步营-监(军),蜀汉的主要步兵,诸葛亮曾让姜维统领过这支部队,后由孟琰统领北伐。
虎骑营-监(军)-糜照
2.白毦军,早期由陈到统领的精锐部队,后随陈到驻守永安。
3.无当飞军,诸葛亮平南中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都尉,先后由王平、张嶷、霍弋统领,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将(另有吕、霍、尹);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4.神刀军,一支以兵器见长的军队,装备蒲元淬火所造的钢刀。
5.连弩士,是诸葛亮针对南蛮兵所创建的一支军队,部队装备诸葛亮发明的元戎连弩,部队规模三千人。
6.四大都督,驻守东、南、北主要军区与关隘的精锐部队。
汉中都督:魏延、吴懿、王平、胡济。
永安都督:李严、陈到、宗预、阎宇、罗宪。
江州都督:费观、李严、李丰、李福、邓芝。
庲降都督: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
蜀汉宝具:蜀主八剑(诸葛亮配章武剑)、新亭侯刀(张飞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打造)、蔓菁(野菜,补充军粮)、浦元刀、郭达箭、筒袖铠、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诸葛鼓(白天做饭,夜间警报)、将苑、便宜十六策、八阵图、蜀锦、漆器(永牢,见朱然墓)。
“克汉鼎”,南朝虞荔《鼎录·金器款识》记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埋之丙穴中,八分书,三足。
又于成都武担山埋一鼎,名曰“受禅鼎”。
又埋一鼎于剑口山,名曰“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又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龙形,沈水中(沉武阳水)。
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
又铸一“八阵鼎”,沉于永安水中,纪行军奇变,皆大篆书。
四、费祎、董允执政-姜维北伐时期
1.夏侯霸,字仲权,沛国谯人。投季汉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曾随姜维伐魏。
2.怡思和,陇西人,以镇西参军,为(涪陵)太守。
3.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平舆人,许靖兄长外孙。刘禅宠臣,官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超过大将军姜维。支持姜维北伐,假意与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干政。。
4.长子陈粲,关内侯。
5.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6.许游,父许钦早亡,许靖孙,汝南平舆人,景耀年间为尚书。
7.赵敦,颖川人,江原令。
8.薛齐,字夷甫,沛国相县人。蜀郡太守薛永死后其子薛齐继任其位。蜀汉亡后,薛齐与家族5000户一同降魏,并被封为光禄大夫,之后薛家又迁徙河东,世称“蜀薛”。 (薛仁贵之祖上??)
9.郤正(?-278年),字令先,河南郡偃师县人。少好学,广读古籍,善写文章,官至汉秘书令。
10.裴越,字令绪,裴俊之子,河东人。为蜀督军。蜀破,迁还洛阳,拜议郎。
11.赵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常山人,督行领军。
12.次子广,牙门将,常山人,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13.张绍,幽州涿郡人,侍中,张飞子。
14.张凯武(240-264),侍中张绍之子。汉降后的第二年,和妻子孙氏跳入西河。
15.将军张遵(?-263年),涿郡人。张飞孙,侍中张苞子。抵抗邓艾战死。
16.诸葛攀,乔子,琅琊人,行护军翊武将军。
17.诸葛怀,诸葛亮幼子,琅琊人,不仕。
18.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诸葛亮子。平尚书事,卫将军。率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兵败被杀。
19.诸葛尚,琅琊阳都人(244-263年),瞻子,诸葛亮之孙。 博览兵书,多习武艺,出任先锋邓艾,与战死于绵竹。
20.诸葛质,诸葛瞻之子.蜀亡后,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21.马承,蜀汉骠骑将军马超之子。仕蜀汉,马超死后继承其斄乡侯爵位。
22.马邈,扶风茂陵人,蜀汉江油守将,或是马超宗族远亲,祖上与孟达等人从三辅入蜀。景耀六年(263),邓艾偷渡阴平,派田章率军攻江油(四川平武东南)。 邈率军伏击田章,被击败,而后投降。
23.刘林,刘封之子,长沙人,为牙门将,264年入晋。
24.费承,江夏鄳县人,费祎长子,嗣侯,为黄门侍郎。
25.费恭,次子,江夏鄳县人,尚公主,费祎别传则称“恭为尚书郎,显名当世,早卒”。
26.庞宏,字巨师,襄阳人,庞统子。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祗,为祗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27.罗宪(218年—270年),襄阳人,字令则,永安都督。
28.罗袭,罗宪之子。蜀汉亡后随父投降曹魏,转仕西晋,后被封为给事中。
29.罗式,襄阳人,蜀汉时牂柯太守,早亡。罗宪之兄,罗尚之父。
30.习祯孙子习隆,襄阳人,后主时任步兵校尉,掌校秘书。
31.习承业,襄阳人,博学有才鉴。历江阳、汶山太守
32.繁仲皇(字近堂,或名雄、伟),襄阳人。
33.傅佥( ?~263 ),傅彤之子,义阳人, 长于谋略,并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为关中都督。将军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34.傅著,傅佥子。蜀汉亡后,没入奚官,后被司马炎赦免为庶人。
35.傅募,傅佥子。蜀汉亡后,亦没入奚官,后被司马炎赦免为庶人。
36.来忠,来敏之子,义阳人,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为姜维参军。
37.刘式,义阳人,刘邕之子袭爵。
38.次子刘武,义阳人,为人有文采,官至尚书。
39.王山,南阳人王连子,官至江阳太守。
40.吕辰,吕义长子,嗣爵,成都令。
41.吕雅,南阳人,吕义次子,少有文才,性格清廉严厉,有《格论》十五篇。在蜀汉担任谒者仆射。
42.邓良,南阳人,驸马都尉、尚书左选郎。邓芝子,西晋开国,官至广汉太守。
43.许勋,南阳人,官至博士,许慈之子。
44.霍戈,霍峻之子,南郡枝江人,江州都督,安南将军。
45.阎宇,字文平,荆州南郡人。永安都督,右大将军。
46.高轨,南郡人,《三国会要》记为高翔子,嗣爵。
47.蒋斌,琬子,零陵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为乱兵所杀。
48.蒋显,琬子,零陵人,有才学,为太子仆。为乱兵所杀。
49.寿良之祖、父,失名,二世皆任犍为太守。
50.寿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蜀汉时任散骑、黄门侍郎。父亲与祖父两代都曾担任犍为太守。寿良年轻时与犍为人张微、费缉一样知名。
51.寿辑,良弟,涪陵太守。
52.张毣,张裔之子,蜀郡成都人,历任三郡郡守、监军。
53.张郁,张裔之子,张毣弟,蜀郡成都人,任太子中庶子。
54.给事中任熙,字伯远。蜀郡成都人也。官给事中,尚德蔑荣,著有《蜀本纪》。
55.杜轸(约公元233年-291年),字超宗,蜀郡成都人。师从谯周,发明高经于谯氏之门,博涉经书。蜀郡功曹。
56.犍为太守杜烈,字仲武。杜轸弟。
57.杜良,字幼伦,成都人,有当世器局才干,杜轸之子。
58.杜植,蜀郡成都人,有名蜀土,后入晋为符节令。孙子杜弢为西晋末年益州流民首领。
59.柳纯,柳伸之子,字伟叔,成都人。有名望德操,以才干器量知名。
60.何双,何宗之子,蜀郡郫人,蜀汉大臣,官至双柏长,滑稽谈笑,有淳于髡。
61.何随(约213年―284年),字季业,蜀郡郫人。何宗孙子,治《韩诗》、《欧阳尚书》,研精文纬,通星历,升为光禄郎中主事,蜀汉灭亡后,弃官归隐。
62.何攀(244—307年),字惠兴,蜀郡郫县人,何宗族人。入晋历任东羌校尉、河南尹、扬州刺史、大司农。
63.何旅,蜀郡人,入晋任益州典学从事,为益州刺史皇甫晏下属。
64.张崇,蜀郡成都人。张肃之孙,蜀汉郡功曹、州从事,为官清正廉洁,谦谨推让,名德与何随并称于当时。
65.高玩,字伯珍,蜀郡人,从学于杜琼,素有贤名,和李密并称。他学术技艺精深巧妙,博闻强识,为人清正高尚。蜀汉益州别驾、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66.成存,广汉人,江阳郡太守。
67.朱游,广汉广都人,江原县长。
68.司马胜之,字兴先,广汉绵竹人也,汉嘉太守。通晓《毛诗》,研习《三礼》,为人清静淡泊。
69.李朝子李旦,字钦宗,广汉郪人,光禄郎中、主事。
70.以广汉王士,为宕渠郡太守(故賨国),延熙中置。
71.王化字伯远,广汉郪人。名士王商孙子,巴郡太守王彭之子。少有令望,能平定险难。治《毛诗》、《三礼》、《春秋公羊传》,为梓潼太守。
72.弟王振(约201年-?),字仲远,广汉郪人,擅长文辞, 喜爱撰写文章。仕刘备历职各县,汉亡降西晋,历广都令、巴东太守,有德望,达于从政,尊称为古之圣君。
73.弟王岱(约公元202-?),字季远,广汉郪人。精究儒学,为官恪守本职,清静无争,治有名迹。官拜蜀汉历广阳、作唐令,巴郡太守,早亡。
74.弟王崇(约公元220年-?),字幼远,广汉郪人,学业渊博,雅性洪粹。官至东观郎,负责国史修撰,校定文字,著作《蜀书》。
75.王祐,王甫之子,广汉郪人,官至尚书右选郎。
76.尹宗:尹默子,梓潼人,继承了尹默的学业,为蜀汉博士。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77.李骧,字叔龙,梓潼涪人,亦有名,李福之子,李权之孙。官至尚书郎、广汉太守。杜轸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李骧亦为尚书郎,与轸齐名,每有论议,朝廷莫能逾之,号蜀有二郎。
78.费立,字建熙,费揖之子,犍为郡南安人,入晋为散骑常侍。自后益州诸费有名位者,多是诗之后也。
79.张徵字建兴,张翼子也,犍为武阳人,笃志好学,官至广汉太守。
80.李密 字令伯 224~287 ,犍为武阳人,季汉尚书郎。
81.杨仓,犍为人。入晋为益州兵曹从事,皇甫晏攻白马胡兵变,仓勒兵力战而死。
82.阎义,巴西人。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何攀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83.费揖 ,字君让,费立父,犍为南安人,巴西太守。
84.王嗣字承宗,犍为资中人也。举孝廉,稍迁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绥集羌、胡,咸悉归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大将军姜维北征,国赖其资,从维北征,为流矢所伤,数月卒。戎夷会葬,赠送数千人,号呼涕泣。及其子孙,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於此。
85.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师事同郡学者谯周,为蜀汉黄门侍郎。
86.陈阶,字达之,巴西安汉人。陈寿之子,在蜀汉担任益州主簿,举孝廉。
87.陈符,字长信,陈寿兄之子,亦有文才。
88.陈莅,字叔度,符之弟。三人各自写有数十篇文章,皆华美有条理,驰名当世。
89.黄邕,权子,巴西郡阆中人。
90.黄祟,黄权子,巴西郡阆中人,尚书郎,抵抗邓艾战死。
91.周巨,周群之子,巴西阆中人,晓占候、相术。
92.令狐衷,巴西人,代常竺为南廣太守。
93.王训,平子,巴西宕渠人,左将军,封宕渠侯。
94.吕祥,永昌郡不韦人,云南太守吕凯之子,嗣爵。
95.司学,巴西人,仕官尚史部、尚书。
96.杨宗,巴郡人。巴东太守、永安都督罗宪参军,有美德。
97.文立(?-279年),字广休,巴郡临江人。师事谯周,专攻《毛诗》、《三礼》,章奏诗诗赋论颂凡数十篇。门人以文立为颜回,陈寿、李密为游夏,罗宪为子贡。费祎举荐,累迁尚书。
98.程琼(公元195-280年左右),犍为人。秉性高雅,有很高的德望,向来与文立关系至厚。蜀汉末官至尚书,汉亡后,辞官归隐,80多岁去世。
99.李遂,蜀汉重泉人,西汉开国功臣李必之后,后主时为黄门丞。延熙三年(240),追录汉高祖功臣后代,封为晋阳关内侯。
100.卫继父,汉嘉郡严道人,严道县功曹。
101.卫继字子业,汉嘉严道人也。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为大尚书,锺会之乱,遇害成都。
102.向条,字文豹,襄阳宜城人。博学多识,学问广博,历职州郡,以吏能见称。延熙十年,父向朗病逝,条袭封父爵显明亭侯。景耀中,担任御史中丞。蜀亡后仕晋,官至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103.李球(?-263年),建宁俞元人,建宁太守李恢侄子。为羽林右部督,抵抗邓艾战死。
104.李遗,李恢子。
105.陈济,陈震子,嗣爵,《三国会要》记任职御史中丞、江阳太守。
106.张瑛,张嶷长子,封西乡侯。
107.张护雄,张嶷次子,继承张嶷关内侯爵位。
108.张奕,益州巴郡南充国人。张嶷之孙。入晋为梁州刺史。
109.无视他-黄皓,中常侍、奉车都尉,景耀元年总揽朝政、操弄威权,排挤姜维。
110.张通,汝南人,为殿中督,护刘禅迁洛阳之周全。
111.张缉字文平,张徵子。清检有治干,举秀才,历城令、涪陵太守。
112.张休,云南太守。
113.张峻,蜀汉最后一任太常,刘禅投降时,曾命张峻去通知姜维。
114.益州别驾汝超,蜀郡广都县有汝姓。
115.杨玩,江原主簿,有节义。
116.王林,将军。
117.王含,蜀汉监军。钟会进攻汉中时,被魏将李辅围困于乐城。
118.尚书郎李虎。
119.刘谌,北地王。263年刘禅决定投降,刘谌劝阻无效之后,自杀于昭烈庙。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120.刘穹:(?~263),字忠建,蜀汉大臣,文武双全,公元257年封为尚书。261年劝刘禅改革内政,后主不听,黄皓谗言,废为庶人。北地王刘谌收留为王府大臣,刘谌自杀,刘穹闻之大哭,自刎而死。
121.刘阑:(?~281),字兰德,蜀汉大臣刘穹长子。自幼聪敏,好文学、骑射,封为大夫。258年进谏刘禅,禅欲废为庶人,看在刘穹的面子上,贬为司徒。随后主刘禅出降,后逃往吴国,孙皓降晋,被活捉,次年病卒。
122.张寅,涪陵太守。
123.蜀郡太守张某,南阳人,景耀年间在任。
124.董宏,荆州南郡枝江人。董允之孙,入晋朝为巴西太守。
125.马桓,扶风茂陵人,马超之孙,马承之子。雄壮有姿貌,有超风,位亦至偏将军,继承斄乡侯的爵位。
126.张都,太子刘璇官属
127.李毅(?—306年),字允刚。广汉郪人,李朝之孙,李旦子。年轻时性情豪放豁达,生活奢侈,通晓《诗》、《礼》训诂。入晋受广汉太守王濬(272年)赏识,被任命为广汉主簿、益州别驾,举为秀才。后随王濬伐吴,与何攀一同任参军。
128.杨稷遣毛炅及将军-建宁孟岳等御之,战于封溪。
129.南中监军霍弋遣犍为杨稷代(马忠子)马融,表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以讨之。这些部曲将就是四姓五子的无当飞军。
130.郑之尧,存疑。本名王良志,字询证,汉中人。聪明过人,饱读诗书,33岁时与弟弟同举孝廉,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季汉灭而自缢。
131.吴乔,吴懿孙,《三国会要》记嗣济阳侯,隐居-应是汉灭后。到西晋末年,益州被流民李雄攻陷,吴乔守节三十年,始终不向李雄屈服。
四、姜维后期来降者和季汉降将
1.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魏)。
2.牙门将苟安(有考证说为苟扶子)、李韶,一同镇守麴山,后因姜维联羌的战略失败,二人孤立无援,遂降魏(延熙十二年春正月)。
3.郭脩字孝先,凉州西平人,曹魏中郎将,向有功绩德行,著名于西州。为姜维俘降,为左将军,忠于魏,意刺后主而无机会。(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于汉寿开办岁首大会,被郭修刺杀。
4.苻健,武都氐王建兴十四年(236年)请降。夏四月,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户於广都。
5.白虎文,凉州胡王,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来降。白虎文与治无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郭淮击败投姜维,居之于繁县。
6.治无戴,凉州胡王,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来降。
7.伐同,雍凉诸羌首领,和治无戴等羌胡首领联合反魏附汉。
8.蛾遮塞,羌族首领,依附蜀汉。
9.李简,魏狄道长,延熙十七年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张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
10.孟虬,孟获之子,孟获亡后率领南中众族发动叛乱。
11.苏祁邑君冬逢。
12.隗渠,冬逢弟,并反。
13.耆帅李求承前乱南中,杀龚禄,张嶷皆诛杀冬逢、隗渠、李求承。
14.狼路,汉嘉郡界旄牛夷豪率,种类四千馀户,欲为姑婿冬逢报怨,遣叔父离将逢众相度形势。张嶷遣亲近赍牛酒劳赐,离既受赐,并见其姊,姊弟欢悦,悉率所领将诣嶷,嶷厚加赏待,遣还。旄牛由是辄不为患,奏封路为旄牛毗王。
15.(狼)离,狼路叔父,旄牛夷首领
16.狼岑,定莋率豪。槃木王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忿张嶷自侵,不自来诣。嶷使壮士数十杀之,喻以狼岑之恶,且曰:"无得妄动,动即殄矣”,种类咸面缚谢过。
17.槃木王,南中蛮王。
18.蒋舒。蜀国将领,武兴督,协助傅佥守卫阳安关时,出城投降魏军。
五、益州的豪强士族:
蜀郡大姓有柳(成都柳隐)、杜、张、赵、郭、杨氏。豪富:先有程郑、郄公,后有郭子平。奢豪:杨伯侯兄弟。
郫县,蜀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罗、郭氏。
繁县,蜀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三(家)张为甲族。
江原县,蜀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有羌族筒盛。小亭有好稻田,东方、常氏为大姓
临邛县,郡西南二百里,陈氏、刘氏为大姓冠盖也。
广都县,郡西三十里,朱氏为甲族。
广汉郡,太守南阳张存(刘备免其官),雒县,为郡治。姓族有镡、李、郭、翟氏。
绵竹县,秦,杜氏。
什邡县山出好茶,美田,有盐井。杨氏为大姓。
广汉新都县,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时五仓,名万安仓。有枣、鱼梁。多名士,有杨厚、董扶。又有四姓:马、史、汝、郑者也。
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出好枣。宜君山出麈尾,特好,入贡。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马家,世掌部曲,蜀时(建安二十三年)高胜、马秦皆叛,李严讨之,伏诛。
广汉县有山原田。蜀时彭羕有俊才。
德阳县,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太守夏侯纂时(刘备元从),古濮为功曹。康、古、袁氏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
巴郡江州县,郡治。其冠族有波、钅公、毋、谢、然、盖、杨、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县,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土地确瘠。特多人士,有章、常、连、黎、牟、阳,郡冠首也。
涪陵(巴西)临江县严(严颜)、甘(宁)、文(立)、杨(宗)、杜为大姓。
平都县大姓殷、吕、蔡氏。
垫江县,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有桑蚕牛马。后有龚扬、赵敏,以令德为巴郡太守。淳于长宁雅有美貌。黎、夏、杜皆大姓也。
巴西阆中县,郡治。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文纬书谶。大姓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严也。
南充国县,有盐井。大姓侯、谯氏。
安汉县号出人士。大姓陈、范、阎、赵。
宕渠郡(故賨国),延熙中置,以广汉王士为太守。郡治宕渠县,大姓勾氏(苟扶)。
汉中南郑县,郡治。大姓李、郑、赵、段,程氏。
成固陈氏(家主调游侠,张鲁将张修杀)
梓潼郡梓潼县,郡治。文、景、雍、邓者也
涪县,大姓杨、杜、李。
阴平郡有黑、白水羌、紫羌
犍为郡
武阳县,郡治。蒲江为大堰,灌郡下,六门。有朱遵祠。山出铁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杨、五李,诸姓十二也。
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有四姓:能、宣、谢、审;大族:杨、费。又有信士吕孟(隐士),莫纪至行也
僰道县,大姓吴、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县,程、韩氏为冠盖之族。
资中县,王、董、张、赵为四族。二县在中,多山田,少种稻之地。
江阳郡,太守广汉人成存。为太守俗好文刻,少儒学,多朴野
江阳县,郡治。四姓:王、孙、程、郑;八族:又有赵、魏、先、周也。
汉安县,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张、季、李、赵辈。而程、石杰立,郡常秉议论选之。。。程徵、石谦,可影响刘璋决策。
新乐县,大姓魏、吕氏。
汶山郡,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牛马、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羖之属。
越巂郡定筰县,宾刚徼,曰摩沙夷,或为沙摩柯之出身部族。
牂柯郡,大姓龙、傅、尹、董氏。鄨县,大姓王氏
建宁郡,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
同乐县大姓爨氏(习)
朱提郡,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亦有部曲。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人士。
永昌郡,蜀郡王伉为郡丞。大姓陈、赵、谢、杨氏。
兴古郡,建兴三年置。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
六、结论
季汉人才不多,是因为汉末以来黄巾、流民攻掠郡县。群雄割据一方,诛杀豪杰强宗,荆益也不免残破,士庶多死于乱,种类殆尽。至季汉灭亡,户口才94万人。
历代军阀如《三国志?袁术传》“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
《后汉书》“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后汉书?刘表传》“乃使(蒯)越遣人诱宗贼帅,至者十五人,皆斩之而袭取其众。”
《三国志?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英雄记》曰:“州界群寇既尽,刘表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乃命五业从事宋忠新作文学,延朋徒焉……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
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超出郡国之学的范畴,这不妨说是洛阳残破,洛阳太学的南迁。避难的北方士人,隐居耕读,讲学交游,“依倚道艺者,盖有千数。”,有记载的有巴西临江甘宁(黄祖手下)、王肃(师宋忠,王朗子)杜袭、荀攸、繁钦、赵俨、邯郸淳、颖容、汝南王俊、司马徽、黄承彦、庞德公、庞统、诸葛亮、韩嵩、石韬、孟建、崔钧、温恢、仲长统、和洽、济阳蔡睦、京兆赵岐-赵戬叔侄、山阳王傑-王凯兄弟、京兆隗僖、河东裴潜、河南司马芝、长安士孙萌、安定梁鹄、武威贾诩(依附张绣)、北地傅撰、山阳伊籍、平原祢衡、许氾(吕布谋士)、北海人孙宾硕、梓潼人尹默、李仁,潘文则、赵夔等。
而荆州本地士人也有很多,如南阳韩暨、李俨、赵咨、许攸、娄圭等,南郡蒯良、蒯越、蒯祺、蔡瑁等,偏僻如长沙也有桓邻、刘封,武陵有潘濬、廖立、周不疑,零陵有蒋琬、刘敏。在刘表手下为官者,还有刘先、邓义、张允、文聘、黄祖、韩晞、刘磐、刘虎王威、庞季、吕介等(吕公?)
刘表“坐观成败,以为西伯可规”,并不重用这些士人。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三国志·王粲传》
当然,大佬们也看不上刘表、刘琮,甚至是刘备、孙权。到了曹操南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同时刘备南撤“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先前刘备招募的远方和荆州士人,除了随刘备、诸葛亮入蜀的。留在荆州的,随着关羽战败,或战死,或投降曹操、孙权,损失殆尽,只有个别的如廖化、董恢坚持入蜀投奔刘备。
《三国志?关羽传》载“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三国志?孟达传》“以至于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之后刘备发兵于夷陵大战,覆军数万。
在刘备入蜀之前,刘焉为益州牧,为巩固统治,也曾对益州士人和反对者大加杀戮。《后汉书?刘焉传》“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郗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刘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士民皆怨。”
刺史郤俭、从事南郑人燕邠为黄巾杀,同行从事董馥、张胤自奔逃,刘焉杀之。犍为太守任岐与贾龙恶焉之阴图异计也,举兵攻刘焉,东州人多为致力,遂克岐、龙。
而刘璋时,赵韪起兵数万,将以攻璋,其部下庞乐、李异反叛,将赵韪杀死。又有荆州别驾刘阖,(引诱)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巴西临江人)等反,击刘璋不胜,走入荆州。刘璋时期任用豪强、名士。比如王商,字文表,郪人也。博学多闻。州牧刘璋辟为治中,试守蜀郡太守。王商又荐致名士安汉人赵韪及陈实(字盛先)、垫江人龚杨、赵敏、黎景、阆中人王澹、江州人孟彪等,皆至州右职、郡守,至刘备时皆无事迹。
刘璋又与庞义、费观、吴懿等结为姻亲。其所登用人物,中郎将河内阴溥,后无闻。从事广汉王累倒悬于州门,以死谏璋不放刘备进蜀。杨怀、高沛、刘璝、冷苞、张任、邓贤、扶禁、向存等皆为刘璋战死、奔散。刘璋又绌广汉郑度不用,度为筹画士,忠贞不二,遂隐居不为刘先主用。将军严颜,临江县人。但降张飞为宾客,无事迹。张任,刘璋将,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拒不投降,杀之,先主叹惜焉。
而张鲁始进汉中时,断北道,枉诛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南郑人赵嵩事太守苏固,固为米贼张修所疾杀。嵩痛之,杖剑直入修营,杀十馀人,几获修,死。南郑人陈调少尚游侠,闻苏固死,聚宾客百馀人攻张修,大破之;进攻修营,乃与战,以伤死。
在争汉中时,曹操连续几次迁走汉中、武都、阴平和巴郡北部的汉夷人口50万左右。成汉李特的祖父李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迁移于略阳,北土复号曰“巴人”。不久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降魏,居汉阳郡。
以上众多士人、武将和大族豪强,还有汉中数十万人口、府库和殷富的荆州,刘备皆因种种原因错失,使克复中原的几率更为渺茫。
季汉大臣的籍贯基本为荆州和益州人,部分刘表、刘璋降臣和元从大臣为东州人(荆益以外),其中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多为先主招募,转战多地后,所剩不多。而兖州、司隶、凉多为刘璋旧部及建国来降者,之后少有其地士人往来。并、交、扬基本没有士人投靠。对季汉朝廷不能简单的以籍贯来划分其政治势力,史书也没明确说季汉朝廷分成几个党派。如果细分,东州人又可分为刘璋旧部(三辅、凉、其他)和刘备元从两个部分,益州豪强分巴蜀、南中和蛮夷大族三个部分,荆州人为荆北(南阳-南郡人)、荆南(刘巴、蒋琬、刘敏等)、流寓(费观、董和等刘璋姻亲旧部),后来又有姜维、尹赏、上官显、王平、夏侯霸、治无戴等魏国降将和雍凉羌氐,势力成分是很复杂的。政治势力的利益关系,不是同乡、姻亲、父子兄弟、同学师生所能完全牵绊的,不然试看刘璋与姻亲吴懿、费观,诸葛亮与马谡,刘备与养子刘封,南阳籍群臣与同乡李严,巴西马忠等人讨伐益州叛变大族、异族。后来费祎、董允之所以为执政,除了才能和籍贯荆州外,或因其宗族早在刘焉、刘璋时就已入蜀,为刘璋旧臣,又与刘璋、蜀人联姻,能居中调合荆益士人的关系和利益冲突。而后来陈祗、姜维、诸葛瞻等人则因其为外来人士、降臣,没有本地背景和强力宗族、姻亲为依靠,且又年轻,执政经验不足,不能平衡各方势力
所以季汉不能一统的原因,除了执政者能力和形势变化外,就是多次战争失误,失去战略要地,损失就了大量人口和人才,而且吴国孙权总是在牵制魏汉、平衡三国之势而反复横跳。而早期为刘备、诸葛亮乃至汉德凝聚的士庶和豪强,在多年战争后,不免疲弊。元从老臣和刘璋时期投奔的大臣病逝后,其子弟才能只为二、三之流,多为文官、内省,边军大将多是50-70岁的老将,年轻将领多为禁卫宿值,没什么战争经验。部分士宦家族的子弟,特别是益州豪族已经不甚支持蜀汉了,在蒋琬-姜维时期,多隐居游猎,不出仕为官,或者只为郡县官吏,以保证家族利益。交通不便、多年战争和大族隐匿人口,经济难以发展和大族对蜀汉的离心,也是其覆灭的原因。这些家族的子弟在两晋时期,如陈震、马忠、苟扶、谯周等人的后裔都出仕晋为能臣名将,知名于世,借家族势力和九品中正制,越发强盛、跋扈,如李恢家族和姑家爨习的后代、孟获的后代在南中一带就多次叛乱,归附也形同割据。总体而言蜀地不缺人才,而是为蜀汉奋斗的政治派系缺人才。蜀汉后期并不是人才断层,而是蜀中世家已经不愿意再配合蜀汉进行毫无利益的战争与对峙,所以谯周等人才见机劝降刘禅。
总而言之,刘备、诸葛亮及季汉群臣,皆天下英才俊杰也。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而“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及“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卻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又“姜维乃凉州上士,粗有文武,志立功名,不修布衣之业。其心存汉室,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又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及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季汉历代执政皆尊贤爱士,奖励选拔人才而不倦。于政事则忧公忘私、诚心公道,于是群贤毕至,志在复汉。盖王业不偏安,终不能只割据河山,而任由天下四分五裂,民不得安。而汉之群臣,或有清尚之节,或贞实益笃。或义形於色,或学兼三才。或精秀奇逸。才藻清妙。或英气晔然,应权通变。咸建功立事于刘二主之世,称美荆益,以至时人皆言“时蜀官皆天下英俊也”。
“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然孔明得其人(刘备),而不得其时也”
周群:“得其地,而不得其人(士、民)也。”
《晋书》:“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
谁知道还有那些遗漏,可以发在评论里。这些季汉及相关人物都是从《襄阳耆旧记》、《益部耆旧传》、《华阳国志》,《季汉辅臣赞》、《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晋书》等书中辑录,或有遗缺,还能发掘的书籍,应是严耕望《两汉刺史表》、《后汉书》、《太平御览》、《艺文类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国会典》、《后汉纪》、《玉函山房辑佚书》、《全上古秦汉文》、《水经注》等史书和类书,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的地方志和汉碑。或可以从三国志13-14系列、百度查询。




蜀汉的军队是以刘备带入蜀的荆州兵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军队。
荆州兵的战斗力天下无出其右,哪怕是大土豪曹操的主力军队都不是关羽荆州兵的对手。
刘备之所以能在定军山把曹操打退,他本身的计策是一部分,另一个大的原因就是刘备以荆州兵为核心组建的益州兵已经不是刘璋那会一触即溃的益州兵,而是攻城野战能和曹操精锐军队拼刺刀的强大军队。
在208年赤壁结束后,唯一个还能保证大量脱产军人的势力就是曹操,这也是为什么曹操的军队对周边所有势力几乎都处于优势,因为他有大量精锐的脱产军人。
而刘备的荆州兵是完全不虚曹操的军队。可见荆州兵的战斗力。
结果刘备麾下的荆州兵在襄樊战役和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了。
襄樊大战,关羽的荆州兵受到北方曹操优势兵力的牵制,然后吕蒙背刺的时候,关羽的军队再也抵抗不住全军崩溃了。这就损失了当初刘备入蜀后留在荆州的几乎全部军队,而夷陵之战刘备是倾巢而来,为了保证胜利,刘备把他所有的荆州兵都带上了,然后带上了几乎所有的文武大臣。结果这一场打输了,刘备的军队骨干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刘备不是曹操,他没有半据天下,曹操打没一营还能拉出来四五六七个营,刘备的荆州兵,死一个少一个,刘备死一个都心疼,别说死一个整营了。刘备的荆州兵总共也才5个营,夷陵之战后就剩半个了,直接把刘备活活气死了。
结果留给诸葛亮的烂摊子就是蜀汉几乎没有多少常备军,唯一可用的精锐军队是向宠半个营的荆州兵。汉中北面是曹丕的雍凉军团,人数有20营,樊城是保卫的并州兵人数有10营,荆州有陆逊,人数有10营。南边有蛮子,鬼知道有多少营。诸葛亮几乎是强敌环绕然后自己开局一个碗,刘备只留了坨屎给自己,这坨屎诸葛亮还必须吃下去,他不吃蜀汉存活时间按秒算。
而后来的事所有人都知道了,诸葛亮把曹魏打的不敢出门,甚至连一次像样的反击都不敢发动,不但把曹操时代留下来的精锐军队基本都击垮了还击杀了曹操时代留下来的唯一名将—张郃,还极大的削弱了曹氏的家族势力,还有功夫一直压制着孙权。
这也是为什么说诸葛亮后来人怎么吹也不为过。诸葛亮以半个营的荆州兵为骨干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天下最烂的益州兵摇身一变成了一支能把司马懿拥有双倍人数,三倍后勤,常年作战的曹魏军队压着打的强大军队。这个水平相当于长征后的红军用了5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志愿军。所以说,诸葛亮这个人怎么吹都不为过,能把一群叫花子变成职业军人中国古代史上这号人也没几个。
蜀汉当时一共多少军队?
满打满算十万人。
除了留守汉中的魏延所部以及未参与夷陵之战的赵云后军2万人之外,这基本上已经是蜀汉所有的力量了。
一次性全灭,这就意味着国家战争能力减半,短期之内连自保都捉襟见肘。
而兵力这个东西,又是很难去速成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不养兵,以后就没法用兵。
这就意味着蜀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因为兵员问题而陷入苦恼。
此外,这些青壮兵士,本身又是各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战死和投降,使得蜀汉大量的家庭深受影响,在社会层面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敬请关注微信公号:观史鉴道
什么叫一蹶不振,只是因为诸葛亮抓住主要矛盾,先北伐,没在荆州搞事情而已,反而是孙权一直想着吞并益州。
夷陵之战损失大不大,当然大
损失的将领有冯习,张南,黄权,傅彤,杜路,刘宁,沙摩柯等
文官的马良,程幾,王甫,庞林,史郃等
是,不否认夷陵之战的损失,但是活下来的人该用还得用。
夷陵之战后,蜀汉军力再起靠诸葛亮力挽狂澜,重建军队。
吴班,随诸葛北伐,打出甲首三千
陈式,打下武都阴平
廖化,随诸葛,姜维北伐
向宠,直接用为中领军
辅匡,一直镇守在巴东
但是孙权这波使得蜀汉大臣宁可降曹,也不降孙。罗宪,霍弋,李毅,何攀等荆益二代,三代是不会放过东吴的。对于他们来说,魏晋只是因为汉贼不两立的国仇。东吴则是夷陵之火的家恨。
来看下六十年的复仇
宜都太守虞忠,虞翻的儿子
监军陆晏,水军督陆景,陆逊的孙子
六路伐吴,就王濬打的最积极。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6 22:26:05  更:2024-03-06 22:31:0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