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为什么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苏联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为什么赫鲁晓夫执着于种玉米? |
别说你有疑问,苏联人民也有疑问,所以当赫鲁晓夫下台后,跑去问过他这个问题。 赫鲁晓夫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他不是胡闹,他是真的经过调研的。51-52年,他在自己位于莫斯科郊区的乌索沃村别墅附近,种植过美国进口玉米。当时邀请苏联中央农业局的科兹洛夫等过来考察,得到了他的肯定。 他向天空抬起头,因为玉米长得高。我看的真切,他被此番场景触动到了 他本身就是畜牧学家,立马计算一公顷的玉米地能产出多少牛肉、牛奶和黄油。 |
|
科兹洛夫:谢谢赫鲁晓夫全家。我有罪 由于赫鲁晓夫本人种的不错,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于是又搞了个规模不大的试验,即在他别墅旁边的国营农场上种玉米。结果也很不错,本来很Low的国营农场,一下子富裕起来了。 工人获得了高工资,人们开始从城里跑回来。有次我路过,看到了个新面孔。我问一个老挤奶员:“这谁呀?”——‘这是刚从工厂里跑回来当挤奶员的,这里的工资要比她工厂多多了’。 接下来赫鲁晓夫继续在各地做实验,包括爱沙尼亚、西伯利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效果大部分是正面的,这样他就有了全面推广的信心。 莫斯科地区的各个地方,种植玉米获得的青贮饲料高达10万公斤/公顷,我记得某个农场每年平均7-8万公斤/公顷,好吧,就按5万公斤/公顷算,请问,哪种农作物敢跟玉米拼?玉米不用结棒子……我们不需要棒子,我们也不需要棒子面,我们要的是饲料。 正如他说的,种玉米不是为了吃棒子面,是为了获得饲料,拿饲料去喂猪牛,产了肉再给苏联人吃。那时候苏联号称超级大国,但人均肉制品摄入量很TM寒碜。至于说“玉米杆能不能拿来当饲料”,赫鲁晓夫显然也有研究,他说了,这玩意缺乏蛋白质,发酵后还得加点辅料才能保证,因此还要配套大型的饲料加工厂。 关于玉米运动的失败,总的一点,肯定是环境问题,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亚跟远东有多冷,适合种玉米的土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实际执行时,把种牧草的地拿来种玉米,结果根本长不出来,牧草没了,玉米也没有,牛只能饿着了;而在赫鲁晓夫看来,国营农场吃懒饭吃惯了,根本不好好种玉米。这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他赋闲后,去地方考察,发现好好的一块地种了向日葵,得到的回应是“向日葵好种也好收”,问题是向日葵有什么用呢?其实越往后,国营农场越不好好种地了,收秋也不好好收,反正吃着政府的补贴。粮食产量上不来,只好从美国买粮食,这样还嚷嚷着争霸。 赫鲁晓夫搞住房,成功了;玉米与垦荒,都失败了。农民意见很大,给他编排了很多政治笑话,分享两个: 一 赫鲁晓夫去农场参观,看到一只猪在叫:“ХруХру,”(“赫鲁赫鲁”,猪叫的拟声)。于是赫鲁晓夫对农场领导说:“瞧给它憋的。听我的,别喂麸子,喂点玉米,这样它就能叫完整了” 二 ——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我们养猪,不养羊呢? ——羊总是叫“Беееееееерия”(“贝——利亚”,羊叫的拟声),一听就犯罪。反观猪,则是党和政府的坚定拥护者:“ХруХру”,从早叫到晚。 这笑话编的,真他吗是个人才。 |
|
0 |
赫鲁晓夫喜欢吃玉米吗? 他喜不喜欢吃玉米我不得而知,但他种玉米的目的绝对不是给人吃的。 苏联什么最发达?重工业啊! 什么落后呢?畜牧业!为什么畜牧业落后?是没有市场吗?不是的,只是没有饲料而已。 赫鲁晓夫种植玉米的目的只是为了发展畜牧业,改善居民饮食结构。他之前在乌克兰任职时便有过成功的经验,可他忽略了乌克兰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后赫鲁晓夫和他的玉米运动都已失败而告终。 |
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前苏联政坛向来不缺能人异士。作风硬派的、心机深重的、手段和软的,各有千秋。可在一众领导人当中,能以“身背绰号,留千古笑名”记入史册的,恐怕也就他一个…… |
当时的苏联不缺主粮,从四十年代末就不缺了,赫鲁晓夫种玉米是为了获得饲料,是为了发展畜牧业,提高苏联人民的肉食水平,赫鲁晓夫有一句名言,叫做叫做:“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 当时东西方阵营在进行一场肉食竞赛,双方都把人均肉食消耗量当做证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指标,这一点国内不怎么宣传,因为当时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参与。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对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大为震惊,扬言要让全体苏联人民都过上比美国更好的生活,并且宣称只有当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超过美国,我们才能算实现共产主义。此次访问后,肉食竞赛被大大加速了,赫鲁晓夫亲自下场宣传玉米理论,甚至连西伯利亚这寒带地区都被种上了玉米。在加上地方干部亲上瞒下、虚报指标,所以玉米运动很快失败。 赫鲁晓夫强推玉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赫鲁晓夫是在乌克兰起家的,这里是欧洲粮仓,几乎适合任何主流作物。赫鲁晓夫进入中央后,在多地进行过玉米实验,反应也都是正面的,这给了他大范围推广玉米的决心。 很多人批判赫鲁晓夫不懂农业,其实不懂农业的不仅仅是赫鲁晓夫,而是整个苏共中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苏联高层普遍缺乏执政地方的经验,玉米帝绝对能算是这帮人里的农业权威,这也是赫鲁晓夫的玉米计划在论证阶段没有受到反对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苏论战等原因,玉米计划对苏联农业的破坏被严重夸大了,从六十年代开始,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长期保持在600+,人年均肉食量也稳定在50公斤以上。到了七十年代末,苏东阵营的人均肉食量已经追平了西方水平,基本能够保持在每人每年7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了吃肉的自由,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苏东阵营经济崩溃。 |
赫鲁晓夫还是比较务实的,一方面建赫鲁晓夫楼,改善人民住房条件;另一方面想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与斯大林及后继者相比,赫鲁晓夫反对暴力输出革命,更喜欢和平竞争。这与教员想法大不相同,如炮击金门事件,就令苏联很不爽。 前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是对我们最好的,不提大量的援华项目,他反对大跃进和浮夸风,提醒我们要务实一些。 三年困难时期,赫鲁晓夫反复提及对我们进行粮食援助,而不是逼债。 |
赫鲁晓夫的问题是菜。有良心,但没能力。 而有些人是有能力,但没良心。 |
我倒是觉得应该问,为啥苏联的玉米种植会推广得这样失败。 毕竟玉米也不是啥超难打理的植物。 |
赫鲁晓夫这人还是很实在的,他关心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 比如说,种玉米,让老百姓吃上肉;比如盖赫鲁晓夫楼,让老百姓有地方住。 确实都比较土,但是真的能改善普通人的生活。 不过苏联当时问题太多。体制僵化、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太普遍。苏联整个的这套公有制计划经济就是一坨答辩。没办法。 |
说个题外话。 小时候读到“土豆烧熟了,再加上牛肉,不须放屁。”百思不得其解,想让所有人吃上土豆烧牛肉,这是多么好的想法,为什么要嘲讽他呢? 直到今天,我依然这么想。 |
种玉米就对了。玉米是最高产的大田作物,单产轻松吊打小麦水稻,土豆单产看着很高,但是收获干重不如玉米,用途也不如玉米多。 全世界农业大国集体选择玉米肯定有原因,玉米这个品种就非常的优良。其是非常好的动物饲料,目前人类所普遍饲养的牲畜,比如牛羊猪鸡等等,都很喜欢吃玉米,咱们人也爱吃。而土豆你拿去喂牲口就够呛了,咱们人都不爱吃。同时不光是玉米粒,玉米杆、玉米棒子经过加工也是很好的饲料,美国那么高的人均肉类消费就是靠玉米堆出来的。 同时玉米作为C4植物,天然具有抗旱和喜光喜热的特性,因此其在中低纬度地区种植非常好,能够对抗极端气候。而土豆的主要价值就是在高纬度温凉地区种植收获量特别大,比如北欧和不列颠群岛。而前苏联西北部是典型的温凉地区,因此适合种植土豆。但同时前苏联还有大片中纬度并且光热条件非常好的地区,乌克兰就不说了,中央黑土区、北高加索、中亚和伏尔加河流域东南部都很好。 对比一下乌克兰就知道,乌克兰一半的玉米种植面积在中部,而南部最温暖的草原地带只占全部玉米播种面积的12%。乌克兰中部的基辅,生长季的温度和光照与俄罗斯的坦波夫、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等地区没什么两样。因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但夏季高温多雨,相比于美国而言无非是冬季不能种过冬作物,但种一季玉米毫无压力。 所以苏联种植玉米失败不是因为光热条件问题,而是制度原因。玉米相对于麦类需要更多工作,更精细的田间管理,在适当的时候施肥除草灌溉和排水。同时因为收获量大,玉米需要更多的晾晒、仓储、运输等环节,但这些环节在计划经济的苏联时期几乎就是个黑洞,没有人负责。集体农庄无法调动社员积极性,大家对学习玉米、研究和改进玉米种植技术不感兴趣。美国人玉米种植一般是玉米—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这种轮换种植的模式,苏联并没有开发出适合本国气候类型和降水条件的高效耕作模式。 同时赫鲁晓夫这个人也有问题,毛主席评价赫鲁晓夫做一件事,开始的时候冒险冒进,遇到困难就一门心思的想着撤退。农业引进良种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育良种、开发农药、研究化肥使用、加强灌溉、产品分销、储藏、后期加工和畜牧业的使用,乃至于肉制品的精加工和分销都是互相联动的产业链,但从历史资料来看,赫鲁晓夫似乎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或者说毫无兴趣。赫鲁晓夫怎么干的?先是发文件强制要求种玉米,看到收成不好又发文件全盘否定了玉米政策,一来一回形成了巨大的浪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哪里?唯物主义在哪里?赫鲁晓夫干不成事情是有原因的。他在二十大上如此,在古巴还是如此。 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赫鲁晓夫如果集中全苏农业科技力量攻关玉米种植和良种培育,持之以恒推广玉米,最后苏联农业肯定不是这样。但这样做他就不是赫鲁晓夫了~哈哈 |
我觉得最好玩的一点是,几乎每个答主都在说赫鲁晓夫种玉米失败了,但是没人说到底失败的多严重 |
赫鲁晓夫推广种玉米的行为是对的,现在俄罗斯东欧大平原上种的都是玉米。靠着这些玉米加工成的饲料,俄罗斯的人均肉食摄入量才没掉到非洲国家水平。 问题是为什么赫鲁晓夫推广种玉米不成功,但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却推广种玉米成功了呢? 原因很简单,在苏联时期,尝试任何农业改革都是失败的。因为农业的生产单位都是吃大锅饭的国营农场,农场的负责人根本就不需要考虑绩效问题,反正大家都是一样的摆烂,吃上级的转移支付就行了。种玉米那玩意,他们还要重新学习怎么种,哪有种向日葵那样种子一撒就完事了好整。 对,你没猜错,超级大国苏联,最核心的领土东欧大平原黑土地上,种的最多不是粮食,而是特么的向日葵。而苏联根本就没什么人吃瓜子,种这玩意纯粹是应付上级,表示他们有在好好种东西。但实际上这样做还不如让地荒着休耕强呢。 苏联解体后,国营农场变成了私人农村,私人老板可不像国家那样好说话。不好好种地的就滚蛋开除,于是苏联农业工人各个恢复了正常的劳动力,老老实实的种起庄稼和玉米了。 计划经济,公有制是一切贫穷的根源。 |
我对赫鲁晓夫的印象是 苏联少数把人民当回事的领导人,如果他种玉米的政策能执行下去最少苏联不会出现排队买面包的奇观。 一个因为想废除特供制度被推下台的元首,肯定不能算是坏人。 虽然听说之前对斯大林无下限的谄媚,但心里是希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 |
关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我没有研究,因而没有办法做出整体性的评价。然而, @西伯利亚之虎 的回答中的一段话却值得商榷: |
|
然而,向日葵真的没有用吗?国营农场种植向日葵,能说明赫鲁晓夫种植玉米“本意是好的”,被“吃懒饭惯了”的苏联群众执行坏了吗? 首先,向日葵并不是一种无用的作物。总的来说,向日葵籽可作为干果炒熟后食用,向日葵花期长、花内蜜腺多,也是养蜂的极佳蜜源。向日葵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茎杆可用来造纸、制造钾肥、钙肥,同时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向日葵油属于半干性油,容易精练加工。 在俄罗斯,向日葵长期以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18世纪,向日葵油的使用在俄罗斯变得非常流行。俄罗斯东正教会通过禁止大部分食油品在四旬期消费而使葵花籽油增加了其受欢迎程度。因为向日葵油并未被列入禁止名单,因此作为食物立即受到欢迎。在19世纪早期,向日葵首先在沃罗涅日省的阿列克谢耶夫卡(Alexeyevka)村由商人丹尼尔·博卡里奥夫(Daniil Bokaryov)商业化,他开发了一种适合大规模种植的技术,并迅速传播。从那时起,该镇的徽章就包含了向日葵的形象。到1830年,向日葵油的生产以商业规模进行。 到19世纪初,俄罗斯农民种植了超过200万英亩的向日葵。在此期间,确定了两种特定类型:用于食用油生产的油品类型和用于直接人类消费的两大类型。政府研究计划得以实施。 “维·桑·普斯托沃特”(V. S. Pustovoit)在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开展了一项非常成功的育种计划,使食用油含量和产量显着增加。这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向日葵科学奖被称为“普斯托沃特奖”(Pustovoit Award)。 向日葵是俄罗斯重要的出口产品。由于用于烹饪的牛脂等动物脂肪受到胆固醇问题的负面影响,欧洲对向日葵油的需求强劲,俄罗斯是重要的进口来源。为与俄罗斯竞争欧洲向日葵油市场,美国、加拿大在20世纪争相引入俄罗斯向日葵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加拿大于193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官方政府的向日葵育种计划。所使用的基本植物育种材料来自门诺派(来自俄罗斯的移民)花园。由于食用油的需求,种植面积扩散。到1946年,加拿大农民建造了一个小型破碎厂。种植面积也扩散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1964年,加拿大政府授权种植俄罗斯品种“佩雷多维克”(Peredovik),该种子产量高并且含油量高。由于欧洲对向日葵油的需求强劲,美国的种植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升级至500多万公顷。 以上是对“向日葵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的回答。 当然,仍然可能有读者表示,国营农场种植向日葵可能完全是图省事,应该种植其他效益更高的作物,不然岂不是浪费了“好好的一块地”?然而,是否实际情况恰恰是这块地不适合种植其他作物,种植向日葵是最优解? 我们来看看向日葵的习性:向日葵喜温暖又耐寒,宜冷凉气候,耐旱,对土壤要求较低,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从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地、盐碱地均可种植。向日葵的繁殖方式以播种为主,一般在三四月就可以播种,在七八月可以采收。 向日葵的适应性如此之强,又能很快采收。国营农场选择种植向日葵,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最大化利用土地的策略?赫鲁晓夫所见的所谓“好好的一块地”,真的是流淌奶与蜜的沃土吗? 他的农业“改革”之所以失败,不恰恰是认为他不能因地制宜,机械的、唯心的强制各地推行一律的农业政策吗?难道如此瞎折腾的赫鲁晓夫竟比国营农场的群众更懂得安排农业生产?说句难听话,他哪怕能分辨地的好赖,也不会搞出玉米运动这样的蠢事了。赫鲁晓夫口中“好好的一块地”,绝不比某些医闹人士口中“好好的人怎么送到医院就死了”更有可信度。 我不得不怀疑,赫鲁晓夫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尽管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十分糊涂,他作为一个在苏联长期生活的公民,或许还不至于像两千多位点赞的知乎用户一样口出“向日葵有什么用”这样的司马衷言论来。目前我并没能检索到这些话的出处,希望读者能帮忙检索。 无论如何,赫鲁晓夫锐评向日葵的故事即使是真的,也只能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顽固。恰恰是他不切实际、不知因地制宜的一系列政策,制造了巨大的农业灾难,他却又无耻的把责任推卸给群众“执行坏了”,至倒台也不醒悟。而沉醉于向日葵无用论中的人们,则不知不觉又被灌输了“计划经济养懒汉”的神话。但事实不会改变,向日葵的价值是千真万确的,是谣言不可能抹杀的。 |
玉米 可以当饲料,增加苏联的产肉量。 说白了赫鲁晓夫确实挺把苏联人当人的,奈何当时的人看不清啊 玉米运动被李森科这个败类搞臭了。 这货不仅反对DNA的存在,而且坚持认为,“只要玉米多冻冻,玉米就会适应寒冷的环境,产量也就上来了”。 碰上这种技术高层,你能咋办? 赫鲁晓夫有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没那个文化啊!看着李森科这货跳来跳去,你感觉不对,但死活不知道怎么反驳。 其实当时联合几个靠谱的学者把李森科推倒就行,奈何以赫秃子的文化水平,早就被李森科忽悠瘸了。 他根本想不到这位斯大林立的学界泰斗,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 我说真的,一个好的领导除了实干能力,还需要有不错的学历,以及自己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上述缺了一点,底下人就能把你忽悠得死去活来。 而好的领导,就是利用这些才能,把靠谱的人才挑出来的。越是发展,对领导的学历要求就越高。 没文化的领导,你心再好,也只能是白折腾。 |
赫鲁晓夫是我最敬佩的苏联领导人。第一,带领苏联强大,第二,很务实,受点委屈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第三,敢于拨乱反正,改革,这点有小平的风格。 |
长官意志高于科学事实是这类体系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推广玉米再怎么也没导致饥荒,相比其前任以及同阵营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可以说非常成功。黑赫鲁晓夫无非是为了捧斯大林、波波、萨达姆之类沉迷宏大叙事不把百姓当人看的嗜血暴君,反对开放进步而已,就跟最近起诉莫言的小丑一个样。 实际上赫鲁晓夫是苏俄历代最有良心有理想的实干家、开明仁君。让老百姓活的有尊严不在生活在高压恐怖和饥寒交迫中,这很了不起。光是建赫鲁晓夫楼免费发房就绝对好评,实际上赫的改革让苏联国力大大提升为苏联续了几十年命,很多兔兔黄鹅吹的苏联成就都是赫鲁晓夫时代突破的,例如航天、核潜艇等。 我真的很难理解那帮人的脑回路,一种受虐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感觉,是谁心狠手辣就粉谁。 |
赫鲁晓夫是苏共里唯一一个脑子清醒,一心主导党内改革试图为苏联续命的。结果动了别人奶酪换成勃列日涅夫 |
90年代和2000年左右,中国河北农村早餐主要是玉米面粥。 我喝了很多年,现在想想那黄橙橙的浓稠液体都感觉不舒服。 而现在玉米面主要是用来喂猪的。 这东西你只要不喝下去,光闻一闻其实还是挺香的。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吃玉米做主粮就是贫穷的代名词。 这种刻板印象持续了很多年。 直到后来才知道,很多地方种玉米是不要玉米的,他们就是用绿油油长势正好的秸秆直接做饲料。 2000年初穷一点的农村还吃不饱饭,很难理解这种造孽行为。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不缺主粮了,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 虽然去年有人提前收青储依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对这种做法能理解一部分了。 400公斤是安全线,493公斤就敢飘起来,那么苏联当年有多少呢? 1960年人均谷物572公斤; 1965年人均谷物568公斤; 1970年人均谷物693公斤; 所以苏联主粮本质是过剩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肉类产量,跟美国人比吃肉,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不仅自己种玉米,还从西方大量进口粮食做饲料,都是为了让苏联人吃更多的肉。 所以种玉米做青储增加肉类产量,思路是没错的。但赫鲁晓夫属于典型的“三拍”领导。 三拍:(1)“拍脑袋”决策;(2)“拍胸脯”保证;(3)出了事“拍屁股”走人。 这货在莫斯科试点种玉米成功了,就觉得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也能成功,没有充足的调研和实验,一拍脑袋就开始强行推广。 最后当然显而易见的失败了。 |
玉米堪称万能作物。 可以直接吃; 芯子可以当柴烧,可以当饲料,深加工可以提取木糖醇; 秸秆打碎可以直接当饲料,也能当柴烧。 不直接吃的话: 制作淀粉,淀粉水解和异构化可以制成果葡糖浆,没听说过果葡糖浆?那去看肥宅快乐水配料表。 榨油,油再加氢可以制作植物奶油; 深加工边角料废物利用可以发酵做酒精; 简而言之掰俩玉米棒子往机器里一扔可以得到玉米胚芽粕、酒精胚芽粕饲料、玉米皮喷浆、玉米皮、玉米蛋白粉、麸皮、玉米蛋白粉、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玉米油、食用酒精、燃料乙醇、谷氨酸、赖氨酸、聚乳酸、木糖醇、化工醇、蛋白饲料、纤维饲料等等等等上千种产品。 这么干说比较抽象。 举个例子 ,变性淀粉加玉米蛋白粉加果葡糖浆加玉米油加植物奶油,直接可以做个奶油蛋糕出来。 另外,玉米又是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作物。 所以玉米晓夫其实想法没错。 |
看了很多回答都没答到基本原因 准备种玉米,赫鲁晓夫提供政治支持,应该没啥问题,问题就出在有个叫李森科的科学家,是这场种玉米运动的领头,这个人不但否定DNA的存在,而且认为玉米虽然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热量(参考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充足阳光),但只要在西伯利亚多吹吹冷风,玉米很快就能适应,于是种了一年又一年,等着玉米适应寒风成功的那一天。。。 |
难不成执着于慈父的善意的剪刀差?暂时的困难?柔和征粮手法? 实事求是! |
我们在事后可以找出一些似乎能够成立的理由: 1、玉米适合机械化耕作啊 2、玉米能够提高饲料产量进而提高肉制品产量啊 3、玉米产量大带来的粮食弹性高啊 4、玉米容易改良啊 …… 等等 但在当时,很可能只是赫鲁晓夫为了推行他的农业改革提出的一个旗帜和标杆 做事情的同志们很容易想到,实际工作中,抓一项主要的、实际的工作作为抓手,能够有效推进整体工作的进展 |
因为赫鲁晓夫有先见之明和超人的洞察力,他通过访美发现玉米是一种适合大规模种植的高产经济作物, |
|
玉米浑身都是宝。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
|
美国现在已经把玉米变成了超值的粮食原料,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所有的人类食品都含有玉米成分,动物吃玉米饲料养大,产肉量也高。 那么帝国主义能做到的,红色的俄国也能做到,土地我们有,康采恩我们有,肥料我们有。。。。。 |
|
苏联最开始就是想把玉米作为饲料种植,提高牲畜的产肉率,改善居民生活。而且赫鲁晓夫推行的开荒政策和居民住宅政策在当时被证明是合乎民意的,赫鲁晓夫楼到现在还有人居住。但是玉米计划没达到效果,除了偏南部的乌克兰粮仓,苏联适合高产作物种植的地区并不多。要是可耕种土地多也不会只有两亿人口。 |
|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俄罗斯的土地纬度太高不适合种玉米?工人们战天斗地的豪情哪里去了? 可不是,玉米最早是在南美洲发现的,你咋看不见加拿大种玉米呢,苏联种玉米失败,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拍拍脑门就决定了把几块实验田的成功经验指令性推广到全国各地,来个“农业学达寨”。集体农庄缺乏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让我种啥我种啥,种不出来不怪我。最要命的是22大开完了,斯大林体制仍在运作,高层是一群工人士兵出身经历过二战的纯无产阶级领导者,对农业生产缺乏认识,30年代勒索农民个个都是高手,甚至没有一个在全苏联各地主抓过农业的领导进入决策层,因为苏联没有吃饱饭的压力所以不如中国这么重视农业,他们也没有美国那种把粮食作为战略武器的认识,他们只是美国明面上发展什么就跟着发展什么,除了航母样样要争。 如此一来造成了一大群享受特供的农业外行决定在寒带种玉米的怪事。 |
苏联建立初期对理论和政策的容错度是很高的,毕竟起点低、底子薄,最开始认为能比巴黎公社寿命长就是胜利,各种经济政策探索也多。 后来随着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制度自信拉满,官僚体系僵化,所有的事情都被赋予指令性的管理意义,甚至被官僚体系固化为筛选机制。 玉米地安排一个工作下来,干得好干不好是能力问题,干不干是态度问题。能力很难直接比较,态度好坏却很直观。 执行层如果客观反映自己管辖区的地理和光热条件,说明自己这里不是乌克兰,说明自己这里不适宜种玉米,而同时其他类似地区却说自己可以克服困难种好玉米,那么玉米地此后的人事安排就会很直接了。 多来几次迭代,剩下的就只有拍胸脯保证种好玉米的。 所以西伯利亚也得种玉米。 |
二战中苏联的农业遭受了极大破坏,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数量从 1941 年的近1819万人锐减到1945 年的1143万人。 |
|
苏联人建设了二十年,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 兵灾过后,饥荒又至,很多农户只能靠由面粉、三叶草和酸草料掺成的代用品充饥。据统计, 苏联 50 年代初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于 1913 年的水平, 单位面积产量也仅是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 |
|
前方在流血,后方在挨饿 坏消息是,铁幕已经悄然落下。连饭都没得吃的苏联人民要如何打赢对抗西方的战争? |
|
无产阶级农学 为了让人民吃饱饭,苏联先是进行了一场“春小麦or冬小麦?”的热烈讨论,最终斯大林选择支持生物学家李森科“春小麦更胜一筹”的观点。 这位李森科很多搞生物的人都熟悉,堪称科学史上的“毒草”。他学识浅薄,却长袖善舞,擅长“用行政手段去解决科学中的争论”,被称为“斯大林的科学红衣主教”。 后面站着以为强大的支持者 |
|
在即将到来的饥荒面前,他对小麦进行了所谓的“春化处理”, 即在种植前使种子湿润和冷冻,以加速其生长, 收获的却是大减产……但这还不是终点,他后来更是鼓吹生物进化中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即用进废退),认为这种观点是“无产阶级的”,而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则是“资产阶级的”。悲哀的是,这朵奇葩竟然统治苏联生物学界30多年,将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了绝望的深渊。 谁敢反对一下试试 |
|
正当李森科将小麦田搞得乌烟瘴气时,一位矮矮胖胖的官员却似乎发现了解开农业难题的金钥匙。 他来自农村,熟悉农业,任职乌克兰期间,就在农业上取得了不错成绩, 赢得了“农学家”的美名。尤其是1949年,他结合乌克兰农民玉米种植经验, 创新出“方形穴播法” ,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 结果大获丰收。 乌克兰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
|
其他地区作物的惨淡收成衬托出他的英明选择,玉米丰收的胜利似乎也为他的仕途增色,同年,他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来到了斯大林身边。 他,就是赫鲁晓夫。 大家好 |
|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通过纵横捭阖的斗争和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才将政敌一一打倒,最终荣登大宝。上台后他正视苏联农业的严重问题,并对农村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在9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分析了苏联的农业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一报告拉开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大幕。 相信我的玉米 |
|
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多管齐下。 赫鲁晓夫摒弃了斯大林对农民压榨太甚的农产品采购制度,主张物质利益刺激原则,提高了收购价格,还一笔勾销了农庄积欠,并增加贷款,甚至取消了义务交售制度。过去的报酬年终结算制也改为预付款制,让农民每个月都有卢布花。 群众对新的政策心满意足 |
|
|
权力也得到了下放,集体农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收购计划,还允许每个农户都拥有小规模的耕地作为个人财产,并鼓励发展个人副业。 副业靠什么,还不是玉米? |
|
见识过铁甲洪流的他决心把农庄也用机械武装起来。1958年2月,他宣布对全苏的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到了58年年底,83% 的集体农庄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机器。这些措施虽然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要把农民也武装到牙齿 |
|
但有的举措就显得有些鲁莽。1954年2月,赫鲁晓夫提出应当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以解决粮食问题,征集了数十万志愿者奔赴四方,67亿卢布投入八荒。 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从1954年到1958年,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约占全苏耕地的1/5。1958年,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 然而,由于垦殖方法不当,风沙侵蚀接踵而至。1960年中亚地区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约20万平方公里,连千里之外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尘雾迷漫。 苏联在哈萨克还用核弹造过水库 结果也是功败垂成 |
|
疯狂玉米加农炮 赫鲁晓夫一直有着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的愿望。但现实是,苏联差的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玉米。 每一头猪都是射向敌人的一枚炮弹 |
|
他认为玉米在畜牧业上大有可为:“玉米是最好的一种青贮饲料, 是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青贮饲料是青绿草料经发酵而成,易消化,营养高,有“草罐头”之称,确实是以玉米秸秆制成的为佳)1950-1952年他亲自主持在莫斯科市郊自家的别墅菜园和邻近的奥哥辽沃村集体农庄先后进行过两次小范围引种美国“斯特尔林” 杂交玉米的试验,两次都“出现了奇迹” ! 赫鲁晓夫温柔的一面 |
|
所谓福兮祸兮,这些好兆头是不是真的意味着苏联农业的春天来临了呢? 这接二连三的成功试验让赫鲁晓夫见识到了玉米的神奇魔力:产量高,不娇气,牛爱吃,他想不出有什么拒绝的理由了!找到了阳关道,剩下的就是安利了。 草罐头变肉罐头 这很苏联 |
|
1953年9月的中央全会上, 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而在1955年1月的中央全会上,他又强调,“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会议过后,苏联人民就向着1960年播种2800万公顷的玉米的目标进发了。当时,玉米和垦荒一起,成为了开辟新天地的象征。 亲自为玉米带盐 |
|
赫鲁晓夫也并非只在高堂上吆喝,他还深入实际,为推广种植玉米, 他到处奔波、检查、敦促、指导,并对种植玉米的农庄嘉以重奖。在他的督促下,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 全苏玉米播种面积不过350万公顷; 1954年,扩大到 430万公顷; 1955年猛增到1800万公顷,1960年达到2800万公顷。 玉米大军勇往直前 |
|
后来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又为玉米风暴又添了一把火。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访美,他也是欣然前往。他一直对美国的玉米带很有兴趣,执政之初就号召向美国学习。 |
|
在访问中,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亲眼目睹了该农场玉米的丰收盛况,还获得了用青秸秆喂养牲口的新知识。他肯定了这位行家的做法:“应该相信加斯特, 他是资本家, 不经过精打细算是不会干的”。 美国农场主天生有着资本家一般的嗅觉 |
|
他在此地显然学习到了很多新姿势 |
|
|
|
赫鲁晓夫回国后, 带回了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的设想。于是乎,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在1962年达到3700万公顷, 约占当年全苏播种总面积的1/6 以上。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兴起了一股全面“玉米热” :农业部创办了《玉米》科学杂志 ,乌克兰建立了玉米研究所,农机部也加紧设计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社会上出现了玉米食品店,“玉米魔法师”电影,还有模仿玉米果穗的圆舞。甚至连列宁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也改成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玉米化”。 寄托着全国人民吃上肉的期望 |
|
玉米棒子书记 然而,玉米之神似乎不再眷顾赫鲁晓夫。多年实践证明: 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 虽然运动开头产量有所增加,某些地区甚至取得过“巨大胜利”?但从总体情况看, 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作谷物的玉米, 还是作饲料的秸秆,都要比预期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得多? 难以置信,是不是瞒报产量了? |
|
|
苏联玉米每公顷只有13 一16.6森特纳(1森特纳合50千克), 而美国相应产量是50-70森特纳?秸秆每公顷只有86-98 森特纳, 美国则能生产500-1000森特纳。1954-1964年, 苏联玉米产量一直起伏不定(单位:万吨) |
|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 1955年的玉米产量, 在1954年的基础上的确增长幅度较大?但在之后的10年里,只有1959年的产量偏高, 其他年份的产量只是平平无奇。 总而言之,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 远未能实现人们所期望的高产?稳产?不仅如此, 由于玉米挤掉了牧草, 干草收获量从1953年的6400 万吨减至1962年的4700万吨, 造成饲料空前紧张的局面? 连最不挑食的动物都快吃不饱了 |
|
玉米运动失败了,原因有很多。比如玉米需要大量的化肥,而1962年苏联每公顷土地施用的化肥, 只有美国的1/3,且质量低劣,也不能让玉米吸收两米下的氮磷钾;苏联的农民也缺乏玉米种植经验;而农民缺乏经验的科学根本,是玉米是一种适应温暖气候的作物,苏联并不是它的好归宿。 两国主体所在纬度差距巨大 |
|
1953年之前,苏联玉米局限于乌克兰等南部温暖地区,而后来楚科奇半岛都飘扬着玉米的红缨,结果很多植株结不出棒子,最终要背锅的自然是赫鲁晓夫。1964年, “玉米热” 成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他的外号从“农学家”变为了“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这次失败也为他下台推波助澜。 楚科奇在苏联的最东端,挨着阿拉斯加 这地方能种玉米? |
|
随着1964年赫鲁晓夫的“主动辞职”,他的玉米,他的垦荒,他的农业改革都落下了大幕。 虽然赫鲁晓夫经常被嘲笑为“玉米帝”,但改革其实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到 1965 年,粮食年产量达到100-110亿普特; 牛奶达到1亿500 万吨;羊毛55万吨;蛋370亿枚。如果把农业的各项产量与1952年比,其实际成果还是显著的。 不过,苏联工人农民是否吃到了充足的牛奶和面包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
感谢斯大林同志留给了赫鲁晓夫一位科学之神——李森科 |
赫鲁晓夫“全民党”思想大揭露 一是抛开先进生产关系只讲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是抛开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只讲先进文化,推动了各种资产阶级思想、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的空前大泛滥;三是抛开阶级分析只讲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推动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新资产阶级的兴起,工农大众沦为弱势群体。 历史事实说明:赫鲁晓夫全民党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原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在《苏联解体亲历记》一书中,说到当年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抛弃阶级斗争学说时,指出:“需要出现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莫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抛弃这个观点,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别样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年苏联一批“精英学者”主要宣扬西方的自由主义。这种思潮成为践行赫鲁晓夫“全民党”思想、推行私有化的有力助手。随着私有化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的凸现,这种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思想遭到苏联人越来越强烈的反对。于是,戈尔巴乔夫改换了另一种形式,即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把修正主义鼻祖伯恩施坦的民主社会主义奉为圭臬。 |
一个其实对经济一窍不通的领导人,对于国家战略更是没有兴趣,只能搞吃空国库收买民心的把戏,苏联二战被打烂,尤其工业科技,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赫鲁晓夫不是抓紧赶超工业升级,而是玩起放弃产业积累,坐吃山空,苏联老百姓吃喝爽了,结果就是此后无法生产先进产品,最终在1980年代经济崩溃。 |
赫鲁晓夫是这么多苏联领导人中唯一一个把民众当人的掌权者,戈尔巴乔夫只能算半个。 至于种玉米,天寒地冻的地方,农作物太局限,小麦是足够,但是为了吃肉,种玉米确实是最优的选择……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