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美国大萧条时期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超过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电影?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美国大萧条时期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超过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电影?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光荣与梦想》提到,美国大萧条时期避孕药行业红火、吸烟者增加、小型家电畅销、小型高尔夫球场和流动图书馆蓬勃发展。我想知道这每一样后面具体为什么逆大势而…
大萧条时代最惨的年份美国人均年收入计算一下膨胀的话也是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千美元了,比现在的中国还好一点。现在的知乎上的中国“月挣车 年买房 存折储蓄像银行”,哪里是吃不饱饭的样子?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


这个图表是按年度计算,最糟糕的月份失业率达到过25%。
1933年是工资最低的一年,比1929年倒退了20%以上,只有每小时35美分。当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是25美分,需要美国人努力工作43分钟。
我这个月看了一场电影,花了40多块钱。对于时薪60,日薪480,月薪到手1万出头的穷人来说,他们在2024年看一场电影的负担和1933年的美国人差不多。
每星期把收入的2%用在看电影上,单独看是有点高。但大萧条时期,看电影几乎就是普通美国人全部的娱乐。相当于税后收入1万元的穷吊丝,每个月在网费、会员费、游戏上一共花了200块钱。这也不为过吧?
至于吃饭,没工作的25%有人确实吃不饱,纽约最惨的一年饿死多达50余人也是真的。有工作的吃饱是没问题的,大萧条一个因素就是农产品过剩引发价格暴跌,最便宜的时候一头羊卖1美元,有班上就有肉吃。话说我初中看过一本描述大萧条惨状的书,说美国人穷到排队买隔夜的面包。当时我老家还没有烘培店,所有能买到的面包肯定都是隔夜的,我还因为经常买这种面包当午餐被同学称为少爷。
实际上,大萧条期间美国最惨的人群和现在差不多,是失业交不起房租的流浪汉。当时有200多万,占美国人口多达2%,美式伤痕文学描述的底层人民饥寒交迫的素材主要就取材于他们。至于75%有工作的日子人比1929年是苦一点,但也只是消费品质降级罢了。你不能拿地主就吃点炒鸡蛋的社会生活水平去想象,不是一个世界。
如果以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平均经济水平来做衡量,中国在整个20世纪,每一天都是“大萧条”。
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人均GDP是850美元,按2000年可比价换算,约7100美元。
而中国是在2014年才超过这个数字。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数据看的有问题。
之前说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达到了惊人的14%。
之前看我们这两年的失业率是17%。
我理解这个数值应该不是越高越好。
关键是统计方式还是我们对于失业的定义更为严格。
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人逃荒


40年代中原大旱中国人逃荒


看出差距了没?
你或许难以相信。
一直在宣传的,晚清时期,生活惨无人道的美国华工。
都比,同期大清绝大部分地主,也就是几乎所有中小地主,都吃得要好,赚的要多……
为了防止有人不信,我直接上数据。
1867年,美国铁路这种艰难又危险的工作,已经是绝大部分由华工来干了。
华工收入多少呢?
“华工的工资每月只有二十六美金,餐宿自理,没有保险;而白人工资要高于他们30%-50%,拥有免费食宿,拥有保险。华工每天在工地上要工作12小时,华工被分配最危险与最累的工作,其中有众多致命的工作。”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当时华工收入,每月二十六美金。
这相当于多少呢?
查资料可得,当时的一美金,约为24克白银,也就是约一两白银。
单人每月26两银,每年就是312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红楼梦里,那些小姐们的月钱,也才每月二三两银……
而一个中小地主的整个家庭,一整年有十几两银,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可以看出,一个华工工作三五年,就可以拥有“千两白银”。
“千两白银”,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属于豪富一方了。
所以,当时的海外华人,对大清本土居民的财富,有些碾压般的优势,真不是开玩笑的……
这也能解释,晚清革命党的资金来源为什么都来自于海外,以及海外为什么能支持革命党了——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拿出来支持的资金,或许并不算多,但如果拿到清朝本土来用,就是碾压般的数量了……
添加
鉴于评论区不少评论指出,文中算法“24克银为一两,错了”。
那我们按照查资料后的37克银一两来算。
每月26美元,约为624克银,约为16.865两。
那每年约为202两。
五年约为1010两银。
也就是说,五年也能有千两白银。不过要不不吃不喝不消费。
那我们延长一倍好了,十年,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十年时间,就可以做到满清的一方豪富水平。
再添加
最新数据来了,1867年,华工收入不是每月26美元,而是35美元。


再再添加
就算是现在,两地的收入和消费差距也差不多。
比如,在美国收入三千美元。普通牛肉3美元一斤,约21.3元人民币每斤;普通牛奶一美元一升,约7.1元人民币一升;苹果15pro手机1T版本,1499美元,约10642元人民币每个;至于房子,美国加州市区大耗子,40万美元,也就是280多万人民币就能拿下……
在中国,收入三千人民币,普通牛肉四十元人民币每斤,普通牛奶14元一升,苹果15pro手机1T版本,12999人民币每个,至于房子,杭州的大耗子价格,也别大耗子,就大平层吧,也别大平层了,小三居也得三百万以上吧……
你看,在美国,但凡涉及到劳动力、服务业,那就贵;而但凡是具体的物质,那价格就便宜。
而中国却反过来。
那对于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物质的普通人来说,是劳动力贵、物资便宜好呢,还是劳动力便宜、物资贵好呢
有不少人说,底层在哪里都是底层。
这句话很对。
但问题是,不同地方的底层,生活水平是明显不一样的。
非洲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和东南亚、中国和拉美、东欧和欧美日澳的底层相比,欧美日澳的底层生活水平显然要比非洲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高。
大萧条的时候失业率也才15%不到
那时候他们难过的是,没有理想的工作,
不能挑三拣四。至于饿死人的假报道,已经有朋友列出了详细的数据证明,假的就是假的,经不住推敲,所以逻辑学一定要禁止的
其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部美国电影,
讲述苦难的
说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好像是挖矿,
全程戴着头套不许讲话,每周放假一天
每人一个单间,洗漱用品齐全
吃的是土豆牛肉和披萨,喝的牛奶,
这已经是他们能想到的最严重的苦难了!
苦难的极限了!咋一看,比996工厂强啊
你说他们吃不饱饭,我都想笑!
这种就业率,比某国的飞速发展的二十年
就业率还高,每周看电影不是很正常嘛
没有理想的工作,只能随便找个工作应付,
烦呢,正好看电影解解闷!
另外说一个,日本地产泡沫时期,失业率从1%暴增到5%,这也是人家失去的三十年的极限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有人敢拿这些国家比。。。
所以我只能说各种报道作者很聪敏,
基本不写数据,用什么惊了,吓了,崩溃了
或者高级一点,杜撰个第三人称的片段场景
完事儿。
谢邀!
特地去下载了原版来看,书里面提到: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was going to the movies once a week (admission was a quarter for adults, a dime for children), and each year saw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igarette smokers, none of them aware that the habit might be harmful.
因此估计原因有二:
票价便宜:一场电影成年人票价是2毛5分,儿童票价只有1毛钱。而之前文章里头提到“the average weekly wage of those who had jobs was $16.21”。也就是说每周每个家庭(假设两个大人两个小孩)看一场电影的开销,只占到每周收入的4.3%。娱乐安慰:日子过得苦,就更容易产生分散注意力,排解压力的需要。通过笑声和体验来缓解紧张、困扰、甚至饥饿。同时因为开工不足,所以实际上不少人更有空闲时间,而且电影当时刚刚进入有声电影时代,更容易“造梦”。
1930年代的美国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约等于1960年代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
温饱有余,正是需要文化产品来滋润生活的时候。日本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市场也比现在要蓬勃。中国现在不也是这个时期?十多年前十块钱一张电影票都没多少人看,都去网上下载看免费的。现在收入明显提高,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也能负担得起了。
娱乐消费是硬需求,一个人收入不愁吃穿,又不够钱天天去花天酒地,一般的选择不就是拿个手机上网玩游戏?八十年前的美国人又没手机。
他们对大萧条的理解和我们不在一个位面!就像奥本海默被压迫和我们的也不在一个位面!那可能是他们想象到最严重的压迫了!
1984里,奥威尔所写的著名反乌托邦小说中,为了表现底层人民的物资匮乏,总是用少的可怜的物资分配数字来说明当时的贫苦与匮乏。但就算是这样,每个人都还是有巧克力份额的。
我踏马严重奥威尔是不是没饿过没穷过。
大萧条是生产过剩导致的 白花花的牛奶倒掉 成堆的玉米小麦烧掉 卖不掉的猪肉埋掉 作孽啊
饿了两千年的中国人 一直处在生产短缺当中 很难理解什么叫做工业社会的生产过剩
美国大萧条时期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超过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电影?
首先,答主的问题描述具有误导性。
吃饭对于当时美国人来说是一性需求,然而娱乐消费品(包括奢侈品等)的消费(从行业角度讲)也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需求。抛开需求类型本身谈影响,并不妥当。也就是说,吃不吃得饱饭,和看不看电影,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
这里的讨论应该基于两个维度:一是食物与娱乐消费品之间的消费策略,即当经济萧条时,消费者会怎么调整其在这两个产业上的消费;二是娱乐消费品内的消费策略。
首先讨论第二点:
经济学理论认为,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和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名义收入的购买力发生变化,导致增加或者减少商品的消费。
替代效应是指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通俗地说就是当一个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消费者会用另一同类的商品来代替目前消费的商品
.
把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综合起来通盘考虑就是总效应。
一般来说,任何商品都会同时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劣等品是吉芬物品,口红就是典型的吉芬商品,对于吉芬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选择更便宜的商品,降低该商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会使消费者增加该商品的消费数量,而且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导致消费数量上升。例如,对于口红来说,在经济危机期间,人们由于收入下降,在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上的消费就会大幅度下降,相应地就会把一些收入转移到较便宜的非耐用的日常用品上。
然后再讨论第一点:
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在经济危机期间,消费者被动地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轻松下来,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消费,尤其是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欣赏娱乐节目。
更需要感情的慰藉,而且文化工作者也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经济危机下,人就更需要感情上得到慰藉,而且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剧以及工作机会的难找,就更需要找到一些感情上的寄托,相应地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此外,理论上和历史的实践都证明,在大变局和经济困难的年代,文化工作者能更多地接触到生活的实际层面,也能创作出更伟大的作品。因此,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更能激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灵感和创造性,作品也更能和消费者的生活联系起来,作品也更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和喜欢。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并非单纯地给予经济学原理了,也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因素。
或者说,相对于食物所能带来的效益基本保持原来水平,文化娱乐产业所能带来的效益大大提升了;这也使得替代效应实际上发生在了消费者决策中(食物:名义价格不变,效益不变——实际价格不变;文娱:名义价格不变,效益提升——实际价格降低)。这一替代效应的效果较之收入效应(收入降低——减少消费)更为明显。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行业的兴盛(或者说“口红效应”)并非没有来由。
因为所谓“大萧条”完全是被夸大了的,实际上对人家来说根本没有什么萧条,只是工资稍微降低,失业增加而已。美国人照样天天吃肉,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反观苏联,即使是不“萧条”的时候,苏联人照样吃不饱饭,几乎每天都有饥寒交迫的人离去。他们就是想编造一个市场经济下过不好的谎言,以便树立一个刻板的印象达到某些目的。
市场经济下再怎么过不好,也比苏联过得好太多了。苏联完完全全是以奴隶制的形式组织生产,底层工作的人没有任何福利,只能饥寒交迫地艰辛劳作到死亡为止。市场经济的国家你对一家工厂不满意,你可以换一家工厂上班,完全自由而平等。而在苏联你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工作,一生都在奴役之中。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经济危机,大萧条,并不等于贫穷,请不要概念混淆!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学术概念,在天朝还有阶级意义和政治意义,并不是美国人民当时的生活现状。
大萧条,主要是西方国家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的一次集中体现,是经济秩序的紊乱!
人民的生活怎样,是否一定会很惨吗?不一定!也许你会说纳粹的出现,但是请你思考一下纳粹主要都是出现在哪些国家,是那些经济发展迅速和崛起,但是人民却贫困或者说贫富矛盾很大的国家,德国和日本就是这样,他们没有经历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公民权利的思想的解放和发展。简单来讲,就是英美经济危机下的人民过得还不错,贫富矛盾和社会心态,特别是仇富心里没有那么大。但是,德国日本呢,社会心态很畸形,屌丝极端仇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所以,我们看问题,要跳出来,站到当时的时代的角度,特别是当时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最好查一些当时的新闻报纸的资料比较好。
还有,我是不是不能再写了!我没有影射什么啊!
------------------------------------------------
有人问到,为什么经济萧条的时候,娱乐业会发展很好。我们需要明白几个问题。
第一,是因为其他行业不景气凸显娱乐业的红火吗?属于一种比较现象。
第二,是不是娱乐业本来就很红火
第三,娱乐业的红火是不是因为时代的机遇,属于顺势而为
第四,是不是只有美国这样,美国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整个世界,不能就说是一种规律和定论,只能说是一种现象,起码我认为说明不了日本和德国。
第五,是不是资本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娱乐业比其他行业红火,使得资本进入,产生马太效应。
第六,经济萧条和娱乐业的繁荣有因果关系吗?属于怎样的因果链条,怎样的逻辑。
第七,社会心理,国民素质,人均收入在这里又属于什么联系和作用?
我个人知识和水平有限,所知资料,所思考,都有限,我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发散思考,独立思考!
最后说一句,教条主义,生搬硬套一些所谓理论,就没必要了!
估计他们的吃不起饭,和咱们的饿殍遍地不是一回事
30年代的美国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约等于1960年代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
呵呵,我记得《光荣与梦想》说到有卖淫为了赚一角钱的。
根据新闻报道,08年金融危机,美国好多人不得不放弃日常的娱乐消费,宅在家里打游戏,导致游戏销量大增。
我觉得这还是民族性的问题,人家比较有娱乐和享乐精神。
不过你看现今,wifi已经成为马斯洛金字塔底层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因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失去了工作啊……
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可以在那里肆无忌惮:“又赢了”,
其中的一大部分看看电影怎么了。
大萧条对美国人民来说不过是生活质量下降而已,而1949到1980年时间段的国人来说是生存问题,特别是1958至1962这几年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这就是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1.原因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2机遇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本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铺,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地区“旋风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开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3影响
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品则不然。经济危机对房地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近几个月来,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此消彼长,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由此,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国内网游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车位游戏异常火爆,广告效应初露端倪,不断催热着SNS领域。此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凡此种种,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汽车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一直是奢侈品,当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有限时,这种观念更甚。2008年,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大幅下滑,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严重缺乏资金、面临破产威胁。受其影响,中国车市寒冬逼人,甚或难逃“料峭春寒”的厄运,许多原本准备购车一族选择了继续“持币待购”。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虽然油价有所下调,但相对于昂贵的车价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而油电混合动力车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轿车,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则更多地要依赖4万亿政府投资的花销才能带动。尽管有国家投入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由于钢铁、石油等在2008年的价格跳水过于“惨烈”,要恢复到合理价格区间,非一日之功。因此,在需求与投资的博弈下,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这几大行业并不具有明确的增长性。
4应用条件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
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
5受益行业
化妆品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电影
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12月公映的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首周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元。 12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透露,2008年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比2007年增长30%。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预计将达到9部之多。和几年前一些偏冷门的类型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不同,今天的观众走进影院,既能看到传统功夫片《叶问》,也可以选择结合了艺术和商业的《梅兰芳》以及《爱情呼叫转移2》、《桃花运》等影片。观众审美需要不断增加,电影创作也应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来支撑市场。也许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反映。
动漫游戏
日本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
也不光是美利坚和时代的关系,就谈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均寿命不到40,却人文高度发展,儒释道相融,诗文歌赋,琴棋书画盛行。为何?
人的本质就是贪图享乐,没人想苦中做活,所以人最擅长苦中作乐。
别拿盐碱地的上限碰瓷灯塔国的下限好不好
人家油管上有大萧条时期的食品复刻,大部分都是用比较便宜罐头制品还有啥用碎肉压制成的劣质香肠做吃的,人家的萧条指的是从原来肉蛋奶嗯造每家都要开上小汽车降级成了只能吃碎肉和罐头,和吃观音土啃树皮摘野果子还是要差很多的,这也是工业文明和落后文明的巨大代差。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穷人是饭不够吃,白面馒头春节才能吃上一回,一年看一回露天电影地道战,反美反苏。21世纪20、30年代中国穷人是还不上房贷车贷信用卡透支,一日三餐白面馒头就榨菜老干妈,天天看抖音厉害啦,反美孝俄(认贼作父)。
美国爵士乐也正是在大萧条时期从南方田纳西密西西比河畔庄园走入大城市,继而发扬光大的。
学爵士乐史的时候在教科书上看过,正是经济萧条给了人民享受娱乐活动的时间和需求。你可以比对一下有声电影啊、迪士尼动画啊,也都是大萧条时期活跃起来的。
大萧条≠大饥荒
大萧条-生产过剩
大饥荒-生产不足
就拿现在的大环境来比喻,你长职就算只拿基本工资或者偶尔打一下兼职也能一个月或几个月看一次电影。
前面号称镀金时代,福特汽车便宜到工资可以负担,底子仍然是世界第一梯队
吃不饱饭大概是少数人吧!经济危机期间,像一些不花很多钱的娱乐活动一定会热的,因为一是空闲时间多,二是有心理需求,三是比去酒吧之类的娱乐活动便宜很多。
经济萧条期,电影之类的廉价的娱乐方式,平民化的廉价消费品,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行业,份额不仅不会跌,还会逆势上升,这也算是萧条期的机遇产业。
有一期《冬吴相对论》专门讲的这个,忘记哪一期了,你可以去搜下看看。
因为大萧条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别人比,
对于许家印来说,没有湾流坐只能坐劳斯莱斯,那就是凄惨晚年了,
可咱们呢?能开上macan的那都不算小康算大康!至于什么飞机?塞斯纳想都不敢想,还湾流?
当然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百姓就与今日许家印一样,你说不惨那绝对是假的,可我还是那句话,惨不惨终究是和自己比的,和别人那就不要比了,
就没听过60分喜笑颜开普天同庆,99分内流满面要死要活么?
又,至于‘吃不饱饭’的问题,这里给题主科普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过分瘦弱与过分肥胖全都归属与‘营养不良’,而无法获取到新鲜食品与健康食品的情况全都归属与‘食物来源不安全不可靠’,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社会底层比如黑人群体一直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食物获取不稳定不可靠’境地,而就是这个群体却贡献了全美最高的肥胖率,因为工业化的快餐化食品就是把你吃到常年300斤,你在美国依旧是属于‘营养不良’和‘食物获取不安全不稳定’的群体!
然而在我国,受制于数千年的思维定式,老百姓对于西方国家所谓的‘营养不良’和‘食物获取不安全不稳定’的惯常思维,那就典型的‘没有饭吃’与‘饿殍遍野’了,而我国新闻媒体,要的就是这个宣传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讨饭的那些主播,一个个被封杀的干干净净的真实原因,互联网时代,豆奶们的工作已经很难做了,就不要再给人家添堵增加人家工作难度了......
并不是逆大势而为。事实上,经济越不景气,娱乐市场可能越繁荣。
或者这么理解:由于收入的降低,娱乐时间变得更廉价,所以人们会消费更多的leisure time.
你眼看四六级挂科了你毛片看的还是日本的呢!
红色课本闹得呗。不这样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给人感觉好像美国人活不了似的。
笑死了,美国大萧条之前的美国梦是户户家里有车,天天锅里有鸡。
大萧条之后是起码一半家庭有车。隔三差五吃顿肉。
他们那个萧条是经济萧条,又不是没了饭吃。按他们标准算,中国2000年之前怕不是天天都萧条。。。
最坏的资本主义,也好过最好的封建主义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0 12:16:48  更:2024-02-20 12:28:2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