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昆仑关战役,杜聿明只知猛打猛冲,将机械化的第五军生生打残。第一次远征缅甸,实际负责指挥远征军的杜聿明在撤退问题上犹豫反复,致使被日本包抄后路,远征军在…
谈杜聿明,不能不提另一位黄埔一期生宋希濂。至少三次关键职位的选择上,杜、宋是最终候选人,但胜利者是杜。
第一次:1941年选择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杜、宋角逐,杜胜。宋希濂成为第二次远征的集团军总司令。
第二次:1945年选择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熊式辉=杜聿明组合与张治中=宋希濂组合角逐,熊杜胜,张宋发配新疆去了。还有一个组合是何柱国=汤恩伯,先出局了。关麟征一开始就是备胎,参看李宗黄回忆录便明白。
第三次:1948年选择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宋角逐,杜胜。宋希濂去华中剿总当副总司令,最后两人都成了阶下囚。




(宋希濂比杜聿明帅多了)
为什么总是杜聿明中选?人事因素比重很大。
国军讲派系、论人情,空降的司令长官要想将各派系部队指挥如臂,需要和部队长们有良好互动。毫无历史关系又不讲人情,谁给你卖命?李宗仁在回忆录台儿庄那一段写的很到位了。杜聿明正胜在这一点。
第一次远征,核心主力定为第5军,副长官自然是杜军长的,虽然这职位除了背黑锅意义不大。如果是第71军先到云南做远征主力,副长官就是宋了。可惜山西比广西离缅甸远。
接收东北,首批出关的是第13军(第4师、第89师)、第52军(第2师、第25师、第195师),其中第25师是从第4师扩编出来的,杜聿明正是出身第4师又到第25师的,他的副手郑洞国则是第2师元老,自然比宋希濂更合适。如果是后来也去东北的第54军(其核心第36师是宋希濂的起家部队)、第71军(宋希濂的基本班底)先出关,那长官就是宋了,可惜云南比广西离东北远。
徐州剿总的道理一样。刺儿头邱清泉独服杜聿明一人(邱的政治部主任吴思珩语),杜在豫东会战对黄百韬有救命之恩,和孙元良好歹无冤无仇。宋希濂和邱、黄毫无历史关系,和孙元良是几十年都没解开的冤家死对头。用谁不用谁一目了然。
当然,杜聿明在人事因素上得分高,不代表他在作战上不行。题主关于昆仑关、第一次远征的问题,
@金luffy
已经做了回答,我顺着往下讲讲徐州剿总副长官的选择。
蒋介石及国军决策层的长官们,都是在一战前完成军事教育的,脑子里全是决定性会战的思路,到处寻求主力决战(孟良崮就是一例),这次又明摆着要打决战,自然倾向于打赢过主力决战(包括收拾过主力决战残局)的指挥官。
这方面,从国军角度,杜聿明的成绩单是:
1.1946年第二次四平会战,指挥国军击破共军追击至松花江。(说这仗是白崇禧指挥的同志,烦请查查白是哪天到东北哪天走的)
2.1947年第三次四平会战,指导国军解四平之围。(杜在病房里策定方案,郑洞国负责前线指挥。连熊式辉都跑到杜的病房参加会议)
3.1948年豫东会战第三阶段,指挥邱清泉救出黄百韬、驱逐共军过黄河、收复开封。
还有辽沈会战最后阶段在锦西指挥撤退、收拾残局。
而宋希濂及其他同资历的将领(除杜的助手郑洞国外)拿不出同等的表现。即使战将如薛岳,国共战争初期从苏中辛辛苦苦推进到鲁南,却在几次中型败仗后被解职,也与没打成(不是没打赢)主力会战的评价有关。所以,杜聿明从资历、从成绩上看,被委以重任都不足为奇。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换谁也无法扭转乾坤了。
可能是蒋校长打开他的将军筛选器,输入了“军事能力≥80”,“忠诚度≥80”,以及“职业素养≥80”三个条件之后,发现就只剩一个杜聿明了……
没想到这么多人看到了,解释一下:
军事能力好说;
忠诚度,此处特指对校长个人的忠诚,而非对党。毕竟你常校长是自己把党纪彻底破坏掉了……
职业素养,我主要说的是生活作风、敬业程度这层面。
可以看一下大决战,仅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杜聿明没有做错任何一个决策,然后他的决策没有一个被执行。
因为在国军语境下,他某种程度上就是做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那个。
你不用他用谁啊?
这十二个字虽然是新时期我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和信条,但它高度凝练地反映了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要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听党指挥,意味着对最高指挥中枢的忠诚。
能打胜仗,说的是能力素质和战斗成绩。
作风优良,说的是踏实靠谱,牢固坚韧,不讲条件,不整幺蛾子,不事儿,不矫情。
以这三条标准来衡量杜聿明彼时在国军阵营中类似救火队长的地位,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
先说忠诚,
杜聿明作为黄埔一期,校长亲训的侍卫亲兵性质的嫡系中的嫡系,他自入伍以来,一直在国军中央嫡系部队,逐步升迁,用刘峙的话说“好像是童养媳长大,骨头有多大,婆婆都摸得清,服从是无条件的”。
杜的忠诚,在抗战中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时,撤军路线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远征军失利后,同时收到了两条指令,一条来自史迪威,要求西撤进入印度,一条来自蒋介石,要求把部队,沿着人迹罕至,蚂蟥遍地的野人山拉回云南。
当初入缅作战,在面对“归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这个命令时,杜聿明曾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由此,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
缅甸一役,最终杜聿明奉命唯谨,近乎“唯上”地遵守了蒋介石的命令,冒着差点把自己的命也扔在野人山,连200师师长戴安澜都死在野人山的路上,全军非战斗减员过半的代价,拖着残部逃出险境。
在蒋看来,杜在这次撤退中对蒋命令不打折扣的严格执行,其忠诚度,是完全合格,深感欣慰的。
再说能力,
粟裕评价杜聿明的时候,说“杜聿明这个人,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条件有利的仗,不能打条件不利的仗”。
这句评语,固然点出了杜聿明的能力局限,但也确实承认了杜聿明在一定条件下,是能打胜仗的。
抗战胜利后,国共争雄大东北,国军的脉络是先胜后败,杜聿明基本主导了前期的“先胜”(从1945年底国军进入东北-到1947年6月30日,三战四平结束之后离开东北到上海治疗肾病)。在杜聿明主导东北军事期间,国军不但将占领地扩张到最大,而且期间两次所谓“大捷”都要记在他的功劳之下:二战四平,杜聿明调动兵力,正面用71军,新一军顶住东北民主联军,形成僵持,南边用新六军和195师,下本溪之后,迅速从四平东面大扇形迂回,逼迫林彪撤军(此战之后的撤军几乎是林彪在东北最狼狈的一段经历);三战四平,指挥三路援军,外围包抄,帮助71军陈明仁酷战成功,守住四平。
淮海战役前夕,杜聿明出将入相,在蒋介石面前,几乎成了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一切指挥大计,无不仰仗杜聿明拿主意。
杜聿明自己回忆:当时,他刚在东北葫芦岛指挥晚撤军,甫到南京,正与顾祝同等人闭门会议的时候,何应钦慌慌张张地闯进来,嚷道“怎么,就真的不能打了吗?”看到何老总都慌了神,杜聿明深感无奈,只好咽口唾沫,耐心冷静地为何应钦分析当前的形势,何应钦这才喘匀了气,定了定神。
从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从国军方面军情告急电报如雪片飞来的徐州和南京指挥中枢里大部分高级将领,尤其是刘峙,顾祝同,包括何应钦的慌乱和茫然看来,杜聿明确实是高层指挥中枢里相对最冷静,最清晰,最镇定的。
他一到徐州剿总,就把一团乱麻的剿总机关收拾清楚,摈弃各地兵团司令都认为共军主力在我当面的求援告急纷扰,当即提出:
1.用兵总有轻重之分,怎么会处处都是共军主力?当前共军主力应该在徐州以东,目标是吃掉黄百韬兵团,中野的作用只是配合牵制。
2.目前看,共军直接攻击徐州的可能性不大。
3.为避免国军处处被共军牵着鼻子走,唯有围魏救赵,令黄百韬苦守2星期以上,徐州主力挥师西向,联合黄维兵团,包围中野。则徐东困局不战自破。
我请问,以上这几条判断,单从战况分析、解题思路和战术创见来说,有哪条判断错了?
高级指挥官,怎么体现能力?又不需要他们亲临战场拼刺刀,不就是判断、分析、决策的能力吗?
包括后来徐州撤军,杜聿明也很清楚,要求蒋介石必须按照他的“打即不能撤,撤即不能打”的方针,执行到底。只不过这些战术创见和指挥原则,被当时国军体制和组织弊端掣肘,都没能执行罢了。单从个人能力来说,从将领的思维水平来说,杜真的能力平平吗?
在包括最后徐州20多万主力被围陈官庄,杜聿明仍然建议,“当前唯一的希望就是会集西北胡宗南,华中白崇禧,全部的部队,集中起来和共军最后干一家伙”。
这些判断都是对的。只不过国军的派系纷争,内部组织的松散,根本做不到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用于最后最关键的战略方向。
最后说作风,
杜聿明身体长期罹患肾疾,在东北,在淮海期间,都受病痛折磨。但是一直抱病指挥,亲临一线。后期陈官庄包围圈,杜聿明本有机会被小飞机接走,逃出生天,回到大后方治病,让邱清泉代理指挥,但杜聿明仍然决定留下来,稳定人心,做最后挣扎。
1948年10月,杜聿明拟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在徐州飞机场向蒋介石汇报,就等蒋介石最后签字确认,就可以指挥攻击,发动战役了。但是蒋介石把他一下子薅走,带到东北救火善后,杜聿明二话没说,完全服从。
而国军其他部队长乃至兵团司令,尤其是嫡系将领,在蒋介石面前闹小脾气,耍小性子,太常见了。胡琏因为当不上12兵团司令,甩手就走,回家探亲去了;邱清泉因为豫东战役,撤职留任,气得回后方逍遥去了;包括孙立人,恃宠而骄的事例多了去了,1946年国军二战四平击退东北民主联军,杜聿明悬赏各部,鼓励东北国军大踏步追击,尽速进入长春。孙立人因为感觉杜聿明偏心,照顾新六军,跑到老杜面前大吵一架。各位,张灵甫是网络空间有名的骄傲跋扈了,他都没有和孙立人这样和战区最高长官当面对吵,顶多背后嘲讽李延年几句大烟鬼,说刘峙和只猪一样。
但是杜聿明一直任劳任怨,在蒋介石的命令面前,极少讲条件。奉命唯谨地好像自己不是一个天子门生,委员长红人,黄埔系头面人物,好像是黄百韬这样的杂牌出身,战战兢兢,生怕走错的样子。
你说,在国军阵营,杜聿明这样的人不受重用,谁还会被重用?
他政治上可靠,黄埔一期,资历足够却不倚老卖老,军事上有清晰的头脑,丰富的大战经验,还有很多大的胜仗作为战绩支撑,作风上任劳任怨,完全服从,从一而终。
在当时的国军阵营,你找一个比他还突出的看看?
杜聿明作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最拉风的瞬间你知道是哪一幕吗?
既不是四平街大捷,也不是昆仑关大捷,而是徐蚌会战前夕,蒋军最高军事会议开会期间,杜聿明时常被蒋介石拉进小会议室进行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密谈。密谈之后,蒋介石即出来宣布散会,然后国军就按照杜聿明和蒋介石在密室商定的方案进行运动攻击。
这种倚重和信任,简直可以达到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级别。
解放战争,在多种病入膏肓的劣势因素影响之下,国军最后当然是败了,但杜聿明在1948年底为自己在蒋介石面前赢得的这种极高的被信任被倚重的地位,确实是排他的,无二的,仅有的,唯一的。
而且在我看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解放战争前期,杜聿明率13、52一下子就捅穿了辽西走廊。
捅的黄克诚说怕出关的十万老兵重蹈西路军的覆辙。
捅的林彪说让一直谋图决战的太祖要头脑清醒考虑之。
之后占领锦州,东进占领沈阳。进而南下击破南满的本溪的我军,继而北上击败林彪主力。
打的林彪想南下南满打游击。
这是能力平平吗?
兵对兵将对将,不搞政治不搞经济,杜聿明在前期一直打的可圈可点。
唯独他的背后是熊式辉、是蒋介石。
是国名党军队下的汤恩伯系、东北军系、滇军系、宋希廉系、关麟征系。
而林彪背后是罗帅、是麻子。
是铁板一块的我军。
哪怕后期局势危急,不论是南下走营口,还是北上济南,甚至回师打中野。
平心而论,又有哪次是战略性的错误?
他的败,更多是败在政治上。四平以北兵家死地,但又因为长春是伪满洲国国都,蒋介石顾及国际方面的考虑,也就是为了那张脸和美援不得不守。
而守军也就三个军,宋希廉系的71军、孙立人的新1军、滇军的60军。根本受不住,孙立人压力大跳的高,直言这是战略错误最终被闲置,继而被赶出东北。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原本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三。锦州热河扔几个军、南满扔几个军、长春扔几个军。一打仗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无非就是廖耀湘带着他的东北国军战略总预备队南北奔命,随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落幕,南满北满我军成势,最终回天乏术。
杜聿明的工作是这样子:
校长:XXX,你给我去打南极!
XXX:我要退回北极!
校长:杜聿明,你去处理!
杜聿明:这么着,我们先占领某地,成功就进攻南极,不成功就退回北极。
校长:准。
XXX:同意。
实在是没办法,杜聿明在最大匪谍校长的命令下,总能找到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案,很难得了。但也有他实在扛不住的时候,比如校长空投手令的时候。
杜聿明可不是能力平平,他是解放战争中对于我军战绩最佳的高级将领。
国共内战的重头是东北战场,双方都是王牌对王牌,林彪对杜聿明,远征军对关内八路精华。辽沈战役之前真正带有决战性质的就是二战四平三战四平。
站在国民党角度,二战四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一战打垮东北共军主力,打碎了共军企图“独霸东北”的美梦。其中杜聿明的分兵迂回侧击战术很有我军风采,其后林彪千里大撤退,虽然是有叛徒投敌的因素,但是杜聿明的大胆,果断,迅速不可小视,基本达到了东北国军兵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战果。
三战四平是在东北国民党军政失败,共军卷土重来夏季攻势打的国军丢盔弃甲,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林彪全军之力对四平志在必得,鏖战十七昼夜最后功亏一篑。虽然陈明仁是首功,但是东北国军最高统帅杜聿明协调援军极力反击也是功不可没。这次的战术和二战四平类似,都是迂回包抄侧击,新六军战功赫赫。
最后辽沈战役大势已去,杜聿明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虽然于大事无补,也没有救出廖耀湘,但是营口撤兵还是显示出他颇有战法。
虽然我是林总铁粉,但是历史史实在,说林总完败杜聿明,还是有点说不过去。
打完了东北到华东,豫东战役后进击济南的计划虽然没有实施,他还是有进取心的。淮海战役开战6天后,黄百韬已经被包围了他才到徐州。
淮海战役已经有很多答主回答的非常优秀了,我不班门弄斧。但是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杜聿明作为战地指挥官,重要的战略战术分析从事后看基本全对,其中弃黄百韬不救反而围中野更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点睛之笔。
杜聿明是从东北战场撤回来的,见识过东北共军的战斗力,原话是“东北共军战斗力远强于关内共军,共产党一年之内将统一中国。”为了防备共军南下,垂死挣扎,华东战场本来就应该收缩兵力撤到蚌埠,执行守江必守淮乌龟缩头整补再战。以黄百韬兵团为弃子掩护邱李孙兵团南下汇合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五个兵团汇成一团报团取暖已经是当时情况下拖延时间的最佳选择了。
杜聿明虽然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但是其直接指挥的也就是邱李孙三个兵团,满打满算二十万出头,战斗力强的只有邱李,凭这样一点兵力又要守徐州,又要救黄百韬,又要与华野全军决战,最后还要救黄维,怎么可能做得到。
淮海战役真正的败招孙元良弃守宿县是刘峙决策的,杜聿明都没到,徐东狙击战也曾用过74军迂回包抄和同样目的的共军在潘塘撞个满怀,讲用兵,杜聿明和粟裕谁比谁差?
逃跑途中改变方向那是蒋介石的手令决策,你敢违抗?很多人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笑话,这是现代社会,违抗军令一纸电报一架飞机几个小时就让你上南京军事法庭。而且难逃集团的主力是邱清泉,他反对继续逃跑,也是可以通天的人物。上下都如此,杜聿明能咋办?
能够身率几十万将士浴血沙场拼死搏杀的人没有优柔寡断的,战争是最好的熔炉,不是金子的人早就在战场上灰飞烟灭了。杜聿明有抗命的心,也有负责的胆,他也没有抗命的能力。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唯一的失误从徐州撤退时裹挟了太多的非战斗人员,没有章法,导致部队行军不快。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作为战地最高指挥官,锅还是你背吧。
陆军中将杜聿明解放战争打满全场,和共军两大最顶尖战争天才林彪粟裕鏖战到最后,是唯一在主力会战中打败过林彪的人,是在淮海战役死守到最后的人,是哪怕在功德林里依然一句话震慑诸将,光亭口述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要拿笔记录的人。
这样的人,能力平平?
我一直认为,国军是国民党在大陆相对政治经济党务而言最坚强也是最后倒塌的顶梁柱,杜聿明则是国军中的顶梁柱。
老蒋的苦恼是,他的团队里最优秀的一批人选择投共。剩下的人里,忠诚的不能干(如刘峙),能干的不忠诚(如白崇禧),又忠诚又能干的,要么被排挤猜忌的出不了头(如陈明仁),要么偏被安排去干自己不适合的工作(如王耀武)。
好不容易有个比较忠诚、比较能干、比较受信任、比较专业对口的杜聿明,还抱怨啥,救火队长赶紧用起来吧。
说杜能力平平,国军中就没有谁能打了。国军素来流传“三李不如一王”,王耀武都很佩服杜聿明。至于什么网传的孙立人啊,张灵甫啊,都太小字辈了,让他们去指挥国军元老,谁会听他们指挥啊...有威望的那几个人,又多不是蒋嫡系,诸如白崇禧、傅作义,蒋防着他们还来不及呢...
杜聿明水平在国军里算可以的了
以下都U1S1的评论
昆仑关战役,杜聿明只知猛打猛冲,将机械化的第五军生生打残
昆仑关战役面对的是谁?第5师团。第5师团号称“钢军”,是日军精锐中的精锐,从1937年一直打到1945年,从忻口会战打到台儿庄会战再打到昆仑关会战,按日本人的说法是先后和国军70多个师交战鲜有败绩。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第5师团编入山下奉文的25军,参加东南亚战场作战,最后在印尼投降。


平型关大捷,林帅带领八路军最强的115师全主力伏击第5师团第21旅团辎重部队,整场战役的过程和评价很容易搜到,这里就不赘述了。一个辎重部队都能跟八路军最强主力师打成这样,第5师团实力可想而知。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会战,第5师团和第10师团各一个支队,面对果军重兵云集的情景,虽然没能攻下台儿庄,但是却在国军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下成功跑了。


血战台儿庄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25军横扫马来半岛,主力就是第5师团,该师团用日军称为“银轮部队”的自行车打出了所谓的“单车闪击战”,让山下奉文赢得了“丐版隆美尔”的雅称。马来亚战役日军仅用时8个星期,以不到10000人的伤亡毙伤俘英军15万人,新加坡一战即有8万多英军投降。


银轮部队
所以面对这样的部队,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还是在山地实施进攻作战,能够基本全歼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这样的战果放到马来亚战役,怕是当场就扭转东南亚战局了。


被果军击毙的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
所以说用昆仑关战役来黑老杜确实冤枉。


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第一次远征缅甸,实际负责指挥远征军的杜聿明在撤退问题上犹豫反复,致使被日本包抄后路,远征军在撤退时伤亡惨重。
这个被日本包抄后路的锅不应该由老杜背,至少不应该全部由老杜背。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一共有第5、第6、第66军共3个军10个师,其中老杜是第5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老杜的部署是第5军为主力在前,第6军在后,第66军在侧翼。事实证明第5军战斗力不错,日军55师团与之对战了一个多月愣是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是饭田祥二郎祭出狠招:56师团远程奔袭腊戎,这一仗在二战战史中可是青史留名的,在志愿军打出几次神仙穿插战之前可是号称史上最牛的远程穿插奔袭作战,连英美军界都被震撼了,果军哪里见过这种阵势。


第5军遗弃的T-26
应该说老杜也是防着侧翼被突袭的,用了整整三个师来防御,然而这三个师的战斗力跟第5军战斗力差了10倍不止,遇到日军一触即溃,腊戎松山全丢了,这还不算,日军顺着滇缅公路摸到云南了,要不是守桥官兵机灵把惠通桥炸了,果军能不能守住昆明还另做话说。


远征军sdkfz223装甲侦察车
而另外一个锅:远征军撤退伤亡惨重,这个必须由老杜来背。
孙立人早就说了应该去印度,史迪威千方百计保证到了印度会给果军重新武装,结果老杜一味听从委座瞎指挥,硬要寻找“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古道”回国,结果在野人山埋葬了数万精锐,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反观孙立人,果断跑路去印度,不到一年弄出全美械的新一军,如果老杜当年果断跑到印度,远征军保留7-8万人的有生力量,一年之内武装出3个美械军,1943年就能反攻回缅北,日军的崩溃就会提前到来。


正在训练的驻印军
最后一个问题:
这样能力平平的将领,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还是以远征军为例,老杜心里很清楚去印度才是最佳选择,但是仍然义无反顾的走进了野人山,原因是啥?就是因为老蒋的命令是从缅北相机回国。
这种服从领袖命令的军人,老蒋非常喜欢,当然委以重任了
比杜聿明能力强的不听老蒋指挥(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听老蒋指挥的没有杜聿明能力强(陈诚,刘峙,汤恩伯),不用杜聿明用谁?!
作为第五战区长官的李宗仁,搞一堆杂牌军都能打赢台儿庄战役,但是老蒋能指挥得动么?老蒋防他和防敌人似的。
小诸葛白崇禧,军事能力也比杜聿明强,淮海战役的时候老蒋第一选择就是白崇禧。白崇禧开始也接了,但回头和李宗仁碰了一下就撂挑子了,因为老蒋败了对桂系更有利。怎么办?还是得上杜聿明。(连刘峙都不干了?都说我不行,可是行的又不上,你们踢来踢去的,我不是个人么!就没脾气么!)
傅作义也是,论能力应该比杜聿明强,我军在他那里都讨不到便宜。假如老蒋能用得动他,给他配几个五大主力,他有能力和华野中野逐鹿中原。 但是两个人有这个互信么,没有!那就只能各过各的。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从张家口到天津摆了个一字长蛇阵,他不知道这样从军事上很傻么?他知道,但他想的是一旦打不过我就往绥远老家跑,你老蒋的中央军从天津上船,两口子过不下去了,分家要分利索。大敌当前了,想的都是这个!
战争是检验政治的终极标准。国民党首先输在了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只是政治腐朽的外在表现。换谁都差不多。
这两天刚刚了解了50军的战史,50军在老蒋手上就是率先起义坑队友的六十熊(原来写的五十经知友提醒更正),到了我党手上就是把红旗插上汉城,和三十八军万岁军并肩作战硬抗美军进攻50天的五十凶。军长都是曾泽生,兵还是那些兵。上下同欲者胜!是哪个人不重要,政治生态更重要。
功德林里,谁见老杜不递烟?什么军统,中统也都得给面子
要资历有资历,私德不亏,也不欠老蒋和国民党什么
早年积极抗日,晚年还能积极建设新中国
还有什么话说
他这一生,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傅作义投降了,是不用进功德林,但国民党里可没几个看得上他的,杜聿明功德林毕业后也能昂首挺胸面对傅作义
蒙哥马利知道吧,杜聿明眼里的怂包软蛋。来中国访问,非要见杜,杜不鸟他
杜聿明能力平平?
你这个批语让刘峙、桂永清、汤恩伯之流情何以堪。
知道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期间老蒋为啥要把他从中原调到东北,又从东北急急调回中原对抗中野和华野吗?就是用来救火的呀。
有见过拿废物点心关键时刻派过去救火的吗?
能打的没有他听话,听话的没有他能打
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
周恩来带队去重庆谈判。
宋美龄送走周恩来一行后跟蒋介石讲。
你手下怎么没有周恩来这么有本事的人。
蒋介石说:
唉,就一个何应钦还算有点本事,西安事变时还老想着派飞机炸死我呢。
当年国民党里公认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是邓演达。
老蒋也不是不想用他。但处决邓演达前最后一次谈话,邓演达是这么回答的:
如果你不违背中山先生当年的遗愿,继续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我完全愿意放下成见,跟你合作,甚至听你指挥。
……那不扯么?
现在的人口气就是大呀,你给他一个键盘,他能荡平天下呀。
杜聿明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四个地区的苦战,实非一般人所能考验的,第一:昆仑关之攻克,完全是攻坚作战。第二:血战缅北,用担架抬行,身染重病,死里逃生。第三:东北作战,人事环境复杂,时而北,时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战,困守陈官庄,携杖指挥,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饿受冻。[2]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在校期间,对学习从不马虎,军校设置的步、炮、工兵等军事课程、战术战法和队列操练的演示、模拟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极认真的学仿。
1925年春,在军校的号令下,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斗打响了。
攻打淡水城时,杜聿明和同期的陈赓等同学报名参加了教导团组织的敢死队进行爬城攀攻,最先登上城头的也是杜、陈两人,紧接着他俩又打开城门,迎来大队人马歼灭残敌,终获全胜。[1]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师长徐庭瑶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赴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邝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
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
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同日寇浴血奋战。
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长沙大火后,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人员与放火队员,又来到湘潭城下,欲火烧湘潭城。杜聿明得知后,当面怒斥了这种惊慌失措,草菅人命的做法,随派员收缴了放火队的器械,将放火的人强行控制看管,并张贴布告,严禁放火焚烧湘潭县城,这才使湘潭城池数十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全。事后,湘潭万民同声称颂,感激杜聿明与二百师的救城之恩。[1]
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
同年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陆,进占钦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线,向南宁进击。杜聿明的第五军奉命从全州向南宁附近集中,准备攻击由钦州、防城登陆的北进之敌。
面对日寇气势汹汹的进攻,杜聿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局,估计了敌人的弱点,向重庆最高统帅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
1939年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五军担任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从正面进攻;戴安澜第二百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
第二天,白崇禧和陈诚到谭蓬村第五军司令部视察。陈严令杜要如期攻克昆仑关,直下南宁。
1939年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炮火掩护下,杜聿明第五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安澜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万福村、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杜聿明在此期间,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杜聿明命令第二百师副师长彭璧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十八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史称昆仑关大捷。[3][3]
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五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
1942年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
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三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
27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
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二十二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二百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二十二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二百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4]
1942年3月30日晚,杜命令新二十二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二十二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五个联队激战达十二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
1942年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五军、第六十六军分布在长达三百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
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
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五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4]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曾亲自到缅甸腊戍,指挥远征军入缅。
在面对“归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这个命令时,杜聿明曾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5]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4]
1945年4月初,蒋介石突然电召杜聿明去重庆。要求以武力解除龙云的全部武装,限龙云于3日内到重庆。并问杜有何意见。他一口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蒋介石听了很高兴,要杜即刻回昆明作准备。
1945年8月9日,蒋介石再次电召杜聿明到重庆,面授机宜。蒋指示说:“你这次回去做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除军事准备外,还要对云南的通讯、交通及各机场作周密的布置,防止龙云逃跑。”
8月11日,杜聿明飞回昆明,立即进行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
1945年9月29日晚,杜聿明即赴昆明市北郊岗头村准备好的指挥所内,召集团长以上干部及新任云南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主席李宗黄等开会,下达行动命令,并将解决龙云的命令送交美军一份,将中央任免龙云本兼各职的命令送交龙云。
1945年9月30日凌晨5时,杜部都到达进攻位置,并将军委会命令送给龙云各部队。事出龙云各部队意外,都猝不及防。仅五十多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仅剩下一座五华山。[2]
1945年10月14日,杜聿明忽然接到蒋的命令,要他到重庆去。
杜15日飞抵重庆。这次蒋氏接见,与过去大不相同,对杜优礼有加,还很有兴趣地询问了解决龙云的经过。
继而,蒋吞吞吐吐地对杜说:“你解决龙云对国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龙云。你应该为国家背过,任劳任怨。我表面上先公布将你撤职查办的命令,以后再任你别的职务。”
杜很了解蒋的心理,就慷慨地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蒋听了很高兴。
16日,蒋果然发表命令:“杜聿明在云南处理失当,着即撤职查办。调任关麟征为云南警备总司令。”[2]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杜聿明上任后第四天,蒋介石对杜当面指示,要与苏联接洽,接收东北领土主权。
杜经过近十天与苏军联络,发现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军,营口苏军已经离去,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为此,杜便向蒋建议:要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能解决。
1945年11月5日,杜急飞重庆向蒋报告,请求迅速抽调兵力,由美舰掩护从葫芦岛或营口强行登陆。秦皇岛,率先向东北解放区挑衅,指挥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向榆锦进攻。
14日,杜下达向山海关进攻的命令,决心在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未到达之前,夺取要点,分兵两路继续向绥中追击前进,之后,占领兴城、葫芦岛。
杜聿明到锦西后,按原定方针,命令部队向锦州攻击。
26日杜率部进入锦州,同日还占领了山海关。
1945年12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国际和平建国的舆论,与中共举行和谈。蒋介石一面谈判,一面下令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积极进攻。
杜在接到蒋的指示后,于12月23日命令第五十二军冒雪进占北镇、黑山,然后又分兵两路,分别向阜新、营口进攻,占领了北票、朝阳、黑水等城。
1946年1月10日,杜又赶在停战令即下前,抢占了平泉等重要城市。
自发动夺取东北的战役以来,杜聿明多次奔赴前线指挥,日夜不息,疲劳过度,于同年2月18日乘专机飞北平,秘密进入白塔寺中和医院治病。
3月16日,动手术割去左肾。
4月16日,返回沈阳。
1946年4月28日,在空军掩护下,两个军分两路向本溪攻击。杜聿明在本溪得手后,迅速转而全力策划进攻四平街之战。
他先调第一九五师及第八十八师至铁岭,掩护中长路的安全,又令新六军迅速集中辽阳附近,用火车输送至开原,以击破四平街,一举收复长春、永吉为目的,部署两翼攻击,企图压迫东北民主联军于辽河套内而歼灭之。
5月14日,国民党在飞机炮火协同下,并始猛攻,经过激烈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实行战略撤退,杜部于1946年5月19日侵入四平。
5月23日,国民党军进占长春,至5月31日止,又占领了松花江以南永吉至农安之线。
杜聿明到东北仅仅半年,就先后侵占了辽西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重点城市,北沿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相对峙。
不久,国共谈判破裂,杜怀着抢夺整个东北的野心,策定了南攻北守的全局作战指导原则,于8月间派副长官郑洞国负责指挥对热河省的全面进攻,扫荡热河境内的解放军。
10月,又派第五十军进攻安东、通化等重要城市。该军第二十五师在暖阳边门被全歼(新开岭战役)。杜认为这不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个别将领无能,仍坚持既定扫荡方针,向临江进攻,部队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
至此,东北国民党军开始走下坡路。[1]
后来,在东北民主联军铁拳锤击下,杜聿明迭遭惨败。他日夜谋划,一筹莫展,以至忧郁成疾,不能亲事,于1947年7月8日垂头丧气离开东北,到上海医治。
1948年6月,蒋介石遂任命杜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同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
10月初,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赶紧将杜聿明调回沈阳。
10月15日,杜聿明急忙从徐州飞抵沈阳。
次日,锦州便失守。[7]
11月2日,沈阳解放。
这时,在葫芦岛的杜聿明日夜坐立不安,担心解放军马上来打锦西,一直等到蒋介石命令撤退时,即开始部署第三十九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四军由葫芦岛撤往上海的工作。
11月8日上午,杜在锦西机场乘飞机逃往北平。正当杜聿明在东北葫芦岛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1月6日发动强大的攻势,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在这之前,蒋介石指示国防部拟就一个“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以击破解放军攻势为目的”的“徐蚌会战计划”,并委任杜为徐州“剿总”副司令。
当蒋派许朗轩征求杜的意见时,杜表示同意“徐蚌会战计划”,并写信请蒋饬令会战部署由刘峙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解放军牵制而无法撤退的可能。
杜聿明于1948年11月9日晚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获悉蒋介石未毅然决然实行“徐蚌会战计划”,已采纳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不禁心烦意乱,非常恐慌。
第二天夜晚,杜即奉蒋令飞徐州,指挥解黄百韬之围。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主力星夜向徐州东南张楼附近集结,李弥兵团向徐州以东苑山附近集结。他力主寻求解放军之一翼实行迂回包围,击破后再将其主力攻击。[7]
12日,杜聿明将主力展开于创集、苑山、不老河间地区。
17日,解放军大部队经双沟向东南分路撤退。杜误以为解放军崩溃,令全线追击,结果受到解放军在第二线阵地的继续顽强阻击。
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全部被歼。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感到蒋的命令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又慑于蒋的淫威,恐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遂决定服从命令,最后为蒋效忠。
4日,杜聿明采用逐次攻击战法,严令第二兵团攻击前进,第十三、十六兵团加紧构筑工事,掩护阵地。[7]
6日,杜决定邱清泉、李弥兵团不突围,继续向解放军发起攻击。同时,他迭电蒋介石,催促速调大军与解放军决战。
自10日起,解放军停止对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展开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传攻势。
19日夜,杜聿明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请蒋介石作最后决定:
上策是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
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政治上的时间”(意即和谈);
下策是突围。[7]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宣言和平。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蒋的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
解放军于6日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国民党军一触即垮,杜急电空军轰炸支援。
7日,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杜又急电请蒋在10日投毒气弹,掩护突围。
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五军司令部,企图纠集残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
然而,邱清泉、李弥等人威胁式的劝杜,必须当晚突围。他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8][9][18]
杜聿明的弟弟杜聿德是阜阳暴动的领导人,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说起来杜聿明还是烈属
杜聿明算不上能力平平,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在淮海,他的指挥判断还比较有章法,但都被老蒋坑了顶包。
1948年11月上旬,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开打。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手作战,将士用命,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反观国军,上下不和,离心离德,导致连连失利。激战至11月22日,国军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在碾庄地区被全歼。至11月26日,国军黄维兵团12万人又被围困在双堆集地区。这样,聚集在徐州地区的国军杜聿明集团已经陷于岌岌可危之态。


对于徐蚌战场的局面,蒋介石心急如焚,知道已不可为。当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后,为了保存剩下的几个主力兵团,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11月28日,蒋介石把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召到南京,令其放弃徐州,将3个主力兵团安全撤出来。杜聿明认为放弃徐州势所必然,但撤就不能打,要打就不能撤,绝不可瞻前顾后。他提出以黄维兵团牵制住解放军主力,使徐州兵团脱离危险,撤至淮河地区站住脚跟,再向北攻击解黄维兵团之危。
蒋介石基本上同意杜聿明的建议,但还是舍不下黄维兵团,要求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经永城、蒙城南下,先救出黄维,再一同南撤。同时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率总部机关飞往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北上增援。为表示死战决心,蒋介石还派自己的公子蒋纬国率装甲兵部队随李延年兵团行动,参加解围作战。
为了保证安全撤退,杜聿明加强保密措施,还上报了从徐州东南向两淮撤退的假计划,以隐藏真实意思。经过仓促混乱的组织后,11月30日早晨,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和行政机关及裹挟的青年学生共约30万人,撤离徐州,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前进。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早已预见到杜聿明集团有可能撤离徐州,但具体走哪条路线还是颇费踌躇。华野现在虽掌握10余个纵队40万兵力,但既要包围阻截敌徐州集团,又要协助中野歼灭黄维集团,还要监视和打退南线北上增援的国军集团,在兵力使用上非常紧张。当时华野情报部门侦知了杜聿明集团要走两淮的假情报,粟裕将手中的机动部队部署在了徐州东南方向。但他一直有个想法,杜聿明很可能不走两淮,而是向西南出永城。
当杜聿明集团大张旗鼓撤离徐州后,其意图已经完全暴露。粟裕立即更改部署,命令华野第1、3、4、8、9、12等纵队随后紧追逃敌;第2、10、11纵队分别向永城、涡阳、亳州方向急进,迂回拦击堵住杜聿明集团;第6纵队则坚决阻击南线之敌北援。各纵队取勇猛动作急行军,展开多方向、多路尾追和平行追击,一定不能让杜聿明集团逃脱!
杜聿明集团已占先机,逃跑的速度很快,非常有可能在华野追击部队合围之前逃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2月3日上午,正在撤退的杜聿明突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撤退,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看后大惊,知道这样全军将会凶多吉少。可是手令中的措辞极为严厉,杜聿明心中非常矛盾,却又不敢抗命。他召集各兵团司令开会研究,大家一致同意遵照蒋的命令行动。


12月4日,杜聿明命令部队转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蒋介石唯恐杜聿明不按照命令行事,又连续来电督战,相当于道道催命符。杜聿明集团中途转向停顿,致使这支大军遭到了灭顶之灾。就在这一天迟疑中,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纷纷赶到,采取三面攻击,一面堵击的战法,步步压缩,于4日晚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方圆十几公里地区内。
至此,杜聿明没救成黄维,自己也陷入了重围。解放军同时围住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40万敌人,兵力用尽,全线异常紧张。淮海战役最后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启知乎之旅,与你谈兵论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
你是军……,你是一名大熊猫饲养员,你需要在下面这些大熊猫中找出一名人类假扮的大熊猫。
你能找出来吗?
能力平平的杜饲养员不但一眼就找出了这名共党……这只假熊猫,还猜出假熊猫是一个叫郭汝魁的人类假扮的。




因为杜聿明能交稿。别人连稿子都交不上去,
这事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1.杜聿明很善于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去“调整”计划。
2.杜聿明本人有自作聪明的一面,让他显得较为自信。
3.杜聿明能力不算差,且做事比较投入,效率高。
解放战争里杜聿明往往可以迅速拿出一整套看上去有道理思路和方案去应对各个战场的局面,然后又比较符合蒋介石的意图,而其他人在事前讨论的时候往往只能提出一些不成型的主张和意见,不足以作为整个方案的负责人被抛出去。
因为在k党里面,听蒋话的+对tg有作战意志的的人里面,杜聿明算是最强的之一了(这个之一要不要加我其实很犹豫),杜聿明公正的评价也绝对不止于能力平平
功德林里面,他可是地位超然,小事别人抢着做的主,可不是靠了他的女婿。周围那些个兵团司令,行政长官,特务头子,都是人精都服他,就靠一张黄埔一期,可能么?
杜聿明能力平平?
天啊,你知道能让林彪吃瘪的屈指可数的国军将领里面就有他老杜么?
要不是老杜肾不好,临阵换将(还是知名饭桶陈诚),外加 蒋公亲自督战,林帅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秦朝统一度量衡不就是发一道圣旨吗?值得历
如何评价林徽因?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歪打正着的事件?
蒙古是不是一个极度畸形的国家?
如何评价《故障乌托邦》大结局?
为什么老一辈会没苦硬吃?
钱可以左右人的生活吗?
《庆余年》最后,范闲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成吉思汗9岁时只有几个人,为什么后来能发展
以后的字典会收录“坤”通“鸡”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04 11:45:49  更:2024-02-04 12:01:5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