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一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一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补充:请对比唐文宗甘露之变,文宗皇帝为什么不能像崇祯一样拿下宦官? 绝不是皇权说了算/太监是皇帝走狗这么简单 |
了解了崇祯收拾魏忠贤的手段,你只会留下四字评语:聪明过人。 崇祯的骚操作,比起他那个木匠哥哥,高了一个“珠穆朗玛峰”。 17岁的崇祯收拾魏忠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曰麻痹对方,二曰逼迫辞职,三曰一网打尽 1、麻痹对方 |
|
看17岁的崇祯收拾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你会惊叹,这孩子智商着实不低。 公元1627年8月,木匠皇帝朱由校病入膏肓。 只可惜,他为了木匠事业兢兢业业,没有留下一个儿子。当然,孩子也是有过的,在魏忠贤和奶妈客氏的操作下,都夭折了。 无奈,只能接来朱由校的亲弟弟朱由检,这是朱由校唯一的亲弟弟。这人魏忠贤也熟悉,很聪明,很低调,也会来事。这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在病榻前,朱由校和弟弟交流了几句,并让他相信魏忠贤和张皇后。在朱由校看来,这个弟弟是个听话的弟弟,而在朱由检看来,哥哥真是个愚蠢的哥哥。 此时,阉党专权,魏忠贤基本控制了朝野内外。东林党人已经被魏忠贤的阉党干翻了,没什么大气候了。江山看似姓朱,实际已经姓魏了。 了解过秦朝的赵高专权,也看过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作乱,还听说过本朝时期的刘瑾作乱,朱由检知道,魏忠贤比起那些大太监,有过之而无不及,魏忠贤在全国的生祠堂都已经建了不少,而且还有一些在建。 农历8月22日,朱由校驾鹤西去了,朱由检上位了。 此时,魏忠贤和朱由检两人各怀心思。 从史料来看,魏忠贤想的是,这个小皇帝会不会让自己好好活下去?怎么才能好好控制住小皇帝?需不需要把崇祯推翻,或干掉?他是具备那个能力的。 而崇祯想的是,如何打垮魏忠贤和整个阉党集团。 于是,魏忠贤开始试探崇祯皇帝了,而崇祯也开始麻痹魏忠贤了。看不见的角力开始了。 在经过几番观察后,魏忠贤率先出招了。 |
|
(1)第一回合:魏忠贤提出辞职。 1627年农历九月初一,魏忠贤向小皇帝提出了“辞职”,想回家养老。 考验开始了,崇祯如果同意,说明崇祯想要快速收拾他,那么就得采取手段了。 崇祯亲自召见了魏忠贤,告诉了魏忠贤一个秘密:“先帝临死前告诉我,要相信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一个就是你啊!”然后,崇祯干脆利落地拒绝了魏忠贤,不准辞职! 魏忠贤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一半了,他很感动,崇祯竟然如此和善,很靠谱啊!这皇帝非敌是友啊,假以时日,小皇帝的兴奋感过了,像哥哥一样玩什么木匠活,自己又可以全盘管理了。想想,真是美事! 既然小皇帝还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要冒着危险搞事了。 第一回合,魏忠贤试探获得了”放心“,而崇祯成功麻痹了魏忠贤。 但这还不够,试探会继续,麻痹会继续。 (2)第二回合:客氏提出了辞职 说起客氏,这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奶娘,此人年轻时长得很妖媚,和长大的木匠皇帝的关系不清不楚,总之,喂奶的奶妈,在孩子六岁时就应该出宫了,可此女子一直没出宫,说孩子舍不得。 当木匠朱由校当了皇帝后,第一个封赏的就是客氏。 在皇宫,除了张皇后,女人榜排名第二的就是这个女子。而魏忠贤能够崛起,靠的就是这个女人,他俩是“对食”的关系,就是一对“假夫妻”。 客氏提出了辞职,魏忠贤和客氏认为小皇帝崇祯会拒绝的。但是,这一次崇祯直接批准。 客氏傻眼了,魏忠贤也纳闷了,这是敌是友?魏忠贤隐晦地和崇祯了解情况,崇祯的理由正确极了:客氏是先帝的奶妈,现在先帝死了,我留着她干啥?没有任何理由啊! 是啊,这理由简直让人无法拒绝。而魏忠贤的心再次完全悬空了,他少了一个绝佳的帮手。 不,他要继续试探。 (3)第三回合:王体乾辞职。 王体乾的辞职,是魏忠贤的第三道考验,因为王体乾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高权重,最关键的是,这是魏忠贤的左膀右臂。 如果崇祯同意了王体乾的辞职,说明崇祯要收拾他们这一帮人了。 过了一天,崇祯回复:不同意!朝廷重臣,不能够随意辞职。 崇祯的这个动作,让魏忠贤再次放下心来,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崇祯为何不同意魏忠贤的左膀右臂辞职?因为崇祯非常明白,这也是一个试探局,不是不同意,而是时机不成熟。 为了让魏忠贤进一步放心,崇祯突然下旨封赏了一批太监,这些太监无一不是魏忠贤的阉党成员。 (4)第四回合:阉党干将辞职。 |
|
魏忠贤的心刚刚放下,一个大消息来了,副都御史杨所修弹劾了四个官员: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延绥巡抚朱童蒙,太普世少卿陈殷。 这四个人贪腐成性,但杨所修找到理由是:不孝! 因为这四人的父母去世后,都没去“丁忧”守孝。 这四个官员都是阉党集团内的权臣。魏忠贤以为是崇祯主动出招了。 但是,崇祯很快做出了批复:杨所修不要随口按罪名,不准! 这下魏忠贤明白了,这不是小皇帝出的招,是杨所修自己做的事,这是要表现,未来好升迁。 魏忠贤放心了,但那四个大臣不敢了,杨所修弹劾的理由是正常的啊,自己要自觉,于是纷纷主动提出辞职。 按照魏忠贤的判断,小皇帝可能一一拒绝。 但是,崇祯将崔呈秀留了下来,同意另外三人的辞职。这是为什么?因为崔呈秀是阉党集团第三号人物,仅次于魏忠贤和客氏。 此时,魏忠贤感觉到崇祯皇帝的不简单了,开始提心吊胆了。 (5)第五回合:两件小事 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弹劾监生陆万龄。 这个陆万龄不是大人物,却是魏忠贤的铁粉,虽然不是魏忠贤集团的重要成员,却喊着要给魏忠贤建生祠,总之,此人为了获得魏忠贤的信任,脸都不要了。 崇祯马上下令,先逮捕后审问。 魏忠贤得知此事,立即给皇帝给出建议:这种败类,应该依法严肃处理。 这是魏忠贤的本意吗?不是,这也是试探,看崇祯的态度,反正此人不是什么重要成员。 看魏忠贤说话了,崇祯反倒做出了决定:算了,到此为止吧! 魏忠贤一看,皇帝还是给自己面子的。 第二天,江西巡抚杨邦宪竟然上疏皇帝,大夸魏忠贤,并希望给魏忠贤建立祠堂。 魏忠贤急了,自己处境已经危险了,还有人加“火”,这是猪脑子啊!魏忠贤赶快请罪,坚决表示,修生祠都是官员自己所为,应该全部停止。 崇祯给出答案:建好的就算了,没建好的一律停止。 为了宽魏忠贤的心,还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一张免死铁券。 其实,免死铁券免不了死,因为解释权在皇帝那里。 而之后,崇祯又封赏了一批人,不是官员就是宦官,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阉党成员。 于是,魏忠贤再一次放松了,原来是自己过于紧张了。 就这样,魏忠贤一会紧张,一会放松,过去了一个多月了。他像极了煮在温水中的青蛙。 接下来就好看了。 2、逼迫辞职 |
|
魏忠贤刚放松了一段时间,事情又出来了,这一次,是有人 弹劾杨所修,此人是吏部给事中陈尔翼,他为崔呈秀辩护。 这次,崇祯以为是魏忠贤的人,但其实不是。 崔呈秀的两次被弹劾,让皇帝都不得不注重此人,或许,这就是弹劾者的目的,因为,崔呈秀的屁股实在不干净。 魏忠贤的头号大将崔呈秀,眼看要保不住了。 此时,魏忠贤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他安排人真正弹劾崔呈秀,把很多的罪责归到崔呈秀头上,尽力撇清关系。 魏忠贤安排的人叫杨维垣[yuán],他是阉党一派,却弹劾崔呈秀,同时,捧了魏忠贤。 那一刻,阉党成员都明白了,为了保住自己,魏忠贤开始抛却“战友”了,于是,阉党一派,很多人开始纷纷离心了。 而崇祯也明白了,这杨维垣是魏忠贤的一步棋,也是一步大臭棋。 到了十月二十二日,又有人弹劾崔呈秀,也弹劾魏忠贤,名字叫陆澄源。崇祯明白,此人不是阉党一派。 崔呈秀跑来辞职,这一次,崇祯批了,因为时机已经到了。 而魏忠贤也高兴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丢车保帅,算是涉险过关了。 但魏忠贤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日后,却多了两封弹劾他的奏折,一封是兵部主事的弹劾奏折,一封是刑部员外郎史躬盛的。 魏忠贤开始真正感到害怕了,危险正在逼近。 他跑到崇祯那里,使出了杀手锏“哭”,在崇祯面前痛哭,还哭出了新高度,换着姿势,换着声调,各种哭。这一幕,真心恶心了崇祯皇帝,一个60岁的老汉,对着一个17岁的孩子痛哭,怎么看都不像回事。 崇祯大手一挥,知道了,回去吧,好好休息吧! 魏忠贤以为哭的奏效了,其实,崇祯皇帝还在等,等更多的人出来弹劾,等一封石破天惊的弹劾疏出来。 |
|
阉党虽然势大,那些成员虽然对魏忠贤失去了信心,但直接弹劾老魏,那些人也不愿意。 划破黑暗的光明要有小人物创造,这光明来自于国子监。 国子监监生钱嘉徵[chéng]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出魏忠贤十大罪,这文笔,这狠辣,简直就是弹劾书中的一柄利器。 魏忠贤赶快面见崇祯,准备再大哭一场。 崇祯啥话不说,直接让身边太监给魏忠贤念弹劾疏。 只是,这份奏疏念的让魏忠贤冷汗直流,浑身颤抖,条条都往死罪上奔啊! 魏忠贤几近崩溃,想来想去,找一个人解决此事,此人名字叫徐应元,是一直跟随崇祯的太监。徐应元接待了魏忠贤,并指出一条道路:辞职回乡吧! 思来想去,魏忠贤决定辞职。 辞职书一上交,崇祯马上就批准了,效率非常高。 至此,魏忠贤的职业生涯到头了。 看这情况,崇祯好像有意放崇祯一马,但是,很快,魏忠贤的不堪操作,让崇祯举起了屠刀。 3、一网打尽 |
|
魏忠贤是个机灵人,但也吃了没文化的亏。他要回家,他仿效秦朝的王翦,汉朝的萧何,造出一种爱财的样子,如此表明自己没野心。 于是,魏忠贤让上百个人收拾了三天,收拾出四十大车货物,然后让一千名骑兵护卫护送,往家乡赶去。 但是,人家王翦也好,萧何也罢,是权力太大,害怕主上怀疑,做出的“自污策略”,魏忠贤已经没有了权力,已经是落水狗了,如此又有何用?只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穷奢极欲和飞扬跋扈。 三天后,崇祯下令,逮捕魏忠贤。 消息很快传到了途中的魏忠贤耳朵里,同时传到耳朵里的还有他曾经的亲信一个个落马的消息,想到自己被关牢狱,想到自己被严审,被判刑,魏忠贤在离家乡几十里的阜城县的一个店里自杀了,年60岁。 而崇祯这边,起初还走正规审案程序,结果,阉党成员实在太多,存在各种包庇,存在各种重刑轻判。于是,崇祯直接自己上阵,什么五虎、五彪统统杀掉,一个不留,之前自杀的崔呈秀(五虎之一),尸体挖出来,斩首。这十人,统统抄家。 然后,崇祯在整个朝廷里进行大整顿,凡是属于阉党一派的,统统处理,前后算下来,总共处理了261位官员。 魏忠贤从墓里挖出来,凌迟。客氏,从墓里挖出来,斩首。崔呈秀,从墓里挖出来斩首。 还有24人判秋后问斩。余下众人,有判长期徒刑的,有被发配充军的,有被免职的。 总之,崇祯上任仅仅两三个月,就将阉党一网打尽,从此还了朝廷一片清明,水平相当之高。 |
|
不管后续如何,仅仅从处理阉党这一事来看,崇祯皇帝虽然年纪小,但手段多,做局水平相当高,让人感觉智商碾压很多明朝皇帝。 或许是大势已去,又或许是崇祯此人的疑心较重,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等人),再或许是大明气数已尽,总之,智商超高的崇祯,终究没能挽救大明,最后在煤山自尽,让人不胜唏嘘! |
三国演义里著名桥段——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密诏董卓进京想威逼太后同意。 曹操当时就说了,几个太监,你吼一嗓子让人把他们抓了,再找个狱吏在监狱里就给他们做了,太后能说你啥,那是你亲妹妹。 曹髦伐司马师,带着宫里几个侍卫就去了,结果半路让成济兄弟杀了。 这就是宦官和权臣的区别。权臣是可能篡位称帝的,手下人有做开国功臣的念想,有造反动力。宦官?黄袍披身上你生的出太子吗还想造反? |
北魏孝庄帝忧虑尔朱荣势大,决心除掉他。他了解了王允杀董卓的历史以后,认为只要在杀死尔朱荣以后赦免其党羽,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断然行动,杀死了尔朱荣。但是尔朱荣的儿子尔朱世隆在第一时间就逃出洛阳城,随后发动反击。实力极度弱小的孝庄帝连一个回合都没有顶住,就战败被俘了。 王允击败董卓,不仅仅是伏击杀死了董卓这一个关键点。更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一,他得到了吕布的支持。吕布的兵力并不十分强大,但是凭借吕布的力量,足以控制京城。第二,董卓身后没有人可以继承力量。倘若不是王允急于消灭董卓余党,导致郭汜李榷狗急跳墙、反攻长安。王允这个时候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局面,他要么派吕布出战,那么城中就缺少大将坐镇,无法凭借并州兵去震慑和笼络城中以凉州兵为主的军队。他要么就派徐荣出战,那么平叛军就同样缺乏足以震慑和笼络他们的大将和军队。王允在这件事上,的确急于求成了。他如果接连派人去赦免凉州兵,并依靠他们反过来安定局势,反而站得住脚。 孝庄帝对王允的总结是正确的,但是他去做的时候,就忽略了自己不是王允的问题。的确,王允主要错在没有赦免董卓余党这个问题上。但是王允在其他方面还有更多条件。孝庄帝没有王允的其他条件。所以他纠正了王允的一个错误,却会犯下王允没有犯的错误。 很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往往会犯下这种只顾着纠错却把对的地方搞出错的错误。固然没有在别人栽跟头的地方犯错,但却在别人没错的地方栽大跟头。 明信王朱由检杀魏忠贤,情况就又不一样。 很多人以为的魏忠贤,是曹操、诸葛亮、尔朱荣一样,一方面将皇帝的宿卫军都抓在手里,一方面满朝官员都是自己的党羽,一方面国家军队都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方面自身幕府体系已经十分完备,先帝安排的大臣被扫荡一空,周边没有敌人可以威胁京师,除了皇帝的名分,几乎控制了全局。他们想象中的魏忠贤,简直比司马昭还要权倾天下。 其实魏忠贤仅仅只不过是明朝内廷诸多宦官之一。 魏忠贤崛起的时间并不长。古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宫廷里面,一朝天子一朝伴当,则是更加频繁的事情。魏忠贤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个饱受压力的太子的皇孙的身边太监,太子当了皇帝没几天就死了,于是他这个皇孙身边的太监一转眼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了。与其说魏忠贤是凭借各种手段成功上位的,不如说他是按照明朝宫廷里多年来形成的规矩上位的。要论根基,他远不如明神宗和明光宗身边的太监。魏忠贤上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光宗的太监王安在移宫案中站在了杨涟这些外朝野心家一边,因此在宫廷内部必然被剥离驱逐。王安自己砍断了自己并不坚实的根基。 魏忠贤不像唐代的太监。唐代的太监,是长期执掌军权、禁军的将领大多是宦官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新君即位前后,如果不取悦太监,压根就没有办法坐稳皇位。而且皇帝也很难培养势力,去分化和取代太监。当时可取的办法,实际上就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与太监分享权力,然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培养可靠的人员取代宦官。一个是建立独立的武装,直接取代。后者显然也要有一段时间要与宦官势力合作。 魏忠贤本质上是在协助年幼的皇帝执政。他对宫廷内部的掌握更加依靠自己的伴当身份(这个身份其实更依赖于客氏),而并没有说整个宫廷宦官系统都是魏忠贤的铁盘。他对外朝的控制也主要是依靠笼络外朝不同派系的人物、平衡朝廷关系,而并不是说外朝官系统出自于魏忠贤的私人派系。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入朝以后,与魏忠贤虚与委蛇一段时间,本来就应该按照魏忠贤逐步交权的步骤,将宫廷内外的权力移交到朱由检的身边太监等各种代理人手中。 只不过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魏忠贤交出权力后,朱由检直接将魏忠贤杀了。 朱由检对阉党的清算,在大的方向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前任明熹宗来说,百官向魏忠贤效忠,本质上是向明熹宗效忠。只要明熹宗控制住魏忠贤,那么问题就不大。但是现在明熹宗既然去世了,那么朱由检采取较为激烈的手段,用清算魏忠贤的方式,让天下百官将效忠对象从明熹宗转换到自己身上,虽然不能说是十分优秀的手段,也说不上有多么过分,还算是人之常情。朱由检真正的问题,在于他真的以为魏忠贤是司马昭。这就导致他对魏忠贤的处置颇有问题。 朱由检是当时的人,他的资料和信息有限而且混杂,犯这样的错误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较为完整的看到历史资料,还把魏忠贤当成司马昭,就太不对了。 |
以前看过一个也不知道是新闻还是段子,说有个公司抓出一个大贪污分子,居然只是月薪三千的前台小姐姐。这位前台小姐姐就一个权力,就是帮客户递文件给老总,然后小姐姐就利用这项权力大肆索贿,你不给好处那你的文件就等着吧,老板忙着呢,没空看。后来老板意外从某客户那儿得知此事,大受震撼后改变工作流程,客户递交文件就绕开了前台。 魏忠贤就充当了这么个角色,你要跟皇帝商量事,那时候又没手机,你只能通过九千岁来传达,又摊上木匠皇帝这么个甩手掌柜,九千岁自然能只手遮天。崇祯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什么都亲自管,九千岁只有乖乖靠边站的份。 |
这个问题又收了一波智商税,皇帝根本不需要“斗”····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明朝太监写的非常厉害,只手遮天。 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个很大的差别。唐朝太监是真正掌握了兵权的,因此可以结交权贵,反过来挟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内阁、六部、言官三层机制,太监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 魏忠贤魏公公为什么能够这么嚣张呢? 源自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贤才能手握大权,才能对文武百官为所欲为。 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的政令也就没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换上一个对魏忠贤没什么好感的崇祯皇帝,魏忠贤的风光也就到头了。 皇帝根本不需要“斗”这个太监,因为这个太监的权力全部是皇帝给的,皇帝一句话收回权力,魏忠贤就成了软脚虾。 明朝内阁大臣和皇帝斗,背后还有祖宗家法、有满朝大臣、有那“亢声直言”的美誉给他支持,至少还有斗下去的底气。 魏忠贤一个太监,在圣人文章里面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凭什么和皇帝斗? 况且魏忠贤文化水平不高,他虽然对处理政务很老练,但他缺乏号召力。 他的管理模式类似黑社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前去投靠他的都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一旦他倒台,那便是树倒猢狲散。 这样一来,魏忠贤看似势力很大,其实内部矛盾重重。 魏忠贤要想继续只手遮天,唯一的办法是把皇帝控制住。无论是花言巧语迷惑住,还是威胁住,还是直接用武力软禁彻底变成傀儡。 问题是,崇祯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贤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语迷惑他,重崇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已经做好了收拾他的准备,快得魏忠贤来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决心拼)。 于是,一旦皇帝布置好了后手,魏忠贤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
首先,吹什么魏忠贤忠君爱国能收税的,建议你们可以先和天启七年的陕西边兵们聊聊。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 十七年后打进北京城逼崇祯上吊的就是这批人。就在天启七年的二月份,澄城知县酷刑催科,激起民变,被百姓杀死,明末农民战争正式开始,这就是魏公公“为国聚财”的丰功伟绩。 我的观点是,魏忠贤的势力确实大到了一手遮天、难以撼动的地步。只不过遮天的前提是天不塌下来。 太监的权力固然来源于皇帝,但是,皇帝的权力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执行的。明末的文官历来是饱受诟病的,可是文官再烂,没有也不行,皇权必须得有人来执行才是真正的权力。天启皇帝靠太监来执行自己的一部分皇权,要真是个高明的君王,这么搞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你朱由校没这个本事啊。你的信息来源靠太监,权力执行还靠太监,要是还不被太监忽悠那就没天理了。太监抢不了皇位,在不掌握军权的情况下也很难真正架空皇帝,但是可以让皇帝变得越来越耳聋眼瞎。因此,魏忠贤的存在对皇权绝对是有威胁的。天启其实是有点玩大发了,相对来说,崇祯用的一群太监虽然其中烂人也有不少,但起码比魏忠贤安全多了。 崇祯光明正大地要杀魏忠贤,魏忠贤是没办法反抗的,但是这里面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宦官的势力深入皇宫内院,逼到狗急跳墙的话,存在威胁皇帝人身安全的可能。这事要换哪个办事特别不牢靠的皇帝,暴病身亡也是很有可能的。而崇祯却是个特别谨慎多疑,杀人还果断的人,正好克魏忠贤,不管你有什么花样,先杀再说。就像汉朝的十常侍,能对付得了何进这种和他们玩权力的游戏的人。碰上袁绍和曹操立马玩完,管你有什么招数,拿铁甲钢刀的真理碾压一遍就是了。魏忠贤想反抗的话,要么得争取朝臣的支持,要么得争取督抚的支持,要么得争取士绅的支持,要么得争取武将的支持,可他一个都没争取来。宦官的权力来自利用皇权,自然也没法和皇权正面对抗,而魏忠贤在掌权期间始终没能培植起其他的权力来源。唐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宦官同时还担任外臣,甚至有军权,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其他的权力来源,就不是皇权轻易能动的了。 在和臣子斗心眼,维护皇权方面,其实崇祯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把自己的乾纲独断坚持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后面之所以没坚持住是因为从三月十七日开始李自成把北京给包围了,然后十九日就上了吊,所以他这个高水平并没有个茄子用。 |
魏忠贤的权力是建立在冰山之上,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他实际上什么也不是。 他从来没有想到冰山融化之后,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他只是被本能和虚荣所支配,像一个喝醉了的驭手,胡乱地驾驶着大明这驾马车,向灭顶的深渊歪歪斜斜奔去。 但是,他的集团内不乏聪明之辈,他们意识到了魏氏权力基础的致命缺陷:皇帝总有一天会死的,何况明朝皇帝大多短命。 …… 一 一个地方出太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比较穷苦,另外一个,需要某种示范效应。 某家出了一个太监,从茅屋败堵而高堂大院了,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效仿。 效仿者既多,门路越来越通畅,自然就形成了规模,犹如现在的养牛专业村、养兔专业村一样,成为一方脱贫致富的成功模式。 有人说这很残酷,其实未必。 黑格尔称中国为灾荒之国,亚当·斯密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比欧洲的乞丐还要悲惨。 大多数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在半饥饿中绵延生息过来的,历史上,能吃饱饭的「盛世」少于易子而食、析骨为爨的灾荒岁月。 因此,把一个原本注定要贫困一生的孩子送进宫中,换来一家人的温饱甚至发达,对这一家人甚至对这个孩子来说不啻于一桩合算的生意。 不过,和大多数出身肃宁的太监比起来,魏忠贤的例子仍是特殊的。 一般人是在幼年时由家人作主净身,而他是在已经娶妻生女的二十二岁盛年,毅然自阉。 这个事实,反映出这个人的性格中确实有某种敢作敢当的不凡素质。 魏家显然是贫寒之家,这从魏忠贤进宫前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就可以看出来。 由于贫穷,魏忠贤没上过一天学。 不过,魏家也不是赤贫,起码还有几亩薄田,否则魏忠贤也不会在十七岁那年娶上媳妇,更不会经常和村中的无赖在一起酗酒赌博。 从现在的资料推断,魏忠贤显然是个外向型多血质的人。 他从小应该是个调皮捣蛋上房爬树的主儿。 这种人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敢想敢干,注定不会成为一个老实巴交规规矩矩的农民。 从少年开始,他就整天跟在村里的几个混混儿屁股后面。 他本性憨直,待人热诚,讲哥们儿义气,所以虽然家境贫寒,但在这群人里还是有相当地位。 家庭生活对他显然没有太多吸引力,对付对付干完农活,他就整天和自己的几个哥们儿在一起,偷鸡摸狗,纵酒赌博。 史书记载,他的自阉出于一次赌博失意:「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 在一次输光了裤子之后,他躲进街上的酒馆里,被别人找出来,当街一顿痛打,差点丢了性命。 在阵阵逼债声中,魏四情急之下说:「我他妈进宫当太监还你还不行吗?!」 这寥寥记载显然把事情简单化了。 这句情急之下的话,无疑反映了魏忠贤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和长期以来某种模模糊糊的心理准备。 支撑这一时冲动的,除了他那多血质的性格之外,必然还有对自己生存境况、前途命运的或多或少的思考。 是呀,作为一个欲望强烈的不甘心在土地上苦熬苦挣一辈子的年轻人,他的前途是那样的黯淡。 上天在他心底种下了那样多的欲望种子,却又注定要让这些种子活活旱死。 由于家底太薄,靠自己的辛苦发家致富对他来说只能是痴心妄想,何况他知道自己根本吃不了那个辛苦,而在户籍管理异常严格的大明社会,出外闯荡也基本没有可能。 他整日酗酒赌博,何尝不能解释为对生活的绝望和怨愤呢? 虽然他表面上满不在乎,可是内心不能不为自己生活的失败与无望而产生深深的自我厌弃感。 他表面上放荡不羁,实际上对自己失望透顶。 在这种情况下,扔进这个深潭中的任何一根稻草在他眼里都有可能变成一条船。 也许这句憋出来的话,倒给他指出一条道路。 是呀,与其饿一辈子肚子,何如进宫当太监! 就把这当成一回赌博吧,本钱不过是胯下的二两肉,如果赢了,衣食不愁不说,熬上几年,混出个模样,回到肃宁,说不定县太爷也会亲自接见呢! 在那个夜里,躺在丑妻身边的魏四,也许越想浑身越热血沸腾。 或许他会像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似的,兴奋得发抖。 他想像着自己,这个在村子里人人瞧不起的人在和皇帝聊天! 想像自己鲜衣怒马,驰骋在肃宁县城。 想像自己这间四处漏风的土坯房,换成了青砖瓦舍的三进大院。 越想,他的心越飞扬。 然而,决心不是说下就能下的。这个选择之艰难不言而喻。 据说,当了太监的人,死后阎王爷不收,因此,不能进祖坟,只能找个地方胡乱埋了,做永世的孤魂野鬼。 身后事没踪没影,就不去想它了,可眼前的事是明摆着的。 做了太监,就成了一个废物。 丧失的,不仅仅是那二两肉,而是一个人的根本自尊和尘世幸福。 魏四的犹豫、彷徨、辗转反侧、心乱如麻是可以想像的。 这是欲望和欲望的交战,损失与损失的衡量。 实际上,两边都是悬崖,两边都是火坑,两边都是地狱。 是阉割掉基本能力,还是阉割掉一生仅有的一点希望? 无论魏忠贤最终作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被钉在历史的展台上,这一夜的他,只是一个被命运追逐着的猎物,在经受着精神上的剐刑。 二 具有赌徒性格的魏四,用了比别人短得多的时间就做出了这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然而,决定好做,实施这个决定却依然困难重重。 摆在魏四面前的有三大难题。 首先,净身需要交一大笔手术费,手术、疗养、饮食、医药等费用,合起来最低也要二十多两银子,这笔钱对他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其次,当时的净身手术师虽然有一定经验,但一无麻醉,二无消毒,死亡率很高,特别是成年人的净身手术,死亡率更高。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净了身也不一定能当上太监。 有明一代,太监人数之多,创了历史记录。 高峰时是十万人,直到明亡,留在宫中的太监仍有七万之众。 然而,如此庞大的数目,仍然满足不了无路可走者的求职需要。 明朝中叶,一次宫中大规模招收太监,初定名额是一千五百人,结果有两万多人蜂拥来报名,不少人面试前就做了净身手术。 面对如此汹涌的求职潮,政府只好一再扩大名额,从一千五百人扩大到三千人,再从三千人扩大到四千五百人,可是到最后,还是不免有一万多人落选。 社会上对那些净身未入宫的,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无名白」。 每一次饥荒过后,京城里就会增加许多无名白,到魏忠贤的时代,这种流落在京城的「无名白」仍然有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应该就是一万多部情节相似的悲剧,映照了「君正臣良,天纲地维」的大明社会的真实一面。 这些人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在京城各寺院附设的浴池里专门为太监们擦澡,地位仅强于乞丐,收入十分可怜,糊口而已。 这个工作只能容纳几千人。 剩下的大多数无名白只有参加死乞强夺的丐阉团伙,「其稍弱者则群聚乞钱,其强者辄勒马衔索犒」。 看着这些女声女气的汉子赖在自己马前,死乞活要,谁都恶心,只好捏着鼻子给两个钱打发了事。 因此,乞丐倒成了大部分人的专业。 再剩下的人,只好去当小偷或者加入黑社会,成为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 面对这样险恶的前途,魏四的决定实在可以说是铤而走险,成功率不大于百分之五十。 然而,他的血液里天生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鲁劲。他说动了家里。 毕竟,成功了,一家从此脱离苦海,上升到中产阶级乃至更高的阶层。 失败了,就算大赵庄少了一个浪荡子。 连他分家出去另过的哥哥也卖了家里的一头驴,来资助他这次悲壮的冒险。 借助太监村的优势,他很快打听到了进宫的门路,和专管招收太监的吴公公搭上了线。 然后,他揣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二十几两银子,进京找一家私人净身师,净了身。 当他躺上了那扇专门用来净身的门板,被人用麻绳紧紧缚住手脚时,他心里也许会掠过一丝悲凉,甚至会泛起一丝悔意,更多的,应该是对周围一切事物蓦然而起的莫名的愤恨和悲怨,虽然他是自愿躺到这里。 这种怨恨,在手术师举起屠刀的一刻化为了浓稠的液体,从那时起永远积存在了他的心底。 去了势,下面插了一根大麦秆,魏四叉着腿在炕上躺了一个月。 为了减少小便,净身师成天给他喝臭大麻水,让他拉稀,直接拉在炕上的稻草里,整个屋子恶臭难闻。 魏四的运气不错,伤口没有感染,顺利度过危险期。 可是家人带来的消息让他一天比一天愁。 魏家已经把房子卖了,全家搬进村边的土地庙,然而用这点钱做见面礼,吴公公根本不收。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已经成了全家的投资,不能眼看着半途而废,让他当无名白。 哥哥魏钊早已分家单过,狠了狠心,把仅有的三亩薄田卖了,让侄子把钱送了来。 这回吴公公收是收了,能不能进宫,却绝口不提。 魏四的伤口好了,只好在京城乞丐们聚集的龙华寺里安身,一等就是四个月。 这四个月里,几乎每天晚上他都做噩梦。 秋去冬来,他连一身御寒的衣服也没有,整天窝在龙华寺偏房里,不敢出去。 原来那些梦想不再想了,他现在满心都是后悔。 原来虽然吃不饱饭,毕竟还算个正经人家呀,可现在,人不人鬼不鬼。 他暗下了一条决心:如果进不了宫,他宁可自杀,也不去当乞丐。 用家里把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的钱,万历十七年(1589)腊月十四,魏四终于赶上了那一年最后一次挑选。 前三所需要一个倒净桶的人。 在所有待选的人里,他二十三岁算是最大的,长得魁梧,身手又灵便,成了那一拨二十多个人里唯一入选者。 消息传来,全家人烧香念佛。 这一天,成了魏忠贤和他全家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他的激动,不次于那个时代一个读书人的高中进士,虽然他只是找到了一份倒马桶的职业。 谁又能想到,这个日子后来被人郑重记入历史,作为一桩巨大不祥的开始。 三 像所有眉飞色舞、唾沫星子乱溅的夸大其词一样,当了太监就能发财致富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是的,当了太监衣食不愁,每月食米四斗,每年冬夏装各一套,铺盖六年一套。 日子过得比在大赵庄时自然是强多了。 然而,也仅此而已。 那些传说中锦衣玉食的太监都是宫中的大太监,最高领袖是宫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及其助手东厂提督太监。 稍下一点,是司礼监的各位秉笔、随堂太监,各监、司、局等处的掌印太监,还有在皇帝周围直接照顾皇帝生活的高级太监,然而,这些人在十万太监中总共不过数十人而已。 这些人位高权重,地位比高级官僚有过之而无不及。 居于中层的人有数千人,他们在各种内宫岗位上或多或少地掌握着一些权力,比如宫中各种物资的采购呀,出宫办事时的勒索呀,这点权力足够他们捞到相当可观的油水,足以过上普通官僚的生活。 可是到了这个金字塔的主体,也就是数万名像魏四这样跟班、抬轿、巡夜、洒扫、看门的太监这一层,所得的好处就仅剩下衣食两项了。 甚至有的家里负担重的,为了多赚点钱,还在宫里给宫女当用人,洗衣烧饭无所不为,被人称为「旋匠」。 进了宫,魏四被安了个新名字,叫「李进忠」。 说是名字,其实不过是个符号,只不过叫起来比「零零几」顺嘴些罢了。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早起时倒前宫的马桶,其余时间则无所事事。 这正遂了他游手好闲的本性,剩下的大把大把时间,就在赌博喝酒中混日子。 从此,他就湮没在底层太监之中,一连十几年没有踪迹,让后来魏忠贤的传记作者头疼不已。 从哪个角度也看不出,这个人日后会成为左右大明帝国的风云人物。 在宫中飞黄腾达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富于心机,三是有强烈的野心。 正统年间声名显赫的大太监王振,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人本来是一个儒士,权欲大到了变态的程度,在下层官场混迹九年也没有混出名堂,索性孤注一掷,自阉入宫,当了东宫太子讲读,也就是太子的启蒙老师。 在这个职务上,他兢兢业业,谦恭自守,做得非常出色,很快取得了太子的信任。 当太子登基之后,他自然成了宫中的最高太监,从此用足心机,大权尽揽,占尽天下风光。 正德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刘瑾,也是自幼读书识字,心机极深。 而这三条,魏忠贤无一具备。 魏忠贤没上过一天学,他好像与文字天然不亲近,进宫多年,在文化太监中熏染多年,依然大字不识一个。 说到心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憨」。 他待人热情,做事敢作敢当,却独独与「心机」二字沾不上边。 在与群太监喝酒赌博的日子里,他经常被那些奸猾的太监耍弄,久而久之竟得了一个「傻子」的外号。 至于野心,他更是绝缘。 他进宫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丰衣足食,最多是连带着一家人衣食不愁而已。 当认清了自己在智力能力上与别人的差距后,他就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 实际上,以他的能力,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 他进宫好几年了,还是没有能力帮助家里摆脱赤贫,自己的侄女、外甥女还是相继被卖到京城做了大户人家的奴婢。 由于能力平庸不思进取,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之后,他才脱离了底层太监行列,做了东宫一个才人的伙食管理员,一年能有个百十两银子的「外落」。 而一直到五十三岁,进宫整整三十年,头发开始花白了,他还是停留在这个伙食管理员的职务上,因为一年那点「外落」而过得有滋有味,心满意足,如果能以此终老一生,他不会有任何意见。 即使做梦,他也不会想到有人会把整个帝国的权力交到他的手上。 四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捉弄人。 它偏偏要造就这看起来绝不合理的奇遇,看看至愚至贱的「魏傻子」在权力的重压下会变形到什么程度。 当然,历史是诡谲的,它开了这样一个过分的玩笑,用的依然是它的拿手好戏:偶然。 因此,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为命运赌博而进入了深宫的十几年后,钻营到了一个伙食管理员的位子,而这个位子,阴差阳错,是在东宫太子身边。 又恰巧,他侍候的这位相貌平常的王才人,后来居然为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 即使如此,李进忠的前途仍然看不到什么光明。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
|
|
哪怕是宦官最权势滔天的唐朝,也没有哪个宦官敢自立为帝的。 但官员能。 没了二两肉就是这么惨,注定只能依附而生存。 |
在讲清这个问题以前,首先需要明白一件事情 本身按常理,权力是来源于下方 有多少人愿意服从你,愿意听你的话,相信你才是好领导,那么你的权力相应就有多大 一般皇帝,或者权臣都是这样的 但是宦官这群家伙,权力来源是上面,也就是皇帝 皇帝喜欢这人,他就有权力,相当于他的行为是有皇帝的默许,有皇权作为背书的 同样的,皇帝哪天如果不喜欢他了,不再认同他的行为,不再给他做权力担保了 那么这个宦官下面听他话的人就会一哄而散 其次,宦官和权臣的不同在于,权臣可以篡位,但宦官不可以 当年赵高那么大的本事,比魏忠贤不知道高到哪去了,他想当皇帝,下面的人也不愿意,最后只能逼死胡亥,然后另立皇帝,他自己当不了 为什么?因为士大夫不认同,你再有本事也不认同,况且一个宦官能有什么本事,有本事还当宦官吗? 所以对于宦官,他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只有持续保证皇帝喜欢他,要么靠谄媚顺从,要么你本事大就立一个喜欢你的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回归正题,为什么魏忠贤输给了崇祯呢? 第一败,魏忠贤没选成继承人 明熹宗朱由校没有儿子,他快死的时候,魏忠贤想随便给他找个儿子当皇帝(方便控制) 这种荒唐的事情,朱由校竟然答应了,魏公公以为胜券在握 结果张皇后突然跳出来插了一脚,朱由检接受了哥哥朱由校的皇位 年仅23岁的朱由校死后,魏忠贤封锁了消息,他打算进宫处理他计划的事情,结果被当时的英国公张维拦住了,他说他是奉命来迎接信王朱由检即位的 在这位世袭公爵面前,魏忠贤怂了 这就导致皇位现在落到了一个不知道喜不喜欢魏忠贤的人手里 魏公公有点沮丧 第二败,崇祯不是他哥那种白痴,他有心眼,他懂得隐藏 崇祯皇帝最开始每天都是自带干粮上朝的,怕宫里食物有毒。 之后他住在宫里的时候,也担心晚上有人要害他,于是就找了一群太监大半夜开party,希望人多热闹一点,自己也就安全些 再之后,魏忠贤给崇祯送了四个美女,自带春药 可惜崇祯的第一反应是搜她们的身,结果各自身上都发现奇怪的药丸,没收以后全部打发走 更有甚者,崇祯一开始对魏忠贤非常好,称之为“厂公”,并且在魏忠贤装模作样想辞职回家的时候,崇祯极力挽留 于是在崇祯这一番装孙子的行为下,魏忠贤上当了,他以为崇祯是个很好的人,是个很方便控制的人 魏公公很高兴 第三败,阉党内部混乱,魏忠贤琢磨不透崇祯的心思,以至于失去了作乱的最佳时机 具体过程有点复杂,我简述一下大致如下 阉党内部已经有人看出崇祯的伪装,认为崇祯有可能铲除阉党 他们干脆就赌崇祯赢,早早站位,这样以后追究责任自己也不会落水 但他们没有直接针对魏忠贤,而是他关键的小伙伴们 崇祯在这个过程中,一边批评弹劾的人和放过魏忠贤的主要伙伴,一边还是处理了那些小苍蝇 这就让魏忠贤搞不清楚崇祯到底想搞自己还是不搞自己,魏公公很犹豫 之后有人上书拍魏忠贤马屁,魏忠贤很慌张要拒绝,但崇祯认可了 并且,崇祯还给魏忠贤的侄子发了免死铁券,以及封赏了大量的阉党 在这一连串糖衣炮弹的轰炸下,魏忠贤放下了对崇祯的警惕 接着,关键一步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苗头,开始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主要伙伴——崔呈秀(原理同上) 而崇祯也只是和稀泥,依旧批评弹劾的人 直到一个转折点的出现 崇祯发现在一封文书里,这人既大骂崔呈秀,同时又夸了魏忠贤 崇祯意识到,这是魏忠贤指示的 表明了他已经下定决心,打算牺牲自己的小伙伴,保全自己 终于,崔呈秀申请辞官回家,崇祯批准 魏公公松了一口气,他以为众矢之的的崔呈秀走人了,自己就安全了 可惜,接下来就是一连串上书弹劾魏忠贤的 因为阉党下面的人已经乱了 为什么?原因有三: 首先可以明确,崇祯是要搞阉党了,这下魏忠贤的皇权背书就没了 其次,他们知道,上面这个魏公公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大家,连崔呈秀这么牛的人都走了,自己以后搞不好也是炮灰,大家只不过混口吃的,没什么组织信仰 最后,崔呈秀作为魏忠贤的得力助手,他的离开,也给阉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到这里,魏忠贤的整局棋就已经输了 魏公公慌了 第四败,魏忠贤失势以后,仍不消停 魏忠贤一开始面对大量弹劾的方法就是哭 发现哭没有用以后,他去找了服侍崇祯的太监——徐应元 徐应元让他赶紧辞职回家,可以保命 他听从了徐应元的建议,马上向崇祯提出辞职,崇祯当即批准 随后又命他去凤阳看坟(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 魏忠贤以为自己安全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产准备上路 打包了三天三夜,一共四十多车东西,还带了一千多名骑兵护卫,浩浩荡荡启程 这不是有病么? 魏忠贤自己都快完蛋了,还这么嚣张,这让崇祯非常生气 魏忠贤出发三天后,崇祯发出逮捕令 魏忠贤一路上听到大量阉党和小伙伴落马的消息 最后在一家客店里上吊自杀,尸体之后被凌迟。 回顾这个过程,为什么魏忠贤输给崇祯? 根本还是在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本身就很混乱 绝大多数的阉党都只不过是混碗饭吃,遇到事情就大难临头各自飞,更有甚者,还要转身踩几脚 以及魏忠贤作为宦官,弄权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皇帝 可是他既没有一开始选好皇帝,而且还被崇祯的政治手段给骗了,失去了作乱的最好时机 如果他一开始,就带人冲进宫里,杀掉皇后朱由检一群人,然后另外立一个婴儿皇帝 他的结局可能又不一样了,但他没这个胆 整死魏忠贤的是崇祯吗? 不,是他自己 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智谋上。 |
在明朝,太监的权力是皇权的延伸。 有时候你看到太监权力特别大,甚至能威胁君王,所有人都在跪舔太监。但在皇帝年前没啥抵抗力。 从后来明英宗怀念王振来看,王振至少是明英宗的忠诚,但土木之变总得有人承担责任,总不能是明英宗主要错误吧。这个责任决定了后来笔杆子的历史书写。从这个角度看,王振不是专权,是死后都在为他忠诚的皇帝做贡献。 在武宗刚上台的时候,内外廷联合起来,让把他的小伙伴刘瑾、谷大用等废掉。结果绕床痛哭之后,武宗改变主意。当天晚上自己的小弟就接管重要部门。剩下就是一边倒了。 同样,刘瑾权力大的时候,四方都在跪舔他。可武宗不喜欢他的时候,压根没抵抗力,依然是一边倒。下狱—抄家—凌迟。 至于后来的魏公公,是天启的亲随,在天启四年后实现一家独大,进入天启五六年,竟然掀起了对他的崇拜。毛文龙袁崇焕都有赞颂文章,不过不用大惊小怪,谁都这样。 但皇帝死了,也就一江春水了。新皇帝坐上位子,那就又一边倒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