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东北野战军到底有多强?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东北野战军到底有多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爸原54军,最近在重新回顾辽沈战役,但好多细节了解不到位,所以烦请各位有时间分享一下知道的有关东野的小故事。谢谢啦。
仅从一个小的切口来看当时的东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前情提要:45年我十万骨干出关之后,短时间内部队即扩充到几十上百万。由于我出关之后尚未掌握坚实根据地及群众基础,在盲目乐观之下仓促扩充的部队质量参差不齐,包括了大量的原国军,伪军,警察,宪兵,甚至土匪和道门教徒。这些乌合之众在编入后不但毫无战斗力,且成为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45年底国军入关,我军在山海关、四平等地相继受挫后即大量地暴露本性——讲怪话,散布谣言,消极怠工,开小差,严重的成建制逃跑,拖枪投敌,杀害我干部战士。从野司训令报告可见,当时的情况恶劣危险到了何等程度:
……一旦情况恶劣,纷纷发生逃亡叛变、投敌、杀害我干部,重复历史教训。比如松江骑兵团在双城叛变,佳木斯‘八·一五’大会之捣乱,程罗纵队60团2营(内朝鲜人两个连)之叛变,以及最近辽吉地区康平各区、县大队三天内逃亡1/3,县大队一个排叛变投敌。彰武县大队第1连于敌进攻后新秋时10余人逃亡,该三区副区长刘平彰打死区长率10余人投敌。东科前旗大队3连连长胡永安率60余人携枪投敌,二区区长王正忠率9人投敌,前旗一带原500余人,现只剩200余人。东科后旗蒙古4师12团2连全部及警卫连一个排叛变投敌。科尔沁左翼中旗(郑家屯西北)一个中队叛变,并以苏木巴特尔为首与高力板之匪500余,结成‘光复军第一团’。一分区13团补充之康平新兵逃亡300余,结果三个团每团千人左右的‘地方基干团’在不到半月内,在敌人进攻下逃亡叛变,每团只剩下五六百人。……
基于这种现象,野司在46年8、9月份先后发布两道训令,强调巩固政治工作,对坏分子进行甄别和清洗,将缺乏干部的部队编入主力,以地方部队充实主力部队,健全司令部机关等措施,同时集中力量训练四大技术和三三制战术,对干部实行轮训。训令发布之后,各级部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查成分,找问题。
某团4连经过初步清查,发现新兵中的成分相当复杂。不同成分的人又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对部队的作风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和腐蚀破坏作用。4连干部们作了调查分析,分门别类进行了归纳:
国民党俘虏兵:“刚被俘来(开始一两个月),服从性表现特别好。叫干就很快干,不讲价钱;经长期教育,对我熟悉后,就有些反抗不听说样子。团结人差,个性很强,不喜欢接近老百姓及宣传。对他们表不表扬,一样子干;善于军事动作的研究,日常生活很正规严肃,军风纪整理较好。大部分平时在班内不说话,沉默,表面看来是老实样子,但心里有点子,正统观念大多数很浓厚,轻视我军力量,不大相信我们讲话。”
旧警察:“善于接近上级,对上服从,对下骄傲。好充能,好出风头,好吹牛皮虚报成绩。处处要高出于人才痛快,机动灵活不呆板,工作上有办法、很聪明。不愿落人后,有突击精神,喜欢表扬,越说他好他越起劲,就是怕批评,说他一句就不高兴而消极。好胜、地位观念、官迷、好钻空子。爱漂亮,衣服破点嫌丢人,感觉伪满时穿得好,好腐化。”
宪兵特务:“怀疑心大,挑拨官兵关系。如说:大官放个屁,小官存不住气。又说:当官的理多,当兵的理少。有点不大高兴,就骂天骂地。学习是一时高兴。”
道会门教徒:“封建迷信思想深,相信神鬼。说人该死才死,不该死子弹是打不着的。性情硬直,好生闷气,对上级有意见也不敢大胆提。学习好似积极,吃苦耐劳也不差。”
劳工:“平时公差勤务,班排干部不在跟前,就表现出磨洋工的样子,非常不积极。私人感情大,好讲交情。喜欢吃喝,发下津贴拼命地一下吃完,有当日有酒当日醉的想法,但一下花完又懊悔起来。有的讲价钱,团结人差,有浓厚的不正确的民主思想,一切事总认为自己对,不好就想跳班,看哪好就去哪里。”
土匪:“工作上图痛快,怕麻烦,怕出力气,不能吃苦。好抱打不平,看不公道的事就喜欢和人抬杠。情绪忽高忽低,不经常,翻了眼就不认识人。投机取巧,好占小便宜,不愿受约束,喜欢自由随便。能大胆暴露缺点,就怕当众批评,喜欢背后个别谈话。”
矿工:“不爱学习,好抬杠,工作不主动,没事好睡懒觉。有钱就花,挖工事很会挖又卖力气,对我军认识好,一般的团结性好。”
机械工人:“埋头苦干,工作和学习都好,团结人好,不能受批评。有病哭了想家,看见别人有病也很难过。”
东北农民:“有浓厚的保守性,身上有几百元钱,一个舍不得花,有什么好东西也舍不得用。生活上朴素。自动性好,作事不灵活,很笨拙,不聪明。心眼直,不弯不曲,好说句公道话。”
几十年后我们重读这个材料,仍然感到它的价值。这个连队的干部可能没有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们掌握了“一分为二”的唯物辨证法,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从部队的特殊环境出发,去观察研究问题。成分坏的未必就不可改造,国民党俘虏兵虽然思想上转变慢,但是军事素质好,作战时顶用。成分好的也不是没有缺点,工农出身的本质好,但有散漫和保守的毛病。对具体人作具体分析,就有了对症下药的基础。我们的部队是革命军队,但也不是纯而又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清理整顿部队的目的所在。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自己是这个连队的指导员,面对成分这样复杂的连队,如何去调查、分析、归纳出这样一份材料,又如何把这些人凝结成一支战斗力,但显然当时的指挥员做到了。一年之后,这只本来充斥着伪军,土匪,会道门的队伍在南满和山林间和松花江畔打断了杜聿明的爪牙,之后又横扫了整个东北,百万铁流出关解放全中国。
而这支铁流,是由千百个某团4连这样的单位聚合而成的。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第13兵团首先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保障了开国第一仗的胜利,40军在温井打响第一枪击溃了韩6师,而39军的云山战役的胜利更令人瞩目,这也是志愿军对美军打成的第一个歼灭战(全歼骑兵8团3营),遗憾的是38军首战稍微掉了点链子,未能完成向军隅里穿插的任务,不过38军的战斗力依旧得到了证明,在第一次战役不久后的飞虎山战斗中打的韩7师寸步难行。
接下来就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的最辉煌的清川江战役了,这一次39、40军在正面直接发起反击
同时38军、42军一天击溃韩2军,前者在72小时内穿插145公里直插三所里动摇了美军的阵势。最终在松骨峰、龙源里,美2师在38军面前遭到歼灭性打击。美2师原有2.5万人,全是二战的老兵,还装备有几百辆坦克、几百门大炮,结果被打的仅剩8662人,此外和美2师一起的土耳其旅也在朝鲜的首战中全军覆没。如此辉煌的胜利,让彭总亲自发电嘉奖38军,并将其称为万岁军。
在第三次战役,39军116师表现最为拔尖,仅用一天即突破韩1师固守的临津江防线。此战被刘帅称为江河突破的经典战例,“可以打5分”。
在第四次战役中,我军采用西顶东反的战术。在西线的汉江阻击战中,38军再次展现了自己身为王牌的实力,在美军超强空炮火力下坚守汉江南岸阵地20天,歼敌1.1万,保障了东线邓华部队的调动和集结。而东线的横城反击亦是我军一大经典战例,歼敌1.2万并短暂扭转了战局,其中40军118师和39军117师联手一举全歼了擅长逃跑的韩8师。
在砥平里战斗结束后,第四次战役进入运动防御阶段,此时13兵团各部因为减员、弹粮问题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依然顽强阻击着美军的进攻,使得美军每天付出900人伤亡的代价,才能前进1.3公里。
在第五次战役中,40军和39军也参加了。加平穿插战中40军118师一天击溃韩军王牌部队第6师,穿插50公里,后又打残英27旅、美军骑兵1师、陆战1师,最后全身而退。
在夏秋季防御战斗中,打出黑山阻击战的东野10纵也就是47军抵达前线,在346、天德山、夜月山之战中把骑兵1师打的打残,歼敌1万人,后来在正洞反击战中又歼敌2400余人,最终伤亡惨重的骑兵1师为了避免全歼只能躲到日本逃难。
在阵地战期间,经过休整的38、39、40军重新上阵,并再次大方光彩。其中39军先是在一系列小分队战斗中完胜美45师、菲律宾营、比利时营、希腊营,后来有在190.8高地中以800人的伤亡歼灭美45师2000人,打出了我军第一个利用坑道完胜敌军的战例,伤亡惨重的美45师不得不和美2师换防,结果美2师再次在老秃山遭到痛击,被歼灭超过1000人。1952年秋季的高阳岱西山更是志愿军的经典战例,39军116师348团以53人的代价歼灭美3师65团600人并巩固了阵地。
40军也不甘示弱,在8月的小5号阵地攻防歼灭美军1600人,10月坪村南山歼灭美军陆战1师和英联邦师6000人,1953年3月的马踏里西山更是以200人的代价歼敌1439人。
38军虽然有白马山之败,但瑕不掩瑜,在猪排山、箭头高地等小规模战斗中屡次击败美2师、法国营、泰国营,而且本来白马山战役韩军就是靠着美军超强的炮火,结果38硬是扛着如此猛烈的炮火打穿了韩军的阵地。
此外,13兵团的其它部队也有出色表现:42军在第一次战役的黄草岭阻击战中顽强阻击美第10军10万人并歼敌2700,粉碎了美第10军企图包抄13兵团侧翼的阴谋;50军在第三次战役高阳全歼英军一个重型坦克旅,后来在汉江南岸死守50昼夜,被誉为“地表最强防御部队”。而46军在1953年7月发起三打马踏里,歼灭美陆战1师1643人,有力配合了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的完胜,除了20兵团指战员的英勇外,还离不开46军的配合以及后方第3兵团的支援,图为第3兵团司令许世友将军
美军朝鲜战争官方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军陆军》在第四卷《潮起潮落》第55页,有对志愿军情况的分析介绍。美军认为:“The Fourth Field Army, commanded by Lin Piao, was the strongest, and its XIII Army Group included armies honored for past achievements with the title of "iron" troops. The Third Field Army,commanded by Chen Yi, was not particularly strong as a whole, but its IX Army Group included at least one army considered to be a crack unit.”
翻译过来就是:由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是最强大的,其第13兵团是因为过去的成就而被授予“铁军”称号的军队。第三野战军由陈毅指挥,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特别强大,但它的第9兵团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
不过最令外国印象深刻的还是后来的一次战役,那次战役中38军体现出四野大哥的气概,展现了如同钢铁一样的作风
大致看了下,不少回贴饭圈思维过重,俨然不符合初心,所以试着写写,题主将就看看。
都知道一句老话:打仗看的是后勤。其实以事后看,我认为应该改成看的是整体度。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两方因为政治不合,而大打出手,能赢的一方不一定是更强的,但肯定是整体性更高的。
什么是整体性,我觉得就是组织的严密性,上令下达,下情上达,双向信息流通机制完好,同时有优良的纠错机制,上面根据情况制定客观实际的策略,下面能及时准确的执行。
所以,我认为最能反映国共之争的就是两方都空白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完美的呈现了这一点。
问东北野战军的强,如果只列个数字或者编制,战役什么的,不能说不对,但思路有点窄了。
东北野战军的强离不开东北局,离不开各军分区和根据地,而东北局和根据地的建设才是东野走向辉煌的根基,随后的大练兵以及101的用人用兵才得以让东野成为王牌。(当然我党为了抢占东北派去了两万干部和十万精锐,甚至叶飞纵队差点调过来了)
出关前后,由于权力真空以及消息错漏,导致我党从上到下多数人过于乐观,乃至有些人只想待在大城市,连基本的工农群众都不想接触了。各路大佬到来,权力体系没有理顺,也导致意见不一,无法上下协力。
从御敌于山海关到1352这两美械打进来,到锦西决战落空,再到化四平和长春为马德里,军事跟着政治走,不能说设想不对,只是结果真心不好,代价也确实大了,但也洗掉了不少骑墙的(王继芳这种资格地位都因为女人叛变了)
中央不知下情,只能跟着谈判走,东北噪音纷乱,部队都整不好,出关后收拢了一批土匪杂流,组织政权粮药群众什么都没有,(黄克诚著名的七无电报),导致一路稀里糊涂的跑。
随后主席和林总谈开(请主席头脑冷清时思考之),摆正心态,扶上正位,放权做事,才有了轰轰烈烈的下乡土改,上山扫匪,捡洋落大练兵,无数文职干部下乡搞土改,建立基层政权,解放受压迫群众,各军区除了练兵学习也有肃清土匪的任务(东北老航校炮校派上用场了)
也由此将陕北冀东山东苏北各地来的同志团结起来,互相了解,共同奋斗,南满的三纵四纵为大后方的经营建设保驾护航吃了不少苦。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结果是很好的。稳定了大后方,有了群众有了粮,有了精兵有了装,东北的工业基础加上捡来买来的装备,林总的底气足起来了。
在孟良崮和挺进大别山后,东野大练兵结束,接力搞出了夏秋冬一波波攻势,各个出击,让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吃尽苦头,就是因为大后方有牢固的根据地,所以可以放开手脚在果军各据点穿插围剿,乃至最后辽沈决战,上了一两百万支前民夫,廖耀湘去彰武断铁路线也无事,毕竟东北局直接抢修出公路支援前线。
至于东野战斗力的,林总先后多次给各级领导上课,所有的战术战略守则就是这时候形成(得感谢秀水河子一战发现不少问题),6小时出简报,24小时出详报,林总逼着你学习总结。
能详细说东野战斗力的,可能就是衡宝中的丁大胆了,一个师三个团分下来,堵住桂系的腰,还给所谓的钢七军军部砸烂了,白崇禧调几个部队愣是没搞定这跑进肚子里的一个师,而这个桂系7军和48军,三年前陈毅带着山东八路军打了半天没搞定把牙磕了(当然那时候敌我差距大)
至于故事典故什么的,钟伟的靠山屯楼主应该知道了,以及坊间传闻三师七旅篮球赛上脑怒打高岗,高岗反而夸他们有战斗力,以及传说中老子最横的邓华陶铸七纵。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军委最初的设想是南方顶北发展,事实也确实如此,东北基地成了我党的大腿,华东成了另一条大腿,倘若东北没能迅速反转,解放战争可能五年都打不完,到时候美帝亲自下场局面就难收拾了。
至于抗美援朝,印象中朝方的五,六,十二师团核心源自东野的164、166、156师。
我方大半核心就是林总带出的猛虎,整个志司乃至入朝部队,几乎全是东野的底子,如一次战役(除了66军来自华北,和50军做预备队,其他一线部队都是东野的),前线通讯不畅,敌情地形都不熟,不少是军师级自行发挥,二次战役才加上了华野的九兵团(可惜主将是个防守专家),如温井黄草岭云山松骨峰三所里,甚至长春起义后改编的滇军也打的不错
整改后的东北局和东野,能人不少,战将云集,基本上有能力就肯定能混出名堂,走出的官吏将星非常多,故事段子也好多,楼主可以翻翻,不要受捧一踩一的影响,唯事实论。(至于官修四野的战史,取其精华,多想想事情发生的背后,毕竟成书前后有些人大权在握)
转点罗帅的。
四野老人云:罗帅谈心,三句话就成。为何?救人于水火,雪中送炭,没有架子。救梁兴初不谈,小事更多,一个受伤的团级干部,开会遇到罗帅,罗帅开口就问伤势如何,给你带了练乳好好补养云云。此君感动得涕泪横流。
罗帅下部队必见营连级政工,请客吃炸酱面,小烧小炒肉管够,多年后还有人以此为荣:罗政委和我碰杯……

@例不虚发探花郎
抓个虫
“1949年,各大野战军整编时,东北野战军军力为全国各大野战军之冠,12个纵队都是4师制满编状态,共有144个团,将近70万野战部队,同时装备也非常“豪华”,以东野几只主力纵队而言,一支纵队光冲锋枪就有5,6000支,一个纵队75MM以上口径火炮上百门家常便饭(日本甲等师团一个师团的额定75MM火炮也不过36-72门,其他自动火力完全比不上东野的主力纵队),甚至有的纵队连小日本的92步兵炮,75MM山炮都不太稀罕,一水的美制105MM榴弹炮。”
而事实上这些“主力纵队”的装备情况如何呢?
在改称第四野战军一年有余,同时得到全军上下倾斜调配后,改编自东野2纵的第39军装备水平如下:
“根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军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迫击炮15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92式步兵炮36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12门,美制75山炮12门。 ”
这其中冲锋枪只有3058支,和“五六千支”相去甚远,若不计迫击炮,75mm以上火炮也只有36门(92式步兵炮口径“只有”70mm,刚好卡在75mm外面,即便加上也不过72门),榴弹炮则根本没有下放到军一级。
当然,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强不强,有多强是要看跟谁比。据统计,在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装备迫击炮986门、战防炮121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加农炮8门,重炮共计618门。而华东野战军的对应数字是105榴弹炮51门、75野炮28门、75山炮220门,合计不足300门,不到东北野战军一半。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总共缴获各种榴弹炮175门、野炮69门、山炮181门、战防炮162门、高射炮66门、高射机关炮20门、速射炮2门、平射炮51门、步兵炮57门、机关炮34门、迫击炮1111门,其中包括美制155毫米榴弹炮36门,日制150毫米榴弹炮36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34门。这个数据在国内堪称豪华,但同美军每个步兵师三个105mm炮兵营、一个155mm炮兵营的标准配置来看,仍然很不能看。即便是旧日军,一个四四制师团在人数少于解放军一个军情况下也拥有24门野炮和12门榴弹炮,军和方面军更是普遍有15cm重炮。
相比关内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除了有装备优势,在训练和战术素养上也占优,著名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就基本只在东北野战军贯彻,这就不赘述了。
鸣谢
@蒋梦珊
@荀子曰
@矢锋
解放七十多年了,裁军裁了几轮,剩下的部队依旧是四野占大头。
从另一角度讲讲东野有多强。
平津战役时,东野一部包围了一个地主大院的蒋军。当时是夜间,蒋军官大骂:给老子顶住,河北土八路有什么可怕的,老子见多了。
过一会,拂晓。蒋官兵借晨光观察,发现包围的共军戴狗皮帽子。官兵们都绝望地大哭:不是土八路,林彪进关了!
一会儿,白旗举起来,全部投降。
后期)他们有一百多万人 打什么仗打不赢,吐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
---华东野战军二师师长李云龙
1、由于平津战役一开始攻打密云暴露了先遣兵团行踪,东野先遣兵团被主席一顿臭骂。暴躁的先遣兵团就把气撒在了傅作义的部队上。
4纵先花了一天功夫全歼了16军。接着4纵、11纵配合华北二兵团,用时不到24小时,又把104军全部吃掉。东野先遣兵团吃掉傅作义的两个军一共就花了3天时间,其中有1天是在赶路。紧接着,东野4纵和华北3兵团用时2天多一点吃掉了孙兰峰部五万多人,且伤亡极小。这个歼敌速度只能用“风卷残云”来形容。
我认识的一位四野后代,根据他的讲述,平津战役时期东野狂到没边,根本不把华北国军放在眼里,野战的时候直接把林总的“四快一慢”战法扔到一边,侦查都懒得做,直接“猛冲、猛追、猛打”。
而罗瑞卿在1948年8月的讲话中透露,彼时华北部队仍有不少人头疼傅作义,患有“恐傅病”,认为无法独立消灭傅作义的部队。
第二,恐傅病在若干人当中发生,认为傅作义不好打,很滑,调动很快,没有铁路时有汽车,会集中兵力,不好打,打不到好仗,一句话,就是打傅作义不了。或者说,没有友邻区配合我们,单独是打不了傅作义的。 (《如何解决日前部队倾向及团结内部问题》)选自《罗瑞卿军事文选》
2、39军116师在临津江战役中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参谋工作的典范:
炮兵对火力点进行逐项标定,制定步炮协同战术要点,开展适应性训练,严格现场纪律,充分进行临战政治动员,后勤对物资进行充分分配。






在这样的准备工作之下,116师突破临津江韩1师团各条防线的时间基本上以小时为计,白善烨在他的回忆录里表示,没想到志愿军能这么快就突破了他的防线,白善烨当场崩溃。
而之后华北19兵团的临津江战役就.......
另外说一下,第五次战役40军118师的加平穿插,在一天时间内就让韩6师团当场大溃散,而韩6师团在一个月之后则成功挡住了63军的进攻。
再加一个,这是第一次战役40军给39军介绍作战经验


这是上甘岭战役15军给12军介绍作战经验




就是中原野战军打光了,其他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其他部队指的就是东野。
咱们反过来,从典型且著名的失利战役青树坪来看看四野的战斗力:
1,这一仗四野部主要是49军146师两个团参战,比起四野头等主力38军,39军,40军这三只猛虎还有差距。
2,这参战的146师两个团在南下过程中因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还出现了严重的疾病非战斗减员,兵力,战力离满编差一大截子。
3,由于之前战斗打得太顺,我军还存在着严重的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心理。
4,敌将白崇禧小诸葛在指挥具体作战上绝非无能之辈,已经布好了口袋阵,桂军三个精锐主力师士气未堕,战意高涨,做好一切伏击准备,炮火诸元都已配备完毕,又有坦克飞机助阵,怎么看都是十拿十稳之局。
可以说,同样情况换成我军伏击,国民党军遇伏,那就只是一个小时解决战斗还是两个小时解决战斗的问题。
可四野部队碰上这种情况是什么结果?战斗一打响,尽管我军有着前述重重debuff,猛攻而来的桂军精锐连修工事的时间都没给我军留,仓促防御的我军战士仍然迅速组织起坚固防御体系,三个精锐师的桂军哪怕各方面全部优势仍然根本啃不动区区四野两个团,当夜这两个团就在友军一个来团的接应掩护下直接突围成功,来便来走便走,简直视桂军精心准备的包围圈如无物,倒是看出来咱们四野(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对解放战场的四大野战军,大家都普遍有一个共识:
一野、二野实力偏弱,三野、四野实力较强
到底是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厉害还是陈毅、粟裕的第三野战军能打?
这个问题军迷们争吵了几十年,一说起这个话题就吵得不可开交,无非就是比战绩。
四野的军迷们自然会历数四野部队的辉煌战绩,三野的拥簇也不甘示弱,自然会摆出三野部队的光荣历史。
跟其他的事情不一样,军队实力的强弱,真的只有对手才能有最深切的感受
不过有一个现象也很有趣,三野和四野的粉丝们争论了几十年,例举的战绩基本上都是解放战争时期为多,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役,出镜率很高。
打个国民党军,说实话没什么好沾沾自喜的。
只有与外军作战,特别是与世界上最强军队交战的战绩,才有说服力。
那么只有抗美援朝战争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四野和三野最精锐的部队都与美军进行了交锋。
这种交锋的结果才能从最客观、最公正的角度来进行评判。
除了战绩之外,另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美军的评价。
在美军眼里到底是四野厉害还是三野能打?
说起来就巧了,无论是美军的战史还是美国的解密档案,美国人确实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毕竟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对于战争来说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说的呢?
美军朝鲜战争官方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军陆军》在第四卷《潮起潮落》第55页,有对志愿军情况的分析介绍。美军认为:“The Fourth Field Army, commanded by Lin Piao, was the strongest, and its XIII Army Group included armies honored for past achievements with the title of "iron" troops. The Third Field Army,commanded by Chen Yi, was not particularly strong as a whole, but its IX Army Group included at least one army considered to be a crack unit.”
(由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是最强大的,其第十三集团军是因为过去的成就而被授予“铁军”称号的军队。第三野战军由陈毅指挥,作为一个整体,它并不特别强大,但它的第九集团军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


美军所说的第十三集团军即第13兵团,第九集团军即第9兵团,所指的“第9兵团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即20军。
美国绝密级解密档案《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军事状况致国防部长备忘录》,档案号:DDRS,CK3100413628-CK3100413662。
该解密档案第一个大标题为中国大陆的军力情况,其中第十条为“战斗力”,第一小点为“陆军”,第一款为“实力”。
在“实力”中,美国人写道:“总的来说,四个野战军都有良好的纪律、杰出的领导层、高昂的士气、良好的训练以及大量可调用的受过训练的后备部队。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力最强,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接下来就是第三野战军。”
美军与四野和三野部队都交过手,而美国人的评价非常明显了:四野部队最强,三野其次。
再从具体的战斗进行比较。
三野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总共有三个亮点,
一是长津湖战役中的新兴里围歼战,歼灭了美军第31团战斗队;
二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县里大捷,横扫了韩军中战斗力中等的第3、9师团,打败了韩军中战斗力普通的第5、7师团;
三是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华川阻击战,虽然没取得什么突出战绩,却对整个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意义最深远的阻击战。
说到这里我说一句国人不爱听的话,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志愿军所有的防御战斗,63军的涟川、铁原阻击战,15军的芝浦里阻击战,26军的平津淮阻击战,60军的春川、史仓里阻击战,20军的华川阻击战等,美军全部没当一回事,根本就不重视。
其中唯有华川阻击战,美军对其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军评价的是其意义,而不是战斗力。


四野部队在阵地战之前的战斗中,亮点就太多了。
云山战斗,中美两军首战,39军完胜。38军的德川、凤鸣里战斗,送给了美军“美国陆军史上最大惨败”。
39军突破临津江战斗,别说刘伯承元帅打了满分,也被美军视为江河突破的经典战例,39军轻松打垮了韩军最精锐部队之一第1师团,而韩军第1师团除了此战和最后与志愿军第1军的笛音里战斗之外,从来没有吃过大亏。
而韩军中最精锐的第6师团,能够多次击败志愿军其他部队,在40军面前却是一条虫。
第6师团和众多志愿军部队交过手,基本都赢了,只有40军想怎么揍它就能怎么揍它。
第一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三次交手,完全不堪一击。
39、40、42、66军各有部队参加的横城反击战,是志愿军前十名的经典战例。
38军的汉江南岸阻击战更是成为美军战史和韩军战史中的特例,韩国人那本《韩国战争》几乎对韩军参与的所有战斗都有详细记载,而韩军第6师团参战的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一个字都没有。
只有在后面的大事记中可以看到,阵地一天之内反复易手多次,可美军第9军就是难以前进。
美军战史《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记载美军的战斗是很有特点的,标准就是:凡是美军打得艰苦的战斗就会被详细记载,无论是败仗还是胜仗。
可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居然只有一句话:“美军第9军遭遇了远比第1军艰难的战斗。”
可是怎么个艰难法,美国人不讲了。
美韩军对于自己的败仗没有我们这样避讳的,可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却让敌军提都不愿意提,可想而知是什么水平。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38军的子弟问了一个问题:“为啥东线长津湖其实没打好,但是一直被大家记得,还搬上了银幕,西线的松骨峰、三所里、龙源里,大家很少谈,也没什么影视作品呢?”
其实对于38军凤鸣里战斗,我们的宣传力度并不小。
随便问个有点年纪的人,哪个不知道松骨峰。


我用美国人的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朝鲜战争的美国书籍,数量非常多。
可是单个战役、战斗或者单个地区的战斗能以单行本发行的,只有三个地方。
一是长津湖战役,因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长津湖战役是个特例。而且这些长津湖战役的书,美国人看了只会感觉美军虽然打得艰苦,但胜利突围,美国人看完自然扬眉吐气。
二是清川江战斗,也有单行本,也就是上文说的38军凤鸣里战斗。但美国人看完只会有一个印象,美军败得太惨了。
三是猪排山,也就是石岘洞北山,39、38、23军在此地与美军发生了8次战斗,全部获胜。
其实从这些单行本就可以看到,在美国人眼里,四野和三野的部队才是志愿军的精锐,而清川江战斗这种美军彻底惨败的战斗能出单行本,说明在美国人眼里四野部队更胜一筹。
四野部队很多战例都没宣传,我想对这个38军子弟说:
“四野能拿出手的经典战例太多了,也许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怎么宣传,相比来说不知名一点。”
像40军龙渊洞战斗,一个团单挑美军一个团并战而胜之,换了其他部队那肯定要大张旗鼓讲一讲的,可40军根本没当回事。
40军鱼龙浦战斗,一个团打败美军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营,换了别的部队又是经典,40军也没怎么当回事。
比如第四次战役运动防御阶段,39军对阵美军陆战1师。
陆战1师刚刚和66军打完,对上39军后直接来了一句:“这个对手比之前的,难打多了。”
幸亏20军打出了历史意义达到天际高度的华川阻击战,不然的话三野部队,美军所说的“第九集团军至少包括一支被认为是精锐部队的军队”的20军,名声就毁了。
三野部队要和四野部队比较,进攻战斗不要说达到38军凤鸣里战斗的水平,至少要达到39军云山战斗的水平。
可惜,没有。
志愿军唯一一个全歼美军团建制的战斗是三野的27军打的。
可敌我伤亡比远高于云山战斗(云山战斗是1比1,志愿军对美军只要能打出1比1伤亡对比,毫无疑问是绝对的大胜),战斗中的战术水平也不及39军。


而防御战斗至少要达到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一半的水平。
实际上,20军的金城以南防御战斗,27军的金城以南防御战斗,26军的平金淮阻击战都和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相距甚远。
即便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熟悉程度远超普通人的网友,如果不专门去查资料,有几个人知道20军金城以南50天防御战斗,20军是节节后退的。
20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美军第7师,韩军第2师团和第6师团。
有几个人知道,26军平金淮阻击战,26军也败给了韩军第9师团,韩国人多次拿下过上甘岭,甚至还冲上过五圣山。
在鸡雄山的东侧,20军的阵地也一样被韩军第9师团攻下。
27军进行金城防御战斗时,战斗规模已经大大降低,可27军还是吃亏的。
在 602 高地战斗中,这一阶段27军赢得干净利落,可最终602高地还是丢了。
这些战斗时,运动战已经结束,进入了阵地战阶段,防御的性质不同于第四次战役的运动防御,而是坚守防御。
坚守防御丢掉阵地和运动防御放弃阵地,根本不是一个性质。
其实在没有坑道工事之前,志愿军在防御战斗中是顶不住美韩军的,这非常正常。
在龙头里阻击战,42军顶的是韩军中战斗力偏弱的第8师团,打得很好,但伤亡大于韩军。
只有38军汉江南岸阻击战是一个例外,唯独此战,志愿军38军在防御中完全顶住了美军的攻势,所以才能被我称之为志愿军防御战斗的巅峰。
当然了,三野部队也不是不能打,毕竟美军还是认可三野部队的。
阵地战的时候,三野也有一个亮点,就是26军平金淮阻击战中的西方山攻防战。
要知道从1951年5月底到10月底,志愿军几乎没打过胜仗,我指的是一个大战斗的最终结果,反复争夺中的胜仗不能算,毕竟最终结果还是败了。
可是26军在西方山打赢了,不要小看,在坑道工事没出现前,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顺便说一句,那段时间,志愿军打败仗是不稀奇的,那是志愿军最艰难的五个月。
可是志司却授予了打败仗的部队很多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集体荣誉称号,集体立功。
为什么打败仗还能有这么多荣誉?
志司比我们现在的网民更清楚,美军实在太强大了。
有段时间军迷们不是热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么?
47军驿谷川战斗,47军败了。
可是败了又怎么了?
志司高度肯定,李延年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被授予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
别说志司,中央军委都把346高地战斗列为志愿军经典战例。
美军确实很强,但47军打得好,中央军委照样给予肯定。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四野部队和三野部队到底谁强这个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
争论这个问题的军迷,难道比四野和三野的部队曾经共同的对手美军更有发言权吗?
很显然美军才有发言权。
而美军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四野最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战场是检验部队成色的试金石。
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轮流参战,在和世界最强军队的交锋中锻造精兵。
几年打下来,公认志愿军战斗力最强、战果最辉煌的,依然是最早入朝作战的三个军,也就是被称作四野“三只虎”的38军、39军、40军。
同样是人民军队,四野部队的战斗力为何会高人一等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本文从专业兵种、后勤和训练三个方面来做一回答。


强悍的炮兵火力
自1947年3月起,东北民主联军接连发起夏、秋、冬三季攻势,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到1948年3月,东北国民党军所占土地只剩3%,控制人口仅有14%,各兵团被压缩到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无援的城市中,尽显败象。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装备大为改善,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枪,突出表现在专业兵种得到很大加强,不仅成立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还对各纵队炮兵团进行了摩托化改装,坦克部队也已初步成型。


东北野战军抢修铁路
至辽沈战役开始前,整个东野已有1个炮兵纵队及1个炮兵旅、1个铁道兵纵队、1个战车团,拥有各型火炮2370门,具备了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强大实力。
有了坚实的炮兵火力,东野部队很快完成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再到攻坚战的转型升级。在辽沈战役首战义县时,东野炮纵派出3个炮兵团支援步兵作战,成功实施了对城墙的破坏性射击,迅速高效打开突破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备义县的1万蒋军仅配备8门山炮,重火力处于绝对劣势。


东野炮兵在训练中
在至关重要的塔山阻击战中,蒋军虽占有海空优势,但炮兵火力却依然处于劣势。东野仅4纵炮团就下辖6个连,装备野榴炮15门,高射机关炮5门。其炮兵阵地按团、师、纵队三线配置,其中由纵队直属的重炮分为东西两个炮群,分别支援塔山和白台山。
10月10日当天,4纵炮兵团在侦查时意外发现敌军在己方阵地前方右侧布置了十余门山炮,于是立即集中3门90式野炮,7门38式野炮和14门山炮对敌目标进行10发急速射,直接将敌军山炮营全部毁灭。


东北野战军在攻坚中
总攻锦州时,“东总”集中了炮纵和各纵炮团各型火炮多达591门。担任主攻任务的2纵和3纵在强大炮兵支援下,仅数小时便突破锦州城垣,体现出东野部队的步炮协同能力较一年前的四平攻坚战有了质的提升。
除了形成规模的炮兵之外,东野还有一支规模较小的坦克部队,即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战车团。该团的前身为1945年成立的东北炮校坦克大队,至辽沈战役前拥有两个战车营,1个汽车营,包括坦克30多辆(主要是日本97式轻型坦克)、牵引车10余辆、其他汽车和装甲车40余辆。
在攻打锦州时,战车团参战各型坦克15辆,人员250余人。驻守锦州的蒋军士兵中大多数根本未曾见过坦克,在战斗中亲眼见到15辆铁甲战车呼啸而来,其心理上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表现锦州战役的油画:旺盛的军工产能
再好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有弹药和燃料才能发挥作用,后勤建设对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至关重要,而东北坚实的工业基础为东野部队提供了国内先进的后勤补给体系和军工生产体系。
在盘踞东北时期,日军建造了一大批秘密军火库。东北光复后,大批日伪人员被俘或投降,几乎所有的秘密军火库都被闯关东的东北解放军掌握。此外,日伪军丢弃的武器弹药到处都是,从民间搜集武器的“捡洋落”行动也让东北解放军乐此不疲,东北的军工建设就是从“捡破烂”开始的。
自1946年8月开始,东北根据地在珲春、佳木斯和哈尔滨等地先后建立了14个兵工厂,各军区后勤部也纷纷建立修械所。从1947年10月开始,东北军工生产逐渐从粗放化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至1948年初,东北军工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产能有显著提升,仅哈尔滨一家兵工厂就生产了22万发炮弹。
至辽沈战役前,东北根据地军工企业拥有5000余台机器设备,员工22万人,共生产各种炮弹近120万发,手榴弹163万颗,爆破筒2万余根,雷管68万个,无烟火药31吨,制造各种火炮1175门,修理各种枪械两万余支,各种火炮619门。
与之相比,国民党军手中的奉天兵工厂严重依赖进口原料甚至直接使用美方提供的太平洋战争剩余物资,再加上员工生产积极性不足,导致其产能远不能满足军队需求。


东野炮兵阵地
在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东野同样不遗余力。当初林彪之所以迟迟下不了攻打锦州的决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后勤补给线的脆弱。事实上当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后,国民党军就是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展开行动,迅速出动空军对新立屯、彰武等地进行轰炸,炸毁了北宁铁路上的柳河大铁。危急时刻,铁路员工和家属以及铁道纵队的官兵共同奋战,一夜之间架起了铁路便桥。
当廖耀湘兵团进占彰武后,东野的后勤生命线已被彻底切断,集结于锦州城下的数十万大军顿时陷入危机之中。


东野坦克部队
东野后勤部组织人员从吉林科尔沁右翼经库伦到阜新临时开辟了一条300余里的临时公路,组织大批支前民工,利用骡马、骆驼等畜力工具向前线运送油料和弹药。
在辽沈战役期间,广大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向前线运送炮弹12万发,各种枪弹418万发,手榴弹9万枚,炸药 2.6万公斤,以及不计其数的粮食、油料和被装,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坦克,高明的训练手段
在冬季攻势结束后,辽沈战役发起前,东野部队利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开展军政训练,以能打“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为目标,部队的思想和技战术水平有了极大提升。
为了给文盲比例很高的广大官兵讲明白军事理论,林彪总结出了具有林氏风格的“六大战术原则”,即“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力图以最形象最直白的语言把作战的道理讲清楚。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基层干部中没有军校毕业生,都是从战斗骨干成长为指挥员的。他们的优势是作战勇敢,军事技术过硬,缺点是战术水平不高。
根据我军基层指挥员的这些特点,林彪结合以往的作战经验,总结了通俗易懂的六个战术原则,要求部队指挥员逐级学习。这六个战术原则更类似“实用手册”之类的普及读物,即便没有多少经验的新指挥员也能够听懂,作战时先照葫芦画瓢,等积累了经验后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海南岛战役渡海作战前,四野战士练习水上射击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很多是从四平战役等几次败仗中总结出来的,着眼点是东野部队在扩军之后有大量“菜鸟”式的新兵,需要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从而不断提升技战术水平。
以“三三制”为例,该战术要求每个班分为三个以上战斗小组,每组3—4人,人员配置上战斗骨干、新兵和普通战士各占三成,作战时组成三角队形,互相掩护,保持队形散开,避免挤成一团遭到到敌人火力集中杀伤。这种战术编组便于以老带新,让新兵蛋子跟随老兵积累经验。几仗打下来,新兵得到了锻炼,很快成长为合格的优秀士兵。


林彪(中)在指挥作战
林彪指挥作战历来精细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珍惜有生力量,不会轻易让基层指挥员用宝贵的兵力去“交学费”。当年四野官兵说“跟着林总走,保管打胜仗”并非溢美之词。
与之相比,国民党军在训练方面依然没有摆脱旧军队的陋习,多采用原始而野蛮的手段,新兵们不仅没有尊严,也学不到多少过硬的技术,战场生存能力必然低下。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士兵
国民党新1军、新6军等美械部队中由于有不少从军的知识青年,因此官兵素质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形成以老带新的训练和作战机制,导致战斗骨干的损失无法弥补,尽管可以通过强制征兵等手段保持人数不减,但其战斗力却不可避免地不断下降。


国民党新一军的孙立人
由此可见,四野部队战斗力强劲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有效实用的训练手段,保证了在短时间内把大批农家子弟转变为优秀的士兵,从而锻造出一支支威震敌胆的铁军。
血战四平街,举世瞩目。全歼廖耀湘,战史一绝。
陈诚、卫立煌、杜聿明全是东野纵横东北时的手下败将。
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歼敌近百万,功勋卓著。
横扫湘赣,驰骋两广,渡海战琼州。老谋深算的小诸葛白崇禧,也在几个回合之后仓皇败走。
东野打仗,大处如掌风云,起伏跌宕,气势磅礴。小处如刺锦绣,穿针引线,丝丝入扣。东野的许多战役战斗都已成为我军军史里的范例。
最后,用东野一纵(后来的38军)的军歌做为结束语:
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
平江起义上井岗,铁流向北方。大战平型关,敌寇心胆寒,南征北战艰苦奋斗又顽强。跨过鸭绿江,碧血洒邻邦。血染战旗红,威名天下扬。跟着伟大的共产党,勇猛地向前进。
我就说说大决战前,东野纵队有多充实
1948年大决战前,我军全部兵力已经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在部队建制方面,野战步兵纵队即有51个,还有1个特种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个铁道纵队。
在全军各大战略区中,以东北我军的实力最强,当时全部兵力已经超过100万,其中70万人属于主力部队,计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
很显然,要单论步兵纵队的数量,东北野战军当时并不是最多的,只占到了全军的大约四分之一。但是东北野战部队的兵力却占到了全军野战部队的几乎一半,这便意味着东北野战军步兵纵队的实力要远强于关内的步兵纵队。
在1948年大决战前,东野的步兵纵队通常辖3个步兵师及纵队直属部队,主力纵队的兵力基本都在4万人以上,只有少数新纵队兵力不足此数。尤其是当时的一些主力步兵师,基本都是一万多人的阵容,兵力相当充实。
以解放锦州的作战为例,第2、3、7、8、9纵队以及第6纵队第17师,共计16个步兵师,外加炮兵纵队主力,这就已经是25万人了。
而在塔山防线的第4纵队,战前兵力即达40367人,即便在前哨战中有一定的伤亡,但下属3个步兵师的战斗力并未受到致命影响。
在面对国军几个师的轮番冲击中,第4纵队在塔山防守作战中,甚至还留有第11师作为预备队,没有太多使用。
在辽沈战役开始前,连东北国军都没有认识到此时东野部队的兵力已经如此充实,就更别说其他人了
尤其是从华北来的一些国军将领,从未体会过如此火力、兵力的对手,颇为震惊。像独立第95师这样的部队搞不清楚情况,更是把3个团打成了3个营,依然未能突破并巩固住任何一个阵地。
相较于东野此时的纵队兵力规模,关内部队是差距比较大的。
以华北野战部队为例,在1948年9月时,野战第1兵团的3个纵队,一共才7万余人;第2兵团所辖的2个纵队另1个旅,只有5.7万余人;第3兵团所辖2个纵队另2个旅,则只有不到5.3万人;其余第7纵队和第14纵队,各只有1万多人。
也就是说,当时华北的纵队兵力比较少的单位,只相当于东野一个主力师的兵力数。而东野兵力比较充实的主力纵队,在兵力数量上基本要接近于华北我军一个兵团了。
当时西北我军的纵队兵力跟华北部队也相差不多,基本上一个纵队的兵力数也是1万多人。
那么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步兵纵队的兵力数量方面,情况又是如何呢?
1948年大决战时,中原野战军有7个野战纵队参战,总兵力约14万人,平均每个纵队兵力为2万人,基本相当于东北野战军纵队兵力的一半。
不过具体到各纵队来说,实力并不均衡。其中最强的第4纵队兵力超过3万人,兵力比较少的第2和第11纵队,各自也只有1.5万余兵力,仍不过是略多于东野主力师的兵力数。
整个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的兵力数量,大致相当于东野3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数。
而在华东野战军方面,在淮海战役中一共有16个纵队参战,包括特种兵纵队,总计野战兵力是36万人
以平均兵力而论,华东野战军步兵纵队的兵力可以达到2万多人,要比中野部队充实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华东野战军的上述纵队除了特种兵纵队外,还包括比较特殊的两广纵队、鲁中南纵队和渤海纵队。
这几个纵队要么是由于特殊原因,兵力较少,只有几千人;要么就是刚升格为野战军,兵力还不充实,只有1万多人。
因此具体到华东野战军的数字番号纵队中,其实兵力还要更多些。
比如在第1到第13纵队(缺第5纵队)中,兵力1万多人的只有第12纵队,其余的11个纵队兵力都在2万人以上,还有第9纵队兵力在3万人以上。
因此以平均数来说,华东野战军的一半纵队要比中原野战军的纵队多5000到6000人。
当然,相较于东北野战军而言,华东步兵纵队的平均兵力也只是其大约六成到七成之间,双方的兵力数基本要差出一个东北标准的主力师或者华北标准的一个纵队来。
按照粟裕将军的理想规划,一个步兵纵队的兵力最好应当保持在35000人左右,方能在大战中有相对充裕的兵力使用。
但实际上在华野和中野的步兵纵队里,没有任何一个纵队可以达到此实数。反倒是在东北野战军的纵队,不仅能够达到此数,还能超出好几千人来。
比较充足的兵力数量,对于野战部队执行连续作战任务非常关键。
在淮海战役中,因为我军兵力数量少于国军,而且还要执行围歼、攻坚作战任务,因此野战部队打得非常辛苦,都是将勤杂人员补充到一线再加上火线动员解放战士,才最终啃下硬骨头的。为此,不少战斗骨干都牺牲或负伤了,属于是硬仗中打硬仗。
相对来说,东北野战军的步兵纵队由于兵力数量相对充实,因此在作战中较为从容。
即便是在塔山阻击战中,第4纵队在顽强抗击住国军东进兵团轮番冲击后,还能保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步兵师。而且在伤亡较大的第10师和第12师中,也并未彻底失去战斗力,两个师加上前哨战的损失,依然未到无力作战的地步。
在锦州前线参与攻坚作战的部队更是如此,刚刚完成攻城作战,经过简单休整后立即便开往辽西,参与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大战,并直接向沈阳进军。
如果说部队的建制不充实,兵力数量比较单薄,那么在大战之后可用的战斗兵力会很少,以至于无法维持建制部队的战斗力,使得整体的作战能力下降不少。
然而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基本没有受到大战的影响,执行连续作战任务的能力极强。
比如在塔山一线的守备部队很快便转为东野先遣兵团入关,而东野主力的动员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就能完成,这是极大出乎华北傅作义预料的。
所以当东野主力突然出现在其面前,不仅傅作义大为惊讶,就是其麾下的精锐也很吃惊,因此在平张线上打出了东野部队对敌一比几十的战损比。
当然这一时期,东野的步兵纵队/步兵军由于又增编了一个独立师,其兵力规模更大,一个军就有五六万人,这样的实力也的确会令敌人闻风丧胆了。
天下第一的水平,林彪辽沈战役打赢以后,百万大军兵强马壮,战斗力几乎等于关内几大野战军的总和还要多。可以说东北野战军入关,对于国民党的精神压力太大了,未战气已泄。
想一想,蒋介石把一半的美械王牌军扔在了东北,结果几乎全军覆没片甲不回。当时关内国民党军队眼中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实力深不可测,这样一支战略预备队对于战局起到的作用是战绩无法体现的。
在解放战争中,可以说四野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是最充实的。1948年辽沈战役前,四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039737人,其中野战主力部队约70万人,其余33万余人为地方武装和二线补充兵团。仅仅是这个兵力数,就超过了淮海战役时二野和三野的兵力总和。当时,四野主力师的兵力普遍在1.2万人左右,主力纵队兵力可达4万人以上。而三野的纵队兵力普遍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二野的纵队兵力甚至还有1万人到2万人之间的。可以说四野一个师的兵力接近二野一个纵队,要知道在1947年5月时,四野一共也就40多万人,其中总直3万余人,主力部队20.7万人,地方部队22.5万人。主力部队中有5个野战纵队,其中1纵3.3万余人、2纵2.7万余人、3纵2万余人,4纵2.1万人,6纵2.8万人,其余为独立师、保安旅等等,可以说四野在TG土改加政治教育的双重加持,扩编神速。
除了兵力上的快速扩充,四野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比较充实,其纵队普遍有炮兵团,步兵师有炮兵营,团营的迫击炮和自动火器也比较多。仅以轻重机枪和冲锋枪为例,在辽沈战役前,四野即装备有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冲锋枪12960支。而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之外,四野的兵员素质和战术水平也非常高,尤其是在“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大练兵中,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多说一点,别再扯什么四野收编了百万伪军一说了,首先一点伪满洲国军员额高点才十五万人,当年出关的老八路也不过十万人,tg就是全额收编伪满军,也才十来万,四野打辽沈的百万大军,抛去老八路和伪满军,还差个八十来万,是从天上冒出来的?我一向主张,多读多看多思考,拿脑子思考,拿常识判断,不是想当然,首先换位思考,你要是伪军,面对装备精良兵强马壮的政府军和装备破烂不堪的匪军,你说你去投匪不跟政府走?大部分普通人的智力怕还都是正常的吧,这跟亩产一万斤的笑话一样,但凡有点基础常识的人,也不会相信,当然也不能不否认,有眼光独到,思虑长远的主,不过这种人总归是少数,这个社会有精英,有普通人,而且普通人还是大多数的。
扯远了,为什么说辽沈前先说东北伪满,因为在东北大战之前,伪满军是极其重要的军事资源,这十几万装备齐全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事力量,说明一点,伪满军是严重缺乏重武器和新式武器,首先日本人自己都不够用,加上为了满足守卫日本本土的需要,日本还是把伪满军中的较好装备和重武器运回本土或者装备关东军新扩编部队了,必定本土最重要,伪满军就是治安部队的档次,拿着步枪吓唬吓唬人就对了(伪满军的武器装备是东北军时代的杂式武器为主,仅步枪便有26种之多,后来日本逐步给统一成38步枪)。当然就算伪满军再烂,肯定是比现成收编训练新兵强多了。所以,果脯也罢,TG也罢,去东北后都是大量收编伪满军的,当然具体国共分别收编了多少,我现在手头没有可靠的数据,所以不敢妄言,但是按最高比例,大家最少也是二比一的,也就是共军收编了4-5万伪满军,国军收编了10多万伪满军,共军不敢乱说(哈哈哈,吃过几次亏了)。
就拿国军开喷,现在有账可查的记录,号称伪满军最强的铁石部队就投降了国军,东北各大城市的所谓先遣军,基本上也都是伪满军,伪满军包括关内的伪军,但凡大家能叫上名字大股伪军,基本上都投了国军,可以说除了降国降共又降国的郝鹏举,谁还能说出一二个有名气伪满军或者伪军投共,我自己先提一个例子,张岚峰投共那两个师(加起来一万人最多),但是张岚峰也是先投了国军,替国军打仗损失惨重,底下人不跟他干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谁。另外陈诚改编的东北9个保安司令部(东北9省)加11个保安支队(理论上讲东北保安长官序列),这些人前身大部分是伪满军,还有部分土匪,还有部分国军游击队(例如马占山部),陈长官拿这些保安团队改编了14个暂编师,按1948年国防部点编记录,东北暂编师一个师约是四千到五千人不等,少数暂编师只有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光这14个暂编师,国军就保守收编6万人左右的伪满军,其他例如长春守军,郑洞国最少用伪满军收编了两个骑兵旅,另外沈阳长春锦州(包括也不限于)等地守备部队伪满军老底也不少,此外还有东北的各路游杂部队,像什么护路军,保安部队之类(东北的保安部队也不是全部都改变成正规军了,还是留了一些),此处举个例子,堪称代表的伪满军投国军者,朴正熙大统领,当然朴大统领,是从东北跑到北平投的国军,后来被发现是韩国人,被北平国军清退遣散了(国军普通士兵不要高砂、韩籍和日籍人,阎老西除外,技术人员除外,高级军事顾问除外)。
所以实事求是的讲,四野的百万大军除了老八路和收编的少量伪满,八成以上还是征募普通东北农民,当年的我党,给老百姓分田地打土豪灭土匪,在普通屁民里,如同天神一般的大救星,加上政治教育搞得好,自然从军者如云,仇恨校长等地主豪绅者如云,实事求是的讲,委座一不给分地,二不给分粮,委座在东北所依靠都是土豪劣绅,是贪官污吏,是伪军土匪,为害一方,凭什么跟委座干,对于无财产者,谁给财产给谁效命,谁夺财产跟谁拼命,这是人类正常的社会规律,拜托某些智商不在线的兄弟,拿常识说话,拿人性说话,不要拿屁股想当然,果脯连军队的粮饷都克扣,你去给果脯卖命?所以说败了就是败了,多总结为什么失败,不要老找借口,就算借口找的再多,败了还是败了。
我个人是装备编制党,顺便扯一下,东北伪满军的编制装备情况,伪满军的军队编制是在原东北军编制基础上改编的,但做了大幅度的弱化。以其甲种步兵团为例,全团只有971人,还没有日军步兵大队的兵力多。在武器装备上,日军也弱化了伪满军,除了几支铁甲车队(装备8辆土造装甲车、22辆卡车、8辆乘车和5辆摩托车)和重炮部队(最早为6种型号的88门山炮和70门野炮,后统一为日造38式野炮和41式山炮,但是仍有很多东北军的杂炮)外,大部分伪满军都是以步兵武器为主。前面说过伪满军是以东北军时代的杂式武器为主,仅步枪便有26种之多,后期日军给伪满军提供了日军裁汰的武器,比如其步枪就统一为三八式步枪,轻机枪为大正十一年式,重机枪则为大正三年式,但是给伪满军配备的子弹也较少(主要是伪满军起义的也不少,日本人终究信不过)。伪满军最强的就是所谓的“铁石部队”,该部每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1个战防炮连,1个迫击炮连,1个工兵连,1个辎重连,1个指挥排,1个通信排,1个卫生队;步兵每营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步兵每连连长以下188人,装备12挺九六式轻机枪,12具八九式掷弹筒;战防炮连装备平射炮8门;迫击炮连装备迫击炮8门;重机枪连装备九二重机枪8挺。不过实事求是说,后期战局不利,日本国内和关东军,都在大力扩军,自己的装备严重不足,就又从伪满军中收缴了很多装备,只给了伪满军留了一些破烂,以上种种在我看来,伪满军对国共双方的帮助有,但是也是有限的。当然少数优秀的伪满军(比如铁石)还是投了国军,最起码还是顶点事的。我打住了,越扯越远了。
当时四野上百万大军不全是野战部队,其中可担负野战机动任务的主要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以上共计约70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共计33万人。上述部队共计装备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如果包括战防炮、步兵炮、高射炮等在内的话,当时东北四野的火炮(不含60炮等小炮)数量达到了2370余门。正是因为有比较雄厚的火炮底子,东北野战军才能组建一个装备大口径火炮的炮兵纵队,同时在纵队一级还有炮兵团,在师一级还组建了不少炮兵营。在步兵团一级,也编制了不少迫击炮或步兵炮连,在连一级也普遍有60炮可用。除了大量火炮外,东北解放军装备的轻重机枪、冲锋枪数量也远超兄弟部队。所以在当时,东北我军的火力是全军中最强的。甚至一些主力纵队在辽沈战役之前的装备水准,都超过了当时国军的主力军。国军当时的军一般只有2万多人,有军属炮兵营和师属山炮营就不错了,其实除少数精锐外,一般部队不仅在兵力上比不上东野的纵队,连武器也比不上。具体这块我已经有专门的文字论述,就不过多啰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我知乎记录。
以1948年8月时,四野第4纵队当时有兵力40367人,装备长枪13728支,短枪2716支,冲锋枪838支,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60炮163门,迫击炮6门,高射炮10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野炮、榴弹炮和高射炮为纵队直属炮兵团装备,都是日式火炮,其中包括91式105毫米榴弹炮、38式75毫米野炮、90式75毫米野炮和98式高射机关炮,除了火炮外炮兵团还装备了8挺高射机枪。而山炮则配置于步兵师一级,每个师各编一个师属山炮营,当时东野的师属山炮营为9门制炮营,第4纵队实有山炮26门,基本是满编状态,第1纵队则可能超标。上述资料中对大/中口径迫击炮的统计明显是缺失的,因为不可能只有6门,此外缺失的数据还有战防炮、步兵炮,这些火炮主要在师级和团级装备。而60炮主要在营连级使用,以第4纵队当时实际装备的60炮数,每个步兵连基本可以装备2门,另外该部可能也装备有一部分掷弹筒,只不过没有在统计中。而轻重机枪的装备方面,显然是非常充实的,每个步兵连可以装备9挺轻机枪(即每个班1挺),每个步兵营可以装备6挺重机枪。此外,冲锋枪基本每个班也能装备1支,而长短枪的数量也极充分,每个步兵连可装备100支以上。而四野4纵的兵力及武器情况,4纵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但兵力和装备在东野中尚不属于最强行列。
以四野第1纵队为例,该纵队在1948年11月中旬时改称人民解放军第38军,随后部队入关时,又编入了独立师改编的第151师,全军便有4个步兵师的兵力,合计达59523人,准备长枪16769支,短枪3410支,冲锋枪3990支,轻重机枪1249挺,枪榴弹筒和掷弹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门,迫击炮85门,山、野、榴炮74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55门。这东野头号王牌军的兵力,相当于关内两三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数了。这个装备程度,在当时是可以碾压所有现存的国军主力军的。当然比起友军来,则优势是更大的。以淮海战役前二野第3纵队为例,当时全纵队参战兵力数17724人,所装备的主要武器有:步枪4808支、轻机枪349挺、重机枪58挺、冲锋枪176支、短枪544支、山炮7门、火箭筒6具、大中口径迫击炮23门、60炮18门、小炮56门、掷弹筒18具。即使关内最强的陈赓4纵辖5个旅合并了9纵辖3个旅,一共也只有山炮20门、化学迫击炮2门、战防炮3门、步兵炮4门、迫击炮86门、60炮103门、太行小炮348门、重机枪173挺、轻机枪905挺、冲锋枪643支、步马枪12398支、短枪1952支。就这样,4纵和9纵还各抽了1个旅支援军区建设。
两相对比,其中的各项兵器差距可想而知。所以淮海战役其实我军是更难打的,因为我们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没有优势,所以也就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而二野4纵在关内TG的装备中,肯定还不是最差的。在大别山的二野主力和彭大帅一野的装备,还要更差。武器装备决定着战略战术,所以在这些区域的TG,在打法上是跟四野有着很大不同的,比如后来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便大量使用了“飞雷筒”,但是这个东西就是个蹩脚的玩意,火力精度射程都有问题,并不像很多地摊文学吹的那么牛逼,所以二野打黄维可以说是极其辛苦的。而四野由于武器装备比较好,在作战中较多使用炮兵和自动火器的特点就非常突出,比如四野4纵后来在塔山阻击战中,本部较大口径的火炮加上配属的一部分重炮就达到了110门,编组了两个炮群。在一线阵地上还配置了大量轻重机枪和60炮,这个火力密度是比较强的,也是能够阻击成功的重要物质条件。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
所谓为什么1948年开打,因为兵也招够了,练也练好了,武器装备也具有较高水平时,决战条件便成熟了。当然实事求是来说,有优势,并非绝对优势,东北国军也不是垃圾,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果脯将帅,新1军新6军等驻印军远征军老底,也不是草人,请找理由的兄弟们,找理由的时候,不要侮辱别人无能,能力还是有,可惜遇到了101,技不如人,可惜自己的阵营不行,团队不行,大环境更差,美爹也鄙视委座。辽沈战役开打时,四野实际动用的主要是那70万野战部队,强调一下TG后方还没有完全肃清,土匪还是有的,不要乱地图炮,101刚去东北时候,被杜聿明廖耀湘追的到处跑,真正站住脚没几年,这点时间内,又是打土豪分田地,又是征兵练兵,搜集装备,是需要时间的,打仗不是打游戏,你点点鼠标,兵就征了,就练了,内政就练满了,需要个过程。
此时东北国军50多万兵力还是有的,再说一个题外话,国共刚刚进关的时候,东北国军的实力还是明显的,打了几年仗,国军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四野反而越打越强,早期是国军追着101到处跑,打了几年变成101追着国军到处跑,我只能说果脯无能,别扯什么苏修支持,收编几十万伪军,做人别双标,果脯没美帝的支持,果脯没收编伪军吗?东北国军是自己飞到东北去的,辽沈打到后期,巴大维还拿30个团的美械装备忽悠卫立煌死守,开局你比别人强,结果你输了,是你无能;开局大家差不多,你输了,也是无能;开局人家十万人,你几十万人,结果你还是输了,你还说人家比你强,有爹支持,你不是政府吗,你没爹?这种人无耻更无能,所以请部分兄弟不要再侮辱东北国军将校和国军了,实事求是的讲,他们还是能行的(人家当剿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还需要某些人替他们找理由,人家不比谁优秀,人家自己都耻于说这个,有些人还喜欢自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服高人还嘴硬,有罪。
当然101也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人家确实是人中龙凤。101在整个东北作战期间,可以说并不坚定,多次举棋不定,比如打锦西,得悉国军在锦西有四五个师的援军后,决心曾一度动摇,因为当时东野手中的机动兵力有限,比较担忧攻坚不利的情况下,不好收场。而且东北国军的这50多万兵力,很多是其精锐老底子,一些暂编师也都有不少死硬分子,其装备也不是很差,在重火力上对我仍有优势。比如后来四野光是缴获的重炮就大大超过我军当时的装备数量,缴获的各类迫击炮也与我百万大军实际装备数量相当。不过101必定不是平庸之辈,并没有过多犯错误和战场指挥能力也是一流,绝非犹豫不决如袁本初之辈,101以不到7万人的战损,却吃掉了国军的47万人,这战力能力,比果脯大部分将校,还是强过百倍的。
在三大战役中,国军的指挥始终是乱七八糟的,这种手忙脚乱的基本前提是其对我军的实力认知出现了严重的错估,同时也对其自身能力的评估也出现了严重偏差。继续以东北国军为例,到了1948年,东北的国军已经被四野打得不敢冒头,但是其认为自己多为精锐部队,即便在野战中难以抵御四野,但还是可以依靠坚固的大型城防工事固守。而委座和国军各级将校对于四野就更加缺乏认识了,其一直认为四野的纵队比国军的师也强不了多少,国防部给的战略情报也大体如此,多么自大的一群人啊。范汉杰在回忆中便提到:南京国防部和东北“剿总”对于东北解放军兵力和动向的估计,认为还是10个纵队,每个纵队兵力相当于1个独立师或加强师,每个支队的兵力相当于1个旅或加强团,地方部队——民兵数目弄不清,判断人数可能更多,但没有好的装备,更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卫立煌认为,这七八十万东北解放军中,有至少30万是游击队,没什么战斗力。而且正规军中也是新兵多,武器少,攻坚能力严重不足。卫立煌当时的打算是,以20多个师固守沈阳,等待10个美械师的装备抵达后,更换主力部队的装备,并扩编新的部队,以待时机变化。
而在校长和国防部的评估中,更是离谱,校长认为,四野当时的一个纵队只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师。如校长在葫芦岛的东进兵团编成时,便向驻军团以上军官训话:我们此次集中美械装备优势部队,兼有大量空军助战和海军协同,所有弹药和粮食能海运、空运补给,前方你们安心做战,后方我负责。此次敌人攻打锦州,最多有7个纵队,等于7个师的兵力,我们沈阳出5个军,华北出2个军,烟台来1个军,原驻葫芦岛1个军,共有9个军兵力,足够援锦之用,如若不够,还可以抽兵来。不过实事求是,就是按校长这个后方总负责也没有做好,既没有充分调动资源支援前线作战,又瞎插手干扰前线指挥官,自己举棋不定,又不信任手下。还是借用李延年在淮海战役说的那句老话:举棋不定,亡国之争。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国军在1948年大决战前,可以说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处于战争迷雾之下的委座尚未意识到共军已经变得如此之强,它们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之后的几个月内将主力部队丧失殆尽。按委座当时的战略是,着眼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北阻止我军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攻,一面阻止我军南进,一面攻击我军主力。虽然此时的国军虽然力量不断下降,士气也越来越差,但毕竟本钱还不小,纸面力量还有很大优势,因此还是有一定战心的。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所以当四野主力打锦州时,委座便积极抽组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按照委座的意思,这两个兵团可不是为了锦州解围,而是要跟四野主力打决战的。委座其实并不知道四野此时的部队规模和战斗力,所以部署上就很是迷之自信。比如认为在东进兵团方向上,塔山一攻就破。从华北调过来的独立第95师,号称一挺机枪都没丢过,还自诩什么“赵子龙”师,罗奇的3个战斗团被打成了3个营,在华北没丢过一挺机枪,在塔山倒是丢下了几千人命,几百俘虏,赵子龙在塔山基本被打残了。独立95师多扯几句,很多地摊文学非扯独立95师是什么西北军,纯粹胡扯,西北军一定是冯玉祥五虎将十三太保为主,北洋陆军第十一师和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发展出来的干部,除此之外,像什么杨虎城,孙殿英,西北四马,跟西北军根本搭不上边,充其量也只是势微时投奔冯玉祥,终究是西北军杂牌,而且他们不光投过冯玉祥,照样投过蒋校长。不扯远的,独立95师其实是马鸿逵的四个团改编的,后来经过委座不断调教,大量调入黄埔生,逐渐成为中央军部队,但是该师的老底还是西北的马回回,回民不少,95师作战风格强硬,不怕牺牲,在抗战内战中算是打出来了些须威名,这才有所谓赵子龙的花名。
多扩展一下,马鸿逵这四个团是怎么被委座吃掉的,中原大战前马鸿逵归冯玉祥指挥,带了一师人马在中原征战,后来马鸿逵投奔了委座,反过来打老冯,战后部队改编成陆军第35师。甲种编制,辖三旅九团,兵员2万人,后来 委座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本来就是宁马的地盘),官给,兵不能带走,马鸿逵才不吃这个亏,偷偷挑选精锐五个团带回宁夏(这五个团就是后来宁马的老底和骨干),给委座留了四个团的老弱,这四个团后来就慢慢脱离马鸿逵的建制,被委座吃掉了,不得不说委座这手段玩的老练,后来对邓锡侯也是这么一手,硬是把老邓三个军六个师,吃掉两个军四个师,砍掉了老邓三分之二的力量,难怪老邓恨委座。1934年马鸿逵留下这四个团加上中央军的新编40旅,合编为95师,黄埔一期的唐俊德、李铁军、罗奇、何旭初先后当了师长,准确说这个西北老回回军,后几任师长中好几个是广东老表,当然抗日过程中老回回也为国尽忠不少,伤亡惨重,95师中老回回比例也下降了不少,补充了很多湖北湖南的新兵,不过95师作战勇猛的习惯还是保存下来,特别说明一点作战勇猛不是作战能力强,老回回的传统,还是集团冲锋,不怕死,蛮打蛮干,不是战斗技能强,具体可以参考一野打西北四马的战例,抗战后期95师划给62军指挥,后面也去了越南,跟着62军也算多少接受了点美械,所以95师才被很多人称为美械师,不过美械水平肯定不高。塔山战前,罗奇任总统华北战地视察官,监军的差事,见到老部队,自然激动,面对塔山共军,罗奇想出这个头,主动请缨,带95师打头阵,不得不说,这都是什么玩意,监军不好好监军,跑去抢人家主攻的位置,不过罗奇如同大部分果军将校一样,水平也就是连排长的水平,除了带队冲锋,再没有其他招了,全师高呼“没有95师攻不下的阵地”,像疯子一样,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结果在塔山共军的优势火力下,打残了,又扯远了,继续说塔山。
包括独立95师在内,整个东进兵团在海空军支援下连塔山的一个阵地都没能拿下,要知道国军的实际进攻用了5个整师,国军几个主力师轮番进攻,结果一步都没能前进,守在塔山的第4纵队只不过才上了2个师和另外1个师的一小部分,总计伤亡也只有3000多人,不及全纵队兵力的十分之一,各师也都未伤筋动骨。实事求是讲,委座的东进兵团、西进兵团加起来也没有东野兵力多,但是委座远在千里之外,依靠地图、电话和想象在指挥作战,东北国军各级将校水平和士兵的技战术能力上也比东北四野差很多,但是委座就敢东西对进,力图消灭TG于东北战场,结果塔山正面就一个东野4纵,国军54军的2个师、62军的2个师加上华北“剿总”直辖的独立95师,打了整整6天,连一个阵地都打不下。不是说好的东野的一个纵队只相当于一个师吗?其实人家4纵总兵力有4万多人,任何一个师的兵力都比进攻的国军师要多,甚至其纵队预备队第11师都没怎么动,你连人家阵地的一个角都占不住。仗打成这个样子,国军的整体信心也崩盘了。不过即使打败仗了,委座还是浑然不知,后来到葫芦岛破口大骂,国军这帮人又骗委座,说什么塔山的共军不是1个纵队,而是两三个纵队,根本打不动,其实人4纵在塔山阵地只不过投入了2个多师,伤亡3000多人而已,仗都打完,这帮果脯将校,连对面的敌人到底有多少都不知道,真的侮辱人呢,国军将校自己被打败了又不承认是自己菜,恨不得就把TG说的有高达护体,硬是把敌人兵力给夸大好几倍,这样显得他们“虽败犹荣”。结果这样又吓住了其他部队,乃至于把平津的傅老总也吓到了,平津的时候,号称战神的傅老总可是,被TG打出来几十比一的战损,所以我大胆胡猜一下,说不准平津和平改编,傅老总也有被打怕的因素,因为傅老总看似指挥几十万大军,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央军,他真正能指挥动的嫡系也就是4个军(35军、101军、104军、105军)跟若干骑兵师旅,TG几下就打残了傅老总半数兵力(35军104军)。又扯远了。
至于锦州国军的覆灭更是出乎校长和国军将校的预计,当时在锦州的范汉杰认为,守上两三个星期问题不大,届时援军已到,便可汇合东西援军与解放军决战;西进兵团的廖耀湘认为,东进兵团出锦西打到锦州解围后,再汇合锦州守军问题不大,届时他再积极行动,与锦州部队夹击我军;而在锦西的东进兵团大部分是华北部队,更是心气儿比较高,认为两锦距离如此之近,在海空军支援下打通通道不是问题。结果东进兵团一米都打不动,锦州这边却全军覆没了,这还玩儿什么东西对进?塔山打不动,锦州的范汉杰也守不住,辽西的廖耀湘自然也等不到什么与锦州国军会师的机会,自己反倒稀里糊涂就被干掉了,四野主力西移,自恃精锐的廖耀湘兵团也被打得灰飞烟灭。廖耀湘所部是东北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其全军覆灭后,辽沈战役可以说胜了一大半,接下来也便没什么硬仗了,长春、沈阳国军也兵败如山倒,整个辽沈战役就在东野的凌厉攻势中结束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东北国军的装备水平依然是不错的,47万余国军被歼后,我军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其中计有轻重榴弹炮170门、重炮63门、山炮148门、平射炮40门、机关炮44门、高射机关炮16门、高射炮66门、战防炮146门、步兵炮24门、火箭炮1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60门、60炮3004门、重机枪2387挺、轻机枪10960挺、冲锋枪18326支、步马枪151859支、短枪4957支。大量武器装备的缴获,更加充实了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使得东野各部的实力达到了一个新层次,而且辽沈战役除了现实的巨大战果外,更关键的是极大地冲击了其他区域国军的士气。杜聿明在部署完葫芦岛撤军行动后,飞到了北平中转,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请其吃饭,当然主要是谈战事,不得不说老杜太忙了,委座三大战役黄埔一期生中也就是能依靠老杜一人,其他如胡宗南、孙元良、李延年都如同鸡肋,陈明仁这样能战的,基本上也弃之不用,黄维这样的也差点。可叹黄埔一期名将如云,此时委座竟然没有几个能用的。
继续说傅老总和杜老总的饭局,傅作义非常关心的是东北共军的情况,杜聿明答: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会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地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内将统一中国。据杜聿明称,傅作义当时表现很持重,没有什么新奇,也未表示他的看法。在我看来其实傅作义只不过是故作镇定而已,否则根本就不会有这个饭局,更不会问起东北共军的情况。当时东北国军主力云集,新1军、新6军就在东北,尽管后来拆出了部分师组建新军(新3军新7军),但这些部队的装备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另外东北国军中的其他部队也是美械军、半美械军居多(例如52军、53军、54军、71军、青年军整编207师,扩编的新3军,新5军(陈林达时代那个军),所谓60军、93军也号称装备部分美械)。这些部队在短短52天时间内被全歼,对国军产生了巨大的震慑效果。尤其傅作义身处华北,东北解放后,东野是必然要入关的,傅作义不得不考虑四野战斗力的问题。当时对于华北国军的未来,曾有西退绥远和海上撤退的方案。傅作义认为西退绥远太被动,而渡海南下则容易被架空,当时傅掌握了华北所有大权,美国又表态愿意直接提供武器,美国人应该是给了不少美械,仅仅傅作义嫡系部队中,傅作义不但补全了35军的装备缺额,还号称组建了三个全美械师,当然以上部队,重装备很少,应该是轻装备补齐了。
最终衡量后,傅老总认为四野大战之后需要休整较长时间,而冬季又不便大军行军,因此他认为四野入关将在1949年之后,预计大战会在春季才能开始。而在此期间,傅老总可利用美援武器再武装数十万人,这样到明春其手中的实力将足够多,是战是和都好说话。至于当下的华野,因为野战兵力少,武器也差,傅认为不会对其重兵集团构成大的威胁。谁知道太祖用兵向来不走常规路,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时(10月30日),便命令在塔山阵地的四野第4纵队和第11纵队组成入关先遣兵团,通过冀东秘密入关,此时比傅作义与杜聿明会面还要早一个多星期。而到11月下旬,四野主力也开始入关,入关部队兵力达80万人,另有民夫15万人。对这一切,傅作义一无所知。不扯了,再说又扯更远了,至于平津战事,有机会开新帖再聊吧。
共军说的大体上是详细了,补充一下国军情况东北国军正规军大体上是十四个军(含整编207师)加三个骑兵旅,由三十个正规师加十四个暂编师组成,总数约五十多万,东北剿总下辖具体如下:第1兵团辖新7军、60军,第6兵团辖93军,第8兵团辖53军,第9兵团辖新3军、新6军,剿总直属第49军、第52军、第54军、第71军、新1军、新5军、新8军、整编207师(相当于军)、暂编62师、东北骑兵第1、2、3旅,需要说明的是大家熟悉的辽西9兵团,是战前才临时加强的,第9兵团的初始序列就是两个军。老头子为了架空卫立煌,把东北剿总大部分部队,除去郑洞国和范汉杰兵团,剩下的都加强给廖耀湘了,所以才出现了一个超级兵团。
下面聊聊陈诚在东北,现在骂陈诚的人太多了,让我感觉已经骂不出什么花样,我觉得大家都骂陈诚瞎指挥,我反过来夸夸陈诚,一个硬币两面,不是光一面有意思。实事求是的讲,辽沈战役前,东北能维持到14个军44个师的局面,陈诚还是有功的,虽然说网上很多人骂陈诚瞎胡搞,削弱新1军、新6军实力,把主力部队调出,补充进去杂牌的伪军暂编师,进一步削弱的国军的战斗力,但实事求是讲,东北太大了,玩过P社游戏的人都知道,除了攻击力强的主力军团,占线师,治安部队一样重要,哪怕鱼腩一样的部队,你占在这,好过没有,东北战场太大了,仅仅依靠新1军新6军为主的这几个军,双拳难敌四手,所以扩编新部队,提高部队总量,也是必然的选择,当然抽调老部队为基干,配置若干新部队,也是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常规选择,1948年的国内,国军大部分建制军都只剩下两个师的部队了,即使像第5军,18军这样的主力部队大部分也是仅剩两个老兵师,后期补充一个新兵师。
东北战场不像关内,委座在东北控制基层能力更差,只能依靠伪军土匪,土豪劣绅这帮人,靠着帮人基层是招不来兵的,所以关内各军可以屡次被全歼重建,关外可没有这个条件,委座自始至终能控制的也就是主要城市和周边,当过兵的人都知道,90年代前,部队里头不喜欢城市兵,觉得农村兵更老实听话一些(当然现在情况不同了),校长的控制范围就这么小,城里兵能提供的兵额有限,兵的质量也差点,前面说过委座的又不给人分田分钱,依靠又是人见人恨的一群人,自然愿意给委座卖命的人更少,加上东北战局越打越糟,四野仅仅个秋季攻势,差不多消灭了委座六万九千多人,接下来冬季攻势,又号称消灭委座十五万人左右,整个辽沈战役前101号称消灭了委座三十万人,国军一线部队大量失血,招兵又不理想,委座在关内一个军也调不进东北,据说1946年夏-1947年夏这一年,委座丢了九十七个半旅(师),内含四十六个整旅,及地方部队约一百二十万,此时委座自己都自顾不暇,实在没有能力管东北,所以换做谁,也只剩下大量改编保安团队一条路了,而且果脯东北的保安团队大部分都是伪军土匪构成,跟TG又是死敌,虽然战斗力差点,但是忠诚度还是比较靠得住。
而且陈诚基于自己强大的团伙势力,他的整军扩编也是非常有效果的,因为原本陈诚是打算在东北创立不世之功的,所以东北整个扩军行动还是非常顺利的,无论是番号、编制、人事、兵员、装备,陈诚也是极尽所能(陈时任参谋总长,主抓补给),不过陈诚搞的越好,自然而然招惹不少人讨厌,国军高层及东北的高级将领,如顾祝同、刘峙、汤恩伯、熊式辉、杜聿明这些人对陈诚就非常不满,陈诚主战东北后,也扯了陈诚不少蛋,而陈诚也不是草人,自然是火力全开,先是搞走了熊式辉,又是撤了辽宁省主席徐箴、71军军长陈明仁、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兼第2师长刘玉章及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基本上都换上了自己的私人心腹,像陈明仁四平一战堪称经典,刘玉章也是难得的猛将,这样的能战之将,陈诚都是用不得,全都撤职查办赶出东北,曾经有人劝陈诚说:总长把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都撤了,怕很多部队会叛变投共。不过陈诚倒是满不在乎:谁敢投匪,他今天投,我明天就缴了他的械。再到后面陈诚又把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都撤了,将杜聿明郑洞国这些人都安置副职了事,基本上都是夺了权了,陈诚在东北主要还是重用土木系的将领,比如土木系大将的罗卓英就实际掌握东北行辕的主要职责,不过说个笑话,在驻印军时代,罗卓英是任过驻印军副总指挥的,史迪威就评价过罗卓英:罗长官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之教育训练毫无办法。不过实事求是罗长官抗战也是出过力,立过功的。陈诚除了任用私人,大力扩军以外,好歹还从苏北调了国军第49军王铁汉部调到东北来,把东北的骑兵支队扩编成了三个旅,这个49军还是值得多说几句,这个49军的骨干是地道的东北军嫡系,下辖105、26、79师,其中105师前身是张学良的卫队统带部,王铁汉就是这个师晋升出来的,可以说装备兵员在东北军中都是上乘,26师前身川军郭汝栋部(小鬼郭汝瑰的堂哥),后来由黄埔四期曹天戈任师长,改造成嫡系部队,79师前身是果脯第二十二新兵补训处,黄埔三期的段霖茂任师长,也是妥妥的嫡系部队,陈诚调王铁汉部来东北,一来是增强东北国军实力,此时名副其实是多一个军好过一个军,二来是想借王铁汉拉拢东北军旧部,利用其在东北的旧人脉,旧关系在东北招兵买马,不过王铁汉来了东北效果也很一般,所以陈诚很快用黄埔系的郑庭笈替代了王铁汉掌握了第49军。
果脯在1949年前,只存在过两个机械化师级单位,第一个是杜聿明任师长的机械化第200师(辖2个装甲团,1个汽车团,1个摩步团,1个战防炮团),第二个就是郑庭笈任师长的机械化48师(辖1个装甲团、2个摩步团),虽然郑庭笈的任期只有一年,机械化48师就撤编了,但是这个经历还是牛逼的,号称德国学过机械化的邱疯子,都没有执掌过机械化师。
补充一个小插曲,本来13军是归东北剿总指挥的,陈诚去了东北,汤恩伯就想办法把13军调离东北了,一方面是因为陈诚一去东北就免了汤恩伯系统的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的职务,第二陈诚去东北把13军54师抽出来跟新6军14师合编成新3军,这两个事都没提前跟汤恩伯打招呼,第三在东北,13军和52军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失,例如52军25师就被全歼过,汤恩伯也想为自己保存实力,最后,就土木系这几年搞的太过,汤恩伯也是变相给陈诚拆台。汤恩伯集团三骨干的13军、52军、85军,这三个军是汤恩伯抗战时期,当第20军团长时候指挥的部队,这三个军可以说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也是最嫡系,人事干部也都由汤来主导,像徐蚌会战85军下辖的23、110师在抗战中相当一段时间是归13军指挥的,汤内部调整才将23、110师划给85军作为基干,向第13军基干第4师,抗战中也隶属过第85军指挥,为什么汤恩伯系统3个军,13军是全美械,是因为,13军两个基干师,4师前身是黄埔所属六个教导团编成的教导2师,89师是汤恩伯任师长的师,所以最嫡系,优先第一批装备美械。52军两个基干师2师、25师,战绩是打出来的,52军自称自己是第六大主力,所以装备部分美械,为半美械。85军抗战时期战绩逊色一点,加上23师110师没有其他几个师亲,所以国械为主,少量美械,这是汤恩伯三个基干的出处。
先盘一下陈诚在东北扩军的主要成绩,1947年7月之前,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将收编的10余万伪满军、伪警察编成4个保安总队、20个支队和52个保安团,分别纳入13个保安区麾下。
1946年1月10日,在空运伪满精锐铁石部队到长春准备接收的同时,熊式辉向委座报告喜讯,收编东北伪军“颇著成效”,准备将其编组为“东北保安第四总队”,同铁石部队(现在番号是"东北保安第二总队”)一同接收长春。
熊给委座的电文是:查收编东北伪军,同时并派员在长春作地下活动,颇著成效。于各省市接收甫行开始,我军尚未控制整个区域,为补兵力不足,及防止奸匪吸收,造成地方紊乱,此项伪军拟酌改编保全。经商得苏方谅解,在长春成立东北保安第四总队,派少将高参陈家珍为总队长。除编成详情另报外谨呈。


陈诚取代熊式辉主政东北后,鉴于兵力不够使用,关内各战场均无力增援东北,为解决兵力不足问题,他将原13个保安区所辖保安团队改编成14个暂编师,还有1个暂编师是铁路警察总队改编的,加上两个交警总队扩编的169师,总共扩编了16个师(不包括重建部队),分别拨归各正规军。这15个师的番号我都查到了,但是具体来历只查到几个,分别是:
正规军,新6军第169师为由军统交警第13、14总队合编而成,师长张羽仙,一个交警总队约3800人,全部美械装备,所以169师大约7600人。
第60军暂编第52师为吉林铁路局警察总队为主改编,师长李嵩,兵力约5000人。
新编第8军暂编第55师为第一次编成为东北暂编保安第1总队改编(原伪满军拼凑而成),师长王天任,兵力约5000人。第二次重建由护路军改编,师长安守仁,兵力约1000人。
新编第7军暂编第56师为东北暂编保安第2总队(原伪满铁石部队步兵旅) 改编,师长刘德溥,兵力约5000人。
第54军暂编第57师第一次编成为东北暂编保安第3总队改编(原伪满军拼凑而成),师长陈天熹,兵力约5000人。第二次重建为热河伪军改编,师长吴葆桢,兵力约3000人。
第52军暂编第58师第一次编成为东北暂编保安第4总队改编(伪满中央军校士官生为主), 师长王家善,兵力约5000人。第二次重建为锦州铁路局警察总队朱茂臻,兵力不详。
新编第5军暂编第60师为辽阳保安总队改编(原辽阳伪军为主),师长陈膺华,兵力约5000人。
1945年日本投降前,伪满军总员额应为11万人左右,另外还有约10万人的伪满警察,以上六个师是目前我可以考证到的出处。其他暂编师番号还有:53军暂编30师(师长张儒彬)、新5军暂编50师(师长范玉书)、暂编51师、新1军暂编53师(师长许赓扬)、新8军暂编54师(师长黄建镛)、新3军暂编59师(师长梁铁豹)、新7军暂编61师(师长邓士富)、新8军暂编62师(师长刘建章)、13军暂编63师(师长欧孝全)。
说明一下,以上共计15个暂编师,跟一般资料所提的14个暂编师不符,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资料都没有统计13军暂编63师的缘故,但是这个师最早也是东北保安团队改编的,所以也应该是东北扩军的成果之一。
土匪问题是东北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清、北洋、日本人、国民政府都对这个问题没有办法,
但最后这个问题被东北野战军解决了。
但东北野战军在东北也曾栽过大跟头,
可以说,这是一支「逆袭」起来的军队。
说一说东北野战军是怎么从「弱」变「强」的。
随着 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 150 红军开进东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日本关东军,加上美国又给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日本一看回天无力,再扛下去就被轰成渣了,于是就在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了。
在这之前,谁都已经看明白日本投降是早晚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这日本一宣布投降,包括重庆和延安,全国一片沸腾。但沸腾之后,随着局势的发展对延安越来越不利,延安的气氛很快就沉重起来。
抗日胜利对蒋介石来说,达到了一生中的辉煌巅峰,声望一时无两。不但美国支持他,随着跟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连苏联也开始全力支持蒋介石。
咱这儿要说一下了,我党和苏联党不都是共产国际的兄弟党嘛,苏联怎么不支持我党反而去支持蒋介石呢?
很简单,罗斯福为了战争快点结束,还不想让美国士兵继续伤亡,就怂恿斯大林出兵东北,让苏联人去打日本人。斯大林也不是傻子对不对,凭啥你美国人不上让我上?让我上没问题,那得给我好处。罗斯福说那你想要啥?斯大林就说,我要外蒙古独立,我还要大连港和旅顺港,我还要中东铁路……罗斯福一听头都大了,说你这胃口也太大了,就算我同意,问题是老蒋能同意吗?斯大林说你同意就行,老蒋那边交给我,你就不用操心了。罗斯福心想反正也不关我事,只要我美国人不死就行,于是雅尔塔协议就这样签署了。
老蒋后来一听,你妹的,我不在场你们就把我给卖了,太不拿我当回事了,老蒋很生气,就让宋子文和蒋经国去苏联找斯大林。蒋介石自视甚高,本来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丧权辱国的骂名。但是形势逼人强,蒋经国跟斯大林讲了半天,斯大林就一句话顶了回来,说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是你们求我,不是我求你们。如果你们自己能赶跑日本人,还需要谈这些事情吗?就这样,斯大林没费多大劲,就逼着老蒋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给签订了。
既然蒋介石政府承诺给这么多的好处,而「土八路」又给不了这些,斯大林理所当然地支持蒋介石了。
咱们言归正传。苏联人得到蒋介石的承诺之后,就出兵东北把日本人打跑了。
对国共两党来说,下一步就是接收沦陷区的问题了。
但是,国军这几年被日本人赶到大西南去了,现在要从从大西南到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要是靠西南那些破烂的交通工具,加上几近瘫痪的铁路公路,没有个年儿八载的根本搞不定。
而中共的军队,离得近啊,基本都在沦陷区周围,抬脚就过去了。
蒋介石慌得一批,生怕让八路军抢了地盘,就给延安发电报,让八路军原地待命,但直接被怼了回去。
老蒋一看这招不好使,又想出一招,以和平谈判的名义邀请领导人去重庆谈判。
这一招挺狠,对延安来说,不去的话怕失去民心,蒋介石会以此大做文章,把后续的责任推到中共头上。
而去的话,一是有不可控的风险,张小六的例子就在眼前;二是影响我军扩大解放区,毕竟是在和平谈判期,如果让老蒋抓着把柄肯定会大肆宣传。
实际上当时我党也不想和国民党打,实力悬殊太大,知道打不过,所以诉求就是成立联合政府,不能让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蒋介石必须要求我党不能再控制军队,这就触动了我党的逆鳞了,1927 年老蒋的清党运动还历历在目,手上没有枪杠子那就是菜板上的鱼肉。
至于老蒋呢,是真想打,自己手握几百万军队,还有美苏的支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留着就是隐患,直接一了百了多好。这个想法也没毛病,要你是老蒋的话,你也得打。
延安方面特意询问苏联对今后发展的看法,斯大林明确表示反对两党武斗,让中共服从蒋介石政府的领导,并强烈建议领导人去重庆参加谈判。
延安一听心都凉了半截,本来还指望苏联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一把,这下连苏联的支持都没有了,拿什么跟蒋介石斗?
对中共来说,抗战胜利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中国革命又到危急时刻了。
这时候,领导人以天才战略家的视野,把目光瞄向了东北,也就是当时的伪满洲国。
实际上,进军东北并非是突然的决定,早在 1944 年 11 月和 1945 年 5 月,领导人就在党内会议上说过,我们要准备到东北四省发展,只要有了东北,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为什么选择东北呢?
第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国民党在东北没有统治基础。
从张作霖统治东北,一直到日本人搞的满洲国,国民党的势力一直没有进入过东北。这时候谁捷足先登进东北,群众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建立政权相对容易很多。中共虽然在华东、华中有大片根据地,但是都没有连成片,也没有占据大城市,看着挺热闹,其实实力并不强。而如果占据东北四省,那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不管是兵员还是后勤保障,都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二点就更明显了,东北太富裕了。
这一点不光我党知道,老蒋也知道。这个富裕并非单纯指的经济,而是东北的工业体系。东北本来在张作霖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工业,后来日本人在东北也是真下血本了,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
当时的东北有多牛呢?1943 年的时候,东北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49%,生铁产量占 88%,钢产量占全国的 93%,水泥占到 66%,机械工业达到了 95%。到 1945 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
当时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在东北呆了几年,对东北工业体系的发展居功至伟。这老兄推行的「经济统制」,实际上就是学的苏联的计划经济,后来岸信介当上了首相,推行的还是计划经济这一套。没错,日本战败后的很多年,玩的就是计划经济,而且对日本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是日本,韩国的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他爹,在那些年玩的都是计划经济。日韩的崛起靠的就是这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玩计划经济?是不是很迷幻?
说回东北,这里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是重要的产粮基地,人口接近 5 千万,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 1/9。
也就是说,谁拿下了东北,谁就有了问鼎全国的实力,所以当时就有一句话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
但国共在东北的争夺结果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得东北者得天下」,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蒋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这句话,所以三年后东北搞丢了不说,最后直接被赶到了那座小岛上,要不是朝鲜战争爆发,搞不好就真要去菲律宾度过余生了。
壹 · 憧憬
抗战结束后,各根据地开始迅速行动,其中最先到达东北的是离得最近的冀热辽军分区的曾克林部。
曾克林带着十六军分区的 4000 余人来到山海关后,驻守在这儿的日伪守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军队的受降。曾克林他们只有枪没有炮,打也打不下来,没办法只能绕道出关,巧不巧的碰上了几十个苏联士兵。在曾克林的再三请求下,苏联士兵拖着三门炮回到山海关轰了几炮,日伪军本来就等着投降了,根本无心恋战,直接就跑路了。
就这样,山海关被拿下了,在陆路方面打通了通向东北的大门,为以后各路人马出关奠定了基础。
曾克林率军继续前进,一路到了锦州、沈阳。
在苏军的默许之下,曾克林在沈阳放开手脚大干了起来。
日本投降后,苏军把东北的所有东西都当成了自己的战利品,开始当起了拆迁队,把那些工厂设备能拆的都拆了运回了苏联,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成为流民,加上一些伪满洲国的一些军警,没几天曾克林的队伍竟然从来沈阳时的不到千人扩充到了 2 万人。
后来苏军把一个军火库交给曾克林看管,没想到老曾一看这军火库眼都红了,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也没见过这么多好武器啊,于是擅自把军火库给一锅端了,搬走了 3 万支步枪、300 挺机枪,还有 100 多门炮。这一下子曾克林的队伍就阔了起来,更加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起来。
但这规模一大,就把苏联人给惹毛了。
苏联和国民党政府是签有协议的,要把东北的大城市交接给国民政府,本来看在都是共产党的份上让曾克林部进入沈阳,没想到曾克林一点不顾及苏联人的难处,大张旗鼓地越搞越大,这让苏联没法跟蒋介石和美国交代,毕竟是有协议的嘛。
于是,苏联人就赶曾克林走。
曾克林也是个犟脾气,说你们说了不算,是延安让我来的,让我走也得延安下命令。
这把苏联人后悔的,打又打不得,谈也谈不了,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让曾克林进沈阳城,没办法,就派了一个苏军中校和曾克林一起去延安讲理。
1945 年 9 月 14 日,曾克林坐着苏军的飞机来到了延安。
除了领导人当时去重庆谈判去了,剩下的大佬们都出席了曾克林的汇报会议。
曾克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中央领导,心里紧张又自豪,就跟领导们把东北的情况讲了一遍,说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没人管随便拿,大城市是苏军占着,但是小城市和农村都没人管,东北现在是要枪有枪要人有人,我们四个连不到十天就扩充到了 2 万人,还都换了新式武器,武器弹药多的数不清。
看着中央领导们兴奋的表情,曾克林也是越说越兴奋,难免加进去了一些夸张成分。
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曾克林的这些事呢?
是因为他这次在领导面前不经意的吹牛逼,让后续出关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曾克林,中央后来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怪他,毕竟东北情况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个局面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控制的。
通过曾克林的汇报情况,中央对东北的形势普遍很乐观。
遍地黄金啊,趁着蒋介石的部队还没过来赶紧去捡吧。
于是,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马上去东北开展工作,从华中、华北抽调十万的部队去东北,并特意强调「不用带武器」,东北有的是嘛,把武器留给根据地用,去东北换新式武器用。
眼看东北这么有前途,经在重庆的领导人同意,中央制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总而言之就是要力争东北。领导人特意提出一个人事安排,那就是让本来要去山东任军区司令员的林彪,赶紧掉头去东北。
以后的事实证明,派林彪去东北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林彪这个人,名字应该大家都熟,一直有人拿林彪和粟裕作对比,他俩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大 Boss,而且战绩都有目共睹。
粟裕咱们也都知道,领导人曾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使解放战争的结束提前了好几年。
粟裕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论整体能力,粟裕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林彪是我党的一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政工方面和理论方面都是一个高手。这样的人才,在我党里面屈指可数,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林彪也比粟裕强得多。毕竟,我党里面有实力的大佬太多,能让大家信服你听你的,这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技能点。
林彪还有一个能力就是能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理论进行推广,比如「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战术,都是林彪在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并能印成册子进行全军推广,大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林彪的能力确实是不得不服,之后在东北,也确实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贰 · 绝境
十万大军挺进东北,主要有两路人马。
一路是山东各根据地的八路军队伍,加起来有 6 万多人。
一路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 3 师,有 35000 人左右。
这些最早到达东北的部队,最后成了东野的主力,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部队满怀着对东北的憧憬之情,迅速从海路和陆路踏入了东北。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曾克林所讲的遍地物资,而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武器和物资。
山东来的八路军,在中央的指示下,把武器都留给了根据地,有的是一路走一路留,到最后甚至有的一个班只剩下了一条枪,这还是为了站岗用的,不然这一条枪也不留。大家都想,到东北后马上就有大量的新式武器补充了,谁还稀罕这些老古董?可事实是到了东北之后,不但没有找到武器,连棉衣棉裤都没有配发,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黄克诚在 1945 年 11 月到达东北后,发现跟北上动员时说的简直就是两个极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冬天的还穿着从苏中来时的单衣。黄克诚一肚子气,直接给领导人发电报,说现在的情况是「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况,
巨大的落差,让出关部队的士气一落千丈。
再次是根据地和群众基础。
我党最初的打算是「独占东北」,目标是奔着大城市去的,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苏军。
从一进入东北开始,苏军的态度就很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坏,至于原因嘛咱们下文再讲。刚开始苏军对我党的态度比较友好,虽然跟国民政府有协定要把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军队,不能交给中共军队。于是我军直接把进入东北的部队名字改了,不叫八路军,而是叫「东北人民自治军」,苏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中共在大城市发展,还给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形势瞬息万变。
随着杜聿明率国军攻破山海关,我军开始在东北陷入了困境。
一个情况是苏联突然翻了脸。斯大林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担心这么放任中共在东北搞下去引来美国干涉,就开始把中共赶出大城市。彭真他们的东北局本来在沈阳,后来就让苏军给赶了出来。
不走?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这就是当时苏军对兄弟党的态度。
另一个情况是我军的战斗力问题。
虽然先去东北的冀东部队都拿到了新武器,但是后来的占大多数的山东八路和黄克诚的部队都没有配备新武器,所以黄克诚气愤地向中央说出了「新人新枪,老人老枪」的抱怨。
黄克诚还算好一些,毕竟当时出发时没有听中央的把武器留下,所以虽然武器落后也算是手里有家把什。但是山东来的那些人就惨了点,连老枪都没有。就这样的装备,怎么跟美式装备的国军打?
而手里拿着全新日式武器的冀东部队,因为来东北后快速扩张,人员成分复杂,伪军、土匪啥的都有,一打仗比谁跑的都快,甚至还临阵反戈,战斗力非常渣。
关于黄克诚,咱们多说几句。这个老兄是我党里面有名的耿直,说话直言不讳,从来不会为了迎合上意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还差点因为倾向掉了脑袋,但是仍然不改敢于直言的习惯。
1945 年 9 月他还在苏中时,就要求老上级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觉得不管自己的事,没听他的。
黄克诚竟然直接越过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让饶漱石很是不满。但是他的想法和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直接让黄克诚带着他的新四军第 3 师赶赴东北。
出发时领导跟他说,中央都说了,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你们把武器留下来去东北换新武器,但是黄克诚觉得事没那么简单,就坚持带着武器走了,这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但就是黄克诚这个决定,让第 3 师避免了像其他空手去东北的部队那样的绝境。
后来在东北遇到困难,很多领导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黄克诚不管,有啥说啥,包括「七无」和「老人老枪新人新枪」之类的,都是他跟中央提出来的。
黄克诚是从井冈山就跟着领导人和朱老总闹革命的,所以算是领导人嫡系,这个从他随时可以越过上级给中央发电报就可以看出来,要不然就他这样的性格,估计早就出事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在一个公司,你一个部门小主管,如果敢越过部门经理直接找总经理发牢骚,还不是一次两次,部门经理不弄死你才怪。如果一直不搞你,那就说明确实是搞不了你……
随着山海关和锦州的失守,东北局又退出了沈阳,杜聿明带着国民党军高歌猛进,一路追击。
而我军尚未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至于大城市,这时候苏联又不让进,形势就极端严峻起来。
没有根据地,吃穿都成了问题,占领东北根本就无从谈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一路推进,我军之前接收的城市,掀起了一股叛乱的浪潮。
刚到东北时,我军一心想发展队伍,收编了大量的伪满人员和土匪,这些人本来都是墙头草,一看国民党军占了上风,纷纷反戈哗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没有办法,只有退到小城市和农村,但是当时很多东北老百姓都认国民党是正统,对我军非常排斥。
东北的冬天那个寒冷劲就不用提了,大部分部队都衣食无着,惨不堪言。
个别人为了生存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老百姓的行为,更加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怨恨,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时间,我军在东北,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叄 · 转机
刚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局的一把手是彭真,林彪去了之后是负责军事的,政工方面的都属于彭真管。彭真这个人一直是搞白区地下工作的,能力也比较强。按照最初我党的想法,是要和平占领东北,所以让彭真负责东北的工作,这个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军把我军撵着到处跑,东北民主联军基本上是陷入了绝境,黄克诚都说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只可能」这样的话。
对,没看错,是东北民主联军,我军又改名字了。
从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央策略的变化。
最早叫「东北人民自治军」,那时候想的是要独占东北。
后来随着国民党军队强势进入后,国共两军的力量差别巨大,加上苏联开始改变态度对我军不再那么支持,中央一看独占是没戏了,就退一步吧,平分东北也成。于是部队名字也改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民主嘛,就是大家一块玩,有话好好说。
从这个时候开始,彭真和林彪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转贴一下柏杨的文章,《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
“《大东日报》的登记,政府始终没有批准。
国民党是一个愚笨的党,它严厉控制报纸的登记,认为可以钳制新闻自由,所以一九四○年代真正中国人的心声,反映在当时的杂志上,而不反映在报纸上。不过,幸而政府没有批准,如果批准,我们的损失将更惨重。
更大的挫折来自于整个时局的变化,国民党军在东北拥有最精锐、最现代化,而且远征过印度的武装部队---新一和新六军等,他们从军服到武器,全是美式装备。可是,经过两年内战,东北“剿匪总司令”从熊式辉到陈诚,从陈诚到以饭桶闻名于世的卫立煌,甚至身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后来,蒋中正被选为“中华民国总统”),也亲自到东北视察,种种措施和声势,都不能挽救东北的局面。四平街一战之后,守城的陈明仁将军,突然被中央撤职,军法审判。大家已经发现,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已公然向民心宣战。局势遂像从山顶滚来的坠石一样,不可收拾,各大城市纷纷被共产党攻克。最后,偌大的东北只剩下一个沈阳和一个锦州还在国民党军手中。沈阳街头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减少,不但高官富商纷纷逃亡,连贫苦的小市民也纷纷搭飞机远走北平。
贫苦小民搭飞机逃难,写下了中国社会史上最重要的一页。设在北平的“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雇用民航公司的飞机,把大量军粮和武器运往东北,飞机回程时,舱位全空,沈阳有些单位就利用这个空舱,疏散他们的员工。当员工疏散得差不多后,空舱依旧,有些人就利用机会,包下空舱,向民间出售机票,从中赚取佣金。
不管谁申请买票,都要“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批准。以堂堂的“剿总”之尊,竟去处理小民的机票,荒谬得不但使人失笑,也使人震惊。报纸上也有人作温和的攻击,认为“剿总”应该掌握大局,不该过问鸡毛蒜皮小事。“剿总”反应十分激烈,叱责他们是“匪谍”的言论,企图掩护“匪谍”逃往北平,之后就再也没有批评的声音了。这小故事隐藏着一个大的意义,事实上,“剿总”官员,没有任何大事可做,批准机票就是他们惟一能做的大事。整个军事行动---战略的、战术的、后勤的,以及陆海空军联合作战计划,“剿总”都不经手,而由蒋中正在遥远的南京决定,甚至一个团的出击或撤退,都由他直接指挥。“直接指挥”应该是国民党军在这场大规模内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处处可以看到直接指挥的悲惨结局,只是,所有自命不凡的头目,总是喜欢直接指挥,因为,只有直接指挥才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英明,十分过瘾。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上午,我贸贸然去北大营第三军官训练班,探听能不能领到薪俸,发现北大营全然一空,官兵们已全部撤退到沈阳市区。息县那次被隔绝在城外的镜头,重现眼前,我大为恐慌,急行折返沈阳,发现街上有一种不同的气氛。回到大东日报社时,厨夫告诉我说,解放军已经进入市区,住在炮子坟(炮子坟距大东日报社只有二十分钟路程)。这时候,我才看到当天出版的《新报》,四十五年后,仍记得它的头条标题:“沈阳城外,共匪不多”。
我没有心情看内容,只感觉到这样的标题,令人啼笑皆非。傍晚时候,街上已经没有行人,我、徐天祥、孙建章、廖衡,挤在楼上小房间里,面面相对,说不出一句话。一生的努力,一夕之间,又化成云烟。我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新世界,我是一个失败者,而我今年已二十八岁了,我们四个人惟一的财产,只剩下那位将军支援我们的二三十袋面粉,又能坐吃几天?
第二天上午,解放军大批进城,车队也鱼贯而入,穿着灰色棉军服的男女青年,坐在卡车上挤成一团。解放军中有些女孩子(使我想到“青干班”时一些女同学)还打开胸前的纽扣,让怀抱中的婴儿吃奶。震天的歌声和笑声,一辆一辆的军车在大东日报社前面奔驰而过。我不知所措地面对着他们的欢乐,这幅画面,深刻地印在脑海。
事实明显,我们即使想苟延残喘地留在沈阳,也不可能。于是,决定放弃一切(其实这时已没有“一切”了,只剩下两肩一口),逃亡北平。
我、徐天祥和孙建章三个人这次逃亡,有一个特别的方式,那就是脱下平民便装,穿上临时买来的国民党军军服,惟一不同的是,把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徽拿掉。前一天晚上,我们聚集到辽东文法学院办公室,第二天凌晨,就以国民党军打扮,走向沈阳火车站,想买一段南下的车票,能买到哪里就买到哪里。我们所以改穿军服,因为那正是共匪所实行的宽大政策和既往不咎、统战心战的巅峰。凡是国民党军,只要手中不拿武器,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还乡生产”。四十年后,我和孙建章在台北被调查局逮捕,一个叫李尊贤的调查员问口供问到这里时,把笔愤然地投在桌子上,发出阵阵冷笑,大声叱骂说:
“你们竟然能穿国军的衣服走出匪区?这就够了,你们证实你们自己是匪谍。”
当时除了这套军服外,每人还拿了一张通行路条。至于这三张路条是哪里来的,已无法记忆,好像一张是孙建章用肥皂刻了一个图章,另两张是解放军发的货真价实的通行证,我们从别人的手中买来,用墨水改造的。
走到沈阳车站后,暗暗吃惊,偌大的车站,平常一向人山人海,喧闹沸腾,这时竟然静悄悄的,鸦雀无声,变成一个古老的废墟。其实,并不是没有人,仍然有很多人,而且人山人海,全是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了第一流国民。
抗战末期,政治腐败到极点。军事是政治的延长,军风军纪也完全荡然,国民党军和土匪海盗,没有分别,不要说从来不排队,甚至从来不买票。一旦巢穴倾覆,只好排队买票,而且还排得这么规矩,只不过失去靠山。
售票窗口打开,才发现南下的火车只能买到皇姑屯,而皇姑屯距沈阳只有一站。我们到了皇姑屯,安静地出站,站外挤满了农家用的马车,这正是乡下人农闲赚外快的时候。我们雇了其中的一辆,南下山海关。这是一趟奇异经验的旅途,入夜之后,马路两旁涌出大批全副武装的人民解放军,紧夹着马车进发。这批解放军是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南下攻击北平,人民解放军军风的严明,使我们咋舌。在黑暗中,那些彻底执行军令的战士,常常高声发问: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怎么有车可坐?”
我总是回答:
“我们是国军。”
当对方一时听不懂,或弄不清楚什么是“国军”时,我就作一个总结说:
“我们是蒋匪!”
那些纯朴的战士们就一言不发,从没有一个人刁难。马车夫有时还叱喝他们:“让路,让路!”
他们每次也都踉踉跄跄地让路。见惯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凶恶,我从内心对解放军生出敬意,这岂不是古书上所说的: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
解放军的行动跟传统的行军方式,恰好相反。他们于夜间上路,天亮时进入村落,分住民家。早饭后,门口从来不站岗哨,一个村落里,虽然驻扎了大军,但是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的岗哨都站在屋顶上,居高临下,一览无遗。除了解放军,还有成群结队,没有钱雇车的国民党军残兵败将,他们带着干粮,低着头,有时混在第四野战军的行列中,一步一步南下,跟解放军的方向虽然一样,却拥有两样心情。
就在山海关附近,我看到一个国民党军军官,断了一条腿,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在路上。他双肩架着支架,一步一跌,跌下后再艰难地自己爬起,然后再一步一跌。他是湖南人,他说他要回家,家里还有母亲、妻子,还有弟弟。他在新六军当少尉,眼睛大大的,十分清澈。我送给他一块大头,他收下来说,他将来定要回报。多少多少年后,海峡两岸开放,来台的很多大陆军民重回家园,这位军官下落不知如何,恐怕已成春闺梦里人!
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间隙,一名志愿军战士打盹醒过来,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把满弹匣的波波莎冲锋枪没了。
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连续的战斗加上肚里没食,大家一躺下就睡得如同失去知觉一样,迷惘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去报告教导员。
教导员说大概不是特务偷了去的。
不然,枪里有子弹,特务拿了一扣扳机一梭子下去要死一片人。这时候,附近忽然有人又叫起来:
子弹袋不见了,还有一个人说背包不见了。
仔细问起来,才有了线索,说他们睡着的时候,过了一车四野的伤兵,有人看见一个伤兵拿了他们的装备走了。
当时,还以为他们是一个部队的。
这个事儿,大伙一直想不通,说他干嘛拿枪呢?美军已经开始全线反击,志愿军顶着美军飞机炸一路北撤。
倒是当时在场的另一名老兵一语道破。
那四野的兵啊,从中国的最北头打到最南头,哪有让人家追着屁股撵的?那肯定是不服!
枪、子弹袋、背包,正好一个步兵的装备。
这四野的伤兵,怕是偷了一套装备,回去和美国鬼子拼命去了。
如若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


@东秋妮
说:
70年前,在韩国铁原,中国军人的生命像燃烧的钢铁,为了保卫新生的共和国,他们毅然决然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铁在烧》聚焦一场改变战争态势的惨烈阻击战,再现了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
歌颂国魂,
怀念烈士。
有多强?
四野南下后
敌人经常不知道对面是四野
经常在包围圈中负隅顽抗
叫嚣道 “少拿四野吓唬老子 四野来了也不降”
结果四野战士把大纱鞋 狗皮帽子扔过去
敌人一看“我去 真的是四野啊”
别打了别打了 赶紧投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7 16:59:16  更:2024-01-27 17:22:2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