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在没有数量优势还毫无突然性的情况下去硬冲地雷和反坦克阵地。是哈尔科夫反攻给德军的迷之自信吗? |
就跟隆美尔为什么要打阿拉曼差不多。。。 在隆美尔41-42把英军打出一连串后滚翻,昔兰尼加、加扎拉、托布鲁克、马特鲁、第一次阿拉曼加起来少说除籍了好几万的英军,坦克上千辆,结果才不到几个月,就又冒出20万英联邦军和1000多辆坦克发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了。 所以你在不断除籍英军、不断歼灭英军有生力量的情况下,都无法守住阿拉曼,要是等英军把这些兵力坦克累加起来那还得了? 德国在42年东线就面临的是一样的局面,哈尔科夫、蓝色行动、顿河、科特卢班,德军次次大胜,除籍苏军好几十万人,此外还攻陷了迈科普油田,即便是斯大林格勒巷战,很多人指出德佬的损失都是明显小于苏军的,结果苏联还能在冬季聚集起100万兵力和800辆坦克打出天王星行动,并全歼了第6集团军,使得“东线的脊梁骨”从此被打断 那么对比一下苏联42年和43年的产能,那就不言而喻了,苏联41-42损失巨大,很大一部分新生产的兵器都用来补充损失了(尤其是炮,每次包围圈下来,必定损失海量),需要指出的是42年冬季是整个战争苏军坦克保有量的最低点,一共就7000辆左右,其中中线3000多辆,南线才1600辆,大概800辆可以动的用于打天王星了,结果这种情况下德国都没法在冬季守住战线 那么43年苏联产能全开,得到的西方援助也肯定比以前多很多,自身提升也肯定比41和42年要大,这个时候如果反而原地不动等苏军聚集每个月都数以千计的坦克和火炮,你觉得这会是一个理想的守法么?尤其是要等到(当时看来)苏军擅长打的冬季攻势的时候 所以结论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根据档案来看,北非“以攻代守”战略就是XTL定的,隆美尔更多是支持和执行,那么可以看出以攻代守就是XTL整场战争惯用的战略部署,跟哪个将领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比如44和45年都如此形势了他还坚持发动阿登和春醒反攻,理由就是单纯防御更不可能守住盟军和苏军,那么要他在43年静止不动更不可能。 |
其实库尔斯克战役的战略挺模糊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基本已经明白,不大可能彻底击败苏联了。 所以……战争如何收场呢? 德国又认为,苏联的损失比德国多好几倍(这倒也是事实)。苏联流血过多,而德国的血槽还比较满。第二战场也还没有开辟。而且德国在东线占据了很大的战略纵深,或许可以长时间和俄国人耗下去。 以上是希特勒视野里的形势。 曼施坦因的视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他觉得自己有了足够多的大玩具(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等等),又有了一大批补充好的新锐部队。所以他跃跃欲试,想在库尔斯克再打一个大胜仗。曼施坦因是真的相信“优势在我”。但到底能赢到什么程度,其实曼施坦因也没有什么底。 希特勒没那么大信心。所以他对库尔斯克战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战役发动时,德国的官方宣传不是“德军发动了新攻势”,而是说“德军展开了防守反击”。就是“试试看”心态的体现:万一突破不了俄国人的阵地,就说德军根本就没有进攻,只是战术反击而已。面子上会比较好看。 库尔斯克战役后,希特勒相信德军至少还有能力守住东线,可以长时间和苏联耗下去。结果却不行了:精锐部队在库尔斯克损失太大。而曼施坦因一路溃逃,没法在乌克兰稳住阵脚。还把大量地盘和兵源送给斯大林,让苏联“回血”。斯大林又加满了血槽。德国在东线的崩溃就此开始了。 库尔斯克战役前,希特勒和日本沟通过一次。这对他来说是很罕见的做法。而日本不赞成这个计划。日本觉得德国还不如直接转入防御,再腾出一部分力量来防备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一旦库尔斯克进攻失败,耗尽了预备队,美英再趁机打过来,德国就没法招架了。 但希特勒还是选择相信曼施坦因的“优势在我”,去“试试看”了一把。 后来的形势发展,和日本人预测的差不多。 |
41年,德国靠着四千多辆坦克就敢在漫长边界上开战了,其中还有很多轻型坦克。 库尔斯克战役前,希特勒仅在南线就集中了三千辆坦克,其中有大约400辆比较好的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他觉得自己又行了也没什么不可以理解。 |
这个是战役大致略图,麻烦看看 |
|
43年的时候,苏联人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之后乘胜追击,只可惜一系列的星球行动并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反而在哈尔科夫送掉了52个红军师将近八万多人。 希特勒在知晓哈尔科夫反击胜利后有些上头。在战略上,希特勒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反击方法”是苏军必然重新发动的攻势及实行与在哈尔科夫相类似的行动-容许苏军攻入来、自己后撤、再反攻及包围敌人;第二,或是“先发制人的方式”,由南方集团军及中央集团军联合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大规模进攻。不过咱雅利安超人可没有退却一说,最终,希特勒选择了先发制人的方式,这直接导致库尔斯克战役爆发。 43年夏,德国中央集团军控制着奥廖尔;南方集团军则由于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控制着乌东哈尔科夫及别尔哥罗德二城,中南互成掎角之势。先前的苏军同样是由于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导致南线前线后移,露出了库尔斯克地区的侧翼,这就导致形成了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 我认为有必要讲讲突出部在战争中的作用,突出部可以说是危机与收益并存。对于进攻突出部的一方来说,进攻方可以选择进攻突出部根部以实现收益最大化(跟摘蘑菇一个道理),同时多方的双线进攻也更加有利于达成战略目的。如果进攻成功,进攻方就能轻而易举的将防守突出部的部队包饺子,进而给予敌方重创,德国人当初就是这么想的,通过进攻库尔斯克给予苏军重创以夺回战略主动权。 |
|
同时,突出部对于防守方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利就在于防守方可以从突出部头部出发向纵深发展,通过突出部这一跳板,给予突出部两侧的敌军巨大威胁;弊则在于突出部的存在拉长了战线,就像热勒夫突出部,德军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将防线拉成一条斜线后,防线缩短了三分之二,29个德国师节省出来了22个师。 鉴于突出部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因此希特勒愿意在这赌一把。赢了,第三帝国夺回东线的战争主动权,给予苏军以重大杀伤,德军就可以在43年苟延残喘。输了,那就是连裤衩都输干净了,永久性丢失战争主动权。此战役之后的斯大林突击中就可见一斑,德军只能被动挨打,再也无法发起威胁性攻势。 |
这点希特勒在1943年4月15日签署的第六号作战命令已经写的比较清楚了 我决定,一俟气候情况允许,就实施今年一系列进攻中的第一次进攻,即“堡垒”进攻。 因此,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必须迅速和彻底地获得成功,必须为我们赢得今年春季和夏季的主动权。因此,应非常周密地大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应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和大量弹药。每个指挥官、每个士兵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此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的胜利必将使举世瞩目。 为此,我命令: 一、此次进攻的目的是,从别尔哥罗德地区和奧廖尔以南地区,分别以1个进攻集团军实施密集的、勇猛的和迅速的突击,合围库尔斯克地区之敌,并通过向心突击将其歼灭。 在此次进攻过程中,应在涅热戈尔一科罗恰地段—斯科罗德诺耶—季姆-希格雷以东—索斯纳河地段一线,建立一道较短的、节省兵力的新防线。 ………… 根据希特勒以上命令的开头,不难得出结论 库尔斯克战役的主要目的为 1.以一次超大的钳形攻势击溃并包围苏军方面军级别兵力,震慑对手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以后越来越有分离趋势的盟友,向世界证明第三帝国依旧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挟哈尔科夫反击战余威,拉平由于冬季反击留下的苏军突出部,节约机动兵力便于调动至其他战线。 3.重新赢得东线的战场主动权 然后希特勒就在和属下的争执中把堡垒作战从春季攻势变成了夏季攻势,放任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修了密密麻麻的防线,德军的两个钳子每侧的核心突击力量也就是四五个装甲师的兵力,在人数还是装甲力量上实际上都是兵力劣势。 此外,北线第九集团军自己所在的奥廖尔实际上也是个突出部,受到北侧苏军威胁,这使得莫德尔必须时刻提防,没有全力投入攻击 南线曼施坦因的在三个党卫军装甲师为矛头的攻击下,事实上已经突破了苏军全部防线,并且没有动用战役预备队。但是问题是盟军在战役同期发动了西西里登陆作战,南线告急,希特勒在评估了莫德尔北线的危局以及意大利战场局势,叫停了战役。 |
哈尔科夫反攻造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这里面有苏联的两个方面军。小胡子其实也知道不可能打垮苏联了。但是他想通过消灭这两个方面军来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稳定东线。同时也是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这个是德国的石油生命线。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没想到反攻失败,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反而导致自己的力量被削弱,结果被苏联反推了。 |
凯特尔元帅曾对古德里安说“目前的政治形势不允许我们有片刻迟疑——同盟国军将登陆意大利,但是在那之前,我们将击败苏军 |
突出部的重要性有人说了,我补充个其他方向的吧。 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两场决定性的大败之后,不少德国人认为这只是因为陷入了和苏联在泥潭里打烂仗的原因,而德国的装甲部队依然能捅穿苏军的防线,只要拿出无敌的装甲部队一定能干垮苏联,所以希特勒一再推迟进攻计划,因为这一招一定要打出最强的威力把苏联重新拍死,并且重建德军的信心。 这心态有点像弗利萨的三段变身,只要我拿出最强形态你一定打不过我,结果苏军光预备队就是60万人的草原方面军,而德军对此一无所知,北线头都撞烂了就吸引了两个军的支援,南线虽然交换比相当好看,但是基本没达到战略目的,只能撤退了。 |
“小胡子”试图通过库尔斯克战役扭转局势啊。 但是,1943年7月,“小胡子”已经越来越被动了。 ①北非战场。 看看北非战场,看看突尼斯战役。早在1943年5月,小胡子就在突尼斯战役中失败,小胡子已经在北非战场战败了。 ②列宁格勒。 说一下列宁格勒战役(1941年-1944年)。1941年9月,列宁格勒战役就爆发了,但是小胡子始终没有拿下列宁格勒。1943年1月,“大胡子”发起了“火花”行动,列宁格勒的形势得到缓和。关于列宁格勒,小胡子几乎不可能攻克了。 ③勒热夫。 勒热夫突出部距离莫斯科不远啊,可以威胁莫斯科。说一下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1942年-1943年)。说一下第二次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1943年3月2日-1943年3月31日),德军先后撤出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1943年3月,勒热夫战役就已经以苏联的胜利宣告结束了。 ④斯大林格勒。 说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1942年11月19日,苏联发起了“天王星行动”,几天之后包围了几十万轴心国部队。苏联针对包围圈内的部队发起了“指环行动”(1943年1月10日-1943年2月2日)。 ⑤高加索。 说一下高加索战役(1942年7月25日-1943年10月9日),德国没有夺取巴库油田。 |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这里形成了一个突出部。 苏军可以很轻松的内线调兵进行突击。德军却要面对较长的防线,对德军不利。 所以德军打算抹平这个突出部,同时对突出部的苏军予以打击,虽好能包围分割部分苏军。 这就是为什么德军要打库尔斯克。 |
进攻莫斯科一击灭苏在41年年底失败了。 进攻高加索切断苏联石油供应逼苏联投降在42年底43年年初失败了。 德国在苏联战场两年多,损失了几百万人,上千万吨各类军事和非军事物资,美国在英伦三岛上积聚物资兵力,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第二战场的开辟迫在眉睫。两线作战近在眼前,那么苏联这块要赶紧结束。 库尔斯克之前苏联进行了最后一次和谈尝试,给出的条件和一战列宁和二德子谈的一样。德国人拒绝了,因为德国人清楚一件事。一战的时候沙俄国家已经崩溃了,说是谈和其实是俄罗斯体面的投降。而且新生的苏俄没有立刻集结训练百万大军撕毁合约开战的能力。 但是苏联有,如果谈和了,苏联缓过一口气,德国人敢赌苏联人是从此偃旗息鼓而不是集结训练千万大军几万坦克飞机重整旗鼓再撕毁合约乘着德国在西线苦苦抵挡英美联军的时候从背后捅过来吗? 所以在无法打败苏联的情况下,再给苏联捅一刀,让苏联流足够多的血,这样无论苏联是不是屈服,也丧失进攻自己的能力,这是德国人开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和一战凡尔登多像啊。 库尔斯克就是二战的凡尔登,都是德国人预想在一个自己想定的战场让对手“流干鲜血”,而结果德国人自己流尽了鲜血(精锐)。 |
苏联当时也是强弩之末,原因就是缺吃少喝,毕竟动员的人太多了,而且拿不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苏联人力粮食都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德国不动手,动手的就是苏联。 德国最大的问题,是油料严重不足,甚至不够维持全面防守。希特勒的想法还是想集中精力油料击溃苏联南部重兵集团,然后再去试着拿下高加索油田。 |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是战争的关键点。它将德军在东线南段,从1942年5月以来取得的全部领土收益全部清零,德国损失了他的最大而且战斗力最强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使得德国国防军处于弱势和守势,这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并非不可战胜,并使希特勒深感屈辱,作为回应,他计划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永久解决苏联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每年的夏季,都是德国发起进攻作为开局,而每年的冬季,都是以俄国人的反攻作为结束;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1941年6月德国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和1941年12月苏军发起的冬季大反攻;1942年7月德国发起的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蓝色方案”和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起的大反攻,都是重复这种“攻—守模式”。在1943年曼斯坦因元帅指挥发起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强力反击下,俄国人的冬季大反攻被遏制,双方的交战战线又一次回到了1942年7月德军执行“蓝色方案”之前的战场态势,即德国和苏联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边境地区对峙的局面,德国国防军还拥有整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领土,甚至在俄罗斯西部还占领着一大片俄罗斯领土,这至少从战线的表面上看,双方是又打了一个“平手”。鉴于苏德战场以往的态势,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又该轮到德国“发球”的时候了,德国要在1943年的夏季攻势中重新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也是德国最后的窗口期,因为此刻美英盟军还远没有在距离德国最近,最具有威胁性的西线发起登陆进攻,德国的西欧大后方是相对安全的;这是德国能够全力以赴解决苏联问题的最后时机。 |
|
但是应该考虑到,鉴于德国在苏联战场的惨重损失,德国的战略目标越来越缩水—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在苏联战场的全面推进,气势如虹;到1942年“蓝色方案”的重点进攻高加索;到1943年夏季,德国国防军的战略目标只能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了。1943 年 2 月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以及此后的损失,意味着德军越来越缺乏人员和装备。 1943 年 3 月,东线部队的兵力比既定兵力少了 470,000 人,仅有约 600 辆作战坦克。 他们不再有实力发动大规模攻势,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将库尔斯克突出部作为一个更有限、更容易控制的战场。 如果他们能将库尔斯克突出部消除,既能摧毁苏军大部队,又能缩短战线,改善他们的处境。 而且,“堡垒行动”是曼斯坦因元帅主持的南方集团军群力主发起的,这是曼斯坦因自信心的表现,他认为自己既然能在俄国人发起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中力挽狂澜,那么在准备更为充分的“堡垒行动”中,德国军队还能够再接再厉,拔除库尔斯克这个钉子,利用曼斯坦因元帅擅长的装甲运动战,在大规模坦克会战中摧毁苏军的主力。无疑希特勒是倾向于曼斯坦因的,他对“堡垒行动”也寄予厚望。对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反对声音,比如主张采取防御策略的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元首最终还是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因为希特勒最终要从东线战场的全局考虑问题:如果只是被动防御,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俄国的战争?防御战就是消耗战,这需要时间,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时间!3月中旬商定的 (即库尔斯克进攻行动)原定于4月中旬发起。 这对兵力耗尽的德军来说为时过早,为了保证补给、增援和等待“黑豹”坦克等新武器的到来,行动一再推迟。开战日期最终定为1943年 7 月 5 日。这再一次证明了:时间对于德国的致命影响,这简直是无解的难题:为了确保战役的胜算,就要花时间进行准备;而时间拖延下去,不但失去了战役的突然性,而且更为要命的是,敌人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国防军的胜算就更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第二战场”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可见,库尔斯克打还是不打,对德国来说都是凶险非常…… |
一方面是哈尔科夫打得确实成功,苏联的几次星球计划都挺拉胯;另一方面德国开始逐渐进入动员状态。 同时盟军开始在地中海谋求登陆了,同期苏德战场上的评估是德国虽然放血了,但苏联应该也快干了,实际上42年底苏联的兵源补充已经捉襟见肘了,德国必须挡住苏联在乌克兰方向的前进,不然结果就是44年看到的原地爆兵。 但是西西里登陆有点恶心到希特勒了,他相当于两个人打架的时候,第三个人也不帮忙,但时不时的戳你肚子一下,或者轻轻来个千年杀,虽然是不疼,但是真的很难受。所以德国想在盟军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戳肚皮变成一个拳头一个拳头砸后脑之前给苏联来一把大的,争取让苏联一年半载没什么劲儿。好安心收拾盟军。 这是主观上的战略意图,结果详见43年遍地开花的军事地图~~~ |
计划一 占领莫斯科,逼迫苏联投降 失败 计划二 占领巴库油田,切断石油供应,逼迫苏联投降 失败 计划三 吃掉库尔斯克突出部,消灭苏联大量有生力量,逼迫苏联和谈 … |
库尔斯克之前,东线苏军已经占主动权。但是这个主动权在小胡子看来只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冬季德军巨大损失从而让苏军拥有的,那么在冬季,泥泞季过去后,拥有精良装备的高素质德军会继续击败苏军,就跟1941年一样。 最后的结果也验证了小胡子的想法,库尔斯克德军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因为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东线数个精锐师调走。造成库尔斯克战役实际只进行了一半。苏军鼓吹胜利是可笑的,按曼帅计划继续打,苏军攻击主力极大可能交代在库尔斯克。运动战方面苏军经常被德军团灭。 实际按曼帅打法,继续给苏军放血,苏军在1942人力资源已接近枯竭。再歼灭两百苏军,斯大林估计连警卫员都没有了 |
是德军在撤退的路上临沂不消耗大部分苏军有生力量,然后希望能逐渐扭转战局颓势。结果库尔斯克战役比曼施坦因提出的时候晚了一段时间 错过了最好的发起时机,歼灭苏军有生力量计划破产 还消耗了大批宝贵的装甲部队。德国从而一败再败,彻底没有可能扭转战局了。 |
因为斯大林格勒打不下来,当然得换个地方打打试试咯,你现在也没法停战,占了苏联那么多领土杀了那么多人说不打就不打了可能么,那你如果不进攻就只能防守消耗,德国不可能耗得过苏联,不管是人口还是资源,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你没石油 |
库尔斯克会战真的十分精彩。 有看过俄罗斯《战争雷霆》的宣传CG动画大作吗,其中有一段就是讲库尔斯克会战的。 太经典了。 |
先说下,自从对HTL的某次暗杀据说失败后,HTL的表现完全不正常了。应该理解为真正的HTL已经死了。 “毫无突然性”“硬冲地雷”并非客观描述,缺乏依据。 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基本是平原地带。从德军角度看是中规中矩 —— 当时东线苏军反推非常顺利,德军一溃千里。德军擅长坦克战,好不容易集中了相当数量的坦克,好不容易气候条件允许,所以想趁苏军大意推进时,在库尔斯克平原进行一次出其不意的决战,本身并没问题。 2024.1.21 |
有个可能是,小胡子和部分纳粹高层真相信德军尤其是德空军和装甲兵的战报了。。。 |
很简单 它要速战速决 它打不起消耗战 |
昏招 |
看到有回答说,当初开战时候 德国才多少坦克,那你怎么不看看当时前苏联的贮备有多差呢? 不然为何兵败如山倒?丢明斯克,丢基辅,每战被俘几十万人呢? 苏德之战,典型的国力资源对比战斗形式! 包括被神话的朱可夫,都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选手,不是靠着前苏联底子厚实,资源多,换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早完了。 但是前苏联也没好多少。别看赢了二战,但是却整整打光了一代人!并且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啊! 后来苏联的解体,其实在二战就已经注定了 那些有着坚定信仰的年轻人都走了 |
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进攻是基于多种因素考虑的。首先,库尔斯克是苏联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控制库尔斯克对于德国在苏联的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在苏联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德国希望通过这场战役来打破苏联的防线,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关于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没有数量优势和突然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苏联在战役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加强了防御工事,并在战役中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此外,德军在战役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如补给不足、装备损失等,这也影响了德军的进攻能力。 关于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是否有迷之自信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存在一些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导致了战役的失败。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进攻是出于战略考虑,而不是出于迷之自信。 |
小胡子想拿下乌克兰,统一欧洲。只不过功败垂成。历史走到了今天,北约东扩,俄乌战争,又重演一遍。 |
一、库尔斯克战役不为人知的过去 库尔斯克战役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但其爆发之前有一些较为不为人知的过往。 1.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国和苏联曾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德国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但最终在1943年初被苏联赶出,这场战役对德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这导致德国将军们对东线战场的计划和策略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了对列格尼卡地区的新的进攻计划。 2. 斯摩棱斯克围困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试图缩小东线战场的防线,以保护他们在东线的资源和供应线。为此,他们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设立了一个强大的防线,试图阻止苏联红军的反攻。然而,在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最终于1943年4月失败,被迫放弃了斯摩棱斯克,这也为列格尼卡战役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3.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苏联反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之后,苏联红军迅速展开了反攻,试图将德军赶出苏联领土。列格尼卡地区位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线附近,德军试图通过发动列格尼卡战役来稳住东线战场的局势,并阻止苏联红军的反攻。 4. 供应线的困境:德军在东线的供应线非常漫长且脆弱,随着红军的反攻,德军的供应线逐渐被拉长,从而使他们面临了严重的供应困境。德军试图通过攻占列格尼卡地区,缩小供应线,以维持东线战场的供应和防线稳定。 5. 政治和军事因素:在列格尼卡战役爆发前,还存在一些政治和军事因素对战役产生了影响。例如: 6. 德国希望通过取得战略胜利来稳住东线战场:在1943年初,德国的东线战场陷入了困境,由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以及供应线的问题,德军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为了稳住东线战场,德国希望通过取得一场战略胜利,提振士气并缩小供应线,从而减轻压力。列格尼卡地区被视为一个战略要地,德军认为占领这一地区可以解决他们的供应问题,并为东线战场带来稳定。 7. 德国试图避免苏联红军对乌克兰的反攻:乌克兰是德国在东线的重要占领区,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红军开始展开反攻,并威胁到德国在乌克兰的占领地。德国希望通过发动列格尼卡战役,牵制住苏联红军,阻止他们对乌克兰的反攻,从而保护德军在乌克兰的战略利益。 8. 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德国希望通过在东线战场取得胜利,向其在欧洲占领地区展示其军事和政治优势,以巩固其占领地区的统治地位,并维护其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性。此外,德国在当时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战争压力和资源短缺,因此急需通过战役的胜利来解决其内外政治压力。 这些因素都对库尔斯克战役的爆发产生了影响,使得德国军队决定在1943年4月初发动这场战役,试图在东线战场取得胜利并稳住局势。 |
炒股的朋友应该都经历过一种状态,空仓啥都不干是最难受的,怎么也要做一个。 同理,当时整条战线上没有机会,只有这个大的突出部可以发起一次进攻,这肯定不是好机会,但它是桌面上唯一可做的东西,那么希特勒就一定会做它。 |
德国在1943年7月至8月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又称库尔斯克保卫战)是东线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德军选择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尽管这场战役最终对德国军队并不成功: 战略计划: 阿道夫·希特勒和德国高层军事指挥部认为,库尔斯克是苏联的战略要地,如果能够攻占该地,将能够在东线建立更为稳固的防线。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战役来加强德国在东线的地位。哈尔科夫反攻: 在1943年初,苏联发动了哈尔科夫反攻,成功收复了一些失地。这给德国军队带来了一些压力,而库尔斯克位于哈尔科夫以西,可能成为苏联反攻的起点。因此,德军可能希望通过在库尔斯克取得胜利来稳定前线。过度自信和误判: 德国在此期间可能过度自信,尤其是在之前的一系列胜利后。他们可能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和库尔斯克地区的防御工事。对于德军而言,他们过于自信地相信能够以数量和技术上的优势战胜苏联。战略分歧: 德国高层在库尔斯克战役的计划中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将领认为,应该在东线寻求稳定,而不是冒险发动进攻。但希特勒最终选择了库尔斯克作为进攻目标。 总的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发动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德国对苏联实力的误判、对战略要地的渴望、对前线压力的回应等。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苏联成功抵御了德军的进攻,这也被认为是二战中苏联东线战场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
迷信决战兵器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