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清朝
慈禧太后
晚清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启功先生的曾祖溥良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兼管宴大臣,据启功先生称,其曾祖在当夜亲眼看到一名太监拿着一盏茶碗从已处弥留之际的慈禧宫中走出,口称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即酸奶)”。
而在2008年对光绪的遗骨进行检测时,证实了他的死因是砒霜中毒。看过周星驰《九品芝麻官》的朋友应该都对搅成糊状的砒霜有概念,它的外观和酸奶没什么两样,所以基本可以确定那碗酸奶其实就是一碗砒霜。
送达后不久,小德张向太医院宣布万岁爷驾崩,此消息一公布,乐寿宫旋即哀声四起,太后崩。
按这个说法来看,第一光绪应该算是被赐死的,算得上我国诸多皇帝中死的最没面子的几个之一,第二慈禧很可能是比光绪先死的,只不过秘而未发,等到确认光绪驾崩才公布的死讯。
正因为兹事太过体大,所以当时在场的几人几乎一个个都退隐山林藏了起来,崔玉贵深藏寺庙了却余生,小德张隐姓埋名在天津市井卖煎饼,隆裕皇后清亡之后很快去世。
至于慈禧因何作此决定,我看来主要是于公于私两个方面。
于私,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清朝所有皇后及妃嫔之最,可见她对身后名极为在乎。
但她跟光绪的关系实在太差了,差到当光绪得知她不久于人世时,竟然没忍住笑出了声,这个消息后来被光绪身边的近侍传给了慈禧。
当然更不用提双方政治权力的争夺带来的一系列暗藏的杀机,以及关于戊戌变法的冲突,所以她担心光绪执掌大权之后,必然会给戊戌变法翻案,继而给自己扣一顶难看的帽子遗臭万年。
于公,光绪也确实没展现出一个明君该有的手腕和实力,不光政变干不成,变法也是一塌胡涂,一道道口谕传的跟闹着玩似的。
而其中最离谱的当属光绪几乎采用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提出的“中美英日合邦”政策,此事若成,中国的军事、财税、外交等一系列命脉几乎就交与了外邦人之手,你我如今指不定是哪国人。幸而慈禧惊觉不对,当机立断发动政变终止了这一离谱的计划。
此事过后,慈禧对光绪可谓是失望至极。
于公于私一考量,慈禧决定临终时发动猎人技能带走光绪,也算是合情合理。
“啊!这太狠了,我的上帝!“
——福楼拜
因为光绪没死的话后果就太严重了
慈禧要是没在临死前毒死光绪
光绪才三十多
那身体喝两天麦乳精就能缓过来
没有慈禧了政治舞台还真没人能稳压光绪
光绪的“明君”光环能忽悠一大帮改良派革命派立宪派
汉人大臣会更有机会被重用
满洲新贵们也不会有机会那么胡来
社会矛盾会一定程度缓解
同盟会不一定会拼命起义
辛亥革命不一定能爆发
光绪要是能不忘初心
再次变法
说不定就真能整个立宪制出来
没几年一战
大清肯定站英国啊
还得是战胜国
八十年来总算胜了一回
民心必然高涨
这时候没有了军阀混战
大中国的体量摆在这里
那么多风云人物哪怕有一成为大清所用
一半不捣乱了
国家也能发展发展
耗到31年日本不敢打东北
就得执行南下路线
日美提前开战
倒也不影响二战格局整体
再苟个战胜国
虽说上限也不会太高
可怎么也比几十年兵火强
当然了
欠缺彻底革命
底层人民生活好不到哪去
预定大号印度
什么21年开天辟地
49年站起来
那都不可能的事
慈禧预感到这样的前景
忧心如焚
她说
请组织放心
我不会让这样的未来发生
为了中国社会能迎来彻底的革命
我肯定让大外甥走我前面
就酱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一品大员礼部尚书兼管宴大臣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启功大师的说法应该最为可信,根据《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秋、冬记载:启功曾祖父溥良在光绪驾崩时的官职为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对引大臣、管宴大臣、稽察七仓大臣、参预政务大臣。光绪慈禧去世时,溥良确实有资格在慈禧寝宫外等候。光绪皇后隆裕皇后为慈禧太后亲侄女,为慈禧强行指配婚姻,光绪并不喜欢。隆裕与光绪有名无实,多年来分居未曾同床无子,对光绪心怀恨意已久。隆裕多次向慈禧诉苦,隆裕和太监崔玉贵等参与了慈禧处死光绪之宠妃珍妃,让光绪皇帝对这位皇后更为憎恨冷淡。光绪对慈禧和隆裕憎恨已久,慈禧重病时光绪露出喜容,却被太监告知慈禧,慈禧实为生气,曾说要让光绪先死于自己。老佛爷慈禧临终时,隆裕在旁伺候。慈禧便吩咐派隆裕皇后的御膳房掌管太监小德张(张恒泰)送去塌喇(满语酸奶),赏赐给光绪,实为大量砒霜糊状液体形似酸奶。虽光绪已被慈禧软禁瀛台,但贵为皇帝平时用药需御医几人严格审查,但除老佛爷慈禧亲赐的食物外。光绪喝了塌喇后痛苦挣扎好些时间才死去,慈禧其实先于光绪死去。光绪之死主谋者为慈禧,默认在场知情者为隆裕皇后、太监小德张以及小德张的上司太监二总管崔玉贵。事后,太监崔玉贵立即出宫回家原品休致以回避。小德张被隆裕提拔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隆裕皇后在清灭亡后内心不安,很快去世。崔玉贵藏居寺庙,卒于1926年左右。小德张晚年寓居天津,隐姓埋名以卖煎饼果子为生,不谈政事,守密一生,卒于1957年左右。清皇室核心层载沣少数几人知实情,但碍于家丑名声将责任混淆视听,推给清宗室外的袁世凯和李莲英等人,导致民国谣言乱起。
央视主任编辑锺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案,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
曾留洋并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应是慈禧指使李莲英下手。误传可能始于宫中传闻慈禧指示太监毒死光绪帝,民间只知道李莲英是慈禧最宠太监,便误传是李莲英。但李莲英对光绪不错,无谋害之意。事实上是慈禧指使太监小德张以及小德张的上司太监二总管崔玉贵。
第一,光绪被软禁的直接原因就是弄衣带诏想搞翻版戊戌政变,没想被人告发,反给人政了。空架子皇帝想凭几个书呆子就扳倒实权太后和军政大臣,可见其迫不其待和政治幼稚性。
第二,光绪被囚后,慈禧几次想废而再立新君。无奈朝野上下一致反对,尤其洋大人也反对。还有继位考察人选什么大阿哥之类的更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饭桶。后期只能是保持现状。
第三,这时,废而不得,杀而不可的光绪存在就成了后期慈禧继续掌权的必要条件。并且那时光绪还不能死,当太后也只能可一可再不可三,自己变成太皇太后名义上就难办了。所以,慈禧就是跑,也要带着光绪。名义皇帝光绪要直接没了,列强在北京再立一个傀儡那是分分钟的理所当然。
第四,一旦慈禧去世而光绪在世,光绪直接正式登台。可以想象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六君子,康有为们平反,用自己人。给他们翻案更给自己正名。不然,前期那个百日维新和后期的想再推行就没了正当依据。并且,突破口还不能在在职的实权大臣找,他们背后的列强势力盘根错节,早就敢抗慈禧的乱命了,把自己太当回事的后果和风险他已经经历过一次。
第五,最佳突破口已经很显然了,就是针对慈禧本人。历史一再的上演过这一幕。对清朝定鼎功劳无双,有庙号的皇父多尔衮结局可能就是慈禧的榜样。
很多人都有在说什么慈禧和光绪的血缘关系,对其册立之功,光绪不会拿慈禧怎么办。这个想法感觉不可思议,纵观二十四史和其当朝的前车之鉴,宫廷政斗结局多是以儿子对父亲叔伯下狠手,兄弟对手足叔侄足下杀手,新主对外戚妻舅下毒手收场。普通人的姨娘都亲不到哪里去的亲戚血缘关系,到了帝皇手中能成为其仁慈心软的保障?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变成第二个多尔衮,慈禧死,光绪得陪葬。慈禧还得看着他死自己才能走的安心。光绪不想起也得死,最便捷的方式,掩人耳目,代价最小收货最大的方式历代斗争先贤早就屡试不爽了,下毒。
是慈禧集团。
一个快死的老婆子的想法不重要。
能把光绪“微露喜色”的消息传给老婆子的一连串人。
能把“塌赖”一手一手传到光绪面前让他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的一连串人。
这才是置光绪于死地的力量。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一个异姓奴隶主,搞不清什么是自己的基本盘,把自己当皇帝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把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死了,他要不死,那可真是怪事了。
因为慈禧精于权术,却不懂历史进程,她以为毒死光绪满清依然能够延续下去,就能防止汉人夺权,满清就能再苟个几十年,她觉得自己是在“救“大清,然而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慈禧没想到,短短两三年,满清就灰飞烟灭,而她也被挖出来晒太阳。
除了其他知友回答的原因外,其实还有一点~光绪这人是真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汉人当成了自家人。
为了救中国,他违反祖宗规矩,大面积重用汉人,还用了康有为这个大忽悠搞改革。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维新变法里面的成员就会发现,基本都是汉人,满人寥寥无几。
可纵观满清的官员和所有改革,都是以满人为主,汉人为辅。后来因为满人烂泥扶不上墙,被汉人反超了。
如果慈禧死后,光绪帝顺利掌权,那他就是活到登基后的真金太子。到时候你觉得满清还会是满人的天下吗?不会!天下将通过和平的方式,重新回到汉人手中,满人最多就是做个皇帝而已后。
当然了,这个皇帝的权力最终也会被限制的死死的。如果你是满人,你会接受这种局面吗?肯定不会接受。因为满清250多年的统治,奉行的就是崇满贬汉,防汉如防賊。
甚至到了溥仪时期,满清贵族还弄出个满人内阁。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贵族还想着逃回东北,只不过被东北汉人、满人联合断了退路。
也就是说,满清的所有统治者,都把自己当成了外来者,也没把汉人当成自己人,光绪是唯一一个例外。
而慈禧的执政思想就是~保大清,不保中国。只要能保住满人的江山,赔再多款,割再多地也无妨,因为这些原本就是从汉人手夺来的,又不需要满人承担。
因此,你觉得作为满清贵族头子的慈禧,能容得下光绪这种要中国不要祖宗基业的吃里扒外的人做满清皇帝吗?慈禧可是有2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里的家奴和中华,都是指汉人。
PS:光绪被软禁后,曾在对德龄公主的自白中表达了苦衷:“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近些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光绪帝之死的文章,但总体而言,无外乎提出了几种假说。再配合近些年对光绪帝头发丝残存的砷化物分析,得出光绪帝其实是死于非命的结论。
而幕后主使,基本也绕不开这么几个人,首选是慈禧太后,其次还有袁世凯,宫内太监等等。
但是,要评价一个人的死因,并不能单纯地从某件事入手,而是要纵观其一生。也就是说,光绪帝之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下毒或者是幕后主使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也就是说,从动机上讲,慈禧太后在死之前是必须得弄死光绪帝的?


一、
同时被幸运女神和厄运之神眷顾,平心而论,幼年的光绪帝其实还算幸福:
虽说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很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治帝实在是不成器,或许是慈禧太后对他太多溺爱。导致同治帝的文化水平是所有清朝皇帝中最烂的一个,都十六岁了,还看不懂奏折。
即使这样,慈禧太后还是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让他亲了政,即使是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同治帝就把无道昏君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家伙不仅要重修圆明园,还在亲叔苦口婆心相劝的时候动了杀机,甚至大肆撸官,一口气罢免了十几位王公大臣的职务。
这样折腾下去,大清必然玩完啊,所以不仅慈禧太后这么认为,慈安太后也是同样的观点。结果,一收权,这个同治帝脆弱的自尊心受不了了,开始花天酒地,最后染了病,两宫皇太后也只能按照“天花”下药方把他给治死了。
同治帝死了,皇位空了出来,结果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下子就扣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头上了。
在我们旁人看来是异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在醇亲王一家看来,简直是要了命了:
“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醇亲王不知所措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慈禧太后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吸取了前面同治帝教育失败的例子,对待光绪帝,慈禧太后真的用心了


二、
慈禧太后在照顾幼年的光绪帝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点都没有威严的样子: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侄子),现在又过继给自己当儿子,还是大清的皇帝,关系到大清的未来,这由不得慈禧太后不关心。
要知道皇宫里规矩森严,有着众多宫女和太监们,能让慈禧太后主动出手照顾的,也就光绪帝了。后来慈禧太后就跟别人诉委屈,其中就提到了光绪帝年幼的时候,自己是如何照顾他的:
比如说光绪帝是自己的亲侄子兼外甥,又那么小,怎么可能不疼他?他身体又不结实,小时候肚脐眼还老是流水,自己也是常给他擦干;不仅如此,光绪帝还胆小,平时也是陪他一起睡,遇到打雷下雨,慈禧太后都是抱着光绪帝睡觉的;还有穿的衣服,读的书,都是慈禧太后亲自给他挑选衣服搭配,甚至手把手教他读书认字。
虽然慈禧太后说的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之常情,如果她不喜欢光绪帝,自然也不会选他当皇帝。
而且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培养感情,以便更好地控制他,这种理解就真的丑化慈禧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又接连死了老公和儿子,要说她一点母爱都没有,那真是逆了天理了。
谁也不是天生就爱干活的,慈禧太后也是一样,她请最好的老师教光绪帝,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他能独立掌权。
毕竟对于慈禧太后来讲,能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已经站在权力巅峰的她只会考虑两件事,一件是身前事,一件是身后事。


三、
慈禧太后大概率会死在光绪帝前面,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慈禧太后自然也知道,所以,她是务必要跟光绪帝搞好关系的。
不为别的,就为了生前大家都能评价一句老佛爷吉祥,死后,大家能评价一句老佛爷不容易。
所以,等到了光绪帝该亲政的时候,毕竟祖制在那里摆着呢,慈禧太后也就真的还政给了光绪帝。
这个还政可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是给了一点点权力,大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中攥着。实际上是真的放出了绝大部分权力,根本不存在光绪帝是傀儡的说法,毕竟慈禧太后都向荣禄讲过:
“我现在也就扎扎花……”
但,希望多大,失望也就多大,就算是光绪帝亲自指挥的甲午战争大败,大清都被打断了脊梁,慈禧太后仍然没有怪罪光绪帝的。而是认为这是亲政之路上必经的坎坷,谁知光绪帝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要变法。
变法,慈禧太后也是同意的,也是让他大展手脚,可惜,慈禧又失望了……
光绪帝就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样,大肆封官又大肆撤官,像康有为这种人,在慈禧太后这种老油子看来就是个胡闹嘛,但光绪帝不这么认为,一下子就给封了六品官。
不要小看六品啊,一个初涉政坛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六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眼看事情不妙,慈禧太后也不过是收回了一二品大员的任免权,还是希望光绪帝能回头是岸的。


四、
慈禧太后真正感受到天塌下来的事件,就是“围园杀后”事件爆发: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光绪帝要变法图强,慈禧太后当然也不愿意让大清衰败,他们两个的意图是一致的。
可是,光绪帝不去请教慈禧太后该怎么一步步变法图强,却想着一些歪门邪道,以为杀了慈禧太后,变法就能成了。
若真是这么简单,慈禧太后都让权十年了,这十年光绪帝都干嘛了,就没整出个子丑寅卯来?
当然,“围园杀后”计划光绪帝究竟知不知情,我们尚且不知,但光绪帝的战略思维绝对是错了。慈禧太后不是他的竞争者,恰恰是他的后台兼靠山,他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而不是跟她作对。
慈禧太后不喜欢维新派,自然有她老人家的考量,光绪帝不去找出根源,反而在维新派的裹挟下越走越远。
炸毛了的慈禧太后震怒了:
“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光绪帝一下子就傻了,自然不敢承认啊,但怀疑的裂痕已经横在他们俩之间了:
“痴儿! 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你这个笨蛋皇帝,我是你的靠山啊,你不想着怎么治理国家,反过来却想着怎么治理我?我要是死了,你能镇得住各地方督抚?你能镇得住皇亲国胄?甚至连维新派你都镇不住啊?你这个白痴


五、
撕破了脸的“母子俩”,是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帝,并非是简单的一厢情愿,更是有满族皇室的胁迫。
但是慈禧太后也清楚,再换一个皇帝,一是自己岁数大了,没有精力再去培养了。二是能选择的人也太少了,有数的几个人选其背后都有强大的背景,绝不是醇亲王奕譞那么好控制的。
所以,最终慈禧太后选择了折中之计,也就是立溥俊为大阿哥,结果,出乎她意料的是,洋人不愿意了。
而且经历了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是糊涂了,犯了光绪帝同样的激进错误。于是痛定思痛,也觉得这个大阿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是废掉了他,继续让光绪帝当傀儡皇帝。
刚才也讲过了,慈禧太后身前事基本是定了,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了,但身后事却不得不让她思绪万分。
这由不得她不多想:
历史上女子掌控大权的,也就那么几个,比如武则天,比如吕后。吕后不用说,身败名裂,死后立的少帝刘弘被废了,吕氏家族被连根拔起,政治遗产几乎丢光了。
武则天还好些,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给传了,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也没有势不两立的矛盾。
慈禧太后就不一样了,毕竟跟光绪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一旦自己死在了光绪帝前面。能不能安稳地下葬都得打个问号,至少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就会被推翻,自己的后党党羽也会被一网打尽,后果不堪设想


六、
不要觉得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实际上有明晃晃的例子摆在前面:
什么唐高祖李渊啊,汉武帝刘彻啊,这些不提,就提清朝皇帝中的雍正帝,他可是传位给了乾隆帝,但是政治遗产呢?
雍正帝留下了那么多给大清续命的规章制度,但是基本都被乾隆帝给推翻了,主要原因还是他站在了老臣那一边。这还不算,连老爷子辛辛苦苦跟曾静合写的《大义觉迷录》,都被乾隆帝给封了。
曾静更倒霉,本来是雍正帝选择的形象代言人,跑到全国各地宣讲雍正帝作为的人,结果也被杀了,等于是全面否定雍正帝。
慈禧太后能不怕吗?
不管怎么说,她可是一个要脸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光绪帝就必须得死在她的前面,不仅要死在她的前面,还得毁掉光绪帝的照片,让他失去存在感。
要知道整个后宫里面,珍妃是广州长大的,酷爱摄影,没事就在后宫拿着照相机乱照。她又是光绪帝的宠妃,结果他们俩的相片却一张像样点的都没留下,这个我之前有写过。
就这样,1908年11月11日,光绪帝喝了一杯老北京酸奶,随后开始大喊肚子痛,接连在床上翻滚了三天,终于一命呜呼了。
随后,慈禧太后马上选了溥仪做皇帝,并且让溥仪他爹载沣做摄政王、光绪帝的老婆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安排好了这一切之后,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随他而去了……


光绪帝悲惨的一生,是他自己造成的,还是慈禧太后造成的?
毫无疑问,光绪帝的死跟慈禧太后脱离不开干系,但,他的悲剧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确实是自己不争气,战略上出现了问题,本该联合慈禧的,却走错了方向,战略错了,战术再厉害也是白搭。
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的错,本来光绪帝可以慢慢学习治理国家的,可惜外部环境不等他啊。刚刚亲政,就像打游戏刚刚出了新手村,结果一下子就碰到了超级大BOSS。技能啥的还没怎么学呢,身上也都是一些初级装备,还勇敢地往前冲,结果让人家一下子就给拍死了。
而从光绪帝死后一天,慈禧太后就跟着他走了来看,在针对毒不毒死光绪帝上面,慈禧太后也是犹豫再犹豫。自己实在是扛不住了,这才痛下决心,当然,是不是她指使的,这也只能是一个迷了。


但动机是存在的!
光绪死于1908年11月14日晚6点左右,并且是突然死亡。仅仅不到20小时后,长期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也与世长辞。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死亡?就像是计算好的一样?
从清宫留下的记录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答案。上面只是显示,光绪向来体弱,于是突然病死,好像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就在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联合北京法医检验中心从他的尸体中检验出了高浓度的砒霜,最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可怜的光绪根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毒死的。
究竟是谁毒死了光绪?多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开慈禧这个重要人物。
扶光绪上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光绪之所以能成为光绪,完全是慈禧的功劳。他就像个泥人一样,是被慈禧一手捏出来的。
众所周知,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载淳。咸丰死后,载淳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但同治帝5岁即位,19岁就死了。临死前,连个后代都没留下。


古往今来,皇位继承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父死子继。同治帝虽然没儿子,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大可以从堂侄里过继一个,让那个过继来的孩子继承皇位。这也是大臣们提出的第一个解决办法。
理论上,这么干没毛病。但前面已经说过,同治是咸丰的独生子。也就是说,他的堂侄们根本不是咸丰的后代,而是咸丰兄弟的后代。血缘上来说,有点远了。于是,太后慈禧自然是不愿意的。作为咸丰的女人,她当然不希望自己家的江山落到亲族里的旁支手里。
既然不能过继,那就只能启动皇位继承的第二个原则——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在同治的兄弟里找一个人选。找谁合适呢?慈禧一眼就看上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年仅四岁的载湉。因为载湉是她的亲外甥。让自家人做皇帝总是更放心。至少,有了这么一层关系,以后两个人起冲突的几率就比较小。这是慈禧打的如意算盘之一。
她的如意算盘之二,就是载湉年纪小。为什么要选年纪小的孩子,不选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慈禧被吓怕了。咸丰死后,她和八位掌权的大臣斗了很久,才最终打败他们,掌握大权。如果立一个三观已经稳固的皇帝,万一新皇帝以后看她不顺眼,她不是在养虎为患?
孩子越大,难免就越不好管。慈禧不想冒这个险。年纪小的孩子总是可塑性更强,更好教育的。把他捏成什么样,长大以后就是什么样。从小养大的狗,总比半路买来的更忠心。
对于这些,年幼的载湉当然一无所知。他只是服从了决定,懵懵懂懂地离开王府,去到紫禁城里,像个被任人打扮的洋娃娃一样,做了下一任皇帝。自此,大清的年号正式从“同治”改为了“光绪”。
慈禧与光绪,甲午的战与和
既然要培养一个温顺的孩子,为己所用,光绪进宫后,慈禧当然对他的一切非常上心。不仅在吃穿用度上严加管教,教育方面,也是煞费苦心。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决定让老臣翁同龢做光绪的老师。


翁同龢像
为什么不选别人?因为她担心光绪被带偏。她对光绪的期望,是成为一个听话的,永远和自己站在一起的皇帝,牢牢地守住大清的江山。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逐渐传到中国来,如果选年轻的,有想法的人做老师,光绪的三观难免会变得不传统,对慈禧不是很孝顺,以后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就更肆无忌惮。在慈禧心中,这是大忌。
但她也没有完全用规矩来框住光绪,因为她非常清楚,只有真情才最能收买人心。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对光绪还是非常关心,百般爱护的。
她的苦心并没有白费。基于这样的情况,光绪从小到大,确实对她非常崇敬。这种崇敬,既来源于血缘和地位上的双重敬畏,也来源于两个人之间的私人感情。慈禧对此非常满意,于是,眼看光绪即将成年,她亲自提出了“还政于君”。
当然,随着光绪越来越大,按照传统,她也没法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了。但另一方面,她也非常自信地觉得,自己培养了光绪这么些年,就算大胆放手,光绪出于对自己的崇敬,也不会做出什么忤逆的事情来。
除了情感上的考虑,慈禧也有现实方面的考虑,那就是,在多年的听政生涯中,她豢养了一大群党羽,已经在朝堂上稳固了地位,站稳了脚跟,没必要再强占位置。就算退居二线,那些大臣也会对她忠心耿耿,不会轻易站在光绪那边。
为了更加保险,她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光绪。名义上是亲上加亲,实际上,相当于在光绪身边安插了眼线。如果光绪听话,一家人当然和和气气,如果光绪不听话,慈禧从幕后跳出来,还是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收拾他一顿。
马不停蹄地做完这一切,慈禧终于放心地搬到了颐和园。看起来,她好像退出了政坛,实际上,一切还是老样子。由光绪处理的都是一些小事。特别重要的大事,依然由慈禧亲自处理。
对于这种局面,一开始,光绪不太在意。因为他依然对慈禧满心感激,无比崇敬,但随着亲政的程度加深,他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更希望能够全权处理所有的事情。
一些早就不满慈禧的大臣看到了光绪的抱负以后,也开始支持他反对慈禧。帝党形成了。这伙人和以慈禧为首的后宫党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一直明争暗斗,打得不亦乐乎。
他们之间的矛盾,直接体现在甲午战争上。甲午战争,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两个大哥抢小弟的过程。这个小弟叫朝鲜。最初,它是清朝的附属国,后来,日本强大了,也想让朝鲜做自己的附属国。大哥只能跟一个,而朝鲜谁也不敢得罪,也给不出明朗的态度。于是中日之间发生冲突,也就很正常了。


一开始,两党都主战。因为大家对日本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认为它区区一个小国,这么不自量力,不好好教训它一下,真是太丢脸了。于是,几乎毫无阻力地,两国开战了。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当时的日本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并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虽然在技术上,还是和清朝不相上下,但军队里的风气却是焕然一新。相对而言,清军的贪污腐败多年以来根深蒂固,一直没有好转。再加上一些战略战术的失误,在陆战中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陆战不行,海战怎么样呢?也差不多。因为李鸿章早就知道,这场仗一打起来,就会用到自己含辛茹苦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就算最后打赢了,北洋水师也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他更倾向主和。尽管光绪一直叫着出兵,他却磨磨蹭蹭,持观望态度,希望外国出面调停。
陆战以后,慈禧看到清军没占到便宜,也开始转向主和。本质上来说,她是个非常胆小的女人,有些欺软怕硬。在中法战争中,她就是这样表现的——最初要打的是她,见势不好,赶紧求和的也是她。
另一方面,在她的脑子里,一直有严格的远近亲疏之分。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大于中国其它部分。中国直接统治的地区,大于周边的附属国。朝鲜不过是个附属国。为了它大动干戈,还被打成这样,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再算算日子,眼看她要过六十大寿。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不希望被这样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影响。所以,和李鸿章一样,她也希望外国可以出面调停。
慈禧和李鸿章各有各的算盘,只有光绪年轻气盛,觉得在陆战中丢的脸,一定要在海战中找回来。于是,在他几次三番的催促下,李鸿章被迫开战。但清军贪污腐败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海战最后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不仅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慈禧的生日也没过好。


最终,日本不仅占领了朝鲜,还一路打到辽东半岛,眼看就要打进山海关,直逼北京城了。对于这一切,光绪只有傻眼的份儿,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最后,还是慈禧求爷爷告奶奶,请外国人出面调停,才终止了这场糟心的战争。
这件事情让慈禧心力交瘁,也使她对光绪的期望渐渐崩塌——本来,她想让光绪听话,但光绪不听话。如果不听话,有本事把仗打赢也行,但仗也没打赢。所以,在慈禧眼里,光绪除了空有一腔热血,到处惹麻烦,简直一无是处。认识到这些的她难免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当时看错了人,多年以来的努力培养,也都一股脑地打了水漂。
围园杀后
尽管如此,甲午战争以后,慈禧不过是对光绪失望,还不至于有别的想法。然而,围园杀后这件事情,让慈禧对光绪的厌恶达到了顶峰。
围园杀后中的园,指的就是慈禧住的颐和园,后,指的就是慈禧太后。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这是一场威胁到慈禧生命的严重政变。如果慈禧就此死了便罢,如果没死,以她的性格,必然会疯狂反扑和报复。
事实也确实如此。计划败露后,慈禧不仅大肆搜捕维新派,把光绪也软禁到了中南海的瀛台。两个人的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光绪为什么要围园杀后呢?他不是一直对慈禧充满崇敬吗?别疑惑,其实光绪还是那个光绪,他一点都没变。因为策划这件事情的根本就不是他,而是维新派的几个成员,尤其是和光绪一样热血的谭嗣同。
维新派的成功上位,和甲午战争密切相关。清朝战败后,光绪咽不下这口气,一直在寻找富国强兵的好办法。这个时候,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打着变法图强旗号的新派文人,不像之前开工厂,办洋务的洋务派那样,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是试图学习西方的制度。因为他们认为,西方人之所以强大,不在于技术的先进,而在于制度的先进。
光绪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重用维新派,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对于他的这些举措,慈禧一开始很不开心,后来被人劝说,才勉强做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打算等他办不出样子,再像甲午战争一样,站出来笑话一通,规劝一番,把烂摊子收拾干净。


万万没想到,在维新派的帮助下,光绪如虎添翼,竟然真的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这迫使慈禧不得不认真看待这件事。但是,很快,光绪的变法遇到了重重阻力。因为各级官员执行方面的问题,收效甚微。
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光绪开始大操大办,进行人事任免。这就让慈禧更不开心了。因为光绪这是在明目张胆地动她的人,削减她的势力。两个人,或者说,在维新派拥护下的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得到了空前的激化,直到维新派想开议院,动高层,主要是影响了慈禧决策权的时候,慈禧终于忍不住了。
维新派见势不好,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一众人等里,最先提出“围园杀后”的是谭嗣同。最初,康有为等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谭嗣同不以为然,一意孤行。
如果计划严密,人手充足,计划也不一定会败露,只可惜他们把筹码压在了袁世凯身上,希望袁世凯带兵进京,围住颐和园,杀死慈禧。
袁世凯表面满口答应,实际却偷偷告了密。得知计划的慈禧勃然大怒,让一场所谓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活生生地变成了“百日维新”。


虽然整个事件进行过程中,光绪并不知情,但慈禧对把“围园杀后”的责都算到了光绪头上。自此以后,慈禧对光绪的成见,越发加深。
毒死光绪,慈禧有嫌疑
经“围园杀后”事件之后,光绪的待遇一落千丈。之前,他虽然手里没有实权,好歹还有皇帝的待遇,但是,自从被软禁在瀛台以后,简直就像囚犯一样,连饭都吃不饱。每天吃的,不是剩菜剩饭,就是已经腐坏变质了的。


有时候,光绪实在受不了,想让御膳房做点能入口的饭菜,御膳房不敢得罪慈禧,也只能先问慈禧的意思。而光绪之所以被这样对待,还不是因为慈禧授意。所以,慈禧知道了以后,不仅不同意,还会说光绪太浪费,再斥责一通。
吃的是这样,住的又是怎么样呢?破破烂烂,四处透风。就算冬天,慈禧也不让人给光绪添炉火,搞得房间里寒气逼人,滴水成冰。就连窗户纸破了,也没人敢去修。有一次,内务府大臣立山实在看不下去,偷偷把窗户纸糊好了,慈禧知道以后,不仅好好收拾了一顿立山,以后更是找了个由头,直接把立山处死了。
接下来的几年,光绪都是这么过的。艰苦的生活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再加上本就体弱,光绪开始经常生病。这给了慈禧一个新思路——为什么不一直把光绪虐待至病死,另立新君呢?但她明面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只能抓住光绪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做文章。
1898年,她以光绪常年生病的名义,昭告天下,让各路名医来给光绪看病。大家知道了这件事,十分关心光绪的健康,也并不是没有名医应召,这些医生里,甚至包括外国的医生,但他们有的连光绪的面都没有见到。慈禧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找名医给光绪诊治,只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光绪的身体很差,给自己杀光绪或者另立新君找个合适的理由。
但慈禧的这一算计,没有成功。在得知光绪染病后,上海绅商经元善等 1200人联名发电——“请保护圣躬”,各行各业的人士和海外华侨也纷纷表示对光绪的关心。慈禧见状,只能暂时搁置了最初的想法,但后来又以光绪体弱多病,难以生育为由,迫不及待地想再找一个接班人。
毕竟,她比光绪大了整整36岁,虽然精心保养,但因为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怎么好。就算她身体好,按理说,也会死在光绪之前。
她要是死了,光绪肯定会重新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个时候,她倒不担心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但她担心更重要的一件事——以光绪的本事,折腾来折腾去,是一定会把大清折腾完的。
毕竟,他太容易被别人影响和利用,帝党的形成和戊戌变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当时的政治局势并不乐观。几位大臣执掌兵权,虎视眈眈,慈禧很担心,自己一死,光绪根本管不住这群人。尤其是那个两面三刀的袁世凯。到时候,可没人再去给他收拾烂摊子。
也真是巧,慈禧和光绪都是非常厌恶袁世凯的。慈禧担心袁世凯颠覆了大清,自己愧对祖宗,光绪觉得,要不是因为袁世凯的出卖,戊戌变法也许还能继续下去。所以,在有一次病中,他明确表示,如果慈禧死了,他一定要杀了袁世凯。


同时,他对长期服侍慈禧的大太监李莲英也多有不满,一直想处死李莲英。但是,千不该万不该,这个想法被李莲英知道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他马上报告了慈禧。
其实,对于袁世凯,慈禧也一直想处理,但碍于袁世凯的势力,最终没有动手。连她都这样忌惮袁世凯,光绪又凭什么和袁世凯抗衡呢?她非常担心,光绪没有杀成袁世凯,反而被袁世凯篡位。
退一万步讲,就算光绪有本事,杀了袁世凯,继续进行变法,变法后的大清,也不是她慈禧想要的那个大清了。更何况,之前的教训已经说明,变法一定会引发种种矛盾,每一个矛盾,都可能对政权的维系造成莫大的震动。
大清不能完,就算完,也不能是因为她完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慈禧拼了老命,也要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一定要亲眼看见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上位。而要实现这个,光绪就一定要先死。
当慈禧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她能想到的,还是死后自己的结局,大清的结局。于私来说,慈禧想要死后哀荣,但掌权的光绪指不定会作出什么出格的事。于公来说,慈禧要政权平稳过渡到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手上,如果解决了光绪,内部问题就能解决了,可以让自己一方的势力腾出手来处理外部问题。


所以,于公或于私,慈禧都是有杀光绪的动机的。
慈禧做的一件大好事。
成功弄死了一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蠢货,让蠢货有了个不错的名声;留下了一群蠢货辅佐着一个幼儿,给溥仪、遗老遗少们一个不算血腥的结局;有利于革命党橄榄带清。
说点普遍不知道的吧,因为光绪想带着中国加入日本,尊天皇为上。戊戌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找个爹当儿子
知道了这件事,别说慈禧了,我都想弄死他。
因为名义上的君主亲政之前摄政的人,一般在他们亲政之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慈禧的前朝有张居正,慈禧的前辈有多尔衮。
当然,如果同治活得长一点或者慈禧活得短一点,可能就没这个问题了。
光绪必死!老佛爷于公于私都会弄死他!
于公,光绪什么人慈禧心里太明白了,从小,慈禧对光绪还是不错的,光绪最次还有个皇帝的待遇,但是对光绪来说不是好事,小小年纪就养成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再看看慈禧,对身边人都比较宽厚。
其次,光绪能力太差,根本控制不了朝局,别忘了,戊戌之前,光绪可是实权皇帝,掌握政权差不多10年时间,虽然慈禧在后面盯着,但是慈禧也只是盯着,没有过分干涉,但是,看看结果呢,戊戌变法居然连个有兵的人都没笼络到!
最脑残的居然找上袁世凯,关键老袁不傻,他小站的兵,刚练起来,子弹都是一天一供,调过来逼宫,还不如直接拿枪给自己脑门来一下,痛快!光绪光知道小站有兵,具体情况根本不清楚,说到底还是幼稚!
最关键反慈禧这步棋,我是真没看懂,人家老太太修个园子准备退休了,大权早晚是你的,最关键老太太根本没有阻止你,你去说点好话,问问老太太意见,让她出面把顽固派解决一下,这事不就成了吗!
人家啥事没干,你就要宰了人家,谁能答应?
最后,再看看这光绪到底想干什么?大清这么多人不用,想把伊藤博文拉过来干首相搞君主立宪,这能搞成?
刚花了2千多万让左宗棠收复的新疆,又要折价卖出去?
又要废科举,还不提供新的上升通道
这操作我觉得都是嫌大清命长!
不弄死他,留着继续把大清弄没了吗
于私
光绪命肯定比老太太长,老太太死了被清算!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弄死!
不过我觉得逼着慈禧最后一口气也要搞死光绪,主要还是能力不行,怕把帝国葬送了!
不弄死光绪,光绪就会成为另一个顺治,她慈禧会成为另一个多尔衮。
慈禧最怕自己死后光绪鞭尸她,所以最后十年故意培植袁世凯这个光绪的死敌,企图牵制光绪,大清的江山,宁给老袁,不给光绪,不能让光绪为所欲为。
但在死前变了主意,觉得袁世凯可能也不是光绪对手,遂下决心毒死光绪。
但在确认光绪死讯后,他又觉得便宜袁世凯了,袁世凯毕竟是个汉人,天平又失衡了,于是又安排光绪的弟弟和侄子上位,来牵制袁世凯。
光绪如果活着会做慈禧的秘密报告
光绪38岁突然死了,他亲笔写的《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无梦不举即自遗泄”,就是滑精了,身体极差。
临死前几年,就很少遗精了,他自己认为是“无力发泄之故”,肾亏太厉害,“并非渐愈”。
《病原》一般由御医记录,但光绪身体太差,经常自己写,很重视。
光绪曾亲手抄写一份“治遗精方”,由熟地、泽泻、丹皮、茯苓、山药、枣皮、芡实、菟丝子、杜仲、巴戟天、猪油等组成。
此方有光绪亲笔书写的“极效”二字,效果棒棒的。
所以,长期以来认为光绪是病死的。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
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
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意思是也有少数不接受,认为是被毒死的。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但却是谜一样的王朝,有光绪之死和乾隆之出生等8大迷案。
所谓盛世修史,是中国的传统。
袁世凯手里写过《清史稿》,可想而知,那是乱世修史,沽名钓誉,冒充盛世,急就章那。
清朝写明史,花了60年。
200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成立,正式启动清史编辑这一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当时就拨款6个亿。
20年过去,已经完成初稿,白话文,3000余万字。目前进入三读三审,估计还要10来年。
清史工程格外大,翻译就是大工程,满文以及各种外文,前所未有。
2008年,在光绪皇帝死后100年之际,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牵头,组织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
通过现代法医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为:“光绪帝系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死亡。”
一般人服用砒霜60到200毫克就会致命,而在光绪皇帝的衣服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达到了200多毫克,中毒而死,板上钉钉。
这也与名医屈桂庭的记载相吻合。
名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里说,光绪死前3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
光绪入殓也一反常规,由宫内太监办理,生怕别人知道。
而且,很早之前,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慈禧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在英文版《瀛台泣血记》中,都认为是被毒死的,各自指出了疑似凶手。
所以,砒霜中毒的结论不容置疑。
砒霜不可能自己跑到光绪肚子里去,被毒死就合乎逻辑了。
砒霜,就是鹤顶红,潘金莲喂武大郎的那个,大郎,喝了这碗吧。
问题是,谁喂了这一碗呢?
怀疑对象有三个,袁世凯、慈禧、李莲英。
实际就是两个人,慈禧和李莲英穿一条裤子,所以,德龄公主直接说,是李莲英下的手,慈禧下的令。
溥仪说,慈禧毒死光绪也有可能,但应该是袁世凯,怕慈禧死后,光绪秋后算账,于是毒死光绪。
1840年鸦片战争后,都认为是科技不行,开始洋务运动。
结果,甲午战争,科技更先进的北洋水师,被小日本吊打,于是开始反思制度问题。
光绪开启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满汉平等,向祖宗之法举起屠刀。
老祖宗老佛爷开始也默认,后来怕帝党坐大,夺了她的权,就不同意了。
慈禧派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掌管北洋新军,拱卫京、津。
荣禄,据说还和慈禧有一腿。
慈禧26岁守寡,传说与多人有染,包括李莲英。
光绪嗅到杀机,赐予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衣带诏:“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
谭嗣同带着衣带诏,夜访法华寺,密会袁世凯,要他起兵勤王,诛杀荣禄,控制慈禧。
袁世凯满口答应,转身就向上司荣禄告密。
接到告密后,慈禧直接冲进光绪卧室,一顿臭骂,把他关在瀛台,一关就是10年。
光绪恨死了袁世凯。
在瀛台,光绪经常画乌龟,背上写上袁世凯的名字,然后把乌龟粘在墙上,用竹签“扔飞镖”。
把袁世凯这老乌龟被射成筛子,光绪笑了。
袁世凯做贼心虚,当然有作案动机,但作案条件应该没有。
当时袁世凯已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
任何从宫外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就算有内线,但不可能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那是一个牵涉面太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这么多内线。
只有慈禧可以,都是她手下。
说袁世凯是凶手有影响的只有溥仪,说慈禧是凶手除了德龄公主,还有启功。
启功,著名书法家,清室后裔。
启功说过,他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
“塌喇”,满语,就是酸奶,营养品哈。
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正式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
所以,应该是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公主说的比较靠谱,慈禧下的令,李莲英下的药,其他小太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毒死了光绪。
回到问题,慈禧为什么在自己死前20小时,还要毒死光绪皇帝?
一,慈禧“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光绪生病,慈禧也生病了。
这天,光绪高兴坏了,在日记中写道:
“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
日记摆在桌子上,被李莲英看到了,马上给慈禧打小报告:“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
慈禧一听,脚一跺,牙一咬:“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随即下懿旨,光绪的一切饮食起居、寻医问药之事,一律由李莲英负责。
一个半月后,11月14日,光绪暴死。
二,戊戌变法导致慈禧、光绪“不共戴天'
光绪被软禁在瀛台,那个惨。
瀛台是一个小小的孤岛,四面临水。
每天,小船接送光绪上朝、退朝、送饭。
伙食不好,吃不饱,据《庚子国变记》记载:“上居瀛台,饮食不时通,采槿花而。”
堂堂皇帝,吃野菜充饥。
德龄公主有时也过来,教光绪个把小时英文。
德龄公主用英文写的《瀛台泣血记》,记载了光绪的凄惨生活。
某年冬天,水面结了冰,可以走人。
光绪帝就去冰面散步,没走多远,就被崔玉贵等太监发现,“抓”了回来。
慈禧知道了,叫人把冰凿开,并将陪同光绪散步的6名太监,乱棍打死。
然后每天凿冰,凿了冻,冻了凿。
窗户纸破了,冷风像刀子一样,呜呜叫,光绪一晚都睡不热。
找来内务府的大臣,大臣赶紧磕头谢罪,叫人裱糊好了窗户。
慈禧知道马上召集内务府大臣开会,进行赏赐,所有大臣都有“红包”。
轮到那位帮光绪补窗户的大臣,赏他一只哈巴狗。
从此,内务府再没人敢关心皇帝的生活。
光绪说“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吾不如汉献帝也”。
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慈禧根本不要借光绪的名头,直接干。
三,慈禧对光绪由爱转恨,爱之愈切、恨之愈深
慈禧老公咸丰皇帝,30岁死,就一个儿子,同治皇帝。
偏偏这根独苗,就是和兰贵人慈禧生的,她中奖了。
慈禧母凭子贵,和慈安皇后并尊为皇太后。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时才5岁,两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1873年,同治皇帝17岁,两太后卷帘归政,慈禧仍在幕后操纵。
1875年1月12日,不争气的同治皇帝,还没活过他短命的老爸,19岁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和慈安召集大臣“商量”立嗣事宜,慈禧开口就说: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静听。”
赤裸裸,霸气侧露。
4岁的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作为一个道具,被抱上龙椅。
两后继续垂帘听政。
慈禧如此恨光绪,主要是预期反差太大。
当初把光绪当成宝,爱得不要不要的。
慈禧自己说光绪小时候“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谁知光绪不听话,是个“有志青年”,。
光绪叫爱新觉罗·载湉。
清朝有测字先生拆解“湉”子,说无心则活,没有中间那个竖心旁,就活了,而有心则成活死人。
光绪偏偏有心,一直梦回康乾盛世。
但姜还是老的辣,光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四,慈禧心狠手辣
在极度男尊女卑的时代,能够专权几十年,几乎成了第二个武则天,一定是心狠手辣,这个不用说。
慈禧曾公开叫嚣:“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老子天下第一,不容任何人挑战,就这样。
慈安太后也是暴死,据说就是慈禧干的,从此”二人转“变为”脱口秀“,慈禧一人独揽大权。
客观地说,慈禧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搞好,垂帘听政也曾听出个短暂的同治中兴,但她这种独裁,就是搞不好。
慈禧的最大的历史功劳就是收复新疆,首次在新疆和台湾建省。
戊戌政变后,其实戊戌变法大部分措施,慈禧措施都实行了。
尤其是逆转几千年来的重农抑商、大办实业,和开办新式学堂、下令妇女不再缠足,等等等等,都是慈禧的历史功劳。
但一讲到君主立宪、满汉平等,要挑战她个人的无上权威,她就不干了,也是历史局限吧,没人能超越历史。
还有就是慈禧老了,光绪年轻,有代沟,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不同,这才是他们矛盾的根源所在。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想按自己的来。
因此,当慈禧觉得自己不行了,就毒死了光绪,怕自己死后,光绪翻案,临死都要捍卫自己的权威。
其实慈禧早有杀人之心,八国联军时,慈禧曾一时想自杀,就想拉光绪垫背。
据《景善日记》记载,慈禧说:“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
综上所述,慈禧心狠手辣,对光绪由爱转恨,爱之愈切、恨之愈深,戊戌变法导致慈禧、光绪“不共戴天',慈禧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怕自己先死、光绪翻案,就先下手为强。
至于光绪死后20小时,慈禧就死了,纯属巧合,慈禧自己也没想到。
我觉得最恶心的就是光绪之死秃子头上的虱子,还能再明显吗?
说句不好听的但凡有点脑子也知道谁干的。
可偏偏有人给慈禧老巫婆洗,说可能不是慈禧干的,什么李莲英袁世凯。
难道你姓拉?是叶赫那拉那一支?
光绪是中砒霜死的这个实锤了,袁世凯就是再牛逼,光绪就是再傀儡,他也不敢明晃晃的拿砒霜毒死皇帝!
况且砒霜毒死皇帝太医基本一眼可以看出,那么光绪的诊断脉案和药方,包括一些起居史料,总会出现端倪,用不着遮掩,你指望满清遗老遗少惯着袁世凯那才是笑话。
李莲英更别提了,他更不敢,一条狗而已,他狗仗人势,没慈禧他啥也不是,更别说毒死皇帝,当然你说他亲自得到慈禧的授意下毒有可能,但他绝不是毒死光绪的幕后元凶。
就这么一个简单无比的问题,很多没脑子的还在这里说不是慈禧干的,真是坏人不可怕,傻逼可怕呀。
有一种说法是慈禧当时没想到自己能死,对自己的生命力还保持乐观,所以她才全然不理会张之洞和其他大臣提出当立长君的提议,她还想接着垂帘听政,所以要找个小孩子当傀儡。那么为什么要是那个时间段呢,这和光绪帝的装病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光绪打心里痛恨慈禧,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哪怕身为囚徒,也依然和慈禧斗心机,慈禧的七十三岁大寿是大事,慈禧一向注重自己的生日。光绪提前半年说自己腰疼不能下跪,到了生日那天更是当众抻胳膊抻腿,表演成排除万难也要给慈禧跪下的样子,让慈禧十分难堪,之后光绪似乎稍微有一点着凉,其实根本没什么事,但光绪借题发挥,十月十六日上朝的时候在皇帝宝座上垫满了枕头,装的病的像起不来一样。也不知道光绪是否意识到了这样的表演太过了,对自己不利,十月十七日,光绪正常上朝,没有任何表演,给臣子展示出了身体健康的印象。但是就在十月十七日傍晚,慈禧用送食的方式用砒霜给光绪下了远超致死量几倍的毒。光绪挣扎四天五夜才死,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其真实的身体素质。
也许慈禧就是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皇帝自己主动装病,像病的快起不来一样,16号装病,17号恢复,17号晚下毒。
可是巧合的事17号晚间慈禧的病情也突然恶化,也许这就是天意,慈禧再也没有机会第三次垂帘听政了。
21日傍晚,光绪帝驾崩了,慈禧终于可以放心了,再也没人要尽翻旧案了,也更加没有人会在她死后去对她的名誉地位造成威胁了。至少在她心目中是这样的。
慈禧信心满满,发布谕旨,一切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裁度。可上午发谕旨,下午慈禧就不行了,改称一切由摄政王裁度。
慈禧对于光绪的感情应是很复杂的,有人觉得光绪作为慈禧多年的政治对手,没了以后,慈禧心中不平之气也消,留下的只有孤独凄凉之感。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慈禧的性格,她大概只有喜这一个反应,她巴不得光绪快点死,盼了多少年,多少月,终于大仇得报,把这个不孝子杀了。也许慈禧心里没有一点愧疚。
光绪之死是慈禧精心计划,盘算多年,发现机会,又突然实施,但慈禧之死应该是天意,慈禧没想到自己真的就能73岁就死。她还对自己抱有一丝希望。可最终希望落空了。光绪是死了,可她慈禧的死后哀荣也没持续几年,她把大清朝嚯嚯成这个样子,光绪帝死后,再没有一人能担当起皇帝的责任,没有能力治理危难中的国家,清越四年而亡。她的陵墓也被孙殿英盗发,尸体受尽侮辱。后人对她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真也是讽刺了。
如果光绪不死,慈禧升天以后,会出现一下情况:
一、光绪归政,君临天下,康有为、梁启超迅速回归,反攻倒算,先杀袁世凯,再开缺王公大臣,以袁世凯的能量,袁世凯为了自保,也要反击,北洋新军,南方十八省凡是拥护过慈禧亲政的都将靠向袁世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将提前3年打响。
二、慈禧死,载沣先下手为强,干掉光绪,扶自己儿子溥仪上位,
三、最大的可能,就是袁世凯趁慈禧死或者未死干掉光绪,扶奕劻的儿子载振上位,或者联合载沣扶溥仪上位,
实际情况,剧本也是这样演下来的,
剧本在光绪死后,出现一个小高潮,载沣假装要杀袁世凯,替他亲哥哥报仇,然后张之洞等一众大臣苦苦求情,放他一马,这也是老袁想要的结果,然后夹着电台回到老家去筹划辛亥革命去了。
唉,想要光绪这个巨婴不死,实在是太难了!
怎样才能让这个我亲手调教的连二哈都不如的小宠物,平安地活下去?
这是老佛爷在下决心毒死光绪的前 ,一直苦苦思索的最后一个难题了,
无解,无解!象哈姆雷特那个“生或者死”一样无解。
我曾经在满朝文武面前胯下海口:在 大清,除了洋人,没有老娘办不成的事!临到自己的不忠不孝的儿子身上,千算万算,他也是个死货呀!
恍惚之间,耳边传来李莲英的细语,老佛爷,已经办妥,是袁小四帮咱们策划的,您就安心吧。
嗯,还是小莲英子懂我的心啊,只是,你不该扯上那个姓袁的,
我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我没了以后,有个人能罩着你,
唉,不过你却忘了,杀人灭口,可是千百年来的不变的规程啊,
也好,你就早早的陪我去吧。到了阴间去服侍我,别人我还不顺手。
老佛爷就这样想着、想着,就升天了。
三国里 刘备在死之前也带走了刘封
明面上的理由是欺凌孟达,且不救援关羽。
但是诸葛亮的理由是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核心就是你刘备活着 刘封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 你刘备不在了 刘封存在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了
刘封别看是义子 但是偏偏曾经是当过继承人培养的 刘封肯定是服刘备的 但是以后服不服刘禅就难讲了 而且让刘禅处理刘封 相当于弟弟处理哥哥 有点难办
对于当时连续经历两次大败仗的蜀汉政权来说 需要的是稳定 只好让活着的刘备处理了。
对于慈禧来说 光绪是属于一个不合格的皇帝
让光绪重新掌权 这个满清政权肯定完蛋 偏偏光绪是皇帝 其他人不好处理 只能自己处理了
只不过满清气数已尽 慈禧死后几年 在内忧外患中结束了
慈禧太后是唯一能够保护光绪皇帝的人!满清贵族才是要杀死光绪皇帝的真正凶手。但是有些事情,就算是慈禧想办也无能为力,只能尽可能延长光绪的寿命。若慈禧去世,留下光绪皇帝只能是更加凄惨的命运。慈禧不会杀光绪,但慈禧在临终时候不会组织其他人杀光绪。
光绪和慈禧去世后,慈禧风光大葬,可是光绪的葬礼呢?慈禧太后葬礼直接花费银两220万,光绪的只有45万两——墓穴当时还没有建好。 这就是差别对待。
很多人现在都没有搞明白,包括光绪皇帝自长时间都没有明白,谁最渴望光绪皇帝死,谁是光绪皇帝的敌人!
大清朝廷是谁的朝廷——是祖宗的江山,不是某一个人的,更具体点说,不是中国汉人的江山,是满清贵族的,不是慈溪太后的,也不是光绪皇帝的。光绪皇帝想振兴中国本身就是愚蠢的想法——汉人不相信,满人不支持啊。满汉分离一直是大清的国策,满族人有资格称之为奴才,汉人官员只能是大臣,大臣不如奴才,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光绪还是慈溪,两个人的权力都不能离开满清贵族的支持。满汉分离是大清的国策,太后以及皇帝能依赖的只有满清贵族。就算是慈禧太后她也没有能力改变。脱离满清贵族,皇权不存在!无论是太后还是皇帝,两人权力的基础就是满清贵族,谁动这一点谁下台。
慈禧太后和光绪的感情是很深的!光绪皇帝最后的号为“德宗”,就是慈禧给的。
慈禧太后在去世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媳妇,一直认为自己把大清江山守护的好,并还给了满清贵族。
光绪皇帝变法如果只是看内容的话,没有啥毛病。就算让康有为、梁启超随便闹,能闹出什么浪花!光绪帝的水平以及维新派的水平,就那个熊样,说句难听点就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虽然康梁虽然是汉人,不可怕。
但是光绪皇帝在变法的时候,犯下了一个极端愚蠢的错误——光绪皇帝准备聘用日本人伊藤博文等一批东洋人人当变法的政治军顾问!说难听点,光绪就是引狼入室,配和洋人来灭满清贵族的。伊藤博文是啥政治水平,光绪皇帝是啥政治水平,伊藤博文是啥人——甲午战争的元凶。此举,意味着无论满清贵族还是汉族官僚,都会极端反对的。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立刻囚禁光绪,后来才是袁世凯告密!
为什么不能聘用日本人当大清改革的政治顾问?大清的国情,同时也是现在中国的国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朝野的共识——唯独光绪不懂。 事实上,各国的政界都是如此!如果要进行政治改革,美国的总统敢雇佣中国的政治家来当改革的政治顾问吗?
中国人有极端强烈的排外情节!在政治改革的权力领域,尤其如此。本来是满清贵族掌握大权,如果用倭寇来当改革的顾问——也只有猪脑子的光绪皇帝才敢这样想!
可以这么说吧,袁世凯面对日本威逼利诱,不敢这样做;毛润之接受苏联援助时,也不敢这样做;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不敢这样做;洋务运动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不敢这样做。
苏联改革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聘用了美国西欧的政治顾问——苏联解体。
张学良在东北的时候,雇佣大批日本专家人士当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顾问,结果日本人不仅坑杀了张学良的儿子,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更是多方面泄露东北军军事核心机密,误导张学良的思维,让张学良一错再错。
国民党在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聘用了苏联的军事政治顾问训练军队——这为国共分裂埋下了种子,同时也导致国民政府内部有一大批隐藏的苏联间谍。
历史已经证明了——政治顾问是不能让外国人的当的。
变法失败后,满清贵族积极主张废黜光绪帝——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光绪才没有被废除。但是满清贵族已经和光绪皇帝拉下了深仇大恨——无解!就算是慈禧太后的高超政治手腕,也解不开这个疙瘩。
一来光绪确实不行,他上位幸亥革命可以提前三年爆发。
二来你不会觉得瀛台之后光绪和慈禧之间还有缓和余地吧?这已经是明牌的政敌和仇人了,光绪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彻底否定慈禧的政治清算,开棺戮尸,诛连叶赫那拉家族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不一定是慈禧毒死的,也有可能是李莲英或袁世凯。
一、偶成皇帝,福祸未启
光绪帝载湉出生于1871年,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道光帝的皇孙。因同治帝早丧无子,皇族大统的承续便只能从皇亲中再选。根据《光绪朝东华录》等资料记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崩于养心殿东暖阁。之后,两太后在养心殿召见诸亲王及王公大臣共19人,共商国是。
由于同治皇帝无子,“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因此最终决定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任大统,为嗣皇帝。此外,还合乎礼法地将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以便将来载湉生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这样一来,同治帝无后一事便算有了交代。


同治帝
其实,若按照长子继承顺序来说,当选下一任皇帝的应该是道光帝的长孙溥伦。但是把皇位拱手让于他人,是慈禧绝对不能同意的。慈禧拒绝立溥伦为帝,说他“宗支疏远”,实际上是因为溥伦年纪较大不好管控,妨碍了她老人家垂帘听政。


爱新觉罗·溥伦像
载湉之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早在辛酉政变期间,慈禧就有意提拔她的妹夫醇亲王上位。醇亲王也因押解肃顺回京师有功,获得慈禧的青睐,官阶迭升,获封都统、御前大臣、管神机营等要职。根据《清史稿·奕譞传》记载,亲王眼看自己的孩子将坐上帝位,也拿不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以至于“仓促昏迷、罔知所措”。
光绪帝被人为安排上位,严重干涉到大清“父死子继”的皇位承袭顺序。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直到同治帝继位为止,皇子身份一直是继承大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慈禧却一改祖制,不仅取消了顾命大臣会议和遗诏制度,而且还彻底改变了幼帝由大臣辅佐的规矩。4岁继位的载湉,身边既然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赞襄政务大臣等王公出现,这就为皇太后垂帘独断行了极大的方便。


慈禧二、软弱的醇亲王和耿直的少年皇帝
光绪上位后,其父醇亲王的位置就变得有些尴尬了,他作为“皇父”,很容易引来非议,搞不好还会变成朝廷斗争的焦点。因此,十分熟悉慈禧脾性的醇亲王,打一开始便同慈禧示弱,这样的软弱让小皇帝在太后面前失去了最后的保护。
据说,奕譞住的正房名叫“谦思堂”,书斋名为“退省斋”,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注意拿捏做人做事的谦逊态度,以免被人抓住了把柄。
幼帝在宫内由翁同龢教授读书方法,由夏同善教给写字修文。慈禧夸奖过光绪,说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载湉从小敏锐好学,为他打开见识做下了基础。


帝师翁同龢
光绪15岁那年写过一首诗,名叫《围炉》:
西北明积雪,万户凌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说明小皇帝独坐深宫却心怀边疆,颇有忧国忧民之心。皇帝自己的责任心越大,对权力的渴望自然越大,这就威胁到慈禧的统治了。
光绪在少年时期亲自参与处理了“中法战争”,从“不败而败”的结局里,光绪初次感受到了政治角力对国务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光绪的基因里,更多继承了其母家强势、外露的性格,而非其父家保守内敛的性格。在皇帝亲政之后,这种不避锋芒的个性成为其与慈禧爆发冲突的源头。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光绪果真是一位玩物丧志的混子,恐怕慈禧还会允许他多活一阵子吧。


光绪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三、光绪之死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正式亲政。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政变为止,皇帝真正“掌政”的日子只有短短的12年。
其实,光绪一直被慈禧视为显示威严的权杖,而不是有待扶持的后生。光绪必须两日一次地亲自向太后“述职”,遇有重大变故,不得随己决断,而要随时请旨。慈禧凭借着裕隆皇后及太监李莲英等人遥控朝政,与其说朝臣们眼见光绪帝端坐在龙椅上,倒不如说是面对着一只会说话的木偶。


隆裕皇后
甲午战争时期,慈禧正忙着庆贺自己的60大寿,一切按照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70大寿筹措。《藏园群书题记》有载,为讨太后欢心,特改清漪园名称颐和园,自皇宫到园区沿途布置彩棚、彩灯,共用绸缎10万匹!用银700万两!这在“积贫积弱”的大清简直就是败家。
甲午战败,光绪在一众维新党人的拥簇下试图改良政治。可是,守旧派们哪里容得下小皇帝这番乱搞?光绪二十四年,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以“惑乱朝纲、不成体统”的罪名,杀害了“戊戌六君子”。而光绪帝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光绪感叹道:“我竟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光绪在瀛台度过了10年“囚徒”生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死于瀛台涵元殿,仅仅比慈禧早了一天。


瀛台
光绪春秋鼎盛,怎么会突然死去?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光绪是受人下毒遇害的。《清稗类钞》等书认为,慈禧太后在病危期间,怕光绪重新执政、倒转局势,于是派亲信下毒害死了皇帝。
英国人拜克豪斯的《慈禧外传》认为,平日里李莲英等宦官经常仗着老佛爷的威严欺压、嬉笑光绪,因此才趁着慈禧死前把皇帝毒死,就是怕皇帝翻过身来把他们处死。


影视剧中的李莲英文史君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录,袁世凯是如何在变法时出卖了皇帝。他也知道,一旦太后失势,自己的下场绝对凄惨。因此才抢先下手,暗中毒死了光绪。无论是谁下的毒,光绪遇害一事算是有了结论。可怜这位充满着热情和理想的皇帝,生不逢时,终其一生,不是受慈禧摆布,便是被他人作弄。如果光绪帝再隐忍狡猾一些,或许他便能寻找出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历史的魅力就是没有“如果”,让我们为这位可怜的皇帝感到惋惜吧!
参考文献
王开玺:《关于光绪帝死因的思考与献疑》,《历史教学》2010年第5期。
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因为慈禧怕成为张居正,死后被光绪清算。
张居正在世时,明朝万历皇帝读错一个字,都会被张居正训斥,等到万历有一点懈怠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会给他读一读霍光传(霍光曾以昏庸为理由废除汉朝皇帝,暗指张居正可以废除万历)。
可以说万历前十年,大明张居正说了算,皇帝说喝酒赏灯,张居正说别花那冤枉钱,留点钱救灾打仗不香吗?万历只能作罢。
“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可以说明朝第一权臣(当然也是真有能力,张居正的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中也算排的上号的改革,和刘瑾,九千岁,严嵩之流不同,但是权臣无疑)。
可是他死后迅速被万历抄家,据说特别惨,全家被封在家里,活活饿死了一半人,儿子也有被逼自杀的。
你想想慈禧按着光绪那么多年,当年为什么要废了他,不就是怕他清算吗?为什么要弄义和团,其中一条就是洋人们反对慈禧换皇帝。
而且看一下慈禧的政治履历,弄死八大顾命大臣上台,是清楚一旦政治斗争失败会有什么下场的,更何况慈禧代表的满清旧贵族那一派也不愿意让光绪重新上台,慈禧在可以以母亲的身份压制他,慈禧没了呢?
光绪在百日维新中其实还很稚嫩,但是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他一旦报复起来,恐怕也会特别的狠。到时候没准慈禧都埋不到孙殿英挖的那座坟里。
光绪是否自然死亡,学界争论了百年。最后在用法医学的手法历时五年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百年悬案终于告破。
可惜,现代科技表明可悲的光绪一辈子也走不出皇阿玛慈禧的阴影,却不能确定光绪的死亡是否来自于慈禧的直接授意。
曾经陪侍慈禧太后、在宫中生活多年的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关于李莲英和光绪的关系,现有的历史史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不过身为紫禁城多年的大管家,深谙宫廷政治的李莲英完全有能力在慈禧病危的时候杀掉光绪。如果他想做政治投资,他也完全有能力保护光绪帝。不过习惯依附强者的太监,很难在这种重大场合,有勇气和觉悟独自做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行动。他后来也像一条失去主人的老狗一样,平静的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紫禁城,悄无声息的死去。他也没有在慈禧死亡的时候,依靠自己手头的力量进行政治赌博,视光绪为新的主子。身为慈禧的忠诚家奴与紫禁城的实际掌控者之一,他至少漠视或者参与了针对光绪的谋杀。
除了李莲英说外,另外一种关于光绪的死因来自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溥仪的特殊身份很容易推广这一说法。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不过身为一个汉臣,当时袁世凯也很难插手进当时的紫禁城。慈禧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和内臣相互勾结。即使这场阴谋和袁世凯有关系,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参与者的角色。
日本当时的驻华公使内田康哉认为:“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他认为慈禧身边的重臣,李莲英,庆亲王和袁世凯等会顾虑自己的安全,在慈禧驾崩的时候,谋害光绪帝。
除了慈禧身边重臣主谋的猜测以外,谋杀主使最大的热门就是慈禧了。几千年来,类似的阴谋连篇累牍。身为紫禁城多年的实际掌控者,宫廷政治的高玩慈禧完全有能力让光绪死在任何时间。两人并没有直接的母子关系。仅有的那点血脉联系在皇室里,也淡漠如水。权力的斗争和政见的不同,当时的慈禧与光绪互相视对方为自己掌权的最大政敌。两者之间没有亲情可言。
从现有记载看,光绪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阅读《列国政治异同考》、《孟德斯鸠法意》、《日本预备立宪》、《万国国力比较》等书目来看。一方面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抱负,渴望富国强兵。另外一方面他并没有像成功夺权的前辈一样,懂得装疯卖傻,掩饰自己的锋芒。需要说一点的是,慈禧恨不得光绪早死,并没有让后者有纵情声色的机会。如果不是地方实权督抚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慈禧早已废黜和处死光绪帝。不管是出于旧恨,还是担心光绪拨乱反正,老牌政治家慈禧都不会给光绪这个机会。慈禧是不是担心心目中不成熟的光绪毁掉大清朝呢?多年政治历练的光绪帝,曾经享受过无上的荣耀,也曾经受过空乏其身的痛苦和饱尝世态炎凉。即使处于人生的低谷,他也不忘其志。倘若他掌权之后,即使不是王者归来,即使又是一场悲剧,也总比生于深宫的妇人和稚子要强。哪怕代行皇权的载沣也是无脑懦弱的八旗子弟。根本不配与自己的哥哥相提并论。
长期陪侍光绪皇帝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在宣统三年四月写成《崇陵传信录》。这是光绪帝的一本传记。其中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这是恽毓鼎在光绪死前十一天亲历的记载。
黄濬也认为“德宗正坐西后暴病,遂益趣其先死,此则纯为累年之利害与恩怨,宫中府中,皆必须先死德宗也。”
总体而言,光绪实在是一个有志向的君主。可惜他毕竟年轻气盛,并没有祖宗康熙那样的好运。慈禧也不像孝庄太后那样,愿意彻底放权和用心教导光绪。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入坑了,出不来了,有没有人再推荐点你会翻
历史上有哪些是你觉得很扯淡,但却是实实在
你会相信善有善报吗?
汉语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非常难学的语言之一
为什么网络上都在说隋坡厉害?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吗(短篇长篇都可)?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
抗美援朝志愿军表现最好的是哪个军?
法国为什么硬刚俄罗斯?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20 11:57:54  更:2024-01-20 12:45:2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