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为什么说“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 正文阅读

[历史人文]为什么说“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说“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历史
军事
战争
谋略
兵家
为什么说“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战争唯一的大忌,是教条主义。。。
兵家其实没有多少真的大忌。
但是背诵大忌算一个。
补充说明一下:
其实在战争中集中兵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集中兵力的目的是赢得主力会战,但战争中不是只有主力会战一个元素。
分散兵力能够减小局部的后勤压力(尤其是冷兵器时代),提升军队的机动性,扩大控制区域和预警范围。
如果一昧集中兵力抱团,就等于主动放弃对战区的控制权,允许敌人的小股部队自由攻击我方后勤线和战略点。
所以有句古话叫:用兵以能聚散为上。就是说军队离而不散,既能保持分兵的优势,又能把握战机汇合形成优势兵力聚歼敌军。反例就是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散而不聚,在互不照应的情况下被后金军各个击破。
添油战术(逐次增兵)与一些回答、评论中举的“通过多次增兵而获胜”的战例相比,区别就在于前者散而不聚,不断送人头而不能集中兵力;而后者送人头是为了换取集中兵力的时间,让敌方不能抢先击破我军薄弱部。
原答:
因为【逐次增兵】的重点不是【增兵】,而是【逐次】
兵力贵在集中,但又不能过度集中。否则会损害战区控制力,失去战略主动。从战术上讲,如果兵力集中于中军,则有两翼被包抄的风险,集中于两翼,则有被突破分割的风险。
所以所有的战术都要求留出足够的预备队,援护己方的薄弱部,夹击敌方的薄弱部。
所有战术的本质都是在敌方优势兵力吃掉我方薄弱部之前,用我方优势兵力吃掉敌方薄弱部,然后合兵再次形成优势兵力。
换句话说,战场上的所有分兵和添兵,是服务于集中兵力的,是通过拉扯战线,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同时尽可能消弭敌方的局部优势兵力。(例如,利用险要地形防御,可以缩小战场空间,反制敌军兵力优势)
比如防御纵深,表面上看是摊薄了兵力。但实际上内圈兵力可以作为预备队支援外圈,从集中兵力的角度调配更加灵活(内线优势)。而且敌人突破外圈后会形成一个突出部,更容易被我军集中兵力聚歼。
反过来讲,逐次增兵就是时间上的分兵。每一个时间点都被敌军形成优势兵力。
兵书里不止逐次增兵这一个概念啊,兄弟。
有些敌人,明明一波流最划算,你偏不,偏要挨个送,最后,你人头送光了,敌人被喂强了,这确实叫逐次增兵,也确实是兵家大忌。
但是,有些敌人那真是一波带不走的。你非得多次,持续不断的加以削弱,然后再决出胜负。
这种时候就不叫逐次增兵,而是视情况叫做梯次进攻或者层层防御又或者节节抵抗。
咱学兵法之前能不能先学好语文?
兵家没有任何所谓的大忌,
如果非要说有,
唯一的大忌可能就是跟你一样死抠书本。
逐次增兵是大忌?
台儿庄大战时,
日军火力凶猛,
国军一个团的兵力扔到阵地上,
日军往往一顿炮火下来,
活人没剩下几个,
紧接着一个冲锋国军就jj。
然后国军就想出了逐次增兵的办法,
阵地上就扔点人顶着,
日军发完炮增兵上去打,
结果从劣势变成了胶着。
那你说这是大忌吗?
临阵对敌,千变万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是兵家的核心,
无地放矢扯大忌大优的,
韩信马谡表示你们真的很赞。
“逐次增兵”不是兵家大忌,“集中攻击”也不是兵家大忌,“分进合击”也不是兵家大忌,“合兵一处”也不是兵家大忌。
真正的兵家大忌是教条主义下的“逐次增兵、集中攻击、分进合击、合兵一处”。。。
逐次增兵是不是忌讳,不在于增兵,而是增兵导致的力量转换是否来得及扭转局势。
先举两个反驳“逐次增兵”的例子。
最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守城的崔可夫第62集团军,前前后后接受的援军比较著名的有:步兵第187师(近卫步兵第13师)、步兵第95师、步兵第193师、步兵第112师、近卫步兵第37师。
不是说苏军没能力把这些步兵师集中援助到斯大林格勒,首先斯大林格勒没那么大的空间同时放那么多援军,其次苏军前期受到德国空军和自身运力的限制,只能在夜间使用汽艇和驳船运输部队。
对应的,已经问候莫德尔114514代亲人1919810次的保卢斯,迟到11月2日,才被允许使用剩余所有的非作战状态战斗工兵营参与战斗。
至于曼施坦因,在对保卢斯的解围战斗中,只能使用第48和57装甲军,因为力量薄弱反而被苏军打了个反突击。
显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选择“逐次增兵”的苏军取得了胜利,反而是缺乏增兵的轴心国,最终遭到了惨败,95万人被歼灭。
同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也是个“逐次增兵”获得胜利的典范。
“巴勒杜克-凡尔登公路”被法国人誉为“神圣之路”,仅仅是战役之初的2月27日至3月6日,就有19万法军支援到凡尔登。
到3月2日,法军的防守兵力翻了一倍,德军只增加了10%。每10至15天,法军各师就轮替休息,而德军只能在部队失去战斗力的时候才能被换下。
更不要提在3月18至29日的纳罗奇湖战役、6月4日至9月20日的布鲁西诺夫攻势,德军抽调了30个半步兵师和3个半骑兵师去东线对付俄军,而不是在凡尔登打法军。
事实上,对“逐次增兵”最大的误解,是对增援力量的胡乱调配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莫斯科战役中,德国中央集群司令博克,面对苏联预备队方面军司令朱可夫采取“重兵防守中路”的策略,开始丧失信心并胡乱分配装甲部队,导致各处的突破都没能见到成效,甚至于南线图拉方向,古德里安怎么都拿不下图拉。
1944年12月,苏军攻打布达佩斯的时候,防守的德军同样得到了第3、第6装甲师和3个各有60辆虎式坦克的重型坦克营的增援。
结果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原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约翰内斯·弗里斯纳上将,把装甲师的步兵调到北方对付苏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把装甲师的坦克调去对付南方的苏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
然后两边都没守住......
另外,对进攻力量未能准备完毕,就迫不及待的进攻,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但这与“逐次增兵”并无关联。
例如,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新组建的中央方面军(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顿河方面军司令部为基础),其麾下第21、65、70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将对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实施打击。
但问题出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准备时间非常仓促,他只有6天调整部署+5天战役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第70集团军还在200公里外,第21集团军和第70集团军不得不刚位就发起进攻。
作为援军的第21、62、64集团军根本没法赶到战场。
最终罗科索夫斯基遭到了失败,这是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急于求成、过于冒进的结果,罗科索夫斯基不是败于“逐次增兵”,而是败于“准备不充分”。
简单总结一下,受限于地形和战场大小,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一次性都投入战场,地方塞不下;
因为运力的因素,也不可能把部队一次性都折跃到战场,你又不是阿塔尼斯,随随便便就“重新集结部队”;
对于防守方来说,“逐次增兵”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都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防守方和进攻方,如何正确的使用援军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抗美援朝时期,为稀释联合国军的火力,降低我军伤亡,同时保证持续杀伤能力,我军就曾使用过逐次增兵,一个连一个连的进入阵地的方式进行阻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很显然逐次增兵并不是什么兵家大忌,不管是古代的兵书还是现代的军事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一点,不要教条主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战术策略
一,为什么集中兵力是重要的。
兰开斯特平方律可以计算两军在接近交战时,数量对损失率的影响。
如果用损失率μ,战斗力P,数量n,每单位战力p来表示,则有:


简单来说,如果红蓝军的p值相当,兵力都为三千人。但蓝军分为三路并进,红军每次以全部兵力进攻蓝军的一路。
那么红军消灭敌方第一路,所需损失为333人。第二路为375人,第三路为436人。
虽然两方起始实力相当,但红军总共损失1144人,就完全消灭了蓝军的3000人。这就是《银英》里莱因哈特初阵的原理。
二,为什么在执行中要同时注意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
因为真实战争不像拳击那样,规规矩矩地按第一局到第十局计点。实际的战役胜负是由一系列次要战斗和一场主要会战决定的。
在《战争论》里,老克实际上提出了两条相关原则,即“集中兵力的原则”和“节约兵力的原则”。而这两项原则最终要为同一个目的服务,即“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但是经过洗稿之后,中国网友通常就只听说过第一条,而不知第二条了。
举几个典型例子来说明,常德会战,第一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中,国军两个集团军(6个军)都顶在长江南岸防线。日军开始进攻后,压迫两军不断后退,切断了两军的联系,然后转头主攻29集团军。29集既无法抵挡,又得不到友军接应,只能在日军不断打击下进行撤退,在渡过澧水时甚至把73军丢下当炮灰。整个集团军损失惨重,连师长都死了两个。
等日军兵锋直指常德时,常德只有57师一支孤军。最终仍不免陷落。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以一个集团军(3个军)防守新墙河以南,而汨罗江畔还留了一个军。日军一开始就对国军的15集采取钳形攻势,令15集陷入危机。但是由于有二线部队接应,15集主力相对完整地撤过了汨罗江。
接下来,薛岳把15集撤到长沙以南休整。抽调出状况较好的6个师,在长沙以北对日军实施伏击,冈村宁次既没能吃掉15集,继续进攻长沙又感觉态势不利,所以就收兵了。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的防御体系干脆变成前轻后重。新墙河只留一个军,汨罗江有两个军。长沙城则有一个军和九战区的全部炮兵力量。
日军方面首先进攻新墙河,20军打一打就撤到右翼去了,和58军一起在右翼蹲着。
日军继续进攻汨罗江,99军和37军打一打就分别向左右两翼让开了。
然后日军继续往长沙打,啃不动。等阿南惟几下令撤退时,国军以20,58,37,加上外围来援的73,4,26,78军。七个军把日军两个师团在撤退路线上包住了。啪啪啪,第三次长沙大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集中优势兵力】只是一种过简描述。更确切地说,是抓住有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会战,在这一点上使用尽可能多的兵力。
而在其他时间和地点,则需灵活地处理合兵与分兵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会战服务。
以上。
-------------------
反面教材可参见:
有哪些军事上的「战术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经典事例?165 赞同 · 44 评论回答




打游戏就知道了,你有10个兵,我也有10个兵,你一次出一个兵来进攻,我出10个兵,即使你的兵比我高级,也赢不了我。
这个是要看情况的,在不同的作战背景和条件下,同一个作战原则展现出的效果并不一样。例如朝战中后期的阵地战,由于是在狭窄地域的山地作战,双方的防御工事完善,火力密度到达了空前水平,“逐次增兵”原则就适用于这个时期的作战。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参战的12军在战后总结中就明确指出,在防守时兵力使用上要“随打随补,逐次增兵”




上甘岭战役的特点就是597.9高地和537.7北山阵地都是两个连级阵地,阵地小,火力密度大,部队摆不开。不管是防守还是进攻,如果一次投入大量兵力,会造成兵力拥挤,在美韩军强大的火力优势下,必然伤亡过大。
志愿军后来的《1952年秋季志愿军对敌作战的主要经验》就总结,进攻阵地也是需要反复争夺的,所以单次突击部队不宜过多,单次投入兵力与敌相同或者略少,但是预备队需要是突击队的3倍以上甚至更多,做好反复争夺和逐次增兵的准备。


而同时期的38军的白马山之战和15军在上甘岭的反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反例,单次投入兵力过多,造成无谓的伤亡过大,导致后继力量严重不足。




战场上瞬息万变,哪有那么多大忌,如果每走一步,都要考虑我这个是不是犯了忌讳,那么趁早别打仗了,收拾收拾回家干饭吧。
真正的大忌,是教条主义。看起来每一步都走对了,可就是打不过,对方貌似破绽百出,可偏偏把你打得找不着北,——下象棋时,你每一步都是按棋谱走的,对手只是个野路子,走棋毫无章法,可你就是下不过他,找谁说理去?
最笨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你把做题范式看得再多,数学公式背的再熟,难不成就一定能考高分了?学神不论,那些学霸做例题,做的从来不是范式,而是在锻炼总结做题思路,以防将来高考时出题再偏,他们也不会被表面的马甲骗到。
比方讲,以明清战争为例,同样都是逐次增兵,为何萨尔浒之战输了,一片石大战却赢了?
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出四路,分进合击,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在战场上频繁抓单,杜松刚一失误,八旗就果断吃掉杜松,转头迎击马林,再通过信息差骗刘綎入包围圈,逐个击破,葫芦娃救爷爷的典型。
假设,努尔哈赤冲击西路军,杜松没那么快崩溃,在快支撑不住时,马林能及时赶到加入战团,那么八旗军就很难短时间内吃掉这两股明军。趁着这个空隙,刘綎那一路军都能挺进赫图阿拉了,等到李如柏的南路军一到,努尔哈赤先机一失,步步被动,他胜的机会就很小了。
再谈谈一片石。李自成攻伐吴三桂,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多尔衮忽然加入战场,瞬间翻盘,大顺军一泻千里,刹不住闸了。
假设,李自成一开始就面对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那他有了个心理准备,作战可能会更加持重,胜负没准还尚未可知。
或者,多尔衮来晚了,等他抵达战场,吴三桂已全军覆灭,山海关落到了李自成手里。多尔衮只剩下硬啃山海关,和挟大胜之余威的大顺军一对一Solo,赢了可能都是惨胜如败,清军能一口气入关的概率很小了。
这两场战争都是逐次增兵,但结果迥然两样。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你的前一路是否让敌人吃掉了?
如果吃掉了,你再上去,那就成了葫芦娃救爷爷,被人家一个个单抓。
如果没有吃掉,对面打到一半,你加入战场,会迅速扭转敌我双方士气,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了,战场上不讲道理,杨镐、李自成、多尔衮都不是蠢材,比如萨尔浒之战中,通往赫图阿拉的道路小而窄,不可能容纳大股军队行进,只能先拆散,再会合,可不想马林失期未到,杜松贪功冒进,给努尔哈赤打了个巧妙地时间差,而这两项突发事件,都是在事前很难庙算到的,这点把杨镐换成熊廷弼,结果都不会有多大改变。
在一片石中,多尔衮就是故意让李自成和吴三桂消耗殆尽,他再跳出来捡桃子,讲究的是一个后发制人——兵法上讲过先发制人,还有后发制人,你猜哪个对?无非就是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视战场形势见风使舵而已。
李自成能不知多尔衮的险恶用心?知道又能如何,大顺要和大清撕破脸,山海关天险势在必得,不然就是另一个北宋,他只能硬着头皮放手一搏,期盼赶在多尔衮到来之前,快速打垮关宁军。这是阳谋,根本无解。
史书上记载赵括的故事,就是告诉后人,莫要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
孙子是让后人以这个原理来活学活用,而不是按照书上的案例,不顾现实,生搬硬套,这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
套路,讲究的是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你背诵的那些个套路,能写进书里,那定是经典,你看过,别人没看过?既然谁都知晓怎么做了,这个“诡”字该如何体现?
二十年前,大学生追女孩,在女宿舍楼下摆满鲜花蜡烛,弹吉他唱一首情歌,把姑娘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二十年后,你再用这个套路,能把路过的人给尬死,人家好好一大姑娘,都能给你整得社会性死亡了。
不是这个方式错了,“摆满鲜花蜡烛”的内核是浪漫,它的表面形式会过时,但这个内核永远不会到期。聪明的男生会换一种新型的浪漫,而笨的男生,他们就真敢用这种老掉牙的办法,逼得女生跟你绝交。
兵法也是这个意思:你要领悟其神,而不是其形。
为何大家在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努力,有的人可以清华北大常青藤,有的人就是二本三本人上人?
仔细观察一下,无非就是那些会学习的,人家是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书籍和别人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或者吸收继承的作用,而不是真就拙劣地模仿复制,这种奋斗逼一样的学习工作方式,是注定没有什么前途的。
还有一点。
战场上瞬息万变,更多的是考验将领的临场反应能力。
在高考中遇到了个从未见过的怪题偏题,以往的做题范式走不通了。
怎么办?
那些依靠题海战术走过来的做题家只能选择放弃,而那些会活学活用的人,知晓什么叫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是真的可以凭借他们自身对做题的理解,勘破这一道题的玄机。
比方说,LOL总打过吧?
敌我打野在野区干起来了,不相上下,谁家队友先到,谁就可以拿到优势。
可万一,对面有两三个人,等你赶过去时,你队友已经没了。这时你再上,就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死一送,没得救了。
可是,万一对方几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均为残血,那么你再上,就不算葫芦娃救爷爷,而是乘机捡漏收残血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凭借血条,判断敌人是士气正旺,还是残血正衰。
在现实中,没有血条,你该怎么办?
这便是考验一个军事家眼光的时候了。
并不是,罗马军团经典的三线阵便是“逐次增兵”。
第一排新兵先上,打的差不多了第二排士兵在冲击,最后不行了装备最好的第三排老兵再上。


排队枪毙时代,“逐次增兵”的梯型阵是常用的攻击方式。
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第二天对联邦军发起攻击时采用的便是梯形阵,从南到北依次和联邦军的战线开始交火。只是李没想到自己的南端先被联邦军的一次刺刀冲锋反绕了侧翼,导致整个梯次进攻失败。


安蒂特姆战役,联邦军的麦克莱伦将军则是从北向南依次向李的防守阵线进攻,最后南边Burnside的师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冲破了李战线的南端。


若不是邦联军的A.P.Hill的师紧急渡河支援,阻挡了Burnside侧翼北上,李和杰克逊的整个邦联军就会被围剿在波特马克河拐弯的这个镇里了。
军事终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什么不做什么一定要做这种和武功秘籍一般的东西完全就是口嗨没实际意义。该用逐次增兵的时候就要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要用。
会玩星际红警肯定就知道了……理论上双方战斗力相同,100对100正好拼光,那么200对100的话,消灭完对方自己只损失50,400对100就只损失25了。
所以要集中使用兵力,利用各种因素让对方不能充分展开,局部形成多打一的效果。反过来就成了逐次增兵了。
这是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不能集中兵力,以优势兵力压倒敌方,而是以分兵逐次进攻。消耗了兵力,消耗士气是错误的。
而对于防守一方来说,却是需要依据进攻一方主攻方向,分兵把守,逐次消耗进攻一方兵力,并留有预备队,防守反击。这种逐次增兵防守则是正确的。如果一上来不留预备队,全员防守,就会被敌人在一点突破,你连救援都做不到。
所以才有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说法
问题问的不对,回答也跑偏了。
不能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上是兵家大忌。而不是逐次增兵。
逐次增兵不等于不集中兵力。
逐次增兵只是描述了兵力投放的次序,它体现的是资源投入的节奏和强度。并没有回答要是否集中兵力的问题。
有人用打架举例并不适合。双方都是10人,甲方10人一起上,乙方一个一个上,被击败。乙方这不叫逐次增兵,叫脑残。
兵力渐进投放,或者叫逐次增兵,或叫填油,它有特殊的环境和用兵目的。
第一种,对于不确定的战况进行试探,根据对手的反应确定自己的应对。斯巴达克起义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典型的逐次增兵战。
清晨起义军一个小队去河边打水,与罗马的打水部队遭遇开始群殴。双方大队长接到报告,分别派出一个中队参战,之后全大队出战,打到后来,各出一个军团打出军团战。这时候双方统帅接到报告,分别派出两个军团支援,最后双方主力全出进行对决。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全军出击呢?对方几十个人在打水,洗衣服,洗澡。这边你集中五万大军过去看裸泳?不怕被敌军趁机抄了后路?
逐渐投放兵力就是再看你到底要干啥?小打小闹还是玩个大的?
第二种,兵力不能按时完成集结,必须先投入一部分部队抓机会。林总强调,最近的部队要先赶过去,敌退就追。敌弱就吃掉,敌强就先缠住,等待主力。这也是渐次投放兵力。
第三种,战场环境不允许大兵团整体出动,只能一部分一部分投放,强调的不是攻击宽度,而是持续性。
第四种,战术突破的主要攻击方向,必须用精锐的小队逐次投入。林总在他的一点两面中特别强调,主要突击点,先投入不超过连级的突击队实施叩门战术,兵力一定要逐次投放,形成头尖尾巴长的填油战术,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
逐次投放兵力是一种战术,不是什么大忌。
从这个问题下的答案来看,很多人热衷于做两件事:
一是通过脑补,替“兵家”发明理论
二是通过脑补,替“兵家”发明一个“教条主义”的理论,再作为靶子来打
真正的“兵家”是怎么回答的呢,参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三篇第十二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ps:克劳塞维茨是集中兵力的提倡者,认为“集中兵力是最简单而有效的致胜原则”
————————
   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概念在实际运用时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错觉,所以有必要把某些概念阐述和明确一下,为此,我们再来作一次简短的分析。
   战争是方向相反的两个力量的碰撞,从这里自然会得出结论:较强的一方不但可以抵销对方的力量,而且还可以迫使对方作反方向的运动。因此,在战争中根本不容许陆续(逐次)发挥力量的作用,同时使用规定用于一次碰撞的全部力量必须看作是基本法则。
   但是,只有战争确实象机械碰撞一样,才会产生上述现象。如果战争是双方力量持续不断地相互抵销的过程,那么力量的作用当然也就可以陆续发挥了。在战术上就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火器是一切战术的重要基础,但也还有其他原因。如果在火力战中以一千人对五百人,那么双方伤亡的多寡同双方参战人数的多少都有关系。一千人发射的子弹比五百人多一倍,而一千人被击中的可能性也比五百人被击中的可能性大些(因为一千人的队形一定比五百人的队形更为密集)。假定一千人被击中的可能性比五百人大一倍,那么双方的伤亡就会相同。例如用五百人战斗的一方伤亡二百人,那么用一千人战斗的一方也同样有二百人伤亡。如果用五百人战斗的一方还有五百人保留在火力范围以外,那么,双方都还有八百个可以战斗的人。但是,其中一方的八百人中有五百人是弹药充足、体力充沛的生力军,而另一方的八百人却都是队形松散、弹药不足和体力受到削弱的士兵。不过,仅仅由于一千人比五百人多一倍,被击中的可能性就大一倍,这样的假定当然是不正确的。因此,保留半数兵力的一方也可能在一开始就受到较大的损失,这是一种不利。同时还必须承认,在一般情况下,用一千人战斗的一方一开始就拥有把敌人逐出据点和迫使敌人退却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以后作战时只有八百名经过战斗而处于松散状态的士兵,对方却有五百名生力军,而且参战过的士兵的战斗力被削弱的程度也不会比他严重得很多,这是对他不利的。至于上述两种有利条件同这一种不利条件能否抵销,这已不是进一步分析所能明确的问题,必须依靠经验来判定。在这里,凡是稍有战争经验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优势在拥有生力军的一方。
   由此可见,在战斗中使用过大的兵力将会导致多么大的不利。尽管使用优势兵力在最初可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在以后却可能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不过,只有当军队秩序混乱、队形松散和体力疲惫时,换句话说,当出现每次战斗中都会有的(胜利的一方也会有的)危机时,才有上述危险。因此,当一方的军队处于削弱状态时,对方相当数量的生力军的到来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胜利一方的松散状态已经消失,只剩下胜利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优势时,对方再投入生力军就不能挽回败局了,相反,这支生力军也会被卷入失败的旋涡。一支被击败的军队,是不可能依靠强大的预备队在第二天转败为胜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术和战略之间的一个+分重要的区别的根源。
   战术上的成果,即在战斗进行中和在战斗结束前取得的成果,绝大部分是在队形松散和体力疲惫的情况下取得的,而战略上的成果,即整体战斗的成果或终局的胜利(不论是大是小),却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战略上的成果,是在部分战斗的成果结合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才产生的,这时,危机已不存在,军队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损失的只不过是实际被消灭了的那一部分。
   根据这种区别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战略上兵力却只能同时使用。
知道为什么葫芦娃救爷爷救了13集吗。
就是因为一个一个送。
对方100个人打你们,你最前面有50个人,但是你手头有150个人。
这时候,你有三种战斗方法。
1.你觉得再派60个人,这样前线就有110个人,就能形成优势在我。然后等你的60个人到达战场,发现自家的50个人就剩10个人了,然后还被围了,你着急了,又让60个人去增援,过去之后发现前线就剩20个人了,这时候,你手头就剩下30个人了……
2.你直接就点兵120个人,梭哈一把,对面发现你大军压境,于是也增兵60个,双方基本兵力持平,就开始了战略僵持,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谁添油加醋的能力强,数量多,谁就能赢。
3.你看到你丧失了战役主动权,留下20个人在前线顶着,撤回30个人,然后180人布置新的防线,保证有生力量。
所以,逐次增兵不是大忌,大忌是没有清楚的认识战场形势,执着的认为优势在我,错误的预估战争结果,最后造成葫芦娃救爷爷的的结局。
这问题其实挺好解释的。
给大家打个比方。
有一面墙,你拿小拳拳去砸,手给你砸烂了也未必出个坑。
但是你上个大锤再试试?


大锤就相当于集中数拳的力量在一次攻击波中打出来。大锤算一下动量冲量,可能远比你几百拳的能量要低,但是大锤每一次,都相当于数拳集中在一次一点爆发。
而墙破防是有个临界点的。
低于这个临界点,试多少次都没用。你的手低于破防的临界点,那多少拳都是添油。而过了这个临界点,哪怕是小锤40,零打散敲也给你开个口子。
添油战术之所以是大忌,很多人没解释明白的地方就在这。
添油战术的问题,既不在逐次,也不在增兵,而在于不破防。
添油战术和分兵多路、多波次进攻是有质的差异的。
临界点在于,每个分队或者每次攻击波能否造成有效打击,能否达成战术目的。
如果每波几乎不可能有任何战果,起不到任何作用,那就是添油战术,葫芦娃救爷爷。
如果每波次能形成有效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战术目标,那就是分兵多路、多次攻击波。
有答主提到兰开斯特方程说的是对的,只不过举例子举得不好而已。因为没有提到具体的战斗,你去算,全是假设数值,那自然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兰开斯特方程的指导思想,就是来解释分兵和添油的临界点的。
兵力的强弱和战斗结果是不成线性比例的。
当你手头的兵力极其紧张的时候,你如果要考虑分兵,就不能无限分割,而是至少要组成一个能达成战术目的的小队。那这个规模,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带入方程去进行计算——而不是凭感觉划拉。
这是这个方程存在的意义之一。不是让你在优势的时候去计算怎么无伤,而是在极端情况下,哪怕付出巨大代价,也至少能让你完成任务。
包括有答主提到的铁原阻击战。这就是典型的分兵作战,而不是添油战术。
虽然铁原阻击战代价极大,但是每一个火力点都能达成自身的战术任务。这和添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理想情况是达成战略战术目标,保证自身存活。但是当理想状况达不到时,保证战略战术目标完成,牺牲自我。铁原阻击战就是在后者的情况下制定的。因为我军兵力捉襟见肘,实在万不得已,但是为了战略方针的实施,只能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每一个火力点都能形成有效的拖慢敌人,给我军争取时间的作用,这是分兵的极致。这跟添油是有质的区别的。我不想恶意揣测其他答主的想法。他可能只是为了凑答案给出的这个例子,或者单纯的理解不到位。
所以添油是添油,分兵是分兵,多波是多波。
怎么区分,一句话两句话还真不是那么好解释的,需要结合具体案例。
军事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不是没道理的。
以上。
PS。
这答案如果你要看下来,结论就是:
如果你每个攻击波都不能成功,那你最后也不会成功。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PS2。
炮兵技巧里有个多炮TOT同时弹着的说法。
其中佼佼者甚至可以通过迫击炮利用不同的仰角和装药用同一门炮打出多发同时命中的效果来……
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避免炮击添油白炸的手段。争取一次破防,而不是持续的浪费弹药。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去理解一下……
写个非单纯军事的观点,来自《独裁者手册》一书。
《独裁者手册》是一项关于权力分配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通俗版,它并不局限于国家政权,对企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也进行了讨论。它的核心观点是:
对领导人而言,政治形势可以被分解为三种人群(三个维度):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致胜联盟。领导人要维护体制,需要遵守五大法则。
法则1:让你的致胜联盟越小越好;法则2:让你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越大越好;它提供了充足的替代支持者;法则3:掌控收入的分配;法则4:支付给你的核心支持者刚好足够确保他们忠诚的钱;法则5:不要从你的支持者口袋里挪钱去改善人民的生活。
基于上述核心观点,作者在《战争,和平与世界》一章中对民主国家与独裁政权对战争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涉及到“逐次增兵”的问题。
独裁政权,战争的目的是给极小的“致胜联盟”攫取利益,而战争失败的损失却可以转嫁给全体国民。因此独裁政权会更加倾向于冒险发动战争,也更容易承受战败的结果。但独裁政权很难接受长时间的消耗战争和“逐次增兵”,因为这会损害“致胜联盟”的利益,并削弱自己维护统治的力量。
而民主政权的“致胜联盟”很大,因此接受战争失败的能力很弱。民主国家几乎只能打“必胜”的战争,民主国家几乎只会向明显比自己弱小的国家开展。而且为了取得战争胜利,民主国家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进一步投入资源,“逐次增兵”的动力很大。


作为一个文明6爱好者,我来说一下。
如果是进攻方,添油战术简直就是送死。
离得那么远,你的兵力提早被对方知道,对方可以依靠地形打阻击,他的兵在自己的领土上能回血,你死一个少一个。
如果是在平原上,你造一个兵冲一波,就算前线一个人不死,等你屯完兵对方的兵也升级了,你只能把大部队拉回家升级。
如果一波波打,你的战损比觉得高到爆炸,对方的弩手站在城里还能升级。
死的人一多,厌战度爆炸,gg。
如果是在平原上,对方还是以逸待劳,还是打不过。
如果是双方接壤的情况下,两边拼国力,只要不送添油战术也能赢。
但最理想的状况是,要么屯一波大军,把对方一波带走。
要么近距离少数精英部队骚扰,把对方国力拖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还有添兵减灶
当然,添兵减灶和添油战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添油战术也要看是什么战场环境。
像防御作战,很多时候就得用添油战术。
放一点人,打光了下一波顶上。
让敌人觉得这波硬骨头怎么这么难啃。
像列宁格勒战役,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往里面送人头,誓死堵住缺口。
例如上甘岭,志愿军就用添油战术对抗美军的炮弹基数。
如果上甘岭不用添油战术,估计一次就报销了。
抗日战争里面也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
运动战,进攻战,防御战,效果都不一样。
特别是进攻,用添油战术失败的案例反而很多。
细说起来,这也不能叫添油战术,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拿下高地。
像电视剧《亮剑》攻打平安县一样,进攻使用添油战术,四面八方乱成一锅粥,日军也使用添油战术四面八方支援。各方跟商量好一样拦截的拦截,阻击的阻击。
如果在己方有利的条件下,不一波平推,还使用添油战术逐次增兵被对方逐个击破,这才叫兵家大忌。
如果双方军事装备人员都不平等的情况下,你却来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和对方正面硬刚,一波A过去,被人海陆空招呼,人都没看到就死光了,这是不是兵家大忌。
人家朱厚照还使用添油战术亲手斩杀一名敌军呢。
我方有50个人
你方有100个人
你每次派10人来
团灭后再派10个人
一共十次,终于成功的实现了全军覆灭。
然后你问:为什么“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为什么日本人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
如果汉朝二十四帝在九泉之下相见,汉高祖刘
想看你会翻来覆去看的言情小说,孩子已经要
有没有绝世甜文,甜到爆炸的文?
为啥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女兵部队?
如何评价周作人的为人?
蒙古语现状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为什么2024年大选,特朗普不再带伊万卡?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09 23:31:45  更:2024-01-13 10:51:1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