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历史人文 ->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对博士毕业影响有多大? -> 正文阅读 |
|
[历史人文]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对博士毕业影响有多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关键 对未进行的培养阶段立即生效 影… |
尊敬的张平文校长: 我们是武汉大学的在读博士生。近日学校发布的《关于印发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武汉大学博士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诧异”,有“不理解”,更多的还是“惶恐”。 《若干措施》的初衷是聚焦博士生培养质量,对导师和博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谢学校对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视,但也请学校能够听到广大博士生的心声。 我们诧异的是,2021年4月至今,武汉大学至少出台了5份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专项文件,较之前的规定,《若干措施》在博士生培养关键环节做了很大的调整。有些规定前后存在冲突。以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的时差为例,最新通知中是“18个月”,而前面几份文件中则规定为“12个月”“按培养计划”等不同时间。有些规定本身就让人费解,比如对博士生参加学科综合考试的规定中,要求通过率不能超过90%。为什么是90%?如果连通过与否都失去了标准,那我们该如何学习。 这些变化中,我们最不能理解的是,《若干措施》提高了双盲评审要求。盲审专家由3位增至5位,在5个盲审结果中,如果有2个“合格”就要延期半年,3个及以上“合格”须至少延期半年修改后重新送审。博士期间限定最多2次送审机会,结业后还可以申请1次送审。这就意味,在第一次送审中,假设有1个“不合格”或3个及以上“合格”,均须至少延期半年修改后重新送审,用掉1次送审机会。如果第二次送审,5个盲审专家意见再出现1个“不合格”或3个及以上“合格”,就意味着不通过,只能拿不到学位并离开学校(博士读到这个时候差不多快30岁了)。 最让我们感到惶恐的是,在新要求下,我们还有没有创新的勇气。越是创新性成果越是没有“客观”标准,而5个盲审专家意见相左的概率也就越大,只是从形式上提高双盲评审要求,极有可能让许多优秀的创新性成果受到不公正对待,让一大批致力于做出开拓性研究的博士生望而生畏。目前的博士论文盲审制度之下,一方面,评审专家几乎没有受到约束,很容易“任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旨趣、学术水平、责任心等各方面的差别,评审专家给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每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通常存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盲审专家能否接纳不同观点,能否真正促进学术讨论,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从这一点来看,《若干措施》的有关规定不仅没有解决盲审的问题,反而极大地增强了盲审的弊端。前不久,厦门大学博士生关于盲审结果的公开申诉,显示外审质量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更是让我们寝食难安。可以想见,《若干措施》让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从“怎样创新”转变为“能不能过”,这套严格要求将让我们失去方向感,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我们知道这一定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结果。 《若干措施》也有我们特别愿意看到的内容,比如第八条规定:各个博士生培养单位“可开展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如采用学位中心平台盲审和培养单位线下送审相结合,或由培养单位、导师确定国内外同行专家实名评审等”,《若干措施》要求“改革试点方案须经学院学评分会和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并报研究生院备案。若试点单位、导师出现学位论文抽检问题,将从重处理”。问题是,作为博士生,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知道学院和导师会不会参加试点啊! 总的来说,对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广大博士生来说,《若干措施》带来的是“不确定”“方向迷失”和“无从下手”。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校的政策和措施能够让愿意学习钻研和正在学术创新道路上“蹒跚学步”的同学更加安心、更加从容、更加坚定! 希望学校能够站在学生成长和学术创新的角度,调整优化相关规定。 祝武汉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 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 签名:略 2024年1月6日 |
建议同等对待行政楼的各位职员 比如说,由武汉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评价研究生院各位领导,草拟评价办法如下: 1.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2.优秀率不超过20%,合格率不超过90% 3.如果某位职员评价结果中20%为“不合格”,其他80%评价为“优秀”,经申请、研究生会审批同意后可进行复评;其他评审结果有20%为不合格的,从未来工资中扣除聘期内的岗位津贴(但每月工资不得低于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4.评审结果有40%以上“不合格”,从未来工资中扣除聘期内的岗位津贴(但每月工资不得低于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5.评审结果有40%以上“合格”,扣发半年岗位津贴 6.评审结果由60%以上“合格”,扣发半年岗位津贴,经申请、研究生会审批同意后重新评审 研究生院职员在一个聘期内最多可申请2次双盲评审,若未获得优秀或合格,自第二次评审结果公布之日起,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人事关系 |
利益相关:WHU硕 博士已报名拟陪跑 1.最大的影响是这个5个盲审专家,确实是增大了难度。我院本来是普通博士教育部平台送3个专家,单证博士送5个,现在是全体送5个了。如果把优秀看做Accept/minor revision,合格看做major revison/reject re-submission,不合格看做reject的话,有投稿经历的人就知道压力得有多大。 2.开题到答辩一年半这个也争议挺大,但是我认识的我们学院24年毕业的博士好像都在22年8月开的题,应该是来得及的,不知道其他学院的开题时间是否不同。 3.申请审核制这个不选定导师有点模仿港校考博文科的委员会制度。本人今年也陪跑报了WHU的博,系统上是显示的不选定导师。但个人认为实施起来必然非常困难,导师大概率还是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硕士直博/申请审核,毕竟是熟悉知根知底。另外,所谓不给承诺不过是增加一批海王老师和一批海王学生。 4.导师积分制很好希望严格落实,另外建议扩大到近三年延毕学生数量,例如近三年累积延毕学生达到X人就停止该导师资格,当数字降到X以下时恢复招生。 新政策总体来看博士毕业难度增大了,这个新政策即时生效也可能让不少人措手不及,除了送教育部盲审比较难动以外其他的政策各个学院应该也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改良方案。 |
太离谱了,太离谱了,原本以为浙大的盲审制度就已经够离谱的了,没想到武大青出于蓝啊,这真的能有人按时毕业吗?如果我要是导师,我真的会让学生按时毕业吗?不确定性太大了,这样的盲审完全看审稿人的心情和水平,给一个合格就gg了。 |
最新消息,学校专项组制定了意见调查问卷https://www.wjx.cn/vm/rHuzFyi.aspx# 在官网主页点机构设置、职能部门、党政办公室、点信息公开、选择学生or教职工服务、点开就是这个通知。https://info.whu.edu.cn/student/catalog/rz_nonavcontent.jsp?urltype=egovinfo.EgovInfoContent&wbtreeid=1032&indentifier=4321002-XWGZ%2F2024-01-04+25381 给你看看完整的文件。 |
|
|
|
|
|
|
|
|
|
|
|
|
|
|
|
《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若干措施》发布后引发同学们广泛关注和讨论。常任代表委员会立即响应,成立了相应专案。校研究生会收到提案后,已将其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相应职能部门。 学校专项调研组针对《若干措施》制定了调查问卷【有关《武汉大学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若干措施》的意见征集https://www.wjx.cn/vm/rHuzFyi.aspx# 】,以便更好地征集同学们的意见。请各位委员积极转发到培养单位各年级群、班级群。感谢大家的支持! |
这几天一直忙于研究生答辩,纷纷扰扰,心情也不太好,都无暇顾及知乎的内容更新了。早就听说了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问题,也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今天简单评说几句: 第一,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制修订,是否也需要有点契约精神? 二十年前,刚入行任教,参加教师资格培训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教育的最大风险,在于“教育,不可逆”。这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时时提醒自己,要认真从教,不能误人子弟。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更是充满了风险,而且有些风险是承担不起的。比如:制度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学生不是小白鼠,不能任由某些人做教育培养实验。就如同武汉大学的“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我不知道这个规定的制定者,有没有算过,这样的规定,对于博士生意味着什么。但凡算一下就知道:按此前规定提前1年或半年开题进行准备的高年级博士生,将强制延期至少半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学制为3年,意味着现在博二的学生即时明年春天最快开题,也需要至少延期半年,且第四年没有博士补助。如此算来,想按期毕业,真的要比登天还难。 |
|
第二,谁给了盲审评委这么大的权利,谁又能约束盲审评委? 现如今的研究生,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最怕盲审。因为盲审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只知结果,不知过程。即便对盲审结果有疑义,也无从申诉,而且也没时间更没精力去走那些申诉流程。所以,对于武汉大学的“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我完全无法认同。盲审评委,不是神啊!盲审评委也会有误判,也会出现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论文,不熟悉,缺乏足够的学术鉴赏力。可惜的是,即便是盲审评委1%的误判,对学生,可能就是100%的伤害。 第三,学术上的末位淘汰,同样是“结论倒逼依据” 对于武汉大学的“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同样是学术上的末位淘汰。这就如同写论文先确定结论,再寻求依据。如果说学位论文的合格与否,还可以借盲审结果判定;那中期考核,又由谁来判定合格与否呢?谁又能保证中期考核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呢?!如果这样的举措,日后引发导师间的矛盾,学生间的内斗,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
|
总之,对于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我是真看不懂。也许制定该措施的初衷是想通过严格要求,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但日后执行的结果,一定会是适得其反,贻笑大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各项教育措施、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应该是向善的,而不是激发出人性的恶。 |
|
|
这是一项典型的"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了"的蠢政。武大博士论文管理新规的初衷是要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但是按此规定执行,武大博士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下降,以武汉大学每年招录2000名博士生的体量,武汉大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级庸才生产基地,之一。让我们看看这项看似精妙制度背后的愚蠢。 1.莫名其妙的90%通过率。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首先这个指标制定的初衷是希望博士生重视选题,以通过提高开题报告质量来提高最终论文质量。但是里面的荒谬之处在于,90%的指标率是如何定出来的,为什是90%而不是80%,或者60%。如果是默认武汉大学就是有10%的人无法通过中期考核,没有资格成为博士候选人,为何不在招生的时候就砍掉10%的指标,这样还能节约更多资源,也节约时间和导师的时间。免得把人家弄进来以后又砍掉,简直是游戏。 2.杀死意外的18个月间隔。开题报告的时间固定为间隔18个月,其想法与初衷是,通过加大时间间隔来保证博士论文完成质量。但是问题是博士论文的最初想法与最终成稿差别甚大是常态,几乎所有有过创新性论文写作训练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即一开始想做A,做的而过程中想法不断变化,最终发现原来自己最想做的也最有可能完成的是B 甚至C ,因此过去武汉大学的博士论文开题一直是执行弹性开题制度,即可以进行多次开题,对开题时间无明确限制,最大限度允许博士生去探索。一旦新政实施,苛刻的开题制度则扼杀这种可能性。 3.让低水平专家来审核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这是新政中最荒谬的地方。以为通过增加盲审专家数量,提高盲审回复要求,就能倒逼论文质量提高。但这也意味着武汉大学将提高论文质量的希望寄托在了外审盲审专家身上,而非相信武汉大学的导师与博士生。盲审制度在引入中国最初有利于杜绝人情,提高质量。但是盲审制度实施到今天,盲审专家库大幅扩充的结果是,大量二流甚至三流教授成为盲审专家,其思想和观点陈旧,无法代表学界前沿创新思想,他们只能选出在其认知范围之内的论文,对于突破其认知的创新观点则党同伐异,而匿名制度则加剧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大学,其博士生导师水平高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导师水平,显然也高于盲审专家库中的绝大部分专家,其招收的博士生质量也高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博士生质,而武汉大学却要将评判武汉大学博士生论文质量的标准交给远低于自己的盲审专家手中,让不在学术前沿、没有创新能力的专家掌握更大的权力,而所谓“专家”的可信力这些年破产得还不够吗,简直是贻笑大方。 4.新规定的整个实施过程充满了校领导的官僚主义与权力的傲慢。一是朝令夕改,2022年11月才发布的研究生管理规定,2023年12月就改了新规定,直接延长了半年,没有任何缓冲期,导致这中间的博士生直接被动延长至少半年毕业,而这多出来的半年,博士生没有任何补助,全靠家里接济。二是一声不吭,这么大的事情,决策过程没有任何公开的意见征求稿,一直等到发布的时候才扔出来,决策的科学性如何体现。 5.武汉大学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庸才生产基地。如果武汉大学的目标是提高博士生论文质量,那应该是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制度支撑,但是这个过程显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源。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呢,武汉大学的各位官老爷们想到了。那就是通过简单的加大时间间隔和提高盲审标准,借助外审和盲审的力量,可以快速达到目标。问题是,武汉大学的官老爷们能投入小见效快吗?任何有过真正创新性研究的同志想必都有那种冥思苦想不得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外界的否定和质疑,需要研究者顶住压力。而武汉大学的新规,不仅不会提高质量,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旦新政实施,所有武汉大学的博士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赶紧毕业,而要想赶紧毕业,就要选择一个最简单,最人畜无害,最没有风险的题目来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本来武汉大学新规的背景是确实存在少量低质量博士论文,要治理低质量论文没有错,但是绝大部分武汉大学博士生都怀揣一颗创新梦想才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才愿意忍受科研道路的艰辛,武汉大学新规相当于默认所有博士生都只想写一篇低质量的、不合格的论文来蒙混过关,于是制定一项以牺牲大多数博士生创造性为代价的新规,以使得少数不合格博士生都达到合格标准,这样本末倒置的懒政蠢政,必须立刻停止。 如果我们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科研队伍的主力军,是富有创新潜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创新能力是评判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非符合盲审标准,那么我们就要果断站出来,及时指出武汉大学的官老爷们为了减少极少数低质量论文,而扼杀所有博士生做出创新性研究的冲动与勇气。 |
最离谱的是第一条: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 这个就毫无科学可言。 这种跟限期破案一样,是没道理的。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达不到90%的人过了中期考核的。 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 这个就很扯淡。 这是明摆了让博士生延毕。现在的博士别想按照规定的三年时间延毕。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核心的利益问题,据了解武大第四年读博士是白打工。没有补助的。 一些清水衙门的学科,一些老师比较抠门或者说没有经费的学科,学生就想对很惨。 外审盲审增加到5位,出现2个“合格”即延期半年。 这条其实宽松了一点。 以前是3票有一票否决的。 毕业最关键的也是外审,外审过了,基本是99%能顺利毕业。而且大多数学院是先外审再答辩。 在外审被干掉的论文中有一类是碰到仇人的方式。 举个例子,我就见过3个评审,2个给90多分,一个只给20多分。然后没过的。 这博士属于碰到仇人,就是他老板跟评审属于学术观点不同的。 如何看待「真可爱呆」等人论文(2401.00999)发现可能的近室温迈斯纳效应(疑似室温超导)?2440 关注 · 416 回答问题 比如上面的室温超导的东西,写一篇博士论文没问题。 但是这篇如果去盲审,很可能过不了,因为学术观点不同。 即导派与寄派的学术观点不同。 尤其是给到一些只有高中磁学知识的老师去评审的话,就是彻底的沦陷为恶意审稿人。 |
中期综合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 可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特务比例不得低于90%相媲美 |
两个字:离谱。四个字:十分离谱。 首先中期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这一项其实就是在搞末位淘汰制,或者有搞末位淘汰制这方面的趋势。在这种规定下,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加重博士生焦虑抑郁的情况。在教育领域引入末位淘汰,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一套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是一种没有人性的体现。因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的培养标准都是固定的。比如博士生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搞末位淘汰制无疑是破坏了整个培养标准。 另外说一下外审制度,研究生的外审盲审制度是研究生培养当中的一大毒瘤。因为外审盲审有一票否决制。5个人当中只有一人认为文章不合格,有可能就直接导致博士生的延期。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一个博生导师的人品都是好的,都是客观公正的,如果有学术争端,或者碰到人品不佳的老师,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判定为不合格,如果判定不合格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很多评阅老师躲在盲审的后面根本不知道是谁,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为他们的判定负责。 开题与毕业答辩必须间隔18个月以上,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对于整个博士期间来说,整个课题的思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开题,包括中期考核,大家都知道本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这一项规定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无非就是让这一种形式更加形式主义。 不亏是武大,武大和南方某985院校搞的非升即走的青椒养蛊制目前看来有向博士生研究生下探的趋势。武大在压榨博士生,青椒方面可谓遥遥领先,简直离谱。 |
求求你们搞点唯Sci和唯影响因子的措施吧,好歹是有国际认可度的成熟系统,比领导一拍脑袋想的东西强多了 |
看了通知全文,这种动作本质上还是加强了学术掌权派的权力,既包括直接针对博士研究生的生杀予夺大权,也包括针对无权力教师的间接影响权(你不主动靠拢我,我就让你的学生毕不了业)。 知识分子整起人来,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 |
诺奖得主来武大读博也得一年半才能走 |
中期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属实离谱,我要替武大的朋友们问一句: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授予的,但必须在《实施办法》的框架内自主。《实施办法》对中期考核的规定,见第十二条: 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必须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可见,高校确实可以自主规定一个关于“合格”的标准,但这个合格的标准是否可以是排名前90%就大有疑问了。 山东高院在2011年向最高法院请示过一个问题: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的授予学位的条件与上位法不一致时应如何适用法律?最高法院是这样答复的: 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的学位授予细则,可以与学术水平评价及相关的思想品德考察相联系。但因学术水平问题及相关的思想品德问题之外的其他不当行为所受到的处分或处罚,一般不宜直接作为不授予学位的条件。学位授予单位未经甄别、评鉴程序,即以学生学术水平及相关思想品德问题之外的原因直接剥夺学生申请学位的权利,或者直接影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 注意这最后一句话。 那么问题来了,武汉大学关于中期考核通过率不得高于90%的规定,是否属于“未经甄别、评鉴程序,即以学生学术水平及相关思想品德问题之外的原因直接剥夺”了剩下10%学生“申请学位的权利”呢? 而且,博士生的专业方向很细,不同方向间很难量化成绩横向对比,我很好奇这种末位淘汰制具体会怎么落实。 参考^〔2011〕行他字第77号 |
与时俱进,初衷是为了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但一刀切和“朝令夕改”的做法感觉没太考虑当事学生的感受,而且这改的频率,有点打自己的脸啊,不是吗? 这22年11月的新规,才刚明确了开题和答辩的间隔时间最短12个月[1]。 |
|
这也就一年的时间,就直接加了半年(截图于前排同学的贴的原文件),也不知道这23年武大是发生了什么。 |
|
最搞笑的是,来了句在读博士尚未完成的学业缓解,严格按照本文件要求落实。你这在玩呢? 一个博士至少几年?你这规定一年时间说改就改?劳动合同也不敢这么签吧,多的不说,光就一刀切这种,契约精神层面就离谱! |
|
其实我感觉这么一搞,对学生,对导师都是加重负担。我们之前研究所的一个老PI,我有次闲聊就问过他。大概意思是,我说怎么感觉你们组的博士都是散养,他说他觉得真正适合干科研的人,都是在散养下依然能做出好成果的学生,不然,只要不是混的离谱的学生,还不如赶紧让毕业,学生也清楚自己不是干科研的料,还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的路。 所以,这事看上去,我相信初衷是好的,只不过执行层面有点外行管内行的感觉。 另外不是加了依进度嘛,这就是内部可以操作的依据,反而可能提升“人治”的几率。 参考^https://gs.whu.edu.cn/info/1063/7279.htm |
这个问题下面应该认真的写一下。 1,不针对任何学校,国内的科研环境只会越来越卷。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供需关系,学术的供应方(学校/研究所/其他机构)没有显著的减少(如果没有增加的话),而学术的需求方,已经过了不断扩张的年代。另外,科研的底层是经济发展,本质上是用经济面盈余投入人力做未知探索。经济效率在逐渐进入平台期。 对应的盈余增长速度在减慢。科研上可用的资源在逐步停滞。 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年的事情,而是三五十年的事情。学术培养的以学术体系内循环为主会慢慢的面临困境。 2, 对博士生要求提高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术探索碰到困难(这局面简直是司空见惯)的学生有基本的保障, 连施一公老师这样的猛人,都有过内心的挣扎想转行的时刻,大部分的博士生卡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有价值的研究,卡在一个地方很久是必然的过程。(但不是说卡了很久就是有价值的研究,逻辑要清晰,童鞋。)。所谓的基本保障,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工资,还有一些交流,互动,分支学科尝试的机会。当一个人碰到一个问题找不到答案时,在另一个问题上顺手解决了其他人会卡住的问题,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样的案例会带给人以温暖和支持。毕竟人再理性思考,还是需要感性的支撑。 3, 业界对2年以上独立研究经历的博士生应该设定一定的职级和工作经验,科学探索中的很多小工具可以在产业界提供效率的改进。 科研问题是一只只会下蛋的老母鸡,而除了paper(鸡粪),tools(鸡蛋)也同样重要。 学校和导师们应该鼓励(至少允许)比较资深的博士生,有free-time的额度,进行自主的业界横向课题。 “有一个野外研究卡了很久的师兄,随手拍的照片卖给杂志赚的钱超过了学校的工资”。 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建立这种孵化的小工作室,优先提供给科研上卡壳的资深研究者。 而不是只等到学生毕业的时候,简单的面试招聘大会填写三方协议这样的形式主义。这样可以降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冲突,减缓学生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去向,形成良性的科研氛围。 4, 社会应该对博士生更宽容, (理科)读博本质是半工半读,工是完成社会/基金委交付给导师的任务(当然也有导师画的饼),读是拿着低保工资完成自己的科研探索和技能的提升。 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代表着可以在学术界全职工作。没有拿到学位或者拿到学位之前,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可以合法的蹦迪约会结婚生育离职创业,没有什么大不了。所以过年的时候,人家不问你存款,你不要问人家什么时候毕业是基本的礼貌。 5, 最重要的是科研工作者强大的内心,审稿人也是草台班子,通常你在一个领域研究了五年之后,智力正常的人基本上就是目标问题的顶级专家之一。审你稿子的人可能对你这个领域毛都不懂,可能好几年不看你这个方向文献,甚至上次思考你这个领域的问题是他/她读大学上的选修课,给你送审稿子的人只想着快点下班,随手就送过去了。要知道孟德尔寄给达尔文的稿子都被人扔在废纸堆里。 世界就是这样的,学术界也是人组成的。 不要内耗,不要偏激。心平气和的生活,耐心的思考。人人都有过的不爽想炸掉宇宙的时候(参考刘慈欣),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说不定是贡献最大的一段经历,enjoy it。 6, 最后讲两个段子: 段子一: 去年,某公司有个博士主管收到了某博士生的简历,拒掉了,理由: over-educated,lack of plasticity。 (其实就是公司预算不够了。。) 段子二: 某老板是大专生,给他老婆吹“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我招的哪个不是博士硕士?”。她老婆怒骂,你这么蠢都知道不招大专生! (学历悖论了同志们) 笑一笑,继续搬砖~~ |
看到第一条就绷不住了,必须得有10%无法通过是吧? 据我所知,按照比例划分的原因就是判定者的无能,判定者也不知道这个研究是足够好还是不够过关,所以用简单的比例来划分。说白了就是学校无能,无法判断学术能力本质,只能让学生内卷。 这其中还会有很多龃龉的事,比如院士组一般全能过,不然你一个副教授当评委不给院士面子?不想干啦?那么这些考核不过的学生只能勉为其难难为一下新来的青年科学家和助理教授团队了。 说白了就是想着法增加毕业年限,因为博士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千,招个博后一个月可能就得发两万多了,这种亏本买卖可不能干,不让学生毕业,延毕是最划算的。 |
真想搞事情,就把建校以来毕业的博士论文都查一遍,别一阵一阵的。 |
只能说武汉大学太豪横了。 在知乎上刷到这个新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仅仅从法学专业来说,我感觉武大法学院明年申请审核的博士肯定会劝退一些人。 从入口来说, 法学是分专业,分流派的,报考武大的法学博士,大概率不是对武汉大学那张学位证情有独钟,而是奔着导师去的。比如秦前红教授,基本上在他的领域,他的博士算顶流了。 现在申请导师后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劝退一些人,另一方面会让暗箱操作更暗。换句话说,想选到心仪导师,肯定要比之前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出口来说, 中期考核就开始卡人,这事儿我们学校以前也干过,没坚持一年就叫停了,因为天怒人怨。 博士培养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要求大家高矮胖瘦整齐划一,很多人进度,出成果快慢节奏都不一样,如果说是最后统一画一个deadline劝退还能理解。中期考核就是考核一个框架,因为一个框架完不成进度中间刷人这事儿完全没有合理性。先把话放这儿吧,中期考核刷人这事儿应该坚持不了太久。 最后看了一下毕业的条件,五个专家盲审,导师积分制,不仅是博士生瑟瑟发抖,博导也不好受。这意味着导师陪着博士生一块儿卷吧,反正现在文科的大环境就是如果没有导师的support,根本就毕不了业。博导招学生大概要好好掂量掂量了,有没有能力保学生毕业,如果他不毕业,就是双杀,等着连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法律头发少,法学生来说,如果硕士毕业有更好的去向,这个博士能不读,就别读了吧…… |
鉴定为领导的脑子被门挤了。 强制要求不合格率和间隔时间有多荒唐大家都懂,我就说说盲审吧。 首先,外审盲审专家数量和博士论文审查质量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审查你论文的盲审专家,一般都是远离科研一线的,可能基本不具备评价你的博士论文的能力,也可能不具备把这么枯燥的活干好的耐心。我有一个盲审专家说了一大堆好好好,最后给了我个小修,害得我多写了一大堆材料。这本博士论文被评为清华优秀博士论文,还让出版社选中了,过几个月还会作为实体书出版,所以我猜质量还是过得去的吧,怎么就被鉴定为小修了呢? 其次,我质疑盲审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赋予一个人不被监督、不受约束的权力去对一个年轻人几年的心血进行纯粹主观的评价,而且这一评价严肃到可以决定这个年轻人的命运,这种制度合理吗? 向来如此,就对么? |
1.“5个外审出现2个合格也属于不合格”这条非常不合理!首先,本来就是合格,为什么2个合格也是不合格?如果合格没有意义那就不要设置“合格”这个标准了。外审时,专家是按照“合格”来打分的,学校却确认为“2个合格”也是不合格,学校是在无视专家的意见吗?如果专家的意见没有意义那设置盲审干嘛?其次,外审专家的意见会根据学科背景、观点、立场而得出不同的意见。盲审经常会因为不同学科的范式、观点、立场不同而导致外审专家盲审意见较低的情况,因此专家很可能打“合格”。尤其是外审专家从3个变成5个时,专家们打“合格”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这就导致毕业论文的通过率会大大降低,人为设置不必要、没有意义的门槛! 2.“每个学生只能盲审2次”不合理!如果这次我的文章水平不行,下次我文章水平提高了,那么我就没有毕业资格了吗?这是否存在一考定终身的问题?!难道一个一直努力提高自己最后毕业的人也不配拿到毕业证吗?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创新性极高的研究。如果仅仅因为两次盲审不通过,学生就无法毕业,这对学生的打击有多大?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3.这样的“数字管理”模式不是真正的提高博士生的质量,反而是通过打击博士生的方式提高博士生的质量。长此以往,博士生会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博士生抑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4.这样的毕业管理模式无法提高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反而导致博士生研究水平的降低,甚至摧毁博士生的学术理想和学术兴趣!博士生的所有精力都关心能不能毕业的问题,而非学术创新,人人焦虑不安,如何做出好的研究?好的研究一定是在自由状态下自然而然的产物,绝对不是“敲打”“打击”能提高的!?惩罚可能不会提高研究者的能力,反而会导致研究者过度紧张焦虑而出现厌恶情绪! |
文件指出,外审两个合格或者一个不合格就延期半年,易得 两个合格 = 一个不合格 所以合格越多,相当于不合格就越多。而一共只有五个外审专家意见,如果不合格越多,合格就会越少。 所以合格越多,合格就越少。 而合格越多,毕业就越难,合格越少,毕业就越容易 所以毕业越难,毕业就越容易。 众所周知,获得诺贝尔奖很难,那么如果让博士生都获得诺贝尔奖再毕业(和平奖除外),他们毕业就会更加容易。 |
这里面最离谱的是卡90%中期通过率,任何直接卡百分比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其他的两条就还好。正常博士开题到最终答辩间隔都在两年左右。博二上开题不耽误博三毕业,而且有几个博士能三年毕业的? 评审从三个到五个,一个c延期到两个c延期,这明明是放宽了好嘛。三个评审里搞不好碰到一个变态,五个里连续碰到俩的几率要小很多了。选票多了,个别人的影响就小了,如果真遇到俩给c的,建议先反省下自己写的是什么玩意吧! |
荒诞无比。 以为是看错了,五个盲审结果中有两个“合格”者延毕。 怎么会有这么荒诞的事?“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审等级的合格和不合格是一个意思吗?从来没见过这么“合格”的“不合格”。 那就简化吧:通过、不通过。 或者是:优秀、良好、不合格。 原来我们有这么多良好以下的不合格产品。 |
有评论区的这么多兄弟,看来全体六年清退也不愁没人来。 幸亏干了几年ra,知道这个圈子不过如此,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就没想过报到注册 其实某些大学本质上只是公司,本科生简直是负担,毕竟一年几千块学费都不够给食堂大妈发工资的,分数线卡在那里又不怕本科质量下滑影响声誉,没事跳几个还得花钱花精力压热搜;到了研究生那才是主要的员工,又便宜又好招,解雇了还都是员工自己的错;老板就是一个个项目经理,拉到项目才是公司的利润;按这个体系考虑这些政策自然就合理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人文 最新文章 |
有点想看豪门霸总小说,有没有朋友们推荐下 |
被称为「人间尤物」的女主,有多绝? |
古代有什么特别毁三观的文学作品吗? |
以色列的道德水平如果放在中世纪算高吗? |
裘千尺只靠枣树活了10多年,现实世界真的可 |
《遮天》中很多大帝都有道统家族,女帝和无 |
人到底可以无知到什么程度? |
南京某商场贴日本元素事件,怎么看待这件事 |
你本人如何评价“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的观 |
如何评价汪精卫?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