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如何看待 2025 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疑似出现命题组原创「唐诗」,这是否合适?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如何看待 2025 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疑似出现命题组原创「唐诗」,这是否合适?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题,此次考试考察了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作者为王晦之,并要求学生进行赏析,然而事后有人发现这首诗疑似为命题组原创,在网络上无法搜索到其出处…
评价为网友们干得好,应该加大监督力度。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命题组瞎搞已经不是一两次了。
前几年曾经有一篇现代文阅读,剧情类似抗日神剧,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婴儿被虐杀的过程,在知乎上发出来都不能过审那种,给考试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上网一搜,某省作协副主席。以至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生对各种作协主席、副主席的选文都有点成见。而很遗憾的是,的确大多数这类作家的作品也确实都不咋的。
能理解给学生传递革命文化精神的需要,但这种已经纯粹成了高级黑了。不,一点都不高级,作者沉溺在用精妙文笔写残忍场面那种陶醉感几乎溢出纸面。感觉纯粹是在给文宣工作拖后腿。
说回题目中这首诗。王晦之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据说诗文水平很不错。但他不是唐朝人,而是宋朝人。根据王晦之好友黄庭坚的评价,他的诗风气势奔腾、风格雄骏,和题目中这首诗带来的感觉相距甚远。
嗟乎!晦之遣词,长于猛捷,故意淡而孤绝 ,犹如怒流云山三峡泉,乱下龙山千里雪,大宛天马嘶青刍,神俊照人绝世无。
——黄庭坚《答王晦之见寄》
当然,一个人的文风是有可能变化的。苏轼也会写“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样的句子。
但一个人的审美水平一般是稳定的,本诗的最后两句“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这两句,真是连我读了都眼前一黑的水平。
被别人问什么时候再来,不回答,而是看着流水叹息。首先这种动作非常有偶像剧的味儿;其次写得也太实,如果是真正的古人来写,这里会尝试以景结情,虚实结合(而且水平到位的话很容易成为千古名句),而不是这么直白简单地描述。
看看古人的设问和回答: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哪怕是当代的歌词,也不会写得这么浅: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走一走,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
抒情主人公会把自己隐去。你要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品,你品出月亮里有多少美好,她就有多少爱。但她不会直接告诉你,一个动作都不会给你。
她给你一片月光。
然后我搜了一下,“欲问重来日”出自宋诗《送僧归吴中》:
闲心轻出世,远念起游方。漱月抛茶井,眠云梦草堂。归程指山色,去影背湖光。欲问重来日,孤云未可量。
这个一问一答,味道就正多了。
此外:
试题中“孤帆天际没”,大概来源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暮色入蒹葭”,不知是在模仿“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雁字分云际”,是在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吗;“蝉声咽岸沙”,是不是来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远山衔落日”,是否出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秋草接平涯”,很像是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得到的灵感。
这样看来,无论这首诗是不是古人作的,但这眼角眉梢,的确长得人山人海的。而且模仿的都不是什么生僻之作,刻薄点说,没超过启蒙诗的范畴。
全诗没有一句经典,全都是非常非常非常平庸的表述,倘若高考作文要考古诗文创作,这首诗最多在42-47之间。满分60.
也就是说,大约就是“没跑题,结构也还算清晰,辛苦了”这样的程度。
我个人倾向于这是一首现代人的伪作。就算不是,水平也非常次,根本不值得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
很多同学其实语文课上未见得多认真,语文书也未见得多熟。试卷几乎是他们唯一会认真阅读的资料。命题组在给学生出题时候,还是不应该只想着暗戳戳自我满足,要多点使命感、责任感,和敬畏感。
某种意义上,你们才是传播知识与美最重要的那一环。
平心而论,这首“诗”作为今人之作,属于写得很用心的了!比网上大多数湿人的得意之作都强。
但是,这“诗”还是不能免除今人写诗根本性的缺陷----不懂古诗时空迁移的连续性原则。
古诗的根本原则是一定要有非常准确的观察者视角,所观察对象的时空从观察者出发连续变化,也就是说,要有叙事性。
时空连续变化,时空连续变化,时空连续变化,重要的要说三遍!
以同为送别诗的《雨霖铃》为例,非常典型:
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人在长亭,饮酒经过了一段时间(空间、时间流动)。两个人依依不舍,船夫催促要开船(叙事,而且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双方都设想再过一会儿就是一叶扁舟,茫茫水天了。
?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一句议论,略去。“今宵酒醒”是跟“都门帐饮”呼应。“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时空又经过一夜发生的变化。“此去经年”,又把时空放大,时间拉长,空间拉远...结尾余波袅袅。
所以诗是要有叙事性的。不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者心中一定要有背景故事,用诗把背景故事中的一个片断撷取出来放大其中的情感要素。
再回过头看这首“诗”:
“孤帆天际没”--不是还在送朋友嘛,怎么开头就孤帆没影了?朋友还没走,那孤帆是咋回事?“暮色入兼葭”--从“天际”到“兼葭”怎么跳变的?
“雁字分云迹, 蝉声咽岸沙。”--这两句还算不错的。暂且不算时空乱跳,按观察者视角感受到的景色算。
“远山衔落日, 秋草接平涯。”--从“兼葭”怎么跳到“远山”的?“远山”又是怎么跳到“秋草”的?这两句废话一样,除了凑字数,而且跟“暮色入兼葭”有什么区别?可以说,三句全是杂笔!
前六句完全没有人物的影子,人物在最后两句才突然出现,结尾又突然冒出个“流水”的意象来。长江是雄浑的,可没有小河淌水的感觉!
先说结论:
唐诗,就是唐朝人写的诗才是唐诗。这是出题人杜撰的“诗”,不是唐诗。教学考试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此次事件属于学术不端+教学事故。当地教育局应该进行相应处理并向社会通告!
再说引申思考:
语文教育承载着下一代对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非常重要。而且是一件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事情。作为老师一定要懂所教的东西。什么叫“懂”,不是生搬硬套标准答案,而是理解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拿古典文学来说,很多大学老师都未必真懂。现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大学的学渣来的,自己都不懂语文,怎么能教得好孩子?
纯癫公。我看出题人比这首诗更加来路不明。不止是选材莫名其妙,题出得也一言难尽。
15题一错错俩,其中「由近及远」简单得尤其离谱,生怕预设答案错得不够明显,让自己精心撰写的那堆自己都没底的假大空的套话废话被人挑刺。出题人不但对难度的把握已经烂透了,心态也猥琐不堪,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16题更是鬼扯。出题人到底懂不懂什么叫「时空转换」?①论空间,视线运动不是空间转换,视角切换也不一定是空间转换。这应该很好理解吧?就站着眨巴眨巴眼睛,看看这里,再看看那里,这出题人就说空间变了……咋想的?
②论时间,前六句非得有时间推移?静止的就不行?难道日落时分,就不是暮色了?再者说,时间推移也不是转换,只是一个场景之内的自然发生的事情。出题人在办公室发一整天的呆,时空也没有转换,只是这个时空中的时间流逝了……如果拍电影,这位老兄发呆的纪录片,可以一镜到底,一个长镜头全拍了,根本不需要任何镜头的切换。如果仅仅是他从早上发呆到晚上,时间变了,就叫时空转换的话,那还有什么句子是不涉及时空转换的吗?【请注意区别:早上,我路过沙老师的办公室,他在发呆。晚上,我路过沙老师的办公室,他在发呆。这里有两个镜头,可以说有时空转换。】
③最后两句,假设的「重来日」也只有时间,并没有时空。或者说,没有任何活动,发生在一个场景中。它根本连时空都不存在,就不用聊什么时空转换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人物、有场景、有事儿,这些才是时空转换。我真不知道,这种没有的东西,他想要学生怎么答。
总之,我建议出题人自己先回炉重造,把小初高语文重学一遍,再来玩弄时髦词语。少拿一些现学现卖的术语丢人现脸。
笑点解析:学生(湖北的卷王们)花了三年时间一字一句地预习复习,命题组用AI半分钟时间打出一份狗屁不通的试卷出来让学生做。
“远山衔落日/欲问重来日”,这种憨态可掬的重字放到网文里都要被嘲笑吧?
首先既然是鉴赏唐诗,那作假塞一首假唐诗本来就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再其次,这首诗有种牛头不对马嘴的ai感,“蝉声”太刺眼了,寒蝉可能更合理一点,但这一句怎么解释都很奇怪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我觉得很可能学的是这一句,但这堆得比李贺还要怪,是非人类的怪异
以下为询问ds此诗是否为ai生成的有价值部分:
结构模式的工业化
中二联“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与“远山街落日,秋草接平涯”对仗工整,符合五律范式,但缺少情感递进。参考内容提到的AI诗作常呈现此类“句间孤立性”,如“野云低度竹,山雪暗和松”虽有画面感但缺乏叙事线索。
语言暴力的可能性
“蝉声咽岸沙”的“咽”字兼具拟人与通感,接近参考内容所述AI的“暴力嫁接”特征(如“樱花在键盘上凋零成二进制雨”)。人类诗人更倾向使用“噪”“鸣”等稳妥动词。
此诗由ai生成的可能性为75%左右
我认为初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更应该注意素材的选择的严谨性以及可能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搞下去就要变成“我们恨AI了”。
1,诗还行,勉强合格的平庸之作。
2,大部分唐诗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3,唐诗一共五万首。适合出题的绝句律诗,更少。这么多年估计都出过题了。找几首现代人写的诗作考题很正常。
4,高考诗词赏析和真正的诗词创作,一点关系没有。
5,当代语文赏析/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只有夸没有骂,从来不指出哪里写得很差,哪里写得不够好。“指劣”是赏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6,这诗水平实在不行。
高考语文里的“诗歌鉴赏”这个题型搞不好真可以消亡了…… 看到这个问题随手用DeepSeek试了试,惊觉现在语文老师出这样一道题实在太容易了,用AI直接连诗歌带题目都可以直接生成出来,还附带参考答案= = 由此想到,该不会现在有很多语文、英语的考试题已经是这样出出来了的吧(捂脸) 高赞回答说“不止是选材莫名其妙,题出得也一言难尽”,深以为然。
当年高考时很多理科很好语文其实也不错的学生,都对诗歌鉴赏这个题型深恶痛绝,第一是因为所选诗篇本身水平参差不齐、提问角度又常常刁钻,有时真鉴赏不出啥东西;第二是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得看是不是恰好跟出题人想到一块去= =
让我们试试,首先让DeepSeek模仿这道题的出题格式,托名杜甫也创作一首“唐诗”,然后出两道题:




乱世叹
杜甫
烽烟连朔漠,羸骨委蒿莱。
稚子啼空釜,哀鸿没野垓。
朱门罗绮宴,玉殿管弦催。
谁念关山血,犹斟琥珀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烽烟”“羸骨”以惨烈战场景象开篇,暗示百姓流离失所,奠定全诗悲怆基调。
B. 颔联“啼空釜”“没野垓”通过细节描写,凸显饥荒中孩童与流民的绝望,笔力沉痛。
C. 颈联“罗绮宴”“管弦催”以华美辞藻渲染贵族奢靡,与上文形成反差,讽刺入骨。
D. 尾联“谁念关山血”以反问收束,痛斥统治者麻木不仁,末句“琥珀杯”深化批判意味。
16. 本诗如何通过多重对比强化讽刺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不管诗写得怎样,也不管这个“并未使用‘华美辞藻’”的解释是否牵强,总而言之一道题是出好了,两分钟搞定,最终解释权归出题人所有(笑)考虑到历史上值得“鉴赏”的诗词本身也没有那么多,迟早得被各地试卷用完,搞不好这首伪诗比大部分真实存在但尚未流传下来的诗作还是强那么一些的x 恐怖的是,这么“高效”的出题方法搞不好还会迁移到例如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上(文言文阅读估计短期内还是不敢的,因为出处很好找),学生就得被迫品尝由AI造出来的“风物”了= =
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扭转如今的“重文学、轻语言”倾向。与其进行那么多揣摩出题人意图的“鉴赏”,还不如直接将《现代汉语》下放到高中,扎扎实实把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篇章、修辞、语言应用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知识系统性梳理一遍(小学初中确实学了不少零碎的常识,高中恰好适合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梳理,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升华为理论),让学生都能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则,为以后上大学或工作后进行各种学术性或实用性的阅读与写作做铺垫。让语文也能成为一门“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学科,让语文教材不再仅仅是课文的汇编集~ 现在很多人对“汉语没有语法”的误解恰恰源于语文教育中语言学部分的缺位,很多语法概念还都是首先在英语课里学到的= =
附:DeepSeek对原题的作答,不知能拿几分~


我儿子初二,有一次老师发了一篇现代文阅读,是本市某区某次考试的原题,选自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我一个中文系毕业的,看了三遍愣是没看懂,我还以为我短视频刷多了脑子秀逗了,又抑或是鲁迅文学奖太后现代了!
来,有才的网友,看看你能读懂几分。




不服气的我,去网上搜了原文,才发现不是完整的选段,而是选一段跳过一段再选一段,支离破碎的,你让一个初中生怎么读懂!!!!
原文链接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zMzNDEwMQ==&mid=2247498005&idx=1&sn=4257290e00ba9c6cee4d849469b12b13&chksm=fd04872fca730e39df603d507d5e246ecf1fa341c6a4c27162e71d3bb72165ae1d234958b347&scene=27
首先王晦之是何许人也?
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在河南登封做官。
这首诗出的不严谨,唐诗,有两义:一是唐代诗人所作的诗,一是被后代诗词文学者称之为唐代产生的诗体~近体诗。
诗极于唐,但是唐诗是中国韵文史上寿命最长的诗体,直接贯穿于唐到20世纪。
有唐诗、宋诗、元诗、明诗、清诗以及各种诗派。


很多人检索不出来,是因为中国纸质图书馆和网上资源的同步性问题……
网上很多都以为唐诗只有四句,叫绝句、八句叫律诗,又或者多于八句叫排律。
还有一种唐诗,是六句,叫小律,很多人都以为律诗就是押平声韵?
还有仄韵的唐诗,春晓就是一首仄韵的近体诗。
这题出得不严谨的是,因为在现代唐诗就是唐代的诗体,宋词叫诗余。
到了宋词,被苏轼、柳永、李清照等人的改革,一度超过唐诗。
但是也有宋诗,唐诗承于六朝骈俪,讲究意象华丽以及炼字,正是诗如画如色。
宋诗,则是以情为主,明清诗则落俗。
秋江别友
王晦之
孤帆天际没,暮色入蘂葭。
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
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
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
这诗怎么样?


李白这首诗是唐诗,可谓是原版,足见这首王晦之的宋代唐诗(近体诗)的水平,而李白的唐诗之强,诗体却不是后人认为的近体诗。
李白自身都是作的古风诗出名,李白和崔颢的盛唐,正好就是近体诗的格律探索时期。
经常会出现一句有「246」不分明、「135」难论,孤平、失粘或失对。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极于唐,即是诗绝于唐。
但不是诗死于唐,唐后的诗人都不作诗……
宋朝苏轼作的唐诗(近体诗),比词还多。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格律严格,尾联对仗工整,而所谓格律都是后人对唐宋诗词研究,又如挤韵、 孤平。
清康熙大臣王士祯( 1634—1711 ),在其著作《律诗定体》中第一式 “ 五言仄起不入韵 ” 中列出例诗后,用大字标明指出: “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而这道题的出现,只能说不严谨,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若出在宋朝或者清代,都可以可理解,但出自21世纪,平仄声律朗缺失的时代,就不太适合。
因为很多家长连唐诗宋词的区分是什么?
都不清楚,你出的宋人作的唐诗(近体诗),这是很难理解的。
至于要解题,没有多大的难度,宋诗对于意象和炼字的使用,都是重复唐代诗人的意象。
并没有太多难的意象要分析。
如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
就是明显的远到近的跳跃,是切换,讲得够反的。
这首诗的送別之情,是复杂的,不断地用远近视角的切换:
孤帆、天际、暮色、蘂葭雁字、云迹,蝉声、岸沙远山、落日、秋草、平涯
就是一种不断切换欲別难別的感觉,视角来回切换,由大到小,天云暮到花雁蝉草等等。
最后人走远,只能把思念寄于流水。
即有一种:
问君能有几多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扭……无尽忧愁……


可以作为诗的游记:为什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被选到课本中?纳兰性德其实并不高才:为什么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不选纳兰容若的词?「牛郎织女」的起源:小学生质疑课本里的牛郎织女,「牛郎很好色,拿别人衣服就算了,还偷窥别人洗澡」,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回应...榜一大哥汪伦的骗局:李白的《赠汪伦》是打油诗吗?多方面考究高适为什么救不了李白:历史上李白和高适的关系如何?与《长安三万里》中描绘的一致吗?宋词的下坡路:为什么语文教材中几乎不选周邦彦、姜夔的词?精解王维:为什么古人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语句?
以下为笔者之关于诗词研究的收藏夹:诗词歌行
原创“糖诗 ”
尤其看到最后一句“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彻底绷不住了
这种东西上一次看到还是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睛“诡异的光”
我在小半年前的回答中恰好举过类似的例子,用以说明语文的阅读理解是怎么一回事。这里先把之前的回答贴出来:
为什么语文阅读理解题通常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144 赞同 · 24 评论回答


在这个回答中我说: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文学鉴赏的多义性,但并不能说文学的阅读和鉴赏就没有共识。就文学作品的鉴赏来说,文学鉴赏有其多义性,但也有共通性。例如下面这首诗:
秋老无花万树残,临风欲折手频难
三千里外山如隔,四十年来梦已寒
月照篱边人忆远,烟笼水榭客愁单
乡心此际谁堪诉,半刻钟声落井栏这是用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写作程序“九歌”写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因此它也是一首“原创”的诗。那么,通过这首诗,能反推一下我给AI输入的是什么提示词吗?
我想,只要具备一定诗词鉴赏能力的人,大概都能反推出来,我给AI的提示词大概是“写一首带’月‘字的思乡主题的诗”这样的提示语。那么,按照文学鉴赏的逻辑,是如何从这首诗中反推出“思乡”主题的呢?首先,“三千里外”、“四十年来”等词已经写出了距离和时间;其次,“月”在古诗词里是一个与思乡、客愁强相关的意象;第三,“客愁单”、“乡心此际谁堪诉”等暗示了该诗的主题。
如果非要说“这首诗也没任何字直接说明‘作者’想家”,自然也没人反驳,毕竟AI不可能出来跟你对质。但这除了抬杠之外,倒也没多大用。
语文阅读理解的实质,既非纯粹的文学鉴赏,也不是去猜创作者的心思,而是基于一定的解码规则,去对作品进行阐释。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真人创作的诗词还是AI创作的诗词,并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客观来讲,虽然语文考试中关于古诗词的这部分内容叫“古诗词鉴赏”,但高中生并没有能力对诗词进行鉴赏,只能进行“理解”,这是因为“鉴赏”需要建立在相当大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且具有判断作品水准的能力,但这远超出了高中生的能力范围。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做到“理解”就非常不错了,这部分内容称为“古诗词理解”才是恰如其分的。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AI创作的概率极高。如果说此事为真,那么在这次事件中,命题人有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不应该说这是一首“唐诗”,也没必要虚构一个带有晋朝和南朝风格的诗人名字。
而对于一部分人批评较多的用AI做的诗来考学生的问题,我反倒非常支持——当然前提是要经过更严格的命题,答案的设置要更合理,评分标准也要更明确。
为什么我会支持这么做呢?这涉及到对语文阅读理解的定位问题。大部分人对阅读理解的定位是“鉴赏”和“猜”,并频频拿出“作者也做不对自己的文章”这种例子,来证明出题的荒诞。诚然,这极其符合一个人的直觉,但却并不符合现实。因为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实质,是教给学生一套基于文字的编码与解码规则,而阅读理解的重点就是看你的解码能力如何。至于需要解码的东西是什么、是谁写的,并不重要。
也是因为语文阅读理解的这个特点,也有很多人经常说,阅读理解选文章的时候,不要选在世的人,反正人只要死了,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这些话都误解了阅读理解的实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直接将目前这个问题下赞数最高的
@扁舟子
老师的回答出个题。阅读材料如下:


本题的题目是:
对于扁舟子的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扁舟子认为大多数人的诗词创作能力不如AI。
B:扁舟子认为古诗的写作应当遵循时空迁移的连续性原则。
C:扁舟子认为AI因为不具备人的观察视角,故而不懂时空迁移的连续性原则,所以写不好古诗。
D:扁舟子认为古诗词的写作如果不具备叙事性,就违背了根本原则。
如果
@扁舟子
老师也能看到这个回答,不妨试着来做一下题目,看自己能不能答对。
从阅读理解设置的原则来说,无论扁舟子老师怎么解释,答案都是C。因为无论扁舟子老师内心怎么想,他自己所写的内容里并未提到AI的“观察视角”与真人的差异。这一问题所问的是“扁舟子老师认为……”,一切的解读都只能基于给定的文本展开。如果现实中的扁舟子真的这样想了,那就只能怪他没有在文章中把这些内容写出来。
同时,这里也不是考察扁舟子的观点对还是错。扁舟子可以认为古诗写作的根本性原则是叙事性,我也可以认为古诗写作的根本性原则是抒情性,但这是观点的差异,而这篇“阅读理解”考察的重点是你能否理解扁舟子在说什么。脱离这个语境去谈“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并没什么意义。
有些人可能会说,古诗词都是“活人”写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词鉴赏的目的就是结合人的精力阐释作品的深度内涵。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这说的是学术研究的路子,而不是语文考试的路子。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上,你当然可以研究一个非常冷门的诗人,然后考究其生平,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可这可能需要花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语文考试只有2个多小时,不可能留出时间让你查这些东西。
语文理解的这种设置,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对大量内容的理解都是要建立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进行——比如你是一个编辑,你面前有几百份新人来稿,而这些人你一个都不认识,那你要怎么判断谁写的好?只能是看作品,纯粹从文字的角度进行评价,并在几分钟内做出要不要送审的决定。再有扁舟子老师的这个例子,看到他的内容的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谁、在什么地方工作,有些人可能就是随便刷到的,然后点了个赞或者踩就走了。那你对扁舟子的这个回答的理解,跟阅读一篇AI创作的内容的理解,有什么区别呢?
相反,相比于非要找那种小众冷门的诗人作品,还可能会引得一些学者出来掰扯这不对那不对,不如直接上个AI的作品。反正这些作品不可能在此前任何地方出现过,自然也就不涉及“作者本人怎么说”的问题,可以更纯粹地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具体到本问题所提到的作品来说,从“鉴赏”的角度,的确问题很大,也非常别扭。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并没有任何问题。理论上,任何文字性的内容,无论好坏,都可以拿来出阅读理解,因为这里的重点是“阅读”和“理解”,而没让你评价好坏。
实际上,阅读理解的文章来源类型可以很多,新闻、说明文、议论文等都可以作为材料,并非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出题——当然,选择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顺便学习一点写作技巧、提升鉴赏能力。但就出题来说,实则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出题。出去上面提到的扁舟子老师的例子外,可再举一例:
2月18日15时42分,该片导演毕志飞发微博回应称,一审后片方没有提起上诉,“我接受各种各样的批评。”
毕志飞解释,此前起诉豆瓣“并非胡闹和碰瓷”,涉案影片评分曾从2.0变到2.7,变为2.7后很快显示为暂无评分,“之前我们因为这个变化曾要求豆瓣方作出回应,但一直没有给出回应。这次在法庭上给出了回应,变为暂无评分,是因为接到了我们的投诉之后做了人工的隐藏处理。这说明我们并不是无理取闹,并不是故意撒泼耍混。”
毕志飞称,之前他对豆瓣的运行机制不太了解,所以产生了一些怀疑,“但这几年了解下来之后,我觉得它的确是一个国内评分最有专业性和最具权威性的平台”,“是国内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评分网站”。他表示,过段时间他可能也会打到豆瓣上去写影评,“我也接受各种各样的批评,谢谢大家的关注和各种意见、批评,我会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基于上述内容,可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题目:
1、毕志飞说此前起诉豆瓣并非胡闹,他的理由是()
A:豆瓣评分低。
B:豆瓣隐藏了评分,看不到。
C:豆瓣评分先低后高,但评分提升了之后就隐藏了。
D:豆瓣未能说明隐藏评分的理由。
2、依据文章第二、三段内容,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毕志飞在豆瓣上创作了大量影评,认为豆瓣是非常专业的平台。
B:毕志飞此前对豆瓣的质疑,源自于对其运行机制不了解。
C:毕志飞认为豆瓣是国内最具参考价值的评分网站,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D:毕志飞的行为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豆瓣的评分机制,不会再进行上诉。
总之,关于这个问题中古诗词的鉴赏,已经有很多答主做了回答,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但对于AI写作以及阅读理解的题目,我还是想重复之前的那个观点,就是语文阅读理解考的是你的逻辑思考、信息归纳能力以及能否依据一套已经给定的编码规则进行解码,而非文学鉴赏(真正的文学鉴赏需要对作品背景信息大量的了解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这不是中学教育以及考场上十几分钟时间可以搞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个人总成绩的高低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这也是语文为什么提分难的原因。
最后,对于这个问题再做两点补充:
1、我赞同用AI创作的文章、诗词作为考试的素材来源,但教师本人应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应尽量选择好的作品用于考试。本人如有创作能力,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修改。
2、考试题目的设置和评分标准需要严格——实际上,过去这些年,初高中语文考试阅读理解出问题的,通常是一些地市级或者县级的考试。这些地方因为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出题的经验和能力相对一般,再加上可能也缺乏相应的鉴赏能力,会导致选取的材料和设置的题目都不是很合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不是是否能用Ai的问题。
因此,本问题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最大的问题也是题目设置不合理,而非选用了AI作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很多语文老师教不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自身的水平也就不高。
我踏马要笑死了。
很多老干体湿人就是这么蜜汁自信,觉得自己的大作可以媲美李杜,不让大家欣赏一下简直是大家的损失。
对,知乎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动不动就拿李白做对照组。
题目中这位王姓诗人更是牛逼,直接印卷子上让学生赏析。
诗嘛,只能说非常一般,陈词滥调,这样水准的,你让知乎的一众诗人写,每天能写一斤出来。
评论区有人说写的还不错。
这就是诗歌欣赏出了问题。
所以说为什么唐诗最牛逼,你要说唐诗有先占之利,也不完全是啊,毕竟诗歌不是从唐朝开始才有的。
唐诗最牛逼的一大原因就是唐朝文人对诗歌的评判标准是最好的,唐朝人批的就是那些有词无句,有句无篇,不知所云的烂诗。
这个趋势从初唐就开始了,到李杜发扬光大,达到顶峰。
所以李阳冰为李白诗集写的《草堂集序》中就如此写道:
(李白)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说的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继承并且赶上了屈原、宋玉,超过了杨雄和司马相如。千年以来,超出绝伦的人,只有李白先生一人。所以王公贵族纷纷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清诗还不错的原因也是如此,清朝有很多不错的诗评家。
文中这首诗,只能唬一唬不专于诗的现代人,如果拿到唐朝,都算不上下流,完全就是垃圾。
你要拿这首诗去干谒,绝对被轰出来。
好诗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一句一词的瑕疵,都会毁了整首诗。
很多人是想到一两个不错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硬凹成一首诗,这能好才怪了。
然后好诗是有特定生态位的。
在同一个生态位上,只有一两首诗能流传下来。
古时候比文中这首诗好的多如牛毛,远的不说,乾隆的诗中比这首好的估计都有上千首。
题中这首诗,典型的杂乱无章,有词无句,更无篇,立意还是陈词滥调,你写个和古人一样意境的诗,写的还这么烂,那么它除了自娱就没有任何价值。
拿出来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糟蹋大家的审美就更不对了。
反正我一直都觉得语文教学纯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毫无意义的让学生浪费大量精力,
什么诗歌鉴赏,什么“阅读理解”,不值得让学生学那么多年,凭啥我就得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理解?
什么诗歌散文文言文这些东西,浪费了太多时间,这些东西不是说不需要学,说穿了,这点东西顶破天去,重要性也不可能高于历史,而历史目前的地位高考还不是必考,所以同理,诗歌散文文言文以及类似的语文过去的大量知识点,就应该是会考级别,不作为选拔级别。
我反而觉得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和申论挺好的,
把行测里面数学等部分去掉,保留语义理解部分,加上申论,作为语文的考核,
比现在的语文考试强一百倍。
唐诗,泛指唐代诗人写的诗
如果出题组无中生有了
那大前提就是进行了造假
那么诗里情与景都是虚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赏析,就是对学生的愚弄
举个哈利波特的例子——迷情剂
伏地魔的母亲用迷情剂迷惑了老汤姆,恶果就此种下。她停用之后,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化作虚无
伏地魔就是在虚假的情意中诞生。
用假诗来考察学生的真水平,可笑不可笑
试卷不仅仅是考察的媒介,也是弘扬正确价值观的推手
无论是怎样的出发点,原创唐诗都是造假
此时此刻,就给学生种下一颗种子
有正当理由时,造假是可以的
虽然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但是这种暗含毒种式的选拔还是算了。今天种下一颗毒种,他日收获万棵毒种。
跟斑羚飞渡、爱迪生救妈妈一脉相承的造谣教育。
当然,命题组可以辩解:“我们说的唐诗不是唐朝的唐,而是唐氏的唐”,那就无懈可击了。
这个极大概率是偷懒用ai出题结果翻车了。但前ai时代其实也有自个出诗词文言冒充古人的。下图是2019年北京西城区的高三期末试题,也是一眼现代作品。好在没给出处,还有狡辩的余地。


没活的话可以咬打火机;
没新闻放昨天天气预报;
没唐诗了可以用乾隆的。
先说个跟这首诗没有直接关系的,我曾经见过这样一句话,应该是有一年的考研政治题——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上面这句话和“惠兹里特”这个人,除了这道题以外我没有找到任何资料,我严重怀疑是命题组编的,“惠兹里特”很可能是wise writer的音译……
再说回这首诗歌本身,中国古代诞生的诗歌浩如烟海,就没有一首诗能被当成出题素材了吗?为什么要“发明”古诗呢?


前四句的首个字连起来是孤烟暮蝉,让我再接着看看后面还有什么隐晦的表达
肯定不合适。且不过诗写得如何,题目出的如何,题干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那就得是一首“唐诗”,否则题目就出错了啊。
如果是今人写的诗,至少把题目改成“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
另外,有回答指出,中学诗歌鉴赏题,只能夸不能批评,需要改变。我非常赞同。
这首诗大概率是AI作品,现在的deepseek级别的llm,刚好是能写出这个东西的水平。
比如这首,我让deepseek花了20秒写的。
**江畔秋思**
孤舟横野渡,暮色浸寒汀。
雁过层云断,蛩吟乱草听。
远山衔落日,秋水抱空溟。
欲问归期近,芦花满鬓星。
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硬伤没有,惊艳也谈不上,非常符合题目中的诗词水准。
说起来只怕这套题中,AI出的题也不在少数。
估计就是让老师出题,老师想了想,交代deepseek“给我出一道唐诗鉴赏的题目,不能用教材上的诗,也不能选流传很广的”。
然后AI思维链里面一个抽风,给他现编了一首。
出这种大题的,应该都是资深老师。
年纪大,又是语文老师,不了解AI幻觉有多严重,所以AI出的题一看,哦人名、出处都很清楚,挺好啊。
其实都是AI自己杜撰的。
但老师不知道啊,唐诗浩如烟海,有些自己没听过,也很正常,但AI都说了,王晦之的,那还能有错吗。
于是连审核都没有就提交了。
其他老师一看,出处看起来很严谨,想必出题老师是审了的。
于是愣是没有一个人指出这个诗有问题。
于是现在乌龙了。
估计正开会讨论怎么公关呢。
有趣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明令禁止学生用AI做作业。
自己留作业出题用起AI倒是毫不含糊,挺与时俱进的。
口嫌体正直了属于是。
————说句题外话
大家可能没有想过,chatgpt才刚上线两年多一点。而现在的任何一个你能看见的llm,都能把最初的ChatGPT打成孙子。
而五年前,想让AI写出一首这样的诗,需要一个清华博士团研究几年,拿出的东西还驴唇不对马嘴,得屎里淘金,生成几十首,才有一首能看的。
同样,AI绘画,从一开始的狗屁不是,手指头都不分瓣,到现在直接拿来当宣传物料。
我们是真的处于一个飞快发展的大时代。
只是身在其中,只道寻常。
我只想问问,飞雁和鸣蝉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吗?
网上找了一下,王晦之宋朝有一个,唐朝的没找着。不过考虑到我做的模考卷也很多「阅读下面的唐诗」结果来个宋词的,这点就不多说了吧。
看格律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有问题也不敢出来丢面皮。遣词造句确实比唐人平淡些,不过我不确定不告诉我这是后人伪托我能否看出。
这首“唐诗”恐怕并非今人所作,而是AI所作!
就没人说这是ai出题吗?
1.逐句模糊溯源
  该诗每一句都能隐约猜到所模仿的句子,重点模仿对象,显然是:王维
孤帆天际没,暮色入兼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说这首诗模仿王维,是显然没跑的结论。但这诗明明前面三句描写清幽寂静的环境,最后一句还“重来日”,再次回到诗句中令人幽闭的地方,有什么乐趣可言?显然不符合人性。
  而且作者名字“王晦之”,隐隐约约就是在说:模仿王维,但写一首表达情绪“晦暗”低落的诗。
  作为考试题目,全诗没有转折变化,情感不够丰富,拿来做考题,鉴赏落点平常且一般,远无符合高考命题需要的层次情景——说白了,就是拿来靠学生,题目过于简单。考不出学生层次。
  最后的题目,全靠提示“离别”,暗示学生要套离别诗的鉴赏套路;另给出“时空转换”的提示,来让学生组织得分落点,非常一般。
2。前车之鉴:组卷网带来的便利,也带来弊端
  很多老师都没有独立出卷的能力,只能从现有卷子的题目上抽取题目,再缝合到一张卷子上,组成一套卷子。此种“复制粘贴”的操作,过于机械化,完全可以用电脑程序代劳。于是,组卷网以及类似的机构,均有组卷程序,设置好要求参数,比如年级、题目类型、难度,就能几分钟内组装出一份卷子。
  对组卷网以及选题组卷程序的依赖,会导致什么呢?就是助长教师的懒惰,不利于教学提升。
  很多“老师”,尤其是抱着混子心态进入教编的人员,具有极其严重的“题海情节”——就是将教材,试卷等资料扔给学生,扔学生“吃透”了事。如此备课,如此教研,确实工作轻松,但弊端就是:还需要老师吗?
  恐怕如此敷衍的工作步骤,丢给一个保安,都能按照次序操作,“完成教学任务”,试问下,此种工作,恐怕不在需要通过教编考试,直接拉个菜市场大妈来,都能应付。


滥用组卷程序,最可怕的结果是降低教师对命题与教学的把握——教师将自己教研的工作,外包给电脑程序,失去自身素养提升与解题能力。
  学生也无法从此类教师的课堂上获得对应的学科素养,学科分析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淹没在题海,卷海的信息流中——自己去分析题目,总结思路,此种环境,岂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做教研?


  很多经济不发的大中小城市,其学校正是让学生自己做教研,所以难怪县中反而学生精神病问题更多:


3.时代发展,“AI赋能”?
  前面已有新闻提及:给AI投喂AI生产出来的材料,会毒害AI。
  那么,给学生“投喂”AI生产的材料,是否也会毒害学生呢?
  经过前面的分析,哪怕是组卷网的输出结果,都会毒害学生,更何况缝合更为严重的AI,所以答案很显然:学生会到受到AI生产材料的毒害!这道古诗题目,就是最好的证据。
  此前已经滥用组卷网的“老师”,肯定不会错过AI发展带来的“机会”——“投喂”学生的习惯不改,只会在“投喂”的路上越走越远——离教育的本质,也越来越远。
  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困难,并非来自学科本身,而是“混子”产出的题目,包含太多紊乱信息,学生如果吸收,结果只会越学越乱,脑子越学越变成一坨糨糊,导致分数越考越差。
  不管是教辅,学校试卷,还是自行购买的资料,均难免混入类似质量低下的题目——给学生输入紊乱信息,才导致学生迷失在信息乱流中,无从学起。
 类似下面的题目,我建议学生直接不做,连看都不要看,做了反而深受其信息乱流的祸害。


  拒绝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浪费,才能走正确路上,实现学科提升,最后才产出分数。
  我的初高中教育规划中,就包含“题目鉴别”一项,单是看出题目的质量,是不是人给出的命题,就难倒无数家长、学生。【规划包含:教材路线,方法纠正,任务设置,精力管理,日常反馈,题目鉴别等诸多模块,有意的家长、学生,先私信了解价格】
  扫清障碍的第一步是识别障碍,而后才能扫除障碍,让学习的之路更加顺畅,自然轻松高效地学习。
除了平仄押韵没问题,哪哪都是问题。。。
最后两联同一个地方出现两个日字。
整首诗堪称集句“孤帆天际没”“远山衔落日”“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这四句每一句的查重率必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整首诗查重也算爆表了。
意象太缺乏新意了“孤帆”“雁字”“蝉声”“岸沙”“暮色”“远山”“落日”“秋草”“流水”。。。。这些都是用烂的意象,结果就这样平铺直叙地罗列上来。。。
意象的组合和互动也极差,简单来说,就是动词选的非常按部就班,属于没新意,没力度,没深度的三无产品。。。起码用些暴力美学,用些通感啊。。。总得有些追求吧
整首诗前三联堪称废话文学,一句话就能概括,秋天傍晚的河边,一点多余信息也没有,连感情基调都是一模一样的。。。没东西咱们可以不用写那么长。
只能说感慨人与人的多样性,这种水平自己没事逗逗闷子也不错,端出来给学生品鉴是怎么回事?我是理解不了这种心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够拥有美国学术机
你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
你见过保研最奇葩的方法是什么?
今天突然看到有人说师范生要凉了,没前途,
南京大学为什么不把南京医科大学合并了?
现在学历贬值是由什么造成的?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一男生尾随华北电力大学女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国将扩大高中阶段教育
当年你们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人都在干吗?
商人如何进入政界成为官员(市局级及以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3-25 14:46:29  更:2025-03-31 09:51:1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