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3》显示,由于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城镇的教育回报率呈下降趋势,将带来哪些影响?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3》显示,由于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城镇的教育回报率呈下降趋势,将带来哪些影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书改变命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认知,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学历更是和收入高度相关,获得更高的学历,是很多普通人提升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统计数据显示…
教育回报率下降,是必然发生的事实。
开篇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最近的一个热点,就是上海女律师“擦边”直播月入2w。小冰心当时在红书上一句“口嗨”,导致热议不断。
她的直播,我不评价了。但后来声明的视频里,她自诉是“县里文科状元、本科在华东理工大学”,


县文科状元这个有待考究,不过华东理工的本科,我认为是不错了。从河南小县城考到华理,也算是不容易了。
而像她这种,做律师确实不如她干直播。
为什么说,教育的回报率低?其中的一大原因在于,你不能断,你得一帆风顺地读下去。
像小冰心这种,华理的本科,研究生没考上复旦。211本科优势不大,本科贬值尤其夸张,你找工作可能还不如二本本科+双非研究生吃香。
当然,现在研究生学历也贬值,这也是事实。
01
回报率低?本质上大家把教育当做了一种投资。
更是把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转换成了现代的“学而优则富”。所以,默认为读书读的好的人,未来前途一定好。
以前确实符合该趋势,因为大学生少。
据说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包分配,而且都是好单位的“铁饭碗”。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大家都说,那时候大学学历的价值,约等于一辈子的衣食无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学历就代表着高收入,是因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期,存在大量的“高净值岗位”。
什么叫高净值岗位?就是薪水远高于一线劳动岗位,但其实没什么很高的技术含量,换谁干都行的岗位,只不过高学历的人可能干得会更好一些。
而想入主这些岗位,敲门砖就是一个“好学历”。
但这几年,高校毕业生明显“溢出”了。不扯远的,就2010年,和2023年对比,毕业生近乎翻了一倍。并且,当前环境下最大的变化就是:高净值岗位在减少,而且是快速减少。


高校历年毕业生
所以这时候,招聘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可能就需要“好上加好”了。
我之前说过,我高中母校,我读高中的时候,教我的老师基本清一色浙师大本科生,浙大都很少。
而这几年,回我母校教书的学弟学妹,学历基本都是浙大,有的是浙大本硕。
还有更惨的是,浙大本科毕业,考了三年本校研究生都没考上,最后调剂了一个双非。现在双非出来,找工作还不如本科不考研直接就业。
客观来讲,学习好≠挣钱多
想让大家摆脱“学习好,就一定前途好”的线性思维挺难的。毕竟,谁都没法接受自己投资到最后,眼看就要大赚特赚,结果一盘亏光的事实。
我们得承认,有人就是学习好,有人就是会赚钱;要承认这种客观现象的存在,“读书了就能赚钱”这种思想,跟“读书无用论”引导出来的结果殊途同归了,都是两种极端。
02 长相会遗传,但智商不遗传啊。
我朋友圈有家长转过这么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杭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也许“浙工大”就是自家孩子的天花板。
那位家长,浙大本硕毕业,老公是复旦本。孩子高考分数确实只有“工大”的水平。
学历是在不断贬值,但“鸡娃”的成本,却提高了不少。尤其是爸妈本身学历就很好的,看着“悟性不高”的小孩,简直就是折磨。
现在很多家长也躺平了。
小孩能考个杭电、工大,也比较满意了。后面的话,他要考研的话,自己好好考,不考的话,送他出国“镀个金”。
这里,就提到了出国留学。


十几年前,出国留学,回国就业,大家都会高看你一眼,但现在“海归”,已经不再是各行各业的通行证了。尤其是,现在国内hr对于一些“水硕”,也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像藤校、牛津剑桥之类的国外名校,竞争力依旧在。但其他的一些,尤其是qs排名靠后的学校,就业竞争力还不如国内的985、211。
更别提,一些“高净值岗位”,还会筛选你的本科学校,防止你走一些很水的项目,去这些名校镀金。
砸锅卖铁花几百万送孩子上学,回来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这类事件,其实并不少见。
留学归国的就业竞争力,随着学历的贬值,也是明显下降的。但投入完全不低啊,所以你指望教育回报率高,可能吗?
现在留学,很多都不是指着能立竿见影高回报,而是希望小孩少吃点苦。


历年考研人数
毕竟,国内的高考、考研都很卷(24考研人数为438w,稍微降温了点)。
像考研的话,考两三次很常见了,对于一些人来说,还不如多花点钱,出国拿个文凭。
至于未来就业如何?全看他自己造化了。
写到这里,问如何破局?
我也没有答案。只知道“读书回报率低,光会读书是不行的”。除了你是那种“很顺利”,or天纵奇才,否则你每错一步,可能就挽回不了了,或者需要你花很大力气纠正。
就像做自媒体,你“擦边”不火,你做律师不火,你律师+擦边,可能就大火了。
教育是一门学问,我认为读书的同时,不该扼杀孩子的兴趣。我其实挺羡慕一些博主的。
家里有点家底,但不是大富;书也读了,但不是顶级名校;随手发的视频,做自己的兴趣,最终成了他吃饭的家伙。
市场规律可能会迟到一点,但是肯定不会缺席。
比如有的国家大学学费很贵,大家就觉得这会导致穷人上不起大学,导致阶级固化。
也有的地方学费很便宜,但是本科多如狗,硕士遍地走,人均要多上个三五年学才有可能找个正经工作。时间作为隐形成本,最后还是淘汰那些不能供孩子脱产深造考公考编的家庭。
总结下来就是社会就是个金字塔,总有一个角度能筛掉资源不够的家庭。看你喜欢资本主义向钱看的直接,还是特色主义的各种弯弯绕。
因为我国是举国体制的模式。所以个人的努力相比选择的收益就很低。
2016年的时候,宁王进行了股改。当时的工人普遍拿了5万股左右。10万块成本。平均一股2块不到。即便没现金。也可以拿未来工资抵。就算不拿工资抵,也有一部分年终会发股票。而不发钱。不管你咋选,都会有五万股。
这笔股票几年内是不能卖的。他解禁的时候,这些股票价值3000万左右。很多工人都是一解禁就立刻套现。
16年毕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身价数千万。是因为他特别努力吗?答案是时势造英雄。
哪怕他入职的是一些小厂,也会因为激烈竞争中,小厂一次次被兼并,最终跑到大厂里。而且手上有相当规模的股票。
2020年的时候。比亚迪这种企业,1本点击就送。2024年,211学生;迪哥,迪哥,你不能不要我阿。
16 15年进入电池行业的人,一本本科毕业就算高学历了。绝大多数是二本。
而15 16年要进入这个行业,必须是09年到12年这个区间读了相关的专业。比如说电化学,电池学下属专业。
在2010年的时候,热门专业是。
1.无敌土木。其中的标杆是同济土木。
2.计算机。
3.金融。
4.机械电子工程。
5.物联网。
6.国际贸易。
7.英语。
现在来看的话。这些专业基本死的透透了。
1.金融。前辈已经把30年的饭吃完了。后来的没饭可吃了阿。
2.酒店管理。这几年酒店业务非常难做。
3.商务英语。会英语的人太多。竞争过热。
4.工程造价,就是土木。房子产大基建熄火。


而电池相关的专业,基本就是分数线最低的那批。在2010年那个时代。只有家里不懂的。才会让孩子报这个。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费低。
这些人纯粹就是运气好。所以30岁兜里就有几千万资产。
但是有的人并不是运气好。他是家里一开始就懂这方面会起飞。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图的这个专业配置。
可以说随便一个人拿到这个配置,至少都能从底层爬到中产偏上的水准。教育投资回报率高低受自身投资水平影响。
1.凝聚态物理这个是专业,超导硅炉是我从事的行业。
2.光子晶体是专业,柔性器件是行业。
3.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专业,石墨矿开采以及石墨化是行业。
这三个专业甚至是多个风口行业互相配套的。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一个其实就够用了。


如果你不懂的咋选专业,人生规划比较迷茫。我建议先看完下面这四本书。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摆脱贫困》。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预计到2020年,国际上微电子技术水平将发展到14纳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引进新的生产能力是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我们研究人员要争口气,否则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方面总是要卡我们的脖子。
该书出版于09年4月,假设在10年看到。9年时间读到博士。大概率会直接撞到半导体风口。
这样的精髓段落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这4本书的两位作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线都非常了解。非常权威。建议一定要看。
有人问我要如何解读这些书。
比如说,他提到了这个半导体卡脖子问题,我们现在落后。除了研究人员要努力,是不是资金方面的配套也得倾斜呢?是不是还要有扶持呢?
实际上这类书里,提到的现象,只要明说了必须得解决的。全是风口专业。无一例外。因为国家会集中资源进行产业攻关。
所以我的专业配置会选出来这种全SSS级阵容。
宁王里那些30岁几千万资产的人,之所以有这个身家。是因为产业攻关的资源,一部分倾洒到他身上了。
并不是他多努力。
下面这个链接是我的仰望邀请码。
扫码后可以直接加入仰望圈子?www.zhihu.com/pin/1746243963131080704
我30岁不到能坐这车,是因为我力气大,拉板车猛吗?
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会说自己多努力多拼,牺牲了多少。但是没有可观的回报。
爬楼梯是很累,做电梯是很轻松。论楼层上升。10层你能跟得上。100层你还能跟得上高速电梯吗?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期待发展起来后,别人给他分资源。
我们思考一下,十几套房子的房东,会因为你比较穷,就不收你房租吗?
不要等别人分,自己去取。
谢邀。
天下英雄不入彀了呗。
历史上咱能形成超稳定结构,科举取士是核心之一。
给有能力有想法的那群人形成合理上升渠道,所谓“阶层流动性”。
过去二十年的高校扩招和经济增长,某种意义上算个“平替”。
有这个“平替”在,知识分子和中产们长期有一种“社会冷感”,甚至包括大学生,他们也算中产后备役。
因为要赶路、要奔前程,所以哪怕路上看到不合理的施政成本等各种烂事,大家也就嘟囔两句,然后该出国出国该考公考公该大厂大厂。
问题是,现在这条路虽然还在,但明显收窄。
青年就业出现一种倒丁字趋势:中间那种坐办公室的、收入相对中庸但舒适的就业在萎缩,而底部高强度且固化的就业在增多。
顶部高收益就业也在增多,但普通小胖友明显很难爬上去。
对多数小胖友,这就有点此路不通的味道了。
这段时间我接触了一帮做两轮线下换电的。以前这个圈子里没什么学历要求,都是地面战。
结果一老板跟我感慨:哎呀,我们团队这两年也有硕士啦。
颇有一种落魄秀才上山当白纸扇的感觉(甚至可以衍生点现代抹布文)。
总之,越来越多读了书有想法的小胖友,在上升渠道收窄下,开始停留在他们以前不那么看得上的中低圈层里。
不是说这些圈层就穷(例如换电的租售比就吊打房东),而是说这些圈层原本对知识的需求没那么大,但大量知识青年被迫挤了进来。
客观上说,好事,都是好事。
促进原本粗糙的业务精细化,很多市场基层的数据化在线化系统化就是靠这些沉下来的小胖友开路的。
但这并不是政策的初衷。
例如高校扩招,初衷是延迟青年就业、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和融资社会化。
本意是想在拖延就业压力的同时,让普通人和政府都多花钱,把高等教育视为刺激经济的一种手段。
结果最后留下来的成果是高等教育普及,并在近几年留下了一堆结构性失业的小胖友。
这些小胖友沉进各种行业,往好的一面说,是赋能;往坏的一面说,是增加政策成本。
他们的知识,让很多原本挺“笨”的圈子,变“聪明”了。
例如骗补贴。
以前骗补贴,一般也就厂佬老板和会计联手,账上面倒腾一下。
现在骗补,从工厂水电数据造假到拉着代理和门店伪造交易,从专门针对政策的专利到表演布景式的应对资质考核,全齐。
土老板搭上穷秀才,稍微给点钱来点知遇之恩,产业政策的落地就被扭得一塌糊涂。
还有一些更广泛的微观成本。
之前在一个骑手小站蹲着,看俩大龄老骑手给一小胖友递烟,小胖友接过烟,教俩老骑手怎么薅租换电的优惠羊毛。
站长说:小伙子开跑才俩月,很多小区还不熟。他就靠教老骑手薅网上羊毛,换老骑手教他怎么跑快点、顺便路上趴窝时给他送个电池。
看,知识的传递。
固化下知识青年的下沉,就必然导致他们用知识来捍卫所停留圈层的利益。
很多原本能轻松引导和动员的圈层都会随着知识下沉而越来越“聪明”,他们对个体的利益主张会越来越清晰,这对政策制定者不是个好消息。
但也可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卷啊,日韩两国的经验直接拿来用就行了。
资产阶级(指拥有生产资料、分配权)不动如山。
“中产阶级”(指不拥有可代际传递的生产资料)这种高级打工人必然的要求就是成为“先进生产力”,必须卷教育。
底层大概率躺平,毕竟教育不仅需要资质,还需要资源,这两项里那个重要,《马说》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我知道有人说中国没有财阀,但特色的国有企业比财阀可强多了。
所以,未来要么卷,要么躺,要么魔怔。
哦对了,结婚率和生育率暴跌也基本不影响结果。
如果老龄化程度加深叠加持续时间较长,很有可能带动的是低端服务业价格暴涨。
底层直接放弃卷学历,在服务业中选择一条专业赛道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阶级固化。这没什么可怕的,甚至天灾都没事,就怕有人祸。
面对这份报告,我首先想到的,是代众多忧心忡忡的学生家长发问:教育回报率这一概念究竟是何含义,它对我家孩子的未来有何实际影响?相较于抽象的数据解读,我们更渴望听到直截了当的答案: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与本科毕业后即刻步入职场,哪条路径在经济收益上更为合算?
坦白讲,回溯至2004年我完成硕士学位之时,内心已隐约察觉,与2001年本科毕业即就业的同学相比,我似乎并未在经济上占得先机。彼时虽未详尽核算过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但那份隐忧始终存于心间。如今,借由这次讨论的契机,我希望能弥补这一遗憾,解开多年的心结。
步入2024年后,假使我选择在本科生涯结束后,不立即迈入职场,而是继续研读硕士,以期获得更高的起始薪资,这一决策背后,实则暗含着双刃剑之效:尽管研究生的薪酬起点诱人,但延迟两年半的工作机会及需承担的学费等开支,无疑在短期内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换言之,与本科毕业即就业的同学相比,我看似在起跑线上已落后一程,需要更长时间方能实现财富积累的追赶。
怀着对这一现实差异的好奇与忧虑,我深入探寻,试图为心中的疑惑寻找答案。而当我揭开“教育回报率”的神秘面纱时,发现其背后的真相不免让人有些许唏嘘。根据现有数据显示,想要完全弥补因选择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工作所累积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即所谓的“沉默成本”,大约需要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这意呈着,在教育投资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条漫长且需耐心行走的平衡木,每位行走在学术与职场交叉路口的学子,都需审慎考量,精心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
下面我来给出我的搜索和计算过程:我查阅了网络上有关各学历在2024年,中位数薪资水平:毕业半年后,硕士平均薪资为17.9k/月,这一数据来自于对2024届校招生的统计,而本科生的平均薪资为15k。【校招统计】2024届校招生过的怎么样,25/26届可参考
统计24届学生人数:2294
统计来源:牛客2024秋招白皮书
高校统计:112所 211/985高校
本:硕:博 = 52%:40%:8%
薪资排行:算法25.9>安卓20.8>C++19.2>安全18.7>Java18.1>数开15.9>前端15.0>嵌入式or硬件14.8>产品11.8>测试10.4
城市排名:薪资城市排名: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合肥>苏州>广州,其中广州平均月薪10k垫底
分析:深入解析该报告揭示的信息,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被标定为17.9千,进而推算出的年均薪资约为23万元。置于算法编程等高薪领域的薪酬框架内,这一水准尚且合乎逻辑,侧面反映了985与211这类顶尖院校的教育背景确实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显著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薪资水平相较于大多数当代青年的平均收入而言,显得颇为突出,隐隐透露出“幸存者偏差”的影子——即公众往往只关注到成功案例,而忽视了广泛存在的中低薪资群体。
怀揣着对全面数据的渴求,我进一步挖掘,力图探寻涵盖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薪资分布的中位数值。正是在这番探索中,一组尤为关键的数据跃然眼前,它们可能更能够为理解教育投资回报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具体中位数薪资在我(AI)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不过,从证据中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8K-9K之间,而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7K-8K之间。
经过细致分析,这一组数据大抵描绘出了全国毕业生薪资的中位数概况,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变量的影响,比如国有企业与编制内职位薪酬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地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基于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一名2024年的普通毕业生而言,其年薪的中位数预估似乎更加贴近现实:本科生约10万元,硕士生则提升至大约14万元,而博士学位持有者,预计可达到16万元左右。这样的估计,相较于孤立的平均值,更能反映出广大毕业生实际收入的分布情况,捕捉到了当前就业市场复杂多变的真实面貌。
结果,我又找到另一组数据,让我为之一振:
2024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竟然下降了36万,考研大军连续九年的暴涨趋势终于止住了。但是,考研以后不那么卷了吗?带着疑惑的,我查到了网上另外一组数据,2024国考报名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5万人。
原来,很多人开始不考研了,那么与考研的教育投入产出比太低必然有关。这更让我想弄清楚究竟直接工作、考编比上研究生要“香”多少。
2. 鉴于缺乏2020年至2023年间全国范围内按学历划分的中位数薪资数据,我拟采取一种替代策略,即从那些被公认为能较好体现“中位数薪资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入手。通过选取这样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我可以深入分析其毕业生的收入状况,进而追溯2020年至2024年间教育投资与收益的变化轨迹。此举意在量化比较:选择直接就业相对于继续攻读研究生,在经济回报上的实际优势——简言之,评估“工作vs.深造”的性价比。正是在这一严谨的探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所尤为适合作为研究样本的学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不是985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高校124。此外,虽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某些学科和专业排名中表现优异,例如在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中,工商管理等学科荣膺中国五星级学科(5☆)3,并且在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有专业评为六星级和五星级1015,但这些成就并不改变其不属于985或211高校的事实。因此,可以明确回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不是985高校。
虽然该校不是985/211校,但进凭借公布的毕业生薪资水平,确实符合中位数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比如,数据显示:
202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水平如下:
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为15.8万元/年134。
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具体中位数薪资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不过,从证据中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8K-9K之间2,而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7K-8K之间2。这些信息虽然提供了薪资范围,但不足以确定中位数薪资水平。
只有关于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有明确的数据,为15.8万元/年。对于硕士生和本科生的中位数薪资水平,由于缺乏直接的数据,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值。
202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水平如下:
本科生:证据表明,本科毕业生的薪资主要集中在3001-5000元区间1。此外,还有信息显示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7K-8K之间5。这可能表明本科生的薪资水平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基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本科生的中位数薪资可能接近或略低于5000元。
硕士生:硕士生的年薪为12.90万元/年2。考虑到一年有12个月,将年薪转换为月薪大约是10750元(12.90万除以12)。然而,也有证据显示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8K-9K之间5。这表明硕士生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但具体中位数薪资可能会因个人情况和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
博士生: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5.62万元/年3。同样地,将这个年薪转换为月薪大约是13017元(15.62万除以12)。这表明博士生的薪资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3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水平如下:
本科生:根据证据,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11.3万元1。然而,这个数据是平均值,而不是中位数。另外,有提及本科生县城工作的平均月收入为5377元2,但这并不直接反映所有本科生的薪资水平。因此,对于本科生的具体中位数薪资水平,我们无法直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得出确切结论。
硕士生:硕士生的薪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有提到毕业生年薪分布在10-15万元的占比最高(45.70%),其次是分布在5-10万元(21.80%)367。另一方面,也有提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一般在8K-9K之间4。这些信息表明硕士生的薪资水平有一定的范围,但没有直接提供中位数薪资水平的数据。
博士生:关于博士生的薪资水平,我搜索到的资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2023年博士生的中位数薪资水平。有关博士生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招生和考核科目表9,以及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8,这些信息与普通博士生的薪资水平不直接相关。
2022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起步年薪:
学历对薪资的影响显著,我校 2022 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 10.84 万元/年,硕士毕业生 的平均年薪为 14.81 万元/年,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 15.62 万元/年。
分析:根据几组数据,我做了一个数据表,统计“从2020年到2024年,本科、硕士、博士的中位数薪资水平”(单位:元)


从2020年到2024年,本科、硕士、博士的中位数薪资水平
计算:计算2020年毕业找工作,和2023年找工作,并按照年均工资涨幅13%的中位水平,来计算各自选择路径后的总财富对比。我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即2020年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至2024年,将总共积累财富约58w。而2020年考研,2023年工作,还要除去学费(2年半共计4.2w的中位数学费),将总共积累财富约39w。


2020年本科毕业时不同路径累积财富总额
并且,按照以上薪资水平,在2024年期,本科生年薪达14w6,硕士生年薪16w7。


2020年本科毕业时不同路径年薪对比
总结论点:在职业路径的抉择上,直接投身工作与继续考研深造呈现出明显的财富积累差异。据统计,两者在长期财务状况上的总差距约为20万元人民币。自2024年起,每年的薪资差额预估为-2万元,意味着选择考研者在初始阶段将面临相对较低的年收入。要填补这20万元的财富鸿沟,依据简单的数学计算(即总差距除以年差额),考研者需历经整整十年的职场耕耘,方能逐步消除与早两年进入职场同龄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因此,从财富积累的角度审视,考研之路的回报周期预估为十年,期间个人需权衡时间成本与长远发展潜力,做出更为明智的职业规划决策。
我终有所悟,缘何众多青年才俊,在充分具备职场竞争力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踏上考研的征途,除非面临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实难题。在我于外企沉浸的十一年光阴里,亲历无数例证:无论是出身普通本科,还是非名牌大学985、211的毕业生,他们凭借中途转岗的果敢与持续的高绩效输出,屡屡突破中位年薪增长的常规界限,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加速飞跃。
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在评判员工薪酬调整时,其视角已显著转变,不再拘泥于学历背景的一纸标签,而是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个人的工作绩效与全面能力评估上。如此趋势,无疑进一步削弱了高等学位在职场晋升路径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年轻人在教育投资与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采取更为务实与前瞻的考量。
最终,我的思考延伸至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个人相关性的问题:对于已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我们而言,是否应重新踏入学术殿堂,进一步追求如心理学博士学位等更高层次的教育?正当我沉浸于这一自我探索之际,一组数据的出现,却宛如醍醐灌顶,让我毅然决然地放下了这一念头。
这组数据深刻揭示了继续深造与职场实践经验之间的权衡,以及二者对个人职业轨迹潜在影响的实证分析,促使我意识到,当下聚焦于职场深耕与实践创新,或许比重返校园获取另一纸文凭,更能直接且高效地推动个人价值与职业成就的双重飞跃。于是,基于对现实与未来的审慎考量,我做出了既符合个人发展规划,又顺应时代趋势的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至2024年间,博士生的中位数年薪维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大约为15.2万至15.8万之间,几乎未见显著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硕士生与本科生的中位数年薪在此期间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尤其是2024年,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硕士生,其年薪中位数更是达到了17.9千乘以12个月,总计23万元之多。
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深思,漫长的博士学习生涯所预期的经济回报并未显现显著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与早一步步入职场的硕士毕业生相比,显得略逊一筹,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这无疑对那些正考虑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来说,提出了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高学历投资的真正价值何在,以及它是否能够如愿转化为相应的职场竞争力与经济收益。
一切的阶段的入学、升学的教育焦虑,最终都来自于竞争焦虑,而竞争焦虑是单凭教育自身(扩招/分流;虎爸狼妈)无法解决的。
谈到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容易获取理想就业。提到教育焦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焦虑于普职分流、学区是否为重点学校。虎爸狼妈式教育很早就开始流行,现在讲教育回报下降,其实就是虎爸狼妈式教育逐渐失效。
过去的虎爸狼妈人群本身,有很多认为自己就是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认定教育就是确定的发展路径,并且往往认为由于自身已经经历过这样的路径,所以让孩子重走这一路径是最可行、最容易复制的。
但是,我们要看到所谓“改变命运”的本质,其实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各领域在真正的市场化初期的稀缺,甚至是空白。
九零年代末、零零年代不仅有虎爸狼妈式教育兴起,还有各类职场奋斗鸡汤文兴起,后者甚至是更加务实的。因为从抓孩子的教育到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需要十几年二十年时间,而职场奋斗鸡汤文兑现需要的时间非常短。实际上,最早一批按职场奋斗鸡汤文教法实践的初入职场者,确实获得了超额于同辈人的收益。
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初次进入“既不是机关单位又不是工厂”的就业岗位,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这样的职场经验,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比他人高效工作、如何展示自己的竞争力。
最关键的变量,就在于“稀缺与空白”,不仅是在教育(学历)方面,包括已步入职场的人,甚至还包括创业、包括做小本生意的人,只要在一些方面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很容易就能脱颖而出。这才是早年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实质,只是在教育方面(的学历)“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体现得更直观。
大约2015年后,职场奋斗鸡汤文式微,“鸡汤”“奋斗”开始逐渐带有贬义,这就标志着短暂的“稀缺与空白”时间窗口已经基本过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孩子出生于零零年代初,父母接受了虎爸狼妈式教育理念,在时间窗口结束时,孩子实际上都还尚未有机会展示教育成果。
2016年到2019年电视剧《小欢喜》三部曲上映,主线讲的就是三个家庭孩子教育(高考)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就反映了最早一批虎爸狼妈在孩子将要展示教育成果时的迷茫,恰好就是在这个时间段。
去年以来,出现了所谓“中产破产三件套”的说法,其中就包含教育。大家可以作一下比较,此时面临此问题的,其实也恰好是最早一批(比较集中的)虎爸狼妈教出来的孩子,他们在研究生教育完成之后,发现展示的教育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以上变化,都有时间规律可循。
我们当然应该注意到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现在随着高等教育过度扩招,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已经基本等同于适龄青年初次就业情况。但是,就虎爸狼妈式教育理念来说,这种理念的破灭实际上是因为孩子错过了那个“稀缺与空白”的时间窗口,并且这种错过是早有征兆的,至少2015-2016年就已经有所体现,只是在现在终于完全兑现、不可更改。
毫不奇怪地,虎爸狼妈式教育也会像当年的职场奋斗鸡汤文一样,逐渐被遗忘、抛弃,甚至逐渐带有贬义。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群体的主观认识,总是要慢于客观实践的变化。
近几年兴起的“躺平”舆论,反映的也正是沿“可复制的”既定路径前行、面临高强度的竞争焦虑,却发现教育成果兑现不尽人意的一部分青年毕业生面临的困境。官媒最先积极鼓励他们创业创新,而后批评他们没有斗志 ,甚至于呼吁他们“脱下长衫”,但现实是“稀缺与空白”的时间窗口已经成为历史,谁都不能回避既定路径已经无法兑现的事实。
其实,从来就没有那么多可供复制的经验,所谓的教育有丰厚回报的理念,也只是在“稀缺与空白”阶段被构建出来,而后借着学区房经济迅速扶摇直上。当更多的人意识到“稀缺与空白”已成过往时,教育焦虑就必然进一步变本加厉,因为此时更需要成为“顶尖”才能获取更多机会,这种教育焦虑实质上已经成为竞争焦虑,参与教育纯粹就是为了排名在竞争。
但是,孩子最终必然要面临毕业,单纯谈教育问题,实际上就忽略了就业以后依然存在的竞争焦虑。再往大说,这样的竞争焦虑,实际上来源于物质上的差异,来自社会各行业收入差距,来自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覆盖的不均衡不完善,来自体制内外稳定性的差异。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当年的教育也没有解决,只是一部分群体借由“稀缺与空白”的时间窗口,通过教育、投资、创业等方式,成为了享有更好条件的群体,这实质上依然是窗口期的问题。目前窗口期已过,所以现在的教育更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所谓的教育焦虑,归根到底说是竞争焦虑。当大多数人不再有竞争焦虑,才不存在普遍产生教育焦虑的土壤。指望通过扩招、分流、加大教育投资等解决教育焦虑的手段就想解决竞争焦虑,纯粹是南辕北辙。
脱下孔乙己长衫呗。
但实际你往深处看,脱不下长衫的,不是大学生,而是整个社会。
真正的长衫,不是大学生放不下身段,而是没有人愿意承认我们社会正陷于中等收入陷阱
1
最早我们说教育是什么?
高考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就像计划生育一样,最开始是“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到现在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
这种合订本的宣传可能并不是社会层面的本意,但已经事实达成了违约。
你再看教育问题就好了。
地方卖地,拉高房地产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限制教育资源,学区房炒到天上,不是为了民生而搞学校,而是为了更好卖地而配套学校,硬生生把教育成本拉到天际。
学区房的价格,大多都是同区域内房价的天花板,家长为的是什么?
让孩子有个好未来。
卖地的时候,拿大学生的未来做保障,等到了要履行承诺的时候,就变成了啥?
放下大学生的身段,去劳动吧。
这就是很现实的违约了。
是,你可以说,从来没有白字黑字规定教育一定能有回报,没有人一定给到什么承诺,你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是,这种抠字眼的说法,严格来说没问题,毕竟这就是我们东方语境的习惯,凡事不说清楚,都是大家按潜规则运行。
成了,你要毕恭毕敬感谢,不成,你也不能怨。
这是站在道德高地的模式。
但就跟计划生育是一个道理,你说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有法律意义吗?
没有,但你耐不住有人信了。
这些信的人,不是他们傻,而是他们愿意相信。
2
就大家来想一个事,虽然说对家庭来说,供养孩子上大学不是纯粹的投资活动,但实际上,每养一个孩子,家庭负担都是很重的。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家庭要付出的成本,是几十万到上百万的金钱还有精力投入。
这种养育成本如果放到其它地方,就算是吃息,利息也是很高的,但你看下来是什么?
大学生身上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崩了。
上个时代,还有什么养儿防老的观念。
但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了孩子是软肋,甚至是标准吞金兽,按照投资收益比,已经彻底崩了。
孩子辛辛苦苦,卷独木桥上学,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结果最后落得了个什么?
体力劳动,来受苦了。
赚不了多少钱,亏麻了。
3
而且我们宣传上也是有大问题的。
你看宣传,中国经济,世界第二,赶英超美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谈谈也不是完全没机会,但现实是啥呢?
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产业机构不合理,给不到可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而且指明一个事:
你不努力,放不下身段。
打个比方帮大家理解一下,就像是啥呢,一个成天吹嘘着自己是亿万富翁的人,结果干着掏答辩的工作。
这一点都不体面。
而且最不体面的点还在于什么呢?
如果你直说,我们就是发展中国家,和欧美是有差距的,那也可以,承认产业结构升级失败嘛,就像菲律宾一样,大学生纷纷放下了身段,大家把身段放低,该去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教育也不投了,收益小点也没事,最起码。
但实际是啥呢?
你一边说自己是亿万富翁,家里不差钱,一边又逼着孩子去打黑工,就为了赚月薪3千的工资,不觉得自己很拧巴吧。
而且最离谱的点是什么呢?
人家菲律宾,产业结构失败了,人家认,家里去海外务工,国家最起码是尊重的。
孩子出去打工赚钱,不管赚多少,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这个家。
但咱是啥,产业不好了,还要卷教育。
最后成啥了?
大家辛辛苦苦投了本,结果孩子出来赚不到半个钱,最后都成了历史代价的承担者。
麻上加麻。
最后终究脱离不了自己的阶级。靠学历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学生作为无产阶级后备军,他们的妥协性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大量错误教育
另一方面他们脱离生产便会在思想上往小资甚至于资本机场靠拢。
我的高中是一所省重点。
我们班大多数是考进来的。有一个厅级干部的儿子和一个特有钱的二代是别的渠道进来的。
十年后,全班同学重聚。混得最好的男生是这个儿子,他爸副市长;第二好的是二代,家里的厂给他继承了。
女孩子混得最好的是一个家里做水果批发的女生,自己继承了以后做得很大。还有个父母当官的女孩子搞了个水质检测的公司,年入一百多个稳稳当当。
上述四个都是最少年入百万的,无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没问题。当时因为成绩倒第二而边缘人的副市长儿子,现在是同学聚会最耀眼的明星,大家狗一样攀附关系。
但这四个人,成绩最好的也就是一个三本而已,水质检测那个水了个英国一年硕。
聚会是疫情前。所以至少从高中为样本,大学,学历带给我的同学们的加成,和父母带给孩子的相比,可以说不值一提。这还是十多年前的高中。我们这个班,读研的至少有一半,top2有两个,65%上了一本,然而即使是top2的,在上海也只有50左右的年薪,还是靠父母积蓄才买的老破小。
我成绩很好,然而学校带给我的只有一份没有编的教职而已(运气不好,第一个大学我辞职了,后来进了更好的就得拼关系了,不过自己开了公司没教研压力也挺好),靠自己也算是勉强跟上了班里top4的消费水平,但我很清楚,至少在现在,我们的社会地位差距,能量的差距都挺大的。
一切,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固化了,制度的设计者一定是反复把打破固化的可能性封死的,因为要保障自己的利益。
如果能想通这点,就明白了。接下去很多行业如果真的有学历上的要求,会要求博士起。
请问什么样的家庭才能让孩子顺利读完博士呢?
前两天一个在英国生活了很多年的大哥跟我说,他有一个亲戚的女儿在英国的高考上考了全科满分,报了剑桥大学没给面试。
我还以为是满分选手不用面试就给Offer,结果并不是,因为拿到剑桥牛津offer的人,基本上都是满分。
满分可以说只是最容易达到的一步,真正拿到offer的,都有一些绝活,什么体育特别好,或者有各种金牌等等。
最后这个女生去了美国的南加州大学读了本科。
其实说白了,受教育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筛选人的一个手段而已,而一个手段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它的诀窍就会被人特意的总结出来,从而很容易失去筛选的功效。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高考改革,考研改革等等。
因为它失效了。
而通过考试选拔或者说筛选,总是有尽头的,它的尽头就是青年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变高,这个时候学历就没太大独特性的。
你得学历+点东西。
比如不错的学历+好的家境,+高颜值,+高情商等等。
在这个组合中,不错的学历真的就是敲门砖,而后面的东西才是真东西,是能让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硬货。
其实留学也是一样,留学在2010年左右才火起来,刚开始几年回报率惊人,二本留学回来QS前100硕士,直接进互联网一年回本。


非常惊人的回报率,相比起国内的3年拿个硕士学历,而前提是你得花很长时间才能拿到985/211的offer。
但实际上,这股红利也就持续了10年左右,到了2020年,留学带来的加成已经很少了,特别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水硕,一些招聘方已经不在青睐有加了。
本质上就是赚一波信息差的钱,而这个信息差其实会在短时间内被开发殆尽。
事实也是这样,没几年就发生了留学生数量暴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主要问题是没别的法子,底层实在是太底层了,不读书也没别的路子走。
但凡现在高中毕业的人有个像人样的生活,都不至于卷成现在这德行。
也不用什么太好的生活,白天八小时工作,晚上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衣食住行都满足,低端消费品都能买得起,基本娱乐需求能满足,就差不多了。
有这么个条件,我相信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去卷那破学历,也不需要去念大学,享受生活就是了。
但是现在什么情况?你别说衣食住行了,别说老婆孩子热炕头了,能养活自己,别再从家里往外掏钱就已经不错了。
更别说什么空闲时间,什么低端消费品,满足起来非常的吃力,既没钱、也没闲。
只要你不去卷学历,就极大概率是这种生活。
教育回报率低,说的是你那怕卷学历,也有可能是这种生活。
但是那有什么办法呢,难道就等死么,不拼一把?
所以回报率再低,只要现在还是这么情况,还是得卷学历,没啥别的办法。
相对的,哪怕教育回报率涨了不少,底层一样有一个体面的生活,自然就没那么多人去卷学历了。
很多人没什么太大的野心,也没有太旺盛的权力欲望,就像过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现在这个情况,主要就是这批本来很佛的人也被逼着卷,所以显得很要命罢了。
我有一个比较侮辱人的观点,账房先生不能做掌柜的。
中央财经大学这份报告又验证了这个观点。
中国高中录取率低的省份50%,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高中都没有普及,怎么好意思得出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结论来的?
这些未来的账房先生其实是先有结论,然后去找符合自己结论的数据,最后精算一番,验证自己结论。
这种报告是为某些群体服务的。
得出这样的结论,言下之意就是教育投入,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没有投入的必要了。
现在教育的现状是,国家投入太少,个人负担太重。我们想要解放的那个岛,很早就实现了12年义务教育。我们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生源不足,本该扩大教育年限,逐步实行小班教学的。现在很多地方为了甩包袱,反而是裁撤学校(减少投入),进一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剧内卷),逼迫家长卷教育(渔翁得利)。
这恐怕是中央财经大学这份报告的目的,用教育资源的局部过剩现象来掩盖优质教育的全局稀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农村教育基本等于被放弃了,想受到基本的教育,农民必须去城市买房。房地产畸形的根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被人为集中造成的。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一套房的投入,自然就让教育的性价比急剧下降。
过去是都有,质量差距(乡镇农村还是有师资力量比较好的学校的)。现在是乡镇农村中小学几乎都没有了。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究回报率的事情,教育是福利,和医疗,养老,住房一样,本应该是基本的公共福利。现在老百姓被迫去计较回报率,这是教育异化了,就如住房被异化了一样。曾经,它们还想异化医疗系统,现在它们又盯上了养老系统。
教育不是一个买卖,不能计算投资回报率,老百姓被迫计算,那是真的投不起了。现在要解决的是增加国家投入。把乡镇农村的学校重新建立起来,按照覆盖人口数量建立相应规模的学校。逐步实行小班教学,师资力量适度过剩。不能把教育当做负担,而是当做一项福泽子孙的事业去做。增加官员人均教育资源考核,评比。增加官员人均医疗,养老,住房考核评比。
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张闻天: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转嫁给老百姓,老百姓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支出增加,其他领域消费就会减少。财富就会朝教育,医疗,住房这些领域集中。贫富差距扩大,进一步遏制消费。经济危机,最后酿成历史周期律。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就有这种螺旋下降的趋势了。如果这份报告被采信了,进一步减少教育投入,老百姓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学位就那么多,你卷出花来,就录取那么多人。但不卷,除非像张雪峰那样有财力把孩子送到不卷的地方的,又有多少家长是甘心躺平的呢?绝大多数都是被迫躺平的。
我一直在呼吁普及高中,普及12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学。我的逻辑很简单,教育出优秀人才是一个概率问题,学生基数越大,优秀人才的数量也越大,杰出人才的数量也越大。教师基数越多,优秀教师数量也越多,杰出教师的数量也越多。任何减少教育投入,减少录取率的建议都是祸国殃民的。
提醒那些以大学生就业为借口反对普及高中,普及大学的人。人工智能时代,简单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更高。大学教育普及,同时也会增加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会是远大于高中生,初中生的。公平的教育体系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个好工作,但却可以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获得好工作的机会。
概率问题,这些账房先生永远是弄不明白的,即便这些仅仅是初中概率题。这就是账房先生不能做掌柜的的原因。账房先生善于精算,但目光只局限于自己选择的数据,这就是他们的局限性。
如果还有人反对教育投入,那这些人反对医疗投入么?养老投入么?住房投入么?这领域本质上都是要么国家投入,要么个人投入。教育可以躺平,医疗也可以选择不治,养老也可以选择等死,住房也可以选择桥洞。那请问,我们这样一个叫做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你们能回答么?
教育资源对部分人而言是过剩的,甚至它们不需要教育,依靠遗传就能实现理想的生活。而对普罗大众而言,教育资源是严重稀缺的,拼得头破血流也实现不了理想的生活。如果它们还要进一步减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投入,那只能重新走一遍老路了。这是个死循环,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它们自己要割肉,不愿意割肉,就只能洗牌。
我家一大堆高级知识分子,高学历变现能力差这个问题比别人自然看得更远,所以我有资格告诉大家现在这种关于教育回报率下降的思考方向其实是走偏了。
现在主流的一种说法是扩招导致学历贬值了,但这种说法是建立在严重缺乏对原有就业环境的充分认知之下的,或者说就是贬值个一厢情愿。
事实上,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接受度本来就很低,尤其是针对本科以上学历,究其原因就三个字——管不住。
学识好自然就点子多,但对于管理者来说,学识上的差距本来就会产生代沟,这员工还鬼点子多,那还怎么管得住,所以出现大量的猜忌与厌恶是在所难免的。
更要命的是这鬼点子还出得对,得到其他人的认同,那么管束就变成管理层的自讨苦吃,管不住简直就要了管理层的命。
正因为管不住,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于人才是避之唯恐不及,这也就是为什么就业市场上会存在人才歧视的问题。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高学历人才的出路往往是自行创业当老板,搞科技企业,而经过马云、雷军等这一批人的努力,情况已经比20年前好得多了,所以实际情况要比网络上吹的要不一样。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高学历人才过剩的问题,只不过用供需关系来分析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因为高学历人才过剩这个问题本身是无解的,即使仅有一个人能毕业也是如此。
高学历人才之所以难以把知识变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与社会的代沟上。
以现在的人工智能为例,虽然它能帮助人们实现快速自动化,但很多人对于自动化这个概念根本就不懂,自然就难以产生需求。
要改变这种现实就得依赖于用户们的再学习,可商家让用户去读书是大忌,没哪个消费者愿意干这种事,所以变现难是有结构性基础的。
高学历人群是肯定会与社会存在代沟的,问题只是深浅而已,如果代沟太大,那么社会排斥就会很利害,日子越来越难熬,而如果代沟太少,又说明学校的专业性不足,上学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很明显不是代沟太少,而是代沟越拉越大,知识变现变得越来越难,所以才会在回报率上出现低数值。
有的人以为不读书就不会踩高学历这个坑,但事实上你管不住你的老板与客户,他们要是与你一样的想法,那不读书就没什么用了,而且摆烂明显要比努力容易得多,社会更容易出现竞争性摆烂,情况只可能比现在更糟。
面对教育回报率低这个问题,我们的正确看法应该是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平均知识水平的提高,让知识产生更多的价值。
之所以会存在代沟,就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差异化造成的,而一般解决代沟的方法就是帮他人感同身受,也就是提供相似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认知上的差异。
然而,高学历人群一般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而高校的象牙塔在提供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在对社会制造代沟,所以要解决代沟问题就得鼓励学者们走出象牙塔。
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系列学历歧视现象本质上就是在给高学历人群自己挖坑,尤其是针对民科的歧视问题,这种刻意拉大差距的行为无疑就是在制造代沟,简直愚蠢至极。
要压制代沟的进一步扩大,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人是没有条件去读全日制学校的,他们要再学习只能依赖社会大学,所以要提高教育回报率就得加强社会大学的建设。
另外,有用的知识应该是能产生价值的,不能够变现的学术只会被时代所淹没,这谁也阻挡不了,所以学校应该把知识变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
人们之所以会读书,完全是因为读书有用,要是读书真的没用,那么强迫大家去读就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读书就应该被取缔。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要么缩招,要么去创造工作岗位。
缩招就是刀刃向内,无论是政策缩招还是大幅提升学费,都能实现把门槛拉高从而让多数人放弃投资高等教育这一理念。
创造工作岗位就是刀刃向外,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扩张,继续推进产业升级(不过目前的产业升级更像是冲着去消灭工作岗位去的),这里的扩张不是只有出口,还有投资。
目前来看我国是两条腿走路。但是第二条腿走得比第一条要多。
其实我这里给我的读者提一个新问题:发展服务业真的能推动高知识分子就业吗?
前克林顿总统助理,现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威廉·高尔斯顿有过解释——对于中产阶层萎缩的原因,美国有很多种观点,但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也与政府经济监管有关,美国经济本质上是被监管的经济体。当今来看,经济向好时,美国有能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但是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岗位和少数高收入管理岗位,中等收入岗位减少。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制造业岗位减少,服务业增加,但除了处于高层的少数岗位,服务业的收入普遍少于制造业,致使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升反降。近来,美国失业率下降,但是就业质量不高,整体工资水平增长不如预期与种族多样化、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也有关系。
我到目前为止,无法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那就是“以中位数而言,制造业和服务业,到底谁的收入更高”。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发表一下看法。
我写了一篇回答,为什么现在跳楼的孩子这么多,被删除了,就转成了文章,还不错,被保留了下来。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6250936
重复的观点不再说了,借这个热搜,再补充一下。1、中产家庭,特别是考一代父母,要事实求是的规划孩子未来,发挥自己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尽全力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让孩子和自己松弛下来,一定会有超预期的未来。
2、一般家庭。要增加孩子的现实感,找到比较优势,逆袭也是常有的事。
先说这么多吧。权贵、富豪就不提了。
过去的教育回报率是超出现实的。
一群民营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被迫招聘一群专业不对口但是学历好看的人来入职再教育。类比就是当年迪子狗都不去,华为计算机都找不全,只能拿工科文科来凑数。
现在时代变了,迪子这种也可以全盘专业对口了,华为也可以全部计算机通信了,那些垃圾专业不就是彻底教育崩盘了吗?最有名就是学个外语进外企,举个例子,你猜微软中国是喜欢英语好的计算机毕业生还是一群镀金外语毕业生?
所以时代变了,那些垃圾专业要回归垃圾专业的本质了。
很正常,很多人还在复读全国只有4%的人是本科毕业,殊不知近几年高考参与率早就突破75%,如果只算本科,打个对折,一年入学的人也有35%的本科打底,而且数字都还在上升。
2023年,国内毕业的本科人数大概是600万人,而退休的人员是大约2500万人。长此以往,在劳动力市场中,本科比例上升到25%只是时间问题,在35岁以下的年轻就业群体中,比例到50%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一年报名考研的人都有450万,研究生一年共招大约150万,现在的研究生毕业人数比20年前本科毕业人数还多,而且研究生一定会继续扩招。现在卷学历,如果能成功升学还是赶上以前的本科,但如果不能,沉没成本可比以前高太多了。
实际上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回报率都已经是负的,而且不是小亏是血亏,只不过蠢人和坏人永远抛开概率和回报率不谈,只会复读“读书改变命运”。
但是当你跟他们说,直播也能改变命运,游戏代练也能改变命运,他们就开始跟你大谈“幸存者偏差”了。
当你都开始用精准的数字,来衡量所谓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了,那下降也必然是事实了。
因为这个道理很好理解,高校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经历了一次史诗级的持续扩招过程,从985到民办三本大专都有不同程度的扩招。
这首先在供给方面奠定了学历贬值的基础。
但是,大学全面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从2003年开始,扩招一代陆续毕业,但是这一批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学历贬值。
因为虽然毕业生人数增多了,但彼时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靠投资出口,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增加了很多造富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这时候你选择读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并且靠着这份工作努力七八年,在所在城市站稳脚跟,希望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个时候看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还是很不错的。
就算是如此,投资回报的周期也是拉长到大学毕业十年后来衡量的,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找不到什么超高薪工作,收入都是在毕业几年后通过自己的奋斗一点点涨上去的,学历只是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起点而已。
这两年,一方面学历供给市场持续增量冲击,让学历的贬值效应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就业端能提供的职位也不如以前的多和好了。
两方面一叠加,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收入也下降的事实。
再加上现在的各种物价也都挺贵的,你还按照刚毕业的收入水平去计算上学的投资回报率,那持续下降不都是必然的事儿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5-08 11:37:28  更:2024-05-08 11:40:3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