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吃不了写作这碗饭?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为什么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吃不了写作这碗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很多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问,想学自媒体写作,为什么吃不了写作这行饭,是什么原因? |
因为心智模式被改变了。 我是中文系出来的,还读了个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根据我对自身和周围同背景的观察,发现题主说的问题确实存在,知乎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不少。 文学专业,特别是到了硕博阶段,已经把正常的“人”转化为“经典的追随者”,从而削弱了创造力。这主要通过观念植入,运作模式改变,以及人们对“标签”的重视达成。 如果不改变这个心智模式,就算是报了写作班,效果也不大。 首先是观念的植入,这是一切的起点。 如果你到了中文系,特别是到了硕博阶段,你大概率会听到下面的话: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我们培养的是研究者。” “当代文学不如现代,现代不如古代。” “网文都好low啊。” “XX教授好厉害!” 看不上现代的写作者,把古人,把学界知名教授捧上神坛,甘愿匍匐于其脚下,偶有喜欢写作的人,还可能被某些很有学术范儿好学生嘲笑。 在这种氛围之下,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我是不重要的,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和专家,所以,我不需要做自己创作,只需要读经典,分析经典就够了。 即便是想要动笔之时,四面八方就会头来无数judge的眼睛,“吓”得心力散去。 毕竟,世间好文字,已被道尽,我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必要。 你们把这称之为“敬畏”。 但在我看来,这并非“敬畏”,而是“阳痿”,你的精神已经被阉割了。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写作属于艺术创作,即便是新媒体写作,也或多或少带有艺术创作的成分。 而艺术创造,是绝对的勇气。 是对自身感受和思想的确信,永远敢于说出心中真相,敢于反抗,向陈朽之物抽出刀锋。 在创作之时,毫无理由地相信,老子就是行! 而国内的文学专业培养的是老师和gwy,是依附学术权威的学者,这几个群体是最劳保了,他们天然是权力体系的服从者和实施者,这恰恰是距离文学精神最远的。 文学精神的内核是“狮子”,是“婴儿”,而我们的文学专业却在培养“骆驼”。 观念之后,是运作模式的改变,大部分文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好学生,他们身上运作的多是“文本分析者的运作模式”。 我们先看一个充分发展的“人”的运作模式是:感知外界世界(自然,社会,书籍),进行内部想象加工,然后进行逻辑梳理,以语言表达出来。 创作者运作模式是:他时刻都有一种,我要创造出自己作品的意识,在感知中,会更有意识地观察学习,将所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作品的素材,然后再对此进行酝酿,想象,最终在某个时刻,以文字/图画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而文学专业(特别是到了硕博阶段)的学生,会长时间埋头于书中,人一天24小时,如果10个小时都投入到典籍的阅读,三五年下来,非常容易封闭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力,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创作者的起点。 更要命的是,当他默认自己的主要任务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感受,阅读,分析,创造,而仅仅是作为前人作品的分析者,他的主体性会遭到严重的削弱,更甚者会沦为古人之奴仆。 即便是写作,也只是对他人作品的分析,如果没了他人的作品,他便会茫然失措。 这样,缺乏明朗的主体性,长期埋首典籍,写的东西都是从词汇,到词汇。 熟悉吗? 这不就是GPT的运作原理吗? 如果一个人在中文系待了几年,完全内化了这套观念和运作模式,那自然就很难开始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写作,更不要提吃这碗饭。当然,即便是吃,也仅仅是写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但能做到这一步的人,也极少。 你无法想象中文系中的话语体系有多强大,观念和植入和运作模式的改造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身在其中,却从来没有过觉察,甚至还为此辩护。 这就要提到,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被“中文系人”这个身份给限制住了。 他默认了自己是中文系人,默认了上面的观念和模式,于是便止于此,不再进行任何质疑。 他们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很大很大,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 而中文系,只是一个小小的概念,和你漫长人生中几年的经历。 一个小小的概念,和几年的课程,怎么能够凌驾于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之上呢?! 你想想,这是不是很荒谬? 之所以会群体性地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花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才上了大学,我们把大学和专业看得太重了,很难把这个标签看得很小。只有精神力量足够强悍的人才可能做到,但即便这样的人,也可能会在强大话语体系和权威的威压之下下自我怀疑和痛苦,甚至放弃。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本来是恢弘广阔,充满可能性,反而会认为自己是匮乏的、渺小的,把title置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之上,而自己只能卑微蜷曲地苟活于世。 而当你感知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真实力量,这力量是不依傍于什么话语体系,没有title作为前提,你就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专业是无法禁锢你的。 那具体而言,如何恢复作为一个人本来具有的创造力?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无外乎,改变固有观念,改变运作模式。 把那些什么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现代作品都是肤浅的,教授才是崇高的,你根本不重要,这种sb观念剔除。 把自己当个真实鲜活的人来看,你要相信自己作为一个人广大丰沛,然后,去感知世界,去阅读,去探索人性,去学习技巧,去写,去大胆的写。 谁他妈的Pua我,谁就去si吧!!! 如果你真的改变了观念和运作模式,你在中文系学习的内容,都会由沉甸甸的包袱,转化为闪耀着光辉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它们才会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最后说一点,创作,一个层面是表达(文字/绘画等)技巧,另外一个则是精神成长,而二者又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所以,创作者,是终身的修炼者,是人类艺术和精神领域的探险家。 你必须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探索之中,才能永远在创造之中。 任何平台,身份,title,都不该停止你的脚步。 |
一是敬畏。 分析了各大世界名著,见识了从古至今各个时期伟大的作品,很难觉得“一般的东西”能入眼了。 于是自己也就不会轻易下笔,下笔之前会下意识掂量一下自己。 二是兴趣消磨。 大部分文学理论研究都是枯燥的,没基础很难学习,对普通人来讲把书随便翻开都是字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不知道在讲什么。 当然,很多课题和有意思的话题会支撑一些有学文学天赋和文学理论扎实的学生,但大部分都会被这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消磨兴趣。 又要理解,又要啃通,又要背会,最后分析,然后上价值,考试过了长舒一口气,到了自由创造这一步只想逃。 三是困难。 写东西是很困难的(物理)。 好多人觉得自己喜欢文学,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实际上很多人是有脑洞有梗,但文笔不扎实,逻辑不通顺,或者根本没有办法每天踏踏实实坚持坐在电脑前认真打字。 顶多是偶尔,经常,某个刹那,电光石火,如果延伸到每天像上班一样打字,时间久了也受不了,有抵触情绪。 我是写短篇的,我同桌写长篇,我们俩现在互相催稿的时候管码字叫“坐牢”。 你今天坐牢了吗。 救,不想,下个月再说叭。 就连互相骂人都是“鸽鸽”。 (当然还是有非常规律产出而且水平很高的作者,但是真的很少,我只认识两个。) 四是割裂与幻灭。 这就好像,你满脑子烟花盛开,实际上连火药的制作过程都不了解。 后来你去工厂的流水线仔仔细细看过一圈,就以为自己也能动手做出来。 实际一上手,主打一个拙劣,简陋,完都完不成,能不能点着都是问题,就别说灿不灿烂的了。 仅仅只是能耐着性子把自己脑子里的作品『完成』的,都是勇士了。 当然,完成之后也只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有可能是无尽的退稿之路,改稿之路,磨砺之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路,玩命读书写稿找到个人风格之路,找到相对舒适与擅长的一个领域或题材,最后才会成功。 五是动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很多学生人家压根也没想成为作家,只是想体会深入了解与人类伟大灵魂对话的过程。 享受集中注意耽于某事,梳通知识体系的成就感。 最后,个人见解:文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 |
大家的回答可能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想分享一些身边的观察。 我来自戏剧文学系,和戏剧学院的所有其他专业一样,这也是个实践特化型专业。即便是史论班,也是要先写两年剧本然后再进入批评,创作班更是要写上四年或者五年的剧本,毕业也要写大戏。 但是在戏剧文学系,最终进入文化市场,从事编剧工作的人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是由(严肃)文艺创作的三个特点决定的:艰难,消耗,纯洁 首先,创作一个作品是很艰难的,当然这里说的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技术上的问题买本麦基的《故事》或者阿契尔的《剧作法》就搞定了。我这里说的是,创作需要你坦诚而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内心。 大二写作课上,老师让我写自己家里的事情,我去写了,但是写的很痛苦。人的心灵是会自保的,有些它不愿意让你想起来的事情,你最好还是掩藏起来吧。那段时间我经常夜不能寐,突然想起一个自己小时候的一个什么记忆片段,就会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它又牵连出一堆其他乱七八糟的之前被遗忘的记忆,让我的脑子变得乱糟糟一团,我睡不着,也不知道该跟谁说,就只能每天晚上给我室友发语音矩阵。 那个剧本最后写的还不错,老师给的分数也高,她还鼓励我说可以把剧本给那些被描写的原型们去看看,但我实在是没有那个能量了,我能把他们写出来,就已经丢了我半条命了。写完这个剧本,我也感觉自己开始慢慢有所变化了,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也许比以前更冷漠,也有可能是比以前更坦然了,说不好,总之我想我是变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创作会变成一场自我的精神诊疗,这对于一个人的内心能量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一些人可能不想长久地承受这种折磨,便退出了创作,也有的人畏惧于此,压根就没进入过创作。 因此,我们会发现创作是一个消耗式的工作,它就像是油桶里燃烧出的火焰,总归会有燃尽的一天。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能创作出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这是由于人生命的有限。比如说曹禺,曹禺的五部代表作非常成功,但其实也消耗了他太多,在抗战爆发后,曹禺开始主观地转向革命题材创作,但却无一成功,纷纷失败。包括世界历史上,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莫里哀,这些大师们多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像是莎翁这样啥都能写的就让人觉得格外牛逼(由于过于牛逼,这其实也成为了大家质疑莎翁不存在的一个依据)。 还有像是宫崎骏,都快八十了还出了新作品,真的很牛逼。 也正是由于前两个特性,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无法量产的存在,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我们的文艺作品又是确实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上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不“纯洁”的。这其实也是绝大多数人放弃创作的一个理由(包括我)。至少在我看来,让我开心的是创作这件事,而不是编剧这个职业。所以对于那些没有那么多功利心的同学来说,不当编剧反而能让他们离艺术更“近”。 这其实就是异化嘛,我们所说的“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这其实就有了一个悖论:系里不喜欢创作的人不会想从事创作工作,喜欢创作的人又觉得这种工作对不起作品,这么想来,那些忍辱负重却依旧心存创作理想的人,还挺励志的。当然了,这种情况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门类当中。 |
外国的不了解,不做评议;中国的文学专业大学生能吃上写作这碗饭,天理不容! 看看中国的应试教育:高一下学期分科,所谓文科理科,然后掀起一阵选择浪潮;除了少数确实人文素质(包括艺术类)较强的学生,大部分选文科或艺考的,都出于一个原因,即数学不行,物理难学,化学差强人意。而恰恰,数理化学习是检验认知能力的试金石。以为文学、写作和艺术不要智慧,没有专业细胞的考量,是吧?这不过是无知者的想当然,是对文科和艺术类的蔑视和侮辱。文学、写作和艺术各门类,虽然不像理工科那样重在逻辑认知和理解,但也有其自身的感悟和表达的专业基质,即人们俗称的细胞。这些要求某种角度看,要出成就,高于理工科的辩识力。不同的是,理工科可具体客观定性量化裁定,而人文艺术类模糊性、主观性较强,容易滥竽充数。正是这个原因,死记硬背可以钻空子。而死记硬背似乎是是人就可以舞弄几手的廉价本能;文科的表层正好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突破,于是既没有理工能力,又没有人文艺术天质的大量学生涌入后者(前者硬碰硬,碰不赢呀),就是俗话所说:半夜吃柿子,尽按软的拣。具体到就业,在文科类中,文学相较路子更宽,所以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学专业从曾经的学霸之争,沦为现在的学渣竞岗,甚至把控人文艺术管理(所以社会没有文化生气)。而写作市场又残酷,混点垃圾文字自我陶醉可以,要找饭吃,不容滥竽充数。 不信看深层:现在有多少人文社科艺术类的学生具有社会洞察力?能为民生、民权、民主(前一是要求官为,后二者是否定官为)奔走呼号赴汤蹈火?具体到写作,文学专业的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连这点基本素质和意识细胞都没有,社会凭什么给你饭吃? 与民无关,必被民所弃。是为天理! |
为什么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吃不了写作这碗饭?真相很现实 。 最近不少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问我怎么写作,怎么做自媒体。看到我的个人经历后,渴望像我一样把看过的书写成书评,实现写作变现。 好问题,想知道答案说明是个上进的人。实不相瞒,跟我学写作的小伙伴,学历都相对比较高,职业也比较稳定,大多是体制内、老师、医生、律师、电商个体户等。 毕竟阅读这件事,就需要一定的耐性和兴趣,很少见到学历较低的人会对厚厚的一本文学著作感兴趣。换而言之,如果他耐得住性子看书,也就不至于考不上大学,学历低,对吗? |
|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探讨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吃不了写作这碗饭,不会写书评之前,我先自报家门,让你对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我并非文学专业,本科学的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妥妥的工科。然而内心却有一颗文学梦,从小学起就非常喜欢写作文。 高考嘛,肯定没那么顺利的,就算以语文120的成绩也无法扭转偏科的现实,无法进入自己的理想学校,也无法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仿佛冥冥中注定一般,毕业打工七年后,我接触到自媒体,开启了持续七年的写作之旅。 |
|
这七年时间呢,写过情感故事文、情感鸡汤文、影剧评、文学书评、短篇小说、自媒体干货文、商业文案等等。真正让我的写作事业起飞的是影剧评,迎来高光时刻的是文学书评。 老读者都知道,我所写的影剧评和文学书评,均是批量式创作,一部电视剧写几十篇剧评,一本文学小说写几十篇书评。 为大家所熟知的《宸汐缘》《都挺好》《三十而已》,《半生缘》《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等。光《金粉世家》就写了60篇书评,20篇剧评,又拍了20条视频。 举这些例子是想告诉你,能不能吃阅读写作这碗饭,并不是由专业决定,最关键的是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驱动你去专研,为爱发电,如痴如醉。喜欢阅读还不够,还得会阅读,会做笔记。这才是决定你能不能写作的关键所在。 会写,只是具备了创作的能力,不会变现,没有渠道,那就等于一条腿走路,难以上青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
自媒体平台普通人都能发表文章,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只要一张身份证即可开通账号。 难点来了,每天问我的文学专业大学生中,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会写论文,具备写作能力,但是不会做自媒体。 这里两方面的问题:在自媒体平台上,万万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创作,你会一毛不挣。另一方面,自媒体运营非常琐碎,细节非常多,规则也多。如果没有人手把手带你,你很难摸索出来,容易踩坑。 有些人不信邪,非要自己摸索,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粉丝依旧个位数,挣的也是碎银几块。之前有个湖北作协作家,在传统纸媒里写作一年收入40万,在头条号上,一年才挣40块,这个差距可想而知。 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不是传统纸媒的那一套就能用得上的,得会转变,里面的技巧多着呢。 |
|
我从17年开始深耕自媒体写作,全网主流平台都有账号:头条、百家、公众号、知乎、小红书、新浪、抖音、视频号等,流程都实操了一遍,粉丝高达50万。 想要吃自媒体写作这碗饭,想快速入行,要舍得投资,更要跟有结果的人学习。站在行业优秀的人肩膀上起跳,你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一位70后的大哥,以前是做电商的, 拿着微薄的薪水,还要看老板的脸色。在跟我学习写作之前,只是在知乎上瞎写一通,根本不懂运营,一毛不挣。 跟我学习书评写作后,才明确定位,听话照做,将战线转移到头条号上。经过一段时间手把手地辅导后,成绩突飞猛进。刚开始一天也就四五十块,慢慢地流量起来,爆款越来越多,一天收入两三百,半年之后实现一天收入破千。不到一年时间,在头条号上就挣了五万,实现月入过万。文章数据最好的时候,写作8篇挣7000元。 后来我又建议他,布局百家号,别浪费文章,完全可以一文多发,多一份收入,他也听话照做。有老师带你,少走n多弯路,少踩n多坑。 |
|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天赋使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自媒体写作,还用不到天赋的时候,也不需要有多好的文笔,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即可,将文字表达清楚,让读者看得懂即可,难度系数并不大。 如今自媒体行业,依旧有红利,只是越来越卷,新手想要快速入行,在平台上分得一杯羹,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老师带你,快速入门,快速成长,弯道超车。 我从事七年自媒体,真心建议新手从影剧评写起,上手快,影视剧自带流量,容易出爆款。 像现在正在热播的《与凤行》,不是我吹,我能写50篇剧评。如果你喜欢看影视剧,一定不要错过影评写作,每天下班追剧一小时,将看过的影视剧都变成稿费,多一份副业。 -end- 作者简介: 我是持续写作七年的作者深情 全网50万粉丝知识博主 专注于分享自媒体技巧+写作干货+女性成长 书评人影评人,知乎签约作者,商业文案作者 从全职宝妈逆袭为创业者,努力做闪闪发光的自己。在公众号:爱深情解读,能见到活的我 |
比如我,写文的时候写点行业发展的趋势,写点面试的经验,写点读研搞科研的感悟,写点尔虞我诈的职场。就还挺受欢迎的。 写作写的是人生,而不是文学技巧。 功夫在诗外。 但是,现在很多专业,搞成了茴字有四种写法。。。比如文学专业。 |
搞文学研究的不一定能从事文字工作,这是常识。我不想也不能证伪你的观点——试图证伪,对写字的人是侮辱,对你来说是鼓励,罪莫大焉。 既然你说了“大学生”,以我个人的经验,你是本科在读,而且没到大三。这个年龄这类专业的学生,无论有无天赋,都是有着不愿虚心求教的铮铮傲骨的。 所以,你问这问题,你的问题不在于不知道向谁学习了,而是不知道自己应当学习、应当学习什么。 文学专业教给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文字功底,而是如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品评,按照一套古旧且“正确”的标准做文学批评……至于培养人的良知、抚慰人的心灵,是教授们个人的馈赠——毕竟你从文学专业学不到什么赚钱的技巧,不如来点精神蒙汗药。 你说写小说不需要文字功底? 那你就是把“小说”等同于网文了。 网文是商品。 不谈天赋,光靠 @流浪的蛤蟆 @黑门山 两位教的技巧,是能够写出成绩不错的网文的。黑门山,我了解不多;但流浪的蛤蟆,是会对问题负责尽心的。你要写,便去学。 古往今来,有了市场,才有文学。不谈铜臭味谈“纯文学”,没有出路更没有格局,也是当代文学圈所共有的遮羞布。没有丰裕的家私,要维持生命体征,便去学。 没有惊世的天赋,又是文学专业,我只能劝你多想想怎么挣点钱。纯文学圈子,全是人情世故,实在不建议加入;网文圈,尽管情势不佳,但用量来堆积,底层写手也可以挣些钱。 纯文学圈子留给庸人的位置已经过饱和了,因此也没有余粮,以至于天才的生存空间也在被挤压。 你要有高度的目的性,不要自己迷惑自己。 当代小初中学不对学生的品德负责,大学又不对学生的就业负责,这是何等的斯巴拉西啊。文学专业一直守着“那一套标准”,在自圆其说中寻求自我安慰,你也难免会有这样的困惑。 |
听过一位教授讲课。 他说,文学系是培养专业读者的。 |
我只能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明一下。写作是一门学科吗?在大学的回答:是的。在市场的回答:不是。写作有规矩吗?在大学的回答:有。在市场的回答:没有。如果把当今火遍网络的头部大神的作品拿到大学课堂打分,大概率都是不及格的结果。老师会逐句分析主谓宾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合适,以及标点、段落、主题等是否合乎逻辑。试想一下,经过长时间教育的大学文学专业学生,在写作伊始,便会把这些原则放在首位,还能放开思维写出突破作品吗?我不能说所有人都不能,但大部分是不能写出适应市场的文学作品的。 另一方面,大学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心态。他们真的愿意放下包袱从事写作工作吗?恐怕现实很少,应用文写作如果算写作这碗饭,那会有很多。比如写讲话稿、公文、文案等。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应该不多。 |
|
|
|
|
|
|
写作与否跟哪个专业无关。 文学专业通常指的是汉语言文学,而不是创意写作专业。 文学专业培养的写论文的研究者、评论家,而不是作家。 因为,文学专业学的是: ?文学史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 ?特殊: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世界华裔文学,中国戏曲研究。 ?文艺理论类: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比较文学。 ?语言学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 就,没有教你写作的,而是评论研究——锻炼如何用理论分析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艺思潮…… 汉语言文学专业解读(颜沐岚)3641 播放 · 3 赞同视频 |
|
? 【颜沐岚】总结帖:文学专业的文章与回答(更新ing)14 赞同 · 0 评论文章 |
|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新生,我该怎么学习??www.zhihu.com/question/433391498/answer/1627130304?utm_psn=1765111994858795009 |
|
|
因为写作和批评用的是两个脑子,咱们的中文学硕培养的是后面那个 AND 中文也是出作家的,王占黑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当代年轻作家也有好几位,不知道不等于没有。与其说中文系不出作家,不如说严肃文学圈小又排外,大部分人根本不关心不了解 就连班宇双雪涛这种咖位的年轻作家 说出来都是不认识的人更多 前面有个义愤填膺的答主看的我有点无语……只能说你根本没怎么接触过在中文专业深造的人 |
一种是见识高了,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辱骂歧视自己,导致一些刚拉出来的字词,还没来得及发酵,就被自己吓脱落了。 天天战战兢兢的照顾文学这位大爷,还要如履薄冰地不断滑动变阻器,同时兴致勃勃地谩骂自我。 过于紧绷的神经,别说拉出来什么了。真拉出来什么 下一秒也给冲了。 这种孩子就是缺乏感受的,就是感受不到。 一种是日子人,混迹在边缘成天不知道在忙什么,鬼鬼祟祟得像个小偷,在暗无天日的玻璃窗下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干点啥好呢。 这种就是钻研钻营事务的,在写作方面是小偷型。 还有一种是对写作没心情,上学纯粹为混口饭吃。 以上仅供娱乐 |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在读,目前也在起点读书连载小说,多的时候月入六七千,低的时候月入三四千,还是在随缘更新、日常断更的情况下…… 我个人觉得我是吃得上写作这碗饭的。 我甚至可以说,但凡是个理解能力正常的大学生,愿意潜心学习、研究市场,勤奋刻苦、日更两万,都能吃这碗饭。 我认识一个初中生作者,他就是靠日更两万,给工作室当枪,一个月赚八千块的辛苦费。 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凭借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习积累的语感,再加上日常死线赶论文的手速,进个工作室不轻轻松松? 所谓吃不了饭,无非是放不下面子或者不能吃苦,不愿意吃罢了。 |
没那么玄乎,就是环境和市场原因。需提示三点: 1.文学逻辑并非商业逻辑; 2.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两回事; 3.个人创作和阅读优秀作品是两回事,无论正在进行文学创作的你还是托尔斯泰,共享着同样的文学本质。 |
首先,“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是当年新生大会上从主任到各位教授都要提及的原话。 其中一位老教授的原话至今不忘——“中文系锻炼两个能力,即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你的笔头表达能力,但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总有人觉得中文系出来的作家可多了,但其他专业的名作家也不少。 像鲁迅、郭沫若先生学的医学;金庸先生学的法学;徐志摩是政治经济学;还有冰心、张爱玲是外国文学毕业的…… 可以说真正优秀的作家并不是靠写作方法那些后天培养训练出来的,除了文笔,作品的深度还和自身的阅历等息息相关。 记得另一位教授曾经说:“你可以说中文系出身没有写不出文章的,但你不能说Ta一定会是位优秀的作家。” 第二,中文系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即要学语言和文学两个大范围的内容。 语言下面至少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还分上古中古。音韵训诂、诗词格律,哪个不学? 文学呢?不仅分古代现代当代,还有国内国外的内容。 当然了,怎么可能没有写作课?可是除了外界觉得适配的“文学性写作”,还要学新闻写作和公文写作。 中文系出来的比起“作家”,更多的是“笔者”。 而上面那些东西,本科四年除开大四实习不算,现在回头看其他三年学的全是打基础的通识课程。上了研究生阶段往上才会分开继续深入研究。 与理工科完全不一样的是,理工科本科学完理论后有些是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的。物理化学之类,公式用的不对导致实验算错结果,可以推倒了重新算,最终总会得出正确结果。 但文科尤其中文,没有标准答案。你读林黛玉是个“矫情病弱美人”,他读林黛玉“随时都在怼人”。上面这两种观点均来自身边两位朋友,但是就不能说他俩谁对谁错。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专业哪怕就是读到博士毕业,也不敢夸口说自己搞明白了XXX。 第三,进这个专业侧重点更多在学习理论,拿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举例,这本书讲什么的?(本专业没读过绝对不行) 截两段书的前言,看过可知这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表面上看是王国维自己个人对诗词的赏析评论,但内里他是结合了从西方学来的比如美学、文学理论(个人觉得还有哲学)许多观点写出来的。 |
|
|
|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还是疑惑,“那你们中文系到底研究啥的?” 我自己觉得大概是吸收前人观点、结合自己看到的观点来发现前人没看到或者看错的新观点吧。 以上纯属一家之言,你觉得你对就你对,不对线吵架,比心~ |
谁说的,我就在吃。 大学毕业后一直全职到现在了。 我一直认为只要热爱写作的,都能入行。但对于文学生而言,他们的门槛天生比较高。 因为他们会发现,跟平常读的名著相比,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堪入目。 越是不堪入目,越是不想写。 换言之是拉高了对自己的心理预期。 其实文学生想从事写作最核心的就是要放下成见和架子,这样才能吃这碗饭。 入学第一课,老师就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文章是要给人看的,但大部分文学生写的东西曲高和寡,甚至只是假装曲高,没点实质玩意儿,这在写作是大忌。 他们最看不起的网文,反而是最赚钱的。 因为网文把读者当读者看了,作者挖空心思讨好读者,受众就多。 不排除有那种天赋异禀的,写自己喜欢的还能被读者喜欢。之前参加作协活动的时候,碧落黄泉老哥就说过,这样的人很难得,他的喜好跟大众的一样,老天爷赏饭吃。 而喜欢纯文学的,大概率不会跟大众的喜好一样。传统文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了小众文学,这也导致了中文系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跟现实脱节。 我认识个中文系的学弟,已经考上研究生了,但平常写点东西也很费劲。而我选修的网络文学史的老师,硕士生导师,也是说没时间写不然肯定入行。 过了很久很久我才明白,他们并不是没时间写,而是缺少对大众文学的热爱。 缺少热爱,想吃这碗饭就非常难。 |
文学专业,跟写作都不是一回事儿。我是文学专业,也靠写作养活自己。但是,我从初中就喜欢写作,想着大学拥有大量时间可以写作,才努力考的大学,选的文学专业。大学写小说,剧本,泡图书馆……有一说一,逃课很多,专业课讲文学史,不讲写作技巧,都靠自己学,自己练习,大学毕业出版自己的书。在我们学校应该是头一个。 工作之后,也是后来在公司做自媒体内容,公众号,微博,抖音,头条号等等,同时,写网文,再到后来在公司做编剧…… 其实,学什么专业,都是为你要做的事情服务,如果你不动手写,以为学了文学专业就能写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完全两个概念。 |
工业时代衍生的管理体系,补充以农业时代的道德体系,信息化时代后的先锋思想,这是割裂的根源。 社会似乎早该衍化出“适应新生产关系、社会氛围”的新底层逻辑,然而没有。 没有新的猴王挑战者,再老的猴王依然能坐在猴山上。所以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最被诟病的“与现实脱节”,便是“自然现象”。 整个教育体系只是这种社会变革“滞胀”的显现之一。比如,软件专业,不习惯性看教程、逛论坛自学,或者不报培训班,仅靠学校科班学的那点内容,不论985还是大专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眼里差异并不大,都需要高昂的再培训成本。 不只文学专业,多数其他专业也如此。 |
举栗: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作者 Audrey Niffenegger教授的本职工作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籍与纸艺中心的教授,她负责教导写作、凸版印刷以及精美版书籍的制作。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她的第一本小说,也是她毫无争议的代表作品,相信大多数知友都曾看过或者听说过它的电影版或者剧集吧? |
|
但至少在国内,读过这本小说的人应该不算特别多——虽然它其实很早就被翻译引进,而且译本翻译的并不能算差。 |
|
为什么? 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对这本书的评价大概是最精准的解释了: 《The Time Traveler's Wife》是一个凭借非凡的想像力编出的好故事,然后被懂得讲故事的人慢慢说出来。 但很遗憾,非凡的想象力所编出来的故事难免晦涩,非常懂得讲故事的人在叙说故事的时候又常常执着于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才华。 作者用了几乎是最复杂的写作手法来完成这部通俗小说,她让亨利和克莱尔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个两人从小到老的故事。 从她6岁到她82岁; 从他28岁到他6岁、到他十几岁、到他36岁、到他31岁、到他几岁、到他43岁。 两个人在故事里第一次见面,Audrey教授就让克莱尔告诉错愕的亨利:“我从小就认识你了。” 而亨利第一次见到克莱尔,却是在他与克莱尔结婚多年之后的36岁,他因时间旅行回到了过去,第一次见到了他已经耳濡目染八年的妻子,那时她妻子年仅6岁。 欸等等,我为什么要说他第一次见到他耳濡目染八年的妻子?这样的叙述是不是矛盾了? 一般来说,是的,但在这个故事里,这样的叙述并不矛盾。 从整个故事的时间线来说,那确实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 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是的,这是一部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伟大作品,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完成了整部故事。我想大多数会浏览这个问题的知友应该都清楚第一人称小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代入感强烈,但相信我,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时候都无法将自己代入。 这部小说完成度是非常高的,Audrey教授的本职工作就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籍与纸艺中心教导写作,她熟知小说创作的所有要点,这部作品里关于时间旅行的逻辑处理是完整且自洽的, 细节也慎密可信,她完美的规避了时间旅行题材小说最常见的那些逻辑漏洞。这个故事有着清晰的核心线索、生动的周边人物和细致的时间地理环境,以及几乎填满了书本每一页的冲突和考验。在喜欢这部作品的所有人眼里,这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伟大作品。 但它极为晦涩。 作者在这部通俗小说里高频且反复的切换叙述角色,我们都知道,第一人称是主角以“我”的视觉和口吻去描述的写作手法。我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我听到什么就是什么。镜头单一是第一人称的最大败笔,在一部第一人称小说里,作者是无法向读者描述任何主角人不在现场的场景的。 Audrey教授完全漠视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她淡定从容的叙述着克莱尔和亨利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片段,6岁、36岁、23岁、31岁、16岁、 18岁、32岁、41岁…………………… 这是一个双线叙事小说,两条线还都是第一人称叙述,亲爱的知友阿,如果你被我这篇文字所感染竟想去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那么作为过来人,我建议你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先跳过所有亨利视角的章节——它们太过跳脱了! 如果你先看完克莱尔的章节——谢天谢地,它们是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结构,你肯定能读完它们的。 然后,在你已经对这个故事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你就可以去读那充斥着倒叙、插叙、补叙以及鬼知道什么叙的亨利视角的这个故事了,记得不要跳过克莱尔的部分,她们是这篇小说的稳定剂,可以把你从亨利那该死的错综复杂的时间旅行里拽回来,拽回到一个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故事的时间线里。 我们都知道,很少有影视作品的评价可以高于它的原著,但这部伟大的爱情小说例外。在豆瓣,它的剧集评分高达8.2分: |
|
而曾被阿北本人在豆瓣建站初期便倾情推荐的小说豆瓣网友给了几分呐? 8.1分: |
|
我想,这大概率是因为剧集版简化了原著里复杂的非线性叙事节奏,让观众可以从第三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从而让观众远离那困扰亨利终生同时也困扰每一个读者的亨利那错综复杂的人生。 它太欢脱了。 这种反复的倒叙、插叙、补叙以及鬼知道什么叙的故事而最终居然还能自洽的写作手法其实非常非常困难。在任何教授写作的教授那里,这样的作品都能获得非常高的评价,但讲真,多数读者是无法承受。 和Audrey教授一样,每一位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都很擅长卖弄这些写作技巧。 TA们应该都是一些非常懂得讲故事且拥有非凡的想象力的聪明人。 但很遗憾,非凡的想象力所编出来的故事难免晦涩,非常懂得讲故事的人在叙说故事的时候又常常执着于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才华。 以上 |
美食家不是厨子 |
笔墨饭不好吃啊!更何况今天这个时代都把赚钱放在首位?都不情愿把艺术与人生混为一谈与现实脱节……“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我只是一个文学业余爱好者,除了拿钱买教训混张文凭谁还愿意看名著学经典谈点人生经验与内行共享?所以更不知道怎么解释这句话。只有专家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写作这碗饭”是碗什么饭?靠写作赚钱变富翁的,目前还找不出大款来吧? |
分析一下,你最喜欢看什么书? (1)一流的作者能影响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态度。对我来说,比如王小波,奥威尔。 (2)二流的作者非常有趣,或者文笔华丽,或者是你的嘴替。比如苏东坡,比如李敖,张爱玲。(我不是说他们不如(1),但是可能因为时代的差异,或者对人生的追求,你喜欢他们的思想,文字,但是只是欣赏,仰慕,并不会有我特别同意,甚至效仿的感受。比如我特喜欢苏东坡的词,但是我觉得哥们儿这么至情至性,真不适合做官这么无聊的活) (3)三流的作者给你丰富的体验,比如金庸,阿加莎,阿西莫夫,脑洞大开,特别有趣,但是文字可能不如(2),看书的目的就和看电视剧差不多。。。 回到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会念书和有思想有人生体验,是无法划等号的。思想很乏味,文笔也救不了。 另外文学专业是研究的比重更大。我觉得文学创作需要的是想象力和观察力,举个例子,刘慈欣的文笔和结构真是糟透了,但想象力很杰出。 第三,文学需要生活,需要观察力。举个例子,一个单纯学文学的学生,写医学传记肯定写不过渡边纯一(他写了野口英世),写商战也写不过冯唐(虽然这个大哥不写商战)真实有时候是非常有力量的。 最后说个实在话,所有的活儿都要能养家,写作这碗饭要能养家,就要看甲方喜欢什么。甲方可能是导演,是网文读者,是媒体编辑,除非家里有矿就不能想写啥就写啥。靠写作谋生,我记得成功的人不多,或者钱赚的少,或者作品不好。。。So,为了活命的写作太可怜了。 总结,写作不适合当饭碗。要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创作,必须先有钱养活自己。 |
虽然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学术上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的训练,但在实际从事自媒体写作等职业时,确实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他们在这个领域难以立足的原因: 学术与实际应用的差异:文学专业的教育通常更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和理论研究,而非直接教授如何写作以吸引大众或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学生在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缺乏市场洞察力:自媒体写作需要紧密关注市场动态、读者兴趣和热点话题。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在理解市场需求和把握读者心理方面缺乏经验,导致他们的作品难以吸引足够的关注和流量。 写作风格与市场需求不符: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这种风格可能并不适合自媒体平台上的大众阅读。在自媒体领域,简洁明了、有趣易懂的写作风格往往更容易受到欢迎。 缺乏实战经验:虽然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可能写过不少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学术研究,而非面向市场或读者的实际写作。因此,他们在应对自媒体写作中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从事自媒体写作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心理,关注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写作方向。 尝试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使其更符合自媒体平台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积极参与实战演练和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练习和反馈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寻求专业指导和帮助,如参加写作培训、请教行业专家等,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虽然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从事自媒体写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只要他们努力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写作风格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
写作需要有创造力,文学专业有些人能够写得好,有些人写不好,只能做研究。 我在不同时期,遇到一些会写作的人。有的是文学专业,有的不是。 90年代,我是讲师,一个月有五六百元工资。在职读研究生,班上有位女生,每个月的稿费能够超过一千元。写的文章经常被报刊文摘转载。她本科是学政教的,后来成为南方系的名记者。 后来,遇到一位小师弟,擅长写评论。本来在体制内,后来辞职专门做自媒体,挣了一些钱,也发不了大财,但是精神上很自由。他是学哲学的。他火的时候,一篇短文章稿费能够过万元。我感觉,他脱离了体制,还是有压力的。 再后来,遇到一位小伙子,本科学的中文,研究生学的法律,考取了上海法院的编制。他年轻,写作能力强,同时签约几个平台,一个月能拿几万元稿费。在体制内工作了两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他有一本书,在豆瓣上9.8分,还有文章成为高考卷子里的阅读理解。现在,他已经出版了好几本畅销书了。 其实,要求文学专业的人靠写作吃饭是不现实的。我出版过四五本销售量10+的市场书,每一本能够陆续累积拿到10几万稿费,在业余作者中算是比较好的。自己也有好多写作计划,但是一直不敢辞职以此为生,因为我们的版税制度、出版诚信包括国民阅读习惯还不足以支撑自由写作。 当然,现在有些特别出色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写小说,收入不菲。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作者队伍来说,这只是极少数。 |
|
|
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之所以吃不了写作这碗饭,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教育体系的差异:传统的文学专业注重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创作技巧和实际写作经验的培养相对较少。自媒体写作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市场需求,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内容策划和营销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2. 写作风格的不同:传统文学专业注重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和表达方式,而自媒体写作则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易读性,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能够吸引读者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3. 市场需求和竞争激烈: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从业者。因此,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创作才能和独特的视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4. 缺乏实践经验: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提升。传统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能缺少实际写作的机会和指导,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相对不足。 5. 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思维:自媒体写作不仅仅是纯粹的创作过程,还需要有市场意识和商业思维,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懂得如何包装和推广自己的作品。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传统文学专业的培养中可能得不到重视。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文学专业的学生想要从事自媒体写作,可以通过积极学习相关技巧、拓宽写作领域、增加实践经验和提升市场意识等方式来克服这些困难。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