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北京大学舒幼生教授逝世,如何评价舒老师在中国物理学教育的贡献?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北京大学舒幼生教授逝世,如何评价舒老师在中国物理学教育的贡献?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pku.edu.cn/xwzh/a0f1b45df0824897b1ea77211fc3684e.…
舒幼生先生走了。
高一刚上竞赛课时,得知这位教授出的书,名字十分直白地叫《难题集萃》,很难不腹诽:“这什么人呐?”后来被一道解了三黑板的“茶叶蛋上架筷子”震慑,以至于很长时间提起“舒幼生”这个名字满教室都是唉声叹气一片。
《难题集萃》再版的时候我正好高二,很幸运,不用到处寻索资源、手抄影印了。最后那段时间停课备赛,基本看的都是这一本,看多了,慢慢感受到其中的质拙恳切。物理竞赛的题大约有两路流派,中科大一路多有奇巧,北大舒幼生则是重剑无锋,所谓难题,也仍旧是受力分析、排出等式、一点点往下算。后来来了贵校,物理距离上离舒先生近了许多,但我已不学物理了,未能谋面;但读文章、听同学议论,知道是题如其人。
物理竞赛(准确的说,所有男选手比例太高的竞赛)氛围其实很难说好。那是一种禁不起细看、不值得反复追述的浪漫,混杂着孤独与躁动、慕强和鄙弱、自轻和自怜、对纯粹理性的谦卑和对泱泱题海的盲信……一种过时不候的花期。作为女选手的体验尤为奇异:要怎么证明你是和他们势均力敌的对手,而不是供茶余饭后品评的点缀?你又要怎么甩脱那些出于性别收获的优容、体恤甚至赞美,不可爱、不美丽、甚至不体面地跳进那角斗场中?我在其中,左支右绌,丑态百出。最后的那场实验考核,踏上从鼓楼到仙林考场的大巴车,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只有青茬支棱的脑袋时,我装模作样掏出实验笔记看得很傲然,实际上怂得浑身发抖(然后最后果然实验考核出大问题)。只因那时还不能条分缕析地分辨这个场域中的可爱与可憎,只能把刺痛和温情一并吞咽下。
后来升学,我并没有用上物理竞赛的自招降分。但我仍然感念这段经历。它教会我如何以凡人的盈虚有数之身面对真理无穷:星河中或不会有我的一颗,但星空之下未必没有我的位置。这是我在最后停课的日子里,从早到晚一题一题地刷《难题集萃》时明白的。那些奇技淫巧、攀比互膜都与我无关,我只要抓住几个定理公式、抓住最笨拙也是最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做下去——就可以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016年,我负笈北上求学,放进行李箱的大部头书籍,一本砖头般的《算法导论》,上下两册《难题集萃》。其实也用不上——竞赛那点知识应付大一基础课绰绰有余;但它们始终在我书架上,就如同压在我骨血中的压舱石。我秉性飞扬跳脱,如今身上若能有些许深笃的、厚重的、克制的底色,都仰赖竞赛岁月中脱胎换骨而来。
昨天听闻舒先生去世时是在剧场看《桃花扇》。我理性上意识到他已经82了,不能不说是高寿;潜意识又觉得,这样的人一般不都是要长命百岁的么?哪怕只是作为某种寄托。继续看下去,看到余韵一出,豁然明白此去非是长别……只是今后重会,要在涧水泉声、林涛松风。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 With silence and tears.
谨以此纪念舒老,以及从未认真回顾过的物理竞赛岁月。




疫情期间乃至以后,对中国物理学生来说熟悉的名字一个又一个离开了我们。2022年2月16日,梁灿彬先生离开了我们,随后是当年12月26日,写《张量分析》的黄克智先生,再到几乎每个中国物理人都读过其《量子力学》的曾谨言先生(2023年3月6日),以及最近舒幼生先生的逝世。不得不说,他们的离去都是中国物理学乃至教育界的悲哀。我们可以看到,像曾谨言、梁灿彬、舒幼生,包括汪志诚、钱伯初、梁坤淼、吴崇试等,这些人普遍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活跃于建国初。在他们的年代,新中国刚刚从战乱中走出,百废待兴。在他们之前,中国的物理人才,包括杨振宁、邓稼先、钱三强等几乎无一例外是在国外接受了相关的教育,成为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但是对舒幼生、曾谨言先生来说,由于建国后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破裂,他们很少有类似的机会去同老牌的物理强国进行学习和交流。舒幼生先生在196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1965~1978年工作于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曾谨言先生1959年北大毕业后,1959-1983年 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曾谨言先生才有机会前往丹麦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的物理学生的学术环境是远好于这些老先生的时代的,任何一个985大学的物理系本科生都有出国做交换学期的机会,能够接触国外的物理学教育。而曾,舒的时代,在百废待兴的被全面封锁的新生国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独立自主培养中国自己的物理学人才?如何建立基于中文的中国自己的物理学教育体系?”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来引用一段王正行《简明量子场论》的序言部分[1]:
“文革”结束后恢复招收研究生,胡济民先生找我给他新招的两位研究生柴发合与范希明讲量子场论.那是1979年初秋,我刚刚给王军涛他们班讲完电磁学.王竹溪先生知道了这事,让他新招的研究生(也就是我的师弟)郑小鹿也来听.地点安排在北大一教307,那是个可以坐一百多人的大教室,教务员说没有小教室了.记得第一堂课我夹着 几本书和提纲就去了,心想只有几人,完全可以坐下来面对面轻松自由地讨论.到教室一看,我才被那场面惊得呆住.原来教室的课椅已经坐满,没有座位的人只好从旁边的教室去搬(那时的桌椅是活动的,还没有固定在地上).到那时,我已经成为过了河的卒子,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上讲台.看看下面,除了柴、范等几位,还有许多同事,甚至也有我的老师辈在座.除了本系本校,还有外校以及科学院和北京原子能研究院的,年纪多数与我相仿.当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人称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热情的憧憬与希望.
我想舒、曾先生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热情,而一届届的学生们也是怀揣着这样的憧憬,踏上物理这条路的吧。而在这些一辈物理人们的努力下,新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被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我们有了最早的一批《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等中文教材,培养出一代代中国的物理学者。到了今天,中国无论是在物理学还是物理学的教育上都比当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在pr系列和np等期刊上中国人名字越来越多,本土也诞生了诺奖级别的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在铜氧化物超导体,量子计算等研究领域也做到了世界领先。而最近出版的中文物理学教材,包括高显的《经典力学》、刘川的《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李新征的《群论及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等,都在物理观点和可读性上比最早一批的中文物理学教材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喜人的,但在这样的成就背后,中国物理学的参天大树,并非无根之木,而是生长在对应的土壤,生长在舒幼生的《力学》、生长在曾谨言的《量子力学》、生长在梁灿彬《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生长在汪志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生长在建国后一代中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共同的热爱和努力之下。
在学物理的路上,学生需要精读很多本教材,读物理教材并不等于看小说或者读报纸,扫一眼得到信息就可以pass。你需要不停地follow,follow作者的推导和计算,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思考和讲述过程,再仔细咀嚼和反刍。所以当你选择了一本教材也就是选择了相应的作者,在学习中follow他的思考、他的疑惑、他的理解、他的评论和他的热忱。你不会对你读过新闻的作者产生多少感情,但每一个物理人都会同他们精读过的书的作者产生很深的羁绊。人选择教材,教材也选择人,对一切写出教材让我们读到的物理教育者们,我想我们都应当心怀感激,感激他们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得到一些,更加贴近本质的东西。
写在最后:这里评论区有人谈到这些人写的教材学起来观点并不是很高,我想我需要对这一点作出回应:你要想,物理学向中国的引入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写一本纯中文的物理教材,对曾,汪这些人而言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他们可能要看很多文献,翻译很多著作,参考很多讲义才能写出今天看来有观点不是很高的著作。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物理品味以及个人能力决定的。但是平心而论,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pdf的时代,将国外的物理教材吸收,按自己的想法写成教材,供给全中国的物理系学生一本母语的参考文献,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今天的中国物理教材,高显的《经典力学》无论是观点还是可读性都比他们的文章高了太多,而今天的作者写的文章不也是建立在学生时代学他们的教材的基础上的吗?有多少人说本科阶段就能以近似母语的水平阅读英文教材?尤其是前几十年没有网络的时候。曾,舒等人的教材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非从有到好,正是由于看他们的书看不懂,学的不甚了解,又怀揣和他们一样对物理学的热忱,后面的学生才逐渐能阅读英文教材,才有更多人看来格里菲斯和樱井纯和朗道,才会知道自己在学生时代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差在什么地方,知道曾,舒的教材的不足,进而才会诞生高,刘的著作。而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这些老一辈教材作者功不可没。当然,你今天有了格里菲斯再去看曾谨言已无必要,然而不能因此否定曾书对前几代物理人,对整个中国物理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参考^王正行.《简明量子场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北大物院非"土著"群体里跟舒老师打过交道的人。舒老师主要教的是本科生第一门专业课《力学》。由于他不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导致很多本科非北大物院本科的研究生对舒老师相对陌生。
我和舒老师的接触纯属偶然。2018年我博士四年级,北大考试院(好像是叫这个名字)的任贤峰老师得知我在北大附中物理部实习,通过一些关系找到我,希望能出一本以高中生水平完全可自学的大学物理书籍,要求兼备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贤峰老师带着我拜访了舒老师。
对我而言,舒老师早已是如雷贯耳般的存在。因为高中时代接触过物理竞赛,竞赛圈中很早就有“北舒南郑”的说法(北舒指的是北大的舒幼生,南郑指的是复旦的郑永令)。这次采访于公是讨论教材写作,于私是一次偶像见面会。拜访前,我专门去网上购买了一套全新的《物理学难题集萃》,打算在拜访结束后请舒老师在扉页上签名。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因为我背着一整套两大本的《难题集萃》到达约定地点的北大计算中心时早已汗流浃背。舒老师人很精瘦,上身穿着白色衬衫,和网上流传的照片差别不大。舒老师看到我们进来招呼我们坐下。除了贤峰老师和我以外,当时同行的还有一位考试院的田姓女老师。
我们仨坐下后并说明来意,舒老师听后立马高兴起来,他表示非常支持我们。他对我们讲了很多,包括他对现今教材的理解和看法、分享了自己在物院执教多年的经验等等。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舒老师当时教诲的具体细节了,令我至今难忘的是和舒老师交流时我心里的那份震撼,我完全不敢相信:对面讲话的这位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讲到兴奋处还会忍不住开始挥舞双手的学者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当时舒老师已经76岁了)
原本约定15分钟的会面,舒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临走前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让舒老师给我留个签名,最终我没好意思开口,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场遗憾。
出了门口后,贤峰老师告诉我其实那天舒老师身体不太舒服--他的家人和院系老师都劝他推迟会面,可他不仅如约而至,甚至当时已经退休的他专门为了这事跑了一趟学校。
次年我博士毕业,那段时间我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再次拜访舒老师。后来毕业季忙着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把这个念头抛之脑后了。因此,2018年夏天那个午后的拜访就成了舒老师和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是一次会面。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舒老师去世的消息,内心很久都没法平静。
那一个小时的会面可能没有办法让舒老师记住我的名字,毕竟他教过的学生太多太多了。我曾经想,连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他都愿意尽自己所能提供无私帮助,我不敢想象能走进舒老师的课堂成为他的学生该是何等幸事!很多学生踏入物院后,是舒老师给大家上了第一节物理课,为大家打开了物理学的那扇大门,展示了物理学之美。正是这些让舒老师成为了物院的精神图腾,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很多物院的小伙伴自发地在朋友圈里追忆起舒老师。
我并非刻意煽情,我真心觉得:以舒老师为代表的那些老科学家对物理学的热忱、对后辈无私的帮助是在北大物院求学时得到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我精神有所懈怠时我总是会想起舒老师、想到当年在物院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我的老师们。
最后,舒老师千古!学生再拜。
说到舒幼生老师,大家立刻会想到他的《物理学难题集萃》,其实这本书是舒老师和胡望雨、陈秉乾两位老师合编的。在这里我想推荐北大物院的这三位老师的另一本书,《电磁学专题研究》。


作者在前言中给本书的定位是“为教师提供的一本参考读物”。如果说教学大纲所规定、教材中所写、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东西是一门课程的“台前”,那么本书巨大的容量(655页)中所包含的材料就是教师在教授电磁学这门课时所应掌握的“幕后”知识。当然,对于物理学学习者来说,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可在学过一遍电磁学后参阅。
全书共十一章,前两章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讲述电磁学的基本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根据原始文献和历史资料,详尽地阐明提出问题、做出突破、发现规律的真实历史过程”。当然,既然是“以史代论”,从科学史家的角度来看不免会带上辉格史观的烙印,但正如温伯格所说:“科学史中的辉格派也并不缺少捍卫者……我想这是因为科学家们需要这样的科学史——关注当下科学知识的科学史”,辉格史观有其价值(特别是对物理学工作者来说),至少是通往“更真实”的物理学史的第一步。
三到五章全面系统地阐述 Lorentz 电子论及其对物质电磁性质、光和电磁作用的研究,因为
Lorentz 电子论是经典电磁理论成熟的标志,同时,它的某些难以克服的根本内在性矛盾也是引发狭义相对论诞生的契机。尽管 Lorentz 电子论的许多重要成果与结论已被纳入当今的电磁学课程或教材之中,但对其来龙去脉往往并不了然,从而成为俗称的“三不管”地区之一。
作者在第三章讨论了十九世纪电磁学从欧陆坚持超距作用的“源派”与英国坚持近距作用的“场论派”之对立,到 Lorentz 将两派的正确部分融为一体形成真正统一的经典电磁理论的过程,以及作为狭义相对论源头之一的“Lorentz 收缩”的来龙去脉。这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Lorentz 的名字在物理教材中最常出现在“Lorentz 力”以及实际上是由 Einstein 所澄清的“Lorentz 变换”中,而他之所以成为十九世纪末物理学权威的原因——“Lorentz 电子论”却缺乏热度,往往仅是提个名词,作为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板。第三章的内容对物理学工作者了解这一段被 naive 的“正统教科书叙事”所忽视的曲折历史、了解物理学理论建构的错综复杂的真实过程是非常之有用的。四五两章以经典电子论为基础分别讨论物质的电磁性质及光和电磁作用。
第六章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第七章磁流体力学,是“电磁学近代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这两章的内容可看做是普物电磁学通往电子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等主题的接口。第八章归纳了其他各章所未纳入的重要实验,如 Arago 圆盘实验、Hertz电磁波实验、Fizeau 实验等。九、十两章从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阐述电磁学的近代发展。第十一章是电磁学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本书可以说是国内电磁学教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一些材料别说是学生,很多教师也是闻所未闻的。想教好学生就要先教好教师,舒老师对中国物理学教育的巨大贡献,可见一斑!
舒老师千古!
我23秋在UCAS上田光善的力学,他第一节课是这么说的:我在北京大学教授力学的时候,和舒幼生是同事。我觉得这本书竞赛的味道太浓了,并不是捏,很适合作为大学生的教材。就在前几天的话捏,他们告诉我出了一个第二版,结果我一翻的话捏,里面正文没怎么改,加了好几十页的练习题,基本都是他教竞赛的时候出的竞赛题。那么然后的话捏,我说啊,再等他出一个第三版也不太现实了,因为舒老先生已经住到医院里去了。……
舒幼生力学是很多人的第一本物理课本 缅怀舒老。
对物竞党来说,舒老的书自然是做过许多遍,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于我个人而言,舒老对我物理理解启发最深的,还是来自一次机会难得的线下课。正是这次机会,我才真正理解了牛顿力学的理论根基和逻辑链条。
对学过中学物理的同学来说,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纸面表达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却往往难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在牛顿第二定律F=ma中,取a=0,似乎可以直接得到牛顿第一定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不要牛顿第一定律?
到这一步,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高中生往往已经难以回答了。但是对基础比较好的物竞党来说,一般可以作出以下回答:
牛顿第二定律在惯性系下适用,而惯性系由第一定律定义,即不受力的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与不受力的物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定义为惯性系。故不能取消牛顿第一定律。
这一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却长期受困于一个问题,即什么物体是“不受力”的。按理来说,力的定义应该是牛顿第二定律给出的,现在我们还没有第一定律,谈何用第二定律定义的力来定义“不受力”呢?这不是循环定义了吗?
直到舒老的课上,舒老指出了这个问题关键,并做出了回答:
远离其他所有物体的物体不受力
这个回答如此简洁,却又如此有力。从后来的角度看,我们知道不管是引力、电磁力还是强力弱力,当距离趋向无穷远时,力就趋向于0。牛顿敏锐的抓住这个特点,并由此定义了“不受力”的概念。舒老抓住了这样关键而本质的问题,向我们这样思而不得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可不谓良师。
至此,牛顿力学的逻辑框架完全确立,各物理量逻辑上的定义的先后顺序如下:
1)远离所有物体的物体所处的状态,定义为“不受力”。
2)“不受力”的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与之相对静止的参考系,定义为“惯性系”。
3)“惯性系”下,定义“力”为F=ma(或者dp/dt)。
至此,经典力学的逻辑得以完备。其中个人认为最精妙的就是舒老提点的这一点,将“不受力”和“力”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离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明确的运动学概念,得出不明确的“力”的概念。
天赋是种子,勤奋是沃土。
舒老的谆谆教诲一直在我们心中,舒老一路走好。


对于舒先生来说,出难题做难题是他毕生的爱好,出原创竞赛难题是最令他得意的事。
沉浸在物理怪题难题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有点想迷药一样,让人欲罢不能,深陷其中,个人认为,虽然这也是对物理的一种爱,但这种爱有一点点狭隘,毕竟学物理不只是做那些竞赛难题,很多优秀的竞赛生后来面对选择专业时,没有选择物理,也说明这一点。
当然在我眼里,舒先生对物理的那种热爱,吾永不如也!
其实,北大还有很多把一辈子都献给物理教育的老教授,他们对物理热爱之深,境界非常高。典型的如赵凯华先生、张启仁先生、钟锡华先生、王正行先生、吴崇试先生,俞允强先生等等,都是充满激情的物理教育者。如果不局限于北大,也还有一些,例如钱伯初先生,梁灿彬先生、苏汝铿先生、倪光炯先生,张永德先生,李华钟先生等等。
这些老一辈的先生是中国物理基础教育的顶梁柱,向他们致敬!
高中毕业后我啃过很多物理书,从最初高教社和北大的那堆中文物理书到后来世图的qm,qft以及各种数学的英文书,自己的品味确实变了很多,不再执着于做更难的题而变成了执着于学更艰涩的知识,从最初的工于“术”到了现在的工于“道”。
舒幼生的力学课本应该是跟的我时间最长、翻得最烂的课本之一,从高中的懵懂到大一搞明白大部分题,那本力学书给我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让我在大一的力学考试中拿到了97分还嫌考得太简单。
现在返回头来看他的有些题未必需要搞明白,有更多更现代的notes可以学习,帮助新生更快地通向理论物理,但舒幼生绝对算得上是我物理学习的引路人,老一辈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应该太过苛责。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几年内的变化之大,自己也从原来无知的高中生变成了理论物理博士。
对于舒幼生,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北大对舒幼生的这段采访一直都放在我的微信收藏夹,诸君共勉:
【北大人物】你必须足够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舒幼生?mp.weixin.qq.com/s/1FgDGXSMdC1cI6Q9f-I6TQ


他的书从大学物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一般吧,尤其是习题设置,太多太难了,不适合现代学习节奏了。相对论部分写得尤其不好,语言很不现代,这部分可以对比David Tong的力学相对论note。再比如说简正模,一个特征值特征向量的问题而已,书上就没有讲清楚。我觉得他对物理学教育的贡献主要在中学生竞赛上,题集出的很不错。
舒老除了力学和一系列竞赛必读书籍外,还参与编写了一本电磁学专题研究。


如果舒老的竞赛教程是物竞党的福音,力学是考top学校的考研党的法宝,那么这本书就是本科生学习研究电磁学史及其他细节的圣经。此书足可以和梁老师的电磁学拓展篇并列最佳电磁学读物,历久弥新。
有一《专题》,可使得舒老照耀后世,一如墨李。
缅怀舒老。
再次引用潜伏第13集里面左蓝牺牲时余则成读的一段话(出自教员的语录):
人总是要死的。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为剥削人民的人而死的,比鸿毛还轻。我们要努力奋斗,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对每个人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论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普通战士,只要是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


我们用力地缅怀像舒老这样的教授,是为了缅怀在特殊时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老先生们,是为了缅怀那批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无私开放宝贵高等教育资源的先驱者们,是为了缅怀那批奠基中国物理竞赛的卓越科学家们,鼓励一批又一批的后人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奉献青春热血。


物理竞赛群里大家对舒优生教授表示默哀回忆部分
最早看到舒老师的课程是在网上(链接可以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b411Y7uQ?p=5&vd_source=3327c6a171e7755eded96e8e0dac65b5?www.bilibili.com/video/BV1Rb411Y7uQ?p=5&vd_source=3327c6a171e7755eded96e8e0dac65b5
,当时好像还没有bilibili),初次看到就被舒老师清晰敏捷的讲课思路吸引,高中时候缓解孤独的重要手段就是看各种物理竞赛课程(包括舒老师的课程)。
后来去浙江富阳中学参加了舒老师主讲的物理竞赛系统课程,也使我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现在已经差不多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好多在富阳中学/讲座上发生的细节故事:
(1)舒老师现场给我们做了卡牌实验来解释熵的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舒老师经历非常好,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我们都很累了,但是舒老师真的很享受。
(3)投影非常大,据说是花了50W新装的。
(4)舒老师讲了他跟X校长在西湖饭店吃饭的故事,结交了深厚的友谊。
(5)舒老师诚恳地解释了《舒优生力学讲义》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题目,并且阐述了部分更好的解法。
(6)舒老师分析了竞赛的局势,金牌保送基本不会变,但是整体竞赛的趋势会变缓和。
还有一些跟舒老师无关的事,但是仍然给我非常深的印象,也感谢舒老师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这样的山河四省土狗见识到最好的物理教育是怎样的:
(1)富阳中学的盒饭真的好大,一个男生根本吃不完。
(2)学校也很大,桥非常好看,天气也很好,毕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当时学校的铃声是《泡沫》,可能寓意是爱情都是泡沫,不如好好学习,第一次听学校的音响(喇叭)放邓紫棋的歌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过段时间去看邓紫棋演唱会(作为音乐博主,可能会出视频解析),也算是回忆了那段竞赛时光。
舒老师整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百度百科上写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满腔热情。学者之间是薪火相传的,舒老师的教育精神通过讲座、互联网课程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员。通过舒老师我了解到一辈子做学者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哪怕80多岁仍然能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科研活动当中)。
评价部分
舒老师的经历很特殊,代表了新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根据公开信息[1],舒老师于WG前(60-65)就读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并且在WG期间在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工作(这时候舒老师在研究导弹),1978年WG结束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也就是说,舒老师是WG结束后第一批走入教学岗位的老教授。
舒老师接受采访回忆这段特殊历史时说:
我上大学时正是政治挂帅的年代,可我对这些运动并不感兴趣。那时也不能有什么深入的思考,只是觉得把炒菜铁锅砸了去大炼钢铁、知识分子下乡改造等等有点像人体倒立。当然我也不敢唱反调,只是在开会的时候很少发言罢了。那个时代毕业生是模型化的螺丝钉,找工作要服从分配,我去七机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按照我的个人意愿,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上研究生继续做理论物理,第二是回上海老家。因为我政治上比较消极,在学校期间少先队、共青团什么的都没入过,而那时在一些大学选拔研究生主要看政治条件,学习成绩只在其次。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我的政治条件不够好,读研究生自然是一个不敢做的梦。另一方面,我希望回老家的意愿也没有实现。当时我们班只有两个回上海的名额,是去做中学物理老师,但都被政治条件比我还差,不能去国防单位的两位同学占据了。我性格比较沉闷,大家都觉得我是个书虫子,但老师同学对我倒也没有什么坏印象。当时国防口是需要人的,这样我就被分配到了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
我们部门是研究海军舰对空导弹的。导弹的关键技术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导弹弹体本身,另外一部分就是雷达。雷达的主要作用是测算方位和距离,我对这个是外行,而且一点兴趣也没有。前面说了我的动手能力差,大学毕业了我还不会骑自行车,不会游泳,不会滑冰。这是非常大的缺点,但是又没办法,所以做单位里的常规工作很勉强。考虑到这种情况,领导就让我负责搜集情报,特别是国外有关雷达的各种资料,然后翻译过来供大家参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各个大学都开始重新招生,当时学校里普遍缺少老师,我就想有没有可能到大学去教书。本来我并不是“积极进取”的人,但后来单位有个同事催促我一起来北大试试看,我就过来了。我们先找到物理系负责接待的老师,他对我特别友好,听了我的情况后,建议我们去人事部咨询一下他们的意见。然后我就去了人事部,当时负责人在里面开会,外面有位“老太太”,也特别和气,她听完我的介绍之后就让我坐下等等,等负责人开完会来跟我谈谈。结果开完会后我就见到了负责人,他也很客气,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让我回去以后想办法把档案调过来。后来北大就接收了我。
其实我当初也没想来北大,随便能到哪个大学里教书就满足了。但管我们情报所的领导听说我想走,就将了我一军,说名牌大学可以去,不是名牌大学就不放你走。他其实就是想我怎么能去好大学呢,因为我的条件确实不够硬。非常幸运,在北大我遇到了三位非常友好的人,因为那时机关里都是一些冷面孔。我这人脸皮薄,如果有一个人对我不客气,我可能就走了。之前我从事的工作和教育没有关系,也没有任何成果可以展示。我能来北大,可能是因为当时太缺人了,而我毕竟也是高校物理系毕业的。但接收我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只能做实验教员,而且说明了以后可能也没机会讲课。我听到这个话心里就嘎登一下,因为自己动手能力太差了,不过还是咬咬牙进来了。我在实验室干了一年多,实验室其他老师对我是很照顾的,因为我做事比较勤奋。当时需要有人晚上值班,我就搬到实验室住,那一年多我一直住在实验室的一个角落里。虽然我不喜欢实验室,而且动手能力也不行,但是我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了。后来缺少讲课的教员,系里就让我出来讲课了。
如今的互联网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随处可见(哪怕到前沿研究部分),然而1978年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科学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缺少教育资料(主要的资料来源于苏联,非常晦涩难懂),缺少成熟的教授,也缺少接受过必要基础教育的学生。舒老师在这个年代成长起来,做出了很多卓越的工作,并接受过J总书记的接见,是十分不易的。这里重点讲解教材这块,舒老师坚持自己手写讲义/板书,这点对于提纲挈领地编写普通物理学教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舒老师也参与编写了《新概念力学》等21世纪的教材。从这些层面讲,为一个困难时期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从物理竞赛的角度讲,舒老师培养了大量的国际金牌得主,受到了国家教委、中国科协的联合表彰,舒老师是这样回忆他的经历的:
后来从1986年开始,物理学院两位教授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工作,有一天其中一位教授问我能不能提供一些题目。当时我家住在前门,从北大回家路程很长,我就骑在车上编起了题目,然后再整理出来交给命题组。他们觉得题目还可以,后来用在了决赛考试中。下一届竞赛前我又编了一道题,也用上了,从此就跟物理竞赛联系上了。88年我第一次承担了国际竞赛中国队赛前培训工作,这届竞赛的结果还可以,得到了第一块国际金牌。之后从89年到96年,我连续八年主管物理竞赛理论指导。这个工作结束时,物理系正好缺力学教员,于是安排我去教力学,就正式开始给本系同学上课。
在这一阶段舒老师做出了非常令人惊喜的成果,也在国际上证明了至少从竞赛这个层面讲,我国的顶尖青少年的物理水平不亚于国际水平,这点收到了国家上层的高度关注,也因此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竞赛热潮。
在中年到晚年,舒老师并没有像一些WG后一批老教授一样吃老本、脱离教学一线当学阀、靠学生发论文,而是坚持教学一线,坚持提升自己,通过竞赛培训培养了大量的青少年,让像我这样位于落后地区的普通中学生享受到了最一流的教育,返聘到北大后为大量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不可否认的是,在舒老师这样的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到五十年内,已经有了非常卓著的发展。舒老师的故去即是第一批改革开放后学者的离去,虽然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的科学发展仍然需要时间。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抱有信心,在一代又一代学者薪火相传的努力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前沿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的教育最终会越来越开放和进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8%92%E5%B9%BC%E7%94%9F/2948605
对老一辈的教授的努力持尊重态度,肯定他们的不容易,在信息极度缺乏的时代,能够钻研一门课,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边儿深耕一辈子是非常值得赞誉的。我老家的书架上还有舒老师的力学,还有他的难题集萃。当年学力学的时候是认真学习过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那样的时代有这样一本教材出现,有这样的习题集出现,是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但我觉得这种学习模式并不符合且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的需求。包括著名的吉米多维奇教材,是没有必要一道一道题做的。这种学习模式更多的是把教育当成是一种训练。当然学生做题训练是不可少的,只不过我们其他方面要补充东西实在太多了。
可参考本人这个回答:
@一根弦
在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回答中曾提到:
“那一个小时的会面可能没有办法让舒老师记住我的名字,毕竟他教过的学生太多太多了。”
但从未与舒老谋面过的学生,又岂是“太多”二字可以概括的。
作为一名物竞弱省省一选手,我匆匆地瞥了一眼物理的世界,就又被急急地拉回了高考的洪流。
但我始终忘不了,是舒老,在他的那本《力学》里,带着我走进了物理。
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午后,窗外洒下的阳光,操场上的同学,以及,我桌上的那本《力学》。
或许是难集,或许是题选,别人的选择我难以揣度,但我所最为中意的,唯独只有那本《力学》。
那本带着我,带着无数舒老从未谋面的学生,进入物理学大门的《力学》。
作为舒老此生从未谋面的一名学生,我相信,我的经历肯定不是唯一的。
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与我相同的人们,怀揣着梦想,轻轻叩开物理的大门。
因而,倘若不得不妄言评价舒老“在中国物理学教育的贡献”,我想,我的答案会是:
“他没见过面的学生比他见过面的学生还多。”
我想,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为确切而深刻的评价了。
谨以此篇迟到的、不请自来的、充斥着一个高三退役物竞生年少轻狂的回答,纪念舒老,以及那些他陪伴着,千千万万未曾谋面学生的日子。
物理竞赛不能没有舒老的小绿皮,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对不起,我最终都没有刷完难集
记得高二时,我们高中请了舒老师来给我们上了几节课。02年保送北大后,春节前来北大一周,舒老师给我们上课。大一力学课是舒老师教的,大一我们几位还去舒老师家里拜访过他。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感谢舒老师的教导。
我个人觉得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教育上的贡献,可以以群众史观去考虑。舒幼生老师的出现代表了建国初期那一代中国科学界的一批人、一种精神。
想继续提笔去详述,实在有些词穷。我是想到了叶企孙、袁隆平等等。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就算舒幼生老师选择了一些别的方向去深耕,也一定会有别的人去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相信也会做的一样好。
不过他确实影响了一些人选择了北大而不是清华,对北大理科院系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贡献。
舒幼生老师的力学是我物理竞赛的入门钥匙,也是我翻得最烂的一本物理书,感谢老人家的教诲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诸如滚动的球形刚体,倒下的杆,火箭,行星,各种振子,还有相对论中高速运动的辐射源这些模型,计算它们是很有趣又极富挑战性的事情。做这些题目也是那段只有灰暗和迷茫的时光里唯一的慰藉。最终我在2020年秋天结束了竞赛生的身份。那一年我其实也没在竞赛上投入太多精力,毕竟竞赛红利都被教育部剥夺了嘛...后来我高考也不怎么样。不如大学以后了解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发现本科以后的物理重点并不在此,而是有更丰富的思想,更本质的物理理解,还有更丰富多彩数学工具。虽然我也不认为竞赛题目完全不值得。而我了解的是,在欧洲,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就能接触到极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我才明白一个国家的“人才友好度”是一个深刻系统性的社会问题...现在,我只希望教育自由化的花朵能在这片土地上开放...
这个问题非常好,好就好在着重于“中国物理学教育的贡献”。基本上只要是参加过物理竞赛的,或多或少都收到了舒老师的影响,在竞赛中追求较高的人中,难集几乎是必刷的书。他的著作为需要用到物理知识的人打下过硬的物理基础。我们知道物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每年的国家集训队也好,还是毕业的phd也好,有大量的人并没有从事物理研究,但是无论转哪行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到那些物理基础,至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深入人心。舒老师在物理学教育上的居功至伟,因为他主要教授大家的是即使你离开了这个圈子仍然能记住的东西。学习了十年后qft一些边角料的内容可能连一些方向的研究人员也未必能熟记于心,但普物的很多东西可以,这绝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内在逻辑孰繁孰简,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不仅直观,而且重要。
本科教育不太清楚,毕竟我不是北大的。但就高中物理竞赛而言,舒幼生教授绝对是这个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人,高于程稼夫教授和郑永令教授。
像前面有个回答一样,我发现在当年物理竞赛之后,我就再没细细回味物理竞赛给我带来的东西,也许是因为结果没有那么好,但是现在看来其实无所谓。那段每天自己琢磨舒老的力学,难题集萃,题选,又或是新概念物理那些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是那个高中时期充斥在我的生活中的主旋律,是我适应物理学习研究的一个开始,是我现在回味起来和现在学理论时相似的美妙的兴奋和幸福的感受。尤其是舒老的书里面解法大多偏向一步一步的求解,物理原理弄懂之后,一切自然都会迎刃而解,这对于当时愚笨的我而言是非常有感触的,因为我老是想不出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事实上也不需要,反而是理解本质的数学物理为基础才对。我很庆幸和感激能出生在这个时代,能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去学习和研究物理!
所以很感谢这么多前辈老师们,不管是舒幼生老师还是梁灿彬老师,还是许许多多物理求学路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他们在新中国开始物理学科教学的匮乏到现在一步步的完善倾注了乃至一生的心血,我由衷的敬佩与感激他们,而那些字里行间的深刻的思想与影像中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总是那么令我动容。
而一想到人的生命不是永恒的,我又总是会有一种不可避免莫名哀伤,尽管知道大师们终将逝去,人类是依靠着传承才得以发展至今。也许因此,那些字里行间的思想与人们心中的缅怀会让他们永远的活着罢。知识的传播不一定只能靠现实相传的,更可能是书本影像,物理的思想更甚于此,精神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我心中永远纪念的存在呢?肉体终将腐朽,精神永世长存!
最后愿舒老能永远活在受益于他的我们的心中。我相信中国乃至世界的物理研究会如前辈们所愿,不断的在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下下代的人们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如沐春风,蓬勃向上!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顺便以此怀念我开始学物理的日子,还好现在也在快乐地学理论物理,万幸万幸,希望能安安稳稳地做一辈子理论物理嘿嘿)
可能是因为不太愿意接受事实的原因
希望等到北大那边发出官方讣告之后再进行讨论。
大部分同学都是竞赛生或者是物理学专业的,应该都明白谣言乌龙的破坏力
之前袁老西去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件
至于一些借此大力渲染的竞赛机构,我认为有蹭流量之嫌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15 12:58:15  更:2024-04-15 13:09:2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