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语文老师要求多看名著,不让看网络小说?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为什么语文老师要求多看名著,不让看网络小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像《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网络小说很火,老师为什么不让看?是怕上瘾还是文采不好?这类小说和《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有多少差距?
因为成长往往发生在心理舒适区的边缘。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传播度很高的心理学概念。
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接受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
儿童喜欢听大人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中年人喜欢看“经典”电影,老年人相对于新戏喜欢听老戏,背后的心理根源都是因为“舒适区”。
本问题下很多答案已经证明了,网文在剧情、人物、结构、语言、思想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自我重复,因此沉湎于网文的人正徜徉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区而不自知。
我们语文老师给学生推荐名著,通常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会根据自己学生的阅读水平,结合本学期教科书的内容来推荐。有些好学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补充读物,对学生课外阅读能提供更具系统性的指导。同时,我们不会推荐小学生读《红楼梦》,不会推荐初中生读《百年孤独》,也不会推荐高中生读《等待戈多》,而是推荐对当下的学生而言需要“跳一跳”才能读懂的名著。也就是说,好的读书推荐不只是“推荐名著”,而是推荐“最适合你现在读的名著”。这背后的理论依据大家也很熟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开心,那么你天天读小黄文也没啥可说的;可如果你读书的目的是希望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点什么的,那么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是必须的。而阅读品味的提高光靠读网文是做不到的。
这里所说的“做不到”,第一是因为你无法从网文海洋中挑出位于你最近发展区的作品。目前分辨网文好坏的指标有且仅有点击量(订阅量、销量),缺乏同侪评议,更经不起学术界的检验。被小白捧起来的热门作品,与被水军刷出来的烂片一样,与被脑残粉捧起来偶像一样,都不会在你的最近发展区里。更不用说网文烂尾的通病,常常读到几万字之后才发现作者在逗你玩儿,才发现作者根本就是个半吊子。如果说浪费别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读网文有很大几率在自杀啊。
第二是因为你无法期待一个作家会自我成长,无论是一部长篇连载的作品内部,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你都不会感觉到“成长”。《
如何看待唐家三少 1.1 亿再登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唐家三少的水平如何?写的是小白文吗? - 文学
》 一文引用了《
普通流行的网络小说作家(如方想)和非常流行的小说作家(如唐家三少)的差距是什么? - 网络小说
》 中的一个观点:
他们会保持自己的水平,以保证自己面对的受众群永远是最基层的小白读者,因为这一层次的用户量,是最大的。


如果你把金庸的第一部作品和最后一部作品连起来读,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金庸无论在剧情、人物、结构还是语言、思想,是有全方位进步的。但今天的网文作者可就不同了。水平差的本就没有进步空间,水平高的也会为了利益最大化将自己的作品小白化。所以哪怕你盯着最有良心的作家读,也不一定能让自己进步。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你无法通过积累阅读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相反,读得越多,越会陷在小白的层次无法自拔。然后的然后,你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一个连干货回答都写不好,只会用“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来跟人撕的辣鸡。
网文相比名著确实好读,然而我始终认为那应该是厕所读物,读他们当然比读名著更有意思,然而,“它们也构筑了我们的阅读舒适区,限制了我们去体会那些捅了我们一刀的作品,体会那些将你打翻在地的文字的力量?”(
是否该走出阅读舒适区?|error3_凤凰资讯

读书不多,墨水不多。
但是网络小说看的不少,各种狂拽炫酷吊炸天的男主,各种呆萌蠢傻的女主,还有写古文的,宅斗宫斗各种斗,古人没有那么多事情好伐。拜托那些个作者去看看古代基本礼仪再来写作好伐。几百年前的曹雪芹都懂得套路“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摘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你看名著可能会懂的很多道理,看某些小说估计会提升文采
因为不让你看网络小说,你还是会去看。
但不让你看名著,你是真一点儿不会去看。
举个简单的例子,形容一个女生长得好看
网络小说里面可能用的都是勾人的眼眸,如葱般的手指,圆润的脚之类的
但名著里面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 卫风》)
有“在那短促的一瞥中,弗龙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出自《安娜卡列尼娜》)
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出自《红楼梦》)
名著都是经历过细心的打磨,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在数百数十年间流传,被拥有不同阅读兴趣的人品味,却依然散发魅力,得到不同人的认可,其中的精妙之处绝不是如今快餐化的网络小说可以比得上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博览群书是好的,网络小说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对于一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来说,名著是相比于网络小说而言更优等的选择。
孙悟空学习地煞七十二变的时候,有些天资聪明的弟子也在学,但他们作为人类热情明显不高。
一日一个青年弟子学烦了,把书往地上一扔说道:“这七十二变都有什么用?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另一个长着山羊胡子的弟子凑过来悄悄说:“昨日我从带艺投师的师兄哪里学到一个好东西,教给你如何?”
青年弟子问:“什么好东西?”
山羊胡子说:“风骚点穴手,只要一指就能让女人喜欢上你,非你不可。”
青年弟子非常兴奋:“快教我!”
山羊胡子却说:“那你用什么和我换?”
青年弟子说:“我有秘方,配出来的药吃一粒就能让你爽翻天。”
孙悟空听他们在旁边越说越高兴,心说:“蠢货,修不成七十二变就看不懂天劫,爽成啥样不还是个死吗?”
我比较认同
@杜嘟嘟
回答中的一些观点,我从IP和人性角度再延伸一下。
分析问题,一定要追根溯源。任何名著写出来,都是有他的动因的,明白名著和网络小说的产生动因,你就能明白他们的差异,明白他们对人的影响的区别,明白你到底要不要取舍。
首先,语感,文化框架的入门这些,我都认可。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不是用来表达自我思维的工具,他是用来盈利用来赚钱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会最大化的,非合理性的利用人性,攻击你人性中的种种弱点。比如你喜欢刺激的场面,你喜欢变强的代入感,你喜欢复仇的快感,你喜欢在书中看到自己平时无法实现的种种行为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小说更容易改编为游戏的原因——网络小说,是非合理性利用人性弱点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会让你产生很大的依赖感与沉迷。正是因为网络小说非合理性的最大化利用,就会给你带来其他书本得不到的快乐与爽快。这是正相关的。但你会发现名著很少有这种非合理性的利用人性,因为他们在制作的时候,还是多数考虑到了表达自我思维,而非针对读者。更不要说他们的文采和文字功底。
这世间大部分事物,其实都是在利用人的弱点,只不过我认为合理性的利用,是无可厚非的。但非合理的利用必然会带来非合理的刺激。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我在这个回答中详细解释过合理与非合理,详细解释了游戏是如何利用你的人性弱点的: 有哪些人性弱点经常被别有用心地利用? - 惊云的回答 - 知乎
先不说网络小说的文采好不好,就上面这一点,就注定学生容易迷上网络小说,在你生命接受性最强,人生未来变化最多变的时候,接触这些,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只可惜,很少有老师可以系统的总结网络小说是如何利用人的弱点而让你沉迷喜欢的,只能一刀切,让学生不看。其实这样反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做一个老师其实要求很高。
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我的思路:


分析任何问题,请一定要一层一层往上挖,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层的表面去发散开来。知道了一个问题的根源,你才能彻彻底底明白并解决问题。与大家共勉。
P.S.欢迎来公众号找我。惊云小屋(jingyunxiaowu),在我的屋子里有有多年的思维和想法。看我们能一起走多远。愿未来可期。打搅各位。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有这样一段: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就是这样的道理,学生还不能够自主地鉴赏和分辨文学作品的好坏,“见了浅近的就爱”,一旦沉迷于网文,日后再难以体悟真正的出色作品。
这之后黛玉又说: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阅读也是如此,读了经典作品打底,才能知道好坏,有所进益。自然,老师并不能强迫每一个人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人人都“聪明伶俐”,仅仅作为引导罢了。
长身体的时候,哪家父母天天给孩子方便面吃。
这个事情,不妨先从一篇20多年前的高考作文说起:(文章不长,不到800字,可以看完)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 ... 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 ... 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说起来有点暴露年龄,这个作文在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媒体才开始大规模的关注高考满分作文。
从这个作文本身来说,对于有一定的古文阅读量的人来说,会发现这个作文其实挺“基础”的,而且其中大量引用、化用了一些初高中文言文里的句子,比如“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就源自韩语的《马说》。但整体上说,对于一个高中生——尤其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蒋昕捷还是一个理科生——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整篇作文从头到尾,语言风格都是模仿《三国演义》来的,而且模仿也还算像模像样。况且,作者是在考场这样的环境下,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写完了这样一篇作文,这也没什么可挑剔了的。
很显然,如果作者不是对于《三国演义》乃至于古典文学本身有极大的阅读兴趣,他即便想写这篇作文,也没有这个底子。
一个天天看网文的学生,有可能写出这样的作文么?
尽管我不想从功利的角度去谈文学,但是在初高中阶段,名著对人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名著”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同时其语言本身也会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我完全可以负责任地说,一个初高中生,如果能背下千首左右的诗词、百篇左右的经典古文,中高考语文作文想考到50分以下是很难的。
毕竟,即便是再铁杆的网文读者,也只敢从“影响力”、“故事”等角度去宣称网文“吊打”某些传统文学。知乎上活跃的这些网文作家们,你问他们写网文是不是要文笔好,他们也会告诉你,文笔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要迎合读者需求。那么,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来说,他们自己也知道网文无法在质量上同经典相提并论。
而关于“名著”的问题,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下也说过,我认为当下我们对于所谓的“名著”分类并不太合理。因为“名著”更多的是从“名”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的划分,在这个角度上一些知名度很高的通俗文学、类型文学作品也可以划归到“名著”的范围里去,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学名著都是基于自己国家的民族语言的演化而生成的,而在翻译成中文之后,往往就只剩下了一个故事可看——这虽然也有价值,但相对来说阅读的维度比较单一,且如果学生不对作家作品的背景进行更深入了解的话,也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东西。
相比于“名著”这个概念,我觉得说“经典”更为恰当。因为“经典”与“名著”存在一部分重合,但二者还有区别。“经典”更多的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对作品的评价,而“名著”则还包含了一部分知名度的因素。就好比说《平凡的世界》算不算名著,它基本上可以算名著,但如果问《平凡的世界》算不算经典,那么在文学史这个尺度上,《平凡的世界》离经典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今天我们中小学指定书目中的“名著”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即这里面的“名著”大多数都是小说。这主要是因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小说成为了最主要的文艺样式,甚至在今天小说都已经成为了文学的代名词,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是作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问“你写过什么小说”。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说的阅读其实很容易舍本逐末。也就是大多数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更容易沉溺于故事,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如果将这个问题换个问法,比如“为什么语文老师要求多背古诗古文,让少看点网络小说?”我估计不会有人有争议,因为网络小说跟那些经典的古诗文的确有云泥之别。但是,当这个对比的对象换成小说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从“故事”的角度去想问题了,而会忽略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如果让我来制定中小学的“名著”阅读篇目的话,我可能会先今后古、先中后外、先诗文后故事的策略,即先以中文著作(没有语言隔阂,更容易体会文字之美)奠定其鉴赏的根基、培养语感,而后大量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塑造更开阔的思维。至于“先诗文后故事”,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先通过诗文来培养语感,不要先被小说这类强故事性的文学带偏,而后也好从更多元的角度欣赏经典小说。
有些人可能觉得“诗文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学起来是不是太慢了”?从我的经验来说,其实并不然。一方面来说,诗文作为文学的精华,其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就如林黛玉所说: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当然了,林黛玉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犯不上背那么多。但如果在林黛玉的基础上减半,李、杜、王三人的诗各背50首,六朝诗人的代表作加起来背个100首,再背100首左右的其他经典唐诗。若以一天背一首诗来算,一年下来也足够背完了。(别跟我说一天背几十个字的时间都没有)。而有这300多首古诗打底,一个人最基本的语言审美就这么立起来了。
另一方面,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诗文中学到的东西也更容易应用到写作中。小说当然也是文学的一部分,但小说的篇幅普遍较长,里面结构故事、塑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其实很难用于中小学生那几百字的作文中。而如果是诗文(当然也包括现代诗和白话文)的话,学生可以比较方便的借用、化用、模仿这些里面的结构、句子等等,也更容易树立学生的信心。
网络小说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即大多数网文作者本身就认为文笔、艺术价值之类的不重要,他们传递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故事。同时,基于市场的逻辑,他们也认为只有迎合读者需求的文字才是“对”的文字——这是在各种严肃艺术形式领域内部几乎不会出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作品,艺术价值固然会有高低之别,甚至你直接说某些作品艺术价值过低、是垃圾都没有问题,但你唯独不能说这个艺术作品是“对”还是“错”——因为艺术作品不是数学题,“对”与“错”只有在商业逻辑上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一个“对”的网络小说是能挣钱的小说,一个“错”的小说则是不适合读者口味、挣不到钱的小说。那么,由此而言,网文能提供给人的阅读趣味并不会太高。
如果是等到大学或者工作之后,将网文作为放松娱乐的一种工具,这毫无问题,这本来也是网文该干的活。但是,在中小学这个奠定一个人文字审美的基础阶段,多学习一点经典文学的益处显然是更大的。
从我在知乎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是否能在中小学阶段有较多的经典文学的阅读体验,对一个人之后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是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我在知乎上回答的文学有关的话题加起来估计有一两千个,我发现那些能在此前就经常阅读经典文学的人,即便他读的不是文学专业,你跟他讲一些文学方面的话题,他也能听懂个大概。但是,如果是那种只读网文的人,他们既缺乏对文学的客观认知,也很容易因为个人好物而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产生极度夸张的评价。换个角度来讲,在中学阶段你多读一点经典文学,并不影响你日后读网文,但是如果你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了读网文,即便不考虑高考中是否会少那么十分八分,等到你以后再想读一些好作品,那也是有心无力了。
我也给学生提过这样的要求:每周允许一定的阅读时间,甚至可能提供课堂时间来阅读;但是禁止看漫画、网络小说、言情杂志。其他的随意。漫画是因为文字太少;而网络小说和言情杂志上的作品,大多数太过于粗制滥造,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并无太多裨益。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大多数网络小说中都是扭曲的。作者为了满足读者的幻想,会让角色做出违背本性的事情(俗称人设崩坏)。为了能让文章长一点得到更多的收入,会有意拖沓甚至一再重复情节。从故事的大环境或者说价值观来说,也很让人不能恭维。
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有一部挺出名的种田文(为了避免书迷感到不适,这里隐去名字),写一个姑娘穿越到清朝,不争名不夺利,不批判封建制度,睿智又和睦地度过了一生。同时,书中还有个姑娘也是穿越过去的,盗用古诗词、吸引阿哥、拒绝男人三妻四妾、虚荣心强几次险些暴露身份。最后那个睿智的姑娘得到了一个专一的男人当老公,而那个虚荣心强、占有欲也强的姑娘因为种种原因被活活气死了。在文中,睿智的姑娘是正面例子,虚荣心强的姑娘是个被讥诮的反面人物。我想没准儿今天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网络上批量生产。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品格非常低下,宣扬犬儒的世故人情价值观并为之洋洋自得。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只要谨小慎微,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在文中体现为现代人身份的穿越女)就可以成功被世界接纳。但事实上,女主角最终得到的奖赏也不过是作者开的金手指,赐给了她一个专一的老公而已。而她在现代社会所受的教育、她的眼界、追求、挣扎、趣味……基本上很少表现。
想一想,很多同学别说穿越了,哪怕是考上大学去了陌生的城市还要难受一番呢。而另外一些同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适应不了环境而变得抑郁。
我这么说,不代表这本书写得不好。它算是写得相对优秀的一本了,否则这么多年我早就记不起来了。
此外,当一部小说需要用字数去挣钱的时候,你就不能要求它在语言上表现出太高的美感了。哪怕作者本身事实上很有水平。很多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上千万字,不断往里面注水。每千字的信息含量非常之低。这样有个好处,就是看着不费劲儿。但是很多看这类小说的学生自己也染上了这坏毛病,写起作文来轻易停不下来,通篇都是口水话。并且,由于看习惯了这种几千字都没说多少事儿的文字,再看信息含量大的文字,脑子就转不过来。举个例子吧,很多同学看科技类说明文就犯困,看哲思类文字就心浮气躁,看一篇小说长时间没进入精彩画面就没耐性。至于文字本身的美、人性之美、场景营造的恢弘大气之类的,更是只能用最直白最粗浅(同时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具文采有气势的那几个词儿)来描写,才能让他们感觉到一点点。这样,别说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没好处,对于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我对我的学生说,我知道,你们即使一直看现在喜欢的这些小说,语文水平也不会有什么大幅度的下降。但你将永远只能是现在的这个你,不可能有什么质的飞跃。你希望以后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去看那些你目前看可能有点难度的书,和伟大的头脑、伟大的智慧对话。看一部超过自己目前水平的书自然是困难的,也没什么成就感。毕竟,人家一个小时一本书,你一个月也未必能看完一本。但一旦看完,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因为原来的你不会这样做。
需要补充的是,网络小说里的确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太少,而且未必是学生们的第一选择。说句可能会被撕的话,题主提到的三部小说《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里,《诛仙》和《盗墓笔记》似乎喜欢的人更多一些。然而要说文笔和讲故事的功底,还是天下霸唱《鬼吹灯》更好更扎实。
以后网络中会不会出现足以和传统经典媲美的优秀文学。我觉得肯定会。即使现在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就目前而言,能让老师放心推荐给学生的网络作品,还是太少。
===========================补充================================
好像很多朋友误会了我的意思。
我不是说不准学生看那些小说,而是不准他们在学习时间看那些小说。他们的暑假啊双休日啊什么的都是随意的,只是不能带到学校来。
此外,在讲解一些经典名著小说和角色的时候,会顺便拿一些网文做反面例子。仅此而已。
简单说,作为一个老师,我的原则是尽量引导和熏陶,表明立场,但是不强迫。
以及,给大家推荐一本审美阅读的科普类书籍:


广告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审美阅读十五讲
京东
¥19.00
去购买?
看网文,很多人就学着写了个“少年一袭白衣,冷冷站立”。
至于名著,好歹有: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划语文重点:
头戴,体挂,身披,腰系,手持。
头,体,身,腰,手。
戴,挂,披,系,持。
这遣词造句能力,服不服?
你学语文不学这个?
我不太喜欢名著这词,毕竟有许多所谓名著,也是滥竽充数。
但哪怕不从欣赏角度,只从效率角度来说,的确是读经典要合算些。
网络小说/流行读物,一定也有质量好的,甚至好过许多所谓名著。
许多名著,最初本也是流行读物——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本来也都是连载小说,不妨碍成为经典名著。
但这里有个筛选过程。
与《基督山伯爵》与《骆驼祥子》同时代的连载小说很多,最后留下来成为名著的,也就那么几部。
所谓名著,大多经历过了时间淘洗筛选。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留下了这么几部。
在现有网络大流中找书读,是沙里淘金。
直接读名著,是直接看金子。
效率高得多吧?
效率问题,还涉及篇幅。
以往的著作,言简意赅得多——用现在的话,信息密度大。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大家都读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隽秀雅,84个字而已,一条微博长度。
读这个合算,还是读一段几千字水篇幅的文字合算?
哪位说了,四大名著不短啊。
《脂砚斋红楼梦》大概六十万字出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以及《金圣叹评点水浒》,都还不到六十万。
也许一部水篇幅的网文,加起来够四大名著所有的字数——读哪个更合算些?
金克木先生和哈罗德·布鲁姆,说过个类似说法:这世上有些书,我瞎编个词,是所谓原初读本。相对应的,是扩散读本。
举个例子:《史记》算原初读本,各种评点校注,以及教您怎么读《史记》的,算扩散读本。
比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经典,但这小说显然灵感来源是《李尔王》。这不奇怪。类似于黑泽明的《乱》也是源自李尔王,《蜘蛛巢城》来自麦克白。这就跟《满城尽带黄金甲》仿《雷雨》,《夜宴》仿《哈姆雷特》似的。
那如果有一定的时间,是该看《高老头》和《乱》,还是直接看源头的《李尔王》呢?
许多的名著与经典,就是原初读本。
不敢说一本顶十本吧,但的确有“读了这个,以后许多其他的,就可看可不看了”的效果。
最后一点,口味问题。
19世纪,法国有位叫丹纳的学者说,他刚接触古希腊艺术时,觉得太简易清淡,不够劲;但久而久之,觉得那玩意清澈见底,又隽永有味。
托尔斯泰也有类似看法,说古希腊作品如泉水,有阳光,有沙子,但天然纯粹。
读经典有点像喝纯水,刚开始喝,觉得没流行读物那么兴奋刺激;但喝惯了,就会觉得相当多流行读物添加剂太多,忒泡沫。
当然泡沫是有意义的,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私下里读地摊小说有瘾,不妨碍自己写东西读东西严谨得很。
大概就是,主食和零食的区别吧?
所以咯,如开头所述,流行读物里一定有好东西,一定也有能流传后世的经典。
但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读经典是个效率上更划算的事儿。
六年级女生写作文,写18岁少年一口烟嗓。写她变身可爱小狗,被8个180以上的少年收养,每天看他们嬉笑打闹。写贵族学校的校草是什么吸血鬼伯爵,还第一眼爱上她……
——————————————————————
4.22更
先说点题外话哈:看到很多人说这孩子“缺心眼”,什么话都跟老师说。哈,我是已经习惯了。为了避免打击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一般我都“来者不拒”,除非偏题得太厉害。这一届孩子我刚接班的时候,一个男孩子直接写作文问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马上考数学了,还在跟我们讲语文”……哈,我知道了,知错就改,下不为例。他还吐槽我不如前一个语文老师,因为她会押题。我呢,虽然不赞同他指望押题的心理,但我绝对保证他自由发言的权利呀!
这一次作文主题是“心愿”,我看到班级女生想去重庆,因为那里有一群追梦的少年。有男生自称“网瘾少年”,希望大家不要对网络游戏有偏见,也不要嘲笑网络烂梗。我更欣慰的是,有学生写到了台湾问题,环境污染,贫困山区……当然,心愿完全为了自己的,也很正常啊。我喜欢看到学生畅所欲言。
接下来……如果你不在吃东西的话,可以看一看:






我小时候,写作文,有过两次明显的提升。
第一次是2000年左右,念初中的我看了当时很流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二次是几年后上高中,我看了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文。
看《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作者想说一件事,或是表达一种情绪的时候,他不直接说,而是扯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比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女主角去世后,作者没有直接写他有多么难过,而是写男女主角最爱看的《泰坦尼克号》参加奥斯卡奖,其中的演员没能获得什么奖项,就连老年露丝的扮演者,都没能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可能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事都不如意。
当时我看到这段文字应该是很感动,甚至还哭了。从次以后,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直接描写没有侧面表述来的有力量。
韩寒的作文,尤其是《杯中窥人》,在结构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安排自己作文的结构。
要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杯中窥人》的文学水准,不会很高,在名著面前,在能进语文课本的散文面前,更是不值一提。他们文章中展现出的技巧,在名著里自然也算不得什么。
问题是,为什么我恰好是在看这两个作品时,学会了一些东西?
我想,首先是因为,当时的我,根本没有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就像鲁迅写,“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像电影镜头一样,带着人一点一点慢慢看全整个场景的写法,很厉害。但中学的我,看到这句话就只会笑出声。
我连它的好都看不出来,怎么可能去学它呢。
其次,我整个学生时代,都看不进去书。别说是名著,武侠小说我都看不了,字一多就晕。
于是,我的阅读量非常小。
啥书都不看,好不容易看全乎一本小说,多少能学到点东西。
我对网络小说的评价,确实不高。
虽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网络小说,98年的事,但一直到我念大学,我们这边的网文才有点要起飞的意思。即便是当时的我,一个不读书不看报,没有阅读量的人,也觉得网络小说看不下去,太糙了。而且当时应该是为了吸引眼球,小说里还充斥了大量性描写,作为读物显然不合适。
但这都过去二十年了,网络小说的整体环境肯定是不同了,那么多作品被出版成书,拍摄成剧,我想基本的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不济也不能是劣质色情刊物了。
孩子愿意看名著,当然好。但我想,尤其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孩子应该是看不了名著了。能看一些有基本质量保障的网络小说,也挺好。
总比不看,或者看短视频,来得好。
而且,我不大相信,人会一辈子呆在原地不动。
我小时候连武侠小说看着都晕,后来还是把金庸古龙全看了。我小时看名著更是头痛欲裂,后来也是自己觉得有意思,各种名著也看了个七七八八。
年纪小的时候,没必要逼着自己看名著。但看一些能看得进去的文字,培养阅读习惯,是有必要的。网络小说未必不能用来起个步。
非得说一看网络小说,这辈子就困在网络小说里了,我觉得不合理,也管不着。
差别好比似从沙子里淘金和从金库里搬金砖。单位时间里,价值获得的效率的差别。
我不否认沙河里面有金子,这个金子的纯度还可能是极其纯的。
也不否认有些技巧或者机器筛选功能很强大,可以极高的提高搜索的效率。
但一个敞着门的金库不去拿,非要到沙河里淘,还为此辩护。
是不是傻?
-------------------------------------------------------------------------------------------------------------------------------------------
就像很多回答里面所提到的,经典名著的最大特点就是经过了多年多代人的筛选。最终被保留下来的内容。这其中会被筛去了很多浮躁的,哗众取宠的内容。网络文学现在有的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多都是在写一些观众想看的内容,而不是一些虽然晦涩,但是极有价值的内容。(我不否认网络上有一些极好的作家,但是筛选的时间成本太大。)而且,即使同一个作者,也有写得好,写得糟的内容。
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背后都是其优秀的原因的。
除了题主说的四大名著,还有像:《雷雨》《城南旧事》《孔乙己》《阿Q正传》《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变形记》《老人与海》《史记》《资政通鉴》《林语堂文集》《世说新语》(随机想到的,有些乱,请见谅了。)等等。
这些书籍读起来可能一开始并不会太顺利,但真的读懂、读会、读透了之后,再回来看网络文学的时候,那就知道尊敬的语文老师到底在说什么了。
另外,我也补充一点。读书最好找专业书籍啃,就我的体验来说:无论是学经济,心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医疗,机械,等等教科书级的书啃起来虽然慢,但相比较很多畅销书来说,绝对会让人体验到一本更比十本强的感受。(PS:最好还是国外的大学的教科书,至少是译本。国内的教科书……你要是有看到好的记得推荐我。我还是很期待看到的。)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说几句。
人类的信息传递效率是很低的。刘慈欣有一部小说《乡村教师》,里面有这么一段: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当然这个1-10比特是指语音交流,阅读稍微高点,一般人阅读中文大概是300-500字/分钟。也就是5-8个汉字/秒。按照双字节编码来说,大概就是10-16字节/秒。
如此低的沟通效率,对于社会化生产所需的大量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是非常不利的。怎么提高沟通效率呢?
在电脑中,我们要把大量数据通过低速通信方式传递出去,提高效率的方法是对数据进行压缩。压缩的原理很简单:把重复出现的一段长数据用一个特殊的很短编号代替。这个编号-数据的对应关系称之为字典。
而我们的文明中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提高沟通效率——当我说小明是雷锋的时候,你马上能明白我是说他是一个好人,无需逐一说明小明干过什么好事;或者我说小刚是葛朗台的时候,你就明白我说他很吝啬。当然,前提是你看过关于《雷锋日记》和《欧也妮·葛朗台》——起码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节选。
各种名著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出现过的各种文学著作评价淘汰后留下来的特殊的字典,并且大部分人都阅读过,知识体系中有这么一个通用词库。如果你没看过,别人和你沟通就不得不用最低下最原始的方式:我要逐一告诉你小明什么时候做过哪些好人好事,小刚什么时候做过哪些抠门的事情,来让你明白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
如果你把看应该用来阅读名著的时间用来阅读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动则几十数百万字,但在其经过时间洗练成为名著被广泛阅读前,你想用里面的一个角色一段情节,几句话几秒钟来表达某种意思,不好意思,我没看过这本小说。要么你等我花一两个礼拜先看一遍才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要么你用更累赘的方式花上几分钟甚至一小时表达一遍。
如果你有过和三四岁的小朋友打交道的经验,你就应该经历过这种情景:你随便说一个新词他就会问这是什么或者什么意思,需要你用更平实的语言去解释一遍,甚至解释过程中又出现了他没有听过的新鲜的词语,他又问这是什么意思…你就会明白这种沟通方式有多么低效麻烦。如果一个成年人,除了语文课本上的那些课文,课外阅读只看过一些小众的网络小说没阅读过任何名著,那么和他沟通也就比三四岁的小朋友好些有限。当然,对小朋友大家都会比较有耐性,而对一个成年人嘛,别人觉得和你每次沟通都很麻烦的话,通常逐渐就不愿意和你沟通了——你就逐渐的被这个社会淘汰了。
我初中看巴黎圣母院,长大了看爽文
惭愧,惭愧,阅读口味不断倒退
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以名著为基础奠定的思想体系,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这个世界是有其运转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并不以你懂不懂,知不知道,相不相信为转移!
特别是社会法则,人的心理规律等等,纷繁复杂,变量众多,一个微小的变量便会影响到整个事态的走向。而同一件事,哪怕是相同的结果,其中变量互相作用的过程也可能完全不同;因而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事情,性质却可能完全不同。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就算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学科,依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清楚明白地揭示其中的规律,可见其复杂程度。
而名著,其实就是在尽量真实可靠,符合规律的情况下,生动细腻地还原一部分事实真相。
通俗点说,就是名著是在讲真故事。就算它故事是编的,它依然编得绝大部分符合逻辑,遵循规律。不会把你带沟里去!
并且它细节详实。举个例子,大部分名著心理描写极其丰富、生动、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它尽可能地给出了更多的变量的描绘,有助于你分辨事实真相,掌握规律。
至于你看不看得懂,看不看得下去,有什么关系呢?规律并不会因你而改变。
说夸张一点,很多自然规律,就算人类灭亡了,它依然会存在,并且不会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掌握事情发展的真正的规律如此重要?
因为对这些规律的认知会组成你的三观,而三观,会指导你的行为。小到下一顿吃什么,大到事业的选择、配偶的挑选。这些选择最终会决定你身体健康与否、贫富与否、幸福与否。
但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做决定的,也没有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认知。有的人是被别人特别是父母全权掌控,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干什么,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自己没有做决定的权利和意识;有的人是稀里糊涂地做决定,别人说什么他做什么,社会宣传什么他听什么,公众号鼓吹什么他信什么,即随波逐流;……对这些人来说,掌握真正的规律就没什么意义,他们不主动做出选择,因此也没必要去了解选择的真正后果是什么。他看的东西,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他来说,无所谓。
只有对于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人来说,名著才是有用的,而且相当有用。他们迫切地需要去了解更多的真正的规律,以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惜我们的社会,太多人连觉醒自我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敢或不知道,所以,才会出现,大多人不明白名著为何为名著的现象。他们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和经历,所以也无法有做错选择的困境、懊悔和反省,就更不会有对做对选择的迫切的需求,因此就发展不出对真正的正确的规律的渴望,就理解不了名著的作用。
要想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去追逐真正的规律。
名著就是时间长河中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就是时间和过往的聪明人替我们遴选出的无限贴近真实的内容,免去了我们自己挑选所要花费的巨大的时间、精力和辛苦。
但人类社会任何好的东西总会被别有用心或品格低下的人所利用因而沾染上很多恶心的尘埃。
比如,权威性:一帮掌握了话语权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打压优秀作家的作品,让真正好的作品却没能进入名著之列;用名著打压人们喜爱的现当代作品,我在知乎看过一个孩子喜欢看《人间失格》怎么办的问题,高赞答案就是甩出一堆名著作者和书名,其实就是利用权威来压制和羞辱别人的阅读爱好;老师或一些家长会强迫孩子去读名著却讲不出任何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一点我后面还会详细讲;等等。这里,名著成为了权威的象征,成了一部分人用来压制别人的工具。
而被压制者,自然会对名著产生反感,特别是孩子。不少人对名著的排斥,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这只是对权威的反感,而不是对名著本身的反感,大多数名著反而是提倡人格平等,反对权威压制的。
很多人因为这些恶心的尘埃,从而对名著产生了误解和排斥,是很可惜的,也是落入了别人的圈套,舍弃了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就算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成为名著传下来,但流传下来的名著已经卷帙浩繁,其中的营养,一个人,究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吸收完了。
所以,抹去那些蒙蔽了自己的尘埃,擦亮双眼,去发现名著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吧。
名著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你碰到了什么问题,去看一看名著,马上就能找到解决方法。不是这样的。
前面我们讲过了三观的重要性,名著的作用,就是替你打好三观的基础,帮助你构建一个优秀的底层认知框架,这个工作是漫长而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忽视了。
因为漫长,不是立竿见影,所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来说,名著就是没用的;因为无形,所以那些认为吃最后一个馒头就能饱,前面的馒头都是浪费的人,自然也无法理解名著的作用。
他们会急于寻求马上就能解决问题,马上就会暴富的方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网上充满了这样的诱惑。资本想要捞钱,公众号想要收智商税,网文想要流量,……这时候,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极其重要。
当代社会,永远不会是谁的观点最好,最真实,最正确,对人最有利,谁的观点就最受欢迎;永远是,谁的资本最雄厚,谁的拳头最硬,谁最有诱惑力即谁最能抓住人性弱点,谁大行其道。
这也是为什么名著往往是以前的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因为那时候的有钱有势者已经死了,他们无法再因为作者揭露真相断了他们财路而打压和迫害了;或者作者也已经死了,迫不迫害也无所谓了;人们终于敢面对真相,承认现实了。这也是好多人觉得名著无用的一个很无奈的原因,名著往往具有时代局限性,它无法直接解决你当前面对的问题。
你只能去搜索各种正当时的资料,自己完成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时候,看多了名著,看多了真的故事, 你的鉴别能力自然就上去了;就跟摸多了真钱的银行职员,见多了真古董的富贵子弟,一眼就能看穿真假,一个道理。
一旦真的读过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那么,被篡改过的东西就很难再填入你的脑袋。这里,“真的”两字十分重要,为何重要我后面再说。所以,从小阅读名著其实非常必要;这样,从小就能不知不觉地架构起优秀的底层认知,夯实了三观的基础,具备了高端的筛选机制,对以后脱离父母庇护,进入社会,自己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做出人生选择极有帮助。
比如,假如看过《包法利夫人》、《苔丝》、《茶花女》、《娜娜》等,便很难被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外貌至上论,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带歪,也一开始就不会相信田园女权,这些歪理邪说对女性生活道路的选择和追求爱情、婚姻的幸福,都是灾难性的。这几本书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女性悲惨的一生,揭露了社会的复杂和残酷,也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她们的悲苦。而网络营销呢,则会简化故事,淡化社会现实,剔除心理描写,就让人误以为成功很容易,放弃尊严出卖身体也不会有痛苦;拿这几本书举例,他们可能就会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比如苔丝刚被包养的时候,茶花女被贵族们众星拱月的时候,娜娜攀上权贵的时候,炫耀一下她们的美食华服金屋豪车,然后宣扬外貌至上,卖身光荣,一定要嫁有钱人;他们就是这样利用现实里的某些名媛来做文章的,至于那些女人的现实生活,真实内心,她们成功的真正原因,谁知道呢,反正大批的人会信,他们只要智商税,顺带着减肥产业、整容产业要赚钱。会有很多人被带歪,我身边就有现实的例子,到现在都过得不好,人生选择的失误是会有后果的。我看过了书,也看过了现实,于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指导着我努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比如,假如看过《百万英镑》,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做传销、微商和P2P的一定要假装很有钱,他们要装作拿着百万英镑,其实穷得像乞丐,他们只想要你的钱。所以我从不会被这些东西骗,但很多人会被骗,就和故事里一样,一旦你拿着百万英镑,别人就会送钱给你。然后,我也在现实里看到了很多人被骗钱的新闻。我看过了书,也看过了现实,于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指导着我小心翼翼地避免着理财陷阱。
……
由无限贴近真实的内容构成的优秀的底层认知能够避免你被骗,它们和现实交相辉映,帮助你产生自己的思想。在成长过程中,以名著为基础奠定的思想体系,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工具书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名著的作用是间接的。
工具书是已经把规律总结好了,直接给你观点,你立刻就可以拿去用,指导你的生活。而名著是教会你思考的能力,让你自己去总结规律,得出观点,做出人生选择。
但这些已经得出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或者别有用心的。比如网络营销或流行书为了赚钱故意炮制出的虚假法则,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统治故意宣传的洗脑观点,……
就连最好的学校,最真诚的学者,他们的教材和著作,很多也是错的。并不是故意欺骗你,也不是别有用心为了赚钱或什么阴谋,而是人类的水平总是有限的,人们当时,对于自然法则的发现和总结,就只能到那个水平。
智慧亘古不变,但知识更新换代很快。
比如,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就是在迅速进步的,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论断。所以,哪怕当代最优秀的学者的著作,都很有可能存在错漏,不可全信。当然,需要使用工具书时,还是尽量要去看这些人的作品。
所以,现象的描述就十分重要了,只要忠实地记录下真实的故事,随时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律,并且启发出人的思考能力。真实的故事里能悟出很多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教育,对小孩子,总是从讲故事开始。因为论断性的东西,很容易陷入偏见和错误,而且难启发思考;而完整的故事,没有先入为主的论断,从每个角度都能进行思考,想错了也不要紧。
名著就是大孩子和成人的好故事,从每个角度去看都很厉害,主角和配角都有很真实的部分,都能分析思考。真实的优秀的故事能带来思辨。并且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提升,还能不时地回想起情节,领悟出更深的见解。
当你通过阅读名著,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去读工具书、网文、公众号等等就基本不怕了,你大体能分辨对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很多即时的资讯,最新的研究,也必须从这些途径中获得。
并且,名著能让人获得很多卓越的思考能力。
比如,玻璃心的问题,我时常就会想到《追忆似水年华》里小小的作者躺在床上期盼着妈妈来给他晚安吻的情节,绝对是很玻璃心加想得多了。这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是有同类的,让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和尝试去解决问题。名著讲故事包含的内容一般都很广,包罗万象,就启发我学会了看问题不是只看一个面,我去查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对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了解都加进去才行。具体的内容在如何治疗「玻璃心」?这个答案里。
名著让我学会了拆分和组合。我会把很多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人生是杂学,很多时候,一个问题,需要很多知识才能解决掉。你看现在又出现了政治哲学、行为金融学等等,其实就是光一个学科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往往都很复杂。像我的抑郁症,这是个心理问题,但光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却解决不了。具体的等我以后去回答一个看心理学书籍为什么治不好抑郁症的问题再说,展开说这篇又要写不完了。对于各个不同行业的工具书,和自己的思索内容,进行拆分组合,灵活运用,来解决问题,这个思维模式很重要。其实,这也说明了,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让工具书有效发挥作用。这一点我后面还会谈到。
再比如,我看《乌合之众》,我觉得有的地方讲得很精彩,但有的地方就比较偏激和狭隘。名著教会了我领悟的能力,一个故事,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见解也在不断加深。那么,对群体的了解是否也是如此呢?于是,我又发现了《群体的智慧》这本书,并且意识到了,群体心理其实也是在不断进化发展的,我对于群体心理的了解也应该随之而发展。《乌合之众》和《群体的智慧》这两本工具书,都有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但却都能启发我而不会误导我。
我想说的是,人的思想,应该是在不断的领悟中不停地进化的。这就是通过名著建立三观附带的好处,是带来了思想体系和思考能力的,所以你的三观是动态的,是在不停地进化发展的;而如果是直接接受观点,比如,直接通过学科学习,或直接接受宗教三观,则人的三观很容易就是静态的,不会发展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固执,有的人年纪越大越偏执,有的人虽然学历很高却完全没有思想,有的人很难适应新环境,有的人三观会崩塌……他们没有领悟和进化的能力。
网络文学和名著其实根本不是对立的,名著就是浩如烟海的小说里写得极好的那一部分。名著就是脱胎于通俗小说的,说通俗小说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小说,现在的网络小说其实就是通俗小说嘛,通俗小说写到极致,情节真实,语言优美,就是名著了呀。
一定要把网络小说和名著对立起来,反而会招致孩子对名著的反感。
我一直觉得《基督山伯爵》就是通俗小说过渡到名著的代表,它情节精彩又符合逻辑,描写的当时法国社会的情景也比较真实。只是我们现在的网络小说里还没有出现情节和文笔都达标的。
可以说名著就是极优秀的网络小说嘛,要看当然要看最好的,才能学到东西又不浪费时间啊,特别是在需要阅读来构建三观的时候。所以孩子最好是要读名著而不读网络小说。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名著里对于社会是有很多生动而真实的描写的,对于爬升阶层的内容也不回避,比如《红与黑》。而网络小说,由于作者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水平,总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法来提升阶层,比如,重生、穿越,这样很容易就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了,就不需要自己来观察、分析和预测;比如,系统,直接让系统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就不需要自己辛辛苦苦地去学习、思考来做人生规划了;再比如,仙侠、神鬼、架空,就可以自己制定规则,或者再给主角一个牛逼的出身,就不需要去了解社会的真正规则,不用在现实社会里混了;又或者,狗屎运,莫名其妙就睡了大佬嫁入豪门了;……
但是看这些投机取巧的东西,什么也学不到啊。以后怎么混社会,怎么提升阶层,还是脑袋空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唯一的好处就是消遣,能够发泄情绪,放松大脑,我闲暇的时候也是很喜欢看网络小说的,不用动脑子,还能挑动情绪,很爽。
只是看着看着就会腻,会很想看到高质量网文。
其实本来就该是这样发展的,读者的口味会越来越刁,对于重复的桥段和脑残的情节逐渐腻味,对于高质量网文的需求会出现。
顶尖网文作者早就钵满盆满,实现了财富自由,不需要再迎合读者,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网文市场蓬勃发展,投资者闻腥而来,资本饱和,连边边角角都有钱去,坚持写作高质量文的小众作者都能赚到钱,有条件再接再厉创造更优秀的内容。
这时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名著,就会诞生!
如果让市场自由、正常发展,就会如此。
只可惜畸形的社会和不可说的原因,阻断了这个进程。
既然名著这么好,那为什么老师让孩子读名著,有的孩子会反感呢?
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老师热衷于让孩子记书名、作者名,背诵书中片段,背正确解释。这里,名著只是作为一种载体,让老师把观点灌输给孩子,因为名著很厉害,可以给这些假大空的解释镀层金。
其实,还是向孩子灌输三观和攀比。
名著的启发思考,建立三观的真正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只是被人利用了灌输三观而已。
并且,看名著的作用是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所以,作者名,书名,人物名其实都可以不记得的。
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资源错配,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根本没用的事情。人的本能,被迫做无用的事情会逆反。
我很喜欢看名著,但小时候被迫背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一段,所以从来都没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感排斥至今。
并且由于抑郁症,我记忆力很差,导致一度很恐慌,都不看书不学习了,觉得记不住有什么用?后来发现不是的,记忆也不是死记硬背,当时以为没记住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会突然冒出来。
比如,当我想解决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时,《战争与和平》里的索尼娅就冒了出来,当她冒出来时,并不是索尼娅的名字,名字我是记不住了,现在知道是因为我为了写讨好型人格,又跑去看《战争与和平》了,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冒出来的是书中的一些片段和情节,以及当时看书时我脑中的场景,讨好型人格的索尼娅经历了些什么,下场是什么,都从我脑子里冒出来了。这给了我启发,促进我思考,推动我去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离婚时,《安娜卡列尼娜》就冒出来了,好多的场景,好多的内容。因为我记不得角色的名字,就很难向你们描述,比如,安娜的哥哥的老婆带着几个孩子在乡下巧遇安娜的场景,由于没钱,几个孩子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和安娜的光鲜形成鲜明的对比。读的时候我压根儿没觉得自己记住了任何内容,但其实是记住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会冒出来,只是你很难向别人描述这种片段化场景式还记不住人物名和优美段落的记忆,对于别人没有说服力。但对我自己很有用,被背叛而不离婚的妻子的境遇在我脑中浮现了。基蒂和列文的内容也都在我脑中浮现了,我喜欢的夫妻的样子,我甚至记得他们在溜冰场邂逅,记得基蒂婚后和列文的好像是女佣因为做酱而吵架……这些都成为我思考的资料,让我去解决我的婚姻问题。具体的内容在原谅对方出轨是种怎样的体验?现在怎么样了?这个回答里。
比如,当我想解决和父母相处问题时,《逃离》就出现了;当我考虑理财问题,因为算不准时间点,要不要提前放手,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时,《红楼梦》里这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出现了,我自己很喜欢的句子,不用刻意去记,就会记得,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当我思索报应问题时,“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这句话就冒出来了,也是喜欢就记住了,但出处我忘了,可能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些都发生在我脑子里,指导着我的生活,如果我不说出来,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也没必要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做出了我的人生选择并且为此受益了,很多人都是这样自己过得好好的,什么也没说;不需要告诉别人,则一定要记住作者名、书名、人物角色名和优美段落就没有意义;名著已经在无形中发挥了它的作用。
我经常给我想表达的东西取自己的名字,其实,如果我不需要表达出来,我只让它们指导我的人生,它们就不需要名字,我自己在我的脑海里完成思考的过程做出决定,就行了。
发展自我和说服别人是两码事。真正的学习和功利的学习是两码事。
当你的思想是你自己使用时,当你不需要炫耀你看过多少书,知道多少学术名词时,死记硬背的记忆力其实用处不大。所以,抑郁症也可以努力看书,努力学习,不要因为病情造成的记忆力减退就自暴自弃哦!
我喜欢有人在我文下评论时说这些他也想过的,或者他取的是其它的名字,虽然好多人不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但大家都是有自己思想的人哦,感谢你们读得懂并且喜欢我的思想。
我发现,有没有思想居然和学历没什么关系,很多学历很高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记住很多著名学者的论断,能记住很多学术性名词,能引经据典,但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他们无法进行思想交流和思想碰撞,他们不会去理解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们更爱用专有名词来压人,你连这个名词都不懂,你不配跟我说话。老师就很喜欢这样,所以老师的话往往无法让孩子们真心信服,很对的道理也被他们毁了。
读名著很好,但是像老师教的那样去读名著,无用。很多人因此不能理解名著为什么是名著,因为他被引到了功利性学习、和别人攀比,用死记硬背和大道理压服别人的道路上,完全没有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所以我前面强调了“真的”阅读,很多人像老师教的那样去读,读了无数本也没有用。
再举个例子,《玩偶之家》,教材上会说是反应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其实很刻意拔高,牵强附会;让名著变得脱离生活很没用,好像只能读来陶冶人的情操;其实根本不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娜拉为了救老公借了钱,瞒着他说是父亲的遗产。她是因为爱,所谓的善意的谎言、白色的谎言,结果老公根本不领情。其实就不应该这样,碰到困难应该大家一起坚强面对,成年人都该有面对真相的勇气,自以为是的隐瞒别人是错误的。让我学到在我和蓝宝的婚姻中,我是不会去撒什么善意的谎言的,大家要随时沟通,精诚合作,碰到困难一起面对。这样和别人聊名著其实很愉快,还能八卦,我身边谁谁谁怎么做的说谎了还是没说谎结果夫妻关系差了或是好了,谁谁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癌症了老婆不离不弃或者跑了……聊聊书聊聊现实大家各抒己见能快乐地学到很多东西的。
比如,娜拉伪造签名被人抓包了,她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的严重性。让我想到不论到了哪里,要主动去了解社会法律法规,不要违法乱纪,给人留下把柄。社会新闻里,好多人犯法也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
比如,娜拉的老公一定要开除那个谁,原谅我名字又忘了,那个谁说的话让人体会到狗急跳墙的人的心理状态,看的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留一线,不要随随便便把人逼到绝境,不顾一切的人是很危险的。
比如,娜拉的出走在我看来就是她老公很自私,爱无能,只把她当个玩偶,不在乎她的隐忍和爱,不在乎她救了他的命,只会谴责娜拉惹麻烦,有事就骂人,无事就宠宠、逗逗,像对待小鸟或小松鼠之类的宠物一样。所以,虽然经济状况好转了,娜拉还是毅然决然地出走了。让我想到婚姻还是得有爱情才会幸福,要想有爱,还是得有思想交流,三观要合。女人要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找个尊重自己爱自己的人才会真的幸福。
你看,名著其实是很接地气的东西,聊聊名著,聊聊新闻,聊聊八卦,是很愉快又能学到东西的。娜拉的故事其实和知乎上的匿名故事很像啊,八一八我那离家出走的闺蜜,只是故事写得超级棒,比很多匿名故事要更好看而已。
一定要抬到很高的地位,强迫人背一些资本主义对于女性的迫害就变得很无趣且无用了!假大空,还破坏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名著是很好的,老师的名著才是可怕的!被扭曲了学习和记忆的真相,人也会失去看名著的动力。
为什么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呢?
除了权威压制带来的反感,还有深度阅读能力和情感反馈机制被破坏的原因。
名著里的信息密集度很高,如果长期看被打薄了的网络内容,再看信息密集度高的东西就很难看进去。
我老写长文也是因为看名著形成的深度思维模式,名著信息密度高,且很多架构宽广,包罗万象,比如《悲惨世界》,老看这些不知不觉会形成相同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时,自然而然就会多角度全方位去想,会一下冒出很多想法和念头,要把这些都塞在一篇文章里,自然就很长了。
但现在流行的模式是打薄,简化为一个观点,最好还得偏激,偏激吸引人;用很小白的语言,一行一个段落等极易吸收的排版模式;网文现在也是越小白的越流行。
但这样会破坏人的深度思考能力,长期接触打薄的文字,人的思维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深度思维能力,拆分组合的能力,多角度全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都会消失。看不进名著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真正的害处是:你的思维能力下降了,但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难度却并没有下降,甚至还提高了。
我用名著架构的三观,名著带来的深度思维能力治愈了我的抑郁症。这是长期阅读打薄的内容所做不到的。
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个人来说,思维能力越来越弱,处理现实问题越来越困难,提升阶层越来越难;但困境越大,他们就越依赖于那些打薄速成的网络内容;越依赖于此类网络内容,思维能力就越差;以此循环,最后被骗光了钱。
比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所谓大格局,贵族思维。其实只要你读了名著,全部都会有。我看了《史记》,学会了想问题从历史和大势的角度去考虑;想了解贵族生活和思维模式,《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托尔斯泰的好多作品,真正的贵族写的,诚实地描述了贵族的所思所想,名著大多是真诚的,不会像公众号那样骗人。
所以我现在考虑问题,经常会从个人、社会、种群等多角度去分析,也会从历史和大势的角度去考虑,处理问题同理,也会做人生规划,事业规划。这种大格局的,所谓的贵族式思维模式,其实我有,名著给的。
特别是对穷人来说,名著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弥补贫穷造成的不见多识广。况且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名著的获取是免费的,很多能在网上直接看;Kindle里名著大多是免费公版书,微信读书里无限卡名著都可以免费看但网络小说反而要收费。
这种思维能力的逐渐缺失, 不但对个人是毁灭性的;对整个社会和种族,同样是毁灭性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资本的转移。
整个社会里,种族中,思维能力强的个体越来越少,则发明创新越来越少,社会进步,种族发展便举步维艰。
其实就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为了把钱从大量普通人的口袋转移到自己的口袋,而制造了一个恶性循环,彻底违背了其他个体和整个族群的利益。
但社会和社会是不一样的,一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进入倒退,其它社会却不会。不同的地方有时候就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名著的促进个人成长,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种族进步的作用,只在好的社会里有用,在坏的社会里就会鸡肋。
比如,独裁或集权社会,制度不能够进步,民智不可以开启,必须以种族落后为代价维持统治;比如,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搏傻型社会;真正的智慧都是没有用的。
这时候,优秀的底层认知,良好的思维体系,并不能让你赚到钱;反而,因为太有人格和远见,会让你混得远不入劣币。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名著无用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最大原因:赚不到钱!
建立底层认知很慢,没钱的人等不起。
优秀的思维模式带来的高端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上层人士极端需要,但对于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实在是没什么用。看名著类似于贵族教育,能让你学会判断大势,懂得趋利避害,会为社会、国家考虑,为种族利益考虑,人格高尚,关注自我发展、精神生活,向往自我实现,目光充满了远见,……但就是无法做到一点:一夜暴富!
就像古时文人,胸怀韬略,腹满经纶,但混不进决策层,那也是穷困潦倒,满肚子学问全浪费了。
个人的发展,种族的进步,和赚钱,往往是不统一的。有远见的价值观,更适合于守成而不是创业。
没有智慧的人,赚到了钱也是守不住的,比如《大败局》里的一个个故事。打薄自己的文字,毁掉自己种族的思想,也是很可怕的,历史长河中,消失了的文字和种族,比比皆是。
但,第一桶金都没有的人,想不了那么多,他们只想知道怎么暴富,其它的都是没用的。
网文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爽点,为了更吸引人,现在爽点更密集了,给人情绪反馈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时候人就很难看进去平淡的名著。但名著是更接近于现实的,也就是说,常看网文的人,其实也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生活的节奏了。所以,同样,看不进名著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真正的害处是:你的情绪反馈机制已经被破坏了,和现实节奏不和谐了,现实生活里你付出努力,得到反馈的时间太长了,因此很多人都会变得特别浮躁,很难再进行长期的努力,由此也更难获得人生的成功。他们需要一夜暴富,需要十几二十岁就功成名就,但这在现实生活里是很难发生的。现实生活里最多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了一点点回报,混个温饱,现实是很残酷的。于是他们越发迷恋于各种虚假的成功学,骗人的投资,被收割得更惨。
这就引出了名著一个重要的作用:安抚人心。
名著能够缓解痛苦,能够让人从容体面地面对贫穷,不被爱,事业失败,生活破碎,……
当你觉得自己特别惨,惨到无法承受的时候,你也总能在名著里找到类似的角色,找到共鸣。这能让你避免,为什么天底下我最惨,我为什么要这么惨,之类的疯狂的想法,名著能向你揭开生活残忍的真相,真实的世界是极其残酷的。意识到这一点,便不会再因为无知而狂乱。很多人摆脱不了这一点,因为他们看不到真相。真相具有强大的治愈的力量。
当我怨恨被原生家庭拖累,毁了我的一生,荒废了十几年的光阴,又婚姻失败,一事无成的时候,《复活》从我的脑子里冒了出来,它教会我人是可以自我改善自我成长的,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重新去寻找人生的意义,生命不该拘泥于金钱和爱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人总是还有找到幸福快乐的可能的;而我现在,也做到了这一点。
当我被跨国搬家搞到崩溃,我的所有的书都带不走号啕大哭的时候,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就浮现在脑中。她带着那么多的辎重,丈夫去世,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躲避战乱,他们夫妇省吃俭用各种辛苦才搜集来的古董,一路扔掉,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还被人挖墙偷掉了一筐字画,还要担心被人迫害……不敢想象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战乱真的很惨,我如果不勇敢地跨出这一步,也会很惨。于是我就擦擦眼泪,继续行动了,再大的困难也过来了。
还有我觉得很好但别人可能不在乎的一点,就是一旦你学会了欣赏文字的美,阅读名著也会带来一种无上的享受,和网文的爽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浮躁,是一种很愉悦和充实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名著能让你平静幸福地做个普通人。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没得过抑郁症的人大概很难理解,但是经历过抑郁症,体验过那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痛苦,就会很珍惜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我再也不想掉进那种附骨之疽般的痛苦中了。
这也是我喜欢名著的地方,它会有真实的心理描写,在意人的内心感受;和现在社会上充斥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很不一样。幸福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钱只是一个工具。
名著是很有用的,至少它们治好了我的抑郁症。我通过它们重建了三观,而重建三观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
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根本不会去考虑人生规划,社会发展,种族进步之类的问题,也不相信钱不是万能,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所以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名著为何为名著。
不能一夜暴富的都是垃圾!
蟹妖。闭关半年,你们的皇帝要出山了。
作为一名从业者,很久以来,发现家长和学生们有着一些相似的疑惑,例如:
孩子该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孩子喜欢读网络小说/漫画,为什么不喜欢读名著?读名著有用么?……
关于读书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们关心则乱,往往采用了一些强迫的手段逼着孩子读书,很多孩子也很痛苦,读着不开心,更可怕的是读了发现几乎完全没有用处,所以两方面都焦虑不安。每次看着家长们急迫地让我推荐书单,抱怨孩子在读书方面不成器,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今天借着这个题目,索性一气讲明白了吧。因为目前主要接触的是小学以及初中生,所以方向上大抵针对该年龄段的孩子。
一、孩子读书为什么没有用。
读书,简单而言有三个层次,关注情节,关注人物,关注思想。
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普遍规律,幼儿容易对情节、人物产生兴趣。比如说情节,很多成年人不能理解儿童的笑点所在,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个简单的语句哄堂大笑,比如讲宋襄公被敌军射中了大腿,孩子们一般都很平静。偶然有一次我想做一个实验,先故意曲解了“股”的含义,解释成宋襄公被敌人射中了【屁股】,然后我惊讶地发现,课堂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一个简单的词汇,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关于人物,比较有趣的是,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于主人公是人类的故事往往兴趣不大,而对于更加蛮荒神秘的鬼怪神话故事、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孩子在四大名著中,天生对《西游记》亲和力强,原因也恰恰在这里。
而至于思想,孩子们是不会去主动去思考的,他们仅仅会停留在情节好玩(宋襄公被射中了屁股),人物有趣(猪八戒好吃懒做),而并不能从情节人物中提炼出更高一层的东西。
这便是很多孩子,读书困难的原因。其实孩子们并不排斥读书,但是所读的书必须要满足【情节好玩】、【人物有趣】。但矛盾在于,考试对他们的要求,却并不限于此二点。孩子们读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笑即可,但考试会要求他们思辨。
比如,《大闹天宫》,孩子们读完印象往往停留在孙悟空好厉害,我好羡慕孙悟空,玉皇大帝好可笑,但考试可能问的却是: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反映出孙悟空怎样的人物形象?大闹天宫这个故事的主题什么?
考试对于孩子们的要求,和他们的阅读能力、心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贴合,存在一个落差,所以很多时候,读了么?读了,考试中用上了么?没有。然后家长急了,孩子也懊恼,归结出一个大问题:老师,我们家孩子读了好多书,但是考试的时候用不上怎么办。
我只能回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为之感到焦虑。随着年岁的增长,心智水平的提升,自然而然会从情节、人物拔高到对思想的理解,这是生理上的规律。
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拿北京市为例,小学初中的语文走向了面越铺越广、角度越来月刁钻的路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揠苗助长,尤其在小学阶段,最后不得不演变成了阅读题强行学套路,名著阅读读没读过先刷题死记硬背。
但是不乐观地说,这可以短期内助长,但真正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是生理说了算。
二、没有用还读不读。
这里的没有用,其实很多时候,指的是:眼前没有用。
中国的家长们太急功近利了,但说到根本,这其实也怪不得他们,残酷的升学制度可能才是背后的原因。我见过太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暑假已经在辅导机构每天呆一天了,家长也很累,陪着,一天连吃带喝都在教育机构解决。
升学的事情追着赶着,压力太大,也由不得不急功近利。但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并急不来,最可怕的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家长们都着急,小升初,除了学校学的基础知识,还要考一套粗略版的中国文学史,考百八十首古诗背诵默写,考很多文学名著,考数不清的成语典故……没抓没挠,不读书怎么行?!读,一没时间,二读了似乎用处也不大。都说读书万般好,到了我们家怎么就成了老大难?
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书,不过是量变引发质变。这句简单的话,就告诉我们,短时期内想收效,那是别想了。读书必然是要通过大量的积累,投入大量的时间,等到积攒到了一定的量,效果才会凸显出来。
在这个质变到来之前,一切的焦虑,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荼毒。
唐代柳宗元有一名篇,《种树郭橐驼传》,说一个擅长种树的人,别人请教他树怎么种得这么好,橐驼的回答很简单,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他批评了很多种树的人,太过急躁:
……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重要的几句,我翻译过来:但又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这和很多家长老师的做法何其相似呢?让孩子读书读了一个月不到,怎么没效果呢?你怎么读书的?是不是没好好读?哎呀读书一点用都没用,语文真的没法学!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真是千古至理名言。
急功近利,在所难免。但是在语文领域,在读书这件事上,却是万万急不得的,急也是急不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文学感受力的提升,很多时候需要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焦虑只能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孩子的读书兴趣逐渐被消磨干净了。
所以,“眼下没用”不代表没用,播下种子,静静等花开就好了,不是么?
三、读,读些什么书。
这就谈到了本题。很多语文老师都教学生,读书要读文学名著,不要读网络小说。这个说法对么?我只能说,部分正确。
这个暑假,我总会抽半节课给学生讲,读书,要有选择,这个选择不仅仅是有名与否,而是应该考虑【用语是否规范】、【文笔是否优秀】、【是否能引发阅读兴趣】。符合这三点的,网络小说不妨看之,一些对于儿童乏味无趣的名著,也不必强行去读。
为什么要有这三个标准,我分别来谈谈。
第一个,为什么要用语规范。
我们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你的词汇体系。很简单,文章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组成,你写作的时候用哪些词汇,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而我们的词汇体系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呢?很简单,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下意识积累起来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积累下来了,但是确实是在积累。很简单的,在知乎这么久,蒙很多朋友赞我一句文笔好,我脸皮厚,也觉得我写东西还不错。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写旧体诗词,古典文学浸淫颇深,整个词汇体系和大部分人不太一致,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天然和别人不一样,存在着辨识度。
相似的,我喜欢读九把刀的朋友,写出来的东西绝对和我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你平时读什么书,决定了你将来写作用什么词汇。
对于学生们,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整个现行考试体系内,语文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作答,所以规范与否,成为一个很硬的指标。若是平时读了很多漫画,写东西自然使用了漫画里的词汇,平时读帖子多,写东西带上网络词汇,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前两个月,有一个升初一的学生,我发现她答阅读题,用了大量的网络词汇,类似:【木有】,深感问题严重。
第二,文笔是否优秀。
一样的道理,我们是如何学会写东西的?其实是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学会的。比词汇体系更高一级的是句子的架构,你喜欢写长句子还是短句子?喜欢用什么样的语法结构?……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潜移默化,你平时读什么书,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句法会向它靠拢。更有趣的是,甚至连文字的气质,也会不知不觉受作品影响。
传说歌德写《浮士德》,为了将自己的语言调整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质,动笔之前会读一段时间的《圣经》。道理不过如此。
所以这更加决定了,我们平时一定要读文笔优秀的作品。网络小说不被推崇的一个原因是,批量化生产,追求速度而不求质量,故事大都模式单一,这样的作品,往往是谈不上文笔优秀的,读大量的网络小说,无异于餐餐吃方便面,身体是要吃垮的。当然,如果网络小说的文笔抑或思想性非常优秀,我觉得给学生读完全没有问题。
名著,为什么被推崇,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文笔一般都非常优秀,是值得取法学习的。更不必说有资格称之为名著,其作品中包含的深刻思想,也是塑造孩子高贵灵魂所不可或缺的。
第三,是否有趣。
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
在青少年阶段,读书,我觉得倒是不在于读得深,而是在于培养读书的乐趣和习惯。一本有趣的书,可以让一个人养成一生的读书习惯;而一本枯燥的书,也可能让一个人从此对读书敬而远之。
不可不分辨的是,名著中有着大量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章,一则并不符合孩子的心智水平,二则古人、西方人写的东西有陌生感,盲目逼迫他们读,很大的后遗症可能就是孩子为了逃避枯燥无味,去选择一些水平不高但是“好玩有趣”的三流小说。
以上。
(很久不写了,慢慢找感觉)
看看金庸小说当初在报纸上的连载版,和金庸小说订正版(也就是通常能看到的版本)比一比,就知道了。你看到的名著,如果是从连载小说来的,都是后期订正的,大多是经过大幅精炼、润色+修正剧情漏洞等等。现在你看到的网络小说就是没经过订正润色的粗劣版,质量还不如金庸小说的报刊连载版。
更要命的是,互联网时代与纸质报刊时代比起来,字数可以无限增加,不耗版面,而且按字数算钱。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连载小说,文句都是水得不行的,特别是后期。按照优秀中文的标准,都是冗词冗句、无聊套路。
要是你看的网络小说的作者也像以前的名著作者一样,肯静下心来精炼、润色、修整剧情,把200万字删减到100万字甚至60万字,那么倒也不是不能像看名著一样看。可市面上这样做的人有多少呢?没有一个。大家想的都是开新书赚钱。你以为那些什么唐家三少、番茄土豆之类的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文笔烂吗?人家比你清楚多了。只是,写成这样就有人看了,何必再加工呢?这种思想其实和很多国货质量差的原因是一样的,能找到客户把钱赚了就行了,与其花时间提高质量,不如提高产量。资本主义初期的风气就是这样的。只有当市场足够饱和,劣质新书实在赚不到钱了,作者才会想着靠提高质量求存。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4-01 21:36:28  更:2024-04-01 21:45:1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