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怎么样才叫科研能力强?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怎么样才叫科研能力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实验室有一个同学学科理论知识一点也不扎实,基本原理什么的一概不懂,跟着老师的想法做实验,经常被老师夸奖实验做得好,还负责好几个课题;而另一个同学讲起理… |
一个小小的建议,不要认为你见的那些东西是科研。其实那些都不叫做科研,就是灌水而已。那些所谓的实验既不是探索未知世界,也不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完全就是为了生存或者解决某一现实问题而做。从本质上来说,研究植物能不能唱歌,一些探索性生物实验,或者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生活轨迹,都算科研。科研最重要的是科研热情和科研兴趣,科研能力是其次的。 一个很现实的事,大家都是为了过的更好,而做那些自以为是科研的东西,学生为了毕业证,老师为了完成业绩。绝大部分课题组都像你们实验室,老师只想实验早点出结果发论文,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对你们来说就是为了毕业。你的老师也知道哪个学生基础好,理论好。但他只想要的是成果,其他他不关心。他从事是的科研工作,他只是一名科研从业人员,而不是科学家。 认清这个现实,对你现在和以后工作都有好处。你把你所面对视为只是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和科研一点关系都没有。领导和老师关心的是你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如果看其他回答,也都是如此,都是从功利性角度的回答,他们告诉你的都是如何去提高工作能力,而不是科研能力。现实就是如此,你需要提高的是工作能力。 |
新闻联播看过吧,每晚七点播出的那个。很多人都是边吃饭边看。 有的人看个热闹,但有的人看完,却能知道下一个投资的热点。这就是能力的差距。 科研能力强不强,其实有个很简单的办法。给他同领域的一篇文献,让他提出三个里面存在的问题,意思是让他以审稿人的角度,写一个review report。 能力是否强悍一看便知。 很多学生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喜欢拿着文献当成圣经,别人说的什么试剂,自己抓紧买。以崇拜的角度看文献,水平自然不会高到哪去。 文献本来就是作者在讲自己的故事。为了故事的观赏性,有时作者会故意夸大,有时也会刻意隐瞒。 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才是你过人的地方。 |
我说一个身边的科研强者吧。 想当年,我博士组的一个老大哥,和题主所说情况很像,成绩不好,但做项目搞课题绝对一流。 他是个印度裔,六年前就差不多三十五了,现在怎么也四十了。 他因为成绩不好,屡次申请NTU的博士奖学金都失败了,只能一直跟着我的博导搞项目。当时组里,算上我有五个所谓的「名校高材生」。 论成绩,我们没输过;但论搞科研,我们没赢过。 印象里最深的一次就是我们几个博士生花费大精力写了两个本子,一个用于科研基金申请,另一个是给制造商看的机器制造计划书。 当时我们自己觉得写的天衣无缝,措辞高级,构图清晰,简直是一等一的文本。 可等我们在组会上给导师看的时候,导师沉默了。 静了一会,导师和这个印度老大哥说:「你先提提意见吧。」 虽然是第一次看着两个本子,印度老大哥却能侃侃而谈,说了将近半个小时,提了二十多条意见吧。 关键是,每条意见都在点子上,一针见血,我们都服! 比如在机器制造计划书里,老大哥一眼就看出有一个压缩气阀的安装位置出了错,而这一个错误将会导致后面好几处的设计出现缺陷。 最重要的是,组里经费有限,要真的按照我们的这种设计进行制造,浪费时间不说,得多花多少钱呀! 等他说完,博导并没有补充什么,只是说了句:「你们按照他的建议先把本子改了吧。」 我们几个博士生起初站在台上,春风得意。 越往后,脸越红,就是满满的羞愧感。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搞科研,有时候成绩好,真代表不了什么。」 和老大哥共事不到一年,从设备维修,器械制造,到和制造商扯皮,与实验室管理员有效沟通,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 这些知识,书本上都没有,但却对科研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这位印度老大哥一直想圆自己一个博士梦,就明确地和导师说如果不能读博,他就要离组。 为了留下他,导师学院上下跑断了腿,但仍然没成功。学院给出的理由是:「虽然他科研能力强,论文一大堆。但是他的本科学历太低了,不符合NTU这边的博士奖学金录取标准。」 没办法,老大哥最后在悉尼大学拿到了博士奖学金,全家搬到悉尼。 脸书上看到他前一阵博士毕业,直接留校了。 在他离开新加坡去往澳大利亚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吧,他在悉尼大学的导师还特意发邮件感谢了我的博导,说老大哥「handy,professional」, 即插即用,这可真算捡到宝了。 我博导满脸羡慕,只能礼貌地回复「不客气」。 其实老大哥的科研能力,博导比谁都清楚。 希望这篇回答能与您共鸣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 我是 @韩博Spurs 一个热爱历史和体育的工科男博士 这里有我的想法,感谢您的关注! 博士生们每天科研时间是多久?7244 赞同 · 722 评论回答 |
|
科研上最忌讳的事情有哪些?1171 赞同 · 86 评论回答 |
|
今天给导师发了退学申请邮件,研究生才读了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是不是很失败?415 赞同 · 23 评论回答 |
|
如果课题组取消每周组会,对研究生的学术生涯会有什么影响?310 赞同 · 52 评论回答 |
|
男博士读博期间结婚对科研影响大吗?474 赞同 · 98 评论回答 为什么好多研究生都不愿意继续读博士了?1972 赞同 · 405 评论回答 实验室师兄不愿意带刚进组的师弟/师妹,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2773 赞同 · 128 评论回答 |
|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654 赞同 · 57 评论回答 |
|
你的科研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突飞猛进的?1930 赞同 · 77 评论回答 |
|
导师对于你的科研生涯有多重要?2276 赞同 · 231 评论回答 |
|
材料博士211,本科二本,第一学历疑似被歧视,我该怎么办?1109 赞同 · 410 评论回答 要不要给导师送特产?904 赞同 · 64 评论回答 |
|
你的导师都问过你哪些深刻的问题?2250 赞同 · 67 评论回答 |
|
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要搞学术造假?2210 赞同 · 330 评论回答 可以把科研压力转移给导师吗?1493 赞同 · 52 评论回答 研究生导师讨厌什么样的学生 ?443 赞同 · 65 评论回答 |
|
为什么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176 赞同 · 9 评论回答 |
|
导师开组会对自己的科研有帮助吗?792 赞同 · 13 评论回答 |
|
|
看论文,做研究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香农传记电影里面采访信息论大牛Gallager,他说有一次找他导师香农讨论一个问题。香农说如果去掉一个条件,再去掉一个条件,再再去掉n个条件,你看原始问题的问题等价成什么了? 真正的科研大牛具有从复杂问题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 慢慢学吧,活到老学到老。 |
第一层(研一,理解课题):从导师那里接手一个课题,可以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弄懂1. 为什么研究这个(研究目的);2. 大致可能需要用什么方法,以及为什么选用目前这个方法、有什么优劣势(研究手段);3. 这个研究和其他类似探究比有什么独特性(新颖在哪)。具体表现在讲述自己的研究时能说的出xx研究为什么重要,xx结果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很多基础研究其实意义是比较虚的--所谓意义其实更多是兴趣驱动的一个“借口”,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一个自洽的逻辑支撑,不要忘了爱因斯坦的名言: “If we knew what it was we were doing, it would not be called research, would it?” 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整天觉得自己的研究毫无意义,甚至懒得研究自己研究背后的逻辑,那是非常难以在领域内做好的--其实其他工作也一样,没有内驱力,任何事都很难成功,因此中外大学招收研究生时往往更看中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可能比纸面成绩还要重要-一个成绩普通但思维活跃积极的学生远远比一个成绩很好但反应迟钝/缺少兴趣的学生好(虽然后者也有极小概率是个天才)。因此如果真的对于科研项目缺少兴趣,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换导师和研究方向,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以免耽误双方的时间。 如果发生导师对课题或结果非常兴奋,而学生自己完全不明所以一脸茫然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课题理解不足的问题,反复多次导师就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没有人喜欢单方面输出而没有反馈--而且做为导师面对这种情况还特别容易产生挫败和无力之感--“对牛弹琴”最为致命!当然这也可能是导师自己糊涂没有把项目核心说清楚,不能完全怪学生。但是做为学生如果在导师提出某些想法的时候思路能够很快跟上,甚至补充一些自己的想法(想法本身不一定要多成熟,但能只要证明学生确实理解并开始动脑思考,其实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注意这里主要其实是态度和心态问题),一定会让导师有如遇知音之感,师生关系很可能逐渐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不过据我观察,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这么多年我也只见过廖廖几个人)。 课题理解不足的另一个典型情况就是汇报时罗列研究结果,但是给不出结果的解读,说不出哪里重要,哪里好、哪里不好。研究意义主要来自于文献掌握,门外和门内一个重要别主要在于是不是能很快意识到一个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二层(研二、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研究中遇到具体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自我分析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自己有了一些想法后再去问导师或者其他学长,养成遇到问题先自己动脑子思考的习惯,而非遇到问题就去找学长和导师问--遇到问题立刻就问别人本质上还没脱离上学时的作业思维--不会就找现成答案。这样首先不会因为事先毫无准备导致导师说什么都毫无反应一脸懵逼;其次自己的前期研究思考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后期请教别人时的交流效率和深度,不仅可能获得更具体深入的指导,还会给别人留下头脑清晰的好印象。 此外就是逐渐熟悉已有的研究套路--绝大部分科研是循规蹈矩缺少创新的,因此只要对文献稍有掌握,对于大部分实验搞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其实是基本技能,这样你和导师的交流水平才能提升,开始动脑筋去设计一些真正新颖的方法。否则总是对下一步研究十分茫然,就只能停留在单纯被指挥的被动地位,而且这样情况久了,不仅导师会觉得非常难受,学生也会因为没有主动性而对研究失去兴趣--主动发现的新东西对学生自己的激励才是最大的,在导师完全指挥下即使做出出色的研究也往往很难自己走远。 此外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是一定是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经常要比知道应该这样做更加重要!有不少学生照着别人的研究套路做下来,甚至可以发表还可以的文章,但是对背后的原理机制还非常糊涂。所谓缺乏创新能力,经常是对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缺乏了解。不少“流水线”型研究把科研做成了填空题,一个套路里面就是换个对象,这种模式很容易制造实验技术过关但科研能力不足的学生。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先表达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再问导师的看法,不管这个学生的理解和方案的对错,都绝对能让任何导师一见倾心。相反如果一个研究生遇问题总是自己不假思索地询问别人,而别人讲解时又一脸懵懂,会让周围的人感觉这个人不仅不聪明而且很懒惰,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对此人产生反感。一开始别人可能出于好为人师的原因有耐心解释,但这种没有收益单方面输出式交流是无法持久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回报,都希望可以通过交流让双方都有所收益。如果发现周围的人普遍对自己的问题不耐烦,就需要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考的太少导致交流水平太低。) 第三层(博士中后期,发现新课题并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献和科研实践学会自己发现新课题,分析可行方案,自主寻找资源,与导师逐渐成为合作者,利用导师的资源和智力帮助自己完成实验。 导师也是人,和所有“领导”一样,喜欢的是不用操心自己就能干活的员工。同时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一样,要想真正获得平等的尊重,就需要有接近的实力。当年就亲眼看到一个中国的博后和自己的导师--后来的诺奖得主--因为实验设计争吵,导师认为那个实验能做,博后觉得就是没法做,后来博后还吵赢了--现在这位博后已经是教授了。做到博士后期或者博后,如果还没有达到和导师在课题上可以对等交流的水平其实就是不太合格的--导师可能见识更广博,但是在具体的课题上博士后期应该比导师对课题的理解更深。 总之,科研的核心能力首先是文献掌握,进一步是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后是建立对领域的大局观和研究品味:分辨哪些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而博士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自己独立的开展新研究的能力。 PS,在圈子里呆了20多年(包括在美国十多年),就我个人观察,美国top20以上的大学里面大概有60-70%的博士能基本做到上面这三层,国内清北博士大概有30-50%,其他华五之类的研究生大概15-30%能做到。(当然从基本做到到做好,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科研和其他领域一样,成功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机遇。) 这里必须强调国内做好的研究生比例少,主要倒不是中外科研整体水平的差距大--近些年国内外研究水平差距确实是越来越小了,而主要是因为国内lab的学生人数太多--国内lab的人数一般比国外同类型相似产出的lab多2-3倍,而越是大lab越是容易良莠不齐(2-8定律越明显,这个是全世界通用的),相反国外因为人力成本太贵,lab人数一般比较少,因此每个研究生获得的指导和资源投入都会更多--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实验室往往只靠2-3个研究生维持(当年我读博士的系有20来个教授但一年只招3-4个phd,这还是美国科研投入最高的几个高校之一,我认识不少教授经常几年都招不到一个phd,因此欧美单个的博士个人平均资源投入一般来说要远比国内博士多)。但也正因为如此,能在国内做的出色的博士一般的能力都是很强的--因为基本都靠自己打拼出来。就我个人观察,近些年能在国内做出头的学者的能力水平并不比国外回来的差,甚至更高。 当然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科研平均水平确实不高(总体成才率比较低),博士培养的要求也相对偏低,整体水平还是和国外有不少差距--美国博士不仅招收门槛高人数少而且毕业要求也较高,美国博士里面没有完成学位的比例高达50%,也就是有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最终没拿博士学位(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年鉴的统计数字)。不过目近几年国内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博士毕业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已经很有接近美国的趋势了--因此未来在国内拿博士学位也会越来越难。 国内的博士招生多,同时高校招PI的人数也多,本质上确实有广撒网的问题,导致目前国内博士的平均水平确实尚不如欧美,而高校青年教师竞争也更激烈,但问题的本质其实还是中国人多,产业相对落后没法有效吸收高学历人才。其实要提高博士水平,避免过度非升即走,在招人的时候门槛提高就完了,类似美国医学院法学院,就是严格控制人才供给。但如果那样现在90%的读了研究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者被非升即走淘汰的人恐怕一开始就连入行的机会都没有。一个人是应该一开始就被淘汰,还是自己有机会尝试了之后再被淘汰,还是见仁见智吧。 最后再跑题几句,科研从本质上说要由兴趣驱动,如果你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怀有好奇,并且能从发现背后原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么科研可能是一个适合你的选择,而你其实也会比较容易做到以上的所有内容,因为产生好奇/问题并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已经是你的习惯和本能。反之,如果你本来就对探索未知的东西没有什么兴趣,那就实在没有必要在科研这个东西上浪费个人的生命,因为科研本质上是一个单纯考虑从个人的投入产出角度看非常不合算的行业。全世界都是如此,任何国家的科学家整体都不算是那个社会同等学力的高收入群体,欧美博士去公司要比去高校至少多1.5-2倍的工资,而且工作压力也比在高校要小很多!是真的活少钱多。选择科研这个行业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后面会越来越痛苦,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行业才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另外指导一个非常努力但是对科学本身缺少兴趣的学生让导师也很难受,大多数科研对智力天赋要求真的不算很高,就我观察多数看似努力但做不好的人主要是因为心思并没真的放在研究上--不少人看似卖力做研究但其实不动脑子,本质原因并非是智力不足而是不够用心(我感觉这类学生在中国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学会了一些研究套路并发表了论文,但是对研究的理解相当肤浅的人其实非常之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多数具有平均智力水平以上的本科生,所谓科研能力的瓶颈其实往往在于科研的兴趣,而非科研的知识和技术。 |
实验室有一个同学学科理论知识一点也不扎实,基本原理什么的一概不懂,跟着老师的想法做实验,经常被老师夸奖实验做得好,还负责好几个课题;而另一个同学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他讲的东西甚至实验做得好的那个同学都不懂,但他自己因为拿到了一个不好做的课题实验一直进组不顺利,总是被老师说的一无是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科研能力呢?难道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好做实验,不求甚解;而运气不好的人就只能被一次次的批评打击耗光所有的热情吗? 经常听学生吐槽说:“我每天都努力工作,常常加班加点,可导师还说我科研能力不行,为什么呢?“确实,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导师的认可,心里很委屈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科研能力?研究生怎么做才是科研能力强呢? “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科研本身就是一项高知识密度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一个具备丰富经验及知识储备的研究者°来说,他能够在遇到某一个问题的短时间内,就能够将其和自己认知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举一反三”地联想到问题成因、解决方案、规避方法,以及下一步潜在的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研究人员拥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具备自我驱动能力尽管大多数人都觉得科研很难而且还很累,但是科研可能是人类最有趣味的智力活动,因为它是向着人类知识未曾覆盖的领域出发的征程。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大家的起点都一样。度过四年之后,有人手握3、4篇顶刊,拿奖学金拿到手软,而有人连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都拿不出,这种情况甚至于可以说是大部分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能够干好科研的人,一定是觉得科研有意思,能够让自己牺牲闲暇时间全身心扑上去的人。从受众的角度看待科研问题科研除了是一项知识密度高的创造性活动外,同样也是一项展示性活动。而要做好展示呈现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高科研能力水平的体现。研究生怎么做才能提升科研能力?研究生的日常表现,平时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反映了对科研的态度和追求。下面这几个方面,建议要经常自我反思和梳理。时间安排研究生每天的时间是否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方面了?每天用在学业上的有效时间到底是多少?如果没有完成自己每天的计划,是拖到明天,还是压根就没有每天的工作计划?研究生是否有每天忙忙碌碌,就是不知道忙什么的感觉?读文献每天都关注文献了吗?如果读文献了,读文献是否思考了?自己在学问上,尤其是对本专业的理解和学术眼界上有没有长进?如果没有迷茫、迷茫、迷茫,突然豁然开朗的体验,还是建议反思一下自己读文献的方法。做实验是否仔细?是否严格?做实验是收集科学数据的最重要的过程,如果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每次实验都有赶紧结束的心态,没有废寝忘食,也是需要休息一下冷静思考自己的追求的。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是否严格认真对待?实验结束,是否有急不可耐的心态看实验结果?是否有马上做表画图统计的习惯?实验结束但是结果扔在一边,过了些日子才开始整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没有记录,甚至都忘记了等等,也是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衡工作与生活工作要努力,学习要刻苦,但生活也不能耽误,要娱乐,也要约会。但是做到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除了大智慧外,还需要有非常强的毅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充分利用研究生这段时间,做事情,做好事情,都必须有时间上的保证。时间上如果没有保证,想做到优秀是很难的。每天都努力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两三年后总会有大的收获! 1.基本功 基本功很简单,文献总结能力和实验流程把控这些都是基本功范畴。 面对科研这块硬骨头,不是说我们要永远站在导师后边不出问题,完成任务就是一个好的科研状态了,我们是一线科研人员,有第一手的科研数据和资料,我们要有一种信念,我们自己才是研究最前沿的人员。所以做好自己的导师,要比兢兢业业听导师话要更重要,也是对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 ?2.敏锐度 科研敏感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比如,当出现问题时发现不了问题,突破口出现时看不见突破口,这些都是不敏感的表现我们自嘲说实验室是工地,我们是搬砖的,但毕竟实验室并不是工地嘛。科研人水准的差别,很大程度就是敏锐度的差别,后天可以训练,但更多是一种先天的天赋 ?3.交流 这一点往往是科研人最容易忽视的,科研也是一种工作,甚至他就是一种职业嘛,都要和人打交道,和导师,和合作者,和实验室同伴,和审稿人等等等。不得不说,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很多科研人的瓶颈,虽然如此,但沟通能力不同于敏锐度,靠后天是完全可以训练的,不要为了自己是“I”系科研人就苦恼(毕竟谁E谁科研那,不是) ?4.格局 说点玄乎的,每一位科研人痛苦思考到最后,总会免不了站在所谓“宇宙的终极问题”面前--世界怎么构成的,什么是意识,世界的定义是什么,社会的本质又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科研很苦也很累,每天泡在实验室那一亩三分地儿,但是也会让人心存感激,是科研让我们有更加完整的世界观,也影响着我们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的视角。 总结一下,作为一个科研人,这几个能力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世界观,决定了你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总的来说,素养决定了科研人有没有入门,敏感性决定了科研人是不是优秀,交流能力决定了科研人在学术界的段位,而格局代表了你在这一辈子在科学这条路上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
实验学科 第一层,logic。拿到数据后能分辨positive和negative数据,并找出规律。加强版是有必要的话设计更多的测试(control),总结得出结论 第二层,resourceful。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有动手能力,能够做自己设计的实验。加强版是能阅读文献技术部分,自己能设计工具或者寻找需要的资源。 第三层,critical thinking。深度阅读文献,总结历史流派。加强版是根据自己经验能够分辨文献真伪,总结规律。 第四层,vision。有掌握大局的能力,知道哪里是有价值的研究。加强版是预知领域下一步会走向哪里。 对于博士生,期望是三、奢望是四。但现实,绝大多数做到二都难,不少人连一都达不到。连一都做不到的话还是转行吧,就不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了 |
科研能力分4个层面,第一层是素养,第二层是敏锐,第三层是交流,第四层是世界观。 1. 素养,就是基本功和见识 很多人说的什么总结文献啊,设计实验啊,做自己的导师啊,这些都是基本功。 不要觉得能做自己导师的博士就是好博士,事实上每个自然学科的博士在自己的领域都应该站在导师的前面,因为你是科研一线,你是一手资料,你的观察和研究就是最前沿。 所以,做自己的导师,这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好吗?所谓见识,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好细说,特别是在国内的学术圈,水还是比较深的。 2. 敏锐,就是科研敏感性 很多人让人觉得不像个科研人,或者说不适合做科研,本质上就是敏感性不行。一言以蔽之:迟钝。问题出现的时候发现不了问题,突破口出现的时候看不见突破口,这就是迟钝。 虽然我们自称在实验室搬砖,科研毕竟不是搬砖啊。一味的闷头苦干只能保毕业,不能造就合格科研人的。事实上科研人水准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敏感性的差别,但这个是天赋层面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了。 3. 第三层是交流 大家待在实验室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其实科研和做生意,当牛郎一样,都是一种职业,总是要和人打交道的。 和自己的导师打交道,和基金委的人打交道,和合作者打交道,和下游企业打交道,和实验室同僚打交道,写文章就是和编辑和审稿人打交道,等等。 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往往是人在科研界地位提升的瓶颈所在。不只是在中国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4. 第四层是世界观 总之一句话,科研人思考到最后,总会免不了的站在所谓“终极问题”的面前——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第一性,宗教,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所谓世界的定义是什么,多维宇宙,暗物质,社会的本质,终极关怀等等这些。 走上科研这条路感觉有很多后悔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感激有很多觉得幸运的时候,最大的感恩,就是感谢科研给了我一个独特又完整的世界观。这不仅仅是科研层面的话题,也是人生旅途中看待事物的视角,决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总的来说,素养决定了科研人有没有入门,敏感性决定了科研人是不是优秀,交流能力决定了科研人在学术界的段位,而世界观代表了你在这一辈子在科学这条路上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最后加一句话:这个世界上真理永远是个伪命题,科学对世界的所有认知和描述都是近似的,简化的,相对成立的,所以要永远怀疑,永远思考。 我是小林学长,分享有用的知识~你的关注、点赞和收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
复旦医学博士讲科研——做科研的医生,应该具备哪三种技能!2.3 万播放 · 5 赞同视频 |
|
? 清华大学研究了18位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总结优秀科研学者共性特质如下: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 心理学家指出,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其中,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 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科研水平不高。因此,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 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 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同时,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反之,则科研产出低下。 访谈中发现,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 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 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从而扩大学术影响,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交流科研进展,交换科研想法,探讨科研问题,交流群体来源多样,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 例如,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 同时,“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 此外,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围绕课题热烈讨论”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等。最后,“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 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丰硕 (见表7)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 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深知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时不我待。” 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 四是注重深度研究,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 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 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文章摘选了娄枝、乔刚、蓝文婷撰写的文章《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的内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知乎专属福利;助大家一臂之力、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基础实验protocol,细胞侵袭、细胞凋亡、细胞黏着、细胞周期等,不仅有细胞培养相关实验,还有包括不同研究水平实验技术Protocol,不同实验方法全流程,WB实验流程、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写作、IHC实验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图像分析等相关实验的详细步骤,全都是经过前辈们无数次验证过的,希望对大家的实验有帮助。 点击领这份实验必学protocol合集资料+一周入门pcr特训营?admin.sdlian.cn/l/HzBlyNT41R |
|
|
|
|
|
|
|
点击下方链接可扫码添加酸菜老师助手,知乎私信不回问题: 点击添加小助手,酸菜老师助手-瓜瓜|学前指导+领【8天领悟5分SCI学习营】 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小助手会免费赠大家一门医学SCI从入门到精通学习营,添加即送! |
笔者通过对身边优秀科研人员的专访和调研了解到,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异想天开;不仅要保持强大的抗压能力,还要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具体而言,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可能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01 脚踏实地的能力 科研就是在脚踏实地中上下求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口气吃不成胖子,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才有可能转化为成果。因此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需要具备脚踏实地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要放平心态,有目标、有方向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要脚踏实地地去读文献、做调研、做实验、写论文,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最终才能厚积薄发。 02 异想天开的能力 其实科研并不是墨守成规,科研也需要大胆想象,之后去小心求证。做科研要像内行一样思考,像外行一样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培养异想天开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好的思想来源于敢于想象,来源于异想天开,并不是老老实实的逻辑分析,需要多去开发我们的想象力,因为在未知的探索中,并没有唯一的道路,一切皆有可能。 |
|
图片03 时间管理的能力 科研人员在兼顾家庭和科研的同时,需要保证一定的科研时间,需要做好时间管理,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地保证科研的进展。时间管理因人而异,也因阶段而异。在进行具体的时间规划和管理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某一个时间阶段需要做什么以及想做什么。基于需要做的事而制定好时间计划和安排。 04 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需要具有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科学问题,之后围绕着科学问题去查阅文献,去分析和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机理或机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围绕问题去调研或实验,总之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该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
|
图片05 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熟练和公正地评价证据的质量,检测错误、虚假、篡改、伪装和偏见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一切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但是这种质疑要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科研信息,其中正确与否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思考问题。 06 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常说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寂寞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独立思考。想象一下,如果把我们放在繁华的街尾酒巷、灯红酒绿的环境中,我们哪有时间或心情去独立思考。此外,科研是项脑力工作,遇到的很多科研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之后一步一步去论证。 |
|
图片07 追求创新的能力 所谓的科研创新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深入的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或研究数据等。科研需要保持持久的创新力,从大量文献中总结前人的工作并从中找出优缺点,发现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参考前人工作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持持久的创新力需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动力。 08 持久的专注力 持久的专注力才能提高科研的效率,持久的专注力才能保证科研持续不断地产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做出成绩。“凡专精一艺,必有动人之处”。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时,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专注的,之后就会产生智慧。“由静入定,由定入慧”,从而达到专注的状态。因此首先要找到你真正认可、热爱的事情,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找到意义所在,才可能持续保持专注力。对于科研而言,兴趣、喜爱、热爱至关重要,这是保持专注力的基本前提。 |
|
图片09 强大的抗压能力 科研经常会有“高压”事情发生,比如论文屡屡被拒稿,论文被拒很正常,一定要勇于承受,千万不可玻璃心,被拒的路上你我同在,你不孤单。比如科研进展不顺利,而导师那边一直催进度。比如组会被赶鸭子上架,被导师怼了、骂了,说你水平很差、只有小学水平,说你搞的成果就像小朋友的玩具,根本没法看,一点科研素养都没有。需要你顶住压力把事情做好,争取尽快出成果。 10 调节情绪的能力 读博中肯定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问题:实验进展不顺利;文章迟迟写不出;论文投稿屡屡被拒;写毕业论文没思路等等。肯定不会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风顺,难免会焦虑。也肯定会有某一段时间或者某一天心情极度抑郁的状态。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放松的方法,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情绪过去后,再好好梳理,找到产生情绪的原因以及下次再有类似的情绪要怎样快速的调整。科研就要学会接受失败,要坐得住冷板凳,情绪不佳时及时调整,不要让坏的情绪或心态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展。 结语 总体而言,科研需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既包括脚踏实地的能力,也包括异想天开的能力。你认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们是坚信投入必有所得的投必得,我们别的不会只会润色论文,有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是我们润色后的论文发在了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
|
1、发现一个值得做的问题。 2、拿到做这个问题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3、解决这个问题。 难度排名:2远大于3远大于1。 |
今年研一,老师说了一个方向,让一个博后师兄带我,我看了一个周论文之后毫无思路,因为这个方向超级冷门,有用的参考文献几乎为0,虽然是做生信分析,但是没有一款软件能分析这种数据,师兄打电话问我怎么样了,我告诉他我完全不会,我也觉得这个方向不可行,除非要自己开发算法,我学生物的数学计算机不好肯定做不了,然后他叫我过去,给我讲了三个小时,我全程震惊,师兄已经快把细节问题都考虑好了就差实施了,而且只用现有的软件就能做!不知道我博士毕业会不会有他的水准,如果思考的深度没有他这么深,那我确实不适合搞科研。 |
这篇回答十分建议所有读研的同学看看,因为科研能力是每个读研的同学都要提升的一项能力。 研究生期间我发了5篇SCI,做过学术汇报,以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完成硕士学业,对于科研能力有一些感悟和提升方法,在我看来科研能力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只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比如:能够看英文文献;会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但是没做过课题,这通常是研究新生的状态,在没有开始做课题之前,就只能看文献、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常用科研软件。 初级阶段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a.文献能力:能够看懂文献,掌握论文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等套路; b.工具能力:包括实验设备和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软件等要会用,为将来做课题打基础; c.汇总能力:会管理和整理文献,对课题方向具有较全面的理解; 初级阶段时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呢: 第一步:坚持每周至少泛读3篇+精读1篇小论文: 〔泛读〕了解研究领域动态包括: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该领域研究常用的方法;目前该领域能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难题等等。 〔精读〕了解作者的实验部分和讨论部分,掌握常用的实验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工具。还要注意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技巧。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和一个文件夹把阅读的文献做笔记、管理和分类。 读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弄懂这些: 1)综述性论文(让你快速了解研究领域)? 2)该方向大牛(主要研究人员)有哪些? 3)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方向(研究目的); 4) 大致可能需要用什么方法,以及为什么选用目前这个方法、有什么优劣势(研究手段); 5) 这个研究和其他类似探究比有什么独特性(新颖在哪); 6)该方向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 7)该方向的最新进展? 8)该方向的代表性论文有哪些? 第二步:学习科研工具: 〔实验类〕了解你课题常用的测试方法,实验设备使用等,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经常要用各种实验设备和测试设备获取数据。 〔文献类〕可以提升你读文献的效率、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课题。 常见要掌握的科研工具包括: 1)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zotero等; 2)文献阅读工具:CAJViewer/福晰/readpaper等 3)文献翻译工具:copytranslator/知云/有道云等等 4)文献润色工具:grammarly/Ginger/Ginger/StyleWriter等 5)数据处理工具:Origin/SPSS/MATlab等 6)论文作图工具:Origin/PS/Coreldraw/3Dmax等 第三步:将掌握的文献内容和学会的科研工具不断的总结和整理 简单说就是反复熟练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练习,你对会研究的领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时候你也会变得蠢蠢欲动想要动手做课题研究。 |
|
这套资料是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关论文写作、文献检索方法以及做汇报等研究生各个方面学习的资料包,都在羊驼舍里可以领取! 总结:对于研究生来说,研一结束就要具备初级科研能力,否则等研二做课题时就会很痛苦,所以研一阶段一定要多看文献和掌握好科研工具。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a.开展课题研究能力:掌握了做课题研究的套路; b.分析和思考能力:遇到问题自己会分析和找解决方法; c.强执行力:对于idea想到就去做,不会犹豫不决,行动迅速; 读研时如何提升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Up文献阅读量:对课题方向要更深入了解,以及掌握常用的研究套路,这会让你看一篇文献时不是从头看到尾,而是有选择性的跳读,只看想看的部分,这时候你读文献的速度会快很多,只看文献最核心的【idea】和【研究思路】部分,其他的都可以一扫而过。 养成爱思考习惯:做课题研究遇到问题时,一定要自己先查资料,分析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养成遇到问题先自己动脑子思考的习惯,不要遇到问题就去找师兄师姐和导师问。 不要光思考不行动:发现了好的idea,不是迫不及待的告诉导师,先自己验证,确实不错再将得到的结论告诉导师才是正解。 总结:第二阶段的科研能力比较强调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你会熟悉自己课题方向的研究套路,清楚的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研究生只要到这一阶段就可以了。 三、第三阶段 如果某学生能发现新课题并能独立研究,那就迈入到第三阶段了。第三阶段是最难的一个阶段,至少要到博士或者博后,很多博士也未必能到达这个阶段。 这时候的你对课题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导师都不一定比你懂得多,你还能指出导师哪里哪里做的不对,导师很难再给你提好的idea, 更多是资源上的帮助。 所以,第三阶段的科研能力强调两个字,独立!独立开展课题,独立研究课题,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科研能力极强的科研能力者了,导师也只是你的合作者。 |
|
我是羊驼学长,专注于分享研究生学习的科研干货,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非常感谢!关注我了解更多读研经验。 |
就天才少年曹原这种吧。 两年前,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认的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之一Nature上连发2篇论文,一天两登世界顶级科学期刊。 这位“95后天才少年”,让我们看到了天赋异禀的人,做科研到底有多强! 在第一篇Nature论文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TBBG)。 |
|
另一篇Nature论文中,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该设备的相对精度达到0.002度,空间分辨率为几个莫尔周期。 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后浪”! |
|
|
|
|
|
其实,早在两年前曹原已在科学界引起一次震动2018年3月5日Nature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当年,22岁的曹原被评为Nature年度人物这是该杂志创刊149年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入榜者文章中介绍他为:“开创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
|
开挂的人生怎样炼成? 相信很多人看了曹原的成就会好奇,这究竟是怎样开挂的人生呢?下面通过媒体对曹原的采访,一起了解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路径。 老师眼中的他 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动手能力超强 在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官网上的“荣誉耀华”一栏,仍有曹原的照片和介绍。简介上写着:曹原(现攻读麻省理工博士),录取学校:中国科技大学。 记者采访几位曾教过曹原的老师。谈到曹原,他们无不称赞其“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超强”。 耀华实验学校招生办罗主任告诉记者,2007年9月,曹原进入耀华实验学校小六(2)班学习,在一年内学完小学六年级和初一的课程。 黄莹曾是曹原的初中生物老师,现任耀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副校长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情况,“语数外理化生,每天每个科目只有一堂课,老师只讲一些重点的内容,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懂再问,通过这种点播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曹原的动手能力也让黄莹印象深刻,她回忆,生物课堂上主要是动手实践比较多,曹原不仅在学校搞了个实验室,还在家里弄个实验室,“他喜欢不停地倒腾。” 2009年9月,曹原和另外两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黄佳堂曾是曹原的高中物理老师,当他得知曹原在《自然》连发两文阐述石墨烯超导领域重大发现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黄佳堂回忆,曹原动手能力强,吸收知识很快,在课堂上经常踊跃发言,时常提出一些让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难题。 谈成长 不比同龄人聪明多少 只是比较爱读科技类课外书 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3岁左右,他随父母去了深圳。谈起成都,曹原说,“我们每年都会多次回蓉探亲,用四川话给亲戚们打招呼,觉着很巴适。” 在深圳景秀小学读书时,往往老师刚说出题目,曹原就喊出答案。“我那时经常接嘴、插嘴或者和老师顶嘴。”但曹原不觉得自己比同龄人聪明多少。他说,“我只是比较爱读科技类课外书,像《科学探索者》,前前后后翻了好多遍,为我现在的知识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现在的动手能力,也得益于小时候常在家捣鼓电子电路和化学实验。” 小学六年级时,曹原转入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班主任召集包括曹原在内的几位成绩出众的同学及其家长开会,一起商议确立报考少年班的目标。小学毕业后,曹原花了2年完成初、高中的课程学习。 在曹原看来,“能在2年内完成初、高中课程学习,离不开家校共育的开明教育理念。” 曹原回忆说,“尽管有些课程是老师提供的小班教学,但大部分都是跟着当时的初三、高三完成的,习题和教材也和广大考生一样。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老师,也不是特别的教材与习题,而是自己愿意钻研的学习兴趣,及善于钻研的自学能力。” 谈少年班 他再三强调 我们和普通大学生没有区别 2010年,14岁的曹原以理科669分的高考总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曹原回忆说,“刚上大学时,我才14岁,生活自理能力肯定会差一点,我母亲在合肥陪读了一年,后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在和其他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没感觉到任何压力。对于少年班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也都以常人视之,不会有特别的偏袒或歧视。” 曹原介绍道,“除了大一会有班主任监督晚自习和大一之后才选择专业外,少年班的学习和其他所有中科大本科生没有任何区别。” 采访中,曹原再三强调,“我们和普通大学生没有任何区别。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同样有喜怒哀乐,会脆弱懒惰。希望大家能用对待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少年班学生。”回忆起少年班的学习经历,曹原感慨道,“上少年班的意义对我来说,是减少在中学期间做大量习题复习备考的时间,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更加有意思的大学和研究生知识。” |
|
曹原和他的导师 Pablo Jarillo-Herrero (来源:MIT) 谈科研 实验失败乃家常便饭 心态平和就没什么压力 2014年,曹原从中科大物理专业毕业,毕业前他还获得郭沫若奖学金。随后,他前往MIT攻读PhD学位。 研究过程不顺利时,曹原抱着“吃一堑长一智,做得多了,慢慢有经验了,自然就攻克了”的心态。因为在他看来,“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什么压力。” 工作之余,曹原会通过天文摄影进行自我调节。“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
|
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图自:中科大新创基金会 天才少年,未来可期,祝愿他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更多的科学惊喜! 曼博士咨询请私信 | 全球专业一站式博士教育平台 | 博士申请 | 科研分享 | 留学干货 | 学术资讯 曼汉教育致力于科研背景提升以及海外学业辅导服务,实现美国TOP30,英国G5,澳洲八大等多个地区全名校覆盖。 不管你是申请人文社科/商科/工科,还是申请理科/艺术/法学,在平台你都可以找到同专业名校学霸辅导。同时希望你能关注 @曼汉教育 不迷路,任何留学相关问题都可评论区或者私信咨询。 |
你的问题:怎么样才叫科研能力强? 按我导师(美国心脏病协会主席、医生、教授、所长、院士)的话:把想法变成结果,效率高。 阅读文献你比别人快、透彻那叫效率高。 课题的理解、解析、判断、步骤的安排、实验方案处理的透彻、清晰、准确、稳妥、紧凑是效率高。 遇到问题解决能力强、动物实验动手能力强、会建模、会写代码、会各类统计软件、各类专业实验仪器的使用是效率高的保障。 外语、外语、外语是效率高的基础。 文章、基金是效率高的产物 这就是科研能力强!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