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出国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出国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不论是留学工作或者是旅游,就想听听大家的领悟和见解。 镜像问题:回国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有钱的中国人是真特么多!!! 有钱的中国人是真特么多!!! 有钱的中国人是真特么多!!! 。。。 长话短说 前几天,火车上遇到一个同学, 硕士, 问她"硕士毕业做啥" "还不知道,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实在不行再读一个硕士,接着找工作" "再读一个?" "对呀,我这已经是第二个硕士快毕业了" "那你现在学啥",我想,毕竟学不同专业也是可以的。 "艺术设计,之前也是这个,因为疫情,不好找工作,就又读了一个硕士" "自费?" "是啊,我也想申奖学金,就是不太好申" 我转移了话题。 心里估算着, 学费+房租+日常开销 一年最少18万左右, 说读就能读? 眼皮都不眨一下? 想起我父母, 爸爸每天凌晨一点起来去批发蔬菜, 妈妈每天从早上七点去市场卖菜,卖到晚上七点。 没有节假日(除了春节),节假日是最好卖的时候。 就这么干了二十年,一个月也才几千块钱。 至于一年拿出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送我出国,我想都不敢想! 贫富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人在欧洲,刚才查了2022年学费(欧): 本科:9500~32000/年 硕士:13500~32000/年 生活费用,官方给的是, 学习花费、笔记本、阅读器、打印:650/年 租房:6000/年 食物:3000/年 交通:600/年 保险(必交):1440/年 总计:13500+650+6000+3000+600+1440=25190/年 32000+650+6000+3000+600+1440=43609/年 按人民币汇率8来算:20万~35万/年 对于我本人 房租一个月1000欧(两人住), 吃饭300欧/月(自己做饭),如果去餐厅或者点外卖600欧都罩不住。 交通没多少,骑自行车(100欧) 保险100多欧。 所以官方给的费用算是比较客观的了, 并且,从一个人正常的诉求来讲,还要买衣服,偶尔去旅游,就算不旅游,跑步,健身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也会花钱,那些都没有算在内。 所以,18万/年真的算少的了。 最后回到主题: 我想表达的不是国外的xxxx多贵多贵。 而是,, 这种费用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 中国的2020年人均GDP是1.05万美元,也就是7万左右的人民币, 不过,这并不能反应普通人民的生活。 可以看看收入中位数,27000多/年,它与人均GDP的差距有多大,你就能感受到中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收入 中位数 GDP的数字对底层老百姓来说,除了增加民族自豪感,似乎也没啥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今天特地把小数据拿出来晒一晒,这个数据是... 不知道是该说荣幸,还是觉得心酸, 我家的收入仅仅在这个中位数之上,但远没有达到人均GDP的水平, 除此之外,还要减去生活开支,考虑家里老人,有孩子的话要考虑孩子, 再生个病???? 。。。。。。。。。。。。。 总共算下来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积蓄还有多少。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回到上面20万~35万一年的学费。 让人窒息。 更深一点说。 教育资源的天平从来都是倒向The rich。 这是不公平么?这不是!!! The rich有能力承担的起而已。 而普通人,跟其他普通人竞争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高中,大学到研究生, 最后有机会出国, 然后发现,他们拼死拼活,打败多少竞争者才得到的, 在The rich那里“不过几十万的事”。 想起之前刘强东说的“中国人已富到赚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了 ”, 刘强东:中国人已富到赚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了 我真心觉得,ZF在调解贫富差距上还有非常远的一条路走!! 答主还真不知道自己上的是公立还是私立, 度娘说是公立,百科上没写。 排名top100,博士,专业排名大概top10吧(诺奖就在隔壁屋), 评论里说卖菜都能供我出来读书, 很遗憾,我家确实没找到发财致富的方法。 本硕都是国内读的, 本科四年学费(4000左右)加生活费不到5万, (学校食堂真心便宜,一天30块钱不愁吃), 就这,我妈天天愁的生怕供不起我。 硕士拿了两年奖学金, 勉强交了学费。 第三年还是硬着头皮交了8000。 这边博士有三类: 自费,合同,奖学金。 我肯定自费不起。 ~ ~~~~~~~~~~~~~~~~~~~ 最后,推荐各位看看《大明王朝1566》, 每个时代的人看着前朝的种种劣行, 嗤之以鼻!!! 然而,历史总是会在处理不同阶级人的人性和蝼蚁死活的过程中, 显得格外无奈,周而复始。 时代变了,月亮圆了。 或者只是换了波人看月亮而已。 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评估,未通过,修改,删删减减,能放出来的只有这些了。 |
我在中国享受到的便利,包括低廉的外卖费,遍布各个地方的24小时超市,中国建造的速度等等一切,是因为有着很多很辛苦的劳动人民牺牲他们的时间,生活,健康才能得到的。 ——————————— PJLab计算生物部门招聘引流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4520190 |
我跟大部分回答的经历是相反,我是从美国来中国的。但是,我觉得我的最大收获其他人也应该体会到。 作为一位在很多中国人的环境长大的华裔,我是比一般的美国人更了解中国,可是我来中国之前不断听到就是,“小心,中国很脏,很乱,很危险”,令我准备来的时候,心里做好一种貌似准备去打仗的状态。这也不能怪我身边人,因为我们一贯接触到的新闻都是讲中国最可恶的事。 但来了之后我才发现我有多傻(我也告诉我爸妈他们也有多傻)。我打的那么多次还没被人砍过。我经常坐地铁也没被小偷偷过手机。哪怕我是吃了地沟油,我现在身体比以前更壮。最重要的是,我之间还遇到了很多好心人,让我在这边的生活过的很好。 同样时间,我在中国也遇到不少人问我美国生活是怎么怎么样(知乎也回答了几个问题)。这时候我也发现中国人也对美国有很多误会。 打个比方,我在quora今天看到这张图: |
|
这种组合在美国学校(甚至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我高中虽然没有白人,但黑人,中国人,墨西哥人,东南亚人,印度人,都分得清清楚楚,来往多的都是跟“自己人”一起。我去到大学也是一样。这次白人多了,但事实证明他们除了礼貌上跟你沟通,但想进入他们的圈子还是有障碍。我们虽然都是同一个国家长大,但文化差距也是太大。(虽然也有例外,我也有白人的好朋友,但是少) 但我还是回到重点吧: 两个国家都非常大,美国三亿,中国十三亿,但我们很多时候就凭一条新闻关于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 (或更可怕的一部电视剧)来判断整个国家的状况。这就让我发现媒体的影响力。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好坏,很多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所以我就学习去思考,去怀疑,去了解双方的观点再去自己去判断真实。这就是出国给我的体会。 |
我在美国读的博士,毕业后又在这边工作,算一算也差不多有10年了吧。 感受很多,以下几条都是最大感受,不分伯仲: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觉得勤能补拙,只要努力什么都可以实现。然而越往后走,越发现选择是多么地重要。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一个好的导师,一个好的行业,一个好的方向,都能极大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是否回国,抑或是留在国外,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做好选择,然后努力拼搏,才能最有效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2. 文化隔离比物理隔离更深刻 虽然冠冕堂皇说的都是要尊重各地的文化,外国人也的确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也仅仅是兴趣而已。主导的,依然是他们本国的文化,而且如果你要留在这里,就要顺应他们的文化。 所以在国外,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是融入。如果不能融入对方的文化,时间越久,你越会有隔离感,而这种隔离感会让你更容易将所有事情都归结于人种差异、文化差异。比如说,你会感到和本地人无法交心,或是职场上有Glass ceiling,你周围玩得好的朋友还是中国人,你的孩子也更愿意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 然而融入,并不是简单的接受对方文化,而意味着对自己文化的舍弃。再进一步,即使你肯舍弃,你又如何去弥补18岁、22岁甚至更久之前在这里的缺失呢?就像他们不可能理解我们对于打沙包、踢毽子、拍洋片、跳皮筋的感情一样。 3. 有很多不一样,也有很多一样 不一样的比如: 强调个体的感受,所以认为小家最重要,高于工作,高于集体利益;也是因此,非常依赖药物,因为他们不愿意忍受疼痛和不舒服; 法律法规极为细致严格,比如不同水域钓鱼的规定,可以拿的鱼及大小,甚至规定鱼钩种类。公园里哪个地段必须用狗链,哪个地段可以不用,都规定得详细清楚,一旦违反,就会受到重罚; 公共设施发达,很多公园都是免费的,里面都有可供孩子游玩的设施,图书馆里面也有专供孩子玩耍的区域; 对弱势群体,比如孩子、残疾人、妇女有很严格的保护; 总体来说美国人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有多少花多少,甚至贷款花明天的钱,努力攒钱的人有,但是不多。 一样的比如: 对父母的孝顺,虽然他们不跟父母同住,关系相对平等,但我看到很多美国人跟父母依然十分紧密,父母会帮子女带孩子,子女也会带父母看病,给他们养老,这与先前想象得很不一样,中部的人普遍偏保守,这样的情况比较多; 对婚姻很谨慎,并不是想结就结想离就离,很多人会约会很久,直到确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一半后才结婚。他们离婚率是很高,但并不是因为一开始不慎重,而是他们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因此觉得这样的生活不舒服了,就离了; 他们的孩子也会参加很多课外班,竞争也很激烈,父母也都希望孩子去好的学区接受好的教育; 最后,人性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各种各样。有玩世不恭的,有偏激愤青的,也有保守、安土重迁的。虽然文化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但是人性始终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国家的比例不同,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罢了。 |
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生活有这么多种活法,原来我们一直活的那么的心累。 在国外最让我受到冲击的就是他们对每个人价值观的尊重。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所有人都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在国外,你唱歌可以被认为很酷,踢球可以被认为很酷,钓鱼可以被认为很酷,努力工作也可以被认为很酷。对应的基本你每一个想做的事情都可以找对应的同好者对应的圈子。甚至书呆子也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很酷。 但在国内,大家真的很累。所有的人的价值观都被社会价值观所绑架,你不遵从只能被排挤和当作异类。基本一切都围绕着内卷和搞钱。只要你能赚钱,你所做的一切都显得不可一世,笑贫不笑娼,哪怕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也是能力的体现。一切赚不到钱的爱好和能力都不被尊重。唱歌赚不到钱的人就被认为虚度光阴。踢球赚不到钱的人几乎被认为浪费生命。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被拿来内卷和搞钱上,哪怕是透支生命。 很大的感触就是,在国内真的每天千篇一律,仿佛是在流水线上无止境的重复着同一天的生活。在国外真的很容易停下来,去过好每个不同的一天。 追更一下 看到有很多朋友觉得是鬼佬假客气和敷衍你,但我感觉其实真的不是。特地追更一下。 在我刚到布里斯班的时候住在一个类似联排house里,然后有一次晚上回家没带钥匙,被关在门外,窗户上又有类似防盗网的护栏,想爬窗都进不去。正好那时候房东人也不在澳洲,也没有备用钥匙可以用,开锁的话要各种备案非常麻烦,价格也很贵。 然后我就非常绝望的在边上711买了几个很细的发夹,想着能不能把锁给捅开,或者把门想办法踹开。但基本都不太能行,一直弄到快十点。旁边老大爷听到动静出来,看到我鬼鬼祟祟的撬门,就问我需不需要帮助。在我说了我的境况之后,他就找来他朋友也是另一个邻居,一起过来帮我研究和想办法。 最后他和他朋友合力拿了撬棍帮我把我的窗户护栏给撬开了,我在旁边拍手助威。然后我钻进窗户把门打开了。当时弄到太晚就各自回去睡了。最离谱的是,第二天非常早我还没起床,我就听到他和他的朋友就过来用电钻重新把昨天撬坏的护栏给修好了。让我免除了房东和物业的很多处罚。甚至修好都没跟我说就回去做自己工作了。我当时真的非常非常感动。明明是我的疏忽,结果不认识的邻居主动帮我解决了一切问题。甚至在我还没起床也没跟我说就给我修好了。晚上回家我特地买了很多水果挨家去感谢。 我当时真的觉得他们非常热心和真诚。在国内基本很少和邻居来往。新搬来的陌生邻居掉钥匙之类更是没人管你。相互之间就有着很大的隔阂。我也跟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有空会在院子里一起BBQ,他们做的除了烧烤,还有一个带牛肉的汤用面包蘸着吃很好吃。隔壁还有法国小哥经常自己做了一些像芝麻丸子的东西请我一起吃。就社区的人真的相处非常开心。但在国内真的感觉大家戾气非常严重,从评论里一些他们也感觉到。 再次追更 还有一点就是风景真的美啊 特此献上我拍过最满意的一张 在布里斯班的热气球上拍的城市全景 |
|
|
|
在有人的提醒下发现刚才拿成墨尔本的照片了。 那就再补一张布里斯班的Moreton lsland的真人照好了,说网图的可以出去罚站了。 |
|
看了很多评论有一些感受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毫无意义 可国内现在很多情况是 你如果不赞美,你就是在诋毁 你赞美的太少了,你就是口是心非 你赞美的力度太过了,你就是阴阳怪气。 不赞美就发声还真是难啊。 再次更新 看到很多人在提拜金和内卷是因为人均GDP低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我并不赞同。 二十年前,我们更穷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国外一些比我们穷的地方也不是这样的。重点不在于穷而在于贪,导致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另外,很多人觉得内卷的对立面是躺平,我也觉得十分可笑。我反对内卷,反对拜金。并不是说我在支持躺平和游手好闲。我支持为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业而努力,但我反对内卷,反对低效而麻木的做无用功。 人的一辈子短暂而有限,是需要认真和努力的活着。不能被世俗的价值观所绑架,每天庸庸碌碌,麻木不仁的做着没有意义的事,追求没有意义的东西。应当去为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去努力,而不是去追求世俗让你追求的那些。 看到一些评论后不得再感叹一句: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割自己人民的韭菜会比割他国人民的韭菜要更加高贵和高尚? |
一直以来我都忽视了“人权”的重要性,从小到大我接受到的教育竟然一直是“如果不够优秀就不配爱,如果做不到最好就是垃圾,如果达不到标准就最好别活着”。就比如在河南高考的我,如果分数低了我就会惶惶不可终日,如果排名靠后就会产生发自心底的恐惧,但分数排名高的话我就产生吸毒一样短暂强烈又无用的快感。 大概耶鲁让我受到最大的感悟就是对于“人”的尊重,你在这方面不好,只能说明在这个标准下对你的评价低罢了,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套评价体系,千千万万种人的样子,大多数人认同的标准就一定能套在你身上吗?只要是“人”就是最配得到尊重的,你的感受和想法就是最最重要的,分数和排名,业绩和相貌,这些都不是否定一个人的理由,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否定你。你是一个独立又自主的人格,你值得拥有爱和呵护,有无上的资格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
普通且自信。 欧美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普通人,即便是没什么学识,没什么地位,没什么财富,总之就是没有任何世俗认为跟“成功”沾的上边的东西,也能非常自信,生活中经历过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拿来当作吹牛的资本。就算遇到所谓的名校生、官员、土豪、学者,可能会赞扬一下或者酸一下,然后继续我行我素地自信。 我很喜欢这种不依仗外物的发自内心的自信,让他们有勇气抗争各种生活中的不公。这种“就算我是一团一无是处的垃圾,我也要享受到我应有的权利,并且愿意为了自己的权利去努力抗争”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不仅是工作生存,这种迷之自信在恋爱交友中非常有用。 虽然这种自信也会带来无知、自大、粗俗、自私、暴力、混乱,造成种种问题,但是鲁迅说得很好“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对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读书学习考试做题的好学生来说,非常需要被这种思想熏陶和感染,承认自己普通的同时,建立起脱离外物发自内心的自信。反而是很多学历不高早早出来混社会的青年,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种普通且自信。 |
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所在的世界却有着天壤之别。你拼搏一生都未必能够得到的,却是他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出国留学会迅猛而又剧烈地放大这种内心的无力感。 当然不是所有出国党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因为许多出国留学的人来自一线城市或者条件优渥的家庭。对这些人来说,所感受到的差距并不会十分强烈。 我来荷兰的第一周的周末,去了阿姆斯特丹的科技博物馆。博物馆二楼是专门为孩子们开设的活动,有主持人全英文讲解,家长和孩子可以上台互动。三楼以上是各种科技体验,甚至设有实验室,里面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老师会去引导孩子做小实验。顶楼是咖啡厅,有的家庭带孩子在休息,有中年人在悠闲的看书,也有老年夫妇一边和咖啡一边悠闲的眺望风景。 我看到这些孩子,想起我出生的小城。2018年的现在,这个小城依然没有一所博物馆。没有双语环境的孩子们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在周末去老师家里拼命补习发音完全不准且并不实用的应试型英语。而年轻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纷纷去一二线城市工作,安家落户。留给孩子们的,是与十几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提升的教育资源。 我观察过荷兰的中老年人,甚至是修马路的工人,坐在超市门口的流浪汉,他们并没有人如我在乡下的亲人一般双手皲裂或者布满老茧。在荷兰的绝大多数人都在悠哉地享受生活的时刻,我在乡下的亲人们大概在苦恼何时才能凑齐10万块钱,交上养老保险。 并非嫉妒和抱怨。从小城出国,到现在已有几年之久,我逐渐发现这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无法轻易跳出的社会框架下,都有自身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我没来欧洲之前,一直在日本留学,而彼时这种无力感并没有如此的深刻和强烈。东亚文化下的中国和日本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日本,同样能体会到不小的贫富差距,能体会到底层人民为了生活而忍气吞声的压抑,和社会所大力鼓吹的卧薪尝胆式的奋斗和努力。 上小学时,由于学校人手不够,英语课曾让体育老师代课。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学的专业是政治。高中进步了许多,班级里分到了学校仅有两个过了英语专八老师的其中之一。而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手段之一就是近乎残酷的管理,体罚和谩骂更是家常便饭,以此逼迫学生付出高强度的努力去参加这场残酷的竞争。但由此产生的最负面的效果是:学生并不享受学习,也往往不敢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即便后来我在早稻田大学读书,也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早大商科里最著名的恩藏教授,在课上对学生的发表不满意时也会毫不留情面的批评,怼到全班人集体鸦雀无声。我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怕被批判到一文不值,怕暴露自己知识的盲区而被训斥。 来到欧洲后,有一位教授看出了我的胆怯。曾对我说了三次同样的话:不要怕,不要担心。在我的课上,你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想法,都是有价值的。一定不要害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我也逐渐发现,欧洲的学生也并不都是提出精明的问题或者观点。有些,是幼稚的,浅显的,但没有人会批判他们的观点是愚蠢或者可笑的。对于提问或者发表意见,他们并不会有心理负担。而我看到了更多的人,是发自内心享受学习和为之努力的过程。仿佛努力不是一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过程,而是享受自己所做事情的过程里自然而然的附加物。 每年当我回到小城,以上种种反思所带来的无力感会格外强烈。 这么多年过去,小城学校里的操场修好了,教学楼翻新了,可资源和人们的观念并没有比之前有太多的不同。我在如今小城孩子们的眼神中,甚至看到了如我当年一样的恐惧,厌烦,和怯懦。回农村探望亲人时,他们有些也盖新房了。可平日的生活,依然是几十年如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这个星球上,我们都是人生这个游戏的玩家。我们背着降落伞跳到了这个地球,有的人上来就捡了狙击枪和8倍镜,而小城中的人们,大概捡了个平底锅,并且这么多年,依然只有这个平底锅。 我想,可能有一天,我们不再会为生活所迫,不用再给自己强打着先苦后甜的鸡血,而是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在平日闲暇时享受生活。可能有一天,小城的孩子们不再会因为抹杀个体差异性的教育而胆小怯懦,焦虑甚至抑郁,而是能发自内心的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许有一天,我不再如此无力。那时,我也应该可以为这些挣扎中的人们做些什么吧。 |
2018去德国出差,一个星期 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不像真的 给我感受最深的如下: 1.野外好多苹果树,果实累累 2.酒店没有空调 3.高速公路很窄,与乡村小道无缝衔接,不收费 4.卫生间没有异味,有纸巾,有擦手的毛巾,有女性收集卫生用品专用的袋子,纸巾上都有印花,洗手台上插着花,窗户上有白色蕾丝花边的小窗帘 5.餐馆餐桌上都插着鲜花,所有餐馆 6.住的酒店电梯没有关门按钮 7.周末的高速公路上全是房车,带着自行车 8.大货车好干净啊,都是全密封的 9.城市桥下,路边墙上很多涂鸦,五颜六色,乱七八糟 10.城市里的小店晚上五六点钟就关门了 11.酒店竟然是四星级的,但房间很小,床特别窄,酒店热水竟然一下子就出来了,前段没有冷水,把自己差点烫着 12.出差所去的工厂里竟然放着音乐,工厂墙上贴着美女海报,办公室里奇形怪状的办公桌和吊灯,会议室里摆着很多饼干,蛋糕,糖 13.路上都是奔驰 14.小孩都喝凉水,饮料,没看到有带保温壶的 15.小镇屋顶的颜色都好鲜艳,窗台,墙角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鲜花 16.那个工厂宁愿不接单都不愿意提前交货 17.德国人太爱抽烟了,城市里烟头超级多 |
博四的时候国家公派去芬兰交换了一年,至今那段时光都是让我怀念的。 只记得那时候天天觉得日子过得好快呀,一年时间转瞬即逝一样,特别容易患得患失。 后来想明白了患得患失的原因,那就是太久没怎么经历过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所以会很怀念以前的快乐时光,即使现在获得了久违的快乐,也会特别害怕失去。所以得到也不是不得到也不是,很拧巴的一种状态。 当时是博三的时候科研状态不太好,毕业标准还没达到,总感觉毕业无望。还有就是出国前夕我还在负责一个项目,那个项目让我特别头疼,组内没有人能解决项目要求的问题,然后DS还硬塞给我,导致我硬着头皮写了好几个项目报告,每次写完甲方那头都不满意,打回来继续,真的是很折磨的一段时光。我记得我跟DS说要离校准备出国的当天晚上,我还在硬编那个垃圾报告。当时真的恨不得2秒钟后就飞到芬兰,逃离实验室,离得远远的。 到达芬兰后,我是第三天去找的外导报到。外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高呀,小一米九的大个。穿的很随意,一件像卫衣似的大红外套。他全程带着我进行学籍注册,挨个实验室带着介绍,安排工位,介绍食堂啥的。现在想想就后悔当初英语没准备充分就出来了,很多地方没能发挥好。 准备完这些手续后,我俩就在他的办公室交流了一下研究内容什么的。说出来都怕大家笑话,当时外导说了一句:So,what can I help you?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当时真的像电流穿过我的脑子的感觉一样,我简直太感动了。可能我太敏感了,不至于反应这么大,但在当时,在我被国内的lj项目摧残之后,这就话就是温暖到了我脆弱的心。 后来就逐渐开始了正常的科研生活,我很喜欢芬兰的校园环境。首先校园的建筑设计的就让人觉得很亲切,能够看得出来是真的有设计在里面,不是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 |
|
|
|
里面哪,有很多讨论室,可以说是走几步就有沙发、座位什么的,目的就是支持学生有想法了随时坐下来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非常喜欢。 |
|
网上找的,后来换手机了,找不到以前拍的了 学校的博士答辩模式也很不一样,大家穿的都很正式哈,我还是挺意外的,平时我导都是大半截袖那种的。中间那个大帅哥是我导Tuomas。 |
|
我导气质一绝呀 课题组在冬天和夏天都组织过聚餐,这是夏天在学校院子里的大树下吃披萨。这个现做的披萨味道一般哈,真不如超市里冷冻的好吃。 |
|
冬天那次活动挺特别的,室外桑拿。。。当时外面零下10°左右吧,还是有点冷的。芬兰人对桑拿的喜欢简直是狂热呀,公寓下面,个人家里都会有桑拿房。这个桑拿的流程是穿着泳衣去外面的一个特别热的汗蒸房蒸几分钟,热透了以后一堆人出来去露天的一个温泉里泡着,然后反复重复这个过程。。。因为汗蒸房温度太高,不让带手机,就没拍照。桑拿确实是一个放松的好方式,这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和实验室的成员包括导师一起出去蒸桑拿,泡温泉。。。 在芬兰你还能享受美丽的室外风景。我所在的坦村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森林里掏出一块地建的村子,周边都是湖泊和树木,自然环境非常好。而且人口少,地方小,出门就是林子,随时溜达。下图是夏天早上在湖边晨练拍的,真的特别好看。 |
|
|
|
|
|
松树的年纪都很大,保护得很好 |
|
小松鼠也很多,每次从公寓出来都能看到几只,我还喂过它们花生。 |
|
可爱小松鼠 这个是芬兰堡上拍的,特别喜欢这种大草坪。 |
|
圣诞节肯定少不了,确实是人家的节日哈,装饰起来一下子氛围就出来了。会有圣诞集市,很多商家在小木屋里卖东西。 |
|
|
|
对了,还有学校的办公系统也很让我意外,学校购买了很多正版软件,你需要安装哪个软件,可以直接给IT help发邮件,那头远程给你安装,还有一些软件他们也会定期集体升级更新。电脑出了任何问题也是发封邮件等着人家远程解决就好了,看了看我笔记本上的各种破解软件,这种模式我还是很喜欢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还有打印机是免费使用的,而且居然是彩打!!!在国内我们实验室也能打印,但是真的整不起彩打。在这头每次彩印我都觉得很奢侈。 毕竟是发达国家,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都不错。他们的税收比较高,挣得越多收的越多,导致大家的贫富差距没那么明显,所以在就业方面的包容度就很高。大家的心态都挺平和的,路上偶尔会有人跟你打招呼。在芬兰的交流期间,我的内心得到了久违的平静。实验室时间比较自由,毕竟是CSC资助去的,外导也不怎么管我,生活费基金委给的还很高,足够消费 。由于状态调节的比较好,在交流期间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还是我毕业论文的重要支撑内容。记得临走的最有一个月,患得患失的毛病又加重了,哎,真的很喜欢这里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环境。 出去以后真的长了见识,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出去走走的。 看到大家讨论得比较多,还有一些问芬兰消费的问题,我在另一个问题下面也做了回答,里面说了一些,大家可以看一看。在消费方面也真的是只有去过了才知道原来没有想像的那么吓人。 在读博士生们,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不会选择读博?872 赞同 · 219 评论回答 看到大家说照片好看,我就又搜罗了几张老图,继续养眼哈哈 |
|
我住的公寓朝西,日出是看不到了,天天能看看夕阳。这是有一天瘫床上无意中往外面瞄了一眼,瞬间拍下来了。夕阳美景,一只河鸥入镜,更给画面增加了一丝惬意哈。 |
|
冬天那里很容易起雾,特别大的那种,能见度超低,但空气很不错。 |
|
0 我真的喂过小松鼠 ,一边录一边投喂,镜头没控制好。 |
|
|
|
报名了学校的一个急救课,我觉得这个课很有意义,就参加了。老师讲的很好,还有实践操作。 |
|
小笨猪 13 次咨询 5.0 7526 次赞同 去咨询 |
国内一路读书到高中,不敢犯错,不敢承担叛逆、松懈带来的被学校淘汰的后果。不敢有偏科,不敢有影响靠学的兴趣爱好。经常崩溃着坚持。家庭幸福,但一切在青春期似乎没有比考学更重大的事。我不是个做生意或者头脑精明的人,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我没考到大学未来没有好的工作还怎么实现个人那点渺小的理想。国内孩子大家都了解,我重点说说出国后。 出国后,自由,身心自由。我一下放松了。留学是我做过最对的决定。 【背景】:读的是QS世界100左右的大学里的热门专业,不算是名校但在当地含金量很好。大学八年内读完就行,专业随便换,学校转学分所以学校也随便换。不限年龄,大学里有非常不错的西餐厅和酒吧,有配套幼儿园。【反思】这给了年轻人野心勃勃阶段足够的时间尝试去工作、去创业、去实现年轻人的不服输,哪怕输彻底了学校都欢迎重新来读书。或者边读书边工作,每学期标准是四门课,成绩好的可以申请5门,事情多比较忙的可以哪怕只学一门。事情更多的可以随时暂停学业以后再回来读。(反正就是八年读完,时间自由安排)。 比如我,我大学四年的课程读了6年,因为我中途结婚生了两个孩子。 没有人在乎我的皮肤颜色,没有人在乎我长相如何,甚至没有人在乎我产后胖的走型。没有遇到种族歧视(也可能有,大环境素质比较高都很礼貌我不知道)。路人夸孩子可爱,帮拿推车,同学赞扬我韧性足,老师也会在课堂温柔的对待我嗷嗷待哺哭泣的婴儿帮我开门,就连大学里都有强制要求一定得有的母婴室能让我体面哺乳。 孩子再大一点以后,我把他们放在自己大学里的幼儿园,下课或者图书馆出来后接他们回家。从头到尾我不需要老人参与,这非常有助于夫妻育儿的责任感培养。偶尔请个小时工就能让生活变得轻松愉快。我还能跟同学在bar小酌一杯聚个会赶个due。 大学环境非常宽容,草地上躺着聊天是日常。有带狗的,偶尔还有带羊来上学的。上课上着听到baa~~baa全班笑~~~很暖心。 习惯了在国内老师严格霸道说一不二的模样,这边的教授每一封邮件开头都是“希望你课程都顺利、希望你今天开心”,过程都是教授很谦逊的“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帮到你?”“真的很抱歉,我没有讲明白让你困扰了”“祝你复习愉快”。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素养是我们那十八线城市带着官僚作风的老师身上没有的。(因为我没有在国内读好的名校的经历,没见过真正的教授和名院氛围,这纯怨我成绩不够好,我相信中国的名校教授会更优秀,毫无疑问。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呀。好的教授会影响引导人的三观。) 【工作】这个就不像大学那么美好了~这个全凭个人。喜欢安逸的说不出什么太大利弊,可能还觉得国外好一些,毕竟发达国家有福利。但喜欢奋斗的人在哪里都会有压力和竞争。(我个人觉得“安逸”是比较有风险的,如果不是家底很厚到能覆盖这个人一生的所有意外,还是要奋斗的。人生意外总还是很多,始终要居安思危的。)再论竞争,国外跟国内一样的,阳招阴招都有,涉及利益的时候种族歧视也会频繁出现。比如国内有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香港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佬这种黑暗话题,海外有中国人天天骂印度人、华侨说自己是老外、甚至南北方聚小圈子互相嘲笑……外国的月亮这时候并不圆……我们在这个社会不论在哪都要奋斗不息,该面对的都要想办法化解。选择留下或者回国都是要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不能用收入高低来衡量对比两国环境,我觉得是不全面的。因为收入的高低全取自于自身的奋斗能力和付出的辛苦。在哪里都不容易。各自有各自的不容易。 就我们夫妻而言,我们是没有能力在国内掀起波澜的普通人。目前还在海外定居,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教育吧,不想他们经历我小时候的那种应试教育。夫妻二人没有北上广户口,回国好学校受限。想让他们没有压力开心长大,目前学校是选的私校,小初高直升,私校教育不错的,又没有国内私校那么贵,再者考个本地的大学文凭就已经是世界上有排名的学校了。可如果回国,就他们这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作业的学生,怕是小学就要崩溃着被分流到中专了吧。其次是因为丈夫的生意也很稳定,资本主义国家跟国内生意还是有些架构的不一样。他自己也跟不上国内的节奏。在海外大富很难,不比国内机遇多。但能随时给自己精神上放个假这一点国内却又比不上。(比如我老公的某一阶段,他在老二出生后陪产非常累,于是每天早上10点后才去公司,他虽然会熬夜完成工作,但坚决早上起不来,这换成国内体制怕是早开除了吧?)(再比如我老公自己做生意,他对很多应酬都可以说No,换成国内早得罪了不少人吧?)(再比如,他对客户说“我今天休息,不好意思明天再联系”。在中国客户谁还吊他啊?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 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国未来一定是第一强国,想赚钱一定还得在国内。在发达国家不论领工资还是创业都是极度艰辛的。贫富差距小,工资是一眼看到头的,不会有什么大进步,个人所得税率极高33%。自己创业吧:发达国家创业的人是最辛酸最辛苦的,有人开玩笑说“门口扫地的都是老板,请不起人也不敢使唤员工”是真的。任何发展决定都结合眼前现状分析利弊吧~ 综上所述,出国给我的感受就是:多了一种选择。任何选择都不轻松,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想要出国的人一点真实的讯息。 纯个人分享,请大家勿喷……… |
原来做个快乐的废柴不需要有任何负罪感 独自一人在美国的头一年,最初的新鲜感过后由于实验室暂时只有我一个人,从未体验过的孤独(一整天都难以有人可以说话)加上学业的压力,对家人的思念各种原因,经历了一段最难熬的时间,每天就靠跟在国内的老公语音通话加跑步运动坚持下来。 一天在休息室吃午饭的时候无意中加入了同一层楼比较远的一个实验室的一群女孩中,是个印度裔老板的实验室,在同一层楼但跟我离的很远,一群年轻活力的女孩每天一起吃饭八卦干活,那天因为午饭时休息室人比较多,正好就她们那桌还有空的位置,我就问能否坐她们旁边,她们纷纷表示欢迎。 就这么开始边吃边聊,有个女孩是哥伦比亚裔,个子小巧,长相甜美,非常活泼健谈,聊着聊着她问我想不想家,我回答说当然想啊,也表达了一下自己目前觉得比较有压力,但不得不坚持,因为出来就是想认真做出点东西,希望能够有点成绩再回去blablabla, 总之就是 I can't quit. 谁知,她们听完纷纷一脸懵逼:Why? 哥伦比亚女孩认真地告诉我:you can quit anything when you are not happy. 话题很快被岔开了,但这句话确实让我思考了很久,是啊,我们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各种责任,从小就被教育要坚持不能放弃,但究竟有什么是真的不能放弃的呢,坚持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后来那个女孩邀请我去她家参加了一次她举办的小型音乐会(little concert),在她跟两个室友租住的旧公寓里,一群年轻人各自带着自己的乐器(各种吉它,键盘)轮流表演,其他人坐在地上作观众,一起享受音乐的乐趣,这些年轻人中多数也不是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是因为喜欢而聚在一起演奏欣赏。当天女孩的爸爸和妹妹也帮忙一起张罗接待,爸爸和妹妹都是特别和善有亲和力的人,她爸爸和她还共同演奏了一首曲子,我还遇到了一个中文说的特别好的男生看到我就找我练习说中文,他说他的中文是在台湾和北京居住期间自己学的。 |
|
类似这种场景 那次聚会过后就没看到那个女孩,后来她同组的另一个女孩告诉我她离开去其他实验室了,因为她不喜欢杀小鼠(她们原来组做小鼠实验很频繁),这还真是亲身践行了"quit when I am not happy." 后来我也逐渐适应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坚持运动,周末会自己一个人去探索所在的城市,看球赛,看海,观鲸,博物馆……改变最大的是自己的心态,摆脱了“目标-实现”型的生活态度,把自己真正当成人生的过客,体验每一处风景,感受每一刻的心情。不再给自己设立预期目标,而把每一天都当作一次未知的探索。 印象很深刻在第二年,当我已经慢慢变的不再在意穿搭和护肤,每天就是运动鞋加T恤牛仔裤,外套一件宽大的防晒衣,戴着棒球帽,连防晒都经常懒的涂的时候,有一天从超市拎着几大袋购物袋,等公交车的时候直接往花坛上一坐,感受着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觉得世界如此美好,自然地流露出放松、惬意的状态,一位端着咖啡匆匆走过的大叔经过我前面后突然停下转头对我微笑着说了一句“you look good, have a nice day.”说完又匆匆走了,当时我心想:yes, I am good. 这是似乎是我人生前三十年都从未有过的一种好的状态,摆脱了对容貌、身材、学业等等各种事情的焦虑,摆脱了恐惧,感觉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敢于面对任何生活。 独自在美国学习的两年按照传统的学业标准来说并没有很突出的成绩,但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强大了起来,不再被很多无意义的想法(比如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等)所左右,浪费宝贵的精力和生命,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现在可以感受人生的快乐,世界的美好,而不要被过多的束缚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干扰了自己的内心,以致于错过了人生的风景。 推荐一本书吧 |
|
广告 【正版】让人生停止灰暗的艺术 京东 ¥121.18 去购买? |
|
不孤单的科研狗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14115 次赞同 去咨询 |
这个世界原来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原来是这样。 |
我曾经是认为人类的未来必定在美国,也就是当时我写的东西都是自己写在纸上。要不然今天估计要被骂成狗了。 当然,因为有这种想法我尽管我的英语从高中就没及格过还是一遍一遍地考托福,GRE,最终还是来到了美国。 到美国的时候我是异常激动的,传说中这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肯定能从这里有一番作为。 不过随着在美国呆得时间越来越久,它许多光环也慢慢褪色。比如,我曾经认为美国是国际秩序的捍卫者,虽然有的时候也会做点小动作,但总体而言是维护国际秩序的。 可是吧,后来当自身利益跟国际秩序出现矛盾后,它竟然摇身一变,不是模棱两可,也不是暗中动作,而是明目张胆地就开始玩“让你不戴帽子”的把戏。这对我是非常震撼的! 而接触的人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 比如毒品问题,在8分的公立高中竟然有老师给学生卖毒品的事情发生; 比如性教育问题,14岁的女孩儿去看医生,医生竟然跟女孩儿说:“如果你怀孕了,你有权力不让父母知道,我会为你保守秘密”。 比如种族问题,我本人被人说过很多次“f*** Chinese” 比如贫富分化问题,私立学校竞争激烈严重睡眠不足,公立学校浑浑噩噩,完美杜绝了阶层流动。 比如宗教问题,电视机整天要么是见到上帝了,要么是看到鬼魂了,还有牧师防疫等一系列骚操作…… 比如反智问题,有大姐信誓旦旦地跟我说,登月是假的,还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 …… 光环褪去,我也奔着不惑之年去了。这个时候看很多东西慢慢也就更加冷静了一些。而冷静在现在这个时候可能并不是多么好的状态,因为中国人会觉得我不够反美,美国人则会觉得我太亲中。 不过于我而言,出国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带节奏。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去年(2020)一月份我就说过中国的抗疫是世界第一。那个时候正值《方方日记》在海外炒得火热,我被人一顿狂怼: 有说什么美国肯定做得更好的; 有说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也做得很好所以跟体制没啥关系,都是东亚文化好的; 还有说死那么多人,你还给中国唱赞歌,你无耻的…… 最终,美国显然没有做得更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也逐渐破防。而中国死的所谓“那么多人”,到了今天如果按照比例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而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反过来,当我说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巨大差距的时候,又被国内的人喷了 有说我收钱做反华宣传的, 有反复拿两弹一星来带节奏的, 有怀疑我营销号骗钱的, 有骂我汉奸的…… 当我说,美国的衰落并没有注定,美国还有机会的时候,好像又让一些人不开心了。 其实,美国依然很强大,依然很有活力,依然很有优势。今年美国房价已经在几轮放水下如此高涨的情况下,按照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也就是六万美金的收入住上一套100平米的公寓,如果按照中国人省吃俭用的方式也不过是五年就能攒齐首付。跟中国现在年轻人加班又低消费,却30年乃至60年都卖不上一个厕所比,确实幸福了太多。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中国人的省吃俭用,其实对于美国人看来这种省吃俭用简直就是自虐。 你当然可以吐槽说美国的房子要交房产税,美国的房子隔音不好,美国的房子不如中国那么便捷步行几乎可以做所有事情,这些房子都是动辄几十年的老房子,贫民窟的美国人也买不起房子……但是至少普通年轻人能买得起。 美国确实发展得慢了,问题也很多,可是,哪里就那么容易就崩溃了?哪里就那么容易就被超越了? 18年贸易战,20年疫情爆发,美国也有许多自媒体,疯狂地输出,非说中国崩溃就在眼前,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一个笑话。 中美这种体量的国家都不是一般的抗造,不要说中美,哪怕是伊朗,朝鲜,古巴也照样是能顶住一波又一波巨大压力几十年都活得好好的。局势不利给自己打气当然很正确,但局势稍有好转就太过乐观则很危险。 可以预见,中美之间的博弈是持久的,绝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决定胜负的。美苏争霸也足足用了44年才见分晓,就算以2018年作为起点,而今日的中国除了经济其他很多领域都跟昔日的苏联相去甚远。军事上当年的苏联可以跟美国抗衡,外交上东欧亚洲苏联也是盟友众多,科研上苏联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哪怕是在当时的高科技领域也只是略逊一筹,1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无数知名数学家,至于政治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分庭抗礼。至于经济上苏联也长期达到美国的60%,而且是正当壮年工业产值一度占据世界一半时的美国。 在此,我还是想说,如果有机会,还是出国来看一看,然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感受。 今天回顾一下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其实呢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谁更冷静,谁更客观,谁更能笑到最后。 归根到底,世界不会因为一时的激愤和满屏的情绪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朗普以为“极限施压”,羞辱毁谤可以帮助美国获得优势,其实恰恰是这个丧失了美国的优势。 同样的道理,羞辱美国,贬低美国,毁谤美国也不可能真正的帮到中国。情绪只能让人丧失理智,原理事实。一旦国民都被情绪操控国家的决策就会被情绪绑架而丧失弹性。 今天美国的很多窘境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情绪给绑架的结果。连戴口罩都不能客观看待,那么死60万人也算是自作自受。 然而,若论情绪,想想40年前,中国何尝没有过四处都是情绪的时代,但那也并不意味着崩溃,相反是另一个涅槃重生。 今天,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喜欢把对方比作苏联,觉得对方会像苏联一样很快解体崩溃。然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苏联的崩溃才是特例。无论中国亦或是美国都不会如苏联一样,二者在未来的岁月里可能会长期的此消彼长,此涨彼消。时有摩擦,斗争合作。 中国不是英国,不会走上全球殖民之路,因为已经过时 中国不是德国,不会走上军师扩展之路,因为这是死路 中国不是苏联,不会走上冷战对抗之路,因为注定失败 中国不是美国,不会占渔翁得利的便宜,因为无法置身事外 中国只是中国,克制冷静,和平崛起,这很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反复提到中国复杂的地缘政治,那么多的邻国,而且邻国又都不是泛泛之辈。任何一个邻国脑子抽风跟中国死磕就足以毁掉中国的发展。因此,他其实并不认为中国能够比肩美国,因为单单处理这些邻国就足够复杂了,而且美国还可以借力用力。如今看看印度,日本,还有台湾地区,美国依然还是用四两拨千斤,轻轻松松地挑动着中国的局势。 但是,至少中国政府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朝鲜战争后,中国全面撤出,不仅仅是撤出部队还撤出了干涉朝鲜内政的所有势力。中印,中越战争都没有把手伸进他国政府,甚至在中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控制战争规模。最近中印边境事件,更是连热兵器都没用。 看着憋屈,但却是中国当前复杂地缘政治的情况下的最优解。如果能够睦邻友好,那么中国最大的劣势也就成了最大的优势,宛如当年的晚期,西方列强如同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下来,好不容易才侵入大陆,而这用了将近100年,也就是给了中国100年去改革和试错。 此时此刻,只有更冷静,更克制,才符合中国真正的发展战略。而冷静需要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我们的对手,尽可能对事不对人,论迹不论心。同时也要明白,邻国的“不友好”并非一时,而是落后的一百多年里逐步形成的,扭转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付出。 估计,汉奸的帽子已经在路上了。罢了,也不是第一次了。 |
|
广告 华为笔记本电脑MateBook D 14 2022款 14英寸 11代酷睿 知乎 ¥4599.00 去购买? |
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没想得那么难。 1. 曾经觉得北大清华高不可及,常青藤更是遥远。出去以后才发现,原来除了牛人以外,还有很多普通人可以进去。到国外遇到很多广州的朋友,才发现广州留学风气比我们那里在很多。很多人高中开始直接攻SAT了。其实以高考的强度来准备SAT的话,应该是更加容易进好学校的。 而很多成绩普通的朋友,后来讲起来,一般先去美国一般大学,甚至社区大学,进去以后一到两年,有上进心一些的话,通过得到导师推荐,发表论文或参加公众活动经历,跳转到不错的学校,甚至名校。 另外,再不济的,有学渣朋友跟着父母入籍以后,去北大清华浙大拿个硕士文凭的线不要太低。 2.在国内觉得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难,而在纽约时候,只是去参加了一个lecture和演讲人LinkedIn以后就得到去环球实习的机会。期间经手的包括当年霉霉,Jay C在内的很多歌手的marketing工作。 实习期间遇到很多行业从业前辈,美式传统,参加各种social-networking, 而行业里的前辈往往会给予很多帮助。公司也有很多培训,比如安排NYC的职业课程学分,或者每周五pizza会安排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向我们讲述他们部门的工作,本周案例,以及回答我们的问题;和部门合得来的实习生可能就直接转过去尝试或录用了。还有一点是,这期间的职业社交,没有经历过职场性骚扰,而且虽然很多前辈,但觉得很收到尊重。 在纽约期间遇到的很多朋友,有喜欢国际关系就去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有喜欢时尚直接帮忙时装周的,有学法律就在仲裁庭的,有做化学博的参加非洲水处理project... 这些还都是国内出去的留学生的平台,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没有关系和后台,也许还有深层次的语言文化障碍,但似乎都是很梦想的工作。 关于工作,另一个特殊的朋友,她是从小被领养的。长着亚洲脸但是完全是老美心。有时我想,要是她没被领养过来,可能就是乡村里被遗弃的女婴了吧?或是长大成为弟弟上学结婚早早赚钱的打工妹?她告诉我她在高中时就开始做竞选活动了,嗯,就是总统竞选阵营下做青少年选票,带着一个团队开着竞选车跑遍一个个states去扎营选点演讲做marketing的类型(天啦我的高中在干嘛?!)。至今她都是做event management,很有领导力。 3. 上学时候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就是讲不出来,也读不了书。那时觉得,英语简直太难了。 现在会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才发现环境对了学语言就很容易。尤其拉丁语系通了以后,发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加泰兰语,基本都能看懂读懂,因为太相通。 呆久了以后英语反而变得像母语起来,能感觉到有时脑子思考是用英语进行,因为可以用长句子一直加限定从句,有足够的时间使逻辑和表达更加清晰? 这一点体会非常大。比如美国的法律写得很直白这样。近段时间回国参加一个汽车行业的内审培训,发现讲师夸夸其谈讲的很玄,下面一堆人做着笔记但根本听不懂。中文资料是那种你每个字我都看得懂但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类型。事后找英文原版资料来看,简单清楚,其实每一个文件和表格要求清晰地列在那里。后来想想,大概是培训行业,总是要看着难一点才好意思开高价,而基本问了一圈以后发现,这些人参加培训以后公司还是会高价请老师回去做内审工作。 国内很多事高深难做,有时候真的只是信息差吧。 4.同样是学一门技艺。 这是东西方差异,东方国家非常讲究入行辈分和时间,人不聪明更好,勤能补拙;而西方更在意天赋,才华。 我一直想要画画但很多年都没有动过手,倒也不是懒,而是印象中,学画画必须正统地练习,需要练基本功,需要指导。小时候学过国画,记忆中很多时候就是在画线,偶尔画只小鸡或小虾,老实说我既不觉得像也不觉得有美感,但必须照着画很多很多,很快就厌倦了。 倒是来了法国,因为我婆婆是艺术家,被她拉去他们一个workshop画画。她说觉得人体线条更美,一开始就让我去画人体了。我就几乎没有任何素描基础下开始画,结果倒是出乎我意料,第一天就画得很喜欢(嗯,技巧肯定很烂,但是没有技巧反而有一些不错的感觉)于是开始喜欢时不时画画,按照感觉来。 我第一次真正由心底感受到画作的美是在维也纳看到Klimt的展览,那副kiss让我站在那里久久震撼和感动。这些词以前美术课本里经常有,然而也只是假大空而已。我没想到自己真的会体验到这种感觉。 同样,出国后发现很多人有热爱的东西(大部分在欧洲),做衣服,做包,唱歌,画画,乐器,品酒,甚至是一种很古怪的棋盘游戏。 热爱为主,你自己喜欢最好,比较没有“一定要做到”或“必须按照...”这种条件,所以很多时候会很敢于尝试。 这里补充下:论点是“发现尝试和享受自己的兴趣 在西方想对其更简单一些”,是“更简单”而不是“更好”。东方的匠人精神也有其可贵的地方,只可惜对很多人来说,入门需要机缘,很多东西没有老一辈带路就算“不正统”,别说圈子,可能连门也入不了 5. 人际关系,无论是家庭,朋友,职场,陌生人都相对简单。 我家里从商,很早熟,十几岁就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知道怎样把话说好听,知道拉拢人心,小小年纪心里倒是算得很清楚人情世故,这种特性长辈反而夸赞不已,并以此为荣。 幸好后来改变了,越到后来反而变得越不成熟,开始珍惜自己身上真诚,纯真和信守的那些东西。 快到三十的门槛,还是有能够交心的朋友,没什么好抱怨的婆家,信赖且仍旧心动的老公,仍能和陌生人微笑问好,对需要帮助的人不冷漠,不必掩饰发自内心的哭笑,不喜欢的人事可以直接说NO。相信人的善良。 这样活着还挺开心的(嗯所以如果回国工作和生活会不适应吧,虽然有些偏见,但每次回国期间性格还是会不得不变一点) 其他等想到了再说。 |
最震撼到我的是,我们称之为“好吃懒做”的行为,他们却说是“享受生活” |
等我渐渐长大之后, 我发现原来出国、读名校、念博士、买房、泡美女、进大企业等等事情, 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谓的“出水痘”一样, 出过之后就产生了免疫力,之后便不再惦念了。 这个过程其实是破除迷信的过程, 你会发现,原来向往乃至崇拜的价值,其实也不值一提。 自信若建立在这些水痘上,真就成了自卑了。 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与君共勉 ----- 附带网友评论: 感觉还是好多人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偏差。这段话没让你不去追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好的,你可以去追求,但是别太执着于这些东西,更不要因为实现了其中一样活着几样就洋洋得意,就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牛逼。这些东西都是好的,但它们只是你人生路上的风景,最多算个指示牌,绝对不是什么目的地,更不是你证明自己的凭证。 |
我感觉我这一辈子都达不到澳洲local的生活质量,如果回国的话,这还是我家年入百万的基础上。 蓝天白云沙滩空气环境,绝对世界顶级 之前在悉尼麦当劳兼职casual时薪29刀,一周上2天班,周末35,节假日60,夜班多两三块,当然我没上过节假日。 三四周都可以买个顶配iphone了。 现在在the star当dealer,就是荷官,没错,学生签就可以,竞争对手crown就必须pr或者citizen, 待遇更高 之后我又去了coles收银,casual基本就是30,下午6点以后35,周末42,加班53,我收银一周就10到15小时,我一哥们在grocery理货,每周干三四个小时,比经理都多,每周税后都一千二三了,也没多累 每次看到这边的学生我就羡慕,要是我的小学初中高中是这样的就好了, 每天3点放学 又是各种运动,冲浪滑板徒步攀岩露营,几乎没有戴眼镜的,相反中国留学生不管男女,人均戴眼镜,个个瘦弱,当然我也不例外 他们真的是命好 悉尼每个月都会有很多的events, 大部分免费,我就想一想我参加过的各种大型活动,mardi gras, east show, vivid sydney 各种音乐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事情,更不用说很多东西在这合法 每周打打零工就能付房租加吃喝,还能剩几百刀随便花的感觉真的很爽 |
35岁,从事计算机网络行业,目前供职于沙特“世界第一土豪大学”KAUST。 17岁半出国,海外工作生活17年半,新加坡12年,沙特5年半,不多不少人生刚好各一半分别在国内和国外渡过,除此之外至今(2021年12月)走过53国,包括日韩美印澳、东盟10国、中东北非地区除伊拉克(准备今年11月份去)、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外所有国家,东非部分国家,以及除部分东欧国家、波罗的海三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基本上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都有去过。 一些感受: 17年半的时间去那么多国家走过看过、生活过,发展最快的国家毋庸置疑是中国,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不管是基建、国民收入、国民综合素质、扶贫力度、生活便利程度、政府办事效率、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等。04年我从成都搭乘新加坡圣安航空飞往新加坡留学时,成都还没有地铁, 更没有直通机场的地铁,双流机场国际出发的航站楼外还有很多守在那里伸手要钱的乞丐,那个年代的大多数老百姓的印象还停留在“能出国的都是有钱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出的国,不管你去的是哪个国家,并且机场外的“野猪儿”(成都话对无证经营的黑车的称呼)也十分猖獗。这种现象在随后的十几年越来越少。基建来说,越是发达国家变化越少,新加坡、日本、欧美之类的,主要大城市的城市天际线可以10几20年甚至30年没有任何大的改变,从我04年到新加坡直到16年我离开,12年的时间内,新加坡的CBD区域除了多了Marina Bay Sands、Gardens by the Bay、Singapore Flyer等几个地标建筑和观光设施后,鱼尾狮还是那个鱼尾狮,“榴莲壳”(滨海艺术中心)还是那个“榴莲壳”,City Hall和Raffles Place那一带变化基本不大。16年我离开新加坡之前,新加坡MRT(地铁)也仅在04年“绿线“、“红线”和“紫线”的基础上多了“黄线”和还没有完全通车的“蓝线”,并且2012年过后MRT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故障率多到SMRT、SBS(新加坡主要的公共运输机构)和LTA(陆路交通管理局)都换了好几任一把手。我现在生活了5年半的沙特以及已经去过20多次的阿联酋也是一样,大城市基本没有任何变化。只有这几年tiktok的火热,以及去年才刚刚兴起的移动支付、外卖APP、共享移动充电宝之类在国内早就烂大街的东西才让我看到了中东土豪国的一些变化,而我的家乡成都在这17年的变化则真的是以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是成都南门朝华阳走的天府新区那一块)。作为留学生出去的,国外的教材和专业书籍是真心贵,但是质量也真心不错,我大学的专业是IT,而我主修的又是计算机网络,这是一个IT行业里偏冷门(和程序员相比),技术话语权完全掌握在英语国家手里的行业。国外提供的纯英文教学和工作环境、访问外网的便捷所带来的获取行业一手资料并能读懂行业一手资料,不需要等待他人来翻译的优势是国内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所欠缺的。对部分专业和行业来说,留学,尤其是去用英语授课的发达国家留学的价值依然是存在的。国内人多是真的多,出国后我每年大概只回国一、两次。19年12月我舅舅突发脑溢血在川医住院时人刚好在国内的我去探望过三次,川医外科住院大楼一楼人满为患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人挤人的场面堪比春运,这是我在新加坡和沙特的医院从没遇到过的,去过的国家里只有印度(新德里)、孟加拉(达卡)会在诸如火车站的地方有类似的场景(当然我没进过新德里和达卡的医院,但是以他们的人口密度来说我相信应该和川医差不多)。而像格鲁吉亚这些连首都第比利斯也只有100万人口的小国,地铁和公交车哪怕在上下班高峰期也有位置坐以及诸如冰岛、塞舌尔这种分别全国还不到30万和10万人口的岛国(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这类袖珍的国中国不在讨论范围内),作为游客来说在这些人少的国家的体验是真的不错。另外我走过的所有国家70%以上是自驾(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选择包车),自驾时除美国外,高速路上从没遇到过哪怕一次堵车。而国内的景点我会刻意避开黄金周去走走,并且尽量选择飞机或高铁出行。教育方面,给中、小学生分流,课外补课严重,奉行"精英教育"的新加坡内卷的程度丝毫不输给国内。如果你去新加坡中国人最多的华新网和狮城网上看看,会发现“学区房”这个词是人在新加坡的宝爸宝妈们最爱讨论的话题之一。而在沙特和阿联酋,除了我在KAUST结识的中国父母外,接触过的本地人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同事中没有哪怕一个担心过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职场和工作生活平衡方面,我待过的新加坡和沙特都没有文凭歧视和年龄歧视,新加坡虽然因为华人多工作比较拼,工作生活平衡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和中东土豪国,但是也比国内强不少(当然国内互联网大厂最近逐渐宣布取消996也是一大进步)。而沙特提供的严格的855工作制和没有加班的低压力工作文化,每年30天的带薪年假以及每年两个9天的开斋节公共假期是我能边工作边走完52个国家最主要的因素。另外同事和上下级关系简单,没有什么酒桌文化和PUA, 公司里不需要称呼哪位领导为什么总,不管对方职位再高,直呼其名就行,这几点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中文的影响力在国外逐渐扩大,去过的很多国家旅途上都能遇上一些会讲几句简单汉语甚至在中国留学过汉语贼溜的当地人。我目前生活的KAUST有很多本地的校内安保人员都很热衷学习中文,经常主动和我交流。东亚人在中东地区普遍比较受欢迎,和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欧美国家有明显区别。越是这些中东国家的偏远地区越是如此,去过的伊朗、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黎巴嫩、也门、约旦、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大多如此。物价方面,有贵的自然也有便宜的,同样是首都城市,有像挪威奥斯陆火车站上个公厕收费20克朗(15人民币),日本东京打个出租车起步就要40多人民币的,也有像伊朗德黑兰地铁0.6元人民币坐完全程,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驾租个宝马X5也只要170人民币/天的,相比起来我觉得国内二线城市的物价适中,既不是很离谱也不是很便宜。收入来说,新加坡和香港一样个税很低,而中东土豪国,包括沙特、阿联酋、巴林、卡塔尔等都是不收个税的,我从新加坡来沙特前税后年薪8万美元,来了沙特后薪水翻倍还不止。和欧美、国内等这些个税最高能达到40-55%的地方比起来,中东真的是一个适合趁年轻过来淘金的地方。国人对国外的了解多数还受一些没什么营养的公知、营销号、地摊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较冷门的自己根本没去过的国家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身边很多人当年听说我要去沙特工作都觉得我疯了,在他们大多数人眼中看来中东就是一个遍地恐怖分子,民不聊生但是土豪又多,充满矛盾的地方。实际情况是我在沙特,在KAUST生活的很开心,这里不但治安良好,国民也非常友好、大方,我在沙特5年半,没遇到过任何危险的事情,相反这里不仅收入高,而且地理位置极佳,处在亚洲、非洲、欧洲交界处,去这三大洲的国家旅游十分方便,解决了整个国家缺乏娱乐设施的不足。要想吃猪肉、饮酒的话,直接开车或者打个飞的去隔壁的巴林、阿联酋即可。和来自福建、两广、海南这些祖宗几百年前就下南洋打拼,基本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北美或者世界各地都有远房宗亲、同乡的华人华侨大省,以及来自多少都有亲戚、朋友在日本、韩国工作、移民的东北三省的人不一样,从“盆地意识”强烈的四川成都出来的我刚出国时真的是举目无亲,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尤其是在04年互联网还不是特别发达(什么智能手机就更没有了)的那个年代,没有熟人帮扶,在陌生的国度生活、学习、工作、旅游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信息差。当然这样的经历也从侧面培养了我独立以及快速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为我工作后在工作之余不跟团独自环游世界打下了基础。来中东五年了,目前在KAUST担任IT网络组的teamlead,身边25个同事来自15个国家,各个不是穆斯林就是印度教、基督教信徒,各自说着阿拉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西班牙语、他加禄语、僧伽罗语、葡萄牙语、捷克语、意大利语,唯独我一个人的母语是中文。从高度竞争、内卷的环境里出来的东亚无神论者要在一个和自己没有共同母语、没有共同信仰、没有相似成长背景、文化三观有差异的群体里脱颖而出并服众,除了专业能力更要靠真诚、热心和友善,戾气重的一般在这种环境混不下去。绝大部分中东穆斯林男性保守、有信仰(每天的几次祷告是雷打不动告必做无疑、祷告前是一定会沐手沐足做小净的)、为人慷慨、不歧视社会底层、不喝酒、不赌博、不爱玩游戏(近视率非常低,低头族很少)、不热衷理财(伊斯兰教义反对投机或者能够获取利息的投资行为,有专门的伊斯兰银行)、尊重女性不讲黄段子,非常孝顺并且重视家庭,和我同龄的穆斯林同事绝大多数还是包办婚姻,女性也极其守妇道,婚前是绝对不会同居和发生性关系的,里面有伊斯兰教义的原因。另外职场性骚扰、约炮、色情行业、婚外情这些对我们来说不算陌生的东西在中东尤其是沙特是绝对没有土壤的(作死尝试过这些的也不是100%没有,但通常下场都很惨),刘强东、阿里P7之类的桃色新闻在他们看来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总体来说和他们相处久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单纯很棒的群体。 先写这么多,有追更的再补充。 |
好山好水好无聊,想念煎饼和油条。 买票不能微信付,购物没有万能宝。 周日超市都关门,夏夜无处撸烧烤。 做饭成为必修课,外卖想想看就好。 日常生活贵上天,奢侈大牌便宜爆。 纵然没有双十一,打折季来瘦钱包。 国内亲友太实在,免费代购别想逃。 帮姐买个驴牌包,给姨带块瑞士表。 聚会哪有K T V ,群魔乱舞夜店闹。 本想约人搓麻将,哥们健身房中泡。 看病务必提前约,感冒自愈大法妙。 居留到期尽早续,身份合法很重要。 上车从来不检票,万一想逃风险高。 垃圾分类要做好,以防罚单吓一跳。 空气确实很清新,随手一拍装逼照。 食品安全也周到,生活态度很逍遥。 语言和钱太重要,掌握才能适应好。 养娃观念冲击大,中文最好别丢掉。 月亮不会更加圆,幸福伴随着烦恼。 纵然惧怕雾霾天,此生最爱我天朝。 刚出国读书那会儿觉得哪儿哪儿都美哪儿哪儿都新鲜,留学期间几乎走遍欧洲。等到后来定居了,才越来越感受到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生活而已,而已。任何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适应就好。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