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清华大学教授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张雪峰表示「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如何看待双方言论?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清华大学教授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张雪峰表示「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如何看待双方言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4日,“清华大学教授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清华大学教授甘阳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用8个字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
我不知道教授们怎么看,我只知道我们厂生产的产品要是卖不出去,可是要破产的。。
无视房间里的大象,
还谈什么“发现问题”?
蹭流量而已
看了一眼说这话的,竟然是甘阳。属实绷不住了。
开启剥削打压青椒的就是甘阳这一派人啊。当年甘阳在中山大学当院长,因为打压青椒,导致青年教师直接上主席台打了甘阳一顿。此事当年直接冲上了热搜。
周国平曾经在书中这样评价甘阳:
1,甘阳总是一副在学界打天下坐江山的架势。好像要把天下豪杰一网打尽,
2,甘阳喝醉了酒,语言就贫乏到了只剩下一个字——操!
3,有一回,我们一起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甘阳已醉,大声喊:“在这里等车的人统统该杀!”吓得众人后退,继而发现是醉汉,又好奇地围观。这时他悄悄问邝杨:“有没有警察?”邝说没有,他接着喊:“警察也该杀!”
周国平对于甘阳的评价是:霸道,能来事,独断专行,带有侵略性。
甘阳近年来最有名的理论是:通三统,具体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去查。
网友对于甘阳的评价有一句话很贴切:想当帝师想昏头了吧。
冷知识:甘阳先生曾经有过一个黑历史,
怎样看待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甘阳院长被扇耳光一事?1928 关注 · 174 回答问题


 有人还搬出甘阳早些年批评北大教改方案的文章(《大学改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此证明甘阳一直反对类似“不能晋升将解聘”这种激进的教师聘用制度。然而,博雅学院实行的恰恰就是“非升即走”的办法,与北大教改方案异曲同工。且不说这套做法有何利弊,显然也和甘阳过去极力主张实行的大学教师终身聘任制相违背。甘阳称,实行终身聘任制才能维护大学教师基本权利与尊严,充分保障学术自由,但发生这起打人事件,目前公开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青椒”(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受阻、深感尊严丧失所致。
所以甘阳这番话,我大概可以解读为,时代吃尽红利者,对后辈者的艰辛给出一点点可怜的话语,以博得好名声罢了。并且甘阳的履历中,1989年后离开大陆赴美国,入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班,十年后离开,但并未获得博士学位。
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两个著名的钱氏问题:一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另一个是钱理群之论:中国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颖一在去年出版的《大学的改革》(五卷本)中,根据自己在清华担任教师、院长17年期间的改革实践、深入观察以及与学生的倾心交流,将上述两个钱氏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为当前中国大学学生培养中的七个普遍现象和七个重要权衡,并追溯到市场和政府的评价体系以及 “育才” 压倒 “育人” 的状况。
钱颖一由此提出钱氏问题的 “第三维缺位论”——教育在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维缺位了,即教育内在的评价和愿景这个维度的缺位。


一、7个普遍现象
现象一是忙、茫、盲,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
清华学生生活的首要特征是忙碌,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大家普遍反映比高中忙。忙碌之后是茫然,不知所措,不像在高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茫然之后是盲目,盲目地听辅导员的话,盲目地跟随学哥学姐的脚步走,因为他们是过来人,可信,可学。虽然忙碌和茫然是各国大学新生的共性,但盲目则是我们的特色。
现象二是学分绩(GPA)导向。
学分绩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关注。学分绩导向有其自身逻辑:各种评奖、推荐读研究生、找实习、找工作,都很难逃避学分绩,因为它可度量、可比较。在信任程度低的社会中,只有用这样的指标才公平可信,操作成本最低,如同高考分数一样。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矫正这种导向,效果都甚微,为此我感到无奈。
现象三是变相缩短学制。
这表现在学生在大学前两年或硕士第一年选课非常多。这样,本科用2.5-3年时间完成4年的学分要求,硕士在1年内完成2年的学分要求,留出时间或去实习,或去工作,或去读第二学位或辅修。变相缩短学制的后果是学生总是处于仓促、匆忙的学习状态,根本谈不上“从容”,这与国外学生通过 “间隔年”(gap year)变相延长学制的做法形成对比。
现象四是焦虑、纠结、内卷。
学生反映的焦虑状态与日俱增。焦虑导致纠结,什么都不想失去,发展趋势直指内卷。所谓内卷,就是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收益越来越小的事,比如刷题、刷学分绩、刷实习。学生不得不“卷”是怕失去更多。内卷挤掉了学生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
现象五是大学如同高中。
过去是说大一就是高四,现在是说大学如同高中,就是大二以后也像是高中。这反映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这从学生自己对海外交换学习的反思中可以得到印证:去海外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学习到了更好的课程,而是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体验到了大学如何不同于高中。


现象六是做研究的困惑。
好学生往往是学得多一些、早一些、深一些,他们会做题,会考试,但是不会做研究。海内外教师对我们的学生较为普遍的评价是出色的 “研究助理”,但做独立研究却没有 “入门”。在社会科学中尤为突出,即使理工科,学生虽能发论文,但多是导师给题目,学生做实验,也非独立研究。
现象七是均值高、方差小。
这是我对中国学生特点的一个概括性描述。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整体水平较高,即所谓 “均值高”。但是学生同质发展,冒尖学生少,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有高原无高峰,即所谓 “方差小”。清华集中了全中国最有才能潜质的学生,但是他们中出现的突出人才少,创造性人才少。
二、人才培养中的 “人” 和 “才”
观察只是改革的起点。教育改革者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且去落实。我写的《大学的改革》这套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在学院推动改革的实践经历。针对上述这七种现象,我在大学生培养实践中发现了七个重要权衡。
权衡是经济学术语,意思是在一对关系中虽然两者都需要,但是存在得失互换:过度强调或重视一边,另一边则会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在下面的每对关系中,现状都是后者被重视,而前者被轻视。
权衡一是思维与知识。
在大学里要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为此,大学要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杨斌老师在经管学院一直主导讲授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这门课,是学院的一项关键举措。不少毕业生反映这门课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权衡二是通识与专业。
通识教育被高度重视,但是很难落实。这其中既有学生的现实考虑,也有教师的认知偏差。专业教育侧重知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是为找第一份工作做准备。通识教育侧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哲理性,是为了搅动学生的思想,唤起学生的才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点亮学生的心灵,是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
权衡三是个性与从众。
从众是追随和追求他人与社会的认同,这是需要的。但是完全从众就会导致学生同质化发展。经管学院提出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白重恩老师曾经分管过学院教学,强调给学生留出选择空间,希望他们能够个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当选择多了以后,一些学生却选择从众,选择内卷。这说明个性发展不容易。
权衡四是无用与有用。
“知识就是力量” 说的是知识有用。但这种 “用” 现在变得越来越 “短”,对考试、推研、出国、实习或找第一份工作有用。短期有用当然重要,但是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可能对找第四份工作有用,甚至是对一生有用的知识。钟笑寒老师长期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程,现在还在经管学院分管教学,他对学生的“有用”“无用”观念深有体会。
权衡五是好奇心与功利心。
功利心是基于结果的动机,对结果的度量是 “成绩” “成功” “成就”。功利心人皆有之,不可或缺。但是,学习和探索还有另一种动机,就是人的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在乎外在结果的动机。缺乏好奇心,特别是缺乏 “智识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是人的创造力不能被激发的重要原因。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是容易被后来的功利心所取代。朱邦芬老师多年主持物理系、理学院的工作,对此有很多观察和论述。
权衡六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就是高效率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而教育中的价值理性是追问人生价值,追求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并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自由、快乐、幸福。工具理性是现代繁荣的基石。但是,如果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理性,不考虑现代繁荣带来的后果,教育的价值就会被质疑。
权衡七是人与才。
这是大学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人才培养,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 “才” 而轻视 “人”。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之人。育才的期望是多出杰出人物,而育人的核心是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精致的机会主义者都是有才的,不过他们的三观就有问题了。“育人” 与前面讲的六个权衡中的前者都有关,也就是思维、通识、个性、无用、好奇心、价值理性。


三、七个普遍现象和七个重要权衡中偏颇的原因
七个普遍现象有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市场和政府的评价体系及基于此的竞争,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评价的薄弱。而七个重要权衡中的偏颇也有共同本源,可以归结为“育才”压倒“育人”,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愿景的缺失。
虽然教育不能脱离市场和政府,但是教育不是经济。教育不同于经济之处就在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维度之外的第三维,就是教育内在的评价和愿景这个维度。经济学对研究教育问题有帮助,但是教育逻辑与经济逻辑不完全相同。在我看来,这个教育的第三维就是教育逻辑不同于经济逻辑的根本所在。
甘阳以前在中山大学任职院长的时候,因为过度鸭榨青年教师,导致青椒冲上主席台打了他一顿。这个事情鸭大的学生都知道。可以说甘阳开启了鸭大的鸭榨之路。
甘院长说的是事实。张雪峰的业务和考研相关。反对也正常。
甘院长喜欢说一套做一套,他言论上支持教授终身制,表示终身制才能让学者有尊严。实际上在搞非升即走。窝就是鸭大的。
下面引用一下我以前写的文章。
实验室经费紧张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做科研的? - 绮风的回答 - 知乎
实验室经费紧张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做科研的?1679 赞同 · 65 评论回答






根本就是工厂,而不是像工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因为没钱。很多小导师就70万经费要用好几年,假设他要给自家博士按照市场化的待遇发工资,一年算20万吧。够几个人的?
甚至说给所有人每个月1000的津贴都给不起。所以要维持实验。必须得有生产组,负责源源不断提供资金。
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先学会开企业。
我读博的时候,一边要管着手下12个本硕劳动力,一边要用这些劳动力赚到的钱做成果。平常还要跑一跑关系,搞科学集邮。还帮过大导搞公司融资。(相当于漫展和cos合影。)
这里有个关键,每周带学生出去吃饭一次,人均100块左右的。为毛要这样做呢?因为你给不起市场化的待遇,只能给点精神温暖了。导师愿意周周请大家吃饭,导师心里是有大家的。
这样就算学生一天当科研民工10个小时,也不会有怨言,不会出现心理疾病。不会跳楼自杀。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生产效率。


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得学会给师弟师妹师哥做心理辅导。学会推杯换盏拉赞助,学会运用自媒体网络流量给自己的项目做推广。学金融搞场外配资。
任何一点不合格,都很难成功。啥你说学术水平?那个是次要的。没钱的话你都没机会试。没机会试谁知道你的水平啊?
有个操作叫带资入组。一般来讲一个学校里。能坚持5年以上的组,其实领导者天赋都差不到哪去,你给他500-1000万的资本,大概率他能混到杰青。如果没钱就混不到。
所以很多有天赋有追求的导师,很喜欢收有钱的富二代学生。如果这个学生还愿意赞助自己的学术梦想就更好了。一个带资入组的学生能解决组里百分90的技术难题。
说句难听的话,百分99的组,导师百分80的时间在想咋地搞钱。
所以很多博士,称呼自己的导师,叫老板。因为其实课题组就是公司。
张雪峰为毛讨厌这个教授的发言,因为这个教授把现实无情的揭露出来了。
知乎上很多言论说实话,和现实完全不一样。
我之前谈到留学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拿授课制硕士举例,因为大多数985学子,没资格成为研究型硕士。让大家要注意自己的家庭条件,能否负担授课硕的费用。要算一算,毕业后几年能赚回来。
我自己接到的咨询里,没有一个研究型的硕士。(30多个样本)现实里,哪怕是强所,研硕的比例也只有百分几。
然后评论区有 2 3个抬杠的,意思研硕不是有手就行?然后拿研硕毕业后的待遇当参考,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待遇,我直接笑死了。关键是很多不了解的人还起哄。
理工读硕博有多累,上面已经讲了。但是这其实只是开胃小菜。读书阶段相比工作阶段是真的轻松,如果是新能源类的。
b c厂一般要求每月工作370 380小时左右,平均一天12.5小时。如果6天放1天,就是平常一天要14小时。这种工作强度下,大概5年就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他们会跑到远景。这个厂子薪资少很多,但是工作强度低一点。继续在干3-4年跑路转行。(这个低一点,指的是一个月300小时。)
27岁博士毕业来算的话,第二阶段的时候已经32岁了。到远景再干4年,就是36岁。
这个阶段开始就干不动了正常人。
电池厂的工作强度,让大多数电池人,就跟电池一样,循环次数多了就废掉了。造电池的人,也如电池一样。
而且由于大多数电池厂的原班人马,都是日系厂子的小弟发展而来。内部管理有点日式。
比如说c厂博士一进来就是9级,但是你的收入是不如老9级的。一个老9级,因为他入行早,大概率手上有价值不菲的股票。你每天上班看你的同事,工作水平不如你,年终收入是你好几倍,直接心态就崩了。同时在工业园很难找到老婆。
你看。博士退要被甘院长榨甘,进要被工厂当人肉干电池。我不好评价。
这话谁来说都行,偏偏甘阳那帮子人不行。
施派反对大学变成工厂,但他们支持的是大学变成读经班。
清华有多少天才被甘阳糟蹋了,这比打压青教恶劣多了!
2009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新旧左派知识人的亲密战友和施特劳斯派两位领军人物之一——甘阳教授的一手推动下,一场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声势浩大地首先于中山大学展开。数年之后,影响力与甘阳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另一位施派灵魂人物刘小枫教授在人民大学也成功开设了另一个古典学博雅班。
他们的教育改革方法与王财贵的口号颇有一些相似之处。博雅学院是他们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每年从入校新生中被遴选出来的学生将放弃自己原先的专业,在学业中,被要求阅读各种古希腊文、拉丁文和古汉语原典。
据施派的理念,这些中西方的“经典大书”中,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心灵”写就,现今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包括现代民主制度的缺陷,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柏拉图全部看透。
在柏拉图看来,人有金人(哲人)、银人(统治者)、破铜烂铁(普通民众,又被称为末等人)之分。在启蒙时代以前,书写经典的哲人都懂得有些话只能给金人和银人说,所以破铜烂铁即使读懂了经典的字面意思,听到的也是不真实的“大义”,读经典,需要读懂的是“大义”背后的“微言”。而现今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启蒙哲人不懂得“微言大义”,把只有统治者和哲学家才应该懂得的知识灌输给末等人,导致社会乱了套造成的。
所以读经典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从柏拉图、色诺芬、阿里斯托芬、亚里士多德等等直到他们的精神导师,芝加哥大学教授,20世纪最知名的学者之一列奥·施特劳斯的不朽著作中读出来那些本来不应该让末等人了解的“微言大义”,然后方能“知白守黑”,去“驯化君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博雅学院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这是甘阳教授为博雅学院划定的目标,也是他孜孜以求的通识教育的最高理想。
发现「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引起共鸣也不是能耐。
光看问题本身,我可能会比较认同的
@蓝色夜晚
的回答。
甘阳的言论
用8个字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可以说是疲惫、焦虑、未老先衰。
大学越来越像工厂,院系像生产车间。
张雪峰的言论
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能有确切的解决办法才是高手,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我们不否认存在,那好,大家不要忘了,教育还有一个任务,叫做人才选拔。
要我评价,我只能说甘阳这两句话也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10年前讲这些话都不算新鲜。
张雪峰说的,前一句是正确的废话,后一句就有点莫名其妙了。甘阳说的有否定“人才选拔”是教育任务之一吗?突然来这么一句逻辑性在哪里?完全是无的放矢。
所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张雪峰是在纯蹭。
但仔细看一下甘阳的采访,就能发现没那么简单。
清华大学教授谈“为什么大学生不快乐?”-三联生活网?www.lifeweek.com.cn/article/221396


有非常大的变化,10年前和现在差距非常大,5年前也要比现在好得多。用8个字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疲惫、焦虑、未老先衰。他们做什么都被动,但我觉得一定要讲清楚的是,这种状态不是学生的问题。
其实,高校的内卷就是从清北这些头部院校开始的。他们的学生毕业目标就是国外top几的院校,top几的实验室的研究生资格,所以对绩点是极其看重的。但你说清北的学生这五年有很大的变化吗?内卷更加剧了,变化肯定有,但真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普通本科院校。
以我所在的双非二本院校为例。早几年内卷还没传导到我们这,学生还是相当欢乐的。985一年跳几个,我们这几年跳一个。大部分人对自己毕业的要求也不高,有个工作就行。考研率也就10%,考上的也就5%。
但这5年,尤其是疫情开始之后,学生明显开始焦虑,考研率可以到50%,甚至有的学校全民考研。
而正是这5年,张雪峰忽然火起来了。他对这些变化肯定是感同身受,因为他就是直接受益者,从一个本科没毕业的销售,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考研名师。经济和就业形势越差,学生和家长越不自信、越迷茫,他就越受益。
如果有人,不要说要否定教育中"人才选拔"的价值,就是要淡化它,张雪峰都会跳起来。
所以我认为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年不应该计入绩点分,现在的学生有个重要问题——没有试错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生的自信——学术自信、学习的自信
但最重要的是,大学要让学生明白一点,只有你能对自己负责,父母管不了你一辈子,老师也管不了你一辈子。
另外一点,你们一定要明白大学和高中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对高中来说,一定意义上应试教育是必然的,因为它教你的知识是基本可靠的,但到大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相信任何一个比较好的理工科教授一定会告诉你,考试和做科研是不一样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那科研是什么?没有答案才叫科研,做题再好不等于你有科研能力。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形成你的自学能力。
大学毕业,人都要做妥协,要生存下去,但你心里必须知道你要有判断力。
甘阳说的这些,给学生试错空间,科研没有正确答案,跟张雪峰强调升学、强调人才选拔、贩卖焦虑,显然是两个方向。一个有自信、有判断力、能对自己负责的人,还会听张雪峰那套似是而非的话术吗?
甘阳说的那些我也未必认同,更未必能解决问题。但看到问题,多提、多说、多讨论,总是好事。
甘阳说的对不对也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清北的学生本来也跟张雪峰受众没什么交集,但张雪峰莫名其妙跳起来就很耐人寻味了,他显然不是无的放矢,肯定是戳中了他哪条敏感的神经。
他既不愿看到有人提出问题,也不希望引发共鸣,更不愿意解决问题。这五年一片混沌的状态对他是最好的,一片混沌才有浑水摸鱼的空间。
全社会都在疲惫、焦虑、未老先衰。这是社会的问题,不是大学的问题。
大学生在大学里面能疲惫、焦虑、未老先衰就已经在人生赛道上赢了一半了,是个好事,这总比在大学里谈恋爱、打游戏、旷课好得多,人生最怕的就是突然有一天反应过来,要是当年肯吃苦,现在就好多了。
人生的机会有很多,但决定人生高度、舒适度的也就那么几次机会,毕业去的第一家公司、第一个单位对后续人生际遇影响极大,所以啊,大学生为了后半生的幸福就得疲惫焦虑一些。
最后,张雪峰的观点很实在。
我有个小侄子,是个12岁就长到了一米八的帅小伙。跟我多亲呢?就是我应该是不会考虑生育,将来是要指望他给我收尸的,养老就不必了,我看得很开,就……反正和我很亲。
但这娃读书不大行,我一度想动用私人关系,给他换个初中,而且也物色好了一所私立寄宿制的学校,校长和我有一点交情,亲口对我说,小事一桩!
但思前想后,还是没给他换。
学校是很好的学校,升学数据非常漂亮,关键是什么呢,它是那种“衡”字打头的学校——管理严格、“课间自习化”,连上厕所都得卡点……只能说,任何数据,都是有代价的。
所以暂时放弃了给他换学校的想法,只是交代他学好英语、数学,将来如何,看造化。
由于关乎切身利益,哪怕平台要夹我,我也必须要说——我们的高考性价比,实在太低了,学生卷生卷死不说,但你卷进去之后,你能卷到什么呢?
卷到学历吗?拜托,现在学历贬值多厉害,大学毕业又如何?若非是清华北大985这类学校,真心不值得你那么卷。
卷到知识吗?这话骗别人可以,别骗自己,请问你有几个知识是从大学课堂上学来的?
你就说你们学校的课堂,是不是还在念82年的ppt吧?市场需求迭了多少代了都,他还跟两耳不闻窗外事似的,不是浪费你我的青春,又是什么呢?讲真,有些人但凡走出学校后,对社会还有点用,那都是自己有所追求的。
卷的过程就更学不到知识了,不要觉得高考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大错特错。
学习原本是件快乐的事情,你想想看,现实中你掌握了一项技能,领悟到一个道理,想明白一个问题,看清楚一件事的本质……是不是有种快感?
这也是我们这些搞知识分享的人,有市场的原因,因为帮你搞懂一件事,你会很爽,你是为你的爽在付费。
但你看应试教育下的小孩,他们有学习的快感么?
让人感到学习的快乐,是一件极度考验耐心和输出能力的事,而且必须要以需求为导向。
这意思就是说,我得时刻去思考,怎样才能让你更好地接受,如何激发你看下去的欲望,如何层层递进,如何反转,如何设置爽点,如何自圆其说地讲出反常识的观点……
总之,这是一件很耗能的事。
但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愿意这么耗能的。
他们拥有天然权威,是天生的甲方,所以不想干也不用干以“乙方需求”为导向的事情。
于是他们的教育过程非常粗暴,一切以降低教育成本为核心,比如恐吓式教育,“你不努力学习,就如何如何”;又比如命令式的教育,“先把成绩搞好再去想其他”;更糟糕的是打压式的教育,“你什么背景什么家庭,你将来能干什么?”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所以很多小孩只把学习当升学任务,考完试之后,迅速清空大脑。
而且那些高考题,为了达到筛选目的,甚至故意玩弄语言陷阱,你说做大量这种类型的训练,对未来的人生有何裨益?
前阵子有人惋惜,说学校课本将鲁迅的文章下架了不少。
我倒认为这是件好事。
因为鲁迅的文章,有太多是要求“背诵全文”的,很多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将来再看到鲁迅,恐怕不仅是绕着走,还会骂一句“这狗贼,害苦我”。
那可真就太可惜了。
少年时代大抵是读不懂鲁迅的,硬逼着背,他也不会懂。
但等他长大之后,就必须得懂,因为他已经长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长成了孔乙己,长成了闰土,长成了阿Q……
以上,高考的性价比太低了,实在太低了啊!如果张雪峰说的“选拔”是这个,那我要说,作为被选拔者,这里面所付出的、损耗的,远远大于收获的。
如果没实力卷到985的话,那不如不卷,起码有一个稀里糊涂的快乐童年、健康的身心,以及正确认知学习的机会。
这就是我不给侄子转学的真实原因,人一辈子很长,希望他健康快乐地长大,即便考得很差,也依然对学习抱有热情和向往。
我有个同事,他的孩子读的是那种上海“关系户”云集的小学,但他每天也为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因为学校的期望、社会的评价,和他自己的期待,是有冲突的。
学校期望的是听话、服从、好管、考试分数高的孩子,而他期待的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探索欲与审美情趣的孩子。
但他又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支持,甚至要背负“如果孩子没学好,就是你的原因”的压力。
有一次我们坐一起聊天,感慨道,中国孩子的成长经历,就像爬一口枯井,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爬,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告诉他——出路就在井口。
可当他千辛万苦爬处井口之后,却发现这口井是修在沙漠里的,周围是茫茫黄沙一片,看不到可走的路和可行的方向。
沙漠未必是谁造成的,人生茫茫本就是常态,但那口井,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筑在那儿的——所有的人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快速地、声嘶力竭地爬那口井,却忽略了真正应该教的,是如何走出沙漠。
有人说,应试制度至少是公平的。
那你是不是对公平的要求太低了?请问山河四省的高考和某些城市的高考,是公平的吗?少民可以加分,是公平的吗?一视同仁就好了吧?有些家庭早早就规划国际升学路线,最终以比高考低得多的内卷力道,上了QS排名前50的学校,再用“人才引进”的通道,享受各种补贴,并占据国央企的热门岗位,这公平吗?
都不是同一个维度的竞争,哪里公平了?
你所看到的公平,只不过是你家孩子,在跟你隔壁家的孩子同台竞技而已。
但我跟你说,就算不在高考考场,这俩孩子的竞争也是公平的,比如送外卖的时候,他俩比的是谁跑得更快,拧螺丝的时候,比的是谁更能站得住。
你应该看得更长远更广阔一点——你家的孩子,跟县委书记家的孩子,是不是同台竞争,是不是用同样的方式竞争,哪怕资源不一样呢。
如果张雪峰对我说,发现问题很容易,抱怨问题很容易,“能有确切的解释办法才是高手”。
ps:这里他应该想说的是解决办法吧?解释办法我肯定有啊,谁还不会自然其说呢。
但真要让我提解决办法,那不是僭越了嘛?置教育界那么多前辈、大V,以及那些天天领着经费研究这研究那的专家们于何地?
再说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纳税公民,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作为体验该类产品的受众,在大众点评上写下“性价比太低”的评语,有什么问题呢?改善公共产品质量,完善公共服务公平服务大众的功能,应该是供给端的任务,不是吗?
当然了,清华教授是有责任提出解决方案的,这个没错,因为他也是供给方,领取财政工资的嘛。
我不领工资,又是个消费者,张老师要是怪我逼逼叨叨,那不是把屎当巧克力卖给人,还不准人说它臭么?真就经典之吐槽冰箱不好用,我还得会作法制冷是吧?
再说你有解决方案你敢提吗?
其实大学教授看出了什么最好不要说出来
在国际关系理论里有个说法
即矛盾很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打死不承认
因为一旦承认了第一个
就会引起眼冒绿光的讨伐声一个接一个出现
(比如说那个郑州烂尾楼夫妻当时要钱被打?就是这个逻辑,很多人不明白老赖明明有很多钱,为什么上法院了都一万块钱都咬死不还,因为一旦第一个要钱的要到了,其他所有人全都会跟着涌过来要钱,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万块钱的事了)
看看这个案例
这个教授说出了真相结果反而被骂“你发现问题有什么了不起?你倒是解决啊?”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什么“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这种词根本就是胡扯
那分明个个都是皇帝
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你教授说出了真相而感谢,他们只会阴阳怪气地嘲讽
事实上
有些东西有什么好解决的?很明显在设计的时候本来就是这么设计的,就跟养猪场养猪一开始就是为了最后吃肉的,结果你来个猪都被吃了怎么解决,为什么要解决?养猪场一开始本来就是这么想的,这解决了厂子就倒闭了玩完了。
有上大学的机会开拓眼界总比没有强,一天天在那嘚嘚啥呢。说大学这不好那不好,无数优质人才还不是从这些大学里诞生的。其实就是一部分loser在那怪,他到哪哪就不好。
张雪峰也是懂带节奏的
他一个大资本家,一天天在那假装无产阶级带节奏
之前好像有老师说到出国留学的话题了然后说留学开拓眼界是很好的,结果被学生举报什么不爱国之类的
所以说不让老师随便说话其实是保护老师着呢
如果你是老师碰上有人问你这些问题
你就说,你自己看着办,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最近看很多内容,就是那种大学教授之类的人说一些话的采访,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第一种
只要他们说的是对年轻人有好处的可实际操作的真相诸如“如果你这样做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反而会被年轻人骂“站着说话不腰疼”
第二种
如果他们说的是一些除了满足人泄愤情绪价值之外无任何实际意义的P话诸如“现在年轻人太难了/比我们那时候难多了”
就会被夸。。。。。。
可以看到第一种是明显有实际意义的。
第二种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除了使人得到了发泄情绪的快感。
结果就是第一种被骂,第二种被夸。
说穿了大部分人其实无所谓改不改变,只想要一通输出情绪而已,只想要“最好我什么都不用做,有个全能神帮我全解决,(第一种)你还要我亲自行动,那你在这bb什么?”
如果有人告诉你真相,他就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了。至于如何解决,是你自己的事了。而乌合之众不仅不会感谢那个告诉他真相的人,还会对着那个人怪“那你既然知道,你怎么还不帮我解决”,这不就是等靠要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永远都是那个鸟样,人见人烦,狗见狗嫌。就像丛飞在世的时候喜欢资助很多贫困家庭,结果呢,就因为资助了第一回,从此那些家庭就摊上他了,要必须资助到小孩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大学毕业,理由是反正你有钱。直到他绝症快去世时那些家庭还在打电话来要钱,得知他已经绝症晚期快去世时那些家庭的反应是“说好资助到大学毕业,这才刚上初中你就要停了,你这不是骗人吗?真晦气”
所以说,不要当好人,没什么意思的,打不过就加入,加入坏人的队伍吧,以大部分人的愚蠢程度贪婪程度,是不能接受真相的,只有骗子才会让他们满足
都在扯淡,都在脱离现实空谈,只是扯的方式不一样。
八十年代,别说清北,哪怕是中专都一点不焦虑,那是相当气定神闲,因为包分配,想自主择业都不行,可是别忘了那时候招生人数只是现在的1%,所以只是那1%不焦虑,99%考不上大学的更焦虑。但是你想回去吗?别忘了那时候焦虑的是怎么养活自己(字面意思)怎么吃饱穿暖,现在的焦虑是怎么有更好的工作怎么买车买房甚至怎么买豪车第二套房。社会发展慢吗,很快,但再快也比不上欲求,这种焦虑本质上还是社会发展速度落后人们欲求膨胀速度。欲望是正常的,所以焦虑也是正常的。
这种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瑞士人北欧人就没一点焦虑吗?哪怕中国人均GDP世界第一了,这种焦虑肯定还是会有,只不过焦虑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只能在发展中慢慢缓解。
张雪峰:只要我得罪所有人,我就等于没有得罪任何人
“不是我针对谁,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人,以自己的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喜欢关注大事情,站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分析全局的情况。
有的人喜欢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基础,看下一步怎么走,我能做成什么效果。
说简单点,这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思考方式,出发点不一样罢了。
清华教授,工作生活中,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规划全局的状态。一般会从国家需要和大政方针入手,看看报哪些本子、研究哪些课题,最后落实到手下大小老师、硕士博士一大群人,每个人该干啥。
择校指导恰恰相反,更多的是从细节出发,从基础来看变化。他要先看你这家庭条件怎么样,学习基础怎么样,个人意向如何。最后落到大政方针、经济情况、行业发展上,告诉你,你这个人应该干啥,怎么选。
我觉得主要还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工作思路,最后影响到对某种问题的看法。
就这件事情上来说,很难说谁对谁错,都有自己的道理。
你说现在大学生的问题,那当然是没毛病的,引起关注、提供情绪价值,然后大家的怨气得以发泄,让大家知道有人在关心这个问题,给人带来一种希望,这很好。
你说发现问题,也要解决问题,这也很实际。毕竟教育问题说了这么多年,现在什么情况都知道,光说看不到改进,确实也不是啥好事,虚假的希望最害人,希望破灭最绝望。
综上,我觉得这俩人没必要非得分个对错,不同角度罢了。每种角度都要有人说,作为旁观者综合来看,挑自己有用的听就可以了。
本身就是不同的角度,缺乏分个对错的基础,大家出发点都不一样,聊起来就是跨服聊天,只能是比谁吼的声音大。
张雪峰vs甘阳,我真的感觉很幽默。毕竟人家可不是“吃着甘阳他们的乳汁”(丁耘言)长大的,也不受你管着,那可不给你留面子。
有人说甘阳不好,要我说这教授人是好是坏我不敢妄言,毕竟人是有多面性的,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在一些方面人模人样另一些地方令人感叹的人我也见过。但是要我看,张雪峰好像有点搞不清楚自己定位了
他作为一个指导别人报志愿的人,说到底只是做了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即求”当下毕业后工资“的局部最优解而已,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自己可以来讨论教育的目的,那就有点幽默了
毕竟要我看,张雪峰的日常工作——指导学生报啥按照当下的行情以后出来混的好,跟教育的目的真是打不着边界,说白了就是在现有体系下提高文凭换工资的转化率,一边是文凭,一边是工资,教育在哪啊?
所以说张雪峰不是教育行业的人,从事的工作也跟教育没啥关系,既然这样,就没必要指导教育该怎么办了,教育怎么办,总会有文凭发给学生,社会怎么办,也总会有企业政府发工资给人,您老就老老实实研究文凭怎么换工资,别去扯什么教育之类的有的没的,行不?
还有,高等教育毫无疑问主要目的,至少不应该是选拔人才,张雪峰可能长年累月地跟高考生打交道满脑子尽是那高考的三瓜两枣,但坦诚的讲,高等教育拿来选拔人才,那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培养人才?你选拔的对象是从土里冒出来的吗?还是你要从一堆白痴里面挑一个相对不那么白痴的然后管这叫选拔人才?
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否定问题的存在来帮自己混饭吃那不仅不是能耐,那是造孽


影响张雪峰生意了?他也是挺能蹭的,天天说新闻学新闻,他自己有没有先看过这个三十多分钟的视频再来阴阳怪气?哪怕看看文字版?
清华大学教授谈“为什么大学生不快乐?”-三联生活网


人家在说喇叭,你在说喇嘛,还有啥好表示的。
甘阳:现在我觉得第一重要是身体,第二是心理,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和智商不匹配,导致学生心理脆弱。总体来说80后、90后和00后,特别是90后00后,学生都是比较善良的。其次的问题是性格太温和,都是乖孩子。现在的学生,包括男生都从未经历过青春反叛期。他们没有外在的发泄渠道,都往内心积压,实际上他们和父母也未必能够沟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的,很看重结果,嘴上说你考不上清北不要紧,但孩子会发现家长说的不是真的。
再说了,难道我们的考试选拔制度还不应该改变么?还要等“后人的智慧”?还有多少后人?
果然,先毁坏一个人口碑的往往是他自己。
网传一个学生对今年广东一模数学的“控诉”,今年的数学,出得确实挺不好。
你说这个学生抽象也好,中二也罢,但始终是一个学生的心声。
“您所出的这份试卷,根本不能用以评价我们的水平”
其实也有点道理的,人才选拔,怎么定义人才?定义权在谁手里?


来源xhs,侵删
教育没有人才选拔的任务。原则上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好,而不是让部分受教育者不好。是所有人接受完教育之后,仍有好有不好。需要选拔的时候,进行选拔。选拔不是教育的环节。教育是独立于选拔的概念,如果世界没有选拔,仍然会有教育。反正我说的教育是指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哪怕在现实当中都是存在的,不是只存在于理想。
教育环节中包括考试,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然后改进教学。选拔时需要考试,目的也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没错,但然后却只是为了方便选拔。没因为目的不同为你考两次,是为了节省社会资源。比如“选拔要看平时成绩”这种说法,就是让一次考试满足两种目的。但其实现实当中很多时候仍然是要考两次的。有很多考试摆明是为了选拔,比如高考、大学里的期末考试、托福、六级、GRE这种,考完了卷子拿不出来,也没有人给你讲解错在哪儿为什么的。当然,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它目标是让每一个受这种教育的人好没错,但它具体就是为了过选拔,因此是依附于选拔的,不同于我前面说的这种独立于选拔的概念意义上的教育。
我猜张雪峰实际想说的是,教育是资源,资源分配有不公的问题。张雪峰教大家做的,其实主要不是个人面对选拔的政策和市场依赖性如何选择的问题,因为而是个人面对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公如何选择的问题。因为他咨询服务的内容主要的是升学和专业选择。考生已经被选拔完了,是重点还是二本已经知道(或大概率知道),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咨询他的。
教育事关意识形态和未来趋向,在我们这里更是最直接的上升通道。这个级别的问题,不是个体能够解决的。这是整个权利架构如何运转的问题。
我不认为个体能够提出及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整个组织克服利益及权力固化带来的重重阻力,以极大的统治力和前瞻性进行改革。
个体能够把事情摆出来,让大众听见各种声音,算是预热和前兆吧,让人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强人所难。张老师苛刻了。难道没有解决办法就不能说了么?
我有什么办法,塞一大堆屁用没有的课杀我学习兴趣,把一大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不同的人攒到一起杀我生活兴趣。每天新闻上播的都是我们赢赢赢,结果校招数据一年比一年差,不考研工作都没有。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谈过恋爱,虽然想谈但我更怕她带着主人的任务让我爆金币。
现在我已经变成了乐子人,只想找乐子
甘教授说的基本就是事实,引起共勉,引起反思已经是很大的力量,和对广大大学生的安慰;
张雪峰这个言论有点吹毛求疵了。改变中国教育,事实上全世界自古以来都很难由一个英雄去拯救或者彻底改变。
改变也从来不是靠耍嘴皮子。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很多人都嚷嚷着教育要改革,很多人都觉得他可以说教育。
但是真正说到心坎里面去的,说到点上的又有多少呢?
对于教育的理解要深刻到位,这是认知的第一步。没有认知的觉醒,更不可能有积极改革的希望和下一步。
至于说人才选拔模式,这的确是禁锢我们教育创新发展最大的枷锁,但是我们中国之大人口之多、不发达城市之多,城市和乡村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均衡,简单粗暴的取消高考,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不敢太过于大刀阔斧,不敢动高考这一个实现很多偏远山区和小镇孩子向上发展的重要出路,是因为,教育他从来就不仅仅是教育,还有社会、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重要考量。
因为教育不仅要公平、公正,还要公道!
做教育的人要有良心,有底线,传播正能量,唤醒学生的元认知;
多点人呼吁,说合理的实话,唤醒公众的认知,那教育距离积极方向的改变就不远了。


希望媒体、舆论、网红,不要试图抹黑或者偏见试图发声,希望唤醒对教育认知的努力!
这个时代,太缺乏宁静和耕耘!
我现在很痛恨大学。
因为学校和家是我们最坚固的避风港,大学更是一座梦幻的城堡,既坚不可摧,替我们严严实实地挡住社会的风雨,又繁花似锦,给我们营造出美好阳光的温柔乡,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直到我们出了社会,失去了“新手保护期”,才会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假的,现实生活是一座深不可测、猛兽横行、凄风苦雨的原始森林,我们是最孱弱的猎物,稍有不慎就会被悄无声息地吃干抹净。
但你进入社会之前,从来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事情,甚至是父母都不会说。
我们被骗得太惨了!
在外拼命打工,抛妻弃子,四处奔波,即使透支身体也在所不惜,就是为了挣俩钱,为了遇事不求人,为了生活能体面点。
结果挣来的血汗钱,还房贷,还车贷,进医院。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即使以后有了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又何尝不是走上了我们的老路。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整日忙忙碌碌,心力交瘁。没有时间考虑为什么?有了学区房,在旁边的学校上学,就能跨越阶层了吗?
醒醒吧!社会是已经即得利者的!
我们是时候该考虑一下了,我们拼命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养家糊口,还房贷,还车贷,把身体累垮了再去医院,治好了继续干,好不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发现有些人就是愿意去憋大招,卧薪尝胆,年轻时候,吃吃苦老了就享福了!
你不觉的这句话很熟悉吗?
初三努努力考上高中就轻松了
高三再努努力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工作时努努力,升职加薪就轻松了
买房买车一开始压力很大,还完房贷就轻松了
孩子结婚需要家里出钱,咱省吃俭用几年以后孩子挣的多,咱就轻松了
孙子出生,咱帮忙带带啊,等孙子上幼儿园咱就轻松了
我现在70岁了,再给孩子帮衬点,再过几年上天堂我就轻松了
我现在问问你,你看了以后咋办呀?
你年轻的时候忍辱负重老了以后就能负负得正荣华富贵了?
老板天天给你画大饼你觉得不过瘾,非得自己给自己在画一个老年大饼?你现在过的是有多不幸福才能让你觉得风烛残年的时候能补回来。
有人说,每个时代的老百姓都是盛世如牛马,乱世如炮灰,有人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有人却觉得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明天真的会更好吗?
前两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觉得自己上一代人混的好多了,比如坐办公室的人会认为自己比父母混的好,其实这些只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幻觉而已。
从本质上讲,那些在写字楼格字间里写材料、做PPT的白领,其实跟当年在工厂里采缝纫机的女工并无本质的区别。
同样的,现在每天坐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看微博的那些人,也跟当年在村口晒太阳嗑瓜子的那群人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那些为了电商平台整点打折促销活动熬夜不睡觉的年轻人,其实跟那些在菜市场里为了两毛钱讨价还价的人没有区别。
同理,那些买了新手机第一时间就贴膜买保护。这些年轻人,跟当年那些在电视遥控器上套个塑料袋的人也没有区别,这些不过都是经济结构转型给大家造成的误会,变的只是时代,你并没有变。
通过这些误会,我们唯一能发现的真理就是,你除了跟着时代的洪流喝到了一口汤,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享受到了一点红利之外,你其实还是无法跳出那个人生目标的怪圈,你还是向上跨越不了阶层,向下没有稳定的生活,只得被迫在那个指定的计划苟延残喘。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呢?
我要强调的是: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可能,也绝不会站在天才、富二代、官二代这种起跑线远超常人的人群的立场回答这个问题。
我不是来写爽文的,而是来为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提供行动方案的。我“研究”的全部主题,就是普通人应该怎么获取成功。
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大富翁》。
如果你开修改器,就会发现,明明是摇骰子拼运气的公平游戏,但其实当你把起始资金改成别人的3倍,你就很难输了,而如果你的起始资金是别人的十倍,那你就可以永远赢。
不仅如此,你还会让其他三人极速破产,因为你前期短时间内就可以可以不计代价的升级设施,抢占资源,甚至掠夺别人的资产,之后就等着别人不断给你掏钱然后越来越穷,直到破产就行了。
你以为这是你的聪明才智或者技术和能力吗?不,这是钱的力量,是资本的力量,而这个时候需要你的智商吗?你只要有手,会点鼠标就行。
另外三个选手呢?他们愚蠢?笨?他们只是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而已。
现实中,在无数的资本洗劫和拿捏下,和一堆同样的穷苦劳动人民一个赛道,大概率的选择就是比一般穷人稍富一点,然后一代代不出差错的累计下去,没有规则保护的话,可能……嗯,也传不了几代吧。
所以穷本身就是罪,它是愚笨、粗鄙、肮脏、恶心、市侩、狡猾以及一切用来衬托精英的代名词。
你问深圳随便一个学校孩子,1000万和清华,你选哪个。
深圳的孩子会告诉你,选1000万。
你去三四线城市的小镇学校,最好的学校找100个孩子,问1000万和清华学历,你选哪个?
估计98个孩子都会告诉你,选清华。可能有2个孩子会选1000万。
而且选1000万的孩子,还会被嘲笑,认为他们没出息。
这就是现实。
你问一个家境工薪阶层的大学生,你考不考研?你的规划是怎样的?
10个大学生,10个都考研,并且有条件连博士都会努力一下。
你问一个家庭条件殷实,家里比较有钱的富二代,你问他们规划,他们会告诉你,本科毕业前应该会完成B轮融资,如果科研成果可以转化,就读研,争取C轮。如果连A轮都没过,就去国外读几年,回家继承家业。
你对比后发现,小镇做题家的孩子,努力的是“敲门砖”,他们努力的是“找工作”,他们追求的是“打工”。
而一线城市的孩子呢?从一开始选择就很多,读书不是唯一的选择。改变命运,读书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
而生来就在罗马的人,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学赚钱。学历,不过是面子,是为了好看。不给父母丢人罢了。不差钱的家庭,好看的学历是锦上添花。拼命好好学习,不过是接班的必须条件,仅此而已。
你在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的校园里,所有985,211院校里,你真的仔细看过那些玩命学习的年轻人吗?你看看他们穿的,用的,都是什么牌子,然后估算一下,他们的家庭都是什么收入水平。
你去问问在大学里所有作出杰出成绩的年轻人,你去问问他们的父母都是什么职业。
对很多人而言,自己努力20年,只为期盼跟他们能做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而喝咖啡对那些人,不过是消遣。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读书是必须的,但是更要为未来30年打算。让自己的后代,可以领先那些努力20年只配跟富二代喝杯咖啡的人。让自己的孙辈,可以在20岁,成为佼佼者,成为别人努力二十年才能配坐在一起的人。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十年寒窗超过三年积累。但是,自己争取十年,子孙就能少奋斗十年。儿子争取十年,孙子就能生在罗马。
小镇做题家,做不到的。能做到,那叫天之骄子,寒门崛起。
备注:寒门,是贵族没落。也就是祖上有辉煌过的。家族家风家训有传承,即便没落,也能凭借三代努力,重回巅峰。
曾经有位读者问我一个问题:
你说的这些啊,我现在也都明白,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又能怎么样?
历史从来就没变过,兴亡都是百姓苦。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真实,还是虚幻?
说实话,我也没有答案。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不是真的,也许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真相。
现在我们的社会怎么样,是好是坏?
几百年后,才有答案,而且所谓而且所谓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人为优化出来的。
一切都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导向,注定我们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对于底层的大多数人们,每个人们在上面指定的“公平”计划里,都痛苦且迷茫着活。
垮不了阶级、赚不到财富、尝不了幸福,品不到人生、看不透真相。
而他们却可以望长河落日、观山河如酒、享旷世温柔。。。
我在这里没有传递所谓不良的价值观,无论你选择朝九晚五还是浪迹天涯切记,别把希望和焦虑全放在未来。
我老了以后可能会孤苦伶仃,所以我现在要做点什么。
我老了以后可能会荣华富贵,所以说我现在应该做点什么。
千万别这样,你对未来所有的焦虑跟希望请全部放在今天,你的过去全部都是假的,你的未来也不一定会到来。
你就摸摸你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你今天过得咋样啊,就到此为止,你再多想一点就是蠢。
千万别信西方那一套什么多做好事了S了以后能上天堂。
你只要活在今天这24小时里,你现在就在天堂。
PS:收藏了你也不会看,点个赞意思意思得了~
如果这篇答案被和谐,更多不能说内容我会更新到我的公众号:【里昂随笔】分享外面看不到的人情世故、社会经验和社会潜规则。
社会底层,穷二代。见过社会百态,走过弯路,遇过良机,受过挫折,十年奋斗,小有成就,愿和大家一起交流
喜研究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送礼绝学和社会潜规则。累计为3000+人解答过人际、送礼、职场等难题。私人号:CH09908,添加即送《职场秘籍+送礼绝学》、《人性天书72卷》
有的文章太露骨发布不了,有缘刷到就点个赞吧。悟透社会江湖潜规则,提前300年改变命运~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哈佛大学资深本科招生办主任威廉·R.费茨蒙斯(William R.Fitz- simmoons)
这点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否则像张老师那样看不到真正的问题,只去修修补补,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得到帮助的。
甘阳教授的立场可以被理解为对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他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并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可能过于功利化和机械化,导致学生面临疲惫和焦虑。将大学比作工厂,是强调现有教育体制对学生个体性和成长的忽视,倡导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而张雪峰老师则更侧重于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他强调了教育的另一重要任务——人才选拔,可能认为现行的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并且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具体方法和行动。他可能认为,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不应该忽视其重要性。
总的来说,甘阳教授的立场更偏向于关注教育体制本身的缺陷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视,而张雪峰老师则更注重教育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倾向于维护现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呼吁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关注点和位置不同罢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6 19:59:06  更:2024-03-16 20:06:4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