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国应试教育?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国应试教育?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国应试教育?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心理学
教育
大学
应试教育
教育学
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国应试教育?
世界哪个教育大国都是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在我过的国情下有点变了味道。
比如说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幼教专科的人去幼儿园应聘,幼儿园一定会录取研究生,哪怕她对幼教一无所知!这才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因材施教我们天天喊!但它确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正是这种过度重视学历,而完全忽视能力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这种社会现象。
甚至有人还问:能力和学历哪个重要?
难道提升学历的根本不就是拥有更大的能力吗?这完全把这两项分开了,那提升学历是为了什么?太过于讽刺。
凭着分数来决定一切,升学、求职、晋升,但凡是“分数不够”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却完全忽视了谁能做的更好。
中国的应试教育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时代不断地在变化,而工业化的应试教育却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教育成果中完全不可以的。(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应试教育对我们做出的贡献)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好比吃饭一样,吃饭我们要吃什么?有菜、有肉、有粥、有面食、有水果,这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而中国应试教育就好比我们吃饭只吃菜,却完全忽略了其它的食物,用瓜菜代来代替了所有的食物,那结果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好多人会说模仿其他教育大国的教育模式,但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是不能直接去模仿的。
我们再拿吃饭举例子:汉堡、炸鸡可以当饭吃吗?寿司、生鱼片可以当饭吃吗?当然都可以,但没有哪个中国人拿这些食物当做自己饱腹的主要食物,偶尔吃一次,或者当做一个辅助是很不错的。但是将它们当做饱腹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应试教育确实有它的优点所在,就好比是瓜果、蔬菜的优点一样,但是单一的这些优点是难以培养出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得不偿失的。
就比如说最基本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真理的探索都被打压。
然而要说哪一种教育符合中国国情,那就又回到我举的那个吃饭的例子,应试教育好比瓜菜代,但是将我们的食物丰富起来,不但要有水果、蔬菜,还要有面食、肉类、粥,甚至还要区分肥肉还是瘦肉,细面还是粗面,混合搭配,按照这样的路子来改革我们的教育才是硬道理。
要说应试教育好还是素质教育号,总归来说还是应该起到一个互补作用,我们模仿国外教育也是没有错的,但是这就和吃饭那个例子中的汉堡和炸鸡一样,国情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万事万物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最后用两张图,来说明当下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转一下之前的回答
如何看待『揭秘高考工厂衡水中学 』节目里衡水校长的言论? - 小屋住不下的回答
我们长期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应试”本身就能锻炼人的各种素质,“素质”也不可能完全与“应试”对立起来。
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方式应称之为“工业化教育”。它的典型特征是:
1)存在一套标准的、任务内容明确的(也就是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占到中学教育评价体系的90%以上。
2)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最终考核体系(高考)。
3)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4)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好了,我们把这个教育体系的特点写下来之后,发现它最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的;工人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分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工厂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人;最后,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要出错。
而与这种“工业化”体系相对应的教育体系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中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只不过在农业中,师徒经常天然是父子关系)的经验传递类教育;另一种则是贵族式的人文精神类教育。
经验传递类教育是人类自发的一种教育模式,父辈传子辈、师父传徒弟、手把手带出来。这种模式没有固定传授内容,教学效果也因人而异,属于“不算教育的教育”。
人文精神类教育则是人类自古至今的一种教育理想:它希望聘请最好的教师,这个教师既懂得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又理解人类灵魂成长的内在规律,因此可以运用最好、最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式,让学生自发地学会他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这种教育在今天的表现之一就是甘阳教授提倡已久的“博雅教育”。
那么回到中国的现实,我认为,中国自建国以来模仿苏联采取这种“工业化教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这是它能够以最低成本和最小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沿海工厂里的工人把自己的经验口口相传地教授给愿意去工厂打工的下一代。我们的目的不是自然地等待经济发展,而是快速建成一个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作为民族中的个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成长于农村和城市工人家庭教育的学生,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必须牺牲自己的个性和梦想,去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螺丝钉。
当然,这段历史也是有反复的:曾有一个把这套体系都破坏掉,致使这个国家中大多数人接受大学教育要靠推荐,普通人求为螺丝钉而不得的时代;也曾有一个旧的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整体失败、在体制内造导弹不如在体制外卖茶叶蛋的时代。
但这种反复依然不能取消这样的现实:中国依旧是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考虑到人力资源再生产的成本-收益因素,“工业化教育”依旧有重大的意义。
今天绝大多数“应试教育”的批评者自身问题的本质,是他们用梦想中的“人文精神类教育”的标准,来批评现实中的“工业化教育”,并且不切实际地希望仅仅通过“体制上”的改革,就能实现在落后工业化国家建立起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看得到的(也就是永远都看不到的)人文精神类教育。
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文精神类教育要求的那类高素质教师,培养他们是要花费巨大社会成本的。
请各位仔细想一想,一个老师,你要求他能够熟悉他教授的这个领域的一般性知识,要把这些知识啃透掰碎总结归纳厚积薄发教给每一个学生;他能够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旨趣,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为他们因材施教地制定不同的成长道路;除此之外他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犯错他不能生气,学生出格他不能出格,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他得及时排解……
我真心尊敬我高中时的各位老师,但我同时真心觉得他们离这个清单里的最低要求也还差得很远。难道我们要把他们全都辞退?
再说,我自己的学历应该还算可以的了,但我反正觉得自己不是这种高素质人才。退一步讲,就算我是这种高素质人才,我干点什么不好,非得去做中学老师?
再退一步,就算把我弄去做中学老师,说不定我还做得不如现在的老师们呢!别小瞧中国当代教育体制和当代的教师们,请看下面这个纪录片系列:
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 第一部分
该纪录片为丹麦人拍摄,选取了中国黑龙江某中学初三班级和丹麦某学校九年级班级作为对比。在丹麦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分别测试两国学生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英语能力上的表现。
结果是,除了英语能力之外,中国学生在其它项目上都完胜。
纪录片中有位丹麦专家的说法我很赞同。他说,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一切创新都是空中楼阁。
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工业化教育体系在传播知识这一点上是非常有效的。
=====分界线=====
好了,为了防止有阅读障碍的人认为我是认同现行教育体制的,我现在开始把(不包括高等教育体制在内的)现行教育体制再批判一番。
首先,“工业化教育”体制本质上还是扼杀个性的,因此它不适于培养那些对个性有较高要求的行业从业者。这类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高科技创新产业、各种设计类行业以及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这不是说中国在这些行业没有一个有个性的人,而是说,这些有个性的从业者一般都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幸存下来的,而不是被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
如果它只有这个缺点,那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世界工厂嘛,可以理解。但“工业化教育”最致命的问题是下面这点:
它的“唯教学大纲主义”和“准军事化管理”手段,导致学生们在精神层面过度注重获取知识,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能力:独立地、健康地处理个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
一个人被火烤了会疼,被水淹了会害怕,打过架才知道不打架更好。这些道理,我们从小是被父母谆谆教导如此,有些人是亲身体验过才学会。不过,这些还算比较简单的道理。
一个姑娘不一定贼漂亮但让你觉得顺眼,不是那么在乎贞操观念但喜欢跟你一起探索用哪种姿势做爱更舒服,干的工作不一定有多高大上但是肯给你洗内裤,知道怎么作才能让你珍惜她却又不至于讨厌她,这才是你愿意一生与之共度的姑娘。这总得经历过几段感情、犯过几次傻、对自己诚实到一定境界才能学会吧?
更别说那些关于工作、父母、教育、家庭的更重要却也更琐碎、需要不断用自己经验一点一点去摸索的道理了。
——而我们的教育体制根本没有为绝大多数中学生留出自己摸索并得出结论、处理好自己与这些事务之间关系的时间。所以我们得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主流价值观的或者反过来听《致青春》这类宣扬“打过胎才算是不辜负青春”的伪中二故事的。
我记得在知乎看过一段话,大意是,“知识”不过是个软件,正确的、能够让你健康处理你自己和这个世界关系的人生观才是操作系统。我们的教育在给你装软件上不落伍,操作系统则还停留在windows 95年代。
=====写到最后,高大上几句=====
我理想中的教育,既不能少了工业化体系下强大的知识传播手段,也要在操作系统方面比当前有根本性突破。
我希望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基本道理,了解各行各业的基本状况。他们要学习怎么过马路才是安全的,学习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律法规有哪些,知道警察叔叔、工人叔叔、消防员叔叔、程序员叔叔、清洁工叔叔和护士阿姨们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离不开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就理解为什么要尊重每一种职业,以及喜欢哪一种职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等到突然要工作的时候,才焦头烂额,认为有钱最重要。
我希望让他们从中学开始就发现自己更适合做的是什么——读书还是动手,研究还是实践。他们可以在优良的环境中上技校学习技术,成为受人尊敬的工人劳动者,将来等到工作需要的时候,再读一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来充实自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路读到研究生还不知道自己想干的到底是什么。
我希望让他们在高中的时候接受必要的生理知识,多一点时间来处理自己在青春期的各种困惑,包括性生活方面的困惑。因为美满的性生活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请让他们有机会认识到在这个问题上本能的重要性。
我希望让他们在中学时期接触的数学和英语知识再难一些,古诗文再多一些;前者是通向现代文明的钥匙,后者是把我们与真正贵族人文精神相联系的纽带;我希望历史地理和经济地理这类跨学科的内容有相应增加。理科方面我没有体验,说不出来。
我希望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博士们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放下架子和面子,去初中、高中教书。真觉得自己读的书顶顶重要的,就留下。不愿意憋死在那几千块一个月工作里面的,就去用自己的高素质感化下一代吧。我始终认为,相比故纸堆而言,未来更重要。
我希望这一切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客观评价就是浪费12年宝贵生命
还不如在知乎上用来和魔鬼换一个亿
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当前越来越多不称职的教师。
整天的口头禅是;这道题很简单我们不讲了。
习题册和报纸越来越厚,但从来不批改。
因为害怕学生上课写作业,故意到下午5点多才下发当天作业条。
家长会上各种暗示自己在家开班。
大家自己对号入座呗
其实00~10年的高中生活都很愉快,双休很常见,晚自习自愿来,来不来都随你。
近年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和老师、学校及 非高知家长 的利益,完全不一致。
学校追求应试教育下的的升学率。升学率,会给学校带来赚钱和好生源。所以自然会禁止各种带来不确定性的学生的自由探索,致力于把学生打造成考试机器,更准确的说是:在学校眼中,学生是为学校董事提供金钱(私立)和/或供养仕途(公立)的中型机械中的无数螺丝钉中之一枚。
普通家长追求:主要诉求:让学生金钱上回报自己,至少不拖累自己。次要诉求:能控制学生。寄宿学校一举两得。
可悲的是学生自己被洗脑,认为学校衡水式管理是“为自己好”,家长的利益和自己是一致的,最后沦为考试机器,进而进入社会,进修为老板赚钱的机器(这点和policymaker利益一致)。
你survive衡水式高中获得的一切,包括你的意志力、学习能力、自控力,都应该感谢自己,当年那个强大的小孩,而不是致力于用一群孩子当螺丝钉,打造金钱-权力永动机的领导。
“函数的本质是什么?”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驯化≠教育,应试教育只是把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驯化成了一个个乖巧听话的巨婴。
这样是方便管理了,不让人烦心了,但孩子也废了。
试问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喜欢学习?有几个喜欢去学校?又有多少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抑郁、自杀。
很多中国家长、老师都在困惑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
但却没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听话,你都不咋地,再听你的话,只能更不咋地,只有不听你的,未来才可能有希望。
且越混的不咋地的家长,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考高分,越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那应该怎么办?
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教书,一群无知的父母在育儿。
教育本质是让人学会思辨,实现独立自主,而不是为了贯彻他人意志的耗材,做别人的嫁衣。
明白了这点,比一千一万句”好好学习“都来得有营养。
疯狂内卷
你好,我要比你更好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都很不好。简单粗暴的考试扼杀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指挥棒,扼杀了追求知识的纯粹性,导致整个中国缺少探求真理的氛围。
但同时,从中国社会角度上讲,搞应试教育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偌大一个中国缺少评价体系。考试,虽说是一个最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但却是一个最直观,操作性最强的方式,从而也是相对最公平的方式。可以试想,在当今中国,如果不搞应试教育,而是搞些其它的,可操作性不强的评价体系来决定哪些人上大学,哪些人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那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无疑会给各种暗箱操作提供更大空间,有钱人可以花钱搞名堂。另一方面,从“素质”上来讲,城市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普遍比农村的、家庭贫困的孩子要强,因为他们生活更丰富,信息面更广。离开了单纯的考试,农村的、贫困的孩子肯定拼不过城市的、条件好的孩子。这就会造成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也断了穷孩子的人生路,就会使穷人永远穷、越发穷,富人永远富、越发富,中国两极分化将更加严重。
所以,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改变的基础是中国社会整体全方位的提升。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我认为总体来说应试教育利大于弊。
另外,扯远点。看到楼上一位说应试教育是全球性问题,这点我没研究过,但我可以肯定他说的一定没有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所以人才评价体系也就会越来越要求操作性强的,不能是一些模糊的,而正如我以上说的,考试就是操作性最强的。因而在全球来说,肯定有越来越向应试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当然不是说这种趋势很好,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中国这些年,虽然说喊不搞应试,但实际趋势就是越来越应试。但中国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应试局面,历史原因很大,中国原本就应试太严重,需要向非应试方向走,也有向非应试方向走的很大空间(即使人类方向是在向应试走,中国也可以从体制上入手向非应试方向走很远),而其它国家是沿着人类发展的必然进程不可避免地向应试方向在走,保持非应试的空间很小了。
所以说,应试教育是有不合理之处的,但确是一个必然趋势,非应试教育是好的,是个理想模式,怎样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中国的局面是现实太糟糕,已经与理想背道而弛太远了,要往理想上走,也有往理想上走的可能,而全球性的局面是,现实难以避免,但怎样尽力保持住理想,让理想往不好的现实方向走得步伐慢一点。
以下内容来自
贺利坚
老师的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的正能量》
这本书是鸡汤?不是,这本书书名不好,好像励志的书,内容却是满满的干货。
个人认为计算机专业大一大二必读。
豆瓣书评去看看吧
逆袭大学 (豆瓣)
或者去亚马逊看书评。
贺老师提出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应试思想对于学生的毒害的说法,引人深思。
(这段文字是扫描版pdf用OCR软件识别出来的,所以可能有错别字和排版错误,请见谅)
---------------------------------------------------------------------------------------------------
4.2理性看考试
面对考试这样一个话题,我的心情很复杂。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如果当年不是凭借那个像样的考试分数,我的生活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另一种生活未必是贫穷的,甚至可能比现在富有,
但我更喜欢今天的生活,因为现在我能每天做着自己喜 欢的事情,不必为生计发愁,在青年学生的成长中快乐生活。这个事实的前提是, 我曾经在当年的高考中杀出了重围。
上学就要考试,考试就要有分数,就会有排名,就会有录取和落榜。这件事有 没有道理可以讨论,上千年来就是这样的,似乎也看不到会在哪一天终止。而求学 是要长本事的,按前面的话
题讲是要学到能用的知识,或者更正式些讲,是通过学 习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是,分数和能力都成为了衡量学子学习成果的标杆。分 数一目了然,高考中多那一分顺利过线,少那一分
只能服服帖帖承认失败。而能力 虽然不好度量,遇上事了,拉出来一遛,却也能见个分晓。
于是,分数和能力之间就有了些有趣的组合。高分高能的总是光鲜有加,风风 光光,我等吃不着葡萄的只能羡慕嫉妒恨,但历年各省高考状元的成才率似乎并不 像期望的那样高,我们也有
机会说声葡萄太酸不吃也罢。高分低能的总是可以让人 极尽鄙视,一而再地被当作“好好学,结果却……”的反面典型,但人家依然仗着 那高分享尽各种荣耀和好处,却也让他人无可奈何
。低分高能的人士显得更悲壮、 更英雄一些,我有个别的老学生,里里外外一把手,就是一到考试就哑火,有些甚 至毕业前补考清考,历尽磨难才拿到毕业证,尴尬之余,这些大仙倒也大
度,他们 有的是事做。考不了高分,也做不了事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低分低能的了,倒是 有人这壶开不了提那壶,混出个样子来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发现,考试打出的分数和我们学习中追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真不是那么明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实际上我们都是期望高分的,别看有些考了低分的摆 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无论考前考后,谁都在谋划着能否多拿那么几分。
凭着分数论英雄由来已久。升学、求职、晋升,但凡有个考试,“分数不够”立 刻会让人哑口无言。小孩子刚上小学,考了双百总是可以风风光光的,低了几分就 矮人一头,按分数分成了
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再经过几次的升学,达线王侯, 落榜贼寇,加上被升学率绑架了的学校不淡定地开起了应试的大船,祖国所有的花朵就普照在考试的阳光下了。
即使进入大学,考的惯性仍然收不住。期末考试决定是否能获得学分,学分不 够不能按时毕业,考试不过还要补考、重修。得了高分可以评优、得奖学金,出 国要看分数,就业要看成缋单,还要面临一大堆自选的考试:考证、考研、考公务 员……即使我在参加工作之后,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各种考试:岗前培训结业考试、 党课结业考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普法教育考试,为开车参加了驾驶员考试, 为领结婚证还参加了婚前培训结业考试。人生就是个大考场。
然而进入大学,却发现考试似乎也不再像中学里那样需要真刀真枪对待了。看得开的,60分万岁,平时稍加努力,或者考前突击一个星期,大学考试居然就这么 有惊无险地过了。认真学的
,拿出高中时一半的劲头,居然赢得漂亮的分数。但也 就在这样的宽松下,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倒在及格线前。不少在高中时期待大 学考试过了就行的同学,开始怀念高中不过也行的好日子。身为大学教师的我,甘 冒误人子弟的自责与他人的责难,屡屡将考试标准与不可突破的底线等同起来,却也常为难看的成缋单纠结不已。
更令人难过的是,无论成缋怎样,大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居然成了共识。在不 能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少数拔尖学生的成才功劳不能算在学校的头上。公众对大学提出批评
,大学用体制、大环境、扩招作着掩护,一面真心地想 在扭转局面上有所作为,一面在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约束下举步维艰。而学生呢? 抽去了看得见的考试杠杆,找不到看不见的能力标
准,成群地陷入到迷茫之中。
被考试绑架了的教育
考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状态的信息,给教 师提供调整教学方式的信息,这是考试的反馈功能;常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考试可以引导和指导师生的教与学,这是考试具有的导向功能;通过考试,成绩不理
想的学生可以矫正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获得优秀成绩的“成就欲”,还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及老师的积极性和上进 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考试的激励功能屡被认为是一大神器
;考试具有评定和选拔的功能,举办统一的考试,知识与能力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就 可以获得认可的证书,利用考试的选拔功能也是一个被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 途径,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的教育却真的对考试过分强调了,并且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全社会对学知识的重视,就是在追求有机会接受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业。升学必定要考试,每个人大致要经历的大考包括小升初、中考、高考,有些人还要考研。 小升初不让考了,战场引到了更为可怕的奥数。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每一次的 大考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使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最为惨烈的高考中,通 过高分争取享受高水平大学教育的机会亦能够得到理解。家长和高中的老师们为了 让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为获得髙分而采取的种种手段,我们不能过 多苛责,但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应试对教育的伤害
在这种可以理解的追分潮中,.考试已不是教学工具,而成了教学目的。中小学的教育不能站到学生长期身心发展的高度开展,而是将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着考试展开。本应朝气蓬勃的少年,沦为了考试的工具,在揠苗助长的课堂中,不讲求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讲求基本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取而代之的 只是机械地记忆和题海中无休止的重复。没有了对科学、道德、责任的追求,忽视了对学科知识整体上、宏观上的理解,取而代之的只是解题技巧的演练。考试的激励功能退居其次,过度频繁的考试让成缋优秀者对高分麻木,而让成绩落后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升学率的掌控下,考试成缋成了评价学生的全部,学生个体性格、 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总分和排名前却一律平等。成缋上不去的学生,自动地将自己划入差等生的行列。
哀莫大于心死,哀莫大于少年心死。就这样,幼稚的脸上写满求知欲的孩童,在考试牢笼中浸泡十多年之后,有一部分终于来到了满意或不满意的最高的平台——大学。满怀着高中好好学,大学好好玩的希望,却又发现学海无涯,无涯得可怕。依稀知道了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旦行动,却总被应试型学习的阴魂缠绕着,无力摆脱。大学也有考试,顺理成章地继续与考试保持暧昧,理所当然地延 续以前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我所关注和关心的大学生的学习。考试将他们送到了大 学这个平台,却也成了阻碍前行的一道大闸。
痛斥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路线总是很过瘾的一件事。然而,每每谈及这个话题, 我总是在责备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或呐喊,或躬为,为将少年们从考试 火坑中解救出来而努力。我关注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方针的顶层设计,气恼于可以理解的“下有对策”的各种走样的执行,共鸣于“新教育”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痛心于16岁少女不堪每天学习18个小时的压力而跳楼的惨剧。
作为高中生的家长,我纵容了儿子小学时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尽情玩的潇洒,不 执行儿子初中时老师让家长再向孩子施加考试压力的要求,在保护孩子学习兴趣与 保证升学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有了多次被老师约谈的经历,理解老师的用心, 但只给孩子传达自己解读后的信息;有了更多次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引发的惊诧与不解,我知道了应试教育的水太深,成分太复杂。
作为大学生的老师,所幸在教育上我有自己的地盘。我无法阻止我的学生在进 入大学之前在学习力上受到的破坏,也许没有那样的历程,他们还没有机会来到我的身边。帮助大学生重塑学习力,恢复健康学习的状态,这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是在我的岗位上可以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时我太悲观了, 我把希望寄托在经历了应试教育,却也能从应试教育的阴霾中走出的新一代人的身上。确切地说,是现在的90后、00后,当他们为人师,为人父母之后。
已经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也不必哀叹遭遇的不幸,相比过去没书可读的前辈, 或许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恢复本该有的学习力,从摆脱应试的控制开始,从现在开 始,面向未来,走出来,在恢复中为自己开拓新的道路。众多的人一起努力所汇聚 的力量,将是未来整体改变的源皋和动力。选择了独立面对,选择了自底向上的改 变,就要相信这种力量。
危险的游戏——将考试当目标
人的各种行为是需要动力和动机的,学习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活动更是这样, 有效的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动机来激励和指引。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 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
动机是指由学生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 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因素;而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 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而努力 学习。
读者在此处不妨停顿一下,列举一下自己上大学的学习动机。是享受求知的乐趣?学知识?获得毕业证?上研究生?还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谋生……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我们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孩童时 代那种纯真的求知欲对很多人而言已经完全地消失了,许多人的学习在多年前已经完全被升学目标所控制。在大学,每到学期初,“我要好好学习”的心愿虽然听不到 却能感到随处涌动,而一到期末,“求过”的呼声则排山倒海地直接发出,甚至为求过而求“助攻”。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很多人的学习动机直接建立在考试上。
有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 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相对地,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其 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过分的外部动机甚至 对学习是有害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将在他家附近玩得很high的一群孩子叫过来,每人给了5分钱,并说以后每天到这儿来玩都会得到奖赏。接连几天,心理学家兑现了他的承诺,但几天后他不再发钱了,孩子们愤怒了,叫嚷着: “我们再也不来玩了! ”这个试验有些缺德,以玩为乐趣的孩子们,在外在的奖赏刺激下,玩的动机发 生了转移,以至于“我们再也不来玩了”。
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进入年级前50名,在学校张榜公布;考进班级前10 名,爸爸给你买iPad;考好了,带你去旅游,考不好,哪儿都别去……这样的例子 到处都有。我经常阻止亲戚朋
友对孩子在学业上过度的表扬和过度的物质奖励承诺。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享受学习乐趣之外给 孩子加以更多的外在刺激。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充当了评价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数就是现实中的 虚拟货币。考试是所有外在学习动力的代表。十几年的分数、名次,虽然面对的是 人生可塑性最强的一段时光
,但学习已然与考试等同起来。当巅峰的高考一旦结束, 外在压力撤除,内在兴趣无存,学习必然发生倒退。历经高考后的大一学生常常疯 玩得找不到北,有不少人再也回不到正常的轨道
,着实让人惋惜。在学习安排的自 由度增加、考试压力大幅减小的情况下,不能找到考试之外的替代物为学习指引方 向,这些人注定陷入迷茫,甚至难以从迷茫中自拔。
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作者告诫老师们要避免给予学生过多 的外在刺激,包括高分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对于已经成年的大 学生们,是否能够从自己学习的角度,与那个曾经关系紧密的考试逐渐拉开些距离。 大学的学习,不会完全没有考试,找到内在的学习动机,考试的目标自然能够达到。 在大学,当自己对学习支配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的时候,应该找到考试之外的其他 目标。至少,考试不应该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这样的定位,将是学习状态发生 改变的基础。
下面是如何走出应试的阴影,做学习的主人
4.3走出应试的阴影
如果有机会将学习由应试转向真正面向发展的轨道,大学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如果沉浸在考试的海洋中,只把拿个毕业证当目标,那么大学也完全接纳,但这又 有什么意义呢。即使老师要安排考试,大学生学的方式也可以不与考试的要求挂得 那么紧的。
不必将考试太当回事
实际上,大学中有些课程进行考试是合适的,能促进学生学习到课程的本质, 也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也有不少的课 程用答一份试卷的方式进行评判显得不合适,甚至可笑了。有些课程,参加了整个 授课的过程,即可算通过;有些课程,随着学习的进展,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论文或要求设计的作品,也可以算过关,可以根据完成的情况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有更多的灵活、实效的考核方式。
《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是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解答自己的学生提 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由十九封信组成。其中有一封信专门讲了关于考试的问 题,其中描述了他所承担的艺术课程及按规定要执行的期末考试:“知识就像糖果纸, 课程面授过程就如糖果,真正传达交流的是那种甜味,糖果有时已是多余,因为它 带来某种负担,糖果纸更是包裹运送糖果之外皮。庄子说‘得鱼而忘釜’,固持尚在 鱼,得了鱼,煮出一锅浓汤,尝尽鲜美,鱼亦须忘。”在这样的对照下,朱教授指出: “期末考试却要把糖果纸拿来展玩。”
类似的可以拿来做笑料的事情不少,其中有高校管理规定中不合理的成分,需 要师生共同推动与改进。在我承担的课程中,尤其是由我说了算的考查课中,我常 标新立异,采取一些更能减轻学生负担的,鼓励学生真正提高能力,而不是死记硬 背的考核方式。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我的教学中,也常用着我也觉得不合适的方式 进行考核,个中滋味甚是苦涩。印象最深的一次,在一门更注重设计能力的课程中, 我第一节课时即向同学们宣布,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核设计能力,希望将学习 重点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上。但授课期间我感觉到同学们并未按考核方式引导的 那样去关注设计,甚至到考前也不见复习。我明白,这是开卷惹的祸,对开卷的概 念,普遍的认识是到时候抄一抄就可以了。的确,有些开卷考试是这样的。结果在 考卷上,本该自由发挥的题目,有相当多的同学牵强附会地从书中照抄一些句段应 付,给分心不甘,不给分却担心成缋单过于难看。类似的尴尬还有几次,现在我很 少用开卷考试,要么不考试,要考就闭卷。在我近年来参与的教学检査中,老师们 给出的考核方式也越来越多,但看到的应付方式也越来越多,是老师纵容了学生, 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绑架了老师?当学生仅将获得一个分数当作学习的目标,教师 在教学和考试上的一切革新都是枉然。学生将中学应试教育中练就的各种伎俩搬到 大学中,不管有意无意,大学教师很多情况下也被逼得把重点放在考试分数上。
作为教师,期末出题是个折磨。按说在教育学中关于出题有一套现成的原则和 方法,要紧贴教学大纲出题,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全面测验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 理论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还要突出教学重点,讲究题型搭配、结构合理, 把握好试题难易程度和试题数量,让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的平均成缋在 某一范围内,成缋还能呈现出正态分布。但是实际情况呢,一则考虑到这一套正规 方法太麻烦,二则在教学效果不能保证的前提下按教学大纲要求的对知识的掌握程 度出题,甚至成了奢望,往往凭着在教学中的感觉,既想着考出学生们的水平,又 想着能让上岸就上岸,挂上一片谁都难受;既想着不能让下届的学生认为考试这么好 过而不予重视,又想着自己辛苦工作就用这种水平的考试交待而心有不甘;此外,还 总是担心试题太简单,交待不过去教学检查。
就在这样一种七扭八歪的心理下,一份试卷出炉了,其中的题目,尽量编些课 堂讲过的、学生做过的,改个参数,动个细节,唯恐学生答不上来。出完的题要和 前几年考过的题目对照一下,尽量避免重复,但有时也故意留些重复,给喜欢专门 收集旧题的学生开扇偏门,这也算是渡人过海。再去审视这张试卷,会发现有很多 要求学生具备的技能没有在试题中体现,一些设计能力不敢考核,取而代之的是用 一些填空、简答之类的题目,间接鼓励了学生延续应试的学习。有些时候编选择题, 拼凑ABCD各选项时常常引得自己也要发笑。我知道有的同行有划范围,甚至提前 讲原题的做法,我不屑于这样做,但有时出完了题目,我会在复习课的时候给出暗 示。苦恼的是,暗示的目的是在于将学习内容与考试内容建立联系,而很多同学是 在复习课之后才开始复习,有些人还戏称是快考试了才开始预习,课堂上的暗示并不会产生反响。
我讲这些是告诉大家,真不要将自己的学习标准与一次考试的分数挂得那样紧 了。出考题时,比我认真的教师多的是,他们认真工作,希望借助这份试卷让学生 考出水平,让学生借助考试知道自己的水平。我也知道,将考试当过场,顺应学生的呼声,让学生顺利通关的教师也不是少数。
无论如何,我作为在考试出题上不认真工作的教师应该作出检讨,在分数决定 一切的环境下,分数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负担,分数不再可靠——这也算不得坏事。 如果不是有关规定的约束,如果不是我的学生没有考试就不会学了,我宁愿在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中的步子迈得更大些。常听有的学生讲“我某某课学得不错,考了 90 分”,学得不错与考得不错是否等同,需要斟酌。大学的课程,一次考试很难概括课 程和学科,无法达到对相关的思维方法、技术全面考核的目的,分数并不具有足够 的发言权。也常能听到有的学生“没有学好,才考60多”的沮丧,兴许是你所吸收的知识的核心和本质在考题中并未体现呢。
因为分数在大学中仍然大行其道,我选择了适当冷落它。考试可以作为参考, 分数却不必太当真,但一定需要找到考试之外的评价自己学习的方法,以此对自己 的学业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学会学习的内涵中,学会自己评价学习是一项基本的要 求,也是对学习进程掌控的高级阶段。
有一位和我关系很亲密的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他大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聊起了他非常努力的学习。他谈到学习上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争取好成绩, 得奖学金,将来考研。我意识到了他对考试的情结太重,提醒他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重视实践,要找到考试之外的评价自己学习的方法。显然当时我没有说服他,一番辩论之后,他反问我:“难道作为一个学生,追求高分错了吗?”我回答:“没错,但不够。”这次谈话就此结束。三年后,他已经进入毕业季,我在人人网上吐槽教学中遇到的一件推动实践学习而遭遇来自学生方面阻力的事情,他给我留言讲:“说到这情况,我也感慨万千,我也差点跟他们一 样,但是我庆幸我没有,因为你。你还记得那次我们的谈话吗?自从那晚你指导了我大学应该如何去过,我大学生活就完全改变了,我也是从那之后才真正进入了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作用不可小覷,成绩也上去了,最重要的是自信 也建立了。”
这样的事例,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有参考价值。在大学,分数不必太当真,但也绝不是玩不要分数的潇洒。摆脱应试的控制,不是说不要考试了,而是在 考试之外,我们要找到别的标准和追求。这些标准不似分数直接和方便,但却是指导个性化学习、获得自我满足、让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的保证。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不要走了极端,一讲考试的负面影响,就立即彻底抛弃了考试。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作用无可替代,没有好的成缋,绝对不是好生。即使前述的低分高能的学生,他们一定是某些环节没有处理好,最起码,在考试中能够体现的辨析、分析、计算的能力方面有缺失,而这些,对一个工科的学生也是核心的能力。 低分高能同学的“能”中,更多是“技能”。技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积累下来,也能 够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是这部分同学足以鄙视成绩的资本。不过,如果能够追求像样的考试成缋,他们的综合能力必然能再上一层楼,大学在他们的人生中,价值会更大一些。
让学习跳出考试的圈套
要在学习中摆脱应试的控制,需要从考试的单一目标中走出来,发掘出自己学 习的内在动力,找到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愿意投入以真正提高能力为目标的 学习。目标明确后要用行动实现,但大学生们却常常采取一些低效、无效的学习行为,这是在长期应试型学习中形成的不良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同学们习惯了一种类似“套公式”的思维。中学的应试教育采取了题海战术,学生在课后被要求做大量的题目,翻来覆去,从不同的角度 去演练,只要套对了公式化的原理,题目基本上就能解出。从应付考试的角度讲, 这种办法对老师讲是最省力的,甚至也是获取高分最有效的办法。就在长达十年左右的套公式过程中,潜意识中养成的习惯是,对现成的原理不用质疑,不用分析, 不用拓展,不用理解,有题目作依靠,能解出题目,这就是学习的所有意义。实际的状况是,能解出题目,并不是能力提高的表现,顶多是建立了知识点和题目之间 简单的条件反射。当对学习的高压一旦撤出,一旦没有了题海,这种反射会立刻解除。读者中的大学生不妨对照一下自己:高中时解得纯熟的数学题,进入大学时即使现成的公式摆在面前,有多少大学生还能淡定对待。不是进入大学后发生了什么, 而是题海中习得的那一套早在高考结束时就崩塌了,经过几个月,已经完全是废墟了。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讲的内容往往是概括性的知识,也常常在介绍这些 一般性知识后配些例题以加深理解,以及能够让理论接地气,能够联系得上实际。 这是常见的授课模式。学习的过程,需要用研究的思维进行下去,无论是抽象的理论,还是现实的应用,都可以依着提出问题、用术语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去探究,或沿着前人已经走过的路径重现。我们掌握了知识,欣赏了研究过程,借此提高了研究和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尝试创新,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丰收的历程。这种学习以及学习模式上的探索与做题无关,不用也不能总是套公 式,套同类型题,但由于知识之间的充分交互仍然存在,会做题的目标仍然可以达到。不再套公式、不再做很多的题,但在学习中的思考有增无减,学习效果反而 更好。
在题海中度过的应试教育,使学习的目标集聚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考试。这 是一种极端功利的学习目标,造成的是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缺失。古有“买椟还珠”的故事,而今,我们却屡屡陷入搞不清楚题目和知识哪个是珍珠,哪个是匣子的窘境。做完了题目,套用知识是手段,结果是题目做完了,知识忽略了,这就不难解释平时作业做过的题目在考试的时候做不出来的情况。在习惯的驱使下,潜意 识中就忽略了回顾与品味题目中内藏的知识,以及总结理论是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 的。差这么一个环节,断掉了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血肉联系,使两者在这个过程 中不是相互融合而是继续脱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足为奇。即使大学的老师釆用 了意在提高学生真正能力的教学手段,但是学生不能做出改变,用应试的标准、态度、思维和方法去学,各自的努力演变为误解中的内耗,找到学习内在动力的目标遥遥无期。
在应试的思维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于是有了押题、猜题、背答案的做法。平时的学习和练习将本该一视同仁的知识分成重点、非重点,考的、不考的,产生出很多的偏见,断掉了知识之间本来的联系。本来借助于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可以 整体掌握的知识,却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分开地去记忆,得到的是打了折扣的结果。本来是可以极尽想象无限拓展的问题,偏偏限在某课本中的某段话的陈述中, 将之作为标准答案去强记。在我从事的程序设计课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是企图 靠着“背”程序的方式学习程序设计。考试中或在解决问题中,给出的驴唇不对马 嘴的程序依稀就是课本中的某道例题,而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被忽略了。这是用应试方法学习和备考的一个典型反面案例。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能背会多少程序?将 来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哪怕是收集全了天下的教科书,岂是能够涵盖全的?日新月异的IT业中,创新一直是并且也将一直是主题曲,用这种思路去学习,无疑是钻 了死胡同,即使能侥幸通过了考试,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将继续付出代价。
我平时的教学,几乎不会提示学生这个问题期末必考,那个问题每年的考研都离不了之类的话题,而有些老师在课堂中是时时强调所谓重点的。这两种做法各有道理,不必完全一棍子打死谁,于我而言,只想帮助学生树立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也无意再强化其他的外在激励。在摆脱应试思维控制的过程中,我将坚持我的做 法,同时也更希望在应试思维已经根植于内心的情况下,大学生们也积极地做出调整。
我在大力鼓吹着摆脱应试的控制,但总感觉背后有人狠狠地盯着我,冷冷地质问:“照此下去,考试不过,拿不下毕业证,岂是你能负得了责任的! ”这一声质问, 恰是要我们要瞀觉的。摆脱应试的控制,绝不是摆脱和逃离考试。考试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去排斥,而是要在学习中摆正考试的位置。当真正除去了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走上了真正健康的学习之路,保证掌握知识、 塑造品质的同时,考试要通过并拿下高分的目标,也将是其中的一个顺理成章的部分。
我们在学习的问题上,不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了一粒种子,收获的不仅是果实,还要有荫凉和风景。最耀眼的诸多的果实中,包括能让人愉悦的好看的考试分数,这一分数保证你在升学、就业等一系列挑战中,遇到的是一路绿灯。我 们要去追求的,不是考试这样一个单一、狭窄的目标,还有学习的快乐,以及能够体会到的能力的提高。这种更难以把握的目标包含了考试,虽然其中有些环节也为 了考试,但同应试学习相比,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和境界了。这就是我所期待的自由 的学习,这需要老师和学生都做出改变。人的力量来源于改变,追求智慧的大学生 要做到这个关键的改变。
做学习的主人,不做考试的奴隶
有的学生向我倾诉:“老师,我努力了,可还是不行。”他们所说的“不行”体现 在他们的考分低,稍一了解也能够判断出,学生该有的能力他们确实也不具备。不 少同学很乖地按老师的要求看书,做作业,最后的结果还是说学不会。有不断责怪 自己不够努力的学生,我知道的情况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时间上的耗费已经不必再多。深入了解后,我判断他们在学习中用力的方向、原则不对。考试成 绩不佳,是因为对考试看得太重,对考试的依赖太强,纠正办法是要在学习中“去 考试化”。头痛未必要医头,脚痛的根源不一定在脚上,凡事要找到根本原因才是。
真正努力了,但成缋还是不佳的学生,往往心事重重,考试之前更甚。有的人 会不停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挂掉”,会在人人上,在QQ空间里表达着这样的不安, 甚至在签名中写上“我觉得要挂”。这是自己制造的极其负面的暗示与压力,让学习 一直处在一种过度的焦虑中,结果真的“如愿”挂掉了。
我建议的做法是,有努力的学习作保证,让学习的心情轻松一些,多发现学习中的点滴收获,体味学习中辛苦的快乐。多想象自己学有所成后的自豪,而不是时时笼罩在考试的阴影之中,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放得开,学习效果才能保 证。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能到达“去考试”的境界,学习的动力将是掌握知识和 技能后得到的快感。摆脱了考试框架的控制,会不断地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与 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学习需求。这时,完全个性的、自主性的学 习体系也就水到渠成,进一步构造起来的将是个人独特的知识体系。
有些同学虽然努力学习,却没有将学习应该进行的环节贯彻到底。还是以学习 编程序为例,有些同学尽管起步困难,但总是可以通过执著的投入,圆满完成了该 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以至于到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可能已经到了可以忍受的极点。享受了这份喜悦,当前的学习就告一段落。其实,如果 再花一点时间去总结和体会一下其中的思路,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编程能力 的提高会更大。这样做的时间久了,形成了习惯,再不会那样难受,带来的是能力 的加速提高,思维的扩展,举一反三的感觉也会到来。当遇到考试时,没有经过题 海战术,照样可以将未遇到过的题目当作旧相识,考试成缋自然不在话下。学习思 路上改变一些,捅破了影响学习效果的“窗户纸”,面对的是新境界。大学生们需要做的,就是向前再多走一步。
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将平时练习过的程序写成博文发表在网络上,2011级有一位 同学坚持得最好,他有时总结知识点及其联系,有时会谈谈对老师设计题目用心的猜测,有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写小结的过程中,他会发现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是 在他“稀里糊涂”完成任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这样的感悟带着他再去看书,或 者变换一种思路完成同样的任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总结着编程的学习, 这样学习编程没有那么枯燥,而且精彩一直不断。
在和考试相关的大学学习中,如何度过考试周,对新生是个新鲜事。有学生说, 大学的一个学期就是“16周的幼儿园加上3周的高三”,想想这的确是有些大学生 的写照。大学每学期会有两到三周的时间,不安排别的事情,只安排几门课的考试。 对于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这是一个繁忙的时节,熬夜临阵磨枪,煲重点、押 题,目标直指期末考试。大一的很多同学发现这段时间没有人管,不用上课,也没 有作业,直接不知道该如何做了。一位同学在博文里讲,他们两科考试中间有一段 不短的间隔,于是几个好“兄弟”在宿舍里疯玩了一周(想不到能玩什么〉,直到考 试前一晚上才开始复习。自然,这也是该慌张的时候了。有几位平时学习情况很好 但考试成绩糟糕的同学,当我问及原因时,他们说考前对考试通过蛮有把握,所以考试周没有复习。
这又是应试思维支配学习的一个例子。当我们仅将眼光盯在那一个分数上时, 不可能看远了。事实上,在大学中,各门课程的进度很快,很多时候学生来不及消 化,新的内容就已经开始。这是由大学要传授的知识量决定的,习惯这种快节奏是 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大学里,即使某课程有复习课,老师也仅是提纲式地 进行总结。复习的事情,需要学生自己安排和落实。考试周的时间是用来考试的, 而每门课程考试前留出的时间就是让给学生去自己总结并复习的。进入大学的人要知道,考试周是将课程中知识整合起来的最佳时机。通过考试周的总结,平时学习中很多没有搞明白的问题,会纷纷被招安。如果 在平时的学习中,获得的是一颗颗珍珠的话,考试周的几天时间,就是要将这些珠子串成项链。编织的项链多了,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也便构建起来。考试周的复习与 考试相关,意义却是超越考试的。只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即使通过了考试,也只是 做了一些死知识的容器。只有形成体系的知识,才是未来创新、应用的源泉。
将考试周当作突击周的同学,算是胡乱摸了几颗珠子应付检査,有些充其量就 是几颗鱼目。检査通过了又如何,这些珠子迟早要还回去的。而平时认真学但考试 周没有有效安排的同学,让那些珠子随意散落,日后珠子的流失,也并非没有可能。 这些事情,和考试能过不能过没有关系,我讲的是学习。
学生要学习,学生也要考试,考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考试的话题总是讲不 完。考试永远是一种形式,一个手段。考试是那片糖纸,我们要的是甜味。正因为 我们被考绑架得太久了,处理好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才显得更加重要。
推荐无论是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好好读这本书,一本好书,甚至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
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
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
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列宁:青年团的任务(摘录)
我说的是旧社会,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已经完全避开了这些影响。请大家不要联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11 22:24:10  更:2024-03-11 22:26:4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