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挫折型教育预防青少年抑郁症,什么是挫折型教育?负面情绪管理对青少年有多重要?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挫折型教育预防青少年抑郁症,什么是挫折型教育?负面情绪管理对青少年有多重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议从多方… |
中小学赶得上全景监狱了,抑郁症高发是必然。 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所有教室安装高清监控 监视塔的看守对囚徒的活动非常了解——监控镜头底下,学生写了什么字都能看到 光线明亮但严格保持空间密闭——下课了,最好连操场也不要去,留在教室 看守对囚徒单向可见,囚徒对囚徒互不可知——那是,学生的相互了解肯定比不上监控。 囚徒知道自己时刻处于监视下,会时刻不停地高度紧张,自我监督,符合看守的需求——学生也一样。 学生还要再加上高强度胜于996的学习任务,中考分流的倒计时压力,不准追逐打闹的各种禁令。 这些监控、禁令,他们的信徒当然会声明,有不得不推行的必要性。 学习任务,更是为了学生自己好,没什么拒绝的理由。 创造全景敞视监狱概念的边沁也表示,这全景监狱就是个最好的改造所,能把病态的、偏离的人,都引向理性和秩序的正轨。 但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监督效率拉满,管理效率拉满 必然的代价,就是群体性的心理疾病高发。 真不是学生太脆弱,不抗压,是压力已经严重过载了。 还能保持精神健康的人,只是游戏的幸存者。 如果不改变这种全景监狱式的教育环境,只是推行抗挫折教育。 这等于要给一锅开水降温,专家又说吹吹冷气,又说加点凉水,又说搬到冷库,就是不肯关火。 开水还是那么烫人,不是必然吗? |
能不能建议各位代表、委员不要在自己专业以外提建议? 我知道丁佐宏先生木匠手艺拔群、企业经营成功。 所以,他有什么相关专业背景,支持他对教育、心理学这样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指点江山? 真就木匠活干的好,一法通万法通? 看不懂。 |
初看题目,我以为是又要搞吃苦教育、打压孩子那套,但细看一下,人家委员讲的是抗压能力教育、负面情绪管理,这和吃苦教育、打压孩子是完全两回事,是非常正确且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向。 我们这代人,都受够了吃苦教育,受够了父母打压孩子。 动不动就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完全不在乎人这一辈子,最不用吃苦的年纪可能就是当孩子的时候,非得让你一出生就吃苦,然后老老实实吃苦一辈子。 而且吃苦教育、打压教育的情况下,养出的孩子也很难真的有出息,因为他们往往会更加自卑、敏感、不自信,甚至有种不配得感,哪怕有一天不用吃苦了,也总觉得不习惯。 好在我们已经觉醒,新一代的父母,大多数都不会再用这一套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看到“加强挫折型教育”时,很容易应激,觉得委员又要开历史倒车。 但是仔细看看委员的全部提案,就知道他说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讲的主题是“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 甚至提出,”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等。” 而这些,正是我们过去在教育中所忽视的。我们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我们让孩子们在压力下苦苦挣扎,却忘记了教他们如何面对压力,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级。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是常态。而他们需要学会的,不是逃避和抱怨,而是如何面对和应对,学会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能够培养出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学校也不应只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更加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当我们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情感,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新一代。 所以,我还是很支持这位委员的提议,他其实看到了教育的真谛,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知识,更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人。 |
挫折型教育,很容易让一些父母认为应该让孩子多吃苦。 事实上,也有很多问题父母在这样做。把自己的孩子推下了抑郁的深渊。 不知道大家如何评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 我认为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在折磨自己,后半句则是在折磨他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年轻时吃过的那些苦头是合情合理的,所受的鞭打也是正确的,并且把自己现在的成就归结为是年轻时吃尽了苦头,毕竟有句老话叫做「苦尽甘来」嘛。 我对这种归因方式并不完全反对,但我认为苦要吃在点子上才有其所谓的「积极意义」。 中国人提倡“吃苦耐劳”的美德,认为一个人若想成大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孩子已不再有机会体验到筋骨劳累和体肤之饿,所以便出现了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体验苦难而制造苦难。 这让我想到王小波在他的著作《沉默的大多数》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一文提到过此现象: 他写道: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幸福、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由此导致了一种古怪的生存竞争——人们会比赛谁更不知劳苦,更不贪图安逸!」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类父母,常用的挫折型教育惯用伎俩,就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打压自己的孩子,企图通过这种比较挫折,可以让孩子奋发图强。 这种行为,实属可笑至极,且愚昧无知。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专门培养父母的学校,很多缺少心理教育意识的家长,会用自己认为对的教养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且很少对自己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进行慎之又慎思考。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充满高期望的,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人生中未完成的目标强行加诸到子女身上,执着地想要子女去执行自己意愿,但人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有属于自己渴望,所以,孩子就会偏离长辈的期待,父母心理产生了落差感,而这个时候,在生活半径内出现了符合自己期待的另外一孩子,家长就会把自己对子女的设想投射到其他身上,然后在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中,不克制的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奉行严厉教育的理念,生怕孩子长大后慵懒骄奢,认为孩子需要有紧迫感,让孩子时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抱着这种心理的父母,往往很少鼓励表扬认可自己的子女,而是打压挫折教育,把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较,促使孩子不断的获得更优秀的成绩。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父母也是成长在被自己的上一辈比较之中,大概率父母在幼年也因此而有了心理创伤,但到了自己这代,还是会条件反射的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子女。 有些父母极重面子,在乎社会评价,就会把孩子的表现也当做评价的一部分,这种虚荣心就会让父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子女。 作为子女,面对原生家庭中被比较的压力,往往会非常矛盾,我们对于养育者有着被爱的心理需求,而在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心理支持。 成长在“被比较”的原生家庭中,会对我们造成许多影响。 (一)我们往往会因为父母长期的否定,而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无法拥有心理安全感。遇到很多事情都会习得性无助,变得非常自卑敏感,在长大后的人生中,如果遇到非常强烈的压力,就会有心理阻抗,继而造成我们无法实现自我目标。 (二)自己总是被父母和别人相对比,耳融目染之下,人就会产生偏执心理,变得过度争强好胜。因为幼年的心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在成年以后强烈的想要弥补,陷入恶性竞争中,总是想要超越另外一个人获得短暂的快感,而之后又会陷入心理的空虚,加上外界的刺激,会使得都逼着自己去追逐,在成功和失败中,自我紊乱,失去平衡。甚至会因此陷入巨大了心理迷茫,而失去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乐趣,无法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在父母“比较”的压力之下,有些时候人会出现逆反心理,选择用抵抗具体的事件,来自我防御。比如你的父母在年少的时候拿另外一个同学某个科目的优势和你进行对比,你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加深对该科目的厌恶,通过冲动的放弃学习来表达自己的抗争。而我们年少的时候,是缺乏理性的,我们会在这种逆反中,错过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而等到我们意识到的时候,这种反抗已经形成了习惯。 不要让原生家庭的“比较”剥夺了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若你总是被长辈比较,深受其扰的话,那么你就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尝试着去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把重心回归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被催着去追逐他人的影子。 给自己设定属于相对客观完整的自我的规划,不断的充实完整,并且积极的去实践,要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同时,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想,有必要时也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认知行为的整合,稳定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多一点的信任。如果有机会,可以尝试着和父母进行沟通,勇敢的明确自己的需求,尽可能不要产生激烈的矛盾。 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作为会逐渐成熟独立的个体,我们也不能成为父母价值的“附属品”。当我们被“对比”所干扰甚至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业事业感情,就需要自我警醒了,因为人生漫长,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要由自己来承担代价的。只有懂得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秩序,尊重自己的价值,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有任何个人成长、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扰,都可以联系咨询我。 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送你一次「免费的心理评估分析(←点击预约)」, 最后,谢谢你的「赞同」和「喜欢」。 |
一个青少年被掐住脖子都快翻白眼了,专家都来会诊。 有说用中医的,有说用西医的,有说中西医结合的,有说跳大神的。 就tm没有一个说松手的。 |
如果给这个政协委员来个挫折教育,什么样的方式会合适呢?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孩子能勇敢坚强抗挫折,作为一名初三娃的家长,我能深切的感受到,当下“挫折”的马甲变了。 我非常赞同【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的举措是很可贵的。但我也清楚的知道,仅靠学校老师,无疑杯水车薪。 孩子课业负担重、互联网的危害、父母焦虑的传导和抑郁症诊断治疗扩大化,确是青少年抑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后,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源,但这也是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社会缩影。 现实是-中考约50%的升学率,无论是读普通高中,还是分流读职高,大都看成绩。所以,要真正做到“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评价学生”很难,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进入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个好的学历,将来或许能成为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 同时,还有声音告诉我们,即便是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事与愿违,毕竟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于是乎,孩子们学习的时间变长了,多学、多刷题似乎成了提升成绩、考上一所好学校的捷径。有得必有失,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时,心中的那种压力与疲惫无以复加。 女儿班上一位同学,因为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而休学,她的妈妈扛着巨大的压力,每周带她去做心理治疗,几个月后,孩子脸上逐渐有了笑容,开始为9月复学做准备。 所以,我觉得,学校把“挫折型”教育列为常态,提前对孩子们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之能够正确地认知、预防、正视挫折,增强承受挫能力,老师和家长能多一些耐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防患于未然的。 作为家长,我其实更希望,孩子除了学习外,能够拥有多一点自己能支配的时间,让孩子身心能及时得到休息,这是减少负面情绪最省力的办法。 自从进入初三,我感觉女儿平常觉从未睡够过,每天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床,从7:20到21:50,一天在学校待十几个小时,学习的压力,远非我们家长孩提时代可比。我上中学时,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不到6点出门,走一个小时多的路,但下午四五点就放学了,晚饭后没多久就上床睡觉了。也有负面情绪,基本都在课间嬉闹或干农活中消耗掉了。 仔细想想,在我们那个年代,初中考普高的升学率其实连50%都不到,约莫1/3的人读了高中,1/3的人读了中专,1/3的人直接学一门手艺开始谋生,大家对生活都充满了期盼,只要努力,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现在,周围都弥漫着本领恐慌的味道,一如我建议女儿不上晚自习,她却不愿意,理由是大家都在努力学,自己不想当另类。 我只能告诉女儿,平常尽量早睡,周末节假日该放松就放松。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其紧密相连。作为家长,我们努力做到情绪稳定,不把焦虑传给孩子;平常多换位思考,给予孩子关爱与尊重。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怎会轻易抑郁呢? @知乎亲子 |
太典型了,解决不了挫折源头,就解决被挫折折磨的人 |
不是,挫折教育怎么能预防青少年抑郁呢? 但凡多读一点书,就能看到预防抑郁的标答啊——习得乐观的思考方式。 这个说法来自当代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我猜想丁委员是想表达透过让孩子受到挫折,来让孩子不怕挫折和困难。 不可否认,就连塞利格曼也提到过挫折的重要性: 要使你的孩子经历掌控感,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但是! 比意识到挫折重要性更需要关注的是,无助感也同样是后天习得的。 这里,作者讲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狗狗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简单来讲,这个实验最早是想模仿巴普洛夫对狗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想测试狗能不能再听声音后就学会躲避电击,却意外发现了“习得性无助”,最先发现这一点的,是布鲁斯·奥弗米埃尔。 他最初提到的问题是: 如果在播放一个声音后马上给狗施加电击,经过反复配对后,这只狗学会了在听到声音时就跳过障碍物来躲避电击,也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那么这个声音是否会增加狗的恐惧感并促使它更快地做出反应? 他们的第一阶段实验,失败了: 实验的第一部分是利用一张舒适的橡胶吊床,狗躺在上面,后爪连着电极。之后,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5秒钟后,电击开始了,且持续了5秒钟,这足以使狗吠叫,但电击很弱,不会对狗造成任何损伤。他们在1个小时里重复了64次,这一实验足以让狗对这种声音产生恐惧。实验的第一部分与预期相符。 实验的第二部分则引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大难题。利夫和奥弗米埃尔搭建了一个穿梭箱,箱子大概有2米长,内部有两个隔间,箱子底部是钢筋网格,两个隔间中有一道低矮的屏障。在穿梭箱里,狗很容易学会如何躲避电击:灯光变暗,5秒钟后,网格地板通电,这是一次轻微的中等强度电击,这个强度刚好可以让狗跳过障碍物逃跑。利夫和奥弗米埃尔实验的初衷是播放狗躺在橡胶吊床上时听到的声音,来观察这一声音是否能让它们跳得更快一些。 然而,实验失败了。经历了在吊床上的实验的狗没有跳过障碍物,它们只是躺在那儿,并没有试图躲避电击。这对研究人员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也让研究人员非常沮丧。 也就是,原本实验人员是想,让狗学习到,有恐惧感的声音之后必被电击,那么,狗在听到声音时,是不是能快点跑掉,并设计了一个穿梭箱,地板有电,狗只要跳过障碍物,就能躲过电击逃跑,但结果是,狗只是躺在那边,没有试图躲避电击。 由此,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无助”的概念: 所有的经典条件反射都与无助有关:动物的任何反应都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不管狗是否流口水,食物都摆上来了;不管老鼠的心跳是否加快,电击都会随着声响而来。根据定义,经典条件反射意味着客观的无助感,似乎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动物可能会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这一发现可能比巴甫洛夫的实验本身更重要。 我们只看到巴普洛夫实验里的狗,会流口水,可是,这种“条件式”的反应并不能准确概括当时的情形,也就是,狗子进入了这个实验环境以后,“食物在铃声之后会被端上来”这个事件是客观的,狗子要不要都会发生,在这个条件里,狗就是无助的。 换到狗被电击的场景里,当狗狗意识到,不管自己害怕不害怕,都要经历电击,那么很可能就会在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里,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而塞利格曼后面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必须将非偶然性与电击区隔开来,因此需要三组实验。第一组是可逃脱电击组(ESC),这组电击的停止取决于动物的反应。在我们第一个关于无助感的实验中5,这些狗在吊床上学会了用鼻子按压面板来关闭电击。第二组与第一组受到的电击的时间、强度和模式完全相同,但电击不会因狗的反应而停止。在这个不可逃脱电击组(INESC)中,电击的停止和狗的所有反应没有关联。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天,研究人员对24只狗进行了穿梭箱逃生测试。我们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在穿梭箱里十分轻松地学会了躲避电击,但在第二组里,8只狗中有5只没有躲避电击。重要的是,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学习逃跑的能力是一致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第二组的狗在吊床上认识到电击是否停止与自己的反应无关,当第二天在穿梭箱里受到电击时,它们同样认为电击是否停止与自己的反应无关。这种想法阻碍了它们从穿梭箱逃出去(“反应引发”),这些狗最终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主动逃避电击的狗子,和没有经历过电击的狗子,都轻松逃避了电击,反而是遭受过电击,且电击无法透过自己行为停止的狗子,没有在穿梭逃生箱里,逃过电击。 大人们,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挫折型教育的可能结果啊! 习得性无助啊! 由此,塞利格曼才提出,如果你希望孩子能预防抑郁,需要的不是去挫磨孩子,是教会孩子去学会乐观型的思考方式。 不得不说,一部分成功人士,之所以认为,孩子缺少挫折,所以才会“病娇”到抑郁,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里,从来没有给过他们悲观的示范。 但现实中,悲观思考的毒瘤,在一些家庭中一代一代传承着,他们把好事看得太幸运,把坏事看得太恒久,他们战战兢兢理解别人的善意和爱护,却卑微讨好祈求怜惜。 这样悲观思考的毒瘤,才是会伤害一个人并形成抑郁的东西。 其实真正该告诉孩子的是: 如果觉得自己很弱,那只是暂时和偶然的,随着时间的增加,你会变强的。如果发现周围人际关系很糟糕,包括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不佳,那也只是暂时和偶然的,熟了以后会好的。自己获得了好的成就,那是长久和必然的,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低头努力,坚持奋斗,所以得到了现实的肯定。自己得到了周围人的爱护,那是长久和必然的,因为自己一直都是有道德有理想也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 换句话说,让孩子理解,让其痛苦的那些事件,都能透过一些行为改变,生命的常态应该是相当美好的样子,那孩子才能在困苦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也就是当孩子没有被伤害过,或者就算遭遇了伤害,也能力挽狂澜直接止损时,孩子才能更有力量和勇气面对可能的挫折。 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别再折腾孩子了! |
实际操作上,很多人不是加强挫折教育,而是加强挫折。 |
实际上话说得没问题,应该教会青少年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管理情绪。 但怕就怕真的搞“挫折教育”,基层就搞成“多制造挫折以教育”了… |
什么是挫折教育?用白话讲就是让人在经受挫折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爬起来,知道一定还有光明。 什么是情绪管理?是对自身情绪进行认知、理解并加以调节的能力。 这两者的确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据我了解,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层面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每年教育督导检查,必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心理健康在学校的落实情况。我所在城市,每一所学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专门的教材读本、心理健康课也纳入了课表。哪个学校没做到,各类评优评先会被一标否决。 如果你说,那我没感觉到呀!我孩子也没去做过心理咨询,回来也没说过上类似课了啊! 我相信,你说的也许属实。因为心理健康教师正在忙着补问题生档案和咨询记录,班主任正在填写家长们反诈app的下载情况统计呢。 社会所有的问题归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是「教育」出了问题。于是便产生了,一边有代表呼吁应该给基层教师减负,减少各类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一边有代表呼吁,应该在某某某方向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我市的人大代表,曾经让我谈谈有哪些教育现状是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于是我就结合我所在学科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写了一份提案。 每份代表提案中提出的问题,涉及部门是需要拿出回复意见的。很讽刺的是,这份提案最后的回复意见执笔人竟然是我自己。我需要自证我市教育局已高度重视了相关领域的管理,不存在相关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希望的是社会和家长关注,最后怎么变成教育一家唱独角戏了?因为教育队伍最庞大,把教育问题交给「教育」自己去解决,才有落脚点。 所以,知乎上关于教育领域人大代表的提案,涉及到「应该对中小学生加强什么什么教育」的内容,几乎都不是教育届代表想到的,都是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提出的。因为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自己和孩子们需要「教」和「学」的东西有多少。可以这么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教」不到的。 但「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重不重要?特别重要。但与青少年相对,我觉得成年人,才是更需要关怀的对象。 但如今网络环境下,给我们成年人看的,都是经历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看不出他的差别。只有遇到挫败时,才能看出那个人有多强大,他东山再起的经历才会被后人津津乐道。 所有的委屈都得在心里忍着,「心理脆弱的人」会受到鄙视。《飞驰人生2》中张驰说「我努力了无数次,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在其中一两次」,之所以让观众热泪盈眶,那是因为张驰最后终于正明了自己行,他成功了。 但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人在努力了很多次或无数次以后,仍没有成功。他们会自暴自弃,会在某一时刻,遇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也能瞬间爆发。其实没有人知道,那已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期待代表们,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能关心关心他们的父母、老师、他们的叔叔阿姨们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情绪稳定。 也能给成年人开设一些免费的心灵小屋、心理解压室,影视作品里能塑造一些成年人努力无数次最后还是没成功,崩溃前会有人安慰、有人疏导,最后开心过一生的作品, 可以让阿Q精神成为治愈成年人抑郁的一剂灵丹妙药。 我想,当成年人的情绪稳定了,抗压能力强了,他们才能将稳定的情绪传导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远比孩子在学校里参加几次抗挫折课程、拓展训练要实用很多。 |
|
|
|
|
|
|
以后被霸凌就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挫折教育了 |
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请某些人去牛棚里压一下,挫一下。 |
你怎么不挫折你自己去 |
还不如每天早上安排一到两节体育课,必须按时上课无原因不得请假。 体育课上多安排孩子们学一些对抗性和技巧性运动,同时给获得名次的孩子或班级加体育学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运动中的竞争不是合格性测试,总是有输有赢,有各种挫折需要调整心态的。 面临挫折的机会多一些,一起面对的朋友多一些,自然心理就健康。 另外,给孩子做心理辅导,不如投钱培训家长或者给家长做心理辅导。 |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已经要为孩子瑟瑟发抖了。 看到这段描述: 丁佐宏建议,加强挫折型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训。 我更要瑟瑟发抖了。 什么是挫折教育? 顾名思义是孩子日子过得太顺风顺水了,所以无法接受挫败,所以要给他加点挫折是吧?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么理解的。 甚至提出这提议的人也是这么理解的。 加强抗压能力教育,这句更强。 现在连给学生减负的口号都不喊了是吧。 看看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没一句在说该如何落实。你要开朗、要微笑面对挫折、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这种经念一百遍也没用。 现在孩子的抑郁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这位委员的建议,显然把原因归结于孩子心理素质不行。 所以要提高孩子们对负面情绪的管理。 然而孩子们抑郁的正在原因是什么? 因为压抑。 因为管太多。 我外甥刚上一年级,之前见面我问他在学校里的生活怎么样。 问他有没有零花钱?零花钱怎么花?会去小卖部买些什么零食玩具? 结果他一片茫然。都不知道啥是小卖部。 我问他平时不买东西吗? 他说学校里没有卖零食玩具的地方。而且他们在二楼,老师不允许他们下楼。 零花钱留着周末跟着爸爸妈妈去超市花。 我一瞬间发现我的小学和现在的小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小学了。 我们的小学,一下课就闹哄哄地跑出去,去小店买零食,买玩具。去操场玩游戏,操场上有好几个画好的线条,大家一起跳房子;女孩子会自带小皮筋,开始“小皮筋、三角跳”;有时会用三张纸条,制作简易风车,用笔顶着在操场上一跑,风车就快速地转。 现在的孩子呢? 被限制在教室里,不能跑、不能跳、不能买东西吃、还不能大喊大叫。 一问为什么? 为了孩子的安全。 再问抑郁怎么办? 加强教育。挫折教育、抗压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来一套组合拳。 我还听一个孩子的妈妈说,她家孩子刚去上小学。因为他们老师不允许学生离开教室。她家孩子都不敢去上厕所。还是她发现孩子带去的水杯水没有减少。一问之下才知道女儿为了不去上厕所,连水都不敢多喝一口。 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抑郁呢。 不打破为了安全放弃一切自由的管理方式,只一味地喊喊素质教育的口号,毛线用也没有。 我实在以为那些出言提意见的人,在提议之前,也该好好深入调查一番,而不是和尚念经、敷衍了事。 刚想到小卖部的问题,随便搜一下,原来老早就有相关文件规定禁止一切小卖部了。 |
|
那么大几千人,一个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 我奇怪连高铁上无法买卫生巾都上过热搜,学校里的孩子是真没人权是吧,一点声响都没有。 |
有没有可能,我们目前的教育只是一味增压?压力已经够大的了,进行再多的所谓挫折教育都是于事无补? 类比汽车之于马路,超载会造成路面损坏,桥梁承载力下降。 治理方式是不允许超载,超载必罚。损坏路面要照价赔偿,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入刑。 怎么到了教育这里就是“增加马路承载能力”?汽车超载不治理? 用脑子想想,一个孩子每天在教室早七晚五,初中早七晚九,高中早六晚十,摄像头监视着,父母老师盯着,课间十分钟不许玩耍,上厕所要打报告。 这是在学校吗?这??连监狱都不如!我怀疑把老师换成克格勃,学生们也完全适应。 这不搞笑嘛! |
我看完这个提案以后的第一感觉是:加强挫折教育不一定能预防青少年的抑郁症,反而有可能会加速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 因为有的老师并不具备提供挫折教育的能力,青少年又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出现师生间的冲突。如果让前段时间掌掴小学生的女教师来给同学进行挫折教育,我想全班同学都可以组团去看精神科了。 当然,这只是个例,虽然近期频发教师团队的负面新闻,但我仍然相信人民教师是各行各业中整体素质很高的一个群体。 挫折教育的本质是好的,它可以让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一些小挫折,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以达到让孩子们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如果这个提案真的可以达成,对于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挫折教育可不是随便给孩子们讲个大道理就行的,也不是故意为难他们制造困难就能帮助他们茁壮成长。需要懂教育、有爱心、擅长运用科学方法的教师来进行,对于学生出现的负面情绪给与科学的疏导,激发他们更加努力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用打压式的方法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生活中会遇到的一切苦难和不如意。 一旦挫折教育的尺度掌控不好,会给孩子们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老师的身心都达不到健康的程度,个人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只会让青少年的抑郁症从“预防”变为“加速”,让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 这个提议的初心是好的,不仅青少年,就连幼儿园、小学生都在内卷的环境下成长,想要保持阳光健康的好心态,需要家长、老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如果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改变激进的教育目标,扭转“唯分数论”的观点,提升教师团队的文化道德素质,让家长对孩子未来有更多可选择的空间,那么精神科的医生们也可以轻松很多。 |
准确的说,是父母自己负面情绪管理的能力和方式对青少年很重要。 如果父母情绪稳定,遇事不急不躁,平和冷静,那么孩子会有样学样。 反之,父母情绪不稳定,大起大落,那么孩子不仅直接受父母情绪波动的影响,更无法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镜子,孩子的问题大概只是折射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而已。 对于子女还小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家庭咨询才是良药良方。 对于孩子已经到了青少年阶段,这个时候想改变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模式,就比较困难了。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
挫折性教育不是父母经常理解的“贬损、打压”教育,我理解的挫折教育是指: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父母耐心的陪伴,体察到孩子的情绪,了解情绪后面的需求,想办法协助孩子完成这个需求,最后达成需求完整的过程。这样在每次出现挫折时正好是父母非常好的陪伴孩子面对挫折的练习机会,那么,我们将不再害怕挫折。 |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人只应该是目的,不该是手段。 |
建议加强烫伤型教育,预防正常人喝到刚烧开的开水烫伤口腔。 至于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会去喝刚烧开的水,那一定不是我强迫的。 |
这个提案可以,现在考完试学校竟然连成绩都不敢公布,这是何等窝草的事。我都不知道这到底是学生玻璃心还是家长玻璃心,或者是教育部门玻璃心,随便哪个家长打个电话过去,也不管合不合理,就叭叭儿的一路小跑过去办。 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将来的社会。还是说,这本来就是有些人想要的结果? |
|
|
他意思是中国的小朋友年轻的时候多学习负面情绪管理,毕竟长大之后需要用到的地方太多了呢。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