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导师不看文献,只读公众号上介绍新研究的文章,这是正常的吗?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导师不看文献,只读公众号上介绍新研究的文章,这是正常的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在这样的导师手下做科研?
来,帮你复习一下施一公老师的演讲,供参考:
第二个是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
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
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到他的实验室后,我觉得我的表现欲很强,想让导师知道我以后想做教授。
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当时我有点功利,想着我是不是白读这么仔细了?(笑)
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笑声)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笑声)我没敢问。
等到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
我当时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去“套磁”?你还不去表现一把?于是我问导师,像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和他交流?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笑声)他说我不读文章。我想和大家说,大家在读博士时要读文章,但现在我已经不读那么多文章了,更依赖于会议、电话、面对面等现场交流。
当时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在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所以说好的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告诉你科学最前沿的内容。
我在普林斯顿期间,普林斯顿最有意思的课是“人和遗传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讲整个人和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一些关键的发现是怎么来的。最新的发现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和你的领域内直接相关,而和你方法论的养成确实没有关系。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
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他讲得很实在。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顺便提一下:
有些老师 ,你看他平时不怎么读文章,讨论的时候,会发现他对他所在领域100多年的研究进展如数家珍,对关键的实验室,关键性的文献如数家珍。所以一个老师的水平,做简单的判断,是判断不出来的。
在国内这个情况下算是常态,但是并不推荐。
国内一位优秀的学者,大概率有一定期刊编委的工作,也往往要参与会议组织工作。所以的确不少大佬不读新论文,因为做期刊、会议的编委已经让ta可以在论文发表出来之前就接触到最新的idea和最新的方法。所以这倒不是问题。相反,一个躺平的老教师(可能由于学历问题、语言问题、动机问题、经费问题),所以只能看公众号了解现状就很糟糕了。
毕竟题目的说法是“只读公众号的介绍”这就出问题了。虽然好歹这位导师还试图跟在学术前沿,不过这个“只”字就说明这位导师很难把握学术前沿发展和动态了。真的在学术前沿奋斗的导师,是会自己不断读论文的,而非阅读别人的“总结”。


比如饶毅在19年国庆大阅兵现场等候的时候,还在阅读论文。
好比,很多人在推特上看到新的论文。我不想推特和公众号哪个更新的快,以及更新的质量。好歹那一边往往是作者或者期刊自己推。而国内公众号往往是有人自己做(比如我有一个号不定期更新,叫做“今日份文献”),那论文的品味就很看重公众号的负责人的品味了。把自己科研的品味寄托给都不熟悉的他人是不是不太好?


所以说,如果只读公众号(注意是只读)的导师在国内算是正常,但是并不推荐和他读书。
---
那如果不幸在这样的实验室怎么办?那就得自己找论文读了!参考我这个回答:
科研入门,在导师完全散养不管的状态下,怎么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4317 赞同 · 23 评论回答


---
关于我对各方面科学的回答,可以看看这个链接的收藏夹:
华沙的面孔相关的回答240 浏览 · 4 关注收藏夹


华沙关于科学的一些回答171 浏览 · 4 关注收藏夹


看脸的世界?www.zhihu.com/column/inyourface


---
关于我对科研方面的回答,可以看看这个链接的收藏夹:
华沙的学术建议4912 浏览 · 268 关注收藏夹


---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毕竟好歹还在读文献。
读文献一般常见的有几种吧:
1.聊天流。和人闲聊扯淡套别人的文献(我喜欢这么干,效率最高)。
2.窥屏流。在researchgate上或者其他地方追踪大佬文献。
3.预制菜流。公众号或者知乎的推荐解读(主要看有没有对胃口的,有的话其实还是挺有效的)。
4.暴力流。刷arxiv或者aps(我没有精力天天刷,隔段时间看看,我认识有些人是天天刷的,个人非常佩服)。
5.连锁流。就是拿着经典文献搞连锁反应(引用谁和谁在引用这篇)。
以及其他。
话说回来,很多时候还是看这个组主要做啥,有的领域比较老,没什么新文献,也不需要天天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看看公众号也差不多。有的领域进展迅猛,看二手了解讯息肯定就不行了。
再说,导师不看也无所谓,自个儿多看就行了,反正是给自己干活。
正常。
因为现在学术公众号太tm多了,而且卷的厉害。人家公众号不仅能帮你把摘要翻译了,而且还会写作者是谁,方便查询,而且一般都是cns及主要子刊及一些领域内top期刊,水平低的人家还不报道。
这些公众号的消息还挺灵通,目测是和出版社合作的,我们的文章没在线呢人家就知道了,直接发邮件约稿。是的,这些公众号的文献解析还不一定是人家编辑自己写的,还有一堆是原作者写的。
搞得我现在查文献,先去微信搜一搜。。。。。。查到了感兴趣的,再去官网把文献下载下来细读。
有人问是什么公众号。我推荐几个生物材料相关的,比如奇物论,高分子科学前沿,BioArt,水凝胶。其余的可以去搜一搜,有的公众号看着认真负责有趣的就可以关注。
近几年公众号读文献发展的很快,甚至比谷歌学术订阅还快!
谷歌学术订阅是要晚一段时间的,如果关键词不同,还不一定收得到。
公众号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好的文章,他们自己就投稿了,还一稿多投,生怕你错过一个公众号。
用公众号看文献当然没问题,但是,也只是看个大概,真正的文章还是要看原文的,比如某些是怎么解释的。
但是,看怎么解释的,只有写文章的时候有用,其实就是学生该看。
导师了解了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就可以了。
这不是太正常了。
某些公众号是某个领域精挑细选的一些最新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
有兴趣可以详细解读。
再说一个实际的例子。
室温超导这个东西可谓前沿吧。
现在室温超导的最新消息,最新文章,最新进展啥的。
就是知乎的momo
这个特么的公众号还不是呢。
说实话不太正常。
正常的应该连公众号也不读,每天负责拉项目和结项目。
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且十分符合国情。
但是否正常,就见仁见智了。
首先弄明白,对你来说,导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就是给你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实验条件。
这是重中之重。相信我,也要相信人性:一个贫穷无能然而善良的导师,你未必会多么地感恩戴德。
归根到底,能做导师的,心里很清楚一件事儿:ta以及ta的小组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搞钱搞关系。看文献的时间不如喝酒。
当然也有真正的天龙人,一天只需要睡两三个小时,喝酒应酬完睡觉前看文献来放松——这种牛逼人我目前国内只见过一个。
那对这些老板来讲,性价比最高的科研方式就是看公众号,了解大框架,另外就是开会,听别人吹牛逼,最后就是评审基金,了解一下行业动态。
所以你觉得老板只会公众号科研,老板觉得自己那是高屋建瓴,牛逼大发了。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种问题:
1、导师瞎指挥。
ta自我认知高啊,自认为明了一切。但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面对这种导师提出的无理要求,你照做就行,只不过快速做失败,并且告诉他不可能成功,就行了。大部分导师也不是傻子,不至于钻牛角尖。真遇上傻子,就自己偷偷做别的,大面上应付过去就行,真做出自己的东西,想来他也无话可说。
2、导师想一出是一出。
这种老师倒不一定瞎指挥,而是前脚想的事儿,后脚就忘到了脚后跟儿。每天都有新idea。
这种说实话最好应付了,假装没听到就好了。安心做自己东西,做出来他大概率觉得是自己功劳,皆大欢喜啊。
你可能想说,我刚进组,老板啥也不懂,只会公众号科研,我也想不出来课题,怎么开展实验啊?
那我给你唯一的建议就是:多看文献,多看文献,多看文献。
千古文章一大抄。
多和师兄师姐聊聊呢。
这是一个趋势,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包括你的导师,现在的学术公众号越来越专业了,以前可没有这种资源,没有这种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但是,这也有弊端,把自己的专业英语慢慢会荒废了,毕竟“用进废退”这个道理有一定的普遍性。
还有一个弊端是,公众号上的专业内容毕竟不全面,也有被带偏的可能性,要是搞学术,还是得看最专业最前沿的期刊,经常浏览一下这些前沿论文。
人老了,多数人都会退化的,包括各种学术大佬,他们的知识不更新也跟不上科学的进展。
我一般还是看学术少壮派的论文,老专家老权威,做个指北针使用就行了。
一孔见供参考。


这样的导师确实有,但我认为这种情况不正常。
我们不做一个主观分析,主观上的科研其实怎么做都行。也没有人说看文献一定是对的,或者说看公众号一定是错的。我们用第三方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
我选择的第三方是微博上比较火的高教账号,有虐待博士和善待老师这两个"组织"。我忘了是其中哪一个,曾经在几天前报道过。看公众号搞科研的事情是一个学生投稿说他老师就这样。底下的评论也多数是感觉老师很奇怪。以及老师不干活,不负责。
这两个组织一般发布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个人认为都是比较奇葩的。倒也说得通,如果就是日常的交流,老师帮着学生提提意见,改改稿子,这种日常的行为真的也没有必要投稿了。能来投稿的都是学生自己就感觉挺奇葩能发出来的。基本上就都是大家都觉得挺奇葩。
所以可见目前多数人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公众号科研的认知和判断。
确实,现在的学术类公众号太卷了~
推荐几个学术专栏,收录了最新的 CNS 的论文,以及一些当前火热大模型赛道的论文。
哈哈哈。我有点想问:
学生看的文献还不如公众号上介绍新研究的文章多,如何带这样的学生做科研
可以理解,也算正常吧!
有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而已!你看到的并不一定真实,课后你的导师是什么样的,你并不知道的,而且导师不会目光短浅到只看公众号的文章,可能是某种因素导致的。
这种方式不推荐哈,一种获取新研究文献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获取前沿文章的方法。那么,获取研究动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分享几个有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 各个学术期刊或出版公司的电子邮件提醒服务(email alert)
窃以为这是最方便的获取方式,并可以选择以每日或者每周向你预设的电子邮箱发送最新发表论文的信息。如今,三大学术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Elsevier和Springer均有各自的邮件提醒服务。只要注册一个免费账号,选定本专业领域内的目标期刊,便大功告成了。还有一些类似Nature、Science和PNAS的期刊,需要分别开通各自的邮件提醒功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Scholar账号。你可以在作者的Google Scholar界面的右上窗口选择"Follow new articles",或者"Follow new citations"。当该作者有新论文发表,或者已往论文有新的被引用时,都会有邮件提醒。更有甚者,你可以直接在Google Scholar中关注某些关键词,同样可以收到邮件提醒;
2. 关注FACEBOOK中感兴趣的作者
当稍微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后,便可以对目标学者进行“跟踪”。比如有些比较“潮”的学者会天天刷Facebook,并及时发布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因此Facebook也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绝佳途径,但是前提是你们得成为好友,而且可叹的是,国内需要用特殊手段才能登录Facebook;
3. ReaserachGate
ResearchGate被称为科研人员的Facebook,而且在国内可以自由访问。你可以类似于关注微博中那些大V一样关注ResearchGate中的一些业界大牛。许多大牛都会第一时间更新他们所发表的论文,并上传论文的PDF稿件。同时,你可以在ResearchGate中提问题,来自全球同领域的同行便有可能回复你的问题。唯一要求是,注册ResearchGate需要有一个以.edu打尾的邮件地址,否则没法注册。待注册成功后,可以把注册邮箱改为你准备接收提醒邮件的邮箱;
4. 定期登录特定期刊
期刊可以分为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或年刊等等。如果你能在每个期刊的新一期文章刊出后,登录该杂志主页,便能了解到最新的文献。或者,时不时浏览本领域内这些期刊的在刊稿件(early view),但是这个方式比较累人,建议采用第一条途径获取邮件提醒;
5. 登录感兴趣作者的个人网站主页
现在几乎所有科研组都会有实验室网页,点击其中的发表论文页面(publications),便能浏览他们所发表的文章。比如,对于生态学或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按照这个列表(约300人)按图索骥,或者直接以人名Google搜索,看看有没有他们的Google Scholar账号。若有,他/她的所有论文均会列出。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在ISI系统中检索特定作者的论文发表记录;
6. 搜索某一篇特定文献的被引用文献
查看某一篇特定文献的最近一两年的被引用记录,可以迅速找到感兴趣的文献;
7. 关注相关专业的论坛或网站
很多特定主题的论坛或者网站均有报道最新研究进展的板块。如侧重于介绍保护生物学的Mongebay网站,以及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普兰塔等等;
8. 学术会议及研讨会
参加专业内的学术会议也是获得第一手研究动态的绝佳途径。话说当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就曾受到维尔金斯报告中的X射线衍射图的启发;
9. 加入文献共享小组或QQ群
这个需要本领域内有特定人员来推行,比如国内年轻鸟类学家的QQ联系群,就是各位“大师”及时分享最新消息的“家园”;
10. 专业性的记者会、新闻媒体中的科学板块报道
比如BBC的科学频道,会介绍一些有趣的最新研究进展,但是对于你所从事的专业,若碰到一篇对口的报道,真可能是“千年等一回”了;
11. RSS订阅
几乎所有杂志或者专业论坛都有RSS订阅功能,以方便读者获取最新信息。使用一些免费的RSS订阅器便可以向你推送最新发表的文章,或者如博客的更新。
12. 私下个别交流,邮件聚会侃大山
这估计是直接的方式了,甚至可以了解到许多将要发表论文的最最前沿战报。
我是@小林学长,分享有用的知识~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人类科技进展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慢得多。
每个领域内的关键论文其实没有多少,读书的时候呢,其实都看差不多了。
每个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三五年之内也不会有什么巨大改变。
从事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三十年磨一剑,或者说一生磨一剑,还磨不出来的事情,比比皆是。
你的导师,最起码也是个副教授,评职称的时候呢,最起码是有论文的。即便他是一个依靠年龄、资历和裙带关系评上来的小垃圾,他也是需要和上级汇报的。退一万步讲,他是能看见你们学校这个方向是怎么做,在做什么的。
举个例子来讲,AI的发展。你觉得每天都在变化,openai每个季度都能搞个大新闻。实际上呢,2021年之前,openai这个方向其实没有几个人觉得靠谱,最起码不是主流。
而在2000年左右,由于1997年的IBM深蓝击败象棋大师,计算机领域也掀起了专家知识库的浪潮。用一台计算机解决运维知识库也成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
再往前1950年左右,神经网络的神经元函数就被提出来了。
更早一点,冯诺伊曼结构没出现之前,图灵机的概念就有了。
你甚至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历史上每二三十年,计算机领域就会有很大规模的应用,每次都会带动一些技术落地,提高生产力。
而你,我的朋友,你大概率只是这滚滚红尘中的一个普通人。只是上述技术变革中一个普通的工程人员,就如同赤壁之战中烧死曹军的士兵或者被周瑜烧死的士兵。
赤壁一战,被后世常挂嘴边的不过十指之数,有名有姓的不过百余。甚至于,千年之后的如今,已经被三国演义魔改,历史如何,已无法考证。
纵观人类历史,莫说计算机领域,哪怕是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突出贡献的,你又能说出几个?
经典的文献要看么?要看。
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这些文章一篇搞定了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个学科。除经典之外,向人类科技顶端冲锋的炮灰,多如牛毛。
看完之后,你有思路么?你自己能做出什么呢?
其实很难讲,很难讲你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天地之无穷,宇宙之浩渺,超乎你的想象。如果说,近十万年来太阳系都在某个横跨了几百亿年的领域内运动呢?这个领域遮盖真正宇宙的原理,用它自己独有的特性影响着太阳系呢?
很有可能,你,或者说目前科技领域,大多数人都在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冲锋。
你的导师,他做什么,你看不明白很正常。
但是吧,你需要明白,你在做什么。
毕竟,你一个连学位都没有的人,瞎逼逼啥呢?
这要看他是一直不看文献,还是只是不会忙着追最新文献看。
一方面,导师有很多渠道,比如开会交流等,去了解本领域的进展,更重要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当他此前的文献阅读积累已经比较丰厚,对本领域也已经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后,通过公众号了解下新文章的思路和方向,也足够把握论文的整体框架了。
毕竟,一篇文献里,introduction讲的背景,有积累的人不用看也基本都知道,methods里涉及的方法也都是熟悉的,重点结果和图片,公众号一般都会展示,discussion也是结合结果和之前的领域背景展开的,都能想到。
当然,某些特别重要或者创新性比较强、跨界比较广的文献,还是需要找来从头认真读的。
另外,这不意味着学生也可以跟着这么学。至少几百上千篇文献的认真阅读积累,还是需要的。
这还不够刺激。至少导师看的还是学术类的内容,而且现在公众号,小红书上面弄出来的内容,其实也是比较不错的。拿手机随时随地看的还比较方便。
真正刺激惊悚的事是,有些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地缘政治里面的华人研究者们,那才叫刺激。
有做中国研究的导师,只看轮媒,绿媒,南方系,就能得出各种言之凿凿的论点,还把支持大陆的观点当异端邪说。
主打一个顺则独立思考,逆则你被洗脑。
我觉得那才不正常。
要不就是有些导师打了鸡血一样,大肆讲段子,堪称袁腾飞第二。
要我说,除非这些导师能给带来啥福利,否则真的就凑合吧,凑合不了赶紧颠儿。
不太正常,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导师。
公众号上推送文章也是近些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而且推送的大都是诸如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等业内顶级期刊上的文章。作为平常阅读文献的筛选或补充倒是没什么问题,但作为课题组长,要只看公众号上的文章可就太不够了。
阅读最新的顶刊文章很有意义,可以了解到业内最近的研究成果,但一些普通期刊和老的文献对于科研也同样非常有价值。有些工作思路很好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被顶刊录用的普通期刊上的文章也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对于老文献,我不止一次听大牛讲起阅读老文献的重要性,很多顶刊上的文章就是“老树开新花”,我们老板也有时候专门要求我们阅读七八十年代的文献然后做文献汇报,很多时候可以感觉到那时的人似乎更认真和严谨,结论也更可靠。
另外,公众号上的文章毕竟需要有人花时间去写(我自己有时也会写一下我对感兴趣文章的解读,为了保证完整性和准确性,我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时效性一般不好,这样就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文献库。对于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导师,连预印版上的文章都会定期查阅。
还有就是准确性。有些公众号文章为了能尽快发出来,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有时候会有误导性。比如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金属介导的反应,金属试剂用的是当量,但公众号作者却误写为了金属催化反应。
如果导师只读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我有理由怀疑,这个导师连公众号上的文章都不一定看多少。这样的人我觉得,要么是躺平派,要么是领导派。在这样的导师下面,大概率只能靠自己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带老师起飞也不是不可能。
公众号科研,效率也不低啊!就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而已,太正常了。
其实我现在很推荐大家关注一些相关领域的公众号,没事的时候瞄两眼,对掌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有很大帮助,甚至还能拓宽你对业界的了解,不说,每个人最后都是要吃饭的么。
每个人关注的研究领域是比较狭窄的,而这个领域内发表的好文章又会分散到专业方向上的数本期刊当中,这就导致一个学者想及时掌握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就需要检索大量的期刊论文,而且效率很低。此时如果有个公众号能够帮你做一定的初筛将节约大量的时间。
举个例子,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具体的研究方向是,我方向上的好文章比较垂直的是发在Biosensors&Bioelectronics上,但也会发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这种环境领域综合期刊上面,你要让我每本期刊都筛一遍,我肯定是做不到的,而我关注的一系列公众号却能帮我做一个初筛,比如这个,我随手找的一个公众号:


一般一篇文章阅读量只有几百几千,但是在去年11月却让我了解到一篇最新发表的领域内直接相关文章,我在当月的组会上就汇报的这篇综述,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


所以公众号起到的作用是帮你做一个初筛,如果碰到了你感兴趣的,对你研究有所帮助的文章,你再去找到原文深入研究就好,非常正常,无需质疑,甚至值得鼓励。
我们是学术,用真诚做事的一群学生,希望能够发挥我们的特长,解决你的问题。
比起某位只看百度百科的博导,看公众号的导师明显靠谱得多。
通过公众号快速获取信息更节省时间,尤其是在他们需要跟踪多个领域动态时。公众号文章通常比较简短,能够迅速提供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结论。对于一些导师来说,可能他们更习惯使用社交媒体和公众平台获取信息。
不论导师的研究习惯如何,你可以主动搜索、阅读和分析你研究领域的原始文献和最新研究。这不仅可以帮助你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能让你在研究中保持前沿。也可以和其他教授、博士后或研究生交流,尤其是那些积极阅读和讨论最新科研文献的人。他们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也可能提供有用的指导和资源。
即使你的导师可能不是阅读最新学术论文的热衷者,你仍然可以向他们展示你的研究工作和想法,请求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同时你还可以多多利用大学的资源,如图书馆、在线数据库和研究论坛。参加研讨会、网络研讨会和学术会议,以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
正常的很,我所接触到的导师多少都会看公众号上的文章。
先问为什么?
想想你一年发多少篇文章,全球范围有多少人在做科研,你就知道全世界一年能产出多少篇文章了。那如此多的文章怎么快速了解相关领域的信息?东亚这个自古内卷的地方从来就不缺乏能人异士,AI速读,公众号科研等等先进方法层出不穷,组会已经算是相对原始的手段了。
再问有没有用?
我觉得如果方向相同,那看一下快速了解同行的情况无可厚非。就怕只看公众号不看原始文章,那确实只能了解行业趋势,很难弄清背后机理,对学生的指导可能就相对有限,只能说这样老师的学生就自求多福吧。
我个人认为,这是好事,甚至这些媒体还源源不够,做得还远远不行。
新研究本质就是为了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这个动作就不是一两个团队可以达成的。
所以让别人更容易了解研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的关注,可以能提升媒体的能力,那对社会是好事。
至于对不对。
其实学生们很难理解执行层面对信息流的需求,和战术战略层面对信息流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和需求去套老师的工作框架,不说应不应该对不对吧,简直就是自寻烦恼。
鄙视老师,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再换句话说。
毕竟没有这些媒体的时候,研究生就是媒体,导师就是通过你们的review和报告来了解文献。现在有媒体了,当然比学生有效率。
不用依靠研究生们读文献,你们应该感觉松了口气才对。
而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真正拿着杂志看论文的老师,那真的
对科学是真爱!
不是特别正常,我之前也很讨厌这样的行为,但是有部分老师确实是写本子,管课题组经费和一些杂事太忙了,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最新出的文章,这时的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获取文章的途径,公众号会总结成这篇文章干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的,可以很好地了解前沿。但是这样的弊端就是具体的表征技术越来越不懂,可能会跟不上时代。这类导师我觉得应该要理解他们,和他们好好聊一聊,估计会有一些帮助。
所以也不能一味地贬低这些导师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但是如果题主遇到了是最差的那种不学无术,吃了时代红利当上导师的。这样可以自己开展实验,多和研究方向的师兄师姐交流,然后多自己看看文献,比如把那些公众号的原本下下来研读。学会这个方向的所有表征手段,结合自己组内科研经费,看哪些能够做。如果只求毕业,做最低限度的表征,水几篇三四区sci毕业也可以。
如果想更上一层楼,真心建议转到一个懂科研的老师手上,真的会对你未来成长有巨大好处,“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是真有道理的。
极其不正常,不专业,基本肯定你说的这个人没有科研能力
一般都是圈子里大家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工作看一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3-04 12:32:15  更:2024-03-04 12:34:4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