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怎么评价费孝通《乡土中国》成为高中生必读书?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怎么评价费孝通《乡土中国》成为高中生必读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怎么评价费孝通《乡土中国》成为高中生必读书?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书籍
高中生
乡土中国(书籍)
费孝通
怎么评价费孝通《乡土中国》成为高中生必读书?
我个人觉得:不读此书,你永远不懂乡土社会的底层特色。
相见恨晚是我对《乡土中国》这本书表达的歉意,读了《乡土中国》,整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对自身的看法有不同的思考,接下来就说说《乡土中国》给我带来的改变。


本书本身质量过硬,语言简练,读起来不费劲,且切合实际,思想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可读性强,容易理解。
费孝通先生在书的后记提到了一些关于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补充,他说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研究路程,回头一看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
社会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发展必有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体现在社会层面上。
看完此书,人对社会的看法不同以往:
比如,费孝通先生以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的社会结构,其中以乡土社会为主。毕竟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乡土是中国的底色,也是探究乡土社会的必要条件,其中乡村社会就是很好的一个条件。
乡土社会里离不开乡村,乡村又是最接近乡土社会底层特质的。乡村社区包括其文化、道德观念、社会制度、权力结构、男女关系、社会变迁。
费孝通先生从这些方面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特色。从基础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离不开人。
个人最好的审视就是学习,与世、与时俱进。
所谓的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学习,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很多时候有前辈的经验和走得通的模型可以模仿和学习。你可以依据你的那套方式嵌入到前人的模型走一遍,看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慢慢琢磨慢慢改。
其次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习”。学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习是反复做,在时间积累下反复练习,让自己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这就是个人在社会发展下的自我审视。
自我审视包括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陌生人之间的相处,还有就是个人的与时俱进。这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个人在社会发展下沉得住心。
阅读完此书,明显能够感觉到自己还是太过无知和浅薄,对社会的看法,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下的个人变化,对这些都只是表层粗浅的理解。
直到遇见《乡土中国》,看到了大社会之下的底层逻辑,看到了乡土社会的本质和构成。感受到原来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还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以前只是觉得人与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直到费孝通先生说出在社会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关系会越来越强。虽然没有直接说这句话,但读完此书给人的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正在扩大。
社会越是发展,思想文化水平传播和普及跟不上,人的思想精神会留有空隙,空隙的口子打开后,会有许多不良思想影响个人身心发展,这是在现代社会有目共睹的。
文化钻空子入侵,试图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
书是启迪人的,一本好书往往能够引发人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对个人思考。这种思考没有多大力,至少对个人还有大有裨益的,因为你从书中获取了思想的力量。
最后借用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作为个体,需要不断学习,需要独立思考,需要观察社会和生活。这是《乡土中国》教给我们的,它不仅教给我们一些新的概念,更多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碰到问题时如何解决。书读完了,隐形的思考和概念增多了,你需要补充更多知识和材料去理解里面你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等你消化了补充的知识,整理好了收集的材料,再去翻看时,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上头。
必读书是为了了解乡土社会的一些底层深入本质的问题,当不能亲身体验这种乡土生活的时候,感知无法自然来,所以只能靠这类社会学著作,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一来可以在思想上有个大体认知,二来,也能了解乡土社会为何会出现种种现象,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基础正是来自于某本书。


广告
乡土中国 精装正版 附赠14章思维导图+费孝通入室弟子
京东
¥21.59
去购买?
去读吧。好好读一遍。
在青年群体培养乡土情感
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乡土中国》不仅可以增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在阅读时,建议同学们抓住书中的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并尝试运用书中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同时,阅读《乡土中国》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因为书中的内容较为深入,需要用心去理解。总之,《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之作,对于高中生而言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本书简介: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
必须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讲义,可以名传千古。更重要的是,你会明白什么叫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我没读过这本书,看百度百科,知道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分析。既然如此,我就以先生的另一部出名的书来回答吧,反正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虽然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大的方向应当是一致的。
说说我读的《江村经济》。


先说其科学的方法。溺死女婴,在我国古已有之,特别是宋朝福建,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史书有明文记载的。那么,这本书,就明确指出来不是社会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是限制儿童数量的原因。


这是杀害女婴的统计。
费先生的说法,


可以从别的资料来证明。此为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可以略知一二。可以看出,唐汉人口是彼时之最高峰,因其为经济文化之最高值也。南宋过亿人,是引进了占城稻,明清人口进一步的提高,是因为玉米 ,地瓜的引用和普及。
费先生言及江村一般为四口之家,就是因为粮食问题,也就是经济限制也。49年后,特别是对工农生活的国家保底,让中国人彻底放开了顾虑,所以60年前是人口增加最多的时候,也是经济问题。
其二,土地问题。


费先生为了说明土地所有权和耕种权的分离,创造了一个名词:不在地主,实际上就是土地占有者而非该村村民也。这是一个不十分精确的统计,毕竟拥有土地的多少,是一个家庭的秘密。不过,这个数字,符合江南的实际,49年后的土改,数字大差不离。
好了,好话不再说了。有一个故事,说欧美人想在某地开一个超市,竟然,竟然足足调查了半年,然后代入一个数学模型,得出结论。我读此书,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来,还有这种操作啊!
我想,《乡村中国》进入高中课本,大概就是给孩子们一个思路,社会学问题,也有科学的方法。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范围局限在村落内部,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因此形成了一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统社区。乡土社会中的关系网络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也主要基于这些关系。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通常是以家族和家庭为基础的,家族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和稳定性,因为人们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有很强的认同感。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也是以传统习俗和经验为基础的,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责任。”」


这段话总结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包括生活范围局限、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家族和家庭的权力结构、保守性和稳定性以及对传统生活和文化的认同感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以传统习俗和经验为基础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责任。这段话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时,我们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中期的中国乡村,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风貌。费孝通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与风貌,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首先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他指出,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与结构不同于城市,乡村社会的人们以土地为生,与土地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打个招呼的事」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句话揭示了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乡村,人们的社交范围有限,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甚至知根知底。这种熟人的社会,形成了特有的信任关系和互助精神。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需要繁琐的礼节和规则,简单的问候就足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


「分散化的权力结构」
费孝通在书中还提到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
他指出,在乡村社会中,权力并不是集中在某个个人或团体手中,而是分散在各个家庭和家族中。这种权力结构决定了乡村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家庭和家族成为了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的忠诚度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度。


「公平」和「不公平」
此外,《乡土中国》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乡村社会的特点。例如,在乡村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平”和“不公平”的看法与城市社会有所不同。在乡村社会中,人们更注重实际利益的得失,而不是抽象的公平原则。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多维度的展示和介绍」
费孝通还深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教育、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特点。他指出,乡村社会的教育体系、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都与土地和家庭紧密相关。这些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乡村社会的特殊环境所致;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反过来影响了乡村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首先,《乡土中国》提醒我们要关注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但乡村人口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了解乡村社会的现状和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同时,《乡土中国》也提醒我们关注城乡差距问题,思考如何通过政策和社会力量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其次,《乡土中国》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费孝通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乡土中国》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乡土中国》还为我们思考中国政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费孝通在书中提到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提醒我们关注基层治理问题,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乡土中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通过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介绍「费孝通」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他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费孝通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后转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毕业后,他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东邹平县参加乡村建设工作。
「“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1938年,费孝通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他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费孝通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1982年,他被选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然而,我国语文教育一路发展下来,与这一思想明显背道而驰。选文式阅读是目前语文教材的常态,基本上都是名家散文小说节选,字数基本不过万。
这样的碎片阅读有它便捷的地方,可以快速收集作品信息,了解文章精髓。但它与整本书阅读的区别,就犹如零食与主食,再好也替代不了。
比如,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的两个章节,据此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思想。但实际上,此书不读全本,是无法理解主人公成长的感情线索和心路历程的。
再比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书中核心数字”3“贯穿全书,只有通读整本书,把所有的“3”都找出来,才能够看明白这本书。
只有自己拥有对作品第一手的体会,才可能鉴别他人的评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现今,语文教育对阅读的忽视这一问题,正在日渐被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导回归真正的阅读。
这一浪潮卷住了《乡土中国》,此书被列入,成为了全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作为一本普及性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全书不到7万字,共14章,是典型的”大家小书“,适合用作学术类书籍整本书阅读的入门书。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 提出了“差序格局”等概念,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乡土中国》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于当代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科学界。
《乡土中国》先是提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具有乡土本色,之后再从这个总体特点出发,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 乡土本色
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它从“乡”与 “土”的社会特征入手来谈乡村社区如何从家庭这样 的种子长成中国基层社会的参天大树。
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土”指的是 土地、社、农业和守土意识 ,“乡”指的是群、故乡和具 体的时空坐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而关于熟悉感 的培养。
“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方法”;“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 的”,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 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 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会,是一个规则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 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个生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
(二)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常常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乡土社会的知识则是一种来自生活经验的习惯,不需要过多思考。“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 ,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 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 ,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甚至经验也无需积累 ,只需重复 ,也就没有历史变迁。也就是,乡土社会受空间狭小、时间阻隔的影响不存在。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对生活没有影响也没有需要。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要等基层发生改变以后才能进行。
(三)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
在外国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乡土中国》传达出:中国的乡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个性—“私”, 同时也建构了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差序格局”。“差序格局” 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一样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费孝通把中国的社会结构比 喻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 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每个网络都是以“己” 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 这要看那个中心的势力如何。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四)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名实分离
在“差序格局”的影响下, 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礼治秩序,它是靠着“礼”来维持的, 礼是来自于社会经 验的积累,靠的是传统, 靠的是文化。礼从教化的过程中养 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从, 人服从这种礼是主动自愿 的。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无讼”。 “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礼的维持力量与法不同,法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 ,强迫实施的 统治秩序。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 依靠的是人们自觉 的遵守, 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 它正是与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 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 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 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 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礼治的实现必须要以传统的经验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前提的,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 ,“礼”的教化是难有说服力的。而恰恰如此,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乡土社会得 “无为”的统治,是一种长老政治得以稳固,并且成为乡土社会的基础。
(五)血缘与地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指出 ,乡土社会的社会流动不构成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仍旧是血缘大于地缘:“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 上开垦 ,另外繁殖成个村落 ,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 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 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如果这些没有 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 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 ,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 当困难。” 真正能对这一关系造成冲击的是商业 的发展:“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六)从欲望到需要
在此部分,费孝通先生说“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值得,于是产生了需要,因之有了计划。”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是合与人类生存条件的,欲望经过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指导,而且是自觉的、依照经验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做出行为,要按照他们的需要做出计划。
总而言之,欲望是简单直接的,而需要是依照功能计划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欲望的内容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科学那么神圣的东西,也不过是达到欲望而产生的功能罢了。


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传统模式,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文化中,甚至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时至今日,经过需要的思想变革,这种乡土社会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模式的一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书。这本书,向读者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与特点。即使是在2020全面小康即将到来的今天,书中的许多问题依然若隐若现,费孝通先生勾勒出的那个中国乡土社会仍未消逝。
因此,《乡土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社会学研究的,它对于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只有先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来源起因,我们才能更好从之中吸收经验,并且结合具体情况解决问题。
这本书我在大学时候读了好多遍,另一本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费孝通先生用一种高度写实的说法,记录了我们国家真实的一面,那个逝去的乡土中国。让大家了解中国不是只有城市,让我们看到在现代化改造以前,中国的本土大多数人生活的环境。对于了解我们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中依然还保留着大量来自的乡土的痕迹,一些习俗传统皆来源于此。
费孝通通过这种研究本意是希望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国家该采用何种政策去改造中国社会,然而在20世纪的现代化改造后,我们的乡土和现代化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造成了很多问题,这就使得这本书更加难能可贵了。
如果从参考意义上来讲,里头的案例有点老了,但是从研究方法来说,却还有不小的意义。其实我觉得毛选的《寻乌调查》其实也很好。
作为一个高中生,只能说它名为高中生必读书,实则为高中生不读书,我身边没有几个人看过这书,看过并且坚持看完了的没有几个。太深太让人犯困了,而且看完了也很难记住些什么,除了阅读时候的昏昏欲睡感。
它是细糠,这时候的我们大多数都是山猪。
首先,现在的教育制度只要不变,“高中生必读书”无论是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谁也根本不去读的。谁把这个书单当真,谁就是根本不理解也不关心高中生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大都被考试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为了做那几道题,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了,天天这里“咚”跳一个,那里“砰”跳一个,单是活着,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居然还有人真心实意地认为他们有闲心,有精力,会愿意献出自己那点比非洲饥民的剩饭还少的睡觉时间,吭哧吭哧地啃不知道哪个大老爷酒足饭饱之余,突发奇想,开出来的一长串书单,里面还是艰深晦涩,不知所云的学术著作……
脑部无恙否?眼睛无恙否?
第二,即使有时间,也不是非读不可的。
并不是说《乡土中国》一定好或不好,但一本写上世纪四十年代农村的社会学专著,非让本世纪二十年代的高中生去读,即便它并没有全过时,也完全有更好的选择。生在2020年代的人有义务放着自己时代的生活不管,先去了解1940年代农村全貌吗?
如果说是为了了解社会学,和它的“研究方法”,那为什么非得从这个入门呢?高中生的学术水平,能看懂这样的著作吗?
没打基础就读学术专著,是不是在拿同学们寻开心?高中生以后全都读社会学专业,别的专业不读了吗?
如果要让学生了解乡土,不如让学生从近年出版的他们自己本乡本土,或者邻近地区的社会调查,民族志里自己挑一本来读。研究方法比1948年的费孝通更完善,更新颖,和学生本身的生活更接近,读起来也更有趣味——
哪怕就是要拿社会学经典陶冶学生,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可,那费孝通也不够经典,他老师还是外国人呢,社会学的历史比他长多了。
要社会学经典,怎么不去读马克思,读韦伯,读涂尔干,读帕森斯米尔斯和……
如果要了解民国农村生活,不如留给文学作品和历史课。最多看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或者《寻乌调查》之类比较通俗,不专业,篇幅也不算太长的,也就差不多了,如果不打算深入了解的话。
如果有人以为《乡土中国》只是教人热爱乡土,尊敬传统,那《社会契约论》就是教人言而有信遵守契约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教人怎么炼钢的书……更何况,还不知道那个所谓“礼俗社会”何处值得尊敬呢?


乡土中国,读个der
我举双手赞成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为高中必读书。
2019年秋,多市启用新版统编教材,高一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自此之后,更多的中学生都将通过费孝通的这本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传统中国。
上世纪四十年代,费孝通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准备了课程讲稿,后应一本杂志之约,费孝通将讲稿整理成了十几篇文章,其后汇集成册,便有了这本《乡土中国》。
“乡土”二字不是费孝通先生随意找来的字词,并不仅仅表示通常意义上的“乡村”或“土地”,而是有其现实的学术意义和内涵。《乡土中国》,是解读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
作者描述的乡土中国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农耕生活――封闭自足――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偏重私德――伦理生活――礼俗社会――教化权力――血缘地缘――强化封闭。了解了这一过程,我们熟悉的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便都可以找到合理性和必然性。
其中,“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和其它亲密关系为波纹的一个个波心圆,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水波纹圈由中心向外扩散,中心最重要,其它关系随着波纹向外推展而渐次弱化,形成有序的差序格局,维系这个波心圈的差序的便是人伦。
在伦理为纽带的差序格局中形成了礼俗社会,衍生出了教化权力。
所谓教化,是父对子、长对幼、上对下的评判决定权。因其差序而不容置疑,不容反抗,只有顺从。
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共同体在不断弱化,家族教化权力也在逐步瓦解,以家庭、家族为载体、以宗法、礼俗为主要内容的礼俗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衰落,但乡土社会的基本模式仍然是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乡土社会的思维路径依旧一脉相承地根植于国人的内心。
《乡村中国》提到的很多情况仍然是可以作为当下社会的指引。而变动的发生,也如书中说的,人们不能从长辈身上获取答案,因为已经不是原来稳定不变的乡土社会。


费孝通只是钱穆的平替,代表了某一方的zzzq。同主题的书不如指定陈瀚笙或者陶希圣或者阿里夫·德里克。同内容的书不如直接读费孝通的理论来源滕尼斯和托尼。甚至随便拿一本社会学入门书都行。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原理”的书,可以类比牛顿建立牛顿力学基础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学术地位和重要性没这么高,只是类比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大多数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历史作品,约等于帝王将相的故事传记,基本上是当故事书看。还有一些是民间的纪实,大都比较琐碎细致。这些都是历史的事实基础。
现行历史教材,约等于梳理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对容易理解和揭示的显现出来的社会制度、技术发展说得很清楚。这些是历史发展的线条。
《乡土中国》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原理,也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是一系列历史脉络背后的原因,也是区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当下和未来也非常适用。这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其实文科跟理科都是科学,都是在一系列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最基本的原理,并用逻辑分析推导出一套理论体系。
《乡土中国》很好地补充了历史教材中侧重于历史事实、脉络、逻辑,对原理的篇幅太少的问题。其实推动历史发展的原理就是文化和哲学,高中政治教材里也有了很好的介绍。
费孝通,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8年,留学英国的费孝通撰写并发表了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在1981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开展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为我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
如何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是费孝通毕生的使命。他立足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对家庭、生育和种族延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后发表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费孝通晚年用了16个字总结自己毕生的理想与追求:“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文书属于社会学著作,社会学研究的就是人类群体,而本书聚焦的是中国乡村社会,费孝通研究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中国人的生活。
全书不到200页,薄薄的一本,一共14篇,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所以我原以为很快能读完,但是加上理解和梳理笔记,其实也花了不少时间。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拍手叫绝,第一是因为每一篇都用不长的篇幅就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产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费老这种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根源的能力太让人佩服。第二是因为他的文章论点、论据丝丝相扣,论证过程逻辑严密,14篇内容又相互关联、补充,这种写作能力和论证能力也是让人赞不绝口。


中国人对土地,尤其是家乡的土地,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乡土情节。文学、影视作品中,回乡省亲的华人华侨,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带走一抔故乡的土,思念故乡的时候就取出来看一看,或者水土不服的时候 煮成汤来喝一喝。
在游子的心里,有了这一抔土,故乡就没有远去。
中国人亦是离不开土地的,在传统社会里,侍候庄稼的农民是半身插入了土里,不会流动的。
我们在谈到治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方法的时候,常常会想到一对概念,那就是人治和法治。一般认为人治和法治是两种相对立、非此即彼的统治形态。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是指在乡土社会当中维持社会秩序、规定人与人关系靠的是礼。


那么,礼是什么呢?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乎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从规范性来说,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所不同的法律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推行的,而礼的维持靠的是传统。
哇哦,好耶!正好这本书看了一部分,有点坚持下去
这样一来,一定要看来~留个坑, 后面来补
费老的这本书在社会学领域已经算是相当通俗的读物了,但是说实话,让高中生读只是对乡土社会有初步的了解,作为社会学学生,我大一读这本书和大三再读的体验完全不同。这可以算是常读常新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了。


2019年秋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启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阅读书目是《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如果想要了解中国人最真实的基层生活状态,学界公认的必读图书就是这本“小”书。“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今天分享《差序格局》一文,走进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同,“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7 11:35:00  更:2024-02-27 13:26:2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