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说自己不行,不敢做?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说自己不行,不敢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说自己不行,不敢做?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儿童
儿童教育
孩子
家庭教育
儿童健康
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说自己不行,不敢做?
这题让我想到几个场景:
比如,孩子爸买了比较复杂的拼装,孩子开始兴致很高,但是玩一会儿发现自己的力气不够,方法不对,怎么都按不进去,要非常使劲,手指头有点痛,于是就说:爸爸,这个我弄不来,我不行。接着她爸爸就帮忙了。
久而久之,小朋友发现碰到问题,碰到不会的,直接看都不看就说自己不行,不敢就行了,这也太容易了,好像是个很好的“方法”!
又比如,在外面玩,看到别的孩子玩荡秋千,怎么都不敢,于是,爸爸妈妈要么就不勉强了,那就玩别的,不带孩子做任何尝试。
要么就是骂骂咧咧的责怪孩子胆小,这都不敢,逼着孩子去尝试。


其实孩子总是说自己不行,不敢做,也可能是出现了畏难情绪,这时候我们不该批评,责怪,或全盘直接帮孩子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
① 让孩子输,不要总让孩子赢。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玩一些竞技类的游戏,是认真的,不放水的玩。
让孩子输,这方面孩子的爸爸来做,因为我常常会心软,就悄悄给孩子放水了~
队友经常会说:不能老护着孩子。
出了家门,谁会让你家孩子?
答案是:没有人!
所以要在家就适当“打击”孩子!
提前做好抗打击的准备!


② 树立孩子的成败观。
玩积木,积木可能会倒塌。
玩游戏,孩子也不可能总赢。
不能因为输了就哭,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做好迎接输的准备,就不要开这一局。
孩子不应该特别害怕输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玩的过程,孩子努力了,坚持了就值得夸赞。


③ 不要代替孩子去面对和处理失败。
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
克服畏难心,孩子需要自己去寻找协调的方法。
④ 适当放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尝试。
在楼下玩耍的时候,见过一个宝妈带娃,单杆是不让孩子碰的,因为害怕孩子有危险。
那个孩子到五六岁的时候看到我们都是扯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身后,好不容易玩一起了,几分钟就回来找一下妈妈。


⑤ 注重暗示和正面语言的力量
积极的鼓励,会让孩子更自信。
这样孩子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能接纳困难,勇敢的迎难向上。
⑥ 多点理解
大人有时候都会有「畏难」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我们应该更多的是理解。
⑦ 能力范围内,发现孩子擅长的东西,培养它,放大它
有的孩子对跳舞,有的孩子对画画感兴趣,就培养他的兴趣,变成擅长的东西,自信就起来了!


养娃就是静待花开的过程,等孩子长大一些,能力提升一些,实力增强了一些,她自己有了更强大的内心,更加自信,便不会总说自己不行,不敢了。
所以,孩子总说自己不行,不敢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积极的引导,正面的回应和鼓励。
共勉!
@知乎亲子
孩子和孩子差别真的很大,有的孩子天生是冒险家,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有的孩子则是比较谨慎,对不熟悉的东西有天然的抗拒心理。
有时候也不是大人做错了什么,而是孩子自己的性格使然。
之前看《园丁与木匠》里有一段相关的描述,如果说胆小是不好的,为什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胆小的人没有被淘汰掉?
人群中本身就有各种性格特质的人,有人保守,讨厌风险,有人爱冒险,喜欢挑战。
若生活一切安好,那“安全第一”的保守策略当然更容易成功;但当风暴来临之时,冒险精神便变得重要,到那时,过去赖以生存的策略都不再管用。当然,最无法预测的是,变化到底会不会来临。
因此,如果我们身边既有胆小者,又有冒险家,那每个人的生存概率都会提高。世事安稳时,保守派们可以确保冒险家安然度日;当变革来临时,大胆开拓、锐意创新的人可以把收获的果实分享给胆怯的同伴。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冒险的人和谨慎的人同时存在,人类性格、特质的多样性,才能保证人类在进化上的优势,来适应千变万化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扯的有点远了。我想说的是,孩子胆小(我更愿意用谨慎来描述)、畏难,也无需太多焦虑,没必要把它看成一件不好的事。
对于不熟悉的事情,孩子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抗拒和害怕的。即使再勇敢的孩子,面临自己不拿手的事情,也会有一些畏难情绪的。
我家娃就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但一旦他熟悉了的东西就会比较有信心。
比如小时候连滑梯都不敢,现在各种滑梯都不在话下。以前对那种高空步道比较恐惧,现在慢慢的的尝试了之后觉得没那么害怕了。


玩了好多遍的冰滑梯,非常费妈


以前说什么都不敢玩的,现在玩得非常溜
但现在对攀爬类的还是很害怕。他经常看着别人玩攀岩看很久,能看出来他心里是有一些想尝试的,但是一问他要不要玩,他就说“不要”然后扭头走开。


这种小型攀岩壁,爬了两步就吓得要下来了
对于孩子害怕的东西,有些只是暂时的,那么就慢慢来,每次鼓励他,但不要强迫他。大人可以自己玩一下给孩子看,告诉他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很好玩。
孩子玩的时候,也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告诉他爸爸妈妈会在旁边保护着他。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应该就能慢慢适应了。
但是有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推一把”,当孩子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渐渐熟悉了一件事,才会有可能克服不敢、畏难的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家长不要把孩子胆小、畏难看成一项缺点,他只是孩子的一种性格,无所谓好坏,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帮助他;或者只是孩子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的手足无措,那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可以鼓励、一步步教孩子、引导孩子,但不要强迫孩子,慢慢来。
因为孩子在成长中,很多事情对他来讲是新鲜的,还没有过经历,不知道怎么去做的。
这好比我们成年人在工作中,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是一样的,我们也常常没有信心,只是碍于自己是成年人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行。
孩子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的,也许孩子自己有过类似失败的经历,孩子会害怕再次失败。
①缺乏自信:
孩子可能会因为过去的失败经历,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缺乏自信。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害怕尝试新事物,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被别人嘲笑。


记得女儿第一次去参加钢琴表演赛,平时自己练的很自如,老师也对她也很有信心的。
参赛的前一天晚上,女儿跟我说害怕弹不好怎么办。
我告诉她「你只需要和平时一样,走到前面跟观众行礼,然后大大方方坐下,就像你在班上领弹一样,全神贯注弹你的曲子就好,台下的观众当做你的同学。弹完曲子,起立行礼,依然大大方方回你的后台。」
早上起来,我和队友又乐观地鼓励女儿。
我在台下看见6岁的女儿,虽然是落落大方地走上舞台的,还是看出来她有些紧张的,小脸崩崩着。
演出很成功,那天晚上我们一起给女儿开个庆功宴,鼓励和支持女儿更好的面对未来挑战。


②缺乏鼓励和支持: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女儿钢琴学的很顺利,刚刚学半年被老师推荐跳一个班级去学习。
女儿的眼睛里有点不安,跟我说她不知道去那个班级还会弹好吗?一个6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有顾虑是很正常的。


我告诉女儿放心去学习,如果弹不好、跟不上、再回来这个班级学习,女儿立刻就放松了神情。
新琴班的第一节课,我在窗外看见女儿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讲解,认真地弹着。
我从她的表情来看,女儿能听懂也能弹出来老师讲解的音符和节奏。
女儿下课兴奋地跑出来,这足以说明女儿适应了新琴班。
③过度保护:
被家长过度过保护的孩子,很难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会让孩子失去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会使孩子自信心不足的。


我和队友,对女儿在适当保护范围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女儿去做一些她喜欢的事物。
女儿第一次玩滑梯时,是我带她滑了很久,然后女儿怯生生地自己走上去,那小表情好像去战场一样,又慢又小心翼翼的样子。
可是她自己滑过一次之后,再也不害怕了,甚至都可以自己跑上去。
所以,孩子总说自己不行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要常对孩子说「你可以的」、「你试试,你一定会成功的」、「没事,有我和爸爸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孩子可能会失败,只有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才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
支持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发展,可以让孩子感到更加自信和自主。
比如: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或者活动,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总之,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支持,支持孩子尝试新事物和面对挑战,让孩子在实践中有更多机会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知乎亲子
我家小朋友小时候就这样,你要意识到一点,就是每个孩子的性情都是不同的。
你不能按照同一个模板去打造孩子。
我们去攀岩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跟孩子的性情差异真的很大,非常巨大!
有的孩子真的是没有什么所谓的危险、害怕这个想法的。
去抱石两三米的高度,有的小屁股就敢往起飞去抓岩点。
什么害怕,不存在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
我家孩子就不行,他胆子很小很谨慎。
同样训练的孩子,别人敢做动作,他不敢,那么别人的成绩就会比他好很多。
我家是经常爬到某个位置,他觉得危险了,就说,不行,我不敢!
这种时候,要么我在下边托他一把。要么他爬的太高我也够不到,我就跟他说你可以试一下,实在不敢就下来。
你知道为啥我不坚持驱动他吗?
因为我自己也爬,我知道那玩意是真的挺吓人的。
上不去的时候是真不敢乱动,摔下来也是真挺严重。
我就因为爬小屋檐横着摔下来,直接半边胳膊抬不起来,车都开不了。
摔断骨头,在岩馆里也不是什么罕见事。
我们经常群里开玩笑说,怂爬,一定要怂爬。
所以我很理解他跟我说,我害怕,不行。
我的态度就是,你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觉得不行,那就下。咱换线。
当然也有很多别的事情,他会跟我说,我不行。
我说没事,妈妈陪你一起,不行我们就拉倒,万一呢。
因为有我陪着,加上对我的信任度极高,只要我在,他就很有安全感,所以也能慢慢跟着做下来。
后面次数多了,他就不会在一些事情上说我不行了。
现在依然是个很谨慎,胆子也不大的小朋友。
但是很多事开始愿意尝试了,不会一上来就说我害怕,不行。
而他觉得安全的事,比如野攀这种,哪怕我都腿软,他也可以自己哼哧哼哧的往上爬了。


我觉得挺好的,自己能有意识的判断危险,觉得安全的情况下又能自己努力,就够了。
不是一定要成绩压过别人,我才会觉得满足。
他能不停的尝试挑战自己,从中获得快乐,我觉得已经非常好。
孩子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节奏,长向不同的方向。
这是必然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太无趣了。
内秀的孩子更能专注自己内心世界,同样有他们的优点。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长成外向的无所畏惧的社牛的。
尊重孩子的本质内心,陪他一起尝试世界上各种有趣的事。
尝试的多了,他觉得安全,慢慢就会探出自己的触角去触摸这个世界了。
父母能做的,其实很多时候除了言语的鼓励,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陪伴他一起去尝试。
如此多次反复中,他会学会尝试各种没有尝试过的,自己不敢的事,慢慢摸索出危险的边界在哪里。
那么以后在边界内的事情,他就都敢自己去做了。
我非常肯定,我家小朋友一辈子也不会长成那种非常大胆的孩子。
这是他本质性情决定的。
但是他会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在自己认可的边界范围里去勇敢。
我不会试图去改变他的本质性情,相反我觉得这样谨慎的性格并没有什么不好。
每种性情,都有它的优劣势。
尊重孩子的性情,然后带着他不断探索,让他最终成长为他自己,而不是对标别人的模板去纠正孩子。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我小时候就是“我不行,我不敢”的状态;可是,我女儿小甜瓜和我是相反的。
在我女儿身上,我很少听到她说,妈妈,我不敢去。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是:“我最勇敢,我肯定可以的”、“妈妈,你跟上呀”。
跟着她混,我成长了许多。


对于这种结果,我猜想是因为:
我小时候胆子小,很多东西没有尝试过,对自己也没有信心,认为遇到事情了父母也不会出面帮助我。
而我女儿,她身体素质很好,日行一万步都是小意思,所以她对自己身体掌控力很自信;
而且平常我经常给她选择,给她自由,很多事情也提前告诉她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所以她做选择时会综合考虑。
我们去的大部分地点,都是适合她玩的,只要是适合她年龄阶段可以玩的,她都敢。有些是适合比她年龄大2-3岁哥哥姐姐玩的,她也敢去尝试。
从目前来看,我女儿是那种行动快于大脑,虽说感觉有点莽撞,但也有优点,长大以后估计很少内耗。


比如:
我们一起去走玻璃栈道,我说这也太高了,我不敢;
我女儿却说:
妈妈,你最勇敢了,我拉着你,我一点也不怕。要不我先走,你看,真的没事吧?


又比如:
前几天我们去坐,我坐在摩天轮的座椅上,一直小心翼翼的给小甜瓜拍照。
反观我女儿,从凳子左边换到右边,一会又站在凳子上,我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过了一会,她还要求和我换座位,她要给我拍照……


虽然跟着女儿一起玩,我经常要做一些自己不太敢的事情,但是突破了自己之后,又很满足。
我想,这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意义所在吧!
@知乎亲子
因为孩子总被指责。
导致在潜意识中,决策和行为没有容错性。
也许家长在动机和感受上,认为自己是在教导爱护孩子,但是比较随意的情绪化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指责。
常见的情景就是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在大人看来是错的,就拉起父母情绪,批评或者挖苦。
这时候孩子脑子中回路,会被逐渐的驯化成,讨好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或者刻奇去行动和表演。
那么,如果一个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成功,孩子就会在预判时候先拉起对于指责、鄙视的恐惧,然后要么不做,要么在做的时候就找好推卸责任的理由。
这个的运作非常复杂,甚至可以造成孩子什么都没做,就开始脑补自己不行后,开始先自我谴责(自我谴责本身也是讨好父母情绪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父母会觉得孩子知道错了)。
所以不仅仅没有勇气干正事。
还会很有勇气内耗和骂自己。
这种创伤会一直延续到成年。
甚至终生。
“原来打碎杯子是不用被骂的吗?”
这个多数还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问题。
总是约束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家长和老师说习惯了,孩子听习惯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这不敢,那不行了。
家长不要追求孩子乖,孩子听话。这是不对的,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带灵气儿的。


什么叫灵气?就是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去尝试。有灵气儿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不行,什么是不敢的,因为就没有不行,不敢的概念。
有灵气儿的孩子,应该是那种不停的问,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晚上太阳公公跑哪去了?蚊子咬我的时候,能不能把它撑死?母鸡为什么会下蛋?狗狗为什么不会说人话?地球是圆的,为什么我们掉不下去?……
有灵气儿的孩子,有无穷的精力,不停的问,都能把家长老师问烦,问郁闷。可是这才是正常的孩子。
当孩子,不再好奇,不再尝试,不再发问时。孩子就没了灵气儿,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


如果孩子已经这不行,那不敢了,怎么办?鼓励孩子。
记住鼓励孩子的大忌是鼓励结果。
鼓励孩子,应该是鼓励孩子的过程。
尝试的过程,好奇的过程,努力的过程。
家长用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尽量让已经不行,不敢的孩子,去接触他有兴趣爱好的东西,让孩子重新获得灵气儿。
如果发现不了,那就是带孩子多户外,在户外放手让孩子去玩,去拥抱大自然。天空的云朵,水里的鱼儿,地上的花草……会告诉家长,孩子的答案的!


我就是那个小时候总爱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的孩子。这个“我不行”这种思维模式,一直伴随我长大,以至于在好长一段时间还是会习惯性说自己“不行”。总说自己“不行”的我,因此丢掉了好多机会,后来经历了好多事情,看了一些书以后,我突然顿悟到对人的影响,于是我开始有意无意改变自己思维和行为,结果当思维和行为积极起来的时候,命运的齿轮也开始变化。
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那些习惯性否定自己的孩子和大人,都能来听听我的建议,并行动起来,或许也能与我一样收获多多?。
那么,一个人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大胆做事的原因有哪些呢?个人总结了以下两点?:
1.个性使然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就算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姐妹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个性。就拿我们家来说,我天生淡定且敏感,而我的一母同胞却是凡事不放在心上的大大咧咧的性格。
正是因为有了长相不同、喜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我们的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要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而不应该排斥或想着去改变。
毕竟差异之间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只要利用好了,都能服务好我们多彩的人生。
就拿我来说,我可能会因为敏感而会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但敏感的特性会让我更敏感、更迅速捕捉别人不易察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成为我码字的素材,让我在别人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能够保持更新。
也就是说,个性无好坏,只要我们接受、认可它,并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就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正面反馈。
2.养育原因
我妈是个细心且尽职尽责的人,但是她过于谨慎和胆小,在我探索世界的时候,她总怕我受伤而禁止我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禁止的次数多了,我变得小胆和畏手畏脚,甚至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只愿意安安全全待在妈妈认为的安全的地方。
也就是说很多小孩除了天生胆小外,养育方法也是影响他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方面。
如果想要孩子大胆起来,除了要多鼓励孩子去做尝试外,还应该找一个自信且胆量大的人来带孩子。自信且胆量大的人,能从思想和行为上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在参与过程中,他们在榜样带领下,意识到他们认为的很多危险的事情,实际上是安全的、有趣的。
当孩子们感觉这件事好玩且安全,就愿意持续参与进来。参与多了,孩子胆量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自信。
我家娃本来受我影响一直安安静静的,后来爸爸参与到带娃中来,孩子在爸爸带领下,会主动尝试很多新鲜事物。我也在他们感染下做了很多突破。
这些突破,让我感受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这些人生体验让我敢于跳出生活中的框框,去创造更多可能。
总之,按照以上两条经验来说,与性格和养育方式有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从性格入手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性格是娘胎里带来的,是很难改变的,但如果能改变养育方法,让孩子多接触活泼、阳光、自信、敢说敢做的人,ta就会在耳濡目染下发生变化。
为什么呢?当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存在!对没有尝试过的事物害怕不敢尝试;攀爬时失败了,摔跤了就不敢了退缩来保护自己~勇气和自信很重要!当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存在!
有时在家胆大土霸王,出去秒变,啥也不敢不会不说…不行不敢不会


有的家长过于强势~强势的家长可能会养出性格懦弱的孩子,家长总用自己的方式思维去看问题,用成年人思维去思考问题,不给孩子机会,直接替孩子做决定~导致孩子性格胆小,这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当孩子独当一面时,会产生自我怀疑不由的胆怯,产生各种懦弱不自信。


过度保护~有些家长疼爱孩子、掌握不好尺度,总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了,所以很多事都替孩子去做,怕孩子磕着碰着,给孩子过度保护,自然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性。平时该有的锻炼得不到施展,一旦离开父母,孩子便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不敢,从而让孩子失去自我展现。


家长暴脾气~有些孩子没有对外的勇气,可能是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而父母长期对自己冷暴力,或者拳脚相加的时候,会让孩子内心孤独害怕自闭,做事自然提不起信心。
这样孩子在人群中总是喜欢躲闪,一个人玩儿,所以暴脾气父母总是让孩子内心更加恐惧,缺乏安全感,同样也失去了信心~要改掉坏习惯任重道远


在孩子说不行不敢的时候,鼓励陪伴孩子,给孩子松弛感温暖和爱~给孩子建立自信心、勇敢加油……


我是 →妈妈育儿同时也是教育育己 ,与孩子共同成长——家有2岁多萌娃,陪孩子共同成长。如果你喜欢,看完请点赞或关注我吧!
因为他从来没有自己尝试过,他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面对新事物、新的挑战的时候他自然就不敢啊。
用心照顾孩子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操心太多了,比如孩子还未开口,你就提前满足了他的一切需求;孩子一伸手,你就大喊“放着我来”,生怕他磕伤碰伤;喂饭、帮穿衣服、递玩具,甚至连摔倒了都用不着自己爬起来,那么孩子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如何成长?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帮他选择,帮他做决定,避免他受伤害。但就是在我们一次次的干预下,孩子失去了培养判断能力的机会,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兴趣。


要知道,有些事一定要孩子自己去尝试,哪怕是错,他也能从中获得经验,这是成长必经之路。在孩子尝试探索世界时候,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而阻止孩子去做事。
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这样做的。“你必须这么做,因为我是你妈妈,我不会害你。”可是你忘记了,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你只是一个灯塔,为孩子照明前进的道路。你不能陪孩子走一生一世,所以你应该做的是放手让孩子做。
在儿童成长道路上,成人要做的仅仅是引导,提供给他们环境。儿童有自身思想,自我保护、自我学习的能力,他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取经验,并最终形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形成自己发展方向和道路。


父母能用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孩子,积极的肯定孩子各方面的成绩,哪怕是点点的进步,孩子也会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好的努力。
因此,家长应该敢于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勇气,相信他们的智慧。只要家长敢于适当的“放”,那么必将发现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对于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是非常有利的。


散乱的写脑子里想到的
孩子的能力圈要慢慢拓展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用自己的能力去想象孩子
对孩子完不成预期的态度不好,甚至还会惩罚
让孩子做事前缺乏指导
让孩子做事不陪伴
不想系统的写了,大体就这样。
今天带我儿子去射箭,他要求我也射,虽然我不会,还有点腿疼,但全程陪着他,教练指导的时候录像,之后根据录像分析问题。
最后的结果还不错,大多射在了靶上。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有些事情,因为没做过,所以害怕。或者之前没做成功,会没自信。
先来分享我和我儿子的故事。
我一直比较内向,我说话爱详细地描述前因后果,还比较慢,我的家人有时不爱倾听或者直接打断。后来我慢慢说话会越来越少。
但我内心,一直向往能说会道的性格。我也很上进。
高中我还竞选了学习委员。不记得有几个人竞争了,反正肯定不多。我还成功当了好多人不愿意当的“学习委员”。
大一时,我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我和同桌一起提前准备了好久的演讲稿。背得滚瓜乱熟的。
我紧张得忘词了。大脑一片空白。我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怎么下的台已经忘了。
从那以后我就更害怕公众面前说话了。
我儿子6岁多,胆子比较小。他在5岁的时候上厕所得陪着,在卫生间待着。
现在他敢上小便,大号得关上门,留个缝,有个人在门口等着。
哪怕门口这个人是他表妹。他都觉得安全。
尽管他很胆小。但他也在五岁的时候经历了“当选升旗手,在国旗下讲话。”“他还参加了全校的故事大赛评比。”“元旦表演节目。”
这些对我来说,特别难。因为我不擅长,也因为我有很失败的经历。我认为公众面前说话很难。
老师告诉我选我儿子在国旗下讲话时,我问老师“不知道他行不行?他比较胆小。”
老师说“他可以的,他在班里很活跃,可以大声回答问题。”
我帮孩子写稿子,连了几遍,他竟然把大意记下来了。我很感慨,他的记忆力真好。




他成功地把“关于交通的一段话”背了下来。


后面他还在全校讲故事。


元旦前站在舞台上唱“小红帽”。
每个孩子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多锻炼,会可以做得很好。
我依然害怕公众演讲,不过这些年有很大进步。
去年做工作总结,没有死记硬背,练习了大意,并不太紧张,效果还不错。
如果孩子说“我不行,不敢做”,题主可以鼓励孩子多尝试。
试一试,实在做不到再放弃。
如果没有尝试就不敢做,太可惜了。
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害怕什么,自己通过努力尝试又做到的案例。
如果没有幼儿园老师的鼓励,我也不知道孩子有这么大的潜能,并不是我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就不能去尝试。
希望题主让孩子多尝试!祝好!
@知乎亲子
我是
@蒲公英帅妈
,爱好心理学的幼儿英语老师,坚强的北漂职场妈妈。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了和儿子一起读的绘本《打破杯子的鼠小弟》。
鼠小弟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啪的一声,鼠小弟的表情直接拉满!


紧接着,鼠小弟的内心独白出来了再搭配他沮丧的心情真的完美诠释了孩子犯错后的心理。


这时候,鼠小弟有了主意,一起来瞧瞧什么好办法?




原来是嫁祸给大象哥哥,大家有没有看见大象和鼠小弟的表情,是不是像极了父母生气对待犯错的小孩。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问儿子:“你打破杯子害不害怕被妈妈骂了?”儿子开心地说:“当然不怕啦!”
“为什么呀?”“因为妈妈会把我抱走,然后扫干净。”我们俩哈哈哈大笑了起来!
我们细细一想孩子为什么总说自己不行,不敢做。孩子像不像鼠小弟一样害怕做错了被骂和否定呢?
讲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家儿子最近也有不行和不敢做的时候,我让他自己打蛋清做蛋糕。儿子和我说:“妈妈,还是你来吧!我害怕弄坏了!”
我才意识到在做蛋糕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细节,怕蛋糕做失败了。儿子在蛋黄蛋清分离的时候,他把蛋黄弄到了蛋清里。
我有些责备的表情显露在脸上,他估计看到记心里了。
故事说到这里,我想大多数爸爸妈妈知道孩子大多数不敢做和说不行的根本原因——害怕被责备和否定。
如何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容错的机制,犯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机会。当孩子犯错了,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这是怎么回事?下次我们该怎么做?
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你咋那么笨?你怎么打破东西了?等等否定和指责的语言。
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每次儿子遇到困难,他的口头禅是「这可怎么办?」小家伙自己开动脑筋,自己给自己出主意,然后行动起来!
临睡前,他和我说:“妈妈,我明天还要上班呢!”(纳尼,儿子你居然还要上班!)“可是我想要明天早上和你打牌怎么办?”小家伙自己想想,“算了,明天我还是送爸爸去上班。爸爸带我到公园,妈妈你给我们带饭。下午回家,妈妈你再和我打牌吧!”
换作以前,他会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满足到位,他会难过很久。现在的他已经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选择陪伴孩子面对问题,孩子慢慢长大会更有安全感面对挑战。


正向反馈孩子的探索
我经常会肯定儿子自己的发现,正如有一回,他在公园自己捣鼓搅拌桶,搅拌桶被水冲起来转动了。他特别开心和我分享他的发现,我一下子和他一起也玩起来了。
当我真心和孩子一起投入到他的探索正是对他最正向的反馈。
其实,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探索,和他们一起探索对他们正向促进非常大。
给予充足的等待时间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状态是「催」,当孩子正投入的时候,我们总有各种事情打断他们。其实这非常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对于事物探索和专注的状态都被阻断掉了。
我们家会给予孩子充足到时间让孩子自由地探索。我们有AB方案,例如探索时间比较长,我们选择外面吃饭。


儿子自己洗碗筷顺势让孩子自主动手
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推手。小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顺势而为让孩子动手,然后慢慢引导,而不是抢做。
儿子说他要洗饭盒,虽然洗不干净,主打玩水,但是他依然很积极地洗。我示范了一次,他对我说:“妈妈,我会了。我自己洗!”
超级建议父母可以看下《非暴力沟通》或者读一读《可爱的鼠小弟》。
如果你愿意用艺术化的方式,愿意用生命温暖生命,我们可否一起同行,一起唱歌谣,讲故事,角色扮演,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温柔对待自己和孩子们,让这日日夜夜多一份美好。我是
@艺术治疗师李佳莹
,期待与您的相见。


ps:感谢您的点赞三连给予我的肯定,我会加油创造更好的作品与您分享。
@知乎亲子
勇气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东西了。
凡获得了“勇气”属性的人,
无一不是强者。
因为在勇气的背面,
是利益的损失,是自我价值的降低,是社会链接的破碎。
这是任何一个个体都深恶痛绝的事。
所以大可不必颐指气使的,责怪孩子“唯唯诺诺”“小题大做”。
你可以试试多陪着他,俯身笑着对他:
“那我们就试个十秒钟怎么样~~”
这样他虽然不会就此开窍,真就变成的人物,
毕竟真要说起来,这“勇冠三军”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
但是他或许慢慢的,就能比别人,
多出这十秒的勇气。
勇气这东西,
往往十秒就已经


你能想象一个8岁的小男孩不敢荡秋千吗?
我侄子只能在秋千上坐一会儿,稍微悠一下就得赶紧下来。
卷卷是他小哥的反面,见着石头就爬,能骑脚踩不着地的大人的自行车。


一个人蹭蹭往上爬
可是,到了学习方面。我的侄子非常行,还很喜欢给卷卷出题。
比如:
“子”的一横改成提,读什么?
15乘以20等于多少?
卷卷都不会,只能顾左右而言它。卷卷真的很烦她小哥,唉。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表现呢?
一方面是天生
我侄子从小表现出了很强的数学天赋。喜欢学习大于运动。
卷卷1岁半就对滑板车感兴趣,靠着蹭小区里大孩子的滑板车学会的。1岁7个月就骑着滑板车从坡上往下冲了。
我弟家两个孩子,到现在也没有滑板车,两个孩子根本没有这方面需求。
刺激一点的游戏或运动就是不要,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
更重要的方面是家庭养育
一,爸爸是否热衷带娃
卷卷爸爸会鼓励卷卷爬高上低,会和卷卷一起轮滑,打球。
爸爸给了娃很多勇气。
不谦虚地说,我是我们家最容易说不行的人。
爸爸带卷卷干的一些活动,我真心想阻挠。


二,是否给到孩子支持和尊重
前几天,带卷卷逛街,街上有泥塑,卷卷先拿起了蛇,又摸了摸猪,最后选了老鼠。
我心里默默地叹息,12生肖,还有彩色的马,小鸟,为什么选了最丑的那个呢?
咱也不敢问,一边掏钱还一边夸了两句。毕竟前两天我才看了一篇文章,概括如下:
孩子选什么,妈妈否定什么,最后孩子哭着呐喊:“妈妈,你让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反正买完就完了,不如尊重孩子!
让孩子从妈妈这里获得认同,让孩子确认自己有能力!
我也自认给到卷卷很多自主权,想修床修床,想自己剪指甲就自己剪指甲。


小小年纪,能干着呢
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同时多夸夸孩子,自信的种子不就种下了嘛。
觉得自己能干,遇到事儿肯定会跃跃欲试。
三,是否家里有人常常说孩子不行
我到现在都常常说自己“不行”。
去年才学会骑小电驴,尝试之前,我就一句话:“不行,不行,我不敢。”
被逼无奈,必须学的时候,一下就会了!其实好简单。
我为什么总说自己不行?
因为我妈总说我不行。
我妈没什么恶意,就是过度溺爱。什么也不让我干,骑车怕摔,洗碗说我洗不干净,揉面说我没力气…
从小这样,我只能以为自己无能,孩子最擅长认同妈妈的评价,唉。


孩子总说自己不行,不妨观察一下养育环境。
父母多带着孩子一起做事,通过合适的夸奖给孩子赋予能量,并且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知乎亲子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面对挫折、失败等不利状况时,仍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内心强大,抗挫能力好。
但育儿过程,我们可能常常遇到:
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失败了,就变得消极
孩子输不起,一输就崩溃
……
面对困境或挫折时,有的孩子表现得“消沉”“畏缩”、“脆弱”,这难免会让大人担心抗挫能力不好。抗挫能力,确实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并且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得当。
时不时打击一下孩子
没有困难,故意给孩子制造困难
……
这些并不会帮助培养抗挫能力,让孩子内心强大,反而会伤害孩子。


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那抗挫能力到底如何培养?这篇分享9条培养孩子强大内心和抗挫能力的方法。
01
关于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按照字面意思,大致是指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不过,抗挫能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孩子能扛住多大的挫折或压力,更多是看孩子在面对各种困难或挫折时,他们的内心有多强大,复原能力有多好。
所以,与其说抗挫能力,不如说是孩子的韧性(Resilience),也就是孩子在经历挑战、困难、挫折后,“反弹”回来的能力。
内心强大和有韧性,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而需要孩子不断地经历、尝试才能慢慢建立起来。而培养孩子强大内心和韧性的过程中,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石和关键。
02
韧性对孩子来讲很重要
大家可能都认同孩子内心强大和有韧性很重要,以下是3方面好处:
一、受挫后恢复更快、自信心更好
有韧性的孩子,可以更顺利地从挫折或失败中恢复,并能更快的恢复正常生活。而孩子每一次顺利克服困难或挫折,都让自己更有自信心,这样的话,将来再遇到类似的或同样的困难,就会更有底气和勇气去面对和应对。
二、解决问题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更好
有韧性的孩子,他们解决问题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也往往会更好一些。因为当他们遭遇失败时,会更有愿意再试一次。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事情没做好或者失败了,内心感到失落、难过、害怕、担心、挫败等,是很正常的。而对于有韧性或者说内心强大的人,这些负面心理状态不会困扰他们太久。他们会尽快恢复状态后,投入到下一次的努力中。
三、不容易消极逃避问题,身体和心理更健康
内心强大和有韧性的孩子不容易选择逃避问题,或者说不会一遇到问题,就退缩、畏难;另外,他们也更能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不会通过暴力、自我伤害、自残等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内心强大和有韧性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也会相对更健康。


图源:Unsplash
03
培养孩子的韧性和强大内心
孩子的韧性和强大内心,通过言传身教是一方面,但更主要让孩子通过各种经历和尝试来获得。关于培养孩子的韧性,可以试试以下9条:
1.以身示范
不论培养孩子的哪种能力或品质,家长以身示范非常重要。孩子们会观察自己的父母或者他们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表现。假如这些人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表现的有韧性,那孩子也慢慢学着让自己成为有韧性的人。
比如,大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控制情绪、努力再次尝试、保持乐观积极态度,那孩子自己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也会试着这样去面对和应对。
2.及时支持孩子,但不要事无巨细地代劳
不要把任何小问题或小失望,就立刻“反应过度”,给孩子“安排妥当”。比如,孩子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结果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或者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样子。这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内心的感受,但是没必要替孩子去“解决”这个问题。
3.不要替孩子“扫除”一切困难
家长不要通过自己的预测,提前为孩子避开任何可能给孩子带来困难或挫败的情况。比如,哪怕孩子的家庭作业里有错误的答案,也允许孩子交上去;如果玩具坏了,也没必要立刻给孩子换个新的。
让孩子试着应对好小的挫折,可以让他们在将来万一遇到大的挫折时,有更好的能力去应对。
4.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控制强烈的情绪
比如,发现孩子可能在担心某一次考试、作业、或家人健康,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担心,也理解这种担心。但是,我们会陪着你一起尽最大努力去做好的。”
5.鼓励孩子再试一次
如果孩子第一次尝试没成功,可以鼓励孩子再试一次。鼓励孩子愿意尝试的意愿,以及努力尝试的过程,而不要过度强调结果。比如,可以鼓励孩子“你跑完了全程,我为你感到骄傲”;“你愿意再试一次,非常棒”
6.引导孩子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通俗的来讲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接纳理解自己、关心同理自己。自我关怀可以让孩子在失望、挫败时,可以更友好地对待自己,而不是只有对自己的苛责、懊悔或批评。
如果孩子懂得自我关怀,他们也更能从失败和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出发。
7.善于发现自己做得好的一面
比如,作为一种习惯,对于做得好的事情,要及时被肯定和认可。比如,全家人每天可以说一件做得好的事,或者积极意义的事。
8.从小培养适龄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已经入学的孩子,某一天对其他同学做了不友善的事情,如果家长知道了,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友善的表现,下一次再遇到了,可以如何更好的去做。
9.寻找合适的榜样
比如,孩子遭遇某种挫折或困难时,假如有其他相识的孩子也遇到过类似的挫折或困难,并且处理和应对的很好,那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一辈子都很顺利,不要有任何困难或挫折,但这显然不现实。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需要因为一点点小挫折或失败而担心孩子、替孩子去扫除“障碍”。相反允许孩子去经历、体验和尝试,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和经历中,慢慢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有韧性的孩子。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希望有帮助,也请分享给更多家长一起阅读和了解。
我是珊珊,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部分参考来源:
1.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resilience/
2.https://healthyfamilies.beyondblue.org.au/healthy-homes/building-resilience
3.https://www.apa.org/topics/resilience/guide-parents-teachers
4.https://www.healthdirect.gov.au/resilience
5.https://myhealth.alberta.ca/Health/Pages/conditions.aspx?hwid=aba5885&lang=en-ca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
因为没有详细的问题补充,暂且理解孩子在表达“我不行、我不敢做”的时候,体现了内心的自我否定。
哪些原因可能会让孩子经常用“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做”来面对和回应他人、事件?
一、家长控制、包办太多,孩子缺乏松弛感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也想去试试、那也想去摸摸。比如说外面下雪了,孩子想出去玩雪,甚至想要去尝尝雪花的味道,但是家长不让他去,告诫他“太冷、太脏、危险、不可以、不允许”,这在给孩子传递限制的信息,让他感觉到外界的世界是危险的,不值得去探索,体验之前先“自我否定”。还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体现,总像小宝宝一样去替孩子决定、包办孩子生活上的自理、情感上的表达以及社交上的沟通,孩子遇到事情习惯性地向后退缩,总认为身后会有爸爸妈妈来“帮”他,只要说了“我不会、我不行、我不敢”就可以不用做那件事了。
要知道孩子的“我可以、我行”自信心来自“我能做到、我做到过”的价值感体验中,如果他都没有机会体验过成功,又怎么可能会有新的突破呢?所以再有爬山登高、滑雪、乘船甚至走平衡木、做手工等,他都小心翼翼,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种无助的感觉。
二、打压、负面评价太多,缺少接纳和正向积极的引导
家长的话里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你说孩子行、他还真敢去试一试,
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
比如有的孩子讲,“我未来想成为宇航员!”
爸爸接着说,“就你这数学成绩,连乘法口诀都背不熟,还宇航员呢!”
负面的评价就像是在给孩子贴标签,会不停地催眠孩子“你不行、你太差劲了、不要妄想了”。
白岩松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追求完美、达到极致的过程免不了犯错,只要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家长就打击、嘲讽,认为孩子“就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打压和负面评价会让孩子认为只要犯错就代表着“自己不行”,于是孩子就会在胆怯畏惧中不断失败,进而陷入自责与自卑的恶性循环,表现出来的就是自我否定。
《自我觉醒 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而形成一种‘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变得自我攻击。”
不被接纳的孩子,最终也不会接纳自己。


三、习惯性自卑,家长陪伴的缺失让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不足
心理学家约翰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乃至成人后,都容易出现孤单、自卑、低价值感、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等问题。
很多孩子会以“我不行、我不会、我不敢”的表达和行为表现,来寻求他人的过度关注,以达到自己想要获得关注、依赖的需要。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如果家长长期缺席,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或不被爱,这会影响他们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从而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
而被忽视的孩子,最容易陷入低价值人格中,从而变得懦弱、自卑。
如果孩子总是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做”等,习惯性否定自己,家长可以做以下事情,为孩子提供“急救药”。
一、允许孩子犯错,肯定孩子的能力,多和孩子谈心,接纳孩子的平凡与小步前进
在我们的社会情感课上,我们会通过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来发展自我欣赏的情感,为自信心的培养做铺垫,自信的前提是自我接纳。也会有帮助孩子识别和发展自我能力的课程内容,在认识到“我现在可以做....”以及“我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引导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 威廉 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我接纳与欣赏,更需要他人尤其是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在我们《犯错没关系》这节课上,有的孩子坚决认为“犯错了就是有关系”、“我现在做不到表示我以后都做不到”,对于犯错的敏感反应以及固定型思维的深化,与孩子在犯错时的被批评、指责的糟糕体验分不开。
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犯错、挫败的时候,就指责和否定孩子整个人。
当孩子努力时,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先认可、鼓励,再引导和支持。
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关注着,自我价值感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拒绝打骂、吼叫式教育,孩子需要的是和善与坚定的积极引导和鼓励
不少家长提到孩子兴趣课上着上着就不了了之了,尤其是乐器的学习,遇到比较难的曲子就像放弃,用家长的话来说是三分钟热度。实则可能我们需要去看一下是不是孩子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迁怒,忍不住通过打骂、吼叫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绪。吼叫打骂只会让孩子对需要去做的事情更加厌烦与畏惧,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的要求还比较高,那么孩子是很容易选择退缩、我放弃。
其实,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应孩子“我不行”的感受,接纳孩子的脆弱、退缩和挫败的情绪,和善地告诉孩子“畏难情绪时很正常的,你可以感到做不到,爸爸妈妈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感受。”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意识到家长没有排斥他的“不完美、做不到和不行”,这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受,会带给孩子重新尝试的勇气。
三、帮助孩子客观分析所遇困难和事项,引导孩子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和孩子约定“正向口头禅”
孩子做不到,有的是自我否定,有的确实是个人能力受限,总不能让3岁的孩子向成年人一样做个三菜一汤出来,那孩子肯定会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开炉灶。”
前面讲到要看见和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这里要带领孩子一起分析他遇到的事情需要的技能。比如写字,有的二年级孩子哭着、喊着说我不会写字、我不能写字,这样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要让孩子认识到他是可以具备身体做直、右手握笔、一笔一划工整地写出汉字,暂时写不好、没有那么完美,不代表孩子做不到,他可以慢慢练习和进步。
“最近发展区”是家长要知道是孩子“垫脚够一够”就可能达到的水平,家长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适当降低难度或者拆解任务 ,不断积累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在提到与孩子约定“正向口头禅”,比如“加油、我可以做到、我一定能行、相信自己”等,家长会说这是在打鸡血,没用的。其实口头禅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永远不要小看“暗示”的力量。“口头禅+动作”的“组合技”,比如右手握拳向上说“相信自己,试一试,我可以的!”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心锚”,让孩子体会掌控感,让内在更有力量。


最后分享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个观点:
人的复杂行为和心态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其实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反思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由心的接纳、支持、相信自己?
@知乎亲子
我们常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白纸和白纸也是不同的。
材质、厚度、大小、形状……不同的白纸有不同的样子,哪怕看上去他们相差无几。
所以孩子与孩子之间,天生就有着各种不同。
我家孩子从小就是非常敏感谨慎的性子,但凡他认为有点危险的事情,都会犹豫,很多孩子喜欢的游戏,他都很怯。
公园里面的大滑梯,他不敢滑下去。
水上乐园的各种设施,他不敢尝试。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他说他不行。
我和他爸爸都不是这样的性子。他爸爸从小跟个皮猴子似的,上蹿下跳,就没有不敢去的地方。
我虽然没那么跳脱,但幼年时期的伙伴全是男生,爬树摸鱼不在话下。
小时候家在学校里面,他姥爷下班回家,我要么在爬竿的最顶上,要么就把自己倒挂在双杆上。




可我家小米这点上就是不像我们。
我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是这娃太省心了。
从小到大,都不需要妈妈为他的安全忧心忡忡,带起来十分省力。
遛娃的时候,别的娃看见水池就想下去淌水,看见楼梯就想跳,别的父母上追下赶,生怕娃发生危险
我优哉游哉踱着步,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他2岁多时去碰电线,被我制止了一次。从此看见插座就离得远远的,还会去阻止其他走近的小朋友。
哪怕到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一个皮猴子,但他骨子里的谨慎依然存在,他只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调皮,从不过界。
第二…当然是一直这样下去不行呀!
有安全意识,永远呆在自认的安全区和舒适区确实是很稳妥的生活方式,可人生若没有尝试和冒险,那该多么无趣。
尤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
于是从我观察到小朋友的这一情况开始,我就开始竭尽脑汁:
我重启了自己的幼年程序。
前面有提到过,老母亲我小时候是跟着一群男孩子混大的,我花了10多年时间,在他外公外婆及自我本身的努力下,才把自己渐渐伪装成一个优雅美丽的女子。
为了儿子,我丢掉了这件好不容易才穿上的新装,重新变成了一个“疯一样的女子。“
我是游乐园里玩得最嗨的老母亲,但凡视线里的滑梯,没有我不敢上的。
我儿子就负责在下面为我鼓掌!
鼓掌次数多了,我就问他要不要来一次?
又或者要不要我抱着他来一次?
再不然我把你抱到没那么高的地方去试试?
他愿意的话,我们就试试,不愿意,你就继续热情地鼓掌吧!
说实话,我玩的时候也害怕,要不是做榜样的信念支撑着我,我分分钟放弃。
所以我理解他,毕竟他还没信念。
那种独木桥、甩来甩去的木板,我都数不清楚自己掉下来过几次,有时候摔的还挺疼的。
我从来不强迫小朋友尝试,我只引诱着他发现其中的乐趣——以自己为饵。
他如果不愿意,我就过段时间再问问。
小朋友也就这样一点点的开始愿意尝试,他渐渐发现摔跤或者掉下来,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从我抱着他尝试,到渐渐独立,他的变化缓慢,但始终在进步。
但凡他愿意降维尝试,我都觉得是进步。


提供适合孩子的社会环境
在小朋友快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认为单纯依靠家庭的力量,很难让敏感且谨慎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实现比较大的突破,孩子的成长,会越来越依托于他所在的环境及人际关系。
在对周边十公里以内各种学校进行考察后,我最终为他选择了一所带有华德福模式的幼儿园。
选择这所幼儿园最主要的原因是园长的一句话:“学校里面草地是可以打滚的,树是可以爬的,下雨是要穿着雨衣在校园里玩的,雨后是要去踩泥坑的,……我们无法承诺孩子每天干净整洁,你需要为他准备几套随时可以换洗的衣服。”
我听到这里,大腿一拍就定了。这学校离家8公里,但我觉得为了他的性格,麻烦就麻烦点吧。于是,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3——6岁。
学校对他的性格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这个放纵孩子天性的幼儿园里,孩子越来越不拘小节,爱上探索。
在他中班的时候,他终于独立爬上了高高的攀爬架,坐在同学们中间拍照。
上大班的那年,他终于爬上幼儿园最大的那棵树,吊着两只脚在树上慌啊晃啊晃。
……


而前面一两年的时间,他一直都和几个不敢爬的小朋友一起站在架子下面,仰着脖子跟“上面的朋友们”喊话。
当孩子发现他也行,他的性格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幼儿园三年,他对各种感兴趣的事情有了主动尝试之心。虽然方法和勇气有时候还支撑不了他的行动。


小朋友今年7岁了,在外人看来,他已经和小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但我清楚,比起别的孩子,他会对未知事物更加谨慎,很多他能意识到危机的场景,他依然宁愿放弃。
但我不认为这有任何问题。
这就是他的性格。
我不愿意他因为畏难、胆怯而放弃所有的尝试,因为我觉得这很极端,它需要一定的干预。
但只要他愿意在有些事情上去尝试,就踏入到正常的范畴里,尝试的度,随着他的经历、见识、勇气的增长而拓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个问题我是用亲身经历结结实实的被上过一课,准确的说是两件事,让我非常明确了答案。

第一件事是我看的一个视频,一个妈妈和她的孩子,五六岁,孩子被别的小孩打了,这个妈妈非常严厉的口气对孩子说,去打他,我怎么教你的,被打了就打回来。她的表情和口气太厉害了,孩子被吓的哭了,又不敢大声哭,非常可怜。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还不是很确定孩子被打了应该怎么办,我还稍微觉得这个妈妈好像是对的,被打了。鼓励孩子打回来。看起来也没问题,但总觉得有点不对,因为孩子被自己妈妈吓的已经不行了。

第二件事,我小孩有次在玩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大概也是五六岁,一直想和我小孩一起玩,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孩子一直跑开,不理那个小女孩。然后她就哭了。我看到了,我觉得这挺正常的,不想跟你玩也不能怪我吧。

那个小女孩的妈妈看到孩子哭了,就跑去追我家孩子,然后堵住他质问,为啥不跟妹妹玩?我孩子被一个大人严厉的质问,不知所措站着不敢说话了。我跑过去,那女的看我过来了,又训了我孩子一句,然后跟她女儿说,走,不跟他玩。

看到这个女的,我突然想起来前面那个视频里的妈妈,知道她错在哪里了。孩子被打了,肯定是因为他打不过,或者本来就害怕冲突。这个时候你还去声色俱厉的让他打回来,他又不敢去,又不敢不听你的话,只能原地吓哭。内心讨厌自己,又不知道咋办。

第二个妈妈,完全没有去找自己女儿说什么,直接去抓我小孩,并且严厉质问,她女儿看到的是妈妈的言传身教,根本不用去教她所谓的打回来, 她内心不会讨厌自己,只会慢慢学习妈妈的行为。

从这次以后,我就明确了一个道理。孩子不敢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去说教他。我自己先去做,然后装也要装出做这件事让我很爽。

比如我带他做题,有的比较难,他会退缩,我就假装很有兴趣,做半天,突然做出来了,就叫他。很兴奋的讲给他听,分享我的快乐。他就会被感染,下次他做出来也会学我的样子很开心。
不提年龄段的,都没法答。
(话题终结者,退场。。。)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0 13:28:08  更:2024-02-20 13:41:1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