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怎样养出聪明的孩子呢?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怎样养出聪明的孩子呢?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家里有两个小淘气 |
哈佛研究:10岁前,娃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定终身!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比了1099名3-20岁孩子的大脑核磁共振图,发现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比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孩子大脑皮质少了6%以上。而温饱贫困线附近的孩子差距更大,达到10%以上。这意味着穷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相对较小。 大脑皮质上大小的差距,会导致孩子在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思维记忆和冲动抑制上存在显著差异。贫穷家庭的孩子由于需要处理生存焦虑和家庭动荡压力,更容易分心和缺乏稳定的意志力执行力。当大脑承受这些压力时,它会优先发展生存反应能力,而牺牲智慧思维功能的发展。 小时候,在老家邻居家有个女孩,经常捡路边瓶瓶罐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家里穷,捡回来给妈妈卖钱。她家条件比我好,但母亲经常哭穷,经常说孩子不懂事。我看见她妈妈卖她捡回来的东西,周围人都夸她懂事。女孩几个月攒的瓶罐才卖了10元钱,为了这10元,她什么都不敢干、不敢要、不敢玩,怕给家人添负担。 国庆我回老家碰到她,20岁就结婚了,现在看起来呆呆的。她说自己干农活,月收入不到1千,但也认命了。 过早过度懂事是对大脑发育的诅咒。 《神经发育障碍》杂志的一篇论文指出,早期生活压力会抑制前额叶神经元生长,已发育的神经元也会因压力受阻,导致脑区功能丧失。这导致分析思考、专注力和执行力等能力下降。 像我的邻居,她的大脑长期承受压力,导致她过度关注生存问题,从而限制了认知能力的发展。这种压力还会使下丘脑杏仁核过度活跃,产生压力荷尔蒙。在压力荷尔蒙的影响下,人的本能脑会过度活跃,优先发展战斗、逃跑或僵化的应激反应,而不是学习。这会导致海马体萎缩,人们的兴趣只能维持大约3分钟,从而影响记忆力。 从小想太多的人,是因为承受了过重的早期压力,想要解决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会影响大脑皮质的思维发育,降低学习能力,使他们变得不自信和自卑。 贫穷会毁大脑,但可以改变所以,家长们如果想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就可以创造一个大脑发育的良好环境,再就是合适大脑发育的精神状态, 哈佛大学儿童行为科学家Richard Weissbourd 教授的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时期是有高峰期的,孩子在10岁前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第一次大脑的发育高峰期,就在0~3岁,第二次发育是在3~6岁,第三次是8~10岁。 要想抓住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就可以把握住这 3 次机会,用事半功倍的方式去提升他们的智力发育,可定终身!那家长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一、0~3岁主打一个“聊天”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 孩子更聪明, 不是靠阅读而是聊天!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著名的“3000万字差距”研究揭露了中产和普通家庭扎心的真相: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人员还指出,和父母交流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和父母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头推理能力。 也就是说,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当我们想通过给孩子上各种早教班、记忆训练,读更多书,或灌输更多想法来弥补“3000万字的差距”时,不如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因为后者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更大。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是互动。 跟孩子交谈,如何做到有效互动呢? 我之前尝试和儿子进行一种“睡前废话”的交流方式,坚持半年后,儿子的变化令我惊叹。我列出了365个话题,从情绪、梦想、兴趣到科学知识、家庭关系等都有涉及。每晚我们都会聊一个话题,答案不拘一格,只需倾听与引导。经过半年的实践,我发现了儿子的巨大变化。本来内向的他变得开朗了,情商也有所提高。从我引导他,到现在他掌握主动权反问我,一起思考更深的层次。 1、如果给你一百元,你准备怎么花?【金钱管理】 2、如果小狗会说话,你觉得它会说什么?【想象能力】 3、你觉得幸福美满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幸福认知】 4、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每天都要上学吗?【学习价值】 5、如果爸爸妈妈不高兴了,你准备怎么安慰我们?【关爱能力】 6、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管理听话和不听话的孩子?【管理能力】 7、周末我们准备出去郊游,你觉得要带哪些东西?【规划能力】 8、你觉得自己最擅长做什么事呢?【自我认知】 9、如果你非常努力,但依然没有考好,你会怎么做?【抗挫能力】 10、用三个词来形容妈妈,你会用哪三个词?【亲子关系】 聆听、尊重与孩子的对话,远远超过那些昂贵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的效果。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 我整理了一个和孩子可以聊的365个睡前话题电子版,可以打印出来一天聊一个。 二、3~6岁主打一个“记忆” 如果说家长们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已经错过0~3岁大脑发育阶段,现在已经四五岁了。别急,3~6岁同样是个孩子不可多得的大脑发育期,也是记忆力快速提升的一个年龄段。 脑科学博士实践证明:睡前半小时死磕3件小事,普娃学习效率暴涨300%! 买了一堆脑学科的书研究,终于让我找到了让普娃学习速度惊人的方法,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娃从背书难逆袭“过目不忘”! 海马体真的可以实现无痛学习!它的学习速度相当惊人,如果你的孩子能利用海马体学习,可实现你学1小时>别人学8小时。 曾经我娃的背书、做题就是全家的灾难:这题又错?上周刚背的古诗不记得了?为什么明明复习过错题又做错了? 其实都是大脑中的海马体认为这些信息不重要,不值得长期被记住。 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博士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去“欺骗”海马体,记忆力就能暴涨300%。 也就是说,想让孩子成为学霸并不难,按照大脑记忆的原理去学习,孩子的记忆力就能快速提升,在中小学基础知识占比很大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并不难。 只要在一个月内,让这个信息反复出现,海马体在不断调用这个信息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是重要的,就会把长期记忆的大门打开,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有效的复习频率,能大大减少孩子做无用功(复习)。学习完新知识后,并不需要孩子每天复习,因为这也不符合大脑的特点。 第1次复习:学习后的第2天。 第2次复习:第1次复习1周后。 第3次复习:第2次复习2周后。 第4次复习:第3次复习1个月后。 按照这个复习频率,两个月内进行了4次复习,海马体就会认为这些信息是重要的,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作为重要信息被存储起来。 |
|
池谷裕二还提出,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对白天吸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晚上睡觉前对于某些知识点感觉没理解透彻,或者题目不会做,但是睡一觉醒来后,茅塞顿开,学习中的难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因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也在工作,帮助我们理解消化新知识。 每天睡觉前30分钟,跟孩子一起做3件事情,孩子智商越高,这也是普娃逆袭的秘密! 第一件事:睡前让孩子背十分钟的单词 英语是全部学科里面最简单的一门,一线城市妈妈圈有句名言:只要“单词”背得好,在小学就完全有能力,直接达到高中水平。很多孩子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苦于花大量时间背单词,却又记不住。而学校为了照顾大多数人,英语教学进度都是偏慢的。谁能在小学快速完成整个K12阶段的单词积累,孩子就能跑赢大部分普娃! 按照池谷裕二讲解的方法,每天晚上花个10分钟,背上3个单词,一年就是1000个单词,这样轻松就把小学单词搞定了,如果孩子能坚持3年,那么高考必考的3000多单词也就背会了。 具体方法用思维导图联想速记3000英语单词,这个方法也是很多妈妈的首选,比如:环境归类、词性规律,关联性比较强,对小孩子来说记忆比较友好。(【3000单词速记思维导图】共82页整理在最后) |
|
第二件事:每天背诵10分钟古诗文 2022新课标改版后,古诗词文言文考试的深度一挖再挖,已经成为语文考试丢分重点板块。它不同于作文,只要不跑题,有话讲,大部分孩子都能拿到一个及格分,能引经据典甚至能加分。 古诗古文就不一样,不背诵就写不出填空题;不理解,就读不懂题,答题无从下笔,更不要说拿分了。 建议小学三年级之前,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15首》给背完,五年级前把《小学生必背文言文13首》背完,六年级背初中的古诗和文言文了。 注意:考试的时候无非就是考这些点,孩子提前吸收掉这些考点,考试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朋友的孩子去年高考语文142分,她从小就让孩子在睡觉前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或者一两句文言文,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编成的背诵打卡表,每天坚持10分钟/1首,十多年下来产生了巨大的复利效应,孩子不但古诗文学习得轻松,写作文的时候还能旁征博引。 三、8~10岁主打一个“培养” 往往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甚至是缺席孩子的童年,等明白过来,孩子已经错过了0-6岁两个大脑高速发育阶段,十分懊悔。如果此时屏幕前的你,属于这一部分家长,错过了0-6岁,那这一板块8-10岁培养孩子习惯的内容可不能再错过了。 我始终坚信,优秀的孩子都是培养出来的! 我虽然不是专业的育儿师,但我是负责任的妈妈,8~10岁通常处于一至三年级阶段,我对我家儿子一二年级的学习成长,以及学习资料,做了整理总结。 这个规划可以做个参考,至于怎么培养孩子还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语文 一定要练字,速度抓上来,二升三之后,作业多了,写字速度还是慢吞吞的话,效率就很低。 要大量阅读,名校的阅读书单分享给各位家长,跟着读,准没错。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考验的就是理解能力和平时的积累程度,阅读量小的娃,怕是憋一个字出来都难。 晨读要坚持,我给我家姑娘整理了1-6年级的晨读资料,坚持了一年多,效果很好,经常受语文老师表扬。读古诗,读美文,读课文,把这些基础的东西读熟,读透,基础分基本没有扣过分。 2、数学 计算很重要,要坚持每天留点时间练习,不能停下来,考试的时候那么多题,你计算速度慢,根本答不完整张试卷。 孩子的接受能力快,成绩好的话,可以考虑提前搞一搞奥数,但如果发现娃学得很吃力,就先别搞,一味的强加学习,会让孩子厌学,感到压力很大。 3、英语 单词积累很重要,要坚持每天背或者晨读时间留点给英语,或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孩子背。 英语开口说很重要,养成平时讲英语,听英语的习惯,英语成绩怎么可能会差? 我整理了新概念的英语动画,可以每天学习一个短片,时间就在10分钟左右,可以反复看,一整个小学阶段都可以反复听! 很多孩子之所以英语成绩提不上去,就是因为怕出丑,不敢讲,老师憋在肚子里,学习起来就比那些敢讲的人要慢很多。 4、好习惯 坚持运动,有了好身体才会有好成绩,每天跳跳绳,跑跑步,打打球,户外活动时间是一定要有的。 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作业太多搞到半夜的,要想办法把效率提升上去,这才一二年级,如果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后面就更难了。 和孩子一起做学习计划,提前把第二天的计划表列出来,协助孩子做事有条理,知道大概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会提高效率。 让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务,也是一种沟通,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的责任心和主人公意识。 一二年级这几点抓好,孩子的成绩基本不用愁!我家宝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来的,很庆幸有个省心的学霸。关于前文提到的所有,我已经整理好了。【聪明孩子三件事】已经全部集齐,都是自家孩子用的,同为广大学生妈,我很能感同身受漫漫育儿之路的艰辛,所以特意把上面提到的都打包到一起了,需要自去哦,我就不一一回了【点一下,跳转到】 https://aqwj.scuum.cn/catuOl 万事开头难,但每天坚持就容易了,8~10岁坚持去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让好习惯带动着孩子前进,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写在结尾] 人一出生大脑就有 1000 亿个神经元,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认知以及表达能力都建立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就像是变聪明的养料,神经元连接的越快越好,能越激发「聪明的种子」快速发育。 在文章最后再给家长们提个醒:要想抓住孩子大脑发育高峰期,加强神经元的连接,就可以把握住这 3 次机会,用事半功倍的方式去提升他们的智力发育。这其实一点也不难,就是要尽早开始培养宝宝的大脑思考的习惯。 |
讲几个神经脑科学的实验结果。 1. 国家有个营养早餐计划,你知道是为啥嘛? 因为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早期孩童的饮食,决定孩子的智商。贫困线以下的孩子,他们的饮食太差,抑制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水平。 那这些地方的孩子,需要补的,是蛋白质脂肪,所以国家出了个营养早餐计划,补充牛奶鸡蛋。 你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基金会开展这种什么一天一个鸡蛋计划,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但是,很多家长又被带跑偏了! 把每天牛奶鸡蛋当成孩子的早餐,或者加个面包就完事。 可实际上,大脑所需的营养,是碳水,因为大脑是烧热量最高的器官。 孩子吃了早餐,去学校上学,大脑要充足运转,需要足够的碳水支撑。 所以如果你给孩子牛奶鸡蛋,那你还需要加粥,馒头,或者玉米地瓜南瓜土豆这类的主食才行。 在要么,你直接中式早餐,小馄饨之类的,什么荠菜鲜肉啊,各种陷的,碳水脂肪蛋白质青菜就都有了。 2. 还有一个神经学的实验,就是把一些小老鼠做实验,一些老鼠给予充分的环境刺激,一些老鼠不给。 等老鼠长大了解剖分析大脑情况。 发现给予充分刺激的老鼠大脑会发达很多。 所以不要整天带着孩子去辅导班,关家里学习。 孩子需要接触大自然,需要出去玩,需要社交,需要感知世界。这些才能给予他大脑足够的刺激,让他大脑神经元更发达。 再有,就是孩子在青春期以前,一定要充足的运动。 运动会给孩子足够的前庭刺激和本体刺激。 现在很多孩子的前庭发育和本体发育都不好,以至于产生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喜欢各种咬东西,咬衣服啊,咬手指啊,注意力不集中啊,东想西想没个定性啊等等。 家长不知道为什么,把孩子一顿骂。 其实这种时候,你让他开合跳,来个倒立,拍会球,回来他就会改善点。 当然你要想持续,那么你就要持续的让孩子进行运动。 孩子需要运动,是因为运动过程中,会把这些刺激传给大脑,让大脑神经员产生链接,从而产生更强的自控力。 但是很多家长的关注点都不在这里,让孩子学琴棋诗画,一坐坐几个小时。 等到孩子大了,功课跟不上了,好家伙,琴棋书画全扔了。 两头皆失。 3. 科学实验证实,记忆中枢在海马回。 所以千万别熬夜让孩子学习,效果完全不行。 现在好多小孩,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还在那写。 写什么呢? 这时候你就告诉他,睡觉去了,不做了。 这种功夫,就是无用功。 孩子不管学什么都好,有个首要的点,他得记住。 这个观点你认可吧? 认可这个,你就要知道一点。 记忆的中枢在海马回,海马回这个玩意它只在熟睡的时候才工作。你醒着的时候,海马回是不工作的! 换句话说,你学的再多,你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给海马回去工作,把这些东西记住,全是白搭! 所以什么熬夜学习,那都是白费功夫。 你把自己会的东西,快速的跳过,不会的,多加强一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东西,到时间,雷打不动去休息,才是真正保障学习成果的方法。 天天学到大半夜,孩子困的要死要活的,成绩还那样,家长还不知道为什么。 你说为什么? 白天脑袋不清楚,逻辑脑转不起来。晚上不睡,海马回不工作。 这成绩能上去,那才是见鬼了。 |
做家长的,如果一心想着怎么培养聪明的孩子,那你只能养出一肚子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的孩子来。 我是从来不追求我家孩子“聪明”的。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太“聪明”了,长大没少吃亏!从小我就是一个学期都不听课,作业瞎对付,考试前抱一下佛脚,保我一路前20%到高中毕业。(我高中海外读的,这可能也是能侥幸在高中能貌似很牛B的感觉) 但是这种小聪明根本没有后劲儿!我大学考的不错,全世界前30。但海外的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 经过大学几年被真学霸碾压,再到就业后被现实鞭打,我深刻感受到,我那点小聪明算个毛线啊? 人这一辈子,除了智商极高(天才)和极低(弱智)的极少数人群,你的人品,习惯,心态,眼界,追求,机遇,亲密关系的质量,这些才能决定你的人生轨迹和高度。 所以我培养我家孩子,关注点如下: 热爱生活。无论他们热爱生活的哪一部分,我都支持!人只可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发展,才有机会获得成就。比如我儿子小时候就爱2件事,一个是挖坑,一个是按照颜色排列他400多辆玩具车模型。他2岁左右时,每次做这两件事,就能精神高度集中,2小时以上不理我。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到挖坑4小时不理我。现在为止没看出什么成就来,但他表示以后不是考古就是搞地质研究。我觉得挺好,7岁他就有方向感了。不像我,懵懵懂懂,都步入社会了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真诚面对自我。不要自欺欺人,想要什么都可以表达出来,并且没必要遮掩着去努力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是美德。比如比赛你就是想得第一名,那就拼命去努力啊。没什么好羞耻的!不要害怕努力后没得到而被他人嘲笑。这次不行我们还有下次,不断的努力不一定能得到第一,但你总会从中得到些什么。但是同样的,不想要的东西,就是全世界人都说好,你也可以拒绝,可以不想要!比如外婆非说鱼汤好,有营养,但你觉得这个味道不能接受,你就是可以不喝。别人都说学计算机好,但你就是喜欢畜牧业,那你就去。无论事情发展到多么糟糕的地步,都要相信自己有力量站起来。都说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那我们就去做高个子!无论在什么境遇中,都要有主动性和行动力,如果暂时没有,不要害怕,努力去学,去摸索,你总会慢慢找到方法和规律的。身心健康是本钱。哪怕一事无成,每天认真吃饭,保障睡眠,要有运动的习惯,调整好作息,调整好心态。要学会自我诊断自己的状态,疲劳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压力大了需要放松。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如果觉得这人不值得交往,保持距离。但绝对不可以坑人,害人。学会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共性,促和大家为共同的目标合作,这才是长远的。说出口的事情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出口。不能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因为答应了你就必须尽全力完成。想要破坏规则而不被惩罚,你要先掌握规则。所以没那个本事,别想着走捷径。有那个本事,也要考虑规则存在的意义,因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要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被确实的言论,不要传播。这个是我做为妈妈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课题,现在我家孩子年龄太小,我只教他们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以后逐渐会引导他们去认识辩证思维。因为我觉得大罗神仙也救不了盲目和愚昧。 总的来讲,我觉得一个人的韧性特别重要,而韧性基础是目标感和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我才会对孩子有以上要求。 至于高智商,人情世故,这些所谓的聪明,如果你心术不正,那就是毒,早晚也要把自己坑了的。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端,“聪明”才能进化为智慧,让你走得更长远。 |
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慧的,非常会玩的孩子肯定脑筋转的特别快, 想要养出聪明的孩子,你自己首先得成为孩子王, 你得玩起来样样都厉害, 你不仅可以带着孩子玩转所有小孩子的游戏,你还得有本事经常发明一些好玩有趣的游戏, 让孩子在一个每天都有创新,都有各种惊喜的环境当中乐此不彼地成长,小孩子会成长得非常迅速,不仅会聪慧,还会乐观积极向上,抗压能力也会很棒; 比如 带孩子捏出漂亮的橡皮泥,在捏的过程当中陪着孩子编织童话故事,不仅培养了孩子动手的能力,让孩子手指变得灵巧,还培养了孩子语言组织能力,拓展了想象力; 带孩子玩折纸,可以培养孩子的手指灵活度,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还可以带孩子玩各种模型,实验…… 孩子的各种能力是在动脑动手的过程当中慢慢得到拓展的; |
很多孩子满一岁时,会办一个抓周仪式。 抓周的盘子里,往往丢着一把小葱。 小葱,寓意是聪明。 聪明,大约是除了健康以外,每个父母都会给予孩子深深期盼的事情。 聪明,很多人认为是天赋。 或者是遗传。 这似乎成了一种玄学。 有的人则认为聪明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聪明似乎又可以称之为一种技能。 聪明重要吗?重要。 但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聪明吗?未必。 想象一下,在一家医院同时出生的10个孩子,谁是聪明孩子,谁是不聪明的孩子? 父母聪明的,是否孩子一定聪明? 是一部分孩子聪明,一部分孩子不聪明? 一个总被老师否定,学不好这个那个的孩子,真的就不聪明吗? 我想说的是:如果找对了路,每个孩子,都可以很聪明。 建立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们继续向前走。 01 首先,理解什么是聪明。 聪明,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 第二种,听觉和视觉灵敏。 这是从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出发。 如果从思考和行动出发,聪明,也有两种。 02 第一种,特定领域的聪明。 如果你出生在20世纪初,人们会用两个字来判定你聪不聪明:智商。 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和医生T?西蒙为了普及义务教育,筛选智力落后儿童,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即比奈西蒙量表,共有30个测验项目,从易到难,依次排列。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制定的量表简称韦氏量表,是另一种使用广泛的智力测验量表。韦克斯勒假定,人们的智商是以平均数字100和标准差15为正态分布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以标准差为单位计算一个人与他所在团体的平均数的差异,就可以求得他的智商。 电影《阿甘正传》的主角阿甘,智商只有75,这个程度不仅仅是不聪明了,甚至可以说是智商低下。 |
|
如果你出生在20世纪末,评价你聪不聪明终于不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两个字了。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对这种传统的、以智商测试评定智商的方法提出了异议。他从脑部受到创伤的病人中,意外发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于是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套独特的智力组合体系,并提出了如今得到广泛认可的多元智能理论。经过了数次理论迭代,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发展为9大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探索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肢体运作智能。 |
|
具有语言智能的孩子,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 具有逻辑数学智能的孩子,往往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感到敏感,并能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 具有空间智能的孩子,容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感到敏感,并相对轻松地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 具有自然探索智能的孩子,在生活中喜欢观察植物和动物。 音乐智能不错的孩子,具有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感到敏感。 人际智能不错的孩子,能够更快地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适当的反应。 肢体运作智能指一些孩子擅长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 多元智能 加德纳博士的研究目前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可能,但这样的发现给我们打开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领域,有的孩子很会用语言表达自我,有的孩子在逻辑上无比敏感,有的孩子喜欢植物,有的孩子喜欢和人相处,只要日常能陪着孩子慢慢发现,找出孩子身上有的智能,就能唤醒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看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能量。 这里,我们可以来听一个激动人心的小故事: 一个孩子读书的时候,首先遵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文学,但不幸的是,老师直言他不是学文学的料。接着,他又尝试了油画,很惨的是油画老师也把他给否定了。 后来,这个不成才的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被化学老师特别肯定,说他在做事情的时候专心致志,具备学化学的品质。 这个孩子,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叫瓦拉赫。 |
|
根据他的故事,人们总结了一个“瓦拉赫效应”: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无论是你,还是孩子,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先别着急着怀疑自己的智商,尝试去找一找自己的智能领域。 不是不够好,而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最佳点。 03 第二种,基本规律的聪明。 基本规律的聪明,不同于特定领域,而是针对大多数事件。 当我遇到一件事情,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能不能进行快速地思考,迅速找出解决办法。 这是“聪明路径模型”。 这种聪明路径,其实在我们的很多名人故事里常常涉及。 比如司马光砸缸。当别的孩子都在发呆或者打算叫大人帮忙的时候,司马光已经明确了要砸缸救人。 《世说新语》也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王戎小时候和一群儿童到村外去玩,看见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小孩们高兴地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孩子尝了几口,果然是苦的。 这个故事应该是假的,我们可以当个寓言来看看。 拥有聪明路径的人,在遇到大事小事时,思考的速度更快,得出的结论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聪明路径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 这里有四步。 第一步,收集足够的信息。 要得到足够的信息量,需要感知能力。 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感觉,发挥我们的全部感官,收集信息。 有个成语叫”闭目塞听“,非常好地形容了有时候我们是如何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吐槽孩子的点,明明带他去旅游了,明明去了一个很不错的地方,看到了很不错的东西,孩子就当没看见一样。 当感知没有发生的时候,即使带孩子看遍天下美景,也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 就像路旁的那棵李子树,其他孩子只收集到了李子这一个信息。 而王戎则收集到了:李子,种在路旁,果实还有很多,行人会经过等信息。 |
|
(一蔓一豆原创作品) 同样是夏天出门,有人只收集到了出门这个信息。 可能还有人收集到了:太阳晒,路很长等信息。 第二步,运用背景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对一件事情进行分析,或者对一个事物进行了解,都是因为我们缺乏背景知识。 比如面前的一个花瓶,它古色古香,造型优美,但你怎么都看不出它到底是不是古董,因为,我们没有关于古董的知识。 |
|
背景知识一方面来自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一方面来自他人的经验。 想要得到足够多的背景知识,一靠多看多听,二靠读书。 如果王戎没有吃过酸李子,他可能也会上去摘,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李子都是甜的。 如果司马光不知道缸是可以砸的,可能在关键时刻也没有办法做出这个决定。 第三步,以问题为导向,关联信息和知识。 在我们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我们已有的背景知识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 这个桥梁,就是关联。 但怎么关联呢? 前提是有问题。 司马光的问题很清楚:怎么把人救出来。 |
|
王戎的问题其实挺模糊:要不要去摘李子。(其他孩子估计都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包括夏天出门时,有人会问:出门时我要带点什么。有人则从不问这个问题。 有了问题,信息能用上了,知识也能用上了。 我们常常会给孩子讲《放羊的孩子》,以此提醒孩子不要说谎。但根本而言,是要让孩子知道,说谎与不被信任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当我们要骗人时,先要思考自己是否愿意建立这种因果关系。 孩子下次想要说个好玩的慌时,他们可以提前想一想:说这样的慌会不会让我失去父母的信任? 中西方各种寓言,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狐狸说葡萄酸,大部分都在向我们展示这种联系——基于问题下的关联。 聪明的人从寓言里学会了思考,而有些人,只看了一个热闹的故事。 第四步,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或者优化方案。 到了第四步的时候,我们就要讲自己前期感官积累的信息和大脑储存的知识,以及自己思考过后确认的联系,进行实践。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扔东西,如果你不理解,肯定就会批评孩子,其实,孩子就是通过扔东西的实践,来找到一个结论。 慢慢长大以后,我们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我们的决定,如果是对的,我们就重复操作,如果是错的,我们就调整调整。 实践分为:放弃,或者前行。 如果做出的决策是:这件事情不值得做,那就舍弃。 对,舍弃也是一种实践。会做取舍的人,其实也是会思考的人。 如果做出的决策是: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做,那就尝试。 王戎选择放弃摘李子,司马光选择勇敢砸缸,这都是在实践自己的思考结果。 04 明白了什么是聪明以后,怎么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就有了两条路。 第一条路,让孩子在某个领域持续积累。 每个孩子的聪明领域不同,人类有各种各样的聪明,会说话的聪明,身体聪明,逻辑聪明,空间聪明,沟通聪明,探索发现的聪明,深入思考的聪明,音乐感受的聪明,自我管理的聪明,而不是用成绩来定义孩子是否聪明。 想要找到孩子的聪明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来我们太容易被世俗裹挟,而选择了盲目跟风。 大家都在学这样东西,大家都说做这件事才能聪明,于是我们也就去做这件事了。 二来,即便是成人,也并不意味着拥有独立而深入的思考能力。 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好,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成长,这是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反省,不断尝试才能做出的选择。 所以,很多人宁肯选择走别人的路,因为找自己的路,极难。 如果尝试从大家都走的路里跳出来,需要做到两件事。 首先,需要观察和发现,陪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找出孩子愿意投入并能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其次,深入学习某个领域。 如果每条路都随便走走,没有深耕的地方,很难体会到坚持,更别提说突破中需要用什么方法,怎样更好地探索。 一个领域学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基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了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便有了这一方面的学习力。 第二条路,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 思考的要紧部分是——给孩子信息,给孩子问题。 最近,我给孩子讲《战国策》,秦惠王手下两个谋士,一个是张仪,主张攻打韩国,一个是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我先问她选择哪个方案。 |
|
她选的是攻打蜀国,理由是这里偏僻,不会有其他国家来援助,而攻打韩国,周围的国家会来帮忙。 我再给她念两个谋士的建议。 念完以后,我问她:如果你是秦惠王,你听谁的? 通过这些问题,她的思考比最开始要更周全。 包括日常讨论新闻,比如重庆山火,我设计的问题就有:为什么重庆的摩托车成了救火的重要运输工具? 信息很重要,知识更重要。 比起信息和知识,问题更是无比重要。 这两条路都是很难的路。 丢一本《唐诗三百首》给孩子,让孩子背诵,这是容易的。 陪着孩子深入地学习,这却是难的。因为即便我们是成人,即便有老师,很少有人深度学习过。 鼓励孩子观察和思考更难,因为我们自己可能都不曾认真地看过这个世界,对那些美好的东西抱着随意的态度。 我有时候也想偷懒,直接把学习丢给孩子就好了嘛,新闻简单看看就好了嘛。 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继续努力。 任何事情可躺平,但在思考上躺平,我会有负罪感。 05 其实还有第三种聪明,智慧的聪明。 这种聪明,并没有任何形式。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那么笨。 但最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比如孔子,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一路挫折,被人讥笑“如丧家之犬”。 但儒家思想,却成了中国人的底色。 在读《战国策》时,一方面我很为谋士们的聪明机智而叹服,但又忍不住想起了孔子,比起前者,我更认可后者,因为他已超越了聪明,达到了智慧。 这种智慧的聪明,它可能显现出来的是笨,是傻。 但它之所以是大聪明,根源在于,有理想,有坚持。 孩子并不能够很快地学会什么,并不重要。 孩子日常表现也可能会有点跟不上同伴的脚步,没关系。 只要他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有愿意坚持的事情,愿意一点一点地去实现,愿意用自己的想法,去帮助到更多的人。 一个父亲,带着孩子,看到了一群乞讨的人。 他没有说:你看,你如果不读书,就会变成这样。 而是说:你如果努力地学习,也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是大聪明。 回头看我们的孩子,他们在慢慢成长,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条路,有我们能做的,陪着孩子进行真正的学习,尝试真正的思考。 还有我们做不到,但可以等待的事情。 比如——找到他们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他有关的回答: 怎么判断一个孩子聪不聪明?1370 赞同 · 78 评论回答 |
|
夏林:哲学硕士,一个把书当连续剧看的人,一个陪着孩子成长的终身学习者,致力于研究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万千变化中只抓本质,欢迎你,来到新视界。 对了,看完文章,记得点击下面的卡片。关注我,一起陪孩子思维成长 |
如何养出聪明孩子 1、学音乐。有研究表明,学音乐可让孩子更聪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发现,儿童学音乐可锻炼右脑思维,提高智商和学习成绩。学习音乐时间越长,收益越多。研究还发现,自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反应更敏捷,长大后更聪明。 2、常运动。德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爱运动、身体好的孩子学习能力也更强。运动3个月之后,参试儿童大脑海马区(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大脑区域)血流量增加30%,学习新词汇的速度快20%。 3、多阅读。除了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之外,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幼儿学习阅读可调动大脑各部分机能,有益大脑发育。 4、吃得好。多项研究表明,与不吃母乳的孩子相比,吃母乳的孩子智商高5%,学习成绩也更好。研究也发现,儿童吃好早餐可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成绩。另外,孩子学习的时候适当吃点含咖啡因和糖的零食,注意力更集中。当然,儿童饮食应尽量避免高糖、反式脂肪及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吃多了会影响儿童(尤其是2岁前小儿)智力和身体发育。 5、睡好觉。世界级睡眠专家阿维·萨德夫博士以77名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缺觉1小时会使儿童大脑认知成熟度及发育水平降两年,即缺觉会让六年级学生的大脑降至四年级水平。另一项研究发现,A等生比B等生每晚多睡15分钟上以上,B等生又比C等生多睡15分钟。因此,睡眠不足会使孩子“变笨”。 6、懂自律。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涉及304名初中生的最新研究发现,自我约束能力(自律)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商。善于自律的学生更少旷课、看电视时间更少、更爱学习,学习效率更高,成绩也更好。 7、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关键。研究发现,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灌输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其探索精神。专家建议,多鼓励孩子提问,多教给孩子新技能,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探索,与孩子一起做实验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好奇心。 8、更快乐。快乐的儿童日后成功几率更高。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更可能快乐。研究发现,快乐的孩子成年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都更容易成功。工作更好,收入更高。对婚姻更满意。 9、添自信。爸妈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有助于提高孩子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发现,被老师认为是“有潜力有前途”的学生,一年后其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平均智商至少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30%的学生至少增加了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老师爸妈 的肯定评价更能增加孩子自信。 |
不讨论先天因素,那属于“怎么生一个天才”,你非要问,除了优生优育,科学家也不知道,因为俩祖传天才也不保证个个孩子都聪明。 至于后天培养,我的观点就是两条。 第一,少犯错; 第二,树榜样。 大家应该都有这种经历,身边某某家父母比文盲强点有限,孩子从小学霸,这咋培养的呗? 一般就是,父母干涉少,孩子很主动。 父母干涉少,不鸡娃,帮不上什么忙,但是犯错坑娃拖后腿带歪的机会就少,父母少犯错,孩子少走歪……孩子凑巧发挥好学主动的天性,有苗不愁长就成才了。 这话可能有点绝对,您看看是不是哈,反正我看见的学霸,没有一个是成天逼着吼着从小补习班出来的。我认识的学霸,一般都是自己不知道怎么鼓捣开窍了家长也不懂也没管就自学成才了。 然后人家先学霸了,可能吃不饱老师家长才去个别辅导或者找奥数题给人家练手打发无聊。 第二条,树榜样。 以才艺为例,比如父母懂音乐,在前面点拨引导孩子,很明显成才快。 可能有人这里会迷糊:前面你不是说父母别捣乱嘛?怎么这里父母又要引导了啊?自相矛盾! 不是,听我解释。 前面说的少犯错、别捣乱,是父母(不是孩子)不要自己外行想当然、瞎指挥,一知半解、看见一个字一个字就觉得我懂了你们都不如我明白……给孩子增加负担还浇灭主动性;而这里说的点拨,是父母真的懂,比孩子走前面,然后发现孩子具体问题的方向有偏差,给孩子一个辅助式的修正。 举例子帮助理解。 比如学钢琴。 第一种瞎指挥家长自己五音不全一窍不通,就会吼!“使劲弹!弹快点!老师说你手型不对,要鸭蛋!鸭蛋!”孩子一边哭一边磨。 而父母如果懂或者自学在前面,那有可能就是,“不错,完成度进步了,注意你45有点弱,体会一下肩膀送下去的感觉,另外第二小节要欢快不是猛烈,你要和钢琴跳舞,不是打架,打疼了钢琴哎呦呦就难听了……”孩子咯咯笑着又开始练了。 这能一样吗? 好,我知道有些家长一定会跳起来,“哎呀培养个大学生,我还得当个教授啊!我最多也就高中初中都费劲了,你这人说话……” 别急啊?没让你永远学在孩子前面,起个好头就够了。 还是拿钢琴举例子吧。 幼儿学琴的音乐书都是四五岁年龄难度,别告诉我你看不懂,那孩子更不可能了。你只要看懂第一年的东西,可能也就六七岁难度的东西,就足够让孩子入门了。孩子入门了以后,家长就可以渐渐淡出,不讨厌的前提下帮孩子养成学习习惯,这就足够了。 所以,树榜样,难度不用太高。 另外平时生活学习做事道德品质这些的榜样,不用专门学家长也应该知道,这个榜样给孩子树立参考,难度不是太大吧? 就看你能不能管好自己了。 |
|
图文无关,仅当间隔。 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这个很正常,大概率我是错的,各位明公是对的。 不过解释一下,我上面说的“少犯错”是说: 家长如果不学习不读书外行瞎指挥,就尽量少犯错,少折腾孩子。 我想那个评论只看见“少犯错”仨字就蹦着高去吐槽了,你看看,这就是我说的……不看书阅读理解能力不提高,就容易犯错,容易瞎折腾。 所以,正好帮我演示了一下为啥要“少犯错”,特别感谢吧! |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能聪明一点,将来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都能比同龄人更轻松地取得成就。 想实现这个小目标不是不可能,关键得抓住机遇,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培养孩子。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就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他发现,在孩子0-5岁这段时间,家长为孩子在优质育儿资源上投入的每1美元,都能获得16%的投资回报率。 脑科学研究也发现,儿童早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如果家长能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就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更聪明,发展更有潜力。 |
|
而这一切的基础,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科学的儿童大脑发育知识。 就像我们拿到一台复杂的机器,如果能花一点时间,先读一读机器的说明书,操作机器的时候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少走弯路,并且能更充分地发挥这台机器的功能。 今天的文章,小样妈就给大家整理了4条和脑科学有关的养娃说明书,既科学又简单,一定要认真读到最后哦。 01 给孩子预测的机会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宝宝,人类的大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找规律。 当孩子找到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预测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孩子感到愉悦和满足。 不仅如此,多巴胺还会影响大脑的警觉度和专注力,让孩子更专心、更投入,表现得更出色。 这提示我们要从小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玩耍,最好都能固定下来,按部就班地进行。 |
|
这样宝宝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拥有控制感和安全感。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和宝宝重复一些事,比如重复读同一本书,玩同一个游戏,去同一个公园,走同一条路线。 这样宝宝就能记住其中的细节,在预测中体会到快乐。 02 用技巧训练宝宝的自控力 自控力是宝宝发育过程中最宝贵,同时也最难培养的一项能力。它涉及到的大脑区域(额叶)是最晚发育,也是耗时最久的。 很多家长会发现,从宝宝1、2岁拥有自我意识开始,要他们听话就比登天还难。 不是宝宝真的叛逆,而是“控制自己”这件事太难了,宝宝做不到。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帮助宝宝训练额叶,提高自控力。比如小样妈推荐过很多次的红绿灯游戏。 |
|
游戏规则很简单,家长说指令,孩子做动作。 听到“红灯”时,孩子要停下来站住不动,听到“绿灯”时,孩子要往前走。 如果孩子大一些,上中班、大班了,可以把规则颠倒,改成“红灯往前走,绿灯停下来”。 这对宝宝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可以训练大脑的功能和反应速度,提高宝贵的自控力。 类似的游戏还有大人说口令(摸左耳朵),孩子做动作。 烧脑的“按我说的做”:大人一边做干扰动作(蹲下),一边说口令(站立),孩子要按听到的,而非看到的做动作。 |
|
平时给孩子提要求时,切记一定要用简短、清晰的语言,说完后最好让孩子重复一遍。 这样既能训练孩子倾听、理解、记忆、表达的能力,又能提高孩子执行时的准确率。 03 通过模仿教导孩子 你知道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吗? 不是听大人讲,也不是读书、看电视,而是观察和模仿。 这是因为人脑中有一群神奇的细胞——“镜像神经元”。 它让我们在看到别人做出某种行为时,自己头脑中也会产生相似的体验,就像我们自己也这么做了一样。 正是有这群细胞的支持,孩子能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各种行为和知识,大大缩短了本该漫长的学习周期。 |
|
基于这个原理,假如你希望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养成某个习惯,不必苦口婆心地用嘴说,直接做给他看就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你做的永远比说的更管用。 孩子不仅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还会模仿情绪模式。他会在你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变成你的样子。 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好的是,如果你希望孩子乐观、积极、平和、自信,只需要在生活中表现给孩子看就行,他会自动变成你的复制品。 |
|
坏的是,你得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他会把你的抱怨、吼叫、懦弱、消极一并学了去。 04 大声给孩子读书 父母亲自给孩子读书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是任何先进的早教产品、早教机构都比不了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自己读书是一种爱的表达,是快乐的陪伴,更是智力的启迪。 有研究发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给孩子读的书越多,和孩子交流的越多,孩子拥有的词汇量就越丰富,智力水平也会更高。 听到这里,是不是迫不及待想陪孩子读书了? 别急,小样妈再告诉你2个能让孩子收获加倍的阅读方法。 第一个是给孩子读书,尤其是教他新词汇、新概念时,一定要养成用手指的习惯。 这样做能让孩子更好地把事物的名称和概念联系起来,还能提高协同注意能力,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
|
第二个是多问孩子问题,多和他讨论。 让宝宝给你指一指绘本上的小鸭子在哪里,让他数一数有几个小动物,猜一猜主人公的心情,接下去可能发生的情节,说说他的想法,甚至让孩子复述故事的经过。 这些让孩子思考、表达的过程,才是最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增长的。 今天分享的4条育儿法则都基于脑科学的研究,不理解背后的原理没关系,把它们变成你的养娃习惯,在生活中用起来就可以了。 我是小样妈,早期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著有《懂点心理学,育儿很简单》。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高质量带娃。 |
挑老公的时候,找聪明的,这样女儿聪明的几率更大一些。 儿子嘛,主要靠妈妈,也就是说,想要儿子聪明,要妈妈聪明,这样儿子聪明概率很大,想要提高概率,还要外公聪明+外婆聪明+外婆的父母也聪明…… 当然先天是一回事,后天又是一回事,再加上,遗传的随机性,所以只是想要聪明的话,还容易些。如果想要孩子拥有凤毛麟角那种智商,这得看祖坟冒不冒烟了。写滕王阁序那个小子,他家几代人也就出这么一个。那些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后代里也罕有成绩斐然的。 这么看,有一个先天聪明的孩子还是挺容易的,但是有个聪明孩子,父母就省心了么?就容易了么? 高智商≈高敏感,养的时候那个费心呦!学前就不提了,各有各的难处。上学了,学习是不操心了,不用担心他学不会,但得防着他耍小聪明啊!还有那些想法:看就会了干嘛非要写出来,看完题直接写答案不行么懒得写过程,直接就可以算出结果了哪有什么中间过程,看下书就会了上课太没劲了,作业没意思不想写……还有那种,“妈妈你希望我考到哪儿?”“妈妈希望你考上一本大学”“好的,我会努力的(回头算算自己各科能得多少分,嗯够一本分了,随便学了)”,这是父母给的目标低了,其实这种还好。有那种父母和自己定的目标都高了,尤其出现在初中尖子生,到高中后,一群尖子生里不能脱颖而出,心理稍微不健康点的,就容易压力过大焦虑抑郁,压力能疏解的还好,疏解不掉到高三一跳了之的也有(高我一届的学姐,模考成绩可能上不了清北,就跳了。其实她分很高了,清北也有可能。但她没坚持到最后,坚持到考完报志愿就知道了,学校老师会给前十来名开会,不建议报清北。而且我们当时很多人觉得,她哪怕考完真考不上再跳也值啊,后来才明白,那种无形的黑暗力量,真是能吞噬掉人的生机)。 最后: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为什么没有人问: 怎样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呢?怎样培养出有正义感的孩子呢?怎样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呢?怎样培养出有领导力的孩子呢? 是不是因为大家觉得,聪明才会成绩好,会“来事”才有钱赚。 而爱心、正义感、责任心这些东西可能会让孩子吃大亏,甚至吃不饱饭? 其实,90%的聪明,其实都是小聪明,而不是智慧。 我们要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要去学习和了解什么是智慧。 王熙凤聪明吧,宝玉、黛玉、探春哪个不是顶尖的聪明,但为什么等待他们的还是悲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所以,无论社会怎么变,有智慧的人才能活的更好。 这才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替自己的孩子去考虑的事情。 |
养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娃,大概是每个家长的梦想。 跟美好愿望相对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大脑发育的知之甚少和充满误解。 比如有人就认为,智力就是父母给的,再怎么努力也白费。 还有人认为,试卷上的分数才能看出来孩子聪不聪明,到时候抓点紧,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 这样想,你就错了! 孩子的大脑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父母又能提供哪些支持? 今天就把我压箱底的干货掏出来,大家看前记得喝水,看完记得点赞! 一.你真的了解你的大脑吗?1.人生前几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来看数据: 婴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约25%,到2岁时,这个数字来到75%。 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和婴儿出生前两年是大脑发育加速期。 从母亲怀孕的第7个月开始到宝宝一岁,大脑每天增重1.7克! 孩子大脑发育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身体部位。 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时期,他们正在疯狂的长脑子! 因此,儿童早期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大脑发育。 2.为什么孩子学东西比大人快? 在关于大脑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与大人相比,婴儿大脑更发达,他们具有更多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 这是因为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形成联结的神经元会把其他神经元挤掉。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元的修剪”。 在前几年诞生的神经元中,大约有一半在生长过程中被修剪掉。 那存活下来的神经元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呢? 答案是:NO! 如果这些神经元没有受到适当的刺激,它们也会消失。 这说明人类大脑具有超强的可塑性。 无论是语言还是其他技能,在人生的前几年,几乎每个人都具备超强的学习吸收能力。 3.决定大脑结构的,竟然是它! Riesen博士通过观察发现在黑暗中长大的黑猩猩,发现这些猩猩大脑中的负责“看”这个功能的神经元出现了萎缩。 只要动物的视觉剥夺时间不超过7个月,这种萎缩就可以复原,超过一年就不行了。 没有获得适当的刺激和练习,大脑会退化。 大脑就跟肌肉一样,有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还有一个实验: 科学家找了一批小白鼠,把它们分成两批。 一批在简单的饲养环境中,每天吃饱喝足就是睡。 另一批在一个丰富的饲养环境中,有各种玩具可以供它们探索,同伴也更多。 通过观察它们的大脑发现,**第二组的老鼠具有更大的大脑和更多的脑部沟回。** 最后对比发现,野生的老鼠具有最强大脑,人造的环境始终比不上自然环境的复杂和多样。 这些实验都说明,即使基因很重要,但是早期经验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脑结构。 二.这三点,帮你养出“最强大脑” 知道了这些特点之后,我们来说说该如何陪娃,才能更好的支持他们大脑的发育呢? 我同样总结了三条。 1.尽早开始。 很多家长问我:我该什么时候教孩子说话呢? 我会回答说:孩子能听见你声音的每一刻,你都可以教他说话。 不只是说话,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块海绵,无时无刻都在吸收着家长和环境提供的一切刺激。 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跟孩子互动,交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 2.提供丰富的刺激。 上面提到,在刺激丰富的笼子中能养出大脑更发达的小老鼠,那同样,养育一个聪明的宝宝同样也需要这样的环境。 具体来说: 视觉:跟孩子有眼神交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玩耍。 听觉:每天跟孩子对话,给孩子听音乐、儿歌。 触觉:经常拥抱孩子,跟孩子一起晚可以产生肢体接触的游戏,为孩子抚触、按摩,带孩子玩沙子、水等不同材质和触感的东西。 环境: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有序。 认知:阅读适龄的绘本、童书,跟孩子对话,为孩子解释发生的一切事。 社会性:带着孩子接触其他人,包括大人、其他小孩和同龄人。 3、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成长需要丰富多样的环境,那是不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呢? 研究表明,恐惧、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不能帮助大脑发展,还会造成损伤。 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气氛和谐、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 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不要总想着鸡出个牛娃,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来设置。 说在最后: 你一定想不到,人类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竟然是这不属于义务教育的0-3岁,所以,长点心吧,可别再说三岁前娃不用管了。 你可能还会问:0-3已经错过了咋整? 错过了当然可惜,但人的大脑在整个童年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甚至到了成年、中年、老年,人的大脑结构依然可以通过学习、练习去重塑。 种下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就是现在。 |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孩子们40多年,研究1-14岁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 相信这些成果能够帮助咱们做爸妈的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 1岁半到2岁半 反复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
|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撒泼打滚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 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 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
|
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 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 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
|
3岁孩子 |
|
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3岁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 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 |
|
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 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 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 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
|
4岁孩子 |
|
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4岁孩子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 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灵敏的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 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 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 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
|
|
|
5岁孩子 |
|
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 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 |
|
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 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 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 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 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 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 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 |
|
6岁孩子 |
|
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 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愿。 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 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 |
|
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 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
|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
|
7岁孩子 |
|
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 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 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 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因为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 |
|
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 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 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 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 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 |
|
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 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 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
|
8岁孩子 |
|
突然变成话匣子 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 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 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了相当准确的判断。 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 —— 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 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 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 |
|
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 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 |
|
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 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 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 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 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 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 |
|
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 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 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 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
|
9岁孩子 |
|
独立而执着的年龄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 —— 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 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这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 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有可能丢三落四。 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可在去学校时,该带的东西他也仍然可能没有带齐全。 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 |
|
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 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的、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 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
|
10岁孩子 |
|
生活非常美好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 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 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 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 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 |
|
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光顾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 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够让你意外吧? 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一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 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 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 一个男孩子可能很坚定地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 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眼就可以这么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 —— 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 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
|
11岁孩子 |
|
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 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在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 |
|
12岁孩子 |
|
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理想状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 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在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
|
13岁孩子 |
|
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 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 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 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
|
|
|
14岁孩子 |
|
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当他从拧巴地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 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 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 好在,14岁的年青人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结语: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之路,更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为他的人生引导者。 |
|
|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贫穷毁大脑,但可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比了1099名3-20岁孩子的大脑核磁共振图,发现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比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孩子大脑皮质少了6%以上。而温饱贫困线附近的孩子差距更大,达到10%以上。 这意味着穷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相对较小。大脑皮质上大小的差距,会导致孩子在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思维记忆和冲动抑制上存在显著差异。 《神经发育障碍》杂志的一篇论文指出,早期生活压力会抑制前额叶神经元生长,已发育的神经元也会因压力受阻,导致脑区功能丧失,即分析思考、专注力和执行力等能力下降。 我老家有个邻居女孩,家里穷,经常帮家里捡破烂卖钱,周围人都夸她懂事。但是,她什么都不敢干、不敢要、不敢玩,怕给家人添负担。 国庆我回老家碰到她,20岁就结婚了,现在看起来呆呆的。她说自己干农活,月收入不到1千,但也认命了。 过早过度懂事是对大脑发育的诅咒。贫穷家庭的孩子由于承受了过重的早期压力,想要解决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会影响大脑皮质的思维发育,降低学习能力,使他们变得不自信和自卑。 贫穷会毁大脑,但可以改变!哈佛大学研究表示,孩子在10岁前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第一次大脑的发育高峰期,就在0~3岁,第二次发育是在4~6岁,第三次是7~10岁。有远见的家长为了抓住这三个机会都会提前为孩子做好这两个布局,普娃可借鉴、复刻。十岁前提前布局这两个方面,可以定终身。 一、“聊天”布局(0~6岁) 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著名的“3000万字差距”研究揭露了中产和普通家庭扎心的真相: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这意味着孩子更聪明, 不是靠阅读而是聊天!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人员指出,和父母交流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和父母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头推理能力。 也就是说,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跟孩子交谈,如何做到有效互动呢? 我之前尝试和儿子进行一种“睡前废话”的交流方式,坚持半年后,儿子的变化令我惊叹。我列出了365个话题,从情绪、梦想、兴趣到科学知识、家庭关系等都有涉及。每晚我们都会聊一个话题,答案不拘一格,只需倾听与引导。经过半年的实践,我发现了儿子的巨大变化。本来内向的他变得开朗了,情商也有所提高。从我引导他,到现在他掌握主动权反问我,一起思考更深的层次。 聆听、尊重与孩子的对话,远远超过那些昂贵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的效果。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 1、如果小狗会说话,你觉得它会说什么?【想象能力】 2、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每天都要上学吗?【学习价值】 3、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管理听话和不听话的孩子?【管理能力】 4、你觉得自己最擅长做什么事呢?【自我认知】 5、用三个词来形容妈妈,你会用哪三个词?【亲子关系】 我整理了一个和孩子可以聊的365个睡前话题电子版,都打包在【聪明孩子三件事】里面了,可以打印出来一天聊一个。 二、“记忆”布局(7~10岁) 如果说家长们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已经错过0~6岁大脑发育阶段,别急,7岁开始睡前半小时死磕3件小事,普娃学习效率暴涨300%! 买了一堆脑学科的书研究,终于让我找到了让普娃学习速度惊人的方法,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娃从背书难逆袭“过目不忘”! 海马体真的可以实现无痛学习!它的学习速度相当惊人,如果你的孩子能利用海马体学习,可实现你学1小时>别人学8小时。 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博士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去“欺骗”海马体,记忆力就能暴涨300%。也就是说,想让孩子成为学霸并不难,按照大脑记忆的原理去学习,孩子的记忆力就能快速提升,在中小学基础知识占比很大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并不难。 只要在一个月内,让这个信息反复出现,海马体在不断调用这个信息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是重要的,就会把长期记忆的大门打开,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有效的复习频率,能大大减少孩子做无用功。学习完新知识后,并不需要孩子每天复习,因为这也不符合大脑的特点。 第1次复习:学习后的第2天。 第2次复习:第1次复习1周后。 第3次复习:第2次复习2周后。 第4次复习:第3次复习1个月后。 按照这个复习频率,两个月内进行了4次复习,海马体就会认为这些信息是重要的,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作为重要信息被存储起来。 池谷裕二还提出,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对白天吸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晚上睡觉前对于某些知识点感觉没理解透彻,或者题目不会做,但是睡一觉醒来后,茅塞顿开,学习中的难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因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也在工作,帮助我们理解消化新知识。 我家女儿上小学后,每天睡觉前30分钟,都会跟孩子一起做3件事情,她能一直保持记东西全班第一,这个功劳最大。 第一件事:每天背诵10分钟古诗文 朋友的孩子去年高考语文142分,她从小就让孩子在睡觉前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或者一两句文言文,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编成的背诵打卡表,每天坚持10分钟/1首,十多年下来产生了巨大的复利效应,孩子不但古诗文学习得轻松,写作文的时候还能旁征博引。我借鉴下来在女儿身上试验成功了。 第二件事:睡前让孩子背10分钟的单词 英语是全部学科里面最简单的一门,一线城市妈妈圈有句名言:只要“单词”背得好,在小学就完全有能力,直接达到高中水平。很多孩子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苦于花大量时间背单词,却又记不住。而学校为了照顾大多数人,英语教学进度都是偏慢的。谁能在小学快速完成整个K12阶段的单词积累,孩子就能跑赢大部分普娃! 按照池谷裕二讲解的方法,每天晚上花个10分钟,背上3个单词,我用思维导图联想把整个K12的阶段的英语单词做了整理,比如:环境归类、词性规律,关联性比较强,孩子能举一反三不费劲记很多。 第三件事:睡前花十分钟快速讲述当天学到的知识 让孩子像过电影一样,按照白天课堂的顺序,把老师讲解的主要知识点讲给你听,如果表达不清,说明理解不透彻,隔天继续讲,直至明白为止。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简单应用,输出是有效的复习方式。家长还可以对孩子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在这里给家长们科普一下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是美国顶尖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他是犹太人,24岁获得了物理学博士,之后还获得。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费曼有一种特殊功能,他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观点表述出来。被称为“老师的老师”。 特点&原理 -在教中学 -用直白浅显的语言,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传输给外行人 费曼学习法,就是利用孩子的主动学习这个规律,制定符合孩子发展的一种高效学习模式。一句话概括费曼学习法:就是学任何东西,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话,用自己的话,不用专业术语,讲给80岁的老太太听,讲给5岁的小孩听,让对方理解,那讲授者也可以深刻地理解这个知识了。 具体来说,就是4个步骤: 首先,确定学习目标 将一个知识、概念、题目,写在纸上。 其次,像老师一样教给别人 让孩子模拟老师,面对完全不懂的人,用自己的话,尽可能具体形象地讲述。这样的讲述有助于孩子活学活用,触类旁通,联系生活具体情境。 再次,回顾,找到漏洞,重新学习 反思第2步,哪些地方的讲解卡壳了,哪些地方对方没有真正让人听懂。找出问题的要害,发现的知识漏洞重新梳理,再学习或查找资料,再次解释给对方。 最后,简化语言,学会类比 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类比生活里的例子,让小白也能完全理解。 7~10岁如何用好“费曼学习法”? 1、每天15分钟“小老师”时间。 2、让孩子把当天学过的知识,无论语文、数学、英语,选择一道题、一个知识点,讲给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小黑板、白纸作为教具。 3、爸爸妈妈,配合提问,目的是让孩子用最简洁的语言或类比方法,把知识或题目讲清楚。 【聪明孩子三件事】已经全部集齐,都是自家孩子用的,同为广大学生妈,我很能感同身受漫漫育儿之路的艰辛。 [写在最后] 当前教育大环境下,大家都在卷,都在鸡娃,你可以不鸡娃,但必须提前为孩子布局! 布局好前文中的两个方面,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驱力, 只有孩子有了自驱力,你才可以骄傲地和其他人说: 众人皆醉我独醒,我选择把时间和生活都还给孩子! 不然,你就是在养废孩子! |
培养孩子的目的可以定为聪明,但家长要先知道什么是聪明,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说的聪明实际上是机灵。 这个区别很重要,说个例子解释。 一个魔术师表演魔术,说他的马会算数,4+3会用马蹄子敲7下地。 这匹马是机灵,不是聪明。而魔术师才是真正聪明的那个人,他理解了人性。 所以我认为聪明是理解,所谓理解是深入到本质的能力,不是表面的架势。 这也是我们经常误认为一个机灵孩子聪明的根源,大多数人本身就没有理解。 记忆力好,反应快,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这都是看起来聪明的表现。 更深层次的聪明有两个,一个是逻辑思维强,逻辑思维就像解连环锁,一环套一环,一环结不开就无法进入下一环,我常把数学题的难度比喻为几道弯,十以内的加法是一道弯,减法是两道弯,鸡兔同笼已经是八九道弯了。 爱因斯坦的逻辑能力可能有一万道弯,而我最多就是六七道。 第二个是信息叠加后的处理能力,把新的知识不断叠加在老的知识上,之后能提炼,分析,总结,归纳,运用。 人有两套思维方式,一套是深度的,基于逻辑的思考,面很窄,深度根据对于逻辑的掌握而定,这里的逻辑不分文理,就是一种理性的经验。 一套是浅层的,大多是肌肉记忆,基于大量重复性事物带来的习惯,基本不需要太多思考,思考也没有深度,不涉及太强的逻辑。 这两套思维方式方法的连接方式跟图钉一样,深层思维是那根尖刺,浅层思维是那个帽。 大多数人的尖刺都很短,有的甚至不及帽弧度的下垂长度,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是靠肌肉记忆生活,从不思考,也没能力思考。 而有的人尖刺很长很长,但帽很小,图钉变成了钉子,这样的人一直在脱离现实的思考,非常有深度,但很难进行基本的社交活动。 所以理想状态就是一个标准的图钉,有一个圆弧形的帽,之所以是圆弧形,就是浅层思维也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做到肌肉记忆里。之后就是有一定长度和锐度的尖刺,可以突破障碍,进行深度的思考工作。 |
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件事: 怎样才是“聪明”的孩子。 我能判断一道题对不对的前提是:我知道“对”的答案是怎样的。我能判断一个人会不会打篮球的前提是:我知道“会打篮球”是怎样的。 因此我能判断一个孩子聪不聪明的前提是:我知道“聪明的孩子”是怎样的。 可是,谁能告诉我“聪明的孩子”的怎样的?它的定义是什么? 我相信,暂时没有人能很有自信地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在教育当中,我们不要去判断一个孩子聪不聪明; 我们要告诉一个孩子,你是聪明的,并且告诉他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聪明”的孩子 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也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1] |
|
我是永远相信光的21世之光@21世之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高中生物老师+健康管理师关注我,可了解更多“教育”、“生物学”、“健康”相关话题码字不易,认同也可以点个赞噢参考^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8f2480db642ac3e06b854e2e796fe2af&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ite=baike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