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虽然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科研工作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般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具备…
早上刚从读博同学的朋友圈偷的图,小伙子精神状态很不错。


你说科研有啥好,论文没发人先老。
辛辛苦苦三四年,数据不出又白搞。
隔壁灯红又酒绿,寝室冰冷又无趣。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
不要和我谈女友,女友不如我的手。
我为祖国做科研,哪有心思做舔狗。
心情焦虑睡不着,还比公鸡起的早。
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别人做过了。
痛哭三日泪洗面,无可奈何重新干。
翻烂多少故纸堆,终于有了新发现。
点灯熬油写论文,字斟句酌费精神。
一篇大作出炉来,我辈岂是蓬蒿人!
满怀信心去投稿,投了之后没信了。
大惑不解问前辈,告诉没人发不了。
出去家教攒了钱,去见编辑陪笑颜。
想着发了毕了业,当个老师真清闲。
到了大学才发现,一切事情没改变。
论文还得照样写,讲课学习不得闲。
工资奖金非常低,商场看价长叹息。
若是埋首做科研,怎么吃饭和穿衣。
我今作此科研行,劝君科研路上停。
先把生活照顾好,你又不能只吃草。
科研也要看运气,不是单纯靠努力。
不信且看成功者,背后都是小秘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海鱿鱼。
不定时更新文章。
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非常严重,特别是利益比较多的理工科。
基本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两三个院士级别的学霸把持着,然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在这个领域内合纵连横地斗争,争权夺利。从评选各种人才计划,制定各种价值几亿的规划,拿各种大项目,评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你在这个领域如果不是这个院士和他的核心徒子徒孙的嫡系学生出身的,几乎什么事儿都轮不到你的。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每年的各种重大项目指南,规划,各个省份、部委,国家公布的科技进步奖之类的名单,杰青长青和各种青年人才的清单。基本上都是这几个院士extended大团队垄断了80-90%,剩下10-20%给其他所有outsider去哄抢。
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学校,985或者比较好的211,要晋升甚至生存,需要的都是这些东西,除了海投国外的SCI论文国内的学阀们控制力有限,其他的都得经他们的手。这几个院士体系都是在这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你要做科研根本避不开。
假设你是国内985的博士,或者国外QS前200的博士,这都算名校博士了,但是如果你的博士导师是一个普通教授,或者国外非院士级别的大教授(说实在话美国很多院士也是清水院士,回来没啥用),大概率你的学术道路是非常受限的。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你估计会停留在985和前排211的副教授档次(个别拼命或者重新傍上大树的能上到教授),或者普通一本的一个普通教授档次。
为什么会卡在这里,就是现在任何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理工科都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个或者3个才能评教授,你一个nobody的学生,申请书写得特别出色或者运气不错,中一个面上项目就是运气很好了,在一个一般高校能把教授评了,能否继续中项目就决定了你能否在好大学晋升,当然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另外海龟博士们中文写作能力都比较差,写基金申请书咬文嚼字的能力普遍比985土博要更差一些。
当然更多的名校博士,根本到不了这一个档次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现在连进好学校做讲师或者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门槛都没有达到。。他们如果图容易毕业直接去了二本高校,又大概率没有大教授罩着(二本高校大教授本来就少),他们在这些二本高校恐怕评个副教授都费劲因为学校差了平台差了项目更难拿,或者大龄评上一个二本副教授(参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或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层次。。no offence...)就再也上不了了。所以实际上他们到工业界去发展的空间其实更大一些。
所谓逃离科研,就是觉得国内科研这座独木桥自己根本不可能走通,极大概率会卡在一个尴尬的半道的关口上,也许一卡就是一辈子,,,理智一点早做打算罢了。
----------------------
补充我的另一个回答,关于博士毕业能不能直接去做副教授的。我说的是这一两年的情况,不是五年前或者更早的情况。
现在博士毕业直接工作能去985和强势211的,都是成果异常突出的,不然一般都得做一站博士后。但愿意去末流211&非211一流学科大学,和双飞一本,可以不做博后拿到讲师。以下说的是理工科的普通情况,就是博士大概勉勉强强按时或者延期1-2年毕业,不针对成果特别突出或者特别牛的人,地域也以十几个拥有985,211高校的中心城市为主,当然地域越好要求越高,兰州或者哈尔滨这样的地方估计会低一下:
qs top50的博士+清北华五博士+985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专业博士(本科必须普通985&强势211或者更好):如果在美国top10研究院(自称,,参考CMU, UMich, PennState, UIUC, GeorgiaTech,德州系列,UC系列靠前学校)做过两年博士后,进985和强势211可以申请特聘研究员(部分待遇参考教授的聘任制人员,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和特聘副研究员(部分待遇参考副教授的聘任制人员),给一笔启动经费,可以带博士,这两类人都是非升即走,走和升的比例一般是5:1-3:1;进较差的211和普通双飞一本,一般给编制内副教授,干得好拿到基金面上项目过两年可以申请破格评教授。
非以上学校的博士,或者本科太差,包括欧洲美国日本非知名大学博士(例如西班牙某大学,日本十几名以后的大学,美国某county/city state university),普通985普通专业博士,211一流学科专业博士:双飞一本编制内讲师,211预聘制讲师(好好干基本能留),985博士后狮子博士后(基本不可能留下来),如果在清北华五或者美国做过博士后,可以申请双飞一本或者二本的副教授。
看了评论和其他人的回答,正巧最近新一届诺贝尔奖又出来了,补充些个人看法吧。
观点1:大部分的博士生太弱鸡,逃离科研是优胜劣汰。我觉得,对也不对。从我带过的学生看,确实有很多不适合做科研:没有刨根问题的精神、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有些甚至基本科研方法都不能掌握。这是我认为他说的对的地方。但是任何教育阶段都有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博士生阶段也是如此。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些我们认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去金融、房产这些来钱很快的领域。甚至有研究生在读到第五年,稍微努一下力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自己选择转成硕士,理由是已经找好了银行投资部门的工作。这些人大都不是因为水平不行而转行,而是希望更快地获得经济独立。
观点2:你没拿到帽子,说明你没有价值。这个观点的直接反例很好找,屠呦呦在获得国际认可前一直在国内没有帽子,袁隆平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他论文发表13年以后的事了。帽子指“四青”以及各种“学者”“计划”的头衔,在现行制度下,帽子对科研人员的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一旦拿到帽子,各种资源都会向你倾斜,甚至会在主动找你。你想投资开个煎饼铺子融资都比别人容易得多。但是一来帽子有限的,二来在你拿到帽子以后,你会发现,你的大部分精力就没法放到科研本身上了,更多的是维护科研圈子的关系、寻找下一个科研热点,以及找项目养你的团队。
实际上,这个观点忽略的一点是:无论国内国外,科研产出的主力,是正在努力追求终身职位/帽子的青教、博士后和博士生,而不是已经拿到帽子的科研人员。如果这部分人人心浮动,仅靠全国屈指可数的有帽子的专家们,我国的科研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最近比较火的张小平离职事件也可从侧面证明这一点(毕竟他没有离开科研领域)。
如何看待西航动力研究所张小平离职一事?1.6 万关注 · 1714 回答问题


观点3:我国科研人员水平太次,大部分都在滥竽充数,不值得给高工资。今年日本人又拿诺奖了,18年拿了18个。很多媒体提到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的数量”人均科研人数是133,而我国是38。知乎上也有相关问题:
怎么看待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数量为38人/万名或0.57/千人(不同来源)?100 关注 · 4 回答问题
也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那是不是我们的科研人员水平差呢?不一定。2018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里,日本有5所,中国有6所,比日本还多一所。日本的最高排名是东京大学的第28名,我国的清华大学则是25名,比东大高一点点。其他榜单的结果类似。也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少在顶尖人才的培养上,并不比日本差。
此外,这个观点没有提到的是,科研活动是要养闲人的,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安德鲁· 怀尔斯发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之前,普林斯顿养了他7年。在这白吃白喝的7年里,普林斯顿付出的是每年18万刀的年薪,而其所在的新泽西州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大概是不到10万刀。
当然,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像帝国主义那样全世界抽血来高薪养自家闲人做科研。不过,至少在当下尼基系数高到无法看清的大背景下,对普通科研人员做些安抚性的工作呢?比如趁税改的时刻,偷偷给我们多涨个三五百?
------------昨日已成东流水,引刀一割断离愁-------------
我在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实验室做科研,我们实验室,谦虚一点说,科研领域国内行业前三吧,基本每年都会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论文,还有若干国际标准,一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什么的。我博士毕业后留在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工作了8年。我实验室去年走了4位同事,今年目前为止已经走了6位,中间不乏副教授,而我们兄弟单位这两年连正教授都走了几位。不过这个问题有点大,另外我理解题主所谓“逃离科研”可能是指“逃离科研单位”,所以下面按我的理解说说看法。
先说一说“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是博士基数变大了,博士生门槛变低了。每年来我们实验室面试直博的学生不乏所谓985、211高校的学生,但是这两年连二本学校的毕业生都开始出现了,虽然也是年级前三。并不是说二本的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培养后一定不如名牌学校的学生(我就遇到过某top2高校学生面试的时候直接告诉我没有编过程不会C不会Java,当然这是个例),但是有些学校在本科阶段连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都没有教过,你让学生进实验室以后怎么和实际项目衔接?
其次是很多研究生并不适合科研,或者说科研相关能力的上限并不高。科研和其他工种一样,都有一定的套路,说白了无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研究生阶段除了实验室会开一些专业方向相关的讨论班之外,基本靠自学和自悟。导师的作用,在于帮你省掉了第一步,告诉你问题是什么,如果碰上负责的老师,会帮你分析问题,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路和技能,只能学生自己搞定。这样导师岂不就是个甩手掌柜?不是。科研过程中,最难的是发现问题,俗称挖坑,而不是解决问题,俗称灌水。其次,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无论哪里的博士答辩评语,都会有一句:“该生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所谓独立科研能力,就是自己可以搞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流程。而然而这一点,很多学生并不适应。我的一个博士生就曾跟我说,老师我还是比较喜欢你给我安排具体的活,不然我总是不知道要干什么。给他安排了具体的活之后,他吭哧吭哧做完了,回来告诉我,办完了/遇到困难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问他遇到了困难,有没有解决办法?或者事情办完了,有没有改进余地?小哥统统答曰不知道。
博士生涯最长8年,一般5-6年,看起来长,对于科研来说往往也就一个到两个课题的时间。如果加上以上种种导致的额外时间的花费,学生在匆匆忙忙凑足了毕业的要求之后,自觉科研是个苦差事,自然也就不会继续了。
说完了“越来越多”,下面说下“逃离科研”。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毕业后继续留在科研单位的本来就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博士生毕业的就业大头,都是工业企业,无论你是藤校还是清北,都是如此。一方面是教职有限,欧美有些院系甚至有不出不进的口碑,容不下数量相对庞大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需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比如微软谷歌BAT都有研究院,比如各大药厂都有研究室。这也是我为什么将题主所谓“逃离科研”理解为“逃离科研单位”。实际上大部分博士的工作,无论在高校还是企业,都是研究性质的,做的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次,“逃离科研单位”最直接的原因,很多答案都说到了,钱。我们实验室所在的研究所,算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三元工资制,即工资+津贴+绩效。其中工资和津贴属国拨,副高一年5万,正高,也是一年5万。绩效则由所在实验室出,以我们实验室保守估计大概全国前三的水平,副高每年能拿到10万,也就是说副高一年总共15万的收入。而我们所周边的房价是9万一平起,还是那种房龄比我年龄还大的老破小。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毕业的薪资水平,大概在硕士生30万,博士生50万的样子,这两年通货膨胀了,大概更高些。最近才走的一位同事,副高职称,去了国内行业领先的企业,年薪80万+,我们实验室老板觉得给低了。
然而钱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当前科研制度对科研活动的掣肘。上级领导曾经给年轻员工开过关心民生之类的座谈会,席间不少青教表示,只要能有我们硕士毕业生的待遇就满足了。没钱,大不了不结婚不买房子(我们实验室不少30多岁没成家的),然而做个科研还处处受限制,这等于剥夺了科研人员最后的一点小爱好。
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拨或省部级的项目,一个小规模团队,2-3个老师,3-4个学生的配置,一年的基本运营费用是100万。而现在的立项越来越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趋势,导致经费越来越难申请。比如原来863计划每个领域定10个方向,每个项目项目100万,各家拼脑洞拼积累,能不能中基本看申请书写的好坏;现在科技部把10个100万集中起来作为一个命题作文的专项,10家单位组一个团队,两个团队相互PK。看上去区别不大,实则千差万别:组团的10家单位,不说有滥竽充数的,起码水平不可能一样,而最终过审,基本靠牵头单位拼凑各家工作的水平。此外,如何组团,谁进谁不进,基本牵头单位说了算,如果科研思路和牵头单位不一致,牵头单位也不会要,否则项目怎么实施?再次,专项一般分一二三期,如果第一期没有进到获得批准的团队里,基本上就告别这个方向的项目了。于是现在造成项目申请竞争异常激烈,背后打点评审团队算是客气的,团队间相互下黑手的,甚至还有单位内部同室操戈的。一不留神被踢出圈子,做好三四年吃糠咽菜的准备吧。
历经千辛万苦项目申请下来就万事大吉了么?并不是。科研是要花钱的,怎么花钱则在申请书里做好预算。预算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一个优盘,每次出差打车的钱,条条目目都要做足,不然就无法支出。做足条目还不算完,报销的时候还需要写明事由和提供证明,包括每次打车从哪里到哪里,停车停在哪里去的哪个单位,为什么要买机器为什么不买国产的机器,为什么要去开会开哪个会,等等……无法提供证明和票据,钱就只能躺在账上,等到项目结束时被拨款单位收走。下次如果再申请项目,申请的经费会按之前项目被收回的比例砍掉。重要的是,科研是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活动,而花钱却要靠项目开始前的确定性的预算。如果预计去参加的会议论文被拒了怎么办?如果研究到一半发现思路不可行,需要换实验仪器怎么办?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打报告申请,从实验室到依托单位,从依托单位一层层交到拨款单位,然后等,有限的科研时间就这样消耗在行政和财务审批中。
最后,科研是要允许失败的,然而科研项目却不允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倒是允许给探索性的项目立项,但是给多少钱呢?不到20万,刨去房租水电学生工资各种交流发表文献,剩下的钱也就够买台PC。于是一个套路就是用已经获得的成果或者预计即将产出的成果拿去写申请书,然后拿获得的经费支持下一步研究,如此鸡生蛋蛋生鸡。但如此的话,第一只鸡从哪里来,空手套白鸡么?
干的不开心,经济压力大,自然走的人就多了。如果说科研单位有什么优势的话,我们比企业要轻松。我阿里的同学每天加班到晚上1点,我到12点。
国内的情况大家都说的很清楚了,我稍微聊一下我在美国的感受吧。
实验室里的博士同事问我一个问题:”John,为什么我突然没动力做科研了啊?你是不是也这种感觉啊?“我笑了笑:”三年前,我就是你这种状态了。“
我们是生化实验室,老美同事是我见过的很努力的美国人,每天早上七点到实验室,晚上六点走,已经坚持了四年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是直奔着教职去的。而我,从我读博士的第一天起,我就是冲着工业界去的。
但是他现在已经放弃争取当教授了,而是下定决心奔赴工业界了。
原因有两个:
第一,时间。美国拿到教职的平均年龄是39岁(我导师告诉我的,我没查过)。博士毕业之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博士后,起码要做个四五年。做两年博士后就找到教职的大牛,我也知道很多。我导师还有我们学院的很多教授的博士后时间都是八九年左右。博士后的低工资,让人做八九年,我的老美同事立刻就跳脚了。他连四五年都感觉漫长。
第二,竞争压力大。我现在做博士后的朋友,前段时间跟我说,他每天早上六点到实验室,晚上七点走。回到家只能逗逗狗,看看电视,然后又来一天。他感觉没有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文章。压力很大。几个国内来的的博士后压力更大。我是个弱鸡,因为见识过太多的大牛,我早早的就把自己归类到“被淘汰者”这类的人了,被学术圈淘汰。
我们化学系,博士的毕业率在50%,有一半的博士,读着读着就跑去干别的了,老美们也是随性。有的博士干了一年,感觉工资太低,直接就走了,留下教授一脸懵逼。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有几个博士quit之后转CS了,现在特斯拉都开上了。还有一个前几天刚拿到了特斯拉的offer。
我逃离科研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累,主要是没用!没有成就感。
我对毫无实际用处的所谓“基础性”研究不感兴趣。对文章灌水不感兴趣。我觉着人活一世,除了吃喝享受,得做点儿什么。Do something!
我是从生物转到化学的,准确的说,是往制药转。我有些受够了某些课题,某些为了水论文而水论文的课题。我觉着,我四五年的青春和汗水,最后变成的就是一篇篇数据库里没什么人翻阅的文章,很不值。不要拿大牛出来杠,我只是说自己。
既然我学了生物,又搞了化学,为什么不能往人类迫切需要的地方去研究呢?为什么不为攻克各种疑难杂症而努力呢?所以我想去工业界,去制药公司,进相关疾病的研究组,当一个实验员。
刚来美国的时候,英语不太好,导师因为我的生物学背景,把我转到一个生物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适应一下。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做某个没有营养的课题,后来实在受不了了。课题本身就有问题,不能说毫无意义,但也差不多了。我做了一堆实验数据,文章也水好了,可是那个老师就是按着不发,继续让学生研究,做实验。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想要逃避教学。学校规定,有研究项目的教授可以减少教学安排。我的一年多的时间啊,干点儿什么不好。哪怕去工地搬砖,这房子也盖起来了啊。
那一年,我就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废物,对社会没什么用处,心情很糟糕。我需要到教会做义工,给别人除草刷房子,让自己感觉自己还有点儿用。沾上涂料的T恤还放在我的衣柜里,每当看到它,我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所以我从来不嘲笑别人,也很同情和理解那些跳楼的博士。在我读博的至暗时刻,也曾想过。。。
事实上就是没得做,没希望。
即使你第一学历985,有境外经历和科研能力,即使你不缺钱,父母愿意给你吃给你穿给你买房,你根本不愁生计,你一样也要面临极艰难的困境。
我就是不愁生计的那一类博士,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拿生物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现在确定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很大可能做不出来),用半年一年的时间去仔细考察调研,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确保我的理论基础可靠。
然后开始预实验和正式实验,三次生物学重复,每次生物学重复三次平行,期间不断优化实验条件,每次优化都再次进行重复过程,确保结果可以复现。
如果是单纯的体外实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连续半年不停歇,加上动物实验,就很难讲,因为一次动物模型构建就需要两个月以上,而现在的大文章基本都要求你的动物实验。
然后分析与讨论和撰写文章需要几个月,外审几个月到一年。
你们算一下,用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流程,确保重复性和真实性发出来的文章,到底需要多久?
那些一篇篇流水生产,一年内就产出的文章,可信度到底是多少?据我所知,哪怕是清北,严格进行重复实验的人,寥寥无几。
但是,现在稍微差不多点的,有科研条件的高校准入门槛基本上是至少三篇二区以上的sci,否则你想都别想。
即使依靠灌水进去了,非升即走是三到六年,任务繁重。在这一制度下,如果不想灌水造假,除非抱住学阀的大腿,基本上没有任何活路。
在这一大环境下,有理想,有学术良心的博士生们,有的不会选择回国,回国的,很大一部分都会陷入绝望与挣扎。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也许是光明的部分我没有看到。我也希望有人来告诉我,仍然有希望与未来。能坚持到博士的,即使嘴上说不想弄了,其实心底谁没有一个科研梦呢?我看到华为搞出5g的时候我发自心底的高兴,我看到光刻机有进展的时候心里也默默为他们加油,我看到中国没有特效药的时候我恨不得自己过去一起弄,我不想报国吗???我不想我干嘛学这个挣不来钱,还累得要死的鬼专业???
除非出国继续博后生涯,并且再也不回家,我也打算毕业后就想办法离开了,我真的感到很遗憾,也非常伤心。
我爱我的国家,但有的人,他们在毁坏中国的未来,他们针对于青年学者和科研态度的恶意和轻蔑,已经满溢了出来,且臭不可闻。
更新
这篇回答是我闲暇时为了发泄负能量随手写的,本意并不是引起关注,但是没有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看到的人比较多,为了保护我自己的隐私,我删除了我的个人经历与细节,由此可能导致部分文本逻辑不连贯,请见谅。
此外,针对于一些认为正在痛苦挣扎的人是没有能力所以才抱怨,才觉得心酸辛苦的评论,我想说我也是跟风灌过水的,我有还不错的文章,否则我是申不到那些带奖海外博士offer的,只是我并不以此为荣。我相信有共鸣的博士们也并不是没有发文章的能力,恰恰相反,很多不满的人,自己的文章影响因子很高。
另外还有很多事情我不能讲,也不敢讲,讲了我这个帖子估计就没了,我也不想被别人找上门,毕竟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能量。
这两天有很多评论和私信,我精力有限,难以一一进行回复,只能在这里祝大家一切都好,幸福顺遂。
来更新,之前宣讲会,吉林大学来我们学校招博士后,要求有两篇顶刊。
我诚恳地问一句,吉林大学自己的教授们,有几位在三四年内发了两篇顶刊?
这个话题,说起来真是心酸。
说一下我自己的原因吧。至少在我认识的博士群体里面,我觉得我的想法跟绝大多数博士都有共鸣之处。
我的专业是化学类专业毕,TOP2。
第一点原因,我们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还停留在只谈情怀的时代。
大多博士毕业与博士后出站之后只能拿到讲师或者是副教授的待遇,年薪可能就十几万出头,很少听说有过二十万的。
come on,都8018年了,这么一点待遇,离我目标中的体面的生活,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我不矫情,我也不奢侈,我就想要个小康生活,不过分吧?
寒窗苦读数载,拿到了国内最顶尖学校的最顶尖学历,结果得到的的薪水不如随便哪个二本三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甚至不如一些学的好的专科生,更被家乡里那些早早辍学做小生意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完爆。
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呢?说好的知识分子受尊重呢?
抱歉,我真是无法不逃离科研,留在科研界,我可能真的无法养活自己。
情怀是好,但你得让我吃饱肚子啊。
有人可能会说,还是你自己不行,谁说科研待遇不好?你看“青千”给的待遇,五十万一百万年薪不也有吗?
是,没错,但是,你怎么不说比例呢?拿到青千的人,能占博士和博士后群体的千分之一?恐怕连这个比例都达不到。
而一个行业或是职业,只能由前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瓜分利益的话,大部分人选择离开,又有何不妥呢?
说穿了,科研界,还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模式。
我只是不想成为那堆任由所谓成功学者肆意踩踏的白骨。
第二点,现在的科研界,与其说是科研,倒不如说是期刊灌水的专职行业。
所有化学的二级学科,几乎都在炒概念,刷文章,灌水,换汤不换药。科研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程序式流水加工,或是博眼球、跟风、炒热点。
石墨烯好发文章,就一窝蜂搞石墨烯,似乎石墨烯简直就是上帝一般的存在,万金油一般的神奇材料......国内某研究员竟然说,根据他的研究,石墨烯能治脱发......
钙钛矿好发文章,就说自己的钙钛矿器件转换效率多么牛掰,完全不提它的最实际的稳定性问题。
稍微做了点高产率的有机反应,就说我这是点击化学新反应。
做了点高分子反应,偏要说我这是模拟了蛋白质的进化,甚至能够吹到物种起源的话题。
只是那些没节操的小喽啰在炒概念?
鄙人不才,也读过专业内几千篇文献。国内院士、长江学者、青千带头灌水炒作的大有人在。甚至很多学者,就是靠灌水发的文章评上的头衔。
反过来,他们靠着灌水出来的那些所谓的高影响因子文章,又忽悠了国家大批的项目和经费。项目结项时,没有任何工业价值,只有残存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学术价值。
很多研究,本身没什么价值,所以只能靠炒,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这样子的科研界,不进也罢,我不想成为连我自己都恶心的项目骗子。
后来我毕业了,误打误撞进了半导体工业届。
以这个行业开出的待遇,给了我最大的尊重;以这个行业对整个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甚至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给了我最大的存在感。
我真是感谢离开了我所在学科的科研界,或者也可以说,谢谢科研界淘汰了我。
当然,我并没有说科研一无是处。对于热爱科研的人,你也很难让他选择科研以外的职业。
逃离不逃离,无关对与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愿每一个Phd,都能为这个社会的进步,以最大的程度发光发热!
作为一枚low逼之极的土博,不继续从事科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中国的牛人很大一部分都继续读到博士,从事研究。导致牛人太多了,竞争大,普通人根本混不动。年轻老师中,到处都是四青学者,压力太大了。
2. 做科研很难受。不是因为不喜欢,是之前长期被老板支配的恐惧带来的心理阴影。
不过还是要说一点。就科研本身来说,还是非常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内容。如果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这份工作可以让你常年处于G点,成就感远超其它搬砖工种。
非常建议衣食无忧、家产有一个小目标的同学们投身科研。
普通人,要买车买房攒老婆本的就算了。我因为读了几年博士,已经远落后于原来的同学,目前处于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博士开始逃离科研,大概出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1. 你原本以为学术圈是神圣的殿堂,却发现是个等级森严的封闭小圈子。
2. 你原本以为你的终点是成为高贵的科学家,却发现渐渐成为了论文作家。
3. 你原本以为某火热的领域指引着未来的科学方向,却发现是一群人在自嗨,在炒概念。
4. 你原本以为一些新兴学科很前沿,很高深,却发现是新瓶装旧酒,是三十年前做烂的东西改了个高大上的名字。
5. 你原本以为交叉学科是思维的碰撞,却发现是两个领域沆瀣一气,排列组合,互相灌水。
6. 你原本以为创新应该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性能,却发现是炒菜,是炼丹,是排列组合。
7. 你原本以为你已经做好准备在学术的海洋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却发现跟风灌水炒作发流水线文章的人过的比你舒服。
8. 你原本以为学术必定是拓宽现有知识的边界,却发现好多研究是知道答案凑过程,是先射箭再画靶,是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
9. 你原本以为科研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却发现你谁也不敢批判。看看你在论文introduction 里面介绍别人工作时那个唯唯诺诺的样子吧,反复想:“这个However 放这里是不是措辞太严厉了,万一编辑把论文送到这个人手里怎么办啊?可是这个人的工作真的有这个问题啊,好想批判他呀。唉,算了算了……”。再想想你在回复审稿人意见时那个点头哈腰的狼狈样吧,心里想的是:这个B懂个毛线,键盘上敲的是: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对我们的文章帮助非常大,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
10. 你原本以为只有底层科研民工才灌水发恰饭文章,却发现好多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是凭借灌水上位,只是后者更精明,更善于包装。
11. 你原本以为从博士到教授一路走来的导师一定是博闻强识,却发现他狗屁不懂,还爱瞎指挥。
12. 你原本以为让你导师眼里有光的课题是你未来努力的方向,却发现只是他画的大饼。
13. 你原本以为导师给你分配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对你的另眼相看,却发现你是组里第一个做这个方向的炮灰。
14. 你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在小课题组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却发现你所在的实验室连基本的设备也买不起。
15. 你原本以为师兄师姐会知无不言,倾囊相授,却发现只是同事关系。
16. 你原本以为读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攻科研,却发现还要帮老板写本子,做项目,陪饭局。
17. 你原本以为一同在学术路上奋斗的博士朋友是知己,却发现大家私下互相鄙视,你不屑他的论文跟风灌水,他指责你的工作毫无意义。
18. 你原本以为科研同侪们应该秉承开源共享的精神,共克难题,却发现涉及到核心细节时合作者只会支支吾吾,说到底谁愿意把吃饭的家伙给你分享呢?
19. 你原本以为你优异的考试成绩也意味着你不俗的科研能力,却发现二者并没有什么关系。
20. 你原本以为985本科毕业的你在读博路上也必定是傲视群雄,却发现自己科研做不过本科出身远不如你的同门。
21. 你原本以为复现已发表的论文能帮你快速入门,却发现根本重复不出来。
22. 你原本以为有编辑和审稿专家把关的论文一定是经过严格筛选,却发现已发表的论文里面低劣的造假层出不穷。
23. 你原本以为你精心构思的idea是开天辟地,却发现上个世纪就有人做过了。
24. 你原本以为你精心打磨的一篇论文终于可以投出去了,却发现三天前有个和你idea一样的论文见刊了。
25. 你原本以为大佬提出的理论是黄金法则时,却发现用在你的研究上不一定对。
26. 你原本以为你这次心血奋斗的工作有机会冲击顶刊(会),却发现因为你的通讯作者不是大牛,被编辑直接拒了,连审稿人的面都没见到。
27. 你原本以为某些高分期刊(会议)上面的文章都是优秀工作,却发现上面混进去了太多远不如自己工作的水文,可偏偏自己投过去老是被拒。
28. 你原本以为审稿人都是专家,却发现他可能是个外行硕士生。
29. 你原本以为论文的作者顺序是按贡献排,却发现是按利益,按裙带,按老板安排。
30. 你原本以为只需要在自己的小研究领域里做出成绩就行,却发现评国奖,找工作时,被拉去和其它领域的人一起比较。
31. 你原本以为大佬在讲座上讲着自己的研究很激情,很投入,很专业,却发现他可能什么也不知道,是提前排练好的,工作都是他学生做的。
32. 你原本以为学术会议上同行要汇报他们最新的研究,能启发你的新idea,却发现大家都在讲已经发表的工作。真实目的是会议结束后的晚宴,社交,social。
33. 你原本以为你已经告诉自己只要自己进步就好,拒绝和他人比较,无视同辈压力,却发现新来的师弟师妹第一年就发了3篇论文,拿了国奖。
34. 你原本以为你可以向昔日的同窗好友,哥们闺蜜,诉说自己的不易,却发现只有当他们给你发结婚请柬时才在微信上尴尬地聊上几句。
35. 你原本以为学术上的成就感能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却发现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年龄,遥不可及的婚姻,日渐稀疏的头发。于是你渐渐开始不再心无旁骛,坚毅的心开始动摇。
36. 你原本以为大家读博都是清苦的,和你过得一样惨,却发现周围好多人科研,爱情,金钱样样都有。
37. 你原本以为读博士能让你野鸡变凤凰,却发现做科研这个活其实更适合本身就衣食无忧的人。(话说几个世纪前做科研的人还真全是贵族子弟)
38. 你原本以为读博士的学校已经足够好了,却发现老是有人问你那说不出口的本科出身。
39. 你原本以为大不了老子以后不搞学术,却发现自己除了写论文好像也不会其它技能了,科研好歹会点(但不多)。
40. 你原本以为科研上不得志,以后毕业进企业也是一条退路,却发现自己这个专业,博士毕业也没公司要,或者有公司要工资也少得可怜。终于,你愤怒了:就……这点工资吗?我可是名校博士啊,喂!于是进退维谷之下,你彻底失去动力,开始摆烂,手指像被封印一样几个月敲不出一篇论文。
41. 你原本以为博士毕业是终点,却发现只是拿到了进入学术圈的入场券。
42. 你原本以为千辛万苦拿到博士学位能让你找个教职,却发现高校要求逐年提高,还需要做博士后。
43. 你原本以为做完博士后拿到一个高校的特聘副教授岗位就可以安心上课带研究生了,却发现是非升即走。
44. 你原本以为去个很差的学校躺平慢慢来就好了,却发现那种环境你想做学术也做不了了。
45. 你原本以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彻底放弃成为高校教师这条路,却发现自己始终不甘心这读了快三十年的书。
46. 你原本以为学术圈是一时的风气不正,却发现黄河水从来都是黄的。任何圈子自有它的运行规则,而自命清高的你,不愿意同流合污,最后发觉面前只剩一条路:滚。
47. 你原本以为向圈外的人揭露真相,能帮助抵制这些不正之风,却发现既得利益者们共同把圈子里的秘密守护得很好。而你的愤世嫉俗,只会被当作loser的无能狂怒罢了。
48. 你原本以为所有人都和你一样开始反感科研,开始摆烂,却发现也有人在这个圈子里游刃有余,名利双收。你嘴上不屑,内心深处却也开始羡慕他们。
49. 你原本以为所有人都把做科研当作混饭技能,却发现也有人出淤泥而不染,在默默坚持最初的科研理想,意识到小丑竟是自己(在这里向所有黑暗中依旧保持那份初心的人致敬!)
50. 你原本以为是你主动逃离科研,却发现是科研把自己淘汰了。
(以上是三天前我在另一个相关问题下我的回答的精炼和补充,都是自己在这个圈子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想。我知道你不一定认可每一条,但如果你也是圈内人士,你一定清楚里面好多就是事实。)
无论你以后是选择继续做科研也好,或是退圈也罢,再次祝大家都顺利,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教师节去探望老板。
老板得知我最近一门心思搞科研,一个礼拜就上一个门诊,差点给我两个嘴巴子。
然后给我讲了个故事。
我老板读大学的时候,下铺是他的老乡,典型学霸。
80年代,还分配工作呢,大学压力并不算大。
但是这位学霸前辈唯一爱好就是学习。
当年他们的日常是:
学霸天一亮就起床在走廊上背单词,到点了回来叫大家起床一起去上课。
晚上我老板踢球到天黑回来,学霸也回来了,刚复习完。
我老板去洗澡,学霸在走廊上借着灯光再温习一会功课。
毕业以后,我老板回家乡,学霸继续深造。
硕士读完就是博士,博士读完,学霸说:“做科研不去美国,不是浪费时间?”
一张机票走人,做博后。
将入新世纪时,学霸出了站,手里文章不少,拒了个教职,准备报效祖国。
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选择在美国再待几年。
原因1:当时国内太穷,待遇极差。
原因2:高校刚好没位子,提供不了理想职位。
原因3:最重要,某诺奖实验室的大牛向他抛出橄榄枝,这对事业发展极有帮助啊。
留下,再来一站。
可惜,科研这玩意不讲逻辑,遍地是陷阱。
诺奖是给十几二十年前的研究成果的,等到诺奖颁发,实验室是否还有往日荣光,得打个大问号。
学霸前辈万万没想到,自己到哪都能做出成果,到了诺奖实验室,反而一无所获。
美国待不下去了。
04年高校大扩招,满地都是职位,凭着学霸前辈的能力和履历,进985带队毫无压力。
我老板也劝他回国。
当年联系了南京皮研所,已经说定。
可是困难还是不少。
第一个阻碍是学霸的两位父母。
二老天天和人吹牛,说自己儿子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如今在美国做科研,转眼你回国了,别人背后还不说你混不下去了,多没面子啊。
第二个阻碍是学霸的老婆。
人家远跨重洋跟你来了美国,什么苦头都吃了,好不容易拿了license,当了医生,你和我说美国医生不当了,回去当中国医生?
这两个困难都能克服,可还有第三个。
前辈的孩子已经不小了,接受的都是美国教育,你突然让人家回国内,去高考炼狱场厮杀?
不能适应怎么办?长大了没学上,靠父母养着?
权衡再三,还是留在美国吧。
当医生肯定不靠谱,等流程走完估计都50了,只能继续科研。
学霸和我老板一直关系不错,又是老乡,他父母的健康问题基本都找我老板。
之前老板还听到二老在外面和人聊天:
“我这个假牙,是找X院长做的,今天过来,找他学生修一下。我儿子和X院长是同学。”
“你问我儿子啊,他当年全市第二名考去北大了,读完博去美国了,现在搞什么科学研究,我也不太懂呢。”
旁人肃然起敬——大科学家啊,了不起了不起。
事实上,如今的学霸前辈在做什么呢?
每天早上起床,给老婆孩子做一顿丰盛早餐,然后开车送老婆去上班。
回家以后把家里草坪剪一遍,再修修房子。
磨磨蹭蹭过了一天,老婆也下班了,开车把老婆接回家。
每天的快乐时光,就是晚饭后,和老婆窝在沙发上,看“爸爸去哪儿”。
----------------------------------分割线--------------------------------
我老板说他下铺的同学时,提到这么一句: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老婆带去了美国。
也许这就是他的追求吧。
聊一聊作为一个科研phd狗生活状态吧
因为签证的原因暑假不敢回国,所以和许多人一样都是留在学校继续磕盐。一年多木得回国,幸福感-5;
异国他乡,身边的交际圈本来就不大,而如果是像我这种不那么social比较宅的人的话,其实感觉会更深一些,日常娱乐活动和国内比会少很多,想看哪吒木得看,想去ktv人又太少,幸福感-1;
女(男)票在同一个地方的还好,异地狗幸福感就要-X;
早上起来可能会因为昨晚睡太晚然后起的很晚,到办公室发现同办公室的大佬已经早早到了写了好几页Note了,羞愧+1幸福感-1;
暑假没有课程,每天就磕(hua)盐(shui),合作者一直没有update,拿不到样品我也木得实验做,进度一拖再拖,只能搞搞理论,幸福感-1;
研究的方向没有进展,仪器可能又会坏掉修好久,出现了各种奇怪的结果无法解释,这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幸福感-2;
刷最近的文章或者arXiv时候,发现认识的某某同学又有新文章了,隔壁大佬又发NS了,看着自己满是Bug的代码叹口气,感慨一下自己为什么那么菜,幸福感-3;
好不容易bug解决了有点结果了,仔细想想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无论是对人类探索知识还是对业界来说,大概率没有什么卵用,幸福感-3;
然后划水的时候发现某某同学转行业界,比如转CS去了google/microsoft等大厂,年薪几百k刀起,然后自己就会化身柠檬 = =,幸福感-1;
晚上回到家吃着千篇一律的照烧饭(因为懒好久没自己做饭了,近的地方又木得好吃的),看着B站的烧烤类节目人生一串强行下饭,好想回国吃好吃的,幸福感-2;
吃完饭不想去跑步,想起白天划水太多要不看看文献干点活吧,有实验就去xjb搞会实验,然后中间大概率会刷会视频什么的,洗漱一会就快该到正常洗漱睡觉的点比如11点多了。洗漱完睡不着,躺在床上会思考人生,比如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科研方向可以搞啊,能不能毕业啊啥时候能毕业啊之类的,然后失眠,失眠会到1点以后,最后听着郭于的相声(原来那些传统小段是真的耐听)慢慢睡着,幸福感-3.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失眠的经历,感觉我已经对褪黑素免疫了= =
所以你看啊,这么多因素,就很容易让人陷入低谷。除了众多答主提到的未来道路外,当下的生活也会更博士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其实对个人而言,即便如此phD的生活还是有许多许多乐趣的,而这些乐趣大都来源于科研本身
比如晚上失眠的时候想到一个绝好的idea,感觉做出来可以发Science (醒醒)。虽然最后往往发现不可行/实验太难/已经被做过了/没卵用,但是想到一个点时候的兴奋,或者突然理解某个东西时的感觉会让人有很大的满足感, 再加上导师nice的鼓励,日常的一些商业胡吹还有画大饼,嗯幸福感+10.
生活上也其实会有这样那样的乐趣,而这些则大都来自自己去探索新的方向。比如可以打打游戏,曾经打美服的王者农药打到全服前100高兴了一晚上;还可以去周围的一些活动,追追剧,玩玩吉他之类的╮(╯◇╰)╭ 幸福感+N.
对最近的我来说N取决于最近打游戏赢了几局╮(╯◇╰)╭


窝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姓不姓福
本科上过一门课,人体生理学,我非常喜欢,可惜只有四五个学生选了那门课。
老师是从北京动物所刚毕业的博士,放弃了去美国做博后的机会,选择回到大学来。他人很好,可是有点害羞,可能不是很擅长交际。我去过他的实验室几次,几乎是空的,什么设备都没有。他回来一年多,大学许诺的项目启动资金都没有兑现,言语中挺后悔的。
现在教授选拔越来越变态,基本上只看成果,然后很多其实私德非常糟糕,我们实验室现在还有好多为学术献身的年轻人,唉。看着他们跳火坑而无能为力。家境好的衣食无忧的也就罢了,有些明明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啊!为科研献身这不太现实吧?
而且高校内卷严重,45岁以下,基本全是名校博士。
研究内容各种改变这改变那,总之高大上。
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就三十了。
人生前半场,一无所有。
一看招聘就崩溃。非985,?;没有二区以上paper,?;没国外经历,?。一看都符合,碰到关系户,接着??。
项目很多时候是看关系和交际的,都差不多的条件下,当然是给认识的人啊。
你要争夺资源,只能social,social,再social,一众大牛小牛都是social高手。
每多一个点赞或评论我都会心生一次感慨:有这么多读博读得痛苦的人。
大家的评论我都有仔细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样有力的回复才可以切实地给到正面临压力的你支持。
作为一名心理学博士和一名心理咨询师,一方面我自己亲身体验了读博的艰辛,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博士生群体的客观压力和相应支持的严重缺乏。
例如Nature、Science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均有研究或报道显示博士研究生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甚至是精神问题。








有学者分析了造成博士生心理症状的最相关因素包括:科研工作的高要求、工作生活家庭矛盾、导学关系的不匹配等。
但是这些似乎都是客观上较难更改的现实,我们怎么才能哪怕部分缓解心理压力却没有相关组织或人员给出系统而有效的方法。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最近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完成了,回想这五年辛酸苦楚,很想为还在备受“折磨”的朋友做点什么。
我个人觉得增加人际支持是一个可能有效的方式。
所以,有科研不顺、论文被拒、导学矛盾、毕业延期等相关困扰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我虽然没有太多经验,但还是有很多教训,而且你不必顾虑相熟不好开口,我愿意倾听且保密。
————————以下是原答案———————
去年的这个时候,跟我妈说,
如果年底还发不来文章,就不做科研了。
我妈说,好。
然后过去一年,无数次投稿拒稿再投再拒重做重改,
陆续中了3篇SSCI,
但我一点也不开心。
我朋友说因为这份成绩里没有一点运气,我靠的全是一点一点的努力。
之前看《奇遇人生》窦骁那期,他们要登峰,但天气一直不允许。
他们能做的只有等。
无限的未知和不可控吞噬着人的激情、期待、信心。
我哭了。
最让人耗竭的不是你得不断努力;
而是你不知道你得多么努力以及努力多久,才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场大型运动会,每个项目都有几十个运动员参加,最后只有3个人/团队拿到金银铜牌。请问其余的运动员为什么“逃离”奖牌?
科研其实不就是一场跨度10-20年的运动会么?博士录取通知书是入场券,博士毕业是初期拣选,找博后是县市级比赛,博后到tenure track是进省队,正式教授相当于有编制的各个地区俱乐部成员——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教授水平的差距,也可以类比不同国家不同俱乐部的水平差距;至于各国的知名科学家自然就是国家队。虽然类比不完全恰当,但各个阶段的淘汰比是有可比性的。不是逃离科研,是被科研淘汰,主动和被动要搞清楚。
四更。难得有一个高赞回答,后来的选择还是挺打脸的,就删除了这个回答。现在觉得还是有必要小小地总结一下这段从学术坑里跳出跳进的经历,如能给观众有些启发也是好的。
是的,在consulting工作了不到一年之后,我拿到了某双非高校的讲师offer,又回到了科研这个行业,但准确地说是去做了教学科研岗,开始承担教学任务,算是进入了教育这个行业,而不单纯是科研。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发现自己没办法单纯为了钱,安心地做生活的乙方吧。
其次是,我不得不为了项目,为了老板的需求,几乎动用了我所有的高校的医院的关系,问老师同学朋友各种在他们看来神奇的问题,但我从事的工作却不能给他们任何帮助。换句话说,我拥有的,他们不在乎;我需要的,却只有他们能给。我能感觉到,自己如果再这么耗几年,可能就“社会性死亡”了。
(未完待续)
-我是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三更。最近这个问题每天的点赞数突然变多,估计是话题热度又被知乎人为升高了。正好毕业后上班一段时间了,分享一些感受吧。
整体感受确实是很好,精神状态比读博的时候好多了。尽管consulting也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工作,加班熬夜是常事,但只是身体上比较辛苦,精神压力比读博小太多了。原因有三:1.现在的工作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和methodology,只要能以终为始,按照methodology做下来,至少能保证有结果,不至于做了好久一无所获。
2.工作上很快就能有反馈和意义感,参与的都是真实的行业中的项目,做的工作是切实能帮助到别人的,比基础学科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让我觉得更有动力和意义。
3.收入上的巨大提升和可观的增长空间让我对未来乐观了很多,不用再像过去那样生活在窘迫和对未来无尽的焦虑当中。
最近了解到的,博士转行的挺多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对而言名校转行会容易一点,只要勇于尝试多少都会有一个还不错的结果。大神就不说了,就算学了生化环材也能照样去谷歌、摩根大通,和学啥关系不大。个人以为转行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盲目去追热点不可取。比方说我觉得对于家境殷实、追求稳定的同学,去考个选调生公务员之类的,比三十左右从头来过转行码农要合适多了。但要是想赚钱养家,还是要选一些风口行业。钱多事少离家近,三者最多选一项。当然一切的前提就是,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适合哪些不适合哪些,再去选择转行的方向,不能盲目转行。最最重要的就是行动了,没有行动一切都无从谈起。
想想自己也算是所谓“逃离”了科研,从最初的一腔热忱到黯然离去,难免唏嘘。这个话题就告一段落了,做人还是要往前看。
祝每个想离开科研转行的同学,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一切顺利,前程似锦。
------------------------------------------------------------
看到评论里很多人问我最终去哪里了,我表示一直很想回答,但最近秋招才结束,来正式答一发,说一下对生物博士找工作的一些体会,求轻拍。
先说结论:最后去了一家global consulting firm,算是得偿所愿。同时拿到过药企的R&D和医学相关岗位的offer,但最后都拒了。觉得和consulting比起来,还是很容易看出最优解的。
谈谈找工作。我这里说的主要是研究方向是医学药学相关的生物博士,如果是学农林牧渔微生物或者发酵工程之类的,应该会有一些差异,但我没有做过调查就不评论了。首先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选择。体制内,做科研的话土博其实没什么路可走,即使是清北复交中科院毕业的想要去一个像样点的地方,不出国做几轮博后带几篇大文章(单篇IF>20)是不太可能了(当然博士阶段就有CNS的大牛不算)。否则就是去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普通高校找个教职。不过现在即使是去这些地方,想像前辈们一样养老是不太可能了,高校招聘博士就是为了出文章申课题,科研压力很大,薪水嘛,如果让人满意的话就不会有“工蜂”、“青椒”这样的称号了(参见《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医院的科研岗也是一个选择,属于医院内部产paper的专职位置,优点是和医生比起来工作压力小,不用值夜班,但是据说晋升机制不明朗,收入也很一般(毕竟医院的核心岗位是临床医生),而且万一以后医生晋升的指南针变化了,不再唯科研,这个位置的从业者就很尴尬。除了科研相关的岗位,另外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我看了很多学校招聘网站和招聘官方微信上的推送,公务员、选调生的职位还是很多的,但看到专业要求就傻了,基本上被财经、法律、计算机、文学、管理、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包圆了,尤其是好单位好职位,无外乎这些专业。生物专业的只能去申请一些不要求专业的岗位(非常少,而且通常是非核心岗位),或者是农林牧渔的一些岗位。考虑到这样的现状,而且本人家里没有矿,最多掏个首付上车,需要自己还房贷,想要在一线城市扎根,体制内的薪水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我也就断了去体制内的想法。
说说体制外。个人觉得当前生物博士去体制外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主要是药企的研发岗位,还有一些MSL这样的医学部职位,但数量很少,而且生物博士专业上对口很难。诊断、生物试剂、医疗器械这些公司和行业我没尝试过,有经验的大佬可以补充。虽然外企的研发部已经被裁撤得差不多了,但是大量的CRO、内资药企、尤其是startup还是很需要博士的。不过薪资也是层次不齐,我了解到的从12k-20k不等,15k以上算是比较优秀的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YMKD这家公司,宣讲会上他们表示博士能给到19-30W年薪,行业领先,不知道真实数据是怎么样,但据我的信息确实是行业里相当有竞争力的薪酬了。校招时间非常早,开完宣讲会第二天就面试,一般硕士和本科当天就给offer,博士要去公司做presentation,会在校招开始的时候收割一大波应届生。但是工作地址实在是太远了,魔都边缘的边缘,办公和实验环境也比较压抑。好处是作为乙方workload大,员工对benchwork非常虔诚,应该是能学到很多实验技能,想要做R&D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除了CRO,一些startup也在疯狂招人,但是要注意辨别公司靠不靠谱,尤其是在当下资本寒冬的大背景里。这几年资本在医药领域的快速扩张,解决了很多生物博士的饭碗问题,但是现在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风投也融不到钱,况且生物医药又是一个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获得盈利性的现金流,估计明年要死一大批startup。讲一个我自己看startup的心法,就是看它的核心团队是不是科学家+商业大佬+临床的三驾马车并行,即使是非常初期的小startup,假设没有临床和商业运营,创始人也要有很多年的工业界经验。警惕那种纯学术背景出来创业的团队,接触下来觉得想法天真,严重不靠谱。药企的R&D和CRO的工作内容差不太多,不同之处要自己设计实验,其它就不赘述了。
还有就是跳出生物医学的圈子找工作,考虑的大概就是咨询金融CS,其它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CS的话本人没有考虑过,主要是觉得自己不擅长,而且CS职业的黄金期是35岁之前,科班出身的码农都要考虑自己35岁以后怎么走,而一般博士毕业基本也30左右了,如果不是天赋异禀的生物博士,我觉得这条路并不适合。转金融的话比较合适的就是医药、化工、农林牧渔行业的行业分析师,一般毕业生进卖方市场比较多,买方也会有,但顶级买方进不去,一些五花八门的小私募、还有非常少数的公募基金会招人。无论是去卖方还是买方,实习都是前提条件。如果简历上一份行研的实习都没有,简历关肯定是过不去的。另外就是今年经济形势差,很多券商都不招人了,大量名校金融背景的学生都被拦在门外,转行的生物背景学生想想就觉得很冷。咨询行业和金融有相似之处,首先是学校背景,清北复交南大浙大央财上财or英国top4or美国top30会比较稳妥,不同咨询会有些许差异的target school,但总体差别不大。其次是实习经历,要么有top咨询的实习,要么有世界500强或者BAT或相同level公司的实习,最好和想去的咨询公司的专长领域契合。至少一份,至少。因为商科学生的实习背景通常都很吓人。实在不行远程的PTA也要有,最起码简历不能是一片空白。但我比较推荐onsite,氛围是完全不同的。准备case interview,一定要形成structure thinking,多和别人mock,自己总结框架。自己看书是没用的,我第一次面咨询case做得很惨,原因就是一个人看书,没练习过很多次的话,临场完全hold不住。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现状不满就一定要行动起来,每个人的路都是要靠自己走,没有人会给我们答案。祝愿每一个想转行的博士,都能拨开迷雾找到自己的路。
------------------------------------------------------------
不邀自答,算是对几年博士生涯后给自己的一个答案吧。
本人生物狗一枚,请注意当年不是被“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骗进坑的,而是真的很喜欢生物。大概小学的时候就认定自己将来要做生物学家,初中的时候就把高中生物基本学完,高一就开始准备生物竞赛,虽然最后失利但还是拿到某教育大省的省级奖项。这次失败对我打击特别大,让我一度想放弃学生物,但后来还是觉得自己特别热爱这个专业(手动捂脸),本科还是三个志愿全填生物技术地进了生物的坑。
本科的时候基本上没考虑过别的人生选择,就是读研-读博-出国博后-终身科研的规划。大学结结实实地当了几年书虫,大二就进了实验室搬砖,一直干到毕业。考研去了一线城市top高校医学院做某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大学毕业在家待了一个礼拜就从一个实验室到了另一个实验室。硕士还没开学就熬了几个通宵做实验,但真的是感到很快乐,也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的单纯。
但是慢慢发现,科研并不想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纯粹。老板想法一天一个变,一直在追赶热点,没有一点连续性,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编一个“好故事”,发一篇“大文章”。自己几个月的工作可能就因为老板的喜怒哀乐瞬间一文不值。人生所有的价值就是一篇paper,一篇paper可能要憋五六年,一篇憋完还有下一篇。有paper就是人,没paper就是垃圾。没有所谓上班下班,所有时间和精力必须在想课题,连睡觉都可能做梦自己在做实验或者投文章。慢性压力让自己快要窒息,同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吃饭就两个话题:吐槽老板和聊课题。至于物质生活就更别提了,博士生待遇五六年都没变过,一线城市的物价早就翻了几番。当然学生时代家境不错的话可以啃老还勉强,实验室的老师的生活就很悲催了。都是国内top高校早年的博士,还有海归博士,个个工作了七八年了还拿着不到一万的工资,在一线城市要养娃供房,生活得尊严全无。老板是情怀党,一副钱真庸俗,我们都是科学家要献身科研理想的论调,孰不知自己的员工可能勉强温饱。科研在这种现状下,早就变了味。但就是要明白这些现实,不理解就无法生存。毕竟paper决定一切,决定一个人的毕业、去留、地位、财富。而如今的中国生物科研圈,早就不是你发一两篇CNS母刊以外的大paper就能逆天改命的时代了。基金越来越难申请,文章越来越难发,大家在一个闭环的圈子里自high,编出一堆自己摸着良心绝对不信的story,疾病的靶点就那么二十年前就研究发现的几个。Poverty+useless,这就是我现在对基础科研的总体印象。
所幸自己一直对医药产业很感兴趣,还睁眼看了看世界,认识了很多朋友,对产业和职业规划终于产生了较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也凭自己的运气和努力获得了前辈在职业转型上的帮助。认识的人里有国内top4本科+美帝top10 master不顾导师劝导回国干marketing的,有国内top2本科+英国top2 ph.D回国干consulting的。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只想像他们一样,每天下班以后能安稳睡个觉,周末抽一天陪陪家人,每年国内或者国外玩一次,平时想买啥就买啥不用纠结。找工作在即,我对自己说,大神都用脚投了票,我一无名小卒在科研上浪费什么生命?去你的科研,拜拜了您嘞!
因为科研真的太难了。真正难的部分并不是学习或者工作,而是把握方向。
科研界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工作:一种是比较routine的,在别人给定的技术路线上进行一些微创新,然后满足你们项目的需求。这种工作有点类似于软件外包,做出来即插即用,但创新性不足,很难让你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另一种属于完全创新性的工作,没人做过,没人知道怎么做,你花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六年时间一头扎进来,不管不顾地沿着这个方向狂奔,极大的可能是做不出成果。就算做出了成果,它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也许你设计的东西精妙无比,但对你们的大项目或者学界并无贡献。
可能有人说:你可以问你的导师啊?导师的工作不就是给你把握方向吗?但事实上,你还是太高看你的导师了。就算是MIT的教授,也不敢打包票说你做这个方向一定能出成果,出了成果一定有用。所以导师叫做Advisor,只能给你建议,但具体怎么走,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说了算。
就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做的这个方向,我导师不懂,指导我的MIT教授不懂,两边的组加在一起也没有懂的,我就完全是凭着一腔孤勇在自己做。后来做出来了,在模拟数据上纸上谈兵,效果还不错;但放到实际的探测器数据上就怎么都没用。我实验了无数方法,天天读论文试模型,终于让我试出来正确的设计。
到这一步模型算是设计好了,你可能觉得就能写论文发表了吧?不不不,你这个模型好是好,但人家实验不认可你啊,人家用传统的方法发了几十篇paper,拿了几千几万个citation,名声在外,为什么要信任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设计的东西?科研圈的大多数人都有路径依赖,毕竟实验的投资都是千万上亿的,能找到最risk-free的道路,就不会冒风险。
到了这一步就是纯凭运气了,我们的实验恰好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而我设计的方法又刚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说实话当看到那张图的时候,我心中生出了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现在我导师和MIT教授在这个实验上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着我的项目展开的,也成功帮我导师拿到了经费,我还帮他带着学生(他还不给我发工资,免费劳动力),到了这一步,才能算是功德圆满。
但是,如果我一开始就没有走这个方向呢?如果我遭遇失败之后就浅尝辄止去做别的呢?如果我没看到那篇关键性的论文呢?如果我的模型最终还是不够强大呢?如果我们的实验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我的模型呢?这一切的一切,只要走错一步,我几年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会觉得脊背发凉。如果再让我从头做一遍,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博士逃离科研吧。毕竟在办公室做安排好的工作,看着账户上的钱哗啦啦上涨,能给你一种稳定的幸福感。
最近又有不少学弟学妹来问我就业问题。
这里只能简单划一个时间节点,在读博第三年结束的暑假,仔细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继续走科研道路。如果笃定走科研道路,读博的第四年第五年正是出大文章的时候。如果想转行,可以在博四第四年开始悄悄准备相关行业的知识储备,方便博四暑假找实习和博五的秋招。
————————————————————————————————————
权当一些个人记录吧。
背景:上海985物理直博,已毕业转行。
在我博三那年,我刚刚发掉一篇NC,个人一作的IF过了25的组内毕业要求(事实上导师这一要求并不苛刻)。手上还有两篇文章的数据,折腾一下运气好的话,兴许能中个大子刊,然后出国读博后,回国混个青千,标准的科研路径。而且当时牛市刚刚过,业余收入也甚为丰厚,正处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态,心想即使以后科研混得不好,搞搞副业也还是可以维持得了生活。
然而当时我的MBB前女友问了我几个问题,“发文章和科研有什么关系”,“找到教职之后真的是你内心希望的生活吗”,诸如此类。较真的她甚至整理了20多页PPT,论证我跳出舒适圈转行到其他行业的可能性以及具体路径(Supplementary Note I)。然而我从小就在贝尔实验室等故事的熏陶下,立志成为一名名垂青史的科学家,对于其他生活的可能性不以为然。
兴许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前女友也许就看懂我更偏向脚踏实地而不是仰望星空;或者我吐槽太多科研圈子中与科研无关的部分,让她判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这些的确日后都成了我离开科研圈的导火索。
与前女友分手之后(Supplementary Note II),我反而能更加冷静客观的审视我所谓的科研生活。的确,那段时间更多关注的都是“selling point”、“good story”、“editor不喜欢这样的文章”等等与科研实际并无关系的东西。渐渐地我觉得,科研圈内,科研无关的事情占了80%,科研层面的事情反而少之又少。“别人之前没有做过的赶紧占坑”(小盘股)、“现在nature就喜欢这样的文章”(题材热点)、“实验结果是对的就行,理论解释错了很正常”(股价涨就行,基本面怎么样无所谓)等等,事后回忆,科研圈的这些做法和资本市场的难看吃相并无二致,不过冠上科研之名显得道貌岸然,名利越多,科研越少(Supplementary Note III)。
而且之后我慢慢了解到,中国科研圈的各种帽子,我除了要花时间写出editor满意,reviewer服气的SCI,还要花费时间写项目本子取悦基金委。这些在我眼里,都是无用功,但将会占领我生活的大部分。我本身就十分反感目前的SCI制度,觉得大量科研人员只是nature出版社的免费优质写手,哦不对,科研人员本身还得倒贴版面费。你完成一个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得到一个清晰的物理结论,花了8个月。然后花了3~6个月反复修改字字斟酌,得到一篇无缝可叮的论文送与审稿人。经过4个月起步上不封顶的来回几轮rebuttal之后,你的论文添加了很多细枝末节但其实主要结论并未改变,终于发表。后面这些漫长的投稿经历,和科研成果本身,真的有什么关系吗?
博三博四之间的夏天,我直接和导师挑明以后不愿意做科研,导师表示十分惋惜,也还是放我出去实习了。之后博四博五两年,我基本没怎么再做新的大项目,整理整理之前的数据写成文章,带带学弟学妹,摸摸鱼,很快就过去了。
毕业之后在一家量化私募当研究员(Supplementary Note IV),做得事情和读博时候差别不大,看数据找规律,matlab,python,origin这些当初处理数据的外功也都还用得上。我再也不用画几十个图写几十页的rebuttal了。
--------------------------------------------------------------------------
Supplementary Note I| 前女友的PPT比较个人定制和因地制宜,列一下主要内容吧。具体转行方向分两类,一类是和专业沾边的,诸如实验仪器公司(安捷伦,牛津,QD等)和华为中兴科磊之类,这些她要求我自行去了解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第二类是金融行业相关的,主要是咨询,基金行研,量化私募。这一类列出了和我自身能力的契合和缺失地方(swot分析);具体需要找哪些学长学姐了解行业细节并试图获得内推实习机会(networking);什么时候需要完成对应的技能补全,诸如CFA/CPA等证书,面试case练习等(qualification);求职过程的各种时间节点;并且帮我修改了惨不忍睹的简历。各位可以自行参考。
Supplementary Note II| 现在和前女友还是好朋友。现在女朋友十分贤内助,两个人三观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加班一致 ,才能走得更远。
Supplementary Note III|这里我并不是埋怨科研活动本身无意义,事实上基础科研十分必要,但以发论文为目的的“科研”不是。论文应该是杰出科研工作的一个副产物,刻意追求SCI反而带来很多歪风气,影响因子游戏就是一个泡沫。
Supplementary Note IV|附上现在职业的劝退。所谓劝退就是把硬币的另一面展示,凡事都有坑,就看这个坑适不适合自己。
大部分内容删除了,就到这吧。
这就是中国科研界的大部分情况,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圈却故步自封。早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人吃尽了时代的红利,他们那会不用发sci就能毕业,博士毕业就能留校,靠着自己老板的交情学做人就能一步步上教授高工。自己的本事是喝酒吹牛老项目,却要求学生不仅会做科研还得会做人,用各种各样的话术来pua你。自己发不了好文章,却要求学生拿着破idea发顶刊,你还被动接受他们所谓的成功学。
在这种环境下,学术造假成风,大家难以静下心来做科研。短平快、热点话题、ppt式科研才是中国成长起来的快车道。每年国奖评选谁不是一堆文章一堆专利,放在十几年前国奖选手一年的成果就能上副教授,如今却只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变成宣传的嘘头。
这种环境可以产出论文,可以快速复现别人的成果,但原创性的科学与真理却在这里很难开花。
今天看《国富论》看到一句话,用来描述读博期间的那种懒散,无所事事的状态十分贴切。
当然,我只是指对科研早已没有兴趣,浑浑噩噩度日,以致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暂时找不到确切方向,自我打击自信心的这样一群人。我也不例外。
“长期学徒制并不能使青年人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个计件的短工倒很可能很勤奋。因为他从他的每一份努力中可以获得利益。而一个学徒可能懒惰,而且几乎总是如此。因为他勤奋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在低等职业中,劳动的乐趣全在于劳动的报酬。谁能够最早享受到劳动的乐趣,谁就可能最早品味出它的滋味,也就能在早期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个年轻人如果长期从劳动中得不到利益,很自然就会对劳动反感。从公共慈善团体送去当学徒的孩子们通常学徒期比一般的要长,他们通常也变得非常懒惰而无用”
亚当·斯密其实是在阐述当时欧洲的长学徒制度的弊端。当时的欧洲大部分由联合组织的行业为了垄断,都制定一个学徒期,一般为7年,只有通过足够时间的培训后才能进入这些行业。所有这些联合组织统称为university,如锻工university,缝纫university。学生与学徒在古英语中也系同义词。
这段话生硬地搬过来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他讨论的是所谓的“低等职业”,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学校。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会被经常教育要学会延迟满足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这句话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或许在于,尽管博士期间备受打击,却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的“利益激发点”一旦被激活,你就会变得勤奋,变得energetic,也才能开始展现自己一直被压抑的才华和热情。
“逃离”科研才是常态,而且往往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正面指标!
首先必须澄清,博士逃离科研是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只有高等教育足够发达制造了超过科研需要的人,导致科研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内卷,才会有“逃离”这个现象,因而其实科研越发达的国家,就有越多的博士离开科研岗位。看看美国,其博士drop out的比例长期远远高于中国高--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年鉴,美国phd的drop-out rate 高达50%,就是说有一半的美国phd无法完成博士学位离开了,而能够从phd里面最终成为科研单位学者的就更少了。我身边的博士里面(美国、纯理科),最后走上科研道路(在大学做研究)的其实连1/5不到,而这个数字和前阵子NIH统计的从博士到PI的比例~10-20%是比较一致的。
其次,逃离科研其实是个人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你没有读博就没有真正亲身体验科研,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适应这样的生活呢?其实觉得自己不适合还一条路跑到黑才是最愚蠢的决定。当年施一公博士读了一半跑去做生意,差点儿转行计算机,我身边有个mit的博士读了两年跑回国创业了,也有的是拿了个理学博士跑去投行、银行、转行医生、专利律师的。认识的两个当年清北的年级第一后来都是藤校理学博士毕业后跑去搞金融了。
在美国大学有专门的讲座培训博士甚至博士后如何转行,叫做exit program。记得和一个系主任闲聊时他还吹嘘自己如何劝退一个他觉得不适合读博士的学生---那个学生后来经商发了财,还回来专门感谢他。
有更多人的尝试科研,更多的人逃离,才能留下真正喜欢做科研的人,而不是一堆只是为了拿个高等文凭但对科研毫无兴趣的混子。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过去博士学位本不应该有的光环也逐渐褪去,也是社会逐渐多元化的常态。博士学位对应的是社会中特定的分工,而非特殊阶级地位。这对于形成一个扁平的平等社会也是有利的。
———-
补充几句:这位系主任不久前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算是领域里的大牛。他说的时候我也只有唯唯称道。但是心里还是觉得对于别人的人生建议实在需要慎重:毕竟未来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今天看似没有前途的事情,再过20-30年却未必。即使是nobel奖得主,对未来预测也可能非常离谱。
从我的经验看来其实真正适合做科研的人是非常少的,这个在中国尤甚,主要不在于国人智力或者勤奋不够,而是大多国人很容易收到环境的影响难以踏实地去研究真正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反而把精力浪费在追踪热点上(没办法,你不追热点就会导致发表缓慢。)当然这里说的是基础研究,工科应用型博士不在讨论范围。
套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一个人一定要为自己选择负责!尝试,失败,再尝试,本来就是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的正常循环。而社会的进步,就在于给人们以足够的试错空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16 14:28:17  更:2024-02-16 14:50: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