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人大附中今天在北京的地位是怎么形成的?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人大附中今天在北京的地位是怎么形成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 人大附中的成功和人民大学关系大不大?它为何要比清华附中和北大附中都好很多? 2. 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的实力对比关系在过去几十年的消长如何?
1998年教改的影响。
1998年-2000年,北京市曾经进行了一次教改,如果这次教改一张蓝图绘到底,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了,今天可能不会有学区房的火热,也不会有幼升小,小升初的焦虑。
有的事情,就是从人大附开始的。
1998年-2000年,也有一次大规模的减负,当时声势很大,至少,各区的官方奥数班在2000年一夜全部解散(当时奥数不是你想学就学的,各小学推荐,三年级考试,读四年,六年级参加迎春杯比赛,获奖的拿到小升初免试入场券)。
在这轮减负之前,北京市小升初是考试,减负后改电脑派位,但市区重点自然有特长生的口子,甚至有的学校全部生源都要选拔。
1998年教改提出了几个方案。
第一,所有市重点取消初中部,只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变成高中校。当时北京市25所市重点里,只有四中是纯高中校,这也是四中傲视群雄的原因(1997年四中大概最鼎盛,170个清北,00以后变成100个左右,04后下跌,原因一会儿说。)
于是,各校都取消了初中部,改成民办公助等形式,比如以东城区为例,二中五中都是分校,汇文变成文汇,西城区,师大二附的三帆等等。
第二,取消初中部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改成七八九年级,和小学衔接,就是没有小升初,尽可能直升(现在还在推)。相当于国家管好9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化,9年之后靠自己。
第三,高中阶段。取消市重点概念,搞示范高中。北京市原本是25所市重点,东城二中五中景山55,西城四中八中实验师大二附161,崇文汇文,宣武师大附15回民,朝阳80,丰台12,石景山9,海淀清北人附101首师大附,郊区四个,门头沟大峪,通州潞河,顺义牛栏山,密云二中。
示范校扩大到100所(最后建成了68所)。基本覆盖市区重点和好一些的二类校,大家一律平等,平均覆盖全市,说白了,四中人大附和第一名只能上北航的昌平一中,都是示范校,内部不再有等级区别。
而且当时有个人口预估,就是2003年是生育率最低值,当时北京市出生人口只有4.5万,我记得2003年,东城区中考10000人,只有一半能上高中,但重点高中的校长们却担心,当年只出生了2000人,根本填不满所有示范校。这就是前几年东西城高中率接近100%的原因。当时甚至有预估,最后就剩这100所示范校就足够用了,高中阶段也平等了。
这个方案如果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高中阶段全示范校,是不是很美好,很平等?
但是这个方案未能达到预期。
几个原因。
1,人口增加,1998年扩招后的大学生留京结婚生子,而且当时也是经济发展,另外这一批大学生要逐步替代77-79新三届大学生的岗位。于是03之后北京出生人口开始大幅度增加,之前顶峰学生是1988的18万,现在入学都超过20万了。要注意,北京市的本科以上学位,一直是3万个左右,不论当年出生多少。这个是有宏观调控的。
2,北京市有的中学不归北京市管理,于是他们不参加教改,对,包括人大附。
清北人附,还有北师大的附属,都不是北京市管理,是教育部管理的,教育部,部属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的人权财权都归大学,而不是北京市,它不听你的。
教改前。北京市的清北格局是这样的。四中可以全市招生,掐尖所有。四中生源来源有二,第一,当时北京市很多中学不是完全中学,或者高中很弱,中考录取是从上往下,也就是说,这些学校的第一名都会第一志愿报四中,第二志愿本区市重点,四中考不上不影响后续录取,加上各区自己出题,(中间有几年有市重点提前招生自主命题不讨论,特例年份),于是这些学生都冲四中被掐,第二,就是各市重点实验班的尖子生,他们不愿意本校保送高中实验班,冲四中,相当于今天毁了985保研自己考清北的感觉,当然考不上本校也不保实验班,这些也是大牛。两股力量,四中是一半平民精英,一半中高层精英。最终四中实现300来人100个清北。
其余各市重点,包括人大附,包括二中五中八中,包括郊区市重点,都是从小学竞赛中选拔出自己的实验班,一直重点培养,六年循环到高考,最后两三个实验班差不多考上一半,大概20-50个。
这就是当时的格局,如果教改不打破格局,也不会有学区房,因为我就算在烂初中,我考第一很可能去四中(比我分高的市重点生很可能已经签了保送本校),无所谓啊。哪个区都招生。假如旧格局仍存在,我如果在朝阳,没必要非要去东西海落户啊,考上80,和其它市重点清北几率差不多,80当年也有状元,再高点我还能去四中,同理,在石景山去9和丰台区去12。哪儿都能出彩,旧格局时期,区重点都能出北京市理科状元,比如区重点一级的顺义一中和东直门中学。尖子地理分布相对于今天更平均,其实其它区的孩子也就有了更多机会。
教改来了,各重点的初中部没了,没法自己选拔培养,各小学阶段的杯赛也没了,生源掐断。
但人大附没有参加教改,它不仅保留了初中部,甚至有自己的附属小学,竞赛学校,12年循环制选拔。他保留了原有体系还发扬光大了。
这套体系原本大家都有,而且好用有用,比如在00年前后著名的22中,就是一所普通校用奥数6年循环,把一群所谓“大波轰”的孩子送进清北,一度占全区一半。但教改后都没了。
于是,人大附超过四中,并且远超过其它市重点正好是2004年,距离98教改6年,它的六年循环第一波学生干掉了别人盲盒招生3年培养的。
但需要注意,人大附在中考阶段并非全市招生,外区很少。
于是,教改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本意在均衡化,却又出现了新的极点,并且是非全市招生而是相对侧重本区的极点,这也就使得海淀区成为超级区。因为别人不执行反而在升学时业绩更好,等于大家都在看电影,有人站起来了。现在,四中有了初中部,因为非完全中学越来越少,也难以全市掐尖。各市重点恢复集团化办学,等于自己重新有了初中部和小学,但是衔接还是问题,因为毕竟不是一个单位,人权财权还在区里。
98教改理想虽然好,但后来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对未来长远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预计,也没有来得及配套更多均衡机制(比如确实补齐薄弱区薄弱校的短板),当时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有限,出现挫折是必然的。很多好苗子随便派位去一个烂校,也就耽误了,等高一再开始也很难。(毕竟不是人人都是第一名上四中,而且四中的教学模式和其它市重点不同,更适合普通校初中生,因为它不太拼竞赛而是按部就班教学不搞实验班,其余市重点只是保本校实验班清北,普通班缺资源)
相反,人大附的存在,保证了海淀区的好苗子都有相对多的资源。
怎么说呢,人大附的成功。证明其模式能让好苗子更上一层楼,也带动了海淀整体崛起。但是,相对的,其它区的机会就少了,同等基础下,人家培养出来的就是比你好,而且人家好苗子去人大附的机会多。这自然让大家更愿意去人大附,也有了海淀学区房,因为别的区没有招生名额啊,耽误孩子啊。
但是,全市教育均衡化的长远,也越来越模糊了。
这个事儿,一言难尽。
当然,人大附还有一点很有远见。在北京,90年代是很缺老师的,没有大学生愿意来,因为老师工资低,又不分房。即便很多市重点,教师学历也只是高中,中专,大专,大普,他们有经验,会做题,但是没有大学数理化生基础。但是,高考是大学而非高中出题,如果你学过一点大学物理,高中物理不在话下。
人大附在90年代末,引进了硕士当老师,后来是清北硕士,他们的视野很远。当时,名校本科生,甚至在城里的学校反而被排挤。因为你的领导发现你学历更高时。
举个例子,人大附讲速度时,是用面积法来讲,这就和别的学校不太一样。
后来,他们也有了更多的大学资源,站的更远。这个思路是对的。
更新一下。
人大附之后还会不会如此辉煌?会,也不会。
海淀崛起的另一个原因,其实是西城外溢,西城过去的大院渐渐老旧,海淀的新院子多了,这是城市正常的更替。再早些,还没有人大附的时候,人大还在东城老段府呢,猜猜那时候人大子弟上哪个学校呢?
所以说回来,海淀的崛起是必然的,事物都在发展变化。
所以人大附的未来,对于有更多元想法和本事的家长和孩子,反而不重要。
举个例子,你不用说花学区房的钱,就是把那钱存起来吃利息,(1000万利息就算4%也有一年40万吧),都够让孩子参与国际化教育,qs前100是有机会的,专业还相对热门且有选择余地,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回来,相对而言选择空间都较大,特别是如果去了9-2却专业非所愿的话。
所以其实北京的学区房,名校,很大程度是一种误区。有的人觉得,自己在高考大省都能杀出千军万马,来了北京,下一代还不得更上一层楼?
错!不排除更下一层楼,因为和你孩子竞争的,都是留京精英的后代,稍微偏高的录取率,抵不上这种竞争的难度增加。
所以很多人,早就不玩中高考的游戏了,人家有更好的捷径,弯道超车。
所以,人大附是否还继续辉煌,已经不是那些人考虑的问题,或者说,人大附的使命完成了。在00年代甚至10初,中间家庭甚至不错的家庭,也就几十万最多百万的出国经费,那时候北京一套房子不过几十万(05年之前)。国内好本去海外好硕,需要好高中做前提,现在,人家直接海外本。
他们走了,他们不玩这个游戏了,游戏的必备条件,就不重要了。
那么人大附还会如今天的地位么?
目前支撑人大附的不是高考分数,而是竞赛,竞赛之前对应领军和博雅,现在对应强基。但问题是,不是谁都适配这些学科。人大附用竞赛实质帮助清北在京扩招,因为多的名额不占统考,北京统考的清北名额,早就从20年前的总共600降低到总共200多,但实际录取远多,多的就是各种计划。不过这种计划对应的学科及其未来方向,真的适应每个人么?太多答案回答了。
这种趋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需要意识到,竞赛成功的前提其实是从小掐尖,其它市重点已经重新集团化,只不过,需要很多年重构生源。城市扩张也变化了,连朝阳区也有了不少新的大院。这也是清华附,人大附不断加码朝阳学校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点,刘岁数已经很大了。北京曾经有过很多辉煌的中学校长,不乏级别不低于刘者(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北京会有一名中学校长位列市委委员,直辖市的市委委员啊),他们退下后,所在学校也就慢慢。。。毕竟,一个中学不大,一把手很关键。
当然,教改还在冲击海淀,虽然附中们可以不听,但已经不可能完全无视。你的用地受制于人,你的学生家长已经不如过去,牛人已经走国际了。
人大附不会再有2010年前后的那种辉煌,不过它的优势会按惯性存在很长时间,但北京哪所中学未来也不可能再有类似的辉煌。未来,是多元的,是零散的。
那个时代,那个时势,已经过去了。
其实它过去了,也挺好的。
再更一次。
很多评论说国际路线。
有机会要读一本书,叫东方马车,写新东方的,中青报出身的记者笔法很棒,很多教育问题你可以在行文之下找到答案。为什么大家要内卷奥数,这本书里也给了答案。
90年代开始的奥数内卷,家长们的目标是让你上某中?错,是为了出国。当时还没有985-211的概念,老外也不了解国内高校,自费没钱(北京市1998年社平工资1500),家里最多能帮你付个国内高校培养费。出去要靠奖学金,给谁发奖学金呢,只认几个名校包括清北,只认stem学科,因为它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如果只为了上某个中学而设计之前的路线,却没有想为什么要上,为什么这么设计,最后付出成本付出努力到了出口,往往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的事情知乎er讨论太多了,比如天坑问题。
这是顶层的认知,向下传导就是清北热,就是学好数理化,这个惯性延续下来了。所以,当经济和社会条件变化之后,如果你还想达到最终目的,不必一定延续旧路径。
我也曾受过奥数训练,它给我今天最大的帮助,就是告诉我一题多解。实现一个目的有很多方法,要先明白背景,思考各种方法,采取最简便那个。你想在冰上取鱼,不能东一下西一下,要找最薄的冰敲,就像证明题倒退一样,再一鼓作气。你的努力不能是东敲西敲,而是要在找薄的冰上花些精力,花些智慧。
我烤鸭过两次,都不是为了留学,而是其它用处。15年前的时候,满教室都是大二大三的,1000多元的考试费,大家都不舍得浪费,紧紧张张。
疫情后我烤了一次,很多穿校服带小鸭子标志的(未成年考生标志),刷分一脸轻松。
时代变了,以后会越来越变。
2023年初,更新一下。
我记得评论里有对国际化教育持一定悲观的,我当时说了,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看得远一些,不要因为一些小挫折就动摇。
路过出入境中心,排队都排到马路上了。
我一直记得,当年在北京景山学校,那个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己经历一遍,陪下一代经历一遍,甚至要启发下一代如何带好下下代。
记住,三个面向,以此作为很多选择的依据,包括路径,学校,专业,甚至以后得人生路径。
原来北京市所有重点高中的打法,跟人大附的打法基本是一样的,总结就是:掐尖。
后来北京市启动教改,不允许掐尖,思路可以大致总结为:平均。政策、师资、生源、经费,由向原来市属重点高中倾斜,改为平均一致。
因为人大附不隶属于北京市,隶属于人民大学,就不参与北京市的教改,就延续了原来的打法。
于是,人大附就异军突起了。4中、8中这种老牌重点校,由于不能掐尖,也就被人大附超越了。
===================浅更一下=================
人大附,原来就是重点校,只不过是“群山”之一,还没到今天近乎“一览众山小”的地位。
他原来的基础就很好,并不是黑马般突然崛起。
当时江湖地位最高的,依旧是4中。
原来北京市,各种明目张胆的“抢人”,中考前的模拟刚出分,就有高中要跟学生签协议。还带着“目标”参观学校,给奖学金,给家长送礼物,等等。初中老师也跟着忽悠。
不管志愿填哪里,只要成绩或排名达到约定,就可以以自主招生的名义搞进去。更有极少数,可以不用考入学。
于是,“掐尖”就完成了。
生源决定上限,师资决定下限。不能“掐尖”,对各学校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人大附不关心这个,他不参与教改,继续“掐尖”。
北京市好像05年之前(具体哪年记不清了),是不太允许跨区招生的,人大附能够“掐”的范围比现在小,且难度比现在大。
之后,允许跨区招生,人大附“掐尖”的范围更加可怕,且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全北京的优质生源都被盯上了,就这一点就足够把其他示范校干翻。
这一下,让郊区的示范校,像牛栏山一中这种,雪上加霜。
本来不允许“掐尖”,就大伤元气了,允许跨区招生后,好生源都去城区学校了,牛栏山一中苦不堪言。
大龄学渣一名,经历了人大附几乎逆袭的全程。
我读小学的时候,人大附在四中面前是渣渣。
高考这事,核心在生源,生源的核心在智商(你可以不承认,但是你也无法否认)。
用互联网思维剖析下,如何获得优质的生源(最高智商的孩子),成为核心。
突破口来了,当年四中没有初中部!!!
还是少壮派的刘彭芝同学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开创了北京市华罗庚学校(简称:华校),后称仁华,据说这两年没了。
此校从小学开始招生,然后每次全北京市5000-6000小学生统考,选拔出最优秀的400人进入1-8班。实际上此时对于人大附有用的只有1和2班的那100个人。
而此时的人大附初中对外只招2个班,刨除其他特长生,即某些大权贵的孙子(因为小学生的父母级别通常不会太高),只有1.5班,即60人左右,而且这60人是6年一贯制的。
当年选拔智商的办法是“迎春杯”。每年1等奖20人左右,2等奖40人左右,3等奖200人左右。全北京市哦,当相于清华北大在京招生总人数的50%。
对于人大附有“4”定律。即“华校班级+获奖等级”,可以看到人大附在小学阶段就选拔了仅相当于清华北大在京招生总人数的20%的顶级人才,而且6年一贯。
剩下的四中只能在其余的众生中选拔。差距就在于小升初的那60个人。
所以你可以看到其实每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人大附-四中每年约等于60左右........
除了刘校长的功劳,还有一个问题被忽略了,就是海淀教学顶层设计。
1,谈一下海淀区的教学设计
其实,早期大环境上,有一年,四中当时一个学校清北人数单挑一个区,这刺激了后来的海淀区教改。当然,那些年清北招生人数也确实没那么多。四中单挑一个区,有一定偶然性。
顺道水一句,这种教改,很多学校都有过。你熟悉的各省高中,都要做这一步。当时的策略概括来说,叫保八争二。包括早年没有被挖角的黄冈中学,都有过这种教育经历。
准确来说,就是,易中难三个档次题目,一般是3:5:2,或者2:6:2。当时要求是,扎实基础,争取600分。实际上,在2015年以前,600分是可以去北航,华东师范这样的学校的。我只要能保证三科均分110,外加理综220-240,我能保证你去川大。
但是,这需要建立在教委靠谱的情况。
不得不说,比起丰台区的教委,海淀区教委明显要强的多。一个海淀区普通学校的老师,教学设计和考点判断能力,远远超过丰台教委。有一年,丰台在自己的模拟考卷子上,出了一道三次函数的题目。
但是,三次函数,我翻过哪怕卷子难度极高的湖北,浙江卷。人家也没咋考过,反正我没看见过。总之,丰台教学水平多不在线,这就看到了。
哦对了,顺道说一句,我以前上学时期,家教说过一句话,当年的宣武,崇文,等等吧这些区卷子还挺难的。但是,这题水平,真的是,一般。
二,人大附中的校长
这个校长,可是真的NB,她引进了大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做教育。这使得,当时在教育蛮荒时代,算是高水平的代表。
两招,做好了。
ps,其实海淀教育做的最成功的不是人大附中,这东西,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不了多久,说不定轮到师大实验了,而真正值得研究的,是57中。
当然,这和环境有关。
人大附中的成功和人民大学关系不大,和人民大学不怎么管它关系很大,和刘彭芝关系最大。
我是华校第二届学生,我是人大附中从外地特招的,因为我小学6年级拿了全国奥数第5名。
本来我进当地最好中学毫无困难,但是架不住人大附中老师一直到我家宣传。跟我一起进人大附中的还有好几个外地同学。当年我们那一届学生数理化吊打全市,尤其是数学竞赛,包前5。
前面有人回答1,2班是实验班。我们那时候是编号最大的是实验班,我高中是8班,初中是6班,初中读两年。每年成绩垫底10%调整到7班,年级前5调整到我们班。
一般年级前5到我们班顶多混个中等,你说班里压力大不大。好多承受不了压力的自己就申请调整了。
当年班主任就是刘校长,老师推崇的就是自学和题海战术,年学完初中数学,一年学完高中数学,高中三年没事干就学大学微积分和数论,晚上就是做题,玩个大富豪还被批评教育。组织个足球赛还被老师批评不务正业,我那时候长跑很好,全校第二,第一是个专业的,只赢过他一次,老师找我谈话不要天天训练耽误了学习。
素质教育,呵呵。
北京市教委管不了,也没有决心管,教育部能管,不想管。
超级中学就是破坏教育公平的毒瘤。纵容超级中学野蛮生长,就是打破教育均衡,就是给底层人民孩子的教育增加成本,制造门槛。
什么时候清北生源榜上,北京各学校都能跌出前50,才是庶民的胜利。
生源。人大附抢的早,市教委管不了。
既然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让咱北京的高中生自己来谈一谈,不匿名。
答主在清华附读过书,也算是曾经的北京中学生,人大附中,的确是响当当的北京高中TOP2,
可以和四中不相上下的存在,白红色的校服成为了新中关最绚丽的风景,甚至可以和中关村中学和八一中学硬刚一波,这是为什么,又是哪里有的这样的强力呢?
回答1:
1. 人大附中的成功和人民大学关系大不大?
有一定关系,但是人大附中的关键在于人大附中换上了一位史诗级别的校长,刘奶奶。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使谁创造了历史?人民?还是英雄?这在我们的官方哲学中已有定论。但英雄是不是人民的一分子?当然是,刘校长就是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是当代北京教育的英雄,她在人大附中原有的条件下创造了人大附中的神话,当仁不让地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标杆和旗帜。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作为英雄的刘校长值得北京教育的敬重。有人说人大附中生源好整体素质才高,可谁让人大附中争取到了好生源?“刘彭芝时代”之前的人大附中与许多学校面临的环境是一样啊。事实上,人大附中的超常发展是拼出来的,搞超常教育的数学特级教师出身的刘校长下了常人难以下的功夫。刘校长现在还是人大副校级干部。人大校长曾开玩笑地说:“我们附中的声望比我们还大!”人大附中真是给人大露脸了,给中国基础教育露脸了!温总理评价说:刘校长是真正懂得教育而且干出了业绩的校长!(2007年版)
以上文字出自:http://edu.sina.com.cn/zxx/2012-06-11/1835342867.shtml
它为何要比清华附中和北大附中都好很多?
其实并没有,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是是三个体系,
北大附中采用的是单元制走班教学,采用了不一样的单元,进行不同的上课,
清华附中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中学班级制,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人大附中将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合二为一,
给予了学生很大自由,又有强大的纪律性。
在这样的孕育下,诞生了人大附中四巨头,还有人大附中超级才女露丹,闫璐等人。
2. 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的实力对比关系在过去几十年的消长如何?
RDF和四中的竞争范围不同,如果是近几年的话,人大附中明显是更加新潮更加强大,
红白校服到了大洋彼岸也是让人羡慕和支持的存在,
但是四中的黑白校服是支配整个北京的强大存在,基本不会有任何撼动。


说一个简单的事例。大约2000年左右,人大附从全国各地高薪聘请特级教师(当时公务员年薪平均不过三万,他们出25至35万),解决编制,解决全家户口,解决住房。这是当时市属学校做不到的。
现在把海淀区中学都铲了,你随便弄个中学给他扔到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边上,他也能变成下一个人大附中。
仁华学校掐尖奠定的基础。人大附是玩掐尖玩的最明白的。
原因很多,我说其中之一吧
人大附中的校长同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校长,而且不仅仅是挂名
人民大学是什么级别的单位,大家去查
也就是说,人大附中的校长的行政级别比北京市教委领导还高
而人大附中的后一名,北京四中,他的上属单位连北京市教委都不是,而仅仅是西城区教委
这么大的级别差,在资源调配上,能一样吗?
而且人大附中的中学教师,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编制,可以评中国人民大学的职称,最高可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比如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大牛李老师(不说名讳了)
而如果你是四中的老师,那么你只是单位名气比别人大,仅此而已,待遇职称和同在西城的渣渣校比如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或者七中,没有本质的区别
你如果是个人才,你毕业了想当老师,你想去哪个?
2001年时正逢我初中毕业,当时我们班是数学竞赛班,全国数学联赛有2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5人。在当时人大附中的排名要次于北京四中和实验中学,但是人大附中来我们班签约保送获一二等奖的学生,条件是放弃中考,经过多方做工作,全部7人都签约至人大附中。2004年毕业时,人大附中高考超越北京四中和实验中学。人大附中通过垄断优秀生源自此进入良性循环。
看了其他答案想说我也是迎春杯er,但是当时1998年小升初的时候人大附没有来我们区签,不知道和刘校长97年6月才任了一把手是否有关系,小升初的时候另外两个校长给我家打电话要签我,选了一个承诺更好的(免费+免试+请最好老师+只教我们一个班+校长亲自接待参观学校),现在想想这个校长也是厉害,一个基本上没什么根基的中学签下了9个迎春杯er。三年以后的结果也算不负所望,除2人留本校外其余所有人都考入市重点,近一半是T1,这也算另一个学校的逆袭。
说一下初升高,当时也有师大二附的人来签,但是只签到了1个人,好像也有其他学校的来记不清了,但是没签到人好像,四中和实验那时候姿态高根本都不鸟这种跪舔优秀生源的事。基本上积极的学校在正式招生前,目标种子生源的调查早就做好了,学生的电话、住址、和所在学校校长和班主任早就联系上了。
ps.迎春杯选拔高智商这件事有待商榷,不过太低的确实不行。
少迷信教育,其实都是生意。
只能讲几个小片段,供参考。
大概是1997~98年,教委推行素质教育,北大附中积极响应,做了一番尝试,人大附中没有动作,于是北大附中的许多学生转校到人大附中,那时北大附中与人大附中排名不相上下,报考时家长会反复权衡报他俩哪个?自此以后,人大附中拉开了北大附中的差距,一念之差。
之后紧跟着采取初中派位升学,除了少量顶尖学生还能绕过派位,其他的学生都要实行派位分配,这样三年后,首批实行派位的初中生毕业升高中,人大附中再次抓住机会,搞了一次签约活动,在中考前,与初中成绩较好的学生签约直升人大附中,只需要中考成绩达到中上即可,主要看初中的平时成绩。此刻人大附中已经与四中是主要竞争对手了,但是四中高于人大附中,而此役人大附中狂揽一批中上等生源,虽然顶尖生还是多选四中,但是次顶级多选了人大附中,因为签约有了保障。三年后,这届学生一举超越四中将人大附中置顶。
再说仁达中学。人大附中从全国招聘了好多特级教师,挖人过来是要花大价钱的,钱从哪里来?仁达则是下蛋的母鸡,很多孩子要的只是名号,而不是高考的成绩,他们多数是打算出国留学的,基本上将仁达作为出国留学的预备班,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家里有钱。于是人大附中不缺钱。
刘彭芝校长的高明之一,知人善用,对付这帮公子哥,要有专门的人才,一朋友说,这帮小崽子在他手下都服服帖帖的,打了骂了还找来家长,一番训导之后,家长无不授权老师,再有下次继续打,反倒是学生家长老师成为朋友,可在那些正统老师眼里,这哥们儿整个一个军阀!可他在校长眼里可是一宝。刘彭芝离开人大附中了好多年了,去年朋友也到退休年龄了,继续返聘,这是真本事!
点滴轶事。
人大我不知道,但是清华、北大附中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追溯到文革。
文革初期大学停课,清华、北大的不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或是毕业了也无法正常分配。
它们的附中正好可以提供一部分工作岗位,然后某些无法正常毕业的清北学生就被分配去教学去了。这一批人的素质要显著高于当时普通的中学教师,清北附中的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
我怀疑人大附中是否也有这种情况?
高赞要么是研究过,要么是在北京长大的。
大部分知乎的人是没水平能够理解北京的教育轨迹的。
但是有几点不完全正确,人大附开始崛起,西城逐渐走向落幕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从04年开始的。
06年的时候,人大附还只能说在四中实验左右的超一流中扑腾挣扎,没有支配地位。那个时候,人大附选择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聪明,但是当时看来非常不要脸的方式,收落榜生。
我就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非常著名的就是,人大附的非复读生,清北数量和比例其实都是和四中差不多的,但是算上复读生源,总数会压过四中很多。
很多人他不看比例啊,他就知道你在人大附排进前200,清北就很稳妥了,四中就得前一百,那你猜接下来会怎么样?
应该是掐尖的流向变了,构造了人大附的今天。
人大附的崛起,刘彭芝的掐尖策略居功至伟。仁华学校、早培班、早早培班,每一步都踏在点上,还能一路绿灯拿到许可倒真是牛
一所学校要崛起,只有两招,一掐学生,二掐老师,好园艺师培育好苗。如果再延伸一下,筛选家庭主要是父母,在某些顶尖高中面试时是要求连父母一起参加的。
利益不相关,清华附中学生强答。
清附校长在典礼上的讲话谈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清附成绩比人附好,直到人附决定下午统练,清附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用来跑操,人附的成绩就好起来了。
清附的体育真的…每天两公里半的跑步啊!冬夏不分啊!来了三年,七彩阳光音乐仅发挥了集合口令的作用!我都忘记怎么做操了!!
其实国奥赛里获奖的以北大附中为主,比人大附早,奖项也更高。但也不知为什么影响力不是很大,可能是人们觉得以北大疯人院的实力,夺得奖项是应该的,也就不当新闻来吹捧了。


而且当时有个人口预估,就是2003年是生育率最低值,当时北京市出生人口只有4.5万,我记得2003年,东城区中考10000人,只有一半能上高中,但重点高中的校长们却担心,当年只出生了2000人,根本填不满所有示范校。这就是前几年东西城高中率接近100%的原因。当时甚至有预估,最后就剩这100所示范校就足够用了,高中阶段也平等了。


人大附中这么好的考试成绩,早培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除了人大附早培班,其他班成绩也非常不错。这都与人大附中的师资、管理以及超强的加工能力是分不开的,当然生源也很强,所以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把人大附中作为第一目标。下面把人大附中近3年的高考成绩再汇总整理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




人大附本部拥有几乎整个中国最好的师资力量,高达10万+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要应试,有最好的生源和老师,要素质,也有最好的文体艺美资源。所以,人大附学子的确是“自由且素质”的,前提是他们有最好的天赋和环境让他们在应试之余玩素质。可谓是全面发展,实力碾压!
也正因如此,在选择大学生家教时要格外慎重,我们是在选择学习成绩优异、表达能力强的名校大学生作为孩子的老师,也是在为孩子选择学习习惯良好和态度端正的学习伙伴,这样的良师益友是真正适合孩子学习成长的。
00年初,北京各个好初中民办公助,至少5000一年,一般还收赞助费(正常3w),刘校长拿卖地的钱雇好老师,只收130/学期的杂费,掐尖招学生,搞竞赛,就这么起来的。
只有一个主要原因:人大附相对年轻的刘彭芝上,四中秋济隆到岁数退休。
在我上学那个年代,人大附出名还是因为“三高”足球俱乐部,那时三高也还没有身体不好的意思。而北京最厉害的高中,是四中和101中学。
成今天这个局面,一方面是其他回答所说的选拔,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北京这个城市的变迁。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的机关单位知识分子是分布在老北京城墙范围里的。所以像西城的四中、师大女附中(后来的实验),东城的二中、景山都是成绩很好的学校。这里要说一下。之所以机关公务员子女成绩好,到不是网上说的“智商”或“素质”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机关公务员知识分子是这个社会上最稳定的工作,所以家庭可以把更多精力倾注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相比之下劳动阶层手停口停就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去兼顾孩子教育。
2000年以后,北京市的经济和城区建设不断以摊大饼的方式增长。各种高新企业也在海淀、朝阳落地生根,由此带来了城市的新鲜血液,“新北京人”家庭工作生活在三四环之间,所以海淀区的学校成绩一飞冲天。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下行,机关高校工作压力也逐步增高,肉眼可见的机关、央企、高校子女的成绩也跌落人间。恰好就和他们的父母不断增长的社会焦虑成反比。
我在rdfz初高中6年。。。其实和人大关系不大,因为人大的款项显然不如清北的给他们附中的款项多。我觉得好与不好是这样看的,你得问学校的学生。。。rdfz优秀的地方在于他的素质教育,每周四周五下午我们都跟大学上课一样到处跑课上选修课,非常有意思。
至于高考,我想北京最好的非rdfz莫属,高三教我的老师个个都有很多年的高考经验,特级教师也好多。。。以及rdfz的老师确实厉害,让我们听课听得非常佩服……总而言之,师资造就今天的地位吧。
看了一些回答说01年时人大附还不如四中,04年全面超越,感觉01年小升初、04年升高中的自己简直是历史见证者。
既然如此,那我也答一下,三个原因:
1 华校,小学奥数掐尖。
2 四中当时没有初中部,人大附有(公办实验班加民办公助普通班)。
3刘彭芝。
我97年三年级开始在东城学奥数(北京市数学学校,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吗),99年五年级转学到海淀被推荐考入华罗庚学校,01年入学人大附实验一班。可以说,在九十年代后期,华校在北京市小学奥数培训中已是独孤求败,基本上全北京数学最好、最聪明的孩子已经在刘彭芝彀中了,而教改后四中不再有初中部,使得人大附得以把华校优势无限扩大化。
初中的数学竞赛几乎是人大附独角戏,初二时候我们“越级”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竞争对手是学长,当时我考了北京第一,没记错的话前十我们班有4到5名。再到后来升高中时候一群家长去找四中,结果四中说你们要来我欢迎,但我们是蛇形排位不能保证你们在一个班,所以我知道你们不会来的。回想起来,我也算为人大附中的崛起做了一点点贡献。


刘校长yyds,母校yyds~
就高中那有上限的知识量,创造一个顶尖高中甚至不需要有老师,只要有尖子生,尖子生之间自己就能互帮互助走进名校。
尖子生一般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学校更多的作为一个平台去结交未来的人中龙凤。
这其实和美国流行的homeschool看着形势不一样而实际内在一样了,上公立高中的是穷人、上一般私立高中的中产,金枝玉叶和他们混一起就宝玉蒙尘了。
说白了,超级中学吃最多的资源,掐最尖的学生!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1985年,时任校长决定办华罗庚数学试验班和小学华罗庚学校,第一届1985年入学,1989年毕业。第二届1986年入学(基本上是1985年进小学华罗庚学校的),1991年毕业。第三届是1987年入学,大部分是当年迎春杯数学竞赛或华罗庚杯竞赛小学组的获奖选手(缪杰回忆,他听了北大附中校长夏学之的讲话,觉得讲得更好,所以选择北大附试验班),1992年毕业。
从1990年入学的那一批开始,在海淀区小升初生源首屈一指(那时候北大附中考录取分更高),1995年以后,每年招两个试验班,1998年,人大附办了民办的仁达中学(为了教委要求初高中分离),两个试验班(人大附本部),两个准试验班(仁达中学),2000年以后,仁达中学合并回人大附,人大附每年4个试验班,2003年以后,人大附每年6个数学实验班,1个英语实验班(实验班,类似重点班,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试验班)。
由于1998年生源好于往年(所以敢多办试验班),2004年成绩突出的好。不过,也要承认,当年海淀区某学校实验班有一位中考分较高的学生考入北京四中,她的一位同班同学(也是女生)考入人大附,考入四中的,三年天天努力学习(当然,不排除学习不得法),考入人大附的,进入一个实验班(不是最好的一个),三年过得相对轻松,最后,人大附的考入北大,四中的考入对外经贸。孙维刚老师(不知道的可以查一查)有一句话,高明的老师累自己,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当然,不论人大附还是北京市其他重点高中,绝大多数远远达不到孙维刚的境界,但是相对来说,人大附的老师,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比例较高(当然,学校有一定奖惩措施,但是不少学校都有)。
2005年到2008年,人大附由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人数由全市相对领先,变成了绝对领先,当然离不开生源的强大,但是教学质量的进步也不容忽视。此后,人大附的成功就尽人皆知了。至于数学竞赛的成绩,有时间另行讨论,这里不赘述。
拿到好生源,然后有好成绩,好成绩吸引好生源,这是一正向反馈,建立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在削弱对手,只要自己不作,差不多金瓯永固。
拿好生源的前提条件有三,一是好成绩对好生源的吸引这个刚才说了;二是政策,早培这个项目连带本部点招的通道,这个优势不算独家的可北京也没几家且规模都要小一些,此外的民办校(这个已经没了)、集团校等等小通道各家都有不是主要路径;三是找好生源,这应该不仅仅是靠一次大规模的筛选办到的,筛选过程算很不透明无从了解,从结果来看,确实称得上稳准狠,应该是有人全职全时搜集挖掘学生信息的。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说不上多完美,但是比对手好得多,这就够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05 12:30:32  更:2024-02-05 13:01:2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