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孩子体谅不了父母的不容易?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为什么孩子体谅不了父母的不容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年代不一样了,父母的习惯和观点跟孩子不一样,有时候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是什么原因呢? |
刚看完《涉过愤怒的海》,心里除了害怕,还有对那两个孩子的心疼。 一开始,我看到这两个年轻人,我真的没有办法接受,我不想说是我思想老旧。 一个个走极端的样子,让人看着极度的不舒适。 黄渤的愤怒、暴力也让我害怕。 |
|
这剧前部分,看着就是这个李苗苗有些性格变态,伤害他人的方式令人胆战心惊。 娜娜的一举一动,我心底里也不舒服。 可是,继续看下去。 李苗苗是两个老人带大,父母离异。 娜娜也是父母离异。 这两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这两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恐惧和孤独,唯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看完后,你会让娜娜理解老金的不容易吗? 他出海危险,十几天不回来,老金是不是要让娜娜理解他不容易? 娜娜的不容易有人看到吗? 她躲在橱子里睡觉,害怕了就画太阳。 她还是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 李苗苗的父母在吵架的时候,看到孩子的害怕了吗? |
|
为什么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的世界那么单纯,他怎么能知道你在外面工作是那么辛苦? 他怎么知道你在外面要受领导和客户的气? 他怎么知道你挤一个小时地铁赶去上班不容易? 或许带孩子坐地铁,孩子还觉得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理解的了成年人的世界? 成年人,怎么理解不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毕竟成年人有过孩子的经验了。 这样的对比公平吗? 当你说孩子体谅不了你的不容易的时候,你是否也看到孩子有时的为难?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父母总希望孩子看到自己的不容易,因为父母觉得如今的不容易都是孩子造成的。 如果没有孩子,他们依然可以过着潇洒的日子,不用担负任何责任。 那全是因为孩子吗? 那应该担起来的责任,怎么能赖在孩子头上呢? 黄渤最后理解了娜娜吧? 所以他更痛苦了,一开始或许他只是愤怒,没有痛苦。 他应该在反思他这个爸爸做的怎么样吧? 他应该理解了娜娜的行为吧? 那李苗苗的父母呢? 没有吧,他们没有理解孩子。 他们一个个都是很愤怒的样子,那些愤怒来自哪里? 面对孩子的无能为力吗? |
|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问:“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我不希望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人生是痛苦的。 那对于孩子来说太残酷了。 你可以告诉孩子有时候工作很辛苦,但是你不能责怪他不体谅你;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坏人,但是也要告诉他父母会保护他; 你可以告诉孩子人生会有痛苦,但是也要告诉孩子人生也有很多快乐; 你可以告诉孩子人生会有挫折,但是也要告诉孩子想办法可以解决那些问题; …… 一个孩童,就如一棵幼苗,还不能接受那些暴风雨,所以多给他一些爱,多给他一些温暖,直到他足够强大,可以自己抵抗风雨。 |
父母想要的,仅仅是情感上的理解与体谅吗? 有时并不完全是,父母想要的体谅,常常附带有孩子的顺从、牺牲与争气。 对父母的自我意志的迎合与周全。 也就是,当父母觉得自己不被体谅时,横亘在亲子关系中的,是大大的「我」字。 是父母的「我」,需要被孩子来迁就满足。 假如父母的「我」没那么重,就会带着同理心,去观察和了解,孩子是在如何理解着自我和世界,也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故意不理解父母,也没有刻意不爱父母。 因为他们是心智与经验尚在发展中的孩子,所以,在成熟前的相当长的阶段,只能是部分理解着父母——从理解最简单的语言与指令开始,孩子在从0开始探索陌生的成人世界。 但父母的「我」显然需要的更多,有些父母甚至需要孩子变成一个成人,成为自己的救赎者。 这常带来亲子关系的倒置,是父母心中小小的渴望爱与依赖的孩子,向外界发出的虚弱请求。 另一些时候,是父母以溺爱纵容的方式,亲手在孩子身上喂养自己心灵缺失的那一部分,使之成长为一个怪胎。当这个怪胎力量足够大到刺伤反制父母的时候,才开始束手无策。 故而,父母应当探察自己的心灵。 所有的答案,在我们的内心,不在外面。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察觉,什么是爱。 |
生孩子前,我的腰椎间盘已经突出了,那时候,上班,下班,玩,对腰不好的事不做,加上慢慢调养,好长时间腰都不会疼。 生孩子,剖腹产,经常坐着母乳,抱孩子,腰经常隐隐的疼。 在孩子2岁多时,自己弄了几间民宿,由于民宿量少,打扫人工费比较贵,就一直自己打扫。 每次每间民宿打扫,快的时候需要一个半小时,慢的时候需要两个多小时。 有时,还需要一天之内打扫3,4间。 打扫结束后,腰直接废了,直不起来,很疼,每次都吃止疼药和贴膏药。 这个时候,给孩子换纸尿裤,她不配合,我会跟她说,妈妈现在腰很疼,你稍微配合我一下,这样我们能很快换好,我的腰也好受点。 结果呢?好像没什么用,她不懂腰疼是怎么个疼法,腰疼到底有多疼,她还是喜欢蹦来蹦去。 我能怪她不体谅我吗? 显然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有点不公平,让她小小年纪就去理解一件没有经历过的事,有点难。 孩子出生后,孩子爸爸抱的有点多,慢慢的就形成了习惯,累了,困了,走不动了,她都会找爸爸抱抱。 孩子小时,爸爸抱她轻轻松松,抱的时间也可以长点。孩子慢慢长大,体重也在增加,爸爸可以抱孩子,但抱的时间长了,真的不轻松。 有时遇到孩子闹脾气,不管爸爸累不累,就是要抱抱,即使跟她说,爸爸已经很累了,自己走一下可以吗?不可以。 能怪孩子不体谅爸爸吗?她只知道自己走不动了,想抱抱,不知道爸爸有多累。因为她没有抱过人,没有长时间抱过人。 孩子不会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很正常,孩子没有经历过父母的经历,怎么去体谅呢?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嘛,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所以现在我不再跟孩子说让她体谅我之类的,因为我的难,我的苦,我的不容易,不是孩子造成的,即使像腰疼给她换纸尿裤,我说了后就发现自己不对了。 对于比孩子大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我的思维能力要比她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她多,既然这样不行,那就想办法换一个方式。 我可以在给她换纸尿裤时,找个大小合适的凳子坐着,也可以让她站着,我跟她换。 至于打扫民宿带来的腰疼,我可以想办法减少需要弯腰的次数和时间,如,换个大点的粘毛器,用粘毛器代替扫把,换个好用的拖把,或者努力找个性价比高的阿姨帮忙打扫等等。 我常常会想,我们现在要求孩子做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做到父母对我们的要求。 我记事开始,老爸就常年在外打工,老妈照顾我们,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经济拮据,每次爸妈都会跟我们说,要懂事,要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我跟妹妹的确很懂事,小学时周末或者假期跟着父母去大山里挑柴,下地,站在凳子上学做饭…… 当时,我们并不能理解他们生活的艰难,只知道做自己会做的事,有些事,甚至是觉得好玩才去做的。 我们体会不到我爸要养一家肩上的担子,也理解不了我妈要照顾一家的精疲力尽,如果遇到他们对我们发火说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当时的我们只会觉得大人很凶,要乖一点,不然会被打的。 所以,要孩子体谅父母,可以的,没问题,但需要用对方法,一天天跟孩子说,你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我,我每天怎么怎么,有多难多难。即使说一百遍,一千遍,都没用。 不仅没用,还影响亲子关系,不如让孩子去经历,经历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孩子自己感受的。 如果我们不能庇佑孩子一生,那就多让他幸福一会,开心一会,何必着急把自己的不易附加给孩子。 |
父母再不容易,有几分是孩子导致的? 孩子无非是吃点,喝点,能造成多大的不容易? 孩子还得寄人篱下,吃父母的气,挨父母的打,小心翼翼。 你以为给人当儿子、当闺女,那么容易的? |
有一本书《悉达多》讲得很清楚,每个人都必将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无论是痛苦还是轻松,别人的劝说,帮助,指路,这些行动都只有短暂的效果,直到这个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道路,这种游戏才会结束。 孩子看似是附属物,实际上同样是与家长地位平等的人。以经济诱惑,以孝道要挟,以舆论施压,以感情强迫,这些手段都是通过损失厌恶来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如果这是爱的话,被爱之人只会被恐惧与痛苦渐渐压垮。 小孩不听话,断了钱,断了关系,爆出去让周围人指责,不再关心一点半点,反而极尽嘲讽之能事。美其名曰,给他个教训,就知道感恩了。这就是通常家庭的心理控制手段。 只不过,结果一定是惨烈的,亲情淡漠,形同仇人,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之事,见的太多了,传统家庭关系为权力场,需要各显神通,争夺发言权利,很多懦弱的小孩看不清这一点,卷入其中,不断退让,放弃自主权,结果生不如死,自寻短见。正确的方式是直接断绝所有不正当关系,把利益关系放在明面上,少扯什么感情,辛苦,暧昧关系为权力越界的温床,如此清扫,郁结顿消。 不过,正如开头所言,每个人都必将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他人的劝说,帮助,指路只具有短暂的效果。 就像《悉达多》里面的主人公,他经历生活苦难成为了哲人,然而想要使用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时,依然失败了,尽管预见到自己的孩子会重复生活的苦痛,却无能为力,最后明白每个人都有必须经历的事情,他人能干涉一时,却照顾不了一世。不如放手。 |
孩子不是不体谅,而是不敢体谅。因为他们很清楚父母要的根本不是体谅,而是以体谅的名义进行洗脑、驯化。 你以为的体谅: 孩子说妈妈好辛苦呀!然后妈妈很开心,得到了理解安慰,并向孩子回礼说一句宝宝也好棒!mua! 实际上的体谅: 爸爸妈妈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我必须好好听话懂事。爸爸在单位升职无望工作不顺利都是因为我拖累,妈妈跟王姨攀比落败处处被嫌弃都怪我不省心。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不是因为身上散发的怂人味儿而是因为我自己惹事儿,我工作三年都买不起别墅不是因为竞争者从小就生在罗马而是因为我不够自觉当牛马。爸爸妈妈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他们,所有问题都来源于我。我的优点全部继承于父母,而缺点都是因为不理解父母。 这TM才叫体谅! 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成千上万个鲜活生命的陨落,父母口中的一个词可能就是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噩梦。 父母要的理解是让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替自己背负生活压力和人生责任。父母要的体谅就是自己当被宠的孩子随心所欲,然后把锅甩到孩子稚嫩的肩膀之上。 这帮巨婴父母所谓的“孩子不体谅自己”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小奴隶怎么不知道主动来伺候主子呢?! 醒醒吧,别扯什么不容易、牺牲、付出那一套了!都2042年了,这套道德绑架的路数已经过时了! 很多父母应该庆幸孩子不够理解自己。等他们真正理解了父母那点小心思,你该担心的就不是体谅的问题了。 骗孩子可以,别把自己骗了。 |
最简单的讲,就是角色,角度。 换位后感受就会不同。 |
|
|
|
|
|
|
因为情绪价值这个东西,是在整个社会里流动的。 虽然现在大家都很推崇等价交换的理论,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等价交换的。之前和朋友聊到亲子相处的时候,朋友的一个观点,我就非常认可: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事物是可以提前透支的,情绪价值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情绪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温柔、体谅、尊重、支持、理解等等。 当然,透支到一定额度后,情绪价值是需要归还的。 索取情绪价值,就有点类似于去银行办信用卡。 每个人都是一个银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始情绪价值,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把自己的情绪价值给与谁。给出之后,自己的情绪价值余额会变低,如果长期给出,又不能获得,情绪价值会变成负数 如果A的情绪价值为负数,且亏空不大,这时候出现一个人B,且B的情绪价值总额高于A的亏空。这时候,给与A情绪价值,就有机会把A的情绪价值从负值变成正数,从而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得到A的正面反馈。 但如果A的情绪价值为-10000,B的情绪价值不管是9999还是100,意义都不大,因为全部砸给A,也不足以由负转正,砸也是没用的。 聊到这里,朋友忍不住叹了口气: 不同的人的情绪价值总额是不同的。有些人被偏爱,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情绪价值,这其中包括被社会偏爱,被家人偏爱,被朋友偏爱。 而有些人,不被偏爱,他们的情绪价值长期收不抵支,就很容易形成无底洞。 问题是,绝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是被偏爱的一方。情绪能在正负之间反复波动,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候,如果生活的压力再大一点,就会变成长期的负数,以至于向周边发泄不良的情绪。 这类人往往是生活不顺,于是在网上卖弄人设拉踩他人的大V网红,亦或者参与网络暴力的普通网友,也有可能是被生活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于是和家人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父母。 对这样的人输出正面的情绪,往往是赌博。 能填满,皆大欢喜,填不满,就是越说越难受的现实。 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就是其中一方输出一点情绪价值,然后期待得到正向的巨大反馈。比如父母努力给孩子赚钱,买个小礼物,希望孩子从此懂事好好学习,再比如孩子努力学习考到一次好成绩,希望父母可以答应自己的很多要求,理解尊重自己,给自己各种买礼物。 在原生家庭理论愈发火热的当下,先产生诉求的,往往是孩子。 他们会希望输出一点情绪价值,得到父母的修正,乃至给自己的正向回报。 问题是,父母的情绪储蓄,已经因为生活压力,无线趋近于跌破底线了,变成了一个亏空巨大的无底洞。你把你的全部积蓄都给了一个巨大的亏钱项目,还指望对方起死回生,带你赚钱,可能吗? 最终造成了一个结局,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努力了很多,但得到的正向反馈往往无线趋近于0。 而成年后的孩子,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开始变成无底洞。 再加上因为过早地知道了原生家庭之类的理论,对外部环境的期望值变高,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容易形成比父母一代的人更大的无底洞。 疯狂砸钱,疯狂亏钱,最终一无所有后,人会怎么选择呢? 骆驼祥子告诉了我们,摆烂。 我和朋友一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情绪上,几乎都在借高利贷。 朋友的一个比喻很绝:很多人的情绪释放像是在吸毒——为了从长期痛苦中解脱一瞬,而不惜在未来付出更巨大的代价。 买了XX,就能暂时停止不快乐了吧。 关闭心门,就能不纠结了吧? 某种意义上,不管是给不了孩子正向反馈的父母,还是给不了父母正向反馈的孩子,都是因为,在其他地方,已经把自己所有的正向情绪全部透支出去,贷不出钱不说,而且很可能是债务的无底洞。 最终形成一个情况,两个无底洞,都在期望有人给自己砸钱。 父母期望孩子说谢谢,孩子期望父母说抱歉。 |
我不容易是我自己没本事,跟孩子有啥关系? 又不是她压迫我剥削我,又不是她让我无偿加班,做人形社畜。 她是我人间的小幸福,我感恩她来做我的孩子。 |
王子一岁十个月了,做了父母才体会到当父母的责任,才明白做父母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事儿。 我的想法是,我不会要求或是希望孩子要多么的体谅父母。 首先,他们没有做父母,压根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个角色要承担的东西,何必要勉强孩子要体会呢。 其次,我不需要他体谅什么,我只希望他可以做好,他该做的事,做好他当下要做的事情,健健康康快快乐乐长大。 |
|
对我呢,做到父母该做的事情,引导孩子正确的成长当时,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我不需要他现在承担什么,体谅什么,这不是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我也不会跟他孩子诉苦,更不会给他太多的心理压力。 有的人经常跟孩子说,每天这么辛苦奔波都是为了你。可是如果没有孩子,难道就不工作了吗,难道就不辛苦吗?是孩子导致了现在的辛苦奔波吗? 对我来看,答案肯定不是,及时没有孩子,我们依然要辛苦奔波,依然要努力工作。孩子可能会调皮,会捣蛋,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辛苦推倒孩子身上。 他们真的承受不起,他们是孩子,他们还没到承受的年纪。 我们你辛苦可以跟孩子分享,跟孩子探讨交流,而不是责备孩子。 |
|
人是时代下的产物,每个时代造就出不同思想变化的人,我们跟孩子是有时代差,不能用自己思想来希望或是要求孩子。 他们也会长大的一天,他们会成年步入社会,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家庭,那个时候他们会体谅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因为他们做了父母,承担起了责任。 我不会要求孩子体谅我什么,我只希望给他传承好的东西,再日后需要的时候回想起来妈妈这样教过我,妈妈告诉了我很多解开了他的困惑 |
|
我是拽拽,王子一岁十个月,在带娃路上一路升级打怪 关注 @拽拽 开心带娃,做最舒服的自己 @知乎亲子 |
孩子哪有「不容易」的概念。没有这个概念,你让孩子如何体谅「父母」。 孩子的思维和父母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
|
「父母的不容易」用孩子的视角看: 孩子的视角,今天的饭菜不好吃。爸爸妈妈总是舍不得,给我买我喜欢的食物。别人家,都是爸爸妈妈亲自下厨做孩子爱吃的饭菜,我们家天天是一个,住在我家的小房间的阿姨做饭。 孩子的视角,今天爸爸妈妈谁都不理我,爸爸一直用电脑敲啊敲,妈妈一直接电话和别人聊啊聊。都不知道他们是在玩什么呢,都舍不得抽一点时间陪我玩。 孩子的视角,别人穿的鞋子都非常漂亮。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总喜欢给我买「?」这个品牌的,班里面,很少有同学穿这个牌子的鞋,好丑,我都抬不起头来。 |
|
孩子的视角,爸爸妈妈家里太冷清了,尤其是冬天,家里地下二层的娱乐室,没有开暖气太冷了。三层的露台,也被爸爸封上了。不如小明家,只有一层,房间又小又暖和。 孩子的视角,小明的妈妈,每天都骑着小车子,送小明上学,好拉风。不像我,爸爸妈妈从来不送我上学,每天都是一个凶巴巴的叔叔,把我放到一个有沙发的大铁笼子里面,带着我去上学,铁笼子里面,空荡荡的,一点风没有,好孤单。 孩子的视角,爸爸妈妈暑假又带着我坐飞机去美国,每次去都好痛苦。每次要在飞机里面待好久好久,好无聊,好无趣。不像小明,暑假都是去爷爷奶奶家,院子里有蔬菜,有小鸡,有大鹅。 孩子的视角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大人的好,未必是孩子的好。孩子不体谅父母,何尝不是父母也不体谅孩子呢? |
|
|
刚回答了一个朋友的问题,她说,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能够回家,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女儿长大以后,很少和自己交流,为此她很痛苦。 我问她,那么在女儿小时候那段日子,你有没有和女儿多说话,在女儿放暑假的时候,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好好亲近亲近呢? 她说,自己整天忙于工作,累死累活的,回家过年,要忙着置办各种年货,很少有和女儿交流的时候。 我对她说,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假如你的孩子小的时候,你没有努力和她交流,和她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那么她长大以后,对你也会有很强的陌生感,不知道怎么和你交流。 她为此很不服气,她说自己这么辛辛苦苦的工作,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能够好一点,女儿这样对她,完全是不懂得感恩。 孩子为什么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呢?因为,父母所要的体谅,是孩子无任何理由的孝顺父母。 就拿这位母亲来说,虽然为了生活在外面打工,但是,在孩子是小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多和孩子通通电话,有了微信以后,可以多跟孩子视频聊天。孩子暑假的时候,可以让爷爷奶奶带着到城里去住一段时间。 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父母为孩子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是不求回报的。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她把自己外出打工的辛苦,归因为“为了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或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多次听她这么说过。 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心里会有一种强烈的缺失感,一位母亲,没有尽力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在孩子长大以后,反而怪罪孩子不跟自己亲近,不懂得感恩,这对孩子来说本来就是很不公平的。 人与人的理解都是相互的,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不容易,说自己的不容易都是因为孩子造成的,却没有理解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乏陪伴的痛苦,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理解不了父母的不容易。 因为他们心里装了太多的委屈呀! |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好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程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就拿我的女儿小苒举例子,我和他爸爸就会比较宠她,对她的大部分要求都会满足。 我觉得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和父母的过度宠爱或者独生子女有关系。 小苒目前还小,她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想吃的东西,如果我和她爸爸不给她买,那就会哭闹不止,直到我们妥协给她买,她才会满意不会哭闹。 对于我女儿这个年纪来说,也不能说她不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应该得到,他们眼里没有价格这个概念,价值一毛钱的东西,他们喜欢就值千金,价值1000的东西,他们不喜欢那就不值钱。 独生子女或者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孩子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孩子无法理解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父母早就给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当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反而会不喜欢或者恨自己的父母。 因此,我觉得对于孩子不应该过度的溺爱,对孩子的宠爱程度也需要有一个度,不要盲目的宠爱孩子,不要盲目的满足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养育孩子需要有规则,要告诉孩子边界感,分寸感。 家长需要带孩子去体验一下生活,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带孩子去看一下各行各业的工作氛围。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孩子只有多接触这个社会,多接触其他小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父母对他有多好。 “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些道理只到了一定年纪才可以更好的明白。 |
|
|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30年前的生活境遇教会了我勤俭节约,直到现在,我也可能走上2公里路,而不打车。 我的孩子小小年纪出门有车,旅行坐飞机,豪华酒店。她的朋友圈里,同学们都在晒去了法国 新加坡旅行,孩子也提出希望去国外旅行。 |
|
也许,有些功课只能在孩童阶段如此交卷;有些课业就需要在成年后补足。 |
因为活得糊里糊涂的人不配获得体谅,别人体谅你,谁体谅别人? 孩子不是天人感应必须出生的,当时人可以带套、可以吃药、可以打针、可以结扎、可以上环等多种方式进行避孕。 可以说,生孩子就是父母自身的责任,你要求孩子体谅你,说明你们自己就没做好心理准备,糊里糊涂地带来了一个生命,然后一个劲想着把自己的责任倾泻到别人身上, 孩子怎么可能体谅你?儿童时期脑子还在发育还在认知世界,青少年时期发现你们的糊里糊涂而想着怎么自救。成年时期发现怎么都搞不掂只好跑路远离你们。 无论哪一个阶段的现实反映都不可能是体谅你们的,这种糊涂糊涂的人要的也不是什么体谅,而是全盘迎合,即便自己想法极度煞笔,也要对方迎合。只要不想陪着你作死,就不可能迎合你,这就没有你口中的体谅。 这种问题根本就不是【年代】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同一答案的,只是某些人强行把错误答案说成正确而已。 出生在这种父母索要体谅(迎合)的家庭的孩子最不容易,谁去体谅他们(孩子)? 答案很恶心,就是他们的孩子。不断往后代索要体谅来享受当宝宝的时光,因为自己以前当孩子的时候没享受过,所以就向自己的孩子索要,因为孩子存在天然的依附关系,即便你在社会上活得再卑微,你的孩子都将会比你更卑微一些。 |
以下转自:自由飞: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略有修改。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 我们人为的给孩子做了一个“保护罩”,把孩子罩在里面,隔绝现实社会。但是又看孩子各种不顺眼,那怎么办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呗,比如说: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哟!不然就像爸妈一样……你看爸妈为了你,怎么怎么辛苦,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你听我说,你这样不对。我是为你好,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有用么?不可能的嘛! 你就想一想,你小时候你的爸妈你的老师,有没有给你讲过这些道理?你是不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喜欢?说得更简单点,你不好好读书,是因为你“不知道”要好好读书吗? 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专门找过心理医生。他说:“很奇怪,这几十年的研究都证实了一件事:说教没有用。”我都懵了,说教没有用,我们怎么教育孩子?打骂吗? 现在就明白了,其实就当局者迷。要是别人家的孩子,你马上就接话了:“社会分分钟教他做人”,多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现在你比孩子懂事?是因为你吃过的盐因为你走过的桥,是社会教你的,是不是?“啊,多么痛的领悟”,不痛,你就不能领悟。 你看那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为什么后来就“懂事”了,还知道教孩子了?声势浩大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怎么慢慢就销声匿迹了?被社会毒打了嘛!“养儿方知父母恩”,真知道父母的付出和难处了。 这些道理我们其实也懂,但落实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完蛋了。总是心有不忍,总是心存侥幸,社会毒打多痛呀?“好好和他说,我能说服他……”说服起不了作用就朝孩子发脾气,乱来。孩子当然就觉得你是个祸害!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确实是在祸害孩子呀。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 寒暑假与其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参加一些补习班,不如让他接触社会,开始职业探索。 不是故意让他去吃苦,什么工地搬砖藕塘挖藕,格局打开,心平气和地和他讨论:(不管你想不想读书)你打算以后做什么工作,养活自己?让孩子去思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想办法,带孩子去体验。注意是体验,不是说教,不是故意让他去吃苦。让他自己去体验,这个职业的成就和快乐,辛苦和要求。 我们不预设立场,真正地尊重孩子的选择。体验的结果,他可能真喜欢这个职业,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在人生很早的时候,就找到自己的所爱;也可能幻想破灭了,也没关系,以后的人生他会少走了一段弯路,他还可以继续探索。 关键是无论如何,他都走出了学校和家庭的“保护罩”,真正接触了社会。在今天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已经通过网络接收了很多很多、好的坏的、家长你想都想不到的那么多信息,所以这不是拔苗助长,相反是对抗虚拟世界扭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只要有足够多的家长认可这一点,这件事其实很容易做到。 大家一起帮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你是做律师的,我是写代码的,他是搞艺术的;我带你的孩子体验律师这个职业,你带他的孩子体验一下艺术家的生活,他带你的孩子体验一下码农的日常……这样就OK啦。(具体的细节还可以再斟酌) 这其实不仅仅适用于孩子,很多年轻人,他们一样的职业焦虑职业迷茫,他们也希望有机会能体验他们向往的职业。 职业探索,或者说职业体验,非常重要。但很可惜,我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甚至采取行动, 如果你知道有这样的存在的话,请一定告诉我;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把这个想法传递出去; 如果你愿意参与进来,随时可以联系我,我们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
因为他们听说了更好的父母之爱吧 心里有了比较 却尚不能理解自己父母的爱为何如此贫瘠 |
|
两节课,大部分孩子没有完成作文《我爱我家》。 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是因为听到了孩子们太多的抱怨。 小赵爱说自己的家事,大家都知道,他的爸爸妈妈离婚,把他扔给爷爷奶奶带。爸爸身体不好,又没工作,如今却又结婚了,还生了个“弟弟”,每天回父母家蹭饭、要钱。妈妈不喜欢小赵读书差,妈妈的家人们也都更喜欢小赵的会读书的堂哥。小赵还说爷爷奶奶把拆迁房都租出去了,每月租金可观,但他们都还在工作。因为要养他,还有他不工作的爸爸一家人。小赵说这些事的时候,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最后,他总结道,他的爸爸妈妈不爱他。 小郝呢?上次布置作业——回家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的时候,他就浑身不自在。最后随便编了个故事敷衍过去。他总说,自己在家里感受不到一丁点儿的爱。妈妈不许他玩手机,爸爸却整天玩手机。 小龚画未来的自己,旁注是:那时的我,没有朋友,没有家人。 她的成绩常常垫底,因为不讲卫生,又总是赖作业,同学们都不爱理她。小龚的爸爸空间有好些她幼儿园时的照片,是很可爱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漂亮的笑容。上小学之后的照片,没有。我听办公室的老师说,她的爸爸把龚的成绩册都弄丢了。 品学皆优的小怡,说起爸爸妈妈却眼泪汪汪。她的奶奶告诉我,小怡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他们几乎不回来看她。 …… 可怜的孩子! 可是,“可怜”不应该成为一个人停止成长的借口! 语文书上正好有一篇文章,讲一棵小草的种子落在了岩缝里,岩石用风化的泥土紧紧抱住它的根。然后,在春雨的滋润、阳光的爱抚、春风的吹拂中,它渐渐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诗人赞美它生命的顽强。小草却说,值得赞美的不是它,是阳光雨露,和紧抱着它的根的岩石妈妈。 我们一起学习它。 我说:“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爱就像是紧抱着我们根系的泥土,老师同学的爱就像是阳光雨露。没有爸爸妈妈的爱,我们就不能生长,缺少老师同学的爱,我们会变得孱弱。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没有给予他爱,这样的说法是不妥帖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看见父母的爱。看不见父母的爱,也往往不能看见同学老师的爱呢。” 听了我的话,大家陷入了沉思。 然后,小赵举手说,他的爸爸不工作是因为生病了。“如果爸爸没有生病,他现在还是个老板。”小赵还是没有说爸爸爱他,但是,他现在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爸爸。 小郝说,他的爸爸妈妈只要看到他不学习就不开心,只要看到他玩就生气,只要他考得不好就要骂。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一点也不喜欢,但是,他也明白,他们这样做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他们爱我,但是爱得有点变态。”小郝最后说。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小龚说,她的爸爸是个认真上进的人,自己和他正好相反。爸爸对她失望了,才不太愿意管她的事情。“爸爸爱我,不过我好久没感觉到了,大概是因为我太糟糕了。”她说。 同学们听了,都沉默了。 小怡说,她的爸爸因为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而常常自责,他工作很努力,也因此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但她不怪他。她的妈妈也会找时间和她见面,能像朋友一样和她聊天。还有现在照顾她的爷爷奶奶、姑姑,更是给了她许多许多的爱。“我很爱我的家人们,却不爱我这个家。因为总感觉它少了些东西。”小怡叹气说。 “是轻松和快乐吧。”小孔轻轻地说道。 气氛有点沉重。 看着他们若有所思的小脸,我说:“同学们。有些时候,我们期待的爱,是饱满、丰富、甜美的,而我们实际得到的爱,总是掺杂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即使是贫瘠如岩缝的爱,也足以维持我们成长。我们只有像课文里的小草,对于岩缝所提供的虽然贫瘠但真实的爱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去发现同学、老师之爱,才能去发现陌生人之爱。感受到了爱,看见了爱,我们才能沐浴在阳光里,在雨露的滋养中,渐渐长大,变得挺拔结实。如果我们因为岩缝的贫瘠而厌恶它,一心只想挣脱它的爱,就会成为无根之木,直至委顿腐朽。” “可是,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更好的爱我。”小郝幽幽地说道。 我认真地说:“有时候,爸爸妈妈因为认知、经验的限制,不能给孩子充裕饱满的爱。但是,因此去谴责甚至仇恨他们,并不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好。我们若明白这个道理,就能相对宽容地接受他们的不足,就会努力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当你足够优秀,你所期待的饱满、丰富、甜美的爱,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
|
不如意十八九惟愿教会孩子看一二 |
作为一个做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咨询工作十几年,如今在家带娃的过来人,深思之后,总结原因有五个,干货如下: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1 年龄、阅历不同,体验不同,无法体谅父母也是很正常。 孩子不体谅父母,我们不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的嘛。回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讲的很多道理,诉说的很多的生活不易,我们在听的那个当下,真正理解并接收的并不多,甚至我们也曾经对父母有过“不屑”。直到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酸甜苦辣越来越多,也直到自己成为父母,才有了真正的体谅。 想起年轻的时候,家里老人总是唠叨要女孩子多穿点,不然冬天容易落下病,啥时候听过,现在不需要人说,看天气预报第二天降温,秋裤早早就备好了。 所以,当父母的不要太玻璃心,要有耐心,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2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得太多,保护得太多,孩子形成了“理所当然感”。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感动了自己,该付出不该付出的都付出了,该做的不该做的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习惯了,也很少做过什么,他根本体验不到做那些事情的辛劳。没体验,何来的体谅。 我曾经咨询过的一个个案,大小伙子16岁,从小到大都是单独一份饭菜,从来不允许父母爷奶夹自己的菜。送他好吃的需要放冰箱的冷冻层,他都不知道冷冻层在那里。从没扔过一次垃圾、没洗过一双袜子……甚至初中二年级了,爷爷奶奶一天接送四趟,帮他背书包到6楼……妈妈说,现在意识到问题了,想慢慢让他做点事情,请他帮忙剥蒜,他都会说你自己剥就行了呗。 虽然这个栗子是个例,但是道理相通,程度不同罢了。从小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少,孩子自己的事情又被大人包揽,他是体会不到父母不易的。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3 时代原因,现在父母的辛劳不直观,孩子看不到。 我们小时候,社会经济环境比较落后,工种简单,父母大多是体力劳动者,父母的辛劳肉眼可见。 而越小的孩子的思维是具象思维,就是我看得见摸得着我才能注意到,才会有所思考。当辛劳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整洁的工作服变得皱巴巴,满脸的疲惫,孩子马上就能感觉到父母今天很辛苦。 每个月拿回的工资是纸币,厚薄,票子大小,一眼看清,父母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都深深的打动孩子的内心。 现在呢,精致妆容就不说了,有很多工作手机、电脑就可以干了。工资呢,打卡,花钱呢,扫码。孩子完全不知道父母在搞什么,反正看着父母出去跑了一圈,拿着手机打个字发个语音就有钱了,扫个码,东西就买到了。 有一位妈妈跟我聊天说起一件事,接她中班的小女儿放学,女儿非要买路边烤肠,妈妈不想买就说没带钱。女儿说,你带手机了吗?妈妈说,带了呀。女儿说,那你扫一下,扫一下就有钱了。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4 物质生活丰富,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被珍惜。 咱们小时候父母给买一颗糖高兴一星期,给五毛钱零花钱,都会存起来舍不得花,为什么?因为得来的不容易,因为少,就格外珍惜。 现在的孩子呢,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很多老人和父母因为自己幼年的缺失,存在“过度补偿”的心理而不自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是被过度满足。 既然满足得起,说明没啥为难的,孩子体谅啥呢?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5 亲子互动中,父母对孩子缺乏共情,缺乏同理心,孩子自然也共情不了父母。 “妈妈,我好累啊!”“不就写个作业,有什么累的?” “我的彩虹笔丢了。”“丢了就丢了呗,再买一个就是了!” …… 百家号“父母堂”曾有一篇关于父母共情的文章,其中两个事例,是父母缺乏同理心的典型栗子。 |
|
图片来源于百家号父母堂,侵删 |
|
图片来源于百家号父母堂,侵删 每一种行为都不是横空出世,有果必有因。 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谅体贴的心性是要在生活、亲子互动中一点一滴熏染出来的。在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的不易时,我们要反思,我们在孩子这张洁白的纸上画了什么。 @知乎亲子 关注 @茗月唠唠心理话 ,一起聊育儿,一起话心理。 |
可能是有的父母没教过孩子什么是体谅吧。 孩子把碗摔了,你是过去关心孩子有没有伤到,想着孩子小不容易,体谅他呢,还是把孩子训斥一顿,责怪孩子什么都做不了呢?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是体谅孩子学习辛苦偶尔失误没关系呢,还是指责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成绩好呢? 孩子被人欺负,你是体谅孩子受委屈,帮助孩子出气呢?还是质问孩子“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要欺负你”呢? 孩子作业做错了,你是体谅孩子这么小容易犯错呢,还是咒骂孩子,惩罚孩子呢? 甚至孩子说错了话,你都要一声厉喝,吓得孩子发抖。然后你问“为什么孩子不体谅我呢” 合着体谅这个技能是天生的,即便没人教孩子也必须会是吗?那你也反思一下自己好不好,你天生就会的体谅为什么没有用到孩子身上? 是孩子不配吗? 如果孩子不配被你体谅, 那你想想,你配吗? |
什么是“向下兼容”?你可以“包容”父母,你敢让你父母察觉吗? |
因为不体谅父母的孩子一定没被父母体谅,,或者被惯坏了无法无天。 这是教育问题,父母的锅。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父母恩爱 对孩子管教松紧有度,主管人品 性格等大方向大的规则,次管甚至不管小东小西。 能体谅父母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能站在孩子立场想的父母也只是正常的父母。不过在很多亲子话题里很少见这些正常的情况,反倒显得稀有 特殊。 我认为是父母的锅。子不教 父之过。 |
因为体验太少。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没做过觉得啥都挺简单,做上了才发现一步一个坑,坑你没商量。 今天恰好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他觉得奶奶做饭太容易了。于是我跟他说让他找半天时间从一天早上出门去菜市场买菜开始,到中午吃饭结束,一直跟着奶奶,体验一下买菜、择菜、洗菜、炒菜一条龙工作现场。经过反复讨论奖励细则他终于答应周末试一下。其实锻炼孩子不用非得出去吃苦,能吃家里的苦,了解别人劳动的价值,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很大的进步。 |
孩子2岁半的时候,一天我在厨房不小心把保温瓶给摔了,有几片玻璃碎片割伤了我的手指。老婆吓得马上用清水帮我冲洗,然后手忙脚乱地找消毒包扎用品。全程孩子都在开心地拍手蹦跳。我气得不行,要去揍他。老婆说,那是个2岁的孩子,你大呼小叫的他还以为你逗他玩呢。我一想,对呀,就算这时候敌国的导弹飞过来了,小孩子们还以为过年放烟花了呢。于是,就不生气了。 就在我以为自己明白了“孩子还小呢”这个简单的道理后,接下来几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又让我多次恨铁不成钢,因为孩子不争气、不体谅而与他发生争执。比如:我给孩子默写了好几遍生词,希望他熟能生巧,周一回到学校能默写全对。结果他仍旧会错1-2个;又比如,告诉他口算题有时间一定也要心里验算一下,结果他每次都会错1-2题。想到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心血,我就会立即怒不可遏,感觉自己在工作之余,花费了那么多精力去陪他学习,而他丝毫没有良心。当吵架时,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斥责他没有良心时,孩子只会呜呜痛哭,也不做辩解。 后来,虽然经过我自己的努力和心理建设,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已经“佛系”了很多,这种基于“孩子没良心”的争吵已经极少发生了。但是,在内心,这个认知却基本没有改变过。只是把它合理化为“谁让我是孩子的爸爸呢?这不是没办法的事情么!” 真正让我的看法改变的,是孩子升入初中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去年7月份,孩子民办名校摇号失败,就近上了离家近的一所私立国际学校。如果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色,主要就是一个“贵”。每学期大概2万的学费,在缴纳学费的时候,由于只收现金,所以孩子第一次看到200张100元人民币叠在一起的样子。他盯着这些钱,问我:“这是我的学费吗?”然后小声说:“那么多钱!” 上了初中的孩子,就像换了一个人。每天晚自习结束,有作业的情况下,即使到了很晚,也认认真真地作业,有时候到了晚上10点半,我催促写不完就不写了,明天我来给老师请个假,到校后再补上。可是,为了“磨”一道数学题,他整整思考、演算了40分钟,终于解出来后,十分开心地又蹦又跳,才去睡觉。“政治地生”这些小科目的作业,老师允许孩子参考习题后的答案再写。可是,他每次遇到不会的题目,都要花不短时间,从课堂笔记和教材中寻找答案。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回家后也要让我帮着提背、提默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上述小科目,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每天回家后,都要详细地告诉我一遍,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老师提出了什么观点,随堂测试的分数如何,老师是如何表扬、如何批评他的。 上个月的一天,我们聊天时谈到“初中与小学学习的对比”时,他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初中开学几个月来,自己感受到的“进步”: 小学时默写生字词总是会错一两个,现在几乎不会出错了;小学时语文阅读理解总是答不到点子上,现在几乎能拿全分了;小学时惧怕英语,现在感觉英语是能为自己拿更多分的科目;小学时花了很多时间读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的课外书,现在上课感觉就是一些常识;小学时数学解题没有思路,现在遇到难题,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想出解题思路;小学时感觉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现在每天都在学习,就想考一个好分数;考好分数的原因是,感觉自己每天蛮辛苦的,想通过学习成绩,有一些对自己的回报。 接着,他问我,“既然学费那么贵,老师对我们也那么好,可是为什么班里总有一些同学仍旧不愿意学习?交了那么多钱,还不愿意学习,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上私立学校?而不去免费的公立中学呢?” 听到他的这些自我总结与疑惑,我心里挺欣慰的。然后就问他,你刚才说了那么多变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才有了这些好的变化呢?他回答说:“可能就是长大了,以前不懂的道理,现在突然在脑子里就非常清晰地知道了吧。” 由于去年秋冬季的这场流感、支原体、新冠等感染流行,孩子也中招了好几次。在我写下这个回答时,正是他期末考试最后一场刚开考的时间。由于生病,考前最后2周都是请了中午和晚自习的假,去医院打水、做雾化。所以,多多少少都耽误了一些学习。 在小学时从没有享受过“第一名”的他,初中后连续三次月考与期中考,都拿到班级第一名和多个单科年级第一。刚刚“享受”TOP1感觉,却又不得不在期末复习的关键时刻频繁请假,他自己也比较着急。每天几乎所有的课间都在疯狂地补试卷。我和他妈妈最近一直跟他说:“不看排名,也不看成绩,顺顺利利考完就是胜利,无论多少分,多少名,这边一放假,我们就立即出发去江西和浙江边旅游边过年”。 看到孩子现在自动自发地学习,并有感于“学费贵”而不敢在学习上懈怠,我觉得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知道了要体谅父母。而我们做父母的,也同样的体谅他的辛苦,在同学们都疯狂在“卷”的寒假,陪他一同自驾旅游,在外过年。至于孩子为什么“学会了体谅”呢?其实答案就是孩子在文中自己说的,“可能就是长大了。” 所以,有像我一样,为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而生气的家长,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善待孩子,顾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心情愉悦,等孩子长大一点,你们就会得到回报的。 |
你知道反哺吗? 意思是雏鸟长大后,衔食喂母鸟,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出自《初学记·鸟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 小乌鸦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乌鸦反哺的故事有一个重要的先前条件:乌鸦小时侯,乌鸦妈妈辛辛苦苦地飞出去找食物,然后回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小乌鸦吃。 如果要这个故事讲的还不够明白,“羔羊跪乳”的故事说的更明白些: 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 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 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 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不要你的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心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羊听后,“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如同羊妈妈,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从来都是无条件的。 小时候有个邻居奶奶,常去我家串门,每每一坐就是半天,这半天的时间里就是不停跟我妈叨唠儿子不孝顺、诉说儿媳对待她态度恶劣、抱怨孙女不懂事,说着说着还总会流下悲伤的眼泪。 我那时候小学,不懂人情事故,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反感!反感这位奶奶来我家,明明我妈那么忙,还要在那儿听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我一开始还同情她在家里只能啃孙女吃剩的鸡头,到后来越来越反感她的到来。反感她对整个胡同的邻居诉说她儿子儿媳多么的不孝顺,更讨厌她不顾别人是否忙碌见人就没完没了的抱怨她生活的悲惨。 多年以后我再想起这奶奶,不知道她有没有如愿得到儿子儿媳的孝顺, 但是有一点我能猜到:她对孩子爱一定是有条件的,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一定带着无限的期待! 父母自我陶醉的牺牲并不能换来孩子的认同,因为你的辛苦孩子并没有感同深受,你对孩子所做的也没有征求过孩子的需求,所以父母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要总想着自己对孩子付出了孩子就要迎合你。 父母之爱不该有枷锁,会让人感到窒息。 @知乎亲子 |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体谅自己的窝囊废父母,一种是不体谅自己的暴力狂父母。 正常的体谅父母,是父母不给你买房,你要自己买,不要奚落父母,不要说父母没本事。要发展成为完备的人,是子女自己的事情,父母只是打个辅助。 亲爹拿皮带抽,还是用有金属皮带扣的那头抽,这叫小的如何体谅老的?是小的做错了什么事吗?不,是老的在外面受了气,回家撒气呢。我理解不了中国文化里,连这样的爹也要被体谅。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