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为什么感觉越来越多大学教授什么都不会?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为什么感觉越来越多大学教授什么都不会?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大学教授水平感觉越来越低,为什么读了博士的人除了高谈阔论之外,啥也不会?去外面企业接项目,自己不会做,给研究生,甚至给本科生做。自己连最基本的问题都不… |
青椒一枚,目前有7位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氢能质子膜燃料电池,主攻电堆。 所以,你问我新能源的其他方向,我也就百度水平,可能都不如;问我制氢、储氢等氢能相关的,我也只略懂皮毛;问我其他类型的燃料电池,我也只懂个综述归纳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也是不知;问我质子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开发,我只能基本知道技术路线和优化方向,但具体无法执行。 但如果你问我质子膜燃料电池的电堆开发和建模仿真,终于到我的细分领域了,可以不带稿讲一天。务虚的话,跟大佬混过重点研发,拿过面上,水了一堆普通一区;务实的话,也拿了一些横向,解决企业的具体需求。 结论是,知识面最广的时候是二十年前的高考前夕,现在的话,专业以外就小白一枚。发展思路是做专做精,差异化发展,做出特色,让自己被行业需要,不然生存不了的。 |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就是什么都不会。 他们的头衔,成果,全是水出来的。 某钙钛矿院士,平均3天出一篇sci,只要挂他的通讯,影响因子10以内的期刊一投就有。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你是他的博士生,哪怕你就是把一坨屎拿去测试一下红外紫外核磁,你都可以拿去发一篇影响因子5以上的sci论文。 当下,有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叫做“炒菜科研”。 什么意思呢?科研就像炒菜,原有菜谱是先放一勺盐再放一勺醋。我现在,先放一勺醋,后放一勺盐,这就是一个新的菜谱。或者先放半勺盐,后放一勺醋,再放半勺盐,又是一个新菜谱。 如果有一天,有人用香油调制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OK,此文一出,所有的菜,都可以去研究一下香油对味道的影响。 看明白了吗?就是,别看他们发了一堆论文,可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成果。就像是炒菜,你能看到的研究,全是在研究油盐酱醋的比例对炒出来菜的影响。你很难见到真正的,我去重新研究一种新型菜品。 这就是炒菜科研。 所以说,你眼中那些高大上的科研,极有可能含金量并不高。忽悠忽悠外行还行,内行人都知道,水的一批。 好,现在来说说,为什么那些大学教授可能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我想你可能已经明白了,自己当年跟了一个学阀。只要挂他的通讯就能随便发论文。由于学阀的名声和威望,学术界不可能卡他的学生毕业。于是一个博士生就被轻轻松松水出来了。 然后呢,你也知道,他能毕业全靠学阀提供平台,因此一旦离开了学阀,自己的菜鸡属性立马就暴露出来。 你会看到,很多大学老师,自己读博期间各种顶刊手到擒来,一入职以后好像换了个人一样。为什么?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 |
博一:这老头啥都不懂,每天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博二:这老头有点聪明。 博三:这老头有点花头,特别是在他自己的领域里。 博四:这老头搞科研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啊,我得把它学来。 博五:这老头人缘不错。 博六:这老头有定力,是个学者。 至少现在,我觉得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定力。他去业界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财富自由了,几千万美元的不少,但他依旧当着他的教授,时不时嘲讽他的学生:choose money over glory. 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真正享受什么,充实过完一生,真的是一种幸运。 |
原本我以为那些导师只是深藏不漏,或者是怕打击到我们这些凡人而藏拙,直到我翻阅了他们的学位论文和读书期间的作品,我才发现自己的不成熟,原来此前的我一直在借着提问来刁难他们。 |
我本科的时候也这么认为。 那会,我会用arduino自己写飞控,然后用木棍自制无人机的机架,再结合4G模块把笔记本搞成地面站,会用易语言写面向CV的模式匹配然后搞DNF自动刷图。曾经遇到问题找老师们求助的时候我也觉得这帮人啥也不会。 直到博士期间我在IEEE ACCESS灌水第一次被拒的时候,以及再后来博士毕业的时候。 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也变成了那个之前我以为啥都不会的大学老师(还不能算教授,目前只是副教授)。 |
院长旁听本科生的分析学讨论班时,居然不知道黎曼可积函数必有界。他教泛函分析这门课,怎么可能不懂分析?后来我想明白了,黎曼积分是老古董,学生天天学天天考自然熟悉,但对于真正的数学工作者反而陌生了。 |
丁肇中也是这样啊。 不是他的专长, 他就直说:“我不知道。” |
|
在高能论坛上,面对现场提问“粒子对撞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可能在哪些领域产生重要发现?” 丁肇中坦言:“我不知道。”他说:“推测将来是很困难的。” 他展示了获得诺奖后,费曼发来的贺言:“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了。” 问:“您的研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丁肇中:“我不知道。” 问:“您怎么看待一些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影响的说法?” 丁肇中:“我不知道。” 问:“您怎么看弦理论等物理学新理论?” 丁肇中:“我不知道。” 丁肇中:“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因为你在某个领域做出了一点成绩,天下所有的事你都知道,这有悖于一个科学家的行事原则。” |
|
|
|
|
|
|
我读博的时候也是觉得我的导师贼low,觉得他给的题目好垃圾没有新意….. 结果我俩合作的那篇论文(就是他给的题目的那一篇)帮我找到了工作(面试高校的时候,面试官直言很看重我俩合作的这一篇)….. 而我自己搞的那一篇,成了边角料…. 所以有时候不是教授垃圾,而是很多学生完完全全就是“普通且自信” |
张雪峰说的没错,新闻学的大学教授确实什么都不会。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新闻学的大学教授。 很多人质疑我是不是新闻学的。 我来解释一下: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大概就是那几个废话一样的模型,从18世纪到现在就没有任何进步。 所谓什么品牌规划也就是这些个老调从谈,所谓传播矩阵啥的 ,也就是多渠道投放啥的,车轱辘话来回说 想要深入到前沿领域,要么走互联网那个大数据算法,要么走接受心理学。这两个都是理科内容,而新闻学的教授都是读文科出来的,确实啥也不会。 再说张雪峰,他说三个月能搞明白的专业没必要学,就是说的新闻学。 你看看那些新闻学大咖们天天都在讲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那他们懂马哲么?他们甚至连1844年手稿,都没看过,更别说资本论了。 我不接受反驳,我就是什么也不会。 |
这个是正常的。 几十年前, 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笑下乡的知青什么都不会,是书呆子。 几年前, 工地里的农民工笑他们的总工什么都不会,这身板,根本搬不了几块块砖。 现在, 知乎上,刚入门的大学生笑教授什么都不会。 来我们来看一下逻辑魔法。 你大学班上学的最好的同学直博了,最终成了教授。结果变成了什么都不会了,水平不如你了。 |
作为一个硕导,我在读博时候也感觉我导师啥都不会,有限元也不会做,代码也不会写,SCI论文也没有几篇,这水平怎么能当上教授带博士拿gwy特殊津贴呢。 但等我自己开始带学生,开始愁学生毕业,愁国自然,愁经费来源的时候,我就明白,之前那些所谓的技术,换个本科生培训几周就会了,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如何让别人相信你能完成科研任务,如何搞到经费,如何把论文里的东西往工业界推,去创造收益,这个事情如果你没能力没资源,是肯定完不成的, 你说哪种能力是做导师需要的能力? |
哥们,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你开始以一个审视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中具有所谓高级title的人了。 我在本科的时候,光是看一个教授的简历的时候都能被晃晕眼,不是这牛逼大学毕业,就是发表了几十篇EI,SCI论文,当时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EI还是SCI,撑死了知道ET是什么。 就连本科的课程,如果一个老师是教授,我就会比那些普通讲师教的课更认真一点儿。 我这个阶段是真的对这类人非常的尊敬,再加上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没有接触,所以教授了,什么这长那长,敬佩真不是装的。 开始读硕士时候跟所谓的教授就接触的多了,毕竟都一个楼道的,见得多了偶尔就能扯扯淡,甚至再熟点一起到校外吃个烤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时候就发现了,教授不过就是一个职称,早些年的职称好评,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一大堆,大多数都是先上车后补票,过个几年读个本校的博士,把博士学位补上去,但及时是这样,照样一大堆荣誉傍身,什么学科带头人,省什么什么专家。 我当时也嗤之以鼻,就这。 再读博之后,身边打交道的教授反而不多了,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教授很少,一个系也没几个,没改规则之前更少,相比起中国的大学里面教授数量算少的可怜。 大多数人都是助理教授这个级别,但是不同的是,英国没有非得教授或者副教授才能带博士这一说,讲师也可以带。 而这个阶段跟大学上班这些老师们的交流中,其实更加发现了,他们就是普通人,懂得只是自己那个非常狭窄的领域里面的知识,但是除了这些领域之外,这些人比你强的地方是经验。 做学术或者管理或者授课,经验非常的重要。 而这个经验可能不如发表论文那么容易量化,比如比较ciations,有些博士生的citations比博导还要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谁比谁强。 一般的教授们,排除个别玻璃心,大多数都很友善,你说个东西他们不懂,这些人大多不会装懂,因为是真不懂,但是不排除可以通过他们的经验理解核心概念。 少部分的教授,吃的就是个时间红利,以前的高等教育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浑水摸鱼做了教授,掌握了话语权,确实是名不副实。 最近这些年,准入机制相对来说很清晰了,很难混成教授。 基本上都有两把刷子,要么个人实力超群,要么个人裙带关系超群。 抛开title,每个人都是人形生物。 |
我确实啥都不会,不过要说菜,我感觉学生比我菜多了。 |
有些老东西读博的时候毕业什么要求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那个水平放到今天够硕士毕业不?自己五十多了一篇top没有,天天让学生发top,我看他是个top。一聊就是,你用神经网络做一下,哎呀,神经网络吗,不就是拟合吗,我九几年读博的时候就见过。 跟这种人你能说什么,本事都在酒桌上,跟他学喝酒学拉关系说不定可以。 |
其实现在教授普遍年轻化了,仅针对这部分人而言。 80年-92年左右的教授应该有相当的数量,而且这批人也的确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相当比例的人博士公费出国交流过一年,或者做过海外的博后,或者入职后去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过。 你要说什么都不会,那肯定是在贬低这群人,因为你想问的可能跟他们会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所以有时候本科生不要那你的那些问题为难他们。研究生做课题组内新方向的不要拿他们不擅长的方向的细节问题或者实验操作问题去询问他们,因为术业有专攻啊。 现在高校重科研,科研搞得好,项目多,课题组经费多,大家皆大欢喜。不是教授什么都不会,而是项目申报、特邀评审、论文修改和各种会议等等让他们非常疲惫。 你要知道,你用他们从来没关注过得东西开展细节性的深入探讨,那只能是对牛弹琴。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指导你。 第一就是逻辑和内容拔高。你的研究跟他汇报交流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准备怎么做,初步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推理这么推理,你的这个结论数据支撑是否足够,同类文章是否也能支撑你这个结果。还有什么更深入的分析文章的方法。他们会帮你全面的梳理逻辑和内容拔高的地方。你屎一样的数据,通过人教授的理论武装,显得非常高大上。你呆头鹅一样的讨论和分析,经过教授的逻辑梳理和修改,变得通俗易懂,简洁深入。这不叫能力? 第二就是价值评判。人家虽然没做过你的工作,但是丝毫不影响别人的学术品味。你这个研究的具体价值别人是可以非常客观的评判的。不谈工作量和系统性,就谈重要性和创新性。你觉得你的那些技术和学术创新,你觉得你能骗过他们?有多少人自认为论文水平不错基金本子写得好结果被人给毙了,你觉得是黑幕,其实是你还是没有做创新的研究,本子写的不够好,这些人都有相当的甄别能力。尤其是大型项目评审把关、博士生毕业答辩的时候,有些问题提的非常专业,这不叫能力? 第三就是申报书。你那申报书写的一点逻辑都没有,就知道堆文献,定性描述太多,主观臆断,缺少数据支撑,百度的某些数据来源,缺乏科学性。同时研究内容逻辑关系不清楚,研究方案可行性不强,技术路线缺乏场景适应性。创新性凝练的不够好。你觉得你提交的最初版本的人家一点点改的,屎上雕花成最终版本非常专业和凝练,这不叫能力? 第四就是学术问题的讨论。谈实验就谈实验,谈理论就谈理论。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人家很容易就找到你的关键漏洞,并且能从理论上直接给你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帮人的研究实力也是很强的,你觉得人家不进实验室就不做科研,不懂你这块的你就觉得别人指导不了你,人家现在已经过渡到研究方向趋势判断,行业技术需求和问题思考,研究深度等层面来了。这不叫能力? 有些研究生天天觉得,导师就是提出一个idea而已,我累死累活的实现了,觉得自己贡献比较大。你要看你做的是体力科研还是智力科研,如果是智力科研,你贡献较大毋庸置疑。如果是体力科研的工况游戏,本科生都能做,还能做的比你积极、投入和仔细你信不信? 如果你说的那些是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讲的不好,这很正常。毕竟科研为主的高校,课程讲解本身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临时赶的ppt,粗糙的讲义,核心问题都讲不清楚,讲到一半开始谈其他的,等等等等。这不代表他们不会,你觉得核心的技术性的东西会教给你嘛? 说句不好听的,有些教授课题组十来年积累的东西,从时间上来讲可能几天都能全部传授给你,那些算法、代码、模型构建和仿真模拟。你觉得这可能教给你嘛?别太天真。 当然,不得不说,这些大学教授,很多并没有教给大家足够扎实的知识和技术。这也不是他们的业务范畴。还是那句话,学校就是保证你有个地方呆,想学东西,还是靠自己。 |
那是因为你用知乎这种“懂王”性的软件太多了。 在知乎上,尤其是知乎的键政圈,有些人从亲子教育到性爱,到国家局势,再婆媳关系,似乎什么都懂。正是这些“知道分子”给你营造了“大学教授”什么都不懂得错觉。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大学教授,尤其是文科领域的大学教授平均水平绝对要比键政圈高得多。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大学教授只懂自己领域的那一小点知识, 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却非要像个懂王一样,整天在网上指点江山,这在社会里叫专家,在网上叫键政。 所以一定要从内心里尊重那些看起来只懂一点甚至于看起来什么都不懂的人, |
正常,本人就是教授,很多东西就不会。甚至以前会的东西好多东西也忘了。慢慢变成了一个迂腐而且反应迟钝的中年老男人。 但是如果你想和我聊电渗电泳介电泳的颗粒数值模拟,我可以和你聊两天两夜。可是,你如果和我聊相关的实验细节,我可能一些实验细节还不如我的硕士生。 随着研究方向的扩大,我觉得作为导师来讲很重要一点就是该放手。很感谢当年我的老师,很多时候就是在方向上把控,细节上信任我。目前我也是这样对待学生的,但是有时候有些硕士感觉有些细节甚至还不如我,这一点就很麻烦。只是能慢慢的让他去成长。不过等他成长起来可能也就毕业了。。还很有可能他也不会感激我等他成长,而是跑到知乎来问,我为什么感觉好多大学教授什么都不懂? |
|
南海泛舟 61 次咨询 5.0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 17447 次赞同 去咨询 |
懒得和学生较真。我博士阶段的老板,上课一口方言,催眠效果拉满;平日里坐在办公室,隔三差五有想法,找人讨论,听的云山雾绕,极端不靠谱。谁能想到这样一号人,当年博士毕业,就有企业出价年薪50万招他?2003年的一年50万。他一般不出手编程,但一旦出马,刀法极快,就如同在键盘上弹钢琴一样。我们这个方向国产当中,几个关键算法是他提出的,沿用了快20年。 我快要博士毕业的时候,也曾经帮忙带本科生课程(当时管的不严格,现在博士生基本上不能帮忙带课了)。有些大一新生,初生牛犊不怕虎,雄赳赳气昂昂拿着C或者C++代码跟你讨论;时不时还表现出很牛的样子。我这个时候都只是笑一笑,毕竟把他们打翻在地,没有什么成就感,就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吧。 |
相当一部分教授看起来“什么都不会”是因为他们眼睛里只有大方向,天天只抬着头,自然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天天抬头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要带队伍啥的。 如果这群家伙愿意把头低下来,是很恐怖的。 我比较愚钝,见识过一些厉害的人物,但是和他们交谈后一直没法理解他们厉害在哪里。直到前年还是去年,给导师干一个事情没成功,导师只好自己低头动手把事情处理掉了,我才感受到这群人的厉害。 我的导师还只是副教授,看起来没什么厉害的,天天只会想一些没用的idea,老长时间憋出来一个还不一定做得出来。如果不是他真露一手,我很难亲身体会这家伙有多强。 |
具体列举一下,什么叫“什么都不会”!! 不知天高地厚 |
大胆点,把感觉去掉。中国最优秀的人在政界,美国最优秀的人在商界。 |
看了就感觉很好笑,给教授找补“找方向”,“拉资源”,完全是借口。 天坑学科举例:山中伸弥,得奖的实验是自己和博士生一起做的;前面有个细胞周期的得主也是,自己学生不愿意做,轮转的做了一半他接手做的最后得奖;施一公,自己有一手蛋白结晶的绝活和一手写英文文章的绝活,这两样东西施lab的很多人也都继承了下来。 深度学习:Hinton也亲自写代码,在回忆汤晓鸥的那个问题下面汤也给学生很多很细节的指导,schmidhuber也是LSTM的共同发明人。 这些在学术里取得成功的(且不论学科意义)在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时候谁不是冲锋在前?谁离开自己的学生就讲不明白东西了?拉资源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虽然实际上远离daily基础知识和技术细节都是正常的事情(什么叫技术细节呢?是和你最后Present的研究质量无关的东西,比如可以提速但不影响结果的代码优化或是对实验的某种tricky的实现),但是作为导师也至少要对学生present的结果质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个基本的认识,很多时候不推公式/不做实验/不看实验/不学原理,是根本做不到的。 首先,如何掌握好前沿和方向?当然是靠读文章靠做实验写代码看数据。你如果这些都不做,听听会议看看中文微信公众号就觉得自己到了前沿,你的学生就只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追热点追得最后什么都捞不到。热点和你看出来的有潜力的点当然不一样,什么叫有潜力的点——当然是你要根据你博士的经验判断可行性和结果最后发现基于你和你学生的能力最后能做出来有价值东西的点。你要是远离一线了连数据都半懂不懂了,那还谈什么找到有潜力的点呢? 一个好的导师,当然要教会学生怎么做科研,一个新来的博士生对怎么开展研究完全naive,实验技术师兄师姐教没问题,可是方向问题你指望学生自己去找,你这是花一千五一个月就想招博后?博士生博士生,人家进来是接受培养的,不是来当打工人的,出去上班人家还讲上升曲线呢。不给明确方向也没问题,大方向给定了之后实现上的小坎坷你得帮着学生理清楚吧?不然挂通讯而不是躺在acknowledge的资格是什么?有些人觉得“博士生了,都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确实,不过我看实际上是对自己没长眼选了垃圾导师负责,导师本来的职责就是为你的课题把关,连这个作用都起不到,学校干脆成立个公司让博士生对上级汇报算了。 更何况新进来的博导一般带着一个setup package,到底需要拉什么资源啊整天都落不到实处?我就好奇你国自然不得先做出点东西啊?忙家里就忙家里,没能力就没能力,不要把自己本该有的职责推卸的一干二净然后说这不是一个好导师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
有的人确实不学无术,但有的人你觉得他不会是因为你和他还不是一个档次。 |
我是挺佩服理工医科教授的,他们中肯定也有水货,但是总的来说,有水平且能干出些事情来的教授还是不少的。他们中很多人务实肯干,执行力强,让人挺佩服。这其中我尤其佩服医科的老师,他们的确很辛苦,但是他们做的事情,让人佩服,无论培养学生还是服务病人。 但是,对于文科,我是没啥好感的。有的文科教授除了会吹水,真的啥也不会。有的甚至连吹水的内容,听起来都让人尴尬。比如,外语学科喊了好几年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到现在也不知所云,有个别熟识的教授,抛弃自己原有的学术训练,要去搞国别与区域,但是基本的政治学、经济学、外交等常识都没有,除了打嘴仗,完全不知道在干啥。就他嘴里说出来的那些东西,还真不如在知乎看看几个写手的内容。就这样,人家还是博导呢,每年争着抢着要博士名额。但是,他的学生跟了几年,反正是除了听车轱辘话,几乎没学到任何东西。 还是外语学科,现在啥学校都招翻译硕士,啥人都可以当翻译硕士的导师,但是有几个做过翻译实践的导师?若是说对于机器辅助翻译的了解,他们根本不及学生,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至于有些外语学科的老师从来不张口说外语的事儿,很多人也是司空见惯了的。某南方系外语大学的知名教授,ta学生从来没有听ta哪怕蹦一个英语单词,可人家写的东西动不动就是指导别人如何翻译……就这样,学生觉得大学教授水平越来越低,也是情有可原的。 |
因为大学教授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在某个狭隘专门方向写论文的专家,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需要会做各种项目,知道各种基本知识。你对教授的定位有问题,你说的那叫科学家。 |
有感而发扯远了。引用小导曾经指点我的一句话:博士没必要亲自写代码。你见过哪个教授亲自管理服务器? 倒不是说博士不写代码教授不帮本科生扣基础就是对的。但分工明确大家都能提高效率。 我猜很多读博的人会觉得和预期不一回事,也许这篇心路历程会对一些人有帮助。 博一的课题比较平庸,没啥激情。每天抠代码抠到好几点,白天沉淀前沿论文想idea,idea提了很多没啥用,起码被毙了四五次。 博二提出两个好idea,一理论一算法,也说服了导师。大导师挺开心,给我配了一个师弟写代码,我自己推公式就行。小导师放话:多多想新idea!这才是博士该干的事! 师弟啥都不会,天天蹦蹦跳跳拿配置环境和调试bug找我。面对那些熟悉的bug但想不起怎么解决,每次都只好一边装逼一边谷歌……顺便把参考的教学贴给全了。回去以后怒批自己:怎么能这样啊!每天推完公式再写会儿代码!别让学弟和你当年一样孤军奋战啊!工程能力也很重要,瘸子怎么搞科研!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然后还是每次指完大方向就摸鱼,师弟一般两天内就按我思路解决了。回到我自己,每天推完公式还是躺了,顺便发个微信给师弟:别累着啊,最多9点就要关电脑休息…… 说是走神了,大脑一直后台运行: a思路行不行?好像不行。 b思路行不行?好像不行。 基于c假设,a思路好像行,但没啥卵用了。 怎么找教职?还差几篇文章? 怎么在上海买房?进大厂赚的够不? 出国不?去哪?跟谁? 还有个人感情和生活问题怎么解决…… 也会想一些不愉快但必要的小事。 偶尔被一些人跳脸秀,懒得辩解。偶尔在有大佬的交流会上露两手擅长的证明思路和积攒下来的“奇思妙想”,那些人在下面听得目瞪口呆,仿佛不认识我了一样。自己却只从大佬的评价里明白了目前的研究思路有多不成熟。散会后那群人多少又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自己脑子只顾着里回味着大佬的评论,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已经开始研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随便聒噪去吧。 等到博后,大概就很难这样静静思考了吧。但不秀两次也不行。大家时间宝贵,谁都没义务去理解不成熟的想法。得秀,还得秀的精彩,明白,诱人。这样才有更多合作伙伴,事半功倍。多听大佬的评价,才能更快的进步。 也不知道这种思考,交流,指导学弟,胡乱看东西找idea和做ppt算不算学习时间……如果算,那我心里还好受一点。但一般不好意思算进去,只算成“工作时间”。“研究时间”只算推公式读论文写代码的那几个小时。 处理内耗直到食堂快关门,人也饿了。慢吞吞爬起来吃饭,散步,玩单双杠,跑两三圈。看看远处高楼大厦,心算一下预期薪资和上海房价。四舍五入奔三了,聪明勤快不敢当,最起码不笨不懒,可如今除了迷茫还是迷茫。偶尔想到自己当时一个人面对黑白的linux界面气的半夜捶大腿,想到早我一年一年就开始带师弟攒成果的师兄,还有日益圆润的肚子。感慨大家都不得不做些不“科研”但不得不做的工作。 后来想明白了一点。大多数人本来就是不懂不理解数学的,数学本身也是不凭空产生价值的。不做点不那么“数学”的工作,往大了说,怎么说服广大劳动群众养活科研狗呢? 师兄刚读博时,和我一人端一杯从茶歇顺来的咖啡,翘了会议站在20楼高谈阔论。从数学谈到人生,从梦想谈到姑娘,从会议酒店谈到江景大平层,仿佛靠一张学历就能征服眼前这金光闪闪的上海滩。我时而马屁,时而真心赞叹,时而八卦他相亲,适时旁敲侧击几句博士面试有啥要注意的。开完会熬夜喝酒打牌,第二天八仙过海赶飞机去下一个会议,经过乱流时,也免不了聊几句被颠出来的突发奇想。那时候我们什么也不想,只想用数学,酒和恋爱高歌灼热的青春。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个人爬上高楼,如今咖啡喝多了容易睡不着,一肚子槽也不知从何吐起了。夕阳西斜,霓虹闪亮,今年上海格外的冷,让我不敢睁开眼睛看未来的方向。 |
孩子,你还年轻。以为什么都会然后能得到某个岗位算是本事。 在中国的现实中,什么都不会但是还能风声水起的,才算是真“本事”。 你得拿着笔记本认真学习。 |
我做ai方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老师们对新兴技术的无力感,从头学起没精力,那些数学基础也忘没了。我导师也无奈的承认LLM杀死了NLP中大部分研究,正琢磨怎么去做传统nlp和大模型的交叉研究。 |
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觉。 我已经听了不止一个我的教授朋友讲,包括我自己也遇到同样的事情:学生肝一个东西半年一年搞不出,抱怨甚至闹抑郁要退学,最后指导教师火了不得不自己上手,几周就搞定了。 问题在于:教授带了那么多学生,这种情况也会遇到不少,难道每遇到一个学生质疑都要给他show一下?时间根本不够用啊,还有那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
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感觉肯定错了。 原因是当大学教授是有门槛的,这帮人是从当初那些艰苦的岁月中筛选出来的人。 一般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的感觉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当你在做课题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导师好像对你的课题并不懂。但其实这很正常,对于一个课题的认知,最懂得永远是做课题的人。但是老师在大方向上的把握。一般来说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这个课题当初就是他给你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专家和营销号。有一说一,这些人可能在某一个方面确实有很高的造诣。你看的时候觉得他们好像特别懂。对呀,因为你们问的就是人家特别懂的东西。但是当你去问老师的时候,你试试去看看你老师当初的博士论文,问问他博士论文里相关的东西。他同样能把你说的一愣一愣的。 难道是教授们都停止学习了吗?其实不是。因为这帮人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们需要带本科生课程,实验。需要去写基金拉横向。需要做学校安排的一些工作,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因此很多时候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向下深挖,但绝不要怀疑他们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觉得他们不懂,可能是他们在很多时候给不了你一些在你看来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他们是很敏锐的,如果你在实验上或者方向上有一些问题,他们通常会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这也是一个大学教授才真正应该做的。 大牛手底下那么多徒子徒孙,你能说他对这些所有人的方向都十分了解吗?但能怀疑他的专业性吗?我们不傻。给他们基金,给他们钱,让他们做课题的人当然聪明。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要怀疑一个大学教授的专业性。但也不要神化,觉得人家就应该什么都懂。 |
怎么可能,现在年轻的青椒一个个的都是海龟名校博士论文引用破千,等这批人上了教授你在看 |
以前,我也觉得教授呀什么的应该对自己专业的东西懂得挺多的 直到我听了很多人吐槽他们的老板之后 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我同学说,他们有时候去问老板的时候 他们的回答如下图所示 |
|
图源网络,侵删 啊,这······ 但是放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好像又正常了 毕竟我对自己学的很多东西其实也不懂 究其原因: 1、现在的大学考核太松了,很多都是考前临时抱佛脚就应付过去了,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然后这些知识内容在读研、读博的时候,他们刚好没有需要,所以就更不会去了解和学习了,然后凭借博士的文章就慢慢成为了副教授、教授了,然后就只会高谈阔论了,因为,他们不懂,然后学生又刚好来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也不太懂啊,你自己去找找看吧··········· 2、教授们压力太大,既要上课,又要搞科研评职称,上课的时候照着PPT念稿子就行了,所以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懂这些知识,然后这些学生也有一部分变成教授,同样的也不懂,循环就形成了 3、可以躺平了,就不想去折腾那些自己本来不懂的东西给自己找罪受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为什么国内的基础学科一直没有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只能不去当教授,就不会对学生们高谈阔论,误人子弟 我是@楠成大器,一个在读博士研究生,分享自己的一些大学生活经历,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
只说我们家亲戚,原谅她老人家已经不在世了。 简单说英文等于不会,而她自己能力不提了,经费各方面也不够研究折腾,当然主要是舍不得真的去研究。总之她发论文方法,就是找关系从国外”借鉴”一些资料,让两个懂英文的学生翻译,另外俩学生整理,她第一作者名字一署,搞定。 说了她属于那个年代的著名教授,没想到和朋友聊天,现在竟然还有人这么干。 不服不行。 |
嗯,一般我博一的学生也都这么想,哈哈哈哈哈 |
昨天早上我奶奶还在担心我出门时把裤子穿反。 “我要上班去啦。”我背上书包跟她说。 她颤巍巍地走到我跟前,扯一扯我的围巾,把衣领的拉链收紧,用方言责怪道:“噫~也不知道咋当教授着哩!” |
1. 质疑导师,理解导师,成为导师 2. 他不做不代表他不会,他现在不会不代表他学不会,他现在不学不代表他学了之后不会比学生更好 3. 教授们还是在不断学习新技术的,和学生教学相长。尤其是博士生,在自己的小研究方向上如果不能超过导师,那博士是白读了 4. 至于一些特别学究的东西,用不到忘记了也很正常,不能说明基本功不扎实。教授们当年可能学的更好 5. 任何稍微senior的岗位,视野(战略规划和决策)、同理心(领导力和战术决策)与人脉(资源和团队)才是最重要的 |
“茴香豆的茴我知道四种写法,他连一个都不知道,真菜” 。 比尔盖茨非要和手下的农民比种地,他也得输麻。 |
看其做的PPT和讲座。 两三场下来,全是个人辉煌经历回顾,取得了多少头衔,获得了多少荣誉,研究内容寡话连篇,全是空话,听了两三小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与其交流,把一个简单东西吹的神乎其神,胡说八道发散思维,没有一点具体内容,听完没有一点具体收获的。不管头衔多吓人,肯定是水货,多年下来,除了吃吃喝搞关系,确实什么都不会了。不必怀疑自己的判断,赶紧认清远离。 看到很多回答,为这类现象洗白,什么教授级别不需要自己动手,只需要申请经费,拉项目,想idea云云,真是一派胡言,我不知道他们到底读没读过硕博。基本功都不到位,能提出什么好想法?靠拉帮结派拜山头,搞圈子,喝酒,忽悠骗经费那么值得推崇? 反之,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完全不需要刻意在学生面前显摆。其所做的报告都是落到实处,细节到位,听完自然会明白其中差距,即使讲的东西过时了,那思路也是非常清晰具体的。与他们交流,或许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肯定会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做点啥,能不能行得通另说,但肯定能让你迈出一步。 再有一条,等有点专业认知了。看其当年的博士论文,有没有水平逃不掉的,不论多年来,给自己贴了多少金,取得多大头衔,那点内核的东西变不了的。 |
局内人来回答一波吧。 你觉得什么不会的教授,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几类: |
|
四类教授一、技术的层次与教授的精力 技术或者知识是分层次的,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技术框架和技术细节。技术框架是指技术的基本原理、过程、组成要素和结构等,技术细节包括技术的某个细节特征、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与实现过程。 比如, 对于深度学习,我知道它是一种极多层神经网络,我了解神经网络是一种函数嵌套函数,最后在输出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不断比较,优化路径权重的一个过程。我用Python实现了一个基本的多层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我了解了深度学习的框架。 但我不了解Transformer的具体实现细节,我也会通过阅读文献了解现在LLM的进展,但具体的实现过程知之甚少,也没有自己部署过ChatGPT应用。 这样的教授你认为他了解框架,但不清楚实现的细节。我把他归入“一般教授”。 我总想起三国演义里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诸葛亮只关注框架,并不关心细节问题。 在高校中,教授可能在某个领域不仅知道框架,而且很熟悉细节。但掘之愈深,见之弥广。随着你对于某个精分领域钻得愈深,你会发现这个领域涉及的知识广度也会越广。 由于精力关系,教授可能只会在非常专精的一个领域知道细节,对于其他可能只会知道框架。 而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社会人员和学生。很可能学生或社会人员在某一个方面问到教授技术细节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一般教授”是不会知道具体的细节的。于是只能给一些框架性的回答,这样就会给人印象“只会夸夸其谈,什么都不会”。包括指导博士生、应用类的横向课题也常常是这样。 二、四类教授 在高校中,图上的四类教授都会存在。 1. 牛人教授 这类教授不仅知道框架,而且知道技术细节。比如深度学习领域的吴恩达、李飞飞,以及前一段时间去世的汤晓鸥老师。他们都是这一类教授。 这类教授在高校中占比比较少,应该少于5%吧。 |
|
吴恩达 |
|
李飞飞 |
|
汤晓鸥教授 这类教授通常非常勤奋,并且热衷于产研结合,同时非常了解学界和业界的最新进展。 这一类教授是需要顶礼膜拜的教授。 2. 一般教授 这类教授知道技术或知识的一般框架,或许也知道技术在某个领域的一些细节(一般是在晋升教授之前掌握的)。在晋升教授以后,会坚持读文献保持对领域发展的关注,但基本上就不亲自动手做一些脏活累活了。因此,对于其他领域的细节、或者对于技术最新的发展细节可能知之甚少。 高校里大部分的教授都是这样的,占比最大,可能有60-70%。 3. 糊涂教授 这类教授熟悉技术细节,却不知道这一领域的框架。这类教授充其量是个高级工程师的程度,有时也能评上教授。做这类教授的学生是最累的。因为他给你的指导往往非常琐碎,没法给出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但在细节上常常吹毛求疵。 之所以称为糊涂教授,是因为这类教授比较单纯,工程师思维,一门心思钻技术,“以有涯逐无涯”,还是非常累的。他们的工作其实性价比不高,所以称为糊涂。 高校里这类教授也非常少,一般而言技术专精而又能评上教授的,至少要会写论文。写论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框架能力。所以专精细节,不懂框架,而又能评上教授的是比较少的,高校里可能不到5%吧。 这类教授也值得尊敬。 4. 混混教授 既不懂所在领域的知识、技术的框架,也不知道任一细分领域的细节,或者最新的发展。这类教授有吗? 还是有的。 一些“仕而优则学”的教授就属于这种情况。高校里有了行政职务以后,在职读个博士,利用权力混个教授还是相对容易的;即使没有行政职务,有些人就是比较能混,能吃能喝能抽能吹,在有些学校里也能混上教授。这类教授有一些典型特征: 身上没有书卷气咋咋呼呼 这类教授不值得尊敬,他们败坏了学术风气。但这类教授一般很能招到学生,因为可以利用他们手上的资源为学生的毕业、工作提供方便。所以在一些高校里也颇受欢迎。 还有一些归入混混教授的是,本来是前面三种教授,在评上教授以后选择躺平,结果几年过去,不但不知道最新的技术细节,连领域知识框架也变得模模糊糊,变成混混教授。 混混教授在大学里大概占比20%-30%吧。 当然,以上四种只是非常典型的四种类型,很多教授都是以上四种类型的混合体。 比如混混教授+一般教授、混混教授+糊涂教授、牛人教授+一般教授、牛人教授+糊涂教授,占比不同而已。但不会出现混混教授+牛人教授这种混合体,这只会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 普通人碰到大学教授,大概率不会是自己的专精领域正好匹配牛人教授、糊涂教授的专精领域,所以交流下来觉得”大学教授什么都不会“是很常见的。这也是江湖流传”大学教授什么都不会”的原因所在吧。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是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和工作的。做好一般教授的基础上,努力向牛人教授靠拢吧。 |
大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根本不是做“研究”,更不是“教书”,而是“谋划”项目。我们领导就整天把“谋划”两个字放在嘴边,我现在一听“谋划”两个字就感到恶心。 这些人原本都很聪明,最起码不傻,但是被考核制度调教这样了,逼良为娼。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