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 正文阅读

[教育信息]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孩子
你觉得中国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我记得那个高中生最缺什么的贴里有个万赞印象深刻
“拉屎自由”
我个人大概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什么都缺,真的,我什么都缺。
我缺少父亲的维护。我年前的时候跟亲戚争吵,我被扇了几巴掌,我闹得都要报警了,我爸说明天过年,让我别无理取闹。要不是我都22了,我真的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在无理取闹。我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人,我甚至都怀疑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爸了。他不应该是这种反应的,事情不应该是这副样子。
我缺少基本的吃穿住行。工作以后才发现,25块的蛋糕仅仅只是一块蛋糕而已,它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100多块的裙子仅仅也只是一条裙子而已,它不是什么罪该万死的愿望。我终于认清了,我从小到大衣食住行都十分匮乏。因为太匮乏了,所以,吃一次20块的麻辣烫跟对不起祖宗似的,去肯德基吃一次快餐也变成了人生奢侈。
我缺少家庭的温暖陪伴。因为匮乏,所以,我特别羡慕室友家互相依赖的情景。她们谈起妈妈做饭的味道,爷爷院子里的葡萄,和爸爸饭后一起遛狗,和弟弟一起疯闹。我记忆里好像没有这些场景,相隔十多年了,我甚至连妈妈做饭的味道都忘了。
我缺少基本的常识。怎么办银行卡,怎么坐地铁,怎么坐火车,怎么坐飞机,怎么规划路线,怎么点菜,怎么找酒店,怎么住院,怎么租房子,怎么找工作,
我缺少对社会规则的了解,所以时常会出现一些被坑了却不自知的事情。
我缺少对亲密关系的熟悉,所以,总是喜欢和任何人保持距离。
我缺少人生规划,所以,总是在一份工作干满三个月后又换一份工作。
我缺少自我认知,时常压抑和贬低自己。
我缺少看人识人的智慧,所以,在各种被试探底线的情景下,默不作声,直到最后事情演变成了戏剧而又离谱的结局。
我缺少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常年被PUA却不自知,拧巴的时候,如鲠在喉,哑口无言。
我缺少对生活的热情,以至于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我什么都缺,因为太过匮乏,我悲观厌世,胆小怯懦,极端偏激,社恐抑郁,压抑拧巴,这简直就是心智残疾的代表。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时常捂着四面漏风的心站在十字路口,一个人失魂落魄,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
一直都不太能明白,为什么这篇能有1万多个赞。直到昨天,有个网友跟我讲,因为你的文字具象化了我的自省与行为。
———————————————————————
今天是2024年的第一天。在这里更新一下。
我个人是因为太多事情想不明白了,所以才开始写知乎的。我写知乎是为了记录和整理,这本质上算是一种自救行为吧。很多人看完这篇以后破防了,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
我其实很感激评论区的留言,因为直到评论区里有人留言说,当年的70后80后都是这样过来的。我才明白,原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是几代人的事情。
评论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比我年长很多,这部分人已经成家立业,早已走过了我所描述的拧巴和窘迫。他们没有在其他NPC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他们在专注自己的主线任务,用很宏大的未来稀释着过去的痛苦。
就像我写的第一条。我一直对于,我父亲从不维护我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很多年了都没有放下来。直到我有了工作,有了收入,有了交谈甚欢的朋友,有了基本的稳定价值观以后,我才彻底放下和原谅这件事情。人过去的痛苦是可以在宏大的未来里被稀释掉的。如果我以后可以天天住在温暖的房子里,那我就很容易原谅过去那些在潮湿屋子里阴冷的日子。
本来从不过跨年的,但新年新气象,特意写一写。祝各位在新年里平安喜乐。
从来没人教你,友谊破裂,家庭不和睦,感情受挫,亲人离世,宠物生病,遇到创伤,被欺凌,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压力大时候应该怎么办放松.
不愁吃穿,满黑板的公式和文字,只知道感冒发烧了就吃药,成绩差了就恶补,唯独没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当一回事.
我认为最缺的是尊重。
中国的环境,在智力和成绩方面会高估孩子,而在人格方面又会低估孩子。
我会解二次函数,知道勾股定理,但我不知道医院流程怎么走,社保医保怎么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父母总会说:你上学到底学了啥?
中国缺三堂课: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的是:身体的完整、灵魂的充沛、生命的价值。
现在真的很奇怪,学生生病了不去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去想要落下多少节课;消防演练每年都有,示范了怎么用灭火器,但一点也不会用,我到现在都分不清阳历阴历......
我的三观是互联网养成的...
缺一件囚服


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快乐。
看过一个视频令我印象深刻。
在一堂小提琴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指导一个中国小女孩演奏小提琴。这位大师名叫本杰明桑德,是波士顿爱乐乐团指挥。
小女孩琴拉的不错,但是全程表情呆板,眼神木讷不自然,缺乏感情。


老师尝试着指导她演奏的时候不需要一直看着自己的手指,可以看着观众,把曲子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并且让女孩想象自己像是在花样滑冰一样,流畅而自然的去演奏,取得了一些效果。


后来小女孩演奏结束,老师很高兴地为她鼓掌,但他发现,这个小女孩并没有开心,甚至不会笑,更不会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蹦蹦跳跳。老师带着她在舞台上一起跳来跳去,但小女孩始终没有微笑。


最后,老师问了女孩妈妈几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女儿漂亮吗?”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她爸爸觉得她漂亮。但我不觉得。”
“你觉得她做的好吗?她小提琴拉得好吗?”
妈妈犹豫了一下,也说No。


老师对这位妈妈说了一段话,令我颇为赞同。
“你的焦虑正在她的身上蔓延。如果你担心她,她会成长为一个忧虑的人。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功课不好、练习不够、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但担忧会扼杀我们。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专注、取得很多成就时,她自然也会如此,不需要父母来告诉她这些。你现在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微笑,学会蹦蹦跳跳,这是你唯一的工作。”






这一段话简直是直击心灵。
如今有太多的孩子,因为课业繁重、压力过大等各方面的原因,患上抑郁症,甚至有一些选择最极端的轻生。
而今的家长都普遍焦虑,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不鸡娃、不卷仿佛就要被社会淘汰。家长的焦虑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很多孩子真的缺乏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邻居家有个女孩,也是从四岁多就开始学钢琴,每周两节课,每天在家还要练习一小时,甚至出门旅行也要随身带着练习琴键。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各种课程,体能、英语、滑板、绘画课,每天的时间都排的满满的,就每天下午出来花园里和小伙伴们玩半小时已经是她最奢望的时刻,也只有在这时候能看到她发自内心的微笑。
忘了在哪看到的,说中国有最多的学乐器的孩子,但是音乐会却是最少的。许多孩子多是迫于家长的焦虑和鸡娃的教育方式去学的乐器,但他们很少能够发自内心去享受音乐、去热爱音乐。
不止音乐,其他的活动也都如此,学习、运动,似乎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目的,必须要带来短期可见的收益。这样的孩子,都是为了学而去学,很难做到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件事。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问的是如何培养一个松弛感的孩子?
我想答案就在家长自己身上。家长放下焦虑,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快乐,才能获得松弛感。做任何事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那将是与松弛感背道而驰。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自己作为父母,自问也很难做到完全不焦虑。
但大师的话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父母的唯一工作,就是要让孩子微笑、蹦蹦跳跳。”至于其他的,父母如何做,孩子也会学着做,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然而,当大师对女孩妈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妈妈脸上的表情却是轻蔑一笑,似乎以为大师在和她开玩笑。这个妈妈还是没有学会这一堂大师课,也许永远也学不会吧。


以上。
@知乎亲子
普通家庭,包括很多中产家庭,或许更多的,
基本上,家长自己遇到的困难,不会对应去把孩子教会了,哪怕提醒也没有,有的只是避而不谈,甚至粉饰起来说。
●不用管外国人死活,中国很多人,包括位居高位的,很可能人生中只有一点项目是深思熟虑的,其它事情全都是毫无思想准备,就别说经验了。
所以,一旦在其它事情上遇险,避无可避的时候,就会很被动,很幼稚。

?中国人的教育,应该包括这些重点项目:
●被人盯梢言行举止,怎么办
●遇事确实没办法了,怎么办
●讲道理讲的很顺突然被指出致命缺点之后,怎么办
●遇到暴力执法,怎么办(学会先服软)
●遇到挑衅,怎么办
●需要耍滑头时,怎么办(不影响长远)
●被人群体诬陷时,怎么办
●遇到别人脾气失控时,怎么办(还要故意去锻炼)
●性启蒙(我想的办法是,到年纪了明说要性启蒙,但不是由家长进行具体教育,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学,强调注意事项)
●各种有危害的行为怎么认知,酗酒、吸毒、聚众、起哄等
●?怎么跟比自己聪明的人打交道
●?怎么跟比自己有权有势有财的人打交道
●?怎么面对享乐主义(应该提倡)
●怎么认清男女思维,男女关系
●及时的教孩子去锻炼异性社交
暂时总结这么多。

?然后,需要及时了解的知识:
●早一点明白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学习是有办法的,不是没头苍蝇去上学
●早一点了解各行各业是怎么运转的(现在的社会有这条件了)
●了解各种艺术是怎么回事
●了解政治与人文是怎么一回事
●了解学业晋升规则是咋样的
●?了解流氓手法大全
●?了解诈骗手法大全
●?学会各种社交套话(得是很自然的)
●?练习有规划的花钱(完全放手去练)
流氓手法大全和诈骗手法大全,就是社会阶级最稳固的分界线,无论做好人还是做坏人,都要去了解充分。

★学会最重要的人生思维习惯:
与世界合作,不失去自我。
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家长,该给孩子演习锻炼的,就要去演习,该提醒这些事项就要提醒,该帮忙收集资料的就该帮忙收集。
这些事情都不难,只要去做。做了之后,事半功倍,就不会忙不过来了。

?这些事情都已经有专业性的思考,不断完善,总结出明确的操作手法,而不是随性而至,不深究。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弱点,不是都能接受全方位的锻炼,特别是这些都是社会焦点问题,不用勉强。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有这些焦点问题,心里有个数,没能力做到的也不至于被吓到太惨。

再加几句,跟以上说的也有重复:
家长要愿意花心思设计各种演习机会,锻炼孩子,而且不是用嘲笑挖苦的态度,是放手和耐心解释。
*性教育可能并不适合由家长来展开教育,所以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只有一些要点进行点拨,免得自学学岔了。
*少年时期就应该鼓励异性社交,并且尽量安排模拟锻炼,让孩子可以非常自然的邀约异性,相处,聊开。
*要尽量模拟打击演习,锻炼心理承受力。
*要尽量模拟找茬演习,具备找茬能力,也是非常棒的生存技巧。
*要尽量模拟钱财放手管理,不是为了感悟钱来之不易,是为了以后真的管理钱财时不惊慌失措。
孩子太听话,是教育失败的标志。
乖孩子最容易犯三个错,退缩、自杀和犯罪。
乖孩子还有一个三无的可能:无兴趣、无特长、无追求。
这样的孩子,他最好的归宿,就是憋屈而平庸地度过他的一辈子。
内心的安全感。
任教于高中。
往届有个学生,我们的一次偶然的闲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次集体出游。
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她跑来和我讨论某部著名文学作品的一些问题,我们边走边说。
忽然,她看到我们身旁路过的一对儿年轻父母和他们约一岁不到的孩子,愣怔了很久。
我问她怎么了,她回答说:“您看刚才那对儿爸妈,好爱他们的孩子的样子。我挺羡慕那个小孩儿的,被爸妈那么在乎着。不知道我小时候,我爸妈是不是也那样在乎过我。”
我问:“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
她说:“您不知道,我现在每天生活得战战兢兢,我稍微犯点儿什么错,我爸就会说:「你明天别回家了,看见你就冒火儿,这家里要是没你,好着呢」然后第二天我放学回家后,我爸就会说:「你怎么又回来了」”
她说:“我现在很怕犯错,很怕哪件事做得或者哪句话说得让我爸妈不开心,因为他们只要不开心,我爸就会这样说。有时候我什么错也没犯,他从外面回来,看见我在家里,就会说「一回来就看见你,弄得我家都不想回」”
她还说:“我每天都很害怕。我怕他们把我赶出家门。我问过我姥姥,如果我爸妈不要我了,我能不能去她那里。我姥姥说他们不会不要我,可是我不敢相信。我有一次和我妈妈说过,爸爸总那样说,我心里很难过,也很害怕。我妈妈说我是骨子里的自私鬼,听爸爸那样说,不反思自己不省心让大人寒了心,反而还挑大人的不是……”
她自顾自地说着,我听得内心很震惊,我努力回想每次家长会上她爸爸妈妈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话。
我说:“你爸爸妈妈这样讲,的确欠妥。我没办法批评他们,但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非常非常难过和害怕,我很理解你。但是我想,爸爸妈妈说的一定只是气话,也有可能是为了激励你,但用错了方式,没有找到良好的沟通模式,也没有去关注你的想法和感受,这是他们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会委婉和你爸爸妈妈谈一谈。但是我还是想劝你,不要为了这些话而在内心自责,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总在犯错。我们一路长大,努力当个好孩子、好学生,但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也还没学会怎么当好爸爸妈妈,他们可能也需要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犯错,大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否定我们自己……”
那个孩子沉默了半天,然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如果您是我妈妈,那该有多好。”
我没再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晚回家,我把我们俩的对话写在了当天的工作日记中,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
下一次家长会,我和这个女孩儿的妈妈谈了谈。她妈妈的解释是:人无压力轻飘飘,只是想让她时刻绷紧一根弦儿,别松懈。
这属于相对而言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是,每一次大考(如期中期末等)出分数后,以及每一次家长会之前,班里都一片哀声。
有时候我觉得有的孩子的分数还不错,但他们会说:“我爸妈不会觉得不错。”
家长会之前,我常听到学生们开玩笑说:“这会儿是黑暗前的黎明。”
这话实在太熟悉,我上中学的时候,每次家会前,我们班里也常有这样的声音。
没想到,多少年之后,当了老师,我的学生还说着和我们的学生时代一模一样的话。
我也能回想起,因为天生就是理科白痴,中学后每次理科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都十分不理想。每次大考后的家长会,等待家长回家的时候,我也是如临大敌,忐忑不安。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了七十几分。那次老师要求,九十分以下,都要回家让家长签字。我犹豫了一个周末,几次欲言又止止言又欲,就是没张开口。最后我自己模仿我妈妈的签字草草交了差。
从我做学生的时候,到我当老师,我很少看到有人在考了不理想的成绩后,可以坦然地面对父母,不担心自己会被训斥甚至责罚。
我从小时候起就总想:如果以后我当妈妈,我一定要当一个让孩子无论考了多少分,都不害怕,都敢痛快告诉我的那种妈妈。
很多的孩子,在考了不理想的成绩,或者犯了某些错误之后,第一时间愁的就是怎么面对爸妈、爸妈知道了怎么办……
作为孩子,面对家庭,面对父母,大部份人都缺少一份内心的安全感。
长大以后难道不是吗?
工作不顺意、没找到对象、到年龄没结婚、没生孩子、没怀二胎……都可能成为我们“不敢也不想回家”的理由。
现在想想我那个学生的话,还真是有一些道理。只有在我们很小很小、小到生活都没办法完全自理的时候,爸爸妈妈才对我们有最大程的耐心和包容,以及最无条件的爱。
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
有时候我在热搜上看到,有人因为和妈妈说想辞职,结果得到了妈妈无条件的支持后,很意外也很感动。我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挺不是滋味的。凡是那类的热搜,下面的评论,大部分,都在诉说自己辞职后父母是如何痛斥甚至PUA自己。
还有很多年轻人,失业后不敢告诉家里,每天假装去上班,其实是去咖啡馆或者什么地方坐着。这样的新闻,这样的热搜,都能让人感到莫名的酸楚。
我们这一生,规定太多了。
上学时,我们要尽量合群,要团结同学,要学习好,不能偏科,不能考的低于多少分……上班后,我们要努力工作,早创佳绩,不能疲惫,不能喊累,不能辞职。我们要早早结婚,选一个父母认为理想的伴侣,要早早生孩子,最好生两个……
人活着,怎么那么多规定呢?怎么那么累呢?
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又为什么常常会成为我们最难以面对的人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考砸了、犯错了、失败了、难过了等等之后,第一时间想到和父母倾诉、求助,寻求安慰与拥抱?为什么很多我们明明自己已经很难承受的事情,最先想的是“别让爸妈知道”?
至今,我儿时的理想仍未改变。
我想做一个让我的孩子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十足安全感的妈妈。
假如我今生没机会成为妈妈,我也希望,能让我最亲最爱的人,在犯错了、惹祸了、受伤了等等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和我倾诉,而不是怎么瞒住我不要让我知道。
我希望有一天,不再在考试之后和家长会前听到一片哀声。我希望每个孩子、每个人,在犯了错或者经历了坎坷失败之后,都能第一时间想到回家去和父母寻求安慰、帮助与温暖。
我希望所有人都不再经历极端的无助和绝望,这一生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和难关,都可以选择回家,而不是跳楼。
愿我们这一生,没有过不去的艰难困苦。无论遇到什么、经历什么,都时时刻刻有家可回,有爱可依,有人可拥抱。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在这复杂坎坷的人世间,愿我们的担忧和害怕,都能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爱和陪伴,而少一点、再少一点……
最缺的是,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玩伴。
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三五成群的小玩伴,自发组织着各种游戏。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
虫鸣鸡憩。游戏一天的孩子,感觉到天色一层一层,一寸一寸暗下来。
在各种光线里:雨天,艳阳;清晨与黄昏。
在各种声音里:寂静的,安详的,清越的,细微的,嘈杂的。
在各种气息里。
在各种遐想里。
无意义、无功利的游戏,不在乎时间的流逝,也不受未来的侵扰。
孩子们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童年,混沌如天海相连。
他们游戏,欢笑,哭泣。
毫无目的。
总有小伙伴等着一起游戏,睁开双眼、放下饭碗就雀跃着相遇;热闹也罢,孤独也好,总有无边无尽的探索。
幼稚的,真挚的,纯真的。
晶亮的。
毫不着急的。
像是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长了根,爬藤不知道什么时候卷起了触芽,蝉翼不知道什么时候晾干了卷曲。
一个孩子在稀里糊涂中游戏,没有什么目的。
却满载着满满的、热气腾腾的生命元气。
怎么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教了人们太多死法:
为国捐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以我血荐轩辕……
但就不告诉你为什么而活,怎么活,与谁一起活。
家长:“晚上想吃什么?”
孩子:“蛋炒饭。”
家长:“走,吃拉面去。”
国外有个主播叫xqc,他有一天刷到一个中国孩子的一天视频。


看到睡觉的时候他很不可思议、一脸困惑的问




评论区都清一色的绷不住了。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兽性大于人性。
当一个社会开始嘲笑正直与善良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历史周期。
20多年前,第一次在课本中学到“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时,我感到异常可笑: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他难道不明白水在流动、船在行驶么?刻在船上的痕迹,又哪有一点用处?
后来很多年,我才渐渐读懂这则小故事的深意,才明白“行驶的船”几乎可以指代一切事物,才发觉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刻舟求剑”的人。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警觉的成语。
如今我所处的教育领域,像是一条极大的航船,在时光之海中飞速行驶。而在这条船上,有无数的人压根意识不到船的运动,在用几十年不变的经验“刻舟求剑”。
教的是一种东西,考的是另一种东西,而时代需要的又是第三种东西。它们已经严重脱节,最终造成的结果是:
1、学得很努力却很难考得好;
2、考得很好、上了好大学,毕业后却毫无竞争力。
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并非只是“内卷”的结果,而是时代的发展太快,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慢。
第一部分:高考考察方向与当下义务教育的脱节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一下20年前的小学课本和20年前的高考试卷。与现在对比后不难发现:
课本内容好像没啥变化。教的还是那些东西,甚至有些怀旧的读者会觉得20年前的教材更好。
但高考试卷的差异却极大。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进行中高考改革,试卷的变化趋势极为明显,简单总结为一句话,即从过去的“考知识”,变成了现在的“考能力”。
具体来说,这些能力包括:海量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
以语文举例,20年前的高考试卷还考察了不少字音字形字义、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原文阅读等内容;而在当下,高考语文中通篇全是新文章的阅读理解,阅读量更是20年前的数倍。
再以数学来讲,我们那时候的考试中,多数题目只是考察基本知识点,也都是常见的例题套路。但近几年的高考,明显已经让多数同学、乃至老师很不适应,大家纷纷反映题目好像从来都没见过,真正在去考察分析和推理、对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了。
这种变化,在每一科里都有明确的展现。即便是历史、地理这种所谓文科,也几乎不再考察明确的背诵记忆内容,换句话说,倘若你的能力不够,即便允许你拿着课本进考场,也是没法多得几分的。
改革的方向已经极为明确。但问题是,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有没有随之做出反应呢?
目前来看,这种反应极其滞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距离高考比较远的小学和初中,几乎对此毫无感觉,依然按照几十年不变的方法去教,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调整。
最先能感受到高考改革的,肯定是高中老师。但高中老师即便能感受到,也想做出调整,也很难把这种需求向下传递给初中老师,进而传递给小学老师。按照物理学规律,这种单方向的反馈阻力会极大、时间会极长,也许十几年、几十年也很难完成。
即便通过会议传达,让中小学校长们知道了这种改革趋势,且充分调动大家的应变积极性,真想从基层把方向扭转过来也是极难的。
很多老师已经教了几十年,突然要改教案、改方向、甚至是改底层教育观念,这难度可能比招新老师重新培养还难。更何况,做这种底层的教育调整工作,所需要花费的心力是极大的,单单改几次教案,对广大中小学老师都会是极大的工作负担,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主动去做。
所以目前的现状是,高考改革是高中的事情,几乎和小学初中没有关系。大家依然刷题型、记套路,依然重记忆、轻方法能力,依然重视短期考察、而无视长期的高考要求。
但这种教育脱节,最终一定是要有人承担代价的,如果成人不愿承担,那就只能是由孩子来承担。所以,不少孩子上了初中,发现小学学的好多东西没用,甚至连方法都有问题,要花大力气调整,调整不过来的就直接被淘汰。
当然初高中老师也有意见。初中老师嫌小学孩子基础差,高中老师嫌初中毕业生思维能力弱,不同学段的脱节现象十分明显。这意味着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有只关注短期考察指标,而忽视培养孩子长期潜力的大问题。
第二部分:社会需求与高考考察方向的脱节
按理说,近些年高考改革已经在大阔步向前,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做得很不错。如果时代不发展,或者缓慢发展,那么高考能考好的孩子,确实还算是社会的需求人才。
可惜,时代的步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跨得比高考改革的步子还要大得多。这导致即便我们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进入一个较好的大学并且顺利毕业,距离能在社会上立足,仍然有很远的距离。
想在未来社会上有足够的竞争力,有几个素质特别重要。但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这些方面很难得到专项培养,甚至更多时候,它们会成为我们为了冲击高考成绩而首当其冲的代价。
1、健康的体魄
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不管以后是打工、创业,想要长期保持稳定充沛的输出,健康的体魄是一项核心素质。关键是,它非但对事业有极大的帮助,也是人生各个方面的基石,所以务必要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问题是,身体损伤有一定的隐秘和延迟性,短期很难看到严重恶果。因此不少家长老师,只考虑成绩而拼命压榨健康,这绝对是不可取的。
我在推拿所就见过一些中学生,平时是靠着按摩推拿来缓解腰椎、颈椎的疾病,如果学生时代健康情况就如此糟糕,大家觉得一纸学历的意义还有多大?他还可能在长达几十年的工作中发挥出多大热量?
当然,除了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的问题也很严重,类似神经失调、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近些年在学生群体中持续高发,不少都是为了短期成绩而透支的代价。
2、对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与动机
进入社会,几乎不可能只用学校里的知识,就直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时刻都处在有东西不懂,需要现场学习的境况。
如果你不满足于只完成别人给的任务,想要做一些有创造性、有较大潜力的事业,还要基于非常敏感的观察和思考,去主动学习一些几乎不会有人给你介绍的新东西。
比如当下爆火的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身边真正使用的人是很少的,你也很难通过某本书,去上某个课,去询问某个人,来学到成体系的技能。
这种时候,只能靠自己强大的学习动机,克服很多障碍去一边搜集材料、一边主动学习。到这个层次,不再会有任何人逼迫你、监督你、帮助你,你只能靠自己去学习。
就我当下的观察,即便是211以上的大学生,高考成绩已经算是很好了,但这方面的能力是微乎其微的。大家都还过于习惯有人给现成的内容,通过成熟的课程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动机方法都极为欠缺,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在社会立足。
3、海量信息的搜索和整理能力
有了学习的动机,还需要一定的能力,去支撑你能够快速去新领域学习。你要非常熟悉以下内容:
最新的学习工具:比如最近层出不穷的各类AI辅助工具,是否熟练使用它们,会造成数十倍学习效率的差异。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无论花费多大代价,也要先把这些工具用好,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各类搜索引擎:比如学术文献的数据库、民间知识百科(维基百科之类)、google、必应、chatGPT,再到视频学习网站,比如Youtube、bilibili,以及为了使用这些工具而必备的爬梯子技能。把这些工具综合起来用好,你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学到任何需要的东西。
英语:当下在世界领域内,绝大多数知识类信息,都是用英文编码的,所以如果想要做到海量阅读、快速理解,英文能力是硬性要求。但这种要求,绝不是我们在课内学的单词、语法、选词填空那种应试层面,而是真正的应用能力,比如快速屏读浏览、精确抓取核心内容的能力,比如类母语的听说交流能力。
编程:可能会是今后的基础能力之一。它有近似于要进化为一种语言的趋势,在很多领域内,它的适用性比已知的任何已知语言都好。因为当下的众多内容都是基于网络工具的,它们的基础砖块都是程序,如果对此有一定的熟悉度,非常有助于在网络世界里畅游。
4、专长+创新+输出能力
专长:一切重复有套路的工作,在被机器迅速取代着。体力劳作可以被流水线,乃至未来的AI机器人取代;脑力劳作已经在被AI快速取代着。所以,未来的毕业生如果只是想得到一份工作,满足于达到熟悉-熟练的工作状态,一定就在那95%可被替代的范围内。
想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需要独属于自己的专长。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内,你要做到前5%的水平,才可以逃过95%工作都会被AI取代的宿命。
这个专长,一定是结合了自己的性格、兴趣、专业,通过反复试错寻找、甚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寻找到它,应该是从学生阶段起就要特别重视的一项核心工作,长期来看,它应该比中高考成绩、比一张普通大学文凭还要重要。
创新:在专长的领域,可以做到前5%的顶尖水平,那么自然就会涉及到艰深的创新工作(不然你很难维持这5%的水平)。你要去细心观察、去反复琢磨、去某个原本荒芜的领域去开创点什么事情,这提供的就是绝无仅有的价值点,也是在AI盛行的时代,最难被取代的人的价值之一。
输出:专长与创新,本质上都是在做产品,能把产品做好,事情就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建立渠道,或者叫作打造影响力,或者称之为输出能力,都是一码事。
比如我们在做教育,好的课堂、讲义、传授方式,它是一种产品,需要持续地打磨精进才能完成。但只有这些肯定还不够,你还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信服这种理念,这就需要持续输出来完成。
在线下时代,因为每个人所能触及的范围有限,这种工作通常需要繁重的人力财力。比如很多人去发海报、去地推、去构建营销网络、或者去电视台做广告。但在信息时代,考虑到自媒体的发展,个体是有能力直接对接海量人群的,对硬性的人力财力要求降低了很多,但对输出质量的要求相应就高了很多。
甚至,你需要把这种“营销”本身就当成一个产品来做,比如大家在看的这篇文章,本质上也是一个营销产品,它的终极目的也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信服我们”,但它已经远没有传统广告的感觉了。
5、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
诚信、善良、自律、同理、乐观、勤奋、自省......
这些我就不想多讲的,它们无时无刻都重要,但没有一条是能在书本中、能在课堂上直接学来的。它们都是某种知行合一的境界,除了在现实中反复雕琢别无他法。
6......
7......
小结:
写这篇文章的起源,来自于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
反思之后的困惑是,在进入社会之后,想要很好地立足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反而都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育重点。
而因为严重的滞后性,义务教育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反复雕琢的技能,反而在进入社会后会迅速被AI取代掉。
这种矛盾,让我心生忧虑。不单忧虑国家的未来,忧虑千万计的莘莘学子,说得小一些,也是忧虑我那刚刚进入小学的娃。我不希望她苦读12年之后,毕业后却瞬间被人工智能app取代,而真正对做人做事有意义的东西,反而被在冲击高考成绩的过程中,被当作代价丢弃掉了。
教育这艘航船承载了数亿人,它太大了,以至于很容易让身处其上的人以为甲板和船舱就是世界的全部,因此看不到滚滚流逝的江水,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它也太沉了,以至于很难及时拐弯掉头,跟上时代的方向。
可孩子们都在这艘船上,他们最终都要蜕变成个体,下船去真实的世界独自闯荡。作为家长,我们没法影响教育这艘大船的航向,我们只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孩子。
End。
关于亲子教育的其他回答:
小学四年级女儿,做数学题老是粗心大意,怎么办?454 赞同 · 38 评论回答
突然发现,孩子真的很平庸,难以接受,怎么办?70 赞同 · 10 评论回答


为什么说错题本是一种伪努力?28 赞同 · 4 评论回答


有哪些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12 赞同 · 1 评论回答


缺乏非竞争的伙伴关系。
及格的父母。
以及
包容的环境。
我们最缺这样的人生。一定要走独木桥


缺“有长度的时间”。
01
时间的狭窄性,在日常极其凸显。从早到晚有七八门课程等待,放学后还有几科作业,甚至还有兴趣班。
暑假期间,对于这将近两个月的空窗期,我们也习惯将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尽量把时间用足。
哪怕去一个地方旅游,我们也可能采取的是“多多打卡”模式,去尽量多的地方,看尽量多的风景。
而就在对时间的充分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可能,失去了时间。
时间不具有可见性,但恰恰为时间利用者提供了便利。
时间可以被切割为无数个瞬间,每个瞬间充满了具体的,有绩效成果的事务。
一天中的学习是如此,暑假中走马观花的旅游是如此。
人们难以为一件事情,尤其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付出时间,比如看一朵花,听一听流水的声音。
时间宝贵,长时间的关注更为宝贵。
在优绩视角里,判断时间是否值得花,前提是看这件事是否产出价值。
莫高窟的佛像很值得一看,但莫高窟旁边的小草不值得一观。
公共认可的价值,远远大于个人的想法。
明明身处自由社会,实际上行为早就被设定好程序。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
02
时间切碎以后,注意力也被切碎,长时间地注意一个庸常的事物是不值得的,尴尬的是,神圣事物在数量上又很稀缺。
所以,我们应当将注意力放置于何处呢?
自然是高价值高产出之物上,比如学习,比如工作挣钱。
学习的高价值,体现为成绩,和将来可能的好大学和高工作。
而工作的高价值,体现为工资,和买得起的大房子好车子。
我们的注意力从学习本身和工作本身,转向能被他人关注的成果。
我们并非为自己的热爱而学,也并非为自己的热爱而工作。
马克思说的“异化”,是我们的“常态”。
为了实现绩效,在一个地方做指定任务的学习,和为了某一个他人的指标而努力工作挣钱,这本身是一种被动状态,即便你对这样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也要聚精会神。而这显然违背了人的天性。
03
被切碎的时间与违背天性的专注力组合起来,便形成了“超注意力”(来自《倦怠社会》)。
涣散的注意力在不同热点,不同任务和不同风景之间来回切换,每样事物投以相对平等的时间,因此,反而无法深入了解一个事物,从而也对建立深度认知产生了障碍。比如对某一本书进行深度阅读,对一处风景进行深度了解,我们可能刚刚认识一个同行的伙伴,可能刚刚发现住宿的房间有点意思,但为了赶往下一个任务,我们需要立刻离开,投入下一个任务场景。
在这样的超注意力中,我们逐渐失去“观看”和“倾听”的能力。任务太多,时间太碎,注意力便无法凝集,从而,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成为了碎片,当我们走过路过的皆为碎片之时,所见所得也都是碎片,当所有认知都是碎片中的碎片,人便成为了时间中的“狭窄之人”。


04
长此以往状态下的人,会形成固定的“无聊模式”。假设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每隔十分钟便投给它一根胡萝卜,在它等待下一根胡萝卜的几分钟里,都属于“无聊时间”。当我们长期形成走马观花的习惯,便会建立一种心理预期——期待更新的,更有刺激的现象发生。如果没有发生,便会陷入无聊,甚至恐慌。觉得一切都好无趣,内心产生烦躁情绪,甚至觉得生活没意思。
而无聊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无聊,一种是主动的无聊。
被动的无聊是在等待他人他事发生,通过他人,施予自己趣味,比如孩子期待游戏和电视剧,成人期待热门事件和明星八卦。
主动的无聊则是有意识地放弃“走马观花”的刺激感,主动在无聊之中去寻找自身的内心感受,发现生活中的惊喜。
但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习惯置身于被动中,将自身的迷茫隐蔽于喧闹与繁忙之中,一旦他们失去了喧闹和繁忙,反而会陷入不知所措中去。
现代社会的加速度状态下,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已习惯了“奔跑”,而非“舞蹈”。
05
从长远来看,一直在奔跑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优秀的孩子,也有可能陷入“焦虑”和“抑郁”。因为习惯奔跑的人,一旦停止奔跑,目标不存在之时,便会陷入巨大的空虚,难以看到生活的本身和惊喜。
但社会的进程如此之快,我们无法接受时间的浪费,因此,当孩子在“意识”中“舞蹈”时,我们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每个孩子的奔跑都是相似的。有的在做提前学习,有的在练习钢琴,有的在参加培训。
但舞蹈姿态,却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孩子在画画中漫游,有的孩子在书籍中放松,有的孩子在自然里沉醉,有的孩子,给她一个伙伴便已足够。
奔跑能帮助孩子走向远方,而舞蹈能让孩子停下来,去观察,去聆听,去发现自我。
一个时时刻刻在奔跑的孩子,很可能提前进入大家的视野,也有可能提前退出人生真正的舞台。
奔跑和舞蹈,喧闹和宁静,追逐与躺下,都需要花费时间,我们看到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
当意识到了时间的狭窄,我们再去看打破时间狭窄性的可能。
06
打破时间的狭窄,需要主动去建立“时间长度”。
长时间地反复观看同一个(类)事物,研究同一类领域,比如看同一本书,呆在一个地方悠悠地自在地玩耍,和一个伙伴长时间相处。
甚至长时间的无任何新事发生,单纯置身于无聊之中,并在无聊的感受里,自主去发现内在与外在的“ 美好”与“惊喜”。
有长度的时间,才是有生命的时间。
有生命的时间,才能诞生出有生命力的人。
有活泼生命力的人,才会蕴出有新生命的思想,和新生活的可能。


不被安排,因此获得了自由安排的自主。
不必去做什么,因此获得了真正去做的权利和资质。
这两种,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价值。
夏林:我们用尽全力培养的是——狭窄的孩子101 赞同 · 16 评论文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的都不一样,
① 大多数孩子是缺自由!
缺能够自由的大胆的说:我想要~
缺能够自由大胆的说:我不要~
因为孩子一说出来,往往得到的是:不行,这个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
不行,你今天没时间,你早上要上课,下午要上课,晚上也要上课~
不行,这个小朋友爱生病,怎么样怎么样,不要和他玩~
不行,这个吃了怎么样怎么样,对身体不好,会生病,不要吃~
不行,总之听我的,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
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积极性,没有了热情与梦想,找不到让孩子能够忘乎所以,喜欢的事……
每天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不喜欢的,不拒绝,
不拒绝,凡事就凑合……


② 有的孩子是缺,能够说,也有人听他们说:你听我说……
因为大人都是各说各的,
或认为孩子说的不重要,
或不听她说,
或随便敷衍她……
久而久之,孩子不愿和你说话,
不愿和你分享任何事,任何心情。
③ 有的孩子缺的是陪伴,不是“陪着”!
拿着手机坐孩子边上,孩子拿东西给你看,你就:好好好,一边玩儿去,约等于没有陪!
有工作不如做完,再全身心的来陪伴!


④ 有的孩子缺的是:理解和尊重。
你一个小孩子,跟你说你也听不懂~
房间写作业去~
各个兴趣班,都已经给你报了,你就去上~
都是为了你好~
长大你就知道了~
⑤ 有的孩子缺的是:情绪稳定和耐心的父母。
动不动就发脾气,只会和别人对比,
越比越生气,看不到孩子的任何好,
孩子的前头永远有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⑥ 有的孩子缺的是:正面回应的父母。
不听孩子说话,不回应他们,或者都是: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快写作业,你快睡觉,明天再说~


⑦ 有的孩子缺的是:期待值低的父母。
凡事付出,都计较。
教育投入,都要回报!
以分数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无限压力给孩子!
总之就是,缺觉,缺爱,缺玩,缺自由,缺自主,缺思考,缺动手……
小时没有哭的自由,长大没玩的自由,上大学没有自己选择专业和人生的自由……
一生如木偶……
以上罗列,如有不全,欢迎补充,注意规避。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乎亲子
缺一个不卷的,尊重孩子天性和发展规律,多元评价的环境。
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接受和认可。
经典的
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
缺「真实」。
我一直觉得吧,一个环境差,充斥着「勾心斗角」,「势利眼」,「社达」,「没保障」,「崇尚零和博弈」,「容错率趋近于0」,这些都不可怕。
为啥呢?因为能呆就呆,呆不了就走。走不了大不了去死。而且一般来说,「地图全开者」的死亡率,还要远远低于「走错了还不自知」的最美逆行者。
这点爱玩游戏的肯定有心得。不怕游戏机制sb,也不怕野怪难刷,甚至不怕对手太强。
最怕的是连游戏规则都没给你讲明白。结果你以为在玩「模拟养成」,安心配属性点想着岁月静好呢,对方一梭子给你打过来,你才知道这tm其实是个吃鸡游戏。
中国孩子最惨的一点,是很多道理没人告诉,甚至大家反对孩子提前知道,但最后还是捂不住,还是得明白。
我昨天看了很受赞誉的「茶啊二中」,就很不喜欢。当然还是给了及格分,因为就是部还比较认真制作的喜剧动画。
因为它里面就加了很多关于「热血」、「理想」、「少年意气」之类的东西进去,但背景却是在中国的中学校园里。
看着那些王八蛋学生穿着奇丑无比的校服,在说着洋洋洒洒的青春语录,有一种在尼姑庵里颁发贞节牌坊,顺便拍一出av的荒诞感。也许这种反差可以让一部分特殊性癖的人更兴奋,但本质上是荒诞的,几种元素完全格格不入。
中国的孩子就是遇到这样的困局。明明社会是这样的,明明成年人是这样的,明明等你成年以后,也是得这样的。
但大家是往相悖的方向去教你。而这种方向,首先是逆人性,其次是压根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根本就是无根之水,硬编出来的。
比如为了什么而学习。其实在中国,就是为了出来找个相对好点的工作,能走进婚恋市场,合法透批,然后再制造下一个新生产力,同时与社会各个消费口高强度绑定,顺便满足你父母的虚荣与攀比心理。
但这话能告诉你么?最后都得归结为「理想」。
周星驰的一个烂gag说,「人没理想跟咸鱼(死尸)没分别」。但其实这话是既得利益者,实现理想的人才说的话。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理想实现不了,还不如没有。有眼可见的大部分人,走出校园干的事儿,跟自己的理想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一世。
这才是人类的常态,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包括你自己也是经济问题里的一环。
老师为什么要管孩子?你会告诉孩子,是因为老师是春风化雨,就是在这给你做贡献呢,希望你好。
实际上呢,是因为有评比,你的成绩影响他的经济。
学校里为什么有各个学生待遇不公平的事情出现?你会告诉孩子,因为这是极少数情况,而且也有孩子自己的问题,只要好好表现,成绩好了,自然有好待遇。
实际上呢,你自己办公室里,谁背后有人,谁背后没人,大家一目了然,你做再多贡献,也是被巧使唤的那个,全国首富也不是卖保险的里面选出一个销冠才当上的。
有意愿保护孩子,给孩子一个「清澈的童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但愿望总归是愿望,它不是真的。首先在中国的课业压力下,童年本身就很难清澈,更多的人收获的是一个「又累又迷糊又似乎被骗了」的童年。
等到长大以后,还得亲自经历一下社会毒打,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回事,这其中的无力与挣扎,会显得自己年轻时格外可笑。最后走向另一个破罐破摔的极端的,也不在少数。
人活着已经够虚伪了,如果能对孩子坦诚一点,也许是件难得的弥补。你不能带给他什么好东西,甚至在生理上,没给他超过别人的优秀基因。但起码在心理上,可以尽量让他别那么像一个傻子。
我是猴姆。
全文完。
父母的尊重与理解。
大对数父母总是喜欢用他们自以为对我们好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很少看到开明的父母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相处的。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平等,真诚的对待。
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意愿的父母是真的少,在中国的家庭往往是父母怎么说孩子就要怎么做。
“你快去把作业做了,作业没有做完,玩什么玩!”
“你在干什么呢?还不快去做作业,三天不打皮痒痒了是吧!”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养这么大容易嘛我!快去做作业。”


很多父母习惯于用惩罚或者打骂或者吼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觉得只要惩罚的方式才可以让孩子长记性,孩子才可以做的更好,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很少有孩子小时不被父母揍过。
孩子天性爱玩,专注力时间短,依赖于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本就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合,同时也是不尊重的。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养育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既不娇纵,也不惩罚的方式。
尊重孩子的表现:
1.关注孩子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孩子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调整自己的状态去适应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听话,配合你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2.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主动沟通等方式。
3.恰当的回应:了解到孩子的需求,需要使用身体的接触,眼神、微笑、语言等方式去回应。
4.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信任感,依赖感,花时间陪伴孩子,鼓励孩子。
5.允许孩子适当的探索:相信自己的孩子有与其年龄相符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允许孩子探索和行动,留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允许他们做决定。
6.适当的容忍:用积极的方式去看待的孩子,容忍孩子看似“破坏”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
7.平静的处理问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学习情绪控制做好榜样,遇到问题需要保持冷静,平静的处理问题,不打码,不贬低孩子。
8、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可以做的更好,遇到问题时也要鼓励孩子,提供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着急去帮助或者包办。
9.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机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孩子自主学习。
……
以前是孩子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父母多理解和尊重自己。现在自己成为父母,自己需要说到做到,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建议亲密的亲子关系,陪伴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中国孩子,乃至全体中国人,最缺的就是不被家庭社会裹挟和强迫的人生。
我们天生就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权利。
缺钱。
缺很多很多的钱。
缺足够夏天去看海,冬天去雪山,秋天能露营,春天能骑马的钱。
反正我就知道一件事:
你只要拿钱堆,怎么堆都能堆出一个全面性,立体的人出来。
缺少良好的教育






缺的是新华字典里的那句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简单说就是更多元的发展之路。
从就业的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国大多数普通人的最典型发展赚钱道路就是学好文化课,考个好大学,能读书就读书,毕业就这几条路:考公、电网、医生、老师、央企、外企、大厂。
就是这条单一取向的道路导致了全民焦虑,比来比去,中产怕掉下去,平民想挤独木桥。学校家长压孩子,孩子抑郁,投入手机世界。
这是导致所有问题的最根本根源。
如果孩子能不通过学文化课也能让自己的工作有发展,学个手艺也能挣更多的钱。搞汽修、烘焙、美容美发也能跟白领一样,也能受人尊敬。那孩子就不会在最关键的K12里一条路走死。父母和学校就不会有那种莫名的焦虑,也就不会投射到孩子心里。
他就会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更多元的生活。也就不会抑郁。
对孩子最好的时代似乎就是80年代,那时即便上个职校,学个酒店服务,出来去酒店当服务生,然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发展,酒店大发展,有个几年也能在酒店做个中层甚至高管。
当某个群体在社会中呈现出不典型的“病态”时,往往不是这个人群病了,而是这个社会病了。
至于这个社会是否病了,为什么病,咱也不能说,咱也不敢说。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09 21:06:44  更:2024-01-09 21:41:0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