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教育信息 -> 媒体刊文《文章发了一大堆,学历有了,能力呢?》,称论文发得多,不代表工作能力足够出色,如何看待该观点? -> 正文阅读 |
|
[教育信息]媒体刊文《文章发了一大堆,学历有了,能力呢?》,称论文发得多,不代表工作能力足够出色,如何看待该观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历的含金量有多高?有时候也与发表的论文数有关。 对我们专业而言,能够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已经手握多篇C刊论文。3年前,在我读书期间,规定的毕业条件还… |
现在的关键是,你怎么衡量能力(′?д?`) 你说学历是你能力的体现, 好啊,我有学历了 你说死读书是书呆子,做实验发文章才算真本事, 好啊,我发文章了 现在你又说“文章发了一大堆,学历有了,能力呢?” 你说你不是PUA我都不信,按着你的思路,最后肯定是要回归基因代表能力,家世代表能力的是不是(▼皿▼#) 新闻学因为其属性,天生是为了上位者发声的,又是嘲讽你不肯脱长衫,又是PUA你没有能力,你不要学历不要文章你怎么不早说(`Δ′)! 已经懒得辩解了,因为这从来不是我的错,我躺我的,你继续叨叨吧。 |
《学历有了,文章有了,能力呢》 《学历有了,能力有了,文章呢》 《文章有了,能力有了,学历呢》 你看,这不又能水三篇文章了,这就是新闻学,你见过这样的新闻学吗,真是公公又式式啊。 糖完了 |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文章本身。而在于错误的评价体系。 但是现在C刊、高校已经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C刊要求自己的杂志,所以就会腾出更多版面给约稿,然后青年学者就难发。高校也愿意使用C刊这个评价体系,于是就形成了正反馈机制。 实际上问题从来不在于评价这件事情,而在于怎么评价。 能力毕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总是需要借助于某个中介才能凸显出来,但是由于中国学术评价的单一化倾向,才导致现在这种局面。 当然如果评价体系不单一,从某种意义上,后面可做手脚的地方就更多了。正如我们一直谴责高考,但是自主招生又如何呢?成为了学二代们的天堂了,什么高中生就能发sci这种荒唐事情一直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无解。 |
正确的废话…… 你们搞媒体的再这么搞,张雪峰就要封神了。 有文章不代表一定有能力,同理有能力也不代表一定有文章。很好理解吧…… 但你会发现按照这个套路所有的东西都不能代表能力,你换成什么都不行 为啥呢?因为这个能力没有可量化的定义。换句话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有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找到任何东西能代表“有能力”。 这就是个套路,看上去真切的很,实际上写的都是空话。只要这个能力没有定义,那么相似的话术可以用在任何东西上,而且永远不会犯错。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是一个企业,要招人,如何选人? 既然学历、文章、成绩都不能确保有能力,那为什么用人单位还要看呢? 为什么考公务员还要看呢? 原因很简单,招人就是赌博。我赌一个从事对口专业并且发了一堆论文的名校博士有更大概率胜任工作。 就这么简单。 因为不能预知成功,所以我们选择看上去最有希望的。 就这么简单。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
没想到这个级别的媒体也搞虚空对立,搞得自己跟三无自媒体似的,好像学历低的综合素质都高能力都强一样。博士不用文章作为评价体系靠什么?他们核心就是做研究,又不是搞人际关系。 能力差的博士,跟他读不读博士发多少文章没一点关系,他就是本科毕业没一篇文章,一样能力差。 |
这个事儿不是简单的什么论文和能力的翻来覆去讲, 你要看事件背景, 1、2023年以来,国际期刊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据说,2023年SCI全球撤稿5000多篇,其中,中国占比高达5成。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稿更是达到五位数。 2、国外出版机构,主要的指责是:出自“论文工厂”、抄袭、数据不可靠和同行评议造假。 3、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已发布通知,决定在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 4、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倒查过去的论文。 5、据说,部分省份的教育厅近期也收到教育部转来的一批撤稿论文清单,撤稿的主要理由是疑似存在操纵同行评审过程、未真实开展实验、存在代写代投等不当行为,可能与“论文工厂”有关。 有了以上的1~5的大背景,现在再看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 有点感觉没? |
这就回到了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讨论了! 我所持的观点是:假如在一间屋里的地底下,埋着一堆珍宝,你的学历是敲门砖,可以敲开这屋里的门,让你进去,你的能力就是你用来挖珍宝的锄头! 你说,敲门砖重要?还是锄头重要? 两者同为重要! |
|
一、有学历,没能力 一些只会写论文,学历很高,只能说他敲门砖雕刻得很漂亮,做得很硕大,很结实,有用吗?有,敲门时,咣当一下,可以把门敲开! 然而,他没有锄头,麻烦了,挖珍宝没工具了,当他又不去找锄头,且老是记挂着自己的砖头有多牛,刚才敲门的动作有多帅时,他永远挖不到那个地底下珍宝的,而且,还会遭到旁人的取笑! 因为,他没锄头! |
|
二、有能力、无学历 我仅有锄头,没敲门砖,行不行?行!不过,专业的事,还是要由专业的工具干! 敲门,还是敲门砖专业一点! 锄头不能敲门吗?可以,绝对可以,但是,某种程度上,他可能没有敲门砖专业。 不专业归不专业,锄头,还是可以把门锄开的,只是要耗点时间,而且,你要让别人相信,你可以用锄头锄开这个门! 换句话说,你要让面试官相信你这个能力! |
|
三、有学历、有能力 这个是最好的状态了! 砖头,你搞得很硕大,很扎实!锄头,你抓在手,磨得很坚实! 门,被你轻松敲开了,地,被你慢慢挖开了! …… |
|
都知道学历、能力同等重要,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书,该怎么读?论文该怎么写?能力,该怎么培养? 这是一个大课题,三言两语说不透! 不过,也还是说那么两三句吧! 敲门砖,能敲开门则行,不用雕刻得太精致! 比如,写论文,数量够,达标则行,不要追求太多! 学历,能敲开门就行,当然,这块砖越结实越好,比如考上了清北或其他985!考不上也没关系,能敲开门则可! 关键是能力的培养啊!毕竟,你要用这个来挖地啊! 首先,你得确保你拥有一把锄子! 那么,在校学生怎么培养自己的能力呢? 其实,能力是多方面,综合的!当你做不到多面手、综合全能性选手时,你也可以选一项能力挖潜,同时兼顾其他! 比如,可以在学校练就写的能力! 写写文、投投稿,哪怕你不投稿,你也要写,当出了社会,写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比如,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可以练! 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练就实践的能力! 还有自身的学习能力、抗打击能力、自愈能力。这些,在日后的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 等等! 当然了,你说,没平台,那怎练? 这,不需要平台!平时就是平台!在平时多练习就好! |
|
…… 综上,准备好你的砖头和锄头,你的未来,不是梦! |
胡老师的思维还是有点狭隘,打开思维来归纳一下。无非是两类人的比较。 当下群体行为的表现,最值得和最亟需社科研究立项的课题就是“洪流与泡沫-官僚体系主体及其依附群体行为辨析”。此为引言。 世界为何越来越草台化? 结论:“活保人”越来愈多,“人保活”越来愈稀缺。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活保人”,一类是“人保活”。 “活保人”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学习、生活或比赛中,似乎总是与某个特定的位置或荣誉紧密相连。他们或许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或者拥有许多头衔和荣誉。初次听闻,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非常出色。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荣誉和头衔其实早已预设。就像一个比赛,无论是否名副其实,总会有前三名,总会有赢家和输家。而这些荣誉和头衔的位置是固定的,就像一个早已挖好的坑,只等合适的人来填补。如果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比如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那么各种策略和手段就会被运用,以确保这个位置被填满。但最终填补这个位置的人,未必是最有才华的,但一定是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更大的组织,这种“活保人”的现象无处不在。无论是院士的选拔,还是公司部门或条线负责人的选择,由于组织内部的某种僵化或者说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心态作祟,他们宁愿选择资质稍差的人(在瘸子里拔将军),也不愿看到某个职位暂时空缺。这种做法的背后,反映了对岗位任职标准的模糊认识以及对严格执行的考核标准的忽视。这也是导致当前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灵山传承有序,意味着所有修行者都要循正途修行,皆会化为体系的一部分,李长庚知道,体系这玩意儿一旦成长起来,就会拥有自我的想法,就连佛祖的意志也难以与之同心无漏。佛祖大概对正途弟子抱团多少有点无奈,这才决定开个方便法门,从正途之外引入些新人。” 《太白金星有点忙》 而另一类人则是“人保活”。他们因为自己的卓越工作和贡献,让一个奖项、研究领域得以设立。他们真正地让事情发生,他们是实至名归的杰出人物。但遗憾的是,这类人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因为他们常常被“活保人”所阻挡,难以崭露头角。 在生活中,“活保人”是大多数。他们常常害怕做事、不敢做事,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非常自信。 而“人保活”的人则较少,他们是真正做事、敢于尝试和突破,干实事、敢做事、勇于做事的的一群人。 如何看待浙江工商大学将Hindawi, MDPI和Frontiers出版社的文章均不纳入科研绩效?49 赞同 · 1 评论回答 个人结论是:学术圈就像房地产产业一样,既要追求高周转,又要非理性加杠杆。结果就是各种ESI排名飙升,各种数量和引用率提升到第一。宇宙第一学术圈! 学术圈的高周转,竟然被各种无良媒体打鸡血似的宣扬一年多少篇SCI/SSCI,典型的是清华的百篇SCI博士,数十篇SCI的本科生等,学术发表就像写日记一样。这种氛围使得科研人员要快速发文章,因为年终绩效考核和发表论文数量挂钩,硬生生的催熟和加快学术论文发表周期。像姚洋教授数十年一篇的AER太少了。高周转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高周转带来的发文数量短期内快速提升也导致了一系列学术基础不咋滴的科研院校高估自己的实力。高周转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高度产业和工业化的学术成果。高度追求研究范式,经济学的因果识别滥用,生物医学的造假产业等等。研究的核心意义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研究的初心是啥?对于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的理论结合实际现实进行课堂教学是发现各种不匹配,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一不匹配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理论的完善。对于天赋异禀的科研人员,不是去研究某某思想,某某精神,而是切实从更宏大视角解释一个大框架。不能总是在基础工作上机械高度内卷的重复,要合理的去创造超额利润。比如,新冠病毒的医药研发,而不是基因测序?测序是一个基础的工作,测出来是给别人做基础工作,而不是后期的超额利润的获取。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建设?地区市场分割如何破除? 学术圈的加杠杆,更加非理性的疯狂。房地产加杠杆,好歹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审核。高校加杠杆,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1100多所科研院校,追求TOP,追求一区,追求各种高被引。不管有没有学术基础氛围的,先把目标提的高高的。手里握着岗位编制这个牵绳,甩着皮鞭,让新入职的和要毕业的博士进行发表。每年要发表的考核要求,全世界期刊都让给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表,估计都不够用。 SSCI & SCIE 期刊高发文量分级(2021)97 赞同 · 35 评论文章 有些院校,本身基础就不咋滴,学院科研人员梯度基础就是十几二十年前毕业的博士,和近十年的高度产业化培养的博士,完全不同的形式。学院招聘少量近十年博士占比不足10%,去硬生生拉升剩余90%的躺平群体的平均成绩,这不是及其不合理吗?但是又显著存在在1100多所本科和科研院校!!!为了加杠杆,一个重大发明就是,摘桃子!高薪挖长江特聘,四青等。最后呢,挖来的特聘,大都是团队一起过来或者只是在单位挂名,团队还在上家单位,最终就是虽然出成果,但都是个人荣誉,本土的土壤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要么就是像暨南大学,成立专门学院,专门招聘,清一色海外博士,提升科研成果!这两种常见举措,并没有改善科研院校的基础实力,就像是一个破败的院落,搬来一个花盆摆在显眼位置,要么就是直接买个新宅子。都没有起到持续培养和发挥本土优势。或许很多基础薄弱的院校,靠内生实力难以实现突破,就像河北韩春雨,但我们1100多所院校,本来的使命就不是都搞杰出的科研成果啊!80%的院校做好教学工作,把全世界那20%的杰出成果及时读懂,在课堂上可以及时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几乎最大的使命了。学校重要的是传播知识,增强沟通!给每个学生足够的信息,能不能成长成为杰出学生,就靠学生自身的悟性和实力了。 很多批评浙江工商大学此举行为的观点是,浙工商作为双非,没有资格这么傲娇。这种说法是对的,也是当前科研管理的重大bug。现有学科评估科研成果导向下,1100多本科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在加学术杠杆。这种学术杠杆,连个审核的管理者都没有,每个高校只要拍脑袋,开个会,出台个文件,就可以了。就是如此简单。却影响了一大批博士生和新进青年教师。教育部如果在乎科研成果,就成立专门学术委员会,动态管理各大高校科研考核设置的合理性。像浙工商这种一杆子打死是偷懒行为,属于怠政。可以统计每年期刊发文数量和中国发文年度数量占比,设定发文数量期刊分级目录,设置分级评分权重,每年动态管理期刊目录。一杆子打死的偷懒行为,想问问学校科研处的作用是啥???每年就统计一下数量???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结果?讴歌那些高被引???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正在步入社会现代化治理阶段。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就是,不断放松政策和文件带来的束缚,如何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和负重,降低层层加码带来的效率损失。科研治理更加需要回归科研的核心,由兴趣激发,终身从事研究,并乐此不彼。不能总是担心,减少绩效考核带来的工作人员躺平和不求上进。诚然,国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岗位中,确实存在躺平和不求上进的情况。我们也看到大学四六级,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是形式主义,真的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了?非升即走也搞了十几年了,真的对本土培养起到涵养本土养分的作用没?政策行为总是有正负效应的,就看正向和负向谁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来看,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力资本们,追求上进的一直是占据大多数的,他们也是现代化治理的核心力量。如何释放他们的正向效应,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但前提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层层加码,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奋斗环境。给他们一个发挥自己的空间!不再用现有的不符合现代化的治理手段,释放他们潜伏在体内足够的活力。 就像邓说过的“一九二七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就当中共中央秘书长,二十三岁,谈不上能力,谈不上知识,但也可以干下去。二十五岁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 现代化国家,要给平台,给机会,让年轻人去创造机会和未来! |
看完背景描述,我只想感慨一句,「能力」真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咱先理性的来分析一下。首先学历本来确实跟能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间接佐证关系,因此如果单看题目,这句话是正确的。 但正确的话放在不正确的地方,依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往往称之为正确的废话。 举个例子,如果按照题目的逻辑,那为什么高考的时候985们还要择分高者录取呢?难道分数高就一定代表着学习能力强吗?实际上虽然二者一般情况下是正相关关系,但是依然无法否认他们同样是间接佐证关系,并非决定关系。 那高考985们择分高者录取有错吗?当然也没错,因为分数综合来看就是最公平最适合的佐证材料了。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 在于「能力」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指标。 我们在工作中常用来制定和评估目标的SMART法则(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的,并且有时间限制的)里刚好包含了Measurable(可量化)法则。 如果违反了可量化法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连ChatGPT都知道: 这会影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执行,还可能导致对工作表现的主观判断增多,从而降低公平性和透明度。 找到问题了,关键就是这六个字:「主观判断增多」。 这应该算是咱们国家传统的管理文化特征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点了,在制度和人之间,我们往往更相信后者。 这句话在知乎上可能会挨骂,制度明显比人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啊。 可惜的是,现实中我们只是少数人。 比咱们阶层和职级更高的人自不必说,权力在他们手里,他们当然期望人治。 题目描述的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需要你教书育人的时候,说你没有教学能力,你需要尽快提升;在你想参评副教授的时候,又说你没有学术研究能力。 偏偏你还没法反驳,为什么? 因为副教授考核标准的解释权在他手里。 其实不只是学校,职场也是这样。 笔者身处的互联网行业,普遍有一个晋升机制。到了年底了,大家要先自评,然后再让领导评,最后根据评估结果选出晋升人选。 这看似是个公平的好政策,实际上大部分时候纯粹是个摆设。自评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给自己打个不上不下的评分B。 有一次我年终的时候完成了业务目标的2倍,一个人完成了整个团队一半的指标。然后就有点飘了,乐呵呵地给自己打了个A。结果我主管直接给我打回了,让我重写。 我一开始还不理解,后来才反应过来怎么回事。 你不会觉得你自评给自己打个A,你年终的绩效就真的是A了吧?怎么,做了点成绩出来就沾沾自喜了?你让那些评委如何看你?原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就这么“低”啊?那你还是在执行层呆着吧。 从那之后,我年终自评永远是B,不管我实际上完成的结果怎么样,我都觉得我完成的“还不够好”。如果领导你给我打了A,那是领导你对我的“特殊关照”啊!我要继续好好“干”才能对得起你啊!你就是我永远都“伯乐”啊!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实际上,业绩完成的再好,他也可以说你不能独当一面只会执行,因此不能成为管理层。 业绩完成的不好,他也可以说你做了很多超出级别的工作,或者做出了其他突出贡献,因此可以晋升。 因为晋升考核标准的解释权在他手里。 那么,比我们收入更低认知更浅的那些人呢?他们为什么也希望人治呢? 你想想那些从古至今天天喊着希望“青天大老爷”来解救自己的人们,他们眼中的“青天大老爷”是谁? “青天大老爷”也是人,他们指望的是有人来为自己做主,而不是有一个好的制度下自己为自己做主,他们要的也是人治。 所以最惨的就是我们这些知乎上的人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开拓了一定的眼界,知道人性在利益面前是如何的脆弱,清楚只有制度和人性搭配起来才是最完美的社会形态。 但我们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对这个现状束手无策。 看到一个问题却无法解决,有时候还不如不看到,这样至少心里没有那么堵。 百无一用是书生。 |
专家评了一大堆,职称有了,良心呢? |
破五唯搞来搞去,说车轱辘话,什么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能发文不一定有能力,有项目也不一定有能力,竟然连《光明日报》也来这一套。既然你说不一定,那什么一定?关系一定吗?真正各单位考核或者评优的时候,有一项能少吗?能少的不都是有后台的那几个吗?多数人还敢怒而不敢言…… 学历不说明问题,发文不说明问题,那么某些单位组织的专家团可信吗?所谓的匿名评审可信吗?所谓的专家团和匿名评审专家,看的难道不是发文数量? 现在最大的讽刺就是,没能力、没学历的人要上位喊破五唯的声音最大,别人还不敢做声。 再这样下去,是不是可以考试交白卷当英雄了? |
表示认可。 就像我出去,注册证书比职称证书硬通,因为很多人知道,注册证书是全国统考考出来的,而职称证书是评出来的。 这个评就有意思了,评职称里面有论文要求,有专利要求。 至于论文和专利,有些人是靠自己的能力,也有人靠的是钞能力。没办法、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有些人工作能力可以,但写论文不行,就会想办法发论文,懂的都懂…这都快成专门产业了,没办法,真是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些人呢,笔杆子厉害、嘴皮子也厉害,但就是嘴炮而已,干活不行…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实干家与嘴炮选手搭配使用,是最好的结果。 论文啊、课题啊,这东西讲究一个创新性,前段时间参加个课题评审会。 问,研究意义是啥?创新性在哪儿?直接把人给问傻了,说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 看吧,写论文跟工作,就根本不是一个思路。 论文是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工作能力是另一种能力。 当然有人的本职工作就是写论文发论文,那论文就等于他的工作内容。 这种人有,不多但也不算少,尤其是今年open ai出来之后,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业务量。但他们还有业务,也更隐蔽了。 但有些行业或者地方,就要把论文能力当作工作能力的一部分去考核,那啥办法!只能卷了。 记得之前去某地做项目,碰到一个老专家一问职称才是工程师,别说正高了,连副高都不是,没办法,评职称要有论文,他没有… 其实只有改变论文等于工作能力的这个制度,才能解决问题。 这也是职称评审为什么慢慢弱化论文的原因。 |
这个观点,某种程度上,我其实不太同意。当然,我不是说发论文的工作能力不重要,而是说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工作能力。 我想说的是,在学术界,发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论文是学术界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也是因为论文是衡量一个学者贡献的重要标准。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实验,以及细致的写作。这些过程都需要深厚的工作能力。 |
|
然而,工作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写论文上。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领域,例如工程、设计、商业等,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样非常重要。这些能力可能无法像论文那样被量化,但是它们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一个出色的人应该具备多种能力,包括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和展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论文的数量或者质量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
|
当然,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称论文发得多并不一定代表工作能力足够出色。例如,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大量发表低质量的论文来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深度。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并不少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要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我认为称论文发得多,不代表工作能力足够出色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出色的人应该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和展示。 |
|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论文的数量或者质量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
一定要批判这些媒体的不负责任之风 什么话都是张口就来 没有调研就发言 文章发了一大堆,学历有了,能力呢? 1满满的爹味,你谁呀 2满满的急功近利,发论文重要,工作能力也重要,但没有论文,只有工作能力,你只能是拿来主义,论文是总结思考和方向 3有本事去喷考核体系去啊,得着软柿子捏算什么媒体 |
这么看媒体写文章的这位,一定发不出文章来。 论文发的多确实不代表工作能力绝对出色。 但是做学术科研,总得发文章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吧。 说简单点,发论文就是量化的一种。 在我看来,发论文可比媒体上胡邹八道这些记者们能力高多了。 你们假新闻编了好几个t,流量钞票都有了,但是这么做人真的符合媒体精神嘛? |
发的论文多是不一定代表工作能力足够出色,比如不代表教学工作是不是出色,只代表科研工作的成绩,但问题是这就是社会层面的评价体系,评价系统对教学工作的考核本来就很少。批评的媒体是光明日报,光明日报有能力去改变既有的评价体系吗?我就直接说了吧,光明日报批评这事儿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成他作为央媒的KPI。 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可以类比为:有钱一定是代表对社会的价值大吗?答案是是的。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钱,市场经济的评价体系就是钱,因为钱是社会一般等价物。 详见我之前的知乎回答《为什么巴菲特公开了自己的投资方法,但很少有人能模仿成功?》、《如何评价华人量化交易员私自调整交易模型,获利4.5亿美元、正接受美国证监会调查?》、《身家一亿的有钱人,生活是怎么样的?》、《股神巴菲特也亏了,伯克希尔三季度证券投资巨亏 241 亿美元,持有现金创新高,哪些信息值得关注?》、《现实中真的有丁元英这样的人吗?》、《通过币圈财务自由的人,你们都做对了什么?》、《中植系这么大的金融事件为啥感觉都风平浪静?》、《为什么中植系疑似爆雷而网友狂欢?》、《如何看待38岁私募董事长猝然逝世?》、《洛克资本老板疑似跑路,投资人维权中,涉及资金约 12 亿元,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详见 复盘2023,从A9到A10;展望2024,迈向A11的新征程297 赞同 · 61 评论文章 |
|
我是如何预测了美股的大涨——重温我的2023年度预测226 赞同 · 102 评论文章 加密货币下跌如期而至,我是如何一小时不到赚了小1000W的44 赞同 · 19 评论文章 |
|
|
我小时候经常去看病的中医医生,现在已经80岁了,获得过名医称号,现在也在成都中医名医馆坐诊。 他的学历并不高,但是在中医上很有天赋,30多岁的时候就从中医院自己独立出来开门诊,每天排号排到心累,他的学历不高,当时80年代的中专毕业,然后自己去进修的本科学历。 在他70岁的时候荣获成都名医称号,带硕士生,客座教授,现在是中医院的一面旗帜,中医院很多中医成方药物,都是他拟定并且生产的。 |
|
我家孩子长期去看病的中医,医生也是中医学院进修的本科,找他看病的人简直络绎不绝,关键这位医生真的是药到病除,一般的小儿咳嗽也就是一周的药就拿下了。 我曾经开玩笑问这位医生,我说你不去中医学院当教授都可惜这身的本事。 这位爷爷级别的医生说:中医学院,那些所谓的教授专家,有的就是靠论文评定的职称,除非是长期在一线门诊积累的经验,要不然就是埋头做研究出来的论文,你看那些专家一周才坐几次诊嘛,都上课去了,要不然就忙着写论文,我们这样的365天,起码看病360天的,才是实践出来的。 话虽然是聊天的玩笑话,也不无道理。 |
|
北大被辞退的那些教学一流,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不就是输在了论文和期刊上吗?绩效考核不合格。 那位上海儿科急诊被迫离职的医生,累积了非常多的临床经验,15年的儿科一线经验,儿科的一面旗帜,职称上还是干不过硕士和博士。 |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现在很多职称的评定都是靠期刊,论文,学历,所以真的是有能力还是只是会研究,两说。 题主在大学卷,你先得摸清职称评定的门道,很多规则不是明面上的,得自己去悟。 |
最近中国论文被外国大范围撤稿,论文造假的背后是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指责科研底层的博士不卖力干活,净弄虚作假。 (导师强占学生论文,早已不是什么怪事。这种强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甚至成为理所当然的条件。博士生还有什么理由搞真研究成果交上去呢?做大冤种?)光明日报这篇文章,只敢指责博士弄虚造假,却回避对其导师的责任追究。危机之下,喇叭开始挑软柿子捏嘛。(鞭子只会是甩在驴身上,没理由甩在骑驴的人身上。) 所以现在出了事,就指责驴不够卖力干活:你的能力呢?快拿出来救国救难?天下兴亡,匹驴有责...... |
学历也有了,文章也有了,还不能证明我在学术上的能力,那你告诉我还有什么能证明我的能力! 工作能力包括多方面啊,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也不同。 学历本身就代表一种核心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学历拿得高、论文发的多。 科研型领域,同样是大学生,高学历者成功的比例要远远大于低学历者。 一是,科研领域招聘门槛高,低学历者所占比例小,即使低学历的人招进去,也只是从事辅助岗位。 二是,科研领域对知识体系、理论功底、技术创新要求比较高,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举个例子:科研人员拼到一定程度,智商就是天花板,有些技术难题,高学历者就容易突破,低学历者就会遇到瓶颈,因为知识体系和理论功底在一定阶段就会成为瓶颈。 比如,你学外语,你学了三十年还是张不开嘴,天赋好的人学一年就抵你三十年,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我不讲大道理,实事求是地说,各行各业对学历高低都有不同的需求,学历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比如,服务、销售等领域,情商的权重高于智商,科技、互联网、医学、教育等看领域,智商的权重高于情商。这个现象,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是由行业属性决定的。 比如,在餐饮行业,在成功群体中,高学历的人反而不如那些学历不高、能吃苦、肯低头、善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混得好。高学历的人多少都有点清高,在弯腰求人的市场里,反而不容易混出头,相反,那些学历不高但情商超群的人却做得风生水起。 那么,相反,在那些科技创新型企业或互联网企业,人家招的博士,起薪就高达201W、各种安家费和补贴也有100W。人家需要的人才就是这种天才般的智商,而不是八面玲珑的情商。 综上,讨论学历和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凭常识判断,也不能片面喝鸡汤。高考,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赛马场,考的就是学习能力和智商。 职场,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赛马场,拼的是智商和情商。在情商与智商权重不同的领域,学历与能力的权重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归根到底,能力是一个大概念,学历只是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
|
|
发文章拿学历,是一回事,能力可能是另一回事!能发文章,只能说明他的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能力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实际工作能力,教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所以发文章的能力强,并不一定其他能力就强。而且其他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有一个锻炼,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并不是发完文章拿到学历,马上就会具备其他的能力。这可能只是其他能力的一个基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拿学历,为了发文章,就需要在科研上花很多精力和投入,那么在社会实践,工作实践这方面的历练就会少很多。所以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论文发得多,其他能力就不行。只是说在其他能力的发展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一些。当然,在搞科研,发论文,拿学历的同时,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拿到学历之后,要有重点地聚焦自己其他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然,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就会遇到新的困难。 |
|
|
这就和每年都说的高考话题一样,说得好,但是没啥太大意义,对现状没帮助。 你说高考不公平,每个地区给的名额都不一样、孩子受教育条件不一样、师资水准不一样、家庭条件不一样。我觉得你说的都对,高考确实存在这些问题,确实有很多不那么公平的地方。 但是我们能找到比高考更好的办法来替代他么?或者我们能从这些问题里找到什么新的突破点么?至少目前找不到,高考依旧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这个事儿也一样,你说发文章不代表能力,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确实发个文章不代表任何事情,只代表这个人能发文章。 但是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文章恰恰是是一般人最有希望拿到分的部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 把文章删了,评价标准只会变得更加不公平,你不可能和那些大佬的弟子、各种二代去竞争那些不那么客观的指标。 无论是拼成绩、拼关系,人家都是碾压的。他坐在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成绩,评审组老师昨儿刚和他吃了个饭,根本拼不过。 最后算下来,一般人有优势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客观条件。论文、证书、荣誉,这种相对客观的指标一般人还能拼一拼。虽然可能人家也有很多优势,但是至少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总的来说,观点没问题,但是没啥用。 |
三国年间,曹氏、夏侯氏两脉人马在曹操军中身居高位,引得外姓将领怨声载道,甚至常有外姓将领叛逃孙刘之事,曹操便指示刘晔思之如何应对。三天后,刘晔发出一文《裙带关系攀了一大堆,职位有了,带兵打仗的能力呢?》 不久,刘备方面发出一文《改革口号喊了一大堆,势头有了,措施呢?》 |
这个问题有点弱智! 能力是不确定且波动的因素。一个无法准确衡量的因素! 用一个不确定不能准确衡量的因素怎么去评价一个人? 就你们 @经济观察报 的找4个员工A、B、C、D . 以爱情写篇文章,结果A写的最好。 以工作写篇文章,结果B写的最好。 以劳动写篇文章,结果C写的最好。 以科学写篇文章,结果D写的最好。 请问ABCD谁的能力更强? 同样的问题可以使用于全段学习阶段,小学到博士。 小学成绩第一名。到了初中一定还是当年那个班第一吗? “文章发得多,就能代表你综合能力强?”当数据多到几十万人后,文章发的多,发的质量高,说明这个人不太差总没问题吧? 真正检验能力的是社会和工作! 论文和大学只是双方媒人!又不是媒人和你结婚,他需要知道你那么详细干啥! |
假如你是2018年进的大学校园, 你觉得你的专业能适应4年后的企业需求吗? 学历是证明你有这个智商和学习、判断能力, 论文是证明你有一定的逻辑能力, 社会上的绝大部分岗位,其实两个不同专业的人去做,都能做, 只是看企业更看好谁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而已, 至于人品和心性,这才面试呢,谁看得出来。 |
这应该是与最近一年多国内大量论文被撤稿有关吧。简而言之,现有评价体系造成的科研内卷,让很多人为了发论文不择手段,但是国家给的科研经费虽然每年是水涨船高,但是也不是给大家随便挥霍的呀,国家科研声誉更是十分宝贵,再不严查自查,可能会导致中国学术口碑的崩塌。 2023年,大量中国论文被Hindawi撤稿,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截至到2023年12月26日,Hindawi出版社一共撤回了9408篇文章,其中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达到8315篇。 要知道这个Hindawi,可是著名的开源水刊代名词,而且这个系列刊物的撤稿率,在全球撤稿论文中几乎是占了8成的比例。 而且在Hindawi撤稿的论文中,特刊论文比例又占了大多数。特刊相较于普刊,发文标准要更低,在很多高校,发表特刊是不被认定的,也不能作为毕业和评职称的材料。但是在不受相关条件限制的地方,开源特刊则呈现野蛮生长的趋势。 当“水刊”、“开源”、“特刊”和撤稿几个词连在一起的时候,那这学术界丢的脸就比较大了。要知道这些开源期刊的版面费是非常昂贵的,一篇论文版面费动辄上万,很多时候,一个几万元甚至十几万的的基金项目,发两篇类似的开源期刊论文钱就花光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国内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无关系。 首先是求学体系的内卷化,国内科研圈的人的普遍感觉就是现在越来越内卷了,比如我们学校的博士毕业条件,2018年之前还是三篇南大核心(或以上)就能毕业,2018年之后则要求必须发至少两篇sci才行,2020年之后则又有影响因子与分区的要求。 而像我前文中提到的Hindawi基本上都是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发表。 其次则是高校评价体系的唯论文、唯基金论。过去,发论文是学术科研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现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科研的目的——科研内卷下的必然结果。 早期国内的同行评议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头部高校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了更为规范的,有同行评议制度作为保障的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国内最早引入SCI科研评价体系的是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南大鼓励并引导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并将其与职称评定、考核和科研经费相挂钩。很快这一尝试在全国内得到认可与普及。 用南大校长的话讲,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无奈之举——当时正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客观评价标准,而且国内专家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制度无法在国内有效展开。 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走样了,包括hindawi与mdpi在内的多家杂志开始推出高价、开源、周期短的刊物,而这正中广大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下怀。 毕竟时间不等人啊,博士有就读年限,申请青年基金有年龄限制,很多高校还有非升即走的模式,不发论文、不写本子、不申基金,就只能等着被清退、辞退,而论文支撑正是申请基金的重要基础。 正是这种唯论文、唯职称、唯基金的评价体系,在让整个学术圈空前焦虑与内卷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 一方面是一些期刊的运营人员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人才引进的一大指标),或者无所不用其极地扩大稿件接受量(赚钱),让那些需要论文才能毕业和评职称的人,只要钱到位就有论文。这一情况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强烈不满,比如著名的科研人员社区Research Gate,去年曾宣布与MDPI深度合作,消息一出,一时激起千层,很多大佬们都在X上发帖,表示要弃用Research Gate。 要知道Research Gate是全球口碑最好的科研交流平台,许多学术大佬宁愿退网,也不想与MDPI为伍——MDPI在国外很多人眼中被视为高价掠夺性期刊,但是在国内依旧是高校特别是很多在读研究生为求毕业发论文的首选。 更严重的是,这种情况还孕育了一大批论文代写和“润色”甚至实验外包的“灰产”,尤其是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AI润色、AI生成实验数据、图片,然后被用作论文当中,这种情况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多了。 这就不仅仅是浪费国家科研经费,而是动摇中国科研界学术声誉的问题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教育信息 最新文章 |
为什么部分 985 博士的第一学历很普通? |
同济土木已经没有未来了吗? |
为什么大学里上课几乎没几个人听课? |
00 后女干部拟任东莞茶山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
为什么很多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的人,都会卡在 |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
重男轻女家庭里姐姐下面的弟弟在想什么? |
上海交大这个名牌值得舍弃专业吗? |
谁能介绍一下北大的数学教授许晨阳? |
教育部为什么不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