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感情生活 -> 【原创】城市,我从来不曾抗拒过你的魅力 -> 正文阅读

[感情生活]【原创】城市,我从来不曾抗拒过你的魅力

作者:我是林中小溪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原创】城市,我从来不曾抗拒过你的魅力

    【题记】《百年孤独》中写道:“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样唤醒他们……”其实贾西亚 马奎斯错了,生命都醒着,醒在各自的领域里,蛰伏在暗处。他们注视着那些迅速改变一个城市过去和未来的高大建筑,在繁华和繁忙中,他们要的不是呼唤,而是灵魂的出口处,能有一种简单而纯真的快乐。

    城市,我从来不曾抗拒过你的魅力,虽然你从来不曾对我着迷,我总是微笑地看着你,你的一切都在我清晰的记忆里……

    你属于哪个城市?哪个城市是你的归宿?

    以下书写的,是我曾经去过的、比较肤浅的城市印象。

    开篇就从伟大的首都说起……

    
    @那时风起99 2022-06-10 09:58:32
    目测此帖会火。
    -----------------------------
    谢谢!估计不太可能
    武汉:人在江湖,莫道不销魂

    36年前的1986年8月,第一次去武汉。

    我们四人游东湖。
    东湖好大,可惜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一个屈原石像算是最有意义的了,坐渡船到了对面的磨山,登上山顶看到朱碑亭,碑上刻着朱德写的赞美东湖的一段文字。

    黄鹤楼很壮观,和别处古建筑不同的是,它的屋檐往上翘,翘得很高,尖尖的,在雄伟中又添了几分灵秀。它共有五层,我们一层层地往上登,每层楼都有工艺展览、名人字画。有一幅古代诗人相会的壁画我很喜欢。除了有古诗人的画像之外,还有诗人赞美黄鹤楼的诗句,我真想把它们全拍下来,只可惜我们的相机没有闪光灯。

    从黄鹤楼顶层望下去,雄伟的长江大桥尽收眼底,包括它的引桥和主体部分以及它左边的秦川饭店,高耸入云的电视台,周围红顶的小房子,全都一览无余。长江水是黄的,还有些发红,我们决定等会到长江边去,玩玩长江水。

    出了黄鹤楼,步行来到长江边,毫不犹豫沿着阶梯下到了长江边,长江水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阶梯,我和妹妹的裙子都被打湿了。

    从桥底下,经过站岗的军人身边,我们进入大桥,爬了好几层楼梯,来到大桥上,花了18分钟,在烈日的炙烤下,走过了长江大桥。

    

    这应该是当年的武汉长江大桥

    来到古琴台,钟子期和俞伯牙相会的地方,一曲高山流水会知音,他们结下了永恒的友情。

    和武汉一别就是8年!当年我就职的公司对湖北、武汉的渊源很深。

    1994年5、6月间,在武汉亚洲大酒店举行为考生献爱心活动,期间向华中师大一附中、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湖北省水果湖中学、武昌文华中学等重点中学的2000多名师生赠送了价值10万元的高科技产品,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赞赏。

    1997年7月,公司捐资30万元,在湖北大悟老区新建希望小学。
    1997年10月18日,和张友生总经理一起到湖北省大悟县参加了小精灵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那一幕幕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当张总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汉口机场时,大悟县县委的专车已经恭候多时了。

    大悟县新城镇处于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黄麻老区,徐海东将军就出生在这里,他的29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忠骨也常留在这小山村。这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至今仍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孩子失学严重,教学设施及条件也较差。张友生总经理出人意料的从千里之外援助了30万元为新城镇建了一栋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及运动场。

    专车从武汉到大悟县的几个小时里,大悟县的女县长和县委书记一路上都诉说着对张友生的感谢,虽然他们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不甚标准,说快了,张总还有些听不清,但张总从他们的目光中读懂了徐海东、刘华清将军故乡的老区人民对他无法言尽的谢意。

    10月18日,一个秋天的早晨,本该有些凉意的新城镇,今天却阳光灿烂,中午时分,红红的太阳居然跳了出来,就像人们的心情一般炽热。

    新城镇到处披上节日的盛装,彩旗飘飘,横幅高挂,乡村的舞狮队、学校的鼓乐队分别表演各自拿手的节目。那些流着泪水十里相迎的乡亲们,那些挥舞着花束和彩带的可爱的孩子们们一路迎接着张总和当地政府的头头脑脑们,直到他们在 台上落座,经久不息的掌声此起彼伏。

    徐海东将军的儿子、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徐文博电贺小精灵希望小学落成,并感谢福寿仙公司对老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团中央、湖北省、市、团组织负责人、孝感市领导到现场祝贺。

    张总的脖子上戴着孩子们赠送的红领巾,他在落成典礼上说:“兴建小精灵希望小学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将小精灵希望小学办成全县一流的学校。我在这里向老区人民承诺:今后凡是在小精灵希望小学就读的特困生,凡是从这所小学考上中学、大学而又无钱上学的孩子,他们的学杂费均由我个人和福寿仙公司支付,同时我们也奖励这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从台下跑上来一个学生,她给了张总一个响响的吻,人们的掌声更热烈了。

    那天,我还跟着老总,在当地领导的带领下,专程拜访了徐海东将军唯一的女儿徐文金,并赠送了慰问金。当年71岁高龄的徐文金在自己家中的土屋里,久久拉着张总的手不愿意松开,对我们公司一再表示谢意。这真是“大将军浴血憾山岳,张友生一诺慰英灵。”有照片为证的哦。

    当夕阳拽着薄纱依偎黄昏,张总看到了孩子们甜蜜的期盼;当清风低唱着轻盈的歌漫步田野,张总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

    “我要让这些大自然中自由的小精灵们长出灵动的翅膀!让他们的生命充满希望——因为希望是生命中辉煌的太阳!”张友生这样想。

    

    捐款仪式


    
    张总与两个小学生在湖北大悟新城镇小精灵希望小学功德碑前合影。


    
    

    金色的稻田留影,背景为刘华清将军的故乡。

    25年过去了,不知那所希望小学今何在?真想替父亲回去看看。

    武汉的人贼精,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武汉人可以说是九头鸟中的九头鸟了,这句古谚既有褒意也有贬义,但褒大于贬,大都是夸武汉人精明能干,脑子活,点子多,能埋头苦干,厚积薄发,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武汉人很精明,头脑灵活,会做生意,算得清白账,特别适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泳。当然,也有的精过头了,有点吃不起亏,有点斤斤计较。

    武汉人还很冲(chòng)。第四声的“冲”,大都是说武汉人脾气大,说话嗓门大,这可能与过去武汉天气炎热有关。“冲”往好里说,在过去叫革命精神,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辛亥革命第一枪、二七大罢工历史永流传;在现在叫改革创新精神,发端于武汉的市场经济改革之举还是不少。

    很精很冲就是我对湖北人的第一印象。以致后来公司招聘员工时,对湖北人都要打醒12分精神。


    两江三镇自清以来,商埠码头便在沿岸星罗棋布。持旱烟杆子的当家们喷吐烟气调配货运,码头的守兵端着发亮的“汉阳造”。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内河经济时代、大江经济时代、海洋经济时代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因水而起,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武汉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
    有码头,必有江湖。在我眼中,武汉就是一个江湖,一个小的固定江湖,一个气象万千的江湖。

    江湖有江湖的潜规则,所谓“江湖义气第一桩”。武汉地处三楚,自古多彪悍豪爽之士。武汉人豪爽义气是出了名的。武汉人对男人的最高评价是“汉子”,最鄙视的是“淌江”,即在关键时刻淌着小船从江面逃跑了,退缩与背叛在武汉人眼里是不齿的。武汉人一旦认为你是“汉子”,是“拐子”、“哥们”、朋友,立刻对你热情有加,掏心掏肺。武汉人请人吃饭讲究排场,喜欢讲“味口”,哪怕只有一个客人,也叫上一大桌的菜,这些菜不是给你吃的,而是给你看的,它们显示了你的热情和诚意,这就是武汉人的特点:热情和直率。不像上海人那般讲究实际。想当年我们在武汉举行献爱心活动,就算只请一两个记者,也不得不上了一大桌菜,吃不完还不流行打包,这就叫入乡随俗。

    武汉人爱“赌狠”,就是看谁比谁狠。那年在武汉游玩,坐了几次公交车,每每都听到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大吵,互不相让,如同斗鸡,骂个不休。如果是东北人,要不就抄家伙,要不就走人;如果是一个上海人,不是跟你讲理,就是想着下车后怎么跟你打官司,文质彬彬地各自得胜回朝。武汉人则像个斗鸡,叫骂不休。这个说:“你给老子等着!”然后气势汹汹地下车了,好像是去搬救兵,那个说:“你给老子记住!”也气呼呼地走了,仿佛也是去叫自己的人马来。其实他们是不会再来的,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赌赢了,他们赌的是狠,不是你死我活,说穿了就是一个臭面子。武汉人为了一个“面子”,往往会付出异常沉重的代价,武汉人为了一个“面子”,往往会不惜代价。

    说说武汉夜里的玩乐,但也依然离不开江湖,离不开码头。
    说它江湖,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太多太多。是江湖,就有着江湖的种种。
    在吉庆街的夜市,有东边的福建馄饨,西边的重庆火锅,南边的粤派海鲜,北边的兰州拉面,也有本土的热干面。

    有这些不奇怪,但是所有的都可以平安无事和和气气地在这里好好的生存下去的只在武汉。因为它是江湖,它容纳一切。

    对小吃如此,对文化也一样。夜幕中红红火火的可以是汉剧和楚剧,人声鼎沸中也同样有豫剧和秦腔;你可以选择去教堂祷告,也可以去归元寺拜佛;你可以去西餐厅、咖啡馆品尝精致,也可以到大排档喝喝青岛啤、烤烤羊肉串;闪烁的灯光装饰地有意式、法式抑或各式古典、现代的建筑,也有传统的亭台、楼宇和阁榭……

    玩乐,更是一样,不论是去江滩、吉庆街还是中山公园、民众乐园,不论是玩卡丁车、蹦极还是街舞、K歌……什么时尚就玩什么,武汉总能泰然自若地吸纳国际国内所有的流行,这是一种独特的码头文化。在码头,坐而能知天下事,一日看尽五洲花。也是码头,赋予了武汉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狭隘的心胸,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为天下先的江湖风范。

    那些熟人和朋友们在街边吃烧烤时,满场子吆喝来吆喝去的都是“拐子”和“嫂子”的称谓。拐子是江湖老大的称呼,但在武汉有哥哥的意思。武汉把结婚的比自己大的女的都叫嫂子,好像天下人都是兄弟一样。这几个称谓江湖意味已经很浓了,而更加浓的就是那句“玩朋友”(谈恋爱),一个玩字,更添了几分江湖味。

    晚上宵夜不讲AA制,武汉人会抢着结账买单,因为江湖人讲的是“味口”;打几遍电话也要把你拖去,那是因为你让他们觉得够义气,是“哥们”。

    北京人讲礼,动不动就要用你,喜欢用你,还习惯听你的;上海人讲貌,穿着打扮很重要;武汉人讲味,不讲你的出身和背景,只看你有没有味,如果你“冒得味”“不懂味”的话,那你再怎么样也不想理你。讲味讲的就是一个义气,讲的一个知己。这便是江湖的潜规则,也就是武汉人口中的“认你是个哥,么事都好说”。

    容得下整个中国夜生活方式的城市,只有武汉。
    而在武汉,不江湖,不出没。(3872)

    旅友行天说:武汉78年第一次去过。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夏天满大街因天热搬床出去睡觉的人。
    我说:最记得武汉热的睡觉前先用湿毛巾把席子抹湿再睡,直接睡在湿席子上[呲牙]

    行天:@薰衣 哈,记得最热时,一晚上起四次身冲冷水凉,淋到身体发凉才回到床上睡1个小时左右,热醒了再去水龙头淋如此循环到天亮。早上起床床上就是一个大水印,风扇根本不起作用,那时候还没有空调概念啊。武汉全国四大锅炉之一[呲牙]
    @我是林中小溪 2022-06-10 10:07:23
    武汉:人在江湖,莫道不销魂
    36年前的1986年8月,第一次去武汉。
    我们四人游东湖。
    东湖好大,可惜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一个屈原石像算是最有意义的了,坐渡船到了对面的磨山,登上山顶看到朱碑亭,碑上刻着朱德写的赞美东湖的一段文字。
    黄鹤楼很壮观,和别处古建筑不同的是,它的屋檐往上翘,翘得很高,尖尖的,在雄伟中又添了几分灵秀。它共有五层,我们一层层地往上登,每层楼都有工艺展览、名人字画......
    -----------------------------
    @那时风起99 2022-06-10 10:10:16
    照片上的女子是你吗?
    -----------------------------
    你说呢?
    @67832368 2022-06-10 12:42:16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
    故乡永远在心里,周末好!
    @u_104536693 2022-06-10 16:27:06
    很不错的帖子,期待更新
    -----------------------------
    谢谢支持,周末快乐!
    上海之一:小公园内园林美,黄浦江畔夜璀璨

    上海,去过两次,只觉得她够气派,不愧为大都市,当然它的消费也高,公司一直不敢打上海市场,因为各项营销成本太高。

    上海,它让我感觉深邃,仿佛只有它,可以称之为传奇,比如它的每一个情节——十里洋场、鸳鸯蝴蝶、醉生梦死、悲欢离合……又比如“夜上海”,这个刻入历史的经典。

    最爱的是上海的夜:没有寂静,没有暗淡无光,有的只是音乐、啤酒,还有Party(派对)……只是我从来不喜欢夜晚出去,除了看风景。

    每到夜幕降临,黄浦江、城隍庙、苏州河、茂名南路、新天地、衡山路、复兴公园、泰康路、淮海路、热带风暴、仓库、酒吧、画廊、俱乐部,这些广为夜行人所熟知的地点,再加上一些来自四方的人,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火如荼:大型的、小型的、叫得出名字的、数不出名字的、见得光的、见不了光的,Party构成了上海的歌舞升平,构成了上海的不夜城。

    第一次去上海,是2015年4月,酷爱紫色的我专门去看紫藤花。

    4月22日一任性就飞到了上海,就为了紫藤花。既然花了价格不菲的机票钱,自然要多看一眼上海;又因为此行的重点是嘉定紫藤公园,于是在看完紫藤花之后(见已发文《爱恋如紫 相依如藤》),走马观花看了地铁(轻轨)都能到的几个景点,有公园也有古镇。

    走出紫藤花公园,最近的就是汇龙潭公园。

    汇龙潭公园位于嘉定镇南与孔庙毗邻,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朝万历年间,为了储藏文气、增添景色,当时的知县熊密在嘉定孔庙前开凿了一个水池,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汇集而成,横沥河纵通南北。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河流如龙,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

    园内布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是应奎山和汇龙潭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登上应奎山的四宜亭,俯视四周,魁星阁、玉虹桥、碧荷池、打唱台等尽收眼底。园内古建筑相对集中,古朴典雅。汇龙潭已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汇龙潭公园不仅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曾经还被周星驰钦定为《唐伯虎点秋香》的取景地之一。

    

    这里有一座被数棵树围绕的建筑,名曰魁星阁,公园里为数不多的游人都喜欢以它为背景拍照,原来这座楼就是星爷电影中四大才子首次合体出行吟诗的名场面。而继续往里走,能看到水潭中有凉亭,古时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湖心亭中饮酒作诗,而这座湖心亭嘉乐亭,就是电影中让人爆笑的四大才子比拼作诗能力的地方。还有在大街上初次见到秋香,唐伯虎和如花在桥上激战等场面都是在汇龙潭公园这座上海的小众公园里取景。

    公园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亭台楼阁样样不少,由于时间仓促,只是顺便一游,拍的也不多,镜头中的画面冷艳清幽,但不乏温暖。

    从汇龙潭出来,打的到嘉定北站,坐上地铁到南翔(南翔古镇将另文介绍)看完南翔古镇,公交车两个站就到了古漪园。

    古漪园,是南翔古猗园的别名。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猗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后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又在立柱、椽子、长廊上刻着千姿百态竹景、显得生动典雅;清乾隆11年(1746年)扩建重葺,更名古猗园,因园内绿水涟漪,故又通俗写作:古漪园。

    
    
    
    


    古漪园规模为上海古典园林之最。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韵。有“苏州园林甲天下,沪有南翔古猗园”的声誉。

    走进古漪园,只见春色滿园,国色天香牡丹、杜鹃爭香斗艳、河中鸳鸯戏水、花丛中彩蝶飞舞,蓝天下,湖面如镜,亭台楼阁竹子映在水中,是一个精致的小型园林,有我最爱的幽静自然。

    尤爱古猗园的猗绿竹。

    
    
    


    “猗园”的名字,从“绿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为主是古漪园的传统特色。《猗园》记:“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指园内竹枝山,它体现了竹叶青山,竹山青青,绿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绿、素雅、清秀之姿,给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青清园以猗猗青竹为主,体现了古代猗园"绿竹猗猗"的特色。青清园内植竹30多种,有龟山、龟山湖、君子堂、艺苑、观月台和翠霭楼,与竹园相配,景色清秀。

    
    


    《猗园》记:竹圃有方亭,为“怡翠亭”,临水的竹枝山下有“浮筠阁”,竹园中有“翠霭楼”,小溪水边有“荷风竹露亭”,曲廊两侧有修竹。只要有空地,或石旁路边,屋前宅后、粉墙边角都零星点缀丛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除明代建园时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园内还有小琴丝竹、凤尾竹、黄金间碧玉竹、孝顺竹、哺鸡竹、龟甲竹、罗汉竹等,运用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态,创造多种多样的景色。竹与石相结合,形成竹石立体画。丛竹三五成群,配以曲折道路,构成了“竹径通幽”的景观,竹与建筑、小溪相结合,运用各种手法,创造了自然、宁静、幽美的空间,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园的园名与园景相统一。此景此情,使人留恋。迷人的美景吸引着我不断拍照,留下永恒的记忆。

    除了有这些建筑景致值得打卡之外,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座小桥,都值得你游览打卡。

    
    
    
    

    在古猗园见到一棵水边的紫藤花,欣喜若狂,连拍了很多张。

    汇龙潭和古漪园面积虽不大,但处处可见江南园林的精致。

    7年前的4月22日晚上,由当地的美女陪着看了上海外滩夜景。第二次去上海是2020年跟团游,上海不是主要的目的地。以下文字叙述的是两次游览黄浦江夜景的情景。

    上海有一句古话“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城隍庙成了上海标志性景点。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这就是城隍庙的由来。

    灯火璀璨,古建筑在灯光映照下迷离而又神秘,也许是疫情影响,游人少了许多。

    城隍庙里有很多特色商店、饭店、点心店、园林等等。先说这里一连串的美食,上海城隍庙的小吃非常丰盛,不胜枚举,进去之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南翔小笼、叉烧包、烧烤、大排面、三丝春卷、紫米球、棋盘糕、冠灯饺(形状帽子)、发财鱼圆汤、豌蓉水晶饼……不是上海本地产的长沙臭豆腐、老酸奶等等也在这里摆摊开店。你可以放开肚子吃个饱。

    
    


    上海的城隍庙以经营各种上海风味小吃知名,在城隍庙美食街这一带,甚至可称得上是小吃的王国,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松云楼的八宝饭、南翔小笼(据说这里一天到晚都排长龙,为的就是买南翔小笼包)、宁波汤团和酒酿圆子等,都是游上海不可错过的美味小点。

    除了本土特色的小吃,在城隍庙这一带还洋溢着来自各地不同的特色滋味,沿线上蜿蜒曲折的老街上举目可见各式酒楼,餐厅,食店,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到处可见手捧刚出炉的包子、酥饼,这一切都使这里成为上海这个城市中经久不衰的又一个“美食天堂”,各式诱人的滋味都在不断诠释着“老庙小吃”、“海派菜点”的内涵,那些让人唇齿难忘的美食,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是几代上海人共同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里。在这片古意盎然,游人如织的历史名胜中,继续沉积它的特色风韵。

    
    
    

    这里还有老牌的老凤祥店,还有卖丝巾的、卖衣服、卖大白兔奶糖、话梅糖等等,品种繁多,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

    城隍庙的夜景可谓金碧辉煌,堪称皇家气派,所有的灯饰只为证明它的伟岸和雄姿。

    九曲桥九曲十八弯,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于90度直角的,也有小于90度直角的。九曲桥如今的桥面为花岗石板,每一弯曲处一块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节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腊梅;并在九曲桥头尾的两块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茶楼门前的一段桥面,中间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则分别雕刻彩云。池中汉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每一个你。

    
    


    走过九曲桥,两旁都是修缮一新的古建筑,红墙泥瓦的道教风格,让亭台楼阁更显得古韵犹存。如果能坐在九曲桥边靠窗的餐厅里,点上一碟小笼包子和一碗小馄饨,看着湖中红色的锦鲤游动着,那是何等惬意?

    上海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应有尽有,被称“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地标之一。

    

    外滩上的古老建筑物充满了欧陆情调,非常浪漫迷人;滔滔江水在外滩面前流逝,西来,东去,总是令人有难以言语的感触;对岸的浦东发展迅速,新楼林立,与外滩旧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上海生机勃勃的一面;外滩的夜景使人仿佛处于童话般的世界,灯光的世界,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华丽无限,让你不知现在是黑夜,还是白天……堪称中国最美的夜景!

    
    

    闻名中外、经常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外白渡桥,建于1907年,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埔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很多影视剧中提到上海的,都把这座桥作为背景。
    (3639)
    上海之二:被商业浸润的古镇

    2015年4月22日在嘉定北站坐地铁,四个站就到南翔,再坐公交车,两个站到了南翔老街。

    


    南翔老街坐落于南翔古镇的中心区域,内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胜利街,为传统的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

    景区内有梁代的云翔寺和古井,五代的双塔,明代的檀园和桥梁,清代乾隆御碑及民国许苏民先生墓等文物古迹;还有白鹤南翔、御驾桥、刘伯温智破龙穴地等传说,是古镇南翔历史、商贸、文化的缩影。

    
    
    
    
    


    沿着正南面的步行街进入古镇,跨过一座拱桥,作为南翔标志五代双塔就呈现在眼前了。

    南翔五代双塔坐落在南翔古镇报济桥(俗称“香花桥”)北堍解放街的两侧,沐浴在朝露暮霭之中,旧时为南翔一景,称“双塔晴霞”。古砖塔本属云翔寺古刹的一部分,建塔的确切年代至今也许还是个谜。清嘉庆《南翔镇志》载:“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不来之及,不知建于何代?”不过有一点志书是肯定的,所谓“砖塔岿然双峙,千年物也”。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五代建筑。当今,古砖塔在南翔乃至嘉定地区的地面文物中可算是老寿星了。砖塔的具体位置、造型,嘉庆镇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许,八角七级,房各有井一。”清乾清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报济桥旁民房失火,周围建筑均被烧毁,殃及天王殿,双塔幸存。后来又在塔旁建起民房,互相依靠,才使砖塔得以保存下来。但由于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经脱落,塔刹、相轮全无踪影,砖木风化十分严重。双塔不高,但是装饰着精美的砖雕,塔檐上的斗拱、瓦垄和瓦当,都清晰看见。塔基低于地平面约1米多,前方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塔前地下城门的遗址,可见地面是明显抬高了很多。

    
    
    
    
    

    在这里品尝了南翔小笼包,20个小笼包花掉30元。

    据说,南翔小笼起于清代同治(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馅内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蒸的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少上半分钟肉馅未熟,多上半分钟则馅汁干涸;出笼的小笼馒头,油光闪亮,似明珠玉弹一般,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日华轩名声大振,大家争吃南翔小笼。

    
    
    
    
    

    一百年来,南翔小笼产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区南翔镇,南翔小笼创始人黄明贤出生于嘉定区南翔镇,其儿子、孙子均生活于此,经营日华轩糕团店。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南翔小笼,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笼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南翔小笼在上海及全国各都见其身影。解放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设南翔小笼馒头店,从此走出国门,南翔小笼馒头闻名中外。

    
    
    


    那天我是在饿了12小时后,吃到的南翔小笼包,实在是鲜美无比,咬一口,肉汁喷出,里面是圆圆的肉馅,俺一口气吃掉10个!(见另文《精致上海美食,最爱松鼠鳜鱼》。
    古镇内小店林立,主打南翔小笼包,至于哪家正宗,真是不得而知了。

    4月23日上午游览了七宝古镇和田子坊。地铁、轻轨再加上走路,腿都走断了。

    七宝古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既有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又有悠久人文内涵的历史古镇。七宝素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

    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

    
    
    
    
    
    
    
    
    
    
    

    数一数七宝老街的美食吧!

    各式糕点:年糕、芝麻糕、绿豆糕、海棠糕、芡实糕……那叫一个多。多到让我觉得任何食物都能做成糕。

    嘉兴肉粽:北方的甜粽、南方的裹蒸粽、碱水粽……
    酱蹄膀: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古镇都得有卖大肘子,然后还得配一段励志的故事一起售卖。
    炒螺蛳:不用多说,都知道螺蛳是上海的特色小吃。
    烤翅、叫花鸡、卤猪脚
    竹筒肉:两头用糯米堵上,中间填肉馅,在蒸制过程中吸收了竹子的清气,软糯鲜香。
    各种内脏、禽类,看这造型是不是摆得挺艺术的呢?

    
    
    


    这家店主打的是大汤圆,一个个直径有七八公分,获奖无数,门庭若市。各种味道的馅料都有,因为生意太好,又只通过形状来作区分。荠菜与鲜肉是畅销产品,很快会被卖完。黑芝麻馅的味道也不错。由于汤圆的个头实在是大,所以吃两个就不用吃饭了。那天这样的汤圆我吃了三个(鲜肉馅、芝麻馅、枣泥馅各一个)

    
    

    腐皮卷肉:因为卷着肉馅,外焦里香,应该不能叫作素鸡了吧。
    糯米甜藕:又一上海特色。将糯米填入莲藕孔中,在糖水中蒸至莲藕软烂,最后淋上桂花糖,是上海饭桌上最热门的冷盆之一。

    扎肉:来自朱家角的名气美食。用粽叶包裹肉块,加各种调味料炖成。卤味浸入,再加上粽叶清香,味道之浓郁,可想而知。

    还有七宝羊肉、瓷罐酸奶、臭豆腐、炸串、冰淇淋等等,我都无法一一拍下。

    不似都市味浓烈的快餐,七宝镇中的食物尚且保留着几分与古镇气质吻合的质朴外观。或许最终沦为金钱的奴役,但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丝幻想,尽管如此,因为这么不堪的目的,只有外观的延续,也希望他们永远地存在下去,至少证明这些食物曾经真实的存在过。

    田子坊,其名其实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史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意自不言而喻。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气息熏染。

    
    
    


    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人们将这里称为第二个“新天地”。但是和已经商业化的新天地有所不同,田子坊依然没有褪去它的市井气息,石库门的楼下可以是设计师的精致咖啡馆,楼上则飘着现在还居住在里面的居民阿婆刚洗好的床单、衣服。这里有卖复古眼镜和老式八音盒的小店,也有来自香港的潮牌服装店,所有奇特的小店都一股脑地挤进来,令人目不暇接。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吃货,那这里更有多家有趣新奇的创意料理店满足你的味蕾。

    
    
    
    
    


    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在闲散的下午,就着弄堂里的习习凉风,明媚的阳光铺在地上,空中满是慵懒的咖啡香味,真个是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瞧,这里居然还在使用的80年代标志装修的绿色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美感。有志成坊的门廊的弄堂,是1933建成的,散发古老的意味。

    你可以花上半天时间回味一下老上海的弄堂生活场景,随意漫步在老弄堂里,看看房顶的老虎天窗、屋顶上细细排列的红瓦、山墙上的裂纹和绿苔,听到露天酒吧外坐着的老外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旁边夹杂着当地居民的清脆上海话。停下来找一个街头艺术家为自己画一幅肖像画。

    如果你是一个文艺青年,也可以花上一天时间去几个文化名人艺术工作室参观一下。比如最知名的陈逸飞工作室旧址(位于210弄内),里面至今仍存放着他当年使用过的物品,学习艺术的同学不容错过。另外,还有任微音画馆、气味图书馆、巴塞艺术中心及田子坊画家楼等几个知名的文化艺术景点,你可以一一游览一番,带上相机、手机记录下这里的一切美好回忆。

    
    http://img3.laibafile.cn/p/m/324668095.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24668104.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24668107.jpg
    http://img3.laibafile.cn/p/m/324668110.jpg


    我既不是吃货也不是文青,只是脚步匆匆地逛了一圈。

    从南翔古镇到七宝古镇、田子坊,无论是古镇还是上海老弄堂,无不透露出浓浓的商业气息。摩肩接踵的人群,商铺林立的街道,不管是卖当地小吃或是全国各地小吃的,还是卖咖啡西点的,不外乎是古朴与典雅之分,古镇商业化已浸润我们的生活。在当今中国,以经济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行政手段甚至个体行为。在价值观日趋单一化,经济的购物形式——货币已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指标。任何具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的事物,都无法逃脱商业化这一过程,从而转化为价值的货币形式,这一点尤其在旅游中得到凸显,越来越多别具特色的人文古镇已经被商业化所淹没。古镇全部商业化,大失所望,让人情何以堪?!
    (3440)
    北京:盒子里的文化 被风吹了?
    上海之三:那些夜晚的“Party(派对)动物”

    第二次去上海是时隔五年后的2020年,为的是去枸杞岛,在上海短暂停留,除了再次去看黄浦江、城隍庙夜景之外,还去看了南京路,二次到上海才知道上海又有了新晋的网红点,比如幸福荟、哥伦比亚公园、思南路博物馆等等。

    晚上七八点到南京路步行街,它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第五大道齐名,是外地游客来上海的必打卡地。

    
    
    
    


    它已经不是南京路上好八连那时的场景了,而是时尚、大气、现代化!涵盖了上海老字号、顶尖的百货商店、超多全球首家旗舰店,千米步行街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高低错落,建筑鳞次栉比,各商铺灯火通明,世界品牌、中国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和店面引人注目。

    步行街中央座椅、购物亭、广告牌、雕塑小品、路灯、废物箱、电话亭、不同造型花坛,还有观光车,10元可以带你走一圈,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让人感觉这是非常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短短1033米的南京路步行街担得起“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称。

    街道两旁的新老建筑,都已经换上新装。老品牌和新品牌都焕发异彩,干净挺括,线条犀利。作为全中国最出名的步行街之一,南京路步行街如今一洗略显陈旧的往日面貌,变得既复古又摩登。

    中间宽敞的人行道,让你可以随意停下脚步,任性地逛街、拍照,再也不用在车辆中间惊险穿行了。走累了,你可以在树下的休憩长椅上歇歇脚,喝杯奶茶,头倚着头翻看手机里刚刚拍好的照片,兴奋满足溢于言表。

    上海幸福集荟,是上海新晋网红书店之一。
    马路边种的都是一种树,秋来了,叶子开始黄了。导游说那是法国梧桐,但并不产自法国,而是产自云南。那是蒋介石爱宋美龄,为宋美龄做的五件事之一。那年宋美龄说她喜欢梧桐树,他就派人到云南买了2万棵,把梧桐树种满了整个南京,棵棵梧桐树是蒋介石对宋美龄不变的真心。之后,上海等地相继种上了法国梧桐。这个故事很感人,想不到老蒋还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就有这样一种说法,爱一个人,送一座城,爱一棵树,种满南京城。

    幸福里原身是上海橡胶研究所,后由设计师黄全改造成幸福里,幸福集荟的设计也是出自他手。作为网红打卡地标,吸引了众多文青、潮流人士前来打卡。

    
    
    


    幸福集荟共三层,三层之间并非绝对区隔,而是采用“夹层”设计,从功能上区隔为图书、服饰、文创产品、咖啡轻食、活动五大区域。

    一楼是卖服装的,都是品牌货,靠窗靠门的位置设计成咖啡店,你可以逛累了就坐下来喝杯咖啡,专程过来品咖啡更是无上欢迎;二楼以一整排书桌的形式陈列了大量国外关于时尚、文化、饮食等主题精选杂志,且陈列位置位于二楼入口处,非常醒目。

    
    
    
    
    
    

    这就是那个网红书店了。

    除杂志外,二楼还陈列了艺术类图书和文创产品。
    书架旁边还有阶梯,放着几个坐垫,你可以拿上一本书随意坐下,看到书店关门也没人管你,摆拍的在这里拍照也极好。

    从主体上说,她应该是书店,但它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店,正如她的名字,集荟,刚好就在幸福里,又寓意为幸福,真妙!它是书、服装,鞋靴,服饰及饮料点心等的集荟,幸福集荟,真好!店铺有两层,设计得非常有创意,很有现代气息,时尚而不失优雅,很享受这种意境。只是,如果与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相比,那是差远了。

    哥伦比亚公园,这是一个神秘的地区,建国后从未对外开放,原本是外国弄堂,名叫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于1924年,是美国领事馆为在沪英美侨民设置的休闲,娱乐,生活的社交场所。建筑完好地保留了70多年历史的特色,透过阳光直射,仿佛还能嗅到旧时历史的气息。

    


    这里最有名的是一个度假感十足的摩洛哥风情Tiffany蓝泳池,让这里一秒进入摩洛哥,马赛克贴面加上碧蓝的池水,大概怎么拍都是最时尚的大片,据说很多名人都来这里打卡呢!

    这是上海唯一还保留着英制尺寸的游泳池,本来是海军俱乐部露天泳池,两旁的西班牙风格建筑,拱门和泳池相呼应,让人有些恍惚身在何处。

    围绕泳池一圈,就有众多的网红餐厅入驻,一边享受美食一边360度无死角观景加拍照,应该很赞,但我们无暇享受,只是匆匆拍几张照片而已。

    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最早一直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一直都未曾对外开放,如今得以揭开神秘面纱。

    

    墙上部分历史记录

    园区里有一排能“变色”的大门,站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集齐所有彩虹色。

    
    
    

    孙科故居孙科是孙中山之子,这所小洋房是由邬达克设计,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

    思南露天博物馆,在梧桐掩映的思南公馆里,有一座没有围墙,没有玻璃橱窗,没有围栏,不收门票,也不设置一米线的“露天博物馆”,2016年创建,是一座在思南公馆里永远开放、永不落幕,却又日日更新的百年人文博物馆。这里的一切,无论是你想象得到的,还是你想象不到的,都可能是一件展品。比起传统博物馆里被冷淡的玻璃隔绝的,被强硬的栏杆阻隔的,让人心生敬畏的展品,露天博物馆更注重走近展品,进入展品,感悟展品。所有展品都是生动的,自然的,少了一些严肃,多了一些亲切。在这儿,也许不经意地走动,踩着的,就是一个展品。

    
    
    
    
    


    这里有传承文脉的名仕旧居,有静默生长的梧桐绿荫,有依然呼吸的鹅卵石墙……这里的历史并不在玻璃罩中,而是在每个人的感知和继续创造中。

    
    
    
    
    


    上海人的精致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上海人的精致,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上海人讲究穿戴,他们总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置备一身颇为挺括的出门“行头”,就算只是到楼下做个核酸,男士也是西装革履,女子则是汉服旗袍都上场。对于吃,上海人讲的是格调,并非越名贵越好,而是追求品质和口感,对于价格可接受的时鲜货更是喜爱。

    上海人吃生煎包时,是先咬一个小口,慢慢地把汤汁吸光,然后再去吃包裹在里面的肉团,面皮吃起来又香又软又筋道。如果换做广东人,直接连包子皮和里面的肉馅一起咬那才叫一个香。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许多十分精致的咖啡馆,可以说上海人受西式文化的影响十分的大。与中国的传统饮料——茶相比,似乎上海人更加喜欢咖啡这种饮品。

    日落黄昏之时,街灯亮起,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闪烁起灯光,劳累了一天的上海人坐在咖啡馆里喝上一杯咖啡,感觉十分的轻松和惬意。

    最能说明上海夜生活情形的事例则是在早上,天刚蒙蒙亮,分布在市区各处的24小时营业的小吃连锁店永福豆浆的店堂内,座无虚席,“青面獠牙”的人们仿佛刚演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这里卸妆、退场。

    这群人便是夜上海舞会一族。白天各干各的事,夜晚倾巢而出,他们像赶路似的一个场一个场地玩下去,头顶假发,脚踩靓靴,目光迷幻。

    时装秀,乐队的现场演出,跳舞场,周末节日的狂欢,他们像在舞台上做夜晚秀的演员,无数假想中的观众隐匿在香粉菲菲中。

    和《名利场》上的舞会一样,他们的舞会也会认识朋友,大家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平时看演出一起PAGO喝酒,平时不见时就互相传歌,舞会派对就是他们的沟通方式。
    是的,这就是夜上海——Party时代!

    一位行天旅友看了昨日发文《上海之二:被商业浸润的古镇》之后写道:“上海在改革开放前去过。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那水太难喝了,一股消毒水味,简直就是喝中药的感觉,当时可没有瓶装水卖啊。其次是外滩。去外滩的街道没几盏灯,马路黑黑的,走在路上就好像地下党外出执行任务,且随时还会在某角落里冒出特务来似的。到了外滩可不像现在灯火辉煌,但也很热闹,当时还没有扩宽外滩,窄窄的,也没有什么灯光,靠江边是道大半人高长长的砖墙,一对对恋人密密麻麻,背靠背地爬在墙头上亲亲我我或望向对面浦东的厂房。当时我还不到二十岁,否则见此情此景也找个女朋友在此浪漫浪漫。后来又去过几次,最后一次去上海是世博会期间,变化可就大了,连水都没有感到那么难喝(不知是否自己老了)。”

    真是奢华繁荣与活力浸染着的魔都大上海,只是不属于我。
    (3083)
    北京:中国式盒子文化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都和开会有关),北京是我去的最多的城市之一,不记得去了多少次。

    第一次去北京是1986年的暑假,纯玩。7月26日一天游了北海、景山、故宫,中山公园、天坛等地,真是高速度!

    故宫真的把我看晕了,真大!我们走马观花地把已开放的大殿都看完了,边看边忘,因为每个大殿看上去陈设几乎一样,又全是红黄绿三色,里头的摆设只能从窗口透过玻璃往里看(大门是锁着的,为了保护文物)。我有个很深刻的感觉,这里的一切太豪华了,可以说耗资巨大。从中也可看出我国近代的艺术成就,故宫里的御花园、乾隆花园、钟表馆、陶瓷馆、绘画馆都各具特色,难以一一描绘。真的,我无法描绘故宫的雄伟、华丽。

    我很喜欢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亦很爱天坛的回音壁。我在每个公园有特色的地方留影。现在好像不想照相了。

    7月27日,我登上了长城!人真多,一路上都是人挤人,我急急忙忙登上去,还未等我仔细品味长城的英姿,就下来了,人多得让我头发晕,连相片也难得照一张。

    一日五游,除了长城,十三陵地下宫殿、神路、定陵、十三陵水库都没啥意思,而且收费还很贵。

    7月28日游颐和园。这是我在北京游览过的最美的公园。它集湖光山色、亭台庙宇、园林艺术于一身,是风景最靓的公园。昆明湖真大呀!今天天气有些阴沉,整个湖都笼罩在茫茫迷雾中。朦胧,也是一种美。

    颐和园的杨柳真多,湖岸四周都栽有柳树,我喜欢柳树,因为它和水相依,我又特爱水,水柳相映成趣。长长的柳枝随风摇曳,煞是好看,它体现了女性如水般的温柔。

    这里的长廊亦很有特色,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长的长廊。可惜石坊、十七孔桥都在修缮,难见其美丽的容颜。不知怎么回事,在北京看的公园,每个公园都有一两处在修复,让我不能满意而归。

    今天还走了很远的路,鞋跟也许磨掉了一公分,为什么?就为了看圆明园遗址。
    记得看过黄英琦写的散文,她当时去圆明园时,问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现在不同了,来圆明园的人真不少。正是在这片废墟上残存的断墙残垣,让我们忘不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7月29日,今天游览大观园——仿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而建,目前只建了一半,门票1元。

    它建在北京西郊,是为拍电视剧《红楼梦》的外景而建,可想而知这部电视剧的耗资有多大,但不知拍出来是否让人失望?后来证明,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是经典之作。

    潇湘馆门前的竹子是塑料做的,宝玉住的怡红院华贵得多,稻香村有一种乡野气息,可见用稻草铺就的屋顶……从目前修建的情况来看,基本是符合小说中描绘的大观园的景色,很有点清代的特色。

    8月3日到了香山公园,香山海拔只有500米,我没爬上它最高峰——鬼见愁。但我不得不承认,香山的景色还是很美的。可惜不是秋天,要不层林尽被枫叶染,将是一幅多么迷人的图画?

    从香山到卧佛寺只有一公里的路程,我们花了1元钱坐了回马车,优哉游哉!我真想坐在赶马人的位置上,“驾——”一声,再挥一挥长鞭。长这么大,头一回坐马车。

    碧云寺的罗汉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处排列着509个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表情丰富,动作也不尽相同,尤其特殊的是,济公和尚是在房檐柱上蹲着的,一副滑稽样。

    特别喜欢卧佛寺的樱桃沟,很难相信嘈杂的北京还有个如此幽静的地方,树木繁茂,为避暑佳境。

    那一条清清的小溪细细的。凉凉的,想在它面前留影都不行,因为它太细了,即使拍下来也很难在相片中找到它的身影。樱桃沟里还有呈A形的“一二?九”纪念碑,“保卫华北”的题词刻在一块大石头上,很有些艺术性。

    今天第一次见到卧(躺)着的佛像,不知是不是北京才有?

    第二次去北京是八年以后的1994年3月两会期间,企业中关工委老艺术家委员会福某仙艺术团在京成立并在北京21世纪剧院奉献了精彩的福某仙文艺晚会。为了这台晚会的举办,我和另一位同事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有名的相关单位、部门,请他们免费看演出——不是一般的演出,而是有很多老艺术家登台表演的晚会,记得每到一个单位,接待我们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请我们看演出?”
    “我们和你们企业素不相识,为什么请我们看演出?”
    “有田华陈强等著名演员,那得去看看。”

    当晚,中国老龄委主任、中关工委副主任王兆国、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及在京的部分港澳政协委员与1800多名观众一道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

    当晚,世纪剧院成了春天的海洋,春潮在此涌动,人们在此欢笑。备受亿万人民喜爱的著名老艺术家陈强、田华、赵子岳、赵丽蓉、牛玉亮等表演了歌曲、朗诵、小品、口技等节目,令人难忘。

    第三次到北京是同年10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的日子,我在京足足待了半个月,因为公司赞助了世界妇女大会,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我是去打前站的。

    当年的10月8日,我们保健品厂赞助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50万元的新闻发布会及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举行,仪式很隆重,当时国家和全国妇联的领导人王光英、陈锡联、赵地、田淑兰,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徐志坚以及首都3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等2000多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图片城市0)

    1994年的北京天安门(照片城市1)

    
    
    

    顺便到香山看了红叶


    

    1995年在北京,张总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改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熊记者合影

    2000年12月到京参加中国名牌保健产品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照片城市6、7)

    2001年6月第4次到京,参加首届中国保健科技大会。我对这个会议并不抱什么希望,只是老总希望我去多交几个对企业有用的朋友,可是,开一次会就能交到朋友?那是不可能的。

    一出机场口,拉客仔拉着你不放,还要帮你拎行李,送你到的士旁,说是“打表,不会宰你”。还热情帮你联系住宿。我说开会统一住在北京展览馆附近,司机马上说:“那一带在修路,出去很不方便。”征得我们同意,把我们拉到了府佑宾馆,说原来是中南海的招待所。

    折腾了好一阵,一进房间,268元的标准间小得很(当然司机是有好处的),2张小孩床上要睡大人,这样的房间在广州顶多100元。

    到北京展览馆宾馆大堂报到,展馆附近三公里处在修天桥,车子过不去。

    报到时我问会务组,福某仙的论文有没有获奖?答曰不知道,这个要问会长;再问6日上午的企业发言有没有福某仙,也说不知道。我花10元办了个代表证,领了张进入人民大会堂的请柬,一无所获地走了。

    下午我去了毛 纪念堂,不用买票,但要存包。排队,一批批进入,在遗体前不能停留。躺着的伟人远不及活着时魁梧,脖子以下盖着党旗,灯光不太亮,遗容看不太清楚。
    出来后在天安门广场附近走了一圈。

    第二天6月5日,北京温度高达35度,一大早,太阳照得很猛烈。
    8点半,经过验包、安检之后,我进入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中心、9时,有人通知我们去和领导合影。我认出了领导人中有王光英副委员长。

    9点半,首届中国保健科技大会正式开幕。王光英副委员长在 台上坐了10分钟就离开了,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做了三分钟的简短发言后也离开了。开幕式不到一小时就结束了,原来会议议程有科学院院士发言的,现在也被省却了。

    下午是专家论坛,移到北展馆3号馆开。吃了一鼻子灰,晒得皮肤发黑之后,终于找到3号馆,它就在展览馆空旷的大厅内,用几块广告牌隔成一个会议厅。原定2点开始的论坛一直拖到2:40分才开始。第一个发言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徐东华,讲入世后对中国的影响,我去年12月来北京开会时听过同样的内容,看来领导都是反反复复被人请去开这样那样的会议,重复着同一个话题。

    大厅的音效很差,中央空调的声音以及展馆本身的广播此起彼伏,台上的专家用尽了最大的声音,我们还是听不清楚。

    实在被吵得不行,没听完专家的讲话就溜了,去逛王府井大街,走到尽头才看见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拉着人力车的塑像,坐上去照了一张相片。由于在这里照相的人太多了,人力车的扶手都被磨得光亮了。

    王府井,这才是真正的步行街,比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多了大气和整洁,步行街还有不少体育雕塑,不时听到粤语。

    

    坐上骆驼祥子拉的车


    
    北京饭店外景

    2001年12月,老总又让我去北京开中国养生保健产业整合大会,如果不是因为他身体欠佳,老总是要亲自前往的。25日,乘坐中午13:45分的航班又到了北京。只是我第4次进京。

    坐上的士到华润饭店。司机说:那是处于北京至通县高速路上唯一的一个四星级饭店,附近没有任何酒店,很偏僻的,怎么选了这个地方开会?那肯定是为了省钱呀,我心想。

    只是下午5点左右,天已经很黑了,天气冷冷的,机场高速两旁的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一片叶子也没有。到达华润饭店时,才发现周围的荒凉,除了路边有开发商建好的但没有卖出去的小区外,只有这个饭店孤零零地屹立着。

    到了会务组后才知道,3天的会议被缩减成2天,到人民大会堂开会的议程也被取消了,会议就在这饭店开,参会的企业只有10来家(发传真时骗我们有100多家呢)。

    我和一个叫钱某沙的老太太住在一个房间,一看她的名片,我问她跟钱信忠部长有什么关系,老太太说钱部长让她当干女儿。

    第二天,首届“全国养生产业整合大会”就在5楼会议室开幕了。横幅秀气玲珑,说是大会,实际上只有25人参加,25人中包括企业、新闻记者、发言嘉宾和会务组的人在内。这是我参加的规模最小的全国性大会!我们企业广东市场部的会议也比这个号称全国性的大会人数多。

    主办方说:由于此次会议宣传得不够,发的邀请函有限,来的企业只有14家(我看最多只有10家),但会议还是要照常开的,不能等待。

    发言嘉宾只有4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发展部部长李伯溪教授,她讲得稍微精彩一些,也比较敢说话。她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我前天才接到黄河会长的电话,让我谈中国加入WTO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昨晚我接到好几个朋友的电话,让我不要去开这个会,小心上当受骗。我今天还是来了,看来还不是骗人的。”从李教授的话中,可见北京很多会议都是骗人的。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的赵仲海主任讲绿色产业问题,虽然讲得抑扬顿挫,但却是照本宣科。某大学的林仲鹏教授主讲“中国保健品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文不对题。还有世界养生科学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据说是吴阶平的外甥黄明达,介绍华夏养生(国际)集团的专家队伍和养生精品的认证,最后这个一听就是广告。他们的发言内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免得大家看得不耐烦。

    进入主题吧。
    在北京的最后一个下午,会议的主办方——世界太极养生科学联合会用一部面包车,把大家拉到某个书城,让我们每人挑一套书,算是给与会者的礼品。

    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这次来开会的企业中做得最大最好的(别的企业甚至只有配方,连产品都没有,也敢来参会,实在让人不屑一顾),所以有幸和会长坐在一排。
    在回程的路上,黄会长对我说了下面一段话,全文照引如下:
    黄会长说:“你是否熟悉广州那边的房地产商?我们养生中心有一个中国专利技术,叫‘中国绿谷’,是与清华大学设计院共同研究设计的。每套房的屋顶均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只要一按开关,天顶就会打开,你可以全身脱光了,晒日光浴……(此时,我一度脸红)最好能在深圳建,然后卖给香港人。”

    黄会长话题一转,又接着说:“X生活也很重要,女性一定要达到x高潮才能青春。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妇科病,就是因为没有达到x高潮,发泄不出来,日积月累就得了病。所以女性一定不要有什么封建思想、传统观念。如果达不到高潮,就成了男性的发泄工具(我二度脸红)。孔祥熙的女秘书94岁了,依然健步如飞,和她在一起玩的小伙子只有30多岁,就是因为x生活过得好,孔的秘书才能如此健康(我三度脸红)。你看我多大年纪?我75岁了,就是因为……”不愧是搞养生的,知道那么多养生之道。

    我不好意思听他“就是”以后的话了,脸红心跳地坐到面包车的最后一排(如果这话放在现在,早就怼回去了)!

    不愧是养生中心的会长呀!他的话说得有道理,但没分清场合……
    雷人呀,酷呀,炫呀!

    想起钱钟书老先生的一段名言:“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经典啊!

    建筑是人的思维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城市文化的沉淀。
    北京是帝都,连的士司机都可以和你聊故宫密史、中南海秘事。

    有人说:北京是一个围墙,来的人想走,没来的人想来。也有人说:北京是一个让很多怀揣梦想的人迷失方向,前途渺茫却不愿放弃的地方,其实都不然,北京就是北京,它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喜欢和讨厌,自由和压抑,坚定和迷茫有丝毫改变。

    作家汪曾祺曾把北京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而院墙外长长转转的胡同,又将若干个四合院连接起来。北京城也如一个大盒子,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大街和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盒子,这种方正的盒子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北京的思想和文化形态。

    北京的三里屯,是新物质时代里北京的时尚坐标,千年古都文化传承的颠覆地,那么它的盒子文化在哪里?
    文化不是表现,是浸于这方寸空间之中的。

    举个例子,当你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从外看都是严肃的灰墙,看不到墙那头的院子里是什么样子,但那扇不同级别的门却能让人感觉到里边住的是什么人。进了大门,对面有影壁,你必须拐弯,不能直走。进不同的房可以拐不同的弯,前院后院甚至有多重院。进了四合院,里头安静文雅、密切透明……盒子式文化特有的包容力和创造力,充满了古老和神秘的美,它的每个细节都隐藏着内容。

    在三里屯,也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放大的中国式盒子。那些酒吧从外表来看,也许让见惯了精致的南方人感到粗糙和简单,但是只要你走进这个盒子,人们会告诉你,这个酒吧聚集着一帮70后,那个酒吧每到周末,崔健和一帮朋友去演奏爵士乐自娱自乐;另一个酒吧的帮主是王朔,搞文学与电影的人去,经常会被免单;还有一个酒吧里聚集着一些搞电影的,有免费自助,还能听到青年导演们在那里谈论电影。简单地说,在北京,任何一个小酒吧里都聚集着一小圈人,大家彼此认识,如果来了一个新人,很快就会被介绍给其他人,也就是与所有人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北京的小圈子主义。

    进圈子的感觉如同进了四合院,圈子外看不到内,一眼尽是神秘莫测,而进了“圈子”,成了盒子里的人,一切开始密切,什么事情都好办了。而在外地,你得一个一个人认识所有的人。

    常有人说北京酒吧的品质不如上海酒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走进盒子,看不到盒子里承载的文化姿态,诸如挑剔纯粹、精深大义,也诸如豪迈爽直、大隐隐于市……

    你觉得待在这座城市孤独和迷茫,没有圈子,融入不了?那是因为你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为什么选择留在北京,随着时间的消磨,你忘了当初刚到北京时,对着北京站的挂钟或者天安门的城楼兴奋激动地呐喊:北京,我来了!(6054)


    旅友行天说:@薰衣草我75年第一次去北京,第一站游玩是天安门广场(那时还没有纪念堂)、故宫和人民大会堂。这些景点在那个时期可没有什么游人。记得入故宫的门票好像是2角钱吧,且内面的重要大殿都是可以进去参观,能踏上金砖,大胆的伸手摸下龙椅。可惜没钱买相机没有留下一张相片。82年第二次去北京,游人已经开始多了(但也不算多),在天坛祭天台中心那块圆天心石上还能翻筋斗(如图)。以后再去北京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游人太多,许多地方都不能进去参观了。几十年转眼就过去了,有些往事是很值得回忆的。

    @薰衣草 是的,旧照片很珍贵。如这张筋斗照是同去朋友帮照的,到九几年单位带队去北京游,这个地方可围了3圈人群轮着照相,还有上八达岭長城,82年时还没多少人爬,到9几年时已人山人海,我叫单位的人你们上吧,我已当过好汉了,我在停车场等。
    成都:越夜越狂欢,午夜3点的鬼事

    那时,公司在成都有个办事处,其销售额是所有办事处中最好的,当然这个“最好”也只能和自己公司比。

    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成都。当地工人报的陶记者陪我去看了杜甫草堂。

    他给我介绍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作杜工部。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杜甫草堂也是命运多舛,屡兴屡废。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两次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比起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总显得过于悲凉。纵观他的一生也是如此,从困守长安、战乱流离,再到蜀中漂泊,以至于最后辗转于各地却思乡情切的杜甫,在一条小船上溘然长逝,终不得北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毫无疑问,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逛了一圈草堂,总觉得草堂里带着几丝凄凉和悲壮。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这里也已经成为草堂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找不到照片了,网上搜2张

    
    


    关于成都,有很多说法,最有名的就是三多:厕所多、饭馆多、茶馆多。
    悠闲,一个悠闲的城市。你若问成都的夜生活咋耍?当地人会这样回答你:冷啖杯、麻辣烫、啤酒、茶叶,咋个耍法都行。

    成都的夜生活比不上北京上海和广州,北京说文化,上海谈开放,广州讲物质,我们成都,要的是民以食为天,玩的就是吃和喝!这是当年一位熟悉的记者说的。

    你在酒吧里嚼着芝华士谈着《欲望都市》,我们举着空瓶子霸着单行道和陌生的男女聊天;你在天上人间挥金如土交际客户,我们在夜色星光下吆五喝六吃冷啖杯喝夜啤酒,都是花钱,都是娱乐,你说,哪个更舒服?

    你可以以为五星级的餐桌确实够大,如果你没到成都小吃城花25元钱吃过超过20个品种的小吃套餐;你可以以为外滩的酒水饮料霓虹灯下颇有点特色,如果你没见过成都街头有男男女女背着百事可乐水箱像喷农药似的把可乐一杯杯“打”出来供人免费饮用……你们到了成都,只晓得进春熙路的小吃城吃几乎已经变了味的套餐,只有我们才晓得晚上哪条小巷子,哪个破门面里的板凳抄手、白家肥肠粉、酸辣粉、牛肉豆花、锅盔小吃是滋味一流。你们享不到的福,我们成都人当白菜萝卜,天天都有!

    成都的晚上也和你们的晚上一样,只不过我们比你们更像夜游神。我们悠闲得好像晚上不用睡觉,白天不用上班。所以成都最精彩的川剧是在夜幕降临后的锣鼓声中登场的;茶馆里最旺的人气是在灯光下翻腾的(每每看见茶馆的伙计拿着长嘴茶壶往我的八宝茶杯里倒茶时,我就不由地身子往后缩,生怕滚热的茶水会倒在我身上,谁知伙计的活儿特绝,让你不得不佩服);大街小巷里的龙门阵,也是在夜色中的树荫下,摆得玄乎又玄的。夜晚,是成都人最重要的时刻,吃喝,是成都人晚上最重要的内容。要玩,成都人不需要理由,一声“过来喝酒噻!”队伍立马成伙成群地往夜市里赶;要乐,成都人不嫌麻烦,弄盘麻婆豆腐,光用料就有盐、味精、酱油、香油、麻油、姜、葱、蒜、生粉,那才叫五味俱全。

    天色一暗,沿街食摊的冷啖杯和串串香就开始卖得火热,前者是啤酒加凉菜,消夏用,后者也叫麻辣烫,几毛钱一串,吃完数签子。生意好的店,几十桌上百桌的沿街铺开,一桌就算4个人,也得是上百人的阵容。在这些人里,概括不了阶层,看路边停着的有奔驰、宝马,也有夏利、奥拓,自行车、边三轮更是数不胜数,没有“司机”等在上面,因为都在桌上吃着呢!有专啃兔头的,有专吃麻辣烫的,有专剥龙虾的,有专嚼小烧烤的。卖夜蹄花的,满城几百家;卖冷啖杯的,满城几千家。前些年,轰动北京的鬼街上,卖的几乎全是成都夜吃中的香辣炒龙虾。

    一个城市有多娱乐,不在于绝对数字上的娱乐场所,不在于场所的档次高低,而在于人们的心态,大众的欲望。

    我骑单车喝啤酒;你开好车吃串串香;款爷坐在街边吃炸酱面,不觉得掉价;街边婆婆跑到五星级大堂里乘凉,也不心虚。日子是水,自己是鱼,游着走就是了,成都人说,怎么都无所谓,只要耍得开心。

    在成都听朋友的叙述。
    午夜3点的成都,正在一片橘黄的路灯下半梦半醒。十字路口的边上,摆着一溜鬼饮食。成都人所谓的鬼饮食,其实就是给鬼吃的,正常人11点就上床睡觉。而午夜三点还聚集在迪吧酒廊人行道上的人,除了酒鬼烟鬼,剩下的也就是色中饿鬼了。鬼和人一样,到了时间也要进食。所以这一溜的鬼饮食,炒龙虾、炒田螺、卤猪蹄、卤鸡翅、凉拌胡豆,什么都有。

    当然我(指叙述的朋友,下同)也是这其中的一个鬼,和另外几个鬼坐在路边,喝着大杯的扎啤,嚼着大块的猪蹄子,观察着街上偶尔经过的三五个女鬼,不过说句实话,这些女鬼长得都还可以,丑的女鬼晚上一般是不出门的。

    午夜3点,城管交警早已回家了,出租车横七竖八地停在路上,跟车祸现场一样。要说这半夜三更的鬼,最辛苦的还是出租车司机。所以他们同样懂得犒劳自己,三五个人,七八杯酒,比白天端着方向盘舒坦多了。不远处还有几个金毛白毛的小鬼,统一的哈韩哈日制服,估计不会是学校发的校服。他们在暗处抽着烟,商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还不时爆发出阵阵的大笑,其中夹杂着两个女生的声音。

    午夜3点的成都,有的人睡着,有的人醒着。有人建议另找个地方,转到一个不知叫什么的酒吧后,我们又开始喝酒。年轻的老板娘亲自端来一打珠江生啤,亲自给我们开瓶。老板娘笑道:小工睡觉了,所以老娘晚上都当小工。我们爆笑,请老板娘喝酒,年轻的老板娘当仁不让。

    终于,有朋友喝弹了。喝弹了就是喝醉了的意思。他一头冲出酒吧的大门,蹲在街沿边大口地吐出来。透过落地的玻璃窗,我看到街对面酒吧外也有一个人在酣畅淋漓地吐着。两个醉鬼,一个占据着马路的一边,给城市卫生带来麻烦。出于同病相怜的心情,我看到两个人居然还互相挥手致意。有趣有趣!

    此时是凌晨5点半,是一天中最黑的时候。我们突然谈起了海子的诗,“有人哭了起来,有的人在笑”。我看着墙上的挂钟,想着等会儿到什么地方去睡觉。

    听完朋友的叙述后我问他:你经常这样干着鬼事吗?然后不敢回家睡觉?

    他呵呵笑了笑:朋友拽来的,不来不行,凌晨回办公室眯会眼,不能回家睡的……


    古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压时,都把成都当成心灵的家园,他们喝着都江堰的水,吃着川府之国的稻米,享受着古蜀文化的熏陶,在成都创作出留存千百年的诗篇,这种厚重的儒家文化滋养了成都人,让成都人骨子里都透着诗意性格。

    成都骨子里透着休闲浪漫。
    成都人热情好客,喜欢热闹,喜欢一群人扎堆,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去做客,一起团聚;成都人,无论男女,在生活中都十分豪爽,待人柔济,可谓柔中带刚;成都人喜欢聚集一起,喝茶聊天摆龙门阵,活脱脱地知足常乐;成都人工作认真,勤勤恳恳。

    成都的悠闲生活一直是大家所热衷的,那里双休是常态,每天小茶馆,小酒馆基本都是爆满,在那里一些人常态的休闲时光是从中午左右,约上三五好友吃顿美食,或约场麻将,晚上酒吧喝酒蹦迪,或者路边撸串,好不惬意!难怪有人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现在的成都已经发展到不仅是成都人的成都,还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成都。(3214)
    重庆:那个山城有力量

    第一次去重庆,是1994年,到川渝大酒店举行产品推介会。各经销单位,新闻记者及有关人士饶有兴趣地参加了会议。

    刚在旅馆住下,放眼窗外,看到这个城市最让外地人惊叹的画面:楼在山上,山在楼下,重重叠叠,势如危卵!

    正在沉思之际,某报社的雷记者打来电话:“我们去接你,到小天鹅吃火锅,然后带你到解放碑,看美女去。”他总认为美女是一种力量,特别是山城爬坡、下坡的美女。殊不知这句话似乎对男生才有力量,对我这位来自广州的美女(呵呵,自夸一下)吸引力不大。

    人已在重庆。身体的每根汗毛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火锅越烧越旺。初次造访,也就兴奋异常,于是吃辣的既猛又烈,以至于地道的在重庆长大的雷记者吃到嘴里冒烟还见人就说:她呀,广州人,吃辣的行着呢。广州人好吃,无所不吃(当时辣得我无法和他辩驳,我一点都不好吃,吃饭只是当着任务来完成,现在我是盛情难却)。我是否具备了某种打望(重庆流行语,雷记者的解释是:当漂亮异性出现时,抓紧时间猛看)重庆的条件?

    重庆的解放碑,有四个方向。解放碑的周末总是让人害怕,黑压压的一片人头,让外地人疑心是不是重庆人老是喜欢搞地震预演。我倒宁愿来这吹吹江风。面对奔流了几万年的长江我总会想起我最喜欢的那句广告语:天长地久谁与共?

    站在解放碑下面,望不到长江南岸“饥饿”虹影家的方向的弹子石和野猫溪,也就只能凭空想像老相册里的木板房、偏偏房和江北明显架在大石头上的积木房子。我开始留意起棒棒军(他们拿着一根类似扁担的棒子,坐等帮人挑重物上坡下坡)、剃头摊子,开始尝试不坐公车想念单车却还是徒步爬上了阶还要爬下阶。

    重庆还是重庆,是我在书本记忆里的大县城的重庆,当它成为直辖市后,变化极大。我一个人晃晃悠悠再转上一圈,解放碑开始有了八个方向(我历来对方向的判断比较迟钝)。山城重庆开始有点令人愁闷,山高雾重。这就是那个号称3000万人口的“巴山夜雨”城啊。

    到南山看山城夜景,是日程的首选。第二天晚上,我听说要睡的是孔祥熙二小姐孔令俊(孔二小姐原名为孔令俊,后自行改成孔令伟,原因呼之欲出——老子不是俊俏的女人,老子是伟岸的男人!)睡过的床之后做了决定,雷记者带我钻进一个叫铁路局疗养院的地方,从那里的观景台看出去,重庆呀,你果然很大。对岸上下半城在薄雾的夜色下有了美女的身姿。据说远处长江和嘉陵江交界的朝天门附近,你白天见到的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黄。夜宿孔二小姐当年的别墅,传说中那个冷艳加凶残的女人并没有使我半夜毛骨悚然。早晨起来,右边不远处的山顶是100多岁的文峰塔,再到隔壁原国明党元老兼“草圣”、“诗仙”于右任幽静的后花园溜上一圈,却也心胸坦荡、开阔。我似乎知道了重庆的力量源自何方(这些记忆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因为小说《红岩》,因为江姐,因为小萝卜头,去看了渣滓洞。那里关押的主要是因为《挺进报》事件、六?一学潮、川东武装起义以及小民革案被捕的政治犯,如《红岩》小说中的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关人最多时达300多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有15人脱险。

    渣滓洞原来是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出产的煤质量不好,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十分险峻而且非常隐蔽。1943年,军统霸占渣滓洞煤窑,并将其改设为看守所。

    看守所分为内、外两院,外院由刑讯室和特务办公室所组成;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2间平房为女牢。1947年4月曾一度关闭,同年12月又重新开始关押犯人。

    看守所外院墙上写有用来“同化”特务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命令重于生命,工作岗位就是家庭”以及国民党党员守则。内院墙上写有用来“分化”瓦解革命者意志的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勿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等。让我印象很深刻。

    
    


    2014年8月,从广州直飞重庆,然后再飞拉萨,在重庆短暂停留,那天下午去了磁器口古镇。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面积1.5平方公里,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3公里,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磁器口古镇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是交通便利、休闲娱乐、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任你品味,任你选购。“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堪称千年古镇,重庆缩影。

    


    确实是一个千年古镇,看不到更多的衰落,也看不到模仿式的新建(仿古、仿建筑之类)。古镇似乎就停留在清末民国之初,静止在那个时刻。

    大雨中,古镇依然人头涌涌。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街道在今人的脚板底下铿锵有力,这石头砌成的台阶,让路道向山坡延伸上去,或向下纵深而去,表明古镇是依山而建,名副其实的山城。

    
    
    
    
    
    
    


    岁月的沉重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黑色的瓦、黑色的房、黑色的窗框,无不体现巴蜀文化的厚重。所有的商店、门店、招牌,无论卖食品的还是用品的,它们的招牌、店名,那些词句、字迹、墨痕、图画都是形态缤纷,但所传达的内涵却是深重而久远的。当然,有些咖啡厅的装潢是舶来品,但“舶来”的也是东欧等国家久远的、过去的风采。

    
    
    
    
    
    


    磁器口古镇商业很繁华,很多著名特产、小吃在这里都能找到痕迹,张飞牛肉、永川豆豉、四川糍粑、酸辣粉等等应有尽有。卖陈麻花的档口排着长龙,韩式土豆卷也大受欢迎。中外、本土与外地的美食在这里完美融合。

    
    


    站在古镇高处望下去就是嘉陵江,江畔停留着小船。

    
    
    
    
    


    要走几个小时的古镇居然不收门票(不像江南水乡古镇,动不动就宰你过百以上的门票),这也许是重庆人实在的地方之一。

    记得第一次到重庆时,觉得那时的解放碑很雄伟,今天却被四周的高楼挟持着,显得有些无奈的卑微。红岩的英烈们,你们可曾想到?

    重庆人的历史来源于古代巴族。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

    重庆的山歌民谣中各种类型的劳动号子丰富多彩,三峡纤夫与险滩恶水搏斗高唱“川江号子”,打石头有“石工号子”,抬滑竿的有“报路号子”。足可以称为“号子文学”。自古以来巴人又喜欢“摆龙门阵”(讲故事),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那重庆的性格到底是什么呢?
    再合适不过的应该是:火辣外向。重庆人最常吃的一种东西是火锅,火辣辣的直抵内心。性格直来直去,火爆得很。重庆人出门就上坡,挤公交车犹如冲锋陷阵,夏天持续的高温把桌椅板凳都烤热了,冬天绵绵不尽的大雾使重庆人性格烦躁,他们动口动手,性格刚烈而火辣。这是重庆人很独特的性格特征。

    豪爽耿直。耿直是重庆人的自称。“耿直”在重庆人口中是“正直”、“真诚”、“果断”以及“不虚伪”、“不做作”等意思的代名词,这些意思均源自于重庆人性格豪爽刚烈、粗犷顽强、无惧无畏、自尊心强的秉性。

    吃苦耐劳。地理条件造就了重庆人相当能吃苦耐劳,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别的地方是极其稀罕的。

    我想这也是这座城市为什么桥多的缘故之一吧,那就是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3057)
    西安:古调独弹

    第一次去西安是1986年暑假,和大学梁同学一起,就是这一次我认识了梁同学的同事F少颜,才知道她和我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只是专业不同而已,之后我们成了好友,至今还是;还认识了后来成为广州教育界乃至全省、全国教育界都闻名的江同学。

    1986年7月17日晚乘坐6:08分到华山的火车,开始了旅程中最艰难的一天。
    没座位坐,站了5个多小时,一位好心人让出一点点位置,1/3的PP坐了上去。

    到了孟源已是深夜,花了0.15元买了半脸盆水,只湿了三天手帕,从未见过冷水还要花钱买,这里的水煮蛋很便宜,一元就能买到7个。

    19日凌晨2:50分开始爬华山。早就听说华山著称于中国的就是它的雄伟险峻,对它的艰险程度我也做过估计,但估计得很不充分。

    在一点点电筒光的照射下,我们开始艰难地攀登。由于生理反应,体力实在不支,加上楼梯很陡,呈80度甚至90度角,多亏了少颜,在我快失去信心之际,硬是拖着我登上一个又一个的石梯。江同学则在一旁边吃力地迈腿边讲着笑话,以分散注意力,同时也伸出他的手……

    早上6:15分,我们登上了北峰顶,正准备向西峰进军时,下起了大雨,冷得我们直打颤。我们只好在茅棚里买了绿豆稀饭,还买了平时根本看不上眼的面条,眼巴巴地看着店主生意兴隆——他用好像从阴沟里流出来的很脏的水煮饭煮面。店主很会做生意,以1.5元一件的价钱兜售薄得不能再薄的一次性雨衣。在这个茅棚饭铺我在明信片上写下一行字:“今早6:15分,我登上了华山把我累坏了,但我感到自豪,我真正理解了攀登的艰辛,为了纪念今天,我给自己发出第一张明信片。”

    
    
    
    

    翻拍的几张老照片

    这场大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没有继续爬顶峰。加上没有厕所,我在倒霉,只想着能快点下山。实在忍无可忍了,只好问人哪里可以“方便”?路人指了指那块大石头,于是有人望风,有人躲到石头后面方便。由于望风的人太多,从石头后面出来的人也不少,游人都以为这里是风景区,先后朝这里走来。我们只好大喊:“别过来,这里是禁区!”我发现这块石头很有特色,上边写着四个大字,只可惜忘记写了什么字,真想在这里照张相,可一想到石头后面就是人们“方便”之处,便不敢提出来。后来江同学也看到这个地方,他回来告诉我们:“厕所有块石头很有特色。”这话把我们笑坏了。接着又有不少人重复这句话,他们说:“江某说厕所有块石头很有特色。”等我们拍完照,果然有不少人“问津”这个景点

    下山时,我才看见华山周围险象丛生,深谷断壁比比皆是,很难想象在最黑暗的时候,在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是怎样登上来的。领队说就是要在黑暗时登山,如果白天登山,你们可能害怕得不敢攀登了。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嘛。我们看不见它的险要,所以我们登上去了,咬着牙关登上去了。下山时,我累得不清不楚,两腿拼命发抖。
    之后一听到爬山就害怕,这就是我喜欢水更胜于喜欢山的缘故。

    感觉北方的山连绵不断,蔚为壮观,似乎缺乏独立性。

    从华山下来,上了火车,又是站票,累得不行,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好心人腾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我一坐下就闭上了眼睛……

    两小时后到了西安。
    住进一个没有冲凉房的招待所里,广州人最怕没地方洗澡,有人介绍说一站以外的地方有一个有名的珍珠泉浴室。

    我们提着换洗衣服出去了。先找饭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摊档,买了两笼小笼包,一大碗汤。不合口味也得吃,因为饥饿难忍所致。

    饭后散步10多分钟,终于到了澡堂。我和少颜各花了1.45元,痛痛快快地在浴室洗了个澡,舒服多了,应该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到澡堂洗澡,还和服务员交谈了几句。这里的服务员态度极好。

    西安,有很多好看的地方,下午一下火车,就发现那个古城墙,心里在说“古老的城市。”它的古城墙很宽,垛口旁插着几只旗杆,褪了色的仿古旗在微风里慢慢舒展,管理员披着大衣在铁椅里蜷起身体,蓝色电瓶车从城墙的一端开往另一端。是不是只有西安才会有这么高、这么宽、这么长的古城墙?

    


    从澡堂出来,走在西安大街上,凉爽的风吹来,商店里、个体户卖的衣服全是广州过时的货。

    我执意要尝尝西安的大雪糕。少颜只好舍命陪君子。我自己也说:“豁出去了!”那些天我正“倒霉”,本不该吃生冷食物。

    卖雪糕的这样叫卖:“大冰糕,西安大冰糕”,广州的雪糕(雪条)是圆的,黄红白绿色都有,西安的冰糕方方正正,只有白色,牛奶味很足也够甜。

    7月20日,我们游了大雁塔、小雁塔(据说小雁塔有一处裂缝,但我们没找到),钟楼,真把人累死了。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秦始皇兵马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秦始皇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以兵马俑为基础,在原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共有3个兵马俑坑。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二号坑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

    出土的兵马俑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秦俑的制作者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千俑千面,每个陶俑的五官神情各不相同。原本都有彩绘,但因火烧和浸泡,大多已掉色脱落。

    铜车马展厅展出的青铜车马,再现了二千多年前秦朝威武雄壮的军阵,规模壮观、气势雄伟,使用了大量金银,制作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是世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对秦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从细节看,精美到令人感叹秦始皇兵马俑艺术的鲜明特征,是写实的艺术风格和神与形的统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后,由衷的感触:“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一言以蔽之,秦始皇兵马俑,从整体来看,气势磅礴,威武雄壮,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是这个时代很多男性不具备的;从个体来看,每个俑的表情、神态各异,几乎没有相同的。

    秦陵,是秦始皇的陵墓,我们沿着楼梯,一步步登上去,视野很开阔,但我觉得并不吸引我。

    临潼华清池我们也去了。风景很美,但当年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却没有开放,至今我都没看过杨贵妃的浴池。当我们三人觉得这里风景很好,要江同学帮我们合影一张时,江同学硬说这里不好,他一个人拿着相机往前走。我们三人决定不走,耍耍脾气,让江同学回来帮我们拍照,可我们想错了,江同学根本不搭理我们,只见他越走越远,我们只好妥协,继续往前走。

    

    当年在华清池留影

    西安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但多以我不太爱吃的面食为主,记得那年我去西安某个摊档,要了一碗面,并且一再申明要小碗的,结果面一上来,碗口可以放下我整张脸!老板还一再强调,这就是小碗的呀,我只有咂舌,只吃了几口。

    再次去西安是10年以后了。
    1996年9月,为迎接新学年,公司在西安开展了献爱心活动。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西安市10所小学或幼儿园的500名体质较差的儿童,都会得到公司免费赠送的一个月服用量的小精灵菇王某某液,帮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部分领导、著名医学教授、小学幼儿园的代表和新闻单位的记者都参加了这次献爱心的座谈会。

    到自然景区去旅游,大家走的路都是相似的;而到一座城市去旅游,我们的路却各有各的不同。

    有些人喜欢去逛街,用自己的钱包去体会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的人必定要去博物馆,想透过那些土里挖出来的东西,和那里的老祖宗亲近亲近;还有更多人会选择品尝风味小吃—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胃”最可靠——当然,档次从“灯光夜市”到“五星级”不等。而我的选择是,在游完兵马俑之后,拿着一张地图,满世界去找听“地方小曲”或看“大戏”的地方,然后坐下来,慢慢欣赏那些我完全不知所云的“音乐”和沁人心脾的香茶点心。不是我故弄玄虚,附庸高雅,而是觉得,这是和陌生城市来次亲密接触的最简单的办法。

    我不敢再要求那里的朋友陪我去找什么“听秦腔的地方”,以免回去后又收到几张大老远寄来的、我却完全听不懂的《秦腔名段》光碟。到现在我还无法让他理解:看戏(特别是这么大老远跑来“看戏”)不等于戏迷。

    可我私下已打听到:西安市最繁华的东大街上有个听秦腔的“易俗社”,那曾是远近闻名的戏院,据说蒋介石躲在假石山后时,张大帅就在那听戏。于是,我和朋友开始在东大街上“明是购物暗为寻访”。当“易俗大戏院”几个大字终于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沉到了太平洋底——灯箱广告上赫然写着“最新好莱坞大片《碟中谍》”。是呀,看着繁华热闹的商厦、我都买不起的上千元一条的裙子,我早就应该明白:我的愿望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大都市本来就属于奢求,哪怕是在六朝古都西安。

    然而,就在我和朋友准备“绕场一周”以示缅怀时,奇迹出现了——大剧院的背后,居然还有一座古式建筑,木匾上赫然写着“易俗社”,售票处挂着“今晚演出剧目:《火焰驹》”。哈,我找到了!

    《火焰驹》讲了什么,我现在已经忘了,倒是舞台上频频喷出的火焰叫人印象深刻。我感觉自己跟“老外看京剧”层次相当。有一处却是老外看不出的:戏台的正上方挂着一块金字牌匾,上题“古调重弹”。10多个送匾人里我只认出一个:“周树人”。看着热热闹闹的舞台,望着稀稀落落却也十分投入的观众——年老的年轻的(多数是年老的,让我想到广州的粤剧,喜欢的也是老年人居多),品着自备的冰红茶,听着铿锵的古调琴音,我慢慢品出了这四个字的味道。这也是这座千年古城和那些博物馆、百货公司融到一起后,所散发出的最醇和的味道。

    西安还有很多皮肤非常白的少年……这也是这座古城散发出的厚重的味道。
    (3612)
    大家周末快乐哈
    深圳:停不下的脚步

    想当年刚刚大学毕业时,父亲的朋友想把我弄到深圳去工作,当时深圳非常需要人才,但由于制度所限,没有去成。

    在广州工作后,曾经无数次去过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1985年2月,和父亲第一次去深圳的经历还在我的记忆中:那天刘阿姨带我去见深圳青年报的编辑,向她推荐了我。那人说他们规定了三个条件:有文凭;有作品(最好是新闻方面的);未婚。附加条件是,最好是男的。第一、三条我都符合,只有第二条难办,我哪有什么作品?至于说到附加条件,我颇有些气愤,为什么女的就低人一等,难道这也是特区之“特”?如果不是,那么又和广州的许多单位有何不同?看来特区之“特”只体现在某些方面,而不“特”之处,恰好又和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相吻合,比如招聘中的重男轻女到处都一样,特区也并没有打破常规。

    当时我试着归纳了深圳的几个特色:
    1.马路宽,人很少,环境很清静,不像广州一上街到处都是人,令人心烦。
    2.超级市场多,即使是很小门面的商店,里面也腾出一小块地方搞超市。
    3.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够热情,很少报站名,即使报了站名,也很少用普通话和广州话报,只单纯用广州话报。售票员一个劲地催人买票,生怕少赚了钱,票价只有一角、两角两种。

    1987年8月6日,和少颜去了一次深圳,这回是专程去玩的。去了国贸大厦,见到各种各样的小玩意,比如头花,很高级的橡皮筋、帽子等等,把我们迷住了,但价钱很贵,我都忍住了。当我站在售卖日记本的档口前,我再也忍不住了,这款日记本一个系列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封面上写着“春”的,则收集了描写春天的诗句,以此类推,花了9.2元的巨资买下一本,爱不释手,还对少颜说:回家我要吓一吓我父亲,把今天“大出血”的经过告诉他。
    我们还去了沙头角(这里的东西贵的出奇),香蜜湖、小梅沙等地游玩。

    
    

    在国贸大厦和模特合个影

    8月7日,昨晚一夜没睡,到了快天亮时才有了一点睡意,我就是这样,换了一个地方,肯定睡不着。

    今天才是真正大出血,到了沙头角,东西贵的出奇,没办法,既然远道而来,不买点东西回去怎么甘心?于是用很贵的价钱,买了味精、两块布料、肥皂以及蜜饯,用去了100元,同行者都有港币,用港币买东西便宜很多,所以他们在中英街来回走了好几圈,买了不少东西,我只转了一圈就停下来,让他们继续买,我帮他们看包包。就是为了等他们,我们晚了两个小时才离开沙头角。

    
    


    从沙头角回来,我们把东西一丢,就到香蜜湖。门票也特别贵,进中国城要3.8元。这是什么中国城,两栋像样一点的建筑,有点古色,外加一两段城墙似的石头,再加一些现代化的游乐设施,就构成了中国城的所有内容。花了这么贵的门票,就为了进来照几张相,越照越没劲,阳光太猛烈了,我们又累又困,赶紧从中国城中钻了出来。

    8月8日,深圳速度真够呛,早晨在10号车站等了半小时,才来了车,到了35号车总站,又等了大半个小时,车才启动开往沙头角,在沙头角又等了半个多小时,中巴还是坐不够人,司机不开车,我们宁愿每人多交了0.5元,只求司机快点开车。

    好不容易才到了小梅沙。小梅沙和我想象的相距遥遥,这个海平静得很,简直不像大海,当大海没有一点浪花的时候,看海的感觉不太妙。多希望有几个浪头打过来,那才真叫痛快。

    人很少,我没有去游泳,一来怕麻烦,二来有点不舒服,三来嫌这个海没劲,只照了几张相,就离开。

    
    
    


    去过几次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发现它的白昼步伐慌乱,它的夜晚依然慌乱。商业繁华区华强北人潮汹涌却行色匆匆,几乎见不到晃晃悠悠不急不忙的逛街人。老东门人流稍显迟滞,那也是因为街道相对人群来说显得太窄,走不动。没有旧体制的沉重包袱,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全国闻名的“深圳速度”,让你或许看不到水样透明的日子,却有可能游览生命的压缩格式。

    有文章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深圳,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深圳,那里是地狱。”深圳的爱恨交加属性大概是它注定了的,从“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深圳就与机会、梦想、淘金之类的关键词紧紧捆绑在一起,无法挣脱。

    深圳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典范,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人勤劳善良,聪明勇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华为、富士康、华强北成了深圳名片。

    在一个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度里,深圳显得更加特别。浩荡的欲望式指向成就了这座城市的成功崛起,也铸造了它慌乱的斯芬克斯脚踵。你会在晴朗的深夜,坐在露台上,看那些已被霓虹灯闪烁遮盖了光芒的星星,侧着身子听那些慌乱步伐走过的身影。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移民成为深圳快速发展的外部动力,当深圳几乎成为中国现代化开放的唯一的明星城市之后,深圳成为一批有勇气改变自己现状的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城市。尽管那时这座城市就是一片建设的工地,也挡不住人们对现代化和开放的向往。

    移民城市意味着其拥有包容的态度和精神气质。城市供人生存的层次是丰富的,也决定了发展的机会多;机会的多层次就好像与自然的生态系统有了某种一致性:社会供给的多样化就像热带雨林一样,各种生命都能抓住自己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促使这个生境不断演替和丰富起来。像世界那些以活力著名的城市一样,深圳发展遵循了这种热带雨林般的法则,让人性的自由和潜能在这座城市社会中得到释放。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号召体现着这座城市认同并有意识地传递“开放包容”的城市属性。

    深圳城市的精神源自改革和开放,如果说改革更多是在制度的领域,那么开放就是放眼世界文明,思考如何回应个体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样一种比较与思考的结果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之下,也给予每个人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让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构成深圳社会的组成部分。

    开放意味着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发现自己、城市或国家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己之位度量集体社会和国家与现代化的差距。

    开放还以此为共同的价值观,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汇流成河。共同创造以适合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找寻彰显文明的现实路径。

    最重要的是开放意味着打开每个人思想的窗户,拥有重新解释名词内涵的可能性,去发现城市环境及基础设施、科技、艺术、空间和社会。

    有人归纳了深圳的几个特点:
    西装革履多是业务员,讲门面;汗衫拖鞋或为大富豪,求舒适。
    深圳是个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城市,天气湿热,公共设施没有隔壁城市香港那么发达,所以穿得严严实实的很不舒服。
    但正规公司一般还是要求严格,毕竟员工形象就是公司文化的体现,所以在马路上看到一身正装的,多是卖房的、卖保险的。

    深圳人很务实,没人会以穿着打扮来判断对方的身家一两,酒局茗会中,穿一身名牌不如透露一两个楼盘信息让人觉得有气势。
    坊间对大富豪的传闻多是这样的:某某某开着直升飞机去路边吃了碗艇仔粥;某某某领着个菜篮子去商场,打开全是现钞;某某某穿着拖鞋吃大排档,身价几十亿……

    恩爱夫妻多属离婚状态,为买房。
    深圳房价一直领跑于全国,买到即是赚到,但近几年政府为了控制房价,种种措施限制买房名额。怎么办?离婚啦,一人一套。
    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谁敢为了买房离婚不离家?那可是净身出户的举措,君不见离婚后立马和小三结婚的新闻吗?不是恩爱夫妻,谁敢玩这个?

    政府前台多为本地土豪,不差钱。
    深圳的公务员其实收入不高,城市GDP全省排第一,公务员收入全省排第七,政府前台多是临聘人员,收入三四千很正常。

    但千万不要狗眼看人低,不少本地土豪会把孩子送去打政府工,因为名称好听,可以吃皇粮,所以不要惊讶一个前台会开着保时捷上下班,人家只求安稳踏实,不求赚钱养家,工资还不够汽油钱呢。

    锦衣玉食可能是无房的月光族,只为讲潇洒;
    负债累累可能多套房产,玩杠杠。

    现在的年轻人,讲究生活品质,看电影、喝奶茶、叫外卖……每一样都花费不少,如果买房,就像一个储蓄罐,也可以控制一下消费的冲动,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还银行几百块钱,谁也不会吃着大鱼大肉,再去健身房撸铁瑜伽吧?

    没有负债的,多是工薪阶级,欠银行几百万的,多是有房一族,欠银行过千上亿的,多是上市总裁。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很多人敢打敢拼,金融领域玩杠杆,绝对在全国数一数二。英雄莫问当年,熬过去游艇飞机,熬不过去回家种地。

    女生质优恨嫁,找真爱;男生傲娇不娶,常出轨。
    因为女生学历高、质优,所以女生的信息基本石沉大海,男生的信息大多不堪烦扰。深圳,对女生太苛刻。征婚女孩基本属于白领骨干精英,没什么过多的要求,只想男方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就行,为什么就找不到一起扛压力的他呢?

    深圳的男生讲究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上床可以,结婚没门,可不能为了喝牛奶去养头奶牛。
    即使结了婚,好多男生也不安分,完全就像个小孩,即使有个100块钱的变形金刚,也会吵着要买一个10块钱的小汽车,为什么?没玩过呀!

    本地农民收租分红,怕外嫁;北方捞仔打工揾食,真心苦。
    深圳40年前就是一个小渔村,当年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多数有地有房,本地农民家里不是说有多少套房,而是说有多少栋房。
    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土地被征用,会有巨额补偿,但有些外嫁女因为种种原因,村里的分红或者拆迁补偿会被无视,所以广东地区重男轻女是有原因的。

    广东人不是以长江或者秦岭来区分南方北方,在她们眼里,除了广东都是北方,来深圳打拼的外省人被称为捞仔。
    深圳不排外,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深圳的房价实在太贵,以前啃老还能上车买房,2017年深圳人均可支配年收入52938元,除非家境殷实,靠自己买房纯属异想天开。

    有则广告让我记忆犹新:几节电池在赛跑,电力最足的将其他选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取得了冠军。在深圳,文凭不等于能力,文凭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职场的一路拼杀,那一纸毕业证书早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数年的经验远不及办公室“新新人类”掌握的新技术来得实用,于是,深圳的夜晚不得不添加了另一种颜色——永不停止地充电和兼职。充电是为了给自己一份继续在深圳打拼生存的力量和安慰,兼职可以在发挥能力和增加收入的同时,拓展经历,寻找到更适合的职业。

    一天当三天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渐渐的,很多在深圳的人都发现自己开始和深圳一样,始终处于一个动力状态、激情状态,争先恐后铆足了劲往前冲,于是感觉到生命越来越丰富了,也许这就是深圳的幸福魔咒吧!
    (4082)
    郑州:这些杀手不太冷

    当年,有位权威杂志社的主任,在郑州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公司就让他负责产品在郑州的经销,因为对他太信任了,也就没必要让我去考察一下当地的环境。每次他来广州,都是老总亲自陪同吃饭的。

    下面所记述的也是这位主任告诉我的,因为本人从不玩什么游戏(包括电脑游戏)。后来发现有部电影就叫《这个杀手不太冷》,没看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每当夜幕降临,各种或脸青面黑、或和颜悦色的“杀手”便从郑州城的每个角落聚拢过来,涌进各个杀人俱乐部。

    走进俱乐部大厅,一个没玩过“杀人游戏”的人很难区分这是一家酒吧还是别的娱乐场所——工作人员穿戴整齐,门口写着衣冠不整不得入内,室内通着暖气,装修豪华,几百平方米的俱乐部被分为多个游戏包间以及餐厅,并有专门的服务员协助会员登记、选择包房。

    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屏在不停闪动,显示着包房内的玩家名称。来这里玩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办卡,再给自己起一个ID名字,作为代号,然后才能开始游戏。

    杀人游戏是在1999年由硅谷留学生带回中国的,对于常在夜里混的人来说,这个游戏再熟悉不过,诚然,对于大部分不想在夜场里秀时装、找艳遇、摇头发泄的人来说,在大部分与新老朋友相聚的时候,K歌太庸俗、喝茶太风雅、打牌会被抓,那么既有趣也很放松,又能锻炼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杀人游戏当然就变成了聚会的首选娱乐项目。

    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以8人为例,游戏中的人有三种身份,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天黑请闭眼”(听过别人玩游戏时说的这句话,好像是个很柔弱的女孩子的声音),在杀人游戏中,丝毫没有乖戾的气氛,倒像是一场智慧、口才、幽默、冷静、观察力、合作精神的集体秀。

    游戏中找出凶手的掩盖事实需要思考和推理的过程,判断新人可以用表情,判断老手就要用逻辑,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每个人“杀人”的风格、非法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判断的证据。我思故我在,我杀故我思。思考是“杀人”的基础,一个“杀手”一旦停止了思考,他便没有在游戏中存在的意义。有人说“杀人”是一个空洞而骗人的游戏,其实正因为很多东西是在想象中进行,所体现的怀疑与信任才非常明显,直接导致警察的输和赢。“杀人”在很大层面上让大家体会了团队精神,教大家学会该怎么看人,而很多人也习惯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是一种无酒精的夜生活,俱乐部餐饮部出售的饮料中,没有一样是含酒精的,并且也不欢迎醉酒者参与游戏。

    用游戏者的话说,夜生活是消遣的,但酒精这一方式却是不够健康的。在这里可以认识不少人,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些目的虽然在酒吧间或者麻将桌上也可以达到,但代表的品位是不一样的。

    玩这个的多数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比如自由职业者、媒体从业者、公务员以及学生等,本来他们是传统夜生活方式的拥护者,但在玩这个游戏之后,放弃原来酒精类夜生活的人很多。

    “一玩就爱上了”成为他们解释自己连续几个晚上在俱乐部泡夜的一致回答。
    他们堪称温情“杀手”,而我是从不玩游戏的。

    


    一直弄不懂为何那么多人喜欢玩游戏?尤其是男性,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甚至上班族,一有空闲就玩游戏,甚至玩游戏荒废了学业?难道游戏似乎是我们孩童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杂成人世界中的一片净土?

    谁的童年是没有游戏的童年?估计微乎其微吧,从小到大,游戏就已经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小时候哪怕玩过家家也可以玩的津津乐道,纯真快乐彰显无余,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孩子的童年不再是泥里打滚的童年,而是拿着手机或者坐在电脑前扭动着鼠标玩着喜欢的电子游戏的童年……慢慢的你就发现,虽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失去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那时候童年所带来的欢乐不是现在简简单单玩几把电子游戏能换取的。

    据说成年人玩游戏可以给忙碌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能短暂的忘记苦与累,可能很多朋友会说,我们不迷恋游戏,我们只是为了调节生活的苦闷。可是我认为,要调节生活的苦闷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读书、写字,旅行……可能你会说玩游戏是最最便捷的方式,一样米养百样人,你尽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就算是玩游戏,只要不过度就好。(1732)
    九寨沟黄龙:跋履山川 神工童话

    22年前的2000年9月,去了九寨沟。

    那年的9月20日,终于下定决心买票到成都。事情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待在这每天都有办不完的事,事情办不完,谁也不会同情你、可怜你,反正最终还是你自己去完成,现在不去,今年就很难成行了,这个计划我至少已说了三年。

    9月21日,我们乘坐下午3:15分起飞的飞机直飞成都,因为是空中客车,飞机很大,人坐上去,行李还没装完。直到4点才起飞。

    黄昏6点到达成都双流机场,被一个的士司机(川妹子)载到东方宾馆,却没房间住了,再到云龙酒店,终于有房,但却被要求要到1701房办好明天到九寨沟、黄龙的旅游手续后,才安排房间给我们住。说白了就是怕我们反悔,要我们先交旅游费才能入住。

    第二一天起得很早,说是在酒店门口等旅行社的车来接,我们一直等到9点,导游把我们三批人带到东方宾馆,在那里上了一辆破破烂烂的中巴,说到金牛山庄再换车到九寨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散客拼团。

    直到10点,我们乘坐的破旧旅游车才从金牛山庄开出,向九寨沟方向驶去。

    车里坐了25个人,全是天南地北凑合起来的散客,除个别几人外,全都是成双成对的,老年夫妻有四五对。

    我们整整坐了一天的车,中间吃了午餐。
    沿途山路非常险峻,万丈深渊,吓得不敢望窗外,有时连气也不敢喘。沿着岷江逆流而上,绕着山,至少拐了八九十道弯,历时12小时的颠簸,直到晚上9点半才到达九寨沟沟口。

    住的宾馆说是三星级的,但设施连二星级也达不到,水龙头流出来的热水细得可怜,还规定10点半之前才有热水,于是我们简单洗澡,不敢洗衣服。

    9月23日,全天游览九寨沟。天气很冷,我没带冬装,只带了衬衣和一件风衣,就靠风衣来挡风。

    千百年来,九寨沟隐藏在川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人类的活动显得微不足道。本区藏民几乎与世隔绝,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由于山高路远,九寨沟一向鲜为人知。

    1975年,国家农林渔业部的一个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得出了"九寨沟不仅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资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美风景区"的结论。同年著名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曾到过欧美数国,也未见到有这样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须很好保护起来”,他立即告知省林业厅并上书四川省政府。省林业厅立即行文南坪县林业局:“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沟两百米以外才能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的最早措施。

    2017年8月8日发生地震,致使九寨沟遭到破坏,经过三年多的恢复重建,于2021年9月28日重新开放。

    游人真多,幸亏九寨沟景区很大,人多表现得不很突出。
    在沟口坐上景区的环保车,沿着树正沟游览,初入沟中,车内的人发出阵阵赞叹:太美了!远处层层叠叠都是山,蜿蜒于山中的是不尽的绿色,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仿佛触手可及,这些云又像高原上洁白的羊群,在肥美的草地上跳动。

    展现在眼前的景色除了说美,美极了,再也没有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时我才觉得12个小时的汽车是值得的。

    
    
    
    


    翻拍了几张仅有的风景图,相机拍的哦,可是实景比照片美多了。

    九寨沟之美在水。这里湖泊很多,当地人叫海子,这名字让你想象它的蓝,像大海一样广阔而纯净的蓝,一粒又一粒,像镶嵌在林中的绿宝石。这些蓝色不像大海那样单调,而是具有各种层次,有深蓝、浅蓝、绿蓝,画家的调色板恐怕也很难调出如此丰富的蓝色。我的同行用三个字就归纳了九寨沟,九寨沟就是“一沟水”,“一沟好水。”

    据说九寨沟大大小小的海子共有108个,最小的面积不到半亩,最长的长海长7公里,长海的景色最为动人。近处绿水,清澈见底;远方蔚蓝,平静无波;两岸山树,映入海中。以绿为主调的色彩和周围宁静的环境,使游人恍如踏入仙境。

    
    
    
    
    

    走近海子,你会发现湖水清澈见底,很多小鱼在水中游动,一些粗壮的树干倒在湖中,但由于湖水矿化度高,树干不仅没有腐烂,而且还为树干形成了厚厚的钙化保护膜,就像躺在水中的珊瑚。

    
    
    
    


    五花海,看到眼前潋滟,有些恍神:以为是画中的风景搬到眼前,有点半信半疑,继而心里惊叫一声:“原来是真的”!此处大概便是九寨沟的代表作了,湖水多呈蓝绿色,不同区域颜色比例不同,便显出不同的色带来,仿佛不同颜色的水晶拼接在一块儿。水底不知为何有那么多沉木,毫无规律横七竖八,愈发显出水的通透性。不知什么原因,此处镜面效应十分明显,湖底景色只有在山的倒影中才能看清,更不用说用相机了,一边深重遗憾,一边深感奇特,往下一站去。

    
    
    
    

    下一站便是“珍珠滩”,水走到这里,或是长途奔袭,遇到平路,歇歇脚;或是幅面拉宽,灌木阻隔,冲力不足,总之,安静了下来。却又不是静水流深的静,依旧飒飒滚滚,汩汩滔滔,奇特的是,那些灌木禁得住激流冲击,在水中立得稳稳的,还不时探身掬一把水,似乎为了超越水底青苔的浓郁,树木反其道而行之,在枝头簪了一攒红滴子,沾染了水色,亮的惊人,艳得妖娆,如同雪团一般的美人,额间一颗胭脂米。水流过木栈桥,下面如黄龙景区,是一面稍稍倾泻的钙化滩,水在石溜上跳跃,的确如颗颗珍珠蹦蹦跳跳。

    五花海、五彩池等景点因池水清澈,湖底石质晶莹而折射阳光,呈现出梦幻似的光彩,步移景换,犹如进入了童话世界;珍珠滩水波粼粼,如飞珠碎玉。诺日朗瀑布宽达100余米,从30米高的石崖上飞泻而下,色彩明艳,另具一番秀雅自然,清纯优美的风韵。真的是“九寨归看水”。

    这里的绿色环保车很方便游客,只要你走累了,搭上车就到了下一个景点,省去你的脚力。(九寨沟的美不想在这里写了,待有空再慢慢写散文——当年记录的一句话,拖至22年后今日才续写)。如果能在这里住下来玩两天,你一定会发现更美的景致。

    
    
    
    
    

    那时候的胶卷太金贵了,不舍得拍纯风景的,都是人和风景合影。
    (本文图片均为翻拍当年的照片)

    晚上入住松潘县的川主寺,条件更差,是山民的私人招待所,床、厕所很脏很脏,电视没图像,据说停电了,很多人就向导游提意见了。

    九寨沟南另有一绝妙去处就是黄龙。9月24日,早饭后又坐车到黄龙,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了黄龙。

    黄龙景区的黄龙沟位于松潘县向东约35公里处,是玉翠山中一条南北向的沟谷,长约七八公里。这条沟的奇妙之处是沟底的岩石,晶莹光滑,类似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岩石跌宕起伏,顺着山沟,曲折蜿蜒,犹如一条黄龙盘旋而上。黄龙的奇异的景色。使它拥有“黄龙天下绝”的美称。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

    景区内的钙化池池水随着周围景色和阳光照射角度,能变幻出五彩的颜色,又被誉为“人间瑶池”。

    
    
    


    黄龙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

    这里海拔高,比九寨沟还要冷。下车我们就去租棉衣穿,穿上棉衣暖和些了。

    黄龙是要靠脚走路的,正所谓“黄龙美不美,全靠一双腿”,名副其实了。越往上走,越发喘得厉害,头痛得要命,可能是高反吧,不少人事先准备了氧气,边走边吸氧,我觉得自己能顶得住,所以没买氧气。

    
    

    黄龙的景点很集中,这里的水池没有九寨沟的大,但很精致,四周的山峦五颜六色,树木重重叠叠,煞是好看。

    
    

    我们上了最高的一个景点——海拔3550米的五彩池。黄龙最著名的就是大规模梯田状的钙化池。多彩的钙化池,就像绝色佳人一样,静静地矗立在大山深处,令人叹为观止,深感大自然的造化如此奇妙,大山深处,居然有这样绝色景致。

    下山时,木栈道的一侧是一片宽广的黄色斜坡,溪水顺流而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金色的光芒,这也是黄龙得名的由来;另一侧则是一片接着一片的梯田钙化池,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随着微风泛起幽绿的波纹。一黄一绿,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下山时更觉得辛苦,因为凉鞋的鞋跟高而且硬,脚都痛了,试着光脚走了一段路,虽然轻松了很多,但冷得难受。吃了这里的青稞饼,也许因为肚子饿,觉得很好吃。
    又坐了4个小时的车,我们在茂县入住。

    9月25日,今天没有可玩的景点了,导游拉着我们到沿途的旅游商店购物,先是珠宝,再到药材,最后是巴彦喀拉山的水晶,偏偏我们这个团有不少购物狂,买了很多东西,导游很开心,但却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硬是拖到下午四点才到达成都。由于联系的人还没到,我们下午逛了红旗商场,买了些四川的腊肉腊肠等其他特产。

    9月26日,一早就和某某净化酒厂联系,对方说他们的车子已经出来了,拉我们到酒厂看看。我们在房间等了两个小时,在对方说还有20分钟就到酒店时,我们退了房,在酒店的大堂坐着等人。一直等到11点,才见到一个瘦高个拿着一瓶酒过来了,他说车子去帮湛江电视台的沈大江(这人我在广州认识)办事去了。我们见此人一点也不痛快,便对瘦高个说:我们不去参观酒厂了。于是坐在咖啡厅听瘦高个说情况,瘦高个自称自己是安总,我自称自己是张总(一笑)。

    安总说:“我们花了1200万元买下了中科院的净化酒专利,委托四川天府酒业集团提供原酒,核心技术由我们派人来加工。”他想让我们代销,因为不够爽快,没谈拢。

    中午安总执意要请我们吃饭,午饭后我们直接到了机场,乘坐16:15分的航班回广州。

    想想,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喜欢九寨黄龙那种真实的美,疫情结束后,还想再去一次九寨沟,只想拍美景,并静静感受它的美好。
    (3578)
    梦幻萦绕千百度,绍兴

    绍兴,朦朦胧胧的小拱桥,拱形石桥下静静躺着的溪水,灰墙黑瓦勾勒出的庭院、市井、商埠,别一番江南水乡的风情,进入我儿时的梦乡。

    直到上了初中,才渐渐知道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师鲁迅先生的故乡,于是梦里畅游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说不清是哪条江淮河流中的乌篷船。江南水乡中的绍兴,在我少年时代的梦里,只是难寻的遥远的梦境。梦是美的,梦是向上的召唤,梦更是人生理想的幻境。

    或许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梦,就开始了人生的奋斗,想要去那数千里外的梦境里寻真,就不得不提升自我,没有搏击人世的本领,只能永远被无形的枷锁固定在一个只能苟且活着的一个小空间里,哪会有云游四海的本领?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这精彩变成梦幻就是动力的源泉。上中学时不敢想去绍兴,上大学时没钱去绍兴,当老师后同样工资低得可怜,无法实现去绍兴的梦想,沧海桑田的变幻,直到身处商海,为了企业营销的需要,才终于去了梦里寻她千百度的绍兴。

    2001年6月6日,乘坐早上8点的航班直飞杭州。到了萧山机场,打的到萧山市内,然后花了6元,坐了1.5小时,到了绍兴汽车站,住进汽运宾馆,再花120元包了部出租车,看景点去了。

    黄昏时来到在鲁迅纪念馆门前,我看到了河沟里停靠着的乌篷船;看到了戴着乌毡帽的“闰土”们。

    在鲁迅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鲁迅小时候的天堂——百草园的庭院,看到了三味书屋。耳畔响起久远的朗朗读书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引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时候胶卷太金贵了,很少拍纯景,都是人景同框的。

    

    百草园园门

    鲁迅儿时家境何等富足,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境开始破落了,但还是有这样的规模。

    思绪回到现实,我也看到了高大的皂荚树,看到了生长何首乌的故土,我还看到了离鲁迅纪念馆不远处,因鲁迅作品而出名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

    据司机说,咸亨酒店的价格很贵,但生意依然不错。现在的绍兴,完全是靠鲁迅先生的文章出名的,后人该不该感谢先生呢?反正我是很佩服这个大文豪的,他文章的人物、字字句句简直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咸亨酒店(网图)

    在真实的绍兴面前,我的梦幻似乎被击破了,时隔半个多世纪,世事在变幻,加上是乘车去的,哪能体验到亲吻着河水乳汁般行走的乌篷船的风雅?到处是农庄、宾馆、酒楼以及卖着臭豆腐的小摊档……

    的士司机好心,把我带到一个拱桥旁,坐在食肆里,看着桥旁溪流,吃着那里的霉干菜焖腩肉、臭豆腐(在广州从不敢吃,远远闻到其味就绕道而走),喝着女儿红(绍兴的一种酒,相传生了女儿的人家,都要酿一缸女儿红,埋在地下18年,待女儿出嫁时作为嫁妆),只是这里没有孔乙己爱吃的茴香豆。所以,茴香豆只能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

    见我余兴未尽,司机把我载到了离鲁迅纪念馆较远处的东湖景区。
    东湖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

    东湖真的小得可怜。花45元(单程价)我坐上了乌篷船。仿佛觉得这乌篷船似乎比鲁迅先生笔下描绘的要大一些,印象中原本应该是用木桨划着的乌篷船,此刻变成了用双脚踩着两个轮子前行,而踩船的“闰土”既是舵手也是导游,不停地给我们解说,这里是一线天,那里又是什么景点,心里不由感叹,这乌篷船也半机械化了。


    
    
    
    

    绍兴东湖景色,背景就有手脚并用的乌篷船

    船向着上游游去,只见左岩平坦,仍是水乡模样,右岩则渐渐地悬崖绝壁入目来。高耸的山岭承载着无数吴越春秋的故事,导游的描绘如遥远的梦境那般没有多少进入我的脑海。

    坐了不到20分钟乌篷船后,下船前“闰土”跟我们叫苦,说老板每天只给他们10元钱,要我们给他一点小费,我们给了。书上介绍像盆景一样的东湖让我有些失望,久闻大名的乌篷船也不过如此。

    兰亭,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

    
    
    

    兰亭在绍兴的西南部,离城约13公里。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其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兰亭四周浅溪淙淙,幽静雅致。园内“鹅池”、“曲水流觞”、“兰亭碑”、“御碑亭”、“右军祠”等建筑精巧古朴,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

    兰亭,因王羲之的书画之乡而出名,范围很小但很幽静。


    市内还有一座八字桥,形似“八”字,据说有1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是使用,一座非常特别的桥。

    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已作出保护规划。

    

    很难得拍了一张纯景的照片。(图片城市绍兴10)

    在有宋代名园之称的沈园,倒让人有另一番感觉。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氏园”之名。

    沈园颇具宋代园林特色。我看到了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绿荫,颇具江南特色,被誉为“越中名园”,听到了这里蕴藏了800多年前的陆游与唐婉凄婉的爱情故事,那上面的钗头凤石碑非常凄婉动人……

    相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初娶唐琬,伉俪情深,后被迫离异。公元1151年(绍兴21年),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感慨怅然,题《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咏沈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名句,沈园由此极负盛名。

    
    

    感受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沈园内陆游诗《釵头凤》


    梦,终归是梦,梦与现实是遥远的。然而,在我挥手回眸绍兴大地时,心中开始有些失落,一代文豪的故里,为什么如今不能比过去的梦境更美呢?!可是,当鲁迅先生的故乡离我越来越远时,我的心海渐起波澜,乃至洪涛汹涌,绍兴所见的一切一切都雄伟、壮丽起来。这梦,成就了我的搏击与奋斗;这梦,多少年来激荡着一股永不消逝的情感。能动情之地,就是灵性之所。生灵因灵地而生,地,因灵感而活!借景抒情,源于景有情,一旦有了情,没有景的阡陌、荒野、乃至杂乱无章的现代人居环境,均会为情所动,从而焕发出青春与美来。

    这,也许就是梦牵魂绕的情!

    虽然,在很多人现实中的爱情里,其实有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但我们却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越是堆叠,就越是不够,也就越容易迷失,最终我们会忘记初衷,只得到一堆可有可无的物质,却失去了最珍贵的爱情。想想不无可悲。

    绍兴是一个很有文化韵味的精致的小城,此刻的我,心灵中那份爱留在了那个让我梦幻萦绕千百度的绍兴的某个角落……(3099)

    旅友行天留言:@薰衣草 19年去过绍兴,只呆了两天,时间太短,去过那玩,现在已没有什么印象了。还有点印象的就是几个大老爷去街上一家卖酒的小店,慕名点了女儿红酒,叫上几碟当地小食,在店门口的小桌上喝酒。期间老板走过来问此酒如何,我们不知道该说好还是说不好,只好说麻麻地啦。老板瞪大两只眼睛看着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转身离开丢下一句“老广”。[呲牙]
    轻挽你的手,周庄

    2001年6月7日,在绍兴坐早上7点的汽车,11点半到达苏州。

    在一个小时之内,我坐在的士里打电话,买到了明天由上海飞广州的机票,还买了从苏州东航售票处直达上海虹桥机场的班车,并找到一个三星级标准的酒店,放下行李,直接到火车站,坐上中巴到吴江县的古镇同里。

    如梦江南,永远像梦境一般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多少行色匆匆的旅人,相逢在山水间,从这道杨柳依依的堤,摆渡至那道烟花纷飞的岸。那些因为来过这个多情之地的人,原本淡然的心性,也开始有了牵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古镇清晨,一片宁静优雅,让心感觉都瞬时凝固。
    雾未散尽,你支一小舟,在江南里慢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粉墙黛瓦的村落被一片金色所笼罩。
    飘渺朦胧的薄雾、古意盎然的石径和廊桥,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韵味。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待到时光最窄之时,我与你便于古镇一人一盏酒,微醺也无妨,坐看浮世烟云。

    总是会爱上了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
    爱上了午后阳光下打盹的慵懒,爱上了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

    江南柳,江南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你默默地青,默默地瘦。
    错过多少花开的人,才会为你伸出双手,
    经过多少离别的心,才会因你起了轻愁。

    也想执一壶酒,拥一弦琴,醉于花荫月下。
    柔指轻梭,曼妙一曲,尘音绝世舞弦音,驱散一世的落寞。
    于醉意中留住些许往昔的回忆,更尽杯中酒,我亦多情。
    无奈酒阑意时疏轻狂,自在飞花轻似梦。有谁叹:如戏人生独飘零,泪落凝珠?

    一剪长空,一湾秀水,一叶轻舟,便是一卷悠远的古画。天水一色,青山如黛,秀水如颊,蚁舟一长啸,消失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幽静当中,如中国画的留白一般,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亦诗,亦画。不管去与不去,她的美已生于心底。

    1.5小时后,到了同里,花了50元门票,参观了很有名气的同里古镇。
    古镇内有退思园,崇本堂等等,小桥流水是少不了的,但水脏,大失所望,如果最想去的周庄也这样,那就倒霉了。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楼(总共十楼十底),以园主字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两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畹芗楼下另设下房数间,供侍者居用。内宅为园主居住及藏宝重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余都为近世复制。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南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望。是同里人钱幼琴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有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五进。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

    同里古镇不是我游览的重点。
    出了同里古镇的大门,花了30元,坐了一辆当地的破旧车,车行18分钟后,就到了闻名全国的周庄(小门)。当地人告诉我们从这里进去,不用买60元的门票,我们就这样混进了周庄。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说起江南水乡,我们自然会想到周庄这典型的代表。

    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周庄的河道较宽,可以并列行驶两条船,小桥很多,给人一种纵深感。到处是桥,老房子临河而建,保存得相当好。真是一弯溪水,成就周庄,小船在周庄荡漾,水边屋檐,一串灯笼。

    这才是我印象中的水乡。令人心动,让人醉在周庄沉静中的美丽。

    因为我们没买门票,沈厅、张厅我们进不去。

    周庄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周庄的民居大部分仍为明清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其中最出名的有双桥、富安桥、贞丰桥、福洪桥、太平桥。

    重点说说双桥吧
    周庄双桥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两桥,建于明代,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

    

    双桥(网图)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双桥为什么会这么出名 呢?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 的轰动,后来,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 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胜 过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周庄与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背景就是双桥

    

    江南的水乡,多少年来让多少人梦牵魂绕!
    当世的繁华,怀旧的情结,只能令人在梦里去寻找!

    许多年前的那一天,我终于轻轻挽住你的手,
    时光倒流容颜未改的周庄!

    梦里依稀慈母泪,旭日初升照越吴。
    茫茫的草,交错纵横的水,星汉点缀的庄,
    一条可行舟的水沟哟,伸展起荡漾的臂膀,
    瓦坭的房就寄居在这水的臂膀上。

    新月下凡水间。
    一条河道,几只小船,
    周庄的宁静,是否由你启动?

    不高的房檐夹着人可行走的街巷,
    脚步铿锵,封建时代的砖与高跟鞋碰出
    古今杂糅的声响,
    诚然没有过去那马蹄声声碎!

    时光在流淌,年轮在转行,江南水乡的庄,
    你本应是白发苍苍的娘,如今你却成了梦里依稀的新娘?

    怀古,是今人的新唱;怀旧,是觅新的惆怅。
    一生的深情,一生的真情,本应是人与人心灵
    契合间的碰撞。
    可是,难啊!在人世茫茫的古今,难觅的碰撞
    只有转移到你的身上,亲爱的周庄!

    尽管你早已失去妙龄,无论你的躯体如何残缺,
    然而,人们心灵的缺失,只有你才能把阴转晴!
    啊!亲爱的周庄,我轻轻地来,轻轻地挽住你的手,
    我悄悄地走,在朦胧中紧紧握住你的手!

    水与草,小河与砖房,吴越水乡与小村庄的街巷,
    就是那永不消逝的青春梦想!
    昔我来矣,如果不是怀揣这样的梦想,
    我一定会这样感叹:啊!岁月洗过的断臂残墙;
    现代化残存的垃圾场!
    消失吧,背离现代进程的周庄!

    但是,那华东平原的水乡,让我感叹,
    不管她怎样,你都要牢牢挽住她的玉手,
    她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不虚妄!

    天上的云霞遮着我离去的身影,
    夕阳的残照掩饰我落泪的脸庞,
    然而,你,周庄,仍以千年不变的丽彩,
    亘古不逝的衷肠,激励着我芸芸众生中的一人,
    去荡桨,去激浪,去升帆远航!

    于是我明白,美在周庄,醉在周庄
    我心灵碰撞的对象(梦想)就在你指引的前方!
    轻挽你的手,周庄!

    


    周庄美食之一,沈万三家蹄——万三蹄(网图)

    整整一下午,我们游览了两个古镇,坐车回苏州时,在观前街下车,没想到这还是苏州有名的商业街,街内的门廊、店铺装饰得非常雅致,比广州的文化品位要高得多。

    6月8日,因为要赶中午1:50分的车到虹桥机场,我们上午游览了寒山寺和中国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喜欢这首意境优美的诗,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也就因这首诗而闻名。每年12月,日本人就要到这里来朝拜,听一听或亲自撞一撞寒山寺的钟声。这是道教圣地,任何人都必须买门票方可入内。


    
    
    


    诗人诗中的枫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桥,与周围水构成一个极好的景致,那块刻着“枫桥夜泊”的石头处,可能就是当年诗人停船的地方,当时这一带就是“姑苏城外”,可见苏州很小。

    转到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也被称为中国园林之母。

    这拙政园园中有园,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直转得你晕头转向,让本来就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我更加懵逼,不得不佩服苏州园林的精巧别致,,处处入景,处处入画,美不胜收,彼时,拙政园的红叶正红。

    
    
    
    


    可惜要赶车,不能尽情游玩。
    (3284 100701)
    云南之一:昆明丽江 春城古城一见钟情

    2000年4月20日,乘坐最早的航班到昆明,主要是为了考察一个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到昆明。

    初到一个城市,就像初识一个人。

    到昆明的第一印象,是空气好,天气忽阴忽晴,而且变化无常地5分钟太阳5分钟雨,让广州来的人非常迷惑,更何况是从35度高温突然来到只有20度的地方。昆明的熟人不止一次地说,空调在我们这里根本卖不动。而在广州,离开了空调根本无法生活。

    在昆明停留只有半天,所以它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种叫干巴菌的东西。昆明的朋友用筷子指着碟中黑碎且难看的东西说:“吃吧,这是现在昆明女人最爱吃的干巴菌,很贵的,美容的。”

    要骗女人吃东西,只需三个字:美容的。

    我小心夹了一点,放进口中,只觉得干涩,不知其味。应该说,不好吃。于是放弃,转攻我心爱的爆炒黄色牛肝菌。

    回来说起这个干巴菌,另一个朋友的评价是:如卤水稻草。但据说可以滋阴壮阳,还可以防癌(所有香菇类、菌类都能防癌抗癌,这点我清楚)。这该是骗尽男女吃的理由了吧。

    6月是昆明吃菌的季节,又有一个朋友杀到昆明,最后一天终于找到了吃干巴菌的办法,兴冲冲地贴到网上给我看:“将一筷子干巴菌放进嘴里,移动到臼齿位置,用大磨牙磨,磨出的汁水由舌根到舌尖周游一遍,满口鲜香,妙不可言。”我真服了他,这么高难度的吃法,我很怀疑自己有没有耐心去体会。

    昆明的其他,还有:女人比较美丽,男人则算不上英俊;男人和女人的上唇线都比较弯曲;老街的法国梧桐很美;面包店的香味很诱人;很多鲜花从这里贩卖到广州……

    第一次见到昆明,可以说一见钟情,她是一个温柔、有趣且让你感觉很舒服、能放松心情的人,所以还想再见,并且下定决心要再见到她。

    从昆明坐豪华大巴赶去大理,下午4点半到了大理,找到住宿的地方,放下行李,包了一部的士到了蝴蝶泉。


    蝴蝶泉面积50多平方米,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镜,从泉底冒出,泉边绿荫如盖,一高大古树,横卧泉上,这就是“蝴蝶树”。每年春夏天之交,特别是4月15日,蝴蝶树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于泉边,满天飞舞。最奇的是万千彩蝴蝶,交尾相随,倒挂蝴蝶树上,形成无数串,垂及水面,蔚为壮观。蝴蝶泉是有名的游览胜地之一,风光秀丽,泉水清澈,有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会”。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声遐迩,驰名中外。

    明代有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热情称颂蝴蝶泉,他写道:“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观之,过5月乃已。”

    清代诗人沙琛,在《上关蝴蝶泉》诗中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

    

    蝴蝶泉就是五朵金花的故乡。这里人工种植的蝴蝶花多而且美丽,在广州难以见到这么美的花。但名气很大的、我带着满满憧憬而来,看到的蝴蝶泉只是一潭水,水面飘着污物,发出臭味,大煞风景,也看不到蝴蝶会的美丽景致。

    原来“蝴蝶泉”这几个字还是郭沫若题写的,真丑。

    
    

    却看到好几个小孩拿着白族服装出租,一路跟着你,我也花了5元租了一套拍照。因为穿的人太多,衣服就有股臭味,拍完照脱去服装却感觉臭味还在身上,让我一整天周身不舒服。

    
    

    蝴蝶泉景区的鲜花开得很美丽。

    4月21日,我们被一个旅行社卖到另一个旅行社手里,上了一艘名叫“大运号”的游船——据说江泽民游洱海时坐的就是这艘船。

    船走得很慢,在洱海行船一个半小时,到了小普陀,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作小普陀山,将观音阁改为小浦脱,意为观音修行之处。洱海小普陀可以说是“袖珍小岛”。

    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名的袖珍小岛,在船上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地都是游人,我们根本没下船,看见人多就头晕。

    20分钟后,船继续行驶,半小时后到了另一个景点——南诏风情岛,该岛四面环水,东靠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北接石宝山,南连大理,西对苍山洱海,因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故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 ,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

    
    
    
    
    

    岛上有一座三星级的宾馆,外表很豪华,岛上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很有特点,但游览的时间太短了,3艘大船的1500多名游客全挤在这个小岛上,寸步难行。船鸣笛时我们急急往船上赶,买了几串小鱼小虾(0.5元一串)到船上吃,很香。

    船又行25分钟,到了桃源岛,所有人都下船,一日游的坐汽车游蝴蝶泉,我们半日游的下船后就自由了。

    我们坐三轮车到了高速公路边,中午1点半坐上了开往丽江的中巴。
    下午4点半到了丽江,放下行李,就往丽江古城走。

    4月22日,在通往丽江古城的小石路上,我们在一间小吃店吃了2碗过桥米线和一碗酸菜扣肉,只花了14元。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白马龙潭寺、净莲寺、普贤寺等景点。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古城有两种“风”,一是自然之风,一是民俗之风。自然之风纯净清新,吸入可沁人肺腑,拂面则撩人襟怀;民俗之风质朴古雅,使人心得到陶冶,灵魂获得净化。纳西人嗜墨善文,爱好音乐,待人诚恳,热情好客。古老的东巴文,形象生动,显示了纳西文明顽强的生命力;纳西古乐则蕴含着典雅的唐风宋韵,令人幽情顿起,灵思飞扬。

    
    
    
    

    喜欢丽江古城那种古朴的美(当时商业化并不厉害),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石拱桥、流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小木板桥,流动的泉水,那些穿着古老宽松的纳西服装的人们闲暇时独坐在家门口,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或者在泉水边洗衣洗菜。丽江水都是流动的活水,因此非常净洁。居民们自动爱水护水,并形成了相关的守则:清晨取饮用水,上午10点后才能在水中洗东西。

    在云贵高原上看到江南水乡的风景,实在令人惊叹。这里处处都可入景,我们至少谋杀了一筒菲林。当时我一袭白衣,别人以为我是华侨。

    
    
    

    这里有很多古时的客栈,可以入住,只可惜原本不知道,否则可以住在古时的客房里,好好享受一番。

    古城最有名的是四方街和木府,可惜木府已经关门了,我们哀求守门的警察,只批准我们在门口照了几张相,就是不允许我们入内参观。

    晚上9点,我们才在一个小饭店吃饭,云南菜真辣,平时吃惯辣椒酱的我也觉得菜很辣,很咸,难吃。
    (2850)
    中国有多美,值得去走走
    云南之二:玉龙雪山 丽丽花华与冷酷仙境

    4月23日,我们包了一部的士,花了120元,到了玉龙雪山。途中所见到的是周围的树林也都披上了银白色的'“外衣'”,远远望去,高耸的山岭间丝丝白云缭绕不断,仿佛一条耀眼的雪白的龙在蓝天下飞舞。

    在山脚下,我们租了两套防寒服,一双旅游鞋,两个氧气袋,坐交通车到了缆车入口。
    缆车票110元/人。

    幸亏我们来得早,成了第一批游客。我们坐上第3号缆车。
    雪山海拔6000多米,缆车是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往上爬,一直爬到海拔4507米的冰川公园。

    坐上玉龙雪山的大索道,至今想起仍然后怕,我有恐高症呀!不敢往下看,多半时间是紧闭双眼。见不到底的深渊,越来越稀薄的空气,闭着眼睛,紧紧抓住朋友的手臂,事后一看她的手臂有我的指甲印。

    

    大索道终于把我带到了海拔4500米的冰川世界。到处是冰雪,白茫茫一片,置身其中,与玉龙雪山的感觉也变得真切起来。它挺拔、威严,用神一般怜悯现实的眼光,看着我们这群淘气、喧闹的孩子。景色并不如想象中的美丽。我没有任何高反,但同学高反厉害,她吸几口氧气才有气力照一张相片。有些年轻的小伙子居然躺在雪地上猛吸氧,一副狼狈相。

    我穿着防寒服,臃肿得像个大肥婆。眼睛被雪刺得睁不开,只能眯缝着双眼,照了几张想必不太好看的相片。

    云雾掠过,雪山变得飘渺和难以捉摸,远处的山脊也透出略带忧郁的淡蓝色调子。

    
    


    我心头一颤,想起村上春树一部小说的名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我深感,大自然的造化的伟力使玉龙雪山具有一种冷酷的美,在这美中浸溢着纳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故事。

    对于人类,死亡是一种难以从心理上逾越的莫名恐惧,世人对自杀的理解也多停留在消极避世的层面。而纳西族青年男女却选择风景秀美的地方,以歌声和快乐走向世界的尽头,唱出一曲壮美的悲歌。在生性乐观、勤劳、刚强、自尊的纳西人的传统中,除了殉情,很少有其他动因的自杀现象。1723年清朝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纳西人对爱情追求的天性和传统与新引入的所谓文明礼教显得尖锐对立,由此产生了数百年间大规模的殉情现象。丽江人把情侣双双殉情的事叫做“丽丽花华”,意思是“欢乐地相约相携去殉情”,并前往玉龙雪山这个以云雾彩霞织衣、与飞禽走兽同乐的生命理想国。纳西人不愿逆来顺受,不愿在沧海桑田的改变中无奈叹息;他们超越恐惧和悲伤,勇敢地携手死去。这种行为不能单单用避世来解释。作为他们爱情观的组成部分,殉情是纳西人用青春的性命去追求爱情的终极幸福。

    我还诧异,为什么珠峰都能登顶,而玉龙雪山却至今没人登顶?现在我仿佛明白了,那是因为纳西族人把玉龙雪山当作神山来供奉,早时纳西族的男女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结婚的话他们就会来到这里向神山许愿,在这里可以找到幸福,因为这些纳西族同胞非常抵触外来想要登顶的人,如果登顶就表示践踏了他们心中的神灵。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玉龙雪山山峰的风化程度太大,山壁陡峭也就算了,由于常年的积雪的冰川会导致踩空或者打滑,玉龙雪山的风向气流也非常大,因为爬山影响了积雪,也有可能导致雪崩,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人登顶。

    我在栈道上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那些与雪山融为一体的精灵。我知道,我只是玉龙雪山的匆匆过客,这些精灵才是这座神山不老的主人。他们永恒的歌声缔造了雪山的壮观和奇美,世世代代慰藉着玉龙冰川下炽热的灵魂。

    阳光透过云层,可否将神山的雪融化?答案是不能。

    

    海拔4506米,这是我们上到的最高处。

    再坐索道下山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了,面对这座不老的神山,面对这些把殉情当作一种追求爱情终极幸福的精灵们,还有什么东西能胜过一个人的生命?

    在下山的缆车上,同学把我没吸完的氧气吸完了,说是不要浪费。

    再坐上的士,去了白水河。白水河就在玉龙雪山山脚下,从干海子到云杉坪之间,有一条山谷,谷内林木森森,清溪长流,谷底清泉长流的河,叫白水河。因河床、台地都由白色大理石、石炭石碎块组成,呈一片灰白色;清泉从石上流过,亦呈白色,因色得名“白水河”。白水河之水来源于四五千米高处的冰川雪原融水。河水非常清澈。


    
    
    

    花了5元钱,骑在牦牛上拍照。

    然后再去三叠泉。据说那里有纳西族的壁画,我们爬山20分钟,却没看到壁画,当地人告诉我们,壁画还没有修整好。

    
    
    
    

    中午1点多回到招待所,等着供销社的人来,再坐上三轮货车到供销社仓库验货,买了40公斤羊肚菌,整整装了4个大的手提袋,够我们受累的,而后供销社的人带我们到民航售票处,找了熟人,才买到当晚7:10分飞昆明的机票。

    晚上8点左右,到了昆明。

    夜睡了,睡得很安详,但每个都有其各自特点的城市却醒着,睁着她的大眼睛,看着一个又一个在它们的土地上拼搏的生灵。我们生活的美丽城市,给这些人们一些安慰吧,给他们一些勇气和动力,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1877)
    云南之三发不了?
    云南之三:石林雄奇险秀幽奥旷 阿诗玛诗与影(下)

    12:15分又坐上车直奔西山公园,西山森林公园就在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在这里看到的滇池比洱海差远了,到处都被房屋隔断,大概是围weihai海造田的杰作吧。好不容易爬上龙门,发现没啥看头。因为要赶19点的航班,只好匆匆离去。

    4点半,司机把我们送到机场,我们付款时,司机说今天的过桥费、停车费都花了80元,要我们加钱。我们给了他420元。代价真高,但我们赢得了时间。

    最后说一说云南的服装,简直是穿起来的味道啊!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自然有很多鲜艳亮丽的少数民族服饰。
    为了照相的需要,我也穿过几套不同民族的服饰。先是在洱海的游船上,有白族的服饰。后来在蝴蝶泉,我租了一套白族服装穿在身上,还拍了照。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我觉得白族服饰里以头饰最为好看,还有长长的白色流苏,导游说她们的头饰上隐藏了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大理的导游几乎全部身穿民族服装,后来我竟然也被船上的孩子当作导游找我要水喝。嘻嘻,看来我装扮起来,还是可以和她们浑然一体的。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到了丽江就是纳西族居多了,纳西族服装可谓艳丽明快、庄重素雅。“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纳西族的衣服很奇特,当然我指的是女装。大概因为纳西族男性都是大男人,女性要承担更多劳作的缘故吧(这让我想到广东的客家女性,男人坐在家里抽烟喝酒,女人背着孩子到田间插秧耕作),她们的衣服也更像田间地头上的工作服,颜色沉闷,后面还披一大块羊皮,服装中有星星月亮的图案,暗示她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据说纳西族的男性都是整天琴棋书画烟酒茶,少事生产,同一个旅游团的男士们都开玩笑地说留在那里很好。

    去到玉龙雪山上就开始有藏族和彝族了,藏族的衣服色彩倒是鲜艳,可那一套我看来看去都不可能合适,那是万万套不进去的,左手的半边还要露在外面。看到有些男士穿了藏族服装,头上戴着大大高高的皮毛帽子,煞是神气。

    彝族种类繁多,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独具风格,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后来朋友不知从哪给我找来一套也许是彝族的服饰吧,就是那种曲比阿乌唱歌时候穿的衣服,头饰戴着就不停地往下滑,我觉得自己像小丑一般,可朋友却偏说好。

    到石林的时候到处看见阿诗玛的那种衣服,据说那是哈尼族,算彝族的一个分支。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千姿百态,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我们的导游就穿这种衣服,头上两个小角,让我想起《苍之封印》里的gui鬼。他的衣服,当然也不好看。

    

    我穿着哈尼族的服装也拍了照片,偏偏是我不太喜欢的红色,关键是穿上它真的像演出的大妈,显得比实际年龄大很多。

    去到云南民族村看到的民族服饰就更多了,我也记不住分不清了。好像佤族的男士服装还不错,宽大的裤子,黑红的大对比色。当然还有非常帅气的佤族小伙穿着它。

    另外,我私下觉得,所有民族服装中还是以傣族姑娘的衣服最为好看,清秀淡雅、轻盈实用。斜盘头上簪了鲜花,齐肚脐的无袖短上装,及脚脖子的包裙,走起路来十分婀娜。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可惜还没去过西双版纳。
    (3246 100621)

    云南之三:石林雄奇险秀幽奥旷 阿诗玛诗与影(上)
    发不出来?
    江西之二:三清山秀出女挑夫美

    2009年7月26日,从婺源坐了2小时的车,到了三清山。

    在车上,导游就动员我们每人加多10元钱,坐新缆车上山只需8分钟,坐旧缆车上山则需要38分钟,运力很慢,还说要把今天午餐的钱退给我们,因为大家爬山速度不等,还要爬到某个地方吃午餐,显然不可能,加上山上的饭菜质量差,于是我们都同意了导游的建议。

    我和妹妹都很怕坐缆车,妹妹更怕,她说她带着两个孩子在某地坐缆车时,叫一个陌生的乘客陪着他们坐,结果妹妹一下缆车,整个人瘫坐在地上……

    我也害怕坐缆车,记得那年上玉龙雪山时,是把朋友的手掐出几个很深的指甲印,外加缆车剧烈晃动时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惊叫。

    三清山的缆车每车坐8个人,我们和另外三人上了同一个缆车。我打起精神,强颜欢笑,故作不惊,妹妹的恐高症甚于我,她的两只手紧紧抓住我的手臂,拼命和对面的三个山东人聊天,以此分散注意力,来来却有意吓唬他妈妈,不断地叫他妈妈看这边看那边。缆车每抖动一次,妹妹几乎被吓得要喊叫,我的手被妹妹掐出了指甲印……幸亏只需坐8分钟。

    
    
    
    

    坐在缆车里拍到的景色。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最高,海拔181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未到三清山,导游就告诉我们,三清山特别多变,像三岁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时而下雨,时而天晴,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灿烂,就看你们运气好不好。而这一切,只有上到三清山,特别是站在三清山的高空栈道上,才有了最真实最深刻的体会。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她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她以梯云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玉京峰、阳光海岸、三清宫、玉零观等十大景区引人入胜。山的东南麓水连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胜收。1988年8月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7月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现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三清山以“绝”惊世。峰峦“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奇峰怪石、古建石雕、虬松丽鹃、日出晚霞、响云荡雾、神光蜃景、珠冰银雪异美无比。“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惟妙惟肖。旅行家赞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

    三清山聚“仙”显名。玉京、玉虚、玉华摩天柱地,峻拔巍峨;蓬莱、方丈、瀛洲翠叠丹崖,葱郁流丽;瑶台、玉台、登真台松奇岩怪,空灵清虚;龙潭、玉帘、冰玉洞飞瀑流长,洒脱飘逸;猴王献宝、老子看经、妈祖导航氤氲飘缈,浑然天成。

    三清山得“道”弥彰。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山,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誉。宋尤其是明以来三清宫等道教建筑依山水走向,顺八卦方位,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一,方圆数十里,道风浓郁,道境昭然,玄谜隐奥,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今有人考为明代失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终隐藏身之所。

    可是,我们偏偏运气不佳,在等待缆车上山时,就下起了雨,而且雨势渐大,导游根据经验,就断定这场雨可能会下几个小时。

    
    
    

    花了钱,冒着雨也是要上山的。

    由于三清山山势陡峭,有的山壁陡峭程度达到90度,如果修路或用台阶的话,可能工程量更大,且道路会很高低不平,所以很多景点都采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栈道,大多是在直立的山崖上搭建。三清山的高空栈道特别有名气,除了高之外,还特别险峻,有些地方直接建在垂直的峭壁上,只有一条宽不足2米的栈道,望下去是万丈深渊,甚为惊恐。

    在万米的盘山栈道上,前面是游客的身影,耳畔是自己和同伴咚咚的脚步声,云雾缭绕之间看不到身边五十米的风景;总是梦想阳光普照,而现实给予我的却是这般无情的细雨霏霏。

    雨一直下着,云雾不仅把所有的山峰遮盖,还让我们行走在栈道上的感觉犹如走在仙境一般,此时的海拔已有1500多米,目光所到之处,完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可视距离只有短短几米,什么仙人指路、猴子出山、司春女神、巨蟒出山(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经过亿万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垂直高度128米,一柱擎天)、观音赏曲等等景物全被笼罩在茫茫的雾海之中。

    
    
    

    我们走的景区有祥云岭景区——观音赏曲、老道拜日、天门群峰、仙猿牧牛;南清园景区——神龙戏松、一线天、司春女神、巨蟒出山、仙苑秀峰、三龙出海等等,破折号后面的景点全都看不见。除了低头走路外,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从前面传来的阵阵说话声或偶尔兴奋地喊叫声,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真的是腾云驾雾,只见雾锁三清山,白茫茫恍若飘在云彩中!

    
    

    冒雨走在通往西海岸景区的栈道上,据说这里风景奇险秀丽,但因为目之所及全是白茫茫一大片,看不到奇险和秀丽,倒是那建在海拔1000多米,全长4000多米的高山栈道,却是一马平川,令人称奇。这高山栈道就建在山上,宽处只能并排过两人,窄处只能一个人侧身过,想象不出是怎么修建的,据说只修了150多天——在如此险要的山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里的松树很美丽,可惜天气不好看不清楚。导游说三清山要来三次才能看清楚,第一次看云,第二次看树,第三次看景。

    
    
    

    雨越下越大,如果按正常游览线路,还要来回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另一个景区,如果往回走到索道处,只需1个多小时,导游征求我们的意见,一是继续走,一是回索道,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往回走,因为天公不作美,大家害怕再辛辛苦苦走几个小时之后却看不到美景。

    
    
    
    

    这样我们就下山了。我的腿只能伸直了走路,稍微一弯膝盖就痛得不知所云,腿已经不听自己使唤了。

    攀登三清山的累,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也就是在这里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爬山了!只是我的叫苦不迭,相形于山间的挑夫,也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沿途遇见很多的挑夫,他们的身影连同三清山的秀美一起,深深震动着我的心灵。

    
    

    挑夫挑着沉沉的货物,从平地到达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度,那汗如雨下的黝黑的脸庞,那肩膀上被扁担压出的深褐色的印痕,记录着他们长年累月的艰辛劳作。他们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他们的肩膀挑起的不仅仅是上百斤重的货物,而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印象最深的是沿途遇见的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挑夫,那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挂在颈上,手里拄着一个拐杖,沉重的担子压着她无法抬头,蹒跚着走两步,她就要停下脚步稍作休息,步履显得异常的艰难。我无法想象,这一路,她是凭着怎样的毅力走完这几百步崎岖的台阶。我们在避雨的时候,挑夫穿着雨衣还在往上走。

    因为下雨,除了一个累字之外,没看到多少景物,只是在雨雾中拍到的松树倒是颇具特色,美不美,让大家评说。上松树图了!

    
    
    
    
    
    
    
    
    
    
    
    

    (2743 110415)
    @龙福星 2022-06-27 19:51:26
    写的真好
    -----------------------------
    谢谢!
    江西之三:龙虎山“十不得”适合“发呆”


    

    龙虎山并不是这次江西之行的必游点,7月26日从三清山下来坐在旅游车上,导游说:按照行程,明天本该去参观上饶集中营遗址的,但那里基本没有人去了,导游巧舌如簧,推荐我们到龙虎山,说那里是丹霞山地貌,有小桂林之称,门票每人220元。并说明天天气好就去龙虎山,天气不好就把钱退给我们,继续“进监狱”。

    7月27日早上6点就出发了,坐了2.5个小时的车,到了龙虎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开篇的楔子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是宋徽宗时天下瘟疫盛行,洪太尉奉旨来到信州龙虎山上清宫,宣请张天师虚靖先生赴京祈禳瘟疫。洪太尉费了许多脚力攀登到山上,这位天师竟化身童子,飘飘然避开了。洪太尉因呕气打开石碣,移开石龟,一股黑气冲天,竟放走天罡地煞星一百单八个魔君,即《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从此劫富济贫,闹得朝廷上下惶惶不安。那么,为什么道君皇帝这般看重龙虎山呢?历史上真实的虚靖先生又是怎样一位道士呢?

    龙虎山在汉代称为云锦山,在今江西省鹰潭市南十多公里,为象山余脉,分为二支,蜿蜒环抱,龙山逶迤,势如龙蟠;虎山峻拔,状若虎跃,合称龙虎山。这是中国道教第一山,正一派发祥地,《名山洞天福地记》列为第二十九福地。

    正一派又称天师道,形成于我国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者为张陵,字辅汉,江苏丰邑人,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吴地天目山。张陵从小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尤精《老子千字文》,永平二年中直言极谏科,拜巴郡江州令,后弃官隐居洛阳北邙山,修炼形之术。永元二年(90年),张陵与弟子游淮,经鄱阳湖至云锦山,从事创教活动,前后约30年,从学者千余人。张正见《汉天师世家》说:“(张陵)溯流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后来张陵携弟子经嵩山入巴蜀,先后居阳平山、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伪托“太上老君”封他为天师,成立道教组织,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世人又将天师道称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年,此教派在张陵之子张衡、其孙张鲁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占有汉中。曹操攻破汉中,张鲁降。张鲁临死时,以道经与剑印授其子张盛,说:“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之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炼累功。”(张正见《汉天师世家》)北魏时期,天师道开始成为官方道教,至隋唐以后,以张氏世家为代表的天师道,被视为道教正统。唐玄宗时册封汉天师张陵为太师,会昌年间赐币在此修建道观,御书“真仙观”,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册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当我们进入龙虎山大门时,“纤长”的泸溪河便映入了我们眼帘。泸溪河不宽,水也很浑浊,游人不多,却很精神,导游不靓,不乏迷人……

    坐船游览,20人乘坐一条船。

    船在泸溪河上漂着,眼见的龙虎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自然景观主要沿泸溪河两岸展开,真是“丹峰环碧水,密林藏怪石,苍山挂飞瀑,候鸟映湖光”。

    
    
    
    
    

    导游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解说周围各种各样的山石,龙虎山的泸溪河两边山峰重叠,怪石林立,形状千奇百怪,这完全可以发挥大家的想象空间,这座山是虎山,那座是龙山,这个像猛虎下山,那个像九天揽月,全凭你的想象去体会,比如前面的岩石从这面望去,像猴子的脸,但船近点细瞧又像老翁的脊背,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层面观察同一个景点,得出的结论可以是1+1>2,但不管怎么样,泸溪河上最有名的景点有十个,当地老百姓把这鬼斧匠工,天造地设,神人造化的奇石景观戏称为“十不得”!

    
    
    
    
    


    导游还说泸溪河的水本来是清澈见底的,但因为昨天下了雨,水才变得浑浊。我们只能说自己没运气,昨天在三清山没看到什么美景,今天又看到浑浊的河水。不管怎样,导游还在履行她的职责。

    导游指着游船左边男女相依的夫妻峰说,这叫“老婆背老公走不得”;
    指着近在眼前、含雹待放的水中莲,这被称为“莲花戴不得”;
    看着与游船擦肩而过,形象逼真的仙桃石,这被戏说为“仙桃吃不得”;
    远眺“千古崖墓”一块天师炼丹勺岩,这被神话为“丹勺用不得”;
    正面山上这座山像不像红紫斑斓的云锦山,这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云锦披不得”;
    云锦山的对面有一块岩石,上面这块岩石像悬涡翻滚的道堂岩,这就是十不得之一的“道堂坐不得”;
    与道堂岩并驾齐驱的钟鼓石,又被群众嘻称为“石鼓敲不得”;
    钟鼓石下面,有一块凸显明朗的试剑石,被当地民众爱称为“剑石试不得”;
    大家再顺水往下看,不远处不是有一块石头横断在江心吗?这叫横溪枕流的玉梳石,又被仙称为“玉梳梳不得”;
    还有一个等大家回来时可以看见,这就是华厦唯一的仙女岩,被指称为“仙女配不得”,这些异石奇岩,形象逼真,足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这是龙虎山仙人桥,连接两座山峰,横跨绝壁,下临深渊。绝世而独立的仙人桥横跨两山,恐高的我是绝对不敢走上去的,远望之就好了,想必桥下是深渊。

    “大家快看,那悬崖峭壁上的岩洞是什么?”顺着导游说的方向顺壁仰望,就能看见距水面约三十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高低不平的天然岩洞,有的洞口还有泥筑的平台,里面安放着数量不等的2600年前的棺木,这就是被称作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崖墓遗迹,也就是悬棺。这些崖墓集中连片,其造型之奇,数量之多,位置之险,实属罕见。导游深深地喝了一口水,稍微停顿了几秒钟,又继续自己的解说。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于崖葬中的一种。据说龙虎山的悬棺大多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这里也是中国悬棺的发源地,有专家考证,那时居住在这里的古越人所以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死后的安身之所,是因为苦于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一种表现!

    
    
    
    
    
    

    这里还有悬棺表演,复原的操作流程是用多个安放在山顶的辘轳,先将人系住从山顶下到悬崖有洞处选址,并做好接棺的辅佐事项,再将棺木吊下,崖洞内的人用钩子钩住棺木牵引绳再由拖入洞内。只是我们错过了看表演的时间。

    

    我这人从小就喜欢水而多于喜欢山,我的注意力很自然从两岸的青山转移到近在咫尺的河水上。或许是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待得太久了,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河水,时而还能看到两面山的倒影。我们漂流而下,沿途见到不少小竹排坐着一个女人或是带着一个孩子,竹排上放着一筐一锅和几个西瓜,导游说这是水上超市。几位农家妇女轻松地划着船,一看见有游船过来就开始吆喝:用板栗包的新鲜粽子,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买一点吧,很新鲜的。甜甜的叫卖声,悠闲的神情,流露出惬意的满足感,只是买的人很少。

    
    
    
    
    
    
    

    正当我望着河水发呆的时候,船上一位陌生人说:“这里山清水秀,生活惬意,适合发呆,以后有什么想不开的,来这里住上几天就舒坦了。”别说,我还真有点感觉,虽然这里远不及丽江的天高云淡,云卷云舒,但同样远离城市,没有金融风暴,没有就业的压力,没有竞争的残酷,可能也没有社会的险恶,有的只是青山绿水。这里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慢节奏的、随心所欲的生活:开心的时候对着大山吼两声,说着“我爱你”,听听自己的回声;难过的时候,坐在岸边,看着过往的游船,沉醉在青山的倒影中,对着河水看看自己被岁月荡涤过的面容,朦胧中显出纯真,真的也是一种放松。

    
    
    
    
    
    
    
    

    “看啊!岸边那对情侣聊得多开心啊!”不知是谁叫了一句,引得大家都纷纷往岸边看。我见到男孩看着那个女孩吃雪糕,一脸幸福。本来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们这些被都市的气息压抑了太久之后的人来说,往往这些最普通的场景都能让人们歆羡不已。

    
    

    牛马在泸溪河边悠闲地吃着草。

    下船后又走了40分钟,发现我在婺源买的鞋子又坏了,鞋底和鞋面即将全部分离,沿路找了好几根稻草绑住鞋子,真是狼狈不堪。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尤其祈求自己的心灵不能有太多的束缚。记得自己曾经写下几个很简单的愿望,可是到现在,依然一个也没有实现。

    我想有一套房子,面朝大海或小溪,春暖花开,冬暖夏凉;
    我想有一扇玻璃窗,开在卧室的天花板上,雨天,听雨声,夜晚,看星星;
    我想去西藏,去看看那个离天空最近、离心灵最远的地方,可一直没有机会去成……
    梦想总是很多,浪漫总是藏在心底深处,而现实总是很残酷!

    
    
    
    

    龙虎山的水依然那么清,山依然那么秀丽,人依然那么淳朴。但是,这里的山山水水是不是也能够知晓游人的心情和境遇?
    谁能久踟蹰,挥手旧事遥。梦想在远处,成就在今天。

    
    
    
    

    再上旅游车,导游问我们对龙虎山的感觉,我说:上当受骗了,220元花的有点冤,另一个团友也说:我们上当了!导游于是不再说话。

    车子一路开往南昌机场。快到机场时,导游临别赠言:“你们是今年以来我带得最好的一个团,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家小子说:“职业行话!”很聪明呀。

    有人鼓动导游唱歌,导游唱起了《映山红》,只唱了一句半,,团友中有人打了个喷嚏,大家全笑了,硬是把导游的歌憋回去了,导游说:“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打击!”

    导游办好登机牌。和我们告别了。
    南昌机场的安检比广州机场还严格,我用了多年的一把折叠小剪刀终于被收走了。
    (3605 110415)
    南昌机场: 一把小剪刀的故事


    


    大暑降临,广州酷热,江西飘扬起革命老区凉爽的旗帜,向广州人招手:来吧,置身于革命老区的怀抱,凉悠悠呀!老区的山有凉水有凉风,我这个广州人望风而去了。

    在广州机场安检,一切顺利通过,当然包括我装在小皮包里的微型剪子。这把小剪子跟随我出差、漫游天下多年,伴随我搭乘大大小小不同机型的飞机,它也是空中航路的忠实乘客,多少年、多少个机场的安检们似乎与它结下了深情,总是为它敞开阳光大道。

    小剪子伴随我从广州机场腾云而起,顺利抵达南昌,并伴我在革命老区沐浴了凉风,体验了水的清凉……

    返回广州的时刻到了。南昌机场安检通道上,夺取小剪子生命的一幕拉开了。

    身上背的、手上拎的所有旅行包、皮包都放到设有电脑扫描的传送带上,小剪子平安通过了这一关。接着,我从安检门走过去,没听到任何警报声,这在其他任何机场就意味着人平安通过。然而,就在这个革命老区的机场,不管乘客经过安检门时机器有没有发出声响,均要被“搜身”一遍。只见安检员拿着“扫描器”把你全身刮一遍,前身后背,上体下腿,平伸的两只手臂无一例外,连我手上抓着的登机牌和身份证也扫了一遍!她没在我身上找到任何危险物,本来我满以为自己可以阔步走向登机口的休息室,却被坐在电脑前的男安检叫住了:“你的红色小包里有把剪刀。”我只好掏出那把小剪子,女安检把小剪子拿过去了,认真看了看,因为它太小了,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剪子,用它只能剪剪线头,剪剪食品袋的封口,怎么看它都成不了凶器,但是女安检决然将它没收了,判了它的死刑,随手扔进了装垃圾的塑料篓里。当我和她争辩几句时,女安检还诙谐地说:“别看剪子小,扎到人的动脉处,人还是受不了的,我们是革命老区啊!”

    小剪子的不幸命运发生在南昌机场,人过安检门,未听到警报响依然要被通体“搜身,也是发生在南昌机场,这意味着什么?是南昌机场的安检员工作特别认真?还是南昌机场安检部门认为他们身处革命老区,就更应该提高安检门槛,确保老区的红旗不倒?在被查验者看来,这些都不是理由,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怪异!我那把微型剪子能剪掉井冈山上永不倒的红旗吗?能剪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那高高的铁柱吗?能刺痛老区人民盼望脱贫致富的那颗值得爱怜的心吗?

    很多机场的安检,只要人体过安检门时没发出声响,就不会遭到人为”搜身”,只有南昌机场,一定要来一遍面对面地再为你“服务”一次,这难道不是在损害乘客的人体尊严吗?太不人性化了吧!安检门本来就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产物,你为什么一定要留恋封建时代官吏们检查百姓那种手工操作呢?——尽管你手里还操纵一个同样是高科技的“扫描器”。在我们这些被侮辱者看来,你们不是什么尽心尽责,而是在彰显你们的所谓权威,就像封建时代皇宫的看门狗一样呲牙咧嘴。人啊人,你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贪恋权势!有点权力的,有点权在手里的,就要把它无限放大;而没有权在手的,贴着权势的边缘,也要把它演变为对付别人的权,从而获取自己手中有权的欢乐和幸福。

    这样的人幸福了,老区的劳苦大众就不幸福了。谁都知道,中西部打各种各样的旅游牌,以此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来考察、来观光、来旅游、来投资,从而达到振兴经济、改善贫穷落后面貌的目的,但如果革命老区的各权力部门均如同机场安检员这般,抬高各种门槛以彰显其权威,谁还敢来哟,最多来一次,以后再也不会来了。

    回广州后,我又购买了一把与牺牲在南昌机场一模一样的剪子,没多久,我又出现在白云机场,但新的目的地绝非南昌!
    (1395 090730)
    广州之一:神的孩子都跳舞 小资情调“蒲”

    当年有个五月天的歌手组合,出版了一个专辑,就叫《神的孩子都在跳舞》;2021年,村上春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以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大地震为背景,描写经历巨变的人们对自己以往人生的重新认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层思考,人物也富有真实感,与以往的“变形人物”不同,被认为是他从个人作家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转折之作。东京大学教授沼野充义称赞本书中的《青蛙君救东京》是一篇“将村上春树特有的轻快的童话笔调、文学情趣和骇人听闻的幻想巧妙熔于一炉的杰作”。

    

    而后,请让我叙述一下10多年前的广州。

    一拍接一拍的强劲节奏,在价值百万的音响前尽情摇曳,巨大的空间里看见的都是人头,望不到尽头。满墙包围着西方情欲绘画,视线以内大团火热奔放的红,强烈的感官刺激搅得人热血沸腾,怂恿人做些有酒精度数的事情出来。

    灵感、记忆、躁动、情欲、期盼……在暗夜里汹涌而来,广州的夜晚应该是肾上腺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光和地点。

    别以为一个城市的白天就代表了它的一切,乏味的白天可能只是假象。为物质奔忙虽然是广州人的使命,但我们更习惯在夜里璀璨地游走,就如我们非要把夜宵说成宵夜,就是为了强调夜字,强调夜晚的快意。因为我们知道,能够把激情的挥霍与赚钱的快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只有夜。

    曾有人问我,广州人说的“蒲”是不是泡,其实在我眼里,“泡”已经out了。广州话里的“蒲”,本意是“浮沉”,更强调一种起伏的过程,从无形到有形,从看不见到看见,高高低低,漫不经心,好像一个人从水底慢慢地浮出水面。而且蒲的用法也很广泛,从工作到生活,无所不及。换句话说,泡是静止的,蒲是动态的,它的等同意思可以是泡,也可以是逛,还可以是混、溜达,现在多指夜生活,有疯狂地玩的意思,代表的不仅仅是状态,还有态度。

    在香港,很多时下的年轻男女都喜欢过夜生活、酒吧、派对、夜店等等。蒲就是用作形容年轻人晚上到此等场地留连消遣。“夜蒲一族”就是指喜欢夜生活的一类人。蒲吧的多是年轻人,也有很多白领。多是一群能够确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的勇者,他们看时尚的风标,在时尚的带领下步履匆匆洒脱自如。

    比如,我们停不下来地跳舞的脚步。

    当酒吧的音乐响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持续不断地跳舞。不停地跳着,不考虑为什么,不去想是否有意义,因为意义本身就不存在。在这气氛里,在切换的音乐中,随着潮动的人群和高涨的情绪,你会懂得尘世的夜晚有多么值得冒险,懂得忘乎所以地跳舞可以释放你的狂放。想到村上春树的《神的孩子都跳舞》,我们都是神的孩子,所以尽情地舞、舞、舞。

    相互听不见说话声的男男女女被吞没在热烈煽情的音乐中,也许是个新的开始,也许是迷情的沦陷,也许成就了一段旖旎的恋情,也许只是灯红酒绿放纵的一夜缠绵。

    无论怎样,跳舞吧,只要音乐还继续响着。

    尝尝哈根达斯,用男友的钱;拿着手提电脑,到星巴克去要一杯咖啡,再加点奶,加点糖或不加糖,一边上网一边随意品一小口咖啡;连在家煮的面条都带一点爵士味道;点着围成心形的红烛,吃烛光晚餐……这就是人们眼里的充满小资情调的小资生活。如果是女生,人们会说:啊,这女人活得多小资,真可以称得上是个小资情调的女人。

    在小资们眼里,广州是一座相当匮乏的城市,宜家、星巴克、真锅、香格里拉、家乐福等等,都是这几年才开进广州(而在上海北京八九年前就进入了),似乎一切精致的氤氲着浓厚小资气味和情调的地方,都不大喜欢或不太敢在广州落脚。当年曾弄得广州的小资们频频叹气,到哪里喝正宗的美式或日式咖啡呢?去哪儿买家具布置一个格调高雅的家呢?

    听说第一家哈根达斯在淘金路开业时,许多广州小资都大喜过望,以为终于可以结束只有飞到上海北京东京香港才能吃哈根达斯的历史了,早早地准备妥当去了。结果一个个吃完回来后大失所望:原本在北京上海显得很高雅的地方,居然嘈杂得像个大排档一样,偌大的一家店看不到几个Wairess(服务员)的影子,食客们比赛着大叫“小姐、靓女”,旁边的老奶奶拼命哄着哭闹不休的小孙子,蛋糕吃完了饮品还没上,叫的是红茶等了足足25分钟后上来的却是一杯咖啡……回来后一大帮人坐在一起痛诉,反倒是一个被拖过去的一点也不小资的朋友,一直咂着嘴说:好吃好吃真好吃,一分钱一分货啊。没看到这帮冤大头一个个正红着眼睛盯着他。

    那些所有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一落在广州这块土地上,就不可避免地变得本土化、平民化,原来的有些忧郁和孤芳自赏的情调儿都不见了,弥漫着一股兴高采烈的、属于世俗的快乐劲儿。所谓的小资情调真是不堪一击——小资的咖啡不敌大街小巷的粥、汤和凉茶;小资的牛排不敌乡土记忆的湛江鸡、清远污糟鸡、清平鸡和生猛的海鲜、河鲜、蛇虫鸟雀;小资的家具不敌历史悠久的各种红木酸酯花梨木。唉,小资,小资,最后变成一声叹息。

    叹息完后,冷不丁谁怯怯地建议,大家说了这么久,肚子饿了,上绿茵阁吃饭去吧。嘴上没敢吱声,诚实的胃却开始分泌汹涌的胃液,尽管那儿的老板是个女的(想必她也具有小资情调,而且她是广州市食品行业的女企业家),经营的是改良过后的港式西餐,而且中西合璧,连煲仔饭都有得卖,一点儿也不正宗,是经常被从上海来的正宗小资们嘲笑的地方,可是大家却觉得,那儿的竹筒田鸡饭和德国咸猪手真是好吃啊!

    广州,真的没有小资情调吗?
    (2115)
    广州之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奈何桥上的欢歌

    2010年12月7日,冬暖的艳阳终于等来了今冬的第一轮大寒潮,经过岭南、闯过大广州,将凉意倾泻到喘息着的南海。
    花城人似乎从来感觉不到寒冷。

    在挂到教授号后,等待母亲来医院的时间,我来到了已经10多年没去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的四扇大门敞开着,寒风略微摇动着墓道两边的修剪成伞状的树,鲜红的花朵仍不屈地挺胸昂头,三三两两,或成对成行的人,朝园中走来,渐渐地演绎着人世间的欢畅。

    那些成群成对的人,在大道台阶的平台,跳起了婆娑舞(不好意思,叫不出那舞蹈的名字,随意而起的名字);有的老夫老妻或老伴侣则把旧式收音机状的录音机搁在石栏上,放出有节奏的音乐,双双手挽手,面对面,转而背对背,像是收拢又像是舒展双翅在林荫小径上演着黄昏恋……

    
    

    看啦,那一泓溪水畔,更有一方强大的阵容:几十名老男组成了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几百名老男老女整齐地端坐着,翻开搁在各自膝盖上的歌曲本,目视着前方台上领唱的老男,张大嘴,合成了勾起历史记忆的雄壮歌声,有激昂慷慨的《歌唱祖国》,有婉转抒情的《茉莉花》等等,那歌声随着台边一对老女手中舞动着遥指天空的红花向遥远的天际飘去。

    主行道上的一幕似乎在告诉人们:瞬息与永久同在。你看,一蹒跚老者,双手挪动着像大扫帚般的一根流出水的笔,那“笔”流出的的确是水,随着老男胳膊的前后左右摆动,那笔流出的水就形成了繁体字的古诗,最早形成的水迹诗慢慢干了,新的水迹诗又被老男挥写出来。也许,用这水笔书写水诗,既锻炼了身体,又抒发了胸中的豪情,于身心均有益。

    
    

    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部分烈士遗骸丛葬于红花岗。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广州烈士陵园是为纪念于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读中学时,每到清明节都要来这里扫墓祭奠先烈们。这个埋葬着烈士遗骨的地方,在如今城市化的时代,它的功能不只是激励后人了,而更多的是给城里人提供了一个幽静环保的好去处。

    啊!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来这里(包括其他公园)的多是闲者,而闲者多是老人。老人们在上演着歌和舞,抒发着诗和情,是演给烈士们看,告慰烈士们如今他们生活幸福,还是寄语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他们想表达的似乎是,最终,我们将要与你们这些创造新历史的烈士们殊途同归啊!

    是呀,有几位劳动者模样的老男老女,静静地面对着叶剑英雕像,好像在诉说:叶帅呀,广州起义的总指挥张太雷先生在起义的第二天上午就壮烈牺牲了,几十年后,您这位当年的起义领导人,掌管军事的副总指挥,在此后几十年中,又创造了人生事业的辉煌,如今又和张太雷等先离去的五千烈士们归拢到一起了。

    
    

    我看见不少的老人,走到圆形的烈士墓前徘徊着,在198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60周年而刻下的金字纪念碑石前默读着金色的碑文。而后听到他们的感叹:“哎呀!这镌刻的金箔字才2、3年嘛,怎么有的笔画的金箔就脱落了呢?”
    “啊!岁月不饶人啊!”
    “岁月无痕哟!”

    他们这样叹息着,人为的一切,终究要被岁月流逝,人给这个物质世界留下的印记,终究会流去的。

    老人们谁都明白,年轮对于自己来说已经不多了,可以说他们已经步上了去鬼门关必须通过的奈何桥了,身不由己地朝着另一个世界迈进,虽然他们活着时没有先烈们的惊人之举,然而最终同样是要与先烈们殊途同归的,要去到告别人世的世界的另一头。正因为如此,更要珍惜这奈何桥的日月,将奈何桥当作奔月的舞台去上演人生最后的精彩!

    奈何桥上的欢歌,虽然也将逝去,但对于如今的生者,却是永恒,永远是生者的青春!

    猛然听到一个老太太问老伴:“奈何桥上,你会等我三年吗?”心中是莫名的惆怅和感动……


    后来在6、7月份荷花盛开的季节,专门去烈士陵园拍了荷花。
    据说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广州市区首个大面积种荷花的公园。那里的荷花池面积不大,可荷花开放得很好,而且环境也不错。

    
    
    

    公园里的荷花正灿烂开放。在一片浓密的绿色中,一朵朵粉色的荷花探出头来,恬淡腼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古人对荷花的赞美诗句,在我的心里回响。那一朵朵盛放的荷花,娇艳欲滴展风姿;那含苞待放的花蕾,静待蜻蜓立上头;那清香碧绿的莲子,像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莲蓬上;还有那滚圆的荷叶,像个玉盘又像一把把大伞。放眼荷塘,好一幅沁人心脾的“荷花图”,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无限陶醉和遐想……
    (1842 2010/12/7)
    迷离贵州之旅1.西江千户苗寨生存力的遐想

    2013年2月12日大年初三,冒着空中的迷雾飞抵贵阳,吸着倒春寒的风乘坐大巴去凯里市,接着拼车乘的士直奔西江千户苗寨。

    

    的士走过凯里市的一段大道,很快驶入有标志牌注明的“千户苗寨15公里”的山间窄道。一条峡谷逶迤而来,两边山连山,壁连壁,深沟里静躺着时断时流的一条小溪。的士行驶在右边的山脚,弯弯曲曲地前行,爬行的坡度不大,是缠着雷山的山脚而行,是走向大山深处的深谷,车外现代城市的现代景象渐渐被丢在数千年的身后了。

    15公里的现代车的疾驶,把游客、探寻者的思绪倒回了古老的人类社会的天地。如果对时光倒流的新科技持有怀疑的态度,那就不妨经历一下去千户苗寨的幽深悠长的峡谷,这里会告诉你一切。

    
    

    到了到了。如今成了景区大门的地方,新建的楼门是仿古苗寨门的,大门开阔的土坝上停满了现代燃烧汽油的车子,古历史景象和现代人文景象就像阴阳两地的硬接。购票(100元/人)入门,又买票乘景区车(5元/人,现在是20元/人)前行几公里才到了千户苗寨的小门。

    
    
    
    
    

    这千户苗寨啊!左山脚下,溪谷沟的上方,伸展开来几华里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房子有老的也有新的,新的千方百计模仿老的,木柱子木墙壁,黑瓦片盖屋顶,吊脚楼,二三层,以苗寨的外表吸引着外来的现代人。游走于苗街,可以看到两边陡峭的山坡上,是重重叠叠的苗族人的房子。

    
    
    
    
    

    从街房左边的一条窄窄的石头铺就的巷道,向山坡上的苗寨走去,陡峭的山寨道,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高跟鞋掷地有声,爬了一坡又一坡,有层次感的坡段上又有小路横着通向两边的苗家建筑。这陡峭的山坡啊!房挨房地建着苗家人的安居立命之所。站在这半山的苗寨空隙处向对面山望去,对面山坡上(苗街的右边方向)依然是重重叠叠的苗屋屹立着、覆盖着,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这山对山,哪能还是山的面目呢?分明是夹着小溪(名为西江)占两山而成的庞大山城啊!

    
    
    
    
    
    

    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喜欢吊脚楼下面这一片收割后的稻田

    
    
    
    

    每日央视的新闻联播前的贵州广告所闪现出的千户苗寨的景象,在此刻是真实的一览无余了。“醉美贵州”宣扬千户苗寨,是要吸引游人,发展旅游产业。而此时,笔者想到的并不是她的“醉美”,而是将思绪回访了数千年。

    
    
    
    
    
    

    在千户苗寨的博物馆,在苗街的尽头,从蚩尤的传说到岩壁上刻着的文字介绍,得知千户苗寨有1200多户房、5000多人的明确数字记录。试想想,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在这耕地面积微乎其微的深山沟里,苗族同胞为何能如此生生不息地繁衍?没有先进的农耕文明,更没有现代化的惊世号角,却能在野岭之间,衍生出类似城镇化的密集而居的族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

    
    苗家博物馆内的苗家服饰

    
    

    从庞大的居山而立的千户苗寨,不禁想到了最伟大的人类,人啊人,是世间万物中生存能力最强的物种,任何动植物都无法与人类的生存力相媲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当品尝着当地出产的香肠、腊肉、苗家酸汤鱼、雪天麻的时候,不得不说,一切的动植物都是为人服务的殉葬品。

    
    
    
    

    在小溪陡峭的岸壁,发现了几平米嫩绿的白菜,虽然这里成了旅游景区,苗胞们仍不忘珍惜每一寸土地带来的生机。水稻田里那整齐的稻桩,漂浮着的红浮萍,足见苗胞们仍留住了农耕社会的根!满街小吃摊卖着臭豆腐、糯米糍粑,可见苗胞们忘不了在日渐稀少的土地上种出大豆、稻米……

    
    

    现代化对千户苗寨卷起最强的飓风,莫过于苗胞们对商业盈利赚钱的追逐。

    苗胞们,特别是靠街的,家家都开客栈,而那晚(2月12日)我住的房间,是我十多年走南闯北以来住的最狭小的标房,连卫生间在内最多10平米,房内除了两张床外一无所有,床与床的距离只有10公分,睡觉时头就朝着卫生间,闻着那味道特不舒服……但转念一想,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要容纳那么多人,可爱的苗家人是何等珍惜每一寸土地!

    苗胞们,家家都在经营土特产及相关产品,年轻的开着小车、面包车送迎来客。连小童也会做生意,笔者在半山中想找寻苗族头人的住宅,问两个五六岁正在玩耍的男孩,小男孩说:“你去我家住,我就带你去。”

    还有苗寨里的烧烤城刺鼻的浓烟弥漫,污水四溢,震耳的音乐及叫卖声,无时不让你感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初期的商业喧哗在这里重演着。

    然而这股龙卷风,似乎并未荡涤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纯情。在苗街的第一、二间店铺,所售卖的腊肉腊肠就要比往纵深处走的店铺价格还要低,按说处在显眼之地,更易赢得领先商机,他们却不,宁愿少盈利甘于人后,买了他们的东西,他们连声称谢。这里的售货者,有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会受到商业销售的正规培训,而他们的言谈举止、神情,却又是那么的现代化,那么地蕴含着古老的纯情。

    
    

    苗家酸汤鱼,说是只酸不辣,结果越吃越辣,眼泪鼻涕一起流……

    
    
    
    
    
    

    第二天清晨,走在飘雨的苗寨,寒风刺骨,静静地遐想……人类的历史进程,总是在为生存添油加醋。如今这年代无时不在高唱着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战歌,看着千户苗寨的往日和今天,也许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城镇化不是今天才要“化”,先人们早就在崇山峻岭间开始“化”了。千户苗寨升级为旅游景区,是不是所有的大山深处均要成为景区才有前途?!

    许多的城镇化都是在占据良田沃土,盲目地建房盖楼,好像要把伟大的人类当成禽兽来圈养。为什么不学学千户苗寨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呢?

    中国有很多广袤的山区,不可能都成为出色的景区,是不是应该学一学千户苗寨昔日的前行之经验呢?
    (2262)
    迷离贵州之旅2.八问升级为旅游景区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西江千户苗寨近年来通过多种传媒脱颖而出,它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吊脚木楼建筑群,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以她古老的习俗、绚丽的服饰文化、精美的银饰和刺绣、原生态的歌舞吸引着中华大地八方游客,笔者也情不自禁置身其中,游玩后除了触发出《西江千户苗寨生存力的遐想》之外,心中难以平静,不免又发八问。

    一问:从凯里去千户苗寨的交通车为何这样少?给的士哄抬价格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问:千户苗寨的门票从60元涨到100元,不知1200多家苗胞每家能分到多少?

    三问:一个小溪沟为何称为“西江”?是不是因为苗胞聚居了,他们希望把小溪变为江河?景区的建设者们是否能满足苗胞们千百年来的愿望?

    四问:千户苗寨对外宣传片中,那夜景真是万家灯火,美轮美奂,我就是为了观赏夜景而住了一晚,而我眼见的灯火实在太稀疏,不知是否因为电灯装的时间太长,灯丝被烧毁了的缘故?

    
    
    
    这就是我当年看到的夜景。

    现在苗寨有千户灯夜景了。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出一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五问:为何苗寨左边一段街道夜间三番五次停电,苗家老板说是人来得太多了,跳闸了。这样受损的不仅是游客的心,更是与数十年来苗胞们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期许相背离。

    六问:苗寨内外的空隙处,仿古建筑越来越多,不少处正在施工中,这样势必会改变千户苗寨原有的宏观布局,会在不知不觉中掩盖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苗家独有的根,这样是否自毁长城呢?

    
    
    
    图片中色泽明亮的房子都是后来的仿古建筑。

    七问:如此庞大的景区,居然没有一份言简意赅的说明书和展示景区面貌的游览图。

    八问:千户苗寨新建的苗家博物馆竟然是苗族博物馆,对千户苗寨的来龙去脉没有只言片语的陈述,足见今人缺乏对千户苗寨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千户苗寨独特文化的发掘、吸收乃至传承与弘扬。

    而现在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被旅友们认为是最坑人的黑心景区之一。有很多网友调侃:躲过了黑导游、假翡翠、购物团,却躲不过景区宰客。

    首先,千户苗寨景区的门票价格就超过了国内大多数景区的平均价格。它只是一个4A级别的景点,但是它的门票价格高达100元一张成人票。不过大部分人刚开始都能接受,因为要体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需要花点钱买票。

    景区大门建在离景区1.5公里处,一路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夏天被晒死,冬天被寒风吹死,雨天被淋死,真是任凭日晒雨淋,不能闲庭信步,如果你不想走这段路,可以坐观光车,车票20元,最坑的是观光车不是把你送到景区门口,而是让你下车后再走500米。景区内不允许自驾车进入,车辆需停在景区指定的停车场,白天收费50元,超过晚上8点再加收50元。

    其次景区内的商业化很严重,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商铺,人声嘈杂,失去了原生态的美感。

    看看这里的住宿,景区最便宜的住宿费用是480元一晚,条件和设施都很一般。对住宿要求稍微高一点的游客会选择稍微好一点的,这样住宿一晚很轻松达到1000元以上。

    再看看景区的吃,吃个饭少则几十,多则三五百,而且味道很一般,长桌宴就更坑人了,每一道菜的分量明显比普通餐厅少很多,除了价格高,也吃不好。

    西江千户苗寨,绝对没有想去第二次的冲动!
    要想保住千户苗寨的古根,又要为她装饰现代化的面容,其路正未有穷期。过于雕饰不但会失去千户苗寨本来的容颜,更可怕的是恐怕千户苗寨会被现代化的里程碑所埋葬。(1484)
    迷离贵州之旅3.广州空中拼机,贵州地上拼车

    【题记】2013年5月6日,当你从大海边乘空中大鸟降临贵阳,在离贵阳机场数公里远的简易长途汽车站坐上长途汽车,经历几小时行程的山间高速路、国道、省道,时隐时露的阳光完全被暮色、黑色取代之时,就融入了颇具迷离贵州色彩的荔波(此后又从荔波去到贵州别处的若干景点)。此时,心里涌起的感受,何止是从繁华耀眼的中心城市转瞬间被抛到寂寥乡村,从浩瀚的天空被遗弃到深井狭窄的地上,更强烈的是时光似乎在逆转,现代的场景淡淡地被越来越浓的近代的、古代的、甚至是远古的景象所取代。然而,毕竟是现代人的你和我,裹挟着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的现代工具及具有现代商业经营意识的旅舍、饭馆,旅行,牵引人散发着的却是现时代的意味。

    迷离贵州之旅,就这样今古杂糅迈开了前行的脚步。

    


    5月6日,在五一例牌的大出行浪潮之后,空中航线和地上车道冷清了下来。早早就计划好了(尽管因事一拖再拖),等待这种时机,去贵州的群山沟壑寻寻觅觅,探寻亿万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坐地叠耸而立的山峰,和那些与罕见的地容地貌休戚与共数千年的布依人、水族人、瑶族人、苗族人……

    想见识见识奇山怪水怎么留住了远古的时光,现代化的没有硝烟的经济战是怎样杂糅着古老的灵魂。从广州飞往贵阳的南航,在起飞前一天已经开始拼机了,买好的8:20分起飞的硬是被拼到了10:40起飞那个航班。飞机载着“复古之梦”腾云而上,虽然晚了半小时到达(如果不拼机,我应该9:55到达,拼机后是12:40才到),并未影响古今的唱响。

    招招手,的士奔驰而来,车上已经坐有乘客了。
    “车上有人,还能上吗?”我问。
    “你去哪儿,顺路就上嘛!”司机答。
    “去花果园呀!”
    “好,上来嘛。”
    于是就挤上去了。

    又有一位顺方向的乘客上来了,先前的乘客下了,又走了一阵子,先前上来的和后上来的乘客全下了。
    的哥问:“你急不急,不急的话,有人要拼车,你同意吗?”
    “不急,只管拼吧!”
    接下来又拼了两次。拼车上来的乘客,该付多少车费,是的哥的一口价,车上的一台里程计费表是用不上的,或许的哥对拼车的乘客是让了利的,没见拼上来的乘客与的哥讨价还价,至于我这个外地人,不知行程的长短,若的哥听口音宰一刀,也只能认了。

    的士拼车拉客,拼车的乘客得些优惠,开车的的哥一车运多人增加了收入,的士车的运量增加,省了燃油节约了能源,这可谓是一举三得。地上拼车就拼吧!

    寻古觅踪结束了,急匆匆赶到贵阳机场。身临现代化机场,遥望空中起降着的铁鸟,心里仍留存着奇山奇石奇水间的飞鸟,脑海里依然翻腾着人类靠勤奋和诚实存留和延续的遗迹场景。

    突然,候机厅响起了对我要乘坐的航班乘客对不起的广播:“前往广州的旅客请注意,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乘坐的CZ3691航班由于航空公司计划的原因,不能按时起飞,起飞时间推迟到17:30分(而后这个时间被推迟了一次又一次,18:00,18:30,19:00分),我们深感抱歉,请您在候机厅休息,等候通知。”一次又一次听到广播里的抱歉。原本是12:40分起飞的航班,一次又一次延迟到19点起飞。

    到了19点,航班仍没有动静,此时,很多人在机场整整等了七八个小时!乘客中,有因为怕误了航班包车从毕节赶到机场;有昨天就因为航班取消,无法回家为母亲过生日,只好将机票改签到今天的帅哥;更多的是像我这样从12点等到现在的乘客。南航居然连午餐也没有提供,而且一句抱歉的话也没有,大家群情激愤,要求赔偿,警察也来了,终于不知是南航还是机场的人员到场了,大家要求赔偿300元,但对方不同意,直到19:45分,工作人员说:只能赔偿100元,同意的就签名拿钱,可以登机了。大家出于无奈,签名了,登机了!

    我们在机上又坐了大半个小时,还没有起飞,大家气上加气,空姐终于说:有9个人拒绝登机,所以我们要把这9个人的名字从这个航班取消,要报批,等地面的文件送上来就起飞……

    20:45分终于起飞了。原本12:40分起飞的航班,足足延迟了8个小时!

    那条屡屡重复的“抱歉”广播说明了此次延误是航空公司计划的原因,导致长时间延误起飞的到底是什么计划却没有讲明,乘客们得不到公开、透明、公正、具体的解释,于是纷纷推断,最终得到一个结论:不是天气原因,也不是飞机少了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五一刚过,坐飞机的人少了(有位乘客是下午5点多才买的机票,说是晚6点起飞),所以,今天(5月10日)除了上午9点多飞往广州的航班起飞外,接下来的4个航班都被取消了,显示屏上的信息可以证明。南航的“计划”就是拼机,把数个航班的乘客拼到了一架飞机上。

    空中拼机,难道与地上拼车一样有三得利吗?非也!乘客们没有得到因延误时间耽误大事的合理赔偿,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被愚弄。空中拼机,最大的危害是危及社会稳定所缺失的诚信,先人们在远古与大自然共生的诚信,就是这样被现代化的空中拼机的丑行蹂躏着、践踏着。这样的铁鸟的命运只能是一飞入地,别琢磨着玩点小伎俩赚钱就可以一飞冲天啦!
    (1979)
    迷离贵州之旅4.小七孔穿流着古今时光

    5月7日,早起,行走在荔波县城的街头,急着找车,要去距离县城28公里远的小七孔景区。

    瞭望着现代建筑与木楼黑瓦杂交而成的城区,笔直、弯曲、宽窄、平坦与坡状交织的街道上,落伍的大小车辆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地行驶着,在路人指引下,走到汽车站才乘上去小七孔的小面包车。

    “听说还有大七孔,离小七孔远不远?”我问。
    “看了小七孔,就没有必要看大七孔了,都差不多!”司机答。
    看来开小面包车的司机是走小七孔专线的,他没有必要让旅客节外生枝。

    小面包车轻盈地奔跑着,素昧平生的几位旅行者的眼睛都盯着窗外,离窝在高山里的县城越来越远了,路也变得越来越窄。车子经过已被打造成景点的一个苗寨的桥头,一条蔚蓝色的小河从山间的平缓地带跃入眼帘。车子就顺着被树和草覆盖而形成的绿色河岸前进到了古牌坊状的偌大的小七孔景区的大门前了。

    “小七孔”是不是指有七个孔的山洞?还是有七个出水孔的河坝?抑或是有七个孔洞的奇峰?我猜测着。

    当购买了门票,看到票面上印着一座浸在水里的桥,才明白小七孔景区的影像代表就是有着七个桥洞的桥——小七孔桥。

    

    进入牌坊的大门,乘上观光游览车(车是一直开到景区最西段的卧龙潭的景点的,然后让游客自行从卧龙潭顺着自西向东游览,每个景点之间会有景区巴士挨个接驳,你可以选择徒步到下一个景点,也可以选择乘坐巴士到下一个景点),不多时,下车前行,直走数百米,景区线路指示要往左转弯了。而此处的右侧倒是有一座高耸的桥跨过小河的对岸,它的跨度是现代化的,一个孔容纳了一条河,这是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很是雄伟的铜鼓桥。

    
    
    
    铜鼓桥是镇寨之宝

    铜鼓在瑶族人看来就是神赐之物,用来镇寨的不二之选,更是权力的象征。这里的铜鼓桥的桥身,两端就是采用瑶山铜鼓的造型,所以才由此命名。

    你看桥头的图腾柱,上面的浮雕图案象征着瑶族的尊严,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也是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

    
    
    
    
    

    走上铜鼓桥,晃晃荡荡,走了几步我就不敢走了,可那些瑶族同胞来来往往,走得很是畅快。这一孔桥连接的对岸,是一处可住人的房舍。

    游人在拍照,当地居民走过铜鼓桥,桥下的河水很清澈。

    从这一孔桥的桥头的陡坡下到河岸,发现这一孔桥骑着相对大的小河,左岸有一条更小的小溪河交汇过来。左转沿着小溪行走百步,更小的小溪流流淌着清澈可见底的水,而溪河相汇的河床刹那间收窄了,这当儿,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卷洞桥横在了小溪口上,数了数,恰好有7个椭圆形的桥洞。

    
    

    这座古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有好几段美丽的传说,大多是一些爱情故事。
    小七孔桥也叫忠贞之桥。

    不要觉得这里只有7个孔那么简单,其实,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据说,有一对年轻情侣在此地坠入爱河,但迫于外界压力不能相守到老。但是为了爱情,两人远走高飞,从这座桥上逃离,从此浪迹天涯,相守一生。所以这座桥被后人称之为“忠贞之桥”。

    古色古香的桥下面就是有名的涵碧潭,波光粼粼,倒映着古桥上的游人如织。
    看起来很单薄的古桥,却在这么多年的洪峰、雨水冲刷下,屹立岿然不动,可见当时工艺之精湛。

    水在桥洞下静静地仰睡着,细小的桥身被两岸的树丛遮掩着。上到半壁的一座空地,不少游人俯视着、拍摄着小七孔桥,石壁上有对小七孔桥的简介,原来这桥是清代的建筑。遥想当年,这儿曾经是黔、桂两省边民互通有无的通道,用那时的目光看这桥是壮观的、宽阔的,是山山相连、溪河永隔的连心桥、它结束了部族割据的古老岁月,桥的7个洞孔,就像天上的七星高照,传递着中华一统的博大喜悦。

    

    (花钱拍了张片片)

    旅游者行走的路,是水泥的现代化版的,高山的半坡从岩隙里流淌出来的水,有的构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如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有的在草丛中潺潺而下(比如响水瀑布)。

    
    
    
    
    

    山是越来越高耸,路是越走越往高处去,时而两旁的险山向后让步,为路人腾挪出一些儿宽处。只见那开阔的地上,有的被打造成石头散布着的、溪水流动着的湿地,石头上伫立着零星的树木,水里有摇着头儿的草……这是水上森林了。

    
    
    

    水上森林就是供游客涉水的地方,这么有灵气的地方,鞋袜湿了也是值得的。
    走到这里,你会看到一道由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的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穿插其中,有一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上长”的感觉。

    
    
    
    

    有上下两段之分的水上森林,可以说是小七孔最有趣的景点了。顺着小溪漫步,走过被水没过的步道上,这时候脱鞋而行,戏水的乐趣自在其中了。

    
    
    
    
    

    石头上盘根错节的树藤在山涧交错,水流中散布的石墩,组成了水上森林这条长廊,顺着走下去可以到下一个景点。人从水上森林跋涉而过,涉溪趟水,一不小心一脚踩滑,水也不会很深,倒是别有一番乐趣。

    用现代词汇来概括,这里是典型的有水的喀斯特地貌。观光游览车分段为我等代步,也就能一览人间数百年了。游人游览了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响水瀑布,龟背山原始森林、水上森林、翠谷瀑布、卧龙潭瀑布、鸳鸯湖等景点。

    拉雅瀑布——如女人柔软的卷发。
    瀑布是夏天游玩最受游客喜欢的景点,拉雅瀑布也是如此。它极为壮观,像极了女人柔软的卷发,站在瀑布下仰视,喷溅的水雾飘飘洒洒,为过往的游客带来凉爽的气息,可以让你一洗征尘的暑热感。

    继续往下走,68级的跌水瀑布在脚下慢慢铺开。这里是珍贵的娃娃鱼栖息地,也是被专家称之为全国罕见的密集瀑布之地。

    除了小七孔古桥外,最出名的就是这个卧龙潭瀑布了。

    

    
    
    

    据说卧龙潭神似九寨沟。为何这样说?是因为湖水在光影下神秘而迷人。湛蓝的水色,静卧在山水丛林之间,仙境一般,让人叹为观止。虽说暴雨过后,水会变得有点浑浊,但是氤氲出来的水雾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缺陷,修饰出了不一样的美感。

    卧龙潭很深,就像地底的深渊一样,就算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岸边怪石林立,古木森森。水很清透 像块宝石。而卧龙潭瀑布,就像一把梳子,是一种简单的美。

    翠谷瀑布是从山上倾泻而下的一股水流,白花花的水流穿梭在翠绿的树木之间,显得很有气质。绿色的山,蓝色的天,白色的瀑布,人在景中,景在心中。很多人在这里拍照、戏水。

    

    

    龟背山上原始植物密布,这里的龟背竹也很多。

    回程的游览车将我等带到了山峰下的山里湖泊,谓之鸳鸯湖,鸳鸯湖是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组成的迷宫一样的水网,有狭窄的水道,也有开阔的湖面,深不可测,野趣十足。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下了鸳鸯湖,白发老翁变少年。

    
    
    

    这湖不能一收眼底,十几米宽的水带环绕着峻耸的小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要游客自己穿上救生衣去划船,不敢划船的可以花三五十元租船工帮你划船,我可不敢在水深三四十米的湖上荡舟,于是沿着鸳鸯湖的边缘走着,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不知是被风吹倒的还是被人为砍伐的老树,不是凌空横在人行道的上空,就是挡在你前行的脚下。插空儿,对着山湖水带中的断树留下了定格的记忆。

    
    
    
    

    往回走了,车轮的旋转快过日月轮回,十几分钟我们又回到了现代。返回荔波县的途中,见到一侧写着“大七孔景区”的指示牌。似乎是无暇顾及了,也许大七孔的桥洞孔,比已见过的小七孔桥洞孔大一点罢了。

    无论桥孔的大小,也算是经历了一次人生几百年的来回,至少是明清时期的山形水势的记忆吧!
    (2767 照片摄于2013年5月7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情生活 最新文章
35岁女人无处安放的情绪
我总觉得男人蠢,我是不会和他结婚的
婚姻感情好不好,看看就知晓
人不求人一般大,此生立志要做一个半点“眼
有一种情谊是我只想成为你最信任的朋友
内心煎熬,需要倾诉
男友很看中我的工作,非得有编制才行,大龄
姐妹们帮我看看,42岁,离婚2年,财务半自由
用心做两个月饭。。。。。。。。。
八年抗战般的相亲经历之后,三部曲的第三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6-21 00:01:31  更:2022-07-06 00:33:0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