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惊天阴谋——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史,大家努力找出答案,还原真相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惊天阴谋——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史,大家努力找出答案,还原真相[第1页]

作者:zhaich5201314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自己民族的来龙去脉吗?

    我相信没有。这也正是全世界的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还在研究的事。

    我是个经常会感觉到无聊的人,因为无聊,所以尝试把史料中的一些碎片拼凑起来,组合成一个惊世骇俗“故事”,启发想象力籍以自娱。对于我,这个过程是种乐趣。

    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能从哪里开始着手寻找碎片?

    曾有考古学家说过“全世界相隔遥远的民族间,如果都有相似的神话或者传说,那这些神话或者传说,就不能仅仅当做故事看待。”

    我们熟悉的“木马屠城记”特洛伊城原本只是记载在《荷马史诗》中的一个“传说”,在1870年被考古发掘之前,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定特洛伊只是一个在传说中虚构的城市,从不存在。现实却狠狠抽了那些人一耳光,从特洛伊城一期到六期的挖掘,不但证明了这是一个现实中存在过城邦国家,而且这些城邦从公元前3000年甫一出现到毁灭过程中一直传承着青铜文明。
    包括庞培、包括楼兰,在没发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那只是“传说”。

    埃及还有一个公元前7世纪左右被毁灭的法老城,前不久刚刚被发现。这个城市的好玩之处,在于无论是希腊历史还是埃及历史,都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要提希腊历史呢?因为埃及在历史上,被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统治过相当长的时间。
    大概两年前,我曾经因为宗教里的神到底存不存在和网友展开辩论,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于1943年占领了南太平洋英属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小岛。这个岛上有一些土著的原始部落,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之前,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来的文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岛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岛以后,带来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且把飞机上的食品给土著人分享,让土著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没过多久,美军撤离了这个小岛,土著人眼巴巴的望着“神仙”坐着飞机,消失在茫茫的天际。这个小岛从此又被现代文明遗忘了,再没有人去注意它的存在。

    如此过了几十年,有一支考察队又登上小岛时,发现这些岛上的居民竟然用木头雕刻了
    一个飞机模型,每年还在飞机模型旁举行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祈求那些“骑着飞龙”并且赐给他们食物的“神”能再一次光临小岛。

    故事讲完后,他问我:“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神到底存在吗?”

    我回答他:“看来神话和宗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都是起源于真实事件。”

    自此以后,我开始收集资料,期望某天能把这个架构宏大的“故事”讲述出来。本人才疏学浅,纵然无限惶恐亦有遗漏,望海涵。

    收集资料过程中,亦曾复制了很多朋友的观点及见解。在此一并感谢!
    好了,言归正传,神话作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之一,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华夏的“神话”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盘古是谁?

    在神话传说里,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是相连的,是大力士盘古开天辟地,用斧头把天辟开,才有了天地之分。
    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
    《三五历纪》同时还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大致能推断出来,一个龙首蛇身名叫盘古的大力士,出生在一个蛋中,到了盘古一万八千岁的时候,他把蛋敲开了,蛋清变成了天,蛋黄变成了地。盘古于是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当天每天增高一丈的时候,地也随之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地变化每天变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后,天变得很高地变得很深盘古的身体自然就变得非常长大。
    在道教的传说中,鸿钧老祖的化身便是盘古(另一说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虽然有很多版本,但都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古符号、古岩画具有原始先民向后世传递史料信息的意义,往往一个古代石刻、一个原始符号,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维活动,为我们揭示早期人类文化思维活动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
    在云南的沧源有副岩画,这幅岩画是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岩画的内容是:一人头上发出太阳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盘古立于天地之间,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副画里面开天辟地的是人形生物。
    在我国出土的一个青铜器方鼎上,曾出现了一个奇特别致的符号(见马卉欣《盘古学启论》第11页),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对甲骨文中“盘”字的正确认识和世界上多处出现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认定:符号的两边是“盘”字的初文简刻,中间之空心十字图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号,这个符号应当念为“盘古”。如同中国文字中的单纯词尴尬、囹圄一样是不能分开使用的,这个符号不过是把盘古二字合而为一了。这个符号表明了中国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十字崇拜。
    此符号虽然是刻在青铜器之上,但它未必产生于青铜器时代,应该考虑,它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就已经产生。如果把这个符号和两万年前的云南沧源岩画相互对照呢,答案是什么?
    在西方世界,也有关于造物主开天辟地的传说。希腊神话认为天地万物是宙斯创造的,基督徒认为天地万物是耶和华创造的,穆斯林认为天地万物是真主创造的。
    有鉴于此,我敢断定盘古开天辟地未必是后人杜撰,而是传承自早期人类的共同记忆,只不过在后期人传播过程中,事件的主体被夸大后演化成“神话”。开天辟地这件事,属于共同记忆的主体;“神话”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强化记忆;“神话”是对历史糊涂而又真实的反映。人形的盘古就是这样变成了龙头蛇身。
    华夏几乎所有的传说都带有“神化”的背景,历史正是这样被转化成谣言的。
    天,到底是指什么?我们来看看图片:

    
    
    
    上文所见即甲骨文里和金文里的“天”字。
    天是人形。再来看看“人”字。

    
    
    早期的“人”,半匍匐着,对谁作出这么恭敬的姿势呢?
    再来看看福字:

    
    福”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是个会意字。
    那么,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赐福又代表什么呢?
    “君命来自神授”又代表什么呢?
    二.伏羲、女娲的身世
    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三皇。
    那么三皇是谁呢?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外史》,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其中天皇指伏羲,图腾为龙;地皇指女娲,图腾为蛇;人皇指神龙,图腾为牛。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出现的伏羲和女娲又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看看古籍又是怎么记载的吧: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钩命诀》: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个巨人,长得龙首蛇身;
    伏羲、女娲出现后,变成人首蛇身;
    3.华胥氏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为好奇把脚放上去,就感而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
    4.伏羲是第一次感而受孕,怀胎12年后生下的;
    5.生女娲的时候是第二次感而受孕,所以女娲是伏羲的妹妹;
    6.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
    华胥氏又是谁呢?她是风兖部落的一位女子,传说中是受到了神的眷顾,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又因为华胥氏的胥字,在古籍中和夏字通用,故而都说华胥氏始为华夏一脉的女性始祖。
    从龙首蛇身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华胥氏感而受孕生下了人头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经历了从龙首蛇身到人首蛇身的转变。
    当然,我并没有说盘古一定是伏羲、女娲的父亲。
    三.女娲造人
    我们再来看看华夏女娲造人的传说,让我引用一些相关史料——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 (工作繁忙),力女娲造人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里面记载了:在天地开辟初时,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所以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淮南子·说林篇》又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到了唐代李冗作的《独异志》里面,故事变成了: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我们有权怀疑:这些造人的神话会不会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主要内容,让我们和汉代出土的画像砖对照一下:
    20世纪,人们在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发现了一幅很奇特的关于女娲造人的绘画,画中的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两尾相环,左右相交,下面还有一个小孩,双手牵着女娲和伏羲的衣带,这是关于女娲和伏羲造人的图画。
    画中,伏羲手拿一个曲尺,女娲手持一个圆规。
    曲尺和圆规都是计算用具,原本与神话的内容毫不相干,与其他神话内容也不相容。汉代人到底想用这幅图画表示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推测:这幅图画描述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汉代时还有相当广泛的流传。圆规和曲尺在画中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代表科技和知识。又因为在汉朝时人们无法表达出故事里的高深技术,只好用当时最先进的曲尺和圆规来表示。这几乎可以成为唯一的解释。   
    包括在莫高窟壁画里伏羲一手持直尺一手持墨斗,女娲双手高举着圆规,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
    这些神话的讲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具备共同点:
    1.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2.创造人的时候使用了材料;
    3.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
    4.人类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创造出来的产物,中间曾经有过多次失败。
    这些神话无论多么离奇,主角无论是盘古也罢、华胥氏也罢、伏羲女娲也罢,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人是被造的。
    再结合地球上其它种族的神话,能发现几乎全人类都有人是被创造出来的相关意识残留。
    四.少典是谁?
    在讲少典之前,先说说《史记》。

    我们平时查找史料,大多数时候都会引用《史记》,《史记》就是《太史公传》,就是宣称的“信史”。“信史”么,就是指“可信”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由黄帝开始,确实是华夏最早的通史《史记》里面记载了的。

    关于《史记》,有件很纠结的事情:在泰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以前的历史后人一概无书可查,导致汉朝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后人一直半信半疑。那是必须的,你凭什么用个弧本来证明自己记载的史料属实?这种怀疑一直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河南汲县一位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10万多根竹简。这批竹简为古体字,经过西晋文学家荀(曰字下面加助字)、束皙、和峤等人的考订,将古体字转为当时的楷书,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16部书,共75卷。

    竹简整理、翻译出来的史料集结成书共十三篇,就是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很富有传奇性,由魏墓出土的竹简,早就不知下落不说,连集结的十三篇到了宋朝,亦再度失踪。正是因为《竹书纪年》的出土,证明了司马迁记载的事件都曾经发生过,成为“信史”。但是《竹书纪年》里面很多记载,和司马迁叙述的都有出入,甚至很多事件的描述和《史记》是截然相反的,反而是西汉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的帛书与《竹书纪年》能够相互映证。

    司马迁所处的西汉距黄帝时期已相距三千余年,撰写《史记》的参考资料主要为《春秋》、《国语》和《尚书》。《春秋》等创作时间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距黄帝时代已经远隔三千年。

    《春秋》为儒家学派所作,有关五帝部分猜测是为了渲染儒教的仁德王道思想,便将传说中的“五帝”塑造为仁德的典范;左丘明虽以史官为职业,但所著《国语》也只是上自周穆王12年下至智伯被灭期间的五百多年历史。有关四千年至五千多年的上古部分只有只言片语,根本就没有较详实的论述。

    他们都生活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主观意识被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因而,其作品中有关上古时期的人物、社会形态以及政治制度等全都概念化地照搬春秋时的社会形态,以当时的社会现状去推理黄帝等远古人物。显然,《春秋》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五帝”的生平描述不能尽信。

    所以夏朝至战国这个时间段内,我认为《竹书纪年》更可信。
    《史记 黄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又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说:少典之子黄帝在时,当时的统治者神龙氏一族已经衰弱了,外面的诸候不想继续纳贡于是趁机发兵侵伐、手段残忍,面对外面诸候作乱,神龙氏没有力量还击,无可奈何。黄帝趁机兴兵练武,自己组织了一支力量还击,最后黄帝胜出。黄帝胜出后,诸候们对黄帝表示了服从。至此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以蚩尤最为厉害。实力不容小视的炎帝发兵攻打诸候,诸候们却都归顺到了仁慈的黄帝麾下,黄帝乃以德振兵、以仁治天下云云……
    好一派儒家假仁假义的口吻,且不理会。只需要看到,文中指出了神龙氏原本是统治者,是黄帝趁外面诸候相侵,神龙氏兵力衰弱后兴兵打败诸候,夺了神龙氏的权利。之后,天下三分。其间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统治权,大战于阪泉,三战后,炎帝败。其后蚩尤作乱,黄帝征兵在涿鹿擒杀了蚩尤,方才天下统一。

    我们都知道古人有用国名(部落名)来称呼人的习惯,我们先找找看,华夏上古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燧人氏,最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的人。但是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已经会使用火了。燧人氏难道是原始人吗?不不不,他不是原始人,他还发明了“结绳记事”,在没有文字之前,这是一个大大的创举。

    有巢氏就更好理解了,是教导人们在树上搭建房屋开始巢居的人。

    烈山氏,代表用火烧荒,开地农耕。

    《国语 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周书》又补充为:“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以前烈山氏一族统率天下,烈山氏的儿子名柱,会种植谷类蔬菜;神农氏的时候,下雨掉下了粟种,神龙氏捡起来耕种在土里。为了耕种粟,还制作了陶器和工具教会人们使用。从这些话里能够看出,烈山氏和神农氏是一体的,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分水岭。他们出现前,华夏处于原始社会;他们出现后,华夏进入农耕社会。
    再看看其它相互矛盾的记载——
    《三皇本纪》:“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
    《史记 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司马贞 《史记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 然也。
    除了华夏最早的一本通史《史记》没记录炎帝的事迹之外,其它史籍中记载炎帝的很多,就不一一摘录了。从史料中能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1.少典是块香饽饽,炎帝、黄帝都要争着当他的儿子。这本书说他是黄帝的爹,那本书又说他是炎帝的爹,有些书中甚至说他是黄帝和炎帝共同的爹。
    2.炎帝的炎字,竟然是因为“以火德王”;黄帝的黄字,竟然是因为“土德之瑞”。怪不得史料,神话里都把炎帝和赤帝、烈山氏、神农氏统统附会到一起。只要是不能解释的问题,只管胡扯即可。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品性。
    @烽戍断无烟 1楼 2013-05-14 08:30:00
    不会吧,居然是前排。。楼主发帖的时间和我进来的时间只相差1分钟,太巧了,我对这种题材很感兴趣,楼主加油赶紧写后面的
    -----------------------------
    谢谢,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写了很多了。我喜欢大家一起讨论。
    我们还知道,古人取名常常用伯字、仲字、季字来表示辈份排行。那么这三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呢?伯字表示长,仲字表示次,季字表示从,古人习惯用这些字来区分排行辈分。打个比方说:刘伯温,一看就知道排行老大;孔子名丘,字仲尼,表示排行老二(孙老二这个叫法就是这样来的);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王季友,我们一看就知道他在家中排行老三。

    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汉以后是盘古。

    假的古史一旦被造出来了,质疑他就成了危险的事,甚至就有了不爱国的嫌疑。司马迁写史记开篇讲五帝不讲三皇,曾遭到好多人的指责;顾颉刚替商务印书馆写教科书的时候,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把戴季陶给惹火了,要罚商务印书馆160万元(顾颉刚晚年口述《中国史学入门》,提到过这段往事)。

    直到前几年,国家还斥资几千万,搞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此种心态下,中国的文明史被越拉越长,实在是并不奇怪的。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母亲50岁你爱她,如果她年龄被记录错误,你是绝对不爱的?荒谬!

    再来看看少典:少典为什么不直接叫“典”或者叫有熊典,非要多此一举加上个“少”字呢?夏朝有太康、仲康、少康;商朝有太甲、小甲。不管是太、仲、少,还是太与小,都表达了血脉相传的含义、自诩正宗。据此能肯定在少典之前,还有一个叫“典”或者“太典”的人存在。

    那么史书里面有没有关于太典的记载呢?没有!黄帝、炎帝的祖父太典竟然没有相关记载,太可疑了。少典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炎、黄二帝的父亲少典呢?史料里面全是神话及传说,同样没有任何确切的记载。因此我敢断定,这世上要么没有少典这个人,要么少典之前的历史全部被抹去了!
    言归正传,继续推测:最大的可能是部落首领太典、少典被外来者用武力取代了!
    那么少典究竟是谁呢?少典极可能只代表了一个部落,只代表一种文化传承。传承文化的这个部落就是“有熊氏”!极有可能在“有熊氏”首领被诛后,余下族人尽数归顺。取代者来历不明不白,史学家无奈之中就杜撰了太典是炎、黄二帝的爹!

    先杜撰一种可能:炎、黄二帝之前的燧人氏、神农氏一脉相传,都属华夏原始居民,而以原始人类逐渐演化的过程而分别命名,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低下、记忆之深刻。华夏原始人类正是从会使用火、巢居、开荒、种植农作物这样一步一步从蒙昧过度到了原始农耕社会。
    这些名字能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一直被附会,则反证了华夏文明是突然间产生的。

    下图是甲骨文里的黄字,黄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人做出各种动作,或站或坐或跑。黄字粗看像个天字,细看是个人戴着头盔穿着护甲,护甲为“日”或“田”字形。山东泰安大汶口考古结果亦证明当时的人有死后葬龟甲的习俗,龟甲放在腰部做为护甲。这大概就是黄字的本义了。黄帝,就是腰间缠着护甲上阵杀敌的首领。

    

    那么炎帝呢?仅仅是表示火吗?炎帝又称为赤帝,赤字的甲骨文是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火”字。《说文解字?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赤者,光明显耀也。
    经大火焚烧或者太阳烘烤后的地方,一切不复存在,所以古人把一无所有或空尽无物称为“赤”。如《韩非子 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焦竑说:“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
    炎字的甲骨文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山”,比“大火”的赤字更厉害。“炎”不但能发强光,还带来上下两山逼仄的压迫感。
    把“赤”、“炎”二字综合一下,除了表示很大的火,还可以表示非常强烈的光或者红光、灼热感,还可以表示两座像山一样大的庞然大物压迫过来。

    
    炎字的图腾更奇怪,看着像某种动物但绝对不是龙。古人也许是用一种很厉害跑得很快的动物来喻义炎帝,就如同西汉时期伏羲、女娲像用圆规和直尺来代表高深科技一样。到了甲骨文时期,才结合了某种特征,不再使用复杂难辩的图腾而是造出了一个上下两座山的炎字,演变到了隶书后变成上下都是火。相比之下,黄帝的“黄”字在甲骨文里含义就太平淡了。
    下图是甲骨文里的“帝”字

    
    一种看法认为”帝“的甲骨文形状像架起来的木柴,所以觉得“帝”应当是“禘”的较早写法。“禘”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场面非常隆重。最大的禘祭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到了祭祀那天,要杀许多牲畜,把它们的脑袋割下来给天神们享用;还要燃起昂贵的木柴,让木柴的烟气飘荡到天空,就好像皇天上帝正在享用那香气——(梁惠王)

    还有种看法认为甲骨文里没有“花”字,亦没有“华”字,所以华、花二字在甲骨文里先写成“帝”字。到了后期才造出“蒂”字与“帝”区分。

    看了这几个甲骨文和字义,我迷惑了,不由得高呼:黄帝、炎帝到底是真实的人物还是神?
    五.史书中的五帝
    在五帝之前,所有的人物都不见于史料记载。
    再来看看通史中的五帝:《史记 黄帝本纪》记载,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经此推测出来的家谱为:黄帝(妻:嫘祖)——玄嚣——蟜极——帝喾(高辛 妻:陈锋氏)——放勋(尧)——丹朱黄帝(妻:嫘祖)——昌意(妻:昌仆)——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黄帝(妻:嫘祖)——昌意(妻:昌仆)——颛顼(高阳)——鳏——禹——启——太康
    世袭帝位:黄帝——高阳(颛顼)——高辛(帝喾)——放勋(尧)——舜——大禹
    按《史记》记载,黄帝娶了擅长养蚕的嫘祖为皇后,嫘祖一共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黄帝一共生了25个儿子,其中跟他姓的有14个,玄嚣、昌意应该就是其中的两个。
    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个媳妇叫昌仆,生了个儿子叫高阳 ,这位高阳 就是大名鼎鼎的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
    黄帝和嫘祖还有一个儿子玄嚣;玄嚣的儿子叫蟜极;蟜极儿子叫高辛。五帝中的第二帝颛顼(高阳)驾崩后,帝位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穷蝉,而是给了他的侄子高辛,这个高辛就是帝喾。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
    帝喾(高辛)娶妻娵訾氏女,他们生了个孩子叫挚;帝喾同时还娶了陈锋氏女,生了个儿子叫放勋。放勋是挚的弟弟。帝喾(高辛)原本先将帝位传给大儿子挚,但是挚能力有限8年之后被废,于是又让二儿子放勋(尧)坐上了帝位。尧,是五帝中的第四个帝。
    五帝中最后一个帝,是舜。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重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目有双瞳。再继续推:颛顼(高阳)当年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穷蝉,而是给了他的侄子高辛(帝喾)。穷蝉的儿子名敬康;敬康的儿子叫句望;句望的儿子叫桥牛;桥牛的儿子叫瞽叟;瞽叟的儿子叫重华(舜)。尧死帝位传给了舜,舜应该是黄帝的第8代孙子。
    然后舜又把帝位传给大禹,然后大禹又把帝位传给了伯益,伯益没在位多久就被大禹的儿子启(母亲涂山氏)推翻。启就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
    把黄帝整个家谱串连出来后,会发现《史记》记述的血缘关系非常混乱,这些混乱的关系又表明了五帝间是采用的世袭制。五帝的家谱,历朝的史书间相互矛盾,各执一词,不足为信。
    疑问1.舜是61岁登上帝位,在位39年,活到100岁死了后竟然让他的高祖父大禹继承了帝位!大禹继位后又摄政了39年(另一说8年)!请问高祖父大禹继位时到底多少岁?死的时候多少岁?
    《帝王世纪》又说:“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舜95岁的时候,让禹掌握大权,5年后有少数民族叛乱,舜100岁的时候亲征死在外地。
    疑问2.亲征去平复叛乱的人不应该是现任君王大禹的事吗?为什么反而是年老体衰的上任君主舜?
    这两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再来看看古本《竹书纪年》里面是怎么写的:“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帝王之崩曰陟。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候朝奉之。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尧元年丙子。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命咎陶作刑。帝葬苍梧。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矣,一曰宵明,一曰烛光。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我翻译一下——黄帝的儿子昌意在若水当诸候,生下了孙子颛顼(若水这个地名,在蜀地金沙江和雅砻江一带)。然后黄帝死了(帝王之死,称为陟),有一个大臣名叫左彻,用木头雕刻了黄帝像,和诸候一起供奉。左彻独揽大权,一直拖到黄帝死后的第七年,在无奈之下才立了黄帝的孙子颛顼为帝。颛顼在若阳生下了大儿子鲧,若阳这个地方位于天穆之阳。之后尧造反,鲧被杀,尧在丙子年登基。然后舜又造反,把尧囚禁在都城平阳取代了帝位,并且隔离了尧的儿子丹朱,使其不能和父亲相见。怎么隔离丹朱的呢?是舜手下的农官后稷(据说是周朝皇帝的祖先)把丹朱发配到了偏远的丹水。为了巩固统治,舜还让咎陶(据说是东夷族的首领)制作了刑法。舜第三个老婆癸北氏,替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取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舜死后,埋葬在苍梧这个地方。有一个部落,名叫三苗,不服从舜的统治,被舜发兵攻打。三苗族快要被灭族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很大的地震。地震的惨状是天上降下血雨,夏天下了冰苞,大地震动出了洪水,青龙在夜里出来,白天没有了太阳。
    最后这句“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就更令人回味了,五帝的事迹到此就嘎然而止。这句话难道表明了夏禹并不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一脉到大禹这里就断了,黄帝一共繁衍了30代后人?如果大禹是黄帝的后人,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传承绵延了500年左右,启难道不是黄帝的后人吗?何必多此一举写上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呢?

    好了,《史记》的前后矛盾和古本《竹书纪年》相结合,我们就不困惑了:黄帝死后,大权旁落,由大臣左彻专权。左彻为了掩人耳目蛊惑人心,特意刻制了一个木头黄帝像和其它大臣日日供奉以示传承。在黄帝死后第七年,左彻为了安抚民心立了幼年的颛顼(高阳)当了名义上的皇帝。小皇帝颛顼和父亲昌意原本都居住在偏远的蜀地。颛顼继位后,性格懦弱,帝位如同虚设。颛顼(高阳)老了后,他的侄子帝喾(高辛)造了自己叔叔颛顼的反,杀了叔叔高阳的儿子鲧后登上帝位,后来高辛又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尧。再后来高阳的后代舜推翻了尧之后,把尧囚禁起来。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远离权力中心,舜让大臣后稷动手把尧的儿子丹朱一族远远的驱逐到了偏远的丹水让其自生自灭。而后舜为了巩固统治,杜绝世人造反,叫手下的大臣咎陶制作了刑法以示惩戒。其间,舜的第三个老婆癸北氏替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取名宵明,一个取名烛光。后来三苗族造反,舜亲征,三苗族的士兵快要被杀光的时候地震爆发,舜被诛杀后埋葬在苍梧。而后由神秘的重瞳子大禹统治天下。由黄帝开始,到大禹统治天下期间,华夏境内的黄帝后人一共繁衍了三十世。

    这分明是血腥的内斗史啊!黄帝的后人为了争夺帝位,一代一代展开角逐,兄弟手足不择手段,相互屠杀!

    断然不能否定古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周编年史正是通过古本《竹书纪年》厘定的。
    大禹是谁?大禹是传说中古羌人的祖先;上文中的蚩尤是三苗人的祖先。这些人都是古华夏人的共同祖先,不要厚此薄彼。几千年前就相互通婚血脉交融,早就不分彼此了。我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挑拨民族感情。现在的羌族和古羌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秦朝以前,古羌是指居于中原西部的人,汉朝统一华夏之后,古羌归顺了汉朝,大家都自称为汉人。同样的道理,三苗人和现在的苗族人也是两码事。

    华夏文明起源于南方蜀国。但是现在的四川人和古蜀人也没啥关系了,现在的四川人几乎全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后人。

    羌人变成羌族是解放后划分出来的,羌人也是华夏人。
    坦白地说,汉族并不是以血缘为依据划分出的一个民族。汉族的说法来自西汉,自汉武帝统一中国之后,境内所有人都自称为汉人。汉族就是这样来的。

    这个双瞳子大禹和他的奇人奇事,还有那场奇怪的地震,最后再结合炎帝的事迹仔细推敲。

    六.纠结的夏朝
    夏朝的存在与否,到现在仍然是史学界的悬案。但是夏朝建立在大禹治水之后,却是铁定的事实。

    坚信夏朝存在的人会说,你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多么成熟啊,如果没有前面夏朝人的努力,商朝的人能用上这么成熟的甲骨文么?

    还有人说,二里头遗址难道是假的?可是,二里头遗址并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我实事求是地回答。二里头只能算是文化,不能算是文明。二里头只能算是部落,不能算是朝代。

    众所周知,夏朝大概在历史中存活了500年左右,后被商所灭。奇怪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竟然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现夏朝的“夏”字,已经发掘出来的商朝甲骨文中,也没有关于夏朝一丝一毫的记载。甚至连亡国之君夏桀的“桀”字,甲骨文中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连可以怀疑的字也没有。

    2002年保利集团曾经从国外购回了一件青铜器“遂公盨”(又称“豳公盨”),该器经过除锈处理后,铭文全部显露,上面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情,但未提及夏朝。根据考证,遂公盨为西周中期所制。

    史书记载,大禹就是夏禹,夏朝正是从大禹开始的。除了商朝没有关于“夏”的记载,连西周时期的遂公盨也只记载了大禹治水,对夏朝同样一句不提,好生奇怪。
    夏朝早就确定了大致位置和社会形态,夏禹的都城阳到现在仍然没被考古发现,大批的青铜器、系统的文字、完整的遗址和墓葬都去哪了?
    启建立夏朝之后,据史学家们考证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后羿、寒浞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从《史记 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关于夏禹后裔的事迹统统一笔带过。五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一个绵延了五百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
    《史记 夏本纪》里面记载了太康失国,却偏偏没有出现后羿和寒浞的名字。历史上有两个后羿,一个是传说中射落了9个太阳的后羿,那个后羿史称大羿,是我们喜闻乐见那位美女嫦娥的老公;夏朝的国君之一有穷氏部落这位后羿,史称帝羿。
    《史记 夏本纪》非常奇怪,有穷氏的后羿和寒浞此人,皆不见记载,关于太康失国,也是一语带过。
    《史记 夏本纪》的中心思想是五帝统统以“仁”以“德”治理天下,大意是五帝的“禅让”时期,从来没有人试图以武力夺取帝位,那段时间老百姓安居乐业,世事和平,帝王仁慈。试想一下,这不是儒家鼓吹的理想国吗?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为了生存从来都是血肉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来的“仁”、“德”?
    所以,我敢断定,《史记 夏本纪》要么是后人伪造的,要么打乱次序把同一个时期分隔成了几个朝代。
    造古史的惯用办法,是把同一个故事,假托给一批较早的人物再上演一遍。最典型的例子是,夏桀、商纣,几乎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商纣有个妲己,夏桀就有个妹喜。夏桀亡国于炮烙,商纣亦亡国于炮烙。
    夏代大概确实是有的,甚至史记里夏世系表也可能不错,但这些故事细节,总叫人心里打鼓。
    但是相关史料也给我们留下了密码和线索,让后人自行破解。我收录一下:
    1.夏帝“胤甲”继位的时候,天上出了十个太阳。十日并出的典故很多史书相互引用,相互借鉴。
    《竹书纪年》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键,十日并出。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
    《山海经·海外东经》: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
    《汲冢书》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开元占经》卷六《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通鉴外纪》卷二

    2.孔甲时期,此人淫乱未曾以“德”治国,崇拜鬼神,因此连天上的神龙也感应到了,掉了下来不肯再保佑他。掉下来的龙有两只,一雄一雌,孔甲想把龙繁殖起来,以后可以吃到龙肉。可惜啊,真正的豢龙氏陶唐一族已经衰败了,后人没遗传到祖先陶唐的本领。有个叫刘累的人,向陶唐后人学了几招驯养龙的方法,自荐替孔甲豢龙,孔甲大喜之下赐姓刘累为御龙氏,把刘累封为炎帝的后代。在驯养龙的过程中雌龙死了,刘累把雌龙肉给孔甲吃,孔甲啖后认为龙肉非常美味,要求刘累继续供应。而雌龙一死,剩下一只公龙无法繁殖后代,刘累无奈把公龙肉上贡之后,马上全族逃跑了。

    3.由于孔甲的暴政,在夏亡之前天下已经分裂成多个诸候国,夏桀同样没有“仁德”奴役百姓不得民心,当时的商王“汤”以“德”治理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夏桀嫉恨中把商汤囚禁在了夏台,后来迫于压力又释放了商汤。商汤被释放后,带领诸候黎民谋反,夏桀不能敌,商汤建立了商朝。夏桀亡国后逃亡到了鸣条一带流浪直到死去。夏桀亡国后见人就说:我当年真是不应该囚禁商汤啊,落到了如今这般下场。
    再来看看《竹书纪年》是怎么讲夏朝建立的:“禹都阳城。禹立四十五年。”反推一下,夏禹定都阳城,说明了前五帝时期的政治中心不在阳城,夏禹是另行选址罢了。夏禹为什么要另外兴建一个国都呢?
    我们再看看前面的《竹书纪年》:“尧元年丙子。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命咎陶作刑。帝葬苍梧。癸北氏……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孟子 万章上》说明了情况:“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韩非子 说疑》里面也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也。”
    综合起来就是——尧死了之后,天下为他守丧三年,尧的儿子按理应该继位成为国君,却被舜篡位了;舜为了远远避开尧儿子的势力范围甘愿居于南河之南。到了禹篡位舜成功后,禹又为了避开舜儿子的势力范围而迁都阳城。
    《孟子 万章上》还感慨道:天下的黎明百姓啊,就像舜推翻尧之后不愿意跟随尧的儿子一样,现在禹又把舜推翻了,百姓同样不愿意跟随舜的儿子啊,跟着篡位成功的夏禹跑到阳城去了。看来谁的实力强大老百姓就归顺谁啊!

    再后来,夏禹的儿子启杀死了对他继位产生威胁的伯益。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非常有艺术细胞的夏启,让人改编了自来天上的音乐《九辫》和《九歌》制成了《九招》神曲。夏启很喜欢跟随着《九招》翩翩起舞。在夏启死后,他儿子太康把都城从“阳”迁到了“斟寻”。
    在太康被后羿夺了统治权后,太康的弟弟仲康之子相继位。
    《竹书纪年》则说:“征淮、畎。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相居斟灌。有穷后羿,羿居斟寻。”
    《后汉书 西羌传》说:“昔夏后氏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
    归纳起来就是:夏朝早就分裂成两半了!在太康失国之前,太康把都城从“阳”迁到了“斟寻”!太康的弟弟仲康拉起了人马自行称王在“斟灌”建都!仲康死后,相即位。相是有一个非常有抱负的青年,把统一夏朝当成己任,他继位后不但把自己那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大,还多管闲事出兵攻打背叛了太康的四夷,这四夷是淮夷、畎夷、风夷、黄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七年,相虽然取得了胜利让四夷归顺却还是没有能力统一夏朝。相的都城一直在“斟灌”。“斟灌”和“斟寻”同时是夏朝的两座都城。
    相死后,他的儿子少康继位。少康杀掉了寒浞,统一了夏朝。少康死后,他的儿子杼继位,迁都到了“老丘”。杼曾经征战到了东海,得到了条九尾狐。杼死后,他的儿子槐继位。槐继位后第三年,九夷来攻打夏朝,槐向洛伯求救借兵后取得胜利。槐在位44年后死了,槐的儿子芒继位。芒在位的时候,用一块黑玉圭祭祀了水神后,令九夷在海里猎获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与河伯和洛伯有没有关系?
    芒在位58年后死去传位给了儿子泄。泄统夏朝治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殷王亥归顺到了强大的“有易”国,因为亥太过专横,被“有易”国君“绵臣”的杀掉。殷王亥的后人“上甲微”向河伯借民攻打“有易”,“有易”亡国,国君“绵臣”被“上甲微”所杀。
    “泄”继位21年后死去,死前“泄”分封了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泄”的儿子“不降”继位六年后,讨伐九苑国。“不降”临死之前11年,就传位给了他的弟弟“扃”。
    到了末代君主夏桀的时候,他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先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无奈之下向他贡纳了美女妹喜;在讨伐蜀国的时候,蜀国人又向他进贡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他非常爱这两个女人,为了这两个女人不惜又抛弃了王妃妹喜,可惜和二女都没产下后代。妹喜和伊尹(挚)私下交往,因为对夏桀非常怨恨中了离间计。夏桀耗尽了国内的钱财,修建了倾宫和瑶台以供享乐。大臣关龙因夏桀劳命伤财修倾宫和瑶台进行劝谏,被夏桀杀掉。
    在夏朝灭亡之前,地震爆发,用于祭祀的神庙被毁,夏桀被商汤攻打不战而败,夏桀窜逃到了南巢(鸣条),商朝建立。

    这些史书相互引证后,从夏禹到夏桀,大致的脉络是:禹帝地震后继舜帝位——夏禹迁都“阳”城——夏启作《九招》神曲——“太康”迁都“斟寻”——“相”即位迁都“斟灌”——“少康”迁都“老丘”——“杼”在东海猎获九尾狐——槐向河伯借兵——“芒”在东海猎获大鸟——“不降”即位十九年后传位于其弟“扃”——“胤甲”时十日并出——“孔甲”豢龙啖龙肉——夏“桀”荒淫天降地震——夏朝结束
    七.奇怪的商朝
    1.严格按照甲骨文及史料推测的历史——

    《史记》等古籍从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那么,商王朝的早期究竟在哪里?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当然也不能排除另一个可能,即二里头遗址是传说中夏初时令到太康失国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真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但是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顶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反证了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按照《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不意外。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不妨从换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夏禹死后,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包括夏伯的昆吾国),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据此能够大致推断出来——五帝时舜帝的农官后稷的族人归顺了强大的夏禹,夏禹死后夏启继位,夏启实力不足,夏禹帝国被迅速瓦解成多个诸候国。诸候国中,商人祖先“上甲微”的商族战斗力最强,吞并了多个邦国。于是,夏、商两国鼑立。

    在夏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太康和仲康分国而治形成南北夏朝。其中仲康的儿子相收复了四夷,仲康的孙子少康统一了南北夏朝,夏朝曾经强大过一阵。夏朝还未灭亡之前,已经衰弱,商汤逐渐蚕食了多个邦国(包括夏伯的昆吾国)后进攻夏朝并取而代之。夏桀亡国后逃亡到鸣条的时候,带走了两支夏人,一支跟着他到了鸣条;另一支由夏桀的儿子“獯鬻”带领,这帮人建立了“土方”,一直与商朝为敌从示归顺。“土方”人,就是匈奴的祖先。夏桀逃亡鸣条带走的那支夏人,在夏桀死后,这些人远远离开商朝国土西迁后自立山头自称周人,周人,曾经在商朝鼑盛时期短暂臣服过商朝。

    到了商王“武丁”时期,“武丁”打败了“土方”后,“土方”人往北逃窜消失了,汉朝时再度出现变成匈奴。在商末由盛到弱这个期间,曾经臣服过商朝的周人强大起来占领了商朝2/3国土,周人的首领周文王于是自称为王。到了周武王时期,周朝早就对商朝剩下的1/3国土虎视眈眈,周武王起兵攻打商纣,导致商纣亡国,建立西周。

    所以,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开始绵延到周王朝替代,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夏王朝从公元前16世纪突然出现。
    2.有种说法是:周朝推翻了商朝,伪造了夏朝——

    夏朝在少康中兴后,少康的儿子“杼”曾经在海里捕获了一条九尾狐;“杼”的孙子“芒”同样在海里捕获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会不会和商人的玄鸟有关系?
    夏帝“芒”死后,传位给了儿子“泄”;“泄”死后,传位给了儿子“不降”;“不降”死前,没有传位给儿子而传给了弟弟“扃”。

    “泄”这个人,据史书载,和“上甲微”是相同时代的人。

    商人自号玄鸟的后代。《诗经·商颂 ·玄鸟 》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而商朝的奇特之处,正是采用了“兄终弟及”制。商朝与夏朝截然不同,是哥哥死了传位给弟弟,没有弟弟才能传给儿子。

    商王朝采用的“兄终弟及”制并奉玄鸟为祖先与夏朝的“芒”和“不降”有没有关系呢?

    夏朝绵延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件大事:“太康”荒淫失国、“少康”积蓄势力向河伯借兵中兴、夏“桀”亡国;而商朝绵延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几件同样的大事:商族首领“亥”淫乱被杀、“上甲微”积蓄势力向河伯借兵、商王“武丁”中兴、商“纣”亡国。

    据史料载,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之后,夏“启”的儿子“太康”因为荒淫无度没有以“仁德”治国导致民心背弃被人夺权失国,后来逃亡到了洛水南岸流浪至死,终身都没有机会再回故土。这个故事情节和夏“桀”亡国的过程几乎一样。
    夏初“太康”失国、“少康”中兴这两件事与商前“有易氏”杀害商人的祖先“亥”,然后商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其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极其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最最可疑的是,夏初“少康”复国和商前“上甲微”强大商族竟然都是因为得到河伯的帮助。

    从夏初太康失国后,《夏本纪》与《商本纪》又再度记载了夏、商相似的亡国过程,商纣的亡国和夏桀亡国又是相同的套路。

    两朝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功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奸臣。先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发明炮烙,炮烙关龙逢、囚禁商汤然后释放,商汤因为有“仁德”自然吞并了邻邦并令黎民归顺。然后有“仁德”的商汤号令天下讨伐夏桀,夏桀不战而败,都城不守,逃亡后流浪鸣条至死,于是战争结束了有“仁德”的商汤夺取了天下。
    其后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又发明烙炮,炮烙之刑不弱于鼎镬,叔叔比干被剜了心,姬发遭到了囚禁。因为比干有“仁德”得人心,在比干被商纣王剖杀后,商纣王的大臣另投明君到了周国,从此众叛亲离,有“仁德”的周武王看不过眼于是同样号令天下兴兵讨伐商纣,商纣王不战而败,都城不守,逃亡到鹿台自焚后战争结束了“仁德”的周武王出现了。

    甚至连西周“幽王”亡国,与夏“桀”、商“纣”亡国都如出一辙:周幽王刚登基,西周三川地震了,于是有“仁德”的先知“伯阳”劝谏周幽王,西周大夫“赵叔带”另投明君到了晋国。周幽王身边有个大奸臣虢石父,还有个大美女妲己,演员到齐了于是烽火戏诸候西周亡国了。
    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几乎一模一样。

    屈原在《天问》中说:“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如果“昏微”就是“上甲微”,按《天问》来解释:他到了晚年,和弟弟同时与一个妇女私通,他弟弟耍奸计把他谋害了,王位取而代之。他弟弟这个人非常奸诈,不但了篡他的位,还把他后世子孙全部杀害了贻尽,而他弟弟的后代却一直绵延长久。

    如果屈原在《天问》里面感叹的是真事,商族首领“上甲微”被谋杀后,取而代之的弟弟及后裔究竟是谁呢?

    《竹书纪年》说:“汤有七名而九征”。把商王国从诸候国变成朝代的开国君王商汤,有七个名字。这七个名字,如今已不可考。

    还能有更好的解释吗?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些混乱的历史,让我们必须斟酌、必须商榷啊!

    再来聊聊中兴了商朝的明君“武丁”:商族首领“上甲微”这个人,目前甲骨文研究表明,除了商王“武丁”之外,并没有任何一任商朝君王祭祀过他,反而是民间的商人百姓经常祭祀。作为商朝君王最重要的先祖,历任后代君王却不肯祭祀他,不得不让人生疑。商朝君王非常迷信小至家庭小事,大至国家大事,都要卜问凶吉。祭祀祖先和鬼神更是隆重,商朝中后期还出现了人殉(但是商朝前期并不是奴隶制,这点必须要分清)。
    商王“武丁”继续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未解之谜:

    他有60多个妻子,最出名的据说叫做“妇好”;“妇好”就是“后母辛”。这个“妇好”可不得了,不但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还是个大力士,经常挥舞一把重达20斤左右的大斧上阵杀敌,商朝有一场至关重要的超级大战,就是她领兵13000人打胜的。没敌可杀的时候,就研究政治、谋略,参政议政。她还掌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高深知识,掌控了商朝祭祀与占卜的权力,是商朝的幕后决策者。总而言之,她是位类似于“神”一样完美的女性,以至于在“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不但把她移葬到了自己办公的宫室旁边,还给她举行了隆重的冥婚,把她许配给了三位祖先。但是她并不和武丁一起居住,而是住在自己的封地里。这个“神”一样完美的女性究竟是谁?她的封地在哪里?她的墓里为什么会出现象牙制品?她墓里出土的玉制品,为什么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制品是同个时期的东西?殷墟王陵里面为什么还有殉葬的大象?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据说是商王武丁之子为了纪念母亲“戊”而铸造。后母戊鼎很奇怪,出土的时候就缺一个鼎耳,是半成品,鼎耳上的虎嗜人纹图案为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人头并没有恐惧的神态,好像猛虎并不是要真正吃人,而是在保护他们,显露出一种平静的表情。
    虎嗜人纹代表什么含义,到目前仍然没有破解。这个“戊”做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理应是跟“妇好”同时期的人物。奇怪的是,在甲骨文里,并没有“戊”的记载,反而是“妇好”的名字出现过200多次。她在商朝的历史上就像突然出现一样,连发现鼎的位置,也没有墓葬及其它物品出土。后母戊鼎与“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鼎对比,前者体积为后者的2倍,重量却是后者的6倍。

    这个后母戊鼎,出土后用50多磅的大锤连砸了四五十下才砸掉一个鼎耳,用了36根锯条才让鼎足留下了轻微的痕迹。50多磅的大锤几个壮汉轮换着砸也无法在鼎身留下痕迹。
    后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里质量最好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后母戊鼎在商朝青铜器里,无法超越!

    在中国古代,鼎原本是只用来煮食的饮具,自从夏禹铸造了九州之鼎后,鼎开始被奉为传国宝器,称为宗庙彝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权力。统治者因身份不同,在使用礼器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在鼎的使用上尤为突出。若有违规,将被视为谋逆。同一组鼎中,每一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大小尺寸依次递减,形成有规律的序列,叫列鼎。
    解放前,由于河南盗墓成风,不但中国人盗,外国人也挖,完全没人管,导致商朝文物断代极其严重,完全没被盗过的墓葬少之又少,所以无法窥知商朝的列鼎规制。
    但是从已发现的古墓中可见,商以后的西周贵族使用列鼎规制极为严格,数量均为“奇”数,没有“偶”数。其列鼎数目规制如下:“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

    但是这个最大最重质量最好的后母戊鼎,据说却是为了一个甲骨文里从来没记载过的“戊”特意铸造。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左传 》记载了一个关于九州之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人是西周周襄王的孙子“满”。他说:“昔夏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如果他的说法为真,已经把九州之鼎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夏禹铸造后传给夏桀,后被商人夺取,最后又被周人夺去。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武王跑去见周天子的时候,曾经见过九州之鼎,还亲自抱起来走动,后来没力气鼎掉下来把他的腿砸伤了,回国后没多久后他就死了。
    先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几千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这个后母戊鼎会不会是按照九州之鼎的思路做的一个不算成功的复制品?会不会是秦朝灭周后失踪那个?会不会是有人因为某种原因故意把鼎掩埋在了安阳,所以后母戊鼎出土时只有一个鼎没有墓葬也没有其它物品甚至还缺一个鼎耳。九这个数字,在古时候表示极大极高甚至无法形容的意思,九可以通“最”字;也代表了权威、尊贵的意思。夏禹时期铸造的九州之鼎,未必是9个,很有可能代表着极大极重,权威、尊贵。

    如果真是这样,我感觉我似乎抓住一点线索了。
    @回首一片浓雾 33楼 2013-05-14 09:06:00
    居然是直播,楼主快点儿,等你等的好着急。
    -----------------------------
    我觉得我写得太枯燥了。貌似大家都喜欢看故事。
    @qiandao52 34楼 2013-05-14 09:07:00
    貌似前排留名
    -----------------------------
    谢谢!
    历史,给我们制造了很多疑阵、谜团,必须让后人自己解开。

    粗看,夏、商、周都有相似的起源,是黄帝后裔间混乱的分裂史和内斗史。细看,却又未必。这些谜团教导我们对待历史必须斟酌、必须商榷啊!

    3.夏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

    《礼记 中庸》“洋溢乎中国”,《汉书》“统天下,理中国”里面的中国,都指的是中原黄河流域一带。那时一族一国,叫方国,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翦灭而趋统一。这应该是梁任公“中国三段论”中的第一段——即“中国之中国”,然后才是亚洲之中国,最后是世界之中国。

    所谓“中国之中国”,也就是华夷互换时期的中国。苏秉琦先生曾诟病历史教育两大怪圈,第一个怪圈就是“中华大统一观”,也就是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则一笔带过。所以,言先秦时期巴蜀尚未入华夏,有些问题,因过去是“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四川的族团、方国之治,没什么不同,且六 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杂,繁衍,故复杂性便成为重要特征。

    民间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开三代之谜时,则反倒和传统严重地冲突,也说明了这点!难怪李济曾有那著名的论断:“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中国文明的开始》)。由西北方向看,那种把长城以外断送给“异族”固然错误得很,——若再调头往西南方向看,那种把“夷”断送给“华”的做法就同属“卤莽灭裂”。

    无数的考古结果已经证实了,在甲骨文之前,曾有种文字在华夏大地通用,那就是蝌蚪文。蝌蚪文就是夏禹发明的文字,蝌蚪文分为上古蝌蚪文和先秦蝌蚪文。

    在先秦时还出现过虫鸟文,虫鸟文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在古篆文四周加上虫子、鸟的图形,让人无法破译,作为密码传递密函使用。虫鸟文也划入蝌蚪文的范畴。
    在讲蝌蚪文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的祖先匆忙中把用“先秦文字”所录的竹简《尚书》藏在墙缝里,到了汉初独尊儒家,伏生赶紧从墙缝里把《尚书》拿出来,当时竹简已经蛀掉大半,“先秦文字”已经没有人认识了。伏生破译了残存的文字,口授了29篇传予世人,汉朝人用当时通用的“汉隶”记录整理后结书,就是《今文尚书》。

    到了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翻盖房子,准备把孔子故宅拆掉。在孔子故宅的墙缝中,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孔家的后人孔安国(根据清代阎百诗的考证,是孔安国的家人)重新整理后,把书献给了皇帝,这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古文尚书》自孔安国献书后失踪;王莽当政时,大学者刘歆重新把一堆“古文”经书及《古文尚书》找出来破译,结果又全部失踪;东汉末年,王肃宣称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由孔安国写传的《古文尚书》;东晋时,梅赜说他发现王肃这个版本《尚书》造假;清朝初年,认定是假货;近代,一说为伪作,一说不是原本而是辑本。

    孔安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尚书》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不可不读:“……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 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蝌蚪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类比,“今文”是指我们熟悉的隶书,“古文”是指先秦时期,甚至更早于先秦之前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莫说今日,就连汉朝人亦不能辨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就废除了古文字,颁行了秦篆和隶书。
    1993年,在湖北荆门境内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竹简,800多枚竹简上共计1.3万多个先秦时期的楚国古汉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

    古文字学家用了4年时间,对竹简进行全面的文字识别,把散落和次序混乱的竹简重新排序,并进行了注释。研究表明,郭店楚墓竹简全部是战国中期以前儒、道两家的重要理论著述。其中道家著作4篇,儒家著作14篇。这18篇先秦典籍,除《老子》、《缁衣》有传世本,《五行》曾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各篇均为失传2000多年的先秦佚书。

    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克制情欲。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发现,早期儒家事实上非常崇尚情。这批简中有四五千字谈到情性。其中的观点是:性自命出,命由天降,情生于性,道始于情。

    在竹简中,“仁”字的写法是“身”的下边加“心”字,就是感同身受,有切肤之感。比如,现在的“勇”字,当时的写法是勇字下加“心”,更加注重心态上的勇敢。“难”和“迷”字当时的写法也都是在当今写法的下边加“心”。

    我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从郭店楚简《老子》看,儒道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贯通,老子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其他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百家争鸣,堪称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演绎成“吃人的礼教”。郭店楚简没有宣扬“三纲五常”,只是赋予“夫妇、父子、君臣”六种角色的六种行为规范,称双方的关系“互有义务和权利”,而不是后来“三纲”里的人身依附关系。
    奉上郭店楚简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郭店楚简字型和笔划的特点:郭店楚简文字在字型方面的特点,一是少有棱角;二是相当于现代汉字的三角和方框多写为圆形,即为桃形或圈状,像蝌蚪的上体;笔划则多为弧形,笔划轻重的特点是在中间或稍前部分加重线条,后半部分疾速划过,起笔时笔锋细而尖,像蝌蚪的尾巴。

    此外,简书中的“见”、“视”、“蜀”等字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游动的蝌蚪。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发现古文字:

    一是汉代景、武间,孔壁出土的古文字;

    二是晋太康年间,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了魏国的古文字。这两种古文字都称为“蝌蚪文”。
    到三国魏正始二年,鲁、魏(战国)两国的“蝌蚪文”已不存世了,有人借着凭空想象来恢复“蝌蚪文”,刻了一块叫“三体石经”的碑,其中的“蝌蚪文”也就是在金文的基础上,笔划稍作变化。

    现在根据郭店楚简文字的字型和笔划的特点和先例,将郭店楚简的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事了。河南汲县是战国时魏地,是中原地区,出土的《竹书纪年》为蝌蚪文字;在文化发达的鲁国,孔壁出土的简书也是蝌蚪文字。这样看来,郭店楚简的文字并没有“迥异于”中原,而是与中原地区的魏国和东方的鲁国使用的是同一种古文字————“蝌蚪文”。

    “蝌蚪文”除了在字的外形方面像蝌蚪外,内容也有其一致性:汉代景、武间,在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说文解字序》又加上《春秋》,皆为典籍和史书;晋太康二年(281),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的蝌蚪文《竹书纪年》,是史书;1993年,湖北省郭店出土的蝌蚪文,有《老子》、《太一生水》两篇道家著作,还有十几篇是儒家的著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也是蝌蚪文,主要内容有:《周易》、《诗论》等;清华竹简蝌蚪文的内容有《尚书》,还有一些类似《礼》、《乐》、《周易》等竹简。

    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了一批楚简予清华大学 ,这批竹简由赵伟国购自香港,有2500多枚竹简上有文字。通过碳14测定,竹简产生的年代是公元前305年前后,即战国中期偏晚一点,与孟子、庄子同时代。

    清华竹简目前属于三无产品,即不知是什么时间出土的、不知是什么人挖掘的、也不知是从哪个墓葬出土的。一旦清华竹简被确定是真品,马上能够证明汉代孔安国献的《古文尚书》不仅内容与清华竹简一致,文字也是蝌蚪文,也就是现代发现的郭店楚简文字。

    这就是说,传播典籍是蝌蚪文的最主要功能。
    秦始皇当时的法令是“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世。”

    秦国当时不仅仅焚书、禁书,而是连同记载这些“《诗》、《书》百家语”的文字————蝌蚪古文一同禁绝,而记载这些书籍的古文字正是李斯这些秦朝官吏和当时的儒生从小就写、读的文字。由《文心雕龙 练字》“程邈造隶而古文废”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废除蝌蚪古文之前,便已经令人改造文字了,秦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秦隶是通过改造秦国朝廷官方使用的小篆或秦篆,再令人根据大篆简化、改造出一种便于书写的文字。秦隶的作用是用来取代先秦蝌蚪文。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编的简书。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晚年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后,郭店楚简下葬的时间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其写作时间肯定在下葬时间之前,从孔子读的“韦编”到郭店楚简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博物馆竹简有《周易》,因此可以断定孔子读的《周易》和上海博物馆竹简上的文字相同。

    上海博物馆竹简《诗论》中有《诗经》的原文,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有《春秋》,据此可以确定孔子工作用字就是蝌蚪文,这种文字的书写速度大约是现在楷书的两到三倍。
    有了“韦编”《周易》,可以得知,《周诗》也是以“编”的形式流传的,即以简书的形式流传,这就是说,蝌蚪文最迟在周代便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各种功能都很完备的文字了。蝌蚪文不仅在郭店楚简出现过,在中原的魏国(战国)、在东方的鲁国,都出现了。从甲骨文和金文传播状况来分析,也是从中原地区向楚国传播,作为至少与金文并行并与金文有联系的蝌蚪文怎么可能由楚国向中原传播呢?因此,郭店楚简文字不可能仅仅只是楚国地方文字。
    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之前,必有漫长的演变。若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原始文字到殷商甲骨文,有五千年之多。这点,没什么争议。争论焦点主要是,夏有无文字?有,是什么形态?又在何种范围?

    据说商代甲骨文里不但没有“夏”字,连可以怀疑的对象也没有,“蜀”字却有很多。

    有关“蜀”的甲骨卜辞,最早董作宾先生统计有11条(《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3卷7期,1942年版);后来日本学者岛邦男先生统计有42条(《殷 墟卜辞综类》,北京中国书店翻印1979年);,在纪念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时候姚孝燧先生列出了67条(《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这其中还包括仅有一两个字无法确定其内容的卜辞。现选具有代表性、内容比较完整的20条如下予以分析说明。为印制的方便,对疑难的甲骨文字都用现代汉字代替。
    甲骨卜辞大都选自《甲骨文合集》,简称《合》。    
    (1)口寅卜,壳贞:登人征蜀。 (《合》6858)    
    (2)口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合》6859)    
    (3)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0)    
    (4)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合》6862)    
    (5)……允……它蜀…… (《合》18080)    
    (6)……伐……蜀……口…… (《合》33083)
    (7)……于蜀 (《合》6866)    
    (8)……在蜀 (《合》20584)    
    (9)……无祸在蜀 (《合》20598)    
    (10)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 (《合》21723)    
    (11)辛酉卜,录贞:至蜀无祸。 (《合》21726)    
    (12)甲寅卜,臣子来蜀。 (《合》22374)    
    (13)癸巳卜,贞:旬在蜀。 (《合》33141)    
    (14)……蜀御事。 (《合》5563)        
    (15)癸卯卜,贞至蜀我有事。 (《合》21730)    
    (16)……巳,贞:毕以津于蜀乃奠。(《屯南甲骨》866)    
    (17)辛巳,贞:毕于津于蜀乃奠。(《英藏甲骨》2413)    
    (18)贞:蜀受年。 (《合》9774)    
    (19)贞:蜀不其受年。 (《合》9774)    
    (20)贞:蜀不其受年,二月。 (《合》9775)”
    这是甲骨文里的“蜀”字原型


    
    @轻予云烟过 48楼 2013-05-14 09:30:00
    楼主加油
    -----------------------------
    谢谢!你们怎么不说话,没有人和我讨论啊。我也有很多疑问,想借这帖子抛砖引玉
    奉上“蜀”字图片:

    
    班簋(Gui),西周时一个名叫毛班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用来缅怀他先祖毛公的功绩

    
    

    班簋文字铭片

    前三行(从右往左):“隹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亟极,秉緐、蜀、巢令……”

    这段铭文翻译为:八月上旬某一天,甲戌这个时辰,在宗周(西周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周王命令毛伯(这个当时还是伯爵的毛伯,后文里封了公爵称毛公,估计是西周的辅政大臣)接替了虢城公(这个虢(guó)城,估计是指周初的西虢国,在周原宝鸡一带作为西面的屏藩,而不是后来东迁到三门峡作为宗周东面屏障的东虢国)的职位,率领禁卫军以保卫王室的安全,让毛伯掌管其政事,并监管繁、蜀、巢的有关政务……”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图片


    
    @zhaich5201314 2013-05-14 09:35:29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图片
    
    -----------------------------
    最后一字为“蜀”。
    综上所述,无论是西周甲骨、还是班簋、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这里的“蜀”字明显是人形,侧面人形。
    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 ( 伯灌)、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①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长久以来,其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但是,《山海经 大荒西经》有一段看似荒诞的文字,对揭示蜀国开国之秘有重要帮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国名淑士,颛顼之子——《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世本》

    这里的关键词“鱼妇”学界向无确诂。有人以为指上身为妇人、下身为鱼的“鱼美人”,其实不然。“鱼妇”即蜀先王鱼凫的别写;“蛇乃化为鱼”, 则隐含了民族融合、图腾易帜的剧烈变故。其理由可先从文中的颛顼说起。颛顼是五帝之一。在神话系统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鲧的父亲、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②作为他的子裔、鲧、禹同样具有水族的特征。他们都有鱼的化身。③《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这里“中车扁”, 和上面《大荒西经》讲的有鱼“偏枯”, 是一个意思。这个颛顼之子,显然指鲧。鲧,又作鮌,即玄鱼。④《庄子 盗跖》说:“禹,偏枯。”《列子 杨朱》说:“大禹,一体偏枯。”禹也是鱼,而且禹、鱼是同音通假字。

    如上所说,《山海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段内在联系已清楚了,但作为沿袭鱼图腾的颛顼一脉与蜀先王鱼凫之间的关系,还须进步讨论。

    奉节县就是鱼妇县,上文那句“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的地点似乎也可以确定了,即湖北西部、重庆东部是古鱼妇国范围,极有可能就是大禹(鱼)的故国,也可以认为是夏朝的发祥地。巴蜀在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是西部的大本营之一( 另一个是以西王母为神性代表的昆仑山,确切地点不明,有的说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证明颛顼族团所处的西方具体位置恰恰就在巴蜀。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竹书纪年》若水,古水名,在今四川省。 那么,颛顼是巴蜀人,或至少颛顼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

    《山海经·海内经》曾列出一个著名的巴蜀帝系,说“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人。”颛顼又号高阳,高阳与太昊(大嗥)族关系密切。因此,和这个谱系也对得拢。不同的是,太昊风姓,属东夷集团,以凤鸟为图腾。但这正说明颛顼这一集团族氏成分的复杂性。鲧也生于西方。《吴越春秋 越王无馀外传》:“鲧……家于西羌。”关于禹,证据更多。《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故禹兴于西羌。”集解引孟子语:“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伯禹……长于西羌,夷人。”而《史记 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更指明禹为今四川汶山县人。

    古代蜀国又称华阳国,跟中华文明发祥地“华胥国”音同,中华的华就来自华胥国。
    晋代有名的四川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了古蜀国的上古传说。其中的望帝杜宇禅让之事简直就是舜禅让大禹的翻版,可以认为就是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说法。两者相同点很多:舜帝字都(杜)君,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人民很思念它,他的两个妃子据说把竹子都哭红了,叫潇湘竹。而望帝同样如此,人民看见杜鹃鸟就思念它。

    《华阳国志》记载了历史传说,但是它的年代又搞错了。五帝传说距晋代有近3000年历史,《华阳国志》作者把古蜀国第一代称王者定位在西周末年各诸侯国称王的时代,现在已经被考古证明是错误的。三星堆的出土证明古蜀国的文明要早的多,比中原最辉煌的商文明还要早1000年以上,只有可能是五帝时代。舜帝的弟弟是有象氏,是崇拜大象的部落,在三星堆文明附近发现大量象牙遗存。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也跟眼睛有关。舜叫重华,据说是双瞳,也跟眼睛有关,被现在考古证实。
    再来看看甲骨文里的“夏”字

    秦公簋(guǐ):春秋时期青铜器,出土地不详,传为甘肃天水。作于秦景公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铭文解读:“秦公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责,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桓桓,万民是敕”铭文里的“虩事蛮夏”,以前的专家们一般解读为威震蛮族。

    但是“虩(xì)”字一般解释为恐惧,这句我认为应该理解为―――谨小慎微地侍奉蛮横的夏。不论是按我的解读还是按专家们的解读,这里的“夏”字是专家们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夏字。(这里暂且不说秦自称其十二代祖先都侍奉“夏”意味着什么)这个春秋时期的“夏”字是已经稍稍变体后的夏,还依稀看得到最初的面貌。最初的面貌是什么,请往下看。

    在殷商甲骨文金文里,有一个字,被一部分权威专家们解读为“夔”,而另一部分不那么权威的专家解读为“夏”。
    在殷商甲骨文金文里,有一个字,被一部分权威专家们解读为“夔”,而另一部分不那么权威的专家解读为“夏”。

    
    上图是《汉语古文字字型表》中收录的一部分权威专家们认为的“夔”字,和前面的夏字正相反,下面两栏都是空白,这代表仅仅在商甲骨文金文里发现“夔”字,而后世的西周金文和春秋战国金文均未见“夔”字,“夔”字在殷商之后失踪了?    

    《汉语古文字字型表》收录了“夔”字的四个典型来源,分别指郭沫若老师的《商契萃编》里的第三片甲骨;刘鹗《铁云藏龟》里的1002甲骨(找到了这本书但是没找到第1002甲骨);至于“佚三七六”不知是指李旦丘老师的《殷契抚佚》还是指商承祚老师的《殷契佚存》(反正两本都没找到)?最后是商代晚期“小臣艅尊”上的铭文。读后发现,刘鹗收藏的甲骨都是小残片,看来的确是从中药铺里拣出的有字龙骨,而药铺为了煎药方便都早掰成了小碎块。相反,郭沫若先生书里收录的有很多完整大骨,铭文也多完整清晰,完整的卜辞铭文可以给我们的研读提供一种上下文。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小臣艅尊”和郭老《商契萃编》收录的所谓“夔”字:

    小臣艅尊小臣艅尊(商代晚期),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据传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制作年代约在商代帝乙、帝辛时期。通高22.9、通长37厘米。器物造型为双角犀牛形象。器口开于背部,盖已失,整器光素无纹,体积感很强。

    
    
    铭文解读:    
    “丁子,王省(“省”字是省视的意识,这里翻译为视察比较合适)夔京(铭文里的这个字,形象类似京但是比京的地位低,我们暂用“京”字来翻译,理解为一小城邑小地点更合适些),王赐(“赐”字我们在前面贮贝器章节也单独讲过)小臣艅夔贝,唯王来征(“征”字我们前面恰恰也讲过,这里稍微有点简化,少了双人旁)人方,唯王十祀(“祀”字前面将祭祀相关文字也单独讲过)又五,肜日。”“艅”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在王前自称小臣。通篇27字铭文。第一个“夔”是指某种地名(也有可能是指关押奴隶的处所),第二个“夔”指战俘奴隶,也就是说王赐给小臣奴隶和金钱。

    郭沫若《商契萃编》收录了大大小小共1595片刻辞甲骨。在开篇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四,十五,十六号甲骨中都有这个“夔”字

    

    上面第一,第二两片,上来就说“高祖夔”,郭沫若结合第三第四片的语法,认为“夔”是商的先祖,是这卜辞里祭祀告白的对象。并且他赞成王国维用音训得出的“夔”就是《山海经》和《史记》里讲到的夏前的“帝喾”。

    
    第八,第十一片没有“夔”字,郭老在书中把另外一个形象误解为了“夔”字。

    

    第八,第十一片没有“夔”字,郭老在书中把另外一个形象误解为了“夔”字。
    @zhaich5201314 2013-05-14 09:43:34
    
    第八,第十一片没有“夔”字,郭老在书中把另外一个形象误解为了“夔”字。
    -----------------------------
    上图第十四,十五,十六片甲骨中有一个变体字,郭老解读为
    http://img3.laibafile.cn/p/m/142329239.jpg字。
    @zhaich5201314 2013-05-14 09:43:34
    
    第八,第十一片没有“夔”字,郭老在书中把另外一个形象误解为了“夔”字。
    -----------------------------
    @zhaich5201314 2013-05-14 09:44:56
    上图第十四,十五,十六片甲骨中有一个变体字,郭老解读为

    
    字。
    综上,稍稍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公簋里春秋时代的“夏”字虽然有些抽象化断笔化(这是甲金文字往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现象,这变化也是导致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胡说八道的原因),稍有一点点脱离原貌,但是和商甲骨金文里的所谓“夔”字描写的是同一个人物的侧面形象,这人物的特征是大眼睛,有的头上还有像卷毛一样的东西,脚上戴着镣铐, 有的脖子上还系着锁链。他们的身份很明显―――是战俘奴隶。    
    自上世纪30年代三星堆遗址发掘之后,众多的史学家都否定了三星堆器物上面的图案为古文字。但是,事实是残酷的,随着彝族学者对三星堆文字的破解,现在又出来一种新说法否定相关文字为三星堆出土。

    彝族学者到博物馆,能辨识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还有器物、图腾、符号、造像,汉彝学者的阐释都大相径庭。就连汉族学者识别不了公之于世的字符,也为彝族学者阿余铁日所破,他破译过不少民间的玉石铭文。有趣的是,北大语言研究中心有个课题小组正在构拟藏缅古语形态,桥梁是古彝语,而彝族学者构拟三星堆文化,其桥梁也是古彝语,三星堆玉石铭文也就此绕不开了。

    从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三星堆颇多文物流向民间,被人收藏。民间收藏可分两个阶段: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为一段落。

    第一次出土400件,大多流向民间,异地和国外恐怕都有。民国要人陈立夫当时在重庆所得神人面具,就是其中之一。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收藏了一件捆绑俑。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三件三星堆玉器,估计是后来流失出去的。包括日本、新加坡东 南亚诸国都有。

    1990年代文物开禁,三星堆玉石器也就此不断流向社会,于是进入第二阶段。最初广汉有几个藏家。稍晚,成都的张思勇遂规模最大。外地收藏较多者是北京、深圳、广州和香港。成都、重庆约有三十来位。而首先把注意力引向玉石文字的,是张思勇和梁氏合著未出版的《古蜀玉石文藏品选》,表明民间已清醒意识到,欲破三星堆文化之谜, 关键在文字、图识。
    八.《圣经》里的错误——

    每次一提到三星堆,总是有基督教的狂热分子以此来传教。受不了,我将驳之!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记录;科学是对表象的研究;科学是随着观察事物表象发生变化而跟着变化;科学是观察结果无法理解的时候就进行推测;科学是推测出了错误理论,再多加一个理论套上去圆谎。这就是科学。

    英国哲学家艾丁顿曾举例说明科学家研究「事实」的限制:一位海洋生物学者以六吋的鱼网网眼,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海里网鱼来研究海洋生物,最后终于得到一个「科学」定律:所有的鱼都比「六吋」长!这个例子很好笑,也很可悲。科学家穷尽一生的努力,其发现的基点却总是受限于人类的能力不足,而所得到的成果就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都不止了呢。

    科学史上有着巨大成就的牛顿曾把自己比喻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他并且说,在他漫长的一生,所学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的科学,如与现实相比较都是原始的、幼稚的。我原本是极其迷信“科学”的人,当科学与政治相结合,变成愚民的工具后,我就再也不肯迷信它了。

    我虽然不信基督教,亦曾经把《圣经》视为“外星访问录”;亦曾经把《圣经》视为西方人的“信史”。考证后,却不是这样。

    《圣经》不是历史,是犹太人抄袭了其它异教神话,拼凑而成的。

    犹太教与基督教属于父与子的关系。犹太教吹嘘产生于公元前1000个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等。

    犹太教义与基督教义最大的分歧来自“弥赛亚”之争。犹太教认为“弥赛亚”还未来临;基督教认为“弥赛亚”就是耶稣,曾经来临,还必再来。除了这点,其它几乎一样。

    希伯来语“弥赛亚”原意是“受膏者”,既可以指祭司,也可以指君王;后来用于特指救世主,必须是大卫王的子孙。

    “犹太教义”与“基督教义”里面都不允许拜偶像,但犹太教与基督教却都可以列举出对方拜偶像的相关事迹。

    犹太民族是混杂而成的。犹太人的早期信仰与周边国家并没有本质差别,文化发展过程亦是大同小异。早期犹太人,并不具备统一的信仰,对犹太教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还有很多人把“耶和华”的形象视为“公牛”。

    研究西亚历史的学者认为“十誡”是犹太人占领迦南后才接受的概念,各种文献和出土的铭文,足以证明以色列人和迦南人曾有数百年混居史。这些相关文献和铭文,记录了混居期间,有很多以色列人放弃犹太教,接受了迦南人的太阳神,直到迦南人国力衰弱后被以色列人侵略、杀戮、灭族。而和以色列人处于相同时代的波斯人在征服巴比伦之后,所做所为却和以色列人截然不同,并没有对巴比伦进行种族屠杀。

    以色列人放弃犹太教,接受其他民族的宗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以色列人曾经全体共同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放弃犹太教。余下的小部分南方犹太人受到刺激后开始改编《圣经》。这也是《圣经》中记载的西亚历史,与实地考古以及埃及文献中的西亚历史截然不同的原因。甚至于南支犹太人改编的《圣经》同北支以色列人留下的的《圣经》石刻铭文都相互出入。这种混乱情况一直延续到耶稣“复活”之后。

    这就导致了中世纪时十字军东征,接受的最大的任务就是找到史前物品并摧毁,以此来证明《圣经》历史的真实性。

    《圣经》里面“挪亚”因为儿子“含”看到自己的裸体,告诉了弟弟“闪”和“雅弗”自己裸露自己的事,于是“挪亚”诅咒儿子“含”的后代“迦南”要给“闪”和“雅弗”永世为奴。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吗?

    考古已经证实,在以色列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之前,迦南人已经定居在巴勒斯坦,并且发展出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并信仰太阳神。临近的埃及则有“迦南文明”的相关记载。以色列人当时只是一个入侵埃及后失败的落后部族。后来以色列脱离埃及的控制前往巴勒斯坦后,才有能力侵略、杀戮迦南人。

    游牧部族因为自身的劣势,必须对定居部族进行抢劫和杀戮是经常发生的,但以神的名义把这种暴行披上合法化的外衣则是无耻的。以神的名义去杀戮只是强盗逻辑的一个表现。

    迦南人被灭族的真正原因,是以色列人要用武力夺取他们的财富。

    当考古结果证实苏美尔人是黄色人种后,马上有人“据此”得出华夏人是苏美尔人的后代。

    当学者们研究出使用象形文字的苏美尔人、古埃及人、华夏人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后,亦有人“考证”出华夏文明来自古埃及。

    当“基因”学某些研究正在为进化论圆谎的时候,亦有人用M168理论来“证明”中国人是非洲人的后裔,是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共同的后代。

    关于造物主“耶和华”,《新约》、《旧约》都能证明他弄错了人类的发展史,反证了“耶和华”并不是造物主。
    @基摩刀 64楼 2013-05-14 09:48:00
    真牛逼啊!好看,真专业
    -----------------------------
    谢谢!前面图片太多了,估计也没有人喜欢看图片。
    后面考虑一下,再写的时候有过能不发过程,直接发结果好了。
    我绝对承认人类是受造的,我却不认为人类具备共同的起源,有同一个祖宗!

    再讲一下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来龙去脉。

    ……

    在基督宗教的教会成立初期,《圣经》没有记载耶稣和使徒讨论三位一体的问题。直至2-3世纪,有些古代教父开始用希腊哲学思想去论证天主。自那时开始,天主是三位一体的讨论便越趋炽热了。

    发展至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前,三位一体已发展为教内争论。其后君士坦丁大帝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会议亦通过《尼西亚信经》列明“圣子与圣父同质”,并将亚流派判为异端。

    但大公会议以后,有关三位一体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曾经有段时期,亚流派的势力反过来压倒亚他那修派的势力。两方势力仗赖罗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

    公元380年2月2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并在次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尼西亚信经》确立为“国家标准信仰”。[至此,三位一体的教义随之而被确立,反对势力再次被压制。虽然有人依然拒绝接受《尼西亚信经》,结果导致猛烈的迫害。]

    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人被审判为异端,有的被直接处死或者死于火刑。这一斗争持续了多个世纪。直到中世纪,人们再用哲学和心理学去解释教义,三位一体完全确立。
    三位一体,在基督教的意思为圣父、圣子、圣灵同为一体。有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圣经从来由始到终都没有提过,无论是正典《新约》、《旧约》、或是《次经》、《伪经》、《旁经》、《死海古卷》……都没有这种说法。

    ……

    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位一体”,现在更被视为“基督教”用来分辨“异端”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方法。
    可是这个教义却是某些人有意图地刻划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将“犹太教”原本的“多神”信仰正式变身为一神教。

    “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的教义属“多神”混乱性质(在摩西五经作者也亲自写有其它神),并且假借《圣经》中上帝的律法来控制人类的活动和思想,因为人的软弱必定导致了畏惧所谓的"神" 。

    君士坦丁大帝为何会有这个三位一体的观念呢?因为,他做梦的时候貌似看到神有三个形体。

    其实君士坦丁有这个三位一体的思想并不出奇,摩西时期已经非常希望大家接受这个观念。

    《圣经》里面记录了摩西在西奈山和上帝谈了四十昼夜。但是西奈山(sinai)此山名字则是取自巴比伦“神话”中三位一体的月神新(sin)。

    巴比伦神中也有三位一体么?当然有!而且分两个组合:

    1.天神亚诺(Aun) , 地之神万里尔(inlil) 和地下之水雅(Ea)
    2.月神 新(sin) ,日神息摩息(schamasch)

    谎言总是骗不到人的,中世纪以后有人发现了君士坦丁、奥古斯丁和当时官员的一些书信,

    信中,清清楚楚列明了这个骗人的把戏其用意是为了把多神教转化为一神教!这事件一出现后 ,立刻引起基督教界(其实即是政界)的震撼!过多的人知道真相后,这些文件就马上被偷了。从此,这个证据下落不明。

    曾经有一位欧洲基督徒自行去更改圣经,硬要在圣经上加上“三位一体”的字样。最后,被基督教界阻止了。

    究竟偷书信的人是什么用意呢 ? 我们并不知道 !但明显为了阻止世人去知道这个秘密。总而言之 : “三位一体”教义是宗教与政治的结合品。

    在19世纪之前,有一位西班牙人“塞以维特”在二十岁时 ,写了一本名为《三位一体谬误》之书, 当中亦清楚指出“三位一体”之误。当时的天主教会立刻视他为“异端” , 并用火刑将其活生生地烧死。

    随便举几个例子,证明《圣经》既不是“外星人访谈录”,更不是什么西方“信史”。

    此文不是研究《圣经》,就此打住。

    如果基督教狂热分子来了,我后面再驳。
    @基摩刀 68楼 2013-05-14 09:58:00
    你怎么不去煮酒论史里发呢,而发在鬼话里,你搞错板块了,在鬼话里可能恢复的会不多,在煮酒里可能就有人争先恐后的和你争论了,哈哈
    -----------------------------
    反正我只写了这么长,没事。存货全部发完,我不发图片直接写文字好了
    前面我列出一些古文证据,有意者请自行摆渡。
    在甲骨文之前必定有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夏禹使用的蝌蚪文。
    三星堆无论怎么转都和夏禹有关系,和蜀地有关系,和蜀王有关系。
    但是在蜀王之前,三星堆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很烦基督教的狂热分子,尼玛动不动就拿三星堆来说事!
    说你妹啊!
    @基摩刀 70楼 2013-05-14 10:01:00
    你发一堆很有趣但是专业理论的东西在莲蓬鬼话了,这不是对牛弹琴吗?爱看鬼故事的可能不会爱看这么专业的,虽然也很吸引人,也很有悬疑性。
    -----------------------------
    好吧,这不是写论文,不需要严谨。那我直接推理好了。
    @基摩刀 72楼 2013-05-14 10:03:00
    在煮酒论史里你会找到知音还有激烈的争论,在鬼话里你会看到茫然的眼神,哈哈
    -----------------------------
    也许吧。不过我前面只是抛砖引玉,想引同好来共同探讨。
    不过,我得出的结果只能发到鬼话。
    因为一摆胡言么。
    后面你就知道了,我想说什么。
    前面讲过,中国自秦始皇烧书之前,已经有很多相关史料失踪了。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踪?
    古本《竹书纪年》的相关竹简失踪是因为上面记载的历史太血腥,太不可思议。
    而同样的事又再度发生。
    《古文尚书》亦是相同遭遇,竹简也同样失踪。
    为什么?因为里面记载的历史太匪夷所思了。
    关系到我们的文明,关系到我们的起源。
    除此之外,我找不到第二个理由。
    @猫爰爰 75楼 2013-05-14 10:06:00
    很好,我也很喜欢看这些,我和楼主的有些想法相同,我也一直觉得肯定还有个我们未知的古文明存在,只不过现在没有发现罢了。只是我懂的没有楼主多,不会像楼主这样的分析。
    保存下细细看,楼主还更吗
    -----------------------------
    更,不发推理过程了
    鬼话只喜欢看简单的
    直接发结果算了
    这样说吧,地球的历史根本尼玛没有46亿年!
    我们都被洗脑了!
    地球的历史顶多3亿年!
    人类的出现,只有最多一万多年的时间!
    碳14法测年代,有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年代不准确,相差非常大。
    我收集了两年的资料,慢慢推理,开始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总是感觉不对,知道我们前面还有个文明,但是我一直不能连接上去,中间有空缺。
    到现在,总算大概能够想象得出来了。
    @基摩刀 82楼 2013-05-14 10:12:00
    你想说long long ago几拨外星人造访地球,改造了地球程序,优化了生物基因,留下了不同的文明,嘎嘎
    -----------------------------
    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直接去看什么外星人就在月球后面就行了。
    @基摩刀 84楼 2013-05-14 10:15:00
    你的推理过程更宝贵,希望也发出来哦
    -----------------------------
    大量的图片,还是算了吧。我散漫地讲。
    我们的“历史”都告诉我们,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3500万年——6500万年前,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 第三纪古新纪。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在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了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火山爆发气候突变这个结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恐龙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的史前时期别说人类还没出现,连史前哺乳类动物也仅仅是以古兽的面目才出现在地球上。

    在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个被称为ICA的小村庄,村庄附近的小山中,有一批雕刻着图案的石头在几年前随着ICA河的决堤被大量冲出来,开始被人发现。

    秘鲁的Javier Cabrera博士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研究ICA石头,在他私人的ICA石雕博物馆里收集了11000颗石头。这些珍藏在Cabrera博士的博物馆里的石头,根据推测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上面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况,恐龙像是一种家畜,或是当时人们驯养的动物。
    通过对雕刻的恐龙和人物大小比例的研究,当时和恐龙一起生活的人类,身高至少有5米左右。

    86年12月25日,《墨西哥太阳报》报道,墨西哥加尔温·塞维利亚博士在他的首都东部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巨人使用过的石臼残片和简易床。头颅骨高50多厘米,宽25厘米,牙齿比现代人大2.5倍,估计其身高在3.5米到5米之间。

    1934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位职员到落山基山脉去采金,在一次强大的爆破之后,发现了一个天然岩洞。他们打着手电筒,走进漆黑的岩洞。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高不及膝的小人,端坐在石凳上,睁着一双死鱼般的眼睛看着他们。两人吓得掉头就跑,跑了一阵,不见小人追来,便又壮胆回到洞中。这次才看清,原来是一具干尸!他们包裹好尸体,送回去进行科学研究。经过X光透视,仪器检测,多项生理化验,公布了关于小人干尸的结论:身高8厘米,黄铜色皮肤,脊椎骨和四肢骨的构造与人类一致,左锁有明显重伤痕迹,身体各处也留有不少伤痕;小人的眼睛比人类大,头盖和鼻子很扁,前额低,那齐整的牙齿又尖又长,与食肉动物相似;那完全闭合的颅骨表明他绝不是婴儿,经检测已有60多岁。

    柏林大学的法兰兹博士在调查墨西哥中部附近的洞窟时,挖掘出一些奇怪的东西。他最先发现地面有一个奇怪的图案,便试着往地下挖。这一挖可不得了,竟挖出了一些小小小小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小小小小的装饰品,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挖到最后,终于出现这些东西的主人,一个小人。这一具骸骨约12公分高,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尸体,因为骨骼的样子已经是成人。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其年代约在五千年前。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国讨伐越国,攻占会稽后,得到了“骨节专车”。吴国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长的骨节,便派使节去请教学问渊博的孔子。使者见到孔子,并不直接说明来意,而是首先问孔子:“什么(人或动物)的骨头最大?”孔子说:“当年大禹召集群神(各部落首领)在会稽山聚会,防风氏迟到。大禹一怒之下便杀了他。防风氏的大腿骨节正好与车一样长,这便是骨头中最大的了。”使者又问防风氏部落的历史,孔子告诉他:防风氏这个部落,在舜、夏、商时称为汪罔,在周时称为长翟(dí长尾山雉),现时叫他们大人。使者又问:“普通人类最多能长多高?”孔子回答说:“僬侥氏(jiāoyáo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高三尺,是人类中最矮的了。最高的人不过是他们的十倍,就算是人高的极限了。”

    这个防风氏,是和夏禹相同时期的人物。
    人类是很奇怪的,生活在陆地上,却具备海洋生物的特征:爱吃盐、身上无体毛、皮下有脂肪、通过眼泪排出盐分、通过出汗散热、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婴儿喜欢游泳……
    你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吗?坦白地说,我不信。根据达尔文的
    理论,人类是从古猿(1400万至800万年前)——南猿(400万至190万年前)——猿人(170万至20万年前)逐渐进化而来的。可悲的是,这条漫长的时间链上,留下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空白期,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空缺400万年,南方古猿与猿人之间空缺20万年。

    这两个空白的存在,导致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法自圆其说。

    后来的生物学家为了圆这个谎言,提出了海猿说。这种说法是根据地质变化来推测的,这个推测和我现在讲的“神话”性质相同。据说在400万至800万年前,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所以猿人们就跑到海里变成了海猿了?若干年后海水褪下,海猿再上岸继续在陆上进化成现代人?姑且不论南猿在海水淹没后适应海洋生活变成海猿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那么在漫长的400万年间,海猿们已经适应了海洋生活在海水褪下之后又怎么能适应陆上生活?适应了陆上生活后为什么不把海洋生物的特征抛弃?从南猿到海猿,再到猿人,总共420万年的时间能发生这么多种变化?

    圆你妹啊!你以为是变形金刚啊!
    记录生物大爆炸的寒武纪化石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发现了,但很少有人能得手研究这些化石(前史密森博物院的 Walcott搜集了数万块化石,收藏在史密森博物院和哈佛大学);寒武纪化石记载表明动物界所有的已知的门(Phyla)几乎是突然同时出现。即是说自寒武纪以来,没有一个新动物门出现。但因这一发现不支持「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生命逐渐进化的这一假说,有关的档案均被视为「谜中之谜」。

    目前看来,被认为是进化基础的生物体基因库似乎不可能储有进化的信息。因为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基因库相差无几,和黑猩猩的相似性高达98.5%,人类和小老鼠的基因库的微小差异(大约只有2.5%左右)根本不可能解释人类与小鼠之间的巨大差异。按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用了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从小鼠在形体上进化到人。且不说人类精神方面的特有性没有了进化的基础,巨大的形体上的变化在基因库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进化的痕迹。有些科学家曾认为进化的信息也许孕育在INTRON的序列中,但最新的有关「垃圾(JUNK)」 DNA的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垃圾DNA的通俗解释─不控制蛋白质表达的DNA序列。这些DNA在基因库中比例最大,但由于不表达成蛋白质,科学家对其功能一无所知。

    过去,科学家不太关心这些DNA 的序列,曾经推测人和其它动物的基因库的区别也许就落在这些DNA序列中。但是Haussler等人发现,大约有超过480个区域的垃圾DNA呈现超保守状态,在人、小鼠、大鼠、鸡、狗和鱼类之间,出现了令人吃惊的相似性。这就是说,如果人是进化来的,这些垃圾DNA至少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了四亿年,因为按进化论推算人和鱼类应在四亿年前共享一个祖先。还有一种情况也令人费解,在解基因库时,科学家发现大约有一百多个基因在细菌和人类出现共享,但在进化的中间生物体中却丢失了。这些基因从单细胞到高级生命──人类被保留下来,说明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既然如此重要,又为什么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呢?  

    随着基因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是一个错误的假想理论。科学家把人类的DNA和非洲猩猩,或者其他哺乳动物的DNA来比较,甚至和果蝇(喜欢吃腐烂水果的苍蝇)的DNA来比较,我们得不出非洲猩猩和人类相比果蝇具备更近的亲缘关系的证明。

    这说明―――人―――不是从猿猴进化而来。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被同时创造出来的物种。

    基因学还显示:所谓的北京人,元谋人等等也都不是我们的祖先。

    做为亚洲人类,被创造出来后要生存,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种植稻谷。
    而现在亦有很多化石出土,证明仅仅离我们顶多8000年之前,还有巨人存在。
    那时候地球的氧气含量与现在大不相同。
    人类,不仅没有越长越长,反而越长越矮了。
    为什么?现在的氧气含量与以前不同。
    而且地球表面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仅仅不到一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是大海!根本没有山!
    那段时间,很多奇怪的人类混居。
    各种各样的人类,都是实验品。
    我们,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小白鼠。
    史前曾经有很多动物,是真实存在的。
    包括我们在神话里面看到的。
    包括龙,包括大鹏金翅鸟。
    包括美人鱼。
    包括水鬼。还有很多奇怪的人形生物。
    @烽戍断无烟 94楼 2013-05-14 10:24:00
    楼主还是发过程,既然上面某位仁兄觉得在这里看楼主帖子的都是茫然的眼神,那楼主更应该让这些拥有茫然眼神的人,能知开头过程结果啊,这样人家才会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你只发开头和结果,那茫然的眼神更茫然了,也绝对不可能得到楼主想要的讨论与讨教。另外说下,好文章不管发在哪里都会有人来看。如果发煮酒区指不定楼主最后能得到的是一堆喷子的谩骂亦未可知啊。
    -----------------------------
    所以发鬼话比较合适。如果要发推理过程,就要发很多相关图片。
    其实我讲过了,你们自己也能搜索到。
    在河南的安阳,出土的商墓里面,有大量的象牙,还有活的大象殉葬。
    在成都三星堆也是同样的情况发生。
    而在西伯利亚,春天与冬天的转变过程是一瞬完成的。
    你们可以自己去搜索西伯利亚。
    现在大量的化石出土已经证明。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28:44  更:2022-04-15 01:39:5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