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微妙玄通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微妙玄通[第1页]

作者:dunyu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语出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微妙玄通”,深微,精妙,幽远,通达。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描述:犹豫戒慎之状,如冬涉川,如有强邻,恭敬如做客,舒缓若冰慢慢消融,质朴若璞玉,虚空若山谷,浑厚若浊水。

    善道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具有多种不同内涵的风貌。曾见一善道者,信手演了一套太极拳,其势磅礴,幽微,稳健,飘逸,沉浑,轻灵,种种不同神韵,莫不俱在。




    如果整体读下来5000言,会感受到,老子的《道德经》,通篇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去描述那么一个“道”的存在,也在描述那么一个“无为”的体证状态。固然后世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会从里面引申出政治,军事,哲学,处事等等含义,但距离“无为”的本初含义,未免有所谓大道流术之偏。

    很多人都会疑惑,老子,究竟发现了什么?我们不妨直接从下面这段老子自己的话来体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二十五章)

    老子发现时空当中有那么一种存在,先天地而生,衣养万物, 周流不息。他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起个名字叫道。

    可见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一个理论概念,或者道路、路径之类的,而是时空之中的客观存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长生”是很多修炼者比较喜欢讨论的话题。从我的认知来看,长生的前提,是天人合一。世界上有形之物终将损坏,唯有“道”,亘古存在,且周流不息。而个体的生命或者说灵性想要永恒存在,也须将自我融于无形大道之中,或者说必须要实现天人合一(古人以天或天道,来指代“道”)的状态才可以。翻过来说,你想保留一个背离于"道",而又长久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且徒劳的。所以也可以说,长生与天人合一其实是一个事情的正反两面,或者说是同一个命题的同义反复。
    这里面其实会引申出来一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当你念念执着于个体生命“长生”之时,是为“有私”,也就是有一己之私的意思,而有“私”,必不可以明性入道,因为天地是无私的,当你“有私”之时,也就不可以与天道相合。故而,想要长生的唯一方法,反而是忘掉自己,忘掉长生这回事。“无私”方可与道相合,实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道德经中的这一章中,专门的描述了这个问题: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生出自我来),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21章

    对于“道”的客观存在性,老子在这一章有很“物理”的描述。“道之为物”,说道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啊,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至于象,物,精,信在这里究竟是什么?这个不太好说,总之呢,是一些非实体的虚无微妙的物质存在。但是从老子的真实感受上来说,却感知到里面有极丰富的内容,包含着极丰富的信息。正因为老子体证到了这个“道”的存在,所以才可以感知“众甫之然”,才可以“不出户,知天下”,就是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究竟是怎样的。靠什么知道的?老子说的很有底气,“以此”,就是靠体证“道”知道的。所以这里面,其实也说明了“道”的一个特性,就是在道之中,自然包含着宇宙万物的一切信息。而作为人来说,本是万灵之灵,本该自然具备与道相勾通的能力,本该可以对这个世界的奇妙感知到很多很多,却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这个能力,甘愿沉醉于普通人的种种情爱欲望的局限中。所以曾经有一位修行高师对底下一众学员说,你没有真正活过。


    老子讲“无为”,但“无为”显然不是普通人理解的什么也不做的意思。实际上“无为”是一种很高深也很微妙的,只有合道之人才可以实现的,特殊的生命修持状态。“无为”这两个字是一个整体的词,不能简单拆开来解读成“无所作为”。道德经里有几处是这样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为无为,事无事”(63章),古人用字是很考究的,为什么要说“为”"无为”?内在的意思也就是说呢,“无为”这件事,是需要去做才能实现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从修持的基本原理来看,“无为”需要达到古道家所说“天人合一”状态下才能实现。只有当修持者与天道相合一,与宇宙整体运化规律(即道)相融,这时候表面上他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的坐在那儿,但实际上,他身上的炁场的运化,已经同时参与了天道整体的规律运化,遍历了一切万物的变动,所以才说“无不为”。所以说道德经所谓“无为无不为”,并不是玩逻辑概念,只是修持者达到“天人合一”状态下的客观描述。(此时应该说已经达到“天人本一”的境地,不再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了)

    故而佛道两家,其最高层次心法均以“无为法”为表述。然而只有善道之人,才可以真正的承载、施为“无为法”,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法”究竟是啥样?其实很难用语言去具体描述这个无形的存在,用老子的原话来概括,即四个字----“微妙玄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开始好像要说“道”,但后面却一直在说“有”和“无”,并且强调,此二者(指有和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的多,现实中人往往注意了天地万物、琳琅满目的各种“有”;而佛道修行之人则似乎更注重修持和把定一个“空无”。而老子认为,两者都很重要,在修行中,需要“常有”“常无”,才能观宇宙之微妙。此处也和佛家“真空妙有”的说法相近。
    如何“常有”“常无”呢? 这里面对应“无中生有”和“化有为无”的两相过程,从混沌中生出“有物”和 “有物”之湮灭入于空无,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现象,而当一个人在个体修炼的生命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无中生有”和“化有为无”的两相物理过程,你说玄妙不玄妙呢?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就像玄幻小说里写的,在虚空之中,直接就拿出一个什么什么宝瓶之类的法器,用完之后,再将它幻灭于虚空,这件事情如果真正掌握了“常有""常无"的心法,那从道理上讲,就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件事情。(当然,老子的修持水平,显然要远远超过一般的法器应用。)
    因此老子说,这是很玄妙的。而且用了一个叠语,说”玄之又玄“,也就是说呢,这个”无中生有”和“化有为无”的过程呢,并不是一次就完事,而是可以不断往复的,有生化通变的那么一个过程。而把这个过程搞清楚了,就可以看到“众妙”之门径,宇宙中的一切奥妙,都能从这里面看出门道来。


    “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第33章。“死”这个字,古体字从“歹(残骨)”从“人”,本意是指形体和魂魄元神分离为死。可见,老子认为“死”和“亡”不一样啊。死仅仅指的是形体和魂魄元神的分离。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分离之后,那个魂魄元神很可能也就在时空的运作中离散消亡了,也就是所谓“亡”。而修行至于一定层次的人,能够“死而不亡”,肉身虽然死去,但元神不消亡,即为“寿”。

    这就涉及到了人的性命层次的提升和生命在时空中的度越。当你通过修行,实现了性命层次的真正跃升,你所能体证到的天地万物之机,你所能获得的时空上的自由度,都远远的超过普通人。这种差距,可能要比人和猴子的差距还大。所以曾经有一位修行高师说“你并没有真正活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可以理解了。而对于时空轮转中生命去向的问题,很多修行门派乃至宗教之中,都有过类似的论述。我想,如果你相信时空度越之事的话,那就应该立刻开启真修行的脚步,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最终到那一日无可奈何而后悔。岂有生前落于俗实,而死后倒有去处的时空度越呢。

    “人之生也柔弱“,语出道德经(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柔弱处上”的道理。又如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章和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遥相呼应。然而,在柔弱胜刚强的阐述上,此处以水比喻,侧重于水处卑下之地,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而“人之生也柔弱”一章,则侧重从生命的弱小,胜过生命的强大这一角度,来说明柔弱处上的道理。让人不禁联想到,事物由弱小变强大的矛盾转化过程。

    这句话另一面的解读呢,其实我倒觉着人的生命确实也是很柔弱的。无论是自然界的风刀霜剑,还是社会中的争斗倾轧,都足以伤害我们的生命。假使同样暴露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有智慧的人类,往往还不如动物的生存能力强。
    对于自我生命脆弱和易逝的反思和警醒,往往会激励人走向修行问道之途。如马钰文集中记载:
    “重阳师父百端诱化,予终有攀援爱念。忽一夜,梦立于中庭,自叹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细磁碗,失手怕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才方省悟。”
    据记载,马钰和王重阳师徒相逢,马钰虽有修道之念,但难以舍下妻子家业,经过一年有余的时间,才立志离家随王重阳修行的。以上这则经历,恐怕亦给马钰以很大的触动。世人为名为利为情爱者多,为身命者少。慧智的人,其实该及早退步抽身,及早打点的。佛家所谓生死事大。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说道对万物、也包括对人的那种控制和约束,像一张宽大稀疏的天网,似乎看不到什么,但却是很严密的,无所漏失的。也许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这种约束,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感觉可能还挺自由的,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修行中,这种约束无处不在。比如从大事来说,死亡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约束之一,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到头来都免不了一抔黄土。再比如一个人社会阶层的跃迁,其实也很难,有些人生下来就是钟鸣鼎食之府,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小康殷实之家,也有人生下来家境难免就贫薄了一些,你想通过自己努力,往上跃升哪怕一个小阶层,也非常非常困难,过去不是说一命二运三风水么,读书努力放在第五。修行中也是一样,功德不到,心性不到,别人可能很轻松实现的状态,你就是实现不了。如果从道的视角来看,众生都在其所在的阶层自在的运动着,但要进行阶层的跃迁,无论是世俗中还是修行中,都不会被大规模的允许,仅有小概率的可能,否则就会导致混乱和无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大多数人之命运,在所谓“汗漫控物”之中,其实也极为弱小,不得不按照某种规定的惯性轨迹运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的含义很深,是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描述。法,这里面有法则,取法的含义。即人法则于地,地法则于天,天法则于道。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地和天,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那个地与天(大气层)。实际上,地是指我们人类存身的这个实物质世界为地,而天是与实物质世界对应的那个虚物质世界。和我们存身的实物质世界一样,虚物质世界里面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存在和极为复杂的物质运动。很多神话传说与功修玄异,实际上描述的并不是实物质世界里面的事情,而是在描述着虚物质世界的事物。只是由于两个世界的基底维度不同,所以从我们这个实物质世界看去,那个虚物质世界的很多东西是虚幻的,非实的存在。而道德经的这段话,是立位于实物世界中的人的观察视角,故而看到,人的存在,主要受到人类存身的实物质世界的规范和限制,故云,人法地。而实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又要受到虚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规范和限制,故云,地法天。道,本为虚无,又蕴含至有,衣养万物而又周流不息,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运化。故而说,天法道。然而,道即为终极的规律,他没有再取法的对象,故而只能说道法自然,即道以一种自在自然的方式,自我运作着而已。十分有趣的是,道的这种自然的运作,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分裂的,无序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有序的,甚至是有灵性的。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道”的原因所在。
    而道德经这句话呢,和道家修炼一般所说的“炼精化炁,炼炁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关联十分紧密。就是说呢,作为一个存身于实物质世界的人,并不能直接的去进入虚物世界维度,而要先通过炼精化炁,炼炁还神,制造一个道家修炼所说的阳神(或云婴儿、元婴等,以其初始形象为有灵性的孩童形象,注意它的物质组成是以虚物质为本底的),然后以阳神(婴儿)为物质基础,再开始进行返还虚物质世界的修炼进程,是为“炼神返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应了修持者功力水平以及时空自由度的大幅度提高。而当对虚物质世界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进入炼虚合道的最终阶段。这和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认识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49章)记得早些年练功时,师常言须“常以仁心度人”。也就是说修行之人,应该常具仁善之心,这样你对外反馈的信号,对外散布的信号,才都是良性的信号,是善的信号。几乎所有修行都注重心性之修,因为如果心性修的不好,你反馈于外在的,就是非良性的信号,甚至是恶的信号;功力越高,反馈的非良性信号就越强,初始的小的心性偏差,也会越来越放大。这样不只对自身有伤害,对外界环境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道德经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心性修炼的角度,应该训练自己,不论遇到怎样的外部环境,遇到怎样的人,都能让自心自性对外反馈良善仁厚的信号,这样才能“德善”。个人认为,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和道家修行关系极为密切的典籍,后面的帖子会略讲一讲个人关于传统佛道修行的浅见,抛砖引玉,期望对大家有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10章)一般版本皆写作专气致柔,而帛书本实际上是“抟气”两个字,抟字,有个提手旁,本意是指用手把什么聚在一起,团成一个圆的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讲“道德”,但在个别处,也讲了一些“道法”的内容,也即道家修炼的法门。比如此句中,相当于披露了道家修炼中驭气以为的一般法门,就是说你通过修炼,已经聚集了很多的气(注意气并非实体,故而老子用致柔来描述),而之后的修持路径,则以将所聚之气化成一个婴儿的形象为正宗(一般初始位于丹田位置)。所以在道家较高层次修炼中,有修阳神(阳神的初始状态亦为一位婴孩形象),元婴等等的说法。当然,很多人也许会觉着这很神奇或者难以理解,但按照人身为一个小天地的说法,在此小天地之中再生出有灵之物也就完全可能了。此处也和前面帖子所讲的“炼炁还神,炼神返虚”的道家修炼步骤密切相关。实际上,阳神(婴儿)之成是道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在体内重新塑造一个由致柔之气形成的“真我”,是实现后继的“返虚”“合道”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关乎于生命在时空轮转之中的承续,并对应了更高的功力水平和时空自由度。遗憾的是,在功修的普及界婴儿炼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失传的。很多走丹道之途的修持者往往走到“结丹”的步骤,后继的“还神”则不知如何修炼,也有极少数人误打误撞进入了类似阳神的修持,但由于心法不纯正,导致所修之阳神在物质构成和时空占位上也并不正宗,给后继的“返虚”“合道”造成了很大困难。就我所从学的古道家传承来看,婴儿炼法幸未失传,且资质心性较好者,可在数年之间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修出一位纯先天之婴儿,应该可以作为道德经此句的真实验证。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8章)一切修持初始,都以“清净”二字为要。然而人于尘世之中,眼观纷呈万象,身囿七情六欲,则不免易为外物所惑,妄念频生,难以清净。故佛家有戒律之规范,五戒十善等等颇为详细。老子道德经则大家风范,只一句“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言初始摄心之要诀。知道人类意志不坚定,很容易被带跑,那就别去看那些能够诱惑你的东西吧!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然而此大道甚夷之路,或者说真正的修行之路,却并不好找,因为此路“无关楗而不可开”。是故,参玄修道之人,茫然不知前路;慧秉颖悟之士,急寻下手之法。在我看来,此真修之路,即佛道两家所言之“无为法”。相比于世间一切有为之法,“无为法”是臻于至善之物,是大全本真之法。而将此“无为法”施之于人,则有所谓“待之甚善”。就是作为“无为法”来说,谁来学,都会得到很好的善待,都会让人有所收益。无为法,即“混沌”,注意“混沌为无”啊。 记不记得庄子里那个小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南海的帝王,北海的帝王,那什么没有呢,什么没经历过呢,来到混沌无为之地,仍然觉着没白来,被“待之甚善”,还要思谋报恩(当然这是这个故事的后半段,还有其他道理)。所以说,不管你经历了多少世俗的坎坷,也不论你经历了多少修行的磨难,来到混沌之地,在清净无为心法涵养之下,自然得其休养,自然得其净化,自然得其解厄,自然得其馈赠,是为“待之甚善”。

    这里所谓“待之甚善”,存在一个自观与他观之别。就是说从你自身的角度来看“你缺少什么”,和从规律从道的角度来看“你缺少什么”,并不会完全相同。常人往往更关注于眼前的、切身的利害,而“无为法”关注的则是这个人一生的命途起伏甚至于包括累世的一种因果牵连。比如一个同门的师兄吧,他对修行练功感兴趣,以求功为目的进来学习,然而从无为法的照察来看,实际上身体已经隐藏着病机,未来十几年之后有性命之虞,那从无为法的协调来看,必然要先解决这个未来重疾的问题,然后再谈功修。还有比如有的女性学员,对修行并不太了解,只是为了协调一下亚健康加入学习,然而不经意间呢,不但身体很快健康起来,原来的夫妻感情不和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协调,这里面涉及的道理很多,首先如果家庭感情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所以你的周遭环境,也本来就在无为法的协调范围之内。更主要的是呢,通过个人的修习,自身的气场微观物质得到提升,物质排布变得有序,实际上在家庭中的位置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老公的地位高,围着老公转,而现在从她老公的角度,怎么看怎么觉着她更有气质,更有魅力了,变成围着媳妇转了。当然,从我看来,无为法本质上是了生死、求大道的高级修持心法,应用在个人世俗生活层面的调整、世俗占位的提升上,已经是杀鸡用牛刀了,只不过是在普传意义上的开方便之门而已。

    佛道两家,都推崇“无为法”。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无为法”并不是一般理解上的修持方法和途径,而是一个很高的修持状态。佛道两家只有真正高层次的修持者,才具备可以演运“无为法”的能力。在“无为法”这个层面上,佛道两家的高级修持具有某种本质上的相同性。金刚经的说法是:“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进入圣贤系列的修持者,都是在演运无为法的。而这里“有差别”,我理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走上来进入无为状态的途径并不相同,比如道家、佛家从低到高走的修炼路径有差异。另一个就是无为法本身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个好像不太容易说明,人们能够理解一个“有”和另一个“有”肯定有差别,但比较难理解一个“无”与另一个“无”也有差别。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我把一个茶杯化无之后得到的“无”,和把一管钢笔化无之后得到的“无”,两者都具有“无”的相同性这没有问题,但又是不同的“无”。当然,“无为法”是沟通万物、合于大道的根本性法门,他的差异性并不是一个茶杯或一管钢笔所能描述,而是和大道演化的不同时空域相关的物理表相。
    “圣人犹难之”。在修行问道之路上,如果总是选择那条相对容易和轻松的路,或者总是很轻易的就得到了一些什么,那就会将很多困难留到后面不得不去面对。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路,恰恰是那条看起来很困难很艰辛的路,能这样一路走过来,根基才能更扎实,后面的证悟和守持反而会更容易一些。故而老子说: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好像很多人对这里的“一”有不同的解读。个人认为,此处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是同样的意思。如果用道家的一般语言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无中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的万物自然演化过程。这里的“一”,即太极。注意,古人所画之太极图像,涵实囿虚,又有阴阳两眼通变,是一个自运有灵、稳定有序的物理存在,故曰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神得之以灵,谷得之以盈。。。等等。就是说天地万物具有了太极的内秉物理运化机制,自然就从混乱和无序之中,从匮乏和缺陷之中很好很完善的走出来了。
    “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这里的“大”,是指“道”,老子说“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排在首,以“大”来指称。“执大象,天下往”,是说,当你秉持着那个和大道相沟通的东西(大道之具象)的时候,天下的众生含灵,熙熙攘攘的都会想要向着你这个地方归往,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好,是生化万物的本源,是真正的家园,是长生久存之地,是涵养根本之所。然后众生含灵来了之后,你也不用怕,并不会象现实中人群一聚集就会发生种种事端,他们来了也都很守规矩,遵守大道的规范,在那儿按着某种陈列排好队,既不会伤害到你,也不会互相伤害,所以说“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这句话是修行的大宗师,对于合道状态下感受的一般描述。当然,这里面的“天下往”,并不是说众生的实体都来了,而是对应众生的灵性(是一种“虚相”,如佛祖所说,众生法相)。众生的灵性,往往要比实体更聪明一些也更敏锐一些,肉身实体则容易被五欲所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就像西游记里面的比喻,唐僧,这个正在孜孜以求修行的人,是“肉眼凡胎”的,相反,孙悟空(代表“心猿”“性灵”)则是火眼金睛的,其实也知道怎么才能去如来佛祖那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翻译: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人们常常喜欢“有之为利”,而老子用了这样一些现实的比喻,来说明“无之为用”。于参修而言,实为妙理。须知,填有填实之处,无有腾挪余地,虽有利然亦有限,而空无之处,乃生妙用。于修心而言,唯当你的心空了,方可生智慧。

    而“三十辐共一毂”这句话,如果参在丹法修持之中,还别有道理。实际上它以一种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了丹法的物理图像。就是作为丹法修持,是在丹田区域凝聚成一个圆陀陀光烁烁的那么一个丹,而作为一种物质的凝聚态,它势必对外形成一个作用力场(其中可能包括以万有引力场为主的各种场作用。)而这个作用力的场强矢量,满足径向分布,如同车轴的辐条一样,辐射向外。而丹法之途走到最高境界,那个实体的丹,反而要将其化无,不再保留(有虚空粉碎的说法),就是说呢,最后这个作用力场的中心,需要是“中空”的才对,才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锻炼。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此句何解?从修炼的角度来说,较高层次的修行锻炼,其身外均有比较有序的气机排布,此身外气场有序排布具有对人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外界的干预能力等等。当然,如果位臻圣人,其身外炁场更与广大时空区域相融相通,身上承担的事情更多,调控影响范围更大,此即为辎重之义。记不记得唐僧取经,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等随身保护,实际就是身外那套气场物质分宫分位,凝而成相的排列分布态的一种隐喻。所以所谓的辎重是指这个,并不是说圣人走到哪都带着粮草器械车辆。因此道德经这章后面接着写,“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就是说已经修至于圣人之位,身上担负着广大时空区域的很多事情,对应尘世中间呢堪比万乘之主了,不可再以身轻于天下,轻率燥动,更不能以这个肉身再去轻举妄动等。
    很多人都对“道”有过各种各样的自我解读,也有不少人宣称已经“悟道”了。但如果真的认真看过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发现,道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理论概念,也绝非简单的某种证得“空无”或“光明”的个人功修状态,而是一种非常宏大的无形的时空规律。很多人也知道,“道”是“无”,但绝大多数人也仅仅止于说到“无”,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来。而“道”作为一种衣养万物、周流不息、自运而有灵的高级物理存在,究竟和天地的变动如何对应?又怎样影响着地球上的万物生态?和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事情有何关系?而人类的种种行为和精神意识又在如何反馈于天道的演运?道家说天地人是三才,这三者是如何有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恐怕在普及修行界,似乎也只有师门老师的帖子里说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古人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真正知晓天道运行奥秘的明师,对于人类社会的种种大事的判断,也是其验如神的。

    《性命圭旨》里有这样一句话,原话是: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就是说”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这种状态呢,是得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原书中是排比句,还描述有许多其他的状态,也都是切关几道要旨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看一下。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浅白,简单来说就是,未来的某件事情,在当前还没有任何征兆的时候,你莫名奇妙就突然的知道了。而且你会发现,当未来到了那个时刻的时候,那件事情也真的如你所感知的那样发生了。
    很多普通人其实也有过这种经历,比如梦到某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场景,也许当时都不是很在意的,但当那件事情和场景真实发生或出现的时候,会一下子就醒悟到,原来自己似乎曾经经历过。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修持者来说,这样的经历相比于普通人可能就更多。
    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究竟是怎么知道的?书里面给出了两个字----”灵通“,注意这个”灵通“可不是市面上迷信说的”通灵“,但究竟怎样从物理上解释这个”灵通“,也是一件不太好说清楚的事情。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模型来解释的话,那么可以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的宇宙万物的演化信息都存在于无形的大道中,只要你在某种条件下,能够与无形的大道有所沟通,那么你就能够感知未来信息,当然其实也可以感知历史信息。对于高层次的修持者来说,对于机境未兆之事的感知,要远比普通人敏锐的多,普通人往往只能偶尔被动的有所感知,感知到的也往往是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同时感知的时间跨度也会受到限制,很多人的感知还很模糊不那么真确。而对于高层次的修持者,往往可以比较真确的感知可能很长时间跨度的未来之事,而且不仅仅限于个人之所遇,也包括对天下大事都可能会有所照察。所以道德经里面曾说:不出户,知天下。这里的天下,不仅仅是当时的天下,也包括未来天下走势等等。而对于机境未兆之事的照察能力,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个人的修持水平或者说合道的水平如何。就像下棋似的,一个人能走一步看两步,另一个人能走一步看五步,那显然后者的水平要高。所以为什么有些国外宗教把有些高水平的人叫”先知“,就是说比普通人要先知道一些事情。当然,可以先知道某些事情,是不是能够对大众说出来,古人有天机不可预泄的说法,这则是另外一个深奥命题的讨论范畴了。

    道德经中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何意?个人理解,其中的一层涵义,是描述了老子在“合道”的修炼状态下,如何应对“道炁”作用的一般物理特性。就是说呢,“道”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弥散态的、超微粒态或者说微观物质“场”态的存在,古人对类似这种微观物质,一般以“炁”来描述。它同时满足现代物理学中微观粒子的波粒两相性,既有波的特性,也有粒子特性。当其显现波动性时,会有“光”,当其表现为粒子性时,是为“尘”;其中含有频域或空间域下的能量集中,让人感到“锐”;也含有频域或空间域中的能量分散特性,让人有“纷乱”的感觉。那在修炼状态中,如何处理“炁”的复杂物理特性呢,老子说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即闭塞口鼻耳目窍穴等等对外门户,挫其“锐利”,解其“纷繁”,调和其"光",随同其"尘",从而自然的达到玄同的境界(无知无欲的混沌境界)。

    德高于能,其能善。能高于德,其能恶。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个人能力的无限提高,并欢喜于由此带来的各种利益,以己之所能,沉浸于世俗的巧取豪夺,勾心斗角,却忽略了那句老话”以德为本“,最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现在流行的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对于修行来说也是一样,而且在修行锻炼的路上,追求特异之功能法术,对个人来说风险更大。古时候老师传法,为什么要考察很长时间,就是要看你这个人在心性德行上是不是过关,在面对各种情况境遇之下,能否保持淳朴的初心。否则轻易的传授,既有可能危害社会,同时也会反过来伤害这个人。真正能让人在修行的路上,走得安全,走得快一些的,是“德”。
    故而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

    以下跟帖,不再局限于道德经的内容,而从古修行的角度,结合自身修习经历以及现代物理学视角,略述修行之浅见,期望有益于同修。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中的一句话,也被修持者们广为引用。但是深入思考的话,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绝大部分的修持者,其实还远远达不到鉴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实修持状态,往往都是从理论上转着弯解释一下,比如说一切都是无常的,或者说本质都是“空”的,或者解释为“相”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所以这句话是对的,从而从头脑意识中“理解”并“认可”了这句话。

    而佛陀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修持证鉴状态,他站在他那个修持位置和时空维度,看到一切真的是虚幻的。怎么理解呢?比如曾经有一位同修,是一位修持多年的老阿姨了,就是有一天做饭的时候,突然进入了一种状态,就是口鼻呼吸都没有了,心跳也没有了,然后她就看她家厨房那个墙啊,不再是原来墙壁的状态了,而是类似气化了的状态,好像可以随时就穿过去。类似这种功修状态,是一种真实证见了“所相为虚妄”的状态。当然,这相对于佛陀层次,还差的远,她并没有证见所有相皆为虚妄,只是偶尔的,从一个比较粗浅的层次上证见了一下,“墙的相”可以为虚妄。

    但是她那个状态,实现起来也很不容易,需要多少年的刻苦功修,不是普通修持者都能达到。对于普通人修持者的自我实践而言,最初步的一个状态,还远达不到证见某物为虚妄,只是能够初步的感知一下,我们肉身眼耳口鼻所能感知的之外的东西,就也很不错。就像达摩祖师传里的说法:看那看不见的东西。而假如一点点这种超出常人的感知都没有,完全就是硬用头脑去理解,那似乎有点。。。,只能说更像是理论家。而且没有自我真实证见的话,基础不牢,真的到那个需要考核的机境中,自己很难欺骗自己,立刻就会关注自己肉身这个感觉非常真实的存在,而忘记了佛祖本为虚幻的教导。而作为师门心法的传承,其实要更进一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人感知点气感啊,光啊什么的。而是直接在“虚境”带人,而人一旦有了在那个时空维度的感知以后,再返回来看这个现实时空,自然的就会产生“一切非真”的感受,算是能够体验一点“皆为虚幻”的初步层次。这种体验,就我个人感觉,对于心性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你真真确确的感知了那个本真的维度之后,再看世俗的种种事物,会从心底里有一种出离心,世间这些东西都是非真的,是虚假的啊。

    从物理的角度,这类似于一种坐标参考系的变换,就是大家如果只是真真实实的活在这个现实时空的坐标系的话,那现实这一切对你来说,就是真的,撞一下墙就疼,掐一把肉也疼。而如果你能从另外的维度,从另一个参考系,反过来看我们生存的这个现实时空,才能有其为虚妄的认知。就像大家看电视里的动画片一样,你本能会知道那不是真的。古人修行有一句话,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样跳出去?唯一的法门是“不跳之跳”。就是你还生活在这个现实时空,这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你的基底维度,你的坐标参考系,已经可以在另外的时空维度了。就像佛陀,当年大家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肉身,而他实际之所修,已经延伸到更广阔的维度了。当然,这从理论上还涉及到多相时空的交参存在,是另一个可待研究的物理学课题。

    对于修行中出现的人体超常功能现象,虽然每每让普通民众所疑惑,也总是被主流科学界所忽视,但其实一直有人在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严肃而认真的实验研究,试图让人们对人体超常现象的认知从玄学中走出来,而展现其科学的风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在知网查一查,还是能够看到很多科技期刊都发表了相关的科学实验研究,特别是在80-90年代气功热时期,其研究的范围,已经从宏观的人体生物电信号,热红外成像,磁场分布等延展到气功外气对人体细胞活性,生物大分子构象等作用的微观研究中去。即使是现在,严新在国外仍然在一些科技期刊上,发表一些气功实验的论文。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从科学的角度对一些更高水平的人体超常功能的研究,如透视,意念致动,远距离感知和操控,乃至奇门遁甲之术等等,天生在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上是个短板。首先,具有这些功能的人就极少,愿意露面做表演实验的更少(功修界真正的高手大师,是不会去做此类表演的),其次,愿意出来做表演实验的人,对这些功能的发挥有时还可能具有某种不稳定性,有点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有时候好使,有时候不好使,在某些环境下好使,在某些环境下突然又不好使了。这是因为人的功力水平和功能状态往往是随着时间和环境动态变化的。由于某种原因如果功力下降了,固然重复不出来,假设功力提高跃升了一个层次,也可能导致之前的功能态被闭锁或者开出新的功能,同时,外界环境因素对实验者心理状态和功力水平的发挥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其缺少可重复性,也让人们对其可信性存疑。比如50年前有个人真的能够实现一种特异功能,也被当时的科学家记录下来,但50年过去了,现在的人已经找不到可以实现这种特异功能的人了,那现在的科学家和民众就会怀疑,是不是50年前那伙人出于什么目的骗大家一把。这也是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不容易被认可的原因之一。
    我想,未来传统修行文化的复兴,仍然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实现一些突破,从而让主流科学界和广大民众认识到这个东西存在的客观性、科学性。
    人的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不要执着于什么财产和权力是你所拥有的,那只不过是暂时交由你来保管而已,也不必把人世间的一切太过当真了,那只是作为人间过客的一种经历。所以古人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你脚下的土地,居住的屋舍,千百年来都不知道易主多少回了,只不过当前为你所用罢了。能真的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活得非常洒脱,不会为财富所困惑,如果摆脱不了这个,就会一直活得很累也很纠结。

    闻道

    下面的故事出自《庄子 大宗师》,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翻译一下:

    南伯子葵问女偊(yu)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面色还像一个孩童一样呢?”
    女偊回答:“这是因为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回答说:“不! 不可以学! 你不是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没有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没有圣人之才。我想用圣人之道教他,或许他可以成为圣人了吧!不然的话,将圣人之道告诉有圣人之才的人,也是容易领悟的。我坚持告诉他,三天之后,他就能将天下置之度外了; 已经将天下置之度外了,我又坚持着告诉他,七天后就能将万物置之度外了; 已经将万物置之度外了,我又坚持着告诉他,九天之后,他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心境就能豁然开朗; 心境豁然开朗后,就能够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就可以超越古今时空的限制; 不受时空的限制,就进入了无生无死的境界。对于决定命运的主宰者来说,它本身是没有生与死的问题的。道对于万物,无不一面相送,无不一面相迎,无不毁坏,无不生成,这就叫作‘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在复杂纷纭的变化中不受干扰而保持宁静自如。”



    "闻道"二字, 在古典籍之中经常出现。 如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里的闻道,到底是听说了道,还是一般所说的得道、悟道,还是听到有道之人跟你描述道,可能古文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而庄子这篇故事里的“闻道”,可能代表了古人最初的含义

    查了一下字典,闻的本义是“听见”,如成语“听而不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闻道”(听见道),这个词本身的境界确实是不低的,就是有谁能真正的听见“道”在说些什么呢,其实很不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很谦虚也很客观,对于“道”这个宇宙的本源、这个极其宏大的存在,多么高的修持功夫,也只是“听见了道在说些什么”,或者说与道有了某种程度的一些沟通。而按照庄子的说法呢,“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等等这么多的个人功修状态的实现,最终的目标不过是为了“闻道”而已,就是为了和大道有所沟通,听到一点“道”在说什么,或者说感知一点“道”里面的极为丰富的信息。所以,古人是很谦卑的,知道自己相比于“道”来说很渺小,而今人的说法则一整就是“得道”了,“悟道”了,似乎把自己放在了与“道”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个人感觉是有点不妥当的。而这里面另一个层面的道理是,“外天下,外物。。。无古今,不生不死”等等一系列个人功修状态的锻炼和实现,无论在人看来多么神奇,在自己看来多么自豪,但也仅仅是闻道的预备步骤,也就是说呢,更高层次的修持高度的定义标准,并不在于实现了哪些个人功修状态,而在于与“大道”沟通程度的深浅。


    对于道家修炼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气功锻炼来说,微观物质的气(炁)的摄取和培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后面一切修持皆以此为根基的。然而,去哪里找到那个炁,怎样去获取那个炁,又如何运化那个炁,这些至关重要而又难以逾越的技术性问题困扰着广大的修持者,特别是对于无师自修的人来说,靠典籍文字和自我摸索很难找到明晰的路径。同时,对于(气)炁来说,也有品阶和组分的差别。比如古人有“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的说法,就是说呢,先天气和后天气同样都会给人造成如同饮酒入醉的感受,然而先天气和后天气只是两种大类的区分,在实际中,气(炁)的存在状态、品阶和组分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参修者而言,虽然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体感身受,但却不容易搞清楚自己锻炼的炁具体究竟是怎样,而这却关乎于后继修持的路途应该怎样去设计的重要问题。而且,在当今的生活环境中,已经很难去寻找类似古代的洞天福地去获取高品阶的炁;修持者所能摄取的,往往是跟自身原有的驳杂气场物质同类型的同品质的气,难以获得更纯正更高级的炁,这也就极大的限制了修持者最终走向大成的可能性。这其实也是师门心法普传的重要意义所在,心法绝不仅仅是文字口诀,而是包含有功法历代信息的、丰富的、高品阶的炁的运化。在心法涵养下的修行学习,已经没有了怎样去获得炁的千古难题,而只存在功法给了你东西,你能不能接得住、守得住的问题。而后者唯一的取决于你的心性是怎样,如果心性不行的话,即使给了你纯正的“炁”,也会被你的妄乱自性所耗散、浪费掉,甚至用功力去干了不好的事情。而如果心性过关的话,则可以一步一步的非常顺利的走向更高层次的修持。对于心性优良,襟怀天地的修习者来说,当你可以将初一部分的炁运化保持得很好,也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炁的培炼,这其实是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过程。当然,心性的磨练和守持也并非易事,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说法。个人觉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古来高级修行传承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是真实不虚的,因为前提条件是他在真传心法中已经解决了生命和物质层面的”炁“的培炼。但是如果普通人没有解决心法层面的炁的培炼,单纯的去研究“心意用工夫”,则容易走向脑思维、头脑意识参功,成为理论研究者而非实修实证。
    “天道有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在世俗社会中是这样,在向道修行之中也是如此。在一步一步的向上修持中,和在社会中的工作岗位类似,你需要达到这个位置对你心性和功德的要求,才能够很好的呆在这个位置上,如果状态守持的好,做的比较优秀,则有可能向下一个阶梯跃进,而如果做的不好的话,达不到这个位置对你的要求,所谓“德不配位”的话,你还可能掉下来,掉到一个更低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修行确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道理,就像一个大企业或者一个管理机构,他需要先能提供出一些空闲出来的岗位,下面的人才有可能提升上来,如果没有空闲的岗位,虽然你这个人很优秀,那可能也只好先呆在某个位置。在历史上,真正跻身圣域,进入大道演化阵列的人是很少的,同时存在某种时代性,比如在某些时代,整个修行界都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会有更多的人走向高层次的修行,而在另外一些时代呢,似乎参与修行的人以及走向高层次修行的人都会少一些,修行界整体处于一种比较沉寂的状态。换句话说呢,一个时代是否能够有很多的人进入合道系列的高层次修行,其实也是受到天道演化规律的某种限制的。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代,应“天人演化之需”,才会造成了修行界人才济济的一种状态。就像历史上在王重阳全真教修行兴盛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预言,就是在后世会有一个“万朵金莲一齐开”的时代,就是说到了那个时候呢,会有很多人走向高层次的修炼,从而行度人济世之举来造福天下的。而当今的时代呢,恰恰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口,在人类整体还在向着物质占有贪婪追求的时候,在整个世界可能面临着某些不可知的危险的时候,真的需要更多的人走入正宗修行的行列,在古修行文化复兴的浪潮中,用华夏文明的瑰宝为芸芸众生做出物质科技力量所不可替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获得其他历史年代难遇的修行度越的机缘。
    勿以自性为师。绝大多数人的所谓“修行”,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以自性为师”。比如说你读佛经也好,读道经也好,通过读经得到了自己对修行的“主观认识”,然后以这个“主观认识”为原则,来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在你看来,你是在虔诚的按照佛法(道法)的指导去做,但实际上,你是在“以自己理解的佛法(道法)”指导下去做,以“自性”为老师的。注意呢,这里说的“自性”,又并非证悟状态下活泼灵动之本性,因为你还远没有达到那个境地,只是基于你常人的业识知见,心中所生之性而已。而你以此“自性”知见,来指导自己的功修实践,充其量能指导到一个什么状态来?是很值得怀疑的一件事情。而生命修行的那条本真的路,并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修行问道是一门认识自我,认识宇宙的学问。作为一门学问,需要的是“客观”的精神。这种“客观”从何而来?或者说正确的认知从何而来?我想,或者你真的达到了某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从那个深邃的时空本性中反馈回来给你一个正确的体悟;或者你就谦虚的承认自己还不行,需要一个“明师”,来时不时的教导修正你一下。但是据我观察,现在很多人在修行中,往往都很“主观”,甚至比较固执,经常是脖子梗梗着,自己这个就是对的。这也和修行中常说的“贡高我慢”有关系。
    而在修行的路上,其实层次划分是很明确的,不同位置的区分也是十分严格的,和现代人提倡的自由解读,自由认知并不一样。就像佛家的法会,佛祖往中间一坐,开始讲法,四周的菩萨,罗汉之类的,只有恭敬学习听法,没看见谁跳出来说,佛祖你讲的不对,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因为佛祖站在那个层次上,他与外在时空信息的沟通,他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就是要比其他人更准确,更宽广,更丰富。而现代人,有时候意识不到这一点,听到一句“众生皆有佛性”,就有了极大的自信。那我也有佛性啊,我和佛祖肩膀头齐为兄弟,科学精神不是应该敢于质疑权威吗?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当然不一定敢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哈,但其实心里多多少少是有那样的思维模式存在的。这可能也是“平等”“自由”等等深入人心的现代意识在传统修行文化之中的误读之一。

    个人目前所从学的呢,是一个古道家的心法传承。一提到道家修炼,大家印象中往往就是炼炁存丹,但是看你这写的吧,好象各种东西啰啰嗦嗦的还挺多,这还是不是道家功法修炼了?说这些东西有啥用?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师门之所传授呢,既然说是大全本真之法,既然说是问寻大道之修,那么也就意味着它内容涵盖极广。它里面既有道家修炼的基础性的东西,比如先天炁的锻炼等,也有明心见性、了生死大事等较高层次的修持步骤;既有对于个体生命的时空流转和度越的解说与照顾,也有对于天道演化与人类整体生存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涉及古修行心法对于人的本源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涉及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于生命、对于时空的阐释等等。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古道家的高层次心法传授没有问题,但是从语言表达上,往往又涉猎甚广。原因就在于既然是研究“大道”,那就不仅仅是身上练一点气的事情,于此相关的宇宙与生命的一切重要命题,它都会涉及到,所以也称为是“天人之学”。此处留个人联系方式,企鹅 叁贰一伍陆二久漆叁灵,对修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交流。
    马祖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道一曰:“图作佛” 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道一问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道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五灯会元 . 南岳怀让禅师》
    看到国学版讨论这则禅宗典故。“磨瓦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是流传很广的禅宗问典,记得很早以前就接触过,看到这个帖子又回想起来。我想这个问典应该有很多角度可以去解读,比如第一开始我读到的解读是,形体上的坐只是假相,只有心念不起,自性不动才是真的坐禅修行,这也和禅宗“顿品”和“渐品”区别的要义相关。
    也有人解读为,坐禅需要“如法”修行,即需要按照佛家的法理要求去修,才不会空费功夫,这样解释也不无道理。从古修行的角度,我想更进一步,修行需要“得法”而不仅仅是“如法”。这里的“得法”,是指真正的得到明师正法的心法引带和涵养,在无为心法的涵养沐浴之下,那个坐,才不是枯坐,不是无源之坐,其实这时候,形体上的坐与不坐关系并不大,无论行走坐卧,始终有法随身,有炁随身,在对修行者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修行修证有提高的同时,也自然的对外在环境有一种“恩泽四布”的良性干预效果。此为善法,亦为功德。
    很多时候都说,人一生的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为什么说冥冥之中?是说决定人的命运的那个高阶信息,似乎距离我们过于遥远,十分飘渺,难以感知和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高阶信息并不记录在我们的肉身之上,而是记录在我们那个在时空中轮转的性命本体之上,不容易为人所发现和感知。而在生命轮转的过程中,我们很看重的肉身,其实并带不走,反而是那个记录的高阶信息能一直跟随着你。而真正高层次的修持,当存累代之德。也就是说呢,他会在你的性命本体之上,记载下对你十分有益的更高级的信息源码,从而让你在累代的轮转之中获得更好的际遇,获得更优的生命存在状态。就像佛家不是有类似的传说吗,说你在多少世前遇到佛祖,诚心念了一句佛或者供养了佛祖,那么会种下多少世后的善缘。而对于高层次心法传授也是同样,如果你能胸怀众生,此生精进,实现某种更高维度的时空度越,是为最佳状态;即使实现不了向更高维度的度越,那你在这个时空的累代轮转之中,也同样获得了十分有益的高阶信息源码,从而种下累代之善缘福德。
    普通人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一般是通过文字或者图画,这是一种二维(平面)信息。在修行中,往往也会于定境或者睡梦中有所谓见景见象的,这也相当于一种二维信息的接受,这种修行信息有可能来自于你所学功法的设计,比如你修到哪个层次,就会自然的看到一些你这个功法特有的景象;或者来自于你与自己所从学的体系相沟通时,所感受的修行信息,比如佛法修习者有时会看到菩萨相等感应;当然也很有可能来自于你对于外在广大空间丰富信息的一种直观感知或者来自于对你个人生活小环境的人事物的信息感受。当然,这种二维信息或者有的人还能够看到三维立体信息,本身携带的信息量并不很大,而当修持者进入到某种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则有可能在一瞬间接受到宇宙大宗量信息,从而在刹那间明白了很多很多事情,但你又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种大宗量的宇宙信息包,已经无法简单的用文字和图画的二维信息来表达,你只能是知之而已,难以为他人道。这也是千古以来,修行首重“顿悟”,首重“顿法”的原因之一。宇宙之中的奥秘和知识,无边无涯,通过文字和图画的渐进学习方式,是一种“很慢”的“笨”方法,而只有通过这种“顿”法,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这里面也在说,修持中之所谓“顿悟”,并不仅指对于本心的证悟,也包含对于外在无穷无尽的宇宙奥秘之证鉴,这也是“人天本一”的基本原理所约定的事实。

    不少人是从对生命有限的敬畏中走入修行的。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或者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亦或是略感疲惫的中年人,有一天因为某件事情,或者是亲友的重病,或者是熟人的离世,突然警醒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自己余下的生命也同样是一个有限的时日,不禁就会感慨人生短暂易逝,敬畏生老病死的自然铁律。于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各种办法,延缓甚至停止自己的衰老进程,实现自我对于生命的掌控。当然有智慧的人,不会选择去打美容针,而是会逐渐聚焦到各种修行锻炼的方法,通过内养自炼之道,实现延年益寿。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男子是按照八八之数,女子是按照七七之数,也就是按照年龄八(七)的倍数,身体逐渐的经历出生、成长、强壮、和衰老的过程。而从先天的角度看,人身之先天卦象,作为人体生命的更本质的调控,从一开始的先天全真状态,也会经过那么几次演变,演到最后成死绝之卦象,那么对应这个人的后天生命,也就接近死亡了。而修炼延寿本质的含义,是要延缓甚至逆转(当然逆转极难)这个进程,比如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9次的先天状态演化,正常人每一次演化需要8年左右,那么他的寿命就是72岁左右,而你比如从30多岁开始练功,将每一次的先天状态演变时间,延长为15年,那你的总寿命,就会增加30多岁。如果这个人修得极好,先天状态演变一次的时间,延长到几十年,那么从后天身体的外表来看,这个人也就接近于驻龄不变了。而其实呢,人真的修到了这个状态,实现了人身衰老进程的长延时调控的时候,古人的说法是“禀此遐龄,悠悠无竞”,也就是说你已经获得了一种生命的极大自由,可以无所争竞的悠悠然度过岁月。而当人炼到这个层次的时候,相反的,已经不会考虑如何再活更长的时间了,一整活好几百岁腻烦不腻烦呢?同龄人早就没了,一看周围都是自己重孙子辈的人,一点共同语言都没有啊。所以,在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时候,就不如收拾收拾,接着去探索自己的下一个生命旅程。这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当人不能掌控自己生命的时候,会追求延年益寿,而当人已经可以实现延年益寿的时候,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唐朝女道士白日飞升一事,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神奇,也流传后代让众多修道者所羡慕。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件事情?还是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就是说从物理学的角度,需要解释清楚作为一个100来斤重的人,怎么能够克服地球引力往天上飞。作为定性的解释,这里实际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先天炁的轻清性质,就像古人那句话所说,清轻者上浮而为天,先天炁本身有克服重力向上浮的特性。实现飞升,需要身上摄取大量的先天炁,从而超过体重,这个女道士长期辟谷,导致后天肉身也比较轻,应该不到90斤吧,同时又由于某种机缘,大量的获得了先天轻清之炁,从而实现了飞升的状态。另一种方式则是利用实虚物质的湮灭能的释放,这满足爱因斯坦质能转化关系,E=mc^2,但是这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同时就像核反应一样,很难控制。比如功修界常说的虹化现象,就是后面这种效应造成的,一下子能量太大,直接把肉身烧没了,变为一道光。所谓飞升或虹化等,虽然给围观群众造成了轰动效应,也一直作为一种神迹所流传,但从功修的角度,这样做是不是合理还值得思考。如果能在保留肉身生命的情况下,实现功修的圆满和对道的证悟,那似乎没有必要非要把肉身生命消灭,比如老子,比如重阳祖师,比如释迦牟尼,等等,都没虹化也没飞升。而如果是由于心法不全,以至于在大量物质或能量来临时,无法有效控制,导致了肉身生命的消失,那么,怎么评价这件事情也不太好说。当然从飞升或者虹化者本人来说,也未必就不好,或者他那个灵性在接下来的生命轮转历程里面,也许会有更好的修持前景。但就普通人来说,其实并不太能接受,很多人修行不是还追求延年益寿么,好吧,明天告诉你你可以变为一道光,或者可以肉身飞起来10公里高空,无论说的多好,也意味着你的身份证将要注销,设身处地想一下,你是不是也会有点害怕:)
    “旧时王谢堂前燕”:人的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不要执着于什么财产和权力是你所拥有的,那只不过是暂时交由你来保管而已,也不必把人世间的一切太过当真了,那只是作为人间过客的一种经历。所以古人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你脚下的土地,居住的屋舍,千百年来都不知道易主多少回了,只不过当前为你所用罢了。能真的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活得非常洒脱,不会为财富所困惑,如果摆脱不了这个,就会一直活得很累也很纠结。

    “善人之宝”当今的世界,即将进入一个剧烈变动、调整的时期,从疫情开始,很多之前你可能根本意想不到的事实,一个接着一个走到你面前。在这种情势之下,很多人心里是“不安”的,这种感觉很微妙,你其实还并没有遇到什么足以改变你现在生存状态的事情,但就是隐隐觉着不踏实,有焦虑。这其实是人的灵性在某种大势即将来到时自具的一种反应。而规律大势如滚滚洪流,就像大洪水要来了,它要洗刷一切,个体的生命面临此等状况往往是感觉无助的、脆弱的。你不知道怎么办好,但你知道如果还是按照自我过往的生活轨迹惯性继续,好像是不行的,所以你才会"不安"。那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去面对?不妨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就是说,老子认为呢,真正能够护佑你的,其实是”道“。你只有真的顺应了那个道,顺应了那个规律,或者用古修行的话说,你需要和天道的运化有某种正向的勾通和反馈才可以,而非以自性为大,继续强己意而妄为。所以功法也曾经说过,即使你并非为志于修行而来,而只是普通人愿意在此有德之地涵养净化,也自然的会对未来的运途有非常良好的顺化和协调作用。对于明智的人来说,还去谋逐金钱权位干啥呢,人生求一平安足矣!

    “女性的修行”:虽然一直以来男性修行者的比较多,但也从来不乏优秀聪慧的女性,发自内心的对修行感兴趣,想要步入真修之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然而呢,又有很多流传的观念说法限制了女性的修行,比如认为女性修行慧根不如男性,女性要转男身才可以真正修成等等。在修行门派的选择上,不少女性也为之困惑。欲学丹道之法,又恐有斩赤龙之相;欲学藏密之途,又听闻可能需要与上师“双修”;欲修中土佛家,被告诉女身成不了佛。难道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也要在修持界重演?

    修行万流归宗之处,乃宗一无形无相,从这个道理上讲,原本男女修行不应该有差别,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有差别,是因为很多修行宗派在功法设计上,并非立位于无相之相,而是立位于有相之路,既然有所相,自然亦有所障。从我所从学的古道脉修法来看,其本立位于道后之修,空无之境,所以并不存在女子修行的障碍。比如,功法不走实丹之途,所以女性并无斩赤龙等肉身反应,而走“虚丹”之途,直入先天之境,避免了修行上的弯路。从同道学员修法的情况上来看,相反的,反而是女性学员进步的更快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我觉着有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女性心理性格上往往要比男性更坚韧,有韧劲有耐心一些;女性更直观更感性一些,更容易直接的信息沟通而没有头脑逻辑思维的障碍;从生理上来说,因要生育后代,故而身上携带先天物质往往比男性为多,更容易与先天之境相沟通体证。更深一步的原因,老子所言之“大道”,原本就有“贵柔守雌”的基本特性,所以女性更容易勾通于大道无形,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

    “ 我”是谁?:禅宗有一个著名的问典,师父在点度徒弟的时候,要问一句“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对于"我是谁"的参悟,可以说是禅宗修持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对这个问题的追索,也引领着很多人走向见性明心之路。
    禅宗祖师们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的涵义其实是想告诉你,这个肉身的你,这个掐一把就疼的你,其实并不是真的你,否则就没必要再去研究“我是谁”了。而当你意识到了,一直以为的这个“我”原本并不是“我”,那么基于这个“我”所建立的一切价值理念、一切情感束缚,会一下子轰然倒塌,只剩下原本纯朴自然、无牵无挂、无限自由的你。

    “因缘聚合”:从某个角度来说,心法传授也是在道的规律下的某种因缘聚合吧,既有老师出来传法的因,也有学生过来学法的缘。只有很多人想学法,但是找不到老师教,固然不行;只有老师出来讲,没有学生过来听也不行。因此某个高层次心法能够面世普传,也必然有时代规律大势的深层次的缘由在。在规律大势的推运之下,时代会造就出那么一组人出来,引领众生,济世度人;同样也一定有那么一些人,心底里的灵性突然萌动觉醒,不惜越过千山万水,也一定要找到那个本真的所在来学习。
    “自性的美丑”:普通人,往往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形容貌,因为外貌之美丑不仅自己可见,别人也可见,是人在尘世之中的“脸面”和“标志”。而自性之美丑善恶,似乎可以隐藏在内,众人不可见,自己也可以装作不见,得过且过。
    其实自性的美丑,别人也并非看不见。因为相由心生,那层表皮的容貌自然会受到你自心自性的长期影响而呈现你内心的丑恶或善良;同时呢,所谓日久见人心,熟悉你的人,通过你的为人做事,也能够比较容易的看清你的心性如何;而对于较高层次的修行者,更是可以通过望人身外色炁,你的心性如何一望可知,一览无余。
    我常想,若人的内心赤露于外,并以某种可见的形象展示给众人,那大家也一定会十分在意自己的自性是美还是丑的。因为一看别人身上那个炁场,挺透亮挺有序,一看自己,有的地方不知怎么黑黢黢的,看着挺脏,此皆因自性阴私鄙吝恶毒所成。那我带着这玩意怎么见人,别人一眼不就看出来了吗?到这个时候,也许就会明白修心的重要性,着急于怎么能先给我的自性美美容,把那块脏东西给我先除去了。
    正途修行,无论佛道,早就指出来修心的重要性,也指出这个掐一把就疼的你,这个十分在乎胖瘦美丑的你,并不是那个本质的你。能懂得修心的重要性的人,也即是愿意给那个自性真我美容的人。若能将自性修得完善,那这个现实中的你,也许还不是特别漂亮,但必然是散发着光彩和正能量,让人不由得钦佩和羡慕的。


    看到有佛家的版友谈到“觉知”。个人理解,佛家的觉知,更多的强调向内在的觉知,比如观照自己的念头,觉知空明的境界,觉知心中所生之般若智慧等等。而师门的修行,却兼含向内觉知和向外觉知两个方向。所谓向外觉知,不仅仅包含我们眼可见到、手可触摸的现实世界,更包含非眼睛之可见,非双手可触摸的极为丰富的、多维度存在的物质与信息,他们实虚交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真实的世界。而对后者的觉知,对功修来说也许更为重要,就像达摩祖师传中所说: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道的事情,才是问道。对于参学者来说,对外觉知的优点则显而易见,首先你会对修行更有兴趣一些,因为你感知到了普通人感官无法触及的奇妙世界;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因为你感知到了现实世界背后的那套信息,你的认知参考系改变了,你的“世界”不再仅仅是现实中的得失荣辱,好和坏的标准也不再是你原来常俗固有的观念,因此,从“修心”的角度,你的心也就很容易的自己转变过来,不再靠单纯的自律、戒行、或者理论说教。比如我自己吧,曾经对某些事物很感兴趣,而有一次梦境中,真实见到,那些现实中看似华丽的外表之下,本质上确是脏污,丑陋的形象,梦里吓得我立刻跑了。有的时候事物背后的信息真相真的并不是外表看到的那样子,就像西游记里,唐僧总把妖魔当好人。

    真正的修行要找明师。什么是明师?涵义有很多。既包括对功修的奥义是明白的,也包括对万物自然的规律是明白的,等等。然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对来从学的学生能够看的“明白”,既包括客观层面的,比如你这个人的健康状况,身内、身外炁机流转分布究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毛病,会导致什么问题;也包括主观层面的,你这个人的心性到底如何?有哪些缺陷等等。更进一步的,像师门的老师,对你这个人过去的历史乃至生命的来历,以及未来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命途运途也会有所照察。只有对学生看的“明白”,才能够提供合适的功修指导以及身心协调。否则难免空谈理论,以盲导盲。为什么很多从学者,在初入师门第一次指导后就十分信服呢,除了身心上的功修体验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老师能针对你的各种问题,把你的情况说得明明白白,你一听确实是那么回事,自然就有所谓心悦诚服了。

    如何看中医的五运六气?中医治病,不止是孤立的看这个人怎样,而是要动态的把人放在天地之气变动的大环境中去看。而五运六气则讲述了“天”“地”大规律的周期性运化。这种天地之气的变动规律在高层次道家修练(天人合一)中是能够直接照察的,而据师门老师所言,黄帝内经所言之五运六气规律,是古人对那个时代天地之气变动的规律性的一般总结,而现今的每一年的天气地气的实际演化,已经不完全和古书一样了。
    “在世事中历练”、“在尘世中修行”,现在好像成为了一个修行界的通用语了。近读全真七子之首马钰文集,有这样一段话:
    世人执古人句一联:先须历遍人间事,然后搜寻出世机。于理未尽其善。世事无涯无了期,若言历遍却成非,不如识破都无著,自是通玄达妙机。
    看起来”在尘世中修行“的说法,在那时候就已经流行了,而马钰指出了这个理论的局限性。曾经知道有一个人,自幼修练,功夫极高而又道基深厚,后奉师命出世传法度人,不得不每日接触世俗杂事人情,渐渐觉着受到世俗的干扰而损坏道基根本,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闭关远俗一阵子,才能很好的保持身上传承的那个本真的东西。我想说,人家自幼修炼根基如此深厚,尚且都不得不花精力去抵御世俗的干扰,凭什么一个普通人敢于说在世俗中修行呢?当一个人说要“在尘世中修行”的时候,心底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往往很多人心理的重点其实是在“世俗”,而非在“修行”,甚至是假借修行的话语来点缀世俗,美化自己。这恐怕恰恰说明难于放下世俗种种吧。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放弃世俗来加入专职修行是不现实的,但是你起码可以做到尽量的“远俗”,远俗而得清净,培道基。而不是全身心的去拥抱世俗,那样只会无有了期的。

    禅修可以净化身心,陶冶情操,增益健康,亦能开启本源之智慧,感应修行之神奇。一般的禅修,往往是去寺庙中静坐数日,虽可获得片刻之安静,然而须臾又归世俗喧嚣,道基不稳,净心难觅。且若无明师正法之引导加持,所谓禅修,亦成枯坐,难有效验。其实呢,虚空之中没有距离。高水平的修行明师也可以在虚境中引带心法,进行修行的教学。对于参加者来说,也不必非要等放假,居于家中亦可有时时沐浴于心法涵养之中,身心受到净化和陶冶,不良信息得到顺化与协调,增益人体健康,涵养性命本源,还可感受诸多修行玄妙之处,如人饮水。此为物理之作用,非迷信之妄传,真实不虚也。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里睡觉,梦见一个巨大的金人从西方飞过来,在寝宫里飞绕,第二天,汉明帝将这件怪事告诉给了文武百官。大臣傅毅说:这是西方信奉的神,叫佛,就像陛下所梦到的那样,是吉兆。汉明帝于是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才有了印度高僧白马驮经,佛教从此传入中国。

    在修行领域,奇异的梦境,往往是一种高阶信息的传递和作用,投射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以梦境的形式浮现。这个东西很震撼。比如有极少数学佛的人,接触了佛经或者去了某个寺庙之后,突然就梦到菩萨,佛金身相等等,从而立刻产生实信,就此走向学佛的道路。道家修持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起从学古道家修行的同修,也经常有梦境的感知。其实,从修炼的角度,武林门踢你一脚,给你踢个跟头,或者说气功给你发点气,让你感觉哪块热乎一下啊,这属于质量、动量型的低阶物理宗量的作用,从水平来说,还比较粗浅。而让你以梦境的形式感受到某种信息,则属于某种高阶物理宗量的作用,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功修领域才能做的事情。

    当然,并非所有梦境都是这种高阶信息的接受。实际上大部分仍然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常俗梦境;也有一部分则属于自性妄念的某种幻化成梦,如果是理智而清醒的人,应该能够分辨这里面的区别,但也不乏有人,以自性幻化之梦境为真,从此走向迷信,甚至疯癫的道路上去了,可叹可悲。

    “即死即活”:大家都知道王重阳是自称“活死人”的,什么叫“活死人”?就是你说我活着,我已经死了;你说我死了呢,我这还活着。实际上是一种“即死即活”态。就像曾经有同修在静定之中,进入到那么一种状态,突然发现口鼻呼吸消失了,一摸脉搏,连脉搏都摸不着了,你说这人活着还是死了?当然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普通状态,没有一直保持。但这种“即死即活”的状态呢,在修行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一旦你的修炼能够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可想而知,你对于生命的调控,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你既然可以“即死即活”,那“生”和“死”对你而言已经不是一个界限,或者套用一句老话来说,叫“我命由我不由天”。高层次的修炼,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就在跟你玩这个“不生不灭”“即死即活”,玩这种“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的边界状态、极致状态,你迈进门来,你固然错了,你退出去,你又错了。很难言传,只可意会。

    医道之源,和古道家内修之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更深入的来说呢,是古道家参究天人之学的过程中,具体应用于人身诊疗(此其小者)乃至协调天地人三才演化(此其大者)的实践。可以说,若无人身内修实证,便无医道的神妙疗效,中医医理亦只能流于外相皮毛。
    如扁鹊从学于长桑君故事,并非神异传说,而是古医道的真实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隐或显。其中多少逸士高人,显则度济天下,隐则参究人天。而师门以古道家之修行心法普传,数年来从学者各有真切体证,无论从涵养人体正气,增益性命本源,强身健体,开智发慧,乃至身外炁场排布有序化,协调顺化命途之机等,皆颇有实效。其中,另领古医道一脉,基于问道修行之实证实参,从人身经脉,身内身外实虚物质组态,以及天地自然环境,实虚两相时空物质周流运化(五运六气)之角度,披露黄帝内经之真意。对学者领悟医道本源和精髓,提高中医治疗实效极有裨益。



    “交 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对周围的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一件事情,交付给某个人去办,就是放心的,觉得他一定能把事情办的比较好,而交给另外的一个人呢,心里会觉着没底。那为什么会选择交给第一个人?因为你认可他的德行和能力能够匹配这件事情的完成难度。
    而功法的学习,何尝不是老师的一种交付?很多人以为功是炼出来的, 是靠打坐,站桩,靠汗珠落地摔成八瓣儿炼出来的,固然从比较粗浅的层次上,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但从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功修意义上来说,功并不是靠形体动作炼出来的,而是老师的一种交付,交付给你了,你是不是能够守持、运化的好,那同样也要看你的心性、功德是不是能够匹配得上,是不是那块料,会不会有负于老师交给你的那个东西。而现实工作中做好一件事容易,但守持好一个高功心法,却不那么简单,他几乎需要你具备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如果有一些尚不具备,那就不得不通过修行磨炼自己培养和获得。这也是高层次修持特别注重“修心”的意义所在。


    “自寇自盗”语出红楼梦“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庄子)。
    人其实是一种很“矛盾”的事物,一方面我们很害怕别人偷盗走自己的东西,所以总是会很小心的防卫;另一方面我们又很感兴趣于自己偷盗走自己的东西。
    自己偷盗走自己什么呢?当胡吃乱喝,纵欲熬夜之时,我们就偷走了自己的健康;当为了追逐名利身心疲惫却不知休止时,我们就偷走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当将自己好不容易练了点功力,就去研究术法神通炫耀于人的时候,我们就偷走了自己的精炁。
    而且古人说“盗”而不说“偷”,“盗”有“抢劫”“劫掠“的意思,意味较重。就是说呢,人对自己自性的一种戕伐,用心用意往往很重,伤害也很大。佛家不是有“刚强众生”的说法吗,就是这伙刚强的“人”,难以调伏,不光对别人,偷盗起自己来,对自己下手也是挺狠的。
    很多人也许会说,我没有偷盗自己的东西啊,我不过是消耗了一些自己的精气神,但我同样获得了啊,获得了食色欲望等的享受,获得了金钱,名誉或者权位等等。所以我觉着,对古人所说的“自盗”,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里面的所谓“自盗”,实际上是人的“客我”对“主我”的一种偷盗,或者说是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假我,对于本源本性的真我的一种偷盗。在这个过程中,客我肉身获得一种暂时的满足感,而元身主我则已然匮乏贫缺了。
    师门古修行的锻炼,修的是什么? 是修炼一种自具圆融的满足,一种放下物累的潇洒,一种复返婴孩的纯朴,一种身心澄澈的净化,一种命途顺随的安然,一种身心康朗的方法,一种天人相应的玄妙,一种融入无涯的豁达。
    “先机”人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早晚晚都会经历各种离别和放舍,一开始可能是亲戚长辈、父母双亲的渐次离世,然后孩子会长大成家,离开自己的身边独立生活,再后来会退休,放舍下曾经投入心血的工作和荣誉,再后来。。。,而当临终之时,在病榻之上,不管心里是多么不舍,还是已经淡然,最终会放下自己曾经在意的一切人和事,撒手而去。一切曾经的牵涉和联系,在生命中遇到的人事物所寄托的所有情感,都会被时间无情的斩断,你不想断也不行,你有情没用,你不断情,天断人情。
    从这个意义来说,佛道修行,则是主动的提前一步,先让你“放下”。因为反正到最后,你也不得不一 一放下,那还不如从第一开始就先放下。这样,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由和主动。真的修行,并非消极和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一种生命的积极和主动。就像道家修行,都知道有“元神离体”“阳神出关”的说法,为什么非要训练人体内元神的离体与归舍?其实你如果不修行,普通人当生命终了之时,那玩意也会离体,只不过离开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身归那世去了。而功修之人锻炼的,是我要先能主动的操控那个东西的离体与归来,这样,你在面临生死大事之时,相比普通人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即使不谈生命玄奥,在明师指导下的正宗修行,也起码也会有培护身体健康,祛除隐藏病机的作用,避免到老了百病缠身,自己和家人都痛苦,这都是修行让人获得的生命的先机。就像佛家所说,人生有所谓“苦”,也有很多的无奈,但天地生人,其实也给了人机会,可以提早退步抽身,给自己一点提前量,开始真正的修行,从而获得生命的先机,掌握生命的主动。
    “脱离物质的束缚” 当人被创造成这样一个形体之后,会牢牢的记住这个物质的身体,怎么样也不能够忘却,同时也就有了一己之私念。而基于一己之私欲,在世俗的环境影响下,又不断的在现实中去谋取更多的物质存在,如金钱,房舍等等。
    当然,获取一些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是必须的。然而就像庄子所说,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维持自己的生存其实并用不了那么多的物质财富。但在贪欲的勾引和世俗的攀比下,人类往往超出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去谋取更多的外在物质。
    这样,我们的灵性,也就逐渐物质化了。“嗜欲深者,天机浅”,我们不再具备本该具有的,对外界虚信息的感知能力。悖论在于,人在物質束縛之下,总是無法領會。人脫離束縛,就會明白一切。
    所以正途修行都让人清心寡欲,当从心底里放下对物质外在的贪求,当心清净无染之时,自然能够逐渐感知到时空之中那些本真存在的东西,不再“肉眼凡胎”。人体就像一根灵敏的天线,立在大地之上,本来应该普天下一切电磁波都能够接受到,之所以我们感知不到,是我们的心,不干净了,眼目,被屏障了,天线也就失去灵敏了。

    人的修行,皆有所谓发心。所以有“愿天下人皆有善心”,或者“众生无边誓愿度,无上佛道誓愿成”等说法。初始的发心,关乎于自我对于未来修行程途和角色的约定,就是你在这天地间想要占据一个什么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但凡正宗高级修持,实际上都约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修行之发心,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天下众生的福祉而去做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心里有一种冲动的利他性的人,更有可能修得比较圆满。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说教,而是“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基本原理所约定的客观事实。你既然是想要实现与天下万物相融相合的那样一种状态,势必不能够再执着于一己之私利。所以老子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探索文字之外的东西

    普通人的学习,大多是从书本文字开始,进行知识的获取,逻辑的思辨。 然而在修行的路途上,欲见性悟道,本质上却是探索文字之外的东西。
    就像达摩祖师传中所言“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问道。
    高维空间

    不只存在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空间。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那里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无穷的宇宙秘密。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奇才,尼古拉.特斯拉,他有很多超越时代的发明,他认为:我的大脑就像一个接收器,太空中存在着一切东西的核心机密,他是我们知识和灵感的来源。我没能瞭解这个核心的众多秘密,但是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印度著名数学家,拉马努金,一生记录在笔记本上数百个公式,没有经过任何推理,但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而重要的,他自言是在梦中有女神直接告诉他的。
    高维空间中有丰富的存在,从我们的视角去看,多为超微粒态,场态的,虚态的物质存在。人的内在,原本可以和高维空间相连通,可是不知为何,我们绝大多数人丧失了这个能力,沦为凡夫肉眼。有不少人会有奇异的,但很真实清晰的梦境,这在有些情况下是高维空间信息在头脑中的投射。
    当更多的人,具备高维空间的信息感知能力,我们会懂得更多,并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高维空间也不止一个维度,这其实是一种现代科学语言,而传统修行语言,往往用多少多少重天,仙佛之境等等语言去描述。
    百川汇海

    众生含灵,所有的修行,最终路向何方?向何处去?

    我们说,万流归宗,百川汇海, 所有的河流流向大海才是最好的归宿,当然那里也是我们的本源。也即道德经所说的“道”。老子说,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不管你在世俗多么荣耀多么有权势也好,都不如坐进此道。

    一切修行,不管你的起手处如何,有从气功健身练起的,有从道家周天开始的,有从佛家参禅修定入手的,不管开始是怎样,随着修行的持续和认知的深入,或早或晚都将认识到,你的最终目标是在那个万流归宗处。一切正宗修行,也是以修持者接近“道”的程度,作为修持层次的客观标准的。

    “我”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以手执戈之相,手里拿着兵器。所以执着于“我”相,必有争斗,防卫,隔绝,局限,排他等种种情状,难以避开。不谈修行,仅从我们普通的生活来看,执着于“我”相,过于强调自我,自己当然并不会开心,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而舍弃“我”相呢,汉语也对应一个字“舒”,“舍”“予”(予,自我)也。内在的涵义是当你能放下自我,舍我之相的时候,则能够实现一种舒展的,舒适的状态。因为放下那个狭隘的我的局限了,自己的心胸就能够扩展开来,心性上更加舒展,包容,也更加自在,自然。
    曹溪法乳,一滴清凉

    禅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曹溪法乳,一滴清凉。是说当年听六祖讲法啊,听众就像饮到乳汁,只要一滴,就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愉悦之感。

    其实现在流传的“佛法”的含义呢,过于宽泛了一些,就是大家把浩如烟海的佛经里面记载的文字和理论,把那些佛学的概念和思辨,把那些具体行持、参拜念佛的方法,就认为是“佛法”了。于是有人争论,到底哪本经是释迦牟尼的话,哪本是后人伪托的。

    固然,这些佛学的文字理论是当年历代祖师所传,也承载着祖师们的“法”。但是也要注意呢,这些文字和话语只承载和占据了祖师们所传佛法很小很小甚至万分之一也不到的部分,而文字和话语背后那个无形的东西,那个无形的作用,才是佛法本质的东西。就像释迦牟尼说的,吾有“正法眼藏”,为什么要用一个“藏(cang)”字,就是说我本质的这个东西是隐在后面的。

    真正佛家心法的含义,是指祖师传递给弟子的,那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内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也难以为语言描述的信息传递。所以能够给听众造成那种沁人心脾的真实的体感身受。而假如一个普通人,即使把六祖坛经背的滚瓜乱熟,再去对众人宣说,大家也可以想象,那个效果是远远达不到六祖的效果的。同样一句话,普通人来说就味同嚼醋,祖师说来,就可以点度人心。

    如果利用现代的红外或紫外光成像技术,去给当年六祖传法时照一段视频的话,一定会发现这种从六祖到听众的能量传递,当然光成像所能显示的,也仅仅是那个佛法信息传递的一小部分的呈现。

    现在,关于修行的“知识”,可以说很廉价了,不管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在网络上,书店里,到处都能找到,以至于普通人也能随口说两句佛家道理,一些世俗的心灵鸡汤也往往引用佛经的话作为依据,虽然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也有很多人,以经书的文字理论为“真”,以自我思辨意识为“师”,希望靠自我摸索,自通于大道无形,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而接下来的,作为高层功修界对于世人的度化和引领,一种必然的发展结果,是真正的心法传承,会披露于世。这些文字的知识现在不是已经到处都是了吗,那偏偏弄出一个没有文字的心法教学来,就让你站在这,或者在家坐着也行,也不用说什么话,心法作用下,就自然有那种清风拂身,天霖加临,法乳清凉,沁人心肺的感受。这是较高层次修行体系的“心法”本来的含义。是真实的物理作用,润物于无声,度人于无形。
    神通

    一般人受到神话传说以及小说的影响,容易把神通想象成某种基于肉身的特异能力,比如发放外气,天目透视,空间移物,甚至隐形遁相,飞天入地等等。而这种基于肉身的特异能力,在修行领域并不属于“高级”神通。比如在西游记里(西游记里面披露了很多修行的道理),孙悟空的个人特异能力最强,七十二变,火眼金睛,腾云驾雾等等,但是面对如来佛祖,其实层次差了很多,只能俯首。而如来佛祖呢,你看他并不表现这些低级神通形式,而是以其他形式显示超常能力。比如很重要一点,佛祖静坐在那,即可以知遍周天之事,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种“知” “道”的能力,而这种超常能力,要远比表现点个人特异能力要“高级”的多。佛祖还有点度人心的能力,能让人解脱顿悟。

    很多人也许觉着这些没什么“用”,但在修行领域,这些才是高级的能力。因为意味着这个人对于修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肉身形体层面,而进入了与天地万物同在,遍历天下万事万物的层次,同时也能洞晓人心之微。可谓具有了从极宏大到极微渺之事物的感知和作用的能力。而在历史之中,佛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为了取信于人,一定也是显现了他那个层次的超常能力的。绝不是如同现在的某些大师们,空谈理论,空谈心性,以盲导盲。举个六祖坛经中的例子,神秀派弟子志诚去六祖处听法会,六祖当时就知道说: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其灵机如此。当然,这种一般人事之机的感知,并非十分高。明师所能感知的远超于此,乃至可以进入对人类社会整体,以及天地大尺度运化之事的照查。
    《六祖坛经 · 行由品》读后感

    曾经细细读过《六祖坛经》,“自性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等诸法语,惊为妙理。其中第一章“行由品”叙述六祖求法得传衣钵的经过,波澜起伏,更是不知看过多少回,就是只论文学上的精彩程度,也足以让人为之赞叹。 之后亦四方参寻,于道家、佛家、炁功、内家拳乃至西方灵修等等,多所经历浏览。切慕见性悟道之机,访求明师真法之存。后幸遇师门,参学古道家心法。乃知天下之修,万流归宗,其理不二,其源本一。然此法宝坛经,未尝离于枕侧,偶一读之,每有感悟。这里试述《行由品》一章之感。未见全豹之貌,略记一斑之窥,冀抛砖而引玉。
    1 常生智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惠能在未接触佛法之前就很有悟性和智慧,坛经中记载,他给客人送柴,听到一个人诵读金刚经,自心一下子就开悟,于是即前往五祖处求法。见到五祖之后,亦禀告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所以惠能一出场,就似乎有一种不学而知的天赋,即使没有接触过佛法,但是心中也能常生智慧。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很多其他人读了很多佛经,打坐了很多年也难以实现他的状态?也许有人会说六祖慧根好、悟性好,福德深厚等等理由,但从物理客观存在的角度,这种说法未尽其善。从古修行的视角来看,这是由于其原本先天所带来的微观物质(炁场)组态就很高级也很有序,已经接近一种佛家开悟状态所必要的身外微观物质排布状态,才能使得他在未接触佛法之前,在这种身外物质场与心的自交参反馈之下,也能自然的有一种自心常生智慧的状态出现。从功修的角度,虽然惠能并没有修行修炼,但人家先天带的那套物质排布,就已经是很高的功修层次了,而后天从出生之后,又一直处于一种艰辛贫乏,于世卖柴的生活状态,这种贫苦艰辛的生存状态,又有利于保持其先天的那套东西,不被伤害耗散,如果出生于富贵奢侈之家,走骄奢淫逸之途,恐怕还很容易损害了他原本的先天状态。
    2 自心如镜

    在五祖的考核下,神秀与惠能各自呈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见性之言,流传千载。然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亦并非毫无价值,若能自心本净,则此心可以如同明镜一般,朗照世间众生法相。只不过神秀给出的方法错了,靠“勤拂拭”是不行的,擦是擦不干净的,今天擦干净,明天又染上,此处擦干净,他处尚留存。只能是“本来自净”才可以,即所谓顿法。
    3 密付本心

    正如五祖所言,自达摩大师东渡,禅宗的传承,乃 ”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老师与徒弟之间是”以心传心“之法。近代禅宗之修,多崇尚自悟自解,其实从达摩到六祖时期,上一代祖师对下一代继承者的”心传“ ”心印“也非常重要。高层次的修持,都有心法的传承。在很多人的想象之中,“心法”是一种文字口诀,或者是一些动作、呼吸、意识调控的方法。其实“心法”二字,不那么简单。即便说文字,动作、呼吸、意念的方法是心法的话,那么它也是非常初级的心法,或者说叫“自修的方法”更合适一些。严格意义上的“心法”,是修行老师和从学者之间的一种“传承”,既有老师的“传递”,也有从学者的“承接”。那么传递和承接的是什么呢?对于高层次的修行来说,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或形体动作之类的表象,而是内里内涵的一些无形的东西,用现代的语言说,是高级微观物质(炁)、能量、和信息等等的一种传递,这才是本质上的,重要的东西。老师将这些东西传递给从学者,才能保证学习者能够按照历代传承的心法所约定的路径,一步一步的安全的走上来。
    4 命如悬丝

    六祖得法得衣钵的过程,是比较凶险的,书里的说法是“命如悬丝”。这里面,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固然有修行上的闯关登圣所导致的某种的危险几率,但是书里并没有明言;坛经中主要描述了世俗中对于禅宗衣钵的功利性追求所导致的凶险。因为那个时候,获得五祖的认可得到禅宗衣钵,也意味着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和权力。本来禅宗的修行,是一种至真至善的追求,是出世间法,但很遗憾的是,一旦这个东西进入世俗,和世俗的利益有了不得已的联系,立刻就被其所染着,连五祖自己有时也难以控制得住,坛经中说,惠能得法后,几百人追击而来,就是想要夺取所传衣钵。五祖深深的了解这一点,所以自从发现惠能是个好苗子之后,就一直暗暗的保护他。第一开始惠能刚来,就让其去破柴踏碓,不引人注意;后来惠能和神秀各自呈偈,明明神秀写的未见真性,五祖还是夸神秀写得好,抹去惠能的偈子;后面传法之时,更是三更传法,不令人知,传法结束,亲自送六祖走山路到江口。说到这里,不免觉着哀伤,世间至真至善的东西,有时却又那么柔弱,往往容易被世间刚强之徒所伤害。而传承这个东西的人,自己所承受的那种压力和危险,恐怕是别人所难知的。
    5 汝为第六代祖

    五祖弘忍,三更时给惠能授法并传衣钵,人皆不知,对惠能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和一般的修行学法者不同的是,惠能作为第六代祖,除了参法悟道外,还肩负着五祖的重托,肩负着禅宗传承的重要使命。我想,当惠能听到五祖的这句嘱托时,心里一定升起了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古时候的师徒传法,往往意味着性命相托。从老师的角度,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历代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到我这结束,一定要找个人传下去,将法传给你,将一种人生的精彩给了你,但也将一副艰辛的重担给了你。从徒弟的角度,当领受这个东西时,则是完完全全的将自己的后半生交了出来,交给了宗门的心法传承。从惠能后来的人生来看,他没有辜负老师的嘱托,经历各种艰险,在猎人队中避难十余年,终于出来广传佛法,而令禅宗大兴于世。五祖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要善自护念。也就是要惠能自律,你已经肩负着重担,不能放纵自己,要好好护持你自己的心念,从而保证你身上承载的那个“法”不变质。所谓证道固难,守道弥艰。人在世俗之中,如果不能好好护持身心,也很容易退转,守不住那个本真的东西。第二,广度有情。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就是说六祖的责任绝不止是简单的将禅宗心法传下去,而是要进行普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学习禅宗心法。应该说,并不是所有修行宗派都有普及传授的责任的,也有很多隐传法脉,而历史选择了禅宗在那个时代承担普传责任。这一点其实是从达摩祖师开始,当他不远万里东渡之时,就已经约略的感知到了这一点。第三: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最后才说到禅宗自己心法的传承任务。“流布”二字,是“流传布散”的意思。似乎预示着禅宗心法的传承,未来会是一种枝叶茂盛的传承方式。
    6 曹溪法乳

    六祖惠能在猎人队中,避难十五载,方才时机成熟,开始弘法。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曹溪法乳,一滴清凉”。就是说当年听六祖讲法啊,听众就像饮到乳汁,只要一滴,就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愉悦之感。其实现在流传的“佛法”的含义呢,过于宽泛了一些,就是大家把浩如烟海的佛经里面记载的文字和理论,把那些佛学的概念和思辨,把那些具体行持、参拜念佛的方法,就认为是“佛法”了。于是有人争论,到底哪本经是释迦牟尼的话,哪本是后人伪托的。固然,这些佛学的文字理论是当年历代祖师所传,也承载着祖师们的“法”。但是也要注意呢,这些文字和话语只承载和占据了祖师们所传佛法很小很小甚至万分之一也不到的部分,而文字和话语背后那个无形的东西,那个无形的作用,才是佛法本质的东西。就像释迦牟尼说的,吾有“正法眼藏”,为什么要用一个“藏(cang)”字,就是说我本质的这个东西是隐在后面的。真正佛家心法的含义,是指祖师传递给弟子的,那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内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也难以为语言描述的物质和信息传递。所以能够给听众造成那种沁人心脾的真实的体感身受。而假如一个普通人,即使把六祖坛经背的滚瓜乱熟,再去对众人宣说,大家也可以想象,那个效果是远远达不到六祖的效果的。同样一句话,普通人来说就味同嚼醋,祖师说来,就可以点度人心。而真正的高层次心法传承,在心法作用之下,自然就可以让你有那种清风拂身,天霖加临,法乳清凉,沁人心肺的感受。这是较高层次修行体系的“心法”本来的含义,具有润物于无声,度人于无形的真实物理作用。
    过去修道讲要有“法地财侣”,修行不完全是形而上的存在,需要一些现实的条件,比如安静的地方(地),经济支撑(财),有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道友(侣),当然最重要的还得有正确的方法以及引领的明师(法)。
    个人觉着,修行求悟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寄托,而是需要尽力去做的事情;修行也不是今生枯木死灰,而寄托于渺茫来世,而是一个活泼泼的,有生机的,温馨所在,今生的努力可以实现确定的进步。
    逆运之运

    修习师门心法以来,梦境也改变了,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总是能梦到接近20年前上大学,上研究生那时候的事情,并不是一种旧事重复的回忆,而是似乎回到在那个时候又重新经历了一些近似的场景。于是相信老师说的,学习这个功法能将法身(内涵生命)往年轻时代推。
    从个人对功修的理解,这是一种逆运之运,为什么过去有修行能够返老还童的说法呢?时间是有方向的,我们这个实物质时空的时间,是从过去走向未来,这是一种顺行之行,而修炼所习之虚物质(先天物质),它在实物质世界中的时间序列则是从未来走向过去,是一种逆运之运。古人有“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说法,也提到了这个原理,就是说:要知道过去(数往),只需要知道时间的顺行过程就可以了,但要知晓未来,则需要应用到虚物质时间序列的逆运特性。当然,在修行中,让我们这个肉身实体返老还童对于普通修行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师门心法作用下,让那个“法身”变年轻就相对很容易了。在法身修炼成果之下,再通过肉身返修,也应可以达到肉身的延缓老化,乃至驻颜不老,甚至肉身往年轻里转化的可能性。
    功修界常说一句话,说“顺则凡,逆则仙”。从时间意义上的逆运之运,或者可以给出这句话在某个角度上的内涵。
    悦服

    近日特别注意了一下很多同修在刚入门时,老师第一次回复贴子进行指导的情况。老师将学员的当前身体状况,心性状态,身外气场运化状态,内里五脏六腑气机有问题之处,乃至将来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一一指说明白,并且分析身心之上出现那些问题的成因(环境原因,心性原因,甚或先天遗传原因等等),都清楚明白的指出来。学员一下子就十分信服,因为老师说中了很多自身内在隐藏的问题,同时又觉豁然开朗光明,因为老师在帮助协调自身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未来希望之路。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学员,一经入门,就心悦诚服的跟着老师的原因吧。无论是对于想要求道求悟的修行之人,还是对于想要协调自己身体问题的普通人,真正的找个能看得明白的“明师”,其实都很不容易。

    在一般修行普及界,大家往往更关注功力,功态,功能,功景等等,而不注重“占位”。什么是“占位”呢?如果说修行之路,是一个登天之梯的话,那么处在不同的阶梯位置,就是“占位”。
    一个功法有一个功法的占位,虽然佛道两家修持门派众多,但是清楚的提到自身“占位”的功法极少。 大家更愿意以一些心性理论,神奇现象,特殊功态,治病效果等等,作为对一个功法的介绍和评价。而从正宗修行的意义来看,既然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所谓万流归宗,是合于大道,那么评价一个功法的“占位”,应该以这个功法的当前心法层次距离道之本源的远近来区分。
    某一个具体的修持者,也有他自身的占位。众生芸芸,各有其位。是不是功力水平高,一定就占位高呢?这个也不一定。就像说这个人是个勇夫,力量很大,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并不一定比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好。作为众生灵性之存,都有向往更高级生命形式的内在愿望和动力。为什么千古以来,修持界都向往神仙真人之类(佛家也有西方净土之说)的另外维度的存在状态呢?就是有智慧的灵性,本心里都知道,那里的占位要更好。当然,一旦将一个人赋予了一个形体之后,用佛家的说法,本性是有所谓“迷”,心性上也会受到所处外在环境的约束而容易随波逐流起来。
    占位者,占了一个位置也。即使在世俗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道理,本来都是同样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差不多,给你放在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上,放在一个可以得到锻炼和成长的位置上,那么你最后走向成功的几率就大;给你放在一个仓库保管员的工作岗位,虽然你可能兢兢业业也付出同样的努力,但最后走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几率就小。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保管员工作不好,从修行的角度,你有一个稳定的、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淡泊名利,不去和那些扰攘之人掺和,还是一件好事。
    同样的,作为一个想要修行问道、完善自我的修行者,有一个学习的平台,有一个学习的位置也十分重要。就像现在的家长,千方百计的都要买个学区房,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好的学校学习,没听说哪个家长给孩子说,买本书自学吧,都不难自己研究就行。但是在修行领域,本来应该更重视,更谨慎的“性”“命”之修,很多人却在拿本书自学,试图自己拿自己的身体做生命实验。老师曾说,功法学习的位置很珍贵。就我个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一方面是指“无为法'的心法真传之可贵,一方面是指学员在心法涵养之下,沐浴在那个东西之中,身心所能得到益处,以及在道场中所得到的”护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则是提供了一个”积累功德“的平台。所有明智的修持者,都知道”功德积累“的重要性,就是你的功德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怎么打坐站桩再怎么参研心性都修上不去,天道是公平的。而积累功德,并不是简单的做善事,帮助他人,给乞讨者一碗餐饭等等(这些,达摩说过,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而已),而是要顺道而为的去做一些事情,做当前的天人演运需要你做的事情。而这,也是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位置的。需要一个和天人演运能勾连上的那么一个平台,你加入其中去做一些什么,才能够完成天道所要求的功德积累。
    先天一炁

    很多了解传统丹道修炼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采“先天一炁”的重要性。而一般的说法呢,是要在无念阳举的“活子时”,在实现了某种虚空清净的状态下,去采取那个先天一炁进入体内,再去进行炼化。实际上按照这个炼法来说,要实现起来是需要相当苛刻的条件的,首先你怎么去实现那种真正的清净虚空的状态?又怎么自我去判断自己已经实现了这种状态?同时你采取到体内呢,无外乎来自于你身外场携带的物质,或者是你周遭环境中的物质,你又如何保证这种物质就是纯正的“先天一炁”?所以说其实靠自我的探索,实现真正的先天炁的采取和锻炼,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只有极少数人在某些极其特殊的条件下才能修得正宗。而一部分人,即使实现了某种“采取”状态,往往采取的物质也很驳杂,以“后天”之气为主。当然后天之气,也能造成真实的体感身受,但在延寿长生等实际益处上,不如先天炁。同时由于从第一开始就没有走上一条正宗的修持道路,使得后继的“返虚”,“合道”等向上的修持,机会十分渺茫。

    其实对于师门心法传授来说,那个先天炁的解决很简单,就是直接将师门道场中那个纯正的先天之炁引带到你身上就可以了(那玩意本来也并不是靠你自己就能练出来的),也不必再去等候什么活子时,你现在时时刻刻都在先天炁的“沐浴”之中。当然,师门心法传承,是系统且丰富的,并不止是先天炁的锻炼,但这是一个基本的物质上的基础,是和人的修炼以及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

    当从师门的东西中暂时出来,反过来再去看传统丹道修炼的时候,既感慨于古人在进行生命修炼的探索时,那种艰难性;也更加能体会到师门传承的东西的那种珍贵性;同时也认识到高层次功修心法的重要性,人们苦苦求索而难得的东西,其实原本在更高层次心法下, 是可以轻松的得到解决的。对于修行来说,这也许就是“得法”的重要性。其实这里面还有“大道规律”对人类的限制性,就是当历史还没有到那个时机的时候,很多高层次的功修秘密是不可以向外披露的,你只能去苦苦求索。所谓的“普传机缘”,对修行的人来说,是千年一遇的几率。
    白马非马

    前贴提到,环境之中的炁是比较杂的,特别是在城市喧嚣环境之中。所以直接从身周环境采气,大概率并不能获得纯正的先天一炁。而师门心法,则是在道场中,勾连天地直接设置出一个无为法的炁场运化区域再进行教学。同时,在从学者身外亦携带一套先天真炁的物质场运化,从而使得修炼者始终沐浴在一个好的局域环境中。此亦功修中“白马非马”之理之一义,将白(炁)施加给那个马(凡人)后,马便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旧的马,而是合白与马,成为一个崭新的“白马”。所以为什么从学者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有一种生命焕然一新的感觉,就是因为你的物质场组态改变了,成为了一个崭新的“白马”,而非原来那匹旧的凡马了。

    注:“白马非马”是公孙龙子五篇论著之一,在功修中另有奥义。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2-07 15:02:03  更:2022-04-18 19:04:0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