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后妃秘史 之七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后妃秘史 之七

作者:招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在乱世渐平时——宋太祖赵匡胤之母之妻(附后周两朝后妃)
    
    
    一、在路途中缔定的姻缘
    一场大雪带来一段天降的姻缘。大宋开国皇帝因此降临人世。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常山一户姓杜的人家,主人杜爽的妻子范氏生下了一个女儿。杜爽范氏夫妇前后共生养了五子三女,这个女孩虽是他们的长女,却被家人称为“四娘子”,这大概是一个按照排行得来的称呼。
    杜家世居常山,不但家境殷实而且世代好善,在四乡八里很有声望。就在杜四娘渐渐成长的同时,人世间也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唐王朝结束了,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时期,中原大地征伐杀戳四起,各路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群雄逐鹿乱纷纷。杜四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成人了。
    大约是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的冬天,一个年青人从保州(河北保定)的家乡出发,打算去外头谋个前途,没想到才过定县,就遇上大雪不断道路雍塞。青年孤身一人既饥且寒,只得奔到杜家庄院门前避雪。杜家看庄的家人素知主人乐善好施,也就有样学样地给了青年些充饥的饭食和睡觉的地方。大雪一下几日不止,青年也就在庄院上一直耽搁了下来。几天相处下来,家人发现这青年虽然衣履简朴,却状貌俊伟言谈谨慎手脚勤快,不象是寻常人家子弟,便向主人杜爽报告了此事。
    杜爽听了家人的叙述后很感兴趣,立即与青年见了面。果然一见就觉得确非凡品,很是心爱,便大力挽留他多住些日子,当成贵客款待。
    青年在杜家庄一住月余,与主人相谈甚欢。杜爽也渐渐弄清了青年的来历。原来这青年名叫赵弘殷,虽然落魄,却也是个官宦之后。他的曾祖父赵朓在唐时曾任县令之职,祖父赵珽也官至御史中丞。然而祸福变迁,到父亲赵敬少年时,赵家就已经没落了,幸亏赵敬胸有大志,硬是重振了家业,甚至还做到了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的级别。自赵敬死后,赵家又再次一落千丈。但赵弘殷虽是一介平民,仍然没有忘却祖宗的荣耀,也期望自己能够象父亲那样重新白手起家。这一次他就是打算去投奔河北郑州的赵王王镕,谋求前途的。
    杜爽听了这番话,又经过一个来月的仔细观察,对赵弘殷本人和他的家世都刮目相看,认为他绝非池中物,不但终有出人头地之日,而且还能成就大事业。于是杜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赵弘殷招为女婿,将自己年方及笄的女儿四娘子嫁给他。
    就这样,一场大雪为赵弘殷带来了一段姻缘。
    这场姻缘的缔结,想来也招得了当时族人乡里们或多或少的议论,对于杜庄主贴钱嫁女,招这么一个前途未卜、家世也口说无凭的借宿少年为婿的行为,恐怕有不少人认为杜老头儿不是疯癫就是受骗上当了。没准还有更多的人捂着嘴偷笑,幸灾乐祸地觉着杜四娘子是“米箩跳进糠箩”,等着看富家小姐是怎么折堕的。只是这些人怎么都不会想到,这场联姻是杜爽此生最明智的决定,他将因此成为大宋开国皇帝的外祖父。
    由于被老丈人认定是人材而轻易财色兼收,似乎是老赵家的祖传好运。
    赵弘殷的父亲赵敬青年时在保州老家过布衣平民日子时,同乡刘昌便认定他是个人材,也平空将个女儿嫁了给他。这位刘小姐便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母了,身后被孙子追封为“简穆皇后”。如今赵敬的桃花运在他和刘小姐的儿子身上再次重演。赵弘殷原本只是想来避一场雪,不料却得了一个多月好吃好喝的招待,还白得了一位上好的妻子和愿意大力支持自己奔前途的富实岳丈。这等好运简直就是天上掉了金元宝在头上,直到今天也足够让许多奔波劳碌却还是办不齐结婚生子物质条件的男人羡慕得两眼发绿。可见话本小说里美人儿带着钱财向穷小子投怀送抱的好事也并不全是秀才们的白日梦。
    
    赵弘殷求取前途的步伐并没有因为贪恋新婚之乐而停顿,婚后不久他就加入了赵王王镕的麾下,杜四娘子从此跟随丈夫开始了她颠沛流离饱尝乱世艰辛的婚姻生活。
    乱世中成就事业的人往往都是有真本事的,赵弘殷就是一个例子。他很快就以骁勇善战得到了王镕的注意,因此得到了更多更大的表现机会。终于有一次他率五百骑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不但立下战功而且得到了李存勖的赏识,成了李存勖的属下。此后赵弘殷的前途就算是踏上了路,虽然屡有波折,虽然王朝更替频繁,他的功名还是步步向前:后唐时任飞捷指挥使,后汉时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时任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死后还得到了后周皇帝追赠的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之职。总之是当兵吃粮,改朝换代只当是换个上司,谈不上什么殉国死节忠不忠心的话。
    然而在赵弘殷转战疆场开拓功名的同时,做为妻子的杜氏却生活得很不容易。赵弘殷初入军伍时收入微薄,杜氏拖儿带女生活异常艰辛,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的长女(追封陈国长公主)与长子(赵匡济追封邕王)都先后夭折了。等到丈夫有了些功名,虽然温饱无忧,但夫妻仍不免聚少离多。因此直到成婚后的第十年,即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二月十六日,两人在洛阳夹马营(可能是军营休整处)生下次子赵匡胤。自赵匡胤出生后又过了足足十二年,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十月七日,两人才在浚仪(开封)的官舍中生下第三子赵匡义。八年后才轮到第四个儿子赵廷美出生。在赵廷美之后,杜氏还生过一个儿子赵光赞(夭折,追封夔王)和一个女儿(后封秦国大长公主)。
    算起来杜氏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则有三子一女。而这四个儿女中,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赵光义)的出生前后经过在史书上留下了神乎其神的记载。据说当杜氏产育赵匡胤时,产房中有赤光绕室,还有经宿不散的扑鼻异香,与寻常产房中的血腥之气大异其趣。赵匡胤因此还得一个小名叫“香孩儿”。这香孩儿不但化血腥为异香,还一生下来就遍体金色且三日不变。十二年后赵匡义诞生时更不同凡响,不但重演了一遍哥哥投胎时的节目,而且还格外加重戏码,产房中的赤光如云霞般蒸腾,香气不但绕室,而且还香遍整条街巷。果然皇帝就是皇帝,初次亮相就端的与小民投胎之时大不相同。
    
    
    
    二、闯荡乱世
    还在新婚中的赵匡胤离开了家,为谋取前途而闯荡天下。最终,他投靠了郭威,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投靠的人很快就要成为皇帝,而自己也将成为皇帝。
    
    在王朝频频更替、一家人随着丈夫职务的变迁四处迁徙的日子里,杜氏由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逐渐变为一个性格坚毅有胆识见解的成熟女人,她治家严谨循礼,对儿女的教育也很上心。不过作为军人之妻又身在乱世,她的教子方式当然与读书人的方式大有不同。
    赵匡胤的文化课学得不怎么样,但生来胆大心细爱冒险,骑射本领非同凡响。怎样的烈马他都不惧惮。也亏了他命大,有一次驯马的时候马使性子在城楼的斜道上狂奔,一撩蹶子将他远远地甩了出去,先是撞上城楼门楣,又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旁观的人都魂飞魄散,认为赵匡胤不但死定了,而且肯定脑袋都要撞碎。谁知他却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不但毫无惧色反倒性气更足,发力追上烈马纵身腾上,非要将马驯服不可。胆量如此之大,别说围观的人,就是那匹马,都要判个服字给他了。
    做为母亲,杜氏对于赵匡胤近乎莽撞的胆大忧心忡忡,决定尽早给他完婚成家收收性子。
    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十七岁的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婚了。迎娶了赵弘殷的护圣营同僚贺景恩十六岁的女儿为结发之妻。
    赵匡胤成婚这年,三弟赵匡义还不满六岁,才刚是启蒙的年龄。年龄虽小,赵匡义的脾性却已经初见端倪。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这个小孩子都与他的哥哥大相迳庭。赵匡胤好武善骑射,还很能交朋友,性情豁达,颇有些江湖习气。赵匡义却不然,他和同龄的孩子游戏时,其它孩子都会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之情,不敢对他呼呼喝喝。赵匡义还嗜好读书。出身行伍的赵弘殷对于自己竟也能生出个会读书的儿子,感到非常欣慰。到后周时期,他外出征战时,对各地金银财宝分毫不取,只是专心搜求各类古籍善本带给赵匡义,赵弘殷夫妇还时常察考儿子的读书成绩,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赵匡义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多才多艺、很有智谋。
    年幼的弟弟既然“读万卷书”,做哥哥的赵匡胤便打算“行万里路”了。大约在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前后,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离开父母弟妹和成亲才三四年的妻子贺氏,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游历。
    实际上并不是赵匡胤自己存心要“志在四方”,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那个乱纷纷的世道。
    赵家的一家之主赵弘殷是靠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赏识进入仕途的,然而没几年李存勖就被人杀死,随之后唐朝廷内斗不断,后晋后汉又陆续有来,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赵弘殷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官运平平,一家人的生活也大不如前。赵匡胤眼见这样的情形,便打算自己外出闯荡以求取功名。
    刚开始的时候赵匡胤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还可以靠父亲的老关系找到门路得到重用。然而事实却是到处碰壁。漫无目的的游历让年青气盛的赵匡胤吃尽了苦头。有一次他来到复州(今湖北省沔阳县西北),想投靠父亲的老同事、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谁知王彦超并不买帐,总算还留了三分情面,用十贯钱打发他走人。无可奈何的赵匡胤只得冒着风雨重新上路。(王彦超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十年,赵匡胤便当上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王彦超才干品行过人,宋太祖对他甚是礼遇重用,但是看到他时难免总会想起旧事,终于忍不住在某一次借着酒劲发问:“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打赵匡胤当皇帝那天起,王彦超恐怕就早已经想到这位赵世侄终会有按捺不住的一天了,他的反应非常敏捷,回答得成竹在胸:“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赵匡胤听后心情大好,也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类似的事情肯定发生过不止一次,或者有些人的反应还不如王彦超。饱尝人情冷暖的赵匡胤始终没有碰到任何机遇,盘费却已将磬净。走到襄阳地方时,为省些住店银子,他便往寺庙求宿。于是他时来运转的契机到了。
    在这座不知名的小庙里,赵匡胤遇到了一个精通术数的老和尚。老和尚刚一见这个满面风霜的青年便认定他绝非凡品,不但主动馈赠盘缠,还指点迷津道:“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遵嘱而行,北上邺都,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征讨李守真,在此招兵买马。他就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此刻的赵匡胤,最大的兴奋点也许只不过是终于能够安顿下飘泊已久的身子,他不会想到,自己投靠的人即将由枢密使成为皇帝。而枢密使郭威也同样不会想到,这个自己麾下的小兵将在若干年后成为皇帝,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将面临一次惊心动魄的惨祸。
    
    
    
    
    三、郭雀儿的姻缘帐
    一介马夫成了皇帝,世上比这更传奇的事情只怕也不多。然而这事业虽然壮阔,却不如他的婚姻经历,那才真正算得上是离奇。
    
    郭威生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字文仲,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龙尧)人。他的父亲名简,在后晋时曾经做过顺州刺史,不幸死于刘仁恭之变。父亲死时郭威还是个幼儿,好不容易才随着母亲王氏逃得性命,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投奔亲眷。王氏本是富家主母,经不起家破人亡与风霜饥寒的双重打击,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小郭威便被潞州一家姓常的人家收留了下来,这才得以长大成人。还有一种说法,讲郭威本姓常,因母亲改嫁郭家才姓了郭。郭简夫妇死后,郭威由姨母韩氏收养(或说常氏故人收养)。长大后郭威在身上刺了一只飞雀,又被人称为“郭雀儿”。
    十八岁时,郭威应征入伍,当了潞州节度使李继畴的亲兵。一年后李继畴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杀,郭威也被贬为马夫。总算他识得字能写会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就算是难得一见的文化人了,不久后得到了提拔。尽管躲过了马棚,却仍然还是个“马步军使”、“侍卫军吏”,身份卑微。那时恐怕没几个会想到这个养马的小官儿会有登基称帝的一天。
    郭威由一介马夫成了皇帝,世上比这更传奇的事情只怕也不多。然而与他的事业过程相比,他的婚姻经历才真正算得上是离奇。
    
    天成初年(公元926),二十二岁的郭威与邢州同乡柴氏在洛阳结为夫妻。
    对于柴氏,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说她之所以嫁给郭威,只是因为长辈重视同乡情份。只可惜柴氏还没来得及为郭威生下亲儿女就去世了云云……
    但在野史杂记上,柴氏与郭威的姻缘却要丰富浪漫得多。照这种说法,柴氏原本是后唐庄宗的嫔妃,庄宗死后,她因年少无子被明宗遣归。阴雨连绵耽误了行程,在馆舍居住时她偶遇郭威,对他一见钟情,认为郭威气度样貌迥异常人,不顾家人的劝阻,非要带着自己从宫中带出的财物嫁给他不可。(又一个仙女带着金子奔向穷小子啦)。郭威性情虽然粗枝大叶好勇斗狠,结婚后对妻子却是言听计从。柴氏心爱侄儿柴荣,与郭威成婚后也长期将侄儿养在身边,郭威因此将柴荣收为养子。柴氏去世多年后,郭威成了后周太祖皇帝,他没有忘记妻子在自己落魄时给予的恩情,将柴氏追封为“圣穆皇后”,将柴荣确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也再没有册立过其它女人为皇后。
    如果说柴氏的“改嫁妃嫔”身份还有待商榷的话,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杨氏的经历就好确认得多了:她也是一位改嫁的妃嫔。
    
    要说杨氏的人生经历,先要说她的第一任丈夫王镕。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当年就是因为想去投靠王镕,才会到杜家庄避雪,并就此与杜四娘子结为夫妻的。
    王镕祖上本是回鹘人,被唐朝的镇州骑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姓了王,传到王镕时已经是第八代,更是姓定王了。王家世代在镇州担任军职,早先还只是世袭骑将,打第五代祖开始升为世袭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十岁时继承了父亲王景崇的地位,成为第七任节度使兼常王郡王。经历百年风雨后王家的声望已达极盛。当时已是唐末,各路诸侯虽然都眼馋镇州这块地,却因为多数人还多少给王家几分情面,王镕虽然不懂更不敢打仗,却也一直有惊无险地割据一方,后梁太祖朱温和后唐庄宗李存勖还先后将女儿分别嫁给王镕的两个儿子,称之为“赵王”。王镕虽未正式称帝建国号,却也俨然享有帝王之尊。
    杨氏是镇州真定少尹杨弘裕的女儿,因为美貌而被选入赵王宫中,成为王镕的嫔妃。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十二月,王镕被养子张文礼所杀,杨氏在一片混乱中流落民间,嫁给一个叫石光辅的人为妻。没几年工夫石光辅也死了,杨氏又成了寡妇。杨氏二度守寡时,郭威的结发妻子柴氏已经早逝,郭威这时正在后晋王朝的太原留守、河东指挥使刘知远手下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之职,听说杨氏貌美贤淑,便将她迎娶为继弦妻子。然而杨氏与郭威也没能白头偕老。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7),杨氏逝于太原。广顺元年(公元951)九月,称帝后的郭威追封杨氏为“淑妃”,当时杨氏的父亲仍然在世,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真定少尹,杨氏的哥廷璋则被封为右飞龙使。
    
    郭威还有两个妻子张氏董氏,她们都是在杨氏嫁给郭威后,陆续来到郭威身边的。而从她们的履历表来看,她们与郭威的缘份都起源于杨氏,因为她们都是杨氏的镇州同乡,而且都与杨氏有同病相怜的人生经历:少年守寡。
    张氏是镇州真定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记曾任成德军节度使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亲张同芝则在王镕任上做谘呈官、检校工部尚书。王镕死后张家也一蹋糊涂。前来平定镇州之乱的军队中有个叫武从谏的禆将,他见张氏年幼可爱又无处归着,便将她带回自己在太原的老家,做了儿子的养媳妇。后晋天福中,郭威的杨夫人去世,张氏的武家丈夫也早已亡故多时,郭威便将张氏娶为第三任妻室。
    董氏初到郭威身边时的身份与柴氏杨氏张氏都有所不同,她并不是以妻子的身份嫁给郭威的,只是一个妾室。
    董氏是镇州灵寿人,只是个底层小吏的女儿,镇州之乱发生时她只有七岁,在混乱中与家人失散,被一位不幸刚刚夭折了一个女儿的潞州牙将夫妻收养为女,倍受宠爱。董氏十三岁这年,好心的牙将夫妇将她送回了亲人身边。由她大哥董瑀作主,嫁给后晋一个官员刘进超为妻。不久辽国灭了后晋,刘进超被掳身亡,董氏寡居洛阳。
    辽国皇帝耶律德光虽然掳走了后晋石氏皇族,对后晋的土地却没能维持多久的统治,很快就在中原各路兵马自发的反抗打击下北返,耶律德光自己也命丧归途。消息传到太原,郭威做为太原留守刘知远的亲信,立即大力劝说上司称帝。刘知远当然也不会让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他更没忘了自己与汉朝皇帝是同姓。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后汉皇帝,改当年为天福十二年。就在当年,刘知远率大军返回后晋京城汴梁(开封),郭威也随行左右。
    返京途中路过洛阳时,郭威听说亡妻的同乡好友董氏新寡无依,便将她聘纳为妾,带着她一起返回了汴梁。
    
    由于郭威在后汉开国之际立下大功,刘知远投桃报李,委任他为枢密副使。
    刘知远虽然有称帝之命,福份却并不厚,在皇位上仅仅呆了一年左右就死了。他与郭威关系很好,有通家之宜,临终时还对郭威托以腹心,让其掌控后汉兵权,与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人一起辅佐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郭威便又荣升枢密使,由于他礼下敬客与士卒同甘苦,在军中极有威望,时常带兵出征。赵匡胤也就是这样加入了郭威的兵士群中。
    
    
    
    
    
    四、后汉王朝混乱的权力组合
    乱世中,郭威成为后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然而他遇到了一群毫无章法可言的合作者。终于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权力怪圈。
    
    加入郭威的军队不久,赵匡胤迎来了他转变人生的又一个机会。
    赵匡胤的机会,其实是郭威的惨史。而这事则说来话长。
    
    郭威在刘知远身上押的赌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直到刘承祐刚登基时,看起来他当初的决定也还算是非常正确的,按一般话本小说的结局所云,就该加上“从此君正臣贤,上下齐心,天下升平”的话儿收尾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往往比皆大欢喜的说书故事要残忍得多。历朝历代的顾命大臣辅佐少帝,多数最后都会陷入功高盖主、主动抑或被动地谋权篡位的怪圈。刘承祐与他的辅佐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也未能幸免于此。
    顾命大臣中除苏逢吉外,都是提着脑袋打了一辈子仗的武将,而在这群武将中恐怕也只有郭威还略通文墨懂些人事,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是一丝也不明白打天下与治国家之间的区别、更不明白什么叫做君臣之道的。几个老粗倒也未见得就有什么不轨企图,但是做出来的事却让人不敢领教。
    史弘肇做了辅政,掌管禁军及京城治安,将他阵前治军的手段也在京城中依葫芦画瓢地施展起来,审起案子倒也简单,不管是口角斗殴,还是小偷小摸,甚至于偶观天象,无论事大事小事真事假,只要给他知道,也不用审问,都是一个杀字解决所有问题,砍起人来如切肉斩瓜。如此一来,京城里治安倒也大好,居然路不拾遗起来,这当然不是因为老百姓都想为京城增光添彩,而是不管无赖抑或良民,都被吓得不敢动弹。
    史弘肇还有个特点,就是毫无来由地讨厌读书人,在这方面管财政的王章与他志同道合,认为读书人不晓世事毫无用处,下令拿不堪军用的敝败物资充当文官的俸禄。负责办理此事的官吏已经揣摩上司的意思将这些物资提高估价下发,王章还觉得便宜了文官们。又编派出许多新的收税花样,而且对于违反规定的老百姓不分轻重统统处死。
    同样反感文官的辅政大臣还有杨邠。他脑子里的“治理国家”,只限于兵多将广钱粮充裕即可,诗书礼乐乃至处事之道都统统忽略不计。
    
    在对待皇帝太后方面,这几位辅政大臣的态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常言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承祐母子既然当了皇帝太后,自然也想让自己的故旧亲朋沾些光彩,自己也培养些亲信。然而这些任命几乎都被杨邠史弘肇给拦了下来:太后的弟弟李业想当宣徽使,太后和皇帝亲自向执政大臣说情,也得不到通融。皇帝的亲信如聂文进、郭允明、后匡赞等人的晋升也被一压再压。众人因此对执政大臣们满腹怨恨。——其实他们应该庆幸才是,因为太后有位故人之子,只不过想谋个军职,居然就被史弘肇给杀了。有这位倒霉蛋比着,还有啥可说的。
    辅政大臣们权势熏天,该管不该管的闲事也都统统管起来,连刘承祐的后宫之事都横加干涉。
    刘承祐曾经赏赐锦袍玉带给伶人。该伶人倒也醒事,知道史弘肇才是管事的老大,反倒主动跑去向他道谢。谁知史弘肇并不领情,大骂道:“士卒守边苦战,犹未有以赐之,汝曹何功而得此!”将皇帝的赏物统统没收。
    刘承祐在登基之前早已婚娶,但他爱的并不是父母之命的妻子,而是一位耿氏夫人。称帝之后他便想径自将耿夫人册立为皇后,并煞费苦心地找了一大堆原配并不封后的先例出来。可惜全是白忙活,杨邠压根不买皇帝的帐。让皇帝雪上加霜的是耿夫人红颜薄命,没多久就一病而亡。刘承祐心想,执政大臣不肯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活着封后,如今她死了,总该会手下留情了吧?便壮着胆子提出要为耿夫人以后礼下葬。结果还是被不识风情的老粗杨邠顶上了南墙。
    光是在办事时管束皇帝也就罢了,可执政大臣们就连表面上的礼节都懒得给皇帝。有一次君臣议事,刘承祐好心提醒道:“事情就依你们办了,但要处理妥当,别让人事后说三道四。”这不过就是寻常话而已,稍通些人情世故的臣子就算不买帐,也大可不做反应,就当他是耳旁风。杨邠却立即反唇相讥:“陛下但禁声,有臣在!”语气态度之狂妄令人大汗。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刘承祐终于受不住了,认为执政大臣们目无君上,跋扈蛮横,简直孰不可忍。
    那么文官苏逢吉就是个面慈心善的人物吗?非也。他这个“文”字只是高挂的羊头,其实也是个粗鄙无识的半桶水,杀起人来比武将还下得去手。当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为给自己生日积福,派苏逢吉处理多年积狱。谁知这位读书人一到狱中,就把所有在押的人无论罪行轻重曲直都一古脑儿杀光,回报刘知远说:“狱静矣。” 苏逢吉的理家之道也绝非圣贤书能教得出来的。他继母死了,他不服丧,老婆武氏死了,他就逼着京中百官及各州镇都送绫绢做丧服。武氏丧期未过,他就把儿子们都统统升官,省了三年母丧的繁文缛节。他有个异母哥哥大老远地赶来京里,不知为什么缘故私下里见了苏逢吉的儿子,苏逢吉也勃然大怒,竟编了个罪名将哥哥活活杖杀了。不过他比史弘肇杨邠王章还是有略胜一筹之处:知道要对皇帝太后做些表面文章。
    
    执政大臣们将国家治得乱七八糟,又与皇帝闹得不可开交的事情,郭威多数都没有正面参与。这倒不是他超然物外,而是因为革命分工不同。当时后汉初建政权不稳烽烟四起,郭威总是领兵征战在外,就算有心想弄弄权也没那个闲工夫呆在京里。
    
    然而,无论郭威有没有掺合过朝政,他的武将身份却不由自己分说,即使他想执中立态度,都已经足够让人将他视为史弘肇杨邠一派成员。
    乾祐三年四月,刚刚北伐匈奴还京不到两个月的郭威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派驻邺都防守契丹。郭威离京时发生的一件事,足以证明在派系斗争中他所处的位置是本人左右为难、却被旁人不由分说地划了派别,并按派别不同对其或争取或打压的。
    
    按照惯例,节度使不能同时身兼枢密重任,加上皇帝恐怕也有心想借郭威出镇之机削弱他的权力,宰相苏逢吉便提出此议。史弘肇大怒,当廷就与苏逢吉发生争执。最终还是史弘肇胜了,于是郭威顺利地以枢密使身份出发到了邺都,河北诸州都须听他节制。
    郭威虽然在史弘肇的争取下得到了重大的权力,却忧心忡忡,临走时专程去向刘承祐道别,还特地以中立的态度说了一番话,希望自己走后皇帝能对苏逢吉和史弘肇态度均衡。但是这话恐怕他自己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白费了吧!
    
    
    
    
    五、功臣内讧的结局:不想死就篡位
    
    后汉王朝的辅政大臣之间虽然勾心斗角,总算还能维持表面的来往,但郭威走后没多久,他们的关系却终于演变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原因是有一次众人齐聚王章家中宴饮,席间史弘肇不懂如何行酒令,频频被灌酒,文官阎晋卿正坐在史弘肇身边,看不过意便时时指点他如何应对。苏逢吉取笑道:“座有姓阎人,老史不用怕罚酒了!”他本意所指原是阎晋卿,却不知这话捅了马蜂窝。原来史弘肇的妻子也姓阎,而且是酒家倡女从良嫁他的。史弘肇认为苏逢吉是在借机嘲笑于他,顿时大骂起来。苏逢吉知道醉汉不好惹,赶紧溜之大吉,史弘肇却不依不饶,拎着剑就要追出去喊打喊杀。总算杨邠喝得比较少脑子还清楚,赶紧拦住:“你是杀人杀多了手太溜,宰相也能这样杀得的?”直将满口胡柴的史弘肇送回府里才放心而去。(同是碰上此事,贾宝玉采取了温柔斯文态度,可惜史弘肇不是善解温柔的宝哥哥,苏逢吉更不是风情万种的蒋玉函)从此,无论刘承祐怎样居中调停,后汉王朝的戏台上《将相和》的戏码也再不可能重演了。
    正式翻脸之后,苏逢吉便时时在国舅爷李业等人面前下点史弘肇的烂药。李业这时正为谋官不成之事对史杨等人怀恨在心,再被这么一刺激,更想将史杨诸人杀之而后快,向刘承祐进言说史弘肇威震人主,若不除去必为后患。刘承祐听了正中下怀,很快就和李业等亲信定下了擒杀史弘肇等人的计划。
    刘承祐的母亲李太后得知消息,立即加以劝阻,认为权臣虽可除,但兹事体大,须得与宰相从长计议。李业却急不可待地反驳:“先帝曾经说过,朝廷大事,不需问及书生。” 刘承祐早被舅舅忽悠得满腹杀机,回报给老娘一个大白眼:“朝廷大事,你一个女人家也配过问?!”计较已定,就待执政大臣来投罗网了。
    史弘肇等人原本还能有机会翻盘的:在预定下手的前一天,李业将消息告诉给了阎晋卿。阎晋卿认为此事不一定能成,不想陪李业淌混水,打算向史弘肇告密。谁知史弘肇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摆起了执政大臣的架子,拒不见这个自己没看在眼里的文官儿。阎晋卿只能望门兴叹。
    第二天,也就是乾祐三年十月十三日,史弘肇、杨邠、王章准时入朝上班,才进广政殿东室,早已埋伏下的甲士就一拥而上,不容分说便把几位顾命大臣立毙当场。
    事情办得如此顺利,刘承祐满心欢喜,以为自己从此将做真皇帝了,立即在崇元殿召见百官,又在万岁殿前向军将们训话。
    刘承祐贸然斩杀权臣,立即在后汉王朝内部掀起大浪,就连与史弘肇结仇的苏逢吉也大为惊愕,曾经私下叹息说:“事太匆匆,主上倘以一言见问,不至于此。”只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与刘承祐这条破船共浮沉了。
    刘承祐却正在兴头上,他做了一系列的官员调动,更没忘记斩草除根,又派人杀光史弘肇三人的族属及亲信,郭威也名列其中。
    刘承祐万万没料到自己的谋划坏在了另一个舅舅李弘义身上。这位老舅竟将皇帝外甥给自己下的密诏连同送诏人一起交到原本要被杀掉的人手里。郭威因此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血海中征战出来的人确实与寻常人不同,虽然事实令他有如五雷轰顶,他的行事却仍然很镇定,采纳亲信魏仁浦的计谋造了一份皇帝诛杀众将校的诏书。于是群情激愤,大队人马打着诛杀奸臣以自保的旗号就此杀奔汴梁。
    郭威又向刘承祐上书,申辩自己出兵绝无他意,只要皇帝将李业等人送入军人处治即可。李业哪里愿意把自己送上砧板?何况事实摆在眼前,郭威就算是被逼起兵,君臣间一旦兵戎相见,也就只有你死我活这一种收场方式。到了这步田地,刘承祐也感到非常后悔,觉得诛杀史弘肇之事做得太莽撞了。但他这头还没后悔完,那头又做了另一个错误的决定:杀光郭威的家属以儆效尤。
    照说郭威并未直接参与权臣之争,没做过什么对皇帝不敬之事,又正带兵在外御敌,哪里能够说杀便杀?即使真要杀,也大可不必牵连他们的家人,且不说仁义与否,留下来做个人质也好过就此杀却。然而刘承祐舅甥俩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不但要杀掉郭威的家人,还特意派史弘肇的死对头刘铢去办理此事。
    结果可想而知。郭家在京的人口,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在内,无一幸免。
    郭威尚在幼年的儿子青哥、意哥,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郭威养子柴荣的大儿子宜哥、连同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的次子都在眨眼间变成了刀下冤魂。郭威的第三任妻子张氏原本是夫荣妻贵被封为吴国夫人,此时也因夫遭祸,同样命运的还有柴荣原配之妻彭城县君刘氏。而郭府数十位婢仆也在刘铢的一声令下成了主人们的殉葬品。
    
    妻儿尽丧,对于郭威和柴荣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也使他们再无后顾之忧,而属下将士们更因此念及各自老小而同仇敌忾,郭威为激励士气,还许诺获胜后允许兵士抢掠。果然没几天工夫,郭威的军队就直逼汴梁城下,朝中管用的将领却一个也没有,逼得刘承祐要亲自领兵迎战。
    眼见儿子闯下如此大祸,李太后痛心疾首,她一面念叨着当初该及早削去郭威与杨邠的军政大权,一面劝儿子亡羊补牢:“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
    当初做杀掉权臣决定的时候,刘承祐就已经认定老娘是个女人,看事情没自己那么英明,如今当然更是死鸭子嘴硬不肯认输,李太后越是劝,他就越是固执己见,非要去打这仗不可。
    事实证明李太后的眼光是正确的。京中禁军纷纷阵前倒戈溃逃,刘承祐不得不仓皇逃归,在汴梁城西北赵村被亲信郭允明所杀,苏逢吉、阎晋卿、聂文进相继自尽。李业也在出逃途中被杀。郭威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进入了汴梁城。
    对于北汉皇权来说,君臣决斗终久不免,但是刘承祐却选择了一个太不合适的时机动手。刘知远将自己一生风里来雨里去,在杀戮和机诈里提着脑袋打下的江山,交到了儿子手里。可惜的是造化造化,有造必有化,这个宝贝儿子终于闯下大祸,最终葬送了刘知远辛苦一生的成果。
    
    
    
    
    六、后周王朝开国皇帝
    郭威以斯文的“兵变”方式,取得了后汉王朝的统治权,建立了周朝,史称后周。只是他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他此时的某个部将,会将这兵变依样葫芦地重演一遍。
    
    刘承祐死时年仅二十岁,还没有儿女,以当时的局面来看,人们都认为郭威会立刻自己坐上皇位去。但是郭威并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自己此时局面未稳,自己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反倒把自己起兵时正大光明的形象给抹杀了。于是他聪明地让李太后临朝听政,又选定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皇位继承人,派人前去迎接。
    刘赟是刘知远堂弟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当初听说郭威进京的消息,刘崇原是打算立即发兵讨伐的,如今听说郭威选了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立即怒气全无,欢欢喜喜地返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然而对于郭威的这个决定,随从他起兵的将士们却一百个不同意。因为当初郭威答允他们攻下京城便可屠掠一日,他们都欢呼雀跃地照此办理了,每个人都因此犯下了屠陷京城之罪。假如皇位不易主,刘家人日后追究起来大家都只能是个死字。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拥戴郭威当皇帝。
    郭威想要的恐怕也是这个结果。事实上临朝听政的李太后只是个摆设,郭威早已经借她之手发下了多道诏书,在关键位置上都安排了与自己亲近或与后汉王朝势不两立的人为主官。
    对于郭威的真实用意,宰相冯道心知肚明,晓得自己只不过是陪郭威做秀的小角色。在被郭威派去迎请刘赟的时候,他叹息说:“想我一生不说谎言,如今却要去撒一个弥天大谎!”
    冯道出发不久,忽然传来了契丹入侵的边报。郭威也带上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北上了。朝廷接到的军情虽然告急,这支大军却走得不慌不忙,一路上该吃的吃该歇的歇,来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南)的时候,事情终于发生了。这天一大早正要出发的时候,忽然将士们都齐声鼓噪起来。奇怪的是向有治军严谨之称的郭威非但没有  立刻查问究竟,反倒似乎胸有成竹地关上房门躲了起来。于是诸将士纷纷翻墙进屋,非要将黄旗披到郭威身上,说:“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
    众人既然如此热情,郭威也就只好“顺来顺受”,也不再提契丹战报,而是拔转马头南返汴梁。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斯文戏码了:
    郭威向李太后上书,说自己被诸军所迫不得不称帝,请求太后徇众要求批准,自己一定奉太后为母,传承后汉皇家的香火。郭威的亲信王峻也传来消息,正和冯道一起在进京路上的刘赟早已经被他所派的七百骁骑缴了械,关在了宋州城馆舍里。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深知丈夫这位老兄弟本事的李太后还有什么话可说?只能眼泪鼻涕地怪自己没能生个好儿子,发下了一道诏书:“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
    有了李太后的诏书,郭威的回程仍然走得慢条斯理。懂事的后汉群臣立即领会大义,宰相窦贞固、苏禹珪率领文武百官郊迎,以君臣之礼相见,并再次上表劝进,请郭威给大家一个面子做皇帝去。郭威还是不着急,干脆在汴梁城外皋门村安营扎寨住了下来。第二天,汴梁城里的李太后下诏,将连皇冠影子都没见着的刘赟废为“湘阴公”。再过了一天,李太后又封郭威为“监国”,各地藩镇劝进的奏章也陆续有来。戏都唱齐了,郭威也终于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答应当监国了。
    不久,新的一年开始了。
    正月初五,李太后派人将后汉皇帝玺绶送到郭威设在皋门村的营地里,将他迎入皇宫,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天顺”。郭威是为后周太祖皇帝。
    这也是李太后在历史上最后一次露面,对于后周君臣来说,她也不再有出现的必要,两天后她被封为“昭圣皇太后”,迁居太平宫,从此归于寂静。总算郭威信守诺言,当然也因为这个老嫂子对他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他没有再为难她。又过了三年,李太后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虽然说抑郁而终,做为后汉的太后,她却也捱到了亲眼看见郭威死在自己前头。刘赟和刘知远的小儿子刘承勋就没这么好命了,两个年轻人都在郭威称帝的当年就先后不明不白地呜呼了。
    
    尽管在获取并保有皇位方面郭威使了些手段做了些亏心事,但他起兵反叛本出于被迫,又与后汉皇家有血海深仇,也无可非议。何况对于百姓官员来说,在郭威治理下的生活也远比后汉两任皇帝时要好过得多。在郭威的治理下,后汉的严刑苛法都被变更,文臣的待遇也好了许多,在乱世悍将乱兵动辄得罪被杀被抢掠的高压下,世人苦不堪言,到这时总算能够喘一口气了。
    郭威非常节俭,自奉微薄,对待臣子也非常厚道迁就,对于不同观点,不管话说得好不好听,他都不会与发表意见者为难,以此鼓励文臣们在治理国家方面多做实事,不要一味地粉饰太平。功臣王峻忌恨郭威的养子柴荣,百般阻挠柴荣与郭威之间的父子之情,还逼着郭威立自己的亲信做宰相乃至于出口辱骂,郭威实在忍无可忍才终于对他下手,也没有轻易处以重刑,只是贬为商州司马而已。对于奉命杀死自己妻儿家眷几十口的刘铢,他也没有过分的报复,只杀了刘铢一人,不但没有牵连他的妻儿老小,称帝后还赐给刘铢妻儿田宅维持丰裕的生活。
    在个人生活方面,郭威更没有酒色之好,而是对自己的几任妻子始终念念不忘。登基之后他将结发之妻柴氏追册为皇后、继弦杨氏追封淑妃、继弦张氏追封贵妃。在后汉王朝的杀戮中,郭威的最后一位妻妾董氏不知何故侥幸逃脱,郭威便将她封为德妃掌管后宫。董德妃死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夏天,享年三十九岁。此后郭威也再未册立后妃。
    董氏之死对郭威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去,夏天刚过又得了“风痹疾”。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五十一岁的郭威也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临终时他仍然不忘叮嘱养子柴荣厚待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李太后之兄李弘义,还达观地说:“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葬,勿久留宫中;圹中无用石,以甓代之;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烦民;葬毕,募近陵民三十户,蠲其杂徭,使之守视;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汝或吾违,吾不福汝!”
    即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3)正月,郭威病逝于滋德殿。追谥为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遵照郭威的遗嘱,他的前后四任妻子共计一后三妃,和他同葬一陵,号嵩陵。
    
    
    
    
    七、周世宗柴荣大符皇后的传奇
    
    由于郭威的嫡系子侄都被后汉皇帝杀死,后周的皇位便由郭威的养子柴荣继承,为是周世宗。
    柴荣在民间所娶的原配妻子刘氏没能等到丈夫称帝的这一天,她只做了个彭城县君,就死在了后汉王朝的屠刀下。郭威称帝后封柴荣为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追册养子媳为彭城郡夫人,另为柴荣迎娶符氏为继弦。因此当柴荣登基后,符氏便成了皇后。
    符氏的人生短暂而传奇。她出身名门,是一代名将魏王符彦卿长女,祖父则是秦王符存审。
    大约在柴荣与刘氏结为夫妻数年之后,符氏也嫁为人妇,第一任丈夫是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李守贞为人自负,并不甘愿一辈子做后汉之臣。他曾经请术士为家人判断吉凶。令他惊喜过望的是,术士刚一听见儿媳符氏的声音便肃然起敬,说:“这个女子将为天下之母!”
    李守贞听完术士的话不禁志得意满:“儿媳妇都要做天下母,我取天下就更没问题了!”于是扯旗造反。刚开始的时候倒也形势一片大好,连着几次打败了后汉军队。但李守贞的好运气在后汉派出郭威为主将的那一刻开始便宣告终结。郭威依靠智谋,后汉皇帝刘承祐之乾祐二年七月,李守贞的老巢被郭威攻破。李守贞只能一面咒骂术士失灵的耳水,一面纵火自焚。李崇训没赶上这场火,只能自己动手解决,他先是提着剑满屋子追杀家人,然后又想杀掉符氏。符氏根本不愿白白地奉陪疯癫的丈夫死掉,早早地就躲了起来,李崇训仓促中找不到符氏,只得心有不甘地自杀了。符氏这才从藏身之处走了出来。
    汉军冲入李家府宅,吃惊地发现正堂上坐着一个衣饰整齐的少妇,她毫无惧色地看着杀红了眼的军士们说:“我是魏王之女,你们的统帅郭公与我父亲是八拜之交互称兄弟,你们不得对我无礼,快将我好好地送到郭公那里去。”乱兵被符氏的神情态度所震慑,果然规规矩矩地把她送了去。符氏的言行使郭威啧啧称奇,不但不追究她,反而将之收为义女,并妥善地送回了娘家。
    符氏返回娘家后又遇到了麻烦,她的母亲是个死脑筋,认为女儿夫家尽灭而自己逃脱,既应守贞更应感谢上天庇佑,要她出家当尼姑。符氏坚决不肯,反驳说:“死生有命,天也。何必妄毁形发为!”
    符氏在娘家寡居一年之后,后汉王朝发生巨变,郭威代汉建周成为皇帝,柴荣则被义父封为澶州(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
    柴荣的妻儿都尽丧于变乱,郭威打算重新为他娶妻,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义女符氏。而柴荣也正有此意:当初她逃脱兵灾并成为郭威义女时,柴荣也在现场,对这个义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她拒绝为尼之事,更是视之为奇女子。儿子既然愿意,郭威当然更是顺水推舟。广顺元年(公元951),符氏成为柴荣的第二任妻子。这年符氏二十一岁,柴荣三十岁。
    广顺三年,自觉老之将至的郭威决定选择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当时他的身边的晚辈中已经没有亲生子侄,只有一个外甥李重进和义子柴荣了。由于柴荣为人刚毅果断战功赫赫,为人谨慎厚道,又是郭威发妻柴皇后之侄,从小就在身边长大,郭威遂做出决定,将义子柴荣封为晋王,又升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掌内外兵马事,义女符氏封卫国夫人。郭威又任命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兼武信军节度使,令李重进对柴荣行君臣之礼,定下了柴进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郭威病逝之后,柴进于柩前即皇帝之位,符氏果然由卫国夫人而升皇后。当年术士说过的话当真应验了,不知道死鬼李守贞该做何感想?
    
    
    
    八、赵氏兄弟的姻缘录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急于迎娶新人的态度,与坚持要守完妻丧再娶的周世宗柴荣相比,实在差得太远。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急于利用缔结姻缘的方式,使自己跻身上层,青云直上。丧妻于他人是悲是祸,于赵氏兄弟却是巧事喜事。
    
    由于跟随郭威起事,赵匡胤在后周初年已循军功升为滑州副指挥。广顺三年初,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挑选下属,看中了赵匡胤,将他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赵匡胤就这样成了未来皇帝的部下亲信。几个月后,后周进入柴荣时期,赵匡胤又被选入禁军,成为紧随柴荣左右的宿卫将校,他的人生也迎来了又一次根本转变。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二月,郭威去世、柴荣登基的消息从汴梁城里传向四面八方。北汉国主刘崇(又名刘旻,是倒霉蛋刘赟的父亲,在刘赟被杀后割据称王)立即联合契丹,打算趁柴荣年轻势弱之机报复郭威杀子夺国之仇。
    柴荣毫无畏惧,立即点兵亲征北汉,赵匡胤也在随扈行列。
    后周与北汉的军队在高平一带正面交锋,双方开打没多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竟率军临阵倒戈奔逃,柴荣身陷重围。身边只剩了几千亲兵。
    眼见局势危急,赵匡胤立即第一个站出来引兵突围,左臂中箭仍然不断冲杀,和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各率两千兵士冲锋陷阵。诸将及士卒在其引导指挥下勇不可挡。不但反败为胜,成功地等到了援兵,最后还把北汉重镇太原城给围了好大一会。刘崇在逃归太原时受了饥寒惊吓,过了一年多些就死了。
    柴荣班师回京后,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让他负责整顿禁军、广训精兵。赵匡胤正式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并且结交了一大批精兵良将,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赵匡胤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他深知乱世中亲信不可轻信的道理,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家族。在这方面他也占有优势。骁勇善战是赵家父子的共同特点,因此他的父亲赵弘殷早在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年间那会儿就已经当上了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等到柴荣继位后又官至检校司徒、天水县男,父子两人还曾经分掌皇帝亲兵,显赫无比。
    父子俩也没忘了拔拉赵匡义。显德三年(公元956),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随行的队伍中赵氏父子共有三人,可谓是名符其实的“父子兵”,除赵弘殷和赵匡胤外,时年十八岁的赵匡义也跻身队列。
    此次征准,赵匡胤的名声更为响亮。他除了冲杀奋勇频频告捷,表现出来的忠心也不是盖滴,有一次赵弘殷半夜才领兵返回,正碰上赵匡胤守城。听见父亲的叫门声,赵匡胤大义凛然曰:“你喊啥,我当然知道你是我爹,但是深更半夜不能开门放行可是皇帝的规矩。”直到天色放亮才把老子放进城来歇息。这事发生之后,柴荣深为赵匡胤的忠诚感动,引为手足知己。仗打完,赵匡胤再次荣升,封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赵匡义也论功行赏踏入仕途。赵弘殷也因为配合儿子大公无私的表现得到柴荣的赏识,当他不久病逝后,得到了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的身后哀荣。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这边厢快马加鞭地封官晋爵,那边厢家庭生活却均遭丧妻之变。不过最终他们都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多少让人觉得做鳏夫对他们来说反倒是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的喜事。
    显德初,才届婚龄的赵匡义迎娶尹氏为妻。这也是赵家媳妇中第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其父为滁州刺史尹廷勋,其兄为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然而新婚未几,尹氏就忽然早逝。这件事对于有心靠联姻大族发展势力的赵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此时的当家人赵匡胤已经不同往昔,经过一番努力,他又为弟弟结下了一门更好的亲事,将国丈符彦卿的六女儿——即周世宗柴荣符皇后之妹聘为弟媳。借这门亲事之力,赵家成功地当上皇亲国戚。
    赵匡胤的元配妻子贺氏虽然因夫而贵当上了会稽郡夫人,却一向体弱多病,终于年寿不永。符氏嫁入赵家两年后,她在显德五年(公元958)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岁。
    在为自己挑选继弦妻子时,赵匡胤也没有含糊。他选择了极有威望声誉的彰德军节度使、巢国公王饶第三女为继室。贺氏去世的当年,十六岁的王氏便嫁进了赵家。婚礼办得极尽隆重,周世宗还特别给这位半拉连襟、心腹干将增光添彩,亲自为王氏授予凤冠霞帔,封其为瑯琊郡夫人。
    
    与赵匡胤兄弟迫不及待地迎娶新人相比,周世宗柴荣对待亡妻的态度要厚道很多。显德三年(公元956),周世宗亲征淮南,久未回还,符皇后非常忧虑,又遇上大暑大雨冷热夹击,终于成疾,于当年七月二十一日逝于宫中,时年仅二十六岁。柴荣追谥符氏为“宣懿皇后”,为她在新郑营建懿陵(柴荣结发之妻刘氏被追封为“贞惠皇后”,葬惠陵)。符皇后临终时要求柴荣立自己的妹妹为继后,柴荣答应了妻子的要求。虽然小符氏在姐姐下葬后不久便被接入皇宫,但直到大符氏三年丧满,柴荣才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夏末册立符氏的妹妹为皇后。这位小符皇后的册立,使魏王符彦卿成为两朝三后之父,成为中国史有明载的著名岳父之一,仅次于北朝独孤信。
    和周世宗相比之下,赵氏兄弟亡妻尸骨未寒便迎娶新人,就不免为人诟病。然而,仅仅用贪新忘旧来看待赵氏兄弟急于迎新之举并不合适。如果仅仅是为了好色,他们大可以选择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方法,在妻丧期间尽情宠婢买伎,丧期过后再行娶妻,既享了美色,又落了好名声,还能有三年没嫡妻监管的自由日子可过。
    赵氏兄弟急于娶妻的真实用意其实很明显,他们虽然得到周世宗的信任,又有很多心腹,毕竟还是出身比不过世家大族,联姻便成了他们抬高身份地位的最佳选择,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达到了目的,借此迅速扩大了声望。做为身在权力中心却又出身寒微的实干者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己的选择。周世宗为他们的婚礼增光添彩的举动也表现出,他非常理解赵匡胤的心情——没准促成联姻的人就是他。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赵氏兄弟的联姻策略也对他们成就帝王大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或者他们联姻之时并没有明白地想到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定也很快意识到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九、一代英主柴荣的功业
    
    显德四年,赵匡胤再次以军功荣升,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显德五年,晋忠武军节度使。在自己的努力和联姻等方式的共同影响下,赵匡胤的名声越来越大。
    赵匡胤的晋升,都是真刀真枪在血海里打出来的,靠的都是真本事。但是再好的将才也得要遇到英主才能发挥本事,若是遇到昏庸愚钝之主,再好的人材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乱世中的英雄人物还少了吗,多少人都壮志未酬便死在了内斗和猜忌中。因此赵匡胤能够建功立业,又与周世宗柴荣的雄才大略和知遇之恩分不开。
    
    周世宗柴荣的为人是非常说得过去的。对自己的生父柴守礼,柴荣虽然百般宽纵迁就,却终生不让他到京城来。他对养父郭威的厚遇心存感激,养父虽然死了,他仍然恪守儿子的本份,没有更改国号,时时祭扫。
    周世宗柴荣还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英武雄主。自从继承皇位以来,他就定下了一统中原,恢复大唐版图的雄心壮志。
    柴荣生活俭朴,愿为天下表率,而且虚心纳谏勇于自责,曾经下诏说大臣们不批评自己,正是因为自己为人还不够坦诚,使大臣们不敢直指自己的错误,不敢畅所欲言。当大臣们先后进言献策,他也确实说到做到,不但没有因大臣们对自己的指摘施行报复,还最终根据大臣们适当的主张建立国家大策。
    对于生在乱世中的平民百姓,柴荣存有怜悯之心。他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治理大运河、黄河、汴河,鼓励农桑。乱世中崇佛侫道现象非常严重,柴荣在即位的第二年便下令毁铜佛铸钱币以促进商业发展。并深有体会地说:“佛云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佛祖在世时,为了有利于人,甚至不惜割截自己的身体,何况身后的区区铜像?”他偶尔见到唐代《均田图》,立即大为叹服,随即下令各地也按此法,让百姓照实有土地交纳租税,避免地方官吏豪强将自己的赋税转嫁给底层百姓。又下令退休的官员贵族也要和小民百姓一样照章纳税,连孔子的后人也不例外。他还将战乱中无主的土地集中起来,给流民们耕种,使他们成为安居乐业的百姓。
    与此同时,柴荣精兵简政,认为农民养活军队官员不易,因此军队一定要选用精良善战之士,绝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白白浪费。他又整顿吏治,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加以重处。以各种名目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的官吏一经发现就处以死刑,虐待民夫、滥杀降人者也从不轻饶。没有真才实干靠欺诈手段当官的都被贬放罢官。柴荣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对混乱残忍的刑律的修订。他禁止官员随意处死犯人,废除凌迟腰斩等等酷虐之刑,并下令善待关押在监的犯人,给予他们足够的食物和卫生条件,有病就妥为治疗,允许家人探视,不允许官吏虐待敲诈犯人家属,更不允许牢中有犯人无故丧命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他派人修订刑律,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大周刑统》,成为北宋《大宋刑统》的先声。
    柴荣善待臣属。做为一个武将出身的帝王,他在称帝之初不免有些统帅之风,时常控制不住情绪处治臣子,事后又追悔不已。符宣懿皇后深知他的性情,时常在他情绪不佳时善加劝导,柴荣也知道自己的过失痛加悔改,因此从称帝的第二年之后,情形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又重整礼乐,广邀文人儒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文治并不是柴荣帝王之才的全部。做为一个乱世之主,柴荣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勇猛善战。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后蜀西四州(秦州成州阶州凤州)收回。又经历三次亲征,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收入囊中,迫使南唐中主李璟成为后周属国。
    南征也不是柴荣最伟大的战功。他最了不起的事迹是北伐。当年后晋石敬塘为当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此事一直是中原人的心头大痛。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领兵亲征,只用四十天时间,就从契丹人手里夺回了三州十七县。若不是他在军中忽染疾病被迫中止北伐,或许燕云南归的梦想就不至于直拖到明太祖朱元璋横空出世之后了。
    柴荣登基之时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他满怀雄心壮志,曾经许下三十年帝王鸿图:“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不幸的是天不假年,就在北伐契丹获得大胜之际,他得了急病。虽然北伐中止,但他的病情已经由于军中医药不及时而被延误,返回汴梁后,又恰逢他心爱的小女儿夭折,深受打击的柴荣病情更重了。
    显德六年(公元959)六月,自知不起的柴荣册立自己的第三子(符宣懿皇后之子)柴宗训为梁王,定为皇储,又将柴宗训的姨母册立为小符皇后,定为未来太后。
    十天后,周世宗柴荣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旧五代史》评价柴荣的一生说:“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新五代史》则称“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为柴荣一生的写照。虽然他没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大志,他的英武不凡已经足以令世人为之侧目。短短几年间,后周国力大振,回鹘、鞑靼、女真、高丽……这些久未露面的使节都纷纷出现在汴梁城里。五代十国的其它国家也因此对后周望而生畏。所有这一切,都为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早逝,不但使柴荣的壮志大业未酬,也使他的子孙遭遇不测。因为在他去世不久,柴宗训的皇位就被父亲生前最信任的大将赵匡胤给夺去了。
    
    
    
    
    十、赵匡胤的青云路
    
    自从跟了柴荣这两个上司,赵匡胤就以神速晋升,短短数年间便从中层军官进入权力中心。对于皇帝的宝座,赵匡胤恐怕也早已想过不止一回了吧。但他如何能够最终成功的呢?
    骁勇善战得到柴荣的赏识信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但也不是唯一的一点。真要考查起来,为夺位而做的有意或无意的准备工作,早在显德初年,赵匡胤以奉命整顿后周军队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赵匡胤在高平之战立下救驾之功。虽然返回后他只得了个中级官职“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却深得柴荣和郭威驸马张永德的信任。
    当时后周禁军分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的主官分别是驸马张永德和郭威外甥李重进,照说是一家人,可惜两人关系却很恶劣,想来两位统帅各搞亲信,两支军队也免不了互相争斗,于是赵匡胤就拣了个漏。经柴荣同意,张永德将扩充自己所率殿前司的大事交给了赵匡胤来处理,负责从各军种各藩镇的兵士(包括当时已有的禁兵士卒)中,选拔真正的骁勇之士组建新的禁军。这桩差事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赵匡胤也充分地抓住了这次机遇。这位曾经在江湖上飘荡而深谙交友之道的皇帝新贵,恰到好处地在禁军中结交了许多有前途有本事的异姓好友、拜把兄弟。最著名的当然是“义社十兄弟”,除了赵匡胤本人之外,还有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借机会将自己原本的人马如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也安进军中担任了职务。——名义上,这支军队的顶头上司是张永德,要效忠的是皇帝柴荣,但在实际上,他们在中下级将士中的影响力都逐渐被赵匡胤所代替了。此之所谓“县官不如现管”。
    赵匡胤玩的当然不仅是手段,他很清楚,没有真本事再有人缘也升不了官,更收伏不了身边的人。这个难不倒他。本就富于胆略的赵匡胤此后浴血奋战,功劳越来越大,官也就顺风顺水地升得越高。迅速成为皇帝的亲信。
    除了结交将领士卒、联姻世家大族,赵匡胤还极尽可能地在身边搜罗了一批智囊: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楚昭辅。没几年的工夫,这个当初的流浪汉就已经把自己安排得极具规模了。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大军走到半路时忽然得到一块长约二三尺的木牌,上写“点检做”字样,令人莫测高深。看到这块牌子后,柴荣便起了疑心,认为上天示警,自己的妹夫、郭威第四女永寿公主的丈夫、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有图谋不轨之意。两个月后他病情危重时,这块木牌仍然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临终前五天对朝中人事做大量调整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决定:将妹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军职换成“同平章事”的文职,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后周军队。假如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也许柴荣会干脆把这个职位都取消,但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柴荣这个决定仍然可以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赵匡胤是个外姓人,何况后周军队还有一半在皇族李重进的控制中。再说,柴进还定下了让自己真正最信任的旧属王著任宰相的计划。
    王著很有个性,在柴荣面前也散漫自由,但柴荣偏偏就认为他有才可信,如果不是因为实在好酒,当宰相的早就不是范质而是他了。如今柴荣人之将死,怎样保障儿子身边都是忠臣才是第一要务,王著不但忠心,而且交游广阔人脉极广,颇有能量,区区喝酒小事也就无所谓了,因此他直到临终,都在叮嘱范质和赵匡胤:“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
    柴荣之所以没有早几天直接发下王著的任命书,大约是因为他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真会这样年青就死掉。然而竟真的死了,这是柴荣怎么也不会想到的。他另一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一咽气,范质和赵匡胤就扣下了他任命王著为相的遗嘱。
    
    范质做为现任宰相,眼见得皇帝死了,自己以首辅身份指手划脚说啥算啥,当然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让王著来分好处。赵匡胤愿意帮他隐瞒此事,那真是大合了范宰相的心意,也就毫不犹豫地将赵匡胤引为生平第一知己,无论朝臣怎样向他进言,要他提防赵匡胤,他都嗤之以鼻。不但不提防,还对赵兄弟有求必应。在小皇帝登基后事实上掌握了后周权柄的范质,就这样堕入赵匡胤殻中。周世宗去世仅一个月,范质便应赵匡胤之请,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调动。将一向与他赵兄弟所掌殿前司为难的后周另一支重军“侍卫司”的皇族统帅李重进、重要将领袁彦统统以升官的名义调离京城及侍卫司,转而将赵匡胤的死党高怀德、张铎(张令铎)都安了进去。——如此一来,原本能够轻松制约赵匡胤嫡系部队殿前司的侍卫司中,除了一个孤掌难鸣的副帅韩通(他也升了个无关要紧的官职)之外,也全换成了赵匡胤的人马。赵匡胤的老友死党们也一律升官,但是所升之官却有微妙的区别:异姓兄弟石守信、亲信慕容延钊等人提升的是军职,老友兼老上司张永德升的却只是个“开国公”的虚爵(谁让他是后周皇族)。
    在一片大家都升官发财的恭喜声中,赵匡胤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自己谋夺帝位的关键棋局。
    他将要奔向自己那条青云路的最高终点。
    
    
    
    十一、兵变
    (一场被动的兵变造就了后周王朝。如今又一场兵变却终结了它。只是,这一场新的兵变出于主动。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兵变对于乱世中的人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只是陈桥兵变和随之而来的新王朝,却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记忆。
    而赵氏家族两个女人在兵变前夕的言谈举止,恐怕比赵氏兄弟策划兵变的能耐更绝更妙。)
    
    紧接着,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十二月,赵匡胤派亲信韩令坤、张令铎等人率军去河北一带巡边,并于河北成德一带屯驻,在事实上将这一带置于控制之下。
    然后,压轴戏出场了。
    
    显德七年(公元960)正月初一,正当汴梁城里的皇帝太后官员百姓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十万火急的军报却从河北镇、定二州分头传来,令众人一时间手足无措:契丹人为报去年周世宗北伐之仇,趁此节日人心松懈的机会,勾结北汉,率军大举入侵!
    两州同时报警,说的又是同样的内容,那是绝对错不了了。何况军情急如火,哪还有时间去搞什么调查研究,赶紧派兵是正经。不用说,无论军职高低还是历年战绩,赵匡胤是担当此重任的最佳人选。令宰相范质欣慰的是,赵兄弟毫无推脱之意,“危难之处显身手”, 毅然决定立即整兵亲征,为失去世宗的后周王朝打赢第一场大战。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前锋先行出发。
    正月初三,寒风凛凛,旌旗猎猎,在小皇帝、符太后、范宰相的极目远望中,满脸肃穆之色的赵匡胤率主力大军出征了。
        
    初三下午,主力军队到达距汴梁城仅四十里的陈桥驿。
    接下来就是环环紧扣的精彩表演了。
    这时接到消息:慕容延钊的前锋大军已经准时进入河北境内。赵氏兄弟当然心领神会,知道亲信们先后所领的军队都已经会合了。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军中星相家适时粉墨登场。这位叫苗训的老兄宣称这天将要西沉的太阳之旁竟出现了另一轮太阳,两日互相争斗,黑光激荡。啥?那会儿大家赶着埋锅造饭没看见?不要紧,俺苗训当时也以为眼睛花了,特地喊了个叫楚昭辅的门吏来验证过,所以此事如假包换。
    这消息很快就在整支大军中迅速传了开来。本来就对奔赴前线心里没底的将士们不禁越发人心惶惶,在某些人士适当的引导提点下,大家的议论很快就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五鼓时分,已经计较停当的军士们集于辕门,大喊要策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鼓噪声此起彼伏,赵点检的寝帐里却毫无动静。天亮后,终于忍耐不住的军校们终于冲进了中军大帐,当迟迟起身的赵匡胤一脸茫然状看着面前成群拿刀汉子时,听到了这样的话:“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不由分说,将一件黄衣披到他身上,然后就众人拜倒,高呼万岁了。
    赵匡胤在此时表现得非常勉为其难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令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辄加不逞。近世帝王,初举兵入京城,皆纵兵大掠,谓之‘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库,事定之日,当厚贵汝;不然,当诛汝。如此可乎?”
    于是众人都表示一支持,愿成就赵点检的仁义之名。见大家如此有诚意,赵匡胤这才“迫不得己”地带着大军迤逦而行,当然打契丹的事是不再提了,大家拔转方向,顺顺利利地返回了汴梁城。
    
    眼见大军如此返回,汴梁城中的人们当然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人面面相觑,此时的京城中,唯一有能力也有欲望反抗的,只有一向与赵匡胤格格不入的侍卫司副帅韩通,然而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一个叫王彦升的军校一进城就快马直奔韩家。一般认为王彦升的举动并非急切反应,因为据当年二月二日韩通下葬时的墓志记载,这位杀手抵达韩府便立即动手,被杀的是韩通夫妇及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韩家三岁的幼子和四个女儿都没有受到人身伤害。没照片可看的年月,王彦升对韩通父子乃至女眷们的面目年纪有如此清楚的认识,这场杀戮甚至有可能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赵匡胤在陈桥驿称帝,绝非《宋史》所云乃兵变被迫那样纯洁无瑕。
    关于赵匡胤一手策划兵变之事,野史杂记不象《宋史》那么为尊者讳,都给出了充分的证明。
    
    最绝妙的两条记载与赵匡胤身边两位重要的女人有关。
    一条记载的主角,是赵匡胤的母亲杜氏。《东都事略》说,赵匡胤由陈桥驿返回汴梁并入宫篡位后,有人飞奔去赵府将这天大消息报告给杜老夫人:“点检已作天子!”杜老夫人听后虽然高兴却毫无惊诧之色,答云:“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另一条记载的主角,则是赵匡胤的姐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说,当时柴宗训(周恭帝)年幼,军政大事多由重臣裁决。在大臣中,赵匡胤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多战功,将士归心。早有右拾遗郑起等人上书宰相范质,说不宜再用赵匡胤掌管军队。范质虽然没买郑起的帐,但官员百姓们却都认为范质说得有道理。因此一听说赵匡胤将带兵北征的消息,京城里就轰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及其伙伴都是有心人,因此上流言一出他就立刻知道了,不禁大惧,跑回家偷偷和家人商量:“外间若此,当如之何?”他的姐姐——此处记载应有误,因为他亲姐姐“未笄而夭”早不在了。倒是他妹妹在嫁给米福德后早寡又回了娘家居住,因此应该是他那个后来再嫁高怀德的妹妹。啥,可能是堂姐?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反正,这位“赵氏”当时正好在厨房里不知干啥,听见家里人跑来找她转告这事,立即脸色发青(面如铁色),顺手提着根擀面杖跑进屋子,追着赵匡胤直打,边打边骂曰:“你一个男人大丈夫,面临如此大事,既然拿定了主意就自己按心意干去,如今事到临头却跑回家来恐吓我们妇道人家干什么!”(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问恐怖妇女何为耶!)赵匡胤被骂得无言以对,只好默然而出,自去做安排了。
    这两条记载反映出一个事实:赵匡胤想做皇帝,想取后周而代之,这件事在赵家早就不是秘密了,别说兄弟,就是家中的妇女同志们都清楚得很。
    
    
    
    另三项记载则同见于《资治通鉴长编》。
    其一:周世宗显德年间,有方士私下里告诉张永德说,赵匡胤乃是“受命之符者”,要张永德顺应天命。于是张永德存心结纳,不但平日大加提携,特别是当赵匡胤元配贺氏去世继娶王氏,想要大摆场面增加身份却苦于经济实力还不够时,张永德还慷慨解囊,主动拿出数千金帛助赵家行聘纳采。果然在赵匡胤称帝后,张永德“恩宠优渥,无与比者”。
    其二:乾德元年二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的老丈人、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赵匡胤一见亲戚的面格外高兴,符彦卿既是赵光义的岳父,算是赵氏兄弟的父辈,关系当然不同一般。于是赵匡胤打算让符彦卿执掌军权。这打算刚一提出,赵氏兄弟的心腹谋臣枢密使赵普就极力反对,认为符老先儿德高望重,不可以又加多兵权在手。但是赵匡胤主意已定,不顾赵普的反对,还是发下了任命书。谁知赵普早有防备,半路将任命书给截下,赶去见赵匡胤。见面之后,赵普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大通闲事,看头儿的防备之心已经消退之后,才冷不丁地将那封任命决定亮出来。赵匡胤瞠然:“果然不出我所料,你小子还是为这事来的。说吧,我发的红头文件怎么会被你藏起来了?”赵普说:“我可是一番好意,希望给陛下你再多一次机会考虑清楚,免得你到时后悔。”赵匡胤大惑不解:“你干嘛非要疑心符彦卿会造反?再说我对老符那么照顾,老符又是我家亲戚,怎么说也不可能辜负我的。”赵普反问:“那么,周世宗对陛下你也不薄,你还不是一样辜负了他。”赵匡胤默然。当即改变了让符彦卿掌兵权的打算。——这番话明来直去,实际上将当初“陈桥兵变”背后赵匡胤早有谋划安排的情形间接地展现了出来。
    其三:后周右拾遗浦城杨徽之曾经向周世宗柴荣进言,说赵匡胤太有人望,不宜掌管禁兵。赵匡胤登基后,就找了个岔子要诛杀杨徽之。总算皇弟赵光义(即赵匡义,避讳改赵光义)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劝道:“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赵匡胤毕竟还是有帝王气度的,想想确实是自己理亏,于是在乾德元年十二月将杨徽之免死,贬放天兴令。周世宗死后曾经向宰相范质提醒过同样话儿的郑起,也同时因小故贬放为西河令。这大约也是因为两人这番进言正中命门,当时想必惊出赵匡胤一身冷汗,想了无数方法遮掩,因此他多少有些衔恨在心。
    
    总之,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基本可以确定。
    
    当做好了充分准备的赵匡胤带着大军返回汴梁城时,整个汴梁城都已经在事实上被他所完全控制。这时候宫中早朝还未退,几个军校便冲进宫中将宰相们拉去见赵匡胤,当宰相范质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他奔下殿,抓着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泣不成声:“仓卒遣将,吾济之罪也!”紧张之下用力极猛,指甲掐进了王溥手里,几乎流血,王溥也被唬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蒙在鼓里的范质不知道,面前的王溥其实早已经向赵匡胤“阴效诚款”,被拉拢上船很久啦)。范质虽然为了一己权力私欲被赵匡胤所利用,总算还对后周王朝有些情份,见到赵匡胤后质问道:“先帝养太尉如子,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忍心做这样的事情?” 愧心未泯的赵匡胤毕竟与五代十国那些狂燥型的帝王是两码事,情急之下也涕泪交流,当然还没忘了勉强给自己辩解:“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什么叫将若之何?五代十国时人世动荡,当兵的动不动就搞兵变给人披黄衣,那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被人披上黄衣却宁死拒绝的,也不是没有过。赵匡胤既办不到,那还有啥可说的。
    其实事已至此,范质自己也知道没啥可说的了。眼看着自己的搭挡王溥上前向赵匡胤行君臣之礼,他也没了法,也只能跟着行礼了事,认可了赵匡胤的帝王身份。
    大局已定。
    “禅让”的节目再一次在中国历史上重现。这一次舞台换在了汴梁城内的崇元殿上。孤立无援的后周小皇帝和他的年青寡母,不得不“颁下”了禅让诏书。在一通隆重的必须过场之后,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改纪元为建隆元年。七岁的柴宗训由后周小皇帝变成了大宋“郑王”,符太后被称为“周太后”,母子俩凄凄惶惶地迁居西宫。
    从这一天起,历时一百八十余年的北宋王朝开始了。
    
    
    
    
    十二、杜太后的两次发言
    (儿子当了皇帝,母亲自然是太后。成为太后的杜氏,留在史书上的发言有两次。而这两番言辞,对于宋王朝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称帝后,赵匡胤当然有忙不完的公事要办,当然,天子无私事,现在他的家事也是公事了。
    母凭子贵,当年二月,五十九岁的杜四娘被自己的二儿子、新任的宋朝天子赵匡胤册立为皇太后。
    为皇太后上尊号的典礼进行得异常隆重。就在赵匡胤率领文武群臣向母亲大礼参拜之时,人们却发现高坐殿上的杜太后并没有欣喜得意的表情,反倒是满脸的担忧愁闷。太后竟然不满意,大臣们慌了手脚,连忙上前问道:“臣子们都听说母以子贵,如今您的儿子已经贵为天子,您安享尊荣,为什么还不高兴呢?”杜太后侃侃而谈:“我听说为君极难。天子位居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道,天下归心,当然能在宝座上稳享尊贵,但是万一出现失误,驾驭不了国家,那时恐怕就是想做一个平民老百姓,也是求之不得了。这就是我如今最担忧的事情。”
    赵匡胤听了母亲这番话,不禁悚然心惊,立即起身向母亲拜谢说:“孩儿谨记母亲的教诲!”
    做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杜太后在由男人书写的史书上没有太多露面的机会,她的言谈也只留下了寥寥数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几句话,却包含了极多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侧面了解她的一些特质。
    杜太后最著名第一句话,当然就是陈桥兵变后的那一句。从其中我们不难感觉出,对于儿子谋夺天下,她事前不惊事后不傲,完全处之泰然,心理素质简直超佳。更重要的是看得出来,对于谋朝篡位这件事,她认为是儿子素有大志终于成功的表现,没有丝毫拿道德框框约束自己或儿子的打算,心肠之刚硬,为人之讲求实际,更与“妇人之仁”一点边都搭不上。
    从她在当上太后那天所说的那番话里,更不难看出杜氏老而弥辣的姜桂本性,这是一个具有眼光和远见的人物。
    母亲是儿女的启蒙老师。至少这是我的观点。只有美色只识娇柔只知使性子只会念叨“三从四德”只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以及只能欣赏这些女人的男子,是很难指望儿女如何出类拔萃的。唯有杜太后这样的女人,才有可能养育得了两个开创历史的帝王儿子。也只有杜太后这样的女人,才会调教出那个敢拿擀面杖质问赵匡胤有没有担当天下胆量的赵家女儿。
    
    杜太后留在史书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番话,据正史的记载,应该是她在人生即将结束的时候留下来的。这番话无论真伪,都牵涉到了宋王朝传承的最大谜案:“金匮之盟”。
    宋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即建隆二年(公元961)四月,杜太后患病,病情很快加重,赵匡胤为了给母亲祈福,还特地在五月初一的时候下令大赦天下。
    然而再怎样的努力,也不能挽回杜太后的生命。没多久,这位经历了无数变故的老妇人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据说,杜太后非常信任赵匡胤的谋臣赵普,爱之如子,因此当她自知不起时,特地召赵普入宫为她的遗嘱做一个当面见证。
    该来的人都来齐之后,杜太后向赵匡胤发问:“你明白自己是怎样得来的天下吗?”等了一会,见赵匡胤光哭不回答,杜太后似乎很不满意儿子的小儿女模样:“这都什么时候了,我要跟你交代大事,你怎么就知道哭?”赵匡胤也不知老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眼见老太太升天在即,便拣好听的说:“我能当上皇帝,那还不是靠先父和母亲你老人家积得德多嘛。”没想到老太太身体不行脑子却还清醒得紧:“哪有这样的事。你能当皇帝,不过是因为柴氏皇族选了个小孩儿当皇帝,不能令臣下信服归心,让你钻了空子。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你和光义都是我的儿子,以后你要将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如此之大,必须要有一个年长有见识的皇帝才能稳固,才是我赵家社稷之福。”
    听了母亲的叮嘱,赵匡胤连连叩头泣曰:“儿子不敢不听母亲的教导!”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不可违背。”赵普连忙将杜太后所言都当着她的面写成誓书,并在后面署上“臣普记”的落款。并将这誓书藏入一只金匣,交给可靠的宫人掌管。
    六十岁的杜太后于六月初一安然逝于滋德殿。
    据说她留下了这道关于皇位传承的交代,也就在历史上留下了“金匮之盟”的谜团。不过在杜氏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谜都没有任何人知晓,它真正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是北宋王朝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皇位交接以后。
    
    
    
    
    十三、后周皇族的结局
    据说,赵匡胤留下了厚待柴氏宗支的交代。而这项仁政,却是以柴氏嫡系子孙的凄凉下场换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十六年间,他武治则平荆南、定湖南、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还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为宋王朝立下了大大的万儿来。文治则“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不但勤政,而且进一步宽刑罚养黎民,为新兴王朝迅速聚拢人心。尤其是“释藩镇兵权”——这是他在赵普的告诫下吸取了自己当年由武将起家篡位的经验教训,于建隆二年七月(即杜太后去世的第二个月),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精彩好戏,将当年帮自己搞兵变的兄弟姻亲们如石守信、王审錡、高怀德等人的带兵之权都统统收掉。从此开始了北宋王朝重用文官、重文抑武的风气。
    在这十六年间,效忠后周王朝的人也是赵匡胤的一块心病。首先当然是高官厚禄买住了一大批。收买无效者又分两种,一种势单力薄翻不起大浪的陆续被贬放了,另一种有些势力的不免就要动用武力——这些也都被宋军陆续消灭了,包括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与此同时,赵匡胤也没忘了必不可少的姿态:按年按节,后周两代帝后陵墓都少不和要去祭祀,建隆二年八月,由王溥主持修订的《周世宗实录》也顺利成书。
    然而,姿态始终只是姿态。柴荣子孙就象刘知远子孙一样,在新王朝中不会有真正的好结果。
    后周终结时,后周皇族中唯一与郭威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只剩他的外甥李重进。他也是当时皇族中最年长的男人。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四月,后周老臣李筠发兵讨宋,却因父子意见不统一,长子李守节降宋、自己也策略失误而迅速失败丧命。李筠造反时,身在扬州领兵的李重进非常高兴,派亲信翟守珣赶往北方与李筠联络,想要对宋来个南北夹击。谁知他用错了人,翟守珣竟跑到汴京去向宋太祖投诚,并按照宋太祖的计策又返回扬州哄骗李重进,使他对李筠产生误解,平白放弃了与李筠同击宋军的战机。李筠被灭后,宋太祖便开始对付李重进,终于迫使其在同年九月起兵造反。由于势单力孤缺乏谋略,李重进起兵仅五十天便被宋军所败,不得不自杀身亡。
    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结局也很悲惨。
    除了周恭帝柴宗训,柴荣还有三个儿子: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悔。
        乾德二年十月,当时最多也不过就是六七岁年纪的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熙让和熙悔也在不久之后陆续“不知其所终”。
    现在,柴荣的儿子就剩柴宗训一人了。自宋王朝建立后,周恭帝被废为周郑王,他先是和继母小符氏一起幽居西宫。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那是一个贬放废帝废太子的好地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想当年唐中宗李显贬居房州,又成功地咸鱼翻生重登帝位。只是李显的经历没有在柴宗训身上重演。贬居房陵十一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三月,柴宗训死在了荒凉的居住地。离他的二十岁生日还差五个月。这个死亡年龄,就象他夭折的弟弟们那样,很难让人相信会是自然现象。更有可能是有人万万没想到,那个九岁的孩子竟会在那样艰难孤寂的环境里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终于按捺不住要终止他的生命。于是,柴宗训死得很是时候,刚刚成年,却还没来得及成婚,更没来得及为他英雄一世的父亲柴荣留下后代。当然也就为赵宋王朝免去了一个祸患。对比担惊受怕的贬废生涯,柴宗训死后的待遇却是超高标准。赵匡胤为这个儿时曾经喊过自己叔叔的少年穿孝发哀,辍朝十日,又派人专办丧事。还给他上了个“恭皇帝”的谥号。这些热闹生人眼目的事情,柴宗训是再也不会知道的了。当年十月,柴宗训归葬故里,长眠在父亲柴荣的身边,终于不再寂寞凄凉。
    直到嘉祐四年(公元1059),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儿女夭折得太多,五十岁的宋仁宗忽然想起了后周王朝的皇子们来,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是这位柴氏后人,应该是柴荣兄弟们的后代,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郭威和柴荣的女儿们还有谁在吗?我们所能确切知道的,大概就只有郭威之女寿安公主了吧,她当初幸免于后汉的屠杀,是因为她已经出嫁并随夫离京。她的丈夫是与赵匡胤非常铁杆的张文德,入宋后仍然官运亨通,寿安公主在那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自己孩子的父亲。
    柴荣的女儿,史书上只记载了那个在父亲去世前夭折的无名皇女,其它的公主都不见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倒还能找到柴公主的身影。记得从前看过一篇游记,作者写道:在山西孟县藏山,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赵氏孤儿”躲藏过的那个地方,有一座烈女祠,里面祭祀的就是柴荣的一个女儿。据说这位后周公主不甘做亡国妾妇,在皇权交替的混乱中逃出皇宫,打算投奔仍然忠于后周的大臣以图再起。她先是投奔在山西的李筠,李筠却失败了,于是柴公主隐居山西。当李重进的死讯也传来之时,。柴公主终于完全失望,便自尽于藏山。当地的百姓感念柴公主的刚烈,在她下葬之处建祠纪念。千年以来一直祭祀不绝。
    
    郭威代后汉是因为后汉皇帝要杀他,诛后汉皇室更有妻儿血仇在前。赵匡胤代后周是为了什么?灭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荣后嗣又有何借口?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宋本朝臣子都忍不住要为后周皇室大声喊冤。欧阳修便在《新五代史》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周太祖举兵于魏,汉遣刘铢诛其家族于京师,酷毒备至;后太祖入立,遣人责铢,铢辞不屈,太祖虽深恨之,然以铢辞直,终不及其家也。及追封妻子之被杀者,其言深自隐痛之而已,不敢有非汉之辞焉,盖知其曲在己也。故略存其辞,以见周之有愧于其心者矣!”
    ——“我之所以要写下这段话,就是要留给那些见后周二字而问心有愧的人来看!”
    文人的愤慨虽然令人感动,可惜那大约也是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身处其间的原故吧。天下至高的皇权就是一个漩涡,如果控制不住欲望,就只能选择你死我活的结果,谁也没法逃脱。
    
    
    
    
    十四、赵匡胤之死的千秋疑案
    一代雄主赵匡胤猝死,“烛影斧声”成为宫廷中的又一道无解之谜。
    
    柴宗训死后,宋太祖赵匡胤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正当盛年的他精力旺盛,仍然孜孜不倦地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就在打下金陵,灭亡南唐,打算进一步攻取北汉的时候,刚刚五十岁的赵匡胤就忽然在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猝死于万岁殿。
    中国历史上猝死的皇帝很多,却不是每个都死因成谜的。本来,以赵匡胤方面大耳肥壮嗜酒性情易于冲动的状况,猝死本也不足为奇。然而围绕着他的死,却冒出了两个谜,一个是“烛影斧声”,与当事人的准确死因有关,一个就是与其母杜太后临终遗言有关的“金匮之盟”了,此事则关系到当事人的遗产继承问题。
    据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说,在十九日那天,京城忽降大雪,宋太祖便召弟弟赵光义入大内,摒开嫔妃内监宫女,兄弟两个自在饮酒赏雪说话儿。宫中人只能远远看见烛影映照出赵光义的身影做“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兄弟俩直喝到半夜时分方才尽兴,而此时殿前积雪已达数寸,宋太祖便拿起“柱斧”,一边戳雪一边看着赵光义大声说:“好做,好做!”说完就解带就寝,眨眼间便“鼻息如雷霆”,呼噜响震天。由于天色已晚酒劲上涌,赵光义见哥哥睡了,自己也就在宫里睡下。侍候的人倒也不敢打扰,一直就在宋太祖的寝室外呆着,也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约到五鼓时分,就忽然没再听见皇帝的呼噜声了,连忙奔进去一瞧,原来“帝已崩矣”。于是赵光义便即位了。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这段记载使很多人都对宋太祖的真实死因产生了怀疑。于是宋太祖死于非命的说法非常流行,而且都认为宋太祖是被赵光义谋害的。
    那么,宋太祖真是被赵光义所弑杀的吗?
    甚是流行的一种香艳故事是这么说的:赵光义对哥哥的宠姬花蕊夫人甚是垂涎,见哥哥晕晕睡去,自己又喝了几杯酒,便忍不住调戏起来。谁知太祖却立即惊醒过来对他大加怒斥。赵光义又惊又怕便下了杀手。
    这个场面当然很有收视率。不过这种隋炀帝式的节目不太可能在宋宫上演。因为花蕊夫人早就香消玉殒了。
    
    什么是“花蕊夫人”?在世人心目中,花蕊夫人是才貌双全雅善诗书的女子。不过花蕊夫人并不止于某一个人,五代十国时期,出自各地宫室的“花蕊夫人”至少有三位。一位是前蜀高祖王建的徐淑妃(一说为徐贤妃,反正是姐妹二人之一,都是眉州刺史徐耕的女儿)。但是这位花蕊夫人虽然美貌多才,却卖官弄权心如蛇蝎,据说王建就是被这姐妹俩毒杀的。王建死后,由于徐贤妃所生的儿子王宗衍继承了前蜀帝位,其生母徐贤妃被尊为翊圣贤妃,其妹花蕊夫人则由淑妃升为顺圣淑妃。然而姐妹俩连同她们的皇帝儿子只会享受,根本不会治理国家,前蜀很快就民不聊生。公元925年冬天,前蜀败于后唐庄宗,徐氏姐妹和王宗衍向后唐投降并被俘。次年三月,就在由成都押往洛阳的途中,前蜀皇室被诛,第一位花蕊夫人也就这样结束了人生。
    前蜀灭亡后,后唐派山西籍将领孟知祥出镇成都。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当年孟知祥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孟昶即位。大约在公元938年,孟昶宠妃去世,随后另选青城徐国璋之女入宫。这位才貌俱绝的女子立即得到了孟昶的宠爱,被封为慧贵妃,亦号“花蕊夫人”(还有一种说法,说她姓费不姓徐)。这位后蜀花蕊夫人雅擅诗词丹青,宫词写得清新动人。只是好景不长,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后蜀被宋军所灭,花蕊夫人也被俘往汴梁,据说她的名篇《述国亡诗》就是在面见宋太祖时所作:“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花蕊夫人的才貌颇为赞赏,遂纳入宫中。徐花蕊入宋宫七天后,被封为秦国公的孟昶猝死。——民间传说,孟昶死后,徐花蕊画其像追思,并向太祖假说那是送子张仙像,以致于满宫尽供此像。谁知不久此事被皇城使窦思俨和皇弟赵光义告发,徐花蕊遂被打入冷宫赐死。——民间又传说,徐花蕊入宫后不忘家国仇,“尝造毒”,事为赵光义所知,他便多次劝宋太祖贬退徐氏,宋太祖不依,赵光义便趁着一次行猎的机会,装做要射走兽,冷不防却回身射杀了徐花蕊。当然,还有人说赵光义射杀徐花蕊是因为和哥哥争风吃醋,抢不到手便杀之了事。其实呢,算一算就知道,后蜀花蕊夫人入蜀宫那年,赵光义才刚刚出世,她和赵光义之间的年龄差距,甚至可能比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差距(十二岁)还多些。好事者若一定要认为赵光义有恋母情结的,那我也没办法了。
    不过,世上还有第三位花蕊夫人,假如真有争风吃醋射杀宠姬之事的话,她倒很有可能是那位受害者。据《菽园杂记》说,闽地崇安有一位王氏女子,本是南唐后主李煜宫妃,宋灭南唐,她也被送进了宋宫,太祖号其为“小花蕊”。据说赵光义是趁她转身摘花之机射杀了她。又说小花蕊后来归葬崇安。但这记载在明朝曾被人质疑,那也不必多说了。
    总之,无论是哪一位花蕊夫人,都没能活到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与宋太祖之死当然也就扯不上什么关系。
    但是传说故事却多数都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的,在那些说法中,那把“斧”更是被说得活跳。还有说赵光义一时眼花,见赵匡胤背上有一鬼影,便手持柱斧上前去劈鬼,结果鬼没劈着,倒把老哥送去给女鬼做伴了。
    “柱斧”是杀人凶器吗?其实此斧非彼斧,并不是劈柴之斧,而是古代的一种文具,文具“柱斧”也被称为玉斧,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见。可作镇纸使用,可做玩器,当然也有一定杀伤能力。
    建隆元年,有一次宋太祖正在后苑里弹雀玩乐,有个大臣却声称自己有要紧事求见。宋太祖不得己出来见他,结果发现这家伙说的没一件急事。宋太祖怒从心起,质问这大臣为何虚张声势?大臣却讥笑说:“我觉得这些事比弹雀还是要紧得多了。”宋太祖越发大怒,举起柱斧就狠狠地把这家伙的两枚牙齿给撞了下来。这大臣就慢悠悠地把落齿拾起放进怀中。宋太祖骂道:“你拣牙齿干什么,难道还想和我打官司吗?”大臣回答:“我不必去官府告陛下,这事自然有史官记下的。”赵匡胤一听傻了眼,连忙换上一副笑脸,并且送上金帛慰问。叹曰:“做皇帝真不容易!”
    乾德三年,也就是后蜀被灭徐花蕊入宋宫的同年,平蜀将领想要趁势夺取云南,向宋太祖请战并献舆图。宋太祖便用玉斧在图上画了一条界线,示意以大渡河为宋与南诏的分界。
    开宝元年冬,柱斧再一次亮相。这回倒霉的是一个叫雷德骧的官员,也是因为言辞间对宋太祖的宠臣赵普不恭,也被这位皇帝用柱斧很熟练地敲了两枚门牙下来。
    但是赵普自己也没能逃过柱斧之灾。赵普虽然为相,读的书却并不多。宋太祖曾经让他负责改年号,结果赵普选来选去,竟选了个前蜀王宗衍亡国前用的“乾德”。翰林学士卢多逊与赵普一向格格不入,只要逮着机会就要在宋太祖面前揭他的短,这次当然也不肯放过,向宋太祖告状。宋太祖听了果然大怒,用柱斧斫赵普的脖子,又用墨涂赵普的脸。弄得赵普颜面扫地。只不过那位告状告得很爽的卢多逊日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从所有这些关于“柱斧”的记载来看,赵匡胤手里的柱斧应为文具无疑。因为它即使用在武将出身力大如牛的赵匡胤手里,对他人所造成的损伤也不过就是砸坏门牙。若真是斧头砸过去,只怕飞落地的就不止是门牙了。何况老赵虽然出身武人有些武艺,却不是程咬金,世上从来只听说过“太祖长拳”,从没听说过有“太祖斧”的。赵匡胤既与斧头从没什么渊源,如今又已经贵为
    
    
    《涑水纪闻》接着又说,宋太祖驾崩,皇后没有立即宣布皇帝的死讯,而是让王继恩先将皇子赵德芳召来。这一般也是政权交替时常见的事情,让继位人先行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另有打算,他“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没有去召赵德芳,而是赶去见晋王赵光义,要晋王立即入宫即位然后发丧。据说赵光义闻讯大惊失色,犹豫不敢前往,借口说要和家里人商量,进了内室就一直不肯再出来。王继恩等不得急道:“再耽误,皇位就要归别人了!”赵光义不得己,只得带上自己的家将程德元等人一起进宫。为防意外,程德元甚至还陪着赵光义一起进了太祖的寝殿。太祖皇后见王继恩进来,立刻问道:“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答道:“是晋王到了。”皇后愕然地看着赵光义走上前来,她虽然年青,却也明白大势已去,先机已经被小叔子所占,遂立即做出反应,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唐宋时宫中对皇帝的称谓):“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见嫂子如此说,也就将“官家”的身份居之若素了,当然也不免掉几滴应景的眼泪再发个洪天大愿:“一定共保富贵,你不必担忧。”
    
    迫不得已接受赵光义继位事实的太祖皇后已经不是那位王饶之女王皇后了。早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十二月的时候,王皇后就已经不幸病故,享年仅二十一岁,她亲生的三个儿女也都先后夭折。宋太祖伤心少妻早逝,迁怒于翰林医官王守愚,以“进药不精审”的罪名将其流放海岛。王皇后被追谥为“孝明皇后”,葬于婆母杜太后安陵北面。同年,宋太祖还追谥结发妻子贺氏为“孝惠皇后”并将其迁葬安陵西北。
    王孝明死后,皇后之位一空就是五年,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二月,新皇后人选才被确定。她是河南洛阳人,父亲是左卫上将军宋偓,母亲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女永宁公主。宋氏入宫为后时年仅十七岁,比丈夫小足足二十五岁。这位小皇后性情柔顺,每天都要穿着礼服去迎接宋太祖退朝,还亲自为宋太祖制作肴馔,虽然一直没有生育儿女,仍然很得太祖欢心。
    只是宋皇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年仅二十五岁就会成了寡妇,而且丈夫还死得如此仓猝。靠山倒了,皇位被赵光义得了,宋皇后与宋太祖的儿女们只能听天由命了。
    
    入宫的第二天,赵光义正式即皇帝位,时年三十八岁。史称宋太宗。
    赵光义不但和哥哥一样做成了皇帝,他的婚姻状况也与哥哥相差无几。他的第二任妻子小符氏也没能活着见到丈夫登基。早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年仅三十四岁的她就去世了。赵匡胤便为赵光义聘开国元勋上党李处耘之女为继室,称帝后的赵光义便将李氏先册为德妃,又册立为皇后。李氏也是赵光义的最后一位嫡妻,在赵光义死后当上了皇太后。
    相比这样中规中矩的婚姻,赵光义的帝王生涯就要精彩得多了。从他登临帝位“烛影斧声”的那一天起,令人疑心重重的事情,就一直没有断过。
    
    
    
    十五、如此金匮如此盟
    天下第一疑问:究竟谁是皇位继承人?
    无论如何,能把脑筋动到已经去世多年的太后头上,实在不能不令人佩服。
    
    赵光义一登基,立即大洒官帽,还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封为齐王,任开封尹兼中书令(这是赵光义自己刚刚干过的职位);又封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兴元尹兼同平章事。
    十二月,赵光义又发布旨意,宣布皇弟赵廷美、皇侄德昭德芳,都改称“皇子”,宋太祖的三个女儿郑国、晋国、虢国公主均称“皇女”。宣布赵廷美的越德昭都“位在宰相上”。
    然而就在颁布这些看起来标新立异皆大欢喜的举措同时,赵光义还宣布了一件令人感到非常突兀的事情:按照一般的惯例,新帝即位往往要等到第二年才行改元,何况开宝九年已经是年终岁尾。然而赵光义却连这仅剩的一两个月都等不及,就匆匆地在当年腊月把年号给改成了“太平兴国”。也就是说,事实上太平兴国元年的历史仅有一个月而已。
    然而年号虽然改了,皇帝虽然定了,却依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对于宋太宗继位的资格,人们依然大有意见。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被宋太宗大加提携厚遇的皇弟皇侄们相继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宋太祖之子赵德昭随叔皇征幽州。某夜军中夜惊,众人找不到宋太宗的踪影,竟有人打算拥立德昭即皇帝位的。赵光义听说后当然大为不悦,回京后找借口不肯奖赏随军将士战士。赵德昭便代将士们向宋太宗提出请求。谁知这位叔父却大怒:“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赵德昭退出宫后就立即拔剑自刎了。时年不过二十二岁,留下五个年幼的儿子。
    据《宋史》称,赵德昭死讯传来,宋太宗又惊又悔,赶到德昭府中抱尸大哭:“痴儿何至于此!”为他大办丧事,追封魏王、中书令。
    赵德昭去世两年后,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死了。不过据称他是病死的,死时二十三岁,有子三人。太宗再次亲临痛哭,追封岐王兼中书令。
    接下来轮到赵光义的兄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1)三月,柴禹锡、赵镕等人向太宗告赵廷美的状。宋太宗收到这桩汇报,立即召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前来商量。
    这位重量级人物就是宋王朝的开国功勋之一赵普。赵普与赵匡胤兄弟交情很好,在陈桥兵变时立下了大功,后来做了宋太祖的宰相,宋太祖仍然称赵普之妻为“嫂”。然而人总是会变的,没几年工夫,宋太祖便对赵普开始不满,并且起了疑心,终于在开宝六年将其免相,遂出京城去做河阳三城节度。宋太宗即位后,赵普又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太保。只是这一次赵普运气不佳,他的老对头卢多逊仍然不放过他,他虽然回了京城仍是郁郁不得志。这回遇上宋太宗召见,赵普立即抓紧机会大力表现。据说他就是在这次召见之后向太宗上书讲述“金匮之盟”故事的。《宋史》又说,宋太宗依赵普之言到后宫找寻,果然拿到了那只金匣。 “金匮之盟”也从此公诸于众,为所有对宋太宗继承权有看法的世人解惑:昭宪杜太后早在大宋开国之初就已经做出决定,为使大宋王朝不至于重蹈后周覆辙,皇位应传年长者,即兄终弟及,嗣后再传回给赵德昭。
    在宋太宗称帝六年之后,他的皇位继承权终于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合情合理合法的解释。宋太宗感动之下立即将赵普拜为司徒兼侍中,又封梁国公。沉寂十年后,赵普重归相位。
    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回味的事情:若是照金匮之盟所说,则赵廷美完全可以继续理直气壮地“居宰相上”,可他却立即上表,主动要求逊居赵普之下。赵光义也毫不客气地准了。大约也就在此时,赵光义又向赵普询问该如何对待赵廷美?是否照金匮之盟所云立之为储?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呼之欲出,赵普也毫不含糊地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容邪?”一语定乾坤。
    接下来就是赵普的拿手好戏了。他很快就以神探手段打探到了赵廷美(太宗心腹之患)和卢多逊(这是赵普自己的死对头)图谋不轨的“消息”。
    于是卢多逊便被打入了大牢。
    于是卢多逊便交代了“犯罪事实”,供出了大批“同党”。
    于是卢多逊一家子被流放崖州。“同党”们也纷纷人头落地。
    至于赵廷美,他先是和家人一起被幽禁在家里悔过。没多久,赵普觉得留在京里还是不稳当,便让开封府尹李符上表,宣称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又一道诏书发下,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同时任命崇仪使阎彦进为房州知州,监察御史袁廓为房州通判,各赏白 百两去上任。这诏命立即被雷厉风行地照办了。
    在两个收了皇帝贿赂的正副州官监管下,赵廷美一家到房州以后的处境可想而知。雍熙元年(984),三十八岁的赵廷美“忧悸成疾”,逝于房州,有子十人。
    赵廷美死讯传来,宋太宗表现得就象德昭德芳死时一样的哀伤,不但隆重治丧,而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将他追封为“涪王”。
    
    丧事办完,宋太宗拣了个好日子向宰相们痛说家史:“赵廷美根本就不是杜太后她老人家生的儿子。想当年杜太后生了我,就请了个耿氏做奶妈。谁知这女人竟趁机做了第三者,和我老爸生下了赵廷美。这耿氏后来还改嫁给了另一个姓赵的,又生了个儿子叫廷俊……廷美这家伙,我什么时候都对得起他呀……”
    好话不多说,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了道理——赵廷美压根就不是嫡子,金匮之盟没他的份儿,所以皇帝犯不着弄死他,也从来没想弄死他,他是自己死的。宰相之一的李昉觉得皇帝越说越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为免皇帝说多错多,他赶紧表态兼提醒:“赵廷美那家伙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传位之争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北宋王朝的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们代代相传。
    
    官方史料当然都是为获胜的宋太宗说好话。经过层层锻造的史书甚至还说,赵匡胤其实也早想将皇位传给弟弟,还曾经当着大臣的面夸奖弟弟比自己更有福份。这事光从表面来看倒也深显悌孝家风,何况宋太祖活着时,一直没有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确定太子亲王身份,皇族中权位最高的就是晋王赵光义了。
    不过宋太祖之所以延迟立储,也许是因为他想将皇位传给自己偏爱的儿子,而不是传嫡传长——他死时,宋皇后原本派王继恩去召的,正是宋太祖的小儿子德芳,而不是嫡长子德昭。开宝九年,年方弱冠的赵德芳终于出阁参政了,或者宋太祖原本打算的,正是等他参政施展才华之后,再正式立他为储——而就在这时候,宋太祖死了……
    更令人犯疑的是:杜太后真的留下了“金匮之盟”吗?且不说其它复杂的政局人事,光从情理上就很难站得住脚。
    杜太后对赵光义应该还是有些偏爱的。读书不惹事的儿子当然比自幼舞刀弄棍外出流浪的儿子令人省心。但是那个不重蹈后周覆辙所以要兄终弟及的遗嘱前提就很难成立。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只有五岁,确实是个幼儿。然而赵匡胤本人却正当三十五岁盛年,杜太后一个做娘的人,自己都活到了六十岁,怎么会一口咬定亲生儿子会在皇子未成年时就死掉呢!
    更离奇的是,那时杜太后已是临终,换了任何一个做娘的人到了那个节骨眼上,想见亲儿子的心都会异常的急切,更别说还牵连到了心爱儿子的政治前途,那更是要当面交代的。以她的老练精明,口授遗诏之时她怎么也应该把赵匡义找来旁听,怎么赵匡义赵廷美统统不见,反倒是一个外人赵普在场
    作者:夕橙 回复日期:2006-5-23 20:03:00
    
        又看到姐姐了,兴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得快,握手
    
    更离奇的是,那时杜太后已是临终,换了任何一个做娘的人到了那个节骨眼上,想见亲儿子的心都会异常的急切,更别说还牵连到了心爱儿子的政治前途,那更是要当面交代的。以她的老练精明,口授遗诏之时她怎么也应该把赵匡义找来旁听,怎么赵匡义赵廷美统统不见,反倒是一个外人赵普在场?
    不难看出,所谓“金匮之盟”,其实就是赵普为获取宋太宗重用,迎合他的心理编造出来的谎言。
    
    回过头来看,我们或者能理出这样一条脉若隐若现的脉络:在宋太祖猝死一事上,赵光义也许没有什么责任,但是在抢占皇位方面他却大有问题。宋皇后做为每天都迎送太祖上下朝且本人出身皇族的正宫嫡后,肯定是深知太祖心思及宫廷内幕的,她派王继恩去找的赵德芳才多半是太祖心许的皇位继承人。谁知太祖的近侍王继恩却早已经和赵光义同一个鼻孔出气,竟违背皇后懿旨找来了赵光义,宋皇后自知大势已去,只能认输。世人都知道,父死子继才是正常规律,赵光义称帝后,两个侄儿便成了他的心腹之患。——而他们也确实都相继早逝了。两位侄子的去世不可能不引起赵廷美及大臣们的警惕。于是,赵普便在此时带着“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闪光登场,为赵光义的继承权找到了根据。再然后赵普劝宋太宗不能一误再误,又找到了赵廷美的岔子,将其贬官外放后再让他在流放地“病死”。随后再由宋太宗宣布赵廷美并非杜太后嫡出之子,“兄终弟及”与他无关。
    
    躺在陵墓里的杜太后,恐怕也不会料想到,自己死了这么些年,还能给儿子派上用场吧!
    世上的君子们连块肉割不方正都不肯吃,就更不可能做出拿一个已经死去十几年的老太婆骨头来榨油的事情。但是有人却不但做了,而且还做得有板有眼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真是令人佩服得交关。难怪朱温一类流氓强盗总能称孤道寡,难怪自小就知道克己服礼的孔融最后会全家覆灭。
    
    
    
    
    十六、尘归尘,土归土
    世间真有因果报应吗?宋王朝的皇位,在转了一个大圈之后,终于还是归了赵匡胤的后人。
    
    赵匡胤夺后周皇位时,后周皇族们所经历的惨情,如今在赵匡胤的妻儿身上再次重演。
    北宋王朝的皇权之争,以叔害侄、兄害弟宣告落幕。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都死了,他们再也威胁不了赵光义了。现在,对于太祖之死、皇位本该属于谁,世上就只剩了最后一个深知内情的人——宋太祖赵匡胤第三任嫡妻宋皇后。
    宋皇后再知道内情,她毕竟只是个寡妇,而且象周世宗的小符皇后一样,她也一步步地沦落成一个没有了儿子的寡妇。此后,她对赵光义也已经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赵光义只给她上了个“开宝皇后”的尊号,就将她幽闭在了深宫里面。先是西宫,后来又迁到东宫。宋氏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在抑郁孤凄中打发日复一日的岁月。
    至道元年(公元995)四月二十八日,“开宝皇后”宋氏冷冷清清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四岁。
    宋氏死后,赵光义将这位“皇嫂”的棺木在普济佛舍停放了三年,才用一个根本不够皇后规格的葬礼马马虎虎地下葬于宋太祖永昌陵北面。
    宋氏下葬两个月后,太宗去世。
    宋太宗一生的文治武功,史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对于“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却不能不深为慨叹、再三质疑。
    
    正史尚且如此,民间的说法当然就更多。赵匡胤父子的离奇结局,在百年之后还让民间好事者编出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说的是赵匡胤的魂魄对弟弟害死自己心怀怨恨,眼见自己费尽力气打下的江山竟被赵光义的子孙所据,自己的儿子却先后死于非命,终于在一百多年后转世北国,成为金主斡离不(吴乞买),不但灭了北宋,还让赵匡义的后代饱尝苦难。编出这等胡言乱语的不知究竟是何方人物,实在令人愤慨。且不说靖康之耻造成的生灵涂炭,也实在太污辱宋太祖的家国情怀手足情谊了。完全就是为侵略者开脱的鬼话。
    而“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的余音,直到一百八十多年后仍然袅袅不绝,影响着中国历史。
    原来在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偏安江南一隅建立南宋王朝。由于他在逃亡路上受了惊吓,成了不育之疾,偏偏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了,不得不从幸免于北俘之难的赵氏皇族子孙中挑选继承人。刚开始的时候,赵构仍然想从宋太宗的后人中做选择,但对于自己的祖宗在兄终弟及之后做的那些亏心事,他自己也不能不心中有愧。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一个晚上赵构竟然恍惚看见宋太祖赵匡胤出现在自己面前,引自己去看了当年“斧声烛影”之夜的场面。从梦中惊醒的赵构遍体大汗,终于下定决心。而且据说做此梦者不止赵构一人,还包括他的伯母、宋哲宗之妻隆佑太后。
    于是,赵构从宋太祖的子孙中挑出伯琮伯玖为自己的养子,并将皇位传给了伯琮,是为宋孝宗赵眘。
    
    宋王朝的帝位转了一个大圈,终于在赵匡胤父子离奇去世一百八十六年后,又回到了其后人的手里。对于这个结果,不知赵光义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往事只堪哀——南唐后主李煜妻大小周后
    
    
    一、 南唐李家的传奇发迹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又说英雄不问出身。这话一点也没错。后唐开基之祖李昪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发迹史,就是一个小和尚的奇遇记。论起来,安徽凤阳的寺庙实在是风水大好,李昪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都曾是在此地出家的和尚。)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能者为王。庐州(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靠着天生的气力勇猛以及必不可少的好运气,由一个出身农家的孤儿,一步步出人头地,并且在天复二年(公元902)的时候,被唐昭宗封为吴王的。大约就在封王的第二年,杨行密攻取濠州(凤阳),得到的“战利品”五花八门,当然也包括被献做婢仆的男女。
    检阅战利品时,杨行密一眼就看见在瑟瑟发抖的人群中,有一个小沙弥格外显眼,他不但服饰与众人有异,相貌气度也格外不同。
    小沙弥俗姓李,名昪,字正伦,本是徐州(江苏徐州)人,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父亲李荣老实本份,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将寄住寺庙与和尚为伍视做人生乐事,被人称为“李道者”。徐州发生战乱后,李道者竟不知所终,也不知是死了,还是遁迹深山修炼去了。无奈之下,李道者的妻子刘氏只得让两个女儿出家为尼,自己带着儿子辗转到淮南谋生。然而到淮南没多久,饱尝艰辛的刘氏就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终于撒手西去。
    父母俱丧时,李昪只有六七岁年纪,只得也象两个姐姐一样投身佛寺,就在濠州开元寺内做了个小行童。僧寺生涯清苦,时常还要外出化缘,在濠州泗州一带流浪,但总算是有处归着,还能学些文墨,只是战乱再起,如今他却又成了吴王的俘虏,若不是被编入军中,就是成为王府的僮仆。不过人生际遇总是出乎意料。李昪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抓他的军校虽没安着什么好心,事实上却从此将自己送上了青云路。
    杨行密一见李昪,就不知为何感觉格外亲切,认为他相貌与众不同,人也格外聪明。就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没过多久,杨行密对这个孩子越来越喜爱,觉得他比自己亲生的儿子们要强得多,干脆将他收作养子。
    对于杨行密毫不掩饰的偏爱,杨家的几个儿子非常不满,他们都容不得这个平空冒出来的野小子,变着法儿为难他。时间一长,杨行密也晓得李昪如果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迟早要出事,只好为养子另做打算,将他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信徐温。
    从此,徐温就多了一个叫“徐知诰”的养子。
    天祐二年(公元905),五十四岁的吴王杨行密病逝。他的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相继被拥为吴王,而徐温则取得了一系列权力斗争的胜利,成为事实上执掌一切的权臣。天祐十六年(公元917),徐温强拥杨隆演为傀儡,虽然名义上还称“吴王”,其实已经俨然一国,徐温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由于长子徐知训前一年死掉,排行第二又为徐家立下过大功的养子徐知诰便被封为仅次于养父的左仆射、参知政事。
    一年后,二十四岁的杨隆演抑郁而终。徐温又将杨行密第四子杨溥推为新傀儡。徐氏父子的权力更大了。徐知诰好贤知礼,在吴国境内很有人望。养父的权力游戏,他也几乎都参与其中,对所有的花样都烂熟于胸。因此,当徐温死后,徐知诰立即采取手段,成功地将养父的爵位权柄都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连边都沾不着。
    成为吴国权臣后,徐知诰先是于当年迫杨溥即皇帝位,封自己做“齐王”。然后又广建人望,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国太子杨琏为妻。最终,徐知诰在天祚三年(公元937)十月完成了养父没能完成的心愿,取亲家杨溥而代之,建立齐国,改元“升元”。(可怜的吴太子妃变成了“永兴公主”)
    徐知诰称帝后,徐温的儿子们揣摩他的心思,纷纷上书,请他恢复本姓。徐知诰经过一番客套,恢复了“李昪”的本名,还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建起了唐高祖唐太宗神庙,并改国号再改为唐,史称“南唐”。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李昪对待自己两任养父兼恩人杨行密、徐温的后人可以说是极其残忍,但是做为一个帝王,南唐在他的统治下却得以休养生息,不但是五代十国中疆域最广的国家之一(包括今江西全部、江苏安徽大部、福建小部),也是最为富足的。
    
    
    
    
    
    二、传位之争
    身在幽冥的李弘冀恐怕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争来斗去,竟只是为这个最不让自己待见的弟弟清扫了通向宝座的道路而已。当然,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的时候当上国主,又意味着最终将会是什么。
    
    就在李昪登基称帝前夕,即公元937年的“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的这一天,李昪(徐知诰)长子、副都统李景通的嫡妻钟氏在金陵府宅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已经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了,取名从嘉,字重光。
    李从嘉六岁这年(公元943),他那一生传奇的祖父李昪去世了,他的父亲李景通成为南唐皇帝,改名李璟。
    据说,李昪晚年的时候觉得嫡长子并不能令自己满意,曾经想要另立次子李景遂为太子。然而李景遂却表示自己不敢越次,李昪才不得己打消主意。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李璟刚一即位,就找来兄弟们,在父亲的灵柩前立下盟约,发誓要将皇位传给弟弟。
    李璟倒也说到做到,他即位的当年(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就下令将政务交给弟弟齐王景遂全权处理。四年后(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8),他正式宣布册封景遂为皇太弟,另一个弟弟景达升为齐王,封元帅。李璟自己的嫡长子李弘翼则升为燕王,封副元帅。
    
    有些说法认为李昪当初不愿将皇位传给李璟,是因为他胸无大志、性情懦弱、爱好诗词。但是从李璟即位后的表现来看,也许原因恰恰相反:他太胸有大志、太聪明了,这才是让李昪不敢放心的原因。一个不够伶俐却品性稳当的人做国君,也许不能创立功业,却能够和睦上下给国家积累实力,相比起来,聪明人的聪明劲如果用得不是地方,比普通人更容易把事情办砸锅。
    李璟称帝没多久,就开始致力于开疆拓土,没多久的功夫就将南唐的疆域由二十八州增为三十五州。然而成就冲晕了他的头脑,他开始贪功冒进,对内又陶醉于歌功颂德的声音,以至于宠信侫媚小人。宠臣陈觉、冯延己等人为非作歹坑害百姓,被时人称之为“五鬼”,偏偏这五鬼都是些出色的文人骚客,极投李璟的脾胃,他将这五鬼看成是心头肉一般,对于出征卖命的将士却赏罚失,惹得天怒人怨。与此同时,这位新君王的表现也使他国对南唐的走向越来越担心,在李璟时期与南唐交好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改变态度,南唐成了众矢之的。周世宗柴荣更是一面三度亲征,一面致力于分崩南唐昔日的友邻。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在周世宗柴荣的亲征之下,南唐大败亏输。李璟不但拱手让出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的大片土地,本人更是不得不向后周俯首称臣,自去帝号改称国主,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才换来了剩下半壁江山的苟且偷安。
    比国事失利更令李璟难以承受的,还有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虽然国势渐衰,国主之位仍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璟的亲生长子李弘冀越来越不能忍耐自己必须“屈居”于叔父之下的现状。
    当然,李弘冀也是有本钱与“皇太弟”叔父一争高低的。他虽然年青,却性情严苛,治起军来当然也比叔父厉害,立下了不少军功,在军中的声望日隆。
    打了大败仗的当年三月,在老哥的英明领导下打了败仗的“皇太弟”李景遂一方面是顶不住形势,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侄儿能够挽回国运,一连向李璟交了十封辞职信:“今国危不能扶,请出就籓镇。燕王弘冀嫡长有军功,宜为嗣,谨奉上太弟宝册。”坚决要将储君之位让给李弘冀。李景达也与李景遂共同进退,也以败军之将自毁,要求辞去元帅之职。
    李璟接受了两个弟弟的请求。李弘冀当上了皇太子,参与决断政务。李景遂改封晋王,加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李景达封抚州兼润州大都督。
    然而李璟“家和万事兴”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事情的发展大出他的意料之外。新任太子李弘冀对曾任储君长达十年之久的叔父满腹猜忌,他一当上太子,便显露出他刻薄寡恩的本性,进行大规模洗牌,就连叔父以前在东宫时曾役使过的侍者,都一定要驱之而后快。
    大约是由于父亲李璟曾经干过“兄终弟及”的事,李弘冀对自己的弟弟们也疑心重重,担心他们终会有一日不利于自己的儿孙。因此他还派了很多亲信去监视弟弟们的行动。而在所有的皇弟里,李从嘉是最为长兄最忌惮的。
    如果按照天生的排行,李从嘉只不过是第六子。然而李唐皇家正应了“旺财不旺丁”的老话,儿女夭折率极高,待到李从嘉长大成人时,他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次子了。
    次不次子的倒还好说,偏偏李从嘉长的模样也异于常人——他有一只眼睛是“重瞳”,也就是一个眼眶里有两个瞳仁——这个长相令人费解,如果不是钟皇后怀孕时胚胎发育有故障,大约就是这位王子眼睛里长了黑斑吧。但是这种长相在史书上一向被人津津乐道,故老相传,舜帝姚重华就是个“重瞳子”,项羽和王莽听说也有这一异相。虽然后两位做帝王的运气不如舜帝,也毕竟曾如假包换地占据过那张万人之上的位置。李从嘉的婚姻更让李弘冀满腹怒气、南唐官民议论纷纷:这位有舜帝一半水平眼睛的皇子,居然娶了个闺名娥皇的妻子,做了南唐老臣司徒周宗的女婿。
    李从嘉当然知道世人的议论,更知道大哥的手段。他对这位太子大哥敬而畏之,拼命地自抑自损,不过问任何政事、醉心诗文书画,最后干脆学了太爷爷的风范,混迹于浮屠精舍之间,每日里诵经参禅,还受了三归五戒,自称“居士”起来。摆出一副“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架势。(其居士的名目繁多,有白莲居士、莲峰居士、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隐等等……)
    
    
    
    弟弟既如此识趣,李弘冀一时倒也找不出什么岔子来。这位太子爷打起仗来是把好手,闲下来也不能安于平稳,弄权惹事摆架子无所不为,太子当了还没半年,就把老子给惹毛了。李璟不止一次地训斥李弘冀,却从来不曾见到这儿子有丝毫的悔改意思。李璟本来就被后周整治了一肚皮闷气,再见儿子如此胡搅,气不打一处来,终于忍不住亲自动手,拿着球杖对李弘冀行起家法来。一边打他还一边骂个不停。李弘冀对老子苦口婆心望子成龙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但是老子的斥骂他却是声声入耳,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李璟其中一句:“吾当复召景遂!”
    李璟这句话可能是下意识的,也可能只不过是气头上说说而已的。但是听在李弘冀的耳朵里,后果却是可怕的。
    李弘冀立即把主动让位的叔父看成是自己的最大敌人(后周皇帝排第几?),满腹的猜忌也立即进化成满腹的杀机。李璟的身影刚刚离开太子东宫,李弘冀就开始策划一场谋杀。
    李弘冀很快就打听到,昭庆宫使袁从范的儿子曾经得罪过李景遂,险些被李景遂给杀了。所以袁从范不但与李景遂素有仇隙,而且此仇绝无释怀的可能。而袁从范此时正跟随在李景遂的身边,在这位洪州大都督手下任“洪州都押牙”之职。李弘冀打听确实后立即行动,将这个铲除政敌的任务交到了袁从范的手里。
    李景遂和哥哥李璟一样,热衷于球戏,无论天气寒暑,他都乐此不疲。到了洪州(今南昌)后仍然如此。终于有一天,打完球口渴难耐的他随手接过了张从范递来的一杯饮料,一饮而尽——这杯饮料很快就发挥作用,当天夜里,李景遂暴死。他人虽然死了,毒药可怕的效力仍然在继续:还未来得及举殡,尸体便已经开始腐烂了。这异样的情形当然引起众人的惊恐,然而身在金陵的李璟却被蒙在鼓里。他毫无疑心地为弟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谥其为“文成皇太弟”。
    葬礼在桂花飘香的八月举行。此时距李弘冀被打骂,仅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李景遂便由一个精力旺盛的球星变成了棺椁中一具可怖的腐尸。
    
    知道叔父死讯的那一刻,李弘冀就算有些许后怕,更多的恐怕还是心情大爽。可是仅仅过了一个月,他自己的人生也嘎然而止。
    李弘冀是怎么死的,史书仅有“暴卒”二字,实情则语焉不详。留下无数的猜想余地。相信“天子圣明”的可以认为是李璟大彻大悟处治了儿子,喜看武侠的可以认为是有义士忠仆为李景遂报仇,热衷玄幻的还可以认为是冤魂雪恨……
    不过从后来的情形来看,李弘冀更有可能是东窗事发,被气恨交加的李璟给清理了门户的。
    李弘冀死后,李璟将自己的第六子,也就是事实上的次子李从嘉封为吴王,迁入太子东宫居住。李从嘉其实得到的就是一个代理太子的地位,只差正式下聘书了。这当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翰林学士钟谟却觉得国主的打算太不靠谱,便找了个机会向李璟进言,说李从嘉年少轻浪,根本就不是干大事的材料儿,万万不能把国家交给他来统管,要立储君就得立纪国公李从善。没料想却立即招来了李璟的勃然大怒——李璟之所以如此,也许正是因为他吸取了李弘冀的教训,再不敢轻易更改立嫡立长的固定制度,更寄望于以李从嘉温驯柔和的脾性,不但可以避免惹来更大的骨肉相残,还可以保自己得个善终。
    于是,钟谟不但祸从口出被贬为国子司业,而且还造成了反效果:李从嘉立马被正式立为太子矣!
    被立为南唐太子的时候,李从嘉二十三岁。他在这个太子位上并没有呆多久。害怕后周再起战事的李璟打算将都城由金陵迁往南都(南昌),便将儿子留在金陵监国,自己带着文武百官走了。然而来到南都的李璟对新环境严重水土不服,又羞于承认自己犯下大错,只能咬着牙在南都硬挺,结果没多长工夫就愣是把自己给郁闷死了。
    李璟死于南都以后,二十五岁的李从嘉于七月二十九日(北宋建隆二年)在金陵继位,改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身在幽冥的李弘冀恐怕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争来斗去,竟只是为这个最不让自己待见的弟弟清扫了通向宝座的道路而已。当然,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的时候当上国主,又意味着最终将会是什么。
    李弘冀的一生,正是“过犹不及”的最佳注脚。
    
    
    
    
    三、短暂的快乐岁月
    李煜与周娥皇是少年结发夫妻。他们本来只适合过“富贵闲人”的生活,却意外地成了南唐国主与国后。于是玩乐清游的档次也就越来越高了。只是他们没有料到,这段姻缘的时间会有多短。
    
    新国主李煜是个才子,被公认为为“才识清瞻,书画兼精,远过常流,高出意外。”然而李煜并不仅仅是一个才子,命运让他当上了一个王国的君主。这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史书上的李煜似乎总是不问政事,昏庸无比的,但有些零散的片段却使人隐约感觉到这个才子的另一面。
    
    李煜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刚一即位,他就立刻派出使节冯延鲁赶往宋国,向宋皇帝赵匡胤呈上大笔贡品,换取宋国对自己继承父位的认可。
    进贡归进贡,事实上李煜并不甘愿承认自己宋之属国的身份。在自己的宫殿里,他仍然穿着黄袍,所有规制仍然沿用帝王的档次。甚至还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请求为父亲恢复皇帝称号建陵。这一切都显示出他的真实心理。当然,他其实也很清楚自己的国家乃至于自己这个当家人的实力,远远不够与宋王朝较劲,于是每当宋使来到之时,他都要脱下龙衣换穿紫袍。李煜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换换衣服图嘴上痛快,更多的事情也使宋王朝对李煜并不放心,认为他“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
    多年以后,宋真宗曾经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如此无能无识之辈,怎么可能守国十余年?”
    然而当时的现实是:有心想回天,并不等于有力能回天。李煜是个才子,心思细腻敏锐,但他也和兄长李弘冀一样,有些猜忌多疑性情,而且总把它用得不是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即位时的年青气盛逐渐被事实所消磨,李煜也越来越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国家终有一日会被强邻所吞噬,还不如趁着尚有机会尽情快乐。于是大臣们劝他振作,他充耳不闻,甚至将进谏者打入牢狱。这位本来就精于此道的国主日渐殆于政事,花在享乐上面的气力也越来越多。
    
    陪着李煜在金陵城内尽情游乐、不问世事的主要人物,正是李煜的结发妻子周娥皇。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她的本名已经不可考,“娥皇”其实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家,父亲周宗早在“徐知诰”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经跟随于这位未来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勋功臣。周娥皇嫁给李煜的时候十九岁,这桩婚事是南唐元宗李璟亲自定下的。据记载,李璟听过她弹奏的琵琶后大为赞赏,还特地将自己使用的“烧槽琵琶”赐给她。由此可见,对于这个亲自选定的儿媳妇,李璟是非常满意的。
    周娥皇才华过人,“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采戏奕棋靡不妙绝”,所有闲情雅致的玩艺门道无所不精,与李煜之间可谓夫唱妇随,两个人每天都厮守在一起宴乐歌舞。据说在一次赏雪夜宴之后,酒至半酣的周后举杯邀李煜起舞,李煜调笑说:“若要我起舞,除非你能为我新谱一曲。”周后立即当席举笔,倾刻间便得谱成,果然优美动人,李煜也就信守诺言为妻子的新曲伴舞。这首曲子因此得名《邀醉舞破》。除此曲之外,周后还为李煜做过一支《恨来迟曲》。李煜也投挑报李,专为周后写了许多动人的诗词如《一斛珠》、《浣溪纱》、《玉楼春》、《子夜歌》等等。无论是周后的曲还是李煜的词,都充满着旖旎绮丽的风光,尽显两人的恩爱之情。什么国事什么艰险,都在呢喃中被抛之脑后了。
    若是以“皇后”这个职务的要求来衡量,周娥皇非但算不得贤后,更可归于媚惑君王一级。没有任何痕迹显示她曾经劝谏过丈夫勤劳政事,倒是有无数的正史野闻告诉世人她的生活奢侈之极。传说她乐于置身香风薰雾,李煜便为她专设司香宫女一班,她所使用的焚香具都以金银玉精制而成,其中光是有名目的器皿就多达数十件。皇宫外南唐百姓究竟生活得怎样,都不在她关心的范围之内。不过严格来说,周娥皇的丈夫李煜,也是个象才子多过象君王的脾性。他们实在是一对近乎完美的才子佳人配。一身文人气质的李璟当年为这对小儿女系上红线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是这一点,绝对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将这对只适合做“富贵闲人”的小夫妻推上帝后的位置。
    世上的才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他们心目中的才女,一定要是“才貌俱全”的人物。李煜当然也难免于此。而周娥皇不但是才女,更是一个绝顶的美女,史书极郑重地称她“有国色”,是绝代佳人的级别。更重要的是这位绝代佳人还深谙养颜润姿之道,独创了“高髻纤裳”“首翘鬓朶”等妆容,尽显自己的绝世美色与曼妙身姿,见到的人都以为是仙女下凡,宫内外的女子都竞相效仿。李煜当然更是被迷得神魂颠倒,周娥皇遂拥有专房之宠。
    “专房之宠”的直接效果,就是周娥皇一直都在不间断地为李煜生孩子,而且连生了三个儿子。眼见自己后嗣繁昌,孩子们都生得俊秀雅逸,李煜对妻子的爱宠更是节节增长。
    在三个儿子里面,周娥皇最为钟爱的是小儿子仲宣。本来做为皇后,养育儿女这样的活儿,都是侍丛婢佣承担的,但周娥皇实在是太爱仲宣了,这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她样样都要亲自操心,亲自将他抚养长大。
    就象世上所有陶醉在情爱天伦中的人一样,李煜和周娥皇都不曾想过,他们在人世间的姻缘其实非常短暂。
    
    
    
    
    
    四、皇后之死
    民间传说,周娥皇是被丈夫和妹妹的背叛给气死的。还说她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恋人,宋太祖因此才容忍了南唐王朝。直待娥皇离开人世多年后,宋太祖得知事情真相,这才提兵攻陷南唐,以此为娥皇报仇。然而历史告诉世人,这都不是真的。
    
    传说,李煜与周娥皇这段姻缘的终结是有预兆的。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重新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知道妻子酷爱音律,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多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周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终于使这部大曲得以重现,赢得一片称羡之声。然而中书舍人徐铉听完之后却感到诧异,与乐工曹生私下议论说:“法曲余音本应缓缓终结,如今怎么却结束得如此急促?好好地把旧谱改成这样,只怕并非吉兆。”
    果然,没过多久,宫中就传出消息,周皇后病倒了。
    患病的周娥皇将年方四岁的仲宣从自己的宫中迁往别的宫院。这原本是母亲为免孩子被自己病体所影响的一番好意,却万没有料到仲宣刚迁出皇后宫就突发急病,没几天的工夫就死去了。
    听说爱子夭折,正在病中的周娥皇几乎晕厥过去。做母亲的心无论是皇后还是民妇都是一样的,然而同样的丧子之痛,受尽磨难的贫妇多数还能坚强面对,一生顺遂如意的周娥皇却无论如何都承受不了。她的病情迅速恶化了。
    民间传说,周娥皇病情恶化还有另一重打击:她知道了妹妹小周氏与丈夫私通的消息。小周氏比姐姐小了足足十四岁,这时还只有十五岁年纪。李煜一直对周娥皇专宠,后宫嫔妃都视若无睹,不知为何却偏偏对这个小姨子动了心,趁着周娥皇患病的机会将她接入宫中两情缱绻了起来。谁知小周氏虽然才貌出众,却年幼无知,不但被周娥皇发现了踪迹,还告诉周娥皇自己已经进宫好几天的实情。周娥皇大受刺激,不几天爱子又夭折了,两相夹攻,终于弃世而去。
    相比这样言情版的剧情,另一种说法更为实际:小周氏之所以会在姐姐病情渐重时入宫几日不出,并不是李煜一人所为,而是国丈府致力造就的杰作,用意在于以防长女卧病期间,情种女婿身边不会出现其它的“填空”者,更从而避免长女一但不讳,出现后位易姓的“险情”。而李煜的生母钟太后,绝不愿意儿子为媳妇神魂俱失,当然也愿意促成此事。李煜风流多情,早期的词赋中也时时会看得出一些除周娥皇以外女子的痕迹,周娥皇焉有不知的道理,她之所以会在此时竟有“恶之”“不复顾”的反应,并不真是因为妒意,而是因为深感到父母家人已经将自己视做将死之人看待的原故。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总之,在得知仲宣的死讯后,周娥皇迅速病危了。
    
    从另一些记载来看,在周娥皇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李煜朝夕相伴左右,所有的饮食他都要亲自照顾,汤药也一定要亲口尝过才喂给妻子,寒冷的冬夜里他夜复一夜地守护在周娥皇身边,倦极也只是和衣而卧,衣不解带。实在没有什么与小周氏忘乎所以一心只想刺激老婆速死的负心汉“劣迹”。
    然而李煜的照料终究拉不回周娥皇的生命了。周娥皇自知人生将尽,反而看开了,好言安慰丈夫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她亲手将李璟赐给自己的烧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环交给李煜为念,又亲笔写下遗书要求薄葬。
    三天后,周娥皇支撑着为自己沐浴更衣靓妆,更亲手将含玉放进自己嘴里(应为玉蝉),随后便逝于瑶光殿西室。谥“昭惠”,下葬懿陵。
    精研佛理的周娥皇以一种近乎超脱、预知生死的方式结束了二十九年的人生,辞世异常安详镇定。然而她和仲宣的死,带给李煜的却是极度的痛苦。多年来读的佛经参的禅理都不能为他抗住失妻丧子的打击。
    周娥皇是在乾德二年的十二月去世的,仅仅过了一个月,出现在葬礼上的李煜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他是怕别人讥笑自己不忠于妻子,所以蓄意折腾成这个样儿出来见大家的。(这种说法让我很想不通。我倒是听说过皇帝对妻子太好,被大臣讥笑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倒还从没听说原来那年头就已经开始要求皇帝必须忠贞不渝了。就算大臣要讥笑,那也是讥笑李煜身为皇帝,为个女人把自己整成那个可怜样——不过是死了个老婆,守丧却守得比老娘死了还可怜见儿的)
    
    野话说,周娥皇待嫁之时,曾与外出流浪江湖的赵匡胤一见钟情,认定他将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英雄人物,从而结下情缘。谁知不待赵匡胤功成名就前来迎娶,南唐皇家的婚使就来到了周府。娥皇迫于无奈,不得不勉强嫁与李煜为妻,最终郁郁而亡。宋太祖之所以能够容忍李煜的南唐在自己的“卧榻”边一呆十几年,都是看在周娥皇的份上,待得知道周娥皇之死是因为李煜不忠之后,立即提兵征讨。
    这个故事倒是颇有几分传奇。不过实在有点儿站不住脚。
    宋太祖赵匡胤游历江湖的详细路线图如今已是难考,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当真到过金陵城,遇到过周娥皇。不过老赵出门那年,养在南唐司徒府里的大小姐周娥皇才刚满十二岁,实在想象不出这样两个身份天差地别的人是怎么见的面,又是怎么谈的情,刚知人事的周小姐又是怎么就对老赵情深一片的。何况老赵当时已经是有妇之夫,不知道是拿什么身份去对周小姐谈婚论嫁?
    说句实话,赵匡胤流浪江湖的那两年,假若真有过男女情事,恐怕赵京娘还靠得住些。在这个传说中,赵匡胤偶然救了一个被贼人所掠的女子赵京娘,与她结为兄妹,不远千里送她返乡。谁知京娘家人却疑心两人有私情,定要赵匡胤与京娘成婚。赵匡胤大怒而走,京娘则不堪族人口舌而自杀明志。多年后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派人去找义妹,才知道京娘已死,伤感之后只能为她建祠追封以纪。
    
    周娥皇与赵京娘之间,我宁愿相信赵京娘一说,也不打算采信赵周苦恋的奇谈。
    
    
    
    
    痛失知己的李煜为爱妻写下了多篇诗词,已知最长的一篇是落款为“鳏夫煜”的哀赋:“天长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胜,悲叹纠纷。缘情攸宅,触事来津。赀盈世逸,乐鲜愁殷。沉乌逞兔,茂夏凋春。年弥念旷,得故亡新。阙景颓岸,世阅川奔。外物交感,犹伤昔人。诡梦高唐,诞夸洛浦。   曲平虚,亦悯终古。况我心摧,兴哀有地,苍苍何辜,歼予伉俪,窈窕难追,不禄于世。玉润珠融,殒然破碎。柔仪俊德,孤映双纤。鲜挺秀,婉娈开扬。艳不至冶,慧或亡伤。盘迪奚诫,慎肃惟常。佩环爱节,造次有章。含颦发笑,擢秀胜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澜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样。娩容亡犯,均教多方。茫茫独逝,舍我何乡。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亡劳辞,筮亡违报。归妹邀终,咸交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志心既达,孝爱克全。殷勤柔握,  力危言。遗情盼盼,哀泪涟涟。何为忍心,览此哀编。绝艳易调,连城易脆。实曰能容,壮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饥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旷世。呜呼哀哉!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弈棋逞妙。媚动澄眸,歌萦柔调,小鼗  质,奇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降,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暇。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曲演来迟,破传邀舞。利拨迅手,吟商逞羽。制革常调,法移往度。剪遏繁态,蔼成新矩。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余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谁,诚吾有类。今也则亡,永从遐逝。呜呼哀哉!该兹硕美,郁此房风。事传遐祀,人难与同。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景旭雕薨,风和绣额。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乱落花,雨晴寒食。接辇穷欢,是宴是息。含桃荐实,畏日流空。林调晚箨,莲舞疏红。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辑柔尔颜,何乐靡从。蝉响吟愁,槐凋落怨。四气穷哀,革此秋晏。我心亡忧,物莫能乱。弦尔清商,艳尔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帷,雪舞兰堂。珠笼暮卷,金炉夕香。丽尔渥丹,婉尔清扬。厌厌夜饮,予何尔忘。年去年来,殊欢逸赏。不足光阴、先怀帐快。如何倏然,已为畴曩。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妹于,永念犹切。爱而不见,我心毁如。寒暑斯疚,吾宁御诸。呜呼哀哉!万物无心,同烟若故。惟日惟月,以阴以雨。事则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栊,孰堪其处。呜呼哀哉!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双眸永隔,见镜无波。皇皇望绝,心如之何。草树苍苍,哀摧无际。历历前欢,多多遗致。丝竹声悄,绮罗香查。想涣乎忉怛,恍越乎惟悴,呜呼哀哉!岁云暮兮,无相见期。情瞀乱兮,谁将因依。维昔之时兮,亦如此;维今之心兮,不如斯。呜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镜重轮兮何年,兰袭香兮何日?呜呼哀哉!天漫漫兮愁云噎,空暖暖兮愁烟起。蛾眉寂寞兮闲佳城,哀寝悲氛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前凄咽兮旗常是举。龙一驾兮亡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亡极。呜呼哀哉!应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亡声兮何续,神求逝兮长乖。鸣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此外还有:“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然泪眼低。    层城亡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池上哭蛾眉。”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及“失却烟花主,东君不自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这两篇据说是李煜见自己亲手为周娥皇移种的梅花盛开后所作。
    “浮生苦憔悴,壮岁失婢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这个是题手巾的。
    “自肩如削,难胜数缕。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这个是题琵琶的。
    为悼念周娥皇所做的诗斌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以下这两首: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
    “(长相思)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
    
    
    
    五、最后的安逸岁月
    周娥皇丧期满后,李煜正式迎娶了小周氏为妻。郎才女貌倒也是又一对佳偶。只是对于他们和整个南唐王朝来说,安逸的岁月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世人所预知的那样,周娥皇死后,她的妹妹小周氏便成了钟太后认可的继后人选。只是由于这个小姑娘实在还太小,连礼服都撑不起来,钟后才不得不将她养在宫中,等待长成之日。没想到第二年钟太后也去世了,小周氏只得继续在宫中等待下去。
    开宝元年(公元967),李煜终于服满了丧期,大臣们又开始讨论为李煜册立新后的事情。据说这时候还曾经出了一个插曲,宋太祖赵匡胤也派人前来拭探过,看李煜有没有娶赵宋宗室之女为妻的可能,得知继后人选早已养在宫中待年,这才断了打算。(钟太后和周国丈不会是早在周娥皇病危时就已经英明地预料到这一步了吧……)
    开宝二年,南唐立国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举行了在位君主娶后的典礼。
    在经过了整整四年的等待之后,小周氏终于成为正式的国后,史称小周后。这一年她十九岁,正是她的姐姐当年嫁给李煜时的年纪。
    婚礼举行的第二天,李煜大宴群臣。照惯例,赴宴的群臣自韩熙载以下,都要写诗贺喜,然而大家都知道自周娥皇死后,如今这位新国后就已经长住宫内了,钟太后和国丈府的宣传口号是“养于宫中待年”,实际上大家口耳相传,多情国主有两首“手提金缕鞋”之类闻名遐迩的艳词,就是为她所写的。昨天那场隆重的大婚礼,其实不过是做做过场,新娘子和新郎哥早就偷偷结为夫妻了,哪来的什么洞房花烛可言。——众人写出来的贺诗因此怪腔怪调,与其说是恭贺不如说是讽刺。对于群臣的态度,李煜倒也不动气,一笑了之。
    
    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对国事更没有了兴趣。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虽然对小妻子仍然百般宠溺号称“专房”,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却已经无复当年周娥皇时的盛况。
    金陵皇宫中的娇娥美女越来越多了。不过小周后的妒忌之情比姐姐要厉害得多,宫中的美人不但很少有机会与李煜亲近,也没法得到相应的名份,若有心怀怨忿不能忍耐的,小周后甚至会施展辣手,或责或遣送出宫。
    尽管如此,李煜后期著名的嫔妃,见于野史传说的也有好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窅娘”。据说这位美人儿为使舞姿翩跹得李煜欢心,把自己的脚给缠小了,开创了汉族女子裹小脚的陋习(对于这个传说本人表示八成不相信。窅娘就算缠足,也断不是缠成畸形那种,没准倒有些儿象跳芭蕾的演员那种做法。若真是缠成后世那种登峰造极的小脚,我就不信她还能跳得成舞)。还有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宋太祖嫔妃的“小花蕊”了。还有一个叫庆奴的宫女,她大概就是由于小周后作梗而没能得到封号的宫人之一,因为南唐灭后,她辗转成了一员宋将的妾侍后,仍然托人带信问候李煜,而李煜的回信也绝非普通主仆之辞。但是在各种记载中身世最详尽的女子则莫过于“保仪”黄氏,她是江夏人,其父黄守忠原是湖南马希萼的部将。父亲死于战事后,尚在幼年的小黄氏就入了南唐宫廷,后因貌美聪慧被封为“保仪”。黄保仪侍奉小周后极为恭谨,这才成为获得小周后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正式嫔妃。
    
    小周后与姐姐不同,她并不善于舞蹈——这也许是窅娘能够以善舞而得宠的原因。然而小周后的才貌并不逊于姐姐,而且自有特点。
    据说,小周后爱着青碧之衣,她的脸庞在深深浅浅的绿色衣裙映衬中恍如娇丽的鲜花,姿态又有如仙子下凡(由此可以确定她的皮肤不但洁白而且红润,换了其它的肤色穿一身碧绿,效果都会象只土豆)。宫人眼见皇后如此风仪,都纷纷效仿,以穿碧绿衣衫为时尚。由于宫外制品粗糙,宫人都自己动手染绢。有一次一个宫人将染好的绢拿出去晾晒,晚间却忘了收取。第二天一看,被夜晚的露水沾氲过的碧色分外鲜嫩。从此后南唐宫庭便以露染碧,蔚然成风。李煜和小周后还为这种碧色丝绢起了一个名字,叫“天水碧”。
    陪在小周后身边的李煜不但给碧绢起名字,还致力于钻研美人新妆、佳肴美点,小周后雅好棋艺并沉迷于其中,做丈夫的李煜也乐于与娇妻美妾消磨时光。他在御花园中营建了一座红罗小亭,饰以玳瑁象牙,两人时常就在里面卿卿我我。小周后的柔仪殿里香雾弥漫,恍惚是世外仙境。而李煜则在这仙境中逃避国之窘境,专心地做其居家男人。
    然而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金陵城中的风花雪月已经到了回光反照的时刻了。
    
    
    
    六、反间计与小长老
    做为南唐国主,李煜想保住自己的祖业,然而在关键的时候,他却一连犯下了两个最致命的错误。一是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掉了南唐王朝最忠直智勇的将领,二是沉迷于宗教的麻醉,并因此上了假和尚真间谍的大当。
    
    做为一个总想逃避现实的文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煜无心国事,只想沉湎于享乐和宗教的麻醉,宁愿等死,也不愿冒险一搏——“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 然而他与完全放纵国事坐吃等死的君王还是略有不同之处的。他的心里始终渴望能够保住南唐的半壁江山,面对宋太祖七情上脸打南唐主意的情形,他虽然逃避问题不愿积极应对,仍然不肯象它国那般投降,总是一次又一次消极对抗宋太祖的招降诏书。
    就在这时候,李煜犯下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中了宋王朝的反间计。
    对于势单力孤的南唐王朝来说,公忠体国的将领就是国家的顶梁柱石。而在南唐将领中,最有胆略最有才华的,莫过于林仁肇。这位南都留守一心为国,一心想要领兵北上收复失地。他知道李煜个性柔弱,甚至还主动建议李煜在自己带兵出发后宣布自己叛变,这样的话,如果战胜则国家得利,如果战败则自己举家殉难,而无论战胜战败,李煜都不必在宋王朝面前承担任何责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全的计划,李煜也不敢尝试。另一员大将卢绛的胆略智谋也不在林仁肇之下,他打算以南唐属地叛乱为名向宋王朝的属国求援,诱其深入并扣下援兵,然后趁其国内空虚之机直捣都城,为南唐王朝扩张实力。而这也被李煜拒绝了
    计划没有及时被李煜采纳,却辗转传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耳朵里。赵匡胤得知南唐竟还有如此智勇忠俱全的大将,感到非常棘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向南唐派遣使节时,让宫廷画师混在随从队伍里,仔细观察南唐大将的模样。画师返回汴京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大将的模样绘了出来——被他看到的大将正是林仁肇。(或说是让使者收买林府仆役,盗取了画像)
    接下来,就是怎样利用这幅画像了。开宝四年,李煜派弟弟韩王李从善去汴京进贡朝拜,结果被宋太祖给扣留了下来。李煜亲笔写表章请求宋太祖放回弟弟,都被拒绝了。李煜郁郁寡欢,只有长吁短叹。
    当李煜在金陵城里叹气的时候,宋太祖的反间计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他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将起来,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机会让李从善“无意间”看到。
    李从善当然认识画像里的人是谁,于是大惊之后跟着便大喜,认为自己终于探察到了宋王朝的顶级机密,迅速“冒着危险”将这消息送回了南唐。
    不久,林仁肇便在一场君臣尽欢的酒宴之后毒发身亡了。
    林仁肇死后,李煜又想到了一向与林仁肇关系甚好观点也相近的卢绛,便又把卢绛调离防守前线,从此军心大乱。除了一道长江,南唐已经再无任何防守可言。
    得知林仁肇死讯的宋太祖大喜过望,但由于战事再起,他一时还腾不出手向南唐动武。
    日子继续不紧不慢地过去,为宋太祖灭南唐添最后一根稻草的人也出现了。
    
    这个人叫樊若冰(水),本是南唐进士,才学出众,却始终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机遇,失望之后对自己的国家恨之入骨,决定叛变赵宋,为苦于渡江无计的宋太祖找到穿越天险的方法。
    樊若冰和赵宋王朝很快就钻到了空子,而这个空子正是李煜本身所有的:他沉醉佛门,已经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据《江南野史》说,赵匡胤得知李煜好佛,就挑选懂经善辩的少年装成“小长老”,到南唐去打探军情。
    而据其它资料,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乃是南唐叛人樊若冰,他与一个姓江的少年同谋,让江少投入清凉寺门下为弟子,趁随侍禅师入宫讲法的机会讨得李煜的欢心,在师父死后当上了这座古寺的主持,号“小长老”,探听了无数南唐机密大事。樊若冰看来年纪已老相貌不济,自知不能学江少的策略,便假意削发为僧,声称自己发下鸿天大愿,要在长江边的石山开凿佛窟,打着这个幌子每天在长江岸边水上来回地跑,察勘丈量江水江岸各处详情,想尽办法思索如何在长江岸上迅速架设浮桥供宋军长驱直入。最终,樊若冰将所有的数据情报都暗中送到了宋之汴梁城,为宋太祖取江南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当宋军来到长江岸边架设浮桥时,金陵城里的李煜和满朝文武都以为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谁知宋军竟果然在自古无桥的长江上搞成了浮桥,硬是度军成功,将金陵围成了一座孤城。(李煜当初真该让那个樊若冰当交通部长)
    当赵宋大军兵临城下时,束手无策的李煜只知躲进禅院念经祈福,甚至还没忘了召那位“小长老”求他以佛力御敌。最终,在满城救苦菩萨的诵念声中,金陵城破。李煜这才知道上了“小长老”的大当,却是悔之晚矣。
    
    
    
    七、阶下囚的最后结局
    (南唐王朝终结,小周后陪着李煜一起成了宋王朝的阶下囚。在耻辱和悲哀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后人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叹息李煜的一生:“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一样适用于小周氏?
    李煜的结局和南唐王朝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然而,正是因为李煜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经历了那一番亡国的遭遇,他的词才由吟风咏月转向了更高的境界,他才由一个亡国之君成为一代“词帝”。正是国家不幸词家幸了。)
    
    开宝八年(公元975)十一月,南唐后主李煜向宋军投降,南唐灭亡。
    第二年正月,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双双软禁于汴梁城里。
    九个月后,宋太祖去世,赵光义登基。李煜被改封为“陇西郡公”。
    李煜活了三十多年,好歹也曾经是一国之君,虽然成了阶下囚,虽然始终心念故国,他也不是勾践式的人物。更悲哀的是,国家虽然被他治亡了,他的心里却还始终念着那个国家,也学不了刘阿斗的本事。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无论是软还是硬,或者是给大量银钱供他使用,他都不愿也不会更做不到在他们的面前谄媚婉转、自陈忠心的表演技巧。宋太祖倒也罢了,对此只是一笑,然而随着宋太祖的去世、宋太宗的登场,李煜人生雪上加霜的恶梦也开始了。
    赵光义早知小周后的美名,每到命妇入宫参拜皇后的时候,就要将她留在宫中好几天。每当从宋宫中被放回府邸时,小周后总是放声痛哭,大骂李煜之声远闻于墙外。而对于这一切,优柔寡断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他躲着不敢见妻子,只会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
    李煜不肯逢迎的态度和词赋中思念故国的态度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对李煜的观感也逐渐发生变化,觉得李煜虽然是个无能的帝王,才华却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然而李煜毕竟是一代才子,在文人中颇有影响,自己又要以仁爱示天下示降人,如何处治倒也是个问题。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初,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颇为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良久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据说,当初徐铉张洎排斥潘佑,终于造成李煜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愤而自尽之事。徐铉自觉无趣,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终于对李煜起了杀机。
    不久,李煜接到昔日宫人庆奴的书信,他在回信中写道:“此中日夕以泪洗面”。不幸的是这封信也落到了宋太宗的手里。宋太宗阅信大怒,进一步认定李煜不识抬举。
          转眼间,又是七夕之夜。这天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一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支曲子立即被密探报到了宋太宗那里。词中对故国无尽的思恋终于引起了宋太宗的勃然大怒,认为李煜再也不能留在世上。立即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
    
    就在这个七夕之夜,宾主尽欢的酒宴将散之时,李煜中毒身亡。毒药来自那瓶御赐的美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是宋太宗早已经特意为李煜所制的。毒发之时肢体抽搐,身子头首相接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
    一代词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
    宋太宗追封李煜为“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下葬不久,拒绝入宫的小周后自杀身亡。享年和姐姐大周后一样,都是二十九岁。
    小周后自杀不久,黄保仪也离开了人世,死因不详。
    《虞美人》传遍大江南北。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去的李煜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反而越来越清晰,这位“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绝代才子,被称为“词中之帝”。对于那出“反间计”和李煜的惨死之状,人们也寄予了同情。于是,一个传说也开始流传——
    这故事说,宋神宗偶尔观赏历代帝王画像,发现南唐后主李煜极为儒雅俊秀,不禁在像前驻步良久,深为惊叹。也正是在这天晚上,宋神宗梦见李煜飘然进入了自己的后宫。不久,宫中的陈美人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赵佶,他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和李煜一样,宋徽宗雅好诗书琴画美人醇酒,享乐的水平也登峰造极,偏偏就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皇帝”一窍不通,终于将北宋王朝带向了覆灭的命运。
    于是,世人都说,宋徽宗正是李煜转世而来,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
    然而幽冥之事渺茫无边,五国城中的血泪却是实实在在。假如真如这传说中的主角那样,不惜拼将再品尝半世身陷深渊的凄苦,不惜让万民涂炭,去报复那一百多年前的旧恨,该是怎样的情绪。无稽的传说虽然能付之一笑,内中的滋味却难以品评,于是只能说一声:“怨毒之于人亦深矣……”
    
    
    
    
    
    
    与权力共生——那些政治斗争中的元王朝皇后们
    
    元王朝的皇位传承,可算是一笔长长的糊涂帐。而在这笔帐目的背后,元王朝皇族的几代女人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她们,元王朝的历史就单调得多了,也不太可能会是如今留在史籍上的样子。
    
    
    一、诃额仑与孛儿贴
    诃额仑: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母亲
    孛儿贴: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大皇后
    
    蒙古汗国跟元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建立了“大蒙古国”,蒙语为“伊克蒙高勒兀鲁思”。“蒙古汗国”只是一个比较通俗的叫法。成吉思汗去世多年之后,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由于忽必烈在事实上是蒙古诸汗国的共主,又追封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所有蒙古大汗为先皇帝,相应的也追封了他们的妻子为皇后,因此我们的故事应该从蒙古汗国说起。
    
    成吉思汗的本名是孛尔只斤氏铁木真,他的父亲叫也速该,是蒙古尼伦部忽图剌大汗之兄把阿秃儿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则是弘吉剌部斡勒忽讷兀惕女子诃额仑。那时候的蒙古诸部还存在抢婚,也速该与诃额仑就是以抢婚的方式结为夫妻的。
    原来也速该时常在斡难河边放鹰狩猎。在一次放鹰的时候,他遇到了蔑儿乞惕部首领之弟也客赤列都迎亲返回的车子。也速该一眼就看中了坐在车中的新娘诃额仑,立即找来自己的兄弟们去抢亲。也客赤列都寡不敌众,只得听从诃额仑的劝告,只带着她的一件嫁衣就落荒而逃了。诃额仑就这样做了也速该的妻子。
    两人结婚后,尼伦部为报复塔塔儿人勾结金国杀害本部俺巴孩汗、合不勒汗长子斡勤巴儿合黑的仇恨,在也速该的叔叔忽图剌汗率领下往金国大举抢掠,并与塔塔儿部作战。也速该在战斗中表现出众,俘虏了塔塔儿部的首领铁木真兀格。获胜返回后,也速该得知诃额仑为自己生下了一个手握矛状血块的男婴。也速该非常高兴,便将自己的战胜品、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的名字转送给了自己的儿子,以此纪念自己的双喜临门。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
    
    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带着他一起去弘吉剌部求婚。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娶诃额仑的侄女,却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位弘吉剌部的小首领德薛禅。德薛禅一眼就看中了铁木真,执意将父子俩邀请到自己家的帐篷里去,一定要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女儿孛儿贴。
    也速该看到十岁的孛儿贴后,感到非常满意,立即就给儿子定下了这门婚事。第二天,也速该启程返回本部落,将铁木真留在了德薛禅的家里。
    在返回的路上,也速该经过一个叫“扯克彻儿失剌川”的地方,遇到有人正在举行宴会。又累又饿的也速该就照蒙古人的习俗,不待主人邀请便参加了进去。他没有料到席中正有当年参加过战斗的塔塔儿人,自己的饮食中被下了毒。
    也速该与诃额仑生有四子一女,与另一个妻子速赤格格也有一个儿子。他中毒身亡后,孤儿寡妇们的境遇顿时一落千丈。就连祭祖用过的肉,可汗的妃子都不肯分给他们。诃额仑据理力争,恼羞成怒的汗妃干脆下令不准他们随大部迁徙,并且带走了原本属于也速该的部众财产。诃额仑带着子女忍饥挨饿,在丈夫的仇家和翻脸无情的宗族追杀中艰难求生。就在这样充满杀戮的混乱中,铁木真长成为一个有胆有识,却也心狠手辣的人物。并在争斗中一点一滴地积聚起实力。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诃额仑的身世影响,没有诃额仑的保护照料,世上就不会有成长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诃额仑在蒙古汗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铁木真渐渐长大,十八岁这年,他终于找到了沿着客鲁涟河迁徙的岳父德薛禅,娶回了自己的妻子孛儿贴,并且得到了妻子的嫁妆:黑貂皮袄。
    铁木真将妻子的这件珍贵嫁妆送给了父亲当年的安答(结义兄弟)、克烈部首领王罕,得到了王罕的青睐。
    就在一切看来将上正轨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当年被也速该抢去妻子的蔑儿乞惕部为报当年抢亲之仇,大举袭击铁木真的部族,将新婚的孛儿贴抢走,配给了诃额仑初婚丈夫也客赤列都的兄弟赤勒格儿孛阔。
    铁木真向义父克烈部王罕汗、义兄札答兰部札合台汗求助,得到了四万兵马为助,打败了蔑儿乞惕部,抢回了自己的妻子。
    孛儿贴回到铁木真身边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谁是这孩子的生父?最大的可能就是蔑儿乞惕人赤勒格儿孛阔。铁木真为长子取名为“术赤”,意思是:客人。
    回到铁木真身边的孛儿贴一心一意地和丈夫一起艰苦创业,并且陆续又为铁木真生下了三个儿子: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这四个儿子以及众多的孙子、女婿、外孙、孙婿,都成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征战四方的有力助手。
    孛儿贴不但生养了一群剽悍善战的儿孙,自己也在铁木真迈向“成吉思汗”的过程中多次起到关键作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追封她为“光献翼圣皇后”。
    
    
    
    
    二、脱列哥那与海迷失皇后
    脱列哥那:元太宗窝阔台长皇后
    海迷失:元定宗贵由长皇后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的过程中病逝于六盘山下,他遗嘱交代第三子窝阔台继承自己的汗位,但是必须经过“忽里勒台”大会正式通过。他还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划分了领地。
    术赤以长子身份得到了“钦察汗国”,领有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刺子模和康岭等古国的领土。
    察合台所得的汗国封地也非常广阔,疆域盛时东至吐鲁番,西至阿母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窝阔台所得的汗国领域,则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与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窝阔台后来继承了铁木真的大汗之位,便将汗国转给了自己的嫡系子孙。
    按铁木真的安排,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拥有对所属汗国人口的统治权,但蒙古本部人口只能各分得四千户。
    三个年长的儿子分罢,剩下的就都是幼子拖雷的了。
    由这项安排可知,拖雷在成吉思汗诸子中身份非常特殊。因为他是成吉思汗嫡妻孛儿贴为成吉思汗所生的最小的儿子。由于蒙古有“幼子守产”的习俗,拖雷虽未能得到父亲的汗位,却得到了父亲绝大部分的财产,其中包括许多的蒙古故地,还有大部分的金国,还有十万户蒙古人口。光是军户一项,拖雷名下就有十万一千善战的蒙古兵,而新任大汗窝阔台却只有区区四千。
    
    成吉思汗的这项安排,禀承了蒙古部族的传统习俗,却也给后来的蒙古汗国、元王朝帝位传承的混乱开了先河。自此以后,蒙元皇家宝座传承几乎说是毫无章法可言,每一次的权力更迭都伴随着激烈的权力纷争甚至内战。
    元太祖孛尔只斤氏铁木真(成吉思汗)生前为自己选择的汗位继承人是第三子窝阔台。然而各部宗王意见不一,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两年以后,窝阔台才通过算正式当上大汗。在汗位空虚的两年里,蒙古汗国的军政由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女儿阿剌海别处理,两人因此被称为“监国皇子”、“监国公主”。
    阿剌海别虽是监国公主,但由于她是女子,她及她的儿孙离汗位继承太远,而同样曾为监国的拖雷就不一样了。
    窝阔台称汗五年后,金国被灭。就在南征北返的路上,蒙古诸王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拖雷神秘地死去了,据说他是自愿代窝阔台向上天赎罪而死的。他的死,是元史中一个极大的谜团。
    拖雷虽然死了,他的家族却并没有被催垮。在其寡妻唆鲁禾贴尼的运作筹划下,拖雷的儿子们非常团结,使这个家族继续维持着在蒙古诸王中实力最雄厚的地位。
    
    公元1242年夏天,嗜酒如命的窝阔台汗在一场畅快的大醉后去世了。窝阔台死后,蒙古诸宗王都对汗位虎视眈眈,于是窝阔台的二皇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临朝称制。
    乃马真氏脱列哥那原本是蔑儿乞惕部落酋长的妻子。蔑儿乞惕部落被成吉思汗攻灭之后,脱列哥那做了俘虏,被窝阔台据为己有。她很有心计,得到了窝阔台的宠爱,窝阔台总共才七个儿子,其中就有五个是脱列哥那生的。真正的长后孛剌合真反而默默无闻,无子无名。
    脱列哥那皇后掌政四年后,推选新汗的忽里勒台大会才于公元1246年春天在哈剌和林举行。
    按照窝阔台生前的许诺,汗位应该传给其孙失烈门,或者是其次子阔端。论野心和实力,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继承人拔都及成吉思汗同胞幼弟斡赤斤也都算是一号人物。
    然而,早在窝阔台生前就已经擅于权术的脱列哥那皇后经过四年称制,变得更不好对付了。最终,忽里勒台大会上的蒙古诸王大臣们不得不按照她的意志,推举窝阔台的长子、也是脱列哥那亲生儿子的贵由为新任大汗。
    然而脱列哥那没有想到,贵由继位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扫清自己这个保举人兼亲生母亲在汗廷中的影响。她的宠臣一个接一个地被贵由杀死,她终于败在了儿子手里,不久就郁郁而终。
    脱列哥那皇后的势力被清除之后,贵由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去找敢于和自己竞争皇位的堂兄拔都算帐。公元1248年初,贵由打着“养病”的旗号,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往拔都封国所在的西方出发了。
    然而,就在距拔都封国不到十天路途的地方,才当了三年大汗的贵由就莫明其妙地死在了营地里。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一说他是被拔都派人毒死的;二说他酗酒之后与宗王昔班揪斗,结果双双毙命;三说他旧疾复发猝死。
    一场内战不了了之,汗位的归属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惯例,新汗未被推举出来之前,蒙古汗国的事务由皇后掌管。于是贵由汗的长妻斡兀立海迷失皇后抱着幼小的失烈门临朝称制,对于这种情形,无论是拔都还是拖雷家族,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表示了默认的。
    然而海迷失皇后并没有婆婆脱列哥那的本事。她只知沉迷于巫术,根本弄不明白什么叫做权力斗争,别说宗王大臣,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忽察和脑忽她都管不过来。这两个宝贝王爷都想当大汗,都对军政指手划脚。蒙古汗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竟出现了母子三人都自认为是最高首领并且各自为政的情形。蒙古汗国的统治者们治理国家的方法本来就是喊打喊杀一团浆糊,如今又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后果可想而知。没多久,蒙古宗王们就对海迷失皇后母子极度不满。
    成吉思汗有四个封王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现在窝阔台系的威信彻底破产,蒙古帝国中年纪身份兵力都首屈一指的术赤系宗王拔都便倡议公选新汗。
    拔都当然希望自己能成为汗,但是他也很清醒自己不可能登上汗位。最后,拔都想到了与自己的术赤一系关系很好的拖雷家族。这时的拖雷家族在其寡妻唆鲁禾贴尼的教导下,不但实力强劲而且非常团结。更重要的是,头脑清醒的唆鲁禾贴尼不但没有象海迷失皇后那样坚决抵制拔都发起的会议,反而郑重地派出了自己的儿子们前去参加。对于拖雷家族表现出的态度,拔都非常满意,于是,他主动推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蒙古大汗。
    公元1251年六月,蒙哥在怯绿连河(蒙古克鲁伦河)被术赤系与拖雷系拥戴为蒙古大汗。蒙哥即位之后,察合台系与窝阔台系中那些与术赤系拖雷系不合的宗王们才前往祝贺。然而在他们迟到的身影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海迷失皇后的另一重打算。
    
    正当蒙古诸王公大臣们为蒙哥即位持续宴饮的时候,蒙哥的一个养鹰人克薛杰正在草原的另一边寻找自己丢失的骆驼。他偶遇了一支带着无数大车的军队。
    起初,克薛杰以为这是给宴会供应食物的军需车队,并没有在意。就在他打算走开的时候,车队中一个孩子却把他叫了回来,要他帮忙修理一辆损毁了的大车。
    车盖打开,克薛杰吃了一惊:原来车里全是精良的兵器,再和那孩子和周围的人拉拉家常,更得知原来所有的大车里都装着同样的东西,是海迷失的儿子脑忽、孙子失烈门及忽突黑三人打算趁着蒙哥及诸王欢歌狂醉之机将他们一网打尽,将汗位夺回到窝阔台系名下用的。
    克薛杰探听确实,立即纵马狂奔,一天之内竟赶了三天的路程返回营地,向蒙哥当面禀报此事。蒙哥不愿相信竟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但是其它宗王们却认为必须采取行动,于是蒙哥派大将忙哥撒儿率三千骑去“迎接”代表海迷失皇后的这三位窝阔台系王爷。也是天命该灾,这三人居然只带了几百随从,走在自己的军队辎重前面很远的地方,结果很轻易就被忙哥撒儿的精骑给活捉了。
    擒贼先擒王,王都被捉了,后面的军队就算赶上来也没用了。脑忽、失烈门、忽突黑只好去朝见蒙哥,认可他的大汗身份。
    朝见宴饮结束,毫无反抗之力的三人被蒙哥给扣押了起来。其它没有来参加称汗大会的察合台及窝阔台系的诸王也不得不应召前往哈剌和林对质。借着这个机会,蒙哥和拔都大举清洗异己分子。比如察台台的孙子不里,尽管他对蒙哥即位毫无意见,却因酒醉辱骂拔都,也被一刀两断。
    面对蒙哥派来传召的使者,贵由汗的长子忽察在一个妃子的劝说下屈服了,承认了蒙哥的大汗地位。忽察虽然从此被软禁,却也保住了身家性命。然而忽察的母亲即海迷失皇后态度却强硬得多,她拒绝认罪拒绝前往哈剌和林,并以摄政者的身份向蒙哥的使者斥责:“各系宗王们曾经发过重誓,誓言大汗之位只能由窝阔台家族传承,绝不与他的子孙为难。现在你们却自食其言,不守信用!”
    面对海迷失皇后的责备,蒙哥无法自圆其说,只能避重就轻地指责海迷失皇后想正式当女王,派人强行用生牛皮缝住她的手抓到哈剌和林去。
    就在哈剌和林,曾经做过三年摄政女王的海迷失皇后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负责审问的忙哥撒儿下令对她祼身处刑。海迷失虽然极力反抗驳斥,终究无济于事。不得不被迫认“罪”。随后,海迷失被判处死刑,与失烈门的母亲合答合赤哈敦一起,以蒙古习俗裹入大毡,抛入河中溺死,尸骨无存。
    蒙哥消灭了海迷失皇后这个最重要的对手之后,加紧削弱窝阔台家族的势力,光是诸将大臣就杀了七十七个,终于坐稳了汗位。
    
    
    
    三、卜鲁罕与答己
    卜鲁罕:元成宗铁穆尔长皇后
    答己:元顺宗答剌麻八剌(追封)长皇后
    
    元成宗铁穆耳同时有两个皇后,一个是伯岳吾氏卜鲁罕皇后,一个是弘吉剌氏失怜答里皇后。卜鲁罕皇后很有智谋,代铁穆耳施政也做得比较公允,颇得好评,只是她偏偏没有生育,铁穆耳唯一的儿子德寿是失怜答里所生。卜鲁罕因此对失怜答里妒恨交加。
    大德九年(公元1305)五月,德寿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转眼间便在当年十二月一命呜呼。失怜答里受此打击,精神失常,很快也离开了人世。
    对于小太子的猝死,人们都怀疑是卜鲁罕的“杰作”,但是一直没能查明究竟。
    元成宗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骨肉,自己又因长年酗酒身体很差难以再有儿女,便想到了自己的侄儿们。
    原来元成宗铁穆耳的两个哥哥甘麻剌和答剌麻八剌都有儿子。大哥甘麻剌有三个儿子:也孙帖木兒、松山、迭里哥兒不花。二哥答剌麻八剌也有三个儿子:阿木哥、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其中阿木哥是汉族侍女郭氏所生,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则是正妃弘吉剌氏答己所生。答剌麻八剌死得很早,留下的只是孤儿寡妇。铁穆耳一向非常喜欢答己所生的两个皇侄,很早便将海山封为怀宁王,让他统领六万五千军户。如今他打算按“兄死妻嫂”的风俗,将寡妇二嫂答己纳为妃子,一举两得地解决继承人的问题。
    卜鲁罕皇后当然不能容忍这件事变成现实。在她的百般阻挠下,答己母子非但没能正式成为元成宗的妃子儿子,反倒被先后赶出了京城——大德十年,就在元成宗病情渐重的时候,卜鲁罕皇后趁着答己长子海山镇守漠北之机,与左丞相阿忽台设下计谋,将答己和幼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贬放怀州(河南沁阳)。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正月初八,元成宗铁穆尔崩逝。帝位之争立即开锣。
    卜鲁罕皇后抢先出手,她与左宰相等人定下自己摄政、堂小叔安西王阿答辅政,并最终将帝位传给阿难答的计划。
    然而卜鲁罕皇后的政敌右宰相哈剌哈孙却对这个计划阳奉私违,暗地里派人通知身在北方带兵的海山有及身在怀州的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他们立即以奔丧为名赶赴上都夺取帝位。
    答己与幼子先期抵达上都。卜鲁罕皇后眼见政敌来到分外眼红,便和阿难答等人商议,趁三月初三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庆贺生日的机会除掉这对母子。可惜这个如意算盘竟走漏了消息,爱育黎拔力八达抢在三月初二这天先动了手,将卜鲁罕皇后和阿难答等人一网打尽。
    
    答己母子获胜已成定局,现在的问题只是该由她的哪个儿子继承帝位了。犹豫不决的答己便找来一个阴阳师,让他推算自己两个儿子的生辰八字,看看究竟谁更适于当皇帝。
    阴阳师推算之后告诉答己:“重光大荒落有灾,旃蒙作噩长久。”意思是说海山若做了皇帝命运不长久,爱育黎拔力八达做皇帝的命数要长久得多。
    听了阴阳师的回复,答己倾向于让幼子称帝。然而爱育黎拔力八达却觉得此事不妥,只是自称监国,等待哥哥返回上都后再做商议。答己便派使臣去迎接率兵进京的海山,向他报告已经政变成功的消息并转述阴阳师的话说:“你们兄弟都是一母所生,并无亲疏之别,但是继位之事,还望你多考虑一下阴阳师的预言。”
    海山听完使臣转述母亲的话后非常生气,将三万精兵分成三路兼程南下,又派亲信康里脱脱传话道:“我守御边疆辛苦多年,又身为长子,理应继承祖宗基业,谁知母亲却以阴阳师的一句话就想取消我的帝位,未免太不公平。若能得为帝王,即使只做得一日,也足以名垂后世,更何况未来的事谁能断言?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受了谁的蒙蔽,我一定要追究。”
    答己听了康里脱脱的回话,非常吃惊,辩解道:“修短之说的确出自术士之口,我之所以采纳,也是为了海山着想,他的弟弟也并没有贸然即位,还在等待他返回后再做决定。你一定要赶回去向海山说明这里的情况,千万不要让我们骨肉间生了嫌隙。”
    康里脱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心情舒畅的海山高高兴兴地返回上都与母亲和弟弟相见。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五月,海山到达上都,在赐死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之后,空缺四个多月的皇位终于有了新主人。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
    海山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治母亲答己的情敌兼政敌卜鲁罕皇后。这时的卜鲁罕已经不是那个摄政两月的女主,她已被爱育黎拔力八达诬以“私通安西王阿难答”的罪名,贬居东安州(今河北安次县西北)。元武宗海山则更进一步,废掉卜鲁罕的皇后头衔,将她就地赐死。
    自卜鲁罕以后,元朝皇族女子犯“罪”者,都被流放东安州。
    
    海山称帝后立即将母亲答己尊封为皇太后,他对弟弟的谦让也非常感激,主动将其封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哥哥的态度当然也投桃报李,约定自己将把皇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从此以后“兄终弟及,叔位相继”,皇位由兄弟二人的家族轮流继承。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将皇位兄终弟及的王国,只有唐时的吐谷浑一家。原因是强敌林立,国无长君难安。元武宗这个美好的想法,要想完成只怕没那么容易。不幸的是,那个不知名的阴阳家果然言中,海山仅仅当了四年皇帝,才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死的日期竟也与元成宗铁穆耳一样,都是正月初八。
    
    
    元武宗海山去世后,爱育黎拔力八达毫无悬念地继任为帝,是为元仁宗。答己仍然继续当她的皇太后。
    早在海山在世时,答己就已经开始收纳男宠并插手朝政胡搅蛮缠,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她的胡搅水平更上一层楼。海山之死对这位母亲似乎没什么太大的打击,她倒是抓紧仁宗未来得及继位的间隙,下令封自己的宠幸的大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并且要求仁宗对铁木迭儿言听计从。第二年,答己又降下懿旨,要升铁木迭儿为太师。大臣张珪坚决抵制这个荒唐的任命,仁宗也对昏庸愚蠢的铁木迭儿非常不满,接纳了张珪的意见。
    答己得知原因,非常恼怒。她趁着仁宗出巡的机会,传旨让张珪入宫,当场让亲信们将张珪打得奄奄一息。仁宗回京后虽然加封张珪为大司徒以示安慰,却也无力扭转皇太后为所欲为的局面——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在宗支重臣的鼓动下提起勇气,想要捉拿铁木迭儿问罪,铁木迭儿竟逃入答己的寝宫,仁宗终于不得不败下阵来。
    搭上了皇太后的铁木迭儿腰杆子越来越硬,仁宗不但没能处治得了他,反而在几个月后不得不任命他为太子老师。
    铁木迭儿虽然春风得意,头脑却还比较清醒,知道仁宗对自己有看法,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揣测逢迎仁宗的心思。
    延佑二年(公元1315)十一月,仁宗册封侄儿、即武宗海山的长子和世梀为周王,出镇云南。
    老奸巨猾的铁木迭儿立即从这道圣旨里嗅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机会的味道。他立刻主动向仁宗进言,请仁宗不要顾忌与武宗海山“兄终弟及,叔位相继”的约定,尽快册立仁宗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仁宗接到这份奏章,果然大喜过望。
    立硕德八剌的主意既是皇太后情夫出的,可想而知也是皇太后答己的主张。原来答己一直觉得大孙子和世梀相貌英挺性情刚劲,日后自己不容易驾驭。相比之下仁宗的儿子硕德八剌看起来就柔顺得多了。当仁宗向母亲提出建议的时候,立即得到了答己的赞成。
    皇帝与皇太后都意欲易储,蒙臣们当然都齐声附和,而汉臣们一向就对元王朝乱糟糟的继承制度有看法,如今硕德八剌恰好是皇帝的嫡长子,正好符合汉人传统的嫡长制,于是也都没有意见。
    大家既然意见统一,结果就顺利出来了:延佑三年十二月,仁宗的嫡出儿子硕德八剌被册立为皇太子。为妨日后有人重提武宗海山的旧话,仁宗还特意拔羽林军万人予皇太子,并让太子参与军政大事。
    
    皇太子人选确定四年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和前两任元帝一样,他也死在正月,享年三十六岁。等到三月皇太子硕德八剌才正式称帝,是为元英宗。在这段间隙里,朝政由太皇太后答己执掌。答己借这个机会,大规模铲除异己提拔宠臣。仁宗死了才几天工夫,她便将自己宠爱的铁木迭儿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又将曾经弹劾铁木迭儿的中书右丞相萧拜住、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上都留守贺胜,都捏造罪名强行处死。尽管硕德八剌随后登基,也只能阻止铁木迭儿继续迫害其它大臣的性命,并不能立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受太皇太后掣肘的状况。
    然而硕德八剌并不象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那样容易被答己控制。他继位没没个月,就任命自己的亲信拜柱为中书左丞相,与铁木迭儿分庭抗礼。
    
    拜柱当上左相后没几天,一件事发生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件事似乎早有预谋。
    有人忽然向皇帝告发说,属于太皇太后重要党羽的岭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使失列门等与故要束谋妻亦列失八阴谋废帝。
    也不知这位“有人”是哪里来的人物,总之这项告发直达英宗面前,并立即得到高度重视,几位高官要人迅速被抓了起来。
    既有告发,就得审案。然而当拜柱就案情查勘向英宗讨主意的时候,英宗的回答却颇耐人寻味:“若是审到最后,他们把太皇太后扯进案子里来,那该怎么办?”于是为了“保护”太皇太后答己,英宗不由分说地就把五人及其亲信统统抄家杀头了。
    太皇太后答己万万没有料到,自己一手扶立的孙皇帝居然如此强硬,后悔得直叹气:“我怎么会养出这样一个小儿!”回想起在两个儿子当皇帝时的为所欲为,眼看自己的亲信丧命在自己一力保举的孙子手里,尤其是被杀的还有自己的新宠徽政使失列门,答己终于不堪打击卧病在床。眼见这种场面,老情人铁木迭儿不禁惊慌失措,也吓出病来。
    至治二年(1322)八月,铁木迭儿一病归西。
    新欢旧爱统统死光,这消息对躺在兴圣宫病榻上的答己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没过多久,郁郁寡欢的太皇太后答己就在九月去世了。终于大权独握的元英宗“慷慨”地追谥祖母为“昭献元圣皇后”。
    
    
    
    
    四、速哥八剌与八不罕皇后
    速哥八剌:元英宗硕德八剌长皇后
    八不罕:泰定帝也孙贴木儿长皇后
    
    权重三朝的太皇太后答己终于死了,元英宗硕德八剌立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然而新政中优遇汉臣儒生、制定较为清晰公平法典的条目,严重地触犯了蒙古、色目人的特权。
    元英宗同时有三位皇后,分别是速哥八剌、朵儿只班、牙八忽都鲁。三个女人中最为聪慧的要数长后速哥八剌,英宗的得力助手拜住也得到了她的大力推荐而为相的。但是对于元英宗急切推行新政,过于年青气盛的态度,速哥八剌却非常担忧,她每每穿戴整齐地去迎接英宗下朝,利用一切机会向英宗进谏,希望他不要操之过急,要多栽培一些亲信后再行事。
    然而英宗和拜住都没能真正把皇后的话放在心里,没过多久,速哥八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英宗一面推行新政,一面大规模诛杀答己与铁木迭儿的余党,引起了众人的恐慌。反对新政的人和不甘坐以待毙的铁木迭儿余党因此志同道合了起来。
    很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泽、治书侍御史镇南、宣徽使所南等高官就联同几位蒙古宗王,密谋叛乱,拥立新帝。他们选中的继任人,是晋王也孙贴木儿,即元成宗铁穆耳长兄甘麻剌的长子。
    至治三年(公元1323)夏天,元英宗时常被噩梦缠绕,便决定离开上都返回大都(北京)。叛党们便打算在还都途中下手,还在英宗启程前便派人向晋王也孙贴木儿报信。
    八月五日这天,元英宗带着拜住,还有那一大帮心怀鬼胎的大臣宗亲,由上都启程了。
    当天晚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南坡店(距元上都二十里,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方)驻扎。营帐密密麻麻,随从成千上万,可叹的是英宗真正可信的人却只有拜住一个,君臣俩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竟然毫无知觉。
    当天夜晚,叛党便迫不及待地动手了。如此悬殊的实力,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寡不敌众的英宗和拜住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就当场双双毙命。这场宫廷政变被称之为“南坡之变”。
    英宗死后,参与政变的宗王安梯不花与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立即带着皇帝玺印赶往晋王镇所。九月四日,晋王也孙贴木儿于龙居河(即怯绿连河,今蒙古克鲁伦河)即元皇帝位,是为泰定帝。
    
    然而发动“南坡之变”的叛党们太小看也孙贴木儿了,这位泰定帝不但比英宗精明,手段猛悍程度尤有过之。当初叛党起事前向他报信之时,他一面默许自己的亲信倒剌沙参与政变密谋,一面又暗暗地囚禁起叛党派来报信的使者,做出向英宗告发的姿态,做足了两面逢源的准备。如今顺利称帝,他为了洗脱自己暗中参与政变的嫌疑,更是从继位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大清洗,不到三个月,就将拥立自己的所有政变大臣者都诛杀干净,几名参与政变的宗王也一律流放边陲。
    坐稳了皇位后,泰定帝的姿态越摆越高。他追赠“殉主”的拜住高官厚爵,还封拜住的儿子答兒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另一个儿子彻里哈为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又命僧众为拜住大做佛事,自己也领着大臣们亲临寺院吊祭。
    同样,泰定帝对元英宗的遗孀们也给予了面子上很过得去的照料。就这样,元英宗的长后速哥八剌又度过了虽然衣食无忧,却弥漫着寂寥疑忌的四年光阴。
    泰定四年(公元1327)六月,二十多岁的速哥八剌皇后终于离开了人世。泰定帝追谥这位弟媳为“庄静懿圣皇后”。
    
    
    泰定帝的皇位是在政变中意外拣来的,回想往事也就格外小心,为了防止英宗帝后的命运在自己夫妻身上重演,他早早就做好预防。泰定元年三月,刚刚坐稳皇位的泰定帝便册立弘吉剌氏八不罕为皇后,同时册立八不罕所生的儿子阿速吉八为皇太子,封另一个儿子的麻亦儿间卜继承自己当初的晋王之位。
    应该说,泰定帝是很早就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好了充分准备的。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事情终有一日会颠倒过来。
    
    泰定帝的皇后八不罕是一个非常强悍泼辣的女人,参与朝政之外,她还毫无顾忌地把泰定帝宠幸的婢女宫姬随意赐给与自己勾结在一起的大臣亲信,以此铲除情敌收买人心。泰定帝虽身为皇帝,却在生活上处处受制于她;虽然有心励精图治,却又只知沉湎于巫术佛法,将国家治得江河日下。说起来他虽有皇帝之命,却根本没有皇帝之材,结果是皇帝也没当好,日子更是过得不怎么样。
    致和元年(公元1328)七月,三十六岁的泰定帝在上都一命归西,八不罕立即以皇后身份执掌朝政,打算靠着年幼的儿子过一把摄政女王的瘾。大约也正是因为她过于自信,因此虽知危机重重,仍然没有让儿子立即继位,而是先以皇后的名义处理政务,命亲信平章政事乌伯剌赶往元大都收掌百司印章,颁布皇后敕书安抚官员百姓。
    然而八不罕皇后千算万算,却终于没算得过命运。
    
    对于泰定帝的继位,朝臣宗王们虽然多有不满,却大多随波逐流不想出头。然而有一个人却打算将这种不满付诸于行动。
    此人名叫燕铁木儿,是元武宗海山称帝之前就已经跟随其左右的亲信,此时已经当上了大都留守,手中掌握着枢密符印。
    燕铁木儿心中一直感激武宗当年的知遇之恩,早在泰定帝重病期间,他就已经开始策划迎立武宗之子继位,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八月四日这天,趁着满朝文武齐聚兴圣宫听使者宣读八不罕皇后敕书的时候,燕贴木儿指挥自己的亲信武士,将从前不在自己笼络中的朝臣宗支统统活捉,恶狠狠地宣布了迎立武宗之子的决定。官员们的性命都在他的手里,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能惟命是从。
    按照继位顺序,燕铁木儿本该首先拥立元武宗海山的长子周王和世梀,但和世梀正在边陲封地镇守,急切间难以返回大都。燕贴木儿为防时间拖得太长发生意外,便派人前往江陵,请武宗海山的次子怀王图贴睦儿先行返京登基。
    九月,怀王回到大都,十三日,他登基为帝,是为元文宗。称帝的同时,元文宗颁布了一道诏书,向天下许诺,说自己乃是迫于局势方才称帝的,只待兄长周王和世梀返回,便将帝位奉还。
    
    听说怀王称帝的消息,上都城内属于泰定帝一派的大臣宗王后妃们也不甘示弱,立即拥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元王朝既有了两个皇都两个皇帝,内战立即爆发。
    在燕贴木儿身先士卒的统领下,元文宗一派的军队屡屡获胜,终于在十月十三日攻克上都,天顺朝只存在了两个月即告终了。泰定帝的朝臣宗王多被斩杀,泰定帝的后妃们都被幽禁,年仅九岁的天顺帝从此下落不明,很可能是死于乱兵。
    
    由于燕贴木儿在整个夺位过程中立下双重汗马功劳,满怀感激的元文宗封其为太平王、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加“答剌罕”称号(即得到了代代相袭的免死金牌、自由出入宫禁并可用皇帝礼节的特权)。
    燕贴木儿从此逐步成为元后期最不可一世的权臣。而他还有一项足以令中国历史上其它权臣汗颜的成就:他先后迎娶了元文宗“赐婚”的宗室公主、朝臣孀妇四十余人。
    最精彩的一幕则在政变成功一年以后发生。当时文宗按照元王朝宫廷惯例,将在权力斗争中落败的泰定帝后妃发配安东州,由于她们身份特殊关系重大,文宗让燕贴木儿亲自押送。孰不知燕贴木儿色胆大过天,竟在路上将八不罕皇后以及泰定帝最宠爱的两名妃子——兖王买住罕的一双女儿必罕与速哥答里都勾搭上了。
    不久之后,燕贴木儿便在元文宗的纵容下,公然将泰定帝的后妃统统纳为妻妾。八不罕皇后从此成了太平王妃,也就此在史书上消失了踪迹。
    八不罕皇后的最终结局,大约在中国皇后史上,也算得是独一份了吧。
    
    
    
    
    
    看到这里,大概对于元王朝的皇位传承,大家多少都有些云里雾里。那么,我们现在来列一个简表,帮助理顺记忆。
    
    元太祖 成吉思汗 铁木真
     ↓
    元太宗 窝阔台汗 (成吉思汗第三子)长皇后孛剌合真,
    摄政次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
    ↓
    元定宗 贵由汗 (窝阔台与次后脱列哥那长子)摄政长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
    元宪宗 蒙哥汗 (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与长妻唆鲁禾贴尼长子)长皇后忽都台
    ↓
    元世祖 薛禅汗 忽必烈(元宪宗蒙哥同胞次弟)长皇后察必
    ↓
    元成宗 完泽笃汗 铁穆耳(元世祖忽必烈嫡三孙,即其长子真金与长妃阔阔真嫡三子)摄政长后卜鲁罕,次后失怜答里
    ↓
    元武宗 曲律汗 海山(元世祖忽必烈嫡次孙答剌麻八达与妃答己长子)长后真哥
    ↓
    元仁宗 普颜笃汗 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世祖忽必烈嫡次孙答剌麻八达与妃答己次子)长后阿纳失失里
    ↓
    元英宗 格坚汗 硕德八剌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与长后阿纳失失里之子)
     长后速哥八剌
    ↓
    泰定帝 也孙贴木儿(元世祖忽必烈嫡长子真金之长孙,其父为真金与阔阔真长子甘麻剌)摄政长后八不罕
    ↓
    天顺帝 阿速吉八(泰定帝也孙贴木儿与长后八不罕之子)称帝二月败亡年八岁
    
    元文宗 札牙笃汗 图贴睦儿(元武宗海山与妃唐兀氏之子)称帝四月禅位元明宗
    ↓
    元明宗 忽都笃汗 和世梀(元武宗海山与妃亦乞烈氏之子)称帝八月暴崩
     长后八不沙,妃罕禄鲁氏迈来迪
    ↓
    元文宗 札牙笃汗 图贴睦儿(元武宗海山与妃唐兀氏之子)明宗死后再次称帝
     摄政长后卜答失里
    ↓
    元宁宗 懿辚质班(元明宗和世梀与长后八不沙之子)称帝四十三天病逝年七岁
     长后答里也忒迷失
    ↓
    元顺帝 元惠宗 乌哈噶图汗 妥欢贴睦儿(元明宗和世梀与回妃迈来迪之子)
    第一任长后钦察氏答纳失里;
    第二任长后弘吉剌氏伯颜忽都;
    第三任长后朝鲜族奇氏完者忽都
    
    
    在此表之外,元王朝还有几位死后当上大汗的追封皇帝:
    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即蒙哥与忽必烈之父,追封元睿宗)长妃唆鲁禾贴尼称皇太后,谥显懿庄圣皇后
    元世祖忽必烈嫡长子真金(即元成宗铁穆耳之父,追封裕宗)长妃阔阔真称皇太后,谥徽仁裕圣皇后
    元世祖忽必烈嫡长孙甘麻剌(即泰定帝之父,追封显宗)长妃普颜怯里迷失,追谥宣懿淑圣皇后
    元世祖忽必烈嫡次孙答剌麻八剌(即元武宗元仁宗之父,追封顺宗)长妃答己称皇太后、太皇太后,谥昭献元圣皇后
    
    从这个简表可以看出,接下来就该轮到元明宗、元文宗这对兄弟了。说起他们先后就任帝王一职的工作史和家庭关系,足以令观者感慨万端。其中复杂的前因后果,我们将留待下文详细叙述。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27 13:42:23  更:2021-10-28 14:51:0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