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清宫两大迷案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关于清宫两大迷案[第1页]

作者:1987lang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人酝酿这个想法很多年了,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公之于众,但是这些想法没有任何历史材料能证明,仅仅是一些想法,姑且称之为一个故事,只好选择在莲蓬鬼话上写出来,如果相信的人,希望你能从中吸取一些东西,如果不相信的人,你就把它当做我编的一个故事。
    天涯的审核太慢了,以至于我等不及了去吃饭了,吃饭回来发现审核通过,现在开始我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想法,我曾经是一个江南女子,出生于康熙十四年,为什么是这个年份我之后会交代,我出生在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是绍兴?还是海宁?总之是浙北的一个小城,但肯定不是杭州,我今生生活的地域和那儿相隔几千公里,家里也没有那一代的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居然很喜欢越剧,那时的我是一个文武双全、才貌俱佳的女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有着江南女子窈窕的身材,长相有着古典美,既有着侠女的豪情,那时的女子一般都是裹脚,但我不是,我会一些武术,舞着一把大刀,也会舞红缨枪,会骑马,喜欢吹笛子、会弹古琴,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
    大家可能会奇怪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何想的还这么具体,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有这个想法,这就是一种感觉,没有来由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其实如果单单涉及到我自己也就罢了,毕竟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是我的想法中涉及到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一部分事、一部分人,如果大家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那就当看故事吧……因为年代太久了,只有几个大事我还有感觉,中间的细节我也说不上来,所以我的叙述可能会是片段式的。
    接着说回我自己,大家可能会奇怪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社会,怎么会有那样的女子,她基本上不受封建礼教束缚,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又天生丽质、富有艺术气息?这是和她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现在说一下那时我的家境,那时的我姓钱,名字大概是叫钱永贞,属兔,有个哥哥叫钱永俊,比我大一岁,属虎,母亲没什么印象了,大概是很早就去世了,我的姑姑,也就是我父亲的姐姐,带着我的表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表哥大概叫苏正源,也比我大一岁,和我哥哥都是属虎的,他俩有一个人是正月出生的,我和哥哥还有表哥从小一块长大,感情极深,表哥就和我的亲哥一样,大姑充当了妈妈的角色,我们这个家庭就是姐姐(我姑姑)和弟弟(我父亲)带着各自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对,你们没看错,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因为我姑姑和我父亲分别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和哥哥们的感情比一般兄妹的感情都要深,这个情感贯穿了我当时的一生,也为后来的事儿埋下了伏笔。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父亲和姑姑为什么生活在一起?其实这不难理解,从古到今重组家庭问题都很多,姑姑大概是中年丧父,我父亲是丧妻,都有孩子,如果再找势必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而且当时我们的家庭都是江南非常贫寒的家庭,我父亲再娶应该也是没有条件,姑姑再嫁又面临当后妈或者自己的孩子受屈的情况,所以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又有疑问了,这么困难的家庭是怎么有条件让女孩接受教育呢,这里就不得不引入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其实也是我最痛心的一点,也是我写这个帖子最想让大家知道一点,请让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族在明代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有社会地位的家族,出过皇妃,表哥家也就是我的姑父家在明代更是钟鸣鼎食之家,是尚书之后,如果你们要问我这个皇妃是谁,尚书是谁?我不记得了,只是有一个感觉是这样的。明亡以后我们的家族都败落了,等传到我这一代已经连普通人家都不如了,我父亲是以什么为生没印象了,哥哥们貌似从事物流类的营生,我后面会讲到,印象中我们三个孩子睡在一个床上,没错,我一个女孩和两个哥哥睡在一起,我们有着很多共同体验这个世界的经历。
    因为家族和我周围的人很多都是明代的遗民和遗民的后代,对,就是遗民尤有一人存的遗民,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查这首诗,所以我的周围不乏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人,我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印象中他是明末的一个驸马,明亡的时候,他的夫人,也就是公主在怀孕的时候罹难,他本人后又被抓剃头,在万念俱灰之下他把头发全部剃光当了和尚, 但他不是真的和尚,和尚只是他的一个幌子,本质上他还是想反清复明,电视剧里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就是那样的人,只是在我年少的时候反清复明的事业渐渐转入低谷,而且他年龄已经很大了,那时候他基本上就是教授我们这些遗民的后代民族经典文化,类似于私塾先生,当时的我所受到的文化传承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他,他对我进行的教育,他在明代的一些见闻和经历对我日后的影响甚大,是我后来进入高层并在高层立足的最重要的因素。
    接着说回我——钱氏的故事,由于我老师的缘故,我貌似是见过黄宗羲,不认识的人可以自行百度,印象中黄宗羲双目炯炯有神,后世对黄的评价是文学家、思想家,但其实黄老先生还是个半仙儿,你们没看错,那个年代的汉族知识分子都有点术士的本领,他们会算命,会占卜,但是不代表他们就是封建迷信的代表,孔夫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说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是首先要尊敬他们,别忘了《易经》,《鬼谷子》等经典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遗产,记不清是黄老给我算的还是我老师给我算的,我的以后会嫁给一个异族人,当我还觉得不可能,我怎么会嫁给异族人呢?但是后来我在感情世界里确实主要和异族人打交道,只是没有正式婚嫁,因为我身边的长辈会一些星象命理类的东西,我那时候也会一点,具体怎么测算不记得了,后来我还用过。
    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充满了国恨家仇的环境下我慢慢长大了,那时的我有姣好的容貌、窈窕的身材,一身的才华,爱我的家人,可以说我是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的,其实纵观钱氏一生,她获得的爱太多了,这里我用的是她,因为我不再是她,但是我却知道她的一生,如果她是个物质上的穷人,那她就是精神上的富翁,在那样一个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普通不高,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但是钱氏娘家情深,在夫家也受尽宠爱,也正是有了娘家人的帮助钱氏才成就了后来的传奇,每个传奇它的成就都是有条件的,可能这个条件你并不知道。
    到我长到14岁,我的人生开始迈向成人世界,这个14是虚岁,也就是现在周岁13岁的时候,这里说一下我老师和我姑姑这期间应该是都去世了,长辈当中就我父亲活的最长,他应该是活到我结婚以后,我结过一次婚,是和汉族人,我之后会说。
    前面说到我的家里之前出过皇妃,而且我周围还有不少明代遗民,长辈们的观念当中还是有送女孩进入高层的想法,所以我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民间女子所走的路线一样结婚生子,而是作为“供女”走上了服务高层的道路。这里解释一下这个“供女”是我自己起的名,大家可能会不理解,明朝都灭亡了,汉族女人也接触不到满洲权贵,怎么会有“供女”?但是在我的感觉中就是这样的,其实按照当时我的家庭成员情况,我可以和我表哥亲上加亲,我俩感情本来就很好,而且我俩结合几乎不用任何花费,比较符合我们当时的家庭情况,但是我父亲不同意,他认为我姿色文化程度都是有的,应该往上走一走,至于我表哥应该再娶一个外来的媳妇,这样家里的资源就会不断扩大,我姑姑貌似也是这个意思,她当时在不在世我不记得了,总之年14的时候我参加了“供女”海选。
    所谓海选是按照明代标准,大概是由明代的老人儿,比如老宫女之类的看看相貌身材,测试一下才艺等等,大概是三个老人儿坐在前面,女孩站在中间,有点像今天的面试,具体我都不记得了,中间怎么操作的我也不清楚,中间貌似过了好几年我被输送到了热河,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是康熙的密妃,我和其他几个江南女孩貌似是通过她被输送到高层的,貌似密妃本身也是通过某种渠道被输送上去的,这里说一下什么满汉不能通婚在我“出道”那个时候就是掩人耳目,其实康熙后期很多汉族女人都被充实到后宫当中去了,这里面混的最好是密妃,后来我查了一下,密妃在康熙朝貌似最高坐当嫔位,可能和出身不是满洲贵族有关,她生有三个儿子,已经是当时汉女的巅峰了,印象中密妃老姐姐很漂亮,她既是皇帝的女人又为皇帝挑选女人,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康熙非常花心,后宫的女人一过25基本上就让位后来人了,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密妃要为皇帝挑选女人,她自知年龄大了,挑几个自己熟悉的人放在皇帝身边和自己形成同盟对自己总是有利吧,那个时候我就这样来到了老姐姐面前。
    我和老姐姐接触的不多,这是一次,后来年龄大了之后还有一次,这次只记得当时密妃(贵人还是嫔)对我的评价是什么都好,就是个性不好,还有我因为家境很贫寒去见密妃的时候就只有身上一身衣服,这里说一下我的衣服,我经常穿的一件衣服的绿色汉服,头发是男装,扎成一个发髻,再戴大檐帽,就是老版水浒传里官兵戴的帽子,手里拿这个红缨枪,看到这里大家可以想象,其实我是一个很英气的女子,我去见密妃的时候大概也是类似这个装束,因为这套衣服无论是质地还是样子都不上档次,密妃又给我提供了几套衣服,穿上之后觉得还是不太适合我,最后决定我穿男装见皇上,说一下这个男装是汉服男装,密妃当时根据我的风格给我的定位是才女兼侠女,类似林青霞那种风格,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下现在的美女,现在的选秀也好网红也好不知道大家发现了看着千人一面,可能用的整容方法之类的都是雷同的,所以包装出来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现在的美女虽多但是美的没有自己的个性,让人看了不容易记住她,而之前的天然美女环肥燕瘦各有特色,比如老版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国王、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等等,让人一看就难以忘怀,现在的美女正是缺乏这一点,之前说到我被定妆为男装大家可能会纳闷那样的女人皇上会相中吗?其实不然,男装美女也是美女的一种类型,每年输送给皇帝的美女很多,大家颜值都不低,如果大家都打扮成一个类型,皇帝会注意到你吗?还有,换个角度想,之前送上去的美女都是常规类型的,再送这个类型的,会引起皇帝兴趣吗?皇帝的后宫就好比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都要有,或许后宫就缺我这个颜色的也说不定,就这样在某一天我开启了我的面圣之路。
    其实面圣在去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或者密妃也不知道,大家可能回想面圣是我单独和皇帝进行约会,想今天的粉丝和明星见面似的,其实不是那样的,那次面圣,说是面圣,其实是又一次海选,给我留下了不太愉快的印象,也让我的命运发生的转向。
    关于那次海选我的印象就是去的路上是我哥送我去的,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单独抛头露面,办事见人都要有男人接应才行,我表哥在没在我忘了,但是亲哥肯定在,我记得我问大概是看情况不行我怎么办?我哥说那你就说你准备当女道士,你要去修行就能脱身之类的。到了地方大概是热河行宫,我查那时候还没有避暑山庄呢,具体场景我忘了,大概就是康熙帝坐在上面,下面有几十个待选美女,他貌似把我们都当成了玩物,具体怎么个玩物法我不记得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文献,是一个外国传教士写的,说是康熙第和一群美女在一起,把老鼠标本之类的扔向她们,吓的美女们四散逃走,后来他又假装要树上的果子,美女们又争相去给他摘,有些人是小脚,跑的鞋都掉了……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吧,总之是让人感觉很不好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啥我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当时我的想法,我想到了我的老师,想到了我老师待选的场景,因为我老师是驸马,他曾经给我讲过他被挑选为驸马的经过,当时有几个候选人,大概是新科进士或者权贵之子,我老师也在其中,有一天他们被集体召集到宫里,告诉他们皇帝要见他们还是什么,他们被带进一个屋子,就等待皇帝驾临,但是等了好久皇帝都没来,一开始大家都比较紧张,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放松了下来,大家发现这个屋子里面放了好多珍奇异物,这个时候有人就观察起这些金玉之物来,我老师对那些东西一点没看,就是看看屋里挂的名人字画是谁写的,后来过了许久,进来一个太监,告诉大家皇帝今天不来了,请大家回去吧,大家就这么回去了,殊不知皇帝派人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他们,那些关注宝物的人全都被刷掉了,而我老师被选中了,这也是我老师后来才知道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几十年后我和我老师都走向了皇宫,成为待选人士,只是等待我老师是金玉之物,等待我的却是这样的场景。巧的是有一次我看电视,我看到道光皇帝曾用类似的方法考察过曾国藩,我老师这个事儿我后来跟弘历和大汗都说过,不知道道光这个方法是不是和他爷爷学的。
    上面说到了海选的经历很不愉快,也提到了我老师的经历,我老师的经历告诉了我什么呢?虽然我只是一个出身贫家的民女,但是眼界却不低,我受到是精英阶层的教育,我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不要贪恋眼前的小利益,不要让人觉得你很低俗,用现在的话说很low,在那个场景中我觉得康熙皇帝不会注意到我,但事实是他注意到我了,我觉得一是造型设计的比较抢眼,最重要的是因为我本着老师的教诲没有做出不顾尊严十分烂俗的行为,而“摘果子”那类的女人在他那儿直接就被pass了,记忆中下一个场景就是吃饭了,貌似不止我一个人坐在康熙身边,康熙具体的相貌不记得了,但是肯定不是现在网上出的所谓复原图,康熙是个蒙古人长相,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的是他晚年的一张画像,脸很瘦、脸色不好那不是他正常的长相,是他年老以后健康出问题之后的情况,而且画像也不能完全反应人的真实面貌,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康熙是个小老头,他的相貌参考蒙古大汗,那个时候的康熙大概40岁左右,我只记得那时我有点紧张,康熙问我“你多大了”,“家是哪里的”类似的问题,因为之前对康熙印象不好,觉得入了宫日子也好不到哪里,所以那时候我就萌生退意了,大概是他问我为什么穿男装的时候我用上了我哥事先告诉我的说法,听说我要当道姑康熙就让我回去了,还给我赐了一个道号,是什么不记得了,我出去的时候一个太监给了我一张纸条,大概类似于回执单之类的东西,这个纸条后来还会出现。
    @桔子屋 2021-07-22 15:41:22
    是不是前世的记忆?
    -----------------------------
    姑且算是吧,因为没有证明,没法说是或者不是。
    就这样我从康熙那儿出来了,只记得出来之后密妃姐姐非常生气,把我训斥一顿,她说的大概内容是我是女翰林,皇帝身边正缺少这样的人,如果我入宫一定会得宠之类的,但是事已至此康熙那儿我是不能再去了,我就这样错过了康熙,如果当时我不出去我应该是一个庶妃吧,这里说一下后来康熙的勤妃,就是允礼的生母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入宫的,她和我岁数差不多,可能当时海选的时候也有她,康熙驾崩后她和密妃生活在一起,如果我没出去可能我会和她们生活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两个孩子,那可能就是我那一世的结局。
    这里穿插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这一时期的,说它重要,是因为在那个阶段我遇到了后来的雍正,但是当时我根本没注意到他,但是他肯定注意到我了,可以说那是我们两个感情的萌芽时期。前面说到我通过参加“供女”海选被输送到高层,期间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到皇帝,在这期间我应该有很长时间生活在热河,不知道我是通过什么方式加入进去的,总之有很长时间我在热河是和满洲和蒙古王公的子弟玩儿一种户外游戏——跳马,说起跳马,其实难度还很高,就是从一匹奔跑的马上跳到另一匹马上,要求人的身手必须矫健才行,得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游戏规则大概是一群人追逐其中一人,我一般都充当那个角色,那个时候我穿着红色的汉服,扎着袖子,头发还是束发,所以当时我有一个外号叫“红姑娘”,大家可能会问我我一个民间女子怎么会加入到权贵子弟的游戏当中去,其他人不会质疑吗?其实没有,大家想想一群阔少在一起玩儿户外游戏,其中有一个美女陪着玩儿,谁会质疑她是怎么来的?大家只会嗨皮的玩儿,至于我到底怎么加入进去的,我已经不记得了。这里说一下我的小名,其实我对我自己的学名印象都不深了,但是这个小名我一直记得,我叫——洒妹,因为我在家里是唯一的女孩,又是最小的,我的个性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洒脱、自在,所以这个名字很适合我,据说“洒”这个字在北京话里现在还是洒脱的意思,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不是到了热河之后才有的,总之大家都叫这个名字,因为我叫洒妹,又比大汗大三岁(雍正),所以他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傻大姐”,因为我记得我属兔,又比大汗大,查资料发现大汗是康熙十七年出生,所以我应该是康熙十四年出生的,这里就解释了开头我提到的出生年份。看到大家最关心的内容肯定是,我和大汗,也就是雍正是怎么在一起的,这容我慢慢道来,这里说明一下,雍正是大汗的年号,其实在他生活的年代是没人叫他雍正的,电视剧里的四爷、肉麻的四郎也是不存在的,其实他登基之后其他人就叫他大汗。另外,说到“傻大姐”这里穿插一个题外话,关于我和大汗这段感情后世传说的最准确的就是胡适先生的版本,胡适把它记载到日记里了,是胡适听熊希龄说的,说是一个老宫役曾说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汉族人,她是南方人,诨名叫做“傻大姐”,随家人到热河营生。这条信息比较准确。
    前面说到热河的户外游戏是我和大汗感情的萌芽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大汗这个人不擅长户外运动,以后我会专门开一个专题写写他这个人,而且他还比我小三岁,我十七八岁,他应该就是十四五岁,在玩儿的那群人里年龄比较小,而且他有先天性的视力问题,看东西不清晰,本人风格偏文气,所以这些户外游戏并不适合他,他也不喜欢,但是这个游戏给我们认识提供了一个契机,他是那个时候注意到我的,只是那时我和他没有交点,我的注意力在那些年龄比较大的子弟身上,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见了康熙,这里说一下,户外游戏类大人们是不参与的,玩的都是我那个岁数的小孩。
    之前说到我因为个性较强从康熙那里出来了,这里说明我确实是有些个性的,那个机会放到现在任何一个网红身上都不会放过,但是正因为我错过了康熙,才有了后来和雍正的邂逅,我的个性也为我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所以说我是成也个性、败也个性,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
    之前说过我错过了康熙,回去之后我把海选的情况和家人说了,记得当时我父亲和我亲哥在旁边,我跟他们说了皇帝的花心和奢靡以及把女人当玩物的情况,家人也没说什么,我的家人并不是急功近利的把女孩送给权贵好换取什么好处的人,他们还是尊重我的意见的,从我人生的轨迹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我的爱,但那之后家人并没就此死心,转而想把我送给当时的太子,太子比我大一岁,也是属虎的,我的年龄和他正相当,我接近太子的过程出现了一个插曲,刚才说我和一群满蒙权贵子弟一起玩跳马,其中有个蒙古少年,也是属虎的,很巧合的是我身边有很多属虎的男人,我哥和我表哥、太子、这个蒙古少年,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了,这里交代一下他的情况,他是蒙古哪个王爷的儿子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排行老二,汗位当时是他哥的,所以他算是一个一般的贵族子弟,为什么提到他呢,他算是我那一世错过的一段姻缘,可能是留有遗憾,所以我多少记得他的长相,高颧骨,头发是散着的,典型的蒙古人长相。下面说一下刚才提过的插曲,把我送给太子的过程大概我和几个女孩进到了一个帐篷里还是房间里,太子坐着,我们站着,然后太子就说那晚上送过来吧,我当时很年轻,想法也很简单,还在想晚上送过来干什么呢?呵呵,到了晚上,还是我哥送我过去,要进去的过程中大概是途径一个门把守还是什么地方就被拦住了,后来想来那个其实就是想索要好处费,当时我和我哥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身上也没钱,所以那人没得逞,最终他放我们过去了,但是他却对我们使了坏——他没有把我引到太子的住处,而是把我引到我刚才说的蒙古少年的住处。
    命运真的是很神奇,我进去之后他也很惊讶,不知道我为啥在晚上进到他的住处(是帐篷或者房间),我跟他说我是去见太子的,我也不知道为啥进了这里,再出去也不认路,当时我怎么想的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我在他的住处住了一个晚上,其实后来想想那天这个蒙古人挺老实的,大晚上送进来一个美女,他稍微动点歪心思我就是他的人了,但是那夜我俩什么都没发生,都在想着我还能去见太子,想想也是两个小白,第二天早上太子那边的人貌似很不高兴,因为我进了别人的房间,那个时候无论我是否和那个蒙古人发生什么都说不清楚了,总之我从蒙古人那儿出来就不能再去太子那儿了,就这样我错过了太子。
    对于太子我就是一面之缘,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他两次被废,最终无缘帝位,错过他并无遗憾,令我遗憾的是那个蒙古人,因为我们当时就有接触,之前介绍过我是侠女型的人,我在家里也是和我哥相处,会武功又得我老师教诲,称得上文武双全,颜值又高,在户外游戏中也和男孩在一起玩儿,我接触的异性非常多,和男人相处非常自然大方,完全不像当时一般的封建女性,所以后来那个蒙古人想娶我,当然是做二房小妾之类的,正房是家里定的,当时他也向我提过这个事儿,但是我家里当时认为他并不是汗位继承人,只是一般贵族,而且我还要嫁到蒙古,所以没同意,但命运这个东西很难解释,后来这个蒙古人和雍正一样,他那边原来的继承人是死了还是出问题了,总之轮到他做了大汗,和雍正的情况很像,在我守寡(我后来和汉人结婚,婚后丈夫去世)之后他和我还有过联系,当时他已经继承汗位,已有妻妾数人,他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得知了我的处境,派人接我去蒙古,我想答应,但是当时两位哥哥都不同意,他当时派的人还给我带来了银两,迫于我的处境我收了,但是人没有跟着回去,后来雍正的公主(养女)出嫁的时候我还想托公主给他带一些东西,后来好像也没带成,总之我那一世和那个蒙古人也是有缘无分。
    接连错过康熙、太子、蒙古贵族少年之后我也到了该婚配的年龄,我后来嫁给了谁呢?大家可能会想到雍正,其实写到这里他只是稍微出场了一下而已,他那时候应该在人群中默默关注了我,而我到那时还和他没有任何交点,其实错过这些王公贵族我当时一点都不觉得可惜,因为我有情投意合的男朋友,在封建社会提到男朋友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可笑,我为什么这么称呼是因为之前介绍过,我不是一个一般的封建女性,我和异性接触的很多,所以我会和一个男人产生自然而然的感情,就和现在的自由恋爱一样,当时的我就有自由恋爱的对象,我对错过那些王公感到惋惜是在我守寡之后,那时候我的身份不一样了,已经有了生存危机。
    说到我的丈夫这又是我的一大遗憾和痛点,之前介绍过我周围的人基本上全是明代遗民,虽然我后来也参加了上流社会的海选,但是作为一个汉人,结婚对象首选还是汉人,从心理上和生活习俗等等方面最契合的还是汉人,所以当时我在上层路线没走通之后顺理成章的嫁给了我的丈夫,说到我的丈夫不得不说他的家世,他是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孙子,是的,大家没看错,就是李自成,而且李自成在史书上说兵败后就牺牲了,其实没有,李自成活到了他孙子结婚,我们结婚的时候他还来了,送了一个礼物给我们,因为我的人生经历中有明代的大臣驸马,也有农民领袖的后代,所以我对明亡那段的某些历史是非常了解的,因为我曾听到当时亲历者的讲述,这些内容将会在后面慢慢给大家介绍。关于我丈夫的姓名我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我叫他二牛哥,平时也叫他李二牛,他有个哥哥,他在家里是老二,属牛,也就是比我大两岁,因为两人门当户对,都是汉人,又情投意合,而且李二牛和我两个哥哥的关系又非常好,所以他提亲的时候我家也没法拒绝他,就这样我们结合了,故事讲到这里,如果不出意外,我会是一个快乐的民间女子,有爱我的丈夫和家人,但是人的命运不是按照人的设想进行,婚后几年我的丈夫病逝了,我们没留下孩子,具体得的什么病不记得了,我只记得一个桥段就是丈夫最后不行的时候大家没让我在场,从去世到下葬没让我参与,当时好像有说法寡妇不能参加丈夫的葬礼云云,没见到丈夫最后一面成了我那一世的痛点,可能也是留有遗憾,所以我也记得丈夫的面貌,他长得很像老版10块钱里面的陕北农民,那一世我们曾经短暂的做过父妻,后来别人问我叫什么名字的时候我报的是李钱氏,就是因为我的先夫姓李,后来很多野史编的乾隆的生母是李大姐、李佳氏之类的这个李姓就是这么来的。
    写到这里我想科普一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不属于故事的重点,但是也有助于大家理解这个故事,一是钱氏是怎么和满蒙贵族们交流的?钱氏的家人从事物流之类的营生,大概是把货物从南方运到北方,所以钱氏年少的时候就到了北方,加之钱氏和外界接触颇多,所以钱氏会蒙古语,满语和蒙古语很相似,有些词汇是一样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康熙朝的满清后宫还是蒙古女人的天下,所以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多少都会蒙古语,钱氏和他们交流完全没问题,这里再说明一下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里面的皇帝和大臣都是操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其实不是这样的,皇帝是满族人,自然他的母语就是满语,皇帝和大臣的交流基本上也是满语,当然作为皇帝他也会汉语,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他还要统治汉族人,学习一些汉文化,所以皇帝见到汉族大臣的时候也会说汉语,康熙的汉语水平啥样不清楚,雍正是很好的,雍正这个皇帝我给他总结为他是个非典型性满洲人,为什么说他是非典型呢?典型的满洲人性格粗犷、文化程度较低、善于骑射、而雍正相对比较文气,也是受视力情况限制,他对运动类的活动比如射箭等并不擅长,而且他本性好静,气质儒雅,他喜好静态的活动比较多,比如念佛、书法等等,因此他接触满洲文化比较少,接触的汉族文化比较多,所以他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大家注意是相对较高,不是电视剧里那样,他说汉语是啥情况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少数民族说汉语,大概就是那个情况,有口音,有的地方发音不准,掌握的词汇较少,有的时候表达就不太顺畅了,就是这样。雍正这还算好的,雍正的五弟据记载跟着太后长大,太后是蒙古人,他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大家可能会问那汉族大臣们怎么和皇帝对话呢?晚晴之后的应该都是汉语了,但是康熙雍正那段比较核心的汉族大臣都会满语,在满族人统治的朝廷不会满语是不行的。
    还有清代早期汉人的服饰问题,众所周知因为剃发易服汉服已经不让穿了,但是一个事务它的消亡总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钱氏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一部分汉族人还是穿汉服的,男性汉族人也有不剃头的,清初那段风声过去之后满族统治者脚跟已稳,到钱氏生活的年代对这个问题抓的不是太严,女性穿汉服没人过问,男性也有少数穿的,不剃头也没人检查,钱氏的两个哥哥都没剃头,但是不能光明正大走到大马路上,头上都缠着头巾。汉服是什么时候推出历史舞台的呢?据推测是清代中后期,民族记忆的断层是很可怕的,因为从明代过来的老人以及老人后代中的前三代人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对汉服的坚持也就中断了,钱氏终其一生都坚持穿汉服,因为钱氏是遗民之后,得到过明代旧臣的亲子教诲,在钱氏有机会进入高层之后更加坚持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如果钱氏不穿,满清朝廷没人能穿,到钱氏入宫之时汉人灭国已经七十余年,钱氏在满清后宫坚持穿着汉服,并像皇帝和儿子输出汉族文化,才有了后世雍正穿汉服、乾隆穿汉服的画像,大家不觉得奇怪吗?满清皇帝到了雍正乾隆这里汉服造型的画像非常多,而其他皇帝则没有,那因为他们背后有个纯正的汉族人正在鼓动他们,皇帝皇子穿那些衣服可能只是为了好玩,是cosplay,但是对钱氏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成功的让满清最高统治者也穿上了这种衣服,起码他们不排斥它,让画师记录下一些场景,让后世还能看到汉服是什么样子,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最终汉服还是不可避免的推出了历史舞台,它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四千多年,但最终黯然落幕,日本的和服、韩国和朝鲜的韩服都是师从汉服,但是学生传承下来了,老师的却丢了,都说日本韩国现在看不起中国,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服饰文化都丢了啊!现在中国大街上如果有个穿汉服的人大家都会觉得是个另类,但是这在日本韩国会吗?日本韩国国家元首的夫人都穿民族服装,有人觉得她是另类吗?自己文化的传承都没了让别人怎么看得起你?清亡以后汉服倒是没人禁止了,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向了近代,汉服最终没能回到历史舞台,现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民族服装——唐装,可是唐装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名字叫唐装,但是唐代人穿那个的多吗?我看它就是旗装的改良版,说满族不满族,说汉族不汉族,个人认为它就是个民族融合的产物,如果说民族服装,汉族人就应该穿汉服,满族人穿满族服装,我现在有个心愿,希望穿汉服的人再多一些,希望有一天穿汉服上街不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昨天汉服这段被天涯审核了,涉及到民族问题的帖子比敏感,我今天继续。
    之前讨论了汉族人被统治的问题,写了这么多可能会有一些清史专家或者皇族后裔上来指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可能,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我开这个帖子不需要参考一个清史专家,皇族后裔也完全靠不上边,首先这里写的内容不是正史上能记载的,也没法证明,从专家的角度没法理解这个事,再说说皇族后裔,现在的皇族后裔知道的皇族内容都是从他们的长辈那儿听来的吧,他们的长辈最早的也是晚晴时期的,那个时期的满洲人和早期的满洲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生活到语言到习俗这个民族经历了严重蜕化,虽然钱氏一生致力于传承汉族文化,心里和她的前辈们一样希望满族人能撤出中原,但是现在看到满人衰败成这个样子还是很惋惜,它入关的时候是何等强盛,现在又是何等衰败,1912年大清朝灭亡,到今天才一百多年,满语基本上没人会说,满文除了专家学者没几个人认识,满洲人的蜕化其实从清代中后期就已经显露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内核的丧失,它失去了它独有的东西,玩物丧志,到最后它只剩下一根辫子和一件衣裳,中国的精神内核到了清代后期是汉族人的,维持国家运转的基本上也是汉族人,满洲人到最后连个像样的男人都挑不出来,没有哪个朝代灭亡之前是这个样子,皇帝连着三代无后,天亡满清,那时候满洲人下台只是时间问题了。
    说说钱氏生活的那个年代满洲人是什么样子,满族这个民族有点类似于蒙古族,这两个民族可以说是非常相像的,两者的单兵作战能力是差不多的,但是唯一有一点是满族比蒙古族有优势的地方是满洲人有着极强的组织纪律性,比如它的八旗制度、牛录制等等,但是蒙古族一直是各个分支之间的分分合合,它合的时候力量很强大,分的时候就是一盘散沙,这也是为什么蒙古骑兵可以攻城略地但是不能维持长久统治的原因,蒙古族曾经统治过汉人,但是只是维持了不到一百年就倒台了,但是满洲人却统治中原将近三百年,私以为后来不是西方列强入侵它统治的时间还会更长一些。早期的满洲人身型魁梧,个性粗犷,善于骑射,没有后来那么多繁文缛节,大家可以参考现在的蒙古大汉,不是户口本上的蒙古族,是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满洲这个民族总体说来还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它的文化内涵很少,都说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确实是这样,满洲最后的没落和它没有精神内核有直接关系。后来的满洲人,有照片为证,比如恭亲王、醇亲王身型逐渐羸弱、生活十分考究,对外不能御敌,对内只知养尊处优,到了后期满洲人的辫子也发生了变化,早的满洲人头发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在后脑,辫子也没后来那么长那么粗,但是到了晚晴,我看过恭亲王的照片,从正面可以看到一部分头发,其实这是不标准的,早期的满洲人从正面看就是光头,但是到了后期连王爷都不标准了,辫子又粗又长,既难看又是累赘,汉族有个成语叫尾大不掉,用在这上面非常合适,后期的满洲人的大辫子就跟一个大尾巴一样托在脑后。写到这里穿插一个插曲,刚才说到满清最后灭亡之前三代无后,钱氏曾经听明代老人儿说过,明亡之时有一些人撤出紫禁城之前给紫禁城布了风水阵,貌似是把太监之宝,具体是什么大家自行脑补埋在了紫禁城的某些地点,这个阵说是能让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断子绝孙,当然后来大家也知道清代前几个皇帝压根就没受任何影响,康熙皇帝甚至还有五十多个子女,但是风水这个东西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按照阴阳五行的观点,整个紫禁城就皇帝一个男人,这个人要阳气非常旺才能震慑住周围的阴气,如果这个人阳气足够还可以,但是如果他的阳气不够,他已经数祖忘典,他的祖先不再庇佑他了,那当年的风水阵可能就会起到作用,满清到后来连着三位皇帝无后,很多爱新觉罗后裔据说也没有后人,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雍正的五世孙,是正八经儿的皇族后裔,他也没有后人,而反观汉族人,人才辈出,最终重归统治核心,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保持民族气节的先辈们可以瞑目了。
    这里再说一个插曲,上面说到紫禁城的风水阵,其实汉族人还在一个地方做了手脚,就是大清皇帝的陵寝。我们知道清代第一个皇帝是顺治皇帝,但是他24岁就英年早逝了,据钱氏所知,当时有种说法,顺治皇帝本是高僧托世,但是他生活的年代战乱频发,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他本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傀儡,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也说不清道不明,这个生活环境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就坐化了,因为他很年轻,所以当时并未给他准备陵寝,就把他曾经打猎的地方开辟出来一块作为他的陵墓,当时满洲人刚统治中原,能力也有限,所以他的陵墓规模也很小,里面就三个骨灰坛子,顺治的在中间,两边分别是康熙的生母和董鄂妃,这就是清东陵的雏形,据钱氏的老师说顺治的陵墓其实在风水上属中吉(当时的汉族士大夫有些阴阳五行思想),取猛虎归山之意(顺治皇帝属虎)。其实说的是清东陵那块地方其实在风水学上是一般的,后来康熙皇帝即位,满洲人逐渐站稳脚跟,陵墓的规格也就大了起来,在康熙皇帝筹建陵墓的时候就被挖了一个坑。
    其实满洲皇帝要建陵寝这个事本身就有些不伦不类,满洲人本来的传统是火葬,丧葬习俗本来比较简单,但是它入主中原之后排场也大了起来,要建和汉族人一样高规格的陵墓,但是建陵墓这个事怎么建是要有依据的,要符合历史传统与礼制,又要和阴阳五行风水等思想相契合,所以康熙帝要建陵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他没有依据,因为之前没有满洲皇帝在汉族人的土地上建过大规模陵墓(顺治皇帝那个比较简易),所以那时候他找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给他出谋划策(满族人也不懂这个啊),但他不想想汉族人本来对满洲人灭了他们的国家就恨的咬牙切齿,剃发易服更是揭了汉族人的遮羞布,他们怎么可能会给他一个满洲君主寻找风水宝地,于是经过一番谋划,这些人给康熙寻找了一块“上吉宝地”,他们引经据典的说的条条是道,听的康熙皇帝十分满意,准备死后心安理得的住进自己的地下宫殿,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据钱氏所知,这个地方属于水龙吐水之处,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地下水蓄积严重的地方,我们知道修建陵墓要建造规模庞大的地下工程,墓室的面积是很大的,这么大的空间正好给地下水留出了空间,墓室不进水才怪,雍正即位之后据钱氏推断,康熙帝的陵墓应该在刚入葬不久就被水灌满了,钱氏把这个内幕告诉了雍正,这也是雍正帝又开辟清西陵的原因。陵墓的作用是荫蔽子孙的,墓室进水是风水大忌,更何况康熙的陵墓那时候都已经没顶,根本起不到荫蔽作用,清东陵那几个陵墓从风水学角度看都属于摆设,清亡以后,清东陵遭到了大规模的盗掘,除了没什么东西的顺治陵墓其他的都被扫荡一空,但清西陵却没有,至今依然完好,不得不说中华文化中的风水学还是比较准确的。
    上面几段写了两段插曲,有一些打字错误,在此表示道歉,现在再继续钱氏的故事。之前说到钱氏(以下称为我)丈夫去世了,这可以说是我那一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封建社会,我被贴上了一个不详的标签——寡妇,而且我这寡妇寡的彻底,我没有孩子,丈夫也没留下任何财产,那时候的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二牛哥去世之后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过继给了他,当然只是名义上的了,名义上让他有个后人,但是那个孩子还在原来的家庭生活,我怎么办呢?李家倒是不能把我赶到门外,但是我孤身一人,在那个时代我又不能出去工作,我的生活来源在哪儿?那时我还年轻,三十岁左右吧,我就这样一个人过完下半生吗?这个时候我哥向我伸出了援手,这里说一下我两个哥哥在我结婚前后都娶了老婆,都是贫寒人家相互结合,也有了几个孩子,自己生活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哥把我接了回去,但这次回去和嫁人之前的性质不一样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吧,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封建社会就这样的,没出嫁的时候那是我家,出嫁之后我父亲还在那是我的娘家,我父亲没了那就是我哥家,原来的一针一线都没变,但是性质变了,在我人生遭遇巨大危机的时刻,我哥接纳了我,我的人生从此再次起航。
    看到这里观众们可能回想,你的丈夫是做什么的?怎么会没有遗产?你们一起生活了多少年,为什么没有孩子?我只能说这些我也不记得了,遗产这块比较好解释,因为我们自结婚起双方都是贫寒家庭,到丈夫去世也没攒下家业很正常,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多工作,也就是没有多少赚钱机会,其他问题我就无法解释了,我能叙述的是我知道的情况,没有交代的就是不知道的。
    还有的观众会问你回到你哥家了,你嫂子同意吗?你住你哥家会不会受到排挤?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点都没有,钱氏的一生就是被爱的一生,她遇到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很好,还有一点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女人依附于男人的社会,我嫂子也一样,只要我哥坚持的事她不会不知趣的和他作对,那对她自己也没啥好处,我哥是她的经济来源,我哥想养谁她只能接受,不要说接纳小姑子,就是我哥领回一个女人她也得接受,这和现代人的思维不一样,还有,我这个小姑子并不是吃闲饭的,我还帮着看孩子,后来还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不存在我嫂子排挤我的问题。
    说到我嫂子,她俩其实也苦命人,寿命都不长,我有两个嫂子,之前说的我的两个哥哥后来也没有分家,还在一起住,贫寒家庭本来也没啥财产大家在一起生活人多力量大,大家抱团取暖,我对亲哥那个嫂子没啥印象了,表哥那个嫂子貌似是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死的,我当时就在现场,眼瞅着也就几十分钟吧人就没了,她俩在我入宫之前都去世了,留下我两个哥哥成了光棍,命运在我们这里似乎是个轮回,那时我成了寡妇,两个哥哥都是光棍,我们步向了上一代的后尘,我姑姑和我父亲就是这样生活在一起,后来我和两个哥哥也是这样,不同的是我父亲那时候只有我们三个孩子,还有条件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毕竟那个时候周围还有明代的老人儿,他们文化水平很高,向后辈传授知识可能都是免费的,等到我们那代,我两个哥哥貌似都是四五个子女,我们三个大人要养育十个左右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情况根本没条件让这么多的子女接受教育,事实上那些孩子接受的教育都没有我们那一代多,才子才女再未出现,我们的家族按照既定轨道就要滑向赤贫,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面临断代,复兴民族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写到教育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关于钱氏的成功最最重要的是得益于钱氏所接受的教育,钱氏的出现是一个偶然,说她偶然是因为她是一个民间女子,但是却有机会受到精英的教育,她的老师是前朝驸马,是进士出身,因为改朝换代沦才为平民阶层,可以说钱氏受到的教育不亚于当时的皇子(当然指的是汉族文化教育这块),其实在后来钱氏和雍正的接触过程中,钱氏的文化水平是高于雍正的,钱氏可以满足雍正的几乎所有需求,钱氏所接触到的明代高层有着外人难以获知的政治经验,钱氏长期生活在民间,走南闯北,有着丰富的民间生存经验,这些都在后来雍正登基之后都为雍正提供了治国参考,从雍正的角度看,钱氏这个女人有颜、有才、有料、有趣,这个女人是他感情上的情人、政治上的参谋、生活上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女人怎会不得宠?从某种角度说钱氏应该算是落难的贵族,一旦有机会她还会重回高层,但是这个资本从她以后的民间女子很难再有了,她们或许有美貌和才艺,但是她们的眼界、文化水平、见识以及家长对他们的影响和上流社会都是脱节的,她们或许会得到一时的青睐,但是想长期立足很难。
    这里说一下女人的上升之路,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钱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三点:一是颜值,很多男人包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王校长都说“我看女人最重视内在美~”,但个人认为,如果想跨越阶层的话,颜值至少是中上,倒不一定非要美若天仙,颜值一般或者中下的女人被看中的可能性几乎为0;第二是内涵,一定要内外兼修啊,这点我深以为然,有句话说的好——始于颜值终于内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内涵能决定一个女人能否真正在一个男人心中有一席之地,内涵这个东西往往体现在很微小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只是绣花枕头,他包装是包装不出来的,当然内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接受的教育,因为有些东西它不会凭空进入你的视野,你需要有一个环境接受这个熏陶才行。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不知道是什么时间节点了,钱氏和雍正在一起,雍正突然有感而发说了一句“唯一一人治天下”,钱氏马上就接了一句“岂为天下奉一人”,雍正听了觉得这两句话意思很好,就把这两句话写成了楹联,这幅楹联现在还在故宫里,大家想想如果钱氏没有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接上了一句话,这里的上句本来很平淡,但是加上下句就增色不少,这样的小事虽然不大但是男人在心中都是加分项。还有一个例子,前因后果都忘了,只记得有一次雍正指着一件貂皮大衣问钱氏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钱氏马上就回答这是貂皮大衣,雍正觉得很惊奇,问她你怎么会知道,因为钱氏曾经接触过一个明代旧臣,地位很高的,他曾经受到过满洲贵族的接见,满洲人为了拉拢他赠给他一件貂皮大衣,钱氏小时候见过,所以答了上来,这里说一下貂皮大衣现在满大街都人都穿,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的,其实一直到90年代貂皮大衣都是非常贵的,2000年前后养貂事业发展以后价格才下降的,在古代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穿,普通人不要说穿,连见都没见过。这件小事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钱氏虽然是普通小老百姓,但是她不是土妞,她的眼界、学识和皇子不相上下,她又拥有美貌和才艺,这就是她获宠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点,有接触上层的渠道,有颜值有内涵但没人知道你也是不行的,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在钱氏的故事里面,给钱氏提供渠道的就是她的家人,年少的时候通过密妃,分别接触过康熙帝、太子、蒙古贵族少年,这一切光凭她自己是实现不了的,在封建社会,女人根本就不能抛头露面,就算她是仙女下凡,也要有人替她穿针引线,去疏通关系,所以钱氏的成功,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尤其在她守寡之后,她的家人没有放弃她,其实以钱氏的条件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小康家庭的男人做个填房或者二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钱氏的哥哥觉得嫁过去男方年龄过大,有了孩子没几年丈夫要是去世了,孩子还很小,男方不可避免的还有其他子女,家庭情况太复杂了,不忍心让妹妹去受那个苦所以没有随便把她打发出去,才有了后来钱氏人生的高光时刻。
    刚说到渠道现在接着前面说的继续钱氏的故事。
    我守寡之后被哥哥接回了家,但是家里的情况之前也交代了,从来就没好过,到了我又回去的时候孩子又多,家里的情况是每况愈下,那个时候是我一生当中心境最低落的时候,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年轻的时候是女人堆的尖子,和我接触过的异性都对我感兴趣,按照常理我应该会走的很高才对,起码也是快乐的度过一生,但是那时,我成了寡妇,蜗居在我哥家,依靠我哥生活,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女性,虽然我的娘家人很爱我,但是我还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丢人,我嫂子靠我哥生活很正常,但是我靠我哥生活就不正常,我已经是出嫁的人了,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以我的条件我本来可以给家人带来荣耀和利益,但是现在我却落得个一无所有,反而要靠我哥生存,我哥家本身条件就很困难,现在又加上一个我,我给哥哥增加了负担,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姿色条件比我差的可能都比我过得好,我怎么落到了这个田地?那时候再想想我从康熙那儿潇洒的走出来真是一种讽刺,这时候之前提过的蒙古人,当时他也是中年人了派人来接我,我之前也提到过,我想答应,但是两个哥哥都不同意,觉得我当时过去也就过去了,现在再过去他那儿已经有几个女人,我一个人嫁到蒙古去离他们又远,有什么事他们也赶不过去,怕我吃亏,我当时想的是之我轻易的放弃了康熙结果现在落到生存都成问题,有愧对家人的心理,其实我父亲也好,我哥也好,尤其是我亲哥,他们一直想让我走上层路线,这我是知道的,但是怎奈年轻的我想法比较简单,让他们失望了,我当时由于自己的个性原因导致现在的处境,我想我已经让我们失望了一次,这次不能再不听话了,于是就错过那个蒙古人,具体情况我之前也介绍过,我和那个蒙古人的缘分断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那你哥想让你嫁给谁呢?之前也交代了我哥还不想随便打发我嫁人,其实我的哥哥们不想让我嫁了,他的想法是我已经是个寡妇,再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以后就依靠他俩生活,但是,由于家庭情况的原因,有机会的话送我出去“走穴”,因为我姿色才艺都有,家里有十分困难,我想那个时候如果我是个长相平庸的女子,我的下半生可能会和我表哥搭伴过完一生,但是就是因为我有些姿色,后来的人生才又出现了拐点。
    说到“走穴”,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高级交际花,经纪人就是我哥,这里面我哥为我联系了一个重要的“走穴”对象——当时的雍亲王。这里面大家可能会问,你“走穴”都干什么,走了几个人,都有谁?收了多少银子……这些都不记得了,但是肯定会有经济收入,要不出来干嘛,下面重要人物即将出场了,其实写到这里雍正才算正式出场,当时的雍正还是亲王,这里姑且称他为雍正,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胤禛,但是这个名字在我们的交往中几乎没用过,他登基之后我叫他大汗,登基之前应该叫他满语称呼的王爷,他应该就叫我洒妹,他后来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傻大姐”,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大白马”。
    在和雍正见面之前我记得我很不自信,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我的哥哥们真的很爱我,即使是送我去走穴了也会精心挑选对象,不是什么人都把我送过去,不知我哥走的什么渠道,总之有条线说可以联系雍亲王,我哥为此还爬到高处观察过雍亲王,说亲王很年轻,很白,比较有修养,不像其他满洲人那么野蛮,他这条信息送到我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我不行,因为我比他还大三岁,我想的是人家能看上我吗?但是我哥觉得可以试试,就这样我被送到了当时雍亲王的面前,关于这段大家可能会很感兴趣,但是我对它已经没印象了,只记得是我哥送我去的,过程貌似不是一个既定的见面,好像是我哥事先联系好了雍亲王身边的一个人,知道他的出行轨迹,然后想办法接近他,提出见面请求,比如“王爷,您还记得木兰围场的红姑娘吗?她就在外面,您有没有兴趣见一见她”之类的方式,总之我是见到了亲王,亲王对我很感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之后就容易多了,以后的见面就是约会式的了。
    约会期间都做了什么我都忘了,但是后来亲王写了几首情诗,写的应该就是当时我们在一起时候的场景,诗里面提到了把酒写诗,那应该就是类似的活动吧,这期间发生的事都很平淡只到有一天的到来。
    我清晰的记得那个是一个冬天的白天,天上下着大雪,我在一个单独的小楼,我和亲王约会后期就住在那里,亲王会不定时的来和我约会,那个时候貌似我的心境很乱,我估计着我要再待下去可能不妥,但是那天实在太冷了,我的哥哥们干嘛去了不记得了,总之他俩不在我身边,我想走但是又没处可去,心理怀着一丝幻想也许亲王不会来,我再在这儿待一段时间也没关系,正这么想着亲王一个人骑着马冒着大雪就赶来了,说到这里我想说很多人说好的感情像蜜糖,很甜蜜,但是我想说好的感情应该像毒品,让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那么冷的天如果没有强大的吸引力亲王会来吗?
    亲王进来之后我们说了什么不记得了,不知怎么的他碰到了我的身体,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像毒瘾发作了一样,我略作抵抗之后就从了他,我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有文化的女性,迈出这一步对我来说心理上是极大的挑战,从此之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我不再是走穴而是做了他的外室,其实之前我心烦意乱怕的就是这个事,我想的是我们约会时间很长了,如果再拖下去可能我会失身,但是当时的环境我又走不出去,结果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之所以还是从了,是因为我当时想的是我一个寡妇已经不是大姑娘了,又哭又闹的不合适,再说我出来走穴,再想着立牌坊也不合适。说到这里我想多说一句,都说男人是被下半身控制的动物,此话不假,亲王在那一瞬间他就想做那个事儿,什么国家规定都阻挡不了他要做那个事儿,这是男人的本能,后来的野史说雍亲王因为喝了鹿血之后热血上涌从而抓住了李大姐,其实鹿血是不存在的,起到鹿血这个作用的是钱氏的庐山真面目,钱氏身材窈窕,其实她的身材更胜过她的长相,古代人不像现代人这么开放,王校长的海天盛筵里美女们都穿着比基尼,因为大家都穿比基尼了,看的多了反而就麻木了,但是古代人看美女只是看看长相和轮廓,因为衣服都遮住了,虽然钱氏身材窈窕但是之前亲王只是看到她的轮廓,直到那天他发现了钱氏的庐山真面目,钱氏是美女级的,正常的男人看了都会情不自禁,所以亲王为何会毒瘾发作就不足为怪了。
    那天亲王兴致很高,做了大概两次到三次, 有了这一次之后我也没啥顾虑了,因为已经捅破了窗户纸之后这样的活动应该就很多了,这里面我想向大家描述的是那期间我做了一个梦,梦境很神奇,我梦到我骑在一个类似于蛇颈龙的神兽身上,当时的人还对蛇颈龙没有概念,为了让大家理解清楚所以用蛇颈龙做解释,这个神兽体型非常大,颜色青黑,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梦境中它在水里游泳,身体一上一下,一开始它没叫,后来它叫了起来,它的叫声就像是龙吼的声音,非常浑厚、幽远,这个梦我应该是和亲王说了,他怎么说的不记得了,只是在这个梦之后不久,我发现我怀孕了。
    我怀孕的事儿后来我的哥哥们也知道了,按照原计划我和亲王不会纠缠太长时间,因为毕竟是走穴,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给人做外室,我哥他们也认为我走穴这种关系维持不了太久,所以不宜恋战,但是因为我怀孕了所以只能留下来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大家可能会问那可不可以选择不生下这个孩子?比如堕胎之类的,当时我没有堕胎的条件,而且在古代堕胎也是风险很高的一种行为,所以后来这个孩子还是顺利的来到了人间,孩子要生但是给他上户口是个问题,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旗人不能和汉人通婚,如果被发现旗人会受到处分,他和汉人所生的孩子不能获得旗人身份,在当时旗人身份意味着一种特权,具体的大家都可以去百度。得知我怀孕了亲王很高兴,当然他也想了给孩子上户口的方法,就是把孩子记在另一个女人的名下,上户口的人只是记录一个生母信息和孩子的出生时间,他不会详细的调查到底是谁生的这个孩子,这个事儿只要没人举报就可以蒙混过关。在我怀孕不久亲王就派了一个女人过来,说让这个女人照顾我,等孩子出生之后就记在她的名下,这个女人就是耿氏,她刚来的时候身上没一件首饰,我打听得她姓耿,以为她是一个汉族人,后来才发现她是亲王的格格,印象中她个子较高,骨架比较大,颜值还可以,亲王对她也淡淡的,但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不识字,女人在当时的社会不识字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一想到我是女翰林,但是我未来的却要认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当妈心里就别扭,但是耿氏并没有什么过错,怎么把她换掉呢?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亲王一来看我,我就推脱身体不适把他往耿氏那儿推,果然没出俩月耿氏也怀孕了,这样一来把孩子记耿氏名下就太假了,所以亲王就让她回去了,后来耿氏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弘昼,说起弘昼这个孩子,他和我的缘分还是挺深的,他能出生得益于我的安排,后来他封亲王也是我的想法,这个以后再说。耿氏走后亲王又派了钮氏来,钮氏来的时候我怀孕大概六个月左右吧,她来的时候戴着一些首饰,个子没有耿氏高,颜值偏低,我得知她姓钮祜禄,知道是满洲八大姓,心想孩子跟着她还可以,印象中钮氏性格比较稳重,她在弘历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来到他的身边,后来两人相伴六十六年,论起缘分弘历和她的缘分更深,说起这个钮氏我很感激她,在我和弘历分离的那十几年中是她庇护了弘历,后来我再入宫也是通过她,她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弘历一个好的前程。钮氏在后来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史书记载“太后为天下母四十余年,亲见曾玄”,貌似她是一个福气很深的女人,她确实很有福气,但是她也有遗憾,只是这个遗憾不为外人所知。现在我详细的给大家说一说钮氏的事儿,钮氏的出身在当时看来是很好的,她是正儿八经的满洲后裔,比所谓包衣、汉军旗的地位都要高,但是她未出嫁时在家中就不受重视,娘家人对她也很淡漠,其实以她的出身是完全可以做亲王的侧福晋的,但是当时做侧福晋要给皇帝上书,通过皇帝批准才可以,而且给皇帝上书的还不能是级别太低的人,做侧福晋女方家里要准备嫁妆,要找人给皇帝上书,要经过皇帝批准,结婚当天要选一个日子正式把女孩送过去,亲王这边要换上吉服,虽不比福晋,总之是比较正式的,但是秀女就不同了,只要内务府直接把人送到亲王府上就可以了,随意了很多,像钮氏本身颜值偏低,送过去的时候年龄又小,一进府就被弃之不理,到她来到我身边的时候她已经快二十了,还没有侍寝过,那时候她向我求助过,作为一个女人看到其他人都生了孩子她也心急这很正常,我跟她说等孩子再大一点再向亲王推荐她,因为我想的是如果钮氏怀孕她的孩子不能和弘历衔接的太近,这样就太假了,谁知后来我离开了,具体原因我之后会说,这个忙就没帮上,后来再我入宫之后她又向我求助了一次,那时候她已经四十多岁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雍正从没有光顾过她,她从潜邸到皇宫一共三十二年了依然是女儿身,当时我也很震惊,跟她说皇帝年龄大了,那个需求也比较少了,我先想办法让她搬到圆明园里,然后再慢慢想办法,但是说完这个话不久我和雍正的那一世就都结束了,还是没帮上她,她只能把这个遗憾带到坟墓里了。其实钮氏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的孩子是记在她名下的,雍正一看到她就想起我来,心情就不好了,怎么可能会光顾她?她是颜值不高,但是她毕竟是潜邸老人儿,在潜邸那么多年怎么可能一直都不被光顾,写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看着很完美的人背后可能也会有不为人知的隐痛。
    转眼到了要生产的时候,我怀孕的时候是在冬天,要生就在秋天了,对于生孩子这块我只有几个点记得比较清楚,我生孩子的时候周围只有钮氏一人,亲王不知道去哪里了,也没有接生婆,我哥他们也没在身边,我那时候三十六岁了,孩子和我一个属相,都是属兔,生的时间比较长,大概从中午开始我就一直剧痛,到了晚上我基本上已经精疲力尽了,钮氏那时候后据查那年是19岁,很年轻,急的不知所措,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桥段是到了半夜,孩子应该快出来了,但是我已经没劲了,正常那时候我一使劲孩子应该就能出来,但是我想休息一下,说休息不太合适,算是喘息一下吧,就这么一停,时间就过了零点,当时的计时工具是什么也不知道了,总之是知道又过了一天,零点刚过我站了起来,把孩子生出来了,是个男孩,当得知是个男孩的时候我很欣慰,因为在古代社会,男孩代表着传承,女孩则是工具了,那天据查是康熙五十年农历八月十三,后来这个孩子被赐名弘历。这里说一下弘历本应该在八月十二的晚子时就出生的,但是被我一拖拖到了八月十三的早子时,还有古代汉族女人生孩子确实是站着的,这点《知否知否》描述的是准确的,大家可能回想生孩子能站住吗,要一直站着确实站不住,待产的时候是躺着的,孩子要出来的时候站起来,弘历刚出生的时候大概六斤左右吧,可能是生的时间太长了脑袋很长,眼睛小小的,我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小豆儿”,因为他的眼睛很小,后来应该是亲王登基以后了,那时候的亲王已经是皇帝了,让我给弘历起一个汉族名字,我觉得没必要,就想到了我怀他的时候梦到了龙,我又姓钱,就叫钱龙吧!大汗觉得这个名字太随意了,但是我却不以为意,巧的是弘历后来的年号是乾隆,和他的汉族名字同音,他对母亲是有感情的。
    关于弘历出生前后还有一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刻,就是我生完孩子当天还是第二天我的两个哥哥来了,这里说一下我生孩子的地点,之前网上对乾隆的出生地点产生了争议,一些死读书的人说乾隆自己说是出生在雍和宫就认定是雍和宫,哈哈,那是我教他说的,就是没人教他,你们觉得他会自己说我出生在别的地方吗?那不是自己把自己揭穿了?当时雍亲王的孩子都出生在雍和宫,他出生在别处不是让人生疑?孩子具体生在哪儿我不记得了,但是肯定不是雍和宫,亲王不可能把我领回家去,我觉得热河的可能性大一些,热河行宫一带是我年少的时候就待过的地方,大概率就是在那儿,我的哥哥们也那应该也有落脚点,所以他们很快就来了,这里面有个细节我记忆犹新,那时我正虚弱的躺在床上,我的两个哥哥走进来,我的亲哥一进来孩子都没看就径直走到我的床前把我拉起来,他当时口中应该叫着我的小名,当时钮氏在旁边,这是我们兄妹平时很平常的举动,但是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亲密了,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我哥不在乎,他最在乎的是我,大概是我哥把我拉起来的一瞬间我眼泪就流下来了,我为什么要流泪?我也说不清楚,有对哥哥的思念,有生产的辛苦,有不得不做外室的自我矛盾,总之有很复杂的东西在里面,那是我流泪了,平心而论亲王对我很好,经济上情感上都没得说,但是当时我就是流泪了,因为我亲哥先去拉我了,是我表哥第一个抱的孩子,他俩对我生了男孩也很高兴,他是我的孩子,一个汉族女人生的孩子,他天生就传承者汉族人的血脉,巧合的是我表哥多年之后成了弘历的岳父,他是第一个抱弘历的舅舅,缘分有的时候真是妙不可言。
    我哥哥来看我的事不知怎么的被亲王知道了,钮氏不像是打小报告的人,那可能周围还有其他人,我不记得了,总之他是知道了,他对我和我哥的亲密举动很不满意,说我哥也不看孩子,和我过于亲密云云,应该是从那时起他对我哥的印象就恶劣起来,他始终觉得我跟我哥的关系不正常,任凭我怎么解释他都不接受,他或许把我的解释等同于掩饰,要说我和我哥关系到底咋样,就是兄妹关系,但是感情极深的兄妹关系,是货真价实的手足之情,像我们感情那么深的兄妹不多见,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我的两个哥哥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俩是我后半生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在我人生的末尾得知他俩都不在人世之后我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就像被人割去了手脚一样痛心,这也为我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实我和我哥的感情也反映了清代江南汉族人的人际关系,时至今日,在江浙一带娘舅的地位都很高,这是有传承的,因为他们的前代人就是这样的人际关系,清代袁枚曾写有《祭妹文》,写的就是兄妹感情的事,里面还有妹妹临终之前向他托梦告别的桥段,袁枚是进士出身,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他不会不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他把这个事儿写出来说明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这样说明了他和妹妹的感情极深,我和哥哥的感情就类似于袁枚兄妹的感情,这在江南人看来很正常,但是在亲王看来就不正常,一是我是亲王深爱的女人,爱情中人都是自私的,谁看到自己的女人和哥哥这么亲密心理都会不高兴,二是生长环境的差异,亲王的生长环境是在一个纯纯的满洲环境,人的情感没有汉族人那么细腻,皇宫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冷漠,而且他们男孩女孩之间貌似没有接触,所以产生兄妹、姐弟情是不可能的,兄弟之间也因为利益争端势同水火,所以手足情在亲王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他根本理解不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的哥哥们和亲王的关系彻底闹掰,在我生完弘历后不久,我的哥哥们决定将我带走,弘历则留给钮氏抚养,那时候亲王根本不舍得我走,他想把我当做他的外室长期相处,但是我两个哥哥不同意,他们是这么跟我说的,我和亲王这种关系根本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亲王还年轻,以后肯定还会有新人进府,他现在对我还很感兴趣,等他对我不感兴趣了我们的关系最终还得断,而且做亲王的外室,我免不了还得生孩子,生了孩子我也养不了,还得给别人,等于是给别人生孩子一样,不值当,本来我出来走穴就是一个速战速决的事,跟亲王有了孩子把我原来的计划延长了,其实孩子本来就是个意外,正常是不应该有的。
    把我带走的事我哥事先也和亲王说了,亲王自然是不肯放我走,但是把我留下我哥也提出条件,为了让亲王知难而退我哥狮子大开口要十万两彩礼,那时候雍亲王是食双俸的亲王,一年才两万两银子,十万两到底是多少钱他应该也没有概念,他只知道他拿不出来,他那一生对钱就没有概念,那个时候可能是他一生当中唯一一次为钱发愁,当时他跟我哥说的是他先去筹钱,他后来可能因为这个事去朝廷借钱了,因为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自然是被拒绝了,拒绝他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鄂尔泰,这个人之后再说,总之他没有筹到钱,我哥对这个结果是心知肚明,于是在某一天我的两个哥哥强行把我带走了,当时亲王不在,周围貌似有其他人,我哥和那些人貌似还发生了肢体冲突,这样我和亲王和弘历分离了,这件事让亲王对我哥恨之入骨,后来在我入宫之后,那时亲王已经是大汗了,大汗还大骂我哥唯利是图、是无耻小人,强迫母子分离等等。
    大家可能会问钱氏走了之后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对不起这些都不记得了,从我离开当时还是亲王的大汗,当时弘历应该不大,到我再次回到大汗身边,时间应该过去了十多年,因为雍正即位的时候乾隆是十二岁,可以推断我离开了大概十一二年,这十多年间我肯定是跟我的两个哥哥一起生活,之前说过我哥不让我再嫁了,就跟着他们生活,而且我走穴赚来的钱也不少,足够我们生活,这样日子就这样平静的过了十多年。
    我走了之后亲王应该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他留下了几首情诗,都是怀念我的,其中有一句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唯付天边月,说明我应该是和哥哥回浙江老家去了。但是我哥的分析是对的,我走后不久,年氏进府,亲王把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据查年氏是雍正即位前最宠爱的女人,地位也高,是侧福晋,这个年氏我后来和她还有过过招,年氏出现在影视剧里的频率很高,但是对她的塑造都不准确,《雍正王朝》里她和年羹尧都是雍正的奴才,这是不对的,年氏兄妹据查他们的父亲是湖北巡抚,是省长级的官员,他们兄妹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怎么回是奴才呢,这里再说一下《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编的,只是他编的非常引人入胜,我也看过几遍,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它确实不是史实,它的影响面非常广,但是它给真正想了解历史的人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里面一些雍正朝的重要人物没出现,比如只出现了一个张廷玉,没有鄂尔泰,老八老九弘时在雍正后期都已经死了但是那里面最后还都活着,还搞出了八王议政的一出戏,这都是不存在的,还有里面的十三爷是个侠王,其实真正的老十三是个马屁精,和侠王一点都不沾边,雍正很多私事儿都是他办的,他本人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他因为会拍雍正的马屁才得到重用,还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实封的有点过高了,这就体现了雍正的特点,办事把自己的喜好放在前面,因为十三很得雍正欢心,他就把他封他铁帽子,以后这方面的事我还会再说,雍正王朝里真正会带兵的是老十四,他也是雍正的同母弟,和雍正的关系不好是真的,但是他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文气,他是个大老粗,典型的满洲武士,这个人确实是有功勋的,以后还会提到他。这里再说回年氏,她在雍正即位前生了三个孩子,雍正即位的时候她貌似正怀着第四个孩子,年氏陪伴亲王度过了钱氏走后,他即位前的十多年。
    按照顺序我应该写到雍正即位了,在写那段之前我想写写雍正这个人,其实我更喜欢叫他大汗,雍正即位之后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下面有些内容就会是专题式的,雍正我想给他单独列一个专题。
    关于雍正
    不知从哪年开始影视剧对雍正题材的内容开始产生了兴趣,雍正也逐渐走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围绕他讨论的比较多的话题是他是不是篡位以及他是怎么死的。现在我来跟大家说说第一个问题,他没有篡位,他是合法即位,但是他上台以后很多人不服他,很多人不甘心,所以编造了他篡位这个说法,这纯属是对他的抹黑,受《雍正王朝》这类电视剧影响很多人会认为雍正为了登上皇位处心积虑,蓄谋已久,其实不是的,以我对大汗的了解,他完全不是那样的人,康熙晚年各路人马对皇位的觊觎确实成白热化状态,原来的太子两立两废,已经提前出局,定谁是继承人,立不立这个继承人我觉得康熙自己也没想好,因为满洲人本身没有立太子的传统,立太子本是汉族人的传统,顺治皇帝不是太子,康熙本人也没当过太子,可以说清朝的前两任皇帝都是满洲各方力量权衡之下产生的,也不是事先定好的,胤礽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个明着立的太子,结局大家也知道了,所以到最后康熙可能也会有按走老办法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就是等他去世之后再由大家推举,但是当时情况已经和清初的时候不一样了,这么推举会不会酿成战争估计康熙也会考虑,但是由他定一个继承人定谁他还拿不定,当时有一股势力是老八那个小团体,为首的是老八,但是老八肯定不会被选上,事实上老八在雍正即位前连亲王都不是,而雍正已经是食双俸的亲王了,孰轻孰重大家应该能看出来吧,之前钱氏曾经参加过康熙的后妃海选,知道康熙的风格——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是遭到他的厌弃,所以私以为老八输在这块,再加上他的生母出身太低,所以老八被弃选是在情理之中的,后世野史传的比较多的是康熙选的是老十四,他是老八一伙,刚说了组团觊觎皇位已经犯了大忌,而且是个武夫式的人物皇位,而且组团觊觎皇位已经犯了大忌,而且是个武夫式的人物,没有文化内涵,做帝王显然是不合适的,康熙去世之前他才是个贝子,说明他的父亲不是太看重他,所以康熙选他当继承人也是不可能的,纯属捏造,老十四这个人我想多说几句,正常他从西北回来应该在至少在郡王的位置上,但是雍正对他十分反感,他本人对雍正当上皇帝也非常不服,所以他的地位在雍正朝始终不高。他和雍正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两人就像地球的两极反差极大,雍正气质儒雅,比较文气,满洲人擅长的事他都不擅长,当然视力不好也是一方面原因,性格上他也不喜欢结交人脉,平时他喜欢的事就是念念佛、写写书法,而老十四却是个十足的大老粗,没啥文化,是个武夫,骑射征战他倒是比较擅长,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了吧,这兄弟俩是互相看不上,加上他俩的年龄差了十岁,古代人成年的年龄比现在早很多,雍正可能十几岁的时候就分府出去单过了,而这个小弟按今天的说法还是上幼儿园小孩呢,另外,雍正是由后来的佟佳氏抚养的,没有在自己的生母身边,兄弟俩没啥交点,自然也没啥感情,兄弟感情淡漠是自然的事情。老十四其实从康熙去世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之后我还会细说。下面接着说即位的事,康熙应该是思来想去在最后时刻才敲定了雍正是继承人,他交代完了这件事之后当天就去世了,这才给了那些心有不甘的人造谣的机会,因为事发仓促,很多人都没反应过味儿来,怎么会是这个平时很低调的雍亲王当了皇帝?他是不是篡位了?这类说法层出不穷,其实雍正是《红楼梦》里贾政和贾敬的结合体,他不怎么过问俗事,崇信佛教,他曾经说过他是天下第一闲人,这话是他的真实写照,至于康熙为啥选他当继承人我认为正是应了《雍正王朝》里邬师傅的一句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因为雍正没争,没有处心积虑的争当这个皇帝,他这份心境让康熙很欣赏,另外,据我推断康熙可能多少会看相,据文献记载康熙曾经跟他身边的大臣马齐提到过弘历,当时弘历年龄还很小,他说的话大概意思就是胤禛第二子(弘历)看着不像一般人啊,事实上他没看错,其实中国古人都有类似的思想,能当大官的,当皇帝的都是福报极大的人才行,古人认为人一生有多少衣食是有定数的,皇帝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他的福报要足够大才能坐住宝座,雍正其实也有类似的思想,后面我会提到,个人认为康熙觉得在他的这些儿子当中雍正没有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加上他看着是能掌大印的人,所以最终选择了雍正。野史说康熙是因为相中了乾隆才选的雍正纯属无稽之谈,康熙又不知道雍正会传位给乾隆,怎么会因为乾隆选雍正呢?所以即位这个问题雍正是合法即位。
    关于雍正之死我会放在最后再说,因为那也涉及到了钱氏之死,我现在想说一下关于雍正的内容,先说说他的长相,网上可以查到雍正朝服画像有三张,其中他盘腿坐着拿着本书的那张比较像他,其他两张就是神似了,毕竟只是画像不可能画的完全贴近真实。其实网上还有一张画像最像他中年的样子,但不是他的画像,是忽必烈的画像,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搜,那张画像非常像他,只是画中的胖了一些,他本人没那么胖,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想象出来他大致是个什么样子了,他就是一个蒙古人长相,因为清朝前期皇帝的后宫有很多蒙古女人,包括康熙帝自己的奶奶都是纯正的蒙古人,所以他们的后代长得像蒙古人很正常,雍正身高大概是175吧,整体形象参考腾格尔40岁左右的样子,雍正和腾格尔也有点相似。雍正还有一个特点是皮肤很白,年轻的时候,就是我们约会的那段时期他比较瘦,脸没有那么大,后来我又进宫之后他有些发福了,脸大了不少。之前我提过雍正穿汉服的事儿,我们在圆明园住的时候他穿过很多次汉服,又一次我给他戴了一顶明代官员的帽子,那个帽子有两个小翅,配上他的大脸盘、小眼睛、高颧骨,出现了滑稽效果,不得不说一族服饰适合一族的人穿,满洲人穿汉服确实违和,完全没有飘逸之感,但是汉族人剃头梳辫子穿旗服也没了儒雅风流之气。
    写了这么多也没几个人看,目前就三个人回复了,没有动力了,想弃楼了。
    看到有人回复我很欣慰,虽然人数少了点,但是希望这个帖子以后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写这个帖子不为出名,更不是为了当下人趋之若鹜的流量,我最想让大家知道的是我之前也提到过,是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民族的精神有多么可贵,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过繁荣鼎盛,也经历过灭顶之灾,但是她几经沉浮经历数千年延续至今,有她不可替代的、宝贵的东西在里面,我们作为这个民族的后人,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应该知道祖先的事迹,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东西,另外,如果我的感觉是真的,那这里面有些事只有我们几个当事人知道,大汗今生的地位还是很高,我不能把他公布出来,以他的地位他是不能亲自出来说这个事儿的,我觉得有些事情应该把真相告诉大家,因为这里面涉及了很多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应该给历史一个交代。此外,在我的故事里,有民族争斗、有手足之情、有男女之情、有后宫争斗,历史有借鉴意义,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故事中有所收获。
    之前的帖子在说雍正,他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钱氏的故事如果只是老百姓之间的故事没有任何记载的意义,但是因为雍正的缘故,钱氏的故事就变得重要起来,关于雍正我想说的很多,弘历登基之后曾经这样总结他的父亲,说他是一位不拘一格的皇帝,我觉得总结的很到位,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外表儒雅,给人感觉像乖乖男,但是有句话说的好,人的外表有时候和他的内心是相反的,雍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一切新奇的事务,凡是和他生活距离较远的人和事都会引起的兴趣,能吸引他的人注定不会是中规中矩的人,所以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他会喜欢钱氏,首先他是一个纯正的满洲人,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非常纯正的满洲人的环境,而钱氏却是一个纯纯的汉族人,身边亲属没一个满洲人,钱从外表到内涵给他带来的感觉都是全新的,有着异族风韵,钱氏本身还是一个非主流的美女,她亦阴亦阳,有着侠女之风,那样的女人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少有的,而且钱氏的学识、眼界、颜值都在线,又有认识他的机会,所以钱氏成了他最爱的女人。
    之前说到钱氏鼓动雍正和弘历穿汉服,这也是雍正不拘一格的体现,其实不光是汉服,雍正cosplay过很多造型,这在传世的画作中都有体现,现代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古代这可都是“犯错误”的事,当然他那时已经是帝王,没人敢说他不对,而且他的这些人都是很私密的,一般人也不知道,但是这也反映了他不是一个走寻常路的人,包括他不准备立钱氏为妃,立钱氏的儿子为太子,这些都是不合祖制的事,但是那些条框都被他打破了,雍正在即位之后做的很多事没有受到过任何条框的限制。
    雍正办事不受限制的特点还体现在他是一个自我喜欢为上的人,他办事把喜欢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之前提过老十三封铁帽子王的事儿,本来老十三没为朝廷做过什么贡献,就是拍他马屁就被他封了清朝历史上地位非常尊贵的爵位,当时其他的铁帽子王都是在国家建立的时候立有大功的人,而老十三的功绩显然和那些人差距很远,但是因为雍正喜欢,就封了,其实这是不太合理的一件事,还有一件事,雍正有个小弟,据查是康熙最后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比弘历年龄还小,喜欢佛教,大家都知道雍正崇信佛教,貌似是这个小弟成年了之后,那时候雍正已经即位了,不知因为什么来觐见雍正,大概是说了自己信佛的事儿,引了几句经文、念了几句佛就直接被封为亲王,这也是很不合适的,之前像老十四之类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连郡王都不是,不喜欢这个人是一回事,但是该给的待遇还应该要给,可以不给他实权,但是名誉应该是有的,否则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出力?当时我就在旁边,觉得很不合理,后来大概是在要下诏书的时候就被我打断了,当时弘历弘昼都在旁边,因为什么他们在旁边忘了,我那时候在宫里的地位非常特殊,已经是实际上的后宫之主,而且一定程度上参与朝政,所以说话也不需要顾及,之间问雍正这个人为朝廷做过什么贡献、有过什么功勋以至于直接封为亲王,那时候雍正有个表情我至今记得,他支支吾吾的大概说吾弟十八岁了,我马上说那我知道有人二十三了还是普通皇子,他马上反应过来我说的是弘历,其实那时候弘历早已被秘密立为太子,但是他明面上还是普通皇子,至于为啥立了太子还要封他亲王之后再说。这时候雍正笑嘻嘻的伸过脖子来跟我说,那也得给咱们的儿子封个亲王,你说给咱们的宝贝儿子封个啥封号好?当时我有点囧,因为两个孩子都在旁边,他这个表达方式是我们私下里的表达,当着孩子面则不合适,这也说明他不是一个古板的皇帝,有时候并没有皇帝的威严,可能因为我当时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个桥段,因为他提到了一词“宝贝”,所以我就说那就叫宝亲王吧,弘历的亲王就是这么来的,说完这话我看到弘昼也在边上站着,我就马上加了一句,一共就两个孩子,当时雍正只有这两个孩子,后来那个弘曕那时候应该还没出生,我想以后弘昼给弘历当个帮手很合适,要封王就别落下他,我就说给弘昼也封个亲王吧,有了雍正和他的兄弟们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是最重要的,所以弘昼的封号被我定为“和”,弘历和弘昼这个亲王来的比较突然,当然我之前就想让雍正给弘历封亲王,因为弘历没有这个身份没法参政,他准太子的身份还不能公开,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弘昼这个亲王完全就是借我的光,因为我想让弘昼做弘历的帮手,弘历就这么一个兄弟,兄弟和外人还是不一样的,就这样兄弟俩同时被封为亲王,他俩的封号也比较随意,因为没经过大臣们的斟酌,都是我随口说的。
    有了网友们的鼓励我不会弃楼,我会争取把我的故事讲完。
    下面继续给大家完善雍正这个专题,其实雍正这个人的一生是缺爱的,他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的帝王之家,他父亲康熙帝有五十多个子女,父亲是帝王,自然无瑕顾及他,他出生以后又没有在生母身边生活,生母后来又有了几个孩子,所谓生母就是一个概念了,生母对他也跟没有这个儿子一样,以至于这个生母,也就是历史上的德妃,在他登基之后还给他拆台,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现象,但是就在雍正的身上发生了,大家会说那雍正还有养母呢!是的,雍正后来被送到佟佳氏身边抚养,后来佟佳氏被封为皇后,地位也不低,据查这个佟佳氏只生了一个女儿,还很小就夭折了,她等于没有孩子,按理说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对养子应该很疼爱才对,对这个问题在雍正即位之后我们聊天的时候我问过他,他没做声,貌似是没有得到什么眷顾,皇宫之中的人际关系和民间不一样,佟佳氏又不指望他养老,俩人也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雍正在皇宫那十几年应该是在感情很淡薄的世界里长大的,他和姐妹们没有来往,公主和皇子是分开接受教育的,他的兄弟们大家也知道了,他们是个什么关系,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雍正是不是一个很冷漠的人啊,怎么他的人际关系这么差,不是这样的,刚才说过皇宫里各方势力交错、人际关系比较复杂,《雍正王朝》里十三爷说过这么一句话,叫无情最是帝王家,说的有一定道理,皇子之间因为权力利益的问题他们的矛盾太大了,而且康熙的儿子又多,年龄差距又大,所以在皇家想产生钱氏和她哥哥那样的感情是不可能的,雍正在即位前就是一个远离政治核心的人,拿今天的话说他是边缘化的人,他和他的兄弟们没有矛盾,他和其他人基本上也不咋来往,不存在产生矛盾的地方,如果他没继承大统,他会一直做他的闲人王爷,正是因为这个帝位落到了他的身上,让一些处心积虑想要当皇帝的人非常不甘心,才有了后来对他的抹黑和中伤,而他又不属于任何一个小团体,没有人帮他说话,只有针对他的一伙人不停的向他泼脏水,才后来后世那些残暴昏君之类的说法,其实他这个人非但不残暴,反而非常慈悲,满洲人笃信藏传佛教,雍正在这里面算是很虔诚的,如果不是身份所限他可能在他那一世会出家,就是这样一个有佛心、慈悲为怀的人怎么可能是个暴君?完全是有意抹黑。
    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步步惊心》,里面把雍正编出个蒸刑,把一个宫女蒸死,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好,把谁编个蒸刑也不能把雍正编个蒸刑啊,他是历史上最不可能做这个事的皇帝,说到蒸刑我又想起一个事,是雍正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腰斩,这个事是真的,而且是在钱氏的参与下促成的,那时候我不知怎的得知了有个人被判了腰斩这个事,这个人还是我家乡那边的人,我觉得有点气愤,我觉得杀个人就罢了,也不能这么残忍的对待他,那时候我俩正在一起,旁边有个鱼缸,我从里面捞出一条鱼,用刀一下子就劈成两段,大家可能会问我在皇帝身边怎么会有刀?我是会武功的,平时也会舞刀弄枪,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雍正也很欣赏,所以我身边有刀很正常,当时雍正被吓了一跳,他说阿弥陀佛,你怎么把它切成两半了?我说一个人尚且可以切成两段,一条鱼怎么不可以?我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让太监把两半的鱼拿下去给我做熟了,我吃饭的时候吃了它,这件事过去了没几天吧,雍正跟我说他把腰斩废除了。大家可能会问那凌迟比腰斩残酷多了,为啥不把凌迟也废除了,还保留着?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因为凌迟这个刑罚不是常设的,它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被使用,在雍正朝没使用过这个刑罚,而且以雍正的为人他也不可能判这个刑罚,所以当时谁都没想过凌迟这个问题,它被忽略了,凌迟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还是在外国人的介入下废除的,如果雍正当时注意到它是肯定会废除它的。关于雍正废除腰斩大家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么不人道的事早就该废,其实站在古代人的观点上看雍正能做这个事是非常难得的,以凌迟为例,它比腰斩残酷多了,但是历朝历代有皇帝想废除它吗?没有,因为在古代人的思维当中,凌迟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当时的人对人生命的看法没有现代人这么完善,现代人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权力,讲究人性化,这在古代都是不存在的,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段,所以雍正作为一个古代帝王,他能又这个觉悟废除腰斩,源于他对众生的慈悲心,他是一个有佛心的天子,天热的时候他还给监狱里的犯人放过假呢,这点哪个皇帝能做到?说他是活着的菩萨都不为过。
    刚才说他是活菩萨,那是不是这个人就是处处为他人考虑的老好人?不是这样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雍正有佛心,但是他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不重情义,之前我提到过他是一个把喜好放在最前面的人,他的特点是喜好生活在他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他喜好的事,和他喜好的人在一起,但是,如果你不被他所喜,那你最好离他远点,因为无论你多努力他都不会在意你,因为他不喜欢你,这点从几件事上就能体现出来,之前说过钮氏是个老姑娘,其实在雍正的后宫老姑娘不止她一位,现在的泰陵有几个人是葬在妃园寝之外的,那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她们都没有侍寝过,但是她们还是雍正的女人,葬在园寝之内不合适,只能葬在园寝之外,大家可能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在我入宫之后,拒绝了雍正给我封妃的诏书,这件事我之后会细讲,我是作为外室一直生活在雍正的身边,所以雍正基本上每个夜晚都是和我度过的,当然这不代表只有我一个人侍寝,雍正没大张旗鼓的选秀女进宫,因为他知道选出来的人他也不会喜欢,都是耿氏钮氏一类,所以干脆不选了,正经途径没有人进来不代表其他途径没有,大家应该还记得钱氏参加海选那段吧,其实皇帝的后妃人选就跟现在找工作一样,有正经招聘进来的,也有走后门进来的,所谓旗汉不能通婚对权贵们来说就是一个空谈,早期进来的女人还包装一下,比如包装成汉军旗之类的,后来弘历上台之后包装都不用包装,汉人就是汉人,没啥遮遮掩掩的,弘历自己就是汉人所生,照样当大清皇帝,当然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对于满汉结合的问题,他挺坦然的,这点以后我专门分析弘历的时候会说。
    那时候我和雍正住在圆明园,我们就像民间夫妻一样相处,一起吃饭一同就寝,那时候皇后等潜邸旧人儿被安置在紫禁城,她们均已是弃妇,通过各种渠道输送上来的女孩大概有二三十人,都安插在圆明园,随时等待面圣,这里面除了后来生弘曕的刘氏多少引起雍正的注意外其他的都是一走一过而已,这个事我之后会细说,那时候我年龄也大了,从雍正每天晚上回来的状态就能看出当天侍寝的女人是什么质量,有时候看他垂头丧气的回来我还觉得有点好笑,估计有些人他一看就不感兴趣直接就没碰,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后来葬在妃园寝之外的人,在皇帝的后宫有得宠的,有不得宠的这都很正常,但是出现活了一辈子还没侍寝过的这非常少见,清十二帝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就雍正一位,这些女人是作为雍正的女人被送到他面前,他不碰其他人也不能碰了,那时候满洲人已经接受汉族文化,不像之前她们在老汗王去世之后还可以被重新选择,这些女人在雍正去世之后就等着老死宫中了,能做出这个事的皇帝应该不多,这好比一盘菜被送到你面前,有人告诉你,这盘菜就是为你准备的,你不吃别人也不能吃,如果你不喜欢这道菜,是不是出于礼貌也会略动一筷子?放下筷子再吃自己喜欢的菜,一般人都会这么坐,但是雍正不是,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碰都不会碰,至于这菜之后的命运是啥样不是他考虑的范畴了,我后来查了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女人大概有六人。
    当时我们是在圆明园吧,这个诏书被我后来那去刺激年氏了,这里说一下大汗即位之后我们大部分时间住在圆明园,这也是我的主意,本来圆明园是大汗当亲王时候的一个私人花园,规模不是很大,圆明也是大汗的一个自号,他即位之后故宫因为人太多了,这里的一些事儿我之后还会再说,而且只有一个小的御花园,我们出去没几步总能碰到同样在外面走路的人,这样显得非常拘束,而且有些人还是大汗不想碰到的,于是我给他出主意可以搬到圆明园去住,把那个院子扩大一些,增设一些亭台楼阁,本来我也不想住在故宫,那样会不可避免的碰到皇后之类的人,我不想看到她们,这样我们搬进了属于我俩的乐园,在大汗即位的头三年,我敢保证没有其他女人给大汗侍寝过,当然也包括年氏,那段时间大汗刚刚即位,事情千头万绪,我们一起连夜商议对策,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那是我俩感情最好的一段时期,三年之后有其他女人开始给大汗侍寝,这个话题之后再说。我和大汗搬到圆明园去之后年氏和皇后钮氏那些人则彻底成了弃妇,她们连大汗的面想见上一面都很难,年氏在她哥倒台以后不管不顾的也要搬到圆明园来,我知道她是一方面是为了她自己,一方面是为了她的家人,但是大汗一直躲着不见她,一方面大汗不喜欢她了,喜欢别人了,另一方面大汗也知道她肯定要为她哥求情,那令大汗很难办,但她还是不死心,她总是想办法给大汗传递消息,具体用来什么方法不知道,总之她总要求搬过来,后来大汗被她烦的实在没办法只要同意让她搬过来,虽然我吃准了大汗的注意力还是在我这儿,但是一听她要来我还是做了一些应对措施,因为见面三分亲,我就是不想让他们见面,年氏那时候已经接近疯狂,不顾一切的在宫殿外面大喊大叫,要见大汗,有一天吧,被我听到了,我拿着之前提到的诏书给她念了一遍,让她知道朝廷对她家的处分,她听完之后就跟疯了一样,我幸灾乐祸的走了,这后来她似乎不见大汗还是不甘心,我又想了一招,具体是什么忘了,好像是让大汗体验什么热浴之类的,总之是把大汗拖住了不让他出去,大汗一连五天都没有上朝,就在宫殿里处理朝政,奏折送过来我大致看一下,有一个跟汉文有关的奏折引起我的重视,我把他重点推荐给大汗,其他的都等之后慢慢处理。貌似是这件事之后不久年氏就死了,她死之前体验到了我的能量、知道她的失宠是无法挽回的,大汗立的太子也不是她儿子,她本人以及她的家族都已经不可避免的从高处跌落,她不知道的是其实真正的处理结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其实对她家的处理实际上没有波及到她,但是她自己先崩了,年氏死前貌似精神有点失常,有时晚上能听到她的叫喊,她很有可能是自杀的,她死之前大汗没去看过她,就含糊的说了一句妃素体弱,三年来揭付医家之类的话,不过大汗给年氏的明面上哀荣还是有的,她死前还是死后被象征性的封为皇贵妃,还有一个封号,这里说一下,她封贵妃的时候反而没有封号,其实那时候大汗就已经不再关注她了,可能因为她家倒台了她的葬礼办的不太像样,大汗还处置了几个人,关于她的葬礼上有个桥段我有点印象,她都进棺材了吧,一个小孩突然跑过来大哭,那应该是她儿子,没几年那个孩子也夭折了,在当时后宫就是这样,子凭母贵,失去了母亲做靠山的孩子只能凭天由命了,古代医学也不发达,得个病什么的很容易就夭折了。
    关于大汗的问题我还想多说一点,他有个爱好是书法,写的当然是汉字,后世对他书法成就评价很高,但是我却认为他写小字很好,写大字则火候稍差,紫禁城里留下了很多他的墨宝,大家可以去搜一搜。还有他的龙袍,他的朝服画像里有一张是冬装的,那龙袍我还穿过呢,厚薄是一件薄棉袄,穿着很轻薄,关于大汗先说这么多。
    按照时间顺序我应该写到我是怎么入宫的了,因为之前扩展的太多所以也没按时间顺序来写,现在接上,大汗即位的事不光是朝廷内部,就是民间也觉得突然,当我和我哥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是要去找他,我们的心情是既兴奋有紧张,兴奋的是我曾经走穴的对象当上了皇帝,我和这皇帝还有一个儿子,我儿子也成了皇子了,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紧张的是我们那时候已经和高层搭不上线了,我之前和大汗的那段关系能不能续上,怎么续上,他会不会念及旧情,那时候我岁数也大了,据查大汗是44岁登基,我比他还大3岁,我已经47岁,大家可能会想一个47岁的老女人怎么再去博得皇帝的欢心,其实当时我和我哥也有这个顾虑,但是我那时候的情况是我必须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回归能再次和弘历建立联系,如果我还能说上话,一定要为弘历谋个好的政治前程,他是高层当中很少有的有汉人血统的人,他以后能为汉族人做一些事情,如果我不再得宠,也得抓住弘历这条线,他是我们整个家族通往上层的关键人物;二是做好传帮带作用,那时据查我侄女,也就是后来的纯妃已经10岁了,她比弘历小两岁,过几年也到了婚配的年龄,我作为前辈要把这些后继者继续输送到高层当中去;三是我之前走穴赚的钱这些年也基本上花光了,我出去或许可以改善家里的经济危机。本着以上原因,我踏上了入宫之路。
    因为检查之前的内容发现年氏那段少了一段还有我评论满洲女人的那段也没了,之前我都打完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出现,是不是被天涯吞了?那段内容是写我和年氏过招的一段,我现在补上。
    年氏是雍正即位前最宠爱的一个女人,据查她连续生了三个孩子,雍正即位的时候她正怀着第四个,雍正当皇帝了,她应该是很兴奋吧,想把自己儿子扶上太子之位也未可知,可是她应该想不到她和她家族的命运会因为雍正的登基而最后走向没落,如果雍正不当皇帝,年氏应该会是一个快乐的侧福晋,但是雍正即位之后情况不一样了,我的突然出现应该是她始料未及的,我之前和大汗约会及生子的过往她不可能知道,她也不知道我才是大汗心中的白月光而她只是我走后的一个过渡人物,当大汗把注意力转移到我身上的时候她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因为这注意力原来都是给她的,本来我和她之间没有什么过往,后来有一件事发生让我开始了对她的打击。
    年氏的哥哥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就是著名的年大将军,雍正即位不久他来觐见雍正,两人交谈用的是满语,当时我应该站着屏风后或者在附近,之前提过我会蒙古语,而满语和蒙古语基本是类似的,所以满语我也多少能听懂,我听得年羹尧对大汗说某某某的家的小妾还是什么人,总之是地位比较低的女人都爬到福晋头上了,这样不合祖制,这样的女人应该受到处置云云,我一听这不是映射我呢吗?我一个汉族女人,没有任何册封,受到的关注比皇后贵妃还多,肯定是年妃私下里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哥,然后利用她哥对我不利,当时大汗说什么了不记得了,只记得后来我私下里问大汗这件事的时候他不承认,后来我用满语把年羹尧的个别原话说了一遍,大汗一听我都说出来了也就不再隐瞒了,对这个事我非常生气,我得想办法还击才对,当时真是天助我也,这件事过了没多久年羹尧就遭人弹劾了,我在里面积极的推进这个事,不过要年羹尧最终是谁扳倒的其实他还是属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类型,以他的地位和功绩,他自己不干那些贪赃枉法的事,不得罪那么多人不至于最后落得那个田地,当时是刑部吧,对年羹尧的处置意见出来了,当时的刑部给皇帝提建议都是比较严的,比如什么抄家、家属为奴等等,其实是给皇帝最后裁决留出空间,皇帝高抬贵手、宽大处理,以示皇恩浩荡。当时给年羹尧的处置一开始就是比较严的,大汗给我看了,我当时就说不合适,只处理年羹尧一个人就可以了,他毕竟是皇亲,而且还对朝廷有过贡献,家属为奴之类的非常不合适。
    但是这个诏书被我拿去刺激年氏了,前面的帖子里提到过。
    再补充一段,是我对满洲女人评价的那段,写的其实就是钱氏为什么会这么受到皇帝的青睐,大家可能会问怎么就没有其他人对钱氏形成挑战呢?尤其钱氏后来入宫的时候都快五十岁了,半老徐娘还能有那么大的魅力?其实这是和当时的选人方式有关系的,在钱氏生活的年代入宫的大多数还是满洲旧氏妇女,她们没有文化内涵、身型庞大、思维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入关之前的状态,其实从钱氏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在中原站稳脚跟之后满洲男人的品味就开始发生变化了,传统的满洲女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钱氏这样才貌俱佳、富有内涵的女人,大家可能会想这样的女人在康熙朝后期不就已经被引进了吗?但是大家别忘了,引进她们是需要有人穿针引线的,比如当时的密妃,她就是江南人士,本身有汉族人的人际关系网,雍正时期没有这样的人,钱氏是准备输送自己的侄女,但是不是给雍正,一是钱氏还没大度到和其他人分享雍正,二是那时候钱氏一度和外界的联系是隔绝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两个哥哥去世以后,所以也不具备条件。通过各种渠道输送上来的女孩应该大概率还是按照原有秀女的选法,出身满蒙家庭,安插在圆明园中的二三十个女孩除了后来生了弘曕的刘氏多少算是得到了雍正的关注,其他人就是一走一过。原因是什么?这些女孩送进来的时候看的是她爷爷是做什么的、她父亲是做什么的,但是唯独对她本人要求不高,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宫斗剧,比如《甄嬛传》、《如懿传》之类的电视剧,里面的后妃几乎个个是美女,这里说一下古代皇帝的后妃质量没有这么高,人数虽多但是也不是同时出现的,就是说皇帝在某一个时期可以选择的女人就那么几个,还不如现在的富二代玩的美女多,当然给做皇帝的女人即使不得宠她的下半生是有保证的,朝廷会安排她的衣食,但是做富二代女朋友可能会人财两空,从某种角度讲现在的女人上升的路径变难了。在那个环境里钱氏还是有很优势的,古代女人有点文化、会点乐器就算是有才艺了,钱氏当时没人能替代,而且皇帝在她身上投入的感情和金钱太多,不是有句话说感情当中谁投入的多谁就越不想撒手,在后期钱氏都快六十岁了,做为女人的魅力其实已经没有了,但是大汗依然要她的陪伴,其实就是我在你身上投入了这么多,我就是不让你走,你要在我身边随时等候我的召唤就是这个心理,这一点其他人和钱氏是比不了的。
    据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满清后宫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和前期的一些例子有关,比如雍正朝的有多人未侍寝,满洲女孩的家长们也吸取经验了,发现光把女孩送上去,不对女孩进行培养是不行的,大家想想有钱氏之类的美女在侧,皇帝再看那些相貌平平、没有内涵的女人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之前的那些例子就说明了问题,等待那些女人的命运只能是老死宫中,把她们送进宫里等于坑了她们,于是后妃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倒不是说她们长得有多美,而且她的内涵才艺水平提高了,比如晚清的慈禧,她留下许多书画作品,里面有很多都是高水平的,她也会作诗,著名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句就是出自她老人家之口,可见她的家庭对她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这钱氏生活的那个年代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写到了女人这个话题,我想给大家写一下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侍寝这个问题,刚才说到圆明园里安插了二三十个年轻女孩,清朝的侍寝制度在紫禁城皇帝和后妃是不住在一起的,各有各的住处,总之管理的比较严,但是在圆明园则不同,皇帝和后妃则和普通夫妻一样,这里其实也体现了雍正不拘一格的特点,他大胆打破了之前的条框,但是皇帝身边常年有一个钱氏,大概雍正四年以后,就是钱氏进宫的三年之后,其他女人应该就开始给大汗侍寝,大家可能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些女孩怎么接近雍正呢?这和当时钱氏和大汗的相处模式有关,钱氏当时拒绝了熹妃的册封,具体情况之后再介绍,没有在当时后妃的序列当中,所以钱氏的行动是相当自由的,皇后没法管,其他人管不着,只要皇帝允许就可以,所以当时钱氏是和皇帝住在一个卧室,也可以这么理解,钱氏是当时编制本上不存在的一个人,她的起居坐卧都和皇帝一致,她和皇帝一起吃饭、睡一个床、她的用度从皇帝那儿支出,这也是钱氏要求的,皇帝允许的,这个方案最大限度的让钱氏接近了皇帝,见面三分亲,钱氏几乎每天都和皇帝见面,皇帝自然和她最亲近,有什么事会和她说,她会参与当皇帝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去,而什么妃、贵妃包括皇后,没有了皇帝的宠爱都是虚的,钱氏无限接近皇帝,后来她的待遇其实已经超过皇后了,她一定程度上参与朝政,这比一切册封都强,但是这有出现一个问题,有一个钱氏长期存在在皇帝身边,其他女人怎么接近皇帝?以当时钱氏的恩宠,太监不敢把女人直接送到皇帝的房间,因为里面有一个钱氏呢,于是不知道是谁想出个办法,把女人剥光了包起来送到一个另外的房间,皇帝过去,从而达到目的。
    虽然这个办法有点过于直接了,但是也不失为一个效率很高的办法,因为后宫的女人就是侍奉皇帝,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最好再多生几个子女,见不到皇帝一切都是空谈,自己的地位、子女无从谈起,当时圆明园那些女人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个方法见到皇帝,但是鉴于我之前的介绍她们当中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一走一过。要说钱氏知不知道这个事,钱氏当然是知道的,大汗还会回来睡觉,就是说他到其他女人那儿只是一会儿,我还在他的卧室等他,这个事我知道但是我不点破,从他回来的状态就能看出那天女人的质量,有的时候看到他垂头丧气的回来我还会觉得很好笑,我一点也没有因为这个事生气,我不是小女孩了,从未有过大汗只是我一个人的这种幼稚的想法,从参加康熙的海选开始我就知道做一个帝王的女人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且大汗出去也不是很频繁,因为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和他天天在一起,他有需求在我这儿就解决了,而且那时候他岁数也大 ,在古代来说已经是老年人了,需求不是太多,所以其他女人接近他的机会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大汗即位之后他的子女数量突然减少了缘故,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和钱氏在一起,钱氏已经不能生育了,其他女人又替代不了钱氏,而且大汗信佛,他一做佛事,这个事儿就得停下来,所以弘时和年妃那个儿子死了之后大汗一度就剩下弘历和弘昼两个孩子了,比老百姓的孩子还少,对于他孩子少这个事他也发过牢骚,我一下子就说出来了他的兄弟多但是却引发了特别多的问题,他马上不做声了,这个事就这样被我掩饰过去了。
    刚才提到了太监,我又想多说一句,太监虽然不是真正的男人但是在宫里归为男人一类,在宫廷里男人伺候男人,女人伺候女人,就是皇帝身边都是太监,没有宫女,后妃身边都是宫女,貌似一个宫才有一个太监,所以说宫女接近皇帝成为嫔妃这个概率非常低,即使有也是个别人,她们有她们的渠道。《甄嬛传》里出现过一个太监叫苏培盛,他在电视剧里是总管太监,其实后来据查他是副总管,总管哪里去了,被钱氏罢免了,因为钱氏让他办一件和皇后有关的事的时候他不听指挥,被钱氏罢免。后来钱氏被大汗严加看管,身边只有两个太监,一个年老体弱、一个是聋人,这也是大汗的意思,即使是太监,也不派年轻的正常的在钱氏身边,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钱氏有这么大的恩宠,她身边一定有一群人伺候她吧,其实不是的,之前给大家提到过,钱氏是一个编制本上不存在的人,她正常是没有任何待遇的,她的待遇完全来源于大汗,而钱氏又扮演了大汗身边类似秘书的角色,所以当时大汗身边的太监们看到钱氏都非常高兴,因为钱氏一出现他们就可以休息了,本来有好几个人在旁边,钱氏一过去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这里说一下能直接伺候大汗的都是太监里面级别很高的人,一般年龄都不小了,形象让人看着也很不顺眼,大汗也不喜欢他们在身边,他们基本上是空气一样的存在。
    我又回到大汗身边之后就要写到册封的事儿了,这也是后世史学家一直津津乐道的一条线索,因为在雍正的诏书当中提到了封格格钱氏为熹妃这句话,这个事是确实存在的,大汗即位之后的几件大事我都记得,而且相对比较清晰,其中也包括这一件,我记得他把诏书拿给我看,我看到先是封了孝敬当皇后、后了封了年氏为贵妃,接下来就是我,其余人都排在我后面,不太满意,但是大汗只能这么封,因为他的福晋是皇后、侧福晋是贵妃这俩人必然要这么封,其实我的地位都已经超高了,正常齐妃李氏应该在我之前,因为她要是侧福晋,只是她在年氏之前就已经失宠了,所以大汗把我拍在妃位的第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是这个册封对我来说没啥用处,而且我还在皇后和贵妃之后,我在这俩人之后万一以后她俩整我怎么办?还有,我接受了册封我就得放弃汉人身份,这是我不愿意的,我的先祖要想投降早投降了,他们坚持保持着汉人身份一直到我这里,我如果放弃就太对不住他们了,我自己的心理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此外,我当了妃子表面上很风光,但是满清的制度很严格,我到时候可能连见大汗一面都难,我又在后宫的序列之中,皇后和贵妃如果对我出手我接受还是不接受?我不接受,人家地位比我高,我于理说不通,我接受,我就十分被动,我那时候都47岁了,年妃还不到30岁,人家已经是贵妃了,皇后也没我大,所以看到这个诏书我不太满意,说了我的意见,我的意思是我接受这个册封毫无用处,我只要陪伴在大汗身边有没有册封都是一样的,而且没有册封我的行动更加灵活,我是汉族人,本来不是潜邸的人,被人告发了对大汗不利云云,印象中大汗脸拉着,后来我又说要不让钮氏当熹妃吧,我想的是弘历是记在她名下的,她的地位太低势必对弘历造成影响,这时候大汗又说她不行,资格不够什么的,这就是大汗自相矛盾的地位,他说钮氏资格不够,那我资格不是更不够,为啥能直接封妃?按大汗原来的安排钮氏和耿氏一样,都是嫔位,因为她俩在潜邸都是格格,还各有一个孩子,但是我据理力争,我说以钮氏的条件完全可以封妃,她是满洲世家出身,她其实是可以当侧福晋的,李氏是汉军旗都是侧福晋,她的父亲是四品官,钮氏的父亲也是四品,她没当侧福晋是因为她的家里没给她争取,她的条件是够的,后来我的提议被通过,之后的诏书熹妃被改成了钮氏,但之前的诏书可能就没改,这才给史学家留下一条线索。所以大家这回理解了吧,为啥钮氏在册封的时候比耿氏高了一级,她俩明明地位是一样的嘛,是因为钱氏把自己的妃位让给了钮氏,钱氏成了历史背后的女人。
    至今为止钱氏出现在正史中就是诏书中的这句话,其实钱氏的痕迹很多,只是没人把它们串联起来,诏书中出现一次,雍正留下几首情诗,对象成谜,其实也是写给钱氏的,雍正十二妃画像,很多人说那是孝敬、年妃,捂嘴,年妃之前介绍过了,关于孝敬之后会说,那人是钱氏扳倒的,大汗连见都不想见她们能给她们画像?哦对了,年妃好像连一张朝服像都没有,连标准照都没给照的人能有生活照吗?那十二张画画的全是钱氏,只是好像是四个人画的,雍正画像里面出现的汉服女子也是钱氏,而且雍正十二妃这套画后来被弘历供奉在雍和宫正中的佛塔中,同治年间失火了才重见天日,如果只是一般的画像他供它干嘛?关于这套画我印象不多了,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只有两张比较有印象,其中一张是我拿着镜子正在照,是因为本来那天我都梳妆好了,大汗又给我插上了一个金钗,我正在拿着镜子看是什么样子,后来有人因为那个金钗是满族样式的就分析画中的人是满族人,拜托,那全体汉人都剃发易服了,汉人就是满人了吗?典型的以偏概全,还有一张我侧着身体,是为了让画师画那天梳的发髻,里面有一张我拿着念珠,那是大汗给我搭配的,念珠是大汗的。这十二章画里面捻珠观猫、消夏赏蝶这两张画的比较像我,哈哈,暴露长相了,其实看弘历年轻时候的画像能看出我的影子,弘历百分之九十长得都像我,他是汉族人长相,只有鼻子像大汗。在画之前我还告诉画师不要把我的脚画上,因为我是天足。说到这套画还想到一个人,就是郎世宁,这个外国人一开始是准备给让她给我画像的,但是这个老外可能头一次看到穿汉服的女人,他一见到我眼睛的直直的盯着我看,大汗不乐意了,训斥了他一顿不让他画了,其实他可能只是觉得我很特别没有其他意思,但是这犯了大汗的忌,之后据文献记载他给弘历的后妃们画像就吸取了经验,开始数瓦片了,哈哈,不过错过郎世宁也是一种遗憾,他当时带来的西方画法人看着很立体,不像中国画法这么平面,这个老外最终终老在中国,弘历待他不薄,他过七十岁生日弘历还专门拨了银子,原因就是弘历年少的时候他就给他作过画,就是在钱氏画像的那个时期。
    今天上来看到有网友说我是做梦,哈哈,我在开这个帖子的开头就说过了,我写的内容没有材料能证明,而且我提到的一些事情在正史中也是能查到的,有人怀疑我根据这些编造了这个故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要说我说的这一切怎么证明,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证据就是泰陵,因为雍正最后葬在泰陵, 钱氏被杀,和雍正同一天离开了世界,他俩的遗体最大的可能是都在泰陵里面,南怀瑾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怀疑泰陵可能是空的,南怀瑾先生是佛学大师,他本人极有可能就有神通,他说的应该是准确的,雍正不在他的指定位置,应该是和钱氏被弘历安置在泰陵的其他位置,说到雍正的入葬,还有一个很讽刺的事,按照当时的传统只有皇贵妃以上才能和皇帝同穴,当时够这条件的只有仨人,一个是孝敬,一是年妃,还有当时还活着的钮氏,钮氏后来明确表示不和先帝同穴,这样雍正就要和孝敬以及年妃同穴,而他最爱的以及对他影响最深的女人钱氏因为没有接受册封按规定都不能葬入帝陵,私以为弘历不会古板到把雍正和那俩人安置在一起,雍正应该和钱氏被另外安置在一起,泰陵到今天为止都没有遭到盗掘,它还是一个保存的很完好的帝王陵墓,国家有规定对古代墓穴除非抢救性挖掘的情况,一般情况不做处理,泰陵不开,关于雍正的很多问题就还是个谜,至于这些谜团何时能被解开,就看机缘了。
    再补充一句,孝敬和年妃活着的时候雍正就不想见到她们了,弘历是知道的,所以让雍正和她俩合葬是一件很讽刺的事。
    之前说到画像,下面再继续说这个话题,雍正十二妃这套画像可以说的地方其实挺多的,虽然它只是钱氏和大汗生活的一些个小片段,但是它留给后人可以探究的点还是很多的,比如当时钱氏身上的服饰是明代汉族女人的服饰,发式也是,这是发式这块因为钱氏生活时代汉族文化已经出现断层,对之前传统的汉族发式了解也不太准确,所以发式是钱氏自己梳的,可能和传统的汉族妇女发式不太一致。还有画中的背景,都是当时的实景,所以想拍影视剧的导演如果想布景的直接参考这套画就可以。这里我还想多说一下的是除了这套画,钱氏还留下了很多画像,都是生活照类的, 因为钱氏没有接受册封嘛,自然也不存在标准照了,后世传说是乾隆银妃的画像其实是钱氏的,乾隆后宫没有银妃这个人,据查故宫有一面镜子,里面镶嵌着两张背靠背的画像,一面是乾隆的,一面是所谓银妃的,其实画中的女人是他的生母。弘历和钱氏这对母子相处了十几年,钱氏是他的生身母亲,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是他的政治靠山,正是有了钱氏才有了弘历的太子之位,在弘历和钱氏相处的十多年中,钱氏向他灌输了汉族文化以及价值观,钱氏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弘历,比如钱氏终其一生都穿着汉服,在弘历看来,他的母亲穿着汉服,他的父亲穿着旗服,他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融合的环境,这对他后来看待满汉通婚,看待民族融合的问题都是有影响的,还有,弘历身上流着汉族人的血脉,不得不说血缘这个东西很奇妙,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很喜欢吃江南进贡的一种糕点,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块,还有在乾隆时期的后宫菜肴中很多是由鸭肉做成的,不是现在的北京烤鸭,是类似老鸭汤之类的菜肴,这都不是典型的满族人的口味,时至今日还有人不喜欢吃鸭肉,觉得它腥,纯正的满族人是不会喜欢吃这种口味的,这都是血缘带给他的影响。
    刚才提到银妃我又想多说几句,画像里出现的钱氏基本上都带着首饰,有几个画像画的是钱氏拿着很大的簪子正在梳妆,这都是钱氏生活的写照,钱氏作为一个女人喜欢珠宝是很正常的,得到了喜欢的珠宝也想让画师把它们记录下来,那些首饰都是大汗送的,大家可能觉得钱氏一朝入宫享尽荣华富贵,其实不然,之前说过钱氏没有任何待遇,钱氏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个照顾人的角色,钱氏的首饰虽多但是那时候已经失去了意义,大汗把它们送给钱氏,只是觉得它们比较好看,至于它们是价值连城还是一文不值都没差别,在大汗眼中它们只是一些物件儿而已,钱氏年少的时候物质匮乏,但是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中年以后物质极大丰富但是已经毫无意义,金钱在钱氏那里已经没有了使用的空间,钱氏要钱何用?那个时候钱氏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哥哥们恢复联系,但是大汗不许,因为钱氏的这个想法后来还引发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也是钱氏非常愧疚的一件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我把它放在靠后一点再说。下面我想写一下大汗即位后我参与和知道的一些事情。
    1.清西陵的营建和孝庄太后下葬
    大汗即位之后就开始着手建设他的陵墓,古代帝王都是如此,大汗也不例外,一开始的选址就在康熙陵墓的附近,因为那里已经埋有清代的两任皇帝,可以说是大清皇帝的祖坟,我记得筹备这个事儿的时候大汗兴致很高,古代人对自己的陵墓都很重视,古人都有人死后有灵魂的思想,那时候大汗就总跟我说这陵墓要怎么怎么建,等咱俩百年之后就进到里面去云云,我听了觉得十分无聊,我想我和你的关系名不正言不顺,我入进去算怎么回事啊?其实从我入宫之后我一直有个想法是我还能再撤出来,不接受册封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大有达到目的就撤退的意思,现在看来想法是太简单了,这也是我不厚道的一面,也这想法也直接导致了我后来的结局。大汗和我说的多了,我不回复他也不是,我回复他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总让我拿出个意见,可是那块地方,之前我也交代过,根本不适合营造陵墓,于是他又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只好跟他说那地方不能埋人,他当然要问个明白,我直接跟他说了,我的消息来源就是当年参与选址的人,所以不会有错,大汗听了非常气愤,这也在情理之中,他质疑那些汉族人怎么会做出那么不道德的事,但是我反问那满洲人夺了汉族人的江山这道不道德?大汗一听也理解了汉族人不可能真正去帮助满洲人做事,所以也就作罢了,写到这里我想多写几句,就是关于钱氏的不厚道,大家可能觉得钱氏薄情或者人品不好,其实这里面钱氏思想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民族背景的,当时钱氏生活在民族矛盾很深厚的历史时期,钱氏的长辈当中就有明代后期的老人儿,他们对故国的怀念,明亡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已经满洲人强令汉族人剃发易服,民族政权的丧失和民族文化被强行切断让钱氏痛心疾首,这种思想贯穿了钱氏一生,所以后来即使大汗那么宠爱钱氏,钱氏都没忘记自己民族的痛点,钱氏对待大汗的心理是很矛盾的,就好比日本侵华,占领了中国,强令中国人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但是这其中有个女子有机会被日本天皇看中,成为他的情人,这个女子的家人当中还有抗日英雄,虽然天皇对她很好,她的心理会是什么样的?钱氏那个时候就是这种心理,她的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大汗身上,她有她的民族使命、有对哥哥的感情,分给大汗的只是一部分了,她的爱大汗的,但是她也爱她的民族和她的家人,这就是钱氏思想形成的根源。
    大汗知道了康熙陵墓的内幕之后派人去实地勘察了,他们勘察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地面上走一圈,走完之后报告皇帝鞋底湿了,这就很显而易见了,地面上都有水,地底下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水往低处流,地面上的水最终都会渗到地底下,这样我说的事情就得到了验证,这个时候大汗决定另外开辟一块地方作为营造陵墓。这里也体现了大汗不拘一格的一面,很符合他的行事特点,如果这事放到别的皇帝可能会去修或者考虑排水之类的问题,这么大胆的另择一处地址一般人做不出来,因为当时清东陵已经埋葬了两位皇帝,另择一处地点等于是把这两个皇帝的陵墓荒废了,也不符礼制,正常的家族墓地都是一块,没有分开的,而且这为后来的人留下了难题,比如等弘历修陵墓的时候就不知道在哪儿修好,没办法搞出来一个父、子不葬一地,交替在东、西两两陵选址的方案。
    大汗的陵墓经过重新选址后来的营造工程是顺利进行了,这就是后来清西陵的主陵——泰陵,但是当时还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到雍正即位的时候他的太奶奶,也就是孝庄太后还没有下葬,可是那个时候孝庄的孙子也就是康熙都已经入土了,关于孝庄太后的问题当时大汗左右为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时是怎么做都不合适,我给他出主意就是就地掩埋,当时孝庄太后如果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应该送回东北盛京皇太极的墓地当中去,但是这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首先盛京的皇太极墓已经封闭多年,外人能看到的只是地上建筑,它的地下建筑是什么样的,墓室到底在哪里当时经历过的老人儿还在不在了不好说,而且就算找到了墓室,之前我介绍过满洲早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墓室本身不大,里面估计就是几个骨灰坛子和一些陪葬品,而孝庄太后去世以后没有经过火葬,她的棺椁是非常大的,这么大的棺椁真要放进去也放不下,而且一个墓地里又有骨灰坛子又有大棺椁也是一个很别扭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可能会想那给孝庄太后另建一个墓地呢?首先建墓地要经历选址、建造等长时间的过程,而且墓地建好后得举行隆重的入葬仪式,孝庄太后要是真是被送回东北,大汗必须的亲自送去下葬才行,这样北京就空虚了,大汗刚上来的时候各方力量舆论上给大汗进行各种抹黑和中伤,行动上不排除他们有夺权的企图,所以如果大汗离开京城,可能会给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趁虚而入的机会,这里我还想说一个事,就是大汗即位十三年来没去过承德避暑山庄,这是为什么呢?避暑山庄是大汗和钱氏相识的地方,大汗年轻的时候去过很多次,怎么他当了皇帝了怎么就不去了呢?原因是这样的,这个事当时也也有人提出来过,大概是皇帝是不是该去避暑山庄了?去避暑山庄也是康熙时留下的一个传统,被提出来本身无可厚非,大汗有点犹豫,当时我就在旁边,我直接劝大汗不要去了,因为大汗这个人我之前也介绍过,他本身不擅长骑射之类的户外活动,大家想想,如果大汗领着一群人去去打猎,如果他一马当先,大家玩的还会很高兴,但是大汗自己就落后了,别人还怎么玩啊?而且大汗以慈悲为怀,崇信佛教,他经常吃素,这样一个人带头去打猎也不合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刚才提到过的,大汗不宜离开北京,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所以大汗在位13年来一次避暑山庄都没去过,他也没离开过京城,这和康熙和弘历四处巡游是不一样的。
    刚才说了孝庄太后送回东北是不行了,但是给她葬在哪儿呢?葬在顺治的陵墓旁边,那是她儿子的墓地、葬在她康熙的陵墓旁边,那是她孙子的墓地, 哪个都不合适,大汗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合礼制,大家可能会想,大汗不是不拘一格吗,他自己给他的太奶奶选个地方不就得了,为啥还会犹豫?大汗的不拘一格体现在涉及到他自己的事情上,像孝庄太后这个事,等于是给别人找块墓地,他还是要多方面考虑的。我那时候就劝他别想那么多,没有既符合满洲传统又符合汉族礼制的方法,像孝庄太后那时候都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按照佛家的观点她都已经又入轮回了,大汗十岁的时候她去世的,等到大汗即位她还没下葬,送回东北问题肯定有很多,要不先帝就送回去了,这件事这么拖下去不合适,应该给解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就地掩埋,这个棺椁放在那儿这么多年都没什么事(古人有灵魂观点),如今埋到土里也不会有什么事,后来大汗采纳了我的意见。
    刚才说到陵墓的问题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大汗对康熙的陵墓进水这件事非常痛心,他也问钱氏是否有补救措施,措施当然是没有的了,康熙既然已经入葬了就不能再拿出来,哪有自己掘自己父亲坟墓的?大汗这个事又不能对外人说,只能装作不知,这件事最后被冷处理了。
    2.康熙后妃的安置问题
    大家都知道康熙很花心,他的后妃人数非常多,有很多还是没有封号的庶妃,到了大汗即位之后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紫禁城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宫殿数量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大汗继承了帝位之后他原来潜邸的那些女人也要搬进紫禁城,这样就出现了居住条件紧张的情况,更何况紫禁城里还居住着顺治时期留下来的女人,只要她们活着她们就一直居住在宫里,按照以往的惯例,新皇帝会给太妃们再升一级,比如原来是妃的给升为贵妃,以示尊重,升了一级待遇之类的都得跟着升,比如住多大的房间,多少人伺候等等,但是大汗那时候没法拿出那么多条件给她们养老,但是给她们待遇太差了还怕被人诟骂,因为大汗那时候已经被骂了很多了,如果在太妃这个问题上处理再起矛盾,那些太妃的儿子们不骂的更欢才怪,对这个问题大汗很头疼,我给大汗出主意是不给太妃们升位份,让那些岁数比较大的老资格的太妃们出宫去她们的儿子家养老,年轻的或者没子女的对不起,不能出宫,多人间,再编一个理由,就说是找到康熙的遗嘱了,这是康熙的意思,大汗后来照这个方案办了,他把这个事一说那些老太妃们都愿意出宫生活,年轻的就是不乐意也没人在意她们的想法,这个事儿算是很好的得到了解决。其实这个方案是个违反规定的方案,有清一代也只有雍正这个时期让太妃们出宫了,后来这种情况再未出现过,虽然违反规定了,但是这个方案里太妃们乐意,皇帝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开支,太妃的儿子们也没意见,就是年轻的没子女的不太划算,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那样安排了,当时大汗名声很臭,被骂的很惨,但是没有人因为这件事骂他,这件事得到圆满解决了。
    说到太妃这里提几个事,没出宫的太妃们有个别的一些太妃的位份提了,比如有一个太妃是和妃,后来被捏造成和大汗有不伦之恋,这个事大汗也和我说了,当时我已经出宫躲进道观,至于怎么出宫的之后再细说。这件事也被他写进了《大义觉迷录》里,我当时也觉得这个事很荒谬,据我分析是因为大汗没给一些老资格的太妃们提位份,却个和妃这个小字辈的年轻女人提了,所以老太妃的儿子们很不服气,编造了这个谣言,说到提位份,大汗做的也有不当之处,要提就全提,要不就全不提,那些资格老的都没提反而提了一个年轻的,给人留下编谣言的把柄,而且古代晋封前面都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作为铺垫,比如这个人怎么怎么好,现在提为什么位份,大汗个和妃提位份之前也说了类似的话,那本来是客套话,那时候我想气一下大汗,就故意说你都没见过她,怎么还把她说的这么好?气人的他够呛,想想也是挺搞笑的。
    还有一件事,这件事正史上也记载了,就是康熙刚去世的时候一大群人要祭奠康熙吧,这个场景钱氏就没参与了,宜妃走在了德妃前面,而且宜妃和大汗说话也很不客气,这件事我的印象是,大汗一回来就气急败坏的和我说了这个事,我听了之后就觉得这事不算什么,大汗的生活环境这么复杂,康熙有那么多女人,发生这个事很正常,我就劝她他的生母还没有正式被封为太后,按照原来的排位宜妃是排在德妃前面的,她走前面也算正常,他说宜妃怎么会排在我母前面,要排前面也是我母之类的意思,后来我让他派人去查了,果然康熙帝给她们册封的时候排了次序,宜妃排在德妃前面,要说我怎么会知道,我是不知道康熙是怎么排位的,但是从两人的封号上能看出来,宜是欢愉的意思,说明两人感情很好,相处很愉快,德则有点相敬如宾的意思了,给人的感觉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有点尊敬的意思,但是感情上就没那么甜蜜了,所以我分析宜应该在德前面,后来的查证证明了我的观点,大汗不做声了。后来大汗搬到圆明园居住和办公、把老太妃们打发出去也和当时复杂的人文环境有关系。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24 01:23:28  更:2021-07-27 23:58:1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