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第1页]

作者:dunyu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 梦幻非真
    每个人都在世俗中忙碌的生活着,活得那么深,活得那么认真,但从佛祖看来,却说这些都是虚幻,这好像违背了我们的常识,是佛祖在骗人吗?并不是这样,因为佛祖站在那个永恒存在的时空维度上,来看我们这个有成住坏空的时空(此物理坐标参考系不同之理),确实如梦幻泡影般虚幻,每个人的短暂一生亦不过如奔腾大河中泛起的小小浪花。
    2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死”这个字,古体字从“歹(残骨)”从“人”,本意是指形体和魂魄元神分离为死。可见,老子认为“死”和“亡”不一样啊。死仅仅指的是形体和魂魄元神的分离。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分离之后,那个魂魄元神很可能也就在时空的运作中离散消亡了,也就是所谓“亡”。而修行至于一定层次的人,能够“死而不亡”,肉身虽然死去,但元神不消亡,即为“寿”。
    3 探索文字之外的东西

    普通人的学习,大多是从书本文字开始,进行知识的获取,逻辑的思辨。 然而在修行的路途上,欲见性悟道,本质上却是探索文字之外的东西。
    就像达摩祖师传中所言“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问道。
    4 真正的修行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然而此大道甚夷之路,或者说真正的修行之路,却并不好找,因为此路“无关楗而不可开”。是故,参玄修道之人,茫然不知前路;慧秉颖悟之士,急寻下手之法。更有狂妄之辈,以井底之见为旨,以悖乱自性为师,不免去道远矣。
    5 自性的美丑

    普通人,往往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形容貌,因为外貌之美丑不仅自己可见,别人也可见,是人在尘世之中的“脸面”和“标志”。而自性之美丑善恶,似乎可以隐藏在内,众人不可见,自己也可以装作不见,得过且过。
    其实自性的美丑,别人也并非看不见。因为相由心生,那层表皮的容貌自然会受到你自心自性的长期影响而呈现你内心的丑恶或善良;同时呢,所谓日久见人心,熟悉你的人,通过你的为人做事,也能够比较容易的看清你的心性如何;而对于较高层次的修行者,更是可以通过望人身外色炁,你的心性如何一望可知,一览无余。
    我常想,若人的内心赤露于外,并以某种可见的形象展示给众人,那大家也一定会十分在意自己的自性是美还是丑的。因为一看别人身上那个炁场,挺透亮挺有序,一看自己,有的地方不知怎么黑黢黢的,看着挺脏,此皆因自性阴私鄙吝恶毒所成。那我带着这玩意怎么见人,别人一眼不就看出来了吗?到这个时候,也许就会明白修心的重要性,着急于怎么能先给我的自性美美容,把那块脏东西给我先除去了。
    正途修行,无论佛道,早就指出来修心的重要性,也指出这个掐一把就疼的你,这个十分在乎胖瘦美丑的你,并不是那个本质的你。能懂得修心的重要性的人,也即是愿意给那个自性真我美容的人。若能将自性修得完善,那这个现实中的你,也许还不是特别漂亮,但必然是散发着光彩和正能量,让人不由得钦佩和羡慕的。
    6 发心

    人的修行,皆有所谓发心。所以有“愿天下人皆有善心”,或者“众生无边誓愿度,无上佛道誓愿成”等说法。初始的发心,关乎于自我对于未来修行程途和角色的约定,就是你在这天地间想要占据一个什么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但凡正宗高级修持,实际上都约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修行之发心,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天下众生的福祉而去做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心里有一种冲动的利他性的人,更有可能修得比较圆满。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说教,而是“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基本原理所约定的客观事实。你既然是想要实现与天下万物相融相合的那样一种状态,势必不能够再执着于一己之私利。所以老子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 “我”是谁?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问典,师父在点度徒弟的时候,要问一句“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对于"我是谁"的参悟,可以说是禅宗修持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对这个问题的追索,也引领着很多人走向见性明心之路。
    禅宗祖师们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的涵义其实是想告诉你,这个肉身的你,这个掐一把就疼的你,其实并不是真的你,否则就没必要再去研究“我是谁”了。
    那“我”究竟是谁呢?
    8 先天之炁的习采

    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这么问,尝试解答一下。

    问:为什么修行到一定程度,能飞升?是如何脱离地球引力的?

    飞升起来,是可以实现的,物理原理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清轻者上浮而为天”这句话。包括武林门轻功,踏雪无痕等等,物理原理也是这个,就是要聚集起足够多的先天清轻之炁,等于或超过体重,就可以具有轻身之能。

    问:如何有办法把所谓的“先天之气”吸到自己里面呢?

    其实先天之气,每个人出生下来就携带有一些,当然或多或少,但已经可以造成普通人行动快捷迟缓的区别。通过合理的修行锻炼,可以习釆的更多一些,当然达到可以踏雪无痕的水平是很难的,需要先天素质极好的人,在明师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专业训练才有希望。对于普通人来说,习炼先天之炁的多一些,对身体健康,固本培元,养寿延年也有非常好的益处。古人说,炼就丹田一口炁,万两黄金不与人。就是说这个东西,直接关乎于人的生命本源,给人提供生命的源动力,是无价的,不能用外在物质去衡量的。

    而习釆先天真炁,想要通过体内先天物质对外在环境先天物质的静态吸引力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人体时刻都在消耗着先天本元之炁,消耗>习采,仍然难以减缓甚至逆转人体这个自衰体系。所以比较高级的功法锻炼,习采先天真炁需要用玄机流转的方法。让水面凹下去怎么办最好?不能用手拍,而要用棍子搅动,让水旋转起来,水的中央就自然凹下去了。 怎样让身周真炁有序的流转起来,从而习釆先天之炁呢?这个需要有明师引带心法,靠自己是难以盲修出来的。修行修炼领域,和数理化还不太一样,数理化有中学基础就可以看书本自己学习。而修行属于经验型的教学。心法这种东西,属于一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也绝非文字理论。


    9 高维空间

    不只存在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空间。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那里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无穷的宇宙秘密。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奇才,尼古拉.特斯拉,他有很多超越时代的发明,他认为:我的大脑就像一个接收器,太空中存在着一切东西的核心机密,他是我们知识和灵感的来源。我没能瞭解这个核心的众多秘密,但是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印度著名数学家,拉马努金,一生记录在笔记本上数百个公式,没有经过任何推理,但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而重要的,他自言是在梦中有女神直接告诉他的。
    高维空间中有丰富的存在,从我们的视角去看,多为超微粒态,场态的,虚态的物质存在。人的内在,原本可以和高维空间相连通,可是不知为何,我们绝大多数人丧失了这个能力,沦为凡夫肉眼。有不少人会有奇异的,但很真实清晰的梦境,这在有些情况下是高维空间信息在头脑中的投射。
    当更多的人,具备高维空间的信息感知能力,我们会懂得更多,并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高维空间也不止一个维度,这其实是一种现代科学语言,而传统修行语言,往往用多少多少重天,仙佛之境等等语言去描述。
    10 长生之求

    最近看道家论坛,有很多坛友追求长生。从我的认知来看,长生的前提,是天人合一。世界上有形之物终将损坏,唯有“道”,亘古存在,且周流不息。而个体的生命或者说灵性想要永恒存在,也必须将自我融于大道之中,或者说必须要实现天人合一(古人以天或天道,来指代“道”)才可以。翻过来说,你想保留一个背离于"道",而又长久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且徒劳的。
    所以也可以说,长生与天人合一其实是一个事情的正反两面,或者说是同一个命题的同义反复。
    这里面其实会引申出来一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当你念念执着于个体生命“长生”之时,是为“有私”,也就是有一己之私的意思,而有“私”,必不可以明性入道,因为天地是无私的,当你“有私”之时,也就不可以与天道相合。故而,想要长生的唯一方法,反而是忘掉自己,忘掉长生这回事。“无私”方可与道相合,实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道德经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这个问题: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 百川汇海

    众生含灵,所有的修行,最终路向何方?向何处去?

    我们说,万流归宗,百川汇海, 所有的河流流向大海才是最好的归宿,当然那里也是我们的本源。也即道德经所说的“道”。老子说,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不管你在世俗多么荣耀多么有权势也好,都不如坐进此道。

    一切修行,不管你的起手处如何,有从气功健身练起的,有从道家周天开始的,有从佛家参禅修定入手的,不管开始是怎样,随着修行的持续和认知的深入,或早或晚都将认识到,你的最终目标是在那个万流归宗处。一切正宗修行,也是以修持者接近“道”的程度,作为修持层次的客观标准的。

    12 身外炁场(一)
    一般道家修炼,往往十分注重身内经脉之修,如通周天之类。我想,随着修行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高层次修炼体系被开放和整理出来,功修界甚至普通人也早早晚晚会认识到,修炼身外炁场,也即身外炁场有序化锻炼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对于“人体辉光”的研究,即昭示了人体身外气场客观存在的一小部分。
    13 身外炁场(二)
    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以身外炁(气)场为中介,时刻都在与外在环境进行数量浩繁的物质与信息交换。从修行修炼的角度,身外炁场的品质和组态,和一个人的心性息息相关。较高层次的修持者,能够直接看到你的身外炁场究竟咋样,一看你的身外色炁,灰突突,黑黢黢的,都不用和你说话交流,直接就能判断出来你那心性不咋地。修持界有一句话,叫“炁正神清“,你那个炁不正,神不可能清,辩证唯物主义讲物质决定意识么。所以你看佛家修持中,常常讲炼出来身外有灿然金光护体,这就约定了人家那个心性层次,是不低的。身外色炁,其实能更客观的描述了一个人的心性。很多人自己心性有问题,其实是不自知的,总觉着自己不错。因为你是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坐标系下评定自己,比如有些人认为人就应该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越自私,越把别人的东西划拉到自己这里,就越对越好。而事实上人的心性好坏,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也就是千百年来正途修行所要求的那些。
    从功修原理来说,身外炁场的存在,也是道家所谓”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如果只有肉皮里面包裹的部分才是你,那这个孤立的你怎样与天合一呢?而身外炁场,其大无外。只有修至于身外炁场与天地相融合,与宇宙无穷远处谐振,才能实现所谓天人合一的状态。
    14 身外炁场(三)
    对于普通人来说,身外气场的分布与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身外气场分布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身内经脉的运行和存在状态,而人身内经脉的运行状态,又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运行,最终影响人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态。当一个人表现为身体有病的时候,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其身外气场分布的无序和非稳定状态。其实,很多很严重的疾病,在你的身体表现出来有病之前数年乃至十数年之前,在你的身外气场上早就有所显示,而那个身外气场非有序状态,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逐渐影响你的身内经脉,五脏六腑,最后到你的脏器组织上表现为有病。中医有所谓“治未病”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你的疾病还没有在脏器组织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提前的给你在人身经脉体系上协调。当然,一般的中医还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查知你的病机。只有较高层次的修持者或者道医,才能在身外气场的层面上,查知以及协调治疗你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的。
    身外炁场有序化的修持和锻炼,除了能起到调节身体健康,固本还元等作用之外,其实还能抵御外邪,可以极大的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御的能力。比如说在有瘟疫传播的环境下,有100个人经过合理的身外气场锻炼,身外有一套有序化的先天真炁运行机制保护,而另外100人是普通人,那么同样放置在疫区,那前者可能只有3-5%的人感染上,而普通人可能有30-50%或者更高的几率感染上。同时呢,即使感染上瘟疫,前者也会痊愈的更快。这是身外炁场有序化锻炼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意义之一。
    15 身外炁场(四)
    身外炁场有序化的锻炼,还有很多不太好描述的益处。因为注意你这个人,其实时时刻刻是和外界各种不可见的,无形的信息来打交道。而有序化的身外气场分布,相当于一个信息处理器和顺化器,能够更好地帮助你处理外在无形的信息作用。在疾病或其他外在伤害等不良信息作用到你之前,提前将它们化解于无形。
    同时,良好有序的身外炁场,也能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顺遂一些,或者说在人群当中,有一个相对更好地在位状态。从古修行的锻炼来看,身外炁场修好的人,其实相对于普通人是“点高“的,就是你的运气好像要比常人要好一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去办理,就莫名其妙的更顺利一些。曾经有一个修得比较好的同修,有一次无意之中,去了亲戚的一个门店,然后亲戚有点事,让她帮着看了一上午,然后就那个上午,她那个门店卖出的衣服,莫名其妙的要比平时多出几倍。换一句话来说呢,就是你那个身外的有序化的物质场,会对外界有一定的良性干预作用,或者从最初级的层面来说,会让你这个人更有魅力或者说更有信服力一些。其实这个原理在现实中也并不鲜见, 比如现实中一些大企业老板或者一些领导人之类,虽然不专门修炼,但是也有很强的对外说服力或者领导力,就是接触他们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间的就信服,钦佩,追随他们,你如果去观察一下他那个身外色炁,往往都有区别于普通人的特别之处。
    身外的炁场更有序品质更高阶的人,在人群当中会有一个更好地占位。当然不是说,都成大富翁大老板之类的,但是从修持的原理来说,从信息良性处理的角度,确实在几率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当然人的选择不一样,有些人倾向于把这些变成了自己的福德,但也有些人舍弃了这些福德,而去追求修行上的更进一步。很多预测界的修行界的信息都在表明,庚子年的瘟疫,可能只是一个序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要进入一个大调整的时代。 良好有序的身外炁场修炼,会无形当中,让你在未来不可预测的变动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应对和占位。
    16 身外炁场(五)----如何修心?

    无论佛道各家修行,都知道“修心”是修行的根本。那如何修心呢?普通人的脑思维里的妄念很多,定不下来,一会想着这样,一会想着那样。所以佛家呢,告诉你戒定慧之法,让你先戒,把那些不必要的酒色财气的欲望戒除,然后心才能定下来。而道家让人清净,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让你不去过多想那些呢,还得先在道理上,提高你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告诉你那些东西是虚幻的,或者说不必要的,然后你才愿意“放下”。
    从身外炁场的角度,这属于通过内在的修心,然后缓慢的使得身外气场也逐渐的变得有序,属于用意识影响物质,以小制大。所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因为人改变自我并不容易,同时呢,一个人在世俗中生活,每天还受到世俗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干扰,所以很多人按照这个办法修了很多年,也没有太大进步。而古修行的心法教学,是先以心法陶冶净化你的身外气场,先在物质场层面让你变得有序,同时也要求你自己自净其意,这样两者结合,进步会快很多。同时,心法涵养,其实也是一种(先天)物质和能量的加持,固本培元,提升自身的精气神,容易获得一个好的精神面貌。很多同修都觉着,不知不觉间,心里变得轻松,自在,愉快,清净了,以前那些在意的事情,那些烦恼,不知不觉间已经放下。当然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的身外气场变得有序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啊,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情啊等等,也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没有什么愁事了,自然也就能得清净愉悦。
    17 曹溪法乳,一滴清凉

    禅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曹溪法乳,一滴清凉。是说当年听六祖讲法啊,听众就像饮到乳汁,只要一滴,就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愉悦之感。

    其实现在流传的“佛法”的含义呢,过于宽泛了一些,就是大家把浩如烟海的佛经里面记载的文字和理论,把那些佛学的概念和思辨,把那些具体行持、参拜念佛的方法,就认为是“佛法”了。于是有人争论,到底哪本经是释迦牟尼的话,哪本是后人伪托的。

    固然,这些佛学的文字理论是当年历代祖师所传,也承载着祖师们的“法”。但是也要注意呢,这些文字和话语只承载和占据了祖师们所传佛法很小很小甚至万分之一也不到的部分,而文字和话语背后那个无形的东西,那个无形的作用,才是佛法本质的东西。就像释迦牟尼说的,吾有“正法眼藏”,为什么要用一个“藏(cang)”字,就是说我本质的这个东西是隐在后面的。

    真正佛家心法的含义,是指祖师传递给弟子的,那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内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也难以为语言描述的信息传递。所以能够给听众造成那种沁人心脾的真实的体感身受。而假如一个普通人,即使把六祖坛经背的滚瓜乱熟,再去对众人宣说,大家也可以想象,那个效果是远远达不到六祖的效果的。同样一句话,普通人来说就味同嚼醋,祖师说来,就可以点度人心。

    如果利用现代的红外或紫外光成像技术,去给当年六祖传法时照一段视频的话,一定会发现这种从六祖到听众的能量传递,当然光成像所能显示的,也仅仅是那个佛法信息传递的一小部分的呈现。

    现在,关于修行的“知识”,可以说很廉价了,不管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在网络上,书店里,到处都能找到,以至于普通人也能随口说两句佛家道理,一些世俗的心灵鸡汤也往往引用佛经的话作为依据,虽然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也有很多人,以经书的文字理论为“真”,以自我思辨意识为“师”,希望靠自我摸索,自通于大道无形,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而接下来的,作为高层功修界对于世人的度化和引领,一种必然的发展结果,是真正的心法传承,会披露于世。这些文字的知识现在不是已经到处都是了吗,那偏偏弄出一个没有文字的心法教学来,就让你站在这,或者在家坐着也行,也不用说什么话,心法作用下,就自然有那种清风拂身,天霖加临,法乳清凉,沁人心肺的感受。这是较高层次修行体系的“心法”本来的含义。是真实的物理作用,润物于无声,度人于无形。
    18 远俗

    “在世事中历练”、“在尘世中修行”,现在好像成为了一个修行界的通用语了。近读全真七子之首马钰文集,有这样一段话:

    世人执古人句一联:先须历遍人间事,然后搜寻出世机。于理未尽其善。世事无涯无了期,若言历遍却成非,不如识破都无著,自是通玄达妙机。

    看起来”在尘世中修行“的说法,在那时候就已经流行了,而马钰指出了这个理论的局限性。曾经知道有一个人,自幼修练,功夫极高而又道基深厚,后奉师命出世传法度人,不得不每日接触世俗杂事人情,渐渐觉着受到世俗的干扰而损坏道基根本,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闭关远俗一阵子,才能很好的保持身上传承的那个本真的东西。我想说,人家自幼修炼根基如此深厚,尚且都不得不花精力去抵御世俗的干扰,凭什么一个普通人敢于说在世俗中修行呢?当一个人说要“在尘世中修行”的时候,心底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往往很多人心理的重点其实是在“世俗”,而非在“修行”,甚至是假借修行的话语来点缀世俗,美化自己。这恐怕恰恰说明难于放下世俗种种吧。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放弃世俗来加入专职修行是不现实的,但是你起码可以做到尽量的“远俗”,远俗而得清净,培道基。而不是全身心的去拥抱世俗,那样只会无有了期的。

    19 德与能

    德高于能,其能善。能高于德,其能恶。

    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个人能力的无限提高,并欢喜于由此带来的各种利益,以己之所能,沉浸于世俗的巧取豪夺,勾心斗角,却忽略了那句老话”以德为本“,最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现在流行的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对于修行来说也是一样,而且在修行锻炼的路上,追求特异之功能法术,对个人来说风险更大。古时候老师传法,为什么要考察很长时间,就是要看你这个人在心性德行上是不是过关,在面对各种情况境遇之下,能否保持淳朴的初心。否则轻易的传授,既有可能危害社会,同时也会反过来伤害这个人。

    真正能让人在修行的路上,走得安全,走得快一些的,是“德”。

    故而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
    20 神通

    一般人受到神话传说以及小说的影响,容易把神通想象成某种基于肉身的特异能力,比如发放外气,天目透视,空间移物,甚至隐形遁相,飞天入地等等。而这种基于肉身的特异能力,在修行领域并不属于“高级”神通。比如在西游记里(西游记里面披露了很多修行的道理),孙悟空的个人特异能力最强,七十二变,火眼金睛,腾云驾雾等等,但是面对如来佛祖,其实层次差了很多,只能俯首。而如来佛祖呢,你看他并不表现这些低级神通形式,而是以其他形式显示超常能力。比如很重要一点,佛祖静坐在那,即可以知遍周天之事,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种“知” “道”的能力,而这种超常能力,要远比表现点个人特异能力要“高级”的多。佛祖还有点度人心的能力,能让人解脱顿悟。

    很多人也许觉着这些没什么“用”,但在修行领域,这些才是高级的能力。因为意味着这个人对于修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肉身形体层面,而进入了与天地万物同在,遍历天下万事万物的层次,同时也能洞晓人心之微。可谓具有了从极宏大到极微渺之事物的感知和作用的能力。而在历史之中,佛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为了取信于人,一定也是显现了他那个层次的超常能力的。绝不是如同现在的某些大师们,空谈理论,空谈心性,以盲导盲。举个六祖坛经中的例子,神秀派弟子志诚去六祖处听法会,六祖当时就知道说: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其灵机如此。当然,这种一般人事之机的感知,并非十分高。明师所能感知的远超于此,乃至可以进入对人类社会整体,以及天地大尺度运化之事的照查。
    21 天下有道

    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可见“道”,其意义并不只是对应某个人是否成仙成佛的概念,而是对应着涵盖天下万物的总的规律性的运化。

    所以说是“大道”,是说其范围涵盖至大至宏也。

    作为一个人所修,是否是大道的标准,并不是以修炼方法和途径来判断,也不是以名义上的祖师爷是谁来判断。而是要看其所修证,是否最后融汇于那个天下万物的整体的规律性的运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唯物的标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作为一般道家的说法,这个层次是为“炼虚合道”。其实世面上披露出来的修持路径,大体上还在练气还神,或练神返虚的层次上,所以对于你练的那个东西,是否能够合于“大道”,现有的修炼普及界知识还不足以给出合理判断。

    如果真的"合道“,融于那个亘古以存,衣养万物的博大存在, 你将跳脱于对自我利益和功力水平的汲汲以求,对天下大势的当前状态和未来发展,应该是清晰知道的,同时作为大道运化的一份子,你也必然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22 虚境的“禅修”

    禅修可以净化身心,陶冶情操,增益健康,亦能开启本源之智慧,感应修行之神奇。一般的禅修,往往是去寺庙中静坐数日,虽可获得片刻之安静,然而须臾又归世俗喧嚣,道基不稳,净心难觅。且若无明师正法之引导加持,所谓禅修,亦成枯坐,难有效验。其实呢,虚空之中没有距离。高水平的修行明师也可以在虚境传法,进行修行的教学。对于参加者来说,也不必非要等放假,居于家中亦可有修行之效。而这种虚境之中 ,通过和明师的场连接,身心受到净化和陶冶,不良信息得到顺化与协调,增益人体健康,涵养性命本源,还可感受诸多修行玄妙之处,如人饮水。此为物理之作用,非迷信之妄传,真实不虚也。

    23 做聪明的好人

    若还没有条件修行,那就做个聪明的好人吧。做个善良的人,做个好人,有时也并非易事,甚至要付出代价。一方面你要面对世俗物欲的诱惑,被滚滚红尘所裹挟;另外你周围的环境、人事也会给你保持善良制造困难。所以做好人还要“聪明”一点,既要懂得放弃和舍弃,做减法,也还要懂得方法巧妙的保护自己。
    24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此句何解?从修炼的角度来说,较高层次的修行锻炼,其身外均有比较有序的气机排布,此身外气场有序排布具有对人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外界的干预能力等等。当然,如果位臻圣人,其身外炁场更与广大时空区域相融相通,身上承担的事情更多,调控影响范围更大,此即为辎重之义。记不记得唐僧取经,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等随身保护,实际就是身外那套气场物质分宫分位,凝而成相的排列分布态的一种隐喻。所以所谓的辎重是指这个,并不是说圣人走到哪都带着粮草器械车辆。因此道德经这章后面接着写,“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就是说已经修至于圣人之位,身上担负着广大时空区域的很多事情,可以说是万乘之主了,不可再以身轻于天下,轻率燥动,更不能以这个肉身再去轻举妄动等。
    25 即死即活

    大家都知道王重阳是自称“活死人”的,什么叫“活死人”?就是你说我活着,我已经死了;你说我死了呢,我这还活着。实际上是一种“即死即活”态。就像曾经有同修在静定之中,进入到那么一种状态,突然发现口鼻呼吸消失了,一摸脉搏,连脉搏都摸不着了,你说这人活着还是死了?当然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了普通状态,没有一直保持。但这种“即死即活”的状态呢,在修行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一旦你的修炼能够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可想而知,你对于生命的调控,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你既然可以“即死即活”,那“生”和“死”对你而言已经不是一个界限,或者套用一句老话来说,叫“我命由我不由天”。高层次的修炼,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就在跟你玩这个“不生不灭”“即死即活”,玩这种“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的边界状态、极致状态,你迈进门来,你固然错了,你退出去,你又错了。很难言传,只可意会。
    26 有“我”与无“我”

    “我”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以手执戈之相,手里拿着兵器。所以执着于“我”相,必有争斗,防卫,隔绝,局限,排他等种种情状,难以避开。不谈修行,仅从我们普通的生活来看,执着于“我”相,过于强调自我,自己当然并不会开心,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而舍弃“我”相呢,汉语也对应一个字“舒”,“舍”“予”(予,自我)也。内在的涵义是当你能放下自我,舍我之相的时候,则能够实现一种舒展的,舒适的状态。因为放下那个狭隘的我的局限了,自己的心胸就能够扩展开来,心性上更加舒展,包容,也更加自在,自然。
    27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翻译: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人们常常喜欢“有之为利”,而老子用了这样一些现实的比喻,来说明“无之为用”。于参修而言,实为妙理。须知,填有填实之处,无有腾挪余地,虽有利然亦有限,而空无之处,乃生妙用。

    于修心而言,唯当你的心空了,方可生智慧。


    28 医道之源

    医道之源,和古道家内修之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更深入的来说呢,是古道家参究天人之学的过程中,具体应用于人身诊疗(此其小者)乃至协调天地人三才演化(此其大者)的实践。可以说,若无人身内修实证,便无医道的神妙疗效,中医医理亦只能流于外相皮毛。

    如扁鹊从学于长桑君故事,并非神异传说,而是古医道的真实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隐或显。其中多少逸士高人,显则度济天下,隐则参究人天。而师门以古道家之修行心法普传,数年来从学者各有真切体证,无论从涵养人体正气,增益性命本源,强身健体,开智发慧,乃至身外炁场排布有序化,协调顺化命途之机等,皆颇有实效。其中,另领古医道一脉,基于问道修行之实证实参,从人身经脉,身内身外实虚物质组态,以及天地自然环境,实虚两相时空物质周流运化(五运六气)之角度,披露黄帝内经之真意。对学者领悟医道本源和精髓,提高中医治疗实效极有裨益。

    中华古医道,博大精深,这次疫情之中,中医中药的疗效表现优异,见诸报端,未来中医中药之复兴,亦指日可待。希望中医中药能够真正发展起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世界。




    29 老子发现了什么?

    老子,究竟发现了什么?我们不妨直接从下面这段老子自己的话来体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二十五章)

    老子发现时空当中有那么一种存在,先天地而生,衣养万物, 周流不息。他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起个名字叫道。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一个理论概念,或者道路、路径之类的,而是时空之中的客观存在。

    30 梦境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里睡觉,梦见一个巨大的金人从西方飞过来,在寝宫里飞绕,第二天,汉明帝将这件怪事告诉给了文武百官。大臣傅毅说:这是西方信奉的神,叫佛,就像陛下所梦到的那样,是吉兆。汉明帝于是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才有了印度高僧白马驮经,佛教从此传入中国。

    在修行领域,奇异的梦境,往往是一种高阶信息的传递和作用,投射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以梦境的形式浮现。

    这个东西很震撼。比如有极少数学佛的人,接触了佛经或者去了某个寺庙之后,突然就梦到菩萨,佛金身相等等,从而立刻产生实信,就此走向学佛的道路。道家修持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起从学古道家修行的同修,也经常有梦境的感知。其实,从修炼的角度,武林门踢你一脚,给你踢个跟头,或者说气功给你发点气,让你感觉哪块热乎一下啊,这属于质量、动量型的低阶物理宗量的作用,从水平来说,还比较粗浅。而让你以梦境的形式感受到某种信息,则属于某种高阶物理宗量的作用,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功修领域才能做的事情。

    当然,并非所有梦境都是这种高阶信息的接受。实际上大部分仍然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常俗梦境;也有一部分则属于自性妄念的某种幻化成梦,如果是理智而清醒的人,应该能够分辨这里面的区别,但也不乏有人,以自性幻化之梦境为真,从此走向迷信,甚至疯癫的道路上去了,可叹可悲。



    31 来,一起修炼吧!

    修炼一种自具圆融的满足,一种放下物累的潇洒,一种复返婴孩的纯朴,一种身心澄澈的净化,一种命途顺随的安然,一种身心康朗的方法,一种天人相应的玄妙,一种融入无涯的豁达。
    32 虚境的“禅修”

    禅修可以净化身心,陶冶情操,增益健康,也能开启本源之智慧,感应修行之神奇,探究时空之玄妙。繁忙喧嚣的现代都市之中,很多人对禅修感兴趣,希望在山林的幽静之中,回归清净的本心。一般的禅修,往往是要去寺庙中静坐数日,虽可获得片刻之安静,然而须臾又归世俗喧嚣,道基并不稳固,净心亦难守持。更何况,若禅修过程中并无明师正法之引导加持,所谓禅修,亦成枯坐,难有效验。而师门的传承,宗古道家天人一之学,可以于“虚境”中引带加持心法,习学者在家也可以时时有所感受,无须放下工作暂离尘世。学习期间,身心沐浴于师门心法陶冶净化之下,自可增益人体健康,涵养性命本源,觉有生命充满能量,焕然一新之感。亦能感受诸多修行玄妙之处,如气脉、功景、梦境之奇妙感知等,如人饮水。此为高维空间之真实物理作用,非迷信之妄传。因弱化了形体动作之苦修,而以心法涵养为主,故而十分适合现代人参学。期有虚心诚意以求师,德行良好者加入。
    “禅”者,示单也。明示规律简单性的一面。而道之规律,含简单、周流,通变之性,非止简单一义,学者不可不知。
    33 女性如何修行?

    虽然一直以来男性修行者的比较多,但也从来不乏优秀聪慧的女性,发自内心的对修行感兴趣,想要步入真修之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然而呢,又有很多流传的观念说法限制了女性的修行,比如认为女性修行慧根不如男性,女性要转男身才可以真正修成等等。在修行门派的选择上,不少女性也为之困惑。欲学丹道之法,又恐有斩赤龙之相;欲学藏密之途,又听闻可能需要与上师“双修”;欲修中土佛家,被告诉女身成不了佛。难道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也要在修持界重演?
    修行万流归宗之处,乃宗一无形无相,从这个道理上讲,原本男女修行不应该有差别,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有差别,是因为很多修行宗派在功法设计上,并非立位于无相之相,而是立位于有相之路,既然有所相,自然亦有所障。
    从我所从学的古道家修法来看,其本立位于虚空无为之境,所以并不存在女子修行的障碍。比如,功法不走实丹之途,所以女性并无斩赤龙等肉身反应,而走“虚丹”之途,直入先天门户,避免了修行上的弯路。从同修的情况上来看,相反的,反而是女性学员进步的更快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我觉着有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女性心理性格上往往要比男性更坚韧,有韧劲有耐心一些;从生理上来说,因要生育后代故而身上携带先天物质往往比男性为多,更容易与先天之境相沟通体证。
    更深一步的原因,老子所言之“大道”,原本就有“贵柔守雌”的基本特性,所以女性更容易勾通于大道无形,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大道 '贵柔守雌",女性修行有自身的优势!
    34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老子说,"道"啊,是万物之奥,是善人之宝,而不善人也赖以得到保全。

    古人立天子,置三公,虽然可以享用手执拱璧而先驱驷马的威仪,都不如进入此道的可贵。

    35 如何寻师访道?

    我感觉,寻师访道,无非“诚心”, “虚心” 二词。能诚心,明师看你心诚,知道这个东西的珍贵,能够诚笃以修,才能教你;能虚心,不是高傲自满,自以为是之人,才能听从老师的教导,现代的话说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道家常以水譬喻,水是从高向低流的,处卑下之地,老师的法才能到你那。法者,水去也。

    有了“诚心"和"虚心”,那怕资质差点,慧根差点,老师可能也愿意教,因为你还可以塑造,教不了大成,也可以小成,学成了也不会不尊重老师,甚至欺师灭祖什么的。没有诚心,和虚心,即使你自认为你资质挺好,也不会有老师,上赶着来教你,学这个东西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真传之法是个好东西,但也会因此要舍弃和放下世俗的不少东西,因为一旦沉迷进去,其实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世俗中博取什么的。看《逝去的武林》,有些练形意拳的,炼进去了,也迷进去了,最后是功夫练出来了,但是生活也一塌糊涂了,随便哪里打个更,吃口饭,一辈子过去了。

    诚心和虚心,嘴上说说容易,实际做到,心行,很难。经不起考验,架不住一个小题目来考试一下的。记得禅宗慧可求法,为法忘躯,那是多大的诚毅之力。现在别说为法忘躯,就是让人舍点钱财或者其他什么身外之物,都很难做到,现代人先给你算计算计,这玩意是不是又受骗了,真的假的,你先拿出来给我演示一下,是不是有真东西,有真东西我再学,我要付出了能不能得到我应得的东西。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是明师的话,面对这样的人,你还咋教,你只能无话可说。记得看王力平的自传说过,还有其他一些高手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在跟老师学的时候,总有那么个阶段,是傻乎乎的,不会去算计自己得失的,在完全的信任中(但其实根本没想过是不是要信任老师这回事),才学到真东西的。现代人的特点是算计太多,不如古人淳朴,恐怕也因此会失去了很多的机缘。

    任何一个明师想要教给你真东西,一定会考试考验一下你的。因为嘴上说的都好听,实际未必。必然会设置各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困难,来多次的考验你那颗心的反应。很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次小考验时就没有通过。特别要注意的是,明师考验人,往往用逆不用顺,不会顺顺当当的就送大礼包给你,总会给你一个别别楞楞的东西,看你怎么接,就像黄石公考验张良,你是张良,你会捡起桥底下丢的那双鞋吗。
    36 几道之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

    道家常以水譬喻,因水善利万物,又处卑地,故而几(接近)于道。

    修行之途,虽然门派众多,炼法不一,然而百川汇海,万流归宗,最终都归于几道之修。说几道,而不说证道、悟道、合道,实在是因为学海无涯,道亦无止境。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尔。。。
    37 有德司契

    有德司契,这是老子的原话。就是说当圣人行有德之事的时候,是需要采取某种契约的形式。道家讲度化众生,但是并不主张无缘无故的对一个人好。也就是说圣人也好,真人也好,当你要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为天下人做一些有益处的事情的时候,是不可以悖道而行的,也要符合“司契”的规律,否则作为度化之师自己也会承担因果。所以为什么古修行心法在面向世人普传的时候,是一定要收取学费的呢。天道规律对个人就是这样,是舍得平衡,而非一味无原则的给予。功法会给人一些十分有益的物质和信息的协调,你愿意求得功修的进步,功力的提高也好,你愿意求个人的身体健康,命途的平安顺随,乃至世俗占位的提升也好,在你对应付出的限度内,会给从学者一个很好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能明奉献天下之理,愿意走认知宇宙奥秘的问道之路,就此走上较高层次的功修锻炼当然好。若你尚不愿放下世俗种种,你所获得的那份健康,平安和顺随,也尽对的起你的付出了。19年以后的世界,对应着某种转折,在危机之中,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即使对普通人来说,有个护佑之地,有人管你,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38 天人之学

    自古以来,道家修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虽然老子说“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但以天之宏,以人之微,人天怎样才能合一?天人合一之后,究竟又能做些什么?天道和人的关系是怎样?人又能以怎样的形式参与天道的演化?这些天人之秘,因为所涉及的修持层次过高,而且古来真正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又极为稀少,使得天人之学真正的内涵,在普及界很少流传,人们只能从类似女娲补天之类的神话流传之中,略略猜测一些其中的奥秘。
    而师门的传承,宗古道家天人一之学,根当前大道之演运,秉正本清源之义,恰好披露了古天人之学真正的奥义。原来人之修持,绝不仅仅是为自身小我的健康长寿或者功能法术,而是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法规律之中,占有协调天地人三才演化的特殊位置。而基于天人本一的修持体系,因其占位较高,对于从学者而言,属于一套系统且安全的修持方法,且在心法涵养陶冶之下进境颇快,收益良多。
    39 心法

    在正式的修炼领域,老师带学生,除了形体动作呼吸等外在形式上的传授,都存在有由老师到学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这是内在的、本质上的东西,即心法。当然具体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比如佛家也有心印,加持等等说法。普通的功法,传递那个东西往往比较单一,或者弄个什么东西在你身上某个位置,你去炼去。而高层次功修心法,是全面和系统的。从师门古修行心法来看,老师给你带的那个东西,是全身心的,整体性的,包含先、后天真炁以及多重物质组态的有序化分布和运行的机制,整到你身上。然后你在这个东西的涵养,陶冶和净化之下,可以自然而然的,实现身心的健朗清净、固本还元,并按照心法内涵信息的路径设定,逐步的完成功修的不断进阶。
    40 道之为物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道德经21章

    “道之为物”这一章,在道德经中有很独特的地位,是极少数的老子描述自己实证体验的话。在这个段落中,老子真确的描述了自己对道的体证。说“道之为物”,就是说呢,道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啊,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至于象,物,精,信究竟是什么,这个不太好说,总之呢,是一些非实体型的物质存在,但是从老子的真实感受上来说,却感知到里面有丰富的存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信息。正因为老子体证到了这个道的存在,所以才可以知“众甫之然”,就是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究竟是咋样的,靠什么知道的,老子说的很有底气,“以此”,就是靠体证“道”知道的。所以这里面其实也说明了“道”的一个特性,就是道之中,自然包含着宇宙万物的一切信息,故而老子可以说,不出户,知天下;也可以说,以此。
    41 是否需要苦行?

    世俗往往有个潜意识的心理倾向,认为苦行苦修甚至看起来很惨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其实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成道前,最早想靠苦修得道,最后身体都受伤害了,还是不行,恢复正常的饮食补给,身体健康后才在菩提树下证道。

    真正的修行人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苦行,是否出家,或者是否有一个宗教界响亮的名头,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标准在于是否得道、证道,是否与无形大道有了融合和沟通,或者已经在明师正法指导下,正在沿着这条问道之路在前进着。

    有些人确实在苦修,但是翻过来说,可能说明这些人已经没有真正的明师正法引导,只能靠顽强的个人意志,十二分的诚心毅力,试图沟通那个失传了的无为法,或者佛家叫正法眼藏的那个东西。
    42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句话是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以其无心,无情,方能承载众生,千万年迎来送往。而修行的人追求的是人天合一,可有凡俗之情乎?

    此为老子“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一义。
    43 打坐中的炁正神清

    在打坐中,大家往往更关注坐的姿势对不对,坐的时间有多长,要不要有意念等等,但往往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就是你那个身外炁场,是不是处在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炁正),如果炁不正,那你必定不能静下来,不能神气清朗,而处于一个心念杂乱的状态。

    而炁正和神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炁不正,那你不管形体动作怎么去坐,神不可能清。反过来,你神不清,你的炁也不会正。这很类似于唯物辩证法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影响物质的说法。

    怎样去实现一种炁正的状态,或者说实现一种稳定有序的气场分布呢,从师门古道法的传承来看,需要明师以心法引带,将那个有序化的真炁运化机制,整到你的身上,使得你从身外物质场,先实现一种有序化的排布,然后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再给你讲如何从化心性,让你的心性水平逐渐提高,从而行成一个物质与意识的良性的促进。

    而单纯的观心念,或者意守等等,虽然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会慢的多,有很多人修了很久,也没什么效果,慢慢也就疲惫而放弃了。因为你想完全通过心性意识的作用,去改变那个物质组态,其实是很难的。
    44 顺其自然

    很多人都说,修行当顺其自然。但自然是什么?老子说:道法自然。如果说“顺其自然”是一个修行的要诀,那么这句话要说明的显然也是“顺道而行”的意思,也即沿着合乎于规律的道路去修。而不是顺着自己的人的欲求,世俗追求去修的意思。
    相反,修炼中有一句名言“顺则凡,逆则仙”,是说,如果你行顺达之途,沿着世俗所共同追求的道路,顺随而下,必然最后是向凡途去了的。
    45 应时而变

    作 在修行界的历史上,真东西往往应时而出,而功成则隐。其表现形式,将会以一种被当前规律所允许的,同时适合当前人心度化的形式而出现。假设释迦牟尼或者达摩在现在出来普传,他们是否还会简单的重复几百上千年前说过的同样的话?实际上他们会说一些适合当代人科学、文化知识背景,同时本质上又和佛法真谛一致的话。这是修持领域的“与时俱进”。对于某一个想要修行问道寻师求法的人来说,一方面要读一些经典,从修炼的古源头处理解和认知一些东西,同时又不能泥古不化,刻舟求剑,需要有一颗敏锐而容纳的心,去发现那些不是简单复述古人的话,但是所言又暗合古修行之意的真师。因为只有掌握了真髓的人,才可能应时应世而变。
    46 修行中的“见”

    达摩说,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才是问道。可见,有所见”,是修行程途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然而,在“见”这件事上,往往会有一些心态,限制了我们修行和认知的进步。

    一个心态呢,往往是普通人的心态,就是认可“眼见为实”。我眼睛能看到的,就认为是真实的,如果眼睛看不到呢,就认为是虚妄的东西。但是呢,现代科学我们都已经知道,电磁场的存在,并非我们肉眼可见,然而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电视、手机之中。而在功修之中,更会“见”到,或者说“感知”到一些普通人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这些东西是真是幻?它们的科学解释是什么?这些更深入的命题留待以后再说,但是首先的一点,是我们不要预先的就否定这些的存在,因为这并不是唯物主义的认知方法,而恰恰是基于偏见的主观主义的方法。

    另一种心态呢,存在于具有一定修持基础或者先天修行素质的人之中。他们往往可以见到一些常人所不能见到的事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比常人更深入。然而同时也需要避免的一种心态是“以见为见”,就是认为自己所看到的这些,就是世界的全部了,这样往往会陷入另一种狭隘和偏见。功修有一句话叫“人所见是,天所见非。” 粗浅的含义呢,就是你这个修持的人,你所能证见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变化的、非常复杂的事物的一个小的侧面;而天所见到的那个整体的全貌,则远远超出人之所见。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其实应该能够明了,自己所见的那一点,相对于大道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都不到。后面的路还远着了。

    更多的情况呢,是因有所见而自矜自傲, 因为觉得自己所见高于常人,不免心理有自傲自满的状态。当然我们知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这种可能是深深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自傲自高态,极大的阻碍了修持者的进步。道如流水,是往卑下之地流去的,你那个心自满自高了,也即不会再有东西流入。

    事实上,当你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还看不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往往还能够保持谦虚,一旦你感知了很多的虚物质存在态,很多人就不免心里自喜自得起来。但,是不是你能见到什么东西的人,一定在功修层次上超过见不到什么的人?这个还真不一定。过去气功热的时候就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小周天之后开了天目了,能看人五脏六腑疾病所在,但是这些人治病往往并不好使,而一些佛法身修持层次的人,自己看不到什么,但是给人治病解决问题却能手到病除。所以功修层次的差异,是有严格的分别,是一个人整体的功力水平,心性功德所约定,并不能够简单的用是否有所“见”来判定。
    47 照抚先天之性灵

    人的性灵流落于世间,任由自我妄念和业缘的牵引,如戎马生之于郊,如野草暴之于野,无雨露之滋润,亦无人看管照顾,亦不得不承受后天外在环境的压迫和伤害,用红楼梦的话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而时间匆匆而逝,终不免于枯落。命终之时,再入轮回流转,如一叶扁舟,始终飘荡于汹涌波涛之上,依然无依无靠而又颠沛流离,何时为了期?师门古道家正宗心法之传,净化身心,涵养本源,顺化后天之命途,照抚先天之灵性。于此旦夕祸福之世,有所护佑也。 并无拜师入教之礼,亦无艰苦形体锻炼,适合现代人学习。 一灵不泯者,缘之而来可也。
    48 本源之道

    孔子得礼义人伦之道,司马懿得兵战权谋之道,王阳明得知行合一之道,马克思得历史唯物之道,这些古今圣贤对人类社会某一个侧面的规律,都有所领悟。
    然而老子道德经最初所定义的,那个周流不息、衣养万物的道,则和上述有所不同,乃是宇宙之本源,万物之规律,容天下之至有,藏自然之奥秘。严格来说,证悟此道,方可称为悟道之人,如古之伏羲,老子,释迦牟尼,达摩等,皆可称证道之大宗师。
    如何成为得道之人?靠自修自悟,闭门造车,何其难哉?须先寻明师真法。

    49 非相

    金刚经里面有很多这种句式“佛说。。。即非。。。是名。。。”

    比如“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等等。很多人会觉着这种表达很费解,或者理解成佛祖是不是在这里玩一种逻辑上的思辨。其实,这是佛祖在某种客观的观察或者叫证鉴下,对事物给出的一种真切的描述。

    举一个不太恰当,但是有点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一个手机放在你面前,常人的肉眼只能看到这个手机的实体相,这是在你看来的手机相,但是如果有一个电磁场的探测成像仪器,就会看到手机周围的电磁场分布的相,这个相就比较复杂,不同频率下看还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同时看到了手机的实体相,以及不同频率下手机的电磁场的相,其实这都是手机的真实,于是他就说,手机,即非手机,是名手机。

    当然,如果以人身来举例,因为人身物质组态以及场分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那就更难有一个确定的相来描述。其实,按照老子的说法,万物负阴而抱阳,对于万事万物的存在,我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个肉眼可见的实体相(阴),而对于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虚物质相、场态分布(阳),我们往往缺少客观的观察。

    当然,佛祖等悟道者,从他们眼底里看来,物体的真实存在相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甚至在某一个时空维度来看,本质上是虚无的。佛祖实在是难以描述这种状态,只好用一个逻辑上貌似荒唐的话来说明。就是说(你们看到的)这个物体啊,本非这个物体,只是为了指代他,就名为这个物体吧。

    这个“非”字,含义隽永,并非简单的“不是”的意思。既有对人之所见狭隘性的否定的意思,也有对物质存在丰富性的展现的意思,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深意,还有对众生法相本来虚无的说明的意思,还有很多其他的深意,可以给大家在修行程途中思索。

    修行问道,要注意“参非”。
    50 人体自身功能的外化

    人,作为万灵之灵,原本具有很多神奇的自身能力,比如一般功修界流传的遥感遥测,透视显微,乃至于轻功提纵,日行八百等等。随着人类从原本天真淳朴的自然状态,逐渐受到后天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先天本具之能,逐渐散失。虽然有少数精进于修炼的人,尚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一些神奇的自身能力,但绝大多数的人逐渐变为“肉眼凡胎”。
    与此相对应的是呢,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对外在物质环境改造的能力突飞猛进。从某个角度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人体自身功能的外化。比如人原本具有远距离信息感知的能力,而现在人手一台的手机,就可以方便的实现地球各地的信息传送和感知;又比如人可以具备用天目或法眼看一下他人的五脏六腑,从而诊治疾病的能力,现在的X光,核磁共振技术等等,也可以较好的实现这个效果;而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更使得原本可以日行八百的轻功才能做到的,成为广大人民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大面积的、同时也是很方便的将原本只有少数人通过精进修炼才具有的能力,物质化的实现,从而降低了门槛,实现一种全民的福利。
    但对于修行问道的人来说,修身练己,返本归真,恢复自身原本可能具有的先天能力,却殊为可贵。其实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人身功能的外化,尚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就是说能够外化的,只是初级的、针对实体物质一部分能力。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功修状态和功能,比如对于时空维度的突破,对于虚物质以及场态物质的调控,乃至对于天道规律的某种预测和推演,现代科技还难以达到,甚至理论研究也还尚未触及。而深入到这个层次的功修锻炼者,也远远超过了一般科学家的研究范畴,属于人类整体的“先行者”。曾有一位同修,在定中进入到某种状态,觉天地顿开,遨游宇宙,星系之遥好似瞬时可至,心中欲观之星座,易如反掌。乃慨叹,富豪不过观光地球,而今环顾苍穹,意达寰宇,粪土当今万户侯,虽为功修舍弃了世俗一些外物,己身处尘世之碌碌,但此生参修此古法,值得也。







    51 成为高级生命形式

    修行,究竟有什么意义?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有为健康长寿者,有为心性修养者,有为探索奥秘者, 有为寻找本源者,有为救度众生者,有为证悟道玄者。

    我想,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修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让自己成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当你在修行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虽然你表面上与众人好像差别不大,但不知不觉间,你已经成为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当你身上气机环转身心康朗的时候,当你自性光明朗照的时候,当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感知到其他维度乃至过去未来无穷奥秘的时候,当你观遥远星系,三千世界如家常便饭的时候,你已经是一种区别于人的更高级生命形式。为什么佛家要起一个“佛”的名字呢,就是走到那样一个状态,其实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当然佛没说自己不是人,换了一种说法叫人的不是(人弗)。

    更高级的生命形式重要的一点还体现在对于生命轮回的超越上。普通人都在时空中,不停的轮替,按照佛家的轮回之说(暂借此说,尚有他论),你需要做的比较好,才可以轮回中一直作人。一碗孟婆汤,忘却了这一辈子你已经厌倦了的酒色财气,生老病死,下辈子再重新来一遍。为什么叫“奈何桥”,是说此无可奈何之路,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更成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则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能力,解脱此世世代代无意义的生死轮回,就算不能当世解脱,起码也可以商榷商榷,给下一段旅途一个更好的生命起点。之前的帖子(No.47)曾说古道家之心法,照抚先天之性灵,即是说在此生命轮替之中,提供了一个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
    @u_110270722 2020-05-25 13:46:44
    先生你说的这些很有道理,我非常认同,可否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
    你可以转发地址链接,但请不要转发原文,因为我在别处也有发部分文章,会造成混淆。

    52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一切修持初始,都以“清净”二字为要。然而人于尘世之中,眼观纷呈万象,身囿七情六欲,则不免易为外物所惑,妄念频生,难以清净。故佛家有戒律之规范,五戒十善等等颇为详细。老子道德经则大家风范,只一句“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言初始摄心之要诀。知道人类意志不坚定,很容易被带跑,那就别去看那些能够诱惑你的东西吧!
    53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在修行中往往有些人容易理解为顺其自然的含义,而这个顺其自然,又想当然的认为是顺应你自己当前的状态,任其发展,随波逐流,显然是不对的,这不过是自以为然而已。

    “道法自然”这个词,源自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含义很深,是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描述。法,这里面有法则,取法的含义。即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地和天,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那个地与天(大气层)。实际上,地是指我们人类存身的这个实物质世界为地,而天是与实物质世界对应的那个虚物质世界。和我们存身的实物质世界一样,虚物质世界里面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存在和极为复杂的物质运动。很多神话传说与功修玄异,实际上描述的并不是实物质世界里面的事情,而是在描述着虚物质世界的事物。当然,由于两个世界的基底维度不同,从我们这个实物质世界看去,那个虚物质世界的很多东西是虚幻的,非实的存在。

    道,本为虚无,又蕴含至有,衣养万物而又周流不息,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运化。故而说,天法道。然而,道即为终极的规律,他没有再取法的对象,故而只能说道法自然,即道以一种自在自然的方式,自我运作着而已。

    所以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一般所说的顺其自然的含义。你只有修行达到了合于大道,清净无为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显然这是一个极高的修炼目标了。
    54 无为

    “无为”显然不是普通人理解的什么也不做的意思。

    实际上“无为”是一种很高深的,只有合道之人才可以实现的,特殊的生命修持状态。“无为”这两个字是一个整体的词,不能简单拆开来解读成“无所作为”。道德经里有几处是这样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为无为,事无事”(63章),古人用字是很考究的,为什么要说“为”"无为”?内里的涵义也就是说呢,“无为”这件事,是需要去做才能实现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从修持的基本原理来看,“无为”需要达到古道家所说“天人合一”状态下才能实现。只有当修持者与天道相合一,他的身外炁场与宇宙整体运化规律(即道)相融,这时候,表面上他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的坐在那儿,但实际上,他身上的物质运化,已经同时参与了天道整体规律的运化,遍历了宇宙一切万物的变动,所以才说“无不为”。

    所以道德经说“无为无不为”,并不是玩逻辑概念,只是修持者达到“天人合一”状态下的客观描述。
    55 破常俗之理

    道,本非"入世之道”。修真问道之路,本来也是追求一种世俗之外的好。故而,不可以常俗之心应对,不可以常俗之理思量。

    如得失计较,猜疑非诚之心,自然会阻挡你见真师得正法之路,而一些诸如得财则喜,升迁则乐之俗理,亦会影响你在修行之路上的前行。常俗之理比比皆是,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修者之心。修持者往往落于其圈套中而不自知。

    欲求真修者,当破常俗之理。



    56 了生死

    佛家常说要“了生死大事”,道家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说法。

    对修炼的人来说,抛开求道悟道的追求,对个体的生命而言,“了生死”的确可以称之为修行程途中重要的里程碑。

    这里的“了”,有明了的含义,也有了却的含义。首先,是明白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情了,性灵和肉身分开是怎样的;进一步的,自己知道自己何时离开这个人世,也知道离开这个人世之后,自己的性灵又将去向哪里;更进一步,能够实现肉身生死的自主控制,想死就死,不想死可以继续赖着不走。

    很多人会觉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不想死就可以不死的能力,那他一定会长久的驻留人间,而我们现在没有发现这样的人,证明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其实这有点像那个小故事——普通百姓猜测皇宫里的皇上肯定天天吃炸果子。真的具备了生死能力的人,修持水平极高,他的经历和见识(不止是在这个时空里面)必然与常人不同,他也一定知道还有比人间更好的去处,或者说更适合自己的时空,同时呢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自主地选择去哪里的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呆在这个尘世?至于人家到底去了哪里,你不用问,人家也不会说,总之从此黄鹤一去不回头。

    了生死,意味着对自我本源的深刻认知。所谓“不了生死,如丧考妣”,不到这一步,就永远还是个迷途不知道返家的孩子。

    从个人修行来讲,很多人非常在意肉身的感受,比如小周天通没通阿,天目啥时候能开阿,或者按照某种锻炼步骤,非常关注自己的内景和外景,我那个丹啥样啊,又看到什么了阿,也有极少数修到元神出关或者阳神离体的人,虽然可以欣欣然于自己的修炼,但对于“生死大事”,仍然感到迷茫,或者说心里其实是没底的。

    这样说起来呢,其实修炼的确还有很多的未尽课题,需要去不断修炼和参研,似乎也不应该停止了我们修行的脚步。
    57 契机

    师门所普传,是一个适合于现代人的古道家修持之正宗心法。弱化了形体动作之苦修,而以师门引带加持心法,涵养学员身心为主,以心性功德为首重。 对强身健体,开智发慧,净化身心,增益命源,及至调未发之疾,避已存之灾,顺化命途不良信息,极有裨益。 更于通幽参玄,几道合真,探自然之奥,究天人之秘,自有不世之功。
    58 壁垒森严

    普通人的心,壁垒森严。对外界往往潜意识中有抵抗和疑虑,特别是成年之后,人往往感叹说成年之后不容易结交真心朋友了,其实是自己将自己的内心封闭了,不对外开放了,这固然可能是由于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甚至伤害所导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更冷漠的世界。你看那个小孩子,就没有这个问题,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很快就可以聊得起来,开心的玩起来,即使一时有了小别扭,吵过,哭了鼻子之后,第二天也很快忘掉,又再一起蹦蹦跳跳了。因为小孩的那个心,相比于成人,更加单纯,对外界也更开放,更纯真一些。

    一旦将你的心封闭起来,就有壁垒森严,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也就很难度化。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各家正途修持都在试图度化世人,使得人心向善,但为什么却很难实现很好的效果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之所谓防范,戒备,壁垒森严,那个要度化你的信息它进不去,被挡在外面了。所以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这个人知道修行的好处,想要走真正的完善自己之路,而一方面当你试图去讲些什么,去往修行正途度化这个人的时候,他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对这个信息的抵抗,怀疑,或者排斥。我琢磨,这里面既有,习惯性的保守自己心里固有的那些观念、习惯、欲求的心理,也有怕自己受到某种外界陌生的伤害的心理,总之,他可以一方面对你这个东西极为感兴趣,一方面最终却会选择默默的走开。

    呜呼,天下无度,唯其自度。不免心中悲哀。
    59 提调

    修行之路,不那么简单,并不是只需要清净自心就可以。实际上,要想不断地向上走,需要很多极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比如说要有毅力,要能坚持;格局要大,不能狭隘;秉持大公,不能自私;还要勇敢,敢于放下和舍弃,敢于拥抱和探索未知,敢于和打扰你修行的因素说不;要厚重,能够负重行远;。。。。。等等,等等。

    所以为什么古来修炼之路,当老师的甚至要特意的给学生制造很多困难、磨练呢?就是要在这一切磨炼之中,锻炼你的意志和精神,提调你自性里那些优秀的品质,从而让你日臻完善,当你拥有一切修行的优秀品质的时候,也就会很自然的走到那扇门口。。。。

    60 修行要不要了却尘缘?

    近日读全真教的诗集资料,看王重阳度化马钰夫妇的时候,“分梨(离)十化”,不管怎样,先把人家夫妻鼓弄离散了,脱离尘缘开始修行,马钰虽然喜好修道,但一开始也挺纠结,马钰的夫妻感情不错,家庭条件也挺好的,当地属于富家翁。好像犹豫了有大概一年的时间,然后终于和妻子分开了,而且舍弃家业财产,了然一身毫无牵挂来修道。那时候全真道的修行是要乞讨化缘的,马钰舍弃家业原本立誓再也不回故乡的,但王重阳偏偏让马钰回到家乡去乞讨,马钰抹不开脸面,毕竟曾经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求老师能否允许去别的地方化缘乞讨,王重阳大怒,还打了马钰一顿。修行之道有乖于常情,于此可见一斑。当然最后马钰修行有成,成为了王重阳的得意门徒,其妻孙不二最后也脱离尘缘并且加入了全真七子的队伍。

    佛家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专职修持先得“出家”。可见,但凡是专业的修持,大体上都对从学者提出了脱离尘缘家累的要求。

    对于现代人来说,说为了修行就放弃家庭,放弃工作,是很难做到的。一些气功的、丹道的、或者佛家的修持也没有要求普通人脱离尘缘。但是呢,如果你严格的按照修炼的步骤进行,并且逐渐深入的话,比如你一天打坐2-3个小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性的一种清净的,空无的状态,你会发现,虽然形式上,你没有脱离工作,脱离家庭,但从心底里,从实际的身心状态上,你已经逐渐远离了工作单位的人情是非,也远离了家庭恩爱,和世俗距离越来越大。而你的修持假如最后真的达到了万流归宗的境界,那种无形无相,寂灭无心的状态,那么到那个境地,即使你形式上没有了脱尘缘,你的心里必然也是了无牵挂的。而实际上到了那个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谓祖师,或者道家所谓真人了,必然也已经独立于尘缘之外了。

    所以呢一般来说,如果专心立志于修炼问道,那么像马钰那样离家修炼,肯定是进步很快的,但是这种很难为现代人所接受。如果不离家修炼,那么修炼速度会放缓,甚至到了一定高度就难以继续前进了。但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心逐渐的转变,对尘世生活逐渐有了厌离之心,自我走向了一条脱离尘缘的道路。不过在修行的终点上,在那个万流归宗的位置上,你肯定是万缘放下的,也即了却尘缘的。当然,以上所说的是在有明师正法教你的前提下说的,并不是说我离开家了,自己跑山洞里盲修,就一定能进步快,能成道。就我来看,有明师在家修,也比没有明师离家盲修要好得多啊。

    也有极少数例子,修得挺好的一派掌门或者传人,最后也结婚了成家了。但是人家那种,往往是在幼年开始,就专门培养,经历了极为严酷的锻炼,根基极为扎实,达到一定层次,状态稳定了之后,出于某种原因才返寻一点世缘。普通人和人家没法比。

    61 末法时代?

    作为佛家的一种流传的说法,是说现在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末法时代”。这点呢,似乎给众多的修持者心理上不免造成了一丝焦虑,一点阴影,既然已为末法,那想要修行求真问道的人出路何在?

    这里请注意呢,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佛法只是“无为法”的一种。按照金刚经的说法,是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历劫以来进入圣贤系列的参修者,研究的都是无为法,当然由于经历,途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无为法也是有差别的。

    说佛法已经进入末法时代,是指佛法在人群中传播不下去了,当然这个传播不下去,是指佛法的内涵(佛祖说正法眼藏那个东西),而不是指佛法的外形枝叶,比如我们看现在社会寺庙僧众还有很多啊,去上香叩拜的人也还在增多,佛经典籍到处都有啊,但这些和佛法作为“无为法”的真正内涵关系甚微。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佛法本身并没有消亡,其信息存在于“上层空间”之中,或者说存在于大道永恒之中,但在人群中,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真正承载和发扬了。

    原本,“无为法”的传承就很难。达摩东渡之后,费尽千辛万苦,也不过找到一个慧可,然后往下又传了几代。这种困难,既是由于传承“无为法”本身,需要那个人具有很多极优秀的品质并且还要有很好的机缘才可以,同时也由于从大道规律的角度看,其实并不允许“道”(作为老子所说“万物之奥”的存在),那么轻易的被世人所广泛掌握。

    而作为“无为法”的出世与传播,也往往具有“应时而出”的特性。在某个历史时间段,它会应天人之需而出世,而经过一些时间后,又会逐渐的退出,而隐藏起来。 其中的代表人物或者说代表门派,如古之伏羲,老聃,历史上的全真教,禅宗等等,莫不符合这样一种规律。

    按照修持界流传的说法,其实现今的年代,也是对应了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对应物欲横流人心妄乱急需淳化世风的时刻,对应传统修行文化即将要迎来复兴的时刻,而在这个时间点,势必某些高层次的东西(真正的无为法)将要出来,作为一种引领和教化。

    62 修学的态度

    很多人找不到好的修行老师,或者找到了好的修行老师但是入不了门,跟不下去,往往怪自己机缘不好。其实呢,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态度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比较严重,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缺少服从性,本心里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和约束。小学生都知道得听老师的话,不然学不好,也没有一个家长让自己的孩子顶撞小学老师的。但是到自己身上,就意识不到这一点了,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业余修行爱好者来说,你在正宗功修的道路上,还算不上一个小学生呢,因为你还处于自我盲修摸索阶段,根本还没入正经学校的门呢。有一些佛家的典籍,告诉你自性即佛,这没有错,目的在于启发你去发现真相,但很多人一旦捞着这句话,就立刻“不可一世”起来,好像自己和佛祖的修为有了某种等同性。其实你距离自性即佛的修行状态差的还非常非常远,这句话本来也并不是让人去往自高自傲的潜意识心态去发展的目的。从道家来说,所谓“顺其自然”,也是要顺从服从大道规律的自然,而绝不是顺从自我自性的妄念。

    总之,寻师也好,修行也罢,先让自己虚心下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再谈进步。

    其实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先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态度的,否则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63 只留道德,不留道法

    大家知道,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却只留下道德经,并没有留下道法。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道法之传授,需要有明师择选品性良好之人,言传身教,细加琢磨,方可有成。若传人不当,所传之功力被人用来为恶,则为师者罪莫大焉。且修道炼炁者,实为用己之生命实践,传教过程中,亦须时时看顾,以避免修炼有所行偏。故而修炼者,须有明师。常俗之人网上觅文字资料就敢自己盲修,其实是过于胆大且对自己不负责任了。
    然而毕竟留下道德五千言,目的在于引起你的兴趣,留点踪迹给后人,以为线索,引有缘者至。
    64 悟

    一般佛家修行中,往往有开悟,证悟,悟后起修等说法。悟”字拆开,本身是“心中之自我”,所以一般佛家说的开悟,证悟等等,都是和“见自心自性”这件事相关的。见自心自性,是明自性本源,但尚未进入到对宏观宇宙总体规律(即中国古人所言之“道”),宏观宇宙真相的研究。

    见自心自性,是进一步研究宏观宇宙规律(道)的基础,但古来进入这个层次的人,实在是极为稀少,寥若晨星的存在,所以你看公开的各种典籍资料,高僧开示之中,对于菩提自性,固然可以有人说得很多,但对于天地演化,星座天雀等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出来什么的。所以悟后起修,从更广阔的修行意义来说,绝不是简单的清理自性中残存的业力,不断地再“勤拂拭”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早就应该是在“本来无一物”中已经解决了的。而对于见自心自性之后的修行程途,是向着无穷的宇宙,向着总规律运化的“大道”之本源,不断求索的过程,当然这个参修过程本身也满足学海无涯的道理。从古道家的语言来说,一般称之为“道后之修”,千古之秘也。
    65 怎样明心见性?

    由于禅宗各种书籍的世俗普及,很多人把明心见性看做是一个可以轻易实现的状态,好像完全靠自己就可以实现,比如每天打打坐读读经,观心数息之类的,然后某一天哪根树枝掉下来砸自己脑袋一下,就可以一下豁然顿悟了,很多禅宗典故不都这么描述吗?
    其实呢,所谓明心见性是一个相当高的修持层次,而在达到这个层次之前,就像盖一个高楼,需要打很多的基础,一层一层的盖上去,才有可能接近那个可以一下子豁然顿悟的状态。从古道家的修行体系来看,也要修到二重心法的末期,才可以达到见自性无有时间流逝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明师正法的引领下进行系统而安全的功修锻炼则是必要的阶梯。用个通俗的比喻,你不能看别人吃第七个馒头终于饱了,就可以前六个馒头不吃,直接去吃那第七个馒头。如果这样去做了,则不免有基础不牢,空中楼阁的感觉,很多修佛的人,最后反而身体还不太好,还有各种疾病,基础的命功修持欠缺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前面也曾多次提到的是,文字典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引,在走向较高层次的修行道路上,系统的心法引领对从学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经书文字是指月之指,那心法传承则是彼岸之舟。可惜的是由于历史上无相之相的高层次心法逐渐失传等原因,现当代的修行教学,都以概念理论、形体动作、意念呼吸的指导为主,实际上是让从学者自修,真正能够并且愿意拿出来本门派真正心法进行高层次功修(无为法)普传教学的,少之又少。

    66 人生的聚散因缘

    人的一生,如同朝露,转瞬即逝。短短一生中的各种亲情,姻缘,友情,在我们看来,即便是如此的难舍,如此的留恋,但终归总会各奔他方。是天地无情吗?就像传说中那一碗孟婆汤,也许,这就是天地给众生的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放下过往,奔向新生的机会。

    67 信

    在修行、玄学等领域,往往有“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说法,乍一看,这好像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更有人甚至认为是骗人的手段,其实呢,从修行的角度,“信”,是十分基础也非常重要的。
    从物理的角度,也很好解释,作为老师对从学者的点度和教学来说,除了语言之外,本身还包含着物质(炁)和能量的传递,而如果你的心理对老师是怀疑的,甚至是排斥的,则这种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就被你部分或者全部的阻挡在外了,那么这种物质和能量对你的作用效果也就大大降低,或者一点都不存在了。抛开个人心性,资质等因素之外,对明师“信”的程度深入与否,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进境。因为你信任的深,那么你承载老师传递的功力就最“无损”,同时接受老师的指导也最“纯粹”。
    当你选择跟着一个老师学习的时候,肯定是有一定的相信的,否则也不会跟着学。但这个“信”的程度,其实也有差别,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毫无保留的,全身心的相信老师,绝大多数人,都是有限度的“信”,甚至是有选择的“信”,而这个选择的判断标准,往往是基于某种世俗观念来看是否对我自身有利,如果有利,则信,如果无利甚至有损,那就不信,甚或就say byebye了。而这种有限度的信,其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向往高层次修。因为在较高层次的功修锻炼中,往往是不讲常理的,就是你从常俗之理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行为可能是不可理喻的。比如禅宗修持里,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大棒子往你脑袋上削,叫“棒喝”。好像还记得有一个禅宗典故,一个上师为了点度一位女尼“破我相”,摸了女尼的胸,这在现在恐怕要划到性骚扰淫邪之行了。王重阳点度马钰,先让他抛家舍业,把万贯家财舍掉,把妻子儿女舍掉,出来学道,然后呢,偏偏再让马钰回到自己的家乡乞讨化缘,让人难以接受不?普通人恐怕很难接受,也很难做到的。如果不是全然相信老师,有一丝怀疑的话,早就say byebye了。

    当然,此文的目的,绝不是让大家盲目的去”信“,因为确实社会上也存在着骗子,需要大家慧眼分辨,用清净的内心去感受和判断。



    68 婴儿炼法

    在一般的道家修持之中,往往有修出阳神、元神,元婴离体等等的说法,名称或有不同,但指的大体都是在体内由真炁汇聚而成一个有灵性的存在,它携载着修持者自身的信息,并可以离开身体作用于周围空间。
    按照道家所说的“炼精化气,炼炁还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的几大阶梯性层次,修出阳神,是在炼神返虚的这个层次,接下来的修持程途呢,顾名思义,是要使所修之阳神,返还虚物质时空,从而进一步的扩展修持者的时空自由度。从修持普及界来看,修出阳神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资质中平的人大抵要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勤苦功修,才能初步达到阳神的层次。
    从师门古道家的修炼来看,是有“婴儿”之修,即在一重心法接近末尾的时候,可以修出一位“婴儿”,在功中能够看到那么一个婴孩的形象。相比较于一般丹道修持,进境会比较快,若心性过关,从学者往往可以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即可修出一位先天真炁汇聚而成的婴儿。当然前提条件是,有师门心法的引带涵养,以助功修。单纯的靠自己炼是很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达到这一层次的。(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各家心法层次不同,所修之婴儿(或称阳神,元神等)的物质构成和时空占位并不一样。)

    69 怎样才算入门?

    修道怎样才算入门?曾经以为看道德经等修炼经典可以入门, 曾经以为自己打坐站桩可以入门, 曾经以为练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可以入门, 曾经以为在网上浏览各类修炼帖子网站可以入门.
    等真的找到师门功法跟着学习, 才知道,之前的那些不过只是一些预备,一些阶梯,让你能够具有辨别明师正法的一点眼光,具备一个粗浅的问道资质,给自己一个问道的机缘,一个可能性而已。
    入门,从古道家修行来说其实有很严格的定义,得有明师真的在教你,而且并不只是口头上教你,而是真的引带心法,才算是最基本的入门。当然入门了,也只是个小学生而已,路漫漫远着了。
    70 沐浴

    道家修炼,有“沐浴”的说法。而对“沐浴”这个词有一些感受,还是入师门学习之后。之前自己练,只是在某些窍穴(比如头顶百会穴)有炁的出入感。入师门学习之后,老师说有心法引带涵养,渐渐的就感觉像是沐浴在什么东西中一样,静心一体会,就感觉身上突突的,一种轻微的,身心整体的炁机发动的感觉,如同清风拂身,天霖加临,会感觉身心得到净化,舒适爽怡,渐至于清朗空明。个人认为这种“沐浴”的感受,和普通丹书上描述的并不是一回事,而更接近“沐浴”这个词的本意,即引天地轻清之炁加临,如同沐浴在其中,身心得到净化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师门所传古道家心法,对人身鼎器的真实物理作用效果。
    71 0=∞

    从心性的锻炼上,有两条路:一个是让你灭掉此心,空心空性,如果真的心空性灭了,等于0了,所谓认知到“本来无一物”,你也就修成了;另一个呢,是行阔心之法,让你的心不断阔化,如果心量能达到接纳宇宙的一切,等于无穷大了,那你也修得差不多了。这里有一个奇诡的公式,0=无穷大,好像不合理,但其实这就是古人对那个真相的真实描述:“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72 中华古修行文化的复兴

    当今的世界,正面临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人类整体来看,物质科技力量发展的过于壮大,而同时又带来很多混乱和无序,从规律的角度,必须要通过某种精神意识方面的建设和引导,才能使得人类与地球长期和谐发展,使得人类不至于自我毁灭。而中华传统古修行文化的复兴,将会很好的起到这个作用,而且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这个时代会需要有一些真正的修持层次很高的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情。

    其实对于想要修行修炼的人来说,这个时代也是个非常好的时机,因为规律要求必须培养出一批较高层次的修行人来才行。会有真正的明师正法出世, 普传普度。机遇之好,演运之胜,千古仅见。在功修界的历史上,比如王重阳那个时候,曾经对现在这个时代有过某种预测,说会是“万朵金莲一起开”,也有说是“千佛济世”等等。

    现在应该还在积蓄力量的准备时期,再过一二十年会迎来真正的复兴。
    73 两位尊者传经为何向唐僧索要“人事”?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费尽辛苦来到西天如来处,传经之时,阿傩、伽叶两位尊者却问唐僧索要“人事”,唐僧拿不出来,于是两位尊者只传给唐僧“无字之经”。后经燃灯古佛提醒,唐僧发现经书无字,只好再返回灵山,两位尊者二次传经,仍旧向唐僧要“人事”,唐僧只好把唐王所赐紫金钵盂送给尊者,方才得授有字之经。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总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两位尊者传经要向唐僧索要“人事”?西天净土也有贪财无德之事吗?

    唐僧师徒取经,可以说处处磨难考验,甚至到了如来处,传经之时亦有考验,而这次传经的考验,却对应了唐僧修行路上的一个大关碍。

    注意禅宗六祖的话,“本来无一物”。从修行的角度,“无字之经”是要高于“有字之经”的,所以才有“真经无字”的说法,只是“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本来前面的传经过程是挺顺利的,二尊者问唐僧带没带来“人事”(俗世之事),唐僧一身无牵挂,当然没有俗世之事了,于是二尊者传了“无字真经"给唐三藏。

    很可惜的是,唐僧不识得无字真经,非得要换个有字的。于是二次传经,两位尊者当然还得按照规矩办理,问有没有”人事“,这回唐僧终于想起来自己的“人事”,扣扣索索的把唐王所赠的钵盂拿出来,二尊者一看,既然你还有俗世之事,那不能传无字真经了,只能传有字的"假经"。注意天下“唯真之物”是“唯一”的,既然“无字”那本是真,那“有字”那本自然是假。当然假经也有其作用,就是用来“糊弄”东土愚迷众生,当然这个“糊弄”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度人方式,普通人的认知方式只能接受这样。

    所以呢,从唐僧完成唐朝皇帝的使命来看,他是完成任务了,因为东土众生只能看懂有字之经,看不懂无字的,他终于把有字的经书给带回来了。但是从唐僧自我的修持来看,又是一个悲剧,本来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可以得到那本“无字真经”了,却由于自我认知水平的局限,而白白放弃了这个可以明白“本来无一物”的机会。

    以上所言只是个人解读,也未必是西游记作者的本义,权作笑谈吧。

    74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75 豫兮若冬涉川

    道德经(1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大家看到呢,真正的善为道者,在面对天地自然,面对“道”的时候,并没有像很多玄幻小说中写的或者个别修行人宣称的那样,不可一世,怼天恨地,唯我独尊。相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十分迟疑,慎重,如临深渊般的感觉。这实在是因为道之存在,极为博大,也极为幽深,作为一个得道者,虽然能够部分的感知其中玄机,但仍不得不十分谨慎,不能够妄为。而一般道家常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个体生命延长的层面说的话,而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逃脱规律(道)对于普通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得不遵守规律(道)对于修行人的限制,不可以妄作为的。

    76 修行有成的明师是怎样?

    真正的修行成就者一般走藏相之途,不会经常对外表现神通什么,更不会拿神通法术等等诱惑你来学。但如果你细心体察的话,你还是能从他的眼神,从他的神态气度当中,很容易的感受到与众不同之处,感受到那种能触动人心底的大慈大悲,无私担当,虚怀若谷。你会发现,他说出的话,语吐珠玑,栩栩如生,直透本性,并没有简单重复佛陀或者老子等圣贤的原话,但又和古圣贤的言语若合符节。有的时侯对古圣贤典籍语句,略做些解释,也能别具真义,不落窠臼。同时呢,既善言天, 也有验于人,不经意间,就将天地之奥,人情之理,略示机宜。这些言语上的特征,虽然只是外在表现,但却说明,他已了悟古圣贤的真义,也能参知天地造化之秘,能够圆融活泼的启迪和指导他人,而非鹦鹉学舌照搬经典。

    77 练功出偏(走火入魔)

    在有明师指导的情况下,修炼出偏的几率是非常非常小的,往往都是不听老师教导,且心性过于贪执所致。自修一些简单的静坐之类的话,有一定的出偏几率,但因为很多人往往也练不出来什么,修不太快,所以也到不了感觉出偏的程度。出偏几率最高的,往往是所修习功法的理法不完备,是现代人胡乱编出来,并由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传播的。从个人心性的角度,对于功能神通等的极端追求,对功中景象缺乏正确认知而产生的过度迷信,功德方面的重大缺失等等,也容易导致修炼出偏的情况。

    练功出偏很麻烦,因为但凡有所谓练功出偏,走火入魔,都往往是有一定功力水平的,练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当然这个东西是非正态存在)的人。那些什么都练不出来的人,也就不会有出偏这个问题。而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他的功力水平至少要大你一个数量级,这样才能够比较轻松的解决你的问题。功力水平和你差不多的人,一般是解决不了你的问题的。而在人群中找到功力水平那么高,同时又能够知道解决你问题的方法的人,本就不太容易,同时人家也未必愿意帮你解决问题。很多人照着网络资料,无师盲修,出了问题,又四处求援,足见你对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乎,轻率而为。从逻辑上说,你无师自修,也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没人能对你负责。

    所以建议修炼还是要寻明师指导教授为好,从头开始正宗的系统的严谨修持,这才是正路。修炼是涉及人“性”“命”的大事,很多人对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很在意认真,但对涉及自我性命的修炼,却轻易对待,觉着可以自己自学,自己研究,未免本末倒置。修炼和学数理化书本知识不一样的,是个经验学科,确实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另外也别贪图便宜,免费函授之类的要慎重,既然作为自己的人生兴趣和爱好,认真花些精力,财力,或者正式拜师修行等等的都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78 先教而后师之,未可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形名学家,曾提出“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等辩题。在《公孙龙子》迹府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说理故事。说孔传(孔子之孙)见到公孙龙子,对公孙龙子说:“我住在鲁国,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早就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我对您那套白马非马的学说不敢苟同,请您放弃这个说法,我就甘拜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子回答说:“先生的话未免违背道理,我的学问基础就在于白马非马,要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让我没有什么可教,而却要跟我学习,这未免太不妥当。况且想跟我学 是认为智慧与学识不如我吧?现在却来告诉我必须放弃‘白马非马’的主张,这是先来教人,然后再拜人为师。这种先摆出老师的姿态然后才要当人家的学生,是不行的(先教而后师之,未可)。”
    其实呢,在我们访道求师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犯这类错误。很多时候,好像是在虚心拜求老师指点,其实心里面自我认可,自以为是的理念从不打算放弃。这就从逻辑上自我阻断了自己的求学问道之路,犹叹机缘难觅。其实并非机缘难觅,只是由于自己的执见自断机缘而已。

    附:《公孙龙子 迹府》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孙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79 未来的修行教学

    未来的修行教学可能会变得更简单,更适合于现代人修炼。毕竟你让一个工作繁忙的现代人,每天打坐几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太困难了。但从历史发展大趋势来说,又确实需要一个人群普遍参与的,传统修行文化的复兴。
    所以未来的修行功法教学,可能会弱化形体动作的严酷训练,而以一种更注重心性修持的,关爱灵性的方式出现。现在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这方面的功法教学尝试。而对高层次的传功者而言,直接调集天地能量作用于人身也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唯须学 者,心性功德水平能跟得上,也就可以了。
    大道之教化,慈悲众生,自古以来,不拘一格,应时而变。对修行悟道感兴趣朋友们,也不必刻舟求剑,泥古不变,而应以更开放的视野和心胸,来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之路。

    80 算计

    常人之心,往往喜欢算计。算计自己的得失,谋划怎样才能获取得更多。红楼梦中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世上多少聪明人,参不透这句话。功名利禄算计无穷, 最后无非一抔黄土。

    很多人步入修行问道之路,也常常忘不了俗心算计,总盘算着自己付出了什么,又能得到什么?须知,“道”喜质朴纯真,不喜机巧算计。人生也就三万来天, 如果要算计, 不如算计一下还有多少时间。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81 人天交争

    人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世俗价值体系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的影响,诸如升职发财,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等等。但在走向“天人合一”的修行道路上,如果一个修行者顽固的保留你对事物的那种约定俗成的看法而不愿意改变的话,则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一种“人天交争”的状态,因为“天(道)”本身是并没有任何人为的观念,它只会按照自我的规律性不断的对人提出能够“符合于它”的心性认知和功德修为的要求。实际上,如果深入的研究佛家或道家修行体系,里面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都是颠覆常俗认知的。可以说,这种“人天交争”会一直贯穿着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而如果修持者不能够放下既有观念的束缚,则会很容易走回到原有的习惯性道路上去,从而止步于某一个修行层次上。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己之浅见拙识,本不欲示人,更无吸引众人围观跟随之意。不过冀抛砖引璞玉,希望为师门引荐贤人佳士,同修共演,不负此千古难遇之道法传世机缘也!

    因贴数已至九九,后贴则不再以知见撰文为主且不再排序,只随心录古人诗词故事等,期读者有契于心。
    述怀------马钰

    利名场上没萦牵。人我丛中绝焰烟。举意游山山岭上,兴心乐水水云边。往来飘逸孤如鹤,去住安闲静似蝉。据此逍遥能有几,从教人道活神仙

    抱一而游心于恬淡,静息而虚凝于虚无

    从来只有活人死,己死谁为受死身。

    -----此句源自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著名思想家,对佛学,道家修炼亦有深入研究)的《梦授鹧鸪天》词十首。其序云“无师之师,其唯梦乎?无梦而梦,非师而谁?”自觉“梦授余多矣!”。梦中有所玄异感知经历,其实为某种高阶信息在大脑中的投射而成梦,自古之修炼者,有此经历者不鲜见。佛教东传,白马驮经,传说亦因于汉明帝之梦神人。
    一般市面所说的丹道之修,常常说到通周天、结丹等修炼步骤,其修炼重点,更关注于这个肉身之上,所开发的超常功能,也往往是基于肉身的功能表相,如透视遥测,意念致动等等。然而,更高级的修持方法,往往更关注于“非肉身”的修炼层面,古云非丹之途(或云虚幻丹法等),其所研究范畴,已经远远超出肉身这张皮所包裹的范围,而进入到身外炁场与外宇宙空间的交参状态,进入到法身法相的多维度时空存在状态的研究中去。处在这一层次的功修者,虽然可能并不具备基于肉身的粗浅表相功能,但修持者所能照察的范围以及功修产生的物理作用的范围,往往对应了极为广阔的地理区域乃至延伸到不同维度的时空存在之中。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15:40:51  更:2021-07-01 15:44:4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