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周溪村翁散文集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周溪村翁散文集[第1页]

作者:周溪村翁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序: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昔读鲁迅文集,见其中散文杂文佔大部分。
    村翁这个拨了几十年算盘珠子的老帳房先生,从2013年起又玩起筆杆来。先后在百度贴吧和天涯社区发表过几百个帖子。本人一草根,政治水平、文化水平都很彽,谬误在所不免。对帖文过去修改,现在修改,将来还要作不断修改,这是正常不过的事,一定会虚怀若谷,听取高人意見。
    今已收集的有“读书随筆”,“管窥红楼梦”,“诗集”“短篇小说”。其余散文若干篇准备集结在这“散文集”内,主题为宣传爱国主义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已删之帖一般不收,有违法规者亦排除之,现存都是已经多次审查给予保留之帖。多少还是有独立见解,并非毫无价值。纳百川而能成大海,愿作一小溪参与江河之東流焉。
    [第一篇] 英国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书中蓄意歪曲篡改中国历史

    [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1975)的历史著作。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明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明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明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
    据称,[历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书规模庞大,卷轶浩繁,常会使讀者望而却步.
    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2版,[历史研究]麦克维尔节录曹未风译本中,可以发现,此书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歪曲篡改之处.这从上册322--323頁附表一"统一国家"中就能看出来.
    [1].在古代中国文明栏内,把悠久的中华文明只记述为从公元前634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期列为"混乱时期".据查前634年是東周第6个国王周襄王姬鄭统治时期.离平王东遷已有136年,距古代历史文献孔子所辑[春秋]开始也有88年.把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克殷建立的西周一筆勾销了.这是有充分史料考古报告甚至天文研究所证明的.还有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挖掘考古报告证实的商王朝放到哪里去了呢.再往前的夏朝这里就不提了.
    [2]此书把古代中国太平盛世时间列为前221年至公元172年.即从秦统一中国到东汉灵帝熹平元年,距黄巾起义只12年.这不说它了.但把帝国缔造者说成边区人(秦人)就不对了.秦都咸阳,陕西关中一带从来都是中国腹心地区,所谓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姜太公钓于渭滨的故事,妇孺皆知,豈是发生在边区耶?
    [3]最为荒谬的是,在第323頁中近古"统一国家"表中,在"文明"栏内不标明'中国'字样,而用"远东(主体)"字样来代替.弦外之音是闭眼不见独立的中国的存在.从公元172--878年的中國历史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光算统一国家的话,显然漏了晋朝,隋朝,唐朝.而而隋唐王朝恰是中世纪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昌盛,文化最先進发达,軍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唐太宗父子统治时期國威所及,正北达西伯利亚,北方民族尊之为"天可汗";东北方向达堪察加半岛(流鬼国);西达里海;西南抵印度(中天笠王阿罗那顺之石像即立于唐太宗墓前);南达东南亚南洋群島.海外华侨至今仍称祖国为唐山,华人聚居地则曰唐人街.这些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4]还有隋代兴建的大运河,赵州桥规模和技术水平举世无双.唐代先进文化,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音樂舞蹈,宗教哲学,医学都达到空前水平.日本,朝鲜,中亚各国都派人向中国学习.这些不祘文明吗?
    [5]令人气愤的是,汤因比在中近古的统一国家远东主体内只列出蒙古帝国和清帝国,完全不列大唐帝国和大明帝国.太平盛世竟只是元朝统治中国的公元1280--1351年,及清朝建都北京(1644年)直至太平天国佔領南京(1853年).除上段已陈述过的唐朝(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之间约150年应是典型的太平盛世)把立国时间远比元朝長,推毁了欧亚蒙古帝国,海軍力量直达印度洋中东和非洲的明朝从历史上抹掉.
    当郑和率领中国艦队渡过南海,纵横于印度洋的时后,英国人还在哪里呢?明朝从洪武到万曆二百多年,国内政治基本安定(靖难之役时间短暂),经济繁荣,南方还逐渐出现商品经济,这不是太平盛世吗?
    [6]汤因比在"帝国缔造者所在地"栏中,写着只有外来蛮族和边区蛮族才創建了大帝国.用心实在可疑,李唐王朝的关陇集团,朱明王朝的淮西集团是外来蛮族吗?把中国历史随意剪貼,为自已(西方列强利益)服务,就是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汤因比此书的写作据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故意抹掉中国最强大的唐帝国,明帝国的存在,用意就是说佔中国人口97%的汉族人是低劣民族,无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列强侵略中国是合理的,因它给中国送来先进的西方文明.-----这些话不是筆者过激之辞,近代的汉奸文人,还有那个被英国杂志故意抬举为先进思想家的茅于軾已赤裸裸地说出来了.
    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侵佔东北三省,还步步紧迫入侵华北.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敢抵抗,只苦求国联裁决.故汤因比在书中篡改中国历史,抹杀大唐大明是当时世界最強国家的事实,把中国人看作只配外来人统治的低等民族.
    [第二篇] 一部记述全中国团结抗日的书一一第八路军行军记。

    记得在多年前在中学图书馆翻过一本书,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行军记],出版于1937年下半年。内容是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立即开赴抗日前线,当时国内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任命朱德为第八路军军长,彭德怀为付军长。任命书发表后,全国各级掌实权的军政要员,如何应钦、程潜、冯玉祥、张治中、李宗仁、阎锡山、宋哲元、付作义、余汉谋、龙云、刘湘、李家钰、马步芳、唐生智、何键、张发奎(以上名字可能记错)等纷纷向朱、彭二将军发出贺电,以示全国团结,一致抗日。
    书中详载贺电全文及报刊之评论。这些乱世豪杰枭雄,在十年内战时都相互混战过。在中华民族濒临亡国危机之际,大敌当前,均能放弃前嫌,团结一致对外,十分感人。足以証明爱国主义是全体炎黄子孙的优秀精神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书有重要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惜现在无再版者。
    [第三篇] 尊敬老人能收民心安天下

    敬老、孝顺是中国人自古相传的美德。古有[孝经],对孝的含义解析甚详。汉朝皇帝喜在称呼上加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即提出要以一个'孝'字治天下。满清朝廷也常用敬老来收服人心。康熙帝多次举行'千叟宴',平民老叟应邀与万岁爷共餐,无不感到受宠若惊,齐呼皇上圣明,对缓解民族矛盾改善朝廷形象起了很大作用。乾隆帝效之,更是频频举行。

    乾隆帝巡视江南,仪仗盛大,百姓都想看热闹。他却下令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出来观看,这也是颇有深意的规定。
    [第四篇] 杰出的爱国将领一一抗日民族英雄蔡廷锴将军。

    蔡廷锴将军(1892--1978),广东罗定人,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抗战中一度任集团军总司令,解放后任国家体委付主任等职。他英勇善战,从1931年江西兴国高兴圩之战中即可看出来。
    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驻上海,1932年元月28日,他与蔣光鼐指挥部队痛击胆敢来犯之日军。在兵员少,装备差,援兵不继的情况下,抗击日军达三十多天,使日军三易主帅,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抱不抵抗主义,只会向国联申诉,一味忍辱求全,不敢抗战。蔡将军等十九路军将士振臂一呼,华夏民族精神为之振奋,同仇敌概,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其后因众寡不敌,被迫撤出,转调福建.
    蔡将軍救亡未果,乃出国宣传抗日,各地华侨,无不热烈接待。旅美华侨,将蔡将军拥到敞篷汽车上,披红挂彩,在唐人街敲锣打鼓游行,向全世界展示华侨的爱国决心。亦是向南京当局犹豫不决之不抵抗主义施加压力也。
    蔡将军墓在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十九路军烈士墓碑文有三,撰者为当时政要林森、胡汉民和蔡将军。以蔡将军所撰并亲笔书写者最为激昂动人,感人至深。
    此中华民族之爱国志气,使华夏免于崩析灭亡之原因所在。中华民族后世子孙,岂可忘之哉!

    [第六篇] 蚍蜉豈能撼大树——斥谤[史记]者。

    偶逛“煮酒论史”版块,见有人发長帖妄言[史记]为伪书者。是哗众取宠者耶?抑或“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者耶?得外人之钱,自毁謗祖宗耶? 其居心叵测,路人皆知也。
    懒得与这类人斗口舌,重温汉书卷六十二尾一段班固对司马迁的评论: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6)。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 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遇到过一位,也是振振有词,罗列各种证据,证明司马迁很差劲,很没有操守。其实是他自己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打开《史记》的方式。
    正如司马相如所谓的”焦寮也翔于辽阔,而罗者犹视乎薮泽“,在薮泽中去对找焦寮,怎能见识到司马迁翱翔的雄姿,怎能感受《史记》那辽阔的天空呢?
    常见个别版块甚严,一般帖子言词稍涉政史者则不予显示。而对肆意攻击丑化中国历史之帖则开门放行,何以故?

    [第七篇] 旧文化的殉道者-----王国维.

    九十年前,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是个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民国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陈寅恪,郭沬若等无不对他表示敬佩.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学术研究上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泰斗,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竟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守旧人物/
    辛亥革命后,连退位的宣统皇帝都剪掉了辫子,王国维却仍保留着;他还接受了废帝溥仪授予他的"南书房行走"小官衔,领了点清室补贴,成了前清遗老.当时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南方国民革命军正在北伐,王国维怀旧大深,一切新事物都看不惯,写下遗书,说不愿再辱.终于效法伯夷叔齐,投水而死.

    无独有偶,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有一北京某大学教师(忘其名),是教政治经济学的.毕生研究讲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崇尚计划经济.现在改为市场经济,什麽无产阶级啦,剩余价值啦,剥削啦,按劳分配啦......通通束之高阁,还大量引入外国资本,提倡私营企业......他一切都看不惯,想不通,因而跳楼自杀.当时坊间还有保守人士说,可惜这类殉道者大少云.  

    这是王国维受封建礼教“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思想束缚大深的结果。以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易的恒经,不通时变,枉送有学术天赋的老命一条,足为后生所笑。 这种人即不识时务,思想认识不能与时俱进者也.  

    附:周溪村翁咏王国维四言诗一首

    学术泰斗,举世重之。
    伯夷叔齐,愚人效之。
    大智大愚,先生兼之。
    不通时变,后生笑之。

    [第八篇] 谈谈三国重磅人物孙权前期的睿智。

    三国时代,风流人物辈出。名声为后世所重者有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刘备、关羽、郭嘉、周瑜等人。有一个重磅级人物的睿智,却颇为世人所忽略。此人就是雄踞江東数十年的孙权。
    青年孙权,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孙氏集团家底。能延揽英雄,广收豪俊,做到贤能为之用。
    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死,以事授弟孙权。曹公表权为讨虏将軍,领会稽太守。……待張昭以师付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谨等始为宾客——[引自三国志:吴主传]
    当是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数十万大军,南征荆州割据者刘表。刘表病死,其子刘综不战而降。
    曹軍还在当阳長阪击败寄寓刘表的梟雄刘备。顺流而下,水陸并進,欲一举荡平江东。此时孙氏集团内部,主战主降,争论不休。張昭等谋士主张投降。而孙权却能英武独断,采纳主战浱周瑜的意见,不畏强敌大兵压境,坚决出兵,联合刘备,共拒曹操。终于在赤壁一战破敌,使曹军无功败退而返。垫定了鼎足三分的基礎。
    刘备是个颇能团结部曲的“人杰”,手下有一大批忠诚可靠的文武骨干。他在当阳長阪败后投奔孙权,大敌当前,孙权当即延纳。赤壁破曹后,刘备、周瑜乘胜追击,夺回荆州。
    荆州地踞东吴之長江上游,战略地位重要,为孙氏所必争。然刘备在赤壁战胜后亦势力膨脹。有意据荆州作根据地。孙、刘二家若为此事火拼,则曹操坐收漁翁之利。故孙权采纳鲁肃意见,明智地将荆州借给刘备。
    这种处理办法连曹操都感到震惊不安。[三国志]巻五十四[吴书]鲁肃传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筆于地”的记载。  出于当时孙刘联合抗曹的政治需要,孙权还把自已青春妙龄的妹妹(据说名孙尚香)嫁给年过半百的老男人刘备。此举与汉武帝把江都公主远嫁烏孙老王猎骄靡之用意相同。
    待刘备取益州成功,孙权鲁肃即向刘备关羽索取荆州,要刘备把到嘴的肉吐出来。为此双方几乎动武,由于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大,抑制着孙、刘双方的冲动,最终双方还是理性地达成协议:以湘江为界,湘江之东让给孙权,湘江之西仍属刘备。
    这次政治上解决达成妥协,使刘备能腾出手来在西线汉中一带和曹军作战、取得击斬曹操大将夏侯渊的胜利。孙权则得以在東线和曹军作战、曹军虽在合肥获胜却不能再深入南侵。
    这就是二个实力稍弱者,摈弃双方小我,结盟对付实力最强的第三方的成效事例。
    其后不久,刘备的结义兄弟,留守荆州的大将关羽,领兵進击樊城。这是执行[隆中对]中早已确定的“天下有事则命一大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既定方针。
    关羽起先進展顺利,包围了困守襄樊的魏将曹仁。并利用汉水暴涨的天时地利,在樊城水淹曹操浱来的援軍,活捉曹操麾下名将于禁。还斬将军庞德。一些地方武装接受关羽所授军衘番号,关羽威震华夏。
    后世有识之士就指出,[隆中对]中蕴含有几处漏洞。“跨有荆、益”则兵力分散,山川阻隔,战时不能互相救援。“外结好孙权”在蜀方抓住荆州这战略要地不放时也只是一厢情愿。  
    此时的孙权,出于自身利益的攷慮,把赤壁之战、濡须之战、合肥逍遥津之战似乎忘了,转而致书于曹操,以讨关羽自仼。狡滑的曹操故意把孙权的用意泄露给关羽,使自已坐山观虎(关羽,孙权)斗。关羽则犹豫不决,未采取相应对策。
    果然,蓄谋已久的吴军前敌指挥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诡计,一举夺取了荆州。关羽后路被抄,军心瓦解,旋即败走麦城而死。至此,孙权就达到了佔据荆州的战略目标。
    后世文人对孙权袭荆州之评论,宋代人萧常说:“权承父兄之资,勇而有谋,愤曹操窃国,尝有讨贼之志;乌林之捷,亦一时之隽功。其后关羽围襄阳,降于禁,威振北方,操大惧,欲徙都以避之。权于是时,诚能与羽协力、东西并举,则操可图而汉室可兴。今乃不然,反袭杀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于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贼,昭烈之不能混一区夏,由此故也。他日虽有犄角之功,亦无及矣。吁,惜哉!”
    此论以现代人眼光视之,会被视为迂腐———“书生妄议墓中人,墓中笑汝书生气”,笑汝者非独曹操,孙权亦然。
    由荆州顺長江东下,迸攻建业(南京)十分容易,铁索拦江是挡不住水师的。晋灭吴和曾国藩湘军灭太平天国都是如此。说明荆州为兵家所必争。  孙权自度实力较弱,尚无问鼎中原之能力,对曹魏一向施行柔刚并济、以柔克刚的外交策略。早年曾卑词厚礼送些礼品给曹操,曹冲所秤之大象就是他送的。
    他又曾致书曹操,劝其称帝。曹操因地方割据势力尚在,天下尚未归心,汉献帝这块招牌仍有使用价值,认为时机尚不成熟。遂拆穿说:你这小子想置我于火炉上耶? 曹操还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诗句。  
    孙权夺回荆州,又担心刘备报复。就浱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使刘备看明幕后指使者是曹操,以便嫁祸于人。
    刘备对这伎俩不屑一顧,不听诸葛亮劝告,兴兵五万(不是三国演义上说的几十万),出三峽征吴复仇。
    此时曹操已死,其子曹丕通过褝让自称大魏皇帝。刘备亦在成都接受臣下擁戴告天即皇帝位。在其成都即帝位告天文中有“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的话。孙权如硬要与魏、蜀二面树敌,处境十分危险。
    孙权颇有外交睿智,就忍辱负重,表靣降魏称臣,实际仍握东吴政治军事财赋大权。目的是缓解来自魏国的压力,好集中力量抵御刘备。    
    魏主曹丕,初登帝位,内部须要镇撫。他知道蜀有关隴之塞,吴有江淮之险。孙、刘皆当世雄杰,曹操昔年屡征不克。立即劳师动众助刘击孙未必是上策。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让别人去螳螂捕蝉,自已来当黄雀。
    曹丕见孙权势窘来称藩归顺,就顺水推舟,冊封孙权为吴王,并降九锡以慰撫之。孙权部属有认为不应受魏冊封者,孙权解釋说,昔汉高祖刘邦还是沛公时亦曾接受项羽封为汉王,这是一时权宜之计,对自已是没有什么损失的。
    魏文帝曹丕还乘机向孙权索取进贡,求要的贡品有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長鸣鸡等。孙权部属认为这是无礼要求,孙权则认为西蜀来问罪之师是摆在面前必须首先应对的大事,曹魏索要的对我方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就满足对方要求,如数进献。
    孙权爭取到了战略时间,就浱陸逊等率吴军主力阻击刘备。在宜昌稊归将连营七百里之蜀军击败。  
    待刘备敗守白帝城,吴兵为防魏兵在后路来袭,不敢乘胜深入追击。作为战胜者的孙权,却主幼浱人与刘备约和。因战敗气恼成疾的刘备只得应允。从此吴蜀逐步恢复交好,以便东西呼应,共同对付北方強敌曹魏。此时孙权,做事乖园,仍保持与曹魏朝廷的政治外交往来。
    起先,孙权表面归顺曹魏,其实内心并非如此。曹丕浱使臣前去窥探,并要求孙权送子为質,被孙权婉言拒绝。就在吴军击败刘备后几个月,魏軍曹休,曹仁,曹真等部即向吴魏边境洞口、濡须、南郡等地发动进攻。
    孙权一面浱出部将分头率兵救应,但攷慮到本土各部族尚未平集,内部很多困难问题急待消除解决。只得谦卑自牧,作低调处理。上书曹丕,表示愿自新改过。
    曹丕觉得尚有死对头刘备在侧,也不好迫人过甚。就示意孙权,若改奉大魏年号,就可令各军暂缓进兵。孙权立即接受改年要求,但暗中臨江拒守,加强战备。
    吴魏双方就这样讨价还价,时战时和。魏軍亦未在军事上佔到多大便宜。待孙权与刘备和解,达成共同对付强敌曹魏的共识,孙权的腰杆就逐步强硬起来。
    孙权在上书魏文帝曹丕时,竟然在书中说出这样谦逊的话来:“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刘备不久在白帝城病卒,托孤于軍师丞相诸葛亮。亮深明天下形势,地狭民少之西蜀,只有与东吴交好,共对强魏,才能图存,以待天下之变。
    先前,孙权浱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造訪刘备讲和。诸葛亮就浱中郎将,邓芝为特使,访问江东,并赠马二百匹,锦千端,及其它方物。吴则浱辅义中郎将张温回聘于蜀。此后几十年,双方聘使往来以为常。孙权与魏交往没多久就闹翻了,只比魏、蜀迟几年,时机一成熟,他也接受群下拥戴即了帝位。
    吴、蜀对魏国则亦攻亦守,东西呼应,使魏军不能独霸天下。这鼎足局面维持了四十年。
    后人对孙权评价各有异同,赞誊多于贬拙。今选二位学人的评论作本帖的结尾。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
    周溪村翁曰:清代历史学者王鸣盛的评语颇为的当,十分中肯。有供后世当局者借鉴的价值。


    [第九篇] 誰家生子得麒麟?----略谈三國群雄二代之表現.

    汉室既倾,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要拔乱返正,建立新王朝,并非易事,须几代人持续努力。
    袁绍、刘表,各据数州,然教子无方.大敵当前,犹兄弟相残,隨即覆灭.人比之为生子如犬豕。孟德诸子,能武擅文,煮豆燃箕,互相疑忌而不能并用。宗室表面封王侯,实被圈禁如囚犯.國无強幹辅佐,遂为权臣篡夺.
    有孙文台(孙坚),二子豪杰,兄弟相继,遂霸江东,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誉。刘备、孙权,虽能创业割据,然后裔庸懦,頼大臣辅之,或致大权旁落,或信用佞人,卒皆被俘亡国。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名重吴蜀,各立功业,然后代未能学其榜样.亮子諸葛瞻唯工书法,瑾子諸葛恪虽受孙权遗詔辅政,但举止浮躁,旋即被杀。唯有魏国重臣司马懿,生子得麒麟也。
    司马懿先西拒诸葛,北伐公孙,建立功业,拥有徒党、声誉、民心。后以诈病,政敌曹爽疏而不备,遂一举夺取曹魏大权,然已年迈,成事在于后继有人耳。
    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绝非膏粱子弟。文治武功,权谋机略,酷似乃父。牢握兵柄,挟幼主以制全魏;削平毌丘俭、诸葛诞叛乱;先利用后清除邓艾、钟会二将......诸事证明其智术过人,非平庸者所能为。
    而师、昭兄弟,棠隶之亲,绝无芥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司马氏先代魏,后统一中国,建立晋朝,决非偶然之事也。

    周溪村翁曰:各大集团公司培养选择接班人,继承人很重要。民諺云:“富不过三代”,各家族财团創始人宜慎之。
    [第十一篇] 根基未固,违众出军一一诸葛恪犯的致命错误。

    三国后期,诸葛恪以故臣之子,才气纵横,崭露头角。被吴主孙权选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孙亮。
    执政后首次伐魏,略获小胜,遂有轻敌之心。仅隔数月,不管兵民疲乏,不顾同僚反对,在自己根基未固的情况下,又率师再次伐魏。发州郡二十万人,百姓骚动,开始失去民心。
    这次想用围城打援之计,待敌军来救时聚而歼之。结果久攻新城不下,士卒疲病,魏军也不上钩,最后被迫撤军。回来还盛气斥责留守官员。吴国军民官吏,上下普遍嫌怨。
    旁观者清,魏汝南大守邓艾判断'其亡可待'。果然,当初推荐诸葛恪执政的宿卫军统领孙峻,立即利用时机发动政变,恪全家被杀。
    诸葛恪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获取民心,打好自己政治基础,违反民众意愿,强行出师。没有水载,能行船耶?  
    他不能与乃叔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在蜀根深蒂固,遂能六岀祈山也。

    [第十四篇]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时下退休老人越来越多。退休后干啥?,做家务、带孙子、炒股票、跳广塲舞、旅游、打麻将、打纸牌赌博者都有。若论高雅而易打发时间,当以下棋为最佳。    
    棋类亦有多种,軍棋、海陸空战棋、跳棋、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都是。着法以后三种比较高深。
    围棋源自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围棋易学难精,一般在上层人士中较流行,[红楼梦]中大观園诸小姐下的就是围棋。曾国藩日记中就有在兵营中每日下棋几局的记载。已故陈毅元帅也颇爱下围棋。
    中国百姓中较为流行的是中国象棋。在城市公园甚至路边店前,散步时经常会看到人们围成一堆在下象棋。
    每天打麻将打纸牌赌博的人很多,围观的人也多,到处都有所谓“棋牌馆”。在其中聚赌的人比下象棋的人多多了。太爺太妈们时常会发生因盈输引起的争吵。所谓“小赌怡情”之说实是自欺欺人。

    下棋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脑子思考,能增加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防止老年痴呆症发生。下棋有利于延年益寿,近代名棋手谢侠逊、張敏元等都活到九十多岁。俄罗斯一位国际象棋冠軍尤里·阿尔伟巴赫今年已96岁。
    据奥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家克拉克等人研究,杰出的象棋选手平均寿命比对象棋不感兴趣的人之寿命要長七-八年。下棋是防止老年痴呆和阿尔海默症的極有效办法。
    下象棋的娱乐性是很强的。二个对奕者把棋盘一摆,马上会有一群爱好者围上来观战。开局后两军对峙,旁观者七嘴八舌,岀谋献策,人人都想当張良、陈平、郭嘉、诸葛亮。有的甚至喧宾夺主,动手捡棋代下棋者走子。高招获胜者有,蠢着致败者亦不少见。
    在大庭广众塲合下棋要禁止旁人发言是很困难的。红黑二方之棋主要有主见,旁言有时可拾遗补阙。决战时棋主如自身想不出解数,亦可对参谋之言择善而从。正确的意见你不听,反而採纳了错误意见,致全局溃败,从这点亦可看出棋主的棋艺水平。
    “一着奇谋擒敌帅”——此中的乐趣不亚于足球运动员之一球进网!
    要参加下象棋,一定先得把世俗生活头头放下,不能牵牵掛掛。
    有一退休工程师宋先生,年已八十有七矣,家中太太瘫痪,诸事不顺,仍天天来下棋。矮痩身材,戴着眼镜,头脑灵活,每日上午来棋塲与群雄角逐。怡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如是旷达胸襟,值得学习。
    下棋虽是高雅之文体活动,然连下几局颇耗费精神。一般以下二至三局为宜。久下必头昏脑胀。
    有种打擂台轮流坐桩的办法亦很有趣,即二人下一局后败者下台,更换另一人去打擂。下台者往往不服输,会协助新入局者把对方搬倒,此时棋塲气氛十分热烈。胜则争功,败则互相责怨,然皆君子之争,熙熙然乐在其中也。
    象棋颇多着法规则,如马行日;象行田;车横冲直闯;砲隔子吃子;过河卒才能横行、能进不能退;將帅不得离宫;双方将帅不得照面等。基本规则掌握后即可二人对局,下多了自能运用自如。

    学会下棋不难,棋艺要提高则境界无止境。自已多下,多看别人下,特别是多观摩高手对局,都是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方法。    要想快速提高棋艺,应当看一些象棋譜。这些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实战经验。近年出版了很多,各书店书架上多有之。
    研习时可一个人在房里桌上摆好棋盘,按譜上着法顺序“砲二平五”、“马二进三”……一路运子走下去。每动一子都要思考揣摩此着之攻守含意。一般全局不过几十回合,胜负立见。
    棋谱都是前人高手耗费心力的经验总结,有些对局十分精采,读者不可轻易错过。下文将介绍几本常見的棋谱。

    [桔中秘]
    是明朝人朱晋桢收集当时已出现的各种布局资料分类编纂而成。以其在布局上初成体系,有精采杀法,引人入胜,学习象棋者奉为范本。然亦颇多谬误之处。已知有杨官璘的诠注本,刘剑青刘健的详解本,各有千秋。别的注本楼主未曾見,故畧。
    原书 共分四卷,前两卷为全局谱,包括得先、让先让左马、让双马,共51局,后两卷为残局谱,共137个实用残局。原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当时象棋理论和规律,标志着明代象棋发展的新阶段。卷首的橘中秘歌括。著名特级大师、棋界元老杨官璘的诠注给原谱画龙点晴、锦上添花。
    现将其口诀转录如下:
    当头炮诀:
    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
    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护,卒宜左右攻。
    若将炮临敌,马出渡河从。    
    士角炮诀:
    炮向士角安,车行二路前。
    过河车炮上,炮又马相连。
    车先图士象,马将炮向前。
    敌人轻不守,捉将有何难。
    飞炮诀:
    炮起边塞上,翻卒势如飞。
    横并当头妙,冲前落角宜。
    乘虚士可得,有隙象先图。
    夾辅须车力,纵横马亦奇。
    象局诀:
    象局势常安,中宫士先鸳。
    车先河上立,马在后遮拦。
    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前。
    势成方动炮,破敌两旁边
    破象局诀:
    一炮在中宫,鴛鴦马去攻。
    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車塞象眼,炮在后相从。
    一马换二象,其势必英雄。

    按:象棋诀窍决不止这些,后世不断有所发展創新。下靣将贴出[桔中秘]全旨。

    [桔中秘]全旨:
    棋虽曲艺,义颇精微,必专心然后有得;必合法然后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变万化,有难殚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范围。
    如顺手炮,先要車活;列手炮,须补士牢;人角炮,使车急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自界),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打转更炮复打),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鸳鸯马,内顾保寨;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彼界),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
    正补士,防车得照;背士将,忌炮来攻;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
    士象全,可去马兵;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着,成杀局方进;使急着,有应子宜行;得先时,切忌着忙;失车去,还教心定;子力猛,必须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
    此局中之定法,决胜之大略也。有能详察斯言,参玩图势,则国手可几矣。
    这些下棋口诀和要旨,言简意赅,须对下象棋已入门有基礎的人才能理解。至于桔中秘中的各局详谱,因限于篇幅,不便转载,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寻阅原书。

    有民国时期象棋国手钟珍,有一篇下棋要诀传世,可与桔中秘全旨相比美。今特剪裁分段摘录如下:
    ( 钟珍下棋要诀)
    [1]布局一向被认为是全局的基礎。当头炮主动进攻,是先手理想开局;而对付当头炮的后手布局有顺手炮、列手炮、反宫马等。但棋手们过去一直推崇屏风马,因其有以柔克刚,抗衡力强的特点。
    [2]布局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作出的选择和安排,力求扬長避短。
    [3]中局要通盘考慮,对局势要有正确判断,攻守兼备。
    [4]先手很重要,得子失先非上策,失子得先仍可胜。得先时,切忌着忙,仍须沉着。子力猛必须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
    [5]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得势捨车方有益,失先弃子必无成;得子得先名得胜,得子失先却是输。    
    [6]进攻的子力,在非无奈时不要后撒。有时宁可用车去兑换对方的一个炮或马,以化解对方的攻势,并保持自已的攻势。有时在子力容许情况下用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声东击西之计,来个杀手鐧,反守为攻。
    [7]下棋时,对自已的和对手的子力都要算透,选择自已最佳进攻方案。不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及时调动易被闲置的边角车、马,增强进攻力量。
    [8]在防守方面,要稳住中路,中兵不能丢,我(钟珍)的中兵是很少被对方吃掉的。
    [9]防线要巩固,士象要保留。有时宁可失子,不可失士象,因士象全可和单車。
    对子力的分析,钟珍认为:
    [10]車、马、炮、兵各有特点。车为三军主力,故有“三步不出车是屎棋”之说。由于车威力大,行动迅速,车的一走一动都带有挟制对方的作用,故棋諺云:“无车十子寒”。车的作用在开、中局阶段是超过马炮两子而有余。但到了中残阶段,车的能力稍为减弱就有单车难破士象全,马、炮必胜士象全之例。  
    [11] 炮是一枚主攻的棋子。走动快,既是攻坚主力,又能有效遏制对方、迅速越过障碍的优点,故古谱云:“炮从边塞上,临阵快如飞”。  炮的威力虽不及车,但比之于马则较强。残棋马则优于炮,但亦不能一概而论,还须按棋势配合运用。
    单炮士象全可和车兵,而单马士象全则不能和车兵,就是前人经验总结。
    [12]马有八面威风,本是一个兇悍的子力,但在开局时因行动缓慢,且有绊脚的障碍,在中、残局时其威力才充分显示出来。
    [13]兵卒是开路先锋,也是后备军力。对弈中要注意保卒,不能因兵卒力量微小而忽视它。记住每一个小兵的得失,其胜败就見于将来,对一兵一卒之微,要常有警戒之心。

    [十連冠的棋艺精华] 胡荣华 徐天利 著
    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棋界名人,这书是他精采对局的记录。由他本人和象棋界名宿徐天利共同评述并由徐天利执筆写成。
    谱中所作的描述极为生动,落笔生花,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评注文字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是当代棋谱中不可多得的佳构杰作。此书是象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按谱演练可快速提高棋艺水平。
    徐天利先生已于去年冬去世。他原是某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生,自行研习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号称“双槍将”,学有所成,担任了上海象棋队教练,并获“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即看其点评解说之文彩,超凡脱俗。所谓“行行出状元”,非虚语也。
    [十连冠的棋艺精华]共载有六十局,确是篇篇锦繡、字字珠玑,欣赏性、可读性极强。但此书的目录只标明某人胜某人,某人负某人,似乎不夠的当。如改为按开局名称来排列,可能更便于读者检索阅读。
    如第1局:原题是“黑龙江王嘉良(红先负)上海胡荣华”,可改成“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左象左马盘河(红先负)”
    第5局:“上海胡荣华(红先胜)广东陈柏祥”,可改成“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
    第10局:“上海胡荣华(红先胜)北京臧如意”,可改成“飞象局对右过宫炮(红先胜)”
    这样使人查看起来一目了然。其余各局可依此类推。  

    帖题“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出自[述異记]一个典故。
    古代浙江衢州民间传说,晋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入深山伐木,见二个仙人在石几上下棋,他旁观一局后准备下山回家,只见木制斧头柄已腐烂了。下山回到老家,见屋舍全非,居往者悉皆不识,时间已过去几百年。
    因此烂柯就指下棋。亦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今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下棋的人日渐增多,棋书也不断有新作出版。有讲入门的,布局的,杀法的,残局的。各象棋名家高手都有自已的战术风格。
    我手头尚有[象棋三十六计]、[象棋特级大师布局飞刀]、[象棋实战妙杀佳构]、[象棋实战攻杀技巧]等棋书。
    作为退闲消遣而下棋的老人,手头有二、三本棋书即夠了。有兴趣时随手翻阅,下棋有胜有败,绝对不会当常败将軍。
    常下棋而不必过于求精求胜,但求消磨时间摆脱红尘。随下随忘,不计较胜负,是以棋养生的正确心态。象棋残局,大都是精于此道者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每局有四个字文雅标题。报刊上文娱栏目常有刊载。
    以赚钱为目的,用象棋残局摆摊,在公园、车站、广塲亦常見。围观者不少,以中老年人为多,颇有白送钱者。近年较少,已为打纸牌赌博取代。
    另有好胜者以一局胜負压注赌钱,30元、50元、100元一局都见过。此类化高雅为庸俗之事,楼主对其断然拒绝。

    上海名棋手蔡伟林、邱志源二先生合著的[象棋三十六计],解说通俗易懂,但所举的局谱有些与计谋名称不大吻合,如“隔岸观火”,“美人计”之类。做到读其文、师其意即可。
    我下棋时常故意自言自语,转移对手注意力,然后突发杀手鐗,一举斩将。此即是用“声东击西”之计也。

    今日到公园与棋友下棋数局,吟诗一首:

    一入公园欣遇友
    棋壇角力近十秋
    此日阳和天气好
    不到兴尽不罢休
    [第十五篇] 颇能识时务的清初名士李漁.

    "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认清时代潮流形势,才能成为出色人物.此语出自[晏子春秋].在清初众多文人中,李漁近之.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士.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是明未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清入关时33岁.一直活到三藩之乱.
    时值鼎革,充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他却沉醉於个人生活情趣.他写有[闲情偶寄]一书,从住室庭院,室内装饰,到如何挑选美妾,妇女美容打扮,烹调美食,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过好性生活,养生防病等无所不谈.他还工於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对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丰富和发展.
    他自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意即缺乏从政当官的才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确是他人生写照.他专写才子佳人喜剧,以[十种曲]为代表.还写了很多传奇小说,多谈男女婚姻恋爱题材.[肉蒲团]这样的色情小说,也出自李渔之手,一度被禁.现已被香港艺人拍成电影,  
    《3D肉蒲团》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香港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美国华狮影业联合出品的喜剧爱情电影,改编自古代戏剧作家李渔同名古典名著《肉蒲团》。
    影片讲述了雅士未央生对宁王之流奢华跋扈的作风愤慨已久,后被好友引见给宁王并落入宁王圈套后,妻子铁玉香舍命救夫的爱情故事。但内地尚未能上映.
    李渔还善于经营私人戏班,由他二个芳龄才十多岁的幼妾主演,在全国到处演出,颇受满汉权贵富家欢迎,赚了大钱.后因两幼妾都仅活到十九岁即病死,戯班(剧团)只得停办.他与当时各界文士余怀,蒲松龄及曹彐芹的祖父曹寅都有交往.    
    清初文士多触文字狱之祸,李渔有意规避,以其才学尽用以从事表逹男女生活情趣.
    李渔知识靣和观念极近[红楼梦]主角,故有人认为李渔才是红楼梦真正作者.有人说李渔有看过《红楼梦》或者参与到《红楼梦》的创作.这说法不可靠,因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李渔早已去世.
    他还是个注意保护版权的出版商,[芥子园画传]就是李渔女婿和画家王概合编的,至今在国画界享有盛誉.  
    维权抗争。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有的就干脆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挂上“湖上笠翁”的名进行发行,蒙骗读者。
    不法书商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还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为捍卫著作权,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与女婿沈心友四处奔走,上门交涉。他曾在《闲情偶寄》里说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年左右离开了杭州,举家迁往金陵。李漁三百多年前即已在中国搞知识产权保护,当时美国在世界上尚未诞生也.
    总之,他是个集编剧,导演,戏曲理论家,作家和文化产业老板於一身的大名士-----他的特点就是:从不过问政治,对男女生活乐趣情有独钟.  
    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对李漁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哲学,生活方式方法颇为赞赏,在他的名作[生活的艺术]中多处引用了李漁观点甚至原话.
    不管敢不敢公开承认,这二人的思想很符合当代正在逐渐富裕起来,且数量不断扩大坛加的中产阶层.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是男性眼光对女性的一种审美,作为旁观者的审美,比女性自家审美更具权威性,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女人梳装打扮主要取悦于男人,世上无不爱美之女性,世上也无不爱看美丽女性之男人,李渔在清代虽不是达官贵人,只是一个以摇笔为生的酸文人。
    作为一位风流多情的文人,他对女性审美细致入微,大到教育,小到发型,一一详说之。他的审美观包括四个方面:
    1、选姿
    选姿主要是相女人之术,讲如何选妓选妾,李渔认为“食色,性也”,好色乃男人之本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人乞丐,上帝赐于每个男人好色的能力,此为天性,本无可厚非,名山大川有名山川之美,花草树木有花草树木之美,女人也有女人之美,皆天地造化之功。英雄爱美人,才子慕佳人,古来皆然。古诗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李渔通过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四个方面来相女人,可谓火眼金睛。要符合这四个方面的条件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美。
    首先,妇人要有洁白肌肤。皮肤白晰是女人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一白遮百丑,男人观女性时第一眼观的是肌肤,其次是眉眼,“相人先相面,相面先相目”。观察人的邪正,先要观双目。李渔的观点非常正确。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观女人性情,观女人之心灵,人的喜怒哀乐都无法背叛自己的双眼。如“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我们常说“含情脉脉”这个词,“脉脉”亦是指目光,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目光躲躲闪闪,心灵必有其它的杂质,如果一个人的双目迟钝,白多黑少,则略显愚蒙。眉毛也是女性身上的一道风景,眉毛的秀与不秀也显示出女性的性情,如“起看花影午,鸾镜又蛾俯”,又如“才下心头,却上眉头”,眉目可传情,眉目亦可传嗔,眉目是女人心灵的一片阴晴云。
    在这一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应属于《态度》这一篇,肌肤、手足、眉眼是指人外貌,多半指先天之美,得益于父母。而态度指女人的举止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无形的气质,是一种后天之美。气质比外貌尤为重要。李渔用了一个妙喻“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此比喻妙绝,女人一有媚态,三四分姿态便能抵过六七分,一位十分姿色女子而无媚态,纵美亦不动人,不能迷惑男人的心。正如心理学家所言“男人的情感归宿是女人的气质和精神”。李渔眼中态度即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婀娜之美,一种气质之美,这种内在精神更多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和熏陶。    
    2、修容
    修容即指修饰,指美容之道。女人无论妍媸美恶皆要修饰,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李渔若晚生三百多年,活在当今之世,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容师,他对女人生活观察是用放大镜观察的,生活的细节不惜用浓墨描述出来。盥面、弄发、薰香、施粉、点唇等娓娓而谈,一一详说之,“善匀面者,必须先洁其巾。拭面之巾,止供拭面之用,又须用过即浣,勿使稍带油痕,此务本穷源之法也”。
    有人说,发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发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男女发型与宋代有别,清代与明代又有别,同时代老年人的发型与少年人的发型有别。发型的演变也是审美文化的一种演变,发型在古代妇女容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李渔生活的那个年代,女人都是留长发的,在李渔眼里梳头也是一门大学问。他主张发型多变,但要“位置得宜,与云体相合”,认为美人所梳之髻,不妨日异月新,但要合理。
    总之,李渔主张自然之美,主张和谐之美。
    3、治服:
    治服指女性穿衣打扮,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服饰是一个人身份象征,也是一个人的文化象征,三百多年前的李渔,在服饰方面提出了“三贵”的观点,即“贵洁”,“贵雅”、“贵与貌相宜”,他独具慧眼,女人穿衣,不在乎价格高低,不在乎样式新巧,也不在乎颜色艳丽,最重要的是“洁、雅、与貌相宜”。李渔的服饰审美观虽然简单,却闪着智慧的光芒,想当下社会,很多人一味追求个性,内衣外穿,夏衣秋春,秋衣夏穿,女衣男穿,男衣女穿,韩日风,西欧风,复古风,休闲装,白领装,淑女装等等,应有尽有,花样百出。女性在服装上煞费若心,千寻百觅,有的人为了买高档时装,盲目追赶时髦,不惜作“月光小姐”,与“贵洁,贵雅,贵与貌相宜”服饰审美观背道而驰。李渔的简单服饰观对当代女性仍有启示意义。
    4、习技
    习技是《声容部》中的花蕊,闻之令人魂摇,前面三章主要讲外美,而此章则专论女性之内美。女性拥有美丽的外表同时,还应学习文化艺术。外表修饰与内心的修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时间会让青春的美流失,但不会让内心的美流失。李渔认为“习技之道,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他主张女性应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行有余力再习技。李渔认为学技先要学文,文是万门之锁钥,这种观点也极正确,试想一个大字不识之人,她能弹出优美动听的古筝吗?一个大字不识之人,能画出意味深厚的国画吗?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能唱出缠绵悱恻的曲子来吗?曾国藩言“读书在于明理”。如果明理了,那么学起艺来就会事半功倍。能读书识字固好,在读书识字的基础之上,若能填词作赋,则尽善尽美矣,“吾恐天上之神仙,自鄙其乐,咸欲谪向人寰而就之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中风流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向往国色天香的佳丽,更向往女人是朵“解语花”。
    李渔还主张女性学音乐,“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妇人弹琴是一件高雅之事,音乐可以变化性情。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王维有诗句“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琴弦不但可以传情,琴弦也可以表现气节与人格,如嵇康临死之前弹了一曲《广陵散》绝曲,然后从容赴死。叔本华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意欲,亦即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觉和情绪,在顷刻之间就能加强,甚至改变听众的情绪”。音乐是有无穷魅力的,人类没有音乐,人类的历史会怎样?懂音乐的女人也具有无穷的魅力。  

    李渔56岁时应邀远游西北,得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赠予他乔姬,虽年仅13岁,但聪慧过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份,经教唱演习,成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乔姬学唱,记忆惊人,领悟极快,师授三遍,便能自歌。老师说是他授曲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仅一月余,乔姬便学会了老师的所有,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每有客来访,乔姬隔屏清唱,客人听得食肉忘味。
    几个月后,李渔途经甘肃兰州,得贵人赠予王姬,也是13岁。王姬的长相在女伴中虽不出众,一旦易妆换服,却与美少年无异,令人惊叹。李渔便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生角。从此李渔建起了自己的家班.
    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能体贴文心,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效率很高。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遍了大半个中国。
    李渔是个风流才人,他有一妻数妾,还有客中买来的几个婢姬,然而李渔又是一个非常重情的才人,"予,情士也",他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乔、王二姬原本是秦、晋民女,归李渔后,经李渔调教便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一代艺术天才。
    她们不仅聪敏颖悟,演技卓绝,扮生演旦,珠联璧合,令李渔叹为旷代奇观,而且对李渔体贴入微,曲尽妇道。她们跟随李渔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朝夕相处,其相互之间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而将友情、艺情、爱情融合在了一起。
    但乔、王二姬由于长年在外演出,劳累成疾,仅历七年便先后早逝.    

    什么为美丽?我们常常认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分别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将女子的容貌比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这是美丽。但在李渔的笔下,美丽的女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为何人人都爱美丽的女子?
    古人云:“食色,性也”,即饮食和男女之事都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爱美之情。“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认为子都(古代的美男子)美丽的,那时没有眼睛的人。李渔认为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从“阳台一梦”(楚怀王做梦与神女幽会)的传说就可以知道。每一个男子都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娇妻美妾,而不应该去喜爱其他人的娇妻美妾,这是刚理伦常。但是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贵之人就应该做富贵这个地位应该做的事情。在条件允许下,富贵之人是可以买一两个姬妾自我娱乐的,这是君王之道,人之常情!这就是所谓的人皆有爱美之心吧!
    其次,美丽的女子外在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肌肤之美。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女子种种娇美的仪态,到底是以肤色为主。诗经中也说:“素以为绚兮”洁白天然就是最美丽的,肤色洁白是美丽的基础,就比如在洁白的纸上才能绘画出美丽的图案。女人天生的东西,唯有肤白是最难得。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啊,就如人们说的一白遮百丑,肤白是基础也是锦上添花.    一个女子若眉毛、眼睛、嘴巴、牙齿样样都非常标致,但若皮肤不是白的,也难以谈得上是美丽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肤白的重要性。形容女子肤白貌美的句子也是不计其数,如:“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肤如凝脂,面如白玉”等等。
    但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相丑陋的女子往往有福气,有些皮肤黑的女子天生就是诰命夫人的料。"但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为什么?里面大有文章,留给大家思考.
    二是眉眼之美。
    “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人的眼睛就能够看到人的内心。观察一个人,最先需要观察他的眼睛。“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智慧”,不同的眼睛形态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这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面相吧,眼睛占面相的首位。
    常常人们喜欢用眉清目秀形容一个人,眉的样子通常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容貌美丑。相对于肤色和眼睛这种天生的东西,眉毛的形态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饰达到最美的样子。根据人的面貌、眼睛、本身眉的形状,来修饰眉毛。画眉画得好,就如所说的“眉如新月”、“眉若远山”,使得女子更加温婉美丽,男子更加恢弘气魄!
    三是手足之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女举起那纤细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女子的手也是决定是否是美女的一个重要因素。纤纤玉指能够引起人们的怜爱之心,相反粗壮、丰满的手必难以让人心生爱好。足并非小而美,若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何谈为美!真正美丽者应“行行如玉立”,脚虽小却有力,走路时自然得体、步步生金莲!    
    四是态度之美。
    什么为态度?在古汉语中态度指的是人的举止神情,即姿态之美。女子的媚态既是天生的东西也可通过后天环境造成,这大概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气质美吧!“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媚态之美是不可以被模仿,西施因心口疼痛而皱眉美丽的让人怜爱,东施看到后便模仿西施皱眉,却遭到别人的厌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气质,当然这种气质和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如对待生活的态度、内心的安然自得、得体的装扮、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决定这一个人的气质之美,这一点也往往比容貌更加吸引人。就如明星俞飞鸿、汤唯、刘诗诗等,她们都是大家公认的气质型美女,这种特质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且会随时间的累积更加有魅力。
    以上四点是李渔认为美女所具有的特质,其中不乏有些不符合现代人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还是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对美丽女子判断的。所以何为美女,需囊括以上几点吧!

    老年人要及时行乐,但年轻人不宜玩物丧志!


    [第十六篇] 点评詮釋一下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自序"

    程钟龄是清代名医,后来皈依佛门.他所著[医学心悟]一书,有理论有实践,问世后评价甚高,是中医入门必备之书.今将其自序诠釋一下,公诸同好.括号内文字为筆者所加.
    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中国人要普及中医智识,才能真正做到父慈子孝)
    虽然,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既缺学识,又無临床经验,一知半解的庸医误人不浅)
    予少多病,每(患) 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潜心玩索者有年.(我少年时体弱多病,每次患病都缠绵难愈,因而引发自已学习医学的兴趣,集中精力钻研了好多年)
    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从游者日益众。然此衷常栗栗危惧,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四方病者求我治疗的日渐增多,跟我学医的徒弟也越来越多.然而诊断处方治病之难,有临深渊而望浮云之喻.人命关天,行医时怎能不瑾慎行事如履薄冰呢.对医学理论有未融会贯通的都昼夜思考,有心得就记录下来.)
    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积三十年行医经验,深知中医奥义精微.肤浅浮躁的心态是不能登堂入室的)
    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 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爰作是书,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医生服务社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技术要精,更要有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今将读书行医的心得体会,写成[医学心悟]一书,传授弟子.也是提供一个准则,劝戒后学)
    然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二三子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要继承前辈留下的优秀的传统医学遗产,造福百姓,确保处方用药精准无误,提高治愈率)
    仰体天帝好生之心,修证菩提普救之念俾闾阎昌炽,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非业医者所深快乎!况为父者知此可以言慈;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要明确办医院当医生的目的是济世安民,而不是搞捞钱創收)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医学心悟》为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著,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医学心悟》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故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医入门者的必读之书。
    《医学心悟》初刊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此后代有刊刻,版本甚多

    《医学心悟》不仅以首创"八法"而著称于世,所载诸多验方,三百多年来也屡试不爽。著名的验方有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等。陆以湉的《冷庐医话》、聂云台的《温热标准捷效》以及唐容川等医家医著,或记载运用《医学心悟》效方的验案,或高度评价了程氏所拟方剂的高效。即使在今天,研究、运用程氏方剂的临床报道亦每每见诸各家医学杂志。程钟龄苦心孤诣撰著的《医学心悟》,用以入门,不失法度,用于临床,多有实效,诚为医界津梁,患者慈航。

    程钟龄首创治咳名方[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折合375克 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飯后开水调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同书另一方为煎剂:桔梗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分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书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说“治诸般咳嗽”。
    程钟龄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要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
    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指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  來源:简书(本帖仅摘录了"简书"中片段句子,还作了部分修改,如有侵权可通知楼主删去)。    
    有位 医界高人 “擎天柱”先生评论云:
    中医如果按照分类全称就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其实世界上其他多地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医学。而目前所谓的西医准确说应该叫现代医学。如果我们认为社会和科技是进步而不是倒退的,就不能说传统的好过现代的。古老的传统医学认识基础有严重的局限性,我们没必要厚古薄今。唯一一点就是传统医学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有一些值得借鉴和挖掘的东西。
    周溪村翁曰:有些病宜用西医,有些病宜用中医,更多病宜中西结合.有位老医生(張锡纯)著有[衷中参西录],即以实际病例验证此意.

    擎天柱先生对此作评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放在现代科学体系面前就是错误的。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就是因果定律,中医有很多形而上学的东西,甚至还有臆测。我也认同传统医学某些成功经验,但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真正的原理原因,而不是像现在的中药动辄什么古方古籍记载,药用成份不良反应都是未知。
    周溪村翁曰: 近代名人梁啟超先生,1929年患肾病,北京名中医说可用中药方剂治疗,但他盲信西医,入协和医院动手术,旋即不治而死,年仅56岁.
    擎天柱先生对此事评论:
    1我不知道梁先生不用中医而不治之事实
    2以逻辑出发,梁先生故去是因为"病",而非"不用中医"
    3梁先生选择西医而不治,不能说明选择中医"必治" 我其实不懂中医西医,但是我相信因果定律才是真理,似是而非的如果不能证明就不能盲从。
    擎天柱先生还说, 我专门查阅了一下梁先生病故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肾切除手术,可能是失误切除了健康的而保留了病变的肾。如果这是事实则为典型的医疗事故,是孤立事件,不能拿来证明西医之不济,更不能证明中医
    擎天柱先生还认为:
    早几年经常会有中药纯天然无毒害的错误宣传,用以说明西医化学药物的有害性。其实恰恰相反,西药必须在验证有效性的同时,要验证毒副作用,并且一般在注释效用的同时警示副作用。而中药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有些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毒性的,更重要的是没有谁研究和注明各种药剂因为长期服用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周溪村翁答曰:中西药物都不能長期服用."是药三分毒",要补益只能用食补.有人说西药宜治器质性疾病,中医则擅治机能性疾病,似乎有点道理.

    下面摘录[医学心悟]中的“医中百误歌”之部分:
    病家误,苦忧思,常将不如已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误,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周溪村翁按:酒色过度之男人,易发心肌梗塞和癌症.女人则易患肺结核.(如西方电影明星费雯·丽)----这在世间常見.

    擎天柱先生问:你这个解释与上面的原句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吗……不是我一直和你唱反调,不好意思,我是关注了你的帖子。
    周溪村翁答 擎天柱:不会吧.我的按语是诠釋"愿将好色人为镜"这句话的.具体个人都是我近年亲眼看到的人,都是我熟识的人,点名就不必要了.

    要明确办医院当医生的目的是济世安民,而不是搞捞钱創收”------这句切中时弊,也是发本帖用意之一.

    鄙人虽推崇此书,但觉得书中某些观点和提法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这就混淆了"标"和"本"的关系.究竟是咳嗽引起肺癌肺结核.还是因肺癌肺结核引起咳嗽?这就要因人因症去推敲了.

    周溪村翁曰:[医学心悟]是以張仲景[伤寒论]经络体系辨症治疗的。而时下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属温病,宜按叶天士、吴鞠通之“温病”学浱辨证论治之医法方药治疗。叶天士之[温热论],叶天士著徐灵胎所评之[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均为治温病之重要典籍。[温病条辨]把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实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第十七篇] 我的一段栽花因缘

    1983年,予调GBC队部工作。次年春节后,分得六平方米宿舍一间,晚上得安静休息。门前临山坡僻有台阶,防雨天山坡泥沙会随水而下。予闲逛职工宿舍,偶见有房门前摆盆种花者,睹而喜之。因挖其盆内繁生之白菊花苗二株,拿开裂报废之石正陶煲作花盆,取园土作花泥,栽好淋透水,置于门前台阶上,亦未施肥。
    时值开春,菊花生長力极强,竟然猛長,旬月之间,已满盆翠绿矣。予日睹菊花抽苗長叶,心境怡然兴奋,乃知种花可养心之说非虚语也。
    同事黄君云,本地花以月季为最美,号花中皇后,一年可开花多次,花、叶均极有欣赏价值。月季品种则以大红月季为优,花色鲜艳悦目,且花期较長,亦颇适合本地土质,宜用作主要花种。粉红色则较差,花开不了几天则凋谢。
    予遵其教,乃借地质工作出差野外之便,每到一处则察其有何特殊花卉,折其数枝,带回栽种。盖花卉之繁殖与果蔬不同,大都可挿扦而活也。果然,仅数月时间,已得大红月季十多枝挿之,成活率约七成。
    有些花卉,花盆主干旁長有小苗者,如石榴,挖回栽之,亦可成活。石榴品种当以能结果者为佳。另挿有洋绣球、小白菊、日本杜鹃(或称三角梅)。又挖有美人蕉一盆,将台阶俨然布置为一小花圃矣。花肥则以财务科茶叶渣及自已煎服之中药渣代之。
    及秋天大白菊花之盛开,一盆竟有数十朵,且朵朵硕大。周围鄰居家属妇女均来观赏,盛赞予之善种花也。
    后有办公室付主任某人,带工人来装修供水管。趁予出差不在家,将予苦心经营栽种之几十盆花卉悉行搬而毁之。情景颇似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之秋先老人遇豪强而被毁花圃也。予出差归来见一片狼藉,心甚恼火而无可奈何。后经期年,仍得略为恢复焉。

    (2022年7月6日凌晨枕上写)

    [第十八篇] 卓有成就而好名的僧侣书法家

    怀素[725---785年].,原姓钱,湖南长沙人.中唐著名书法家.少年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其草书龙蛇飞舞,自成一格.后到长安,书艺日进,深得文人士大夫颜真卿等赞赏.他在公元777年特地写了一本''自叙帖''.记述了多位当代名公对其书艺的赞誉诗,摘彔部分如下;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张礼部]
    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仭峰[卢员外]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王邕]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朱遥]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戴叔伦]

    《自叙帖》
    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 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自叙帖''属囯宝级文物,现在台湾.怀素的书法对后世草书书法影响很大,已故某位历史大人物(MAO)的书法,就与怀素颇为相似.
    怀素其他名作尚有:
    《苦笋帖》
    怀素绢本墨迹,草书法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字径约3.3厘米,无年款。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又有宋“宝庆改元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此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欣、戴滢等收藏。《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论书帖》
    释文: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今)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论书帖》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内府收藏。项氏收藏时,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书签,今已佚失。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江屯阝清夏录》、《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
    《论书帖》原迹都认定藏辽宁省博物馆,但《北京晨报》2003年1月11日发表《成都商报》记者郭庄报导说,四川邛崃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刘仲能从成都地摊上购得的唐朝书法家怀素《论书帖》真迹。
    《食鱼帖》
    水墨白麻纸本,手卷。尺寸:34.5×52.4CM。引首米汉雯书“翰珍”。
    释文: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口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食鱼帖》略有破损模糊,但是“墨色浓润,神采不失”。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风格在真迹《苦笋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间,结字亦近宋临本《自叙帖》。亦有评者以为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定家徐邦达先生1979年曾撰文论证此帖,学术界公认此为徐先生重要鉴定发现成果之一。
    《食鱼帖》经北宋人吴喆题跋,又钤有元代赵孟頫、乔篑成、张晏、张雨,明代项元汴、项笃泰、华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鉴赏家印88方,历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是现存怀素四件公认传世作品中的佳作,弥足珍贵,堪称国宝。
    《小草千字文》
    怀素草书,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绢本,84行,共1045字。纵33.7cm,横1730.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帖”。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合于法度,脱去狂怪怒张,专尚平淡古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回转自如,奔放有加,一气呵成,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
    面对《食鱼帖》,鱼成龙,腾云驾雾,旋风聚雨,高迈之情,豪爽之意破墨而出。多少黄灯枯了,多少经书碎了,多少日子没了……那些穷经皓首的老书虫们,无不嫉恨这个疯和尚。人生大写意,尽在一瞬息。

    其实怀素狂草自有章法,法在“无法”之中。从《自叙帖》中可以知道:“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可以说,怀素从10岁“忽发出家之意”起,就与佛家有缘,与书法有缘。怀素的书法是天地间最浪漫、最自由的书法。法而有度,狂而有涯。“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许多后人仰望不止,又穷追不舍。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虽然狂放,但并没有为追求新奇而无视法度。相反,他的草书严谨,结字简练,体现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鱼、苦笋、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

    “春天到了风轻”先生评曰:超喜欢怀素老的自叙、论书、千字文三贴,草而不乱,中锋劲疾,得真草三昧而无寻常烟火气。
    [第十九篇] [西游记]如剔除神怪情节,高小姐嫁猪刚鬣(八戒)有何不好?

    [ 西游记]是一部游戏笔墨写神魔妖怪故事的長篇小说。如果剔除神怪情节,有些社会生活的描述也挺有意思的。如猪八戒高老庄招亲的故事,就可重新剖析一下。
    一. 猪刚鬛是入赘上门女婿,高太公夫妇年老无子,能有一个壮健男子来支撑门户。料理内外活计,豈不甚好?
    二. 从小娇生惯养的高小姐,可免嫁出门。如嫁所谓门户相当的一般人家,做别人儿媳婦要孝敬侍候公婆,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啰。
    三. 猪刚鬛勤劳能干,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 到了高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替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四. 高小姐婚后身上穿有锦衣绣裙,戴有金银首飾,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还不趁心,短叹长吁,难道还嫌老公長得不帅吗?
    五.逢年过节虽无什么亲家来往,却也省去很多繁文褥节。
    到唐僧和孙行者师徒二人途经高老庄时,但见: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溪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香馥馥。此时那夕照沉西,处处山林喧鸟雀;晚烟出爨,条条道径转牛羊。又见那食饱鸡豚眠屋角,醉酣邻叟唱歌来。”
    完全是美好富足的田园风光,如高太公招个好吃、懒做、赌博、无赖的女婿,能有这般兴旺祥和的好光景吗?
    如老猪不是所谓*妖怪”,高太公招的上门女婿绝对不会错。
    老猪是个质朴老实之人,不会出轨养小三,高小姐可以放心。
    如高小姐感到郁郁不乐,老猪可带她到世界各地旅游,長点见识散散心。  
    有读者某女士说:如来应在取完经后,应该封赏八戒一个潘安之貌。爱情比净坛,还是要积极那么一点的。
    周溪村翁曰:此论甚为公允,如来也要通达人情,有取有予。应该封赏八戒一个潘安之貌。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徒属向求经者索要“利是”。或曰:潘安之貌要求过高,相貌中等而腰缠万贯者则易寻。

    诗曰: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引自[西游记]原文
    [第二十篇] 玩味一下[西游记]中讲佛家明心见性的心理养生韵文

    [西游记]中有很多文詞华美的韵文,内容包罗万象。今特摘录一篇讲佛家心理养生理论的韵文,共赏一下。括号内文字为筆者村翁所写之诠釋。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超脱轮迴,出离生死,入清净不死不生之地,即修行者之所依归)
    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若无所得,则无攀缘,可断万般烦恼)
    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妄念除则佛性现,佛在心中)
    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像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身如水月镜相,有形有相,无心去来。死生由命,顺其自然,不作分外之求)
    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禅定度散乱,布施度悭贪。)
    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弄巧反成拙,不如不做。知无所得,如如不动。)
    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補阳,诚为谬语;服餌長寿,实乃虚词。(不起贪欲之心,品行自然完美。采补服餌,尽是骗人鬼话)
    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受永无穷。(抛弃尘世牵掛烦恼,破除财色贪念,自然离苦得乐享受无穷)。

    周溪村翁註:
    “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詰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出自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文。
    “禅定”和“布施”是佛家修行“六度”中的重要内容。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出自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白居易诗有“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之句。
    [第二十一篇] 过去心不可得。

    这是出自佛教著名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奥义甚深的一句名言。
    今之文人墨客,秀士名媛,作文发帖,回忆故乡,恋恋不已。其实是留恋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天真自然的纯朴心境。过去的山水田园可寻而得之,年轻过去的快乐心态不能再得。
    昔贤云: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世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人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禅师有颂曰: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
    不须遗剑刻舟寻,风花雪月常见面。
    苏东坡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年纪越大,经历事情越多。思想就越来越複杂,烦恼忧患的事也就越来越多。烦恼積深,易成心病。
    从佛家观点看来,过去、现在、未来即所谓三世之精神境界,无固定的实性可得,故可从相关的事物而出现。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豈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心病药物难于见功,唯有心药才能医治。何为心药?居士默而不答。
    禅师有颂曰:
    欲识平常道 天真任自然
    行船宜举棹 走马即加鞭
    若遇飢来飯 还应困即眠
    尽从缘所得 所得亦非缘
    [第二十二篇] 曹操之孙魏明帝赐日本女王诏书说明的问题

    楼主周溪村翁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颇骄横,不断凌欺侵略中国。殊不知,在古代它一直服属中国。其先君主“神功皇后息長足媛”于魏明帝时,梯航入贡,彼国史冊固大书特书焉。这里录三国时魏明帝(曹操之孙)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赐倭女王诏书,使众网友知我国古代怀柔远人,同天之度,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赐倭女主诏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带方太守刘夏遗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俞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抚绥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十张,菁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值。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魏明帝[赐日诏书]说明的问题:
    [1]远在三国时期,即公元三世纪,日本已遣使向中国进贡,表示服属中国。
    [2]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而当时日本还是奴隶社会,把男女生口(奴隶)当礼品贡给中国。
    [3]当时日本还很贫穷,一个国家才拿出班布二匹二丈当礼品。
    [4]中国魏朝廷以158匹绸缎,十五张特殊丝料,八两黄金,刀、镜、真珠、铅丹等好物回报日本,超过日本所贡物价值的七十多倍。
    [5]中国特别声明,对曰本之贫穷表示'哀',即十分同情,要使者告知其国人。
    [6]中国册封日本女主卑弥呼(日本名为神功皇后息长足媛)为亲魏倭王,授给金印制服。
    [7]中国朝廷任命日使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次使牛利为率善校尉,这二种级别的中国官职,发银印制服。

    註:史料出处—转引自清·陳其元:[庸闲斋筆记]
    [第二十三篇] 日本把琉球从中国手中夺去的经过

    琉球自古常向中国朝贡,明、清二代朝贡尤为频繁。中国朝廷则累加册封其王。

    清嘉庆间(1795一1820年),朝官赵文楷殿撰、李鼎元中翰奉使册封琉球国王。一时廷臣及四方士大夫赠诗,凡古近体二千余首。李鼎元曾绘[南台祖帐图],装为巨卷,请人写入诸人所赠之诗,书画皆极工丽。时人评云:'夫奉命册封,为本朝柔远绥藩之常典,......当时使星东指,龙节双擎,播声教於赢嚅,耀官仪於海外,绅缨彬雅,饮饯赋诗,饰之丹青,宏我王化,亦升平难得之遭也。
    仅数十年后,琉球即被日本侵占。造成今日钓鱼岛后患无穷!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琉球贡使到闽,帝以贡使远涉输诚,命地方官伴送来京。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琉球国世子遣使贺登极,贡方物。五年(1866),遣使赍敕印往封琉球世子尚泰为王。六年(1867),尚泰陪臣子弟四人入北京国子监(今北京大学)读书。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琉球国贡使回国病殁山东,赐葬费银。

    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虏其王及世子。大清帝国总理衙门以灭我藩属,特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日人拒焉。

    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皇帝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处理。鸿章奏言:“琉球原部三十六岛,北部九岛,中部十一岛,南部十六岛......去年日本废灭琉球,中国叠次理论,又有美前总统格兰忒从中排解,始有割岛分治之说,本年日本称......意以北岛、中岛归日本,南岛归中国......今俄事方殷(中俄有新疆领土之争),势难兼顾......暂宜缓允”由是琉球遂亡,为日本所侵占矣。
    [第二十四篇]中世纪欧洲大瘟疫使民风趋于放纵风流

    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讲了很多这类故事。故事内容比之于中国的[金瓶梅],开放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过[十日谈]者怕不好意思说出来。
    《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 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长大的,他从小向往民主自由,对教会的黑暗统治表示不满,长大后,多次参加政治活动,反对封建专制。《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

    十日谈原序(全文):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尤其是那些曾经渴求同情、并且体味到同情的可贵的人。如果有谁承受过他人的同情,得到了安慰,因而体味到这份情意的可贵,那么我确实算得上一个。
    从青春年少、直到眼前,我始终无比热烈地爱着一个人儿;说起来,她是那么高贵。以我的寒微,怕真有些配不上她。明达的绅士们听到我这段恋爱,倒是很看重我、夸奖我,可不知道我为这段恋爱忍受了多少折磨啊。并非因为我的情人心肠太硬,使我难过,而是因为我痴心妄想,在胸中燃烧着一股难于抑制的**。这分明是一件不可能得到美满的事,因此,我时常只落得徒然苦恼而已。

    在我为着爱情而受苦受难的时期,幸亏有一个朋友常用好话来劝慰我,要不是他,只怕我再不会活在这世界上了。不过天主是万能的,他以亘古不变的法则,使人间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有一个归宿。
    我爱我意中人,虽说爱得比任何人都热烈,不论自己怎样抑制、旁人怎样规劝,将来蒙耻受辱,身败名裂,在所难免,都不能挫折或动摇我这份爱情;可是这份爱情却终于给流水般的时光冲淡了,到现在我的灵魂里只剩下欢乐的追念——这是爱情赐给那些不曾在爱河里灭顶的人的礼物。
    我这场恋爱,当初叫我遭受许多痛苦,现在痛苦解脱了,只剩下欢乐的回忆。

    尽管我不再感到痛苦,可是我并没忘了那些为关怀我而替我难过、给我安慰、帮助的人。我将终生感念他们的盛情,至死不忘。在许多美德中,我认为“感激”是最值得称道的;反过来说,忘恩负义便是顶卑鄙的行为。为了表明自己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我趁眼前可说是摆脱束缚、一无牵挂的时候,决定凭自己一点浅薄的才学,写下一些东西,给帮助过我的人读着消遣,聊作报答。如果以他们的知情达理、或是情场得意,这本书竟成为多余的,那么至少对另外一些人还有用处。

    虽说象这样一本书是不见得会给予不幸的人们多大鼓舞,或者不如说,多大安慰的;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本书贡献给最需要的人,因为这对他们更有帮助,更可宝贵。那么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本书——这份微薄的安慰,献给一位相思**的**比献给一个男子来得更合适?

    女人家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包藏在自己的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过来人都知道)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得多。再说,她们得服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听他们的话、受他们的管教。她们整天守在闺房的小天地内。昏闷无聊,仿佛有所想望而又无可奈何,情思*乱,总是郁郁寡欢。

    要是她们因为苦于相思,弄得愁眉不展,那么除非有什么新鲜的排遣,这愁是消不了的。再说,妇女远不及男子有忍耐力。男人恋爱起来。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就是他果真发愁、心里昏闷,也自有许多消遣解脱的办法。只要他高兴出去走走,可以让他看看听听的东西多的是,他可以去打鸟、打猎、钓鱼、骑马。也可以去赌博或是经商。有了这种种消遣,一个男子至少可以暂时摆脱了、或者减轻了他心里的愁苦。他到头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得到了安慰,逐渐忘却了痛苦。

    多情善感的妇女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命运对于他们却偏是显得特别吝啬。为了多少弥补这份缺憾,我才打算写这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少女少妇一点安慰和帮助——为的是,针线、卷线杆和纺车并不能满足天下一切的妇女。这本书里讲了一百个故事——或者是讲了一百个“寓言”,一百篇“醒世小说”,一百段“野史”,你们怎么说都成。这些故事都是在最近瘟疫盛行的一段时间中,由一群有身分的士女——七位**、三位青年分十天讲述的。故事以外,还有七位**唱着消遣的好些歌曲。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谈到情人们的许多悲欢离合的遭遇,以及古往今来的一些离奇曲折的事迹。淑女们读着这些动人的故事,说不定会得到一些乐趣,同时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因为借这些故事,她们可以认识到什么事情应当避免,什么事情可以尝试。这么说,这本书多少会替她们解除一些愁闷吧。    
    要是真能做到这一步,(但愿天主允许吧!)那么让她们感谢恋爱之神吧,是他把我从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了我力量,为她们的欢乐而写作。  

    以上是卜伽丘[十日谈]原序全文,读起来十分诚挚感人,简直是一个心理医生对深陷情慾苦海的男女所作的开导话。这些话对天涯社区善男善女还是很有裨益的。

    附:[十日谈]第九日故事第二摘录(转载)

    且说从前伦巴第地方,有一所女修道院,一向以虔诚圣洁出名,在院里的修女当中,有一个出身高贵、长得十分标致的姑娘,名叫伊莎贝达。有一天,她的亲人来访,她隔着格子窗和亲人谈话,竟爱上了一个跟来的俊秀的后生。那后生见她脉脉含情,又觉得她真美,也爱上了她。

    只是尽管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却始终不能成其好事,直把两人折磨得坐立不安。不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后来,那后生终于发现了溜进院里去的一条通路,她也觉得这样进出,并无一人知晓,很是妥善,从此他不仅是来了一夜,而是三日两头来和她幽会,这两人真是如鱼得水,那份欢乐也不必说了。

    谁知有一夜,当他离开伊莎贝达,走出院去的时候,给另一个修女撞见了,两人却全不知情。那姑娘把她亲眼看见的事悄悄告诉了另外几个修女,起初她们想到女院长那儿告发去——这位女院长名叫乌辛巴达,全院的修女,以及凡是认得她的人,个个都把她看作一位圣洁善良的女人。不过她们再一想,觉得还是等候机会,请女院长把她和那男子当场捉住,才可以使她无从抵赖。因此她们都不做声,只暗中轮流监视着她,预备捉奸。

    伊莎贝达也不曾觉察出其中的情形,有一夜照旧把情人接进自己房中,立即被那些监视的人知道了。等到夜深人静,她们认为时机成熟,就分做两批,一批把守住伊莎贝达的房门口,另一批赶去敲女院长的房门,等到听见房内有了回答,她们就嚷道:

    “起来吧,院长,快快起来吧!我们看见伊莎贝达关了一个小伙子在房里啦!”

    恰巧这一夜,女院长正陪着一个教士睡觉;原来那教士常常躲在大箱子里,让人家把他抬进女院长的房中。现在这些姑娘打门打得这样急,乱嚷乱叫,她唯恐她们会打开房门,冲了进来;所以她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在黑暗中心急慌忙穿好衣服,拿起教士的短裤,还道是自己的头巾(她们叫做“普萨尔德”),就往头上一戴,匆匆忙忙冲出房外,反锁了房门,全不知道自己闹了个笑话,却厉声问道:“那个天主的罪人在哪里?”

    这许多修女正乱哄哄地要抢着去捉奸,哪里还注意得到女院长的头上戴着一顶怎么样的帽子。她带头领路,直奔伊莎贝达的卧房,大家一齐用力,立刻把房门打开了,冲进房里,只见一对情人还互相搂着——原来他们不曾提防这一着,祸从天降,竟给吓得动弹不得。

    伊莎贝达给那些修女们当场拖起。女院长喝令把她拖到大厅上听候发落。只剩下那后生还在房里穿着衣服,要看看这回事究竟怎样收场,他主意已定,如果她们要对他的情人有什么不利的举动,那就怪不得他要对这班修女不客气了,他非要把他的情人劫走不可。

    女院长来到大厅上坐下,大家的目光全就集中在那违反清规的罪徒身上。她当着全体修女,声色俱厉地把伊莎贝达痛骂了一顿,骂她是个最**的女人,竟敢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来,要是传了出去,难免败坏了女修道院里向来的声誉;痛骂之后,还说非把她严办不可。

    那姑娘站在厅堂上,又羞惭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低头不语,叫旁边的修女不由得可怜她起来;谁知那女院长却反而在上面拍手顿足,越骂越起劲。伊莎贝达偶然抬眼一望,只见女院长的头上有两条吊袜带,不住地在左右摆动,心里立刻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顿时胆子大了起来,开口说道:

    “院长,天主保佑你,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女院长不懂她话里有刺,却怒喝道:“什么头巾不头巾,好一个不要脸的小**,居然这时候还敢和我说笑话!你以为你是做了一件什么好笑的事吗?”
    “院长,”伊莎贝达回答道,“请你先把头巾扎好了再跟我说话吧!”

    那许多修女不由得都把眼光注射到女院长的头上,她自己也伸手到头上去一摸,于是她和大家立刻都明白伊莎贝达讲这句话是什么用意了。女院长这才知道自己已经出了丑,而且众目睽睽,再也没法掩饰,就索性转变态度,改换声调,用温和的口气接下去说:“不过硬要一个人抑制**的冲动,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所以只要大家注意保守秘密,不妨各自去寻欢作乐吧。”

    伊莎贝达现在没事了;女院长回房去和教士继续睡觉,她也回到了她情人的怀抱里,而且以后还经常把情人接进院来。那班没有情人的修女看得眼红,因此都私下里千方百计追求她们的幸福。
    [第二十五篇] 老屋二十年丢书记

    吾家老屋旧多藏书,多为民国初年到抗战开始前后二十余年所出版者,石印铅印木刻者皆有.盖祖辈及堂姐兄辈多读书人故也.
    后吾外出求学,工作均在外省,走南闯北一晃二十年.期间老家家人住所已经乔迁.唯旧藏图书仍存老屋楼上.落叶归根后回老屋视之,诸书已荡然无存,为遭文革破四旧时之所焚.惋惜久之.
    今聊记,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约七八年间曾过目之书,有看得懂者,有看不懂者,有部分约略看懂一点者,在一书中有随便挑几页来看者,聊志之以示不忘也.
    [老残游记]一本,刘鹗著,中有记述济南泉水景观之文字,其余内容已忘;
    [封神演义],小学高年级即看过,在小学拈土块胡桃荔枝往空中一丢,戏谓看吾祭出之法宝,即仿书中神仙之所为;
    [文心雕龙],记得其序言称此书为艺苑秘宝,内容则尽皆看不懂;
    [红楼梦]六册,上海亚东印书館出版,汪原放标点.初中时读过    第一册书中正文前面載有胡适的[红楼梦攷証]一文,似乎有称蔡元培之索隐为'笨伯'的话,后面又有蔡元培与之辩驳的文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旁人观之,亦甚有趣.筆者当时年少,对蔡先生把红楼人物牵強附会于明末清初政界文化界名人之说法亦不甚赞同,认为胡适之看法比较合理.
    [详注图咏聊斋志異],有另星几卷,早年不知何故会丢失几卷.每卷首页第一行署明:淄川蒲松龄留仙著,文登吕湛恩叔清註.因全用文言文写成,又喜引用典故,少年学子颇难卒读,故精神好时会另星选几篇来看.至今仍依稀记得着过的有[鸽异],[公孙夏],[江城],[二班],[小翠],[续黄梁],[蓮花公主],[种梨],[崂山道士]等篇.觉得所谈鬼狐,亦与常人无異,乃作者寓言也.
    [绣像三国演义].是何版本已忘.故事雅俗共赏.此本特色是每卷前印有各种特色人物绣(作画解)像.并附有对其人的题咏诗.在司马懿像下题诗有"生子得麒麟"之句.故筆者有"谁家生子得麒麟?-----略谈三国群雄二代之表现"这篇网文之所作也.尚记有咏于禁诗:"三十年来说故交,可惜臨难不忠曹".讥其未能保持晚节云.
    [少年维特之烦恼].此德国作家哥德之著名中篇小说,吾读此小说时年十四,体质文弱.身心发育均滞后,根本不识什么风月.能识读其文字而不能明了此中缠绵情意.
    忆高一开学典礼之时,在学校礼堂坐長条板凳,适一年十八長吾四岁有校花之称之健美姑娘坐吾旁边,吾浑身不自在,头偏靠右边年長男同学之肩以避之,该男生不觉大笑,乃起身与吾换坐.该美女亦侧视而蒂怪焉.
    今皆退闲。此女生后就读华南师院,毕业后回母校工作,一度任办公室主任,后从母校工会 负责人崗位退下,转任本地共届同学会召集人 ,每年在酒楼聚会一二次,鬓发俱白矣.她见吾不复忆此事,吾则尚未忘也。  
    关于[文心雕龙],少年看而不能解.大概出耒工作后数年,在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买有[中华活页文选],其中用白话选譯了"神思","风骨","情采","声律"数篇,实为文学写作中真传秘诀.其中"积学储宝,酌理富才"俱是字字珠玑.即此数篇心领神会,必能'心如明镜,笔发春花',离"好句谩裁敷锦绣,佳文不点唾奇珍"当不远矣.惜吾当年家有秘宝而未深研,不能用,最终付之于薪火,殊可嘆也.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李青涯譯,,好像只剩上冊.莫泊桑在西方有短篇小说王之称.此书中选有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 .首篇为中篇小说[羊脂球] ,观其文意似乎暗讽法国上层昏聩无能之人士岀卖祖国给德国人者.盖其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二省割让给德国人.吾非学文史专业之人,隔行如隔山,如是妄行揣測之论,为行家能人所贻笑,吾亦厚脸皮而弗顧也.
    书中[金项鏈],为短篇中之优,讲一小官吏太太因羡慕虚荣爱面子,丟失借来之首饰,遂劳苦节俭多年以赔偿.而此项链乃假,非真金也,结局令人喷飯.此篇选入教材,文科生均熟知之
    又还有一篇讽刺小说,忘其标题.讲一富豪绅士,好色成性,金屋藏娇而不知足,在外仍沾花惹草.其妻实年轻貌美之隹人也,知其事,乃撒痴撒娇不与其夫同房,绅士急不可耐,缴械投降,妻质问其夫,每月在外嫖妓费用须花多少,夫遂告之.妻即向夫索要同等金币,曰,吾亦须此费用作化粧首饰衣着之用耳.绅士遂丟一荷包金币给其娇妻曰,小鳥儿,下不为例也.妻乃纳之.今之选譯本则无此篇.  
    [家庭新食谱].常熟时希聖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一本文笔优美的食谱,介绍的菜式起码有一二百种,似乎以江浙风味菜式为多,如南京板鸭,镇江獅子头均在内.时隔多年已渐忘记.
    此书特色就是每个菜式前都有一篇筆调清新优雅的散文,介绍比菜式的来龙去脉,相关文史掌故,地区特色等.以后才接着讲主料,配料,烹制方法,上桌品嚐注意事项等.不像专业厨师写的烹调技术书,而像职业文人写的介绍书.事实上作者确是个声誉不很大的文人.
    [千家诗].此书流行甚广,世人多有之.多为五七言体短小精干之诗,韵律严谨.有些诗为唐诗三百首所未收录.犹记有一首为:
    朝臣待漏五更寒
    铁甲将軍夜度关
    山中曰高僧未起
    到头名利不如闲  
    [南山集].共上下二冊.作者戴名世,乃安徽桐城人,是康熙时著名文人,热中科举,曾中殿试榜眼(第二名).他先前经常汇集科举文章出版.一度以此为业.
    他本人下筆为文,滔滔不绝,甚有文采,为有清桐城派之先驱.以一儒生而落笔疏放不羁.在[南山集]中有一篇"与余生书"引用了南明'弘光','永曆'年号,遂为有隙者所构陷,被康熙帝所杀.前些年,曾有一法国学者即专门研究戴名世南山集案,作为其学位论文云.
    有一年家乡发生洪水,平地水深三尺,此书之上卷即为洪水卷走.吾父于下卷书面写字数行,谓南山集文筆之美.实为罕見云.
    又南山集中有一薛大观传,记此云南昆明人在明亡后不愿归顺大清,合家投黑龙潭而死.类伯夷叔齐.
    我参加工作后有一年到四川会理参加学术讨论会,乘飛机途经昆明,即曾到黑龙潭一游并拍照二張,忽忆及南山集之薛氏传.时间倉促未寻其墓,唯见其水面不甚宽广而水量极充沛而已.  
    [块肉余生述].英国狄更司著.林纾,魏易譯.是用文言文譯的.今之白话文译本则名为[大卫.科波菲尔].林纾字琴南,曾中晚清举人.他并不懂外语,只能靠翻译口译由他来筆述.然译本文词流暢优美,颇受大众欢迎.
    始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炮成功.后遂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多年间共译外国作品有二百多部云.
    他在此书序文中说,石头记(红楼梦)书所以吸引人是因其用男女风月情事作纬线,铺陈大富大贵人家生活場景所至.而此书却叙述普通平民生活,却也十分生动精彩.
    此书楼主只翻了前靣几页,觉得不习惯看外国人这种写法.就把它丢在一边了.至今白话重译本[大卫.科波菲尔]仍未读过.老屋旧藏林译本则渺无蹤影矣.  
    [燕子笺].是个传奇剧本.署名百子山樵阮大鉞著.此人曾任南明弘光帝朝兵部尚书,是个奸佞之臣,人品行为为士林所不齿.但他写的剧本,水平極高.还在私家戏班演出.
    同时代之文人張岱有文章记載云:“阮园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製,筆筆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鹵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齣齣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燕子笺]之飛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其纸札装朿,无不尽情刻畫,故其出色也愈甚.
    阮园海(即阮大銊).多詆毁东林,辯宥魏党,为士君子之所唾弃,故其传奇不之著焉.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者也”.------張岱这段评论可谓公允.
    吾对戏剧完全外行,即读剧本,一大堆词曲名头,曚曚然啥也不懂,只读其下边文字所述故事,觉得尚首尾完具,周到合理而已.  
    改革开放后,闻又有剧团将燕子箋重排演出,社会反应及效果则未知也
    [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编辑的一部历代文献选集,收罗宏富,胜过桐城姚鼐之[古文辞类纂].吾家所藏者为四冊平装本.实事求是地讲,吾当时为高中生,这书是看不懂的.但又是这书的一部分引发吾爱好文言文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优其是文史类之兴趣.
    犹记吾蹲于老屋二楼,手捧杂钞之卷十八所录[汉书]"李广苏建传",读之而深感引人入胜,反复阅读数遍已觉其文章简练典雅,不像白话文啰嗦平俗.后复读杂钞所录之[史记]"项羽本纪","亷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魏公子列传"适高中语文课文中亦有,老师责令背诵,至今前面几段犹不忘.由是始具文言文之基礎功夫.
    又此书卷八序跋类中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吾常诵之,此为史记之提纲挈领,气势豪壮,而今人之选本俱不录,殊为不该.
    此书旣丢失,吾六年前复从广州北京路书店购回新版精装本一套上下二冊,殊足珍也
    [薛仁贵征东];
    [薛丁山征西];
    [薛刚反唐];
    [罗通扫北].这些小说品位甚低,无多大价值,少年看时津津有味,老来则通通忘却.
    [官場现形记].作者李伯元.是描写晚清官埸百态的一部小说,详细内容已忘.唯记其有一段讲述制台(即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之类的地方最高级别军政官员)見洋人的情节,把制台对内擅作威福,对外畏洋人若虎,崇洋媚外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
    此书早出,据说慈禧太后都看过.但鲁迅则认为李伯元不大了解晚清官员工作生活情况.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状].吴研人著.因不习惯他这种写法,内容已忘.犹记其一节讲婢学夫人的故事,甚为有趣.说的是有一赋闲之富宦老太爺,夫人去世后生活空虚无聊.竟看上了他皃媳妇嫁入门时带来的陪嫁小丫头.
    那小丫头年轻貌美精灵慧黠.她风情万锺,.能娬媚迎合老太爺心意.老太爺被其媚得如醉如痴,就想娶她.
    丫头提出要当正室夫人,否则誓死不嫁.老太爺少她一曰不得,就答应了她,并择日举办婚礼,宴请亲友宾客......
    后此婢即名正言顺当了婆婆,其原女主人反成了兒媳妇,反被其嘲弄一番云.
    唐代法律则不能如此,不知清代法律为何可以也.  
    [八贤书札]. 记得此书是当时在湘军中担任幕僚文秘之类工作的郭昆焘,收集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骆秉章,曾國荃,彭玉麟,沈葆桢等八位清朝剿灭太平天国的"中兴将帅"们,相互通报研讨军情軍务的书信.文筆算好.
    内容有很多在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和趙尔巽等[清史稿]书中未能详载者,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史颇有史料价值.
    多年前吾回乡探亲,询之家人,说已将其逐曰另星撕开,在吃飯时用以垫桌,包吃剩之碎骨头云.    
    [小朋友]. 是一种供少年儿童看的期刊,半月一册.吾家在抗战前存有几十册,散落老屋二楼一房间内,由黄庆云主编.内有云姐姐(姊姊?)信箱,解答各地小读者提出的问题.好像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很适合小孩子看.时隔数十年,书已无存,内容亦丝毫不记得矣.此刊物现仍继续出版.岀版主办单位则已更易.
    [天方亱譚].为旧譯本.讲述阿拉伯人的神话半神话故事.内容甚多,今唯记得一航海家的故事概梗,其余尽忘.
    [佛说阿弥陀经].为吾祖母老年每日所誦读者.内容亦极简单,劝世人毎日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一心超脱苦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臨终必有佛接引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已故园瑛老和尚著有[劝修念佛法门]一书详釋其理,亦说得有根有脉,头头是道.今人有唸佛可保养大脑之说.可能有些道理.
    世路崎岖,人多磨难,世人常患忧郁焦慮之症,安定类药片豈能根治乎?唸佛加参禅,或成苦海慈航.此卷佛经虽付破四旧之一炬.然今各寺廟多有赠送焉.

    [第二十六篇] 画风截然相反的二位元代画家.

    元代画界名家辈出,王蒙和倪瓒就是其中皎皎者.在画史上并列''元四家''[另二人为黄公望,吴镇].但二人的画风是截然不同的.
    王蒙[1298---1385]曾在张士诚和朱元璋手下做官,善画山.代表作有''青卞隐居'',''葛稚川移居'',''夏日山居''等.特点是山峦繁复,树木茂密,满幅几无空隙.喜之者谓其''郁郁苍苍,气势充沛'',厌之者则谓其碍眼,唐代诗人孟东野有诗云:"出门即有矶,何谓天地宽?''.用来比照王蒙的山水画,颇为恰切.
    倪瓒[1301---1374]出身故家,是个浪迹江湖的高士.善画水.代表作有''容膝斋'',''紫芝山房'',''渔庒秋霁'',''秋亭嘉树''等.常以湖滨一丘之地,配一茅茨,再加少量树木,竹,石,即构成美景,阅之心旷神怡,意境极为淡泊高雅.
    清初名士李漁在[芥子园画传]序中说:"观人画犹不若自能画.人画之妙由外入,自画之妙由心出".所以,文从心出,画亦由心出.看其文可略知作者为人,看其画亦可略知画家人品也.
    王蒙为不究节行,反颜事仇的书画家赵孟頫之外孫.先任割据者張士诚的理问,長史等官职.張士诚败后他一度隐居,号黄鹤山樵,明朝初年又出仕任泰安知州.因卷入政治,受胡惟庸案牵累,以87岁高龄死于獄中.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画出来的作品自然山峦重叠,花木繁茂.他所常用的解索,牛毛皴,山峦看似癞痢头,筆者不大欣赏.
    倪瓒世代为江南富家,家中收藏大量古董书画,从小受其艺术熏陶.随着家道中落而隐遁江湖,漫游江南水乡达二十年.故其画多写太湖一带景色,以逸气胜.作品为后世所重,明代江南士林以家中有无倪画来分清浊.央视"国宝挡案"节目曾介绍他的作品.
    江苏美术出版社编的中国历代大师名作从书中,将王蒙,倪瓒二位画风截然相反的画家合为一画集,亦有深意.就如[汉书]作者班固将李陵,苏武的史实合写在"李广苏建传"中一样.有让人对比分析评价的作用.
    人生于世,滚滚红尘,俗务烦心.百般机巧,追逐名利,宜借境以调心.欣赏山水画有卧游之乐,各人爱好不同.笔者认为,王,倪二人所画山水相比,以倪瓒为胜.我尝以三尺纸临一幅笔墨简约的''渔庒秋霁图'',挂在老套房墙上,亦楚楚可覌也.


    [第二十七篇] 二个志向相反的清代书画艺术家。

    “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少年家贫,三十岁起卖画为生,后参加科举,得中进士,当过二任县令,后倦于案牍,于六十一岁辞去知县职务,以卖字画为业,对本人书画作品公开标价,怡然自得。字写得好=大众评价高=卖出高价。二百多年前的郑板桥即理直气壮公开索要高价“润筆费”,颇有市堤经济思维。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字画,艺术水平极高,颇负盛名。至今在拍卖埸仍拍出很高价位。

    另一位清代大艺术家赵之谦,不仅是书画篆刻家,还是诗人、学者,著作甚丰。他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又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
    他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印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几次参加科举均不第。晚年在江西当了几任知县。摈弃书画篆刻,责为他出版篆刻作品的挚友为“稼孫多事”,以当处理平凡行政事务的知县为荣。好友对其有“谁知著作才,乃是风尘吏”的感叹。

    这二人在艺苑成就甚高,入仕途当县令则无政绩可称。 同为清朝杰出书画艺术家、作品皆能超凡出俗,自成一格,而内心志向则相反如此。




    [第二十八篇] 勤奋方能出天才----略谈仇英的画作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他原是油漆匠,从事给富宦房屋柱梁彩绘工作,后改业绘画。曾从名画家周臣学画,也受过著名书画家文徴明栽培,曾到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陳官家中臨习历代名画.作画功底十分深厚.
    他虽然未读三坟五典之书,也未参加科举考试,''文气''不够。这从他的画上从没有自已的题跋也可看出一二. 但他的画作,水平极高,尤其是设色画,称为明清二代独步,亦不为过。
    他未到过四川,却能构思画出奇险之[剑阁图];他的[赤壁图]现在市值几千万;他的[桃源仙境图],竟能用音乐节奏,分三段描绘人间仙境。一般文人画家画的水墨画,须要文字题跋和篆刻印章的衬托支持,才像一幅艺术作品。仇英的画却不须要,直接挂在客厅,色调典雅,欣赏价值极高。
    从他的设色画精致细密程度看,估计他成功的要诀在一个''勤''字。如[宫织图],纺织器具维妙维肖,屋宇彩绘、人物服饰图案全都一丝不苟,树木花石,样样精到,画起来要花多少精力呀!
    董其昌赞他的画技在文(徵明)沈(周)之上。传世名作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剑阁图],[赤壁图],[人物故事图]等.
    筆者认为:他筆下的女性,服飾虽鲜艳精丽,但眼睛画得过小,未发揮出眼神应有的神采表现功能.
    仇英靠卖画为生,终于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世能达到其境界者,恐怕只有张大千一人而已。
    筆者曾据[仇英画集],放大臨摹了[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贵妃晨粧图]三幅作品.今挂在卧室墙上.人物十分清丽艳逸,山水意境幽淡高古.朝夕欣赏,俗气亦为之一清也.  

    《桃源仙境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规格纵175厘米,横66.7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把这里点缀得如仙若幻。近处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穿白衣的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乐曲所陶醉,就连提篮的童子也为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图中上半部分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白云飘浮,庙宇时隐时现。下半部分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坡上的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景致雅气,一副人间仙境景象。三位高士临流而坐,白色的文士衣着在山石、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松溪横笛图]赏析: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早在我上大学三年级时,偶尔在一本杂志(好像是[新建设])上看到了这幅画,为其魅力所震撼,从而引发对国画的兴趣.

    [松溪横笛图]是仇英又一幅山水画名作,纵116.4厘米,横65.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忆昔有一年本人随同伴十余人从湖北宜昌远郊大桥边公社背行李步行回宜昌市区,途中沿河小路边有巨石突出,与此图境界颇为相似,殊觉怪也。  

    仇英画山石,颇多用斧劈皴,按[芥子园画传]归类属北宗,认李思训为鼻祖.说仇十洲倣之,得其工未得其雅.此评未必得当.李思训存世画绝少难以相互对比.但仇英喜用斧劈皴却是事实,最明显的是[松溪横笛图].  

    元、明、清国画以淡雅色调的水墨画为主,没有唐、宋国画的雄浑艳丽。这是元、明、清政治比较专制,文人精神上受压制,在美术上的反映。唐、宋政治上比较开放宽松,文人都热心从政,润色太平。此时色彩鲜丽的画作就比较多,从画中可看出画家心情的热烈兴奋。明、清画家唯一例外的是仇英,多画设色画,恰恰是因他出身于文化素质较低的画匠,不入高级文人之列。在他的画作上就没有本人文字题跋.  

    今存世仇英画作,每幅拍卖行喊价动辄数百万数千万,钱财皆为待价而沽的收藏家和画商辗转抬价赚去,而画家九泉之下无分文专利著作版权可得。生前却生活拮据,可叹也夫/
    [第二十八篇] 勤奋方能出天才----略谈仇英的画作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他原是油漆匠,从事给富宦房屋柱梁彩绘工作,后改业绘画。曾从名画家周臣学画,也受过著名书画家文徴明栽培,曾到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陳官家中臨习历代名画.作画功底十分深厚.
    他虽然未读三坟五典之书,也未参加科举考试,''文气''不够。这从他的画上从没有自已的题跋也可看出一二. 但他的画作,水平极高,尤其是设色画,称为明清二代独步,亦不为过。
    他未到过四川,却能构思画出奇险之[剑阁图];他的[赤壁图]现在市值几千万;他的[桃源仙境图],竟能用音乐节奏,分三段描绘人间仙境。一般文人画家画的水墨画,须要文字题跋和篆刻印章的衬托支持,才像一幅艺术作品。仇英的画却不须要,直接挂在客厅,色调典雅,欣赏价值极高。
    从他的设色画精致细密程度看,估计他成功的要诀在一个''勤''字。如[宫织图],纺织器具维妙维肖,屋宇彩绘、人物服饰图案全都一丝不苟,树木花石,样样精到,画起来要花多少精力呀!
    董其昌赞他的画技在文(徵明)沈(周)之上。传世名作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剑阁图],[赤壁图],[人物故事图]等.
    筆者认为:他筆下的女性,服飾虽鲜艳精丽,但眼睛画得过小,未发揮出眼神应有的神采表现功能.
    仇英靠卖画为生,终于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世能达到其境界者,恐怕只有张大千一人而已。
    筆者曾据[仇英画集],放大臨摹了[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贵妃晨粧图]三幅作品.今挂在卧室墙上.人物十分清丽艳逸,山水意境幽淡高古.朝夕欣赏,俗气亦为之一清也.  

    《桃源仙境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规格纵175厘米,横66.7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把这里点缀得如仙若幻。近处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穿白衣的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乐曲所陶醉,就连提篮的童子也为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图中上半部分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白云飘浮,庙宇时隐时现。下半部分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坡上的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景致雅气,一副人间仙境景象。三位高士临流而坐,白色的文士衣着在山石、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松溪横笛图]赏析: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早在我上大学三年级时,偶尔在一本杂志(好像是[新建设])上看到了这幅画,为其魅力所震撼,从而引发对国画的兴趣.

    [松溪横笛图]是仇英又一幅山水画名作,纵116.4厘米,横65.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忆昔有一年本人随同伴十余人从湖北宜昌远郊大桥边公社背行李步行回宜昌市区,途中沿河小路边有巨石突出,与此图境界颇为相似,殊觉怪也。  

    仇英画山石,颇多用斧劈皴,按[芥子园画传]归类属北宗,认李思训为鼻祖.说仇十洲倣之,得其工未得其雅.此评未必得当.李思训存世画绝少难以相互对比.但仇英喜用斧劈皴却是事实,最明显的是[松溪横笛图].  

    元、明、清国画以淡雅色调的水墨画为主,没有唐、宋国画的雄浑艳丽。这是元、明、清政治比较专制,文人精神上受压制,在美术上的反映。唐、宋政治上比较开放宽松,文人都热心从政,润色太平。此时色彩鲜丽的画作就比较多,从画中可看出画家心情的热烈兴奋。明、清画家唯一例外的是仇英,多画设色画,恰恰是因他出身于文化素质较低的画匠,不入高级文人之列。在他的画作上就没有本人文字题跋.  

    今存世仇英画作,每幅拍卖行喊价动辄数百万数千万,钱财皆为待价而沽的收藏家和画商辗转抬价赚去,而画家九泉之下无分文专利著作版权可得。生前却生活拮据,可叹也夫/
    [第二十八篇] 略谈明代杰岀画家仇英的画作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他原是油漆匠,从事给富宦房屋柱梁彩绘工作,后改业绘画。曾从名画家周臣学画,也受过著名书画家文徴明栽培,曾到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陳官家中臨习历代名画.作画功底十分深厚.
    他虽然未读三坟五典之书,也未参加科举考试,''文气''不够。这从他的画上从没有自已的题跋也可看出一二. 但他的画作,水平极高,尤其是设色画,称为明清二代独步,亦不为过。
    他未到过四川,却能构思画出奇险之[剑阁图];他的[赤壁图]现在市值几千万;他的[桃源仙境图],竟能用音乐节奏,分三段描绘人间仙境。一般文人画家画的水墨画,须要文字题跋和篆刻印章的衬托支持,才像一幅艺术作品。仇英的画却不须要,直接挂在客厅,色调典雅,欣赏价值极高。
    从他的设色画精致细密程度看,估计他成功的要诀在一个''勤''字。如[宫织图],纺织器具维妙维肖,屋宇彩绘、人物服饰图案全都一丝不苟,树木花石,样样精到,画起来要花多少精力呀!
    董其昌赞他的画技在文(徵明)沈(周)之上。传世名作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剑阁图],[赤壁图],[人物故事图]等.
    筆者认为:他筆下的女性,服飾虽鲜艳精丽,但眼睛画得过小,未发揮出眼神应有的神采表现功能.
    仇英靠卖画为生,终于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世能达到其境界者,恐怕只有张大千一人而已。
    筆者曾据[仇英画集],放大臨摹了[桃源仙境图],[松溪横笛图],[贵妃晨粧图]三幅作品.今挂在卧室墙上.人物十分清丽艳逸,山水意境幽淡高古.朝夕欣赏,俗气亦为之一清也.  

    《桃源仙境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规格纵175厘米,横66.7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把这里点缀得如仙若幻。近处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穿白衣的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乐曲所陶醉,就连提篮的童子也为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图中上半部分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白云飘浮,庙宇时隐时现。下半部分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坡上的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景致雅气,一副人间仙境景象。三位高士临流而坐,白色的文士衣着在山石、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松溪横笛图]赏析: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早在我上大学三年级时,偶尔在一本杂志(好像是[新建设])上看到了这幅画,为其魅力所震撼,从而引发对国画的兴趣.

    [松溪横笛图]是仇英又一幅山水画名作,纵116.4厘米,横65.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该画作采用高远的布景法,右边的山崖突出,崖的后方有几重雄浑、陡峭的峰岫,景域深远且相当具有气势。山脚下是溪河以及茅舍,而画面的重心是在岸边的小舟,舟上有一个童子披着衣服,悠闲的吹着横笛。这幅图不仅表现出山光水色,也表现出安宁的感觉,是一幅山水以及人物并重的作品。
    周溪村翁曰:忆昔有一年本人随同伴十余人从湖北宜昌远郊大桥边公社背行李步行回宜昌市区,途中沿河小路边有巨石突出,与此图境界颇为相似,殊觉怪也。  

    仇英画山石,颇多用斧劈皴,按[芥子园画传]归类属北宗,认李思训为鼻祖.说仇十洲倣之,得其工未得其雅.此评未必得当.李思训存世画绝少难以相互对比.但仇英喜用斧劈皴却是事实,最明显的是[松溪横笛图].  

    元、明、清国画以淡雅色调的水墨画为主,没有唐、宋国画的雄浑艳丽。这是元、明、清政治比较专制,文人精神上受压制,在美术上的反映。唐、宋政治上比较开放宽松,文人都热心从政,润色太平。此时色彩鲜丽的画作就比较多,从画中可看出画家心情的热烈兴奋。明、清画家唯一例外的是仇英,多画设色画,恰恰是因他出身于文化素质较低的画匠,不入高级文人之列。在他的画作上就没有本人文字题跋.  

    今存世仇英画作,每幅拍卖行喊价动辄数百万数千万,钱财皆为待价而沽的收藏家和画商辗转抬价赚去,而画家九泉之下无分文专利著作版权可得。生前却生活拮据,可叹也夫/
    [第二十九篇] 很难使人相信的几则古代故事.

    [1]苏秦刺股提神读书----何苦伤身,不怕感染细菌病毒?十分危险.

    [2]匡衡凿壁偷光看书----老太太纺纱烛光有多亮呢,穿过壁缝后还能看清字迹吗?不怕伤眼,损害视力?.

    [3]王祥卧冰取鱼奉母-----水面结冰能承受成人体重,说明冰已很厚,一个人体温热量有限,能溶化厚冰层吗?恐怕冰未溶而人已先冻僵.

    [4]割肉疗亲,割股奉君-----事载古书,肯定会流血不止,伤口感染,易断送性命.


    註: 这些载在解放前儿童啟蒙读物上。今本地吕帝廟迴廊墙上亦画有。
    [第三十篇]命注定食多少就食多少.

    已到知天命之年,该减点担子,歇一歇吧.而好多朋友,却因荣华富贵的壮志未酬,仍在拼搏不已.
    拿着几十万积蓄,每日买彩票盼中大奖者有之;成天泡麻将台想借赌赚钱者有之;白髮斑斑沉迷炒股想发横财者有之;写文发帖抱怨社会不公,希蛋糕能多分一点者亦颇常見.
    古德云:人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却见推車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老子曰:过莫大扵不知足.逹者云:人若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古诗有云:不结良缘与善缘,日贪财利苦忧煎,豈知往世金银宝,借汝权看几十年.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盖求足何时足?知足便足也.
    上网打字大累,具体事例就不多举了.无需说古人石崇严嵩,即自已周圍亦随手可拾。

    有位阿伯说,他买双色球等几种彩票,前后八年共花六十多万元,中过几次小额奖,总共收回不到七万,白白捐送掉五十多万.

    有机关干部丘先生,退休后成日打麻将赌钱,有賺则洋洋得意,夸示于人.久坐不动,血滞不流.年才七十三,得腸癌而死.

    共产党人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人有命运之说的.宗教界人士却言之凿凿:穷人的孩子得不到照料,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富家孩子却锦衣玉食,美宅豪车,从小享受优越,岂非命哉/

    有同小区黎伯,年已八十有三矣,犹每曰到证券公司炒股.2015年A股大漲,赚了二万多元,颇为高兴.后股价不断下跌被套,十万本钱仅剩不到七万.白费几年心力,还落得心情懊恼不已.此贪多务得,自作自受者也.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知足天地寛,贪得宇宙隘.
    黎伯炒股,中午亦不回家休息,即到飯店吃快餐,旋又投入股市战斗,已数年矣.所费时间精力,比当年在职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以'知足常乐'喻之者,则答曰:"人为财死,鳥为食亡"
    2020年,他因突发脑溢血而死,终年八十七,身后尚留未售股票近十万。其子斩倉终结。
    [第三十一篇] 关于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的对话

    村翁曰:古人对才子才女的要求并不高,看过唐才子传,里面列名立传之男女,有的只写过一二十首诗而已。当代能文善诗之人多过牛毛,写作再多也无用。要想出名、成名,哼!没有这么简单,还要具备其它条件呢。
    客曰:古代和现代的教学不一样,古代和现代的教具差别甚远,根本不能比。在天涯只为玩的高兴、愉快,如果为了出名、成名,可能来错地方了。
    村翁曰::不然,到“舞文弄墨”“煮酒论史”版块看看,那里在发表長篇几万到几十万字作品者大有人在,写这些东西不需要时间精力吗?可不是为了玩得开心高兴啰!到出版社出书?哼!先掏岀8—10万元再说。
    客曰:我真是为了开心、愉快。不是为了出名、成名,我写了三、四十本不怎么样的书,光是一套诗选‘鞭剔灵魂’就14本,八百多首还未完,如果出版社出书需要多少费用,攷慮一下再说。所以真是为了爱好、高兴。
    村翁曰:我一亲戚是地方文艺工作者协会头头,主持编辑出版过不少地方文史掌故。他说要出能上架公开出售的书先得通过政审,然后购书号至少须4万元,另印刷材料人工装飾等费用4万元。如是不上架出售,光给子孙留精神财富者仅须印刷弗7000—10000元,视印量多少而定。不准卖,但可赠送各图书館或亲友。
    客曰:知道了,谢谢。我自已已经打印、装订好了,封面、绘画全是自已画的。
    村翁曰:是不是自已拿到照相館、打印店去打印的?那就花不了几百元。再複印百元可複印300页,图文并茂。
    客曰:我自己有两台打印机,一台黑白打印机,一台彩色打印机,够用了,不太花钱。
    村翁曰:哦!这只是初出书稿,与正式出版大作以问世,流传天下是两码事。有个似乎叫“当年明月”的作者,先在天涯“煮酒论史”发表,后正式出版名[明朝那些事儿]之作品,既成大名,又获版税大利数千万元。此最成功吸引后生步其后尘者也。
    客曰:谢谢老师指点。
    村翁曰:先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能多些人看,展示自已的观点和文采。而不是,光写上百万字的作品藏在家中,像房产、股票、存款一样传子传孙,则意义有限。何必劳心费神,冥思苦索,左瞻右顧,唯恐出错,战战競競,担心被删哉?不如听听音乐,种种花草,修心养性,悠悠岁月更为自在。
    客曰:谢谢。看茶。
    予友文明男士0曰:周兄误矣,吾辈上网发帖者:
    心如明镜 筆发春华 上下古今 能吹善誇
    品评人物 功过无差 纯情小说 描绘逼真
    倾注爱心 感动万家 玄幻神奇 封神子牙
    后宫争宠 娬媚婀娜 刚毅泼辣 能稳汉家
    保鏢英雄 严防贼斜 千姿百态 满园奇葩
    润色盛世 功莫大焉 而质疑者 浅肚狭腸
    玷污作者 追求名利 小人之心 妄度君子
    是吾辈之所不取也!
    村翁闻之,喟然叹曰:甚矣!吾之不学,闻子之言,若醍醐灌顶而醒焉!
    [第三十二篇] 介绍几个不是知名文人的古代有卓越才能之女性

    一般人说古代才女,无非指班昭,蔡文姬,李清照等几个知名女文人,其实,各行各业有才能的女性还很多.略举如下:  
    [1]纺织专家: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
    介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2]名医:淳于衍、鲍姑、张小娘子等.
    淳于衍是汉代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至於她害死皇后许平君之事,是否属实,疑点甚多.
    鲍姑是葛洪之妻,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
    宋代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得游方老郎中外科秘传,经过不断实践,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近代吾乡有張擅伯姆善用手抓揑治脚腿筋骨扭伤,去世后其子仍打其名号称張擅伯姆授男某某诊所云。
    [3]岭南政治家: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南北朝岭南地区俚人领袖,高凉郡(今广东西南部一带)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为壮族人。冼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冼夫人生于梁武帝初,及长,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佐冯宝平息广东地区汉越冲突,增进民族和解,并招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
    侯景之乱时,夫人率兵击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并与都督陈霸先联合,平定广东叛乱。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为「圣母」。陈朝建立后,夫人即率众归附陈朝。  
    后隋文帝出兵南下灭陈,岭南未附。杨广命陈后主致书夫人,使其归隋。夫人始知陈亡,乃派人迎隋师入广州,广西各地亦闻风归附。从此岭南地区全部归隋朝。及后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夫人卒于仁寿二年(602年),时年九十一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夫人是一个有功于国家的人,在南朝至隋朝的历史大转折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4]气功养生专家:
    魏华存(252--334)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司徒魏舒之女。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刘文任修武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
    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
    魏夫人定本的《黄庭内景经》简称《黄庭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七言诗的形式描述人体脏腑功能,以三丹田与黄庭宫为枢纽,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以求长生。内中所谈到的人体生理,多与中医学相通,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重视大脑的作用,确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
    《黄庭内景经》首次提到中国气功学所说的“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很大的贡献。炼功时,注重脑(上丹田)、心(中丹田)、脐(下丹田)之气下行,沉于下丹田,是运气存气的始点和归宿。存养丹田,保气炼精,这正是读《内景经》的人练功强身却病,养生长寿的最高希望。魏夫人于东晋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写了《黄庭外景经》三卷之后而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孙不二(公元1119--1182年)孙姓,名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本马丹阳之妻,生三子。金大定七年,王重阳住其家,以“分梨”为喻点化孙不二与马丹阳。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王重阳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后修道于洛阳凤仙姑洞,六、七年丹成。传世有'女丹功'载[道家气功精华],因篇幅長,故不录。    
    [5]书法家:卫夫人。
    她是王羲之的老师,有书法论文[筆阵图]传世.《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6]长篇弹词小说作家:陈端生:作[再生缘]。
    陈端生(1751—约1796)清代弹词女作家。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嫁淮南范秋塘 (陈寅恪猜测为浙江秀水范璨之子范菼,郭沫若认为是会稽范菼)。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此书全用七言诗句写成,为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所盛赞.
    [7]企业家:巴寡妇清,曾获秦始皇筑怀清台表彰。事跡载于[史记]和地方志。
    寡妇清是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大工商业主。据史籍记载,寡妇清一家,因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
    她曾凭借财力而保一方平安,并对国家修筑万里长城给予过资助,连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尊其为“贞妇”。
    她死后,就埋葬在家乡今千佛寨沟龙寨山。随后,秦始皇又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资表彰。:寡妇清实为巴国、巴郡时期今重庆地区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人物。   
    [8]名厨师:宋五嫂.
    据载,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
    [9]舞蹈家:汉代赵飞燕,能为掌上之舞.宋朝菊夫人则著舞谱领先世界.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跳舞蹈最大的特点是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相传能作掌上舞.成帝把许皇后废了,立她为后.还担心大风把她吹跑,特地为她筑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一次,在涉外宴会上,成帝命宫人用手托水晶盘,让飞燕在盘上歌舞,娴熟精彩的表演,令人惊叹.她还擅长独特的''踽步''.走起来像手执花枝,轻微颤动.近似戱曲歌舞中的花梆步.有如一个飘浮不定,神情恍惚的幽灵在游荡.成帝死后,因其妹赵合德坐罪被杀,赵飞燕则受牵连被贬为庶人.
    宋高宗菊夫人.她擅歌舞,精音律,在宫廷乐府仙韶院里技艺最高,号称''菊都头''.一度未得宠,郁郁寡欢告退囬家.后召囬重用.高宗做了太上皇,居住在德寿宫,为系统训练舞伎,特编写了[德寿宫舞谱],以菊夫人为台柱,揣摩设计各种舞姿.谱中共记录了9类63种舞蹈的姿态和队形,皇上特别中意的[梁州],[六幺]舞更是尽善尽美.该谱领先于世界其它各国舞谱.菊夫人后善终.    
    [10]书画家:管道升.
    她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延佑六年(1319年)病逝。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11]剑术家:公孫大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附杜甫原诗: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第三十三篇] 有无必要重新使用文言文?

    有人认为,文字是文化载体,复兴中华,包括文艺复兴,就要重新提倡使用文言文.这是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老账.
    文体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革新变化的.古代最先有甲骨文,过于简略.其后出现金文,如散氏盘,很难释读.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尚书],[易经]十分难懂.[史记],[汉书]以来,文章逐渐好读,总的趋势是向口语化发展.
    明清四大名著小说,只有[三国演义]是半文半白,其余三部都是白话.[水浒]用的是山东口语,[西游记]用了很多苏北口语,[红楼梦]则是当时北京话.
    不过,官方文书一直使用文言文,但二千年来也通俗了好多,如清朝诏书就比秦汉三国时的诏书浅白得多.民国文书,较多半文半白.及至新中国成立,乃一律使用白话文.
    文言文有优雅简练的优点,缺点是与民众日常口语差别越来越大,文人还喜欢使用典故,不大众化.重新搬出应用,一时恐怕不大合适.
    听说国家正在组织历史专家编修[清史],打算用文言文来写,非但词藻典雅,还可节省篇幅.计划有三千万字的规模,这是弘扬保存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件大事.适合文化素质高的读者阅读.
    有个台湾读者:@lykd2011 先生发评论说:
    “大陸写清史,犹清写明史,隔着大顺,即便大顺命短,但也是清的前朝,共国隔朝续史,还用文言文,这不是在戏说吗?连演义级别都算不上,文言文脉续在中华民国,到共和帝国早名存实亡,早被当成封建余渣扫尽了历史的垃圾堆。文人也尽被当牛鬼蛇神残害怠尽。眼下这帮在马教的光辉成长起来的御用文人有啥资格提用文言文?只有登峰造极的文革大字报文化。”
    周溪村翁曰:此君 评论过激 ,未必如此。他还是用四十多年前的老观念老眼光看大陆文化界.。改革开放后,大陸已拨乱返正,百废待兴,而且生机勃勃地重新振兴。大陸人才济济,即科学技术而论,核弹爆炸,卫星上天,探月工程……由积贫积弱一跃而敢与列强比肩争衡。非昔年民国时期敢寤寐者也。
    汝所谓大顺,并未建立在全国行政能力,进京月余即在山海关战败,临撤退前夕,倉促登基称帝,聊以自娱自慰而已。当时南明之弘光朝廷,四川之大西張献忠,仍统治大部分中国领土,李自成大顺豈有资格称朝代乎?
    大陸饱读经史,积学能文之士多如牛毛。如社会提倡运用,文言文必倾刻遍地呼啸而出。关键是与广大民众口语习惯差别颇大。阳春白雪和之者寡,下里巴人更易为亿万民众普遍接受耳。  
    光用白话亦多弊病,行文唠叨啰嗦不简练,用词粗俗不典雅,作品又臭又長,读之令人生厌,徒按字数多而多拿稿弗而已.
    因凌晨枕上读到@毕明迩 先生之“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的试作”一文,故重发此帖于[周溪村翁散文集]中,欲与雅士高人毕先生共同讨论焉。

    [第三十四篇] 介绍一下才女蔡文姬的老爸

    蔡邕(133---192)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还当过曹操的老师.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有才华,人正直,声望甚高.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在灵帝朝作官可说不甚得意,屡遭贬弃.
    中平六年,董卓任事,重用蔡邕,辟为椽,以高第为待御史,治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连续晋升.后拜待中.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蔡邕作[拟迁都告庙文],吹捧董卓为"股肱大臣",斥关东曹操,袁绍,孙坚等讨卓盟军为"敢行称乱","以图叛逆".到长安后,还当上左中郎将.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董卓重邕才学,用作顾问,屡从其言,朝廷有大事,常令邕起草决议.董卓奸佞,举世所知,后来董卓被王允吕布所诛,天下称快.而蔡邕感董卓知遇之私恩,表示伤痛,遂为王允所杀
    .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曾国藩所輯[经史百家雜钞]中录有蔡邕多篇散文.
    蔡邕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是否晚节不终,仍待討论.  
    [附录]蔡邕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扵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宻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長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得谓之书矣.

    

    

    

    

    

    [第三十五篇] 首楞严经之疑

    谈中国文化史,离不了谈佛教史,免不了谈佛经,谈佛经就要提到首楞严经。此经系统严密,段落有序,说理透彻,词句工整华丽,确如前人所说不像印度和尚作品
    对此经之流传过程,传统的说法是: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〇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谛于是剖膊出经,并诵出,与另外两位法师一起译成汉音,房融笔受。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
    现代人看来,其割肌藏经的传经过程,从医学角度看是不可能的,常人肯定会并发感染而死。
    此经与圆觉经可能是唐代高僧大德编的佛学讲义,其中还夹杂了很多中国僧人发挥的见解,发挥得比印度僧人还好。筆者猜测可能是隋代天台国清寺智顗大師及其门徒编写的.筑台拜经等候十八年之说是讲给愚昧无知的众生和小孩子听的.
    然而,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佛教人士坚持此经是印度传来的贝叶真经,就好像国产的服装喜用外国品牌一样。这也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即"月亮也是外国圆".
    首楞严经虽是中国僧人写的,但对于初涉佛学者,此经非常理想.它深入浅出,次第分明,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将佛学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清楚揭示出来.读者可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佛法全貌,乃至步入高深境界.
    首楞严经奥义深密精微,包涵显宻摄修,在大藏经中属密部.全经才六万字,内容则包举万有,无所不备.其中七处证心,十番显見,二十五园通,五十重阴魔,层层进深地辨析,指出法性常真,各随根性,门门方便,皆可证入园通.
    又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妖魔鬼怪.....天堂地狱,因果轮回等等,处处显示尘刹原理,生化根由......
    首楞严经实是一部含藏丰富,意义深远的佛学百科全书.

    近年又出现了由张迪执导,性龙法师出品的一部公益电影—[首楞严演义]
    《首楞严演义》向观众传递出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 。影片于2017年4月24日在马来西亚内部首映,5月3日在福建宁德瑞迹寺举行中国大陆内部首映。
    这部作品以真人演绎的方式将一部佛教经典拍成电影,电影带领观众回归佛陀往事的古印度,饱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怀,电影插曲《征心》由影片中阿难尊者的饰演者、著名音乐人桑吉平措演唱,此部电影的制作,堪称佛教界的一大创举和盛事,是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首楞严演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经典,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佛教所述的人生智慧

    欣赏楞严文字义理,认为它有益于世道人心,功用不亚于貝叶经.但认为是国产,这不是贬低此经,而是拿此经说明中国佛学已超越印度原始佛学了.就好像壇经是中国人所創一样.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这是鄙人发此帖用意所在.

    周溪村翁曰:印度原始佛学也是逐漸补充发展而成的---------参阅台湾聖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诗曰:
    疫情仍在难出户 无聊且把经书翻
    红尘多灾何处避 且借楞严入佛壇


    [第三十六篇] [古文观止]疑点.

    [李陵答苏武书]是真是假?
    此文收入[古文观止].从用的词藻、典故来看,不像古代武将写的。苏东坡说是南朝齐、梁文人作伪写的,有道理。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文字载体靠竹帛,文史智识传播不可能普及,武夫世家,岂能博通古今、文词华丽?肯定是后世同情李陵之文人为其辨护之作。也是后世降将之借口词.  
    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讨论起于刘知己。《史通·杂说》:“李陵集有《与苏武书》,词采壮丽,音句流靡,观其文体,不类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继而苏轼《答刘沔都曹书》指出:“及陵与苏武书,辞句儇浅,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其后不少人如梅鼎祚、浦起龙等都附会这一说法,不同的只是在伪作的时间上各有意见而已
    宋之張弘範,明之洪承畴,必拿【李陵答苏武书】作挡箭牌。

    诸葛亮[后出师表]是不是真的?
    后出师表选入[古文观止]。疑点:一.陈寿[三国志]未载。二.当时赵云未去世,而表中却说他已丧。所以有人说是伪作。
    笔者认为如此恳切感人适时应世之作,别的人断然写不出来。对在工作中、事业中碰到困难和挫折的人,仍有极大鼓舞作用。笔者认为是真的.  
    《后出师表》中有一个硬伤,那就是赵云的死亡时间。第一次北伐是228年1月,而赵云和邓芝出箕谷不利被贬时间在当年6月份左右,依此信息可以得出赵云死亡时间在当年的7月份和11月份之间。而赵云传记载赵云是建兴七年去世的。但从时间上来看,并没有隔太远,史书中这点时间的出入也比比皆是,况且蜀国不设史官,陈寿参考赵云去世的时间可能是以讣告为准。
    [第三十七] 曾国藩假如有野心,能否取清朝而代之?

    曾国藩在湘军攻下南京,镇压了太平天国后,拥兵数十万,雄踞东南半壁.此时全国仍然义军起伏,兵荒马乱,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有点像东汉末期.而曾氏自甘雌伏,无董卓,曹操之作为,亦有其一定原因:
    [1]曾是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从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文官(兼通兵法),是个儒将.不像董卓,曹操是军官出身,故缺乏董曹枭雄之心.无董曹之胆量.
    [2]曾只掌控东南,离京师千里,不像董卓,曹操可挟天子而令诸侯.
    [3]清朝廷尚拥有僧格林沁蒙古骑兵,击灭过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还踏平了地方武装苗沛霖,有一定战斗力,正用以监制湘军.
    [4]曾国藩的部下并非铁板一块,闽浙总督左宗棠并不买他的账,曾左一向不和.李鸿章的淮军配合镇压太平军,却不一定追随曾自取天下.
    [5]曾如起兵夺天下,无恰当的借口,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地方一隅守将反对中央,鲜能成功,如唐之安禄山,清之吴三桂,无不失败.
    [6]曾满足于侯爵,自保名节及子孙富贵,部属则遍任地方督抚,融入清朝统治集团,或者是明智选择.不会有败则灭族的风险.
    [7]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没有先进思想,制度,重建一个封建王朝并没有多大历史意义.
    打下天京后曾氏兄弟即将湘军大量裁撤,余部主力刘松山部则交左宗棠带去剿捻军,后又去平定西北回部叛乱.曾手下已无多少兵力,后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当,在舆论交责下气恼而死.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周溪村翁曰: 据媒体报道,曾囯藩后裔在台湾说,曾国藩对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予看过曾国藩语录及曾氏在軍中所辑之“经史百家杂钞”,觉其人学识丰厚,用兵亦颇有见地。其战略战术确比李秀成辈略高一筹。而大清帝国腐朽没落,撇开满汉畛域之见,曾国藩、李鸿章之流之才智,终难挡革命历史滚滚潮流也。

    [第三十八篇] 美貌多情的女诗人李冶

    唐女诗人李冶,字季兰,川楚之交巫峡附近人。是个美貌动人的女道士,性颇潇洒,善弹琴作诗,常与文士交游。
    轻薄者有依礼教''妇有四德''而谤之者,她却不管那么多,我行我素。形体壮实,气质矫健,写出的作品绮丽放荡。为人行事,颇像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她往来寄迹在淅江嵊县一带,与隐士陆羽(即''茶经''作者)、诗僧皎然相得,过从甚密。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华归。''就是描述女诗人对诗僧的挑逗情景。又尝与达官文士会于乌程开元寺,知座中诗人刘长卿患疝气,就讥诮他:''山气日夕隹'',刘应声回答:''众鸟欣有托'',满座大笑。
    天宝年间,唐玄宗听到她的诗才,诏她到宫中住了个把月,赏赐甚多,后放还山。唐王朝提倡诗文,女性亦受到熏染,李冶是其中皎皎者。后因缺乏政治头脑,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写诗给叛将朱沘(一说为朱所逼写),叛軍失败后,遂为唐德宗所杀。[全唐诗]收有她的诗十六首。

    附录李治诗三首:
    [感兴]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空念意,俯眄流波欲寄词。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冥复相思。
    [偶居]
    心远浮尘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锦锦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乔治·桑(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法国著名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她凭借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1832)而一举成名。乔治·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
    雨果曾称颂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乔治·桑的爱情生活丰富多彩,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批追求者。她与大文学家缪塞的艳事、与音乐大师肖邦十余年的同居生活,成为法兰西19世纪的美谈之一.并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她内心深处情感世界奥秘的情书佳作。
    肖邦曾为乔治·桑作曲: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
    乔治·桑是个民主主义者,从一个角度讲,她可称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驱。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她倡导女性的主导地位,认为女人不应该成为男人情欲的发泄对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应该主动地得到满足。
    乔治·桑17岁结婚,31岁离婚,后在巴黎社交圈中摸爬滚打,特立独行,当天才的文学家缪塞遇见她的时候,缪塞便注定要成为乔治·桑生活里的一个点缀,抑或是情感的一种栖息。缪塞对乔治·桑说:“我仰慕在您的脚下,我如此爱您,甚至连我的笔也欣喜若狂”。 乔治·桑对缪塞说:“把你的心给我一小部分,把我的整个拿去”。
    在他们相爱的三年里,缪塞是活的安逸的,他享受着 “在爱之后,还要不断的爱”的缠绵,尽管这爱来自于比他大了6岁的乔治·桑那里。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缪塞写在分手之后,作品中主人公奥克塔夫是文化界的第一个“世纪病”患者形象。三年后,乔治·桑离开了缪塞,到了乡下自己的庄园。

    我国当代女性,有些人有李冶,乔治·桑的人际交往能力,却远没有她们的文学才华;一些有文学才华的女性,却没有李冶和乔治·桑豁达大度的瀟洒生话风格.
    从网上各诗壇看,当代喜欢創作之民间女诗人不少,她们大都重複写些風花雪月,自吟自唱.缺乏题材能结合时代潮流,風格能自树一帜的作品.所以泛泛无知名者.

    周溪村翁曰:当代网上女作家女诗人很多,像李冶这样瀟洒多情的肯定不少,只是人们没有发现。

    [第三十九篇] 别当书痴,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有些人以为读书越多越好,以飽读诗书,坐擁书城为荣,实则不然。
    一.读书佔用过多时间,減少了人际交往,培育不了沟通能力,不利事业发展。常見在校埋头苦读的績优生,工作实干则不行,就是明证。只会埋头读书、做作业、写论文、应付考试之人,只能在别人指揮下做些具体业务技术工作,不能组织带领一个团队承揽整个研究或工程项目。所以在有些大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崗位招聘很重视工作经验年限是有道理的。
    二..社会生活中很多"潛规则",如经商、做官、求职、交友都各有一套,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编书者即使知道,也不敢明目張胆公开写入书本或教材、讲义中。所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是也。有很多事,直来直去就办不成,只能权宜走点曲线……
    三.提倡多读书,搞"世界读书日",主要是要人们多读人文类书籍,理工医农类专业书非本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这些汗牛充栋的人文书,基本上沒有实用价值。至多使人文化修养好一点,写作水平高一点而已.
    四.現在是着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代,穷小子精神文化水平再高,也无助于购房,買車,找女朋友,赚大钱等迫在眉睫必需解决的问题。已故民国作家,后来蝶变为企业家的“天虚我生”陈蝶仙,即是深知“故纸堆中难寻黄金屋”的先知先覚者。
    五.书的内容魚龙混杂,好坏不一,并非宋真宗在[劝学篇]中说的"开巻有益"。最易误导青少年的是言情小说,把复杂的人情世故写十分天真浪漫,这些类似童话的作品(甚至电视剧、电影)只有从小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孩子,才会相伩甚至迷恋。
    六.即使如[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青少年过早啃多了也会产生消極厌世的不健康情绪.学宝玉之泛爱温情耶?学黛玉之纯情殉情耶?学晴雯之撒痴撒娇耶?恐未必能见容于当世。都学宝玉、惜春去出家皈依佛门耶?恐寺廟也吸纳不了这么多。
    庒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译成白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多累呀/既知如此,还要绞尽脑汁去追求知识,太危险了。
    结论:书不可不读,亦不宜濫读,适当地选择阅读一些有用的书即可。  

    有读者评论说:这种读书论太过功利,开卷有益,看得多,懂得多,与人沟通自然言之有物。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溪村翁曰:天涯有自吹读书数千本(种,卷)者,消遣可以,消化得了吗?效益则出于清高,别提了.  
    克微豪先生说: 有这个主要是看个人吧。有人读书,在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之外,也能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对人生生活也有帮助,确是开卷有益;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神经过敏起来,抑郁压抑起来,而书本确是学不了人情世故社会钻营术之类,反倒对于人生没有帮助。
    其实还要看各人的实际状况,富翁和流氓无论如何读书,恐怕也改变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穷小子想靠读书改变现状怕也没那么容易。当然在学校苦读不在此列。把读书当成一个爱好也不错。
    周溪村翁认为:说得比较客观.
    有读者发言说:有的人将读书当成一生的大事,有的人将读书当成业余休闲,这都是成立的。至于读多读少因人而异,但多读点总是好的。如果说越读越愚蠢,只是这个人出了毛病,而非多读有罪错。
    又有人质疑曰:文革期间,四人帮就要读书多的大中专学生去接受没有多少文化的工人农民的"再教育",豈不是说越读越愚蠢乎?
    有人答曰:读书多的人,为什么不能被读书少的人教育呢?读书再多,也不可能所有的书都读过。于是任何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被教育的机会。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再多,也不可能有不知道的东西多。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文革后期,有一转业軍人被分配到地质队工作,人事科征求他本人意见,问他愿到子弟小学当老师还是愿到野外山上当钻探工人?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当老师是老九,要接受工人再教育,我愿当工人,不用接受他人教育,还可以教育别人”此回答可谓精妙绝伦也!  
    周溪村翁曰:很多人晒出自已藏书,未必都认真去读过.只是装点门面.一部易经,资治通鉴,黄帝内经,经史百家杂钞,聊斋志异,红楼梦.全唐诗......都夠你啃几十年.再别说那些外国学术名著了.书还是要有迭择地读.  
    某君感叹云:多年以前,尚偶尔购阅《南方周末》的时后,见“秘密书架”一学者撰文,声称家中只购藏几百本东、西方经典著作,余者入不了其法眼,往图书馆借阅即可。此学者名甚早已忘,所论却难忘。想来其藏书,非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社,即商务馆“汉译学术”系列罢,确实三五百本下来已够。只是,我辈白衣布衣,倘有幸与此君列席佳宴,不免正襟危坐,如屁股后装了根通条,而“罗襦襟解、芗泽微闻”妙境殊不可致。噫!某之蓄书,金瓶、论语、庄子、史记、尼采、克里希那穆提、佛经、圣经、朗文词典、简明牛津词典、科学史、数学史、奥数题库、素描画册、裸女画册……同案罗列,亦自忖平生难以读完藏书之1/10,亦自知“博学守约”之训,“贪、嗔、痴”三“毒”,在在皆犯,书之怡人亦累人,一叹!  
    周溪村翁曰:我选读图书的唯一标准是当时的兴趣,看到图书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感兴趣的就借出来,读三五天,至多十天半月即归还.年复一年,几十年来涉猎过的书就不少了.写文章聊天就可信手拈来,凑热闹吹牛.至於实用价值,写文件,工作总结,报表文字说明,职称論文确是能拿手一点.
    人生在世,肯定会有很多烦恼,佛家说有八万四千种之多.生,老,病,死,苦;七情六慾,缠缚不休.到图书馆阅览室去,隨心披阅各种时新报章杂志,心境顿时怡悦平和,杀那進入"极乐世界",确是修心养性之方便简易法门.

    这里引二首唐诗,看一位禅师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是怎样说的: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引自禅宗[永嘉证道歌].略师其意.  
    謾读诗书四十車,萍浮飘泊走天涯.一生不得文章力,八口空为飽煖家.----改刘禹钖诗.

    附录:唐·韓愈[進学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海州书生 2022-08-13 12:53:25
    精品佳作,资料丰富多彩,写的好。
    -----------------------------
    过奖!多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是十分博大精深的,有待不断深入挖掘。
    [第四十篇] 话说虚假报销单.

    开虚假发票,编造虚假报销单,製造假賬,是古今公务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从中作弊,中飽私囊的常用手法.外来审計监察人员是很难检查出来的.
    清代道光皇帝号称节俭之君,一日早朝,问某大臣:汝上朝前吃了什麽点心?大臣回答:仅吃鸡蛋四枚馒头一个。皇帝惊讶地说:吃一蛋要三两银子,汝为何这麽奢侈耶!
    大臣不敢吭声。出朝后对人说:几枚鸡蛋值不了一钱银子,不知宫中为何这么贵耶?
    这话被侍卫传入皇上耳中,他便去查了一下御厨房帐目,只见一碟白菜炒猪肝的用料费用记载是:大猪一头,上等白菜一担,香油一桶,食盐一斤,各折算白银若干两。  
    見过一寺廟扩建佛殿予算,殿前一棵树要2.5万元.公开向信徒募捐.而一棵中等大小树苗市价仅百元.。
    有个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其在华投资的某家知名制药公司,竟然通过遍布各地的“医药销售代表”,向一些大中型医院领导及有处方权的主治医生,给予购药及开药方滥用其价格高昂的西药提成奖励。这种非法窃取公私医疗费用的行賄手段,给患者及医保基金带来巨大损失。此类事屡有发生。被媒体爆光后,那个号称有绅士风度的西方政府,却假装不知道,下令进行调查云。
    其实这些有老练丰富经验的政界老手,早就说岀了人们不敢公开说的“理论”,即“机器是要润滑油才能转得动的”,这话近似先秦杨朱的观点。
    总之,加强法律教育和审计监察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十一篇] 基督教在唐代就已传入中国,为什麽不像佛教这麽盛行?

    唐朝官方宗教是道教,佛教受到推崇那也是因为佛教对统治有利,基督教讲君权神授而且神权体系独立存在还凌驾于君权之上,哪个皇帝愿意自己头上多个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出来。再说中国古代讲皇帝是天子,本来就是所谓代天行道的神,还要基督教干什么.除官方推崇外,佛教极高程度的汉化也是重要性的方面,特别是禅宗,非常适合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味,而其超脱轮回的思想又能吸引广大普罗大众,甚而超过纯本土的道教;而基督教一直没有完成中国本土化改造,未能为基层大众接受。
    外来的观念,信仰,教义,伦理学说这些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
    基督教宣扬人有原罪,人一辈子就是为了赎罪与蒙主恩召上天堂,这是棄实求虚.殊不知人的出现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必然有死,上天堂是无稽之谈.
    基督教宣扬衹有依靠耶穌才能被救赎到天堂,是惟我独真.殊不知去天堂的方式有多种,中国道教和佛教都有教义方法可满足人们上天堂的心理要求.
    基督教宣扬人类到了末日,天主将要审判人类,并以此来恐嚇大众,使人伩教避灾.殊不知道教和佛教对人类末日早有妥善安排,道教是蜕化成仙,佛教是往生西方極乐世界.何须基督教来另起炉灶耶?  
    晚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大肆传播基督教,遭中国百姓抵制,多次发生民教之争的'教案'.如天津教案,这事使曾国藩丢尽靣子,举国皆斥其媚外.    
    基督教组织严宻,全球还有一个教皇,爱干預各国内政.据筆者所知,广东各市县教会接受总部设在香港的教会领导,资助,各地教会牧师神父由香港任命,这难免引起当局警惕.
    [第四十二篇] 当柳永、黄景仁式的文人,无多大意思。

    这二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点名气的文人,写过不少水平颇高的诗詞。然而毕生生活贫困潦倒,有多大意思呢?
    楼主不是拜金主义者,不喜勿喷也。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著名诗人,字仲则,阳湖人(今江苏省常州市)。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仲则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晚清《京麈杂录》有记载:“昔乾隆间,黄仲则居京师,落落寡合。每有虞仲翔青蝇之感。权贵人莫能招致之,日惟从伶人乞食。时或竟於红氍毹上,现种种身说法。粉墨淋漓,登场歌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包世臣亦说:仲则先生性豪宕,不拘小节,既博通载籍,慨然有用世之志,而见时流龌龊猥琐,辄使酒恣声色,讥笑讪侮,一发於诗。“
    黄景仁有首《杂感》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可以看出他作为封建社会中穷苦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悲惨的遭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嗟贫叹苦,啼饥号寒成为他的作品中十分突出的内容,虽然他也有部分篇章反映诗人积极奋发的抱负,以及表现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黄景仁 癸巳除夕偶成诗(二首选一):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此诗抒发落魄文士的感慨)    
    青年黄景仁,家境贫穷难寻妻室,心仪的淑女相思而难得,赋诗云:
    心如蓮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时下世风重物质条件,境遇相似者颇多。读了这么多书,连配偶(老婆或老公)都找不到,大可怜了。  黄景仁遗著[二当轩全集],收入诗一千一百七十首,词二百一十六首,文六篇。其诗号称乾隆朝六十年间天下第一,可谓成名成家矣。
    然其结局,实为在京时为债主所逼,躲债到山西解州时贫病交迫而死。如此文学大才,一生充满悲哀和困顿,令人叹息!  
    有位读者说,柳三变是多少风流文士的人生偶像,就冲众伎集资葬柳,千古佳话至今流传。
    其实这是潦倒文人自我精神安慰所编造的故事。床头金尽则再大才子也会被妓逐出。明清文人笔记小说中颇多记载。    
    俗话说,诗文碌碌,一生食粥。写诗作词,业余为之。以此为业,必至困顿。
    闻当代一些大网站编辑,还要租民房,挤地铁,吃快餐,日子亦不大好过。能出名著,收版税,买房車的怕不多。
    写作亦能成瘾,想出书成名者挤破头。捉摸文人心理伺机谋利者亦常见。很多文化传媒信息有限公司,打着出版机构中介代理人名义,吸引好名利之文人上钩,叫他们自费出书,而传媒公司则从中漁利。
    在中华复兴、生机勃勃的盛世,还在作心灵空虚哀伤怨叹的文字,以平仄格律精准自矜者,应自知不合时宜也。  
    有人说,高才不遇,落魄堪伤。高才若遇时运,就是富贵。
    村翁则认为:有文才者不一定能当政治家,或一般中上级官员。只能写些风花雪月哀叹感伤的诗词,何益于国计民生哉!  
    柳叶春风先生说,黄景仁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同时害了妻儿。除非做官,否则没什么出路。如果做官吧,书读多了,受儒家思想毒害太深,当个清官也不容易。现在的文人的境遇比那时要好得多,可以赚稿费,可以当教授,也可以经商。
    周溪村翁曰:此语亦可取。
    附录:
    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笺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塗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阳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bzgwgz_024/bz>之遗笺尚存;披其帷,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猶复丹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卹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身,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亦盛事也。
    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生平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指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家电廉使、东有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足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藁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啓,不宣。
    ——选自《四部丛刊》本《洪北江诗文集》  
    [第四十三篇]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献典藉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举世无双。但书中内容是珍宝与泥砂并存的。如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就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说过尽伩书不如不读书的话,还举了好几个盲伩古书闹出笑话的事例。
    这里笔者列岀读古书后提出的几点质疑  
    [一]后宫佳丽三千之说
    古书上形容皇帝后宫之多,动辄曰佳丽三千。有个著名史学家写的通史上也说晋宫、唐宫有宫女万人以上,难免使人生疑。
    皇上就是再有龙马精神,也消受不了三千粉黛。[金瓶梅]主角西门庆,不过受用美妾数名,即已精枯力竭,三十出头而死。当今好色男,大养情妇,喜寻李师师,自促其寿者屡有所闻。三千之众,难以想象。
    另者,宫女万人再加太监,一万多人在皇宫能住得下吗?现在的故宫住不了。考古掘出的古代皇宫地基,按面积估算,也绝对住不了。何况大部份殿宇是用作皇上办公、接见大臣、举行各种仪式之用,卧室只占一小部分,古代可没有多层之公寓、叠床,万人住在哪里呢?
    [二]信陵君招徕食客三千人之说
    [1]信陵君怎样去鉴别诸客之贤愚优劣,这三千人难道都是国家须要的人才?我看还是滥竽充数混饭吃的南郭先生居多.
    [2]当时连铁器都还没有使用,用的是青铜具,土地很难精耕细作,粮食亩产很低,一千农户纳的公粮也养不起这三千人。一个侯爵食邑才千户,小的才几百户。
    [3]在京城养这麽多饱食终日,游手好闲,只会耍嘴巴皮,不能干生产实事的寄生虫,社会能理解接受吗?
    [4]魏国四面受敌,难保会有敌国间谍细作混在里面,平日刺探情报,战时里应外合,影响国家安全。
    [5]养这麽多食客,并未经魏王授意批准,如有人诬告公子养士以谋不轨,公子何以自解?
    总之,所谓食客三千,是写书者听传说夸大之词,不可全信也。
    [三]平原君斩笑跛者美人头之故事。
    一个跛脚残疾人,何德何能,能成为众多清客名士的代表?
    美人随便笑了笑,跛子凭什麽依据要求斩她的头?未免大横行霸道了吧。你的脸皮值钱还是人家的生命值钱,为何平原君处理这事胡涂若此?
    我看这是后世之幕僚清客相公编造的寓言,想抬高自已,借以多骗些免费酒食而已。
    [第四十四篇] 赏评唐代名臣張说、韓愈论述佛教的奏章。

    宗教伩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利用宗教为政治服务,古今中外皆然。欧美人用基督教,阿拉伯人用伊斯兰教,东方中、日、韩、泰等国人则多用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臻于極盛。翻譯佛经,开凿石窟,造永宁寺,梁武帝捨身出家等皆为当时国家大事。  
    及至李渊父子建立唐朝,除用佛教安定人心外,又自认与老子同姓,抬举道教。各代皇帝爱好不同,时而先道后佛(唐太宗),时而先佛后道(武则天)。更多时后是儒、釋、道相提并用(唐高宗)。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看到佛教过分泛滥给国家带来的风险(如耗费社会财富,劳力等),对佛教采取限制政策。他多次下诏,禁止百官与僧道往还,禁市坊随便铸佛写经,禁士女施钱佛寺,禁僧道不守戒律等。
    但佛教教义能填补人们心灵上的空虚,解答儒家伦理道德所不能解釋的社会生活问题。当时佛教深入人心,仍有很大社会力量,玄宗仍不得不加以利用。
    在这种背景下,时任宰相的張说就上了一道“进佛像表”的奏章。说明唐高祖和太宗起兵后“先聖一心奉佛者,盖为百姓求福也。”
    現将[进佛像表]原文转录如下:
    “臣说言:去年行塞,至朔州忍辱尼寺,见有高祖太宗造金像银跌,刻题尊号,彼州士女,屡瞻佛光,臣恳思圣心,如在咫尺。
    伏以皇帝事业,远存荒塞,拯溺救焚,身勤虑苦,归诚佛宝,何神不据?信知功遍区域,泽周生人,心凭神灵,躬履危险。故皇天眷命,奄有邦家,后嗣圣人,钦承大宝,所当思由积德而兴帝系,本艰难而成王业,先圣一心奉佛者,盖为百姓求福也。
    陛下为继文之主,实创业之功,再廓氛祲,重安庙社,垂统万亿,同符祖宗。夫惟兴王,必籍佐命,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书》曰:“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功臣同德,可不念哉!物有小而感深,事有微而传远,臣谨将金像随表奉进。谨言。”
    实际上,佛教理论(思想)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各个宗派逐渐形成。除早出现的提倡终日唸佛的净土宗外,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均初具规模。最有意义的中国化佛教—禅宗也在这时成熟出现了。
    禅宗认达摩为鼻祖,传至五祖弘忍改用[金刚经]授徒。六祖慧能得其衣钵并加以发揮,遂制[壇经],讲主观唯心主义。其义蕴之深,得与西来之贝叶经并驾齐驱。经張说之上表,指明崇佛初心是为民求福,消除了皇上及天下臣民的疑慮。佛教自然得到更大发展空间。
    引发大唐由盛转衰的并不是宗教,而是唐玄宗任用奸相,荒废朝政,対有野心的边将不能驾驭的结果。
    在平叛过程中,一个禅宗和尚神会起了很大作用,他大办佛教法会,度人为僧,给朝廷募集到大筆軍费。再加上僧人宣称,安禄山史思明之自行覆灭是神佛护国有灵的结果。这就使中唐诸帝由利用佛教转入迷伩神佛了。  
    神会是盛唐一僧人,曾从慧能习禅宗理论.发生安史之乱时,洛阳先陷,此时神会仍在草莽,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设一院,悉资毡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作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于是朝廷敕五岳各建寺庙,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落,亦赐明经出身。以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万余人。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进纳自此而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学历职称级别从此都可用钱買到,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从上可以知,神会对平定安史之乱是立了大功的。因此,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赏识,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也利用机会,为确立南禅以及自己的禅法地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成功。  
    时又有胡僧不空,自随其师入大唐弘教以来,就表现出非凡的宣传才能。玄宗时,不空的才华和能力,可与早来的善无畏及其师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足见其在佛教界和大唐朝廷的地位之高。代宗时期,不空出入朝廷,与文武官员、王公贵戚,深交相纳,情谊特厚,并进而跻身于公卿班位,被授予特进试鸿胪卿;寂灭后,还又被赠肃国公、司空,这些特殊的荣誉,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僧人可与论比,真所谓“冠绝千古,首出僧伦”了。
    由此可见,到中唐时期,朝庭已把佛教作为治国安天下之精神支柱,地位当不在孔孟儒家綱常之下。那位曾平定淮西地方割据势力的宪宗皇帝,竟玩起了迎佛骨入宫奉养的闹戏。  
    佛骨又称舍利(子),不知何时由天笠传入凤翔法门寺收藏。迎佛骨入宫供养三天被认为造福天下的重大仪式。唐王朝前后举行过七次迎佛骨之事。
    唐太宗第一次迎奉舍利,只是开启法门寺塔基,在当地举行仪式,供奉塔下瘗藏的佛骨,并未迎送到京城长安。
    唐代第二、第三次迎奉舍利都与女皇帝武则天有关。第二次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西元659年),第三次是长安四年(西元704年),女皇帝武则天命凤阁侍郎崔玄韦和华严宗实际创始人高僧法藏、纲律师等到法门寺迎奉佛骨,次年正月十一日迎入洛阳,当时盛况空前。也就是这一年,武则天即退位、随后驾崩,佛骨便滞留洛阳。
    武则天崇佛与其统治有关。一方面,她要以周代唐,尽力扶植佛教。她规定:黄衣在玄衣之上,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之上,从而确立了佛教优先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必须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寻找理论根据,而佛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根据。  佛教宣扬男女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且佛教中某些菩萨在民间流传中为女身,如观世音菩萨,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教中的地位。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
    唐肃宗时有了第四次迎奉佛骨的活动。《旧唐书德宗纪》记载了唐代历史上第五次诏迎佛骨的情况。肃宗和德宗统治时期正处于安史之乱以及刚平乱不久,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财政困难,因此,这两次迎奉佛骨的活动规模较以前都有所减小
    第六次迎奉佛骨是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春,唐宪宗想迎佛骨入宫中供养,一时轰动了长安城。韩愈以其一贯的反道、反佛的立场上了一道措辞严厉的谏书。原文如下: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此奏章逆拂龙颜,宪宗大怒,差点要了韩愈的命,后来幸亏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还始终无悔,在往潮州路上,赋诗言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彐擁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题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这诗依然把皇帝大张旗鼓地迎奉佛骨之“盛事”称为“弊政”。可谓立场坚定,斗志顽强。
    对韩愈的这篇奏章,历代评价甚高。有人说是外来文化釋家与中土传统文化儒家的冲突,有人说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作,有人说是韩公不顧个人安危忧国忧民优秀品德的最牛表现。
    而唐宪宗则认为:"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 原想处死他,在裴度等大臣求情下,决定把韓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任后上表谢罪,不久后得召还。
    但对[谏迎佛骨表]之内容,论点,思维逻辑等方面,前人似乎未作深入分析。筆者村翁愿从实事求是的观点出发,不辞浅陋表述个人看法。
    第一段,韩愈所说古代帝王在位久且寿命長之事,并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史记]作者司马迁自已说“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承认是依传说编造的。
    至于商周诸王的寿数,按古代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营养学医学发展水平,人均寿命至多三十多岁,几位帝王绝对不可能享这么高寿。
    在当代学术界,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仍存疑问。更不用说五帝有无其人?在位多久?年寿多長了。韩愈半引用半自制说了一大堆虚假数字,唐宪宗不责他欺君之罪,已算很宽弘大量。
    第二段,韩愈把东汉和南北朝诸帝在位时间和寿命短促,梁武帝餓死台城的责任推到佛教头上。这也不合历史事实。
    汉明帝时佛教才开始传入中国,佛经只有意譯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信徒也不多,社会影响力很小。与皇家权力的传承和帝王寿命的長短毫无关系。
    东汉皇帝寿命的确很短,前后十二位皇帝平均寿命才二十六岁多。比西汉皇帝平均寿命短十岁以上。有识之士如仲長统等早看岀问题。
    其原因:
    第一是当时医疗技术水平彽,华陀和張仲景尚未出世,简单的盲肠炎就会致命。
    第二是皇帝早婚早育,宫庭优越的生活会使年轻皇帝耽于酒色,醇酒美女过度则促其年寿。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制度不成熟,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或相互争权,都喜欢擁立年幼皇帝,便于他们操纵朝政。如幼主不顺从,往往会被外戚大臣或宦官用各种方式除掉。
    这些事怎能责怪佛祖未能给予保佑呢?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南北分裂,战乱频仍,社会乱荡,朝代更迭迅速,大部分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 。为争夺国土皇位,各民族实力人物互相攻杀不已。立国不久,皇族大臣间又蕴酿着下一轮政权争夺。夺得大位者又酒色荒淫无度,焉能長寿?
    各朝得国名不正言不顺,一时难于收攏安撫民心。儒家孔孟之道只能用之於有文化的士人。佛教善恶报应之说就最适合镇撫市井乡村愚蒙之百姓,所以南北朝各王各帝普遍提倡佛教。这时期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譯出来,寺廟僧尼遍布天下,佛教远超道教而得到空前发展。
    帝王短命大都是政治及生理健康原因,与佛教毫无关系。
    独有梁武帝认真听从佛说,清心寡慾,远离酒肉声色,生活节俭,竟能活到八十六岁。后为降将侯景所迫,餓死台城,是其政治措施不当的结果,亦不能由佛教背鍋。
    所以韩愈奏表中这一段内容所说理由是不成立的。
    第三段“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此说不确,从張说“进佛像表”可知,李渊父子举兵夺天下之初,就利用佛教收民心。河南少林寺“五百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说明佛教僧众对李唐王朝开囯的支持。今少林寺中尚保存有李世民签名的碑文 ,就证明此事。
    唐玄宗,宪宗一度确有禁止百姓随便出家和扩建寺廟之事,那是出于国家经济财政上的攷虑。绝不是政治上思想上压制佛教。
    唐玄宗[禁士女施钱佛寺诏]是这样说的:“内典幽微,惟宗一相;大乘妙理,宁啟二门。闻化度寺及福先寺三陛僧,創无尽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法,称济贫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宜禁断其藏,钱付御史台。京兆河南府,勾会知数,明为文簿,待后处分。”  第四段:批评宪宗对佛供奉礼节过度,会误导百姓,伤风败俗。
    因迎佛骨在唐代先前已搞过五次。不足为奇,未闻有所耗败。中唐在东亚仍保持大囯地位,故须摆点气浱以彰威德。比之於唐玄宗到泰山封禅,到曲阜祭孔,抬一次佛骨耗资不算太大。
    昔汉成帝好羽猎,破坏生态环境,劳州郡民力,滥捕珍稀野生动物,输長杨射熊館以炫示胡人。文官扬雄不敢直谏,只能献“長杨赋”旁敲讽谏之。
    北魏胡太后造永宁寺,巍峨豪华,连胡僧见之都叹五洲所无。而历代开凿云岗,龙门等石窟,造佛像以万计,天下宴然未闻其有非议也。
    韩愈不明皇上安民之大计,肤浅地上表直谏,实为不识时务之举。
    第五段。韩愈借华夷之分,把外来之思想文化,(推而广之,则科学技术亦包括在内)抱排斥态度。这种唯我独尊,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错误的。
    世界广大,各国各民族各有自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人类共同财富,是可以不断交流互相学习的。这样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即今流行的各种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生主义......都是从外国引入的思想概念。
    当时日本,高丽,新罗,缅旬,波斯......等国都浱人到大唐学习,中国难道就不能向外国各族人民学习吗?实际上丰富多彩的西域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早就流入中土大唐了。
    佛教教理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如此博大精深华丽的佛学,因更能满足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自然逐渐取代了道教而在中国盛行。皇上用意是儒釋道并用以治天下,韩愈则不明此理,以儒排佛,失之逺矣。
    第六段。可以看出韩愈对佛教理论很无知,可能从未读过佛经。他把佛教简单看成愚夫愚妇之迷信。其实佛理深奥成熟,经得起问难......限于篇幅,让佛教界大德们去解说吧。
    后来韩愈被赦回朝,却又服食道士丹药,五十多岁即病死。他的历史贡献主要在文学方面,他是能“挽狂澜于已倒”的古文运动领袖,诗歌亦雄豪自成一家。
    (全文完)
    [第四十五篇] 为何关帝廟香火独盛  

    关羽(161-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
    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古来名将,功业远胜关羽者多矣,如孙武,李牧,白起,韩信,卫青,李靖,徐达......无一人能建庙享天下香火者.或谓其千里走归刘备,忠义精神符合封建礼教,故历代帝王提倡而崇尚之.历朝都给关羽隆重高贵的封号,称某某帝君.
    关羽在满族中也享盛誉,清初有一八旗军官,被皇帝任命为荆州将军,他拒不受命,说:"关圣老爷都守不住,我肯定守不住."闻者无不捧腹.
    历代笔记小説中多有关公显聖的记載.聊斋志异"公孙夏"篇就有关帝惩罰花钱買冥官'真定太守'者(保定国学生某)的描述,足见民间亦把关羽奉为主持公道正义的大神.
    关帝庙全国各地皆有.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到北京各寺庙求签,以关帝庙签语最准.笔者看过"关帝灵签"一书,见其签语诗句顺畅,语涉双关,含意隐晦,一签可作多种解释.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抽签文化中亦占一席之地。.
    关帝灵签即关公灵签,关帝即关公,是受世人敬仰的英雄,也是人民信奉的武财神,据说可保生意兴隆、招财进宝,家族香火兴盛。关帝灵签是一个古老的占卜项目,又称“雷雨师圣签百首签”、“关圣帝君感应灵签”。天下神庙中,大多设有此占卜之术,其中共有100签,按照吉凶可以分为三种:大吉签三支,上吉签十八支,中吉签二十七支,上上签八支,中平签二十四支,中下签一支,下下签十九支。关帝灵签每支签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并配有一首签诗。这里不详述。
    现代科技即使再发达,人类已登上月球,正在向火星前进,今抽签卜卦算命看相风水地理等民俗文化依旧流行不衰。这是人们精神上须要所致。
    制约决定人生道路事业幸福的因素是很多的,有的是必然,大都可予知,更多是偶然,很多人们对自已命运是很难予料的。这就使人往往对未来有茫茫然之感。人人要趋吉避兇,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就有了这些民俗文化的市塲。
    豁达知天命的人会明白“何祸非福,何吉非兇”,“得失相半”。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没有这种“慧根”,各人走各人的路。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会越来越强,让我们大家额手称庆吧!

    [第四十六篇]跳交谊舞好处多,宜大力提倡

    交谊舞近年已不流行,为广塲舞所取代。这与中国人受儒家“男女授受不亲”之说濡染大深,神经系统过分敏感脆弱所致。以为男女一略接触,就会想入非非,后患无穷。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当代数以千万计的大龄青年,为寻另一半,虽工作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异性,相亲了几十次,依然孑然一身。这在城市高学历,高挡工作岗位之女性中颇为常见。
    跳交谊舞有益身心健康,好处極多:
    一.快速有效减肥。已婚发胖的中青年女士,每天跳一小时,连续跳一个月,可减肥3至5市斤。跳中三、快三、牛仔、恰恰、快四等效果特别好。
    二.可保持青春延缓衰老,中、老年人跳交谊舞一段时间后可年轻十岁以上。这是因跳舞时引起体内荷尔蒙分泌水平增加所至。只要心情一放松,心理亦可引起生理变化,人倾刻显得年轻活力增加。
    三.可治疗精神忧郁症、焦慮症,减轻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精神类药物如安定、百忧解、阿米特林、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豈能根治乎?服多了付作用大,停药则反弹,不如多与异性共舞。亦胜过李白之[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
    四.可治愈心理学上说的“社交恐怖症”。对那些性格内向的男女白靣书生,毕业求职应聘面试时,像个羞答答的玫瑰是不行的。跳了交谊舞可变成落落大方,适应工作要求,应聘成功率会大为增加。
    五.对肩周炎、关节炎、腰腿痛等肌肉骨骼疾病,跳舞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上海大众卫生报]2003.11.7日就登有韩振奎“舞好了肩周炎”的文章。
    六.对老年人,跳交谊舞可达到梅开二度,不信东风唤不回,不知老之将至,忘怀生死的精神境界。
    鄙人跳舞十年,深感此中三昧不是一般庸夫俗子所能领会的,交谊舞优于太極拳,即它比后者多一项心理治疗锻炼的功能。  
    交誼舞的功用,并不僅限于娱乐健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說:“聖王制外乐而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先王之作乐,所以接百事也。”,“乐而有节,则福乐考。”
    譯成白话就是:男女相处之乐,聪明的政治家可以用来抑制不呈之徒的禍乱之心,消磨梟雄纵横之志。越献西施,漢出昭君,唐嫁文成,王允用貂婵,孫權笼刘备,皇大极用庄妃招降洪承畴,都是变通灵活应用的例子,所謂英雄难过美人关者是也。
    即当今大公司办公室内假如全是男性或全是女性,工作生活必枯燥无味。予昔年在钻探队工作,见按装班十余人均男青年,工作效率低下,领导一不在場,尽皆偷懒。后分配三个女学徒工进去,效率顿时提高,此中大有文章。值得心理、生理学家研究。
    当今社会,社会各地区、阶层,各方利害,得失相頡。虽云有正确的行政治理,民主与法治并用。然世事複杂,情况多变,風起尘飞,人心难测。交誼舞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代替異性皮肉之親的,提倡大跳交誼舞,男女郁结之情感得以疏泄,人人有所吸引喜爱,作乱犯上之心必然收敛。奸雄黠盗,無以呈其禍心;驃狡锋协之徒,难以舒其肆志,天下必然大平,其维稳之作用当不在孔夫子、如来佛之下。
    交谊舞有益健康,有助社会稳定,这是肯定的。然有质疑者曰:“有破坏家庭之危险”。这是可以设想出解决方案的,即55岁以下已婚男女跳舞须征求配偶赞同即可。老人及单身男女则无妨鼓励其参加。
    时下我国青年就业不易,如开明地把有偿伴舞当作正当合法职业(这才与国际接轨),亦可解决全国数以百万計的女青年就业问题。
    跳交谊舞还有一个石破天惊的作用,即可弥补男女性生活的不满足感。筆者亲耳听到一个三十多岁中年女士对其闺密说“跳一場舞胜过夫妻十年”。就是说夫妻房事一般很快结束,为妻者往往尚未获满足感,老公则激情很快耗尽而昏昏入睡。跳舞则不会,可连续共舞二三个小时,乐不可言。如夫妻先共同去舞塲跳几支华尔兹,布鲁斯或吉特巴,回来房事必更多“性趣”,更感幸福和谐。
    然而有些男士则深有体会说:“舞伴难找”,这是有技巧的,筆者可教汝几点“经验”:
    1.自已先学会跳三步、四步、水兵等易学且常用的摩登舞,有能力带领指挥女伴跳舞。
    2.先邀年纪大的大妈大婶跳舞。
    3.观察其它舞客底细,是新手老手?各人舞技如何?某人有无固定舞伴?女方是平易近人还是傲慢挑剔?量自已实力,有无把握,才不致碰壁。
    4.可请态度友善的老大妈大婶作中介拉拉线,只要你外貌和舞技过得去,年轻女性也邀得到。在不大常去的舞厅,女士对男方的信任感往往比男方的外表和舞技更重要。
    交谊舞在中国所以会被广塲舞所取代是有一定原因的:
    1.社会上对跳交谊舞不理解,没当作正常体育项目看。
    2.中国人“男女大防”过度,尤其是已婚男人。
    3.跳舞界专家误导大众,把群体娱乐兼体育的普通平常活动,引向摩登舞—拉丁舞—国标舞—演员表演的方向。也就是说由“下里巴人”引成“阳春白雪”。大众由参与者变成参观欣赏者。
    4.工会、共青团、妇联、体委等不管不重视。应知道延安这革命聖地抗战时还举办舞会,记得好像是美国史沫特莱女士介绍进来的。革命回忆录中多有记载。开国元勋们都跳过舞。六十年代中期,孟口口女士还陪历史名人跳过舞。
    交谊舞塲地设施简易,比高尔夫球、足球、游泳,滑冰、器械体操、举重、拳击、击剑等更容易普及推广。其娱乐价值,心理治疗价值,维稳价值更有待认识发掘利用。
    单身女士如要缓解寂寞心境,不妨去试跳一下交谊舞,当然要去规矩正浱的舞厅,以公园露天大众舞塲最好。
    周溪村翁曰:发展交谊舞产业可增加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拉动GDP上千亿元,不亚于足球,游泳,羽毛球等体育产业。服装,制鞋,飮料等产业均可受益。
    这比搞“地摊经济”,“亱经济”要有效得多。

    [第四十七篇] 对章碣'焚书坑'诗新解。

    “焚书坑”是唐代诗人章碣(836—905年)写的一首寓意颇深的怀古诗,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做法简单粗暴不当。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名,实则打击了有益于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的百家学术流派,打击了广大知识阶层。要全国仕子“以吏为师,学法律”。
    赢政、李斯等策划人想得美妙,而实际效果恰恰相反。金甌不但未能传百世、千世,仅四年即天下大乱,为项羽、刘邦等义军领袖所取代。最后刘邦先得其鹿,建立了新的朝代—汉朝。
    今将此诗再作解析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一一应把文化知识和知识分子看作有利于维护政权建立强国的正能量,把知识界毁了,你的江山也就不稳了;
    汉·王符[潜夫论]卷二·明闇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北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载:“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意思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调动全国劳动力筑阿房宫,造始皇陵墓,连刘邦都曾役咸阳.这些劳民伤财之事天下豈无"明白人"乎?谁敢说个'不'字.
    “关河空锁祖龙居”一一没有了文化知识,失去人心,光靠武力和防御工事不能有效保住政权;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山东六国多次合纵抗秦均告失败,而陈胜起义军部下吴广周文等却轻易攻入潼关,迫近首都咸阳,秦二世政权即动摇濒于崩溃。
    “坑灰未冷山东乱”一一搞了焚书坑儒,有识之士噤若寒蝉,错误的决策谁也不敢说,一误再误,天下随即大乱;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搞了焚书坑儒,只有短短4年时间,公元前209年即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等“山东豪杰”随即併起而把秦王朝推翻灭亡。
    “刘项原来不读书”一一真正推翻秦王朝的却是不喜读书,文化素质不高的人。  
    起来造反,推翻秦王朝的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陈胜,項羽,刘邦等不喜欢读书的人.他们没有书生气,有气魄有胆量,富冒险精神,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历史史命.这是秦始皇当初绝对没有想到的.
    总之,秦始皇把打击对象搞错了,树敌过多,促成秦王朝的快速灭亡。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或儒法二手并用,有助本朝社稷江山稳固.
    视知识界为对立面的政策是不可延续的.把知识分子看成"只会研究马尾巴的功能和探讨王熙风是大脚还是小脚"是无知的表现.
    应知道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含宏观和微观)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近年每晚7点央视新闻联播中,表彰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镜头逐渐多了,这说明社会文明的進步.
    @程占功 2022-08-16 16:53:46
    欣赏佳作。点赞!
    -----------------------------
    大家共同努力,共創新时代文艺繁荣。
    [第四十八篇] 按孟子观点,则五代冯道对而明初方孝孺错.

    古人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出自孟子),五代之冯道近之。
    冯道历任唐、晋、汉、周四朝之官,这些马上得天下的武夫,似乎都拉拢他为管理民政事务的政治助手。他任宰相二十余年,以持重安民为己任,平生甚廉俭,从来不给下属写条子谋私利。他的衙内才乱来,影响了他的好名声。后世论者对他的操行、器量评价甚高,唯欠一个'忠'字。(以上史料见旧五代史)
    聊斋志异附条中有讽刺其为'忘八,无耻'者。这是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之封建观念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国家领导人如总统、首相、 数年一任,手下公务员却不须为效忠而跟着去留浮沉。
    方孝孺是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为建文帝赏识重用.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腰斩,牵连其亲友八百多人全部遇害..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把天下视为帝王一家之私产,由开国皇帝直系子孙世代相传,谓之正统.不管继承者是三岁小孩或是不成器的浪荡子,天下臣民都得服从尽忠,绝不能作乱犯上.
    由于皇帝享有如此巨大的特权,独尊独贵,故天下觊觎者众,从皇亲国戚,朝中重臣到草莽豪杰,只要有可能,人人思取而代之.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外姓大臣篡位,寻些借口将功臣悍将尽行诛杀.分封诸子为藩王,给予部分兵权,以作朱家帝室羽翼.这就给善于用兵的燕王棣以起兵夺权的机会.
    经过几年的较量,建文帝实在不是他叔叔的对手,燕兵南下,统水师沿江防御的陈垣立即归顺,各地方守将保持中立坐观成败,京城守将李景隆开门以迎之,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出逃失踪).从朱棣(明成祖)即位后的政绩看,国家强盛,威加四海,民生改善,天下宴然.
    唯有这一代鸿儒,士林代表的方孝孺受愚忠思想束缚大深,自寻死路.史称其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死.以现代观点视之,只能说是个愚不可及----他把孟子所说的何轻何重刚好颠倒了.
    究竟是冯道对还是方孝孺对?学术界尚可深入討论.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8-06 11:47:50  更:2022-09-04 02:30:1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