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第1页]

作者:实梦zs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文成文的意义
        
        自从上世纪末出现的《心灵鸡汤》,到现在感动激励了不少人的《女国医》,期间各种温暖心灵、奋发斗志的励志书籍层出不穷。归根到底,就是在这个热闹喧嚣的世界上,不仅生活压力大,更有不少的人的内心深处感觉到孤独和无助,我们才需要这样的精神粮食来支持我们奋斗下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女性。但是,不管是赞美她的人,还是嫌恶她的人,都没有把她当正常人看待,不是把她当神仙,就是把她当魔鬼。
        其实,透过一千三百年的时空帷幕,我们仔仔细细的看那个淹没在无数理论研究和论战口水中的女人,她不过也是个凡人。
        她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唯一的女皇,是有着时代背景的,正是在大唐盛世那样一个强盛发达、对文化包容并蓄的年代,对女性压迫不深的社会中,才可能出现武则天这样一个君临天下的女皇。
        而从浩若瀚海的古籍中看看她早年的经历,真的感觉到她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历练来夺取想要的东西、有着天资和家世,时运也不错的女人。
        那么,她的奋斗史,起码是现在一般人忽略的早期奋斗史,其中的艰辛、孤寂、还有她在绝望中的信念,绝对更比韩国电视《大长今》、《女人天下》要曲折震撼、鼓舞人心、引人深思。当然,她后来为了权力而残忍迫害政敌及无辜的人自然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是从某种角度来看,那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以及过的更好不得不为的行为。
        所以,我想把武则天看做一个凡人,想透过千年的迷雾看看她的艰辛岁月和奋斗历程,用来鼓舞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疲惫孤独的心灵。
        
        
        序
        
        有一位女子,出身高贵,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曾出嫁,直到四十余岁的年龄,才嫁给一位被当时人认为是暴发户的男子做续弦。婚后,夫妇二人都盼望能够诞下儿子,这位女子却连连生育了三个女儿,生育儿子的希望终于破灭了。
        当她的三个女儿还在幼年之时,丈夫撒手人寰,这位女子只得依靠丈夫前妻生下的两个儿子过活,孤儿寡母备受欺负。
        几年之后,长女远嫁,次女嫁于人为妾,再难见面,小女嫁到地位低下的人家。
        又过了几年,她的长女丧夫,在夫家日子难熬,只得拖着一对年幼的儿女回来依靠母亲;二女儿也丧夫,迫不得已出家修行为夫守节,过着活死人的生活;三女儿更惨,还未诞下一男半女就和丈夫一起双双过世。
        她一边为自己、大女儿还有一对外孙遭受两个继子的白眼而艰难度日,一方面又为不得见面的二女儿而忧心忡忡!
        后来,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长女却莫名其妙的被二女儿害死,她却不敢吭半声,没过几年,如花似玉的外孙女在十六七岁的如花年龄也暴毙,她也只能将眼泪往肚子里面咽。
        迄今为止,天下还有几个女子命运比她更惨?
        **********
        又有一位女子,年级轻轻,毫无选择的给人做了N奶,成为丈夫无数妻妾中毫不得宠的一份子,过了十几年受活寡的日子,将最好的年华虚度过去,膝下尤虚,丈夫却已经归西,她不得不远离世人出家修行,过着比死了好不了多少的清苦日子。
        两年之后,比她年纪还小两岁的丈夫的儿子却和她产生了畸恋,于是她成为这位名义上儿子的正妻的奴仆,卑躬屈膝,受尽屈辱,终于怀上了一个孩子,这才再次得到N奶的身份。
        好不容易分别多年的母亲和姐姐来照顾自己,她和丈夫的妻妾们争宠到了紧要关头,她却发现姐姐竟然和自己的丈夫“暗渡陈仓”,拆自己的墙角,更让她愤怒不已。
        **********
        如果只看上面这些文字,谁也会认为这两位女子命运悲惨。不过,如果我说出她们的身份,一定会让人大跌眼镜。
        第一位女子,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夫人,她出身为隋朝显贵之家,身份高贵,她在四十多岁的“高龄”才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成为继室。杨氏夫人在丈夫死后熬过了二十几年的艰难岁月,直到武则天成为昭仪之后,生活才有了一线希望。
        可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因为杨氏的长女和外孙女也和皇帝有染,于是杨氏只得眼睁睁看着女儿和外孙女死在二女儿的手中,不敢说半句话。
        待杨氏九十多岁的高龄过世之后,武则天立刻杀死了杨氏疼爱的外孙贺兰敏之。
        第二位女子,不用说,就是武则天了。虽然她后来是权倾天下的女皇,但是在她成为大唐皇后之前的二十多年的岁月,她一直在艰辛谨慎中渡过。所有人都看到了她成功之后的辉煌,但是她在成功之前的艰难岁月却只有极少数人看的到。而且,在她成功登上帝位之后,面对她的也有无数的烦恼,与她作对的就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种思想,比其他任何力量更加强大。
    
    序2
        
        武则天是一个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有的人说她荒淫无耻,有的人说她丰功甚伟,但是不管她的是非功过,她是一个值得人佩服的人,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而是因为她做到了世上其他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排除万难,成别人所不能成之事的人,就是值得佩服的。
        对历史十分感兴趣是现代人的本性,虽然历史是既定的,但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爱好程度甚至超过对未来的幻想,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历史小说和空前绝后的穿越小说,就可以知道我所说非虚。
        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一般都喜欢探究历史的真相,他们会选择去看历史传记,而不喜欢传记中掺杂一点点虚构;而喜爱读小说的人,才会喜欢读在大历史条件下的虚拟人物的命运,金庸先生的小说就是历史和虚构最完美的结合。
        当然,也有一种人两种都喜欢,不过,看历史的时候,他喜欢纯粹的历史,而不喜欢掺杂作者的虚构,而如果知道是读小说,那就请作者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总的来说,就是要将真实和虚构完全的分开。
        可惜的是,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并非我们亲见,我们现在的人如果想了解历史,只能从流传至今没有散佚的正史、当代人或当年之后现在之前人的笔记小说、诗词歌赋、流传下来或考古发现的碑文壁画殉葬用品中查找复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我想找关于武则天的历史,我可以翻查的正史有《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隋书》、《资治通鉴》等等,诗词歌赋有《全唐诗》等等,笔记有《大唐西域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等,碑文有《攀龙台碑》、《望凤台碑》、《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等等,小说有唐传奇《霍小玉传》等等,还有敦煌壁画、乾陵陪葬陵墓的考古发现。反正这些书籍也好,碑文也好,看的越多,就能得到一个越近似的还原当年历史真实的图景。
        不过,翻查这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不仅乏味又毫无情景可言。真正想还原当年的情景,需要像高明法医复原马王堆女尸面容一样,以骨骼脉络为依据,适当根据情况加些可行的构想,这样才是一个丰满灵动有血有肉的人物。
        虽然对于古代的真实情节非常好奇向往,但是我还没如现今着魔的年轻人一样,一心想着穿越到古代去,或成就功名伟业,或邂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我只想如看电视一样,静静的看一看真实的古代生活到底是如何模样,这样也就足够让人心满意足了。
        中国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过一个经典的小说《镜子》。镜子的理论就是,将地球诞生之初的所有因素——如果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所有条件,包括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全部导入计算机,然后将地球的运行发展模式给创造一个十全十美没有遗漏的程序出来,也就是将地球事无巨细给数学建模,做这样一个程序出来,这样,从地球诞生之初,人类历史、自然界历史的所有内容,全部可以在这样一个超级计算机中计算出来,让人看到。
        这实在是一个很好很伟大的构想,这个构想并不难想到,只是可惜的是,只怕再等46亿年,等到地球毁灭太阳爆炸,人类也没有办法把地球诞生初期的所有因素全部找齐,所以,镜子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无比向往的想想。
        我想看到古代的情况,也许不一定是在计算机上看到,我幻想着自己的灵魂能够在睡梦中飘到千百年之前,来到古人的街市,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情景,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或许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的人和事物,真的会在地球上留下一个“场”——一种类似电波的物质,一旦我们的思维“电波”能够捕获到他们,我们就可以看到真的历史。
        不过,这个也许是可能的,但是迄今也没人真的尝试过,所以也不过是我的一个美好的向往而已。
        既然这些容易的方法都不行,那最后唯一的方法,也只有如同学究一样去历史的故纸堆中考证,然后凭着一己的幻想,将历史还原成当年的丰富多彩。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美妙而温馨的过程。
        我崇拜武则天,当然,这个崇拜仅仅是基于她完成了其他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的基础上,崇拜的是她那种奋斗精神,并非其他。而与她有同样精神的人,例如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敢与奸党做斗争的古代忠臣于谦、杨继盛,我都是无比崇拜的。只是,这些人往往不过是杀身成仁,艰难程度也许没有武则天难。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武则天的残忍,武则天的错误,也就瑕不掩瑜。因为我是将她作为一个凡人看待,是凡人,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所谓圣人贤人,都是有缺陷的,只是看这缺陷占多少而已。
        因为崇拜这个女人,因此对她的历史了解的多些,而中国自建国以来,对于武则天生平的全部或者部分的评价书籍文稿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不过,我所了解的最好的两本是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著作的人民出版社帝王传记系列的《武则天传》和日本女作者原百代写的高阳作序的五卷本《武则天》。前者注重于考证历史,没有什么虚构的情节,而后者则是在实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情节的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原百代的这本书我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写的无比精妙现实,再看的时候,因为几年间翻阅了不少纯历史评论传记和学术书籍,不免觉得有些地方和史实有重大纰漏,例如关于武则天成女皇的预言问题,就是该书的一个重大瑕疵,不过瑕不掩瑜,总体这本书的内容比一般小说要好的多。我本来以为这本书在中国甚少有人问津,不过后来在网上浏览一下,竟然有不少对武则天感兴趣的人或者对盛唐历史感兴趣的人都读过这书,并且有所好评,我不禁感觉欣慰!
        看多了关于武则天的正史和现代考证文章,我不由得感觉武则天她其实也是一个凡人,她出身的时候并没有帝王的光环落到她的头上,她最后能步入帝国的皇权顶峰,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她个人的隐忍、机缘和奋斗造成的。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强盛的时代,而唐代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唐代从君王到百姓都存在多民族的思想和血统的融合和吸收,对于异族的思想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因如此,才有如此的大唐盛世出现。而中国古代两千年,大概能够雄霸一方睥睨万国的朝代只有汉、唐和明。而最民主开明的应该是唐代,对女性压迫最少的也是唐代。
        唐代的君主,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胡人,或者说鲜卑人,而李世民的父系祖先根据李唐皇帝自称,是陇西李氏,但是根据现代的考证,也很有可能是鲜卑人,或者汉化的突厥人(汉公主和亲的后代),也就是说不是纯正的从周代流传下来的汉人血统。在晋代之后,一个时期曾经五胡乱华,在这个时期,各种血统融合了,优势基因结合,思想也很开明,胡人没有什么四书五经,因此也不像汉人这样压迫妇女,所以妇女的地位只是略比男子低一点,而不是如汉族这样被男人踩在脚底下,因此,武则天在唐朝初期,可以很方便的登上帝王宝座,这是时代造成的。
        而武则天之后,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想当女皇,都没有当上,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武则天这个先例,所以后来的李隆基和朝臣对女人执政防范甚严,而韦后这些人根本没有武则天的艰辛历练,太平公主则既没“苦其心志”,又只能依靠娘家而非夫家,因此也就只有失败告终。
        而武则天早期,之所以想进宫见天子,只怕是因为在家里备受压抑,所以有此想法,其实是不成熟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少女想法,并非史学家吹捧的那么厉害,后来她经历了在太宗后宫十二年的磨砺,性子已经变的极其成熟了,这个时候,她不过是想要个救命稻草,能让她不要在太宗死后成为“活的明器婢子”就好。
        后来二次进宫,顺风顺水,肚子争气,一连生了六个孩子,老公李治还帮她搞定了绊脚石长孙无忌和王皇后,这时候她才产生对于权力的欲望。
        所以,她不是天生的帝王坯子,而是一步步走像那个无上的权力宝座的。
        而她的二任老公李治,虽然仁弱,但是在政治上不是白痴,而是高手,别忘了,他可是他父亲和众多有学识有经验的老师给培养出来的,这种条件下熬出来的人,只要不是像晋惠帝司马衷这样的弱智,就都会有两刷子的。
        对武则天的这些了解,使我十分想拨开千年迷雾,在众多史学家的或诽谤诋毁,或讴歌赞美中,看清武则天当年的那些真相。就像“镜子”一样,再现盛唐当年风貌,来一次唐初的历史观光游。
        如果我的文字能把当年那个时代的情景场景如电视一般显现在读者眼前,能让读者对武则天从幼年到老年的心理过程有所了解和共鸣,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走下神坛亦凡人的女人,我愿足矣!
        基于这个理念,凡文中涉及内容是有史可查史载可靠的,一律按照正史,不做虚构;如果是历史上有争论的,则采用最有证据最可信的历史;如果是历史上完全没有的东西,则根据当时唐代的风貌和千年来不变的人心,做必要的推理翔实和虚构。
    
    目录
        
        
        第一部 艰难岁月
        
        
        第一卷 伶仃母女
        第一章 荆州父丧
        第二章 扶灵回乡
        
        第二卷 锦绣长安
        第一章 初入长安
        第二章 国公府邸
        第三章 盛世佳节
        第四章 亲戚贵人
        
        第三卷 踌躇满志
        第一章 奉旨入宫
        第二章 初入宫廷
        第三章 初沾雨露
        
        第四卷 寂寞深宫
        第一章 幽怨佳丽
        第二章 天之宠儿
        第三章 宫中姐妹
        第四章 马球乐事
        第五章 凄惨宫怨
        
        第五卷 救命稻草
        第一章 风雨欲来
        第二章 多事之秋
        第三章 秋波暗送
        第四章 爱情绝唱
        第五章 寄望丹药
        第六章 最后时刻
        
        第六卷 尼庵岁月
        第一章 宫嫔结局
        第二章 徐惠之死
        第三章 感业孤苦
        第四章 再见龙颜
        第五章 再世为人
        第六章 入宫前奏
        
        
        
        
        
        第二部 正位中宫
        
        
        第一卷 曙光初现
        第一章 再次入宫
        第二章 初次怀孕
        第三章 立嗣风波
        第四章 李弘降生
        第五章 骄纵公主
        第六章 国舅弄权
        第七章 后妃争馋
        第八章 文佳皇帝
        第九章 公主暴毙
        
        第二卷 皇后之路
        第一章 夺嫡序幕
        第二章 峨眉不让
        第三章 最终决战
        第四章 夙愿得偿
        第五章 宿怨得偿
        
        第三卷 幕后摄政
        第一章 初控权柄
        第二章 长孙覆灭
        第三章 生哀死荣
        第四章 武后摄政
        第五章 不近女色
        第六章 帝后生隙
        第七章 泰山封禅
        第八章 亲友连丧
        第九章 公主出嫁
        第十章 李弘之死
        第十一章 高宗晚年
        
        
        
        第三部 一代女皇
        
        
        第一卷 太后临朝
        第一章 李显被废
        第二章 扬州叛乱
        第三章 群魔乱舞
        第四章 肃清宗室
        
        
        
        
        
        第二卷 女皇临朝
        第一章 武曌登基
        第二章 古稀岁月
        第三章 边境动乱
        第四章 女皇晚年
        第五章 神龙摆尾
        
        
        基于写本文的基本目的,本文笔墨着重于描写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前的奋斗历程,而成为女皇后的描述相对简略。
        本文除了大量描写武则天的心路历程之外,也描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力图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中出现较少的人物,例如一般的小说和历史中只是只言片语提到的徐惠、燕德妃、韦贵妃等人,本文花费较多的笔墨。
        除了心理描写外,本文尽量想还原当年的真实生活,将唐代的长安民情以及后宫深处的生活情况通过详细的细节描写展示在现代人的眼前。
    
    目录
        
        
        第一部 艰难岁月
        
        
        第一卷 伶仃母女
        第一章 荆州父丧
        第二章 扶灵回乡
        
        第二卷 锦绣长安
        第一章 初入长安
        第二章 国公府邸
        第三章 盛世佳节
        第四章 亲戚贵人
        
        第三卷 踌躇满志
        第一章 奉旨入宫
        第二章 初入宫廷
        第三章 初沾雨露
        
        第四卷 寂寞深宫
        第一章 幽怨佳丽
        第二章 天之宠儿
        第三章 宫中姐妹
        第四章 马球乐事
        第五章 凄惨宫怨
        
        第五卷 救命稻草
        第一章 风雨欲来
        第二章 多事之秋
        第三章 秋波暗送
        第四章 爱情绝唱
        第五章 寄望丹药
        第六章 最后时刻
        
        第六卷 尼庵岁月
        第一章 宫嫔结局
        第二章 徐惠之死
        第三章 感业孤苦
        第四章 再见龙颜
        第五章 再世为人
        第六章 入宫前奏
        
        
        
        
        
        第二部 正位中宫
        
        
        第一卷 曙光初现
        第一章 再次入宫
        第二章 初次怀孕
        第三章 立嗣风波
        第四章 李弘降生
        第五章 骄纵公主
        第六章 国舅弄权
        第七章 后妃争馋
        第八章 文佳皇帝
        第九章 公主暴毙
        
        第二卷 皇后之路
        第一章 夺嫡序幕
        第二章 峨眉不让
        第三章 最终决战
        第四章 夙愿得偿
        第五章 宿怨得偿
        
        第三卷 幕后摄政
        第一章 初控权柄
        第二章 长孙覆灭
        第三章 生哀死荣
        第四章 武后摄政
        第五章 不近女色
        第六章 帝后生隙
        第七章 泰山封禅
        第八章 亲友连丧
        第九章 公主出嫁
        第十章 李弘之死
        第十一章 高宗晚年
        
        
        
        第三部 一代女皇
        
        
        第一卷 太后临朝
        第一章 李显被废
        第二章 扬州叛乱
        第三章 群魔乱舞
        第四章 肃清宗室
        
        
        
        
        
        第二卷 女皇临朝
        第一章 武曌登基
        第二章 古稀岁月
        第三章 边境动乱
        第四章 女皇晚年
        第五章 神龙摆尾
        
        
        基于写本文的基本目的,本文笔墨着重于描写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前的奋斗历程,而成为女皇后的描述相对简略。
        本文除了大量描写武则天的心路历程之外,也描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力图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中出现较少的人物,例如一般的小说和历史中只是只言片语提到的徐惠、燕德妃、韦贵妃等人,本文花费较多的笔墨。
        除了心理描写外,本文尽量想还原当年的真实生活,将唐代的长安民情以及后宫深处的生活情况通过详细的细节描写展示在现代人的眼前。
    
    附录1
        关于武则天的若干疑问?1.武则天的名字是什么?
        对武则天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则天并非女皇的名,而是她死后的谥号,女皇死后她的儿子李显假借她的名义去了帝位,以皇后礼仪安葬乾陵,被谥为则天顺圣皇后,因此,近代(基本上是建国后)人们才用武则天这个名字代替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
        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有娘家和夫家可以知道,或者在闺阁中使用,一般不流传于外,因此,很多著名的女子只留下姓氏或者封号,而没有留下的名字,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
        武则天在十四岁进宫后,被太宗宠幸后,赐号媚,因此电视剧里面称她为武媚娘,而“武媚娘”这个名字,其实是流传于唐初的一首民谣的名字,如蒙曼所说,就想十几年前流行的歌曲《小芳》一样。
        武则天在成为太后,有意发动武周革命的时期,给自己起了名字,叫明空,后来更造了十几个汉字,其中一个“曌”字,就成为自己的名字。武则天造的这十几个汉字,除了“曌”字太有名了,流传至今,其他字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上分析了武则天被赐的名字、自取的名字和死后的谥号,却没有她生下来时她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根据现代历史考证学者的考证,武则天本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约”字,见于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的《武则天传》,另一种说法是“华”字,两种说法的理论依据都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即成为皇后到死之前)朝中有位官员的名字和一个地方的名字因为避讳武则天而改名。
        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很可能不是避讳武则天的名讳,而是避讳武则天父亲和祖父的名讳。武则天祖父武华,因此按照中国人习惯,武则天不能起名为“华”,而武则天父亲名信,字士彟,一般称武士彟,“彟”字似乎是应该读“huo”的音,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字在当时读“yue”,我现在在字典里面也查到该字有这两个音,因此,据《旧唐书》所说,“约”字的避讳是避武后之父名音,应该是可信的。
        绕了一圈,发现好不容易考证出来可能是武则天原名的两个字都不成立,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有点文化,但是到底是粗人,在武则天小时候,也不像原百代书中所说就有袁天罡的预言,因此不一定对武则天十分看重,所以,可能根本没有给武则天起名,也或者按雷家骥学者的考证,如武则天成为太后后下的诏书一样,是叫“明空”,但是我觉得这些推断基本上证据不足,不能采信。
        最后,我很无奈的得出结论,我还是不知道武则天小时候到底叫什么,或者,她父亲曾经给她取过名字,但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她小时候根本没有名字,到底情况如何,只有根绝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来确定了。
        因此,在本文中,我称进宫被赐号前的武则天为武二囡,这不过是一个称呼,不代表她的名字。
    
    
    
    
    
    第一部 艰难岁月
    第一卷 伶仃母女
    第一章 荆州父丧
    大唐贞观九年五月。
    荆州大都督武士彟的府邸一片白茫茫的,白的让人感觉到肃穆,白的让人感觉到哀悼,白的让人在盛夏觉得心头发凉。府邸门前白色的招魂幡随着夏日的微风在轻轻的飘动。
    武士彟府邸的正厅内,一具黑漆暗红连云兽纹楠木棺椁正停放在堂前,棺椁上的黑漆有一尺来厚,更显出厚重和哀穆的气氛。
    除此之外,室内到处都是白色,凡用彩色布料的地方,都给换上了白麻布,府中穿梭的人们,也个个穿上了麻衣。仆人们行走都静悄悄的,唯恐惊动了悲恸的主母一家孤女寡母。
    五日前,应国公武士彟因病去世于府中,享年五十九岁。他的续弦妻子杨氏立刻让武士彟的属下向大唐天子上报了丈夫的死讯,并派了家仆向在长安为官的丈夫发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元庆和元丧。算算日子,朝廷的人和两个儿子也应该到了。
    武士彟的尸体已经大殓。杨氏坐在堂上,对着那黑漆棺椁,哀哀的哭着。虽然她不是一个软弱的女人,虽然,丈夫过世并非突然的事,但是,她还是哀伤不已。
    在女子要依靠男子的时代,丈夫就是女人的天。丈夫死了,自己却没有亲生儿子,作为寡妇没有儿子依靠,杨氏本来想如自己出嫁之前那样再次皈依佛门一心念佛,无奈膝下却有三个年幼的女儿需要自己照顾。杨氏想到这里,只觉得愁肠百结,由不得眼泪簌簌的落下。
    杨氏娘家是门第显赫的弘农杨氏,父亲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弟弟杨达,本来因为门第太高,而她又不爱女红只爱诗书,因家人的影响崇尚佛理,因此一直没有出嫁,只在家孝顺父母。等到四十六岁之时,因为堂嫂桂阳公主——先皇高祖皇帝李渊的女儿——向先皇推荐,由高祖皇帝赐婚,她才嫁给了比自己大两岁的丧妻的从龙功臣应国公武士彟。
    相比杨氏的门第,武士彟的门第并不显赫,虽然他和发妻相里氏有两个儿子,可是和继室杨氏成婚后他十分希望能生出身份高贵的儿子,有一个传承着杨氏高贵血统和武氏精明品性的儿子继承家业是他长久以来的希望。
    可惜,造化弄人,杨氏虽然在四十七岁的高龄后连生三胎,却全是女儿。到了此时,二人皆是五十多岁的年龄,再难有子,也就绝了希望。杨氏不禁在心中暗暗羡慕武士彟的死去的发妻相里氏,她一连生了四个儿子,虽然有两个因病夭折,但是还有两个儿子健康的活着。也许,老天赐给武士彟的儿子本有定数,让相里氏都给生了,于是,就没有自己的份了。
    十二年的夫妻生活,杨氏和丈夫一直相敬如宾感情融洽,可是不想一日丈夫抛下三个尚未出嫁的女儿给自己,就魂归太虚。夫死从子,而这子并非自己亲生,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虽说娘家尚是望族,可是自己如何忍心抛下稚女重新回归娘家让人笑话?
    杨氏想到这里,不由哭的更加哀伤了……
    
    
    
    
    
    
    
    
    
    白色的帷幕之后,杨氏的三个女儿正抱在一起,轻轻的哭泣着。奶娘在一旁抚慰着她们,并且教她们丧礼的礼仪。
    年仅十一岁(虚岁)的武二囡的脸上,尤自挂着泪痕。最粗糙的没有缝边的麻衣穿在身上,磨的她那细嫩的皮肤很不舒服,因为里面套了件小衣,在这大热天里更加觉得闷热,不觉汗如雨下。可是,不穿这样粗糙简陋的衣服,是无法表示对父亲的孝敬的。
    (注:因为经过考证,还是没有得出或确定武则天当时的名字,因此用二囡这个小名来称呼她,直到她进宫为止。)
    多年来,父亲一直把母亲和她们三姐妹带在身边,二囡虽然出生在长安父亲的府邸,但是后来父亲赴蜀中利州任职,也将母亲和二囡三姐妹带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的好不快慰。
    父亲一直很宠爱二囡,对二囡疼爱有加。父亲很想和母亲要一个男孩子,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于是把三姐妹中最好动的二囡当男孩子养,让二囡随意游玩于蜀中的青山绿水之间。
    蜀中自古是天府之国,近年来又没有受到南北朝和隋唐战乱的侵袭,仍是一方净土,人间仙境。
    利州“青山看不厌,流水趣更长”,到处是山青水秀,春夏时节阳光明媚,秋季果实丰硕,冬天白雪皑皑,嘉陵江如青罗带一般从利州东边流淌而过,蜀中连绵的群山如碧玉簪一般伫立在利州城四周。如果春季出城踏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连绵青常在”的艳丽风光,更是让小小二囡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愉悦。如棉花般漂浮在山旁的白云,映着无垠的天更加湛蓝,一碧如洗,让人的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等父亲在利州任上干出一些成绩来,被升为天下四大都督之一个荆州大都督,二囡的年纪也渐渐大了,不能如小时候那般随意在郊野游玩。
    荆州,地域比利州大,人口比利州稠密,只是却不如在利州那般天高云淡,自由自在了。
    虽然如此,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父母恩爱,又疼子女,三姐妹承欢膝下,共叙天伦,日子是多么无忧无虑啊!曾经,幼小的二囡以为自己可以永远这样快乐下去,只是,当父亲病重的时候,看到父亲那凝望自己忧郁的表情,看到母亲愁苦的面容,从小有几分心思的二囡开始担忧,十分的担忧,心中沉重的如压了一块石头一般。多少次,夜阑人静之时,她向上天祈求,让父亲快快病好,那样,自己一家人就又可以回复到往日的快乐,好日子就可以继续下去。
    可惜,老天没有听到她的祷告。五日前,父亲还是在一次疾病发作之后,丢下痛哭失声的母亲、惊慌失措的姐姐大囡、才九岁的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妹妹三囡和伤心欲绝的二囡撒手西去了。
    再也看不到父亲那慈祥的面容了,再也听不到父亲在忙完公务后给自己讲故事了,母亲呵斥自己的时候父亲再也不可能在旁边劝慰安抚了,再也没有……
    十一岁的二囡,第一次知道死亡的可怕,死亡,就是生离死别,就是永远不可以再相见,“永远”,多么可怕的一个词语啊!
    二囡想到这里,想哭,却哭不出来,只觉得心里难受的厉害,十一岁的她,第一次知道心痛是什么感觉。
    “幸好,老爷在世的时候,给大小姐定下了这门好亲事。”奶娘搂着三个小姑娘,安慰的说道。
    大囡听到这话,只当奶娘是在自言自语,依旧哀哀的流着眼泪,奶娘继续说道:“贺兰氏的祖先贺兰部落曾是北朝拓跋鲜卑族人之一,世为豪族,历代子孙都出大官,也是北魏初期的后族。到了道武帝时期,贺兰部落被迫解散定居,逐渐脱离了游牧生活。孝文帝迁都洛阳,大批人马随着南迁,因此都定居在洛阳。贺兰公子在我朝,依旧是门楣甚高。贺兰公子到了年龄即可袭爵应山县开国男,听闻现在在越王府为幕僚,出身鼎族公门,又少年有为,他们家看着老爷是正一品国公,夫人也出身杨氏高门,于是结了这门亲事。幸好这亲事结的及时,老爷这一去,再想结这么如意的亲事恐怕就难了!”
    奶娘絮絮叨叨的说着,武大囡停止了哭泣,呆呆的看着奶娘,听奶娘诉说自己未来夫婿的情况,心中不免有些安慰起来,夫婿家的荣耀,冲淡了她丧父的哀痛。
    (注:武大囡,后来的韩国夫人,据推测名叫武顺)
    而武二囡也无声的盯着奶娘,看着奶娘尚且丰润的嘴唇一张一合,心里却别有其他想法。由于父亲从小将二囡当男孩子养,二囡这时候还不知道男女有别这句话对于今后的自己有多大的影响。这时候二囡无意识的轻轻咬着嘴唇,心中暗自思忖着:我不要靠夫家的势力,我要靠自己,我要靠自己争得一番荣耀回来,让母亲安享晚年!
    “不过,大小姐嫁的好,夫人娘家也好,以后也会提携着二小姐和三小姐的,两位小姐也不用担心,不要太伤心了。”奶娘怕二囡和三囡难受,于是又补上一句。
    二囡却低下了头,她不想让奶娘和姐姐看到自己脸上不屑的颜色。她还小,在当今这个女子十三到十八岁出嫁的年代,她还有许多选择。在此时二囡的心中,她的前途是光明的,她一定有办法挑一个好夫婿,她一定会有光明的前程的。
    她不知道,十几年后,当她在太宗皇帝的掖庭宫中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她会为今日的小女子思维而感到可笑和后悔。
    “老爷去了,等丧事办下来,几位小姐就得开始给老爷服丧守制了。”奶娘道:“几位小姐还年幼,又不是男孩子,所以还不知道服丧的礼仪,老妈子给几位小姐说说。父丧是最严重的“斩衰之丧”,三日内不得进食,三日后虽然恢复进食,但只许早晚喝少量稀粥,百日以后至一年以内只能加食蔬菜清水,周年以后可以吃水果,两周年以后才能在粥菜内加上调料酱醋。在出殡以前,必须时常嚎啕大哭,出殡之后改为早晚各嚎啕一次,周年以后可以改在室内哭,两周年以后可以只在思念时哭,但如有亲友吊祭仍然必须即时哭出来。出殡之前,孝子孝女要住在室外临时搭建的茅棚里,茅棚是不能完全遮挡风雨的,睡时身下用草垫为席,头下用土块为枕,合衣而卧。出殡后,可以改用席子枕头,但是仍然得住茅棚。两周年以后,可以住回室内,但仍不可睡上正经的床铺。三周年后才能恢复正常睡眠条件。”
    奶娘刚絮絮叨叨背书般的说完,大囡就睁大眼睛,望着奶娘,惊疑道:“这样难过?”
    奶娘略停一下,捋起大囡秀美脸庞上的散落的几缕乱发,慈爱的笑笑,说道:“说是这么说,规矩是得让几位小姐知道,只是自古以来,能真正做完这些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是一般男子,能做全,那也已经闻名乡里,上表表彰了,何况几位小姐!以前听说汉代的时候有位邓太后,全部依礼完成,那简直是不得了的女子。”奶娘说到这里,不禁“啧啧”了两声,对这位几百年前的孝女的毅力表示一下叹服,然后继续劝慰道:“几位小姐记得人前多哭些,衣服穿素淡一些,二十七个月后就算服完父丧了。”
    “原来是这样啊!”大囡显然放下了心来。
    “二十七个月后,大小姐才可以嫁到贺兰家去。”奶娘又补充一句。
    为父母服丧期间不得婚嫁的道理,这时候的大囡和二囡还是知道的。大囡听到这话,因为害羞而无语,二囡则在心中暗自佩服刚才奶娘所说的汉代邓太后,不过佩服归佩服,二囡却不打算效仿她。虽然二囡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希望为人所敬仰的心理,但是,刚才奶娘所说的服丧之法如果自己真依照着做了一套下来,只怕自己的身体就要变的骨瘦如柴,面黄肌瘦了。她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从父母和别人的夸奖中,也知道自己有着非比寻常的美貌,她为此而感到非常骄傲。
    偶尔照照镜子,看到镜中的自己如凝固的牛奶般白皙温润的皮肤,奶酪色有光泽又有弹性的芊芊玉手,整齐洁白如贝壳一般的牙齿。如蝴蝶触角般的峨眉,有着细长而纤柔的弧线。细长的凤眼中一双如寒星般灵动的黑眸,如小扇子般的长长的睫毛一眨一眨的时候分外好看,双眼半闭的时候更能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黑影,别有一番韵味。小巧而圆的鼻子,樱桃一般的小嘴,略微瘦削的两颊,衬托出一副精致的五官。宽广方正的额头,丰腴的下颐,更是人人口中所说的福相。
    (注:武则天的相貌特征,“宽额广颐”采自她自己评价最像她的太平公主的用语,现在看到一些唐代的书画壁画,只见其中的妇女一个个胖呼呼的,又有“环肥燕瘦”的说法,因此可以知道唐代女子以胖为美,欣赏观念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而其他关于武则天容貌的描写,是参照从周代到现代一般认为美女的样貌来描写的。)
    尚且年幼的二囡已经把自己的相貌看的很重,虽然她现在还不明白女人的相貌对自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现在只是知道,自己长的美能够得到大家很多夸赞,有了夸赞对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总是好的,因此,她对自己的容貌十分自负,更重视保养容颜。
    奶娘说话停止了,而三姐妹因为奶娘的打岔也一时都停止了哭泣,只听到帷幕外母亲杨氏继续哀哀的哭泣着。
    
    
    
    
    
    
    
    
    
    突然,二囡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的传来,接着,门外嘈杂起来,门口有陌生男人的声音传了进来。
    接着,家中仆人何伯的声音在正厅响起:“夫人,两位少爷回来了!”
    仆人的声音未落,已经听到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响起;“爹啊,不孝子回来看您了,您怎么不等儿子片刻啊!”这男人一边叫着一边“扑通”一下跪倒在棺椁前,拍着棺盖嚎啕起来。
    二囡立刻意识到:同父异母的哥哥来了。虽然是同胞兄妹,但是由于二囡一直跟随父亲在任上生活,很小的时候就离开长安了,而两位哥哥在长安做官,因此兄妹见面的次数非常少,二囡的脑海中已经记不得哥哥的模样,只知道哥哥比自己大很多,而且根本没和自己说过什么话。
    二囡脑子里还没想完,突然听到帷幕外另一个男子大声问道:“娘,为什么爹生病了都不通知我们一声,也不等我们回来再入殓?”声音气势汹汹,饱含不满的意思。这是另一个哥哥在质问母亲。
    帷幕外的杨氏止住哭泣,用帕子拭去眼泪,道:“你们父亲因为忙于公务,休息甚少,这些年都把身体熬坏了。这几年来他一直身体不太好,他总说不碍事,小病总是顶着,哪知道这次小病拖成大病,他还觉得自己挺的过去,叫我不要告知你们,哪知道,一下子顶不住,人就不在了!这天气,送信到长安给你们,你们再赶过来,虽然以你们父亲的品级应多停几日再入殓,只是这夏日炎炎,我一妇道人家在这里又没有帮手……”杨氏一边说着,一边又想起心中的哀伤,不觉眼泪有簌簌的落下。
    元爽再次发话了:“年初父亲赴京述任我见他还好好的,怎么会这么快就不在了呢?父亲身体一向健康,还不到花甲之年啊!”元爽的口气中颇有对继母没有照顾好父亲的不满。
    “好了,元爽,朝廷派了英国公李世勣大人来主持父亲的丧仪,李大人很快就要到了,不要再说这些让大人看笑话。”跪在棺前的大哥元庆对弟弟说道。
    元爽这才有些不甘心的跪着父亲棺前,和哥哥一起嚎啕大哭起来,只剩下杨氏被元爽的两句问话噎的目瞪口呆,心中又怒又悲。
    “哎,两位公子回来了,你们的哥哥回来了!”帷幕后的奶娘轻轻叹了一声,小声对三个小姐说道。
    大囡被屋外的对话惊的呆了,二囡则被哥哥的无礼话语气的脸色通红,一双玉手紧紧的捏着,心中暗想:总有一天,我会叫你们俯首在我母亲面前乖乖赔礼。而自小瘦弱多病的三囡,听了外面大声的说话,又哀哀的无助的哭了起来。
    
    
    
    
    
    
    
    
    应国公武士彟是太祖皇帝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在武德年间倍受礼遇,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武士彟在地方做官,躲过了那场危机。虽然跟建成党无关,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在位的太宗皇帝有太多自己的亲信部将,和武士彟也没有当年起兵的患难之情,因此武士彟的地位到底不如在武德朝了。
    不过,鉴于武士彟生前地位,太宗皇帝还是派了英国公李世勣前来主持丧仪,更有荆州地方上的长官帮助打理一切事宜。
    自武士彟入殓之后,每日有当地官员前来拜祭问候,二囡和姐妹也换上最粗麻布制作的衰衣,头上系上了麻绳,低着头,跪在母亲身旁,哀哀的哭着。
    二囡感觉的到,母亲的喉咙已经哭干了,这时候只能低声啜泣,而后来回来的两位哥哥似乎精力充沛,正扯着嗓子嚎啕大哭,只是,这哭声中并没有多少哀伤之意。
    每日都有父亲昔日的下属前来吊丧,进门来根据品阶或鞠躬行礼或跪下,然后嚎啕大哭一番。
    “武大人,你怎么就这样英年早逝了,我们荆州地方真是丧失了一员好官啊!”
    “士彟兄,你怎么就舍弟而去了,我大唐真是痛失一良臣啊!”
    “嫂夫人和两位贤侄,你们要节哀顺变,切莫哭伤了身子!”
    各位官员根据职位的高低以及和父亲身前关系的好坏,在父亲棺椁前哭诉一番。二囡虽然才十一岁,但是敏感的她,已经感觉的到,那些臣子的哭号中并无半分热度,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如果真的关心她们孤女寡母,一定会除了在厅上嚎一嚎外,还会来慰问一番的。
    “这些人不过是尽哭礼而前来的!”二囡心中暗暗想着。
    皇上派来的英国公李世勣已经到了武府之上,此时,他正端正的坐在厅中的椅上,神态无聊。他大约五十多岁的年纪,四方脸,面皮黝黑,一双眼睛锐利而有神。虽着文官服饰,但是一副武将的英气从他的眉目神态中透露出来,
    他到来之时已对武氏家人慰问一番,现在正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吊祭。
    二囡发现,不少官员在拜祭完父亲之后,又弯腰低首的来到李世勣面前,谗着脸,来到李世勣身旁,想跟李世勣答话,可是李世勣却脸色不变,不过淡淡的应付两句,让前去想拉拉关系的官员自讨没趣,然后扭头回去。
    也许,很多人是看这位英国公的面子才来的,如果没有李世勣在此,恐怕这丧礼会更加萧索。
    李世勣,是唐初著名大将,打仗的手段十分了得,人品也很不错。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虽然太宗皇帝请他帮助自己,但是他因为自己是武将,既不愿意帮助建成,也不愿意帮助太宗,不涉及政事。太宗继位之后,觉得此人忠义,继续重用他。他因为战功年纪轻轻就封为英国公。他心思缜密,虽为武将,人情世故君臣之道更是看的通透,后来更会成为太宗皇帝的顾命大臣。
    这时的二囡不会知道,多年后,当她再次遇到这位李世勣大人,因为他的一句话,二囡才能够一跃坐上皇后宝座。
    
    
    
    
    
    
    二囡在厅内跪的时间太长,身体有些不支,母亲心疼她年纪幼小,让她带着小妹下去休息片刻,二囡于是起来,一边揉着跪痛了的腿,一边拉着瘦弱的小妹的手向里间走去,无意中听到两个男人不大的声音从供吊唁客人休息喝茶的房间中传了出来。
    “应国公的丧事看起来比去年顾颜之的还要冷寂啊!”
    “那是,顾颜之的爵位比应国公低了两级呢!”
    “到底顾家是江南的大族,武氏不过是小姓,说句难听的话,他不过是个商人暴发户,当年运气好,抱着了龙腿,才会有国公的爵位。现在人一死了,谁还买他面子啊!”
    “可不是,昔年闻他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为妻,当时是高祖赐婚,桂阳公主做女方的婚主,那时候何等热闹!可到头来出身差了就是差了,娶了高门妻子也于事无补,今天来丧礼上看看,就什么都知道了!”
    十一岁的二囡不由在当地僵住了,那两个吊客的话她听的清清楚楚,心中无比难受。父亲,那样慈爱的父亲,什么都懂的父亲,处事公允的父亲,精明能干的父亲,管理一方的父亲,怎么会是他们说的那样出身低微呢!这不可能。就算是出身低微又如何,可是父亲是很有能耐的啊,没有大族出身难道怎么做都不行吗?
    “二姐,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走了?”三囡一边扯着二囡的手一边小声怯怯的问道。
    二囡这才回过神来,拉起三囡的手继续往里走,一边走一边咬着牙想着: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改变这个样子,我一定要靠个人的奋斗改变这种情况,让武氏成为大姓,让你们那些无用的大姓默默无闻,被人遗忘!
    
    
    
    第二章 扶灵回乡
    武士彟是并州文水人,遗愿回故乡安葬。因此,到了第九日,等人们吊祭完毕,杨氏就要收拾好包袱,扶灵回乡。
    住了好几年的荆州大都督府,需要立即腾给新来的下任都督,杨氏尚未悲伤完丧夫之痛,就得打起精神来打点一家人的行装,遣散不需要的下人,又是一番忙碌。
    二囡不想离开这熟悉的府邸,这里还有父亲残存的气息,还有许多和父亲一起留下的温馨记忆,现在就要全部把它们留在这里了,再也寻不回来了。
    年幼的二囡第一次觉得非常非常的舍不得。她虽然出生在长安,但是在还不记事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利州那个世外桃源样的地方,渡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后来父亲调任,虽然也舍不得利州,但是有着对荆州的向往,又有父亲陪伴,于是欣欣然来到荆州。可是,现在已经失去了父亲这坚强的依靠,要跟着母亲和哥哥去那个从未去过的故乡,二囡心中不由有些忐忑。
    无论如何舍不得,都还是要走的,弱小的二囡这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出殡那天,四名殇夫抬起了父亲的棺椁,向外走去,两个哥哥开始嚎哭,做孝子状,母亲也大声的哭了起来。
    这个时候,不哭是不可以的。为什么要养儿子,不过是为了出殡的这一刻有人为自己哭灵!这时候妻子儿女不大声哭泣,那是会被人指责为不孝的,因此不仅两个哥哥格外大声的哭号,连母亲也扯起嘶哑的嗓子哭了起来。二囡和两个姐妹的微小哭泣声掩盖在大人们的嚎声之中,几不可闻。
    不过,人们对弱小年幼的孩子总不会太苛刻的,因此,这三个女孩是否哭的大声,并没有多少人会横加指责。
    漫天的白色钱纸撒了下来,如同利州冬天的白雪一般,如蝴蝶般在天空飘舞。走过的一路上,留下了白色的钱纸碎片,记载着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魂魄从这条路回归故里。
    走在荆州城内的青石板大道上,顶着五月的烈日,旁边不少无事的百姓睁着麻木的眼睛围观看着这一幕见惯的出殡场景,心中暗暗比较着哪位大官的丧礼更加排场,哪位大官的妻妾子女哭的更加响亮。
    出了荆州城,李世勣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他礼貌的告辞了武氏家人,回京复命去了。这次主持丧仪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不难完成的没有什么好处的提不起性子的一个任务而已。而对于二囡来说,这是她所经历的第一件最伤心的事。
    从荆州到并州,路途千里,以武士彟生前的爵位和职位,他的遗孀子女扶柩回乡,地方官应该予以接待,只是可惜的是,沿途主动来接待的官员寥寥,而且就算来了,也不过是尽个礼仪,敷衍而已。
    武氏兄弟心中十分不悦,不由在驿站中抱怨起来。
    “咱们家也不算小家族,咱们大伯父、三伯父、父亲生前都是公爵,好歹也是李唐王朝的从龙之臣、勋贵之家,咱们兄弟也都在京任职,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无礼!”
    “小地方的人就是这样,鼠目寸光,一日落到我手里,哼,有他们好受!”
    二囡默默听着两个哥哥的抱怨,没有话说,心里却无比希望自己是生在大姓之家,或者,今后靠自己努力,让武氏因为自己而兴旺起来,让天下人不敢小觑。想到这里,她感觉到热血沸腾人生充满光明。
    路再远,总有个尽头,虽然在这一路上,受了不少闲气。
    二囡母女除了要感受武士彟亡故后的人情冷暖,更要受元庆和元爽的气。两位兄长在父亲过世后俨然就作为一家之主,不把母亲当长辈看待。母亲作为高门贵族的女子,平日里颇重视面子,哪里好在父亲刚刚过世就与两个继子不合,于是只好暗暗隐忍。而且,母亲现在伤心父亲的过世,也并没有心情和他们争执计较。
    这一路让人沮丧的日子熬过去,来到文水老家,二囡郁闷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并州文水,正在太原附近,属于李唐王室龙潜之地。文水的风景秀美清纯,武士彟的棺椁一进县城,当地的人们都出来迎接,一个个脸上都有真挚的关怀和哀穆。众乡人族人围绕在杨氏母女身边寒暄,问长问短。
    “国公爷英年早逝,这实在是太令人悲哀了!”
    “多亏了士彟族兄带我们一族人从龙啊,否则我们哪里有今日的环境,还不是在地里勤扒苦做干农活。”
    “是啊,多亏了族叔精明能干啊,咱们武氏家族都靠叔叔啊!”
    杨氏的脸到这时候才少了几分悲戚之色。而年幼的二囡看到家乡人这样亲切的面容,心里好受多了,一路上压抑的不平之气,这时候已忘到九霄云外了,脸上微微有些笑容。
    当地人们哀叹一番死去的武士彟,目光又转向杨氏身上。
    “四嫂真是有气度,听说是贵族人家的女儿,四哥真有福分,娶到嫂嫂,哦,应该称国公夫人,举手投足都和我们穷乡僻壤的人不同!”
    (注:武士彟在家里排行第四。)
    “是啊,国公夫人娘家是隋朝的宗室呢,那自然是不同了!”
    “别看了,你们只有羡慕的份!”
    几个妇女倚在杨氏身边七嘴八舌的说道。杨氏虽然不喜欢她们土里土气,毫无风范,但是听到人家赞美自己,不免心中也有些快慰。
    而此时,元庆和元爽听到这话,不禁向杨氏投来怨恨的一眼。他们同时想到了他们过世的母亲相里氏。
    
    他们可怜的母亲相里氏,是鲜卑胡人,年纪尚轻就嫁给父亲武士彟,不仅为父亲辛苦操持家务,更为父亲生下了四个儿子。可是父亲却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不闻不问,每日在外面奔波忙碌,从不关心他们母子,后来两个兄弟患了病,母亲一人手足无措,家里又没有男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孩子病死。而父亲却都没有回来看望一眼。母亲对父亲失望透顶,更兼多年辛苦持家,不禁生起病了。就算这样,父亲也没有回来看母亲一眼,就让母亲这样含悲而去。
    想到这里,两兄弟就对父亲心生不满。若是父亲真的忙于国事,他们还能理解,可惜的是,父亲却因为母亲和两个兄弟的死得到先皇的赞扬,先皇更亲自做媒让父亲娶了这个贵族女子为妻,更多半时间将继母和她所生的几个女儿带在身边,却连看都懒得看自己兄弟一眼。幸好老天有眼,没让这个身份高贵的继母生下儿子,否则,父亲只怕要完全忘记自己了。
    至于继母,自以为自己是高贵的孔雀,对两个继子根本无视,恨不得世上根本不存在他们两人就好。从小到大,父亲没有分毫关怀给予他们,而有了继母之后,去见父亲还得看她脸色。
    想到这里,兄弟俩真是恨透了所谓出身高贵的人。出身高贵,不过是命好,又有什么!老天有眼,继母没有儿子,现在就只剩下她们母女几人,我们兄弟二人多少年的忍耐终于到头了!
    杨氏并未发现武氏兄弟仇恨的眼光,因为她正和当地的妇女寒暄着,而沉静的二囡却发现了,哥哥的这一眼,她不仅感到恐怖,更剥夺了她对两个兄长最后一点同胞之爱。她虽然还小,但是心中却期望自己能保护母亲,不让这两个常年不见的哥哥伤害到母亲。
    好一番扰攘,让年幼的二囡体会到家乡亲人的热情,心中正暖暖的,只见一阵喧闹,文水地方官员在一群随从的簇拥下迎了过来。只见他约莫四十的年纪,面皮白净,几缕虬髯胡子,官服穿戴的齐整,见到殇车上的灵柩,立刻表现出一副哀戚的面容,双手高揖过顶,一作到底,大声道:“应国公啊,您早年从龙,国之栋梁,伟业闻于乡里,如今早登极乐,属下不能亲眼目睹国公爷的英姿,不能亲耳聆听国公爷的教诲,实在是属下福分浅薄啊!”说着以袖做拭泪状。
    二囡看到这位官员比起沿途接待官员热情的多,心中不由更是安慰。而杨氏这时忆起亡夫,不由得心中又难过起来,赶紧用袖子轻轻拭去眼角泪痕。
    县令哀叹一番后,来到杨氏身旁,向杨氏行了参见大礼,宽慰几句,然后说道:“请国公夫人先将国公爷停灵故居,待选定了良辰吉日,再安葬于武氏墓园。”
    杨氏默默点头,引殇车往武氏故居而去。
    来到故居门口,二囡下车一看,只见这是一进老旧的院子,院中屋墙是用黄泥与糯米砌筑而成,梁则是用木头搭建。虽然建好有些日子,但是屋子依旧显得古朴结实。
    杨氏下得车来,正要将丈夫的牌位抱在手上请入堂屋正厅,武元庆突然快步走了过来,在杨氏指尖触到牌位之前将牌位抱在手中,口里说道:“父亲大人的灵位,还是由我这做儿子的请入正屋的好。”说着,也不理会杨氏,大踏步的向院内走去。
    一旁的武元爽略有些得意的睥睨一眼杨氏,然后跟着走了进去。
    杨氏见身旁聚满了文水官员和亲族故旧,一时也不好发作,只好扯着二囡和三囡的手,移步往屋内走去。只见此时武元庆已经将父亲的灵位安放在正屋的供桌之上,轻轻用衣袖擦拭灵位上的灰尘,唯恐灵位被污垢沾染丝毫。
    武元爽则在一旁招呼先遣回家的仆人在灵位前放好香炉坛,又在地上放下两个锦褥,兄弟二人就点起香来,默默祝祷一番,然后将手中香放在香炉之中,接着跪倒在锦褥之上,恭恭敬敬在地上磕头行礼起来。
    而那奉香的仆人是一直跟随武氏兄弟身边的,也不递香站在后面的杨氏和三位小姐。杨氏虽然心中极为不悦,但是也不发作,微微回首示意站在身后的奶娘,奶娘立刻会意走上前来,从供桌上拿起三支香来,恭谨的来到杨氏身旁,双手递给杨氏,杨氏于是这才在夫君灵前双手持香,深深鞠躬拜了三下,将香轻轻插在了香炉之中。
    奶娘又依次取了香,给三位小姐,大囡领着两个妹妹在父亲牌位前拜祝一番,然后将香插入香炉,之后立在武氏兄弟身后静静等待。
    武氏兄弟为了表达他们长久未尽的孝道,在地上跪拜了好一阵子,才起来。只有两个锦褥,三姐妹只好等待。直到兄弟二人拜完父亲,大囡和二囡才双双跪下拜祭,之后是三囡。
    棺椁停于正屋之后,武氏兄弟请县令大人和居住在本地的武氏族长——一位年长佝偻的武士彟的远方叔父来到书房之中,商议下葬之日。武氏兄弟旁若无人、大摇大摆的跟组长走了,根本无视杨氏母女的存在,留下杨氏母女呆立当场,有些尴尬。
    杨氏也是见惯场面的妇人,这种窘境也难不倒她,她微一愣怔,就要带着三个女儿去院中西厢给女儿选择房间,好安顿下来直到办完丧礼。
    (注:古代房屋的院子里,一般习惯是,老夫妻二人是住正房,儿子住东厢,女儿住西厢,或者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
    一位年老的妇人突然挤出人群,来到杨氏身边,用手在衣襟上擦拭两下,然后亲热的拉起杨氏的手,说道:“国公夫人,咱们文水能出应国公这样的人氏,简直是咱们桑梓人家的大幸啊!当年应国公还在乡里的时候,老妇就说应国公为人不凡,果然他不仅自身腾达起来,还带着咱乡里的族人也都入仕为官。往日咱乡里人就盼望着能请国公爷和夫人去家中一坐,一进乡亲之谊,今日国公魂魄归来,虽不能亲临寒舍,但是如果国夫人和几位小姐能够赏光,咱们乡里人家就不胜荣耀了。”
    杨氏猛然被人拉住双手,有些不习惯,只觉得拉住自己的双手颇为粗糙,有些割手的感觉,再抬头一看,只见面前的妇人大约有七十多的年纪,面上的皱纹如纵横的沟壑一般,只是看起来精神尚且矍铄,人也很伶俐的样子。只见她身上衣衫是深色葛布制成,不起眼的地方已有补丁痕迹,显然家境并不太好。
    杨氏本来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嫁前后接触的都是贵妇人,一时接触到如此乡下妇人,颇有些不习惯,但是在此时武氏兄弟皆视她为无物的时候,这老妇的热心让她感觉到感动,于是含笑道:“乡里乡亲的,您老说的怎么这样见外,像您这样年纪的人,都是先夫族中的长辈,先夫在世的时候,常给我念叨着思念故乡族人,只可惜年年公务繁忙,无法回来探望桑梓故人。如今,先夫终于可以安然修养,长眠故里,定是心中安慰了。您老既然诚心邀请,那我就代替先夫去您老家拜望一下。”
    老妇听得身份高贵的杨氏竟然如此随和,立刻答应了自己的邀请,不由得喜出望外,在众乡亲的羡慕眼神中,赶紧回家里准备去了。
    杨氏和文水的乡亲又寒暄了一阵,然后带着女儿来到西厢,房间已经多年未有人居住,不免布满灰尘,杨氏选了两间略微干净向阳的房间,让自己带来的仆人打扫一番,让大囡住了一间,二囡和三囡住了一间。
    二囡将包裹放在刚铺上褥子的木板床上,就着从雕花窗棂照射进来的光线,打量的屋内情景。屋子倒很宽敞,只是屋内陈设十分简单,不过一架五尺宽的雕刻着飞禽走兽图案的黄杨木床,床上的帷帐大约已经旧了,被人撤了下去,未曾换上新的。除床之外,不过一具古旧的枣红色衣柜,一张椴木圆桌,外加两把已被磨的光滑的三脚圆凳。
    二囡静静的凝视着屋内,这就是父亲早年曾经住过的屋子,想着想着,就觉得这屋子分外亲切,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倒也并不碍事。她就这样静静坐在床旁,看着小妹将衣服放入柜子一一收拾好,自己却只是在冥想着追思着亡父的音容笑貌。
    
    与此同时,已经和族长商议确定了父亲的下葬日期的武元庆正独自站在父母的卧房中凝视着室内的物件,陷入了沉思。他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是却与她妹妹二囡一样,正在追思着父母。唯一与他的妹妹不同的是,他正在对他母亲相里氏的身世和命运感到愤愤不平。
    自他出生起,父亲就很少出现在家中,那时候,他还不能理解父亲在外面办的是什么大事,唯一眼见的不过是母亲相里氏,这个出身于平民的胡人后裔如普通农家女子一般在家里忙里忙外,操持家务,替父亲在亲戚族人面前尽孝道,和妯娌邻里和睦相处。
    父亲整日忙着,不是去洛阳经营木材,就是去太原军中效力,然后更是从龙起义,成为开国功臣。因为父亲的善于经营,父亲通过木材买卖赚到一笔财富,然后又通过财富买到了官做,更是因为精准的眼光,跟随了高祖。
    父亲的事业倒是蒸蒸日上,可是他却从未想过母亲一人在荒凉的祖屋之中,带着四个儿子,辛劳的操持家务,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母亲为父亲生下了四个儿子,可是因为出身不高,就抵不过那个杨氏的女人。武元庆想到这里,心中更加愤愤。二十年来,是他一个人看着母亲的悲哀和落寞,母亲的期盼和失落。母亲在有生之年并未享受到父亲汲汲钻营带来的任何荣耀,应国公夫人的荣耀落在了那个杨氏女人的头上。为什么老天这样不公平?
    当初,如果不是父亲从不顾及家里,两个兄弟可能就不会生病去世,母亲也不会因为操劳过度又加悲哀和伤心而一病不起。尽管如此,两个兄弟过世,父亲没有回来看一眼,母亲过世,他更是不加理会。他这个没心的人,就用这样的表现,赢得了太祖皇帝的赞赏。赞赏的结果就是:亲自赐婚给父亲。而那个在文水乡里操持了一辈子的女人,就什么都没有,永远被人遗忘。这太不公平了!
    武元庆想到这里心中愈加愤愤,愤怒的情绪使他没有办法对杨氏这个继母稍尽一点子女之道,更让他打心里就讨厌那三个自以为自己流着高贵血统的孔雀似的妹妹。她们虽然是女孩,却完全得到了自己从未得到的父爱。他嫉妒,因此,他从来不把那三个女孩当自己妹妹。
    父亲,终于在奔波一生后安息了,他安息之后,还是要回到墓园中和母亲合葬,母亲等了一生,终于在身后十几年后等到了和父亲合葬一起的机会,到底是老天可怜见。至于那杨氏,将来她死后,不论用什么办法,也一定不让她和父亲合葬,让她去做孤魂野鬼吧!
    武元庆正想着,突然门外传来两个女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接着,房门“吱呀”一声开了,武元庆诧异的回头一看,只见杨氏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背着包裹的女仆。
    武元庆立刻质问道:“你来这里干什么?”
    杨氏稍微愣了一下,立刻煞是有理的说道:“我是这个家的主母,现在来正屋里住,天经地义。”
    “不,这间屋子是我父母的,这里可不是应国公府,你这应国公夫人就住你该住的地方去吧!”武元庆面色狰狞的咆哮道,表情有些失态。他无法容忍这个讨厌的女人住到这间屋子里来,这间屋子,多年来一直是他母亲一人居住而已。
    杨氏显然没想到这个继子会突然发这样大的火,又有些愣怔,正想和他争执两句,但是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贵族女子,丈夫刚刚过世,就和继子争吵,实在是太过难看,又想到自己也并不稀罕丈夫和另一个女人住过的屋子,于是她如同一只高贵的天鹅,冷冷说道:“我不过是为了完成你父亲的心愿,才扶灵回文水安葬,否则你以为我会住在这种地方吗!竖子不过是没见过世面的竖子,到长安几年也改不了本性,你就陪着这破房子过日子吧!”
    (注:竖子,鄙视对方的称呼。)
    杨氏说罢优雅转身,向外走去,到大囡住的西厢同住,身后的女仆赶紧跟随着主母的脚步亦步亦趋,武元庆气的脸通红,一拳打在身旁的椴木桌子之上。
    
    夜幕降临的时候,杨氏带着三个女儿,来到老妇人的家里,只见这不过是一栋简陋的平常的三进式乡下土屋,外面一个矮矮的篱笆围成了一个院子。
    土屋正中是堂屋一间,此时里面正烛火通明,一个乌黑的看不清本来颜色的圆桌放在中央,桌上放着数盘热气腾腾的菜肴,七十高龄的老妇正移动着尚且灵便的腿脚,从堂屋后的灶房中一盘盘的端出菜肴。
    圆桌旁簇拥着不少当地人,有男有女,年纪从小到抱在母亲怀中的婴孩到六十多岁的头发花白驻着拐杖的老汉,看起来除了老妇人家外,还有同族的不少邻人。堂屋中站不下了,不少人就站到堂屋两旁的耳房之中了。所有的人都站着,没有一个人坐到布满菜肴的圆桌旁。
    老妇人一见杨氏和三个小姐进来,立刻紧走两步将手中端的一盘菜放在了桌上,双手赶紧往腰间围的围裙上揩了几下,高兴的过来迎接,将杨氏迎到圆桌面对门口的主位之上。
    杨氏并未料到老妇人白日的一番邀请后回家竟然会做出如此隆重的布置,虽然她也享用过无数丰盛筵席,但是此处到底是夫君族人的家宴,看着这些乡人如此盛意拳拳,不免也有些受宠若惊,不免推脱道:“您老是长辈,这主位还是您老来坐吧!”
    老妇人立刻摆摆手,道:“能请到国公夫人前来,是咱们家的福气。瞧,这邻里人家听说了,申牌时分就都跑过来看,都是国公夫人的面子大,这主位怎么不该夫人坐呢!”
    两人又推脱一番,一旁围绕的乡人都纷纷帮腔,让杨氏坐主位,杨氏推脱不过,只好坐了,杨氏三个女儿坐在她左手边,老妇人坐在右边陪坐,而老妇人的儿子和孙子坐在老妇人的下首,其他人都在一旁看着,并未上来坐下。
    只见桌上摆放着十盘菜肴,放在最面前的是一只烧鸡,并无多少配料,但是这不过一年的小仔鸡在灶下烧了一个时辰,分外鲜香扑鼻;正中是一大碗莲藕排骨汤,另有青红椒炒肉、酱香猪肘子、清炖青鱼各一盘,除此之外放在稍远的地方的是几个素菜:豆腐、白菜、苋菜、芹菜和豆子。
    整桌菜肴看起来,颜色并不艳丽,也不如杨氏母女曾经吃过的那些厨子精心烹制的菜肴味美,但是这桌菜很显然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乡下农人尽自己所有心思,杀了鸡和猪,打了鱼,拔了田地中的菜而制作的新鲜可口的菜肴。这份心意也让人感动。
    二囡虽然对这些普通菜肴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她看见母亲动起筷子来愉快的品尝着,也和姐妹一起吃了起来。面前一盘苋菜,这个不是自己小时候常在野地里看到的野菜吗!怎么这个也拿来招待客人?二囡正想皱眉,突然看到对面一个站着的妇女怀中抱着的五岁的小男孩两眼正盯着自己面前的这苋菜,咂着嘴巴,似乎垂涎欲滴的样子。
    二囡见此情景,不禁又再看一眼面前的苋菜,只见这菜虽然是野菜,但是油却下的很重,看起来绿油油的倒颇引诱食欲,夹起一箸,放入口中,只觉得清香可口,咽下后口颊留香,酸酸甜甜的味道甚是好吃。
    二囡再看一眼那小男孩,心中不禁想到:如果父亲没有发奋起家,现在自己只怕就如同这乡下的小男孩一般,能吃到一星半点的油沫子,就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现在自己有这样的家世,一定要尽自己的一切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年幼的二囡,心中认为前途尚有无限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是光明万分的。
    
    五天后,是武氏兄弟和族中长辈选定好的下葬日子。这日一早,众族人随着灵柩来到武氏墓园,说是墓园,其实是山旁的一大片区域,并无院墙围绕。而其中,祖宗里面有官位爵位的则按照当时的朝廷制度,各有各的封土墓碑,这实在是一个大家族。
    二囡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那些长辈的墓碑,是那样的多。以前,二囡并不觉得自己的族人有很多,这次看来,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是生在一个大家族中。有自己武氏这个亲热的大家族,就算不是大姓又何妨。
    走到父亲武士彟这一宗的墓葬地,只见六代祖神龟公和五代祖克己公各有一个二十方步的墓园,坟高不过七尺,这二位先祖分别为当时的祭酒和本州司徒的官职,墓园只有如此规格。高祖居常公为北齐镇远将军,曾祖俭公为北周参军,祖父华公为隋东都丞,也各依朝廷制度建了不大的墓园。
    父亲也算是光宗耀祖,贵为从一品国公,墓园可达一百方步大小,坟高可达二十尺,也算是风光大葬了。
    二囡一边想着一边跟随着母亲来到了选好的风水之地,殇夫停下棺椁之后,跟来的众亲戚族人都围着墓地站成一圈。二囡这才看到,墓地中央竟然已经有一个土包,只是其上的墓碑似乎刚刚被取了下来。
    “那是什么?”二囡轻声的问着身旁的姐姐。
    大囡沉吟了片刻,低声说道;“父亲以前的乡下老婆的坟头。”
    二囡闻言一愣,片刻后她才想起那个女人,竟然现在可以和父亲合葬在一起。父亲有生之年一直陪在母亲和自己三姐妹身旁,为什么去世后就去陪那个女人呢?这样一来,他们和两个哥哥岂不是才是一家人,自己母女算什么?
    二囡心中正想着,只见已有人将一把铁锹递到大哥武元庆手中,指引着他走到一块长一丈,宽三尺的地方附近。大哥恭谨的铲了一铲土,抛到一边,然后将铁铲递给元爽,元爽也认真的铲了一铲土起来。
    二囡已经明白,这是孝子在给亡父打井,于是轻轻拉起姐姐和妹妹,走到二哥身旁。元爽将铲子上的土抛到一旁后,大囡伸出手来,想接过二哥手上的铁锹,元爽却有些迟疑,元庆立刻走了过来,说道:“为父亲铲土是我们做儿子的事,你们女子又不是武家人,不需要你们铲土,走走!”说着挥了挥手。
    二囡心中顿时十分气愤,站在那里不肯走,心中想着,虽然自己三姐妹是女子,但是父亲是自己的父亲啊,难道尽一尽孝道也不可以吗?
    这时,族中长辈也走了过来,温和的说道:“这些不用你们女孩子动手,来,你们让到一边。”
    见族中长辈也这样说,二囡只好无奈的退到一边,心中却如同压了一块石头一般,不能平静。哥哥们不管有用无用,只不过是个男子就可以给父亲铲土,自己是个女子,就没有这个权力,她感到分外不平。心中暗暗决定,将来无论如何,也一定要强过两个哥哥。
    殇夫们已经开始打井,很快,一丈深的穴地已经打好,殇夫在穴地两端竖起了两块石碑,石碑之上各有一个很小的洞,殇夫把系住棺椁的绳子穿过小孔,把棺椁轻轻吊在穴地的上方,然后缓缓放松绳子,让棺椁平稳的降入穴底。
    武元庆和武元爽依次将刚才铲起抛到一旁的土再铲回放到棺盖之后,表明改土的第一铲土由孝子所填,然后殇夫开始回填土,小半个时辰,已然填好。
    “我以后死了会葬在这个墓地吗?”二囡沉思着突然冒出一句话来。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被站在身边的姐姐大囡听到。
    “你不会葬在这里的,这里是武氏墓园,你是女儿,不是武氏的人,出嫁了会和你夫君合葬在夫君家的墓园。”姐姐爽利的说着。
    “哦,那么说姐姐会葬在贺兰氏的墓园了!”二囡闻言随口说道。
    大囡却飞红了脸,轻轻揪了二囡一下,道:“你不要笑我,等给父亲服丧满了,母亲也会给你说门亲事的!”
    听到这里,二囡心中隐隐有些不快,让母亲给自己说门亲事,自己能满意吗?自己愿意就嫁个凡夫俗子吗?
    经过殇夫们又花了一个时辰的填土,武士彟坟头已经垒起了一个高达二十尺的封土堆,模样十分壮观。一块汉白玉石碑立在了封土堆前,碑额上刻着螭、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之下有龟形雕刻的石趺碑座将高九尺的石碑立了起来。
    只见石碑正面写着:先考应国公荆州大都督工部尚书武讳信 妻武门相里氏 之墓 子元庆 元爽敬立 贞观九年五月。
    (注:武则天的父亲名信,字士彟)
    二囡看着这石碑,竟然没有自己姐妹三个的名字,原来女子根本不是子,就算自己再追思父亲,自己将来也不是武家的人。这一日,她才真真的明白了男女有别。也许,自己早该明白,却因为父亲的纵容,却迟到今日才明白。想到这里,幼小的二囡为这人世间的不公平在心中深深不满。
    下葬结束之后,二囡再次回到文水的祖屋之中,更感觉到这所父亲当年住的祖屋,显得小而破旧,而且,这屋子是以前父亲和发妻相里氏住的,是两个哥哥的家,不是自己的家。二囡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华屋大宅,也不会习惯这种乡间土屋。母亲就更是这样了。
    杨氏想到这屋子以前是相里氏所住,根本不想住一日,感觉住在这里是辱没了身份,只是到底要为刚刚过世的丈夫守丧,无论如何也得忍了下来。她是贵族之女,但并不是娇惯之女,这些小苦也是吃的下的。
    母女四人勉为其难在这屋子里住了一个月,算是给父亲守丧,只是她们所住的西厢的屋子又潮又霉不说,还要日日受两个哥哥的脸色。两个哥哥根本不把杨氏当娘看待,也没有把二囡姐妹三人当妹妹,也许他们嫉妒二囡她们分走了太多的父爱,因此虽是骨肉至亲,也是不闻不问,冷眼看待,实在让人心寒。
    心中想着父亲慈爱的面容,想着父亲对自己的好,二囡支持着熬过了这一个月。比起斩衰之丧的礼节所描述的要在坟墓旁住不能挡风遮雨的棚子,有这屋子住就好的多了!
    一月过后,杨氏决定带着三个女儿去长安。武士彟发迹之后,就并不关注这老家的房子了,他定居在长安,虽然后来常常外派到地方任职,但是长安的宅子置的大而华丽,那里才是杨氏和三个女儿栖身的地方。
    元庆和元爽在朝廷是小官,因为父丧,要丁忧三年,也就是至少二十七个月不得为官,作为对父亲的孝顺。而元庆和元爽早已习惯了长安的繁华,也不愿意待在这偏僻地方,更有妻子儿女在长安家中,于是也要回去长安。
    坐在素色毫无装饰但宽敞的马车上,杨氏母女四人踏上了前去长安的路途。虽然元庆兄弟也是同时返回长安,但是却没有同路,而是各走各的。这样也好,免得在一起又生龌龊。
    杨氏母女身上的麻衣已经换了下来,换上没有丝毫花纹的白布衣服。虽然这衣服难看的厉害,但是到底是在热孝之中,不可以穿更好的衣服了。三囡换下麻衣的时候,身上幼嫩的皮肤因为又热又糙,已经起了不少红疹。杨氏让仆人去配了不少药,涂抹在患处,三囡才好了一些。
    
    第二卷 锦绣长安
    第一章 初入长安
    经过数日的奔波,终于抵达长安,在长安的东三门居北的通化门前马车停住了。二囡掀开马车门帘,只见面前有一道约莫三丈宽的护城濠,濠内水波荡漾,似乎很深的样子,濠上一个巨大的拉索桥正平放在濠上。和平年代,护城濠并无作用,拉索桥的存在让来往官员百姓十分方便。
    面前,一座高耸的城楼更是雄伟,青灰色古朴的城墙由巨大的青石块垒成,石块之间也严丝合缝,不见丝毫裂痕,墙面光滑如镜。城墙的高度需要仰起头来,才能逆着日光看到墙顶。
    这一刻,二囡的心被震撼了。利州、荆州虽然都有城墙,但是高度不过是其三分之二甚至更少,这里,到底是大唐的首都,到底是天子脚下,气势已是不凡。
    城门是一个高大的圆拱,进深约莫五六丈,实在是太宽了,若是阴天,只怕在这门洞之中都要黑暗一片。
    城门三个门道,俱用青石板铺成,来来往往的行人或是马车皆只走两边的门道,二囡略一思索,已经意识到中间门道是皇上行走的御道。
    (注:以上关于长安城门的描述皆根据考古所得资料和历史记载加以适当的想象描绘)
    “啊,原来长安城竟然这样雄伟!”大囡不知何时探出头来,望着眼前雄伟的城楼,不禁惊叹道。
    二囡面露欣慰的神色,喃喃道:“这就是我们今后生活的地方了!”话语中流露出点点兴奋。
    马车再次启动,从右边的门道中驶进巍峨繁华的长安城中。一条宽阔笔直的城内大路展现在眼前,这条路约莫有三十多丈宽,由上好的青石板铺就,道上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注:根据现代对于古长安城的考古发现,长安城最宽的大街朱雀门大街达到155米,普通的大街在100米以上,通化门大街为普通的大街,因此应该宽度为三十多丈。)
    三姐妹兴奋的掀起车舆两侧的未经漂染的素色布帘,探出小脑袋向外望去。二囡和大囡都伏在左边的窗口,看着街心的方向。
    只见街道正中的道上正行驶着一辆金碧辉煌分外气派的双马骈车,车舆四四方方,覆以青色织锦车幔,车幔上绣着五色祥云和翟鸟图案,车窗处更有紫色碎花帷幕随着马车奔驰鼓起的风而轻轻飘动。车舆下两个巨大的朱红色的车轮,轼轭之上装饰有极为精细的龙纹和翟鸟纹样,一名精壮御者正用心赶着两匹纯白色无杂毛且毛色光亮的高头大马向前行驶。旁边不少装饰的也十分考究的马车都纷纷为这辆马车让开道去。
    “那是谁的车舆这样华贵?”
    “啊,那是什么人的车驾,这样大的架势?”
    二囡和姐姐都看到这辆显眼的马车,同时发出惊叹和疑问。
    杨氏微微前倾身子,向外张望了一下,说道:“这是哪位公主的厌翟车呢!旁边那些也是京城官员的车驾!因为这条大街是通过宫城与皇城之间的大街,因此皇亲贵族的车驾特别多。”
    “公主的车啊!难怪这样与众不同!真是漂亮极了,比以前父亲乘坐的马车漂亮多了!咱们以前在荆州,都从来没见过这样马车。京城中的官员的马车也比咱们以前见过的不同呢!”大囡艳羡的说着。
    “这里到底是长安城,天子脚下,普通官员的车驾当然也与众不同,不要说公主的了!”杨氏略带着自豪的说着。
    二囡没有说话,眼睛看了看自己所乘的一匹杂毛劣马拉的素色马车,眼睛再一次紧紧盯着那辆厌翟车,心中充满了渴求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中间的马车道之旁,有许多逊色多了的单马马车,也有驴车牛车,也有不少骑马的人混杂其中。再边上,就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在行走。
    路上的人们,不仅有英姿勃发的男子,更有穿着小巧胡服带着幂离遮面的女子,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女子和肤色黝黑如炭的男子参杂其间,分外热闹。
    (幂离,离字上面有“置”字头,是盛行于北朝和唐初的女子外出遮面用的帽子。)
    “那些金发碧眼的女子是胡姬吗?那么那些肤色黝黑的男子是哪里来的?看起来怪怕人的!”大囡又发问道。
    “是的,那些是胡姬,从西域过来的胡姬,在市井酒馆里伴酒。那些男子是来自西南方很远很远地方的昆仑奴。”杨氏细心的回答着女儿的问题。
    两个女儿到底年纪幼小,丧父的哀痛被初到长安的新奇给冲淡了,变的兴奋起来,杨氏看着三个如花似玉活泼伶俐的女儿,心情也提了起来,耐心的解答她们的问题。
    “原来这就是昆仑奴啊!果然很黑!”年纪不大的二囡似乎听说过昆仑奴的名头,轻声叹着。
    (注:唐代的长安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中已经有许多来自千里迢迢的西域的胡姬在酒馆谋生。而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唐代长安就有黑人,就是所谓的昆仑奴,唐传奇中也有《昆仑奴》的故事,根据现在的学者推断,这个昆仑奴应该是来自昆仑以西的人,但是应该不是来自非洲的黑人,而是来自东南亚的黑人,就像我们现在见到的印度之类地方的黑人一样。)
    “那些高墙是什么?为什么路边都是高墙?”很少说话的三囡看着路边的夯土高墙发话了。三囡是一个沉静的孩子,平素身体也不太好,常常被人遗忘在一旁,此时,她也兴致勃勃的提出了问题。
    杨氏扭头看了一眼,道:“那是坊墙,长安城里除了皇上居住的皇城之外,就是一个个的里坊了,一般人家都住在里坊里面,每个坊就由这样的高墙围住!”
    二囡转过身子,好好打量了一番路旁高大敦实的坊墙,不禁问道:“这墙有多厚啊?”
    “九尺到一丈厚吧!咱们家所住的坊墙就是这样厚,其他地方应该也差不多。到了晚上宵禁,坊墙四方的大门就会关上,人就只能在坊内活动。不过一个里坊也很大,少则几十户人家,多则上千户人家,这也要看住的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了!咱们两旁的是永嘉坊和兴宁坊,咱们这条路走三条横街的北边就是宫城了,南边是皇城。皇城附近住的多半是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普通平民住在靠城南一些的地方,城最南边,有些坊中还有农田。”
    “咱们家在哪个坊内?”二囡问道。
    “崇贤坊。”杨氏简单的回答,又补了一句:“在朱雀大街之西。”
    朱雀大街就是长安城最有名最宽大的大街,它北通皇城的朱雀门,南通郭城的明德门,中有皇帝出行的御道。几个孩子虽然长大后并未来过长安,但是也听过朱雀大街的名头。
    (注:根据学者推断,武士彟在长安城有自己的府邸,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就没有记载,我查阅了长安城王公贵族居家的习惯以及一些有史记载的贵族家庭所住的坊名,皆在皇城东南西三侧,以东侧居多。武士彟不是皇亲国戚,在官员中大约居于二等,因此在此安排了崇贤坊这个离皇城不远但也不是紧紧靠着皇城的坊作为武士彟的府邸。)
    
    “娘,听说长安城里面的东西二市特别热闹,在哪里呢?我们要路过吗?”大囡轻快的问道。
    “今日咱们走的这条道路不会路过两市。东市和西市确实热闹。东市主要是居住在附近的达官贵人交易货品的位置,远不如西市热闹,西市里面有南来北往的人,有各种用的着的东西出售,东西多着呢!”
    “太有趣了,娘,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去看看啊?”二囡高兴的问道。
    杨氏看着女儿开心的面容,突然又想起现在是在热孝之中,脸色又阴沉了一些,但是她还是不忍女儿失望,道:“等到年节的时候,全长安居民都出去游玩,那时候就可以带你们去西市看看!”
    “那还得很久呢!”大囡想象着东西市人们抱着货物进进出出繁华热闹的景象,一边有些扫兴的说着。
    说话间,又过了几条横街,通过延禧门,就来到皇城和宫城之间的大街上了,只见右边的宫城墙约摸有五六丈高,全由上好的花岗岩砌成,墙面光滑平整,城墙上雕刻了许多精美细腻的九龙图案,藏头掩尾于朵朵祥云之中。城墙楼上有不少身着金甲的士兵在城楼上巡视,每走一步,他们身上的甲片就发出“叮咚”敲击的清脆声音。
    二囡看着巍峨的城墙,仪表整齐肃穆的甲士,不由得看的呆了,恨不得把这幕场景深深刻在心中。
    姐妹三人还没惊叹完城楼的宏伟,马车已经行到了宫城正门承天门,只见承天门门楼五阙,重楼比城墙还要高上四丈,城门顶部重檐歇山造型,黄色的琉璃瓦顶耸立着巍峨的城门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帝王之数,象征着皇帝的尊严。正面有三十六扇菱花格式门窗。城门楼周围有汉白玉栏杆,雕刻着龙凤呈祥、莲花祥云图案。柱顶上有藻井和梁坊,每根柱顶都雕有一条神态各异的团龙图案。城门楼屋顶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城门楼下方是高三丈的朱红色楠木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五尺高精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五拱门洞中五扇明黄色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门,只有国家有大礼仪时才会开启。门口矗立着几十名金甲卫士,在烈日下丝毫不动,肃立不动,显示着大唐帝国的国威。城门之外伫立着一溜石兽图案,它们就这样风雨无阻的蹲在城门之前,守卫注视着至高无上的皇帝。
    马车过了承天门好一会,三姐妹都没有说话,她们的心中还在被承天门的雄伟而震撼。
    什么时候,我能够登上承天门城楼向下眺望,就算死了也无憾!幼小的二囡默默在心里这样想着。不过此时尚且年幼的她还不知道,许多年后,成为大唐皇后的她,会登上肃仪门城楼上,召见各国来使。
    
    第二章 国公府邸
    出了安福门后,马车向左边拐了个弯,进入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这里虽然没有朱雀门大街那样宽敞,但是也有二十丈宽度。经过巍峨的皇城外墙之后,又经过三条横街之后,终于来到崇贤坊,坊墙高达两丈,从东坊门进入坊内,坊中道路也有四丈多宽。
    此坊有四门,通往外面的大街,而坊内连接四门的正是一条十字街。在这十字街上走不了片刻,又拐入不到六七尺宽的巷曲之中,很快就达到了应国公府大门之外。
    二囡跟随母亲从马车上下来,只见一座一丈多高的大门,门楣上有四个鎏金的大字:应国公府。红漆正门紧紧关着,旁边的一扇耳门虚掩着,却没有看见人影。门口两个大石狮静静的蹲着,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几位主人。
    杨氏立在马车前,示意奶娘前去叫门,奶娘踏着门口石级走了上前,拽着铜狮口中的铜环重重敲了几下,又等了片刻,才有一个午睡似乎没有睡醒的老汉皱着眉头从耳门走了出来,打量了一下奶娘,不耐烦的问道:“干什么的?”
    奶娘道:“夫人回来了!”
    “什么夫人?”老汉仍然不解的问道。
    “夫人就是夫人!应国公夫人啊!”奶娘不悦道。
    老汉朝杨氏看了一眼,又想了一下,才说道:“哦,这个夫人啊,没听两位少爷说起啊!夫人稍等,我进去回禀少爷!”说着不紧不慢从耳房走了进去。
    奶娘为老汉的态度所激怒,走回到杨氏身旁,道:“夫人,这奴仆怎么这样没规矩啊!”
    杨氏皱着眉头,却什么也没说。
    一盏茶工夫之后,仆人却还没有出来,杨氏正想带着女儿和跟随而来的仆人从耳门进去,却听见身后一个女人的声音传来:“这是谁啊?怎么把马车停在我家的门口?”
    杨氏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上着米色竖领掩襟小袖镶金边襦,下着白底碎花高腰裙的涂抹着厚厚脂粉的三十多岁的女子从巷口走了过来,她的身后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一看可知是她乘坐而来的。
    杨氏看她一眼,并未说话,奶娘往女人方向走近两步,说道:“这是应国公夫人。”
    那女人闻言并未说话,只是诧异的上下打量着杨氏,杨氏被她那直勾勾的目光扫视在身上,感觉她十分无礼。
    “原来是婶娘来了,我说呢!怎么也不报个信呢!就这样突然的回来了!”女人一边走近一边说着:“夫人怎么不进去呢?”目光中流露出对杨氏身份的怀疑。
    “你是何人?”杨氏冷冷的问道。
    “我是怀亮的媳妇儿善氏。”
    杨氏心中微一思忖,已经想起面前这个女人就是早在自己嫁给武士彟之前,丈夫的二哥武士让的第三子怀亮在文水老家娶的妻子,怀亮此时已经因病过世了,她因此寡居,丈夫见她可怜,也让她住在府中。
    正在这时,刚才那看门老汉走了出来,来到杨氏身旁,躬身道:“夫人,请进去!”
    说着又走上石级,向耳门走去,杨氏却并不挪步,眼睛盯着紧闭的大门,道:“这大门为何不开?”
    老汉听到声音,一愣,回头迟疑道:“这大门需是重要人氏前来才能开。”
    “应国夫人回来难道府中不能开大门吗?”奶娘质问道。
    “这……这……少爷没吩咐!”老汉吞吞吐吐道。其实,刚才他进府找到武元庆,武元庆听说是杨氏来了,不耐烦的挥挥手,道:“她来了就让她进来,找管家给安排个住处,去去去!“
    于是老汉只得出来请杨氏进去,却不料门口又遇到个麻烦,不知道如何是好。
    “婶娘面子可真大啊,一来了就要府中开正门啊!我住这里这么久,可没见到几次开正门呢!”善氏一边阴阴的说道,一边抬腿走上石级,从耳门进了府去,根本不理会杨氏,二囡见此情景,不由得肺都气炸了。
    杨氏也是心头火起,不由得伸手指着看门老汉道;“你进去把元庆、元爽两个找出来,看看他爹灵位是否应该从正门而入。”
    自从上次在文水,元庆从杨氏手中抢去了灵位,抱了进去,回长安的时候是杨氏先启程,自然将灵位随身带着,好在元庆兄弟并未再来争抢。
    元庆兄弟之所以后发先至,是因为他兄弟二人骑马回来,自然速度为快。
    看门老汉听了这话,只好又回去禀报。元庆听说这话,心中不由十分气恼,将手中书卷往案上一放,站起身来。心中想着,不过一个牌位让杨氏拿了,现在就来摆谱。不过想虽然是这样想,但是到底父亲的灵位正在门口,如果不开正门迎接,那不免是不孝,说出去可是要遭人唾骂的。
    于是只好站起身来,从房中出来,拉了对面厢房中住的元爽,一起来到大门前,命仆人开了正门,躬身在门口迎接杨氏。
    
    杨氏怀抱武士彟的灵牌,这才缓缓抬步,走了进来,来到武氏兄弟身旁,轻轻说了句:“早这样不就好了!”
    武元庆听的眉头一皱,但是想到父亲灵位在前,也懒得发作。
    二囡跟在母亲身后,进了大门,只见里面是非常大的一个府邸,比起在荆州任上的府邸,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见进门之后,一条碎石甬道通往五丈外的一栋二层小楼,一楼中就是府中的正厅,二楼则是宴会和观赏风景的地方。府门正门左右各有一条回廊通往正厅左右侧门。二层小楼之后,是一间大屋,其中分了几小间,是府中主人的居所。大屋左右,各有厢房若干间。大屋之后,是一个十丈长的如意状莲花池,水池之后,更有一个高高的阁楼。阁楼之后,尚有花园一座,花园中有凉亭一座。花园之后,就是府中后门。
    而正门甬道两边的回廊之外,各有几进院落,虽然没有用院墙围了起来,但是房屋建造的向内围合,那里是武士彟的几个侄子各带了家人住在里面。
    这府邸,杨氏也不是头一次来了,当初先帝赐婚,她就是在这里与武士彟成婚,当下已带着自己的仆人走进正房中与武士彟合居的房子,放下行礼,整理一番。
    武元庆兄弟倒还没有敢于住进正房,只不过一人东厢一人西厢,占据了两旁的厢房。东西两厢各有四间屋子,管够一家生活居住,杨氏见此情景,思索片刻,便让三个女儿住进了正屋中的几个房间。好在府邸房屋大,才不至于有所纷争。
    安顿下来之后,杨氏又让人叫来了府中管家,因为武士彟和杨氏常年都不在这府邸,国公府一直是住着元庆兄弟和其他堂兄弟人等,因此管家不免也唯元庆兄弟之命是从,如今又来了夫人,一番训话,杨氏更拿出多年来管家的手段,管家和佣人们虽心中并不向着夫人,但是面上倒也唯唯诺诺应付过去。
    而此时的二囡,并无心理会母亲整理府中事务,而是在自己的新居中慢慢收拾。
    只见这间房间分为内外两间,大门对着后面的鱼池,风景十分秀美幽静,莲花池上最窄的地方,有一座石砌雕花拱桥,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望过去,正好能看到那小桥流水。此时正是夏季,池面上开满了莲花,微风一吹,莲香飘来,坐在室内已可闻到淡淡幽香,让人心情十分愉悦。
    室内外间的窗户是一个圆月状的大窗,窗上垂着几十缕滴水状水晶吊坠窗帘,内面更有一卷竹帘系于窗顶。
    窗前有一个琴架,架上放着一张古筝,架旁一个矮凳。
    外间中两旁还各有一个立架,架中放了些古董饰物,点缀的房间颇有生气。
    外间和内间一门相通,内间中有一书案,书案旁一个白瓷大缸,里面放了不少字画卷轴。
    内间里面,一个红木大柜,一张镶铜镜的梳妆台,一张雕花锦帐大床,显示着这个屋子主人的富贵气息。
    二囡刚刚进来,就爱上了这间屋子的典雅气氛,只觉得分外高兴。
    
    不知不觉已到了晚饭时分,二囡走出自己的小屋,唤上隔壁住的姐妹,一起来到母亲的房中。刚走进母亲屋中,只见母亲从屏风后走了出来,正要唤自己去吃饭,于是母女四人一起往正厅走去。
    只见正厅一楼此时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张黄花梨桌上摆满了菜肴,桌旁已经坐满了人,只是却没有杨氏母女的位置而已。这四桌人分别是武元庆、武元爽兄弟各带着家人,还有武士彟过世的二哥的两个儿子惟良和怀运一家,善氏和怀运坐在一桌。
    大囡见此情景,不免心中有些怯怯,用手轻轻拽着母亲的衣襟向后退了半步。二囡虽然年幼,不过也心中明白,自己的这些哥哥堂兄并没有把自己母女放在眼中,不由心中恼怒,但是她却并不畏惧,因为她知道,母亲会保护自己姐妹,为自己争得应有的位置的。
    杨氏见此情景,已在预料之中,站在厅外停顿片刻。正厅内的元庆兄弟虽然不想把杨氏母女放在眼中,但是杨氏已经站立在此,自有她的摄人的气魄。正厅内先是仆人低头不语,接着桌上的这些人也都不想说话,一时间大厅不觉安静下来,众人也放下手中的筷子,只有几个并不懂事的小孩还在吱吱呀呀的吃着。
    杨氏走上前去,对武元庆质问道:“母亲在堂,你们却各自吃饭,武家的祖训就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武元庆本来想蔑视杨氏,给继母一个下马威,省得以后嚷嚷个不停,哪里知道继母竟然找了上来,而且说话十分在理。他自知理亏,并不想和杨氏争执,于是站起来说道:“娘和妹妹今日才回来,家中下人一时没有准备,现在我吩咐下去,让厨房继续赶制,等会送到娘和妹妹房中吃吧!”
    大囡听到这里,觉得大哥所说的办法可行,也不想继续杵在这里,不由拉起母亲衣衫,轻轻劝道;“娘,咱们先回去吧!”
    而此时,二囡心中却已看出:现在回去是小事,只是今日回去了,以后自己娘几个在这府中岂不是更没有地位了。
    果然,杨氏道:“我们母女要回来你们也不是今日才知道,就算今日知道,咱们回来也好几个时辰了,一顿饭菜也准备不过来吗?你们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回京述职,你们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吗?”
    武元庆一时口拙,沉默不语。却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传来:“我说婶娘啊,今日咱们饭菜都摆好了,孩子们都饿了,咱们先吃了又何妨?又不是没有饭菜供养你们,又不是缺衣少食。”
    二囡扭头一看,只见正是今日在府门口见到的堂嫂善氏,她正一边说话一边往怀中的孩子口里喂着食物,一副看不惯杨氏的模样。
    杨氏轻蔑的看了善氏一眼,说道:“你的婆婆丈夫就是这样教你孝道的吗?你知道你是在跟长辈讲话吗?既然你不懂孝道礼节,别怪我替你已经去世的婆婆教导你,父母长辈在堂,自己就算不吃,也应该先侍候着父母进食。你现在住在应国公府,却什么规矩都不懂,将来让人看到,不要让人笑话咱们应国公府没有规矩,调教的媳妇都不懂事嘛!”
    善氏闻言一怔,没有想到初来咋到的杨氏就开始教训自己,心中分外不服,不由放下手中的孩子,拉起怀运的衣袖,娇嗔道:“孩子他大伯,我怎么就不懂规矩了,你说说看!”
    武惟良见弟媳在嘴角上吃了亏,不由得说道:“不过是区区一顿饭,婶娘也要如此大张旗鼓说个不休。说到礼节,婶娘可知道夫死从子的规矩?”
    杨氏听到这话,不禁更是愤怒,她涨红了脸道:“现在你们连尊卑也不分,做子侄辈的皆不理孝道,为所欲为,圣人说的夫死从子是这个道理吗!我好歹是先帝所封的应国夫人,桂阳长公主主婚嫁进武家的。现在国公刚刚去世,你们就如此犯上,难道想让我到桂阳公主和圣上那里告你们一状吗?”
    杨氏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本来想坐山观虎斗的武元庆不可继续沉默了,只好说道:“娘请息怒。现在我立刻吩咐厨房再去备上晚膳,请娘和妹妹上桌咱们再吃可好?”
    杨氏听到这里,怒气稍霁,可是身子因为气愤而导致的微微颤抖却没有停止,她也不说话,抿着嘴“嗯”了一声,然后回首让自己的仆人送上桌椅上来,和三个女儿在桌上一起等候。
    
    厅内一时极为安静起来,大家都十分尴尬,而善氏的孩子在她身边哭闹着要吃的,善氏不由心烦的拍打着孩子伸出来的小手,口中说道:“不准吃,你的叔奶奶不准你吃,你就不能吃,懂不懂?”
    孩子看着面前美味可口的鲜虾不能吃到口里,不由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善氏也不理会,嘴里小说抱怨道:“长辈总有个长辈的样子,不是拿什么封号来唬人。咱们这家里的男子都不是有封荫嘛!长辈重要的是以德服人,如果四婶娘命长活到现在,家里大大小小就不会有人不服她了。”
    她声音虽小,但是因为厅中十分安静,因此,在座个人都听到她的话了。她口中的四婶娘,无疑不是指的杨氏,而是元庆兄弟已经死去的亲娘相里氏。善氏在杨氏嫁到武家前就已经是武家的儿媳了,算起来在武家的资历比杨氏还老。她不过是文水当地的乡下妇女,在来长安前和相里氏相处了好多日子。出身的相同,使她对相里氏这个婶娘有着天生的好感,而因为自己的自卑,使她更加讨厌身份高贵的杨氏,于是现在住在一起,稍有不如意,就将心中这不满表现出来。
    坐在母亲身边的二囡心中分外气愤,她一时忘记自己才十一岁,还十分幼小,她不能容许母亲被别人来诽谤不敬,她“呼”的一下站了起来,因为起身过猛,身下的凳子一下子被碰倒在地,她也没心情理会,眼睛恶狠狠的望着善氏,口齿清楚的大声说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你是什么身份?不过是寄居在我父亲家中亲戚而已。这里是应国公府,不是你自己家,说话之前最好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不要没大没小!”
    善氏被二囡这一顿铺天盖地的训斥震的愣住了,片刻才说道:“你不过是个赔钱货,早晚要嫁出去的,也不是武家的人,你有什么资格训斥我?我看是你娘太纵容你了,让你没大没小的!”
    “好了,都不要说了,家里吵吵闹闹的像什么样子,不过是吃顿饭也闹成这样,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武怀运大约觉得弟媳太过分了,于是不得不开口阻止。
    武惟良这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心思,装起好人来,说道:“大家稍安勿躁,晚膳很快就来。大家到底是一家人,不要吵吵闹闹的。”
    二囡身边坐着的大囡有些惊恐的扯了扯二囡的衣摆,示意她坐下来,不要闹了,二囡恶狠狠的瞪了善氏一眼,压抑住想扑过去暴打她一顿的欲望,扭头看看自己刚才碰到的凳子,只见已经有仆人紧张的悄悄走来,将凳子扶了起来,二囡这才坐了下来。
    她的脸涨的通红,坐下来之后才感觉到身体因为气愤而轻轻颤抖着,头也一阵晕眩。而善氏,却如同斗胜的公鸡,脸上竟然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她竟然说我是赔钱货!她竟然说我不是武家的女儿,这个女人实在是太过可恶。她竟敢欺负母亲,跟母亲顶嘴,这可是从来没有的,当初父亲在世的时候,和母亲也是相敬如宾,分外尊重母亲,父亲刚刚过世,他们竟然就这样无礼,实在是可恶之人。如果有一天,让我得势了,我一定不会饶过他们这些人,就算是至亲也不放过。幼小的二囡心中默默想着。
    一顿晚膳在静默的气氛中吃完。晚饭之后,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主屋。
    
    二囡到底年龄幼小,刚才桌上精美的饭食,带有长安味道的胡食(来自西域等地的当时盛行长安的食物),使多日没有吃到好东西的二囡胃口大开,一时忘记了刚才的争吵和不悦。或者,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希望——有将一日将这些不礼遇母亲的人踩在脚底的希望,因此,她并不会把刚才的争吵牢牢记在心中。
    二囡回到自己屋子,月亮已经升了起来。透过圆月型的窗户上的珠帘,映入室内的古筝和地板上,洒下淡淡的光晕,将屋子点缀的如同幻境。窗外池塘中的莲花,随着徐徐的夏日清风,微微摆动,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如同轻歌曼舞的妙龄少女一般。
    二囡只觉得这些莲花就如一个个的美女一般,陪伴着她,是她的闺中密友。微风吹拂到珠帘上,珠帘微微晃动,珠子相撞发出清脆的“叮冬”声音,显得这夏夜的府邸更加幽静怡人。清风所带来的莲花清香,让人不觉感到浑身上下一片清凉,这甜甜的味道,让二囡不由的想吃池中那鲜嫩甜美的莲子了。
    刚才在正厅的一切不快二囡不由都抛在脑后了,她非常惬意的享受这夏日宁静的夜晚。看着眼前静默的古筝,她不由坐在了矮凳之上,轻轻拂动着琴弦,发出了断断续续清脆的声音,应和着屋外池塘旁的蛙鸣,简直如同幻境中的世界一般。
    二囡并不太会弹奏古筝。因为父亲从小把她当男孩子抚养,而母亲自己也不太会弹琴,因此,她只是稍微的会一点点最简单的曲调。现在美景当前,一琴在侧,却无法弹出悦耳的乐章,不免是个遗憾。
    二囡屋中坐了片刻,不由的想到府中转转,熟悉一下父亲的府邸,于是她轻轻走出屋门,掩上房门,走到回廊之中。
    穿过曲折的回廊,已经来到夜空之下,抬头仰望,只见天上繁星点点,分外明亮,北斗七星那勺状模样特别清晰。一轮满月,盈盈的挂在天空中,月宫之上的桂花树和玉兔似乎也看的见模糊的影子。二囡看到此情此景,不觉舒展衣袖,在草地上转了个圈,衣袖和长长的腰带飘散在夜空中,十分飘逸的感觉。
    二囡并不喜欢自己身上这一身素色的装扮,这是一身朴素的高领掩襟及腋襦裙。这衣裳,高高的领子遮住了自己白皙颀长的脖颈,高腰及腋的裙子,也彻底掩盖了自己日渐丰满的酥胸,穿起来毫无特色,就如同一个小童一样。而自己的头发,现在也不过梳两个小髻盘在脑后,不能梳出母亲那多样的灵动的各式发髻,更不能用那些发钗头饰,实在是扫兴极了。
    她现在到底还是小孩子,而且还在服丧之中,心中对于美丽的向往也只能压抑下去,一直等到至少二十七个月后,那时候她也快十四岁了,年已及笄,那时候,这些美丽的衣服发饰自己就可以随便穿戴了。
    她最喜爱的,还是母亲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所穿的服饰。上着白底红色牡丹花图案的抹胸,外着镶金边碎花宽袖纤裳,下着及腹百褶长裙,肩上和臂上披着或织锦或轻纱制的长帔,酥胸半裸,神态飘逸,最是艳丽华贵。
    (以上服饰描述可以参照在电视中看到的唐代宫廷妃嫔那种华贵露胸的服饰来想象。)
    头发上可以梳起望仙髻、九华髻,甚至是灵蛇髻这样变化多端的发髻,带上漂亮的假髻,插上满头珠翠,再插上一支一步一摇的金步摇,耳上挂着明月铛,那真是无比美丽。
    月下,二囡一个人幻想着自己今后的打扮,只觉得心里分外期盼。
    不知不觉中,她的绣鞋已经迈过莲花池上的小桥,绕过高阁楼,向后花园走去。脚步在草地上轻轻移动,衣裙下摆在草地上拖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年幼的二囡已经置身于花草繁茂,种满茂密的桂花树、香樟树、柳树、梅树、水杉的花园中,这花园中又是幽静又是异香扑鼻。
    
    戌时三刻,天已经完全暗下来了,二囡母女四人已经站在了府邸中靠东北的方向,静静的等待着烟火的盛况。而府中兄嫂们也各自带了子女,在府中找了好的地方,坐了下来,吃着瓜子糕点,谈着趣闻,等待着看那几年不见的烟火,图个热闹。
    (戌时是晚上7-9点,古代把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为一百刻,因此每刻约14.4分钟,有些现代人就把它当成15分钟,和现在的一刻钟时间一样长。因此,戌时三刻应该是现在的晚上7:44分左右,跟我们除夕等着看春晚的时间差不多。唐长安城的皇宫在长安城正北面,而崇贤坊在皇城之西面,因此,她们为了看从皇城上放起的烟火,应该在院子东北面。)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巨响,二囡赶紧抬头一看,只见一颗亮点直直的飞升到天空,然后突然炸开,发出炫目的五彩的星光,四射开去,艳丽无双。接着,第二颗烟火飞上了天空,只见这颗并不是直直飞上天空,而是一边盘旋着上升,一边向四周喷着明黄色的火花,徐徐飞升,直到暗黑色的天幕中,然后突然炸开,如巨伞般开出红的、黄的、绿的、白的、蓝的花火,飘荡在天空,好久才熄灭。
    紧着着,第三个烟火也腾空飞起,这个烟火升起后并没有绽开,而是直直飞升状,二囡凝神细看。
    “啊!那是龙!”二囡终于发现,眼前天幕上那赫然是一条昂首攀升的巨龙,只见它斜斜向上,满身金黄色的麟角,向外喷射着火花,龙头上两根颀长的胡须也能看的清楚,龙的四脚更似乎在舞动着,实在是惟妙惟肖。
    “好漂亮的龙啊!”平常很少开口说话的三囡也发出了由衷的惊叹声。
    二囡只觉得心中十分喜悦振奋,不由得一手拉起了母亲的袖子,揽起母亲的胳膊,相拥着看那活灵活现的巨龙。而不远处的院落中,也传来了嫂子们的惊呼赞美声。
    (注:查阅了不少唐宋话本以及当时人的笔记,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烟火水平已经有一定高度了,而在明清时期,献给皇帝和官员的烟火的漂亮程度,可能已经超过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烟花爆竹的样貌,只是因为,古时候,为了龙颜一悦,不惜成本做出烟火来讨好皇帝,而现在的人们则并没有放太多的精力在烟火这种供人享乐的物品上。)
    接下来的烟火,虽然再没有龙形了,但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色彩艳丽金花四溅,实在是美不胜收热闹非凡。
    在这样一个新年前的夜晚中,二囡感受到长安城那样喜乐的气氛,只觉得心中兴奋不已,热切的期盼着十五日后的上元节。
    贞观十一年的新年在乏味的热闹中度过了,很快,上元节到来了。
    这天,二囡一大清早就再也睡不着了,从自己的红木大衣柜中翻出了新年刚做的新衣,一一穿在身上。
    天气尚且寒冷,二囡在内穿了一件圆领小夹袄,再套一件水红色绣花窄袖襦,外套百鸟图案的对襟半臂衫,下着米色碎花罗裙,腰间系着细长的轻罗金丝腰带,下面挂着一块晶莹的玉佩。外面罩一件长可及踝的狐皮裘,看起来身材颀长,颇有少女清秀卓立的韵味。
    二囡又为自己梳起了两个圆环髻,插上简单的发钗将头发固定了,头上的珠翠流苏自然的滑落到面颊之上,很是秀丽。
    在镜子前打扮一番,涂上简单的脂粉,二囡兴致勃勃的来到母亲房中,只见大姐和三妹比自己更加兴奋,已经来到了母亲房中,正喜笑颜开叽叽喳喳的在说着些什么。二囡一进来,也感受到上元节愉快的气氛。
    母亲收拾一番,让从荆州带来的仆人何伯准备好车马,早饭之后,就带着三个女儿坐着马车上街上逛悠了。
    二囡虽然好静,并不怕待在家里,而且应国公府又大,又有亭台楼阁,这两年在府中的日子她过的并不憋闷。不过能够出外目睹长安城的盛况,也算是赏心悦事,她此时心中幼稚的想到,能看到这样的盛况,真不算来这世上走一遭。
    刚出了大门口,只见门外的巷曲中已经有无数的人在来来往往的行走,大家都是喜气洋洋的,互致问候,女人们出来的也不少,都带着从胡人那里传来的幂离,在街上行走。更有不少人家,已经将灯笼挂上了屋门口。上元节又称灯节,这一日,家家户户是要放灯闹灯的。
    二囡回头一看,仆人们正在把母亲前几日让人购置的莲花灯、孔雀灯、麒麟灯、龟鹤灯挂在了门口,而哥哥们的仆人也正把他们购买的各种各样的灯往门口上挂,一时间门口和附近的院墙上挂满了灯。现在还不是晚上,灯火尚未点起来,已经觉得美丽异常了,想象着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些灯中烛光荧荧亮起,发出柔和的光芒,照射在外面的景观风物上,那是多么的好看啊!
    不过,自己家门口的灯火是给别人看的,自己则要现在就出外逛街,去看别人家的灯火了。
    
    母女四人坐上马车,辚辚的车声和喧嚣的说话声中,马车在巷曲中行驶起来,不多时,已经走上了崇贤坊中的大路上,然后出得坊门,到了城中的大街上。
    大街上人更加多了,虽然是一早,但是一年来未有什么娱乐狂欢的人们都已经走出逼仄的屋苑,出来感受节日的氛围。人们都穿上了新年漂亮的衣服,衣袂飘飘,或着胡服,或着汉服,将一个节日的长安点缀的分外妖娆。
    “咱们现在去哪里啊?”大囡兴奋的问道。
    “现在时候还早,先带你们去西市看看,那里现在可热闹的紧。”杨氏微笑的说道。
    “西市啊?太好了!”大囡兴奋的欢呼着。
    三姐妹早就听说了西市繁荣的场景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来长安几年了,不过蜗居在那几十丈见方的府邸之中,花花草草倒是看了不少,不过西市的热闹可只是出现在梦中而已。
    崇贤坊离西市并不远,出了崇贤坊西门,向北过了延康坊,向西走不了多远,就到了西市南门。
    刚到门口,二囡已经看到摩肩接踵的人,西市门口更是马车无数,武家母女的马车已难以前行了。
    杨氏掀帘见此情景,愉悦的叹息了一声:“哎,平时来这里马车都能够进到里面的店铺门口,今日看这情景,恐怕是不能进了,咱们只好自己走进去。”
    “走进去看的更加仔细,不是更好吗!”二囡说道,一颗心已经飞到那热闹的西市之中了。
    杨氏吩咐了车夫找地方停好马车,并约定了等会回来的时刻,于是牵起最小的三囡,叮嘱大囡和二囡跟紧自己,不要走丢了,然后就在拥挤的人群中向西市内走去。
    刚进西市,就只见井字街路边有不少巷曲,如普通的坊一样,只不过普通居住的里坊被分为四块,中间由一条十字街连接四门,而西市被分为九块,中间被井字形街道分开,连接了四边各两门。
    西市中普通商铺的门则对着门口巷曲,而并非通行的大街。杨氏母女在大街上走了片刻,就向更加热闹的巷曲走去,刚进一个巷子,就见到一丈宽的巷子里,店铺未开门的凹角处,有不少人在卖着食物。那蒸笼热锅上的食物闻起来喷香扑鼻,热气缭绕,让人一下子就食欲大增,恨不得立刻上前吃上两口。
    二囡虽然早上吃了一碗面条,此时肚子还是饱的,但是这扑面而来的氤氲香气还是勾起了她的食欲,她一边眼睛直勾勾的望着那摊子挑担子卖小吃的人,一边扯着母亲的衣襟,问道:“娘,那是些什么食物啊?怎么我们平日里在家里没有吃过呢?”
    “那是胡饼和汤饼,胡人传过来的食物,都是些小吃,家里没有胡人厨子,倒是没有做过。”杨氏答道:“今天出来了,咱们都去尝尝!”
    二囡仔细一看,那食摊后面果然是金发碧眼的胡人正手脚麻利的做着这些面食。二囡听到母亲应允,立刻拉着姐姐的手从人群中挤到了胡人食摊前,只见食摊旁等候胡饼的食客已经不少,虽然巷子不宽,身后走路的人不时将食摊前的人挤的趔趄,不过这些食客都愉快的毫无怨言的等着胡饼出锅,眼睛直直的盯着摊主的手翻飞的包着胡饼。
    大囡二囡到底是小孩,身子灵活,并未费太大工夫就挤到了摊子旁边,只见那胡人摊主双手正麻利的揉着面,那一团白白的面团在他手中时而变的细长,时而变成褶皱的一团,最后,摊主在揉好的面上浇了金黄色的香油,然后用刀将切成一块块的,摊平,在之上包了卤制好的切的细碎的香喷喷的羊肉,加上葱白,又将面团压的扁平,在上面浇上豉汁胡麻肉末胡椒等馅料,放入烤炉之中,炙烤一炷香的时间,然后用铁钳将烤熟的胡饼夹了出来,放在案上,只见这胡饼金黄酥脆,喷香扑鼻。
    胡饼刚一出炉,就已经被先前等候的食客给拿起,一口咬下,更是鲜香扑鼻,二囡在一旁看着就已经是涎水只流了。
    “多少钱一只?”大囡已经急不可耐的问道。
    “五文钱一只。”胡人摊主一边手脚不停的做着胡饼,一边望了大囡一眼,露出一个善意的笑容,口里用并不流利的汉语答道。
    大唐定国这些年来,人们安居乐业,国势逐渐强大,物产丰富,因此物价也不太贵。这时杨氏已经走到了二囡姐妹身后,从怀中锦袋中掏出二十文铜钱,递给摊主,口中说道:“拿四只饼!”
    
    摊主却并不接过,朝身旁呶呶嘴,旁边一个不过十岁的孩童伸出手来,接过了铜钱,放在怀中的麻灰色沾满污渍的口袋里,口中帮助自己记忆的嚷道:“这位夫人四只饼!前面还有五位客人共十二只饼。”
    摊主辛劳却心底愉悦的做着一张张饼,客人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二囡母女身后已经又来了几位妇女和几个带小孩出来游玩的男子了。
    “娘,为什么不多买些?咱们要等这么久,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人一只饼不就片刻都吃了,都不够呢!”二囡扭头对母亲小声说道。对于应国公府家的小姐来说,这些小吃实在是便宜之物,并不用考虑它的花费。
    杨氏笑着道:“前面还有汤饼,你看这里的小吃多了去了,等会午时过后,咱们还要去酒楼中吃顿饭食,你现在一早把肚子给撑饱了,等会咱们吃你就只能看着了。”
    杨氏这话一出,大囡和三囡就笑了起来,二囡看看附近那连绵不绝的小吃摊子和酒楼茶肆,觉得母亲说的真是有理,不由得看着面前的胡饼,想着不远处的汤饼、馄饨、抓饭了。
    等了一炷香工夫,二囡母女的四只胡饼才到了手上,要说这胡人摊主手脚也算是快的不能再快了,那揉面的动作就看的人眼花缭乱,他的动作如同舞蹈一般,而切面更是快速,一个哈欠没打完,他一溜十几块面已经切好,而且大小一致。
    二囡一边吃着胡饼,一面和母亲姐妹继续往前移动,很快来到了汤饼摊子前。这汤饼是把和好的面团拿在手中,由胡人厨子一刀一刀的直接削到锅中的沸汤中,而另一锅中,则煮着加满花椒佐料的牛羊肉。待这汤饼熟了之后,厨子用一个漏勺一勺子舀出,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加了油盐酱醋辣椒油胡椒粉酥黄豆的大海碗中,然后舀起一勺喷香的牛羊肉片,浇在汤饼之上,片刻之间香气扑鼻。
    二囡咽下了最后一口胡饼,只觉得椒酥可口,肚子甚饱,可是看到了这鲜香四溢的汤饼,不由得涎水欲滴,就算是吃饱了撑着了,也想再来一碗。
    
    二囡眼睛紧紧盯着胡人厨子手中出飞花般射出的白白的汤饼片子,扯扯母亲的衣襟,正想开口,母亲已经说道:“来两碗汤饼,多少文?”
    一位五十余岁的胡人老妇刚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端到一旁的搭起的简单帐篷下的几张桌子上,一边过来说道:“八文一碗,十六文。”
    杨氏拣出十六文铜板,放到了胡妇的手中,胡妇朝腰间的钱褡裢中放下了铜板,笑着道:“夫人稍等,客人马上用完了就可以腾出位置了。”一边说着,一边手腕翻飞,在一只海碗中加入摊子前瓶瓶罐罐里的配料,调好味道,只等那汤饼熟了舀进来连汤水一起盛在碗中。
    而这个摊子,也和之前的胡饼摊子一样,聚满了人群。四张桌子十六个凳子,都坐满了人,有的人正呼啦呼啦的吃着面前的汤饼,口里哈着气,吐着舌头,似乎很辣的模样,想必他是要的一碗麻辣汤饼,因此辣的厉害。而其余的人,则或说话嬉戏,或观看附近人潮拥挤的场景,或伸长脖子等着自己的汤饼。
    等了一炷香的工夫,杨氏母女才等到先前的客人走了一拨,在桌前坐下。又等了一炷香的工夫,那汤饼才端了上来。到底杨氏有远见,知道几个女儿肚子已经吃的饱了,因此只点了两碗,二人分食一碗,也觉得尽了兴子,虽然美味可口,可是要是再吃,也吃不下了,只能望饼兴叹了。
    不知道是谁这样聪明,在西市贩卖商品的地方开了如此多的酒楼食摊,大家出来闲逛,多是喜欢饱饱口腹之欲,而今又正是过节,人们免不了在外面放开怀抱胡吃海喝一通,这些卖吃食的忙的不亦乐乎,也带着附近卖各式各样商品的铺子顾客盈门,赚个盘满钵满,个个店主都喜笑颜开的。
    只见这沿巷开的铺子都有白米行、屠行、布行、绢行、小彩行、丝帛行、肉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椒笋行、炭行、磨行、染行、丝锦行、靴行、杂货行、金饰行、脂粉行、金器行、瓷器行、纸行、茶行等等,实在是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二囡姐妹自然对买果脯、熟食、胭脂、金饰、布料等物的铺子分外有兴趣。杨氏于是又买了不少熟食,用布帛包了起来,带回去再享用。布料到底是沉重的物品,带了它今日就难以再出去游逛,于是只是看好了纹理花样,牢牢记在心中,等过完了年人少的时候再来购回,做些新衣。
    二囡如意的在金饰铺中买了一只海棠花的金身坠玉的步摇和一方砚台,大囡则买了一块来自西域的价值不菲的螺子黛青,三囡年纪还小,看着这五彩缤纷的东西,早已不知道要什么好了,就由杨氏给她选了波斯香料,她将盛放香料的锦盒紧紧揣在怀中,心中高兴的不得了,不时摸出来看看,生怕在人群中挤掉了。
    二囡母女购物之时,又在食摊上用了月牙形的馄饨,西域传来的毕罗(类似今日的手抓饭),午饭也饱的没法吃了,到了申牌时分,杨氏找了一家高档的酒肆,走了进去。
    
    酒肆到底高档些,进去之后,人没有外面的多,而二囡更惊奇的发现,一楼大厅之中,有一位胡姬正在一座两尺高两丈见方的台子上边歌边舞。胡姬头上梳了无数的麻花辫,身着红色杂花的夹袄,下着及膝短裙,腿上着紧身裤子,下着高筒靴子,此时正跳着胡旋舞,只见她脚尖独立着地,正一圈一圈的转着圈呢!头上无数的小辫在脑后飞舞,十分有趣。
    而酒肆的不少桌子旁,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胡姬正在为食客陪酒,胡姬们笑靥如花,食客们喝酒划拳大声嚷嚷不亦乐乎。
    “胡姬陪酒,胡姬从万里迢迢的地方过来陪酒,啊,长安到底是不凡啊!”二囡不由轻声叹道。
    “她们每日的收入很高的,否则也不愿意离乡背井万里迢迢的过来了!”杨氏说道。
    正张望说话间,酒肆中的酒保殷勤的过来招呼,眼见着一楼早已没有位置,酒保便将杨氏母女往二楼带去。杨氏要了一间用竹帘作为屏风的临窗的雅间,和四个女儿坐下。到底是所高档的酒肆,雅间中布置的也十分洁净素雅。
    临窗处一袭画着墨色山水的竹帘半掩在窗前,二囡坐在了窗旁的位置上,正看到街上西市中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景,不觉心情也随着这些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一同高兴着。
    这时,酒保已经递上了一张用竹片制作的精美的菜单,交给杨氏,竹片尚且青翠欲滴,上面由清秀的蝇头小楷写上了菜肴的名目和价格。杨氏略一打量,见身旁的大囡已经凑过脑袋来看着,不由笑笑将菜单递给大囡。
    二囡这才转过头来打量着小小雅间的模样,只见这雅间不过七尺见方,四周都由竹帘和屏风给屏蔽着,因此,只能隔开人的视线,却隔不了声音,不过这酒肆二楼,现在倒还并不太吵,因此在楼下人声鼎沸的映衬下,倒显得安静。
    雅间内临窗的地方,放着一张长形的矮桌,二囡母女四人一边两人面对面的跪坐在矮桌下的竹塌上的柔软的锦垫上。
    雅间周围的竹帘上,还挂着不少的名家字画,字画下,还摆放着一溜几案,其中一张几案上放着一个仕女图案白玉花瓶,花瓶中一簇盛放的红梅,把这雅间点缀的分外古朴雅致。
    “这都是些什么菜啊?我都看不懂呢!”看着菜单的大囡突然叫唤起来,二囡闻声,收回了打量室内的眼眸,不由得起身凑过去俯望姐姐手中的菜单。
    “你瞧,这什么贵妃红、甜雪、红罗丁、白龙臛、仙人脔都是什么呀?”大囡一边用手指着手中的菜单,一边嚷着。
    二囡对这些名字也闻所未闻,于是抬头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
    
    杨氏笑着说道:“我早听说了这家酒楼里面提供的不少是宫廷里传出来的御用菜肴,菜品名字自然要与一般不同了。”
    一旁侍立的年轻小二也赔笑解释道:“小姐说的这贵妃红,是精致的加味红酥点心;甜雪是用蜜糖慢火烧炙合了奶的熟面,其味甜,状如雪;红罗丁是用奶油与血块制成的冷盘;白龙臛是鳜鱼丝;仙人脔是鸡块用乳汁调和而成。”
    “哈,原来还有这样制法,今日真是开了眼界,你再给我介绍一下这些食物。”坐在靠外部的大囡一边念着菜单上的名字,一边让酒保解释。酒保则如数家珍的一个个说开了。
    “水炼犊是将牛犊肉用慢火煨熟,要将带调料的水全部收干,味道就完全进入肉内;西江料是粉蒸猪肩胛肉屑;汤洛绣丸是肉末裹鸡蛋花;同心生结脯是生肉切成条后打成回文式结子,再风干成肉脯蒸食;逡巡酱是鱼片、羊肉块炒;凤凰胎是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相拌快炒;五生盘是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色冷盘;清凉臛碎是果子狸烧熟后冷却,再冷切成盘;雪婴儿是青蛙肉裹豆粉下火锅;金粟平馐是鱼子酱夹饼……”
    小二越说越快,如同唱起来一般。
    “好了好了,停下,你这样念一遍下来,我觉得你铺子你什么都好吃,岂不是要全部要一份来尝尝,这可怎么吃的下啊!”大囡笑着打断了小二的介绍。
    “不瞒小姐说,咱们酒肆在长安城确实是数一数二,咱们酒肆的厨子,那可是几代皇宫退下来的御厨带出来的徒弟,多少客官都慕名而来要吃咱们这上的了台面的菜肴羹汤啊!小的还有好多主食面点没有介绍呢!”小二自豪的笑着说道。
    “我说你们店家老板真应该给你这个伙计加些工钱,你这小二做事可真是用心啊!刚才你说的我也记住了几样,不如就将粟平馐、雪婴儿、清凉臛碎、五生盘、红虬脯、鸭花汤饼、御黄王母饭给各上一份来,然后加个贵妃红、冷蟾汤。”杨氏微笑着说道。
    “好嘞!”小二爽快的答应一声,然后流利的将杨氏所点的菜肴给复述了一遍,继而问道:“夫人和几位小姐还要不要一些面点?本店的面点也是做的很有特色!”
    “你看咱们母女四人吃的下这许多东西吗?”杨氏笑着说道,最后还是耐不住酒保的介绍和美食的诱惑,又加上了金线油塌和春盘两样面点,并且在酒保的推荐下,要了一壶名为三勒浆的甜酒佐餐。
    (以上菜肴名称及做法都参考于现代考古学术研究中对唐代食物的复原叙述。)
    
    待菜肴端了上来,一个个造型美观,色香俱全,待下到腹中,更是觉得味美无比,停不下筷子。一时间,母女四人四双筷子不由的在案几的餐盘上翻飞。腹中本已饱了,但是耐不住美食的诱惑,又多吃几口,歇一会继续吃了起来。一顿饭从申时刚过吃到酉时,窗外的天空不由得暗了下来,外面挂的各式灯笼也亮了起来,映射着长安城的街道更加温馨明亮。
    “戌时,人们会都积聚在皇城城楼之下,承天门附近,那时候,也许天子会登楼与民同乐呢!”杨氏一边说着,一边叫来小二结账。
    这样一顿盛宴,不过一两二钱银子,虽然这银子大约够平民人家好几个月的生活了,但是对于杨氏来说,能吃的如此开心,并不为贵。
    二囡抚着略微凸起的腹部,扶着母亲,牵着妹妹,向楼下走去,出了西市,找到自己的马车,坐上马车,由朱雀门大街行至了承天门之前。
    果然,这时候承天门城楼之前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不少人午时刚过就已经聚集在这里了。在这簇拥不堪的人群中,还有不少推车的小吃贩子正在贩卖着各种美味小吃。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如同鼎沸的汤锅一般。
    冬天的天黑的早些,此时,天已经全黑了。宫城城楼上悬挂的各式各样的灯笼已经都点燃了。这些灯笼可不似普通民家的灯笼,一个个硕大无比,各有特色,让人简直是大开眼界。
    城楼上挂着的除了最过普通的莲花灯外,还有全用白玉做成的使人爽心悦目的福州灯;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绕缀,及成去粟,浑然如玻璃球的新安灯;圈片直径有三四尺,全用五色琉璃制成的苏灯;用五色珠为纲,下垂流苏,灯上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的珠子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用影戏之式的羊皮灯;用千丝结缚弱骨,轻球万锦装扮,碎罗红白相间,剪缕百花万眼,一看好似彩云笼罩着月魄,珠光宝气围绕着星星的万眼罗灯;还有那种飙轮拥骑,回转如飞,灯罩上绘出战争场面的马骑灯,更是人人爱看。
    各种灯品汇聚一处,其最高层就为“灯山”,也可称为“鳌山”。城楼之下扎缚起了琉璃灯山。它高达五丈,上有大彩楼,大彩楼中有安着机关可以活动的人物。灯山上有大殿,铺连五色琉璃阁,阁上都是戏龙飞凤百花。殿阁梁栋之间的涌壁,诸色传说故事描绘其上,其中龙凤图案蜿蜒如生。小窗间垂吊着小水晶帘子、流苏宝带。设在中间的御座,与五色玉栅簇成的“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交相炫耀。灯山上还有伶官迭奏新乐,恍如天上广寒宫殿……
    在灯山附近,无数身着五彩镶金华服的女子正载歌载舞,愉悦的唱着跳着,使上元节之夜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时刻。无数男子向里挤着,就为了一赌这盛世佳节的风貌。
    杨氏母女在人群中一处略高但离城楼略远的地方站立着,身旁拥挤的众人已经使二囡身上热出汗来。只是在这热闹的气氛中,她觉得身心愉悦,生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只觉得天高海阔,让人多年拘束在应国公府中被兄嫂无礼对待的压抑都一扫而空。
    
    歌舞声稍稍止歇,人群中突然有些骚动,身旁突然有人叫喊:“快看,皇上陛下出来了。”
    二囡赶紧将眼睛从灯树之上移开,只瞅向承天门城楼之上,只见一片明亮的灯笼中,无数妃嫔公主宫女簇拥出一位身着黄龙袍的魁梧男子,显然就是太宗皇帝了,只是因为距离较远,二囡并不能看清皇上的容貌。
    楼下的人们见到皇上陛下出来了,都为一睹龙颜而感到分外荣幸,不由得欢呼起来,一时间声震九霄。
    太宗往楼下望了片刻,微微颔首,然后向楼下的众人挥挥手,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欢呼。
    片刻之后,太宗就离开城楼,隐没入城楼中的暗影中,而楼下的狂欢歌舞又继续起来,不少人们还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自己所看到的龙颜模样。
    二囡虽然没有看清太宗皇帝的真容,但是刚才看到的那明黄袍子下的魁梧的人,在她的心中变的高大异常。
    在她尚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太宗皇帝在便桥只率六名臣子震慑突厥的颉利可汗的故事,而大唐的江山,更多半是当时身为秦王的太宗给打下来的。太宗皇帝即位之后,休息民生,从善如流,更是解民于倒悬。从小听到人们传诵太宗皇帝的丰功伟绩,幼小的二囡从心底就对这位皇帝钦佩无比。
    而母亲堂姐的女儿燕氏,比自己年长十多岁,早年在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已经进府侍奉皇帝,生下了儿子越王贞,贞观元年,就被封为德妃。这位表姐燕氏在武德年间进秦王府的时候,年纪也不过十三岁,和自己现在年纪一样。她因为门第高贵又贤良淑德,名声被当时的太宗听到,于是召进府中,最终得以侍奉天子,成为皇后之下正一品的贵妇人,实在是让人羡慕敬仰。
    刚才随皇上登上城楼的妃嫔中,不知道是否有这位表姐的身影。她该是多么雍容华贵的吧!
    二囡不由出神的想着。
    (注:历史记载中,唐太宗的重孙唐玄宗倒是很喜欢跑到看的见百姓的地方例如兴庆宫临街的阁楼上“与民同乐”,而太宗的孙子中宗和睿宗也有节日来到民间观灯的记载,只是太宗时我倒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记载,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于是简单描述如上,并从有史可查的他的后人上元观灯的热闹场面中窥视盛唐时期的盛世盛况。)
    
    在此处呆了一个时辰之后,杨氏带着女儿又回到马车上。上元节,晚上不会宵禁,有些地方可以闹到子时之后,现在不过戌时,杨氏和女儿们还要去位于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池看看。
    从喧闹的人群中挤了出来,坐上马车,在车夫的鞭子抽动下,马车再次辚辚的启动了。从承天门城楼下沿朱雀门大街向南走,四十多丈宽的大街上灯火通明,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人流依旧不少。而路边上,除了早已悬挂的灯河之外,深黑色的夜空中更有不少人放了星星点点的孔明灯上去,红艳艳的孔明灯飘荡在都城上空,组成各种造型,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这些孔明灯更带着长安百姓们期盼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愿望。
    路边更有不少艺人在表演着各种绝技。只见路边两个楼台之间,扯着一根细细的绳子,一位穿着短衫长裤的男子正站在绳索上来回溜达着,旁边更有人奏着鼓乐,为他助兴。只见这男人一边溜达一边向天空中抛着瓷盘,然后又一一接在手中。一会又将瓷盘抛到下面的人手中,再从下面人手中接过一柄长剑来,在绳索上舞着。
    随着马车的行驶,又看见一人,一边在面前放着烟火,一边使用什么伎俩将这些烟火变成人物鸟兽的形状,口中还配着惟妙惟肖的声音,十分传神,似乎表演着什么传奇故事,引得围观的众人高声喝彩。
    从朱雀门大街一路过去,路边布满了表演各种技艺的艺人,每一个表演旁都围满了观赏的百姓,叫好声不绝于耳。
    一路上这些美丽的表演看的人眼花缭乱,根本没有人想到现在已经是戌时时分,是平日自己入睡的时候了。一年难得的狂欢时节,在这太平盛世中,谁不出来好好乐一乐,岂不是辜负了这好时节!
    一路上二囡姐妹看的眼睛眨都不眨,不时的惊叹着窗外艺人的绝技,心情乐到了极点。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之中,路一点都不嫌长,马车很快到了长安南门明德门附近的保宁坊。马车在此折向东面,又过了四个里坊,就来到了曲江池。
    曲江池虽然在长安东南面地势较低的地方,但是说起景观来,还是比位于长安东北龙气所在的高地乐游原要漂亮。
    曲江池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是一个长期积水而形成的天然湖泊。由于南北长而东西短,两岸弯曲,因此得名“曲江”。
    秦代它临近咸阳,已引人注目了,汉代改称“曲洲”,划入宜春苑,开辟为皇家园林。隋代长安大兴城修建时,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休整。到了唐代,这里作为上至天潢贵胄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前来游览的地方,在长安臣民心中的地位自然不一般。
    二囡刚从马车上下来,就见到沿池四坊之地,遍建行宫台殿,百司衙署,以至于使曲江附近宫殿连绵,楼阁起伏,花卉如锦,绿荫环绕。虽然这里的风景比不上皇宫大内,但是皇宫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去一看的,而这里却是百姓皆可同乐的地方。看起来实在是美丽无比,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向曲江池方向走去,只见沿岸曲江亭子环绕池边,亭台楼阁互相掩映,池中粼粼碧波在无数灯火的照射下将此处衬成了一副人间胜景图画。
    此时,虽然夜已深沉,但是却聚集了不少游人,依旧是摩肩擦踵、莺声燕语,好不热闹。而池中,正有一人在水面上搭起的木架上翻滚着,表演着各式绝技。
    “哈,这是水上杂耍呢!实在是比以前看的杂耍有趣的多呢!”二囡新奇的扯着姐姐的衣袖,往池边奔去。
    杨氏在后面牵着小女儿的手,跟着走了过去,说道:“别慌别慌,水上杂耍不过是这里有趣景观中的一样。你们如果白天来,可以看到这里花草繁茂,春天的时候更是香气怡人。这里附近有芙蓉园和杏园,风景更是不同凡响。到了春天的时候,还有及第的进士来这里赏花喝酒同庆,更是热闹喜庆呢!”
    盛世长安,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皆在这一夜里表现出来。
    在曲江池闲逛一阵后,二囡终于觉得有些累了,于是,和母亲姐妹找到一个稍微僻静点的地方,准备歇息一下。
    这是在一片树丛之后,身旁有几块巨大的太湖石,远远可以透过树林的间隙看到曲江池边热闹的人群,只是这里却只有少许人略作歇息,因此比较清净。
    二囡坐在太湖石上,解开身上的狐皮裘,想凉快一下,正在这时,她突然感觉到身旁有人触碰了自己,接着,她听到一个衰老的声音传来:“小姐,行行好吧!”
    二囡惊诧的扭头一看,只见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十分苍老的妇人正伸出干柴似的手,向自己乞讨着。这老妇的脸已经被一道道的皱纹刻画的看不出本来面貌了,身上穿一件看不清本来颜色的袄子,正在冬日的寒气中瑟瑟发抖。
    “你……你的家人呢?”二囡倍感同情的问道,同时心里想到刚才在来曲江池的路上,也看到一些灯火通明地方之外的一些阴暗的角落下,有一些乞丐正蜷缩着睡在地上。
    “我的家人……都死于战乱了。”老妇人蠕动着已经没有一颗牙齿的塌陷的嘴巴,缓缓说道:“我年幼的时候,也如同小姐这样,出身在官宦人家,后来嫁了夫婿,也是隋朝的四品官吏,只是后来,战乱一起,夫君死于战祸,家道中落,多年来才沦落到这个境地。”老妇人一边说着,一边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二囡兴奋的心情不由得一下子消失了,心中同情起老妇人的境遇。曾经出身富贵的人,一旦贫困败落了,那是比普通穷苦人民更加可怜更加悲惨。
    也许是自伤身世,想着父亲过世后无依无靠被兄嫂欺负的遭遇,也许是内心深处对未来隐隐的担忧,二囡从手腕上褪下一只玉镯,最后看了一眼,递给老妇人,道:“去当铺换些钱来买些衣服吃食吧!”
    老妇人接过玉镯,低头作揖谢道:“小姐心地善良,将来一定会平平安安,一生平顺。”
    老妇人走后,二囡才感觉到母亲已经站在了自己身后,她怕母亲责怪自己随便把玉镯给了人,于是做错事般讪讪说道:“这位老婆婆好可怜的,听她的谈吐,以前也是生长在礼仪之家,现在这大过年的,竟然如此凄惨,所以我……”
    杨氏微微点头,并没有说什么,饱含深意的看了女儿一眼。
    
    第四章 亲戚贵人
    这一个热闹的夜晚之后不久,大囡就在一个良辰吉日,穿着大红吉服,坐上雕饰着各种祥瑞图案的花轿之上,嫁入贺兰家。
    出嫁的礼仪办的十分隆重,让武家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文水女人觉得惊艳了一番。二囡不由高傲的想着:母亲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婚事也办的如此体面,这样气气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嫂子,确实十分解气。
    大囡临上轿之时,母亲落下了眼泪,女儿这样一出嫁,就是夫家的人,以后就要跟随丈夫,如果夫君在地方赴任不在长安,那母女两人要见上一面也就难了。只是,女儿可以嫁到豪门,离开这个没有地位备受哥嫂欺负的家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杨氏想到这里,不由得又微笑起来,祝福着女儿前程光明。
    忙完了大囡出嫁,时间一晃已到了四月初夏。杨氏用新买回的纱罗锦绫各色布匹给身边的两个女儿做了美丽华贵的衣裳。
    二囡终于如愿穿上了母亲当年穿的抹胸长裙纤裳,披着长帔,头上插着珠钗步摇,耳着明月珰,脸上涂上淡淡的脂粉,面颊上晕上一点胭脂,再点上鹅黄。对镜一照,简直是一个玉人。
    此时的二囡,胸部已经丰满起来,衬托着抹胸,尤其突出了女性的妩媚。臀部微微后翘,在艳丽合体的衣裳的衬托下,分外好看。
    “二姐,你怎么突然变的这么美啊!”在一旁看着二姐打扮的三囡痴痴的看着二囡,不由发出感叹。三囡年纪尚小,平时也并没有太多想法,今日突然见到姐姐打扮起来光彩照人明艳不可方物,不由由衷的发出感叹。
    二囡笑笑:“三妹,过两年你大一点,一样会这样漂亮的!”
    这样打扮停当之后,杨氏带着两个女儿出外拜访桂阳公主和堂兄杨师道一家。
    杨氏出嫁以前,因为修习佛理,又想在家侍奉父母,因此迟迟未嫁。桂阳公主是先帝高祖皇帝的女儿,嫁给了杨氏的堂兄为妻,杨氏无事的时候,也去堂兄府中,和公主拉拉家常说说话,颇得公主的好感。
    当年武士彟丧妻之后,先帝想为他再找一门妻室,桂阳公主在先帝跟前就立刻进言,推荐自己这位多年未嫁言行非同一般的小姑子。在大婚之时,桂阳公主更是作为女方的婚主。
    杨氏回长安之后,本应该早早去拜见公主和堂兄,只是自己热丧在身,前去拜访未免不太吉利,因此一直拖延至了这个时候,才带着未嫁的两个女儿前去拜访。
    虽然多年未去,不过公主府门房的那些人还认得应国夫人,热情的将二人请入府中。初次来到公主府邸,二囡不由有些新奇,此时正循规蹈矩紧紧跟在母亲身后,眼睛也没有乱瞄,将母亲交给自己的大家闺秀的礼仪做的齐全。
    
    在堂中等待不了多久,就听到一阵环佩叮当的声音,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接着,几名仆妇簇拥着一位珠玉满身袍服高髻的五十多岁的妇人进来。这夫人生的雍容华贵,举手投足都有皇家气质,年龄看起来比母亲还要年轻几岁。一看可知,这就是桂阳公主。
    杨氏见公主进来,立刻起身,二囡和三囡也紧跟着赶紧起身。杨氏跪下行了大礼,口中说道:“妾身应国夫人见过长公主殿下。”
    二囡和三囡按照母亲教过的礼仪赶紧跪了下去。
    桂阳公主走上两步,微笑着扶起杨氏,口中说道:“多年未见妹妹,怎么这样见外了!”说着让杨氏坐下,自己也坐在主位榻上。
    “这些年妹妹随应国公外放赴任,多年没来看我这当嫂子的,只怕是忘了我吧!”公主略略打量了一下杨氏,又抬眼去看粉雕玉砌的两个小姑娘。
    杨氏赶紧欠身说道:“这些年,随着先夫在外,心中没有一日不想念着公主,盼望着公主福泰安康。好容易前年回来了,又是热孝在身,也不好打扰公主。到了去年底除了服,今年才好来拜望公主。”
    公主扑哧一笑,道:“自家姑嫂,说话不用这样见外。这人一去几年,怎么都生分了呢!我瞧着怪别扭的。”说着拿眼瞄着二囡,道:“这是哪个丫头啊?听说你头几年为应国公生了三个千金,我都还没见过,这丫头看着眉目如画,是个福相,不知道是哪个丫头呢?”
    杨氏看一眼二囡,道:“这是老二,小名二囡。大囡在先夫在世的时候已经定了婚事,今年年初出嫁到了贺兰家。现在在身旁的只有二囡和三囡了。”
    公主的眼睛又在二囡身上打量一番,不由伸出玉手,对二囡招呼道:“来,过来让我看看!”
    二囡依礼站了起来,微笑着轻移莲步,走到公主身旁,向公主再次拜下,公主一把将二囡拉到怀中,看着二囡的脸蛋,笑道:“这小模样长的还真是俊俏,礼仪也周全,颇有大家风范。妹妹教养的孩子就是不同。这样看来,那大囡也必定是个美人胚子,贺兰家的姑爷可得了宝了。初次见面,我这长辈也没什么给侄女的,就把这只我带了多年的玛瑙镶金戒指给了二丫头做个见面礼吧!”
    说着从保养的依旧细腻的玉手上褪下一只戒指,放到二囡手中。
    杨氏赶紧站起身来,道:“公主心爱之物,这怎么敢当呢!”
    桂阳公主笑笑道:“这有什么!我跟这孩子投缘,她初次来,我总不能让她空手回去吧!”
    说话间又拿眼看看坐在后面的三囡,道:“三丫头年龄还小,身段还没长成,眉眼看着是极不错的。这孩子打扮倒是素净,人也乖巧的样子。”说着微微回首对身后的仆妇道:“去我那只紫檀木妆奁匣子里把那翟鸟纹镶金粉水晶耳坠拿来给三丫头。”
    
    杨氏一边说着“这怎么敢当!”一边让两个女儿跪下谢谢公主的赏赐。
    扰攘一番,二囡回到母亲身后侍立着,仆妇端上了香茶,公主问一些利州、荆州的风物人情后,不由又谈到儿女家事上来。
    公主问道:“这二囡定了婚事没有?”
    杨氏回道:“她父亲在时,只给大丫头定下了亲事,之后一直在守丧,因此还没定下人家。”
    公主点点头道:“如此女儿,一定要寻一门好亲事,否则真是要委屈她了。”
    杨氏陪着公主谈了半天琐事,到了晚饭时分,杨师道回到府中,又是拜见一番,公主留下母女三人用膳。公主所食的菜肴,自然与皇宫内的不相上下,二囡再次饱了口福。
    随后的半月中,杨氏又带着两个女儿,拜见了在长安的母家亲戚,如堂兄杨恭仁,杨恭道,堂姐燕杨氏。这几位都是杨氏伯父隋朝的观王杨雄的儿女,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已是不凡。
    杨氏本来出身在大家族中,早在隋朝之时,就是望族,亲戚故旧自是不凡。现在武士彟去世,武氏那边人丁凋零,子侄未能继承父业,且对她母女不礼,因此她不免多往自己娘家亲戚处走走,更存着让他们看看自己这两漂亮女儿的意思,以后结亲也好攀个好人家。
    说道堂兄杨恭道,本在朝中为官,第三女前几年进宫成为了太宗皇帝的妃嫔,封为正三品婕妤,生下皇子赵王福,家世也算显赫。
    而堂姐则嫁给了勋贵之家的子侄燕宝寿,生得女儿在武德年间进入秦王府侍奉秦王,贞观元年,这位堂姨侄女就被封为四妃之一正一品德妃,为太宗皇帝诞下了皇八子越王贞,也算是盛极一时让人艳羡。
    另有一位堂兄,诞下一位女儿,早年嫁给了齐王李元吉为妃,玄武门之变后,杨氏这位从侄女随例入宫,竟被太宗宠爱,虽然没有名分,但是听说极为得宠。
    杨氏这些本族亲戚都是能人辈出,多加走动,必定亏不了自己。
    二囡也明白母亲的意思,因此每次外出也表现的分外端庄。这两年在应国公府的生活,已经告诉了她,女子最大的依靠就是丈夫。自己不可能如汉朝的班婕妤一般著书立说,在这世上要想生活的好,除了嫁得一个好丈夫外,还有什么路可走!
    最近,时常睡觉之前,她会在镜前端详自己的胴体,那丰润挺拔白皙的胸脯,收敛得宜的腰身,浑圆玉润的双股,修长瘦削的小腿,使她的身体形成了一道曼妙的曲线。也许,这些就是自己将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资本。
    
    第三卷 踌躇满志
    第一章 奉旨入宫
    贞观十二年秋天,长孙皇后过世已经两年多了,太宗皇帝再次下旨在民间选择美貌女子入宫充盈宫廷。
    官宦人家和民间百姓一时都慌了神,虽然能够成为天子的妃嫔是臣民无上的荣耀,但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又有几人能够得到帝王的宠爱,成为后妃呢!而且,宫门一入深似海,女儿进了宫再要见面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如果进宫无宠,只怕就要在幽深的宫廷中虚度青春了。抱着这个想法,无数父母赶紧把到了年纪的女儿赶快嫁了出去,以免有入宫的可能。
    唐初婚嫁习俗一般女子十三到十八岁完婚。例如太宗的长孙皇后和燕德妃就都是十三岁出嫁的。杨氏现在身边的两个女儿,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都正在婚嫁之龄,因此杨氏不由得一时慌了神,到处托人给两个女儿物色夫君,及时出嫁,以免选入宫中掖庭。
    可惜的是,好的婚姻是需要时机的,并非匆匆忙忙拉郎配能找到的。再则,武士彟虽然生前被封为国公,但是到底出身不高,在那个十分讲究门阀家世的年代,这对于两个女儿就是一个致命的缺憾,而且,现在武士彟已经去世,武氏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门第并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家中财政大半由武氏兄弟掌控,他们根本视杨氏母女为眼中钉,哪里愿意多出妆奁作为妹妹的陪嫁呢,因此,杨氏两个女儿的夫婿很难挑选到如意的。
    杨氏为了妆奁之事与武氏兄弟争执多次,也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那善氏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你杨氏不是身份高贵嘛,你两个女儿不是貌若天仙吗,找你那些高贵的亲戚给她们出点嫁妆不就是了!”
    杨氏简直气的要吐血,但是也无可奈何。在这时候,二囡深深的了解到了母亲的悲哀,自己的悲哀,女人的悲哀。
    二囡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女人不应该什么都依赖男子,不应该成为男子的附庸,不应该活的这样拘束。她幼小的心灵中已充斥了对现实的愤恨和不满。
    终于,杨氏为两个女儿各找到了一门夫婿,皆是长安小官小姓子弟。虽然不能嫁入高门大户实在是遗憾,但是能够都在长安,年节能够见上一面,也好过去那宫中深闺寂寥的好。
    当杨氏跟三囡说到婚事的时候,年龄尚小、心底也单纯的三囡就已经点头答应了。她向来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母亲总不会害自己的,母亲给说的亲事当然是最利于自己的。
    而杨氏在二囡这里,却遇到了阻扰。当杨氏刚给二囡说了男子的官位和家世之后,二囡已经断然拒绝,她不能想象,嫁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男子,将来除了能够保证衣食不缺以外,自己的将来还有什么!出嫁以后,自己就得立刻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自己这样的如花容颜就要隐没在那小小官吏之家,自己今后还有什么期望!她不能容忍这样暗淡的前程,因此她并未多加思考就拒绝了这门婚事。
    太监刚一出门,杨氏再也忍耐不住,面前这聪明伶俐如花骨朵般娇嫩的女儿就要入宫去了,不过是五品才人,以后只怕终身不得见面,想到这里,她不由坐倒在地,泪流满面,大哭起来。
    二囡心中已经明白自己就要去进宫侍奉君王了,可能再也见不到慈爱的母亲了。虽然心中有些难过,但是到底自己也是五品才人,品阶比两个哥哥还高了许多级,也算是扬眉吐气一次。
    而且,以自己这样的容貌,嫁给普通小吏,如同妹妹许配的那个郭孝慎,自己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而现在仓促之间,又难以嫁得高门大户门阀世家,既然如此,那么离开这个备受兄嫂欺负的家,到宫中去,侍奉大唐天子,一切靠自己的能力与运气,也许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若一日得到皇帝的宠爱,生下龙子,成为燕妃表姐那样的女子,这一辈子也算是志得意满了。
    二囡这样想着,默默的看着哭泣的母亲,一声不吭,好半天,母亲才止住泪水,望向女儿,二囡这才说道:“见天子焉知非福!”不管入宫的日子好与不好,起码是有希望在的,就算不好,也不要母亲现在这样伤心。
    杨氏听闻此言,一时间怔住了,愣愣的望着眼前的女儿。二囡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有着自己的想法了。如此明艳聪明的女儿,让她在普通人家过一辈子,实在是委屈她了,如今一朝入宫,祸福难料,也许真的有好运眷顾,二囡也能成生下子女,荣极一时,将来皇帝百年之后,也能成一国之太妃。
    现在,杨氏所能想到的最好结局不过是如此,能够得到像她堂姐的女儿燕氏那样的命运,就已经是荣极了。
    圣旨已经接下,不日就要进宫了,应国公府中的人不由得对杨氏母女态度有些变化。善氏虽然心中不服杨氏,但是好歹二囡现在已经是内命妇了,她也不敢明面上得罪二囡母女了,只是在背地里说着:“听说宫中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才人不过是五品,上面有几十位妃嫔在上,皇上只有一人,能有几日轮的上。到时候见不到君王,终身生活在后宫之中,岂不是要等着白头守活寡吗!”这话说的十分尖锐,让人寒心,只是看一看自古以来后妃中得宠的有几人,对月哀叹的有几人,就知道她所言甚有道理。
    而两位哥哥对妹妹这样以身体侍奉君王得来的品阶并不以为然。两位嫂嫂对二囡的态度却是小心中多了些恭谨。她们并不知道皇帝的后宫是什么样的,只是二囡一旦入宫,就是天子的人了,身份也自然不一样了,不可小觑。
    
    而杨氏现在也无心再理会众人的说法和眼光了,她在最初的震惊悲伤中醒转过来之后,心中就思量着太监的那句话,皇上到底是怎样知道二囡的美貌呢?皇上高高居于九重宫殿之中,自己这些儿女小事皇上如何能知道呢?是谁告诉他的呢?是桂阳公主、燕德妃、杨婕妤还是齐王妃呢?
    杨氏思索多时也得不出个结论来,现在,事实已经如此,原因也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为女儿进宫后的路做些打算。
    “二囡啊,进宫之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拜见燕德妃娘娘,说明你的家世,她的母亲是我的堂姐,我和这位堂姐走的也算亲近,她也算是你的表姐,请娘娘有机会照顾一下你。”
    “娘,知道了!”二囡静静的将母亲的话记在心中,虽然她早就知道这层关系,母亲平日里将这事也说了不下十次了。
    “还有杨婕妤,她在宫里也算有地位的,她的父亲是娘的堂兄,你们也算是姑舅老表了,她也是你的表姐,如果有可能,也请她照顾一下你!”杨氏继续絮絮叨叨的说着。
    “娘,女儿记住了。”二囡依旧认真的答道。
    “还有齐王妃,据说她在宫里也很得宠,她的父亲是娘的堂兄,虽然来往的少,但是你们到底也是亲戚,她是你的远房表姐,也许什么时候有什么困难也能帮的着的!”杨氏继续说着,一直生长在自己身边的女儿,就要离开自己到那个十分复杂瞬息万变的宫廷中去,她这做娘的实在是不能放心,因此搜肠刮肚想出一切亲戚关系,希望日后能对年幼的女儿有些帮助。
    “女儿啊,你还这么小,就要一个人去皇宫了,娘可怎么放得下心来呢!”杨氏说着不由得又哀叹起来。
    “娘,德妃娘娘出嫁的时候也只有十三岁,比我现在还小呢!请母亲不要担心。”二囡平静的说道。
    杨氏看到女儿这样镇定,心中不由得也镇定了些,她心中想着,也许,女儿真的有异于常人的能力,真的能在宫中获得一个美好的将来吧!
    做母亲的都心中希望自己的儿女会是最棒最好运的一个,虽然她心中知道,多少女子进宫之后,只不过被皇上宠幸了几次,就抛之脑后,在宫中一角过着幽怨的日子,一辈子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十分可悲。可是此时的杨氏心中已不能想象那种可悲的情景了,她只是相信女儿进宫后一定能得到宠爱,不会在深宫中幽怨终身。
    第二章 初入宫廷
    唐代宫廷制度,皇后以下,后宫妃嫔分九个等级。
    正一品:四夫人,分别为贵妃、淑妃、贤妃、德妃共四人,排在前面的比后面的尊贵。正二品同样。
    正二品:嫔九人,分别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三品:婕妤共九人。
    正四品:美人共九人。
    正五品:才人共九人。
    婕妤、美人、才人合称为“二十七世妇”。
    正六品:宝林共二十七人。
    正七品:御女共二十七人。
    正八品:采女共二十七人。
    宝林、御女、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这些妃嫔都是皇帝的正式的妾室。而除此之外,宫中还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等女官,这些人虽然没有妃嫔名分,但是因为在天子身边,也常常会被帝王宠幸,之后除非生子,否则可能连名分都没有。有时候就算生了儿子,可能也没有名分,十分可怜。
    而才人,在这个金字塔状的后宫等级中,处于中等的地位。她之上,只有三十二人,比起后宫三千佳丽,也算是在高层了。
    而唐太宗的后宫,此时其实也算是很充盈的,自从太宗皇帝十六岁成婚起,一直有美女成为他的妾室,到如今已经成为皇帝十二年,后宫空缺的位置,尤其是主位,也真不算多了。
    以下简单的介绍以下太宗在贞观十二年的后宫情况。
    皇后:长孙氏,已于两年前薨逝,生有三儿三女。
    贵妃:韦珪,比太宗长两岁,再嫁给太宗前先嫁过他人,家世显赫,生有太宗第十子纪王慎和临川公主。
    淑妃:隋炀帝之女杨氏,生太宗第三子吴王恪和第六子蜀王愔。
    贤妃:阴氏,生太宗第五子齐王祐。
    德妃:燕氏,生太宗第八子越王贞和第十一子江亡嚣,不过江王夭折了。
    昭容:韦尼子,韦贵妃的堂妹。
    婕妤:杨氏,杨雄的孙女,杨恭道之女,生赵王福。
    美人:萧氏,萧铄次女。
    才人:萧氏,萧铿次女。她和萧美人是堂姐妹。
    才人:崔氏,崔宏道长女。
    齐王妃:杨氏,原为李元吉妃,入宫后无封号,后来生曹王明。
    以上几位是太宗这时候有记载的妃嫔记录,但是太宗有几个儿子的生母甚至都没有封号,由此可知,太宗时期后宫的品级都排的比较满,因此有时候生了儿子的后宫都不得封,有时候得等之前有封号的人死去或者因罪被降之后,排在后面的人才得以晋级,等级制度也是非常森严的。
    而此次,和武二囡差不多时候入宫的,更有一位才女,名叫徐惠,她这时比二囡要小上三岁,才十一岁,也是以才人名位入宫,此女据说天资聪明,性格温婉,她是太宗皇帝的后妃列传中除了长孙皇后外唯一入传的女子。
    
    作者:叶延  回复日期:2011-11-01  17:11:27   回复
    
        看望实梦,支持~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沉沦之苦  回复日期:2011-11-01  17:12:04   回复
    
        学习且支持!!
    
    谢谢二位支持!
    @梅子1968 2011-11-02  06:45:52
        早上好,实梦!支持!
    -----------------------------
    梅子好早!
    @江郎河水 2011-11-02  10:10:39
        非同凡响!
    -----------------------------
    呵呵,谢谢支持!
    @桑仆 2011-11-02  10:44:05
        问候支持楼主!
    -----------------------------
    谢谢支持!
    @姐S舞S功盖世 2011-11-02  11:48:23
        支持一个,她是我最敬爱的人!!!很多次为她的精神感动,热泪盈眶,女人,她有着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
    不说别的,就说她第一次入宫在李世民的后宫默默无闻呆了12年,把女子最好的青春浪费了,这种日子也真难熬啊!
    @姐S舞S功盖世 2011-11-02  11:49:45
        你发的有些慢哦,这么长时间了才发了这么点儿。呵呵,姐等你:)
    -----------------------------
    真的很慢吗?不觉得哟,呵呵!
    @马至中原 2011-11-02  11:50:41
        序
                
                有一位女子,出身高贵,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曾出嫁,直到四十余岁的年龄,才嫁给一位被当时人认为是暴发户的男子做续弦。婚后,夫妇二人都盼望能够诞下儿子,这位女子却连连生育了三个女儿,生育儿子的希望终于破灭了。
                当她的三个女儿还在幼年之时,丈夫撒手人寰,这位女子只得依靠丈夫前妻生下的两个儿子过活,孤儿寡母备受欺负。
                几年之后,长女远嫁,次女嫁...........
    -----------------------------
    呵呵,谢谢!
    @姐S舞S功盖世 2011-11-02  12:31:11
        @实梦zs 2011-11-02  12:22:15
            @姐S舞S功盖世 2011-11-02  11:48:23
                支持一个,她是我最敬爱的人!!!很多次为她的精神感动,热泪盈眶,女人,她有着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
            不说别的,就说她第一次入宫在李世民的后宫默默无闻呆了12年,把女子最好的青春浪费了,这种日子...........
    -----------------------------
    哇,姐你回复真快啊,呵呵!我就在仔细研究她这段日子,还有她一生的心理状态。。。
    @li3918 2011-11-02  12:02:53
        欣赏中
    -----------------------------
    谢谢
    @翠脆生生 2011-11-02  12:40:52
        支持!武则天是个聪明的女人!
    -----------------------------
    聪明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有时候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还有胆量。。。别人不敢做的事她敢。。。
    @姐S舞S功盖世 2011-11-02  12:57:40
        实不相瞒,我小说里的冰火圣子,就是以她的感觉来写的。如果说我小说里的冰火圣子有原型,武则天是重大取材之一。并不是说取材于她的事迹,而是她的精神气质,思想灵魂,呵呵
    -----------------------------
    看看咱们对她的精神分析是否相同哟!
    @沉沦之苦 2011-11-02  13:03:26
        支持力作!!
    -----------------------------
    谢谢支持!
    贞观十二年一个秋日中,二囡穿上玫红色的嫁衣,坐到宫中派来的安车之上,双眼含泪的看着悲痛欲绝的母亲,离开了应国公府,走上了入宫的道路。此时,家门口一派红色吉庆的色彩,兄嫂众人都跪在府门之外,恭送二囡入宫。面前等待十四岁的二囡的,是一条颀长曲折而未知的道路。如果,此时的她知道她今后会面对什么,不知道她心中是喜还是忧。
        (注:安车是唐代后宫命妇婕妤以下所乘坐的马车,两马驾车,武则天是以才人身份入宫,因此应为安车接送。)
        安车从崇贤坊东门离开,一路向北,抵达皇宫西侧掖庭宫的西门,这里是从外界直接进入掖庭宫的唯一通道。
        太宗时代的长安皇宫位于皇城之北,皇宫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三部分。其中皇帝居住的太极宫居中,东宫居东,掖庭宫居西。三宫之中,掖庭宫是最小的一个。掖庭宫东西一千九百步,南北两百余步,是一个狭长的院落。
        (据现代考古发现,唐长安宫城东西长2820.3米,南北长1492.1米,掖庭宫南北和宫城同宽,东西长度没有记载,长约300多米。)
        安车在掖庭宫西门停下,武二囡在随行宦官的搀扶下,从安车上下来。只见高耸的宫墙之间,一座与承天门天差地别的普通宫门端立在面面。
        只见宫门深锁,几名身着军服的宫门侍卫正在宫门前巡视。二囡身后一名使者上前对侍卫说了几句什么,宫门“吱呀”一声打开,只见宫门内是一座高有一丈的照壁。
        二囡看着这宫门,心中的豪情不由得飞散了不少。和刚才从家中出来,府内外皆张灯结彩、府中众人皆亲自跪送、府外邻居皆围观相向的盛况相比,这掖庭西门丝毫未有宫城的气势,而这里的冷清更让二囡期待的心情低落了不少。
        此时的武二囡不会知道,一千二百多年后,有一名名叫叶赫那拉•玉兰的满族女子,以秀女的身份,也从北京城皇宫的一个侧门进入到紫禁城中,这名女子的运气比二囡要好多了,只是在后宫中短暂的失宠之后,就为清咸丰皇帝诞育下了唯一的儿子,继而成为手持国政大权的慈禧太后。而她不能从皇宫正门大清门抬入大清皇宫的事实,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后来,她的媳妇,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因为明媒正娶依足了六礼从大清门抬入皇宫,举行了盛大的帝后大婚,因此,慈禧对这个媳妇是无论如何也看不顺眼,最后更是把媳妇给逼死了事。
    
    @向华2013 2011-11-02  19:07:44
        学习与支持
    -----------------------------
    谢谢支持!
    @gela58 2011-11-02  19:30:23
        问好实梦zs!
    -----------------------------
    谢谢关注!
    @风流蚂蚁 2011-11-02  22:12:07
        50万字,好长。湖南卫视最近要播一个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说不定会带动本书的出版呢
    -----------------------------
    可能我适合写长的吧,每一部都写的比较长。又要拍武则天吗?正史还是至尊红颜那种?
    @梅子1968 2011-11-03  10:32:59
        看了介绍,了解到这一部宏篇大著,支持!
        
        
    -----------------------------
    谢谢梅子常来支持,梅子真厉害,好几年没来再来也见到你。
    @翠脆生生 2011-11-02  22:53:03
        支持啊,我喜欢看历史故事,出版了通知下,买本仔细看!
    -----------------------------
    呵呵,借你吉言!
    @晓雪孤影 2011-11-03  05:43:07
        比较偏爱中国历史类的作品,支持实梦!
    -----------------------------
    我觉得正史就是正史,小说就是小说,历史人物的小说有时候读起来有点接受不了。呵呵,当然也担心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有误,基本上都有前人的考证。
    @南北20112011 2011-11-03  19:15:10
        记号
    -----------------------------
    欢迎新朋友!
    二囡回头再次看了一眼宫外的长安城坊,然后提起裙子跟随着宦官进入宫门。过了照壁,只见一位五十余岁的宦官正在照壁后等候。见到二囡,立刻走上前来,弯腰参见道:“奴才掖庭令黄福,参见武才人!才人一路辛苦了。现在奴才会领武才人前去住的地方,请才人跟随奴才前去。”
    现在,十四岁的武二囡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号,武才人,我们在她下一个名号出现之前,就暂且用这个封号来称呼她吧!
    武才人上前两步,柔声说道:“有劳公公了。”
    掖庭令也并不多话,转身向掖庭深处走去,武才人轻移莲步,跟了上去,在她身后,几个小宦官抬起了她从家里带来的妆奁,快步跟随着。
    这些妆奁本是母亲杨氏积累下来,准备女儿出嫁所用,现在武才人要进宫了,母亲为了免于她进宫会显得寒碜,或者受到欺负,于是不仅将为她准备的妆奁全部拿出,更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不少,给女儿一起带进宫来。
    当时二囡还推辞道:“娘,我这是进宫,宫中什么没有啊,要不了这许多物事。倒是娘在我和三妹出嫁之后,身边无人,多留些金银傍身为好。”
    杨氏不舍的望着灵秀稚气的女儿,道:“二囡,这些你都要带进去。宫中不比其他地方,如果东西少了,娘就算想送也送不进去。宫中的后宫嫔妃都是达官贵人的女儿,娘不想你妆奁少了让人嘲笑。而且,宫中人更是势力,你多带些东西,以后有些什么,也好用的着。”
    二囡看出母亲心中已经决意让她带上这些金银首饰进宫,怕是自己硬不接受,母亲反而要为自己担忧,不如就顺了母亲的意吧!只是她心中还颇不以为难,自己此去宫廷,那是当天子的嫔妾,难道天子还能亏待自己吗!
    于是在杨氏的千挑万选之下,终于将衣物首饰和金银字画装了两个箱子,随着二囡一起进宫。
    随着掖庭令黄福的步子,武才人一步步深入到了掖庭宫之中,心中的疑惑也逐渐加深。
    只见她现在正走在一条不到一丈宽的小巷上,巷旁有不上方方正正的院落,也有不少更加窄小的巷曲延伸开去。
    这里就是皇宫吗?皇宫不应该是金碧辉煌、红墙绿瓦、殿阁楼台连绵的吗!印象中的皇宫应该是如此。为什么这个地方不仅毫无亭台楼阁,更是连街道都这样矮小,房屋也低矮陈旧的样子,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皇宫。
    
    @gela58 2011-11-04  10:30:44
        要收集好多历史资料,真不容易!
    -----------------------------
    很感兴趣,以前就读过一些资料,想写的时候才刻意好好看了些。
    我的回复又被吞了吗?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6-01 15:57:35  更:2022-06-01 16:08:5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