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小司的读史杂谈(边读书边悟道理,持续更新中)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小司的读史杂谈(边读书边悟道理,持续更新中) |
作者:木木夕涵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要成大事,光有目标是不行的,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做的? 要想成大事,需要有目标,但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得有才能、人脉以及行动。 古代官职最大是皇帝。为了实现当皇帝这个远大目标,显然需要一番努力。 我们以唐太宗李世民做例子讲讲。他个人能力不错,自幼就聪明机智,见解深远,处事果断,不拘小节。在隋朝气数已尽时,他就已经暗中图谋起义了,所以屈己下人,舍财养客,群盗大侠无不愿为他效力。起义大军西上贾胡堡时,李渊因忌惮隋将宋老生的部队,想要回师太原,李世民哭了半天才让李渊回心转意,进而引诱宋老生开门出兵,并打败了他,平定了霍邑。由此可见,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并且他会提前为他的梦想打基础。从晋阳起兵到唐朝建立成为秦王,依托其父李渊原有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关陇军事贵族的身份,加上自己善于募兵、年轻有为,李世民收罗了不少英雄豪杰,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治理国家文武缺一不可。除了军事上李世民做好了充足准备,他在文化上也没闲着,他开设了一个文学馆,并结识了像杜如晦、房玄龄这样的文人。有这帮谋士在一旁出谋划策,教他去管理手底下的人才,再加上他自己勤学苦读,成效就非同一般了。 登上皇位后,李世民用自己的业绩证明了他这个皇帝做得还不错。 他任用人才,从善如流,留下了很多与名臣魏征“相爱相杀”的美谈。以“犯言直谏”著称的魏征很多次在朝廷上与君谏争,惹得唐太宗盛怒,魏征也不退让,这使得唐太宗感到很难堪,下不来台。可后来唐太宗自己能认识到,魏征这么做也是为了让自己避免作出过失的行为,并不责怪他。所以,唐太宗先后接受了魏征200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对于科举制进行了完善,让科举制能够更好地公平公正地选拔下层的人才,为许许多多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升迁为官的机会。 另外,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还注意到不夺农时,以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贞观年间,李世民先后多次对外用兵,先后打败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吐谷浑等,这些都使得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臣服。 有能力,有辅佐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会成就伟大事业。李世民就是这样成为一名皇帝并当好这个皇帝的。 |
身处管理层,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发展自身才能、发光发热的? 诸葛亮从未执着刀枪亲自上战场,却总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把羽扇摇得轻松自在,军师与丞相都当得令人敬仰与钦佩。细思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嗯,这个人绝对是个管理层的人才。 要当上管理层,本身得先成为人才。诸葛亮有没有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呼风唤雨手到擒来,更别提出色的设计制造头脑了,木牛流马、连弩等诸多发明让人赞叹不已。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正是诸葛亮;徐庶深得刘备器重,不得已下岗时推荐诸葛亮,说自己和诸葛亮比,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司马徽对刘备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周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这评价也算是够高的了。这么多人推荐,刘备想:这不正是我需要的人才吗?所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了刘备,也不来虚的,把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一摆,开始滔滔不绝分析时势,预言三足鼎立之势,一番言论说得刘备心花怒放,嘿,这回真捡到宝了,必须把这小伙儿带回来当我的左膀右臂,从此视诸葛亮为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 新官上任,总有不服气的。譬如关羽、张飞,寻思着诸葛亮年幼,有什么本领可以让大哥这么看重呢?总得露两手让大家瞧瞧。机会很快来了。曹操差夏侯淳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诸葛亮一番调度,指领大家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首战告捷,这时关张服气了:孔明真英杰也! 处于管理层,胆量与智谋是不可或缺的。 曹操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这时刘备心急啊,这得联合吴国共同抗曹才好,诸葛亮站出来了:我去说和。于是有了江东舌战群儒的精彩一幕,诸葛亮又用激将法说服了孙权与周瑜,刘备与孙权终于形成了统一战线。周瑜对诸葛亮羡慕嫉妒恨,心想,你不是有才吗,三天内给我造十万之箭试试,没问题,诸葛亮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周瑜又说了,诸葛亮你再去帮忙借个东风吧!没问题,东风来了,我也悄悄撤了。打退曹军的目的达到了,我也得保住自己的性命来辅佐蜀汉呢,周瑜,再会! 司马懿率兵打来了,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怕什么,干脆大开城门,披着鹤氅,戴着纶巾,拿张琴,悠哉游哉地焚香操琴,司马懿果真中计了,疑心有诈,带着十五万精兵退兵了!真让人拍案叫绝!遇到这种危急情况,估计一般人早就吓得心肝胆颤了,哪还能像诸葛亮这般顾得上弹琴呢! 以德服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一点诸葛亮做得也很好。平定南方叛乱时七擒七纵孟获,可谓仁义之极,翻译直白点,就是我就是要告诉你:我不仅仅想要抓住你的人,还想俘获你的心。诸葛亮做到了,最后孟获自愿投降了,说着我们再也不反叛了!投降了就好,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留一兵一卒在这蛮夷之地,孟获你们好好守着这里就行了,我信任你们!做到这个份儿上,谁人能不心服口服呢?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管理层必须要有担当。在痛失街亭,挥泪斩了马谡后,诸葛亮主动上表要求自贬三等,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点也是令人敬佩之处。 作为管理层,诸葛亮也够尽心尽责、忠心耿耿了,凡事都为国为民着想。曹丕反汉自立为帝了,司马炎反魏自立为帝了,诸葛亮没有,即使刘先主临终前和他说“你是个人才,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成大事。我的后代要是有天分就辅佐,要不是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立为帝就行了”,诸葛亮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辅佐后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小事务,兢兢业业,躬亲为之。不忘先帝之托,六出祁山北伐,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临终之时还念想着蜀军安然退回汉中的方法:死后不要发丧,把七粒米放在口中,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则将星不坠,以免引起司马懿的猜疑。待司马懿率兵追来时以木人退之。想得可谓面面俱到了。 诸葛亮确实是个难得的管理之才,出师未捷身先死着实令人可惜,毕竟有些客观因素摆在那里,一是对手过于强大,二是上头CEO的整体管理协调能力还是有些欠缺的。无论如何,细细思来,从诸葛亮身上,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
领导要的人才和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样,读读汉代将领李广的故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让我们来看看汉代两位领军驻守边防的人物。 李广,军队比较随便,没有严格队列,驻扎也是随便寻找一个有水草的地方,住下之后也非常随便,晚上不打更巡逻,军队中的文书簿册也很简单,但是他在较远的地方安排了哨兵,因此从没遭到过敌人的偷袭。 程不识,在军队的编制、队列、驻扎等方面要求都特别严格,夜里也要巡逻打更,每晚处理公文册子直到天亮,全军都休息不了,他的军队也从来没有遭到过敌人的偷袭。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的官职,以前他们都是边郡太守,现阶段一个是未央宫的卫尉,一个是长乐宫的卫尉,实际上还是平级的。这说明什么呢?在上头老板的眼里,不管你怎么领军,那是你操心的问题,而我要的是结果,就是守好边防。当然,这是上头老板需要左膀右臂时,如果他只能在这两个里面选择一个下手的话,很大程度上会选择李广,为什么呢?因为士兵们在李广的军队里比较快乐,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另外提一句:李广从上郡太守被调为未央宫的卫尉还是皇帝左右的大臣向皇帝推荐的结果。 李广从十几岁开始征战匈奴,与匈奴大小战斗共计七十余次,战功赫赫,一直被后人所敬仰,但太史公在《史记》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李广在家赋闲几年后的一天夜晚,他带着一名随从去田野和一个朋友喝酒,在回来的时候,经过霸陵亭。喝醉了的霸陵尉大声呵斥李广,不允许李广通过,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能通过,更何况前任呢!”于是,就把李广扣留在霸陵亭过了夜。过了不久,匈奴侵入并杀害了辽西太守,韩安国也被打败,调任到了右北平,呕血而死。汉武帝征召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接到任命后,请求朝廷派霸陵尉和他一起同去,当霸陵尉来到军中时,李广就把他杀掉了。霸陵尉作为一名县尉兼亭长,其实他是有权停留旅客,行治安警卫之责的。这说明什么呢?人无完人,大人物也是有缺点的。知人者善任,可以不在乎他的小缺点,或者说,自身如果够强大,那么,瑕不掩瑜,人们自然会选择看到你的更多闪光点。 |
思想决定行动,看看秦汉皇帝是怎样做的 思想决定行动。 当年秦王嬴政在李斯的劝说下想要先攻取韩国来威慑诸侯,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秦王不要吝惜财务,贿赂各国有权势的大臣,来达到破坏他们合纵、进而将诸侯彻底消灭的目的,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每次接见他时都平礼相待,服饰、饮食也与他一样。尉缭看出端倪来了:“秦王这个人,高鼻梁,长眼睛,猛禽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少恩情,虎狼心,穷困时不难屈居人下,得志后也能轻易将人吞食。我是一个平民,他接见我时却经常居我之下,可见他有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变成他的俘虏了,我得赶紧跑呀!”秦王坚决挽留逃跑的他,还任命他为秦国的囯尉,并采用了他的很多计策。以秦王的性格来看,这种行为显然不太符合他的个性,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自己内心明明白白的:我要称霸,我要当这些诸侯国中唯一的头儿,那么我就应该对谋士恭恭敬敬的,我还得靠他们替我打江山出点子呢!要不然人都跑光了我还靠谁治天下呀?所以,秦始皇做事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并且真得去做。 我们再来看一下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当年刘邦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城后,很多将领都趁机瓜分府库金银去了,刘邦本人则去了香气袭人、美女如云的后宫。身处这么奢华的宫殿,眼前成堆的美女围绕着他,他开始沉醉起来,转身就进了皇帝寝殿,一入醉乡不复还,干脆不出来了。后来经过樊哙张良等人的劝说,他立刻就清醒了过来。他与众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及盗窃者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朝严刑峻法,一律革除。老百姓听后十分欣喜,争相以牛羊酒食来犒劳官兵,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然后,刘邦封好府库,关闭宫门,干干净净地还军灞上,等待诸侯军的到来。 刘邦本性是贪图享乐又好色的人,但是他为何能抽身而出麻溜地还军灞上呢?项羽的“亚父”范增说出了刘邦的心里话:为什么刘邦像脱胎换骨了似得,不动钱财,不恋美人了?因为他想独霸关中,问鼎天下。事实证明:这老头说得一点也没错,可惜项羽没听进去,最后刘邦占领了天下。 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的,但是有一点是很可贵的,那就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可以去为之改变自己以达到他想要的目的。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当然,前提是,这个目的得是光明磊落的,不是低俗龌龊的。 按照这个思路来想,项羽最后乌江自刎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他走投无路时,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他想要的不是包羞忍辱、卷土重来,而是无可复制的一世英名,就此刎别,英名犹存,这就足够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416391486&lang=zh_CN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NDM1NDkwMg==&mid=2247483686&idx=1&sn=4fa4e2593ee593f1a437d98aa4bb71a7&chksm=c2bfcb9ff5c84289301f79a18d493d96ecafc527b0caa899d00d6c9c4fd2b4c9ebead3773ee9&token=1416391486&lang=zh_CN#rd |
谈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当今社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怎样的? 《论语?子张》中有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什么意思呢?做官做好了,还有余暇精力,就应该多去学习;学习好了,还有余暇精力,可以尝试去做官。那么,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显然,仕不单单指做官,也可以指工作,自己创业或者打工的人都算,当然,做官的其实也算是一份工作。仕而优则学,工作做得出色了,有空时还需要多读书,多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及知识储备,因为身边接触的大小环境都是在变化的,要想在万变中保住这份不变(工作出色),自身还得不断去摸索、适应。唐太宗李世民即使登上权力的顶峰,当上了皇帝,依旧欢迎群臣去给他提意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学习进步的途径,他也在不断学习,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学而优则仕,学的知识很多了,有时间可以去工作、去实践,因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一方面,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连接体,人际关系也是纵横交错的,这个理论实践起来是不是可行呢?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实际做起来才知道,一边做一边调整,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一个人满腹经纶,如果仅仅终生“隐居”,未免让人为之叹息,因为,有机会有能力去影响更多人,去为他人、为社会去做更多事,这本身就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出山辅佐刘备的原因吧!鬼谷子虽然隐居深山,但是人家培养了苏秦、张仪这样的优秀学生呀,学生的发光发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习与实践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都努力,才可以达到学仕兼优的效果。 |
先人后己,才能事半功倍。看汉朝著名政治家晁错如何治理戍边问题的? 在汉朝边塞抗击匈奴问题上,政治家晁错在《守边备塞书》中提出,让远方戍边的士卒一年轮换一次,他们无法了解胡人特点,不如选拔可以常居的士卒,在那里建立家室,耕种田地,就此戍边。可以先招募罪人及免去徒刑后处罚一年劳役的人居住;数量不够则招募成年奴婢赎罪的和用奴婢买爵位的人;再不够就招募老百姓去。一律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发给他们冬夏所需的衣服,供给饮食,直到他们可以自给时再停止供应。郡县百姓可以买爵位,可以买到高级爵位,可同列卿地位一样。他们的丈夫或者妻子死亡的,由官府给买奴婢、衣服等。塞下的当地居民,利禄不厚,不可让他们永久居住在危难之地。胡人入侵,能阻止抢掠的将被抢的财物的一半奖励给他,官府出价赎回被抢掠的百姓。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朝如何让人们安安定定地戍边呢?那就是给予他们想要的利禄。你想要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你就要先了解别人想要什么。先给予,再索取。 讲个销售组长的故事。公司每年都有团建活动,这一年这个销售组长特别想去一个著名景点度假,于是他问总管:“我们的销售业绩达到多少才能去那里度假呢?”然后,他就带领团队一起努力,终于完成了目标业绩,总管也兑现了他的承诺。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销售组长的思路是很清晰有效的:他想的是如何让总管同意我们去这个地方度假,我们去满足总管的要求,然后再让总管满足我们的需求。 丫头爱看的动画片《小马宝莉》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柔柔想去参加别的活动,没法带着宠物安吉尔一同去,就想拜托穗龙帮她照看一下安吉尔,此时穗龙正在为没有做蛋糕用的宝石而发愁,根本无心应答此事。柔柔有点失望,说道“本来还打算把这颗宝石送给你作为答谢呢!”穗龙听后,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爽快地接过了宝石,并答应了柔柔照看安吉尔的要求。我想,要是柔柔了解到穗龙多么需要这颗宝石,提前给穗龙,穗龙肯定一开始就会答应她的请求。换个角度来说,柔柔如果只是提前给穗龙十个金币,穗龙也不一定会答应,毕竟,金币不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其实,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道理都是相通的。了解对方的需求,给予之后再提你的需求,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 |
把心沉淀下来,想想什么是我们的人生追求。读读史书里古人的言行是怎样的? 汉文帝刘恒,生活非常简朴,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之物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珍奇异宝,平时穿戴力求从简,不用华丽的布料;甚至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简单。 包拯,官拜密枢副使,地位虽然显贵,但是衣服、器用、饮食与平民时一样。他曾经说:“我的后代子孙做官,有贪污犯罪的,不得回到同宗本家,死了不能葬在家族大坟中。不顺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儿或者孙子。” 《资治通鉴》的主持编纂者司马光,生性淡然,没有物质爱好。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去世后,卖掉了田地用以安葬。简朴的衣服,简单的饮食,伴随了他的一生。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很感动的。在他们看来,官、权、财物这些东西都乃身外之物,不追求那些奢华不实的东西,只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枉此生,亦千古留名。 当今社会,人们心里多了很多浮躁的东西。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活得光彩夺目、随性自在。把心沉淀下来,想想什么是我们的人生追求?我们留给后代人的财富又是怎样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一提起书香世家、音乐世家,或者什么什么世家,我们是从内心怀着一种敬仰之情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身上有着一代代人沉淀下来的美好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用外在的物质装饰堆砌出来的,是深深嵌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简朴,朴实无华。希望一代代人能传承这些美好的品质,在属于他们的时代留下更美好的东西。 |
用有效简单的语言去完成复杂难办的事情。看看北魏孝文帝和群臣的研讨会是怎样开的? 建武二年五月,北魏孝文帝想要改变鲜卑人的风俗,于是征求群臣的意见。以下是孝文帝和群臣的对话。 “各位是想要朕效仿商、周的善政,还是想要朕连汉、晋也不如呢?” “群臣希望陛下的功绩可以超越前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是应该移风易俗,还是墨守成规呢?” “希望陛下施政可以不断改进,日新月异。” “朝廷的万千基业是要止于一身,还是要传给子孙呢?” “希望陛下传承百世。” “既然如此,一定要加以变革,各位不得违背。” “朝廷颁布政令,臣下服从遵行,没有任何人胆敢违背。” “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礼乐制度就无法建立。现在我想要禁止说鲜卑语言,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容许他们不立刻做出改变;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为官的,不可以再说鲜卑语。如果还故意说鲜卑语,就要革职查办,各位一定要谨记啊!王公卿士们觉得这样怎么样?” “陛下说得有理。” 就这样,没有慷慨激昂地热烈讨论,没有誓死不从地激烈反对,一场由鲜卑语改说汉语的研讨会圆满和平结束。这和孝文帝的说话策略有很大关系。他是有目的地一步步地把群臣的焦点引导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上去,在简单的选择问题上表达意见,答案显而易见。如果他一上来就说“我想禁止大家说鲜卑语,以后都说汉语,大家觉得这事怎么样?”这势必会引起一场激烈地争论。 选择引导法同样适用于经商。两个面馆,同样的规模和位置,味道也差不多,为什么一个面馆销售额会多一些呢?因为每次在顾客点餐时服务员总会问一句:“您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你看,无论顾客选择哪一种,他们总会多赚些鸡蛋钱的。把产品分成大中小几份销售,人们很高兴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就很少会抱怨这个产品为什么不零售的问题了。 向上司汇报工作时采用选择法有助于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上司对你的好感。遇到难题,自己先想几个解决方案供老板选择参考,而不是直接把难题一股脑儿丢给上司,然后傻乎乎地问:“老板,您看这事咋整?” 做事情想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一定要先想好怎么去说,用有效简单的语言去完成复杂难办的事情。当然,急事除外,这都火烧眉毛了,哪还有时间想那么多,赶紧拨打119支援吧! |
《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以及新解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鲁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等到齐国军队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国士兵开始进攻。最后,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然后他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在战胜了齐国军队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到底是个大国,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但可能是以退为进,进行伏击,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鲁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现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经常用来比喻做事要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在我看来,要想把一件事做好,要持之以恒,一鼓作气诚然可贵,再而气三而气更加可贵。很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是不是能像最开始那样满怀激情,继续干劲十足地坚持下去,这才是能否成事的关键。另外,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积极反思与分析,找对前进的方向,再继续向前奔跑,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的终点。 |
搜索微信公众号”小司的读史杂谈“,文章与视频号基本每日更新。努力,坚持! |
由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手下的一名门客。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想要让楚王出兵帮忙。平原君不能孤军奋战呀,需要带点人手过去,还得是文武双全的人,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怎么着也得凑个整儿呀,这第二十个人让谁去呢?平原君犯难的时候,毛遂自己站出来了:“老大,让我去吧!”平原君寻思:“这个人咋没印象呢?好像什么大事也没做过呀?如果有才,我应该能听到别人称赞你呀,才能就像锥子一样,不至于放在口袋里好几年都不露出来呀?”这时毛遂说了:“老大,我的才能就像那把锥子,你也得把我放口袋里呀!相信我,给我次机会让我证明自己!”好的,就冲你这份胆量,那就跟着去吧! 到楚国后,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从日出到日中,还没有结果讨论出来,毛遂就迈上台阶和平原君说:“合纵的好与坏,两句话就谈清楚了,现在谈了半天了还没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楚王训斥毛遂让他下去:“我和你主人谈话,你掺和啥?!”毛遂拿着把剑就上去了:“大王,你是仗着人多这么训斥我吧?现在我离你也就十步的距离,人多也不管用了。我听说当年商汤只用了七十里的土地就能称王于天下,周文王用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霸诸侯。他们难道是仗着人多吗?那是因为他们把握好时机顺势而动才取得这样的成绩。现在楚国被秦国欺负得连夷陵和宗庙都被毁了,难道不感到羞耻吗?楚国和赵国联合起来这才是真正对你们有利的选择,现在在我主人面前,你还呵斥我干什么呢?!” 于是,楚国和赵国缔结了合纵盟约,毛遂回国后也被平原君奉为上宾。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冯谖。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冯谖是孟尝君手下的一名门客。他也很勇于表现自己。到了孟尝君那里,他也不客气,今天说“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 ”,明天说:“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有车”,后天又说:“长剑呀,咱们回去吧,这里没办法养家”。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给他上等门客的待遇,还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这回冯谖不再按着剑唱歌了。他成功地得到了他想要的待遇。在孟尝君派人去薛地收租时,冯谖自告奋勇去收租,为孟尝君收了“义”回来。当孟尝君返回封地薛地时,百姓们都扶老携幼迎接孟尝君的到来。《战国策》中写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没有遭遇什么祸患之事,这都是采用冯谖的计谋之故呀!”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你想得到重用,需要勇于表现自己,酒香也怕巷子深,别人看不到,你这才能就只能随着岁月慢慢腐烂,化作春泥护花去了。表现完了,得拿出真本事来,人家重用你了,结果你说得好听,做起事来却总掉链子,得,你还是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说到毛遂自荐这个故事,其实,他的成功和楚王本身也有关系。楚王对于出兵救赵这事也是犹犹豫豫的,毛遂用这长剑把形势一紧,搞定,发兵!这和鸿门宴上的一幕有相似之处。项羽本身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上是摇摆不定的,所以,当樊哙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带剑拥盾地闯入项羽帐中,然后又大发一通刘邦忠心可鉴的言论后,项羽最后没有杀掉刘邦。 这些勇者的成功与否,也与对方有着很大关系。要是遇见商纣王那样油盐不进的对手,你就算说破天也不顶用,闹不好还有掉脑袋的风险。冯谖也是遇到明主了,要不然天天要吃要喝的,早就挨上板子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企业和员工都是双向选择的。好的企业选择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选择好的企业,彼此成就,共同成长与进步。 |
@扬光RC 2022-05-07 11:08:28 支持佳作! ----------------------------- 谢谢!继续努力! |
朋友多,打天下,刘邦是这么说的…… 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稳固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与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师,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可是,为什么最后是刘邦坐上了皇位呢?因为他善于用人,管理人,善于和人打交道。在他还在沛县当亭长时,就善于和各类朋友相交,卖狗肉的,吹鼓手,贩卖丝布的商人、吏掾……正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人聚集在他的周围,他才能最终成就伟大的汉朝基业。 人才有了,还得善任。让萧何去领兵,让韩信去当丞相,那显然是不行的。作为管理者,他不一定非得是通才,知道员工的长处并安排合适的位置给他们,让员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能力,从而为公司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当年明太祖因事要责罚罢免丞相李善长时,刘基说了一句公道话:“李善长是功勋旧臣,能够协调诸将领的关系。”这里讲得就是人际关系协调问题。管理一个组织,不能只靠个人。即使个人再有才,也分身无术,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才需要分配到各下属去做事情。如果不能协调好下属之间的关系,管理工作就会难以进行。 明太祖提出让李基当丞相,李基也很坦诚,说道:“我嫉恶如仇,又不耐烦那些繁忙的事务,我任丞相只能辜负陛下的大恩。”可见,丞相这个管理位子不是那么容易坐稳的,如果想做稳这个位子,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这可比专心埋头在一方面工作要复杂困难多了。 |
由唇亡齿寒想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唇亡齿寒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晋国第一次借道虞国讨伐虢国,虞君答应了。三年后晋国又要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是虞君没有听从劝谏,还是借道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消灭虢国后回来顺便把虞国也消灭了。 战国时期的韩康子和魏桓子显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当时晋国智氏势力比较强大,因为赵襄子不愿割让土地给他,智襄子就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危急时刻,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出城去见韩、魏。张孟谈说:“相信你们都知道唇亡齿寒的故事,智氏如果消灭了赵国,接下来就该对付韩国和魏国了。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去对付智氏。”于是,赵、韩、魏达成一致意见,共同消灭了智氏。他们团结共进,后来都跻身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 弱小的群体抱团取暖,这样才能对抗强者,否则只会被一点点吞噬掉。苏秦的合纵之计被张仪的连横之策所破,最终各个诸侯国一一被击破,尽收于拥有强大野心的秦国之下。 强者志在吞并天下,故对弱者攻而并之;强者仁德兼爱,对弱者则柔而抚之,弱者则唇不亡,齿不寒,又何虑之有呢?所以,要么自己变强,要么找到强大的靠山,要么联合团结,生存之道也,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亦如此。 |
功高震主,宜隐藏锋芒,功成身退 功高震主,古代皇帝大都忌讳这件事。这个时候如果不懂得隐藏锋芒,很容易给自己招来祸端。 韩信,带兵打仗没得说。刘邦问他:“我能统领多少兵呢?”韩信答:“最多不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自信地回答:“自然是多多益善。”咳咳,虽然韩信说得是实话,可是在老板面前这么说,也太不给老板面子了,你想,刘邦心里能痛快吗?最后,韩信因谋反罪名被诛杀了。 田忌,齐国大将。和齐威王以及诸侯王们赛马,用了孙膑“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的对策,赛马场完胜,风风光光好快乐,这时齐威王心里会怎么想呢?后来,田忌被相国邹忌诬陷造反,逃亡到楚国去了。 该你上场时就大展身手,不该你耀武扬威时还是谨慎为好,抢了头儿的风头,头儿会想:“咋滴?是想抢我的江山吗?”你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很多功高震主的聪明人会选择隐藏锋芒,甚至选择用自污的手段用以得到不好的评论,在上司面前显得笨拙不得人心一些。例如秦国大将王翦。在被调遣来攻打楚国时,王翦一个劲儿地向秦王要良田宅子,显得贪婪功利,秦王笑呵呵地都答应了他的要求。很多人不理解他这种做法,王翦后来说:“秦王喜欢猜忌,我带领这么多人去打仗,他难道不担心我拥兵自立吗?现在我多要良田宅子,他就不会总怀疑我了,这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呀!”虽然历史上没有记录王翦的去世年份,但王翦算是善终而逝的。 汉朝明相萧何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老大刘邦御驾亲征平反,总是派人来看看萧何在干什么,还给他很多赏赐,有人给萧何出主意:“老大这是怕你在后方太得民心独树一帜呀,你得干点不得民心的事让老大放下心。”于是,萧何通过强买土地的方法让人们在刘邦班师回朝的时候对萧何尽是埋怨之词,刘邦这回倒笑了。萧何兢兢业业辅佐两代国君,享年64岁。 张良在辅佐刘邦打完天下后选择功成身退,归隐山林;帮助勾践完成灭吴大计的范蠡也是不贪恋荣华富贵,泛舟而去。他们都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该发光发热时大显身手,该隐藏光芒时便安安静静地走开,也不枉这一世美名。 有能力,尽情去发挥。只是别忘了一点:谁是老大,别抢了老大的风头。适时表现自己的弱点,表表忠心,老大会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羽翼丰满,万事俱备,才能成为自己的老大;如果不是当老大的材料,还是好好地当好下属,功成身退吧! |
奢易骄,骄易满,满易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奢纵,很容易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魏国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不管是饮食还是穿着都和皇帝类似,家中摆满了皇宫才有的珍玩,他还私自建造地下室,并且在四周装满雕饰花纹的窗户。他的弟弟为此很担忧,经常劝他,他一个字也听不进去。曹爽兄弟经常一同出游,别人劝告他说:“你们兄弟大权独揽,一同出城不妥,万一有人故意关闭城门,谁能在里面接应呢?”曹爽骄傲地说:“谁敢做这样的事情呢?!”后来曹爽兄弟一同外出陪皇帝参拜高平陵,结果司马懿借太后名义关闭了城门,占领了武库,夺得了兵权。最后曹爽被杀,诛灭三族。 春秋战国时期,智氏势力庞大。智襄子邀请韩康子、魏桓子宴饮时,百般戏弄侮辱他们,智国人就劝他:“主公,你得罪了别人却不加以防范,灾祸必然会降临呀!”智襄子却说:“天下人的性命都攥在我手里,谁敢对我放肆?”这自信心简直爆棚。后来,他又向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他们都给了他,因为“智氏得到土地必然会更加狂妄,小国们必然会因为惧怕而更加团结,用团结的国家来对待自负的国家,智氏离灭亡不远了”。后来,智国因为赵国没有给他土地而攻打赵国,赵韩魏三国联合起来将智氏灭掉了。 古人云,俭以养德,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奢侈放纵,心便容易变得浮躁起来,自认为自己是最强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么灾难很快就会降临。有能力过奢侈的生活,但严于律己,物质生活简朴,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这样的人更加令人尊敬。我想,这也是那些千古流芳的古人们力行简朴生活的原因吧。 【声明:本文系小司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分享和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另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权益保护,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劝谏与接受劝谏那点事 有人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房子旁边还堆着干草,于是就劝谏主人‘把干草挪走,烟囱改成弯的,要不然容易失火’,主人没有听从。后来这家果真失火了,邻居们都帮忙一起把火扑灭了。于是这家主人宴请感谢大家,有因救火烧伤的坐上座,其余的按照出力大小依次入座,唯独没有宴请那位建议他改烟囱的人。有人说,要是当初听那位客人的建议,今天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必破费牛酒了。现在焦头烂额的人成了上宾,建议修改烟囱、搬开柴火的人却不给报答!当初茂陵人徐福几次上书劝谏说霍家即将发生叛乱,应该预防杜绝。假如当初的建议被实行,就不会产生割地分封的花费、臣子因谋反被诛灭的惨败了。往事已经过去,只有徐福没有受赏,请陛下明察。珍视那个建议搬开干草、改弯烟囱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人。”于是,汉宣帝赐徐福绢帛十匹,任命他为郎。 从这个故事里我读出了两点内容:一是要珍视劝谏的人及劝谏的事,心存感恩,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讲究劝谏的方法,即使对方做得不对,如果你上来就噼里啪啦一通批评,很有可能会增加对方对你的反感。 在史书中很多地方写到因不听劝谏而遭受失败的例子,比如不听劝谏“拥兵自重、三分天下”的韩信,不听劝谏“坚守不战、让齐王派人招抚丢失城邑,进而使汉军疲于应战”的楚将龙且,不听劝谏“除掉刘邦”的项羽,不听劝谏“街亭当道筑城”的马谡……别人提了意见,应当慎重思考下利弊,不宜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劝谏也讲究方法。淳于髡劝谏齐威王重整国政时先以谜语开题:“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左师触龙劝赵太后派长安君为质时先从为自己孩子谋出路说起,进而谈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好的劝谏方式是语重心长、徐徐而入的,如果上来就疾风骤雨般地一通批评,就算你说得再有理,如果对方不是知书达理、心胸宽广的人,恐怕也会心生不快,不觉地拂了你的好意。 【声明:本文系小司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分享和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
关于管理的一点心得 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吏。他任颍州太守时,因为外表温和、内心精明深得官吏和民众的爱戴,户口一年比一年增加,政绩天下第一。 皇上征召他代理京兆尹。他征发民众修筑公路没有事先上报,从而犯了法;又因为他调派骑兵到北军而导致马少人多,被弹劾违反战备令,遭到接连贬级。 得,还是回去做颍州太守吧。郡中被他治理得越来越好。凤凰神雀多次翔集在郡国,而以颍川最多。天子认为黄霸的政绩始终是最好的。 后来,黄霸做了丞相,总理纲纪和号令,他的风采就比不上丙吉、魏相、于定国了,功绩和声誉比治理郡国时要差一些。 何故?黄霸的才能是擅长治理百姓,干实事,在太守职位上则如鱼得水,可以尽其所能。在京兆尹、丞相位上,显然要侧重管理,平衡人际关系,这不是黄霸所擅长的,故而政绩不如在太守职位上时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主管官吏有事情向齐桓公报告,齐桓公说:“把这事告诉仲父去。” 主管官吏又报告事情,桓公说:“告知仲父。”这种情况接连出现了三次。是桓公昏庸不理朝政吗?当然不是,桓公知道管仲的能力,做事就会很简单了,交给属下去办就行了,而不用事必躬亲。 管仲向齐桓公报告说:“开垦土地、利用地力,我比不上宁速,请让他当田官之长;接待宾客、知悉礼节,我比不上隰朋,请让他当接见宾客的官;早入朝、晚退朝、忠心劝谏,我比不上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在辽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不杂乱,三军士兵视死如归,我比不上王子诚,请让他当大司马;秉公判案,不乱杀无辜,我比不上弘章,请让他当大理。”齐桓公接纳了管仲的建议,任用了他们五个人。 管仲身为国相,并没有把所有的事都自己承担下来,而是重用其他五个有才华的人,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最高管理者,更应该分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人善任,那么上下工作便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在一个企业里,主要分两种人,一个管理层,一个实干层,不是说一定要到管理层才能发光发热,因为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你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分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把工作做得出色。 |
冯谖给孟尝君挖了三个洞…… 孟尝君田文让老大赶回了封地薛地,离薛地不足百里的时候,百姓们都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他,孟尝君说:“冯谖,我看到你给我买的义了。”冯谖说:“老大,狡兔三窟,一个洞已经凿好了,请让我再给你凿两个吧。” 于是,冯谖带着财物去游说梁惠王去了。他在梁惠王面前说了一大通孟尝君的好话,说孟尝君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才,最后梁惠王被打动了,把现有国相罢免了,让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兵车去接孟尝君,请他做魏国的国相。来回请了好几回,孟尝君不为所动。为啥呀,因为他们的这场秀是做给齐王看的。齐王一看,妈呀,这孟尝君真是个香饽饽呀,这么个人才可不能落到别人手里,于是也整上一堆黄金,派了漂亮气派的花车去接孟尝君:“田老兄呀,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前都是我不好,不该赶走你,你还是回来当国相,辅佐好咱们齐国吧!”你看,第二个洞也凿好了。第三个洞是请求齐王把先王的祭器放到薛地,建立宗庙,齐王答应了。 物以稀为贵。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争老大,一个是比军队战斗力,一个是比人才,顶级人才。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自然实力不可小觑,所以,你争我也争,冯谖这一步棋,走得妙!齐王为啥一开始没意识到这一点呢?还是身边高级人才不够多,要不然何必再花费一堆财物请孟尝君回来呢?!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人,还得自身能力硬呀,这样,别人才能买你的帐,愿意给你提供优渥条件去发挥聪明才智;另外一方面,国家要想强盛,需要培养更多的“孟尝君”,一个孟尝君被挖走了,还有很多孟尝君继续为国效力,又何忧人才不济呢? |
田单攻狄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攻破。齐将田单以即墨为据点,收拾残兵,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把齐国故土又都收复了。 后来田单又率军攻打狄城,鲁仲连说:“将军打狄城,不会赢的。”田单说:“我曾经凭着几里地的小地方,重振残余部队,打败拥有万辆战车的燕国,收复齐国故土,你却说我打不下狄城,怎么可能呢?”于是,他还是带兵去攻打狄城了。可是连攻三个月,也没有攻下。 田单这时又感到担忧了,连忙询问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下就编织草筐,站起来就挖土,身先士卒,那时候将军有誓死为国的军心,士兵没有贪生的念头,没有一个不挥泪振臂去决一死战的;现在,将军你东面有封邑的租赋,西面有淄水上游观的乐趣,金光闪闪的宝剑挎在腰间,骑马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有生活的欢乐,没有赴死的心,这就是不能取胜的原因。”于是,第二天田单就去勉励士气、巡视边防,站在弓箭和雷石都能打到的地方,亲自操起鼓槌击鼓,狄城才被攻下。 将军的做法和心态直接影响到士兵们的战斗力,所谓上行下效的道理和这个是类似的。上头领导怎样的风气,下属也会怎样的风气。皇帝爱听恭维话,就会产生很多阿谀奉承的臣子;皇帝爱听忠直之言,就会产生很多忠正的谏臣;家庭教育中父母怎么的行为举止,孩子也会有怎样的行为举止。父母粗鲁爱发脾气,孩子也粗鲁爱发脾气;父母谦谦有礼,孩子也谦谦有礼。所以,作为领导者,作为父母,怎么敢不端正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呢? |
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 楚国攻打孟尝君的封地薛地。淳于髡出使楚国回来,路上经过薛地。孟尝君以礼相待,又把救薛之事托付给淳于髡。等到淳于髡回到齐国,齐闵王问他有何感想,他说:“薛地建立了先王宗庙却无法保住,现在遭受楚国攻击,所以说薛地不自量力,而楚国贪婪无厌。”齐闵王一听,妈呀,那还有先王宗庙呢,赶紧派兵驰援吧! 秦国攻取了魏国的宁邑,各诸侯国都去祝贺。赵国也去祝贺,秦国却不理人家。后来谅毅接受赵王之命去秦国做说客。秦王说:“赵豹、平原君这两个人屡次欺骗愚弄我,你们要杀了这两个人,我才接受你们的祝贺。”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国君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您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兄弟一样,大王以孝治国,吃穿用度都给兄弟们一样的。现在我回去禀告国君,敝国因为害怕不敢不执行,但恐怕会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于是,秦王说:“那就不杀他们了,不让他们参与政事好了。”谅毅同意了。于是,秦王开开心心地接受了赵国的祝贺礼物,并用优厚的礼节招待了谅毅。 淳于髡与谅毅为何能打动对方的心呢?因为他们是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的。不是一直强调自己想怎么样,而是给对方灌输一种观念,这是从你的利益出发考虑的事情,这是你需要做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事转变成对方的事,对方自然就会关注多一些,再加以引导,事情便容易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了。 |
@扬光RC 2022-05-19 14:49:20 奇文欣赏,期待更多精彩! ----------------------------- 嗯,坚持每天读书,写字! |
德几无小 赵宣孟(赵盾)去绛的路上,遇到一个枯树下饿得不能站立的人,于是给他一块干肉吃,可是他却不吃,问其缘由,答曰:“我家有老母,想留给她吃。”于是,赵宣孟又多给了这个人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然后离开了。 后来,晋灵公想要杀掉宣孟,于是设宴请他喝酒,宣孟有所察觉,喝酒喝到一半就离开了。晋灵公命令房子里的士兵马上追击,有一个士兵跑在最前面,然后追上宣孟说:“你快走,我愿意为您死战!”于是,宣孟得以逃脱。这个人就是当初快要饿死而被宣孟赐予干肉的那个人。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被岐山脚下的农民捕获并且分着吃掉了。追马的官吏想把这些农民绳之以法,秦穆公却大度地说不用了,还赐给他们酒用来配马肉喝。 后来,秦晋交战,秦穆公深陷重围,那些分吃马肉的农民突然手持武器冲了出来,打得晋军不知所措。原来,他们当时正在附近,听说秦穆公有难,赶紧来解围来了。最后,秦军获胜。 《尚书》上说:“德几无小”。恩德再小也无所谓小。关键时刻,那些被你施以小德的人可能会挽救你的性命。即使无缘再见,随手洒下的恩德的种子也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多一些善良与仁德,让这个世界多一些温暖与美好。 |
古人那些守信的事儿…… 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一起玩儿,他拿起一片梧桐树的叶子当做诸侯印信,说:“我以这个为证来封你。”唐叔虞很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去见周成王,说:“您已经给唐叔虞分封了是吗?”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说:“臣没有听说过天子可以开玩笑的。天子的每一句话,史官都会记录下来,乐工要朗读它,士人要赞美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叔虞封为了晋国的诸侯。 武王的军队到达了鲔水。殷派胶鬲来探查周师。武王接待了他。他问武王他们去哪里以及何时到达。武王说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胶鬲走后,武王带领军队继续前行,天降大雨,昼夜不停,武王让士兵们迅速前进,一刻不停。有人劝说武王:“士兵们都很疲惫了,让大家休息休息吧。”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的消息告诉他们君王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胶鬲必然会失信于君王,他就可能会丢掉性命。我这是为了救他的命呀!”最后,他们终于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并且大败殷军。 越是大人物,越注重守信,越应该注重守信。说出去的话,做出的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一方面是对别人负责,一方面也督促我们自己一言一行需谨慎,量力而行。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儿子也闹着要去。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她回来,曾子正在准备杀猪,他妻子说:“我骗孩子玩儿的。”曾子说:“不可以。现在儿子还什么都不懂,你怎么教导他,他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现在欺骗他,是在教他骗人,他就不会再相信你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曾子还是杀猪给儿子吃了。 这里讲的也是守信的问题。对于孩子,我们父母更应该作出表率,不轻易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但答应过他们的事情要努力地去兑现,不可以因为他们小就哄骗他们,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才会变成一个有诚信有担当的人。 |
齐桓公的结局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成就了春秋霸业。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管仲有什么教导的话,管仲说:“不要任用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易牙烹煮自己的儿子来满足齐桓公的口腹之欲,竖刀阉割自己来伺候齐桓公,常之巫专弄鬼神之事,卫公子启方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 在管仲死后三年,齐桓公又把这几个人召回朝廷。第二年,齐桓公生病,常之巫等人从宫里走出来说:“君王将在某天去世。”他们还堵住宫门,筑起高墙,不让人出入,假说这是齐桓公的命令。最后,齐桓公被饿死。卫公子启方带领着四十社的人家投降了卫国。 真所谓生前多风光,死时多凄凉。一般贤臣推荐的人大多是贤臣,让君主远离的自然是那些小人。可惜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话,被小人蒙蔽了双眼,导致最后的结局如此悲惨。亲贤臣容易,一直保持亲贤臣很难。人能从一而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是坚持梦想,还是奉守孝道,我们的那颗心能坚守不变,我们的行动可以一直向前,此生无悔矣。 |
谁人不挨说,挨了不白挨…… 韩国修建新城,限期十五天完成。段乔担任司空。有一个县竣工晚了两天。段乔便把这个县官抓了起来。县官的儿子求封人子高帮忙。封人子高便去谒见段乔,他登上城楼赞美道:“这个城建造得真美呀,这将是一大功绩,你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奖赏。像您这样,把城建得这么壮观,并且没有罪戮产生,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功绩呀!”当天,段乔就把这个县官释放了。这就是劝谏的精妙之处所在,封人子高未提自己的所求,段乔也不动声色地提高了自己的业绩。可谓双赢。 如果达不到双赢,被劝者最起码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劝说之事,睁亮自己的双眼,作出正确的判断。 东方墨家学者谢子将要去游说秦惠王。秦惠王向秦国墨家学派的唐姑果探听谢子的情况。唐姑果怕谢子受宠,就回复说:“谢子是东方能说会道的人,为人阴险狡诈,这次来将尽力游说,以获得太子的欢心。”秦王于是心怀愤恨地等着谢子的到来。谢子来后,秦王根本不听谢子的游说之言,谢子很不欢喜,就离开了。 凡听取别人的劝说,是为了从中获取好处,如果所说的意见好,即便是极力取悦太子又有什么坏处呢?不因为谢子的意见好以为他诚实,而仅因为谢子想取悦太子就认为他悖逆,梁惠王失去听取劝言的目的了。 楚国给了孟尝君一张贵重的象牙床,让登徒给送到齐国去,这是个困难重重的差事,登徒不想去,就求助孟尝君的随从公孙戍,说如果他能劝说孟尝君不要这个象牙床,自己就送他一把宝剑。公孙戍于是去找孟尝君说:“很多小国愿意把相印交给您,因为您能体恤难处,仁义廉洁,现在刚到楚国您就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那别的国家还能拿什么礼物送给您呢?”于是孟尝君就拒绝了这个象牙床。当然公孙戍也得到了宝剑。孟尝君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还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凡是能规劝我避免我犯错,使我得到好名声的人,即使收受别人的奇珍异宝也没关系,赶紧来向我进言吧!” 孟尝君的这种气度是难能可贵的。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不接受劝说,实质上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劝说背后的真正含义。记住这句话:你接受劝告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好处,让自己成长起来,这样,自然会对劝说形式少了一份不满与执念。 |
善待他人,谨慎办事 郑宋交战。宋将华生前一天犒劳士兵,没有将犒劳食物分给驭手羊斟。等到第二天开战时,羊斟说:“之前犒劳士兵是你说了算,现在驾车是我说了算!”于是,就将载着华生的兵车驶向敌军之中,最后华生被俘了。 楚国献给郑国一些鳖。公子宋和子家进宫朝觐,公子宋的手指突然动了起来。他对子家说:“以前也发生过这种情况,看来一会儿有好吃的了。”等他们走到宫中,发现厨师正在切鳖肉,于是相视而笑。郑灵公问其缘由,于是他们便把手指动的情况说了一遍。郑灵公很生气,分鳖肉的时候,故意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很生气,拿手指在鼎锅里蘸了一下,尝了尝汤,就气呼呼地走了。后来,郑灵公被公子宋和子家杀掉了。 作为头领,气量小了不行,分配不均也不合适,分不清轻重更不可取。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栽在哪个人的手上,还是办事谨慎、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为好。人有喜恶,恶者远离即可(不是恶贤臣忠臣),前提是不能太张扬,做得太过,否则,对方的记恨心会瞬间爆棚,完了,你被惦记上了! |
东汉班超的故事 大家熟知的西汉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东汉在西域建立功勋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班超。 班超当初替官府抄写文书来赚钱养家,曾放下笔叹息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志向了吗?!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到异域建立功勋,争取封侯呀!” 后来班超与从事郭恂被窦固委派出使西域。他们来到鄯善,鄯善王一开始对他们招待特别热情周到,后来却冷淡了起来,班超断定是匈奴使者也来访的缘故,当机立断,晚上和部下一起杀掉了上百名匈奴士兵和随从。第二天班超把事情告诉了从事郭恂,郭恂大惊,接着脸色有所变化。班超知道他的意思,举手说:“从事虽然没有一起前往,我哪里有心独自据有这个功劳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班超将匈奴首级拿给鄯善王看,鄯善举国震惊。经过班超的劝导,鄯善王送儿子到汉朝做人质。 后来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域,来到广窴。广窴王广德接待十分冷淡。他们国非常迷信巫师。巫师说:“神发怒了,说为什么要投降汉朝呢?汉朝的使者有一匹?马,快求取此马来祭祀我。”广德于是派人向班超要马。班超私下知道了这个消息,回答同意让马,但要巫师自己来取。过了一会儿,巫师来了,班超立刻斩下了他的首级交给广德。广德曾经听说班超在鄯善时消灭了匈奴的使者,十分恐慌,立即杀死了匈奴的使者而向班超投降。 后来月氏、龟兹、姑墨、温宿、焉耆投降,西域五十余国全都送来人质表示归顺。 班超任西域都护,在西域三十一年,八月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份病重去世,年七十一岁。 回顾班超的一生,志向不可谓不宏大,立志建功封侯;做事不可谓不果敢,杀匈奴使者、广窴巫师,当机立断;不争功,善于安抚他人,未参加举事的郭恂也记功一份;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在西域奋斗守护三十余年,这是我们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有几个不常见的字拼音也一并标出,以供读者享读。 ?:gua,一声,黑嘴黄马 耆:qi,二声,本指60岁,现在通指老人。 鄯:shan,四声,新疆吐鲁番地区。 窴:tian,二声。 |
你有诚,我有意,一起开辟新天地 姜尚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派小兵来请他,他说:“我钓的是鱼,你们这些虾米来凑什么热闹?!”周文王又派官员来请他,他说:“我钓的是大鱼,你们这些小鱼来做什么?!”于是,周文王亲自来请他,他这才侃侃而谈,和周文王一同回去,为周王朝出谋划策。 齐桓公召见一个叫稷的小官,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他。别人就说:“您是堂堂一国国君,去找小官找了三次,不用再去了。”齐桓公说“要成就霸业,就不能轻视有才华的人”。最后他去了五次,终于见到了稷。别的小国听说齐桓公这样礼贤下士,都纷纷依附齐国。 刘邦想拜韩信为大将军,在萧何的提醒下,戒斋沐浴,诚心地筑坛拜将,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汉朝基业。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最后一次去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也不惊动他,就耐心地等待着,诸葛亮出师,助蜀汉刘备三分天下。 所谓良臣择君,有志之士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对方怎么也得表示点诚意出来。所谓礼贤下士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看重他,他就死心塌地地帮你做事。 春秋时期的豫让一开始在中行氏、范氏手下当差,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转投到智氏门下,智氏对他非常好,很重用他。后来智氏为韩赵魏三家所灭,赵襄子甚至把智氏的头骨做成了漆器。豫让立志要为智氏报仇。他伪装成受刑的人,进入赵襄子的宫中假装整修厕所,后又漆身、吞炭、剃掉胡子眉毛,等待行刺。在赤桥被俘临死前,豫让仍然申请用剑虚刺下赵襄子的衣服以表明自己报仇的心志。虽然智氏没有建立王者霸业,但他用诚意换来的是豫让的忠心耿耿、以命相随。 没有人喜欢虚情假意。虚情假意只能蒙骗一时,岂能蒙骗一世?日久见人心。保持那份诚意,谦谦对待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 |
齐国与燕国之间的战争 齐国攻击宋国,燕国派张魁带领士兵去助战,结果齐王却杀了张魁。燕王很气愤,要带兵攻打齐国,为张魁报仇。凡繇劝他:“当初松下之难,我们先王被俘,您对这件事很痛苦,但是却侍奉齐国,这是由于力量不足,现在张魁被杀,你却要攻打齐国,你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呀!”其实,这个时候燕国的实力还是不足以抗衡齐国的,所以燕王接受了凡繇的建议,穿上丧服离开宫室去郊外居住,然后派使臣去齐国,说自己选人不慎,向齐国请罪。使臣到达齐国后,齐王正在大宴群臣,他命令燕国使者进来报告,使者说燕王十分恐惧并派他特来请罪。讲完后,齐王让他再重复一遍,然后向左右官员夸耀。之后齐王派了一个位低的使臣去让燕王回宫室居住。后来齐国在济水之西被打败。 《诗经》说:“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bo,二声,跌倒、毁灭)之,必高举之。”齐湣王因为骄傲自满致使国家衰败下来。另外,燕国也很有自知之明,在力量不足时放低姿态,不图一时意气发动战争,待到励精图治、准备充分后才联合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向齐国开战,从而一举夺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虽然后期齐国大将田单收复了失地,但是齐国国力明显弱了下来。 当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梦想时,还得韬光养晦,继续努力;当你取得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唯有谦虚谨慎,才能守住那份辉煌与荣耀。 |
公平新解 试着考察一下上古的记载,获得过天下的人很多,他们获得天下凭的是“公”字,丧失天下多半是由于偏私。 管仲病重。齐桓公询问他可以把国家委托给谁。管仲问:“您想任用谁为相?”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说:“不行。鲍叔牙和我交情很好,他为人正直廉洁,刚正不阿,见到不正直的人,就不去亲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却。”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隰朋行吗?”管仲说:“隰朋的为人是:他识记上世贤人,且能效仿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不如黄帝,又怜悯不如自己的人;对于国家大事,有些不属于他管的,他就不管,不独占一切;对于有些事情,不该他知晓的,他就不去了解;对于人臣,有不该看到的,他就装着看不到,能宽容待人。不得已,隰朋是可以为相的。”管仲可以说是看人很准了,什么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不营私舞弊,不因为自己和鲍叔牙交情好就推荐鲍叔牙,实在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后来齐桓公因为一己之私重用竖刁易牙等人,致使自己的尸体生蛆爬出屋子。这是偏私、不听劝告的后果。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没有县令,谁能够担任?”祁黄羊回复:“解狐能行。”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回复:“君王只问谁能够当县令,不是问谁是臣的仇敌。”平公说:“很好。”于是任用解狐做县令。国内人民都称赞这件事。过了没多久,平公又问:“国家缺乏个军尉,谁能够担任?”祁黄羊回复说:“祁午能行。”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复:“君王问的是谁能担任军尉,不是问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好。”因此又任用祁午为囯尉。国人对此又称赞不已。孔子听了这件事,说:“太好了,祁黄羊讲的这些话!推荐贤才,对外不避仇,对内不避亲,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做事公正,人民便会欢喜安定。古代因私任用亲近的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成才的愈加声名显耀,不成才的亦有灭族之灾。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应的才干,在其位就不会干出业绩,一旦被贤明的君主发现,还是要被撤;如果自己本身有才能,为何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舍远求近呢?事实胜于雄辩,把工作做好,用业绩说话,即使没有了别人的荫庇,自己也能独树一帜,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佳绩。 |
汉文帝与冯唐的对话 汉文帝问起冯唐的原籍。冯唐说:“我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居住在代国。”汉文帝说:“我在代国时,我的尚食监多次对我称赞当年赵国将军李齐的贤能,讲述他与秦国大战钜鹿城下的事情。现在我每次吃饭,心思没有不在钜鹿的时候,老人家你知道吗?”冯唐说:“李齐还不如廉颇、李牧为将带兵的本领大。”文帝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人做将军,我难道还担心匈奴人入侵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文帝大怒,起身回到宫中。过了许久,文帝召见冯唐说:“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难道没有适当的机会吗?”冯唐谢罪到:“我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忌讳。”文帝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没法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我听说上古明君派遣将军出征时,跪着推将军的车辆前行,国门外一切军功、封爵、奖赏的事情都由将军在外决定。李牧为赵国将军时,把从军中交易市场上手的的税收都自行用于犒劳将士;赏赐都由将士决定。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为云中太守时,把军中交易市场所得的税收全都用来犒劳士兵,还用自己的官俸钱,每五天宰杀一头牛,自己宴请宾客、军吏和幕僚属官。因此匈奴远避,不敢接近云中边塞。他们拼死战斗、斩敌首级,在向幕府报战果军功时,只要一个字有出入,那些舞文弄墨的官员,就引用军法来惩治他们,他们应得到的赏赐就被取消了。我认为陛下的赏赐太轻,惩罚却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数量差了六个,陛下就把他交给官吏治罪,削去他的官职。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啊!”文帝高兴地接受了冯唐的批评,当天就赦免了魏尚。 读了这段历史故事,我有几点感想:一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你整天夸赞李齐,我觉得其实比李齐厉害的人还有很多。其实做什么事没有永远的第一,因为受时间、地点影响,会有很多优秀的人脱颖而出。不能骄傲自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这就是给自己的最好的奖赏。二是说话要给人留面子,尤其是大领导。你看,上来就说人家即使有大将也不能任用,你小子是不是瞧不起领导?虽然后来进行了解释,那领导也大怒着走了并且气愤了好多天不是?同一种意见,委婉地说出来,效果会大不同。心直口快没有错,对方能不能接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三是宽容大度成大事。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是挺生气,但是没有给他治罪、给他穿小鞋,过了些天还能认真地听冯唐的意见,这点很难能可贵。别人说了你不爱听的话,仔细考虑下他背后的意思,对你好的劝告就虚心接受,受益的人是你。四是在领导面前兢兢业业工作是本分,不要因为功劳大就可以搞小动作,魏尚是虚报了几个首级数字不足以削去官职,但是虚报这种行为依然是不可取的。 人这一辈子,即使做不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留下仁德无怨的名声也是不错的。 |
汉哀帝的故事 当初汉高祖刘邦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无功而候者,天下共诛之。”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政,将吕氏封王封侯,外戚们都开始拉拢自己的势力,勾心斗角,为权力功名争斗不已。 到汉哀帝时期,傅太后也频频干政,她总想着给自己加尊号。作为权力的象征,傅太后的尊号先是由定陶太后变为恭皇太后,后又称帝太太后,后又称皇太太后。傅宗族的人骄横奢华,对傅喜的恭谦节俭十分痛恨。傅太后要求称尊号时,傅喜也认为不可以。傅太后亲自下诏给丞相、御史大夫说傅喜附会臣下、欺瞒主上,立即把他遣送回封国,还派孔乡侯傅晏去暗示丞相朱博,命他上奏书要求革去傅喜的侯爵爵位。哀帝要封傅太后的堂弟傅商为侯爵,郑崇劝谏说无缘无故封侯不可。傅太后大怒说:“哪有天子反受臣子控制的道理!”最后哀帝还是下诏把傅商封为了汝昌侯。傅太后派谒者用低价买进了八个官奴婢,毋将隆上奏“请改为平价购买”,然后被贬为都尉。傅太后的堂侄傅迁,特别阴险奸邪,汉哀帝很厌恶他,就下令免去他的官职,遣回原郡。傅太后知道后大怒,哀帝又恢复了傅喜侍中的官职,也没有把他遣回原郡。 汉哀帝即位之初,亲自提倡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处理,朝廷上下一致认为天下大治。可后来的表现却每况愈下,实在令人惋惜。 他宠爱驸马都尉董贤,下诏给董贤在北宫门外建立宏大的宅邸,里面有前后大殿,殿门宽阔,工程浩大,又赐给他武器库里宫中专用的兵器和皇宫的珍宝,甚至连皇家丧葬用的棺木、珍珠连缀制成的寿衣、玉璧制成的寿裤都预先赐给了董贤,无不齐备。他还下令在哀帝陵墓的义陵旁给董贤修建墓园,内修别室,还用结实的柏木,大头朝内排垒在棺外。郑崇因为董贤过度受宠劝谏哀帝,结果被捕死在狱中。为郑崇求情的司隶孙宝也被免去了官职,贬为平民。后来董贤还被封为了关内侯、任命为大司马。 汉哀帝在位七年,对比这些令人为之叹息的种种做法,却没有留下太多让人称道的治国功绩。 每一位皇帝的登基,都是权力的一次重新洗牌。作为普通老百姓,更愿意看到的是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少一些杀戮倾轧,多一些政和景明,国泰民安,和平繁荣。 |
@蓝蓝卷耳 2022-05-30 17:58:08 支持佳作 ----------------------------- 谢谢!写文章满月了!哈哈!下一目标是百天! |
《吕氏春秋》以及吕不韦 《吕氏春秋》在《史记》上称《吕览》,是一部由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召集门下宾客合百家九流集体编撰而成的杂家著作,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吕不韦是卫国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见了秦公子楚,认为他“奇货可居”,帮助他回到秦国继承了王位,吕不韦也因此被拜为国相。 但最后吕不韦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他被嬴政罢免相国之职,离开京城,回到封国河南洛阳。要是他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就好了,安安静静地在封地过好余生,有钱有闲挺好,可是,现实是,在他回到封国的一年多里,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纷纷前往邀请他,车马络绎不绝,在道上前后相望。嬴政担心吕不韦会生出什么变故,便写信给他:“您为秦国立下了什么功劳呢?秦国封您在河内,享用十万户封地的收入?您与秦国有什么亲近关系?而要称您为仲父?您还是携家属迁往蜀地居住吧!”吕不韦自知渐渐受到侵害逼迫,惧怕被杀害,后来他饮毒酒自杀身亡。 在史书上并没有太多吕不韦治国成绩的记载,反倒是他以及送给公子楚的赵姬、还有送给赵姬的嫪毐的故事倒被人所熟知。除了扶持公子楚上位以及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外,吕不韦的功绩确实没有使秦国日益强大起来的商鞅、李斯出名。可惜,商鞅、李斯亦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最后一个被五马分尸,一个被腰斩。 |
放权:李牧、宓子贱的故事 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良将,曾经驻守在代、雁门防范匈奴。根据当时需要,他可以自行任用军吏官员,而城市的税收也可以直接送到李牧的帐下,充当经费。李牧令人每天宰杀几头牛,供给将士们食用,并指挥部队练习射箭与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经常派出侦查人员打探敌情,同时申明纪律:“如果匈奴兵侵入边境进行掠夺,我军应立即收拾人马、牛羊、物资等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果有逞强捕捉俘虏的,一律处死!”如此,匈奴兵每次入侵,李牧的军队都严谨地点燃烽火台,并把人马、物资退入堡垒中,只守不战。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伤亡损失。匈奴人因此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为此责备李牧,但李牧依旧不改前弦,不作变动。赵王怒不可遏,派别人取代李牧统兵。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新任将领多次率军迎击犯境的匈奴,可不但屡次失败,损失巨大,而且使边境骚扰不解,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和放牧。赵王不得已又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以生病为由闭门不出,拒见来者。赵王非让他重新出马不可,无奈,李牧说:“如果一定要我,必须允许我仍按既宣方针办,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重返北部,继续实行以往的法纪。匈奴人几年来侵掠都一无所获,却终究以为李牧惧怕他们。士兵们每天得到赏赐却不被派去抗击匈奴,所以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和匈奴好好打一仗。于是李牧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得百斤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又组织放牧,使牧人遍布田野。匈奴小股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装失败逃走。匈奴的单于听后,就率领大军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左右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万多人马,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襜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单于率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到赵国边境。 放权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将才的思路不一样符合君主的思路,但是切实管用。所以,君主负责任用人才,而人才负责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事。 读到李牧的故事时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宓子贱。 宓子贱治去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使自己在亶父的主张不能实行,所以请求鲁君派两个官员跟着去。到了亶父之后,宓子贱招来当地官员,让跟来的两个官员书写文书。可是他们一提笔,宓子贱就不停地摇晃他们的胳膊。这两位官员写不好,宓子贱就大发雷霆。没办法,这两位官员很为难,就请辞回去了。他们把这事告诉鲁君。鲁君叹息道:“这是宓子贱在劝谏我呀。我扰乱宓子贱实行他的主张,就像晃动他的胳膊一样,这样的事肯定有几次了。要不是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了。”然后,鲁君派了几个宓子贱喜爱的官员去,并让人告诉他:“现在亶父不是属于我的了,是属于你的了。就按照你想要做的方法来治理吧。”于是,宓子贱在亶父开始实行自己的主张。三年后,巫马旗去亶父查看当地的治理情况。他看见晚上有人钓上鱼来又放生了,于是就问为什么,渔夫说“宓子贱不让钓小的鱼,所以放生了。”夜晚做的事情几乎是没人看见的,但是渔夫主动把小鱼放生,可见宓子贱确实把亶父治理得非常成功。 宓子贱的成功之道在于可以放心地用自己的办法治理亶父,而不受到上司的干扰,不会陷入两难的困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讲的亦是这个道理。领导放权给下属,下属充分发挥才能,而自己还能工作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
项羽的败落 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中,进言不被采用,因此投奔了刘邦;陈平也曾在项羽手下做事,帮助平定反楚的殷王司马卯后被授予都尉之职,后来刘邦占领了殷地,项羽因此怒不可遏,打算杀掉那些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害怕被杀,就投奔刘邦去了;忠心耿耿的范增和钟离昧在陈平计策的离间下,受到项羽猜忌,弃之不用。 刘邦为了离间项羽君臣之间的关系,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让他去到处活动,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于是陈平雇请间谍到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散言说:“各位将领诸如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卓越,但是终究不能分得一块土地封王,因此他们便想与汉军联合起来,借此消灭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真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楚军在荥阳围攻刘邦,形势紧急,刘邦想向项羽请求议和。范增则劝项羽抓紧时间攻打荥阳。刘邦为此忧心忡忡。这时项羽派使者来到刘邦这里,陈平置备了丰盛的酒宴,令人端去款待使者,一见到使者,又假装惊异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于是随即将酒菜端了出去,换上粗劣的饭菜。楚使回去后把这些情况报告给项羽,项羽果真对范增大加猜疑,范增想要抓紧时间攻下荥阳,项羽不信任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范增听到项羽对他有怀疑,便怒气冲冲地说:“天下大势已有定局,您自己看着办吧!请准许我辞职回家!”范增踏上了归途,还没到达彭城,就背上毒疮发作死去了。 楚将龙且战死,刘邦又争取到了彭越和英布,项羽四面受敌,最终自刎垓下。 赵国人荀况曾经在赵孝成王面前和临武君辩论兵法。他说:“齐国善技击术的军队无法抵抗魏国择勇士兵的军队;魏国择勇士兵的军队无法抵挡秦国精锐进取的军队;而秦国精锐进取的军队却不能抵挡齐桓公、晋文公约束有方的军队;齐桓公、晋文公约束有方的军队又不能抵挡商汤、周武王的仁义的军队,一旦遇上,势必如薄脆的东西去打石头,触之即碎。”秦国二世而亡,周朝存世八百年,何也?德之故也。项羽不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坑杀秦国降卒二十余万,火烧咸阳城、杀子婴,又派人杀掉义帝,将自己亲近的人分封到肥美的地方,将六国故王分封到偏远贫瘠的地方,这些做法都已经失去人心了。他为人又善猜忌,汉军一离间,出谋划策的范增以及冲锋陷阵的将领钟离昧都弃之不用,孤掌难鸣,自然无法支撑太久。有德之人尚且广搜人才为己所用,无仁且不能识人、用人之人又如何保有不朽功绩呢! |
知书、达礼 刘邦不拘小节,经常在洗脚时接见别人。 刘邦到了高阳的旅舍,派人召见六十多岁的郦食其。郦食其到后求进见。刘邦正叉开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如此便接见郦食其。郦食其见后只是拱手举行相见礼而不跪拜,说:“您是想要协助秦朝攻打诸侯国呢,还是想率领诸侯击败秦朝呢?”刘邦大骂:“没见识的儒生!天下的人共同受秦朝暴政苦累已经很久了,所以各国相继起兵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国呢?”郦食其说:“您若是聚集群众、会合正义之师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王朝,就不该如此傲慢无礼地接见年长的人。”刘邦于是停止洗脚,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在尊客席上就坐,向他道歉。郦食其便讲起六国合纵的史事。他后来留在了刘邦身边,常作为说客,出使各诸侯国。 随和劝服英布联合刘邦抗楚,之后英布被楚将龙且在九江打败,他想领兵逃奔汉国,因害怕楚军截杀,就和随和抄小路,一起逃归了汉国。当他抵达汉军驻地时,刘邦当时正坐在床边洗脚,即召见英布。英布为此大怒,后悔来到这里。后来出来后进入客舍,发现那里的陈设、饮食、从官都与汉王相同,这才又欢喜起来。 陆贾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向汉朝臣服,刘邦很高兴,封陆贾为太中大夫。陆贾常常在汉高帝刘邦面前说起《诗》《书》,刘邦骂他:“老子是在马上得到天下的,何必要《诗》《书》!”陆贾说:“在马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汤王、周、武朝以武力取得天下,却以礼乐治天下;文武并用,这才是使朝代长治久安的方法。当年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灭亡,如果让以前的秦国在统一天下后,推行仁义,效法古代圣贤,陛下今天怎能得到天下呢!”刘邦听了,面带愧色,说:“你就试着为我写一写秦国所以丧失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和古代那些国家过去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吧!”陆贾就略述了国家生存和灭亡的征兆,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给高帝看,高帝没有不赞美的。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无礼,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社会就容易混乱。古代讲礼,遵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义准则,这样的礼在现代社会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尊老爱幼、礼待他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崇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吕氏春秋》里《尊师》一节讲到: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贽为师,汤以小臣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武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这十个圣人、六个贤人没有不尊重老师的。现在的人,显贵没有达到帝的地位,智慧没有达到圣人水平,却要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帝、圣的境界呢?” 这又何尝讲的不是礼义的道理呢?尊敬师长也是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通达的老师实行教育,要使学生安心、快乐、美善、安乐、恭敬、威严。作为学生,要学习态度端正,对老师恭恭敬敬,和颜悦色,言辞谨慎,步伐快慢有节,这是尊重老师的行为。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多学些礼仪知识,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 |
汉文帝与陈平的对话 汉文帝在早朝时问右丞相周勃:“整个天下一年断狱有几次?”周勃谢罪说不知。皇上又问:“一年钱谷收入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内心感到惭愧惶恐,汗水流得沾湿背部。皇上转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都有主其事的人。”皇上说:“主其事的人是谁?”陈平回答说:“陛下想知道断狱的事,就问延尉;想知道钱谷的事,就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假如各有其主事的人,那么你所办的是什么事?”陈平谢罪说:“陛下不知道我才能低劣,让我做了宰相,真惭愧。宰相要做的事是:辅佐在上位的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使天下的万物顺应本性生长;对外要镇守安抚四方狄夷和诸侯;对内要使百姓归附,让卿大夫们都能安心地担当各自的职务。”文帝听了十分满意。右丞相周勃听了很惭愧,出宫门之后责备陈平:“你怎么一直没教我怎么回答呢?”陈平说:“你身居宰相,却不知道宰相的职责吗?并且陛下要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你可以勉强回答吗?”于是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很远。 陈平为何能毫无惧色,从容答之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一个人是分身无术的,做一个通才是很难的,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才能。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家庭中,很多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者总想教给别人执行别人的职责。修身先修己,不要急于去修别人,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看待事情的眼光会变得不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