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战国名将白起(连载)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战国名将白起(连载)

作者:山朦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一章:少年立志做将军
    初露锋芒立战功

    “起儿——回家吃饭了!”
    “哎——这就回去啦,母亲!”
    站在离家不远处的山坡上的一个少年,听见母亲慈爱地叫他回家吃饭,转过身来脆声答应着。
    这个少年大约十来岁的年纪,个头不算很高,稍显消瘦的身材却很结实。挺直的鼻梁,黑黑的眉毛下,一双不大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的头上用青色布巾把长发挽成发髻,显得利索而精干。此刻,他正手持一柄红色三角小旗站在山坡上,面对远处的山川、平原和树林挥动旗帜,仿佛在指挥脑海里的千军万马,与“敌军”展开战斗,嘴里还自言自语地像是在发布命令:“左队退......右队进......左右两军齐上!”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少年时期的白起(1)。
    白起出生于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宝鸡市郿县)一个官宦人家,祖上是王室成员的后嗣,所以,白起少年时期有一个比较富裕的生活环境,家人也希望白起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干一番事业,光宗耀祖。白起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领兵打仗,驰骋战场,杀敌立功。因此,白起从小时候起就喜欢阅读军事书籍,尤其是历代兵书和战争故事,更是爱不释手,读起来聚精会神,而且边看边思考。每次看完一个战役的描写,他便走出家门,俨然如一名大将军,站在山坡上,观察地形,学着兵书中的叙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兵布阵,和想象中的敌人展开作战,再由此举一反三,进行推演。少年白起的脑子里装满了古今历次著名的战例与战法,并熟记于心,只待长大后用于实战了。
    春秋时期(2)三百余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大分化时期,随着东周逐渐走向衰败,逐渐失去了统治力,全国各地竟先后涌现出一百四十余个大小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相互攻伐,连年混战。其间,曾出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家强大的诸侯势力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经过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武力兼并,到战国初期,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3)的格局,把兼并、扩张战争推向更高的阶段。
    白起少年时代,秦国正逢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嬴稷(4)执政。秦昭王一心要壮大秦国,东进中原,扩张国土,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并为此不懈奋斗了一生。可以说白起生逢其时,得以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维护既得利益,七国之间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各国都在不断加强军备,扩充兵员,男子应征入伍的年龄已经从西周太平盛世时期的二十岁降到了十五岁。按照秦国法律,白起十五岁时便应征入伍,做了一名秦军士兵参加作战。因为聪慧机灵,熟读兵书,懂得许多战术和策略,少年白起在战场上经常给带兵的长官出主意,设计谋,竟然屡屡奏效而立过战功,长官和士兵们都十分喜欢这个稚气未退的娃娃兵。因为白起是王室的后人,所以,他的表现就格外引起了时任秦国丞相且又是秦昭襄王舅父魏冉(5)的注意。
    魏冉祖籍楚国,也是秦国一代名将,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先后四任秦国丞相。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争强好勇的秦武王与人比赛臂力,力举千斤巨鼎不幸砸伤腿部,伤重不治而死,年仅二十三岁,未有留下子嗣。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积蓄力量,蠢蠢欲动,顿时风起云涌,形势险恶,内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一危急时刻,秦武王的异母兄弟赢稷的舅父魏冉依靠自己手中的实力,果断力拥时年十九岁的赢稷继位秦王,史称秦昭襄王。最初几年,魏冉协助姐姐、秦昭王的生母宣太后临朝执政,嬴稷二十二岁这年,宣太后把权力交到儿子手上,由魏冉辅佐嬴稷处理朝中事务,掌管军队。因此,魏冉在秦国朝堂上声望极高,具有特殊的地位,秦昭王对自己这位舅父魏冉十分敬重,言听计从。
    魏冉在与白起的交谈中,发现这个少年不但精通兵法和战略战术,而且胸有大志,睿智沉稳,老成持重,很有主见,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而对白起十分赏识,几次提拔白起,委以重任。白起果然不负魏冉厚望,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后来与魏冉相处极好,二人成为至交。经魏冉几次推荐,年轻的白起也渐渐引起秦昭襄王的关注。
    秦国地处关中地区,南倚巍峨的秦岭山脉,北靠起伏的北山山脉及黄土高原,西面则是高耸的陇山和茫茫原始森林,因而关中地区成为一片东西长约七百余里、南北宽不足二百里的狭长地带,秦国欲扩张国土,获得更多的资源,唯有向东方进军。
    然而先秦时期,东面有强大的晋国(6)盘踞在山西高原,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无法避开的障碍。自秦穆公(7)以来,秦国几次欲东进中原皆受挫败。秦穆公痛定思痛,明白秦国还不具备击败晋国从而东进中原的实力,于是决意先从加强秦国内部治理入手,掉头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广招谋士,求谏纳言,整饬内政,扩充军备,数次派大军进攻西部戎人(8)占据的地盘,逐渐荡平了戎人所建立的十余个小国,从而有了稳固的后方。
    秦穆公在位时,重视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使秦国成为中国西部霸主。由于西戎人融入秦国民族大家庭,秦人又世代繁衍生活于相对闭塞的中国西部偏远地区,因而性格粗犷豪放,强悍好勇,能征惯战,其余六国皆称秦军为“虎狼之师”,闻之色变。
    到了秦惠文王(9)时期,关于秦国是否东进、如何东进的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承相张仪(10)认为,秦国要有大作为,成为天下强国,必须经三晋(11)向东攻略,这是一条传统的进军路线,地势较为平坦,有多条道路通往中原(12)一带。特别是自周朝衰落,进入战国时期以来,兼并战争的规模逐步升级,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军备,扩充军队,秦国仅凭渭河平原(13)的人口和物资已经难以支撑与各国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因此,必须尽快向东推进,攻取三晋,进军中原,首要目标是攻破韩国,打开东进突破口。
    而秦国大将司马错(14)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六国防秦之心自古有之,三晋之中,韩国虽然最为弱小,但是,如马上攻打韩国,三晋及其他诸侯国必然联合抗击秦国,东进代价巨大且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不如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出奇制胜,向南穿越秦岭,攻取蜀国(今四川成都一带)。蜀国虽然偏远,却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由蜀地出发可乘战船走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进击楚国。
    经过张仪与司马错的激烈辩争,秦惠文王斟酌再三,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进军方案。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王命张仪、司马错率十万秦军南进四川,攻取蜀地。
    张仪、司马错率秦军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穿越人迹罕至的莽莽秦岭,行程两千余里,历经十个月的艰苦行军和作战,终于打败了蜀国军队,蜀王被杀,蜀国随之灭亡。秦惠文王施行亲善政策,善待蜀国王室成员,封蜀王子弟为蜀候,秦国版图向南扩张至蜀地,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历史证明,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南进建议非常睿智正确,此后,秦国参加战国之争,不但有了丰富的物资供应和兵源保证,而且增加了东进的进军路线,为秦国进一步扩张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此后十数年间,三朝元老司马错数次与白起率秦军攻打魏国,立下赫赫战功。虽然生卒不详,但是,司马错为秦国提出的南下攻蜀,沿长江东进的战略方针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司马错对秦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嬴稷在商鞅(15)以谋反罪被杀灭族以后,仍然十分重视商鞅生前提出的一系列治理措施,继续以变法为国策,施行军功爵制,论功行赏。军人按照斩杀的敌军人头数奖励提拔,极大提高了秦军将士勇猛杀敌的积极性。同时规定,有战功的平民人才也可担任军政要职。
    这年,经秦国丞相魏冉的积极举荐,秦昭襄王任命年轻的白起为左庶长(16),从此,白起拉开了他辉煌人生的帷幕。
    注解:
    (1)白起(?-公元前257年),又名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位列廉颇、李牧、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2)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化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战国时期。
    (3)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4)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五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5)魏冉(?~前264 ),战国时秦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秦国名将,秦昭襄王的舅父,战功卓著,曾四任秦国宰相。
    (6)晋国(约公元前1033年——前403年),版图最大的时候,控制了今日的山西全省和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
    (7)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8)戎人是对春秋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也称西戎。也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9)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栎阳(今陕西阎良)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首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10)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
    (11)三晋,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晋国正式灭亡,后来三家称韩国、赵国、魏国,位列战国七雄。其地约当今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中南部。
    (12)中原,指陕西东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13)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00余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物产丰富,粮草肥茂。
    (14)司马错,惜生卒年不详,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将领。
    (15)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16)左庶长,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带兵将军。
    第二章:察敌情声东击西
    伊阙之战灭联军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称王之后,继承历代先王的遗志,始终没有忘记东出关中,攻取三晋,进军中原的宏伟战略构想。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以来,原本强大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强大的诸侯分成赵魏韩三国,晋国随之灭亡,中国由此进入战国七雄纷争的历史新阶段。
    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执政时,秦国已经有了蜀地的粮食物资和兵源补给,国力大增。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王召集众大臣商议,欲起兵进攻三晋。众臣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秦国现已足够强大,可以大举进军三晋。有人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还须韬光养晦,进一步增强实力,耐心等待时机。
    丞相魏冉向秦昭王提议道:“自秦惠文王以来,我军多次征讨魏韩两国,皆获大胜,秦国威名远扬。但三晋实力并未遭到根本性削弱,尤其是赵国,历来骁勇强悍,足以与我国单独一战。我军多年来未曾参与大战,为稳妥起见,此次可派小规模军队,对韩国发起试探性进攻,以观察其军备与实力。”
    “嗯,丞相说得有理。”秦昭王听了魏冉的分析,点头赞许。“丞相以为这次派谁出兵韩国合适?”秦昭王问道。
    魏冉答道:“臣以为左庶长白起年轻有为,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可派白起率兵进攻韩国。”
    魏冉向秦昭王推荐白起带兵攻打韩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进一步考察左庶长白起的军事才能,增加其历练,以便不久的将来担当重任。秦昭王当即同意了魏冉的提议,命白起率一万秦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洛阳伊川县西),命秦国另一将领向寿夺取韩国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以检验秦军战斗力。
    白起首次领兵作战,即展现出他善用谋略、以计取胜的军事才华。白起率秦军采取隐蔽接敌,夜间突袭的战术,以极少的代价一举攻下新城,斩杀韩军数千人。秦将向寿也获大胜,带领秦军一举攻占韩国武始。白起初露锋芒,得胜而还,令秦昭襄王十分欣慰,秦国再一次奏响东进的序曲。
    韩国损兵折将,接连失去两座城邑,自知靠本国的力量远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急忙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韩、魏两国本就是同盟关系,早知秦国欲东进扩张,必取三晋,而由于地理关系,韩魏两国占据着秦国向东扩张的最便捷的途径,自然首当其冲,因此视秦国为共同的大敌。魏王接到韩国告急,立刻采取行动,命大将公孙喜率领十万魏军前往韩国助战。韩国得到魏国的援兵,信心大增,两国举倾国之兵欲对秦军发起反攻,连羸弱的东周也派出数百士兵加入魏、韩联军,企图以优势兵力一举击败秦军,扼杀秦国冲出关中,进军中原的百年梦想。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秦昭王得知韩魏两国组成联军欲反击秦军的消息,问计于魏冉:“此次韩魏两国调集二十四万大军联合迎击我军,丞相有何应对之策?”
    魏冉早有打算,答道:“我军攻入韩国,士气正盛,可乘势狠狠打击韩魏两国的锐气,使其震慑于我秦国的战力,今后不敢轻举妄动。为臣提议任白起为主将,率秦军迎战韩魏联军。以白起的智谋,定可大获全胜!”
    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提议,升任白起为左更(17),出任秦军主将,率十万秦军再次进攻韩国。同年,白起兵出函谷关,向东进至韩国境内。思虑缜密的白起此时已经有了作战方案,他知道,洛阳之南有一处险关名曰伊阙(18),是韩魏联军进攻秦国的必经之地,而过了伊阙便是平原之地,有利于大军展开作战,这将对兵力处于劣势的秦军极为不利。因此,为阻止韩魏联军通过伊阙,白起首先率秦军攻下函谷关东南方向四百里的高都,阻住了联军前进的其余通道,迫使联军走狭窄崎岖的山路向伊阙进发。而白起的秦军主力却在伊阙山区南面出口构筑工事,以逸待劳,等待联军。
    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大将暴鸢(yuān )率领的二十四万联军来到伊阙,看到此处地形险要,不敢贸然继续前进,遂下令于伊阙山区驻扎观察敌情,两军形成对峙之势。
    伊阙位于洛阳以南仅数里之遥,两岸东有香山、西有龙门山对立,伊水自南向北自两山之间穿过,形成一条狭长的谷地,远远望去就像天然的巨大门阙一般,因此自春秋以来此地即称为伊阙,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韩魏联军的兵力比白起率领的秦军多出一倍还多,但是却畏惧秦军的凶猛,不敢主动穿越谷地向秦军发起攻击,而是在伊阙北端一带构筑营垒,采取守势。还未开战,韩魏联军将领就打起了对方的主意。
    韩国军队兵多但战斗力较弱,韩军主将暴鸢希望擅长阵法的魏国军队打先锋,韩军随其后。而魏军主将公孙喜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韩军战斗力虽不强,但是士兵皆配备强弩,身披坚甲,手持盾牌,头戴铜盔,装备精良,应该由韩军为前锋打头阵。更重要的是,魏军是前来支援韩军的,韩军作为交战主力,岂有不当先锋率先出击的道理?
    孙武子在他的《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战之前,白起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摸清敌情,掌握敌军的兵力部署情况。这天,白起带上手下将领,骑着战马悄悄抵近韩魏联军的营地观察敌情。白起立于山坡上,用他那一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仔细察看韩魏两军的军事部署状态。
    白起敏锐地发现,韩魏联军的防线并没有紧密衔接,韩军位置靠前,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靠后,处于韩军侧后方,两军结合部比较松散,中间有一条隐蔽的山谷相隔,这应该是个很大的疏漏。
    看到韩魏两军如此部署,白起不禁陷入沉思,他感到这里面必有什么原因,是对手疏忽还是设有陷阱?必须侦察清楚。这时,深入伊阙打探军情的情报官骑马奔来,向白起禀报了一个重要信息:根据抓到的联军俘虏交代,韩魏两军主帅并不团结,貌合神离,各有打算,都想保存实力,谁也不愿意率先出击与秦军交战。
    了解到这个情况,再结合联军的部署态势,白起的作战思路很快清晰起来。他决定充分利用韩魏联军之间的矛盾,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策略,扬长避短,以有限的兵力,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各个击破韩魏军队。而战役的第一步是首先消灭兵力相对较少的魏国援军。
    思路明确之后,白起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命副将带一万人马在联军正面大造声势,佯攻韩军阵地,务必让联军误以为秦军主力即将向韩军阵地大举进攻,白起则亲率秦军精锐骑兵主力自韩魏两军结合部穿插迂回至魏军后方,向魏军营地发起突然攻击。
    韩军主将暴鸢见对面的秦军旌旗摇动,战鼓轰鸣,杀声震天,尘土飞扬,不知秦军究竟有多少人马,他判断必是秦军主力即将向自己的阵地发起进攻,于是急命全军进入戒备状态,张弓搭箭,严阵以待。
    魏军将领公孙喜站在营寨哨楼上观望敌情,他看到韩军阵地前沿尘土蔽日,鼓声震天,看样是秦军要向韩军阵地发动攻势,心中暗想,韩军兵多将广,不会很快丢失阵地而溃败,不如先让秦韩两军相互厮杀一番,待秦军兵力折损,锐气受挫后,再出兵突袭秦军侧翼不迟,于是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然而,公孙喜万没料到,白起正是事先掌握了韩魏两军主帅的心理,趁魏军观望等待,戒备松懈之际,使用疑兵之计,造成秦军主力大举进攻韩军阵地的假象,然后率秦军主力悄悄绕过韩军防线,直抵魏军阵地后方,趁魏军毫无防备之际,发起突然猛攻。
    此时,魏军主将公孙喜正在大营中独自饮酒,等待韩军前线的战况,突然听见有人大喊:“不好了,秦军杀过来了!”紧接着,帐外杀声四起,人喊马嘶,魏军惊惶无措,尚不知敌人在哪个方向发起进攻,顿时大乱。
    公孙喜不知发生了何事,刚欲起身察看,卫兵冲进营帐禀报说:“将军,不好了,秦军自后方偷袭我军营地!”
    营地后方正是魏军防守最为薄弱之处,公孙喜没有料到秦军会突然出现在自己背后,所以只部署了少数岗哨警戒。公孙喜听了大惊失色,急忙命魏军调转方向摆开阵型仓促应战。但伊阙一带地势狭窄,不宜排阵,慌乱匆忙之中,魏军阵型还未来得及有序展开,秦军先头骑兵部队已如疾风一般迅速冲杀过来,魏军霎时被凶猛的秦军骑兵穿插分割成数段,只好各自为战,拼死抵抗。公孙喜见事不妙,急忙派人向韩军求援。可是韩军主将暴鸢见秦军在自己阵地前面人喊马嘶,播土扬尘,声势浩大,以为秦军主力即将发起猛攻,心想:我若分兵增援魏军,自己的军事部署就被打乱,这时候防线遭到秦军趁势进攻,就有全线崩溃的危险。因此告诉魏军传令兵:“韩军正在抵御秦军进攻,无法分兵支援。”拒绝了公孙喜调兵增援魏军的请求。
    公孙喜见没有得到韩军的响应,知道大势不妙,只好一咬牙,跃马挺枪,率自己的卫队迎上前去,与秦军混战在一起。最后,公孙喜多处负伤,无力再战,被秦军生擒。
    韩军主将暴鸢得知魏军大营被秦军击破,方才明白自己中了白起的声东击西之计。魏军阵地丢失,韩军侧翼几乎没有设防,此刻完全暴露给了秦军,不由得军心动摇。韩军士兵被秦军的气势所震慑,恐惧气氛迅速在军中蔓延,部队顿时大乱,失去控制,开始溃散。白起发现韩军阵地上人喊马嘶,旌旗混乱,立刻判断出韩军内部出现了军心动摇,士兵哗变的情况,迅速决定放弃部队休整,抓住战机,一鼓作气,趁势发起第二步战役,命全军从韩军正面和侧面发起攻击。韩军看到侧翼魏军阵地被秦军攻占,已经毫无斗志,一击即溃,四散奔逃,白起率秦军乘胜追击,杀得韩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些韩军士兵慌不择路,跳入湍急的伊水溺水而亡。最终韩军遭全歼,仅主将暴鸢在混乱中带着几个亲兵夺路而逃。
    战后,白起命下属将公孙喜带入大营,白起念其作战英勇,懂晓阵法,是个将才,于是,劝公孙喜投降秦军。
    公孙喜仰天长叹道:“魏国厚待于我,我却丧师辱国,遭此惨败,即便魏王不赐我死罪,我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上?”
    白起劝道:“如今秦国日益强大,傲视群雄,秦昭王雄心勃勃,定能攻取中原,称霸天下。秦王爱惜将才,公孙将军何不降于秦国,在秦王麾下以展示将军才干,共同谋取天下?”
    公孙喜听了哈哈一笑,看了白起一眼,不屑地说道:“我魏国有雄兵百万,即便今天战败,依然还有强大实力迟早消灭秦国。你蛮夷之国哪里是魏国对手?一个无名鼠辈也敢劝我公孙喜投降,岂不是天大笑话!”
    白起见公孙喜不仅拒不投降,还羞辱自己,勃然变色,下令将公孙喜推出去斩首。
    伊阙之战,以秦国大胜而结束。此战,秦军斩首二十四万,成为战国史上一次斩杀敌军最多的战役。秦军占领韩国军事重地伊阙及五座城邑,韩、魏两国门户被打开。而韩魏两国经此一战,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再难以作出有力的抵抗。
    伊阙之战的胜利,揭开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序幕,年轻的白起由此一战成名,秦昭襄王接到战报后大悦,遂下诏提升白起为国尉(19)。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再率兵渡过黄河,攻取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今山西翼城县南)的大片土地,魏国无力抵抗,只好屈辱忍让。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起,先后三年时间,白起奉秦昭襄王之命,率秦军向东攻略河南、山西。秦军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先后占领韩国的宛、叶、邓等地,夺取了魏国的轵、河雍、蒲阪、河内郡(20)等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完全扫平了秦国东进之路,韩魏两国被迫屈服,割地六百里献给秦国。秦昭襄王大喜过望,再擢升白起为秦国大良造(21),经过一系列的胜利进军,秦国及战将白起名声远扬,威震六国。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17)左更,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高于左庶长两级,带兵主将。
    (18)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
    (19)国尉,战国时期秦国的武官名,主管军政。秦国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级,国尉可以掌管卫兵一千人。
    (20)韩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魏国的轵(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21)大良造,是战国时期秦国最高官职 ,掌握军政大权。秦国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级,仅次于侯爵。
    第三章:楚国欲合纵攻秦 秦武力逼楚和亲

    伊阙之战以后,韩魏两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秦国东进中原已无障碍。但秦昭襄王丝毫没有松懈和满足,他的战略目光越过蜿蜒巍峨的秦岭山脉,转向南方千里之外的楚国,打算向南展开攻势,继续打击削弱楚国,攻取富饶的汉中平原,进一步扩张疆土。
    恰逢此时,楚国国力有所恢复,这让楚顷襄王(22)每每想起父亲楚怀王当年所受秦国的屈辱,便怒恨难消。
    那是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为化解诸国合纵抗秦策略,秦惠文王派丞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抵达楚国后,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不对抗秦国,解除与齐国的盟约,秦国即刻把原属于楚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23)割还给楚国。商於之地是楚文化的发源之地,楚怀王自然十分渴望收回这片土地,于是答应了张仪的条件,与盟友齐国断交,撕毁盟约,不仅导致当时实力最强的反秦联盟土崩瓦解,还得罪了齐国,后来反遭齐国大举进攻,丢城失地。
    然而,楚国事后却并没有得到秦国的一寸土地,楚怀王发现受了秦国欺骗以后,火冒三丈,决心发兵报复秦国。他不顾众大臣的劝告,执意派楚军征讨秦国。先于丹阳与秦军展开大战,但是遭到惨败,损失兵力近十万,包括主将在内的七十余名将领被俘,富庶的六百里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被秦国设为一郡。遭此奇耻大辱,楚怀王震怒,决意孤注一掷,调集国内全部兵马五十余万,再向秦军发起反攻。
    俗话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秦国没有预料到楚国遭丹阳大败之后,竟然尽起举国之兵与秦国拼命,秦军准备不足,无法抵挡楚军排山倒海般地猛攻,连连败退。楚军乘胜追击,竟一举攻破秦国要塞武关,迅猛推进至距离咸阳仅不足百里的军事重镇蓝田(24)。蓝田如果被楚军攻占,秦国将再也无险可守,可以说此刻秦国亡国在即!
    秦惠文王闻讯大惊,急召大臣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一方面派守备咸阳的所有秦军包括秦王护卫军在内全部赶往蓝田增援,秦惠王也带领自己所有的公子及朝廷全体文臣武官赶赴蓝田督战,以宣示自己与蓝田要塞及守卫蓝田的秦军将士共存亡的坚定意志。守卫蓝田的秦军将士见秦王率百官亲临前线,登上城头督战,备受鼓舞,士气大振,决心死守蓝田,不让楚军前进一步。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密派使者飞骑赶往韩魏两国,说明当前形势和秦国战败的利害,劝说韩魏两国趁楚国国内空虚,自楚国后方发动攻势,夺取楚国的城池土地,截断楚军退路,如此,对秦、韩、魏三国皆有益处。秦国的杰出外交策略最终起了决定性作用,韩魏两国原本就不愿得罪近邻秦国,又有楚国大片富饶的土地作为诱惑,于是,答应起兵自楚军背后发起进攻,趁机攻占楚国的城邑土地。
    楚怀王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楚军一时无法攻克蓝田,而韩魏两国军队已经长驱直入楚国腹地攻城略地,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直逼邓城(今河南南阳),万一被截住退路,秦军再趁机掩杀,几十万楚军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犹豫再三,楚怀王最后极为遗憾地下令自蓝田撤兵,后退数百里以求自保,从而丧失了百年不遇的彻底击败秦国报仇雪耻的良机。
    秦国恢复元气之后,再举兵进逼楚国,楚国经蓝田之战,又损失兵力十余万,锐气已失,再无力组织强有力的反击,无奈,只好割地求和。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性情耿直的楚王不顾大臣极力劝阻,被狡猾的秦昭襄王以和谈为由骗至武关会面,秦王逼迫楚怀王割地求和保命,遭到楚王严词拒绝。秦昭襄王恼羞成怒,竟将楚怀王软禁于秦国三年。楚怀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96年),楚王病死于异国他乡,其子熊横继位,史称楚顷襄王。楚国从此实力锐减,逐步走向衰败。
    楚顷襄王熊横继位称王之后,几次欲向秦国报仇雪耻,只是国力太弱,无法如愿。楚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楚王报仇心切,密派使臣前往齐、赵、魏、韩等各诸侯国,计划联合伐秦。秦昭襄王听到这一消息后大怒道:“这竖子熊横确实狂妄,不自量力欲讨伐秦国?正合寡人之意!”于是决定派白起率秦国大军向南进攻楚国。
    丞相魏冉见秦昭王暴躁,急忙劝说道:“大王息怒。楚王熊横虽然可恨,但是我国现在应该稳住南方,以主要精力向东进军打击赵国。大王不如先修书一封送给楚王,予以严词警告,以探虚实,视情况再做伐楚决定。”
    秦昭襄王冷静下来,觉得魏冉这个主意可行,于是,提笔给楚顷襄王写了 函。信中说道:“楚王一向安好?想我秦国自先人秦穆公以来,即有进军汉中,攻取楚地,统一天下之雄心,虽遇百挫而不挠,愈战愈勇。今日秦国南取蜀地,东进中原,连败韩魏诸国,攻城百余座,斩杀数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当,国力日盛,傲世群雄。寡人近闻,楚王常记昔日楚国丹阳、蓝田战败之耻,欲联合诸侯,与秦国一战,一雪前耻。寡人也正有此意会会楚王,不劳楚王长途奔波,寡人欲联合各路诸侯,尽起秦国百万雄师,造访楚地,与楚王相会于郢都(楚国都城)城下,一决生死,不知楚王意下如何?寡人正厉兵秣马,整装待发,静候楚王答复!”
    楚顷襄王看了秦昭襄王的这封挑战书,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自忖不是秦国对手,急忙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讨论再三,各位大臣和将领皆认为秦军实力强大且乘伊阙之胜而来,斗志正盛,楚国如贸然迎战难以取胜,当下不如同秦国讲和,罢战息兵方为上策。楚顷襄王听了众大臣的意见,也感觉与秦国挑起战端绝无胜算,不如暂时让步,再从长计议。于是,楚王忙给秦昭襄王回信,称楚国为了和平安宁,绝无与秦军交战洗雪前耻之意,今后愿服从于秦。为表明诚意,楚国愿与秦国结秦晋之好,娶秦女为妇,以求两国和解。
    秦昭襄王也欲东进中原,不想两线作战,见楚顷襄王信中言语恳切,低声下气,知道楚王缺乏与秦国一战的勇气,遂答应了楚顷襄王的请求,派使者携带礼物出使楚国表示善意,两国遂罢战和亲,换来了十余年的和平相处。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22)楚顷襄王,名字熊横(公元前?——公元前263年),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继位时楚国已经衰弱。
    (23)商於之地是张仪为欺骗楚怀王编造出来的名称,商和於是两片土地,在现在陕西省商洛市一带,这片土地本是楚国的,后来被秦国占有。由于商於之地十分险要,所以楚国多次想夺回来都没有成功。正是因为楚国太想夺回这片地,所以张仪才利用“商於之地”大做文章。
    (24)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一带;蓝田县,现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召陵,现河南省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第四章:渑池会盟 秦赵罢战

    震慑住南方的楚国,秦昭襄王转而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东方,在削弱了韩魏两国之后,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王命大良造白起等将领三次发动征伐赵国的战争。自古道:燕赵多豪杰,英雄辈出,强悍善战,哪肯屈服秦国?于是,赵军展开顽强抵抗。但是白起率领的秦军训练有素,战斗意志极强,赵军只好且战且退。经过数次激战,白起最终攻占了赵国石城、代郡、光狼城(25)等数座城池,斩首五万,得胜而归。
    东线战事尚未结束,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王再命大将白起自秦楚陆路交界的武关(26)起兵,进军楚国,楚军不敌秦军的凌厉攻势,大败而退,最终忍痛割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和汉水以北的大片土地给秦国,愿休战讲和。自这年起,秦楚两国维持了十余年的和亲之约终告结束。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国与赵国依然处于战争状态。这一期间,秦昭襄王多次发兵攻打赵国,赵国虽处于劣势,几次战败,但武有大将廉颇(27)统领军事,文有上大夫蔺相如(28)出谋划策,因而实力上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一直没有向秦国屈服。
    在秦国丞相魏冉提出的“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建议下,秦昭襄王决定暂且与赵国罢战媾和,继续向南攻略实力较弱的楚国。为避免南下攻楚时受到来自北方赵国背后的进攻,精明的秦昭襄王邀约赵惠文王在渑池(29)举行会晤,谈判和约事宜。
    在这次会晤中,秦赵两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昭襄王原以为可以凭借秦国的强大实力迫使赵国割地求和,但是却遭到了以上大夫蔺相如为首的赵国大臣将领的坚决抵制。这天,赵惠文王设宴款待秦昭襄王,有意缓和谈判的紧张气氛。秦昭王想到自己提出的和谈条件遭到赵国拒绝,心中十分恼火却又不便发作,欲借机羞辱赵惠文王,发泄心中的恶气。
    于是,秦昭襄王于席间趁着酒兴,笑着对赵惠文王说:“寡人听说赵国有一乐器,叫瑟(30),其声音甚是悦耳动听。又闻赵王善鼓瑟,寡人想请赵王在这里弹奏一曲,让我的史官记载下,赵王在渑池之会中为秦楚两国缔结和约而弹瑟的盛况,赵王意下如何?”
    赵惠文王听了秦昭襄王这一番话,知道是秦王有意贬低羞辱自己,但是,为了与秦国签订和约,避免战争,不便当众拒绝秦王提出的“请求”,于是欣然答应道:“既然秦王欲听鼓瑟,寡人便献丑为秦王弹奏一曲。”
    赵惠文王命人取来瑟琴,当场为秦王弹奏了一曲赵国民乐。秦昭襄王听完赵王弹瑟,得意地哈哈大笑,连连击掌说道:“好好,赵王琴艺精湛,妙哉,妙哉!”遂命自己身边的史官一一记下,载入秦国史书。
    秦王正洋洋得意间,站在赵王旁边的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立刻上前对秦昭襄王躬身行了一礼,说道:“下臣蔺相如听闻秦国有一器皿叫缶(31),秦人饮酒时常拿它来敲击助兴,下臣代赵王恭请秦王当众击缶为今日和谈酒宴助兴!”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竟敢让自己当众为赵王击缶取乐,不禁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拔剑杀了蔺相如。但当着众人又不便发作,刚要开口拒绝,却见蔺相如从旁边拿起一件盛酒的瓦缶,快步走到秦昭襄王跟前,双手捧着瓦缶单腿跪地对秦王说道:“赵国上大夫蔺相如请大王击缶!”
    秦昭襄王压着心中怒火,两眼杀气毕现,盯着蔺相如冷笑着问道:“寡人今日不想击缶,又当如何?”
    蔺相如听了秦王这话,脸色肃穆,慢慢站立起来,往后退了几步,双手高举瓦缶,对秦王说道:“赵秦两国应平等相待,相互敬重,既然大王能请我赵王鼓瑟,那么我也代表赵王请秦王为赵王击缶。如若大王不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我便当场一头撞在你的酒案上,用我的一腔热血染红你的王袍,让两国史官共同记下这一幕!”
    蔺相如说罢,两眼圆睁,一腿后撤,一腿弓步,做出欲猛地跃上前去,以头撞击秦王酒案的架势。秦昭王身后的两名护卫见此情形,拔出佩刀,欲上前向蔺相如下手。蔺相如见了,怒喝一声:“谁敢!”目眦尽裂,两眼喷出怒火,两名秦国卫士竟不敢向前。
    秦昭襄王一看,心中暗暗吃惊,他没有想到赵国竟有这样的忠贞刚烈、视死如归之臣。看到蔺相如的架势,如不击缶不但下不了台,恐怕真要让蔺相如血溅当场,传扬出去,岂不被各国耻笑?于是,只好说:“好吧,两国举办和谈酒宴,应当高兴才是,上大夫何须如此?寡人击缶就是。”
    蔺相如听了,便收回架势,走上前去,双手托起瓦缶再次跪于秦昭襄王酒案前说道:
    “恭请大王击缶!”
    秦昭王迟疑一下,便极不情愿地拿起酒案上的一支铜筷,随意朝瓦缶“当”地敲了一下,便把筷子扔在酒案上。
    蔺相如恭敬地说了:“谢秦王。”便站了起来,环顾四周高声说道:“赵国史官记下:今日渑池会晤,赵惠文王为秦昭襄王鼓瑟,秦昭襄王为赵惠文王击缶,双方互致敬意,以示庆贺!”
    这时候,秦昭王身边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既然两国相互庆贺,那就请赵国献出十五座城池向秦王表示诚意!”
    蔺相如听了,立刻反击道:“那么也请秦国献出都城咸阳给赵王以示祝福!”
    秦昭襄王听了蔺相如这番话,心中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赵国大将廉颇此时正率领赵国大军驻扎在秦赵边境上虎视眈眈,因而有所忌惮。于是,只好宣称道:“秦国与赵国互为邻居,绝无意与赵国为敌,寡人愿从此与贵国结束战争状态,息兵言和,今后和平相处!”
    赵惠文王虽然明白与虎狼之邦的秦国言和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但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也不愿与秦国保持敌对关系,于是,两国于渑池之东的渑河之畔建造起会盟台,赵惠文王与秦昭襄王于会盟台上隆重地签署和约,承诺互不侵犯,友好相处。两国君王在会盟台上,以手掬土掩埋起盟书和一柄利剑,以示秦赵两国永不动干戈,立此为证。
    这样,秦国就巧妙地解除了攻楚的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南下攻楚了。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25)石城,现在河南林县西南;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位于山西高平市西南康营村。
    (26)武关,秦楚国界出入口,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27)廉颇(惜生卒年不详),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28)蔺相如(惜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著名的故事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廉颇)负荆请罪。
    (29)渑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隶属三门峡市。
    (30)瑟,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
    (31)缶(fǒu),亦作缻,盛酒的瓦罐,秦人饮酒至高兴时,常敲击缶以助酒兴。
    第五章:秦精锐长驱直入 楚重兵保卫鄢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与赵王的渑池会晤刚结束不久,秦昭王便按捺不住攻取楚国富饶的汉江平原的勃勃野心,终于彻底撕毁与楚国维持十年之久的和亲之约,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战略目标直指楚国国都郢城(32)。
    秦昭襄王非常重视此次秦军伐楚之战,临行之前,秦昭襄王特意召见白起,询问白起的军事准备情况。秦昭王问道:“将军此行准备带多少兵马?”
    白起恭敬地向秦王施礼,淡然答道:“禀大王,七万足矣。”
    “仅带七万人马伐楚?”秦昭襄王听了,吃惊地瞪大眼睛,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禀大王,不错,正是七万。”白起答道。
    秦昭王说道:“将军可知道,楚国地广人多,素有‘带甲百万’之说?依寡人看,
    要攻略楚地,将军至少要带三十万兵马。”
    白起说道:“禀大王,下臣也听闻楚国有‘带甲百万’之说,但楚军虽然数量庞大,却历来重视骑兵,善于快速进攻却不擅防守。若派几十万大军长途跋涉,不但粮草补给难以保障,也无法达到快速进击的效果。再者,我秦国几次大败楚国,楚国上下皆畏惧秦军神勇,战斗意志不强。我带精兵七万轻装前进,先走水路,对楚国腹地发起突然袭击。楚国疏于防范,必能胜之,请大王放心。”
    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分析,虽然有些担心,但心中还是暗暗叹服自己这位爱将的见解和胆识,于是调拨七万精兵交予白起,命白起筹备妥善,择日启程。
    这是一次上千里的长途进军,出征前,白起命各位将领对出征目的地和行程严格保密,不得泄露。而自己在大营里面对军事地图,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他详细研判了秦楚两军的兵力装备和后勤补给情况,通过对收集到的情报加以分析,白起发现,楚国城池长年失修,战备废弛,军心涣散。楚军将士安于享乐,只愿在家乡驻扎,不愿出征作战,遂决定采取快速推进,长驱直入的战略。
    白起精心选取了进军路线,他先命蜀郡太守率五万蜀地守军,沿长江东进,配合自己袭扰楚国西部,攻城略地,以吸引楚军注意,自己则率秦军自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出兵,沿汉江东下,直取楚国中心地区。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白起率七万秦军精锐闪电一般突入楚境,边攻取沿岸重镇,边一路掠取汉水流域的粮草以补充秦军军需。战役初期,为激励秦军斗志,白起采用孙武子“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33)的用兵之法,向全军下令:秦军凡渡河后即拆毁桥梁,烧掉船只,自断退路,向全体秦军将士昭示自己“勇往直前,誓死一战,绝不后退”的决心。
    秦军士兵见自己的统帅抱一往无前,决死一战之心,人人振奋,竭力向前,奋勇杀敌。而楚军却缺乏斗志,畏惧这支勇猛善战的“虎狼之师”,无力抵挡秦军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白起率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占了楚国在汉水中段的军事重地邓城(湖北襄阳北),兵临楚国的别都鄢城(湖北宜城县)之下。
    鄢城在郢都之北,与楚国都城郢城相距约二百余里,不仅是楚国的第二大都市,也是拱卫楚国国都郢城的军事重镇。楚顷襄王和楚军将领都明白:鄢在郢在,鄢灭郢亡。楚顷襄王闻知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攻克邓城,向鄢城突进的消息后,急命楚国各地军队迅速赶赴鄢城,在城内集结了几十万重兵,准备坚守鄢城,与秦军决一死战,阻止秦军攻下鄢城,继而南下进攻郢都。如秦军胆敢贸然绕过鄢城进攻郢都,则鄢城守军就可从秦军背后杀出,与郢都守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全歼进犯的秦军。当然,擅长打歼灭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首选的秦将白起,是绝不会放弃消灭鄢城楚军主力这个大好机会的,鄢城之战注定成为一幕历史惨剧!
    “兵圣”孙武子在他的《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欲攻敌军,如兵力十倍于敌人则围起来进攻。如兵力五倍于敌人,则集中于一处攻击。如兵力两倍于敌人,则分割消灭敌人。而白起手中只有七万兵力,进攻一个几十万楚军防守的城池,不要说围攻,连分割歼敌也做不到。这似乎完全违背了大军事家孙子的作战原则,战神白起岂能不知?
    但是战局的发展确实出乎白起的预料,秦军在鄢城遭到了自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使得楚军空前振作起来,在鄢城经受住了秦军闪电战的冲击。接连半个月,白起数次组织兵力对鄢城发起猛烈进攻,均未取得突破。秦军孤军轻装深入楚地,没有重装备和补给,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楚军固守鄢城,不宜打持久战,必须速战速决。
    面对瞬息万变和超乎预料的军情,白起却显得异常冷静,声色不动。他心里明白,现在数万秦军将士都在看着自己,如果这时候流露出一点慌乱急躁情绪,势必会引起军心动摇,甚至会造成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为保存实力,白起下令秦军暂停攻城,休整待命。
    这天下午,白起仍然像往常一样,带上几个贴身卫兵,骑马来到汉水岸边小憩。白起下来战马,放开缰绳,任由自己的坐骑随意行走,自己则沿着江岸一边步行一边思考对策。几个亲兵很有经验地呈四角阵型,在远处警戒护卫着自己的统帅。
    这时,阳光照耀着滔滔江水发出粼粼白光,偶有挂着白帆的小船行于江面之上。白起抬手齐眉遮挡着耀眼的阳光,望着滚滚东流的汉江之水沉思。
    白起看到一条鱼儿高高地跃出水面,又悄无声息地扎入水下,白起若有所思。突然,白起的脑子里灵光一闪,他停下脚步,自言自语道:“水,水!”白起急忙上马回到大营,迅速打开军事地图凝神细看。他发现鄢城地势低洼,而城西边地势较高,有一条汉江支流叫夷水(34),自楚国西部发源向东南方向进入长江,离鄢城最近处约一百来里地,因水质清澈,当地人又称它为清江。此江虽流量不大,却长年不息,可以行船。白起看了,眼角浮起不易察觉的笑容,心中说道:“大事可成矣!”
    于是,白起立刻抽调一支一万人的队伍,士兵全部携带施工工具,由白起亲自带领于夜间秘密向夷水出发。一路上,白起边走边详细勘察地形地貌,尽量利用低洼沟壑之处,一一做出标记,终于在距离鄢城约一百里的夷水岸边,找到了一处合适的位置。白起把这支队伍分成两队,一队于夷水河内打桩填石筑坝,将夷水拦腰截住,另一队则沿着来时察看好的地形,自西向东开挖一条渠道,直至鄢城西面城墙之下。
    白起督促万名秦兵日夜施工,大坝和渠道竟然数日内神速地完成。因为大坝的阻拦,夷水水位迅速升高,白起命秦兵不断加高河坝,河两岸加高围堰,抬高夷水水位,并将河里溢出的水先行灌入渠内以浸透渠道。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32)郢(yǐng)城,位于湖北荆州古城东北3公里处。
    (33)孙武兵书《孙子·九地》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即现在成语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34)夷水,现在恩施清江的古名,位于长江南岸,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齐岳山,是长江中游在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大支流,全长423公里。
    互相学习,祝好!
    第六章:水淹鄢城酿惨剧 楚王败逃失都城(上)

    这天凌晨,天还未亮,白起见夷水水位已经抬高至与大坝平齐,知时机已到,一声令下:“破堰!”数百秦兵拿着工具拥上前去,将大坝旁边挡水的围堰扒开一个大口子。被大坝拦住业已蓄满河床的夷河之水像困在笼中许久的猛兽一般,急不可待地顺着围堰缺口咆哮着喷涌而下,沿着开挖的百里长渠直奔鄢城!
    此刻,鄢城楚军和百姓经过白天的守城大战,已经疲惫不堪,正在睡梦中,突然,守城值更的楚军士兵听见滔滔水声,不知来自何处,仔细一看,只见一股洪水在暗夜中闪着白光自西向东冲向鄢城城墙,于是急忙声嘶力竭地大喊起来:“不好了,发大水了!”凄厉的呼喊声、金器敲击声一时间划破鄢城漆黑的夜空。
    然而,为时已晚,涛涛夷河水瞬间就将鄢城围了起来,开始顺着四个城门往城内灌水。守城楚军见情况危急,急忙打开城门欲夺路而逃,早在城门外等候的秦军弓箭手立刻放箭,冲出城门的楚军和百姓瞬间被射倒一片,又急忙退回城内,大水趁势向城内涌去。
    因城内地势低洼,水位不断升高。时间不长,年久失修的鄢城土城墙终于经受不住大水的浸泡和冲刷,城东北角首先轰然坍塌,滔滔河水迅速涌入城中,大水很快淹没房顶,城内灯火全部熄灭,顿时传出一片惊恐惨叫之声。然而,水火无情,随着大水不断涌入城内,惨叫声、哭喊声渐渐微弱下来,很快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鄢城之内寂静得令人恐惧。
    数日后,围困鄢城的大水渐渐退去,白起命守卫夷水大坝的士兵拆除大坝,堵住围堰缺口,随即带秦军士兵乘小船进入这座死寂的城池。但见水中到处漂浮着楚军士兵和百姓的尸体,发出阵阵恶臭,整座鄢城犹如人间地狱,其状惨不忍睹。白起虽面无表情,但心中也不觉黯然,毕竟楚国百姓无辜,不该为战争殉葬。但是战争就是如此的冷酷无情,有时不由得你做出两全的抉择,这正是战争的残酷与悲哀之处!
    白起水攻鄢城,除极少数会水的楚军士兵和百姓顺水逃走以外,其余近四十万楚军士兵和百姓均溺毙于城内,几乎等同于屠城。经此一战,楚军主力几乎被全歼,变得更加衰弱不堪。
    两千多年之后,白起督造的这条百里长渠,虽历尽沧桑,时代更迭,却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经过历代多次修缮扩建,竟逐渐具备了强大的灌溉功能,使湖北南漳武安镇至宜城平原一带变成了鱼米之乡,受益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受众人口120万人。公元二千零一十八年八月,白起渠(又名武安百里长渠)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当年用作军事目的的杀人之渠成为闻名于世,造福人类的灌溉工程,曾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的记叙和赞叹。唐代大诗人胡曾在他的《咏史诗·故宜城》中写道: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
    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35)
    如果说,秦国名将白起因为战争原因而迫不得已水淹鄢城,造成楚国军民重大伤亡而被问罪的话,那么,以他督造的“华夏第一渠”(36)武安百里长渠对今日人类的巨大贡献,或许可以将功折罪罢?
    攻克鄢城后,白起下令秦军休整,补充兵员和物资,同时,精明而富有远见的白起,奏请秦昭襄王同意,将咸阳等地的罪犯刑徒及其亲属后人迁徙到所占领的楚国邓、鄢两地,在此繁衍生息,修葺城池,作为下一步攻楚的前进基地。 队伍休整结束后,白起又率军掉头向西横渡漳水(湖北荆门境内)、沮水(源出于湖北房县),长途奔袭五百里,攻下了楚国军事重镇西陵(今湖北宜昌西) ,在此处扼住长江,切断了楚国郢都与西部巫郡(今重庆巫山县)的联系,阻止楚国西部的粮食物资和兵员运往郢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携鄢城之战余威,自西陵沿长江东下直逼楚国国都郢城,秦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上楚军有力的抵抗便兵临郢都城下。守卫郢都的楚军只把注意力放在正面,防备秦军强攻,没想到白起的军队在夜幕掩护下,避开郢城正面,迂回至郢城东门,从楚军防守薄弱的背后猛扑过来发起进攻。
    楚军惊慌失措,斗志全无,略作抵抗便弃城而走,楚国都城陷落,楚顷襄王仓皇出逃。白起占领郢都后,马不停蹄继续率军向东追击,几乎兵不血刃攻占了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地夷陵(属湖北宜昌市)。为震慑楚国民心,摧垮楚军的抵抗意志,白起令秦军士兵一把大火烧了楚王先人的宗庙和陵墓,然后挥师继续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市东北)。
    这时的楚军已经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保护着楚顷襄王和众大臣向东北方向一路狂奔,最后溃逃至河南陈城(今河南周口淮阳),方敢停下喘息。大臣们见此地远离秦军,暂时安全,遂提议暂且定都于陈城,为牢记国耻,陈城仍称郢都。白起因为秦军出征连续作战已经二年,将士疲惫,不宜再战,遂将秦军驻扎于竟陵休整,鄢郢之战宣告结束。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35)诗词大意是:当年武安君白起率秦兵南下攻楚,他当年督造的白起渠其功绩可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谁能说千年之前的白起渠,如今仍然水淹古城呢?
    (36)白起渠比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因此称“华夏第一渠”。
    第六章:水淹鄢城酿惨剧 楚王败逃失都城(下)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因受排挤而流放于江南偏远之地达十六年之久的楚国大夫屈原(37),看到山河破碎,国都沦陷,楚王败逃,楚国祖庙被焚,知道自己变法改革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遂于绝望和悲愤之中写下他的绝笔之作《怀沙》,怀抱大石投汨罗江(发源江西入洞庭湖)而死,终年六十二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后人把纪念屈原的忌日列为端午节的内容之一,以示怀念与敬仰。
    唐代诗人文秀在他的《端午》一诗中感叹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战将白起以极少的代价,圆满完成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战役目标。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的大片土地,楚国自此更加衰弱。经秦昭襄王允准,将原来的楚国国都郢城设为秦国南郡。鄢郢之战的胜利,为秦国集中兵力东攻韩魏赵三国进而实施兼并天下的战略宏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秦昭襄王对白起的表现极为满意,遂封白起为武安君(39)。白起此时的地位已经与丞相相当,仅在秦王之下。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昭王再命白起为主将,在蜀地守军配合下,自竟陵发兵,纵横数千里,先后向西南和东南进军,一举夺取了楚国西部重镇四川巫郡(今重庆巫山县)和湖北黔中郡(今湖南怀化黔城),并把楚国西部划归秦国黔中郡管辖,秦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楚顷襄王战败迁都至陈城后,想到今日的接连丧师失地和父亲楚怀王昔日所受屈辱,仍然愤恨难平,不肯善罢甘休,意欲伺机夺回失地。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趁秦将白起率大军攻打魏国之际,聚集了楚国东部的武装计十万余人,向楚国西部秦军防守薄弱的地区发起反攻,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十五个城邑。
    秦昭襄王闻讯后大怒,决定派武安君白起发兵进攻楚国都城陈城,再给楚顷襄王一次狠狠打击。
    恰逢此时,楚国大臣黄歇(40)出使秦国欲见秦昭襄王,他听说秦王发怒欲再次起兵伐楚,忙提笔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长信,派使者送给秦昭王。秦王怒火未消,还未拆信,便知肯定是黄歇欲劝谏自己不要发兵攻楚。但秦昭襄王倒是素来敬重“战国四公子”的为人,便抱着“看看无妨”的想法打开信简。
    只见黄歇在信中说道:“微臣黄歇叩拜大王。大王明鉴:微臣闻听大王意欲伐楚,内心为大王忧虑不安。大王可曾想过,以秦国今日之实力虎视中原,各国皆畏惧于秦,欲求自卫。如秦国此时进攻楚国,则韩、赵、魏、齐四国必定再约合纵之盟,举倾国之兵合力抗击秦国。且秦、楚两国一旦交战便会兵连祸结,短期内不会停止。韩魏齐三国则必然趁火打劫,乘机出兵攻占楚国的城池和大片富饶的土地。大王即便付出代价击败了楚国,却使韩魏齐三国从中渔利,趁机在中原地区壮大起来。如韩魏齐三国强大起来结成抗秦联盟,完全有能力抗衡秦国。目前除秦国以外,以齐国实力最强,韩魏定会拥立齐国为盟主,服从其调遣。不出一年,齐国地位巩固,即使不能称霸天下,也有足够的实力阻止大王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秦国地广人多,物产丰饶,军备强大,足以傲视群雄,此时发兵攻击弱楚而让强齐得利,实乃大王失策矣!
    微臣以为,大王不如换一种考虑,与楚国亲善。秦楚两国有地利之便,如结成联盟,既可成为一个整体而威胁韩魏两国,又可对齐国起到震慑作用。韩魏两国见大王并无后顾之忧,可全力攻击他们,必定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大王此时再东进齐国,则齐国城邑土地便可轻而易举地攻取。如是,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直达东海,威震天下诸侯。韩、魏、赵、燕等国看到秦国的强大实力,必然屈服,大王欲称霸天下岂不指日可待焉?微臣黄歇谨请大王三思!”
    秦昭襄王仔细地看完黄歇的来信,沉思了一会儿,心中暗想:“这黄歇果然是个人才,分析得倒是有些道理。”于是,他把丞相魏冉召来,把黄歇的信交给魏冉看。
    魏冉展开信,一边看一边点头,看完了信,魏冉对秦昭襄王说:“黄歇说得确实有道理,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楚国的利益,把战争引向东方,绝不是为我大秦着想。不过,当前楚国对我们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我大秦随时可以攻取楚国的城邑土地。东进中原对付赵魏齐三国,确实是我秦国当前和今后的主要目标。可以考虑姑且先与楚国结盟,把楚国攻占的那十五座城邑暂且让其占据,以显示我秦国的诚意,消除我军东进的后顾之忧。然后集中兵力东进攻略赵魏两国,待平定中原以后,再征伐楚国不迟。”
    秦昭襄王听完丞相魏冉的一席话,深以为然,遂暂时打消了派白起率兵攻楚的念头,并派出使臣给楚顷襄王送去厚礼以示亲善,楚襄王大为欣喜,遂将自己心爱的佩剑“太阿剑”委托使者赠与秦昭襄王,以示两国从此不动干戈,秦楚两国再结友好盟国。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37)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诗魂"。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其投江处位于汨罗江靠近洞庭湖江段。
    (38)武安君,战国时期封号名,侯爵。
    (39)黄歇,(前314~前238),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又称春申君,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战国四公子”。


    

    第七章:赵魏联军攻韩国 秦军奇袭救华阳(上)

    鄢郢之战后,秦楚两国结为友好盟国,暂无战事,秦国东进不用防备楚国在侧后方进攻秦国,因而得以将主要进攻矛头再次对准魏国。
    早在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时,秦国丞相魏冉为扩大自己的领地,曾远征齐国,攻取了齐国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等城邑,并征得秦昭襄王同意,将定陶划为自己的领地。但是这个地区不和秦国本土相连,所以,秦国丞相魏冉几次向秦昭襄王提议,应首先出兵攻打横亘在秦国与齐国之间的魏国,将秦国与占领的齐国定陶连成一片。这一战略目标实现后,就把北方的燕国、赵国与南面的楚国、韩国隔离开来,使其无法相互支援,从而在根本上破坏六国“合纵抗秦”的图谋。秦昭襄王批准了这个战略计划,于是,自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开始,秦国首先对魏国挑起战端,对其发动了一系列蚕食性进攻——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秦国武安君白起率秦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两座城池。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秦国丞相魏冉再次攻打魏国,魏国向韩国求援,韩国派大将暴鸢救魏,魏冉率秦军首先大败韩国援军,韩军败逃。魏冉继而挥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魏国见韩国援军大败而逃,自己无力抵挡秦军进攻,不得已献出温地(今河南温县)八城向秦国求和。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秦国丞相魏冉再次率秦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四座城池,斩首四万,魏国不敌秦军,只好吞下战败的苦果。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魏国与韩国发生边界纠纷,魏国丞相范座率魏军十三万,赵国派大将贾偃率赵军两万人,组成魏赵联军攻打韩国。韩国出兵迎战不敌魏赵联军,败退至韩国的重要城市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据城抵抗。魏赵联军大举攻城,欲一举攻下华阳,歼灭韩军主力。眼看华阳城形势危急,韩国急忙派使臣千里迢迢赶往秦国求救。
    秦昭襄王此时并不重视弱小的韩国,认为韩国无足轻重,韩魏赵三国相互厮杀,对于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不值得为弱小的韩国的安危付出秦国士兵的生命,于是以军队正在休整为由,拒绝了韩国的求援。
    华阳在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区)以北,距郑城仅几十里,是韩国的重要城市,形同唇齿,如华阳失守,国都郑城也难自保。眼看华阳失守却无人前来解救,韩国上下顿时人心惶惶,陷入惊恐不安的状态之中。
    情急之下,韩国丞相张平想到了一个人可前往秦国担当说客,请求援兵。此人名叫陈筮(40),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颇有胆气,大臣之中无人可比,但是因为陈筮年老多病,在家已养病多日未曾上朝参与议政。丞相张平顾不上这些,赶忙来到陈筮家中,对陈筮说道:“魏赵联军攻打华阳,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为今之计只有请秦国出兵救援。但是韩国派出的使者前往秦国求救已被魏冉拒绝,您虽年老体弱,不宜出行,但那秦国丞相魏冉与你相识,这次再去秦国求救解我韩国燃眉之急,非你莫属矣!”
    陈筮一听明白事情紧迫,关系重大,也不推辞,立刻带病动身前往秦国去见丞相魏冉。
    魏冉多年以前曾与陈筮有一面之交,因陈筮性情幽默风趣,十分健谈,两人相处融洽。魏冉见是老相识陈筮此时到来,知道其来的目的必然是求秦国发兵救韩,于是傲慢地说:“哎呀,韩国的事情很危急吗?怎么特地派您前来啊?”
    陈筮听了,并不急着开口说话,先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然后咂咂嘴,捋捋胡须,方才慢条斯理地回答魏冉道:“哪里,事情一点也不危急啊。”
    魏冉见陈筮不慌不忙、慢慢腾腾的样子,反倒有点恼火,生气地打量着陈筮说道:“哼!华阳现在是危如累卵,破城在即,华阳城若被攻破,整个韩国也难保全。看你一副不急不躁、若无其事的样子,就凭你这副模样,还像个一国使者吗?”
    陈筮佯作不懂,笑眯眯地回答魏冉道:“我哪是一国使者,不过是来秦国看看你老朋友罢了。”
    魏冉终于忍不住发怒道:“你们韩国的官员乘着马车前来向秦国求救,焦急万分地向我诉说韩国情况如何危急,请求秦国速速发兵救援,你却说并不危急,你来秦国究竟何意?”
    陈筮起身走近魏冉,环顾左右,然后放低声音,故作神秘地附在魏冉耳边说道:“韩国自有办法,形势危急了就改变立场,投靠赵魏两国,与之结盟,便可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情况还不到最危急的时刻,所以我才有时间来秦国会见你老友啊,呵呵!”
    魏冉一听,马上明白了陈筮话里的用意。这狡猾的老友是在采用激将法,故意说反话,最后点出要害让自己拿主意,魏冉心里不得不佩服陈筮的沉着机智。于是,魏冉对陈筮说道:“谢谢你的提醒,差点误了大事。你不必拜见秦王了,我这就奏请秦王发兵援救韩国。”
    其实,秦国对华阳的事态发展早有所准备,第二天,丞相魏冉报请秦昭王同意,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41)一道率二十万秦军赶赴韩国华阳。华阳城距秦国咸阳相距一千余里,魏赵联军估计秦国即便发兵救韩,短期内也不可能到达。等秦国援军赶到华阳城下,联军早就攻破城池将华阳收入囊中了。
    所以,魏赵联军将领并没有预加防范监视秦国的动向。然而,联军的将领们大概忘记了,秦国大将白起是善于长途奔袭、野战歼战的天才。
    白起已经预料到魏赵联军一心想赶在秦国援军到来之前,全力以赴攻取华阳城,必不会分兵对秦国方向采取警戒措施。于是,决定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快速突击的策略。白起与丞相魏冉商定,秦军由咸阳出发,密而不宣,丞相魏冉领兵断后,白起率骑兵主力,长途奔袭华阳。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40)陈筮shì,韩国大臣,生卒不详。
    (41)中更,秦国爵位名。 秦时设爵二十级,中更为第十三级,地位较高。胡阳,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韩魏等国。
    第七章:赵魏联军攻韩国 秦军奇袭救华阳(下)

    白起亲率骑兵以每日百里的速度日夜兼程,仅八天时间就到达了华阳城外。此刻,魏赵联军还兀自不知,正在全力攻城,韩军守城将士誓不投降,苦苦支撑,伤亡惨重,眼看粮草物资守城器械告磬,城池就要被攻破,魏赵联军发起最后强攻,似乎胜利在望。
    就在这紧急时刻,联军将领万没料到,秦军如同从天而降,居然几天之内急行军千里到达华阳城下。白起知道军情急迫,未等秦军稍作休整,即命全军在魏赵联军背后自三面发起猛烈攻击,魏赵联军背后突然遭袭,尚不知从哪里杀出一支劲旅,猝不及防,顿时大乱,四处奔逃,秦军乘势将魏赵联军围起来掩杀。
    经过一番激战,一举歼灭魏军十三万人,生擒三名魏军将领,魏国丞相范座趁乱走小路逃走。赵军主将贾偃看看大势已去,急忙命令自己率领的两万赵军将士突围,却早被白起看在眼里,命数量占优的秦军将赵军团团围住厮杀。赵军强悍不愿屈服,摆开防守阵型,且战且退,殊死抵抗,秦军竟一时不能歼灭这支顽强的队伍。
    白起骑着战马立于高处,远远看着两军交战,只见尘土蔽日,杀声不断,刀枪撞击之声依稀可闻。白起见占有优势的秦军竟一时无法取胜,不由得皱起眉头微微摇了摇头,似乎是对秦军的表现十分不满。白起心里明白“困兽犹斗”的道理,赵军身处绝境,必然以一当十,拼死抵抗,每时每刻都有秦军士兵在付出鲜血和生命,不能再耽搁下去。
    白起眯起眼睛往四处观望,发现自战场向东不远就是黄河,于是计上心来。白起命发令兵高举绿色令旗向东连续挥舞,正在血战的秦军将领见到白起的令旗指示,立刻明白了统帅的用意,下令秦军在包围圈东面放开一个缺口。
    赵军主将贾偃发现秦军东面攻势减弱,秦军士兵四下散开,随即抖擞精神,率赵军自秦军包围圈东面杀了出去。白起再命发令兵高举黄旗向东挥舞,秦军随即三面紧紧围住赵军,逼迫赵军向东退却。这时候,赵军主将贾偃终于发现自己中了白起的欲擒故纵之计:赵军面前是滔滔黄河,秦军三面围了上来,犹如铁桶一般,已经无路可退。白起命发令兵急速挥舞红色令旗,秦军见了,齐声呐喊着从三面全力发起进攻。赵军将士至死不降,边抵抗边向黄河里退去,不久即没入涛涛河水之中,两万赵军将士全部溺亡。
    此后,秦军稍作整顿,在武安君白起率领下攻势未停,纵横驰骋于河南、河北、湖北广大战场上,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长社和赵国的观津(42)等多座城池,然后与韩军合兵一处,进攻至魏国都城大梁,准备发起进攻,夺取魏国都城。
    此时,魏军主力已大部被歼,无力抵挡秦军的攻势,大梁城内笼罩着一片绝望气氛。魏国多位大臣向魏安釐王(43)提议,把靠近秦国的富庶的南阳(河南南阳市)之地割让给秦国以罢战求和。这时,正在魏国推行合纵抗秦之策的苏代(44)对魏王说道:“大王不可割地求和。秦国野心勃勃,欲吞并中原之心世人皆知。假如每次秦国进攻魏国,魏国都要拿出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就如同把干柴投进火里,柴烧不尽,火是不会熄灭的。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秦国怎么会善罢甘休?”
    魏王为了自保,叹息一声说道:“爱卿虽然说得很对,但现实情况是秦国大军兵临城下就要攻城,魏国的军队已经无力抵抗。将南阳献给秦国以求和,也是无奈之举。眼下情况危急,别无良策,也只能这样办了。”
    苏代见魏安釐王不听自己的主张,执意要将南阳献给秦国以求和,长叹一声说道:“如此下去,魏国命不久矣!”说完,苏代便孤身一人离开魏国,前往赵国继续推行他的合纵抗秦之术。
    四十八年以后,苏代的预言果然成真。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继韩国被秦王嬴政灭掉五年之后,魏国也在秦国大军的铁蹄之下,上演了亡国悲剧。然而,假如当年弱小的魏国接受了苏代的合纵主张,以举国之力抗击强大的秦国,又当如何呢?
    为了维持魏国延续,魏王被迫向秦国献出南阳包括太行山以南至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与秦国求和。这时候,秦昭襄王已经得知赵国欲联合燕国“合纵”抗秦,起兵救魏,而秦军远道奔袭而来,历经数战,部队疲乏,粮草物资将磬,已不宜再战,于是决定放弃进攻魏都大梁,接受魏国南阳一带大片土地城邑,与魏国言和退兵。秦国将南阳和过去攻占的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起来,设为秦国南阳郡。
    华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经典的长途奔袭作战。华阳之战充分展示了秦将白起善于出其不意、长途袭击、野战歼敌的战争指挥艺术,秦人更以此战“断山东之脊”的气魄引以为豪。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再无力抗衡秦国,同时,对赵国起到了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联合韩魏齐等国对秦国轻举妄动。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42)卷县,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原武镇西北四公里的圈楼村;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部审坡镇。
    (43)魏安釐王xī(?─公元前243年) 魏氏,名圉yǔ,魏国第6代国君。
    (44)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纵横家,现河南洛阳人,纵横家苏秦的族弟。
    第八章:范睢入秦劝秦王 远交近攻战赵国(上)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战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范雎(45)因为在魏国遭受迫害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早就听说范雎是魏国著名的谋臣,深谙军事策划之道,对范雎十分敬重,于是拜范雎为客卿,留在身边时常询问计策谋略。
    范雎向秦昭王进言道:“以秦国当前局面,韩魏楚三国较弱,不足为虑,齐赵两国虽几次败于秦国但损失不大,仍然具有较强的战力。秦国目前不应该采取有利必趋的战略,而是首先确定主攻方向,以求各个击破。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大王应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即以恩威并用的办法,先亲近秦国的近邻韩、魏两国,威慑远方的楚、赵、齐、燕四国,使其亲近秦国,不与秦国为敌。待远方的楚、赵、齐等国稳住以后,再向近邻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进一步攻略其土地,向东扩张秦国国土。这样就可以把国力集中用在最需要施展的方向,避免四处为敌。只要大王坚持这个策略,则称霸天下指日可待矣!”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谋划,甚为欣喜,当即表示采纳。范雎察言观色,又向秦昭襄王说道:“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秦昭王说道:“爱卿何须拘谨,有话尽管讲来无妨。”
    范雎施礼说道:“微臣斗胆禀告大王,多年来,丞相魏冉屡次带领秦军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扩大自己的领地,虽攻占了齐国的定陶,却劳师动众、耗费国资,收获甚小。我在魏国即听闻‘秦国只有魏冉而无秦王’之说,大王不可不察。”
    秦昭王听了,默默颔首不语,范雎所提之事也正是秦王许久以来的一件心事。只是因为魏冉既有赫赫战功,善于谋划,又与自己有一层特殊关系,一直尚未下定决心解决此事。但现在不同了,有了得力谋臣范雎在身边出谋划策,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秦昭王心中暗想。
    不久之后,秦昭王开始实施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先以厚礼向近邻韩、魏两国表示亲近,然后派使者安抚远方的楚、赵、齐三国,表示友好,给各国留下秦国亲善友好的印象,六国合纵抗秦之盟(46)再一次瓦解。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国在与赵国的一次战役中,遭到了几十年来未有的重大挫败——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瘀与之战”(今山西晋中和顺县)。但是,百战百胜的秦国名将白起却没有指挥这场战役,十分遗憾地失去了与赵国不败名将赵奢(47)交手的唯一机会。这也许是上苍不愿意看到两位百战百胜的杰出将领、军事家相互厮杀,分出胜负,因而鬼使神差地未让他们较量于残酷血腥的战场上罢?也或许正是白起未有参战,方才成就了战国名将赵奢在“瘀与之战”中的不世传奇。
    自渑池会盟之后,秦赵两国已经近十年没有大的战事。但是秦昭襄王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赵国这个三晋之中最强硬的对手,只是因为有当年的渑池之盟,又加之与楚、魏、韩三国战事不断,所以暂无暇攻打赵国。而赵国君主赵惠文王不愧为一代明君,他善纳众言,从谏如流,赏罚严明,知人善任,利用这宝贵的十年时间,加强了国家治理,任用蔺相如、赵胜、廉颇、赵奢等一干贤臣名将,国力日渐强盛,使赵国成为当时六国之中唯一能独力抗衡秦国的国家。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45)范雎(?-前255年),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后任秦国宰相。
    (46)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相对,自西向东为横向,秦国自西向东与六国较量,故称"连横"。
    (47)赵奢,惜生卒年不详,赵国邯郸人,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史称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赵国大将赵括之父。
    第八章:范睢入秦劝秦王 远交近攻战赵国(下)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国有些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这一年,赵惠文王向秦昭襄王提出,愿意用赵国靠近秦国的黎城(山西长治东北部)等三地换回被秦国占据的位于吕梁山中段的战略要地离石(今山西吕梁离石区)等三地,为表示诚意,赵惠文王将公子送往秦国作为人质。秦昭襄王认为两国互换这三个地区并不吃亏,于是信以为真,当即将秦国占领的离石等三地送还给赵国。
    但是,赵国接受秦国归还的离石等三地之后,却撕毁协议,拒不将黎城等三地割交给秦国。秦昭襄王联想起当年渑池会盟时的“击缶之耻”,感觉自己再次被赵国戏耍羞辱,怒不可遏,决定讨伐赵国,狠狠打击赵惠文王的嚣张气焰。秦昭王以客卿中更胡阳为主将,率十万秦军经韩国上党,进攻赵国的军事要塞瘀与。
    事实上,世人至今都在探讨鼎盛时期的白起没有参加瘀与之战的原因何在?无论是白起的地位、战功、军事才能还是大战经验,他都应该是指挥这场战役的不二人选,中更胡阳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无法与白起相提并论。然而,这时随着范雎来到秦国被秦昭襄王拜为客卿,与白起关系密切的丞相魏冉逐渐失去了秦王的宠信,武安君白起与秦王的关系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一是白起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魏冉任丞相时大权独揽,形成了自己的人事圈子,魏冉失宠后,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协助下,急于清除与魏冉相处密切的大臣,对白起自然也有所防备;二是白起的功劳太大,威望极高,秦国上下妇孺皆知,有“功高盖主”之嫌;三是白起喜欢结交军中朋友,与秦国的各位主要将领如王龁、司马梗等人关系甚好,往来频繁。这一切不能不令秦昭襄王对白起有所忌惮,因而认为必须尽快培植自己的亲信执掌兵权,在军中树立威望,不愿意完全依赖白起统率秦军。
    此外,秦昭襄王有轻敌思想,这从他只给中更胡阳十万兵力,令胡阳穿越韩国,跋涉千里,深入赵国境内攻打瘀与,便可看出端倪。也许正是出于这几种原因,秦昭襄王没有启用他一向器重和依靠的大将白起,而是任用了名不见经传的客卿、爵位仅排在第十三位的中更胡阳,希望胡阳在这次战役中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所以,直到两千二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仍在好奇地追问:假如名将白起任秦军统帅指挥瘀与之战,与赵奢对垒,结果又会如何?然而历史的长河不会倒流,这个答案当然是永远不会得到了。
    俗话说:“蛇打七寸”。秦国选择攻打赵国的瘀与要塞确实是一记妙招,显然经过了周密的考虑。赵国以太行山为界,领土被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边以赵国的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区)为中心,东边以赵国的都城邯郸为中心,中间只有一条狭窄险峻的通道相连,是邯郸到晋阳的必经之路,而阏与就是位于这条通道的军事重镇。一旦阏与失守,切断了邯郸与晋阳的联系,赵国就被分割成东西两块,秦军再以重兵封锁住瘀与要塞,大军便可自秦国长驱直入,从容不迫地逐步吃掉赵国西部的领土。这样,赵国不但将失去半壁江山,而且还随时处于秦国居高临下的威胁之中,这是赵国所绝不能接受的。
    秦将胡阳率秦军抵达瘀与城下之后,将军队驻扎在山上险峻之处,占据有利地势,准备向阏与要塞发起进攻。同时,为了牵制赵军行动,胡阳又派出一支军队向南围攻距离邯郸八十余里的武安城(今邯郸县级市),与进攻瘀与的秦军主力构成钳形之势,威慑赵国都城邯郸,以阻击赵国的援兵。可以说,秦军主将胡阳开始走的这两步棋十分正确妥当,无懈可击。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九章:赵奢长途奔袭 瘀与大胜秦军(上)

    赵惠文王见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瘀与要塞,另一路即将兵临邯郸城下,十分紧张,忙召见大将廉颇、乐乘等大臣前来商议应对之策。赵王问道:“二位将军,如今秦军进攻太行要塞瘀与,又分兵威胁邯郸,寡人以为军情紧急,是否马上派军队去解瘀与之危?”
    廉颇看着宫内垂挂的巨幅军事地形图,捋着花白的胡须沉思良久,然后回答赵王:“阏与离邯郸近四百里之遥,且阏与道路极为狭窄,地势险要,秦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我军若去救援,难以展开兵力,恐怕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也无法解瘀与之危。”
    赵王又把目光望向大将乐乘,乐乘附和道:“廉颇将军说得极是,秦军占得先机居高临下难以接近,进军的山道狭窄,兵力无法展开,我军如登山作战十分不利,恐怕不等接近瘀与便已伤亡过半,末将也认为不宜出兵。”
    赵惠文王仍然不愿放弃解救瘀与的打算,他扭头看见掌管税务的大臣赵奢在一边低头沉默不语,又问赵奢:“赵爱卿以为如何?”
    赵奢答道:“禀大王,廉颇、乐乘二位将军分析得极是,瘀与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不宜强攻,但考虑所处位置对我赵国极为重要,臣以为不应当放弃。下臣愿领五万人马前往瘀与解围,请大王授予我全权行事之权,以便下臣见机行事。”
    站在一旁的廉颇和乐乘听了税务大臣赵奢所言,十分惊讶,两人面面相觑,皆微微摇头不语。要知道乐乘是赵国名将,廉颇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作战经验何其丰富,什么战阵没有见过?此二人皆说瘀与之危不可解救,且有理有据,无可辩驳,而一介税务官员赵奢竟然只带五万兵马去救援瘀与,确实大出廉颇、乐乘和赵王意料之外。
    赵惠文王见赵奢愿领兵救援瘀与,十分欣慰,心中有了一线希望,遂任赵奢为大将军,调拨五万精兵交与赵奢,准予其全权处置军务,任何人不得干预,赵奢领命即刻率军北出邯郸向西北方向的瘀与要塞进发。
    赵奢率赵军刚出邯郸三十里,先锋官来报说,数万秦军已经四面围住离此五十余里的军事重镇武安城,准备发起进攻。赵奢听了镇定如常,随即下令赵军就地驻扎,构筑工事,要求深沟高垒,务必坚固。赵奢深知,自己是文官第一次领兵,肯定有人不服甚至抗命,于是下令:任何人不得妄议军事,不得提出反对意见,凡胆敢不从提出异议者,格杀勿论。
    驻扎数日后,果然有一名将领前来见赵奢,颇为不服地说道:“我等奉赵王之命前往瘀与解围,将军刚出邯郸城三十里即止步不前,构筑工事,坚壁防御,既不进军瘀与,也不救援武安,究竟何意?请将军下令尽快出发前往瘀与救援!”
    赵奢听了,怒斥道:“军中无戏言。我已经有令在先,凡胆敢违军令,妄议军事者,斩。你今日竟敢在本将面前反对我的军事部署,扰乱军心,已经违反军令,不能留你。来人,推出去斩!”事后,赵奢命人收殓该将领遗体运回其家乡厚葬,并抚恤其家人。
    自此以后,军中再无人敢议论军事,提出反对意见,小心谨慎按赵奢的命令行事。赵奢每天巡视防御工事修筑情况,不断下令加强防御。秦军侦探几次来到赵军驻地窥探,见赵军驻地高筑壁垒,深挖壕沟,工事坚固异常,如临大敌,完全是坚守不出的阵势,毫无进兵救援瘀与的迹象。
    秦军侦探回营将所见到的情况禀报秦军主将胡阳,胡阳听后大喜,说道:“出城三十里即坚壁固守,这哪里像赵国援军?看来赵国是知难而退,放弃瘀与要塞了。这个赵国税务官赵奢在邯郸城外构筑如此坚固的防线,只不过是小心护卫邯郸罢了!”于是,胡阳命驻守武安城的秦军注意警戒赵国军队,自己亲率秦军主力向瘀与发起进攻。
    二十八天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守备武安城的秦军见赵军每天修筑工事,加固营垒,毫无出战的动向,遂渐渐放松了警惕,麻痹松懈起来。
    这天夜间,月黑风高,大地一片沉寂,赵军士兵正在睡梦中,突然传来赵奢的命令:全军放弃粮草辎重,偃旗息鼓,人禁声,马衔枚,绕开武安城,走小路全速向瘀与进发。赵军疾行两天一夜,行程三百余里,突然出现于距阏与大约五十里的地方,赵奢下令修筑营寨驻扎于此。但是并不急于向秦军发起攻势,而是以逸待劳,静观其变。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九章:赵奢长途奔袭 瘀与大胜秦军(下)

    这时,赵军中一个下级军官许历大胆地挺身而出,向赵奢进言道:“启禀将军,离此不远有一座北山,是重要制高点,末将认为应立刻派兵占领此山,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迎击秦军。”
    赵奢听了,声色不动,面无表情地问许历道:“你可知军中有令,不得妄议军事?”
    许历毫无惧色,大声说道:“为赵军胜利考虑,顾不得这些了。末将以为此北山对我军关系重大,先占者胜,后到者必败。末将斗胆违抗军令妄议军事,现在话已说完,请将军按军法从事。”
    赵奢听了许历的提议,心中早已暗暗赞许,但大战在即,又有军令在先,不便多说,遂厉声喝道:“大敌当前,本将先不杀你,回邯郸听候发落!”
    周围赵军将士听了,都不禁为许历的命运担忧。赵奢立刻抽调一万人马,命许历随行,占据了营地对面的北山制高点,专等秦军来攻。
    赵军突然毫无征兆地绕过武安城,兵临瘀与城下,使得攻打要塞的秦军增添了后顾之忧,直接打乱了秦军的作战部署,令秦军主将胡阳十分恼火。于是,下令秦军暂且停止攻城,抽调围攻瘀与的秦军主力自险峻的阵地上下山,攻打赵军营地,欲一举击溃赵军——这正中了赵奢的调虎离山之计。
    秦将胡阳率秦兵下山后很快发现,秦军集中于赵军营垒和北山之间,不但阵型施展不开,而且受到北山制高点上赵军的威胁,于是下令先攻下北山。秦军呐喊着蜂拥而上,但几次进攻皆被山上的赵军居高临下以乱箭巨石击退,伤亡严重,军心一时大乱,秦军士兵纷纷后退,不敢向前。
    赵奢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营垒中的赵军全部冲杀出来,自背后扑向秦军,北山上的赵军见到主将的大营全线出击,也自山上俯冲而下,冲入秦军阵营奋力搏杀。这时,瘀与城内的赵军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振,打开城门也杀出来参战。三股赵军合力大战秦军,胡阳看看秦军阵型已经被赵军冲散,死伤惨重,队伍开始溃败,已经毫无取胜希望,只好带领一队秦兵夺路而逃。秦军伤亡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
    赵奢得胜而返,赵王大喜,封赵奢为马服君,赏赐封地,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爵位,仅在赵王之下。经赵奢举荐,赵王封许历为国尉(48)。赵奢一战成名,威震六国。
    现在想来,赵奢当时已然掌握了瘀与的地形和秦军的详细情况,经过了周密细致的思考,早已成竹在胸,不然,断不会贸然请战,仅带五万兵马去迎战秦国十万大军。只是自己身为赵国税务官员,廉颇、乐乘两员久经战阵的大将又在身边,不便夸夸其谈,细细明说,这正是赵奢谦虚、礼让、谨慎、内敛的大将风范。
    瘀与战役中,赵奢采取隐蔽战略意图、示弱麻痹敌人、长途快速奔袭、占据有利地形、全力击溃敌军的策略,以少数兵力完胜数量占优的秦军,打赢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战役。赵奢的战法与秦国名将白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赵奢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名将白起的身影。
    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一意东进的秦昭襄王遭受了此次重大挫折,多年后仍心有余悸,不敢轻易对赵国挑起战端。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针对丞相魏冉独揽大权、侵吞资财、利用手中权力扩展个人领地的所作所为,秦昭襄王终于下决心免去魏冉的丞相之职,并将其逐出都城咸阳,迁往定陶领地,拜范雎为秦国丞相。秦昭襄王对待范雎如同自己的老师一样敬重,言听计从,倍加宠信。
    魏冉身为秦昭襄王的舅父,在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异母之兄秦武王时期皆任要职。秦武王力举千斤巨鼎意外受伤去世后,王位之争激烈,魏冉力拥十八岁的嬴稷继任为秦王,先后四任秦国丞相,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但其掌控秦国军政大权后,不思律己,利用手中的权力扩张个人领地,大肆鲸吞资财,家产竟超过国库,最终遭革职驱逐,忧愤交加,于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死于远离咸阳两千里的定陶领地。
    魏冉死后,领地被秦昭襄王收回设为秦国一郡,魏冉之境遇令后人深省!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48)国尉,武官名称,相当于秦国二十等爵位第十五等(少良造),是相当高的官爵。
    第十章:秦国欲攻略韩国 冯亭献上党降赵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起,秦国运用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稳定了与相距较远的齐、楚、赵、燕等国的关系之后,开始筹划对近邻的韩、魏两国再次发起军事进攻。范雎提出,秦国与韩国边境犬牙交错,相互嵌入对方国土,牵制了秦国大量兵力且不易管理,应先攻伐韩国,沿山西临汾盆地向东进军,夺取沿途各城,扫清东进后顾之忧,进而继续向东南方向攻占韩国重镇野王(今河南沁阳),最终战略目标直指上党,在此地将面对顽强的老对手——赵国。
    秦昭襄王早欲狠狠打击赵国,洗雪当年瘀与战败之耻,于是欣然同意范雎的战略计划,命武安君白起领兵东征。此时的白起已经近十年未曾带兵作战,但雄心未减,接到秦王的军令后,自然精神为之一振,欲再次纵横沙场,一展身手,与赵国大军在战场上一较高下。
    上党地区自三家分晋以来由韩赵魏三国分别占据,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被视为战略要地,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韩国据有的部分上党地区,太行山脉自南向北纵贯该地,如韩赵两国军队重兵把守各个山口,则可居高临下虎视秦国关中腹地,并把秦国东进之门完全封闭,因此,秦国欲进取中原,必须攻取上党。
    白起对东进的路线已经非常熟悉,决定兵分两路进军,一路自咸阳走水路顺渭河东下,然后入黄河溯流北上。另一路沿渭河河谷东进,渡过黄河后转向北推进,两军会师于新田(今山西临汾侯马市),继续向东攻击前进。
    白起率领的秦军攻势凌厉,所向披靡,韩国军队难以抵挡,不断溃退,秦军接连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临汾曲沃县东北)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率秦军控制了太行山要道轵关陉、白陉(49)等重要关隘,派军队驻守于山口,防范韩赵军队由此西进袭击秦国。
    次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白起再率秦军攻占韩国军事重镇野王及魏国怀邑(50)等城邑,封锁了太行陉,自上党南端彻底切断了上党郡(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同韩国本土的全部道路,使得韩国上党地区分离于韩国国土之外,仅上党东部与赵魏两国相连。至此,白起实现了东进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返回咸阳复命。
    此刻,韩国君主韩桓惠王明白,上党对于秦国来说是势在必得,不惜代价。韩国实力有限,无法抵挡白起率领的秦军虎狼般的进攻,拼死抵抗也是徒劳,不如把上党拱手让与秦国,免得再起战火,牺牲无数韩国军民的性命。于是,韩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51)派使者到秦国,提出愿割上党之地求和。
    上党郡守冯亭却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赵国民众因为秦人野蛮,秦国刑法严酷而不愿接受秦国统治,他对下属说:“我等皆为韩国臣民,岂能将国土献于敌国?”
    下属问道:“如今韩王已经下令将上党献与秦国以求降,我等又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大人却说不将上党献给秦国,不知郡守大人如何考虑?”
    于是,冯亭心生一“驱虎吞狼”之计:将上党献于赵国,赵国如接受上党,秦国必然愤而攻赵,如能促成赵魏齐三国联合抗击秦国,必重创秦军,或许最终可避免上党落入秦国之手。于是,冯亭违背韩王的命令自作决断,没有派使者赴秦求和,而是派使者去了赵国,向赵孝成王提出,愿将韩国拥有的上党地区连同城邑十七座,献与赵国以求降。
    赵孝成王及丞相平原君赵胜(52)见赵国能够不费一兵一卒,拥有邯郸以西,东倚太行天险的上党地区,大为惊喜,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刚欲接受冯亭求降,赵国谋臣、平原君赵胜的兄弟平阳君赵豹(53)劝阻道:“上党郡守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而献于赵,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把战火引向赵国从而避免韩国的上党郡落入秦国之手。如秦国得不到上党,绝不会善罢甘休,必发兵攻赵争夺上党,秦赵战端一启后果将不堪设想。臣以为,接受韩国上党带来的祸患恐怕要大于从中得到的好处,还是拒不接受上党郡为好。”
    赵孝成王听了平阳君赵豹的话,心里有些犹豫,于是又召见丞相平原君赵胜商议,丞相赵胜说道:“大王请想一想,上党自古以来乃军事要冲,是秦国东进中原必经之地,秦国早有觊觎之心。如扼守住此地,便可以阻挡秦军于太行以西,使其不能东取三晋,进攻中原。再者,我们赵国即使发动几十万大军作战,死伤无数,也不见得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唾手可得上党郡及十七座城邑,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时不再来啊!”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如接受了上党,秦国势必发大军来攻夺,赵国谁能领兵抵御秦军?”
    “老将军廉颇勇猛善战,足智多谋,曾大败秦军,威震六国,守卫上党非廉颇莫属。”平原君赵胜回答。
    赵孝成王听了丞相赵胜所说,这才放下心来。于是,欣然接受冯亭请降,封冯亭为华阳君,陪同丞相赵胜前去上党接收土地城邑。同时,命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三十万驻守于上党东南方的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备秦军进攻。
    赵国接受了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献出的上党郡及十七座城邑之后,果然如平阳君赵豹所料,将战火引向了赵国,由此点燃了秦赵两国间举世震惊的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使赵国遭受了致命打击。然而,虽说赵国贪图上党之利而经历长平之战惨败,从此一蹶不振,但又焉知赵国若不接受上党,会逃过亡国之劫呢?
    秦昭襄王原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取韩国上党地区,没料想赵国竟然捷足先登,接受了上党郡守冯亭的请降,将上党郡及十七座城邑据为己有,不禁勃然大怒,遂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六月间,任命左庶长王龁(54)为主将率三十万秦军攻赵,夺取上党。
    注解:
    (49)轵关陉,太行八陉之一,陉,音xíng。太行山中东西向山谷叫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是古代穿越太行山的八条咽喉通道。
    (50)怀邑,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阳城乡土城村。
    (51)冯亭(? - 公元前260年),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冯家庄)人,韩国将领,任上党郡守,长平之战兵败阵亡。
    (52)平原君赵胜,赵国公子,贤德有才,好客养士,宾客约有几千人。是赵孝成王的叔叔,曾任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宰相,“战国四公子”之一。
    (53)平阳君赵豹,是平原君赵胜的兄弟,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小叔。
    (54)王龁hé(?-公元前244年),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战功卓著。
    第十一章:秦王怒而攻赵国 廉颇受命拒秦军

    王龁率秦军沿渭河东进,至黄河溯流向北,然后沿汾水向东经新田、黄父(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走陆路越乌岭(55),到达了军事要地端氏镇(56)。王龁见再向东三十里即到长平,于是命秦军临时驻扎于端氏镇,构筑工事警戒。王龁没料到,第二天秦军先头部队在端氏镇东侧侦察时,竟然遭遇赵国的小股军队巡逻至此,双方立刻交手,秦军斩杀赵军一名裨将(57)和数十名士兵,赵军迅速退至空仓岭(58)山口关隘,秦军先头部队受阻而返。
    王龁闻讯后暗暗吃惊,他没想到赵军行动如此之快,竟已在空仓岭设置了防线,于是急忙派出侦察兵化装成当地百姓深入空仓岭打探消息,方才得知赵军大将廉颇已率大军先于秦军到达长平,并在长平西侧和北面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正是天险空仓岭防线。?
    廉颇率赵军抵达长平之后,将大营设立于丹水(59)东岸的制高点大粮山山麓,并将大粮山作为赵军最重要的屯粮和辎重基地,此处可居高临下兼顾秦军在西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攻上党。当廉颇得知秦军大将王龁率兵出现在空仓岭方向之后,反倒安下心来。廉颇知道要翻越空仓岭天险只有一条山路,如果能守住空仓岭关口,则秦军将完全被挡在上党以西,不能前进半步。因此,廉颇在空仓岭山口处,修筑了东西两座城堡,卡住关隘,然后在城堡东面不远的光狼城(山西高平康营村)加固城墙,部署重兵,形成三角形防御态势,当秦军走完几十里山路赶到空仓岭山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这三个互为犄角的坚固壁垒。

    第十一章:秦王怒而攻赵国 廉颇受命拒秦军(2)

    然而,廉颇的防线虽然非常坚固,军事部署近乎无可挑剔,但老将廉颇仍然低估了秦军凶猛顽强的作战能力。这年七月,秦将王龁亲自在空仓岭关隘下督战,指挥秦军轮番向山口壁垒发起进攻。东西两座城堡的赵军见秦军接近城垒,立刻放箭,秦军前赴后继,冒着密如飞蝗的箭矢拼死向前冲击,前面的秦兵霎时被射倒一片,后面的秦兵毫不畏惧,踩着倒下的秦兵遗体紧接着往上冲。
    秦军虽伤亡严重,但是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猛烈攻击,守卫城堡的赵军也付出重大代价,四名都尉战死,上万士兵阵亡,秦军士兵最终冲上了城堡,与守城的赵军展开短兵搏斗,秦军大批后续部队一拥而上,与赵军厮杀在一起。守关的赵军终于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放弃了空仓岭壁垒,向光狼城退却。
    尽管廉颇加强了光狼城营垒的防御,但秦军斗志旺盛,乘胜追击,攻势如潮,在光狼城下再与赵军血战一个月,又斩杀赵军两名都尉,杀敌数万,最终击破赵军防线,夺取了光狼城。廉颇苦心经营的上党“西壁垒”被秦军突破,廉颇遂将赵军撤到丹水东岸预先构筑好的第二道工事部署防御。
    秦将王龁占据了赵军修筑的空仓岭壁垒,实现了进攻上党的第一步战役计划,这道坚固壁垒如今反倒成了秦军包围长平的最好防线,秦军可在空仓岭上居高临下俯视丹水对面的赵军。王龁把此处作为秦军的前进基地,囤积粮食物资,休整部队,积蓄力量,准备向廉颇的第二道防线——丹水防线发起进攻。
    但是,赵国大将廉颇早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他以大本营大粮山为中心,以丹水为天然屏障,沿着丹水东岸修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只要秦军敢于渡河进攻,就采取“半渡而击”的战法,将秦军消灭于丹水之中。
    王龁是秦国名将,久经沙场,对廉颇的军事部署岂能不懂?他深知,面前的丹水河宽水深,而且沿岸有赵军重兵把守,步兵贸然过河是犯兵家之大忌,如前锋刚登陆遭到赵军突然出击,将有去无回。但王龁又心有不甘,几次派秦军乘木船强渡丹水,欲将赵军防线打开一个缺口,占据滩头阵地。
    但是,赵军不但配备了无数强弓射手,而且在离岸边很远的水中打入一排排木桩,船只无法通行靠岸,渡河作战的秦军士兵只能下船涉水强攻。这就将自己完全暴露在赵军弓箭射程之内。赵军弓箭手见状立刻放箭,涉水进攻的秦兵当即中箭死伤于丹水之中被河水冲走,秦军几次渡河强攻皆遭失败。
    王龁又心生一计,有意后撤防线,做出撤军的姿态,依据山地设下埋伏,欲引诱赵军过河追击秦军,也被廉颇识破。廉颇在空仓岭攻防战中,已经领教过秦军的战斗力,知道秦军善野战歼敌,不能与之硬拼。于是,坚守丹水防线,拒不出击。王龁渡河作战失败,诱敌之计又被廉颇识破,已经无计可施,无奈,只好命秦军在丹水西岸修筑工事,与河对面的赵军形成对峙之势,做持久战准备。
    廉颇身经百战,用兵慎重,深知秦军的实力,他对丹水防线仍然不是完全放心,丹水防线万一被攻破,向东四百里直至邯郸便无险可守。于是,廉颇带上几个将领攀上丹水防线背后也即东面的高峰勘察地形。廉颇发现这一带自西北向东南的丹朱岭——羊头山——金泉山——马鞍壑制高点连成一线,西北端是长平关,中间是故关,均有赵军重兵把守,而且山势都是西坡陡峭,难以攀登,而东坡平缓,便于攀越,军需补给可以很容易地自东坡送上山顶。如果在这一带建一道防线,万一丹水防线被秦军突破,赵国军队可退至这道防线固守,秦军即使插上翅膀也难以逾越。廉颇心中有了万全的防御规划,不禁大喜道:“此乃天赐我绝佳的天然屏障,上党无忧矣!”
    于是,廉颇命赵军顺山势在西起长平关——东至故关——再向东南至马鞍壑一线,用巨石修筑起一条百里石长城,整条防线只有长平关和故关两个关隘可以进退,作为赵军出击和退守时的通道。百里石长城建成后,廉颇派一支军队驻在城上把守警戒。有了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长城这两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老将廉颇心里方才踏实,可以高枕无忧了。就这样,秦国大将王龁的秦军被阻挡在廉颇的丹水防线以西,无计可施,竟然长达三年未能逾越。

    
    注解:
    (55)乌岭,山西高原南部山脉,汾河流域和沁河流域分水岭,太岳山支脉。
    (56)端氏镇,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沁水县城东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
    (57)裨将,即副将,领兵打仗的下级军官。
    (58)空仓岭,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南三十五里。
    (59)丹水,长江支流汉江的一条支流,自北而南流经长平西侧。
    第十二章:秦军受阻于丹水 秦国施离间之计

    然而,廉颇虽然将秦国大军阻挡于长平以西,可以说圆满完成了赵王交与他的使命,却忽略了一点——赵军的后勤补给问题。三十多万赵军将士的日常粮食物资消耗,已经成为赵国的一个难以承受的重负。赵国粮食产量不足秦国的三分之一,与秦军对峙三年,赵国的国库几乎消耗殆尽,难以为继。而秦军补给线虽然有千里之遥,却拥有富饶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取之不尽的粮草物资,足以与赵国打一场持久消耗战。
    果然,赵孝成王已经开始对廉颇专注防守,不主动出击秦军的做法感到不满和焦躁。尤其是赵国名将赵奢曾在瘀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因此,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士气上,赵国并不惧秦国,加之国库储备的粮草已经不允许战事再久拖不决,于是,赵王几次派官员去长平催问战况,廉颇皆答复时机尚未成熟,不宜主动出击迎战秦军。
    与此同时,一场阴谋正在秦国王宫里酝酿。秦昭襄王见大将王龁久攻廉颇的丹水防线不破,也十分焦急,召来丞相范雎商议对策。
    秦昭王对范雎说道:“王龁在丹水前线与廉颇对峙已经三年,至今仍然不能突破赵军的丹水壁垒,如果退兵,就等于承认我秦国失败,可是再拖延下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寡人心中甚为焦虑,不知爱卿可有破敌良策?”
    范雎低头沉吟片刻,对秦昭襄王说道:“下臣也一直在考虑丹水前线的军情。看当前的形势,廉颇坚守防线不出,王龁在军事上一时没有战胜廉颇的办法。下臣倒有两个计策,请大王斟酌。”
    秦昭襄王一听丞相范雎有了主意,大喜道:“有何良策?爱卿快讲。”
    范雎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上党久攻不下,关键是廉颇采取了正确的防守策略,只要此人在上党,秦军就难以攻破赵军防线。所以,第一个办法,马上派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将黄金贿赂赵孝成王身边近臣,行反间之计,设法让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国大将赵括,我秦国就有对付他的人选了。”
    秦昭襄王听见范雎这一番话,说道:“这办法倒是可行。寡人听说过赵括此人,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十分聪明,若换上他任赵军主将又当如何?”
    范雎答道:“大王有所不知,臣闻那赵括虽自幼受到其父赵奢悉心培养,尽得赵奢平生所学,父子二人谈论兵法推演,连赵奢都辩不过其子赵括。但是,那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为人骄傲自大,好高骛远,自以为天下无敌,这种人一旦遇上强手,必败无疑。”
    秦昭襄王忙问:“说得有理,刚才爱卿说秦国有人可对付赵括,此人是谁?”
    “此人正是武安君白起。”范雎答道,稍微一顿,范雎接着说:“这正是下臣要说与大王的第二个计策。”
    “第二个计策怎样?爱卿快快请讲。”秦昭襄王迫不及待地说。
    范雎说道:“此计紧跟前一计实施,形如连环。如反间计成功,大王即刻秘密派武安君白起再领二十万兵马出发至长平,由武安君任前线秦军主将,王龁任副将。武安君思虑缜密,善用计谋,长于大规模野战进攻歼敌,长平一战若要取胜,非他莫属。”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所言,深吸一口气,皱起眉头说道:“爱卿的连环之计甚妙。但是武安君若出征,谁能不知?为何要秘而不宣?这个倒是有点难办。”
    范雎说道:“大王知道,武安君计谋多端,百战百胜,善于野战,威名远扬,如赵国知道我秦国派武安君赴上党领兵,不但不会换将,还要命廉颇加强防守,坚壁不出,绝不会主动出击迎战。所以,如走漏风声,则我秦国的连环之计必然前功尽弃矣!”
    秦昭襄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问范雎道:“如此大的行动,爱卿有何办法防止泄密?”
    范雎胸有成竹,回答秦王道:“此事不难。武安君可暂时委屈一下,化装成士兵跟在秦军队伍里,远离咸阳后再乘马前行。大王在全体大臣议事时严厉宣布:此乃重大军事行动,谁泄露武安君出征的消息,立斩泄密者及其全家!”
    秦昭襄王听了丞相范雎的全盘计划,这才长舒一口气,频频点头称赞说:“好啊,爱卿妙计。寡人幸得有你辅佐,如此良策,寡人何愁不胜赵国!”
    范雎忙躬身施礼道:“下臣雕虫小技,大王谬赞了!”
    再说秦国大将白起自率秦军攻下野王,封锁太行陉、轵关陉、白陉,切断上党与韩国的全部通道之后,早已班师回到咸阳,赋闲在家。但是他依然时时在关注长平战事,每天看着军事地图研究长平战况。在得知自己的好友王龁进军长平受阻后,白起十分焦虑不安。然而这时候,与白起关系密切的丞相魏冉早已死于定陶领地,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且非常信赖,瘀与之战中已经有意无意间疏远了白起。以白起倔强的个性,是绝不会主动面见秦王以献计的,他认为那是讨好秦王的举动,所以只好在家休养待命。
    正当白起为上党战事忧虑的时候,他接到了秦昭襄王派他带兵秘密赶往长平担任秦军统帅的命令,心中自然十分惊喜,立刻着手准备出征前的各项事宜。这年的白起已近花甲之年,长年艰苦的野外征战,风餐露宿,使他的身体过早地衰老了,但白起的战争指挥艺术却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依然豪情不减。
    白起深知今后参加大战的机会已经不多,早有与当年在瘀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的赵国名将赵奢和老将廉颇在战场上会一会的念头,只可惜赵奢已经去世,如今赵奢之子赵括继承父业,担任赵军大将。于是,武安君白起抖擞精神,心怀必胜之信念,欣然受命率大军赶赴长平前线。
    这个时候,秦国丞相范雎派往赵国的密使已到达赵国都城邯郸,正秘密展开活动,重贿之下,果然见效。这一日,赵孝成王召集众大臣商讨上党局势,有位赵王近臣趁机禀报道:“启禀大王:廉颇将军率赵军固守丹水防线已达三年之久,不思主动出击迎战秦军,贻误战机。且几十万赵军粮草物资消耗巨大,国库眼看亏空,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臣等建议大王免去廉颇的赵军主将之职,换另一名赵国大将赵括前往上党,趁秦军疲惫松懈之际,组织赵军向秦军发起全力进攻,必可大获全胜!”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三章:赵王信谗言换将 白起设计围赵括(上)
    这位大臣说完,王宫里众大臣议论纷纷,好几位大臣表示赞同,对廉颇固守丹水防线拒不出战颇为不满。
    上卿蔺相如听了几位大臣的提议,忙上前奏道:“禀大王,切不可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孝成王说道:“有何不可?寡人知道这赵括乃我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尽得赵奢所传,熟读兵法,精通战阵,智勇双全,实乃将门虎子,足以担当大任。”
    蔺相如答道:“大王,臣闻赵括虽经其父赵奢精心指点,熟读兵书,聪明过人,但从未参加过实战,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当前廉颇将军所采取的固守不战之法是唯一正确的策略。秦军善野战,如赵军主动出击进攻秦军,恐对我军不利啊!”
    正在议论不决之时,赵奢的夫人托人给赵孝成王送来一封书信,赵王命蔺相如接信当众宣读。蔺相如打开信笺念道:“贱妾赵氏叩拜大王。贱妾听闻大王欲派赵括领兵前往上党,贱妾有话禀告大王。我儿赵括虽自幼得到其父教导,熟读兵书,通晓战法,但此子未经战阵且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缺乏自知之明。常言道:知子莫如父。我夫赵奢生前就几次忧虑地对我说道:赵括聪明可用,但切不可委以重任,若重用赵括,赵国必败也。我夫赵奢生前爱结交军中朋友,所得赵王赏赐及奉禄全部分发给赵军将士,从不私留,因此深受士兵爱戴,人人愿为其效死杀敌。然我儿赵括却自以为是,骄横跋扈,下属见了他皆垂首行礼,不敢抬头相望。赵括所得俸禄赏赐全部私藏,用以购置田地房产,扩充领地。如此将领,如何能够服众领兵作战?为赵国安危考虑,贱妾敢请大王切不可任赵括为赵军主将。贱妾斗胆叩请大王恩准,如任赵括为主将败与秦军,损兵折将,贻害赵国,万望大王不要依律罪责我赵氏家族。贱妾冒犯大王之处,万死不敢辞,切望大王明鉴!”
    蔺相如读完赵奢夫人的来信,已是声音颤抖,几乎落泪,王宫内一时间悄无声息。赵孝成王听罢,沉思片刻,说道:“众位爱卿心里也很清楚,赵国实力不如秦国,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与秦国打持久消耗战,必须采取攻势,速战速决。成败在此一举。寡人主意已决:由赵括担当赵军主将前往长平换下廉颇,再增派十五万兵力,即刻率军启程赴任!”
    赵孝成王又转头对蔺相如说道:“爱卿可派人转达寡人对赵奢夫人的回复:赵括如战败,寡人绝不问罪于赵氏家族其余成员。”
    蔺相如知道自己与廉颇私人关系密切,不便多言,加上近年来身体衰老多病,已不为赵王所倚重。他见赵王没有听取自己的劝谏,执意换将,不由得心中慨叹,不久即黯然告病,回家休养。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赵国一代贤相、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蔺相如终因病忧伤而死。但是,他留给后世的“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的美好故事,至今仍然令人津津乐道,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
    新任大将赵括率军到达长平以后,赵军的规模达到四十五万,面对丹水对面的秦军,赵括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新的作战方针,下令做好攻击秦军的各项准备。
    此刻,赵括还不知道,威震六国的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已经率二十万秦军悄然抵达空仓岭秦军大本营,秦军的兵力已达到五十万之众。
    武安君白起抵达空仓岭秦军基地后,立刻召集王龁等秦军将领,详细询问了物资储备情况和士兵状态,但并未下达任何指令。随后数天时间,白起带领一支骑兵小队,走遍了丹水西岸的高山峡谷,实地勘察战场地形地貌。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江南毛老四 2022-02-11 12:16:58
    虎年第一个周末,祝您新年妙笔生花,虎威长虹![hu:风中凌乱]
    -----------------------------
    万分感谢鼓励,同喜同贺,祝您吉祥安康!
    第十三章:赵王信谗言换将 白起设计围赵括(下)

    回来后,白起独自在大营中面对军事地图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白起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秦军的五十万兵力虽然在数量上稍占优势,但远远不足以打歼灭战,而且赵军斗志顽强,战力凶悍,为捍卫自己的土地而抵御秦军进犯,士气必然高涨。尤其是赵国大将赵括换下廉颇以后,意在主动出击,寻秦军主力决战,势头正盛,因此,欲击败几十万赵军不能采用常规战法,须采取奇兵之策,设法聚歼赵军,给予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
    白起锐利的目光可以说搜遍了长平周围上百里方圆的每一座山峰,每一道关隘,每一条河流与峡谷,一个前无古人的恢宏战役计划在白起的脑海里渐渐地清晰起来。
    不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是,这次战役的初期阶段,并非采用白起最擅长的野战进攻,主动歼敌的战法,而是须等待赵括的大军率先发起进攻。
    在秦军召集的大战前夕军事会议上,白起逐一下达了军令——
    一,命副将王龁率一支秦军迎战西渡丹水进攻的赵军主力,但是不得采取“半渡而击之”的战法将赵军击退,而是接敌后,佯装战败,且战且退,沿丹水西岸的河谷向北“逃遁”,务必把赵军主力引往河谷北面的长平关方向;
    二,命大将司马梗带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骑兵精锐,自秦军大本营空仓岭西侧的端氏城秘密出发,沿着端氏河谷向东北方向进发,自丹水下游处渡过丹水,绕到赵将廉颇督建的百里石长城后方,然后兵分两路发动突然袭击,全力攻下山顶的长平关和故关这两处关隘,牢牢守住百里石长城,使沿着丹水河谷向北追击秦军的赵军主力止步于此,不能向石长城方向行动;
    三,命大将王陵率一支五千人的骑兵精锐,人人配备强弓,备箭百万支,待赵军全部主力西渡丹水,沿丹水河谷向北追击诈败的秦军之后,迅速自西面的光狼城向东出发,直插丹水河谷,死死守住丹水河谷狭窄的南出口,切断赵军的退路以及赵军主力与大粮山粮草辎重基地的联系。
    部署至此,白起停了下来,他用犀利的目光扫视了与会的各位秦军将领一眼,示意大家看着军事地图仔细领会自己所领受的作战任务。领命的各位将领跟随白起征战多年,此刻已经看出自己的统帅规划出的长平之战宏伟的作战蓝图——将赵括带领的四十五万赵军主力全部诱入丹水河谷,奇袭并守住长平关、故关和百里石长城,封住赵军北去的唯一关口。河谷西侧是险峻的空仓岭防线,东侧有高不可攀的韩王山阻挡,南面,堵死丹水河谷南口,使赵军前进无门,后退无路,被封闭于一个巨大的“口袋”内,然后集中兵力将赵军全部歼灭于此。
    白起见诸位将领个个精神振奋,面露喜色,跃跃欲试,便面无表情地轻咳一声,沉声说道:“这三个作战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连为一体,不能有一处失败。若有一处失败则满盘皆输,我秦军不但要遭受重大挫折,而且不啻为奇耻大辱!”
    见诸将领凝神细听,白起接着说道:“兵圣孙武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60)。此次长平之战,我军数量上并无多大优势,赵军历来强悍善战,且士气正高,我欲以五十万秦军围歼四十五万赵军,定是一场恶战,各位将军必须做好与赵军血战的准备。我白起在此拜托诸位将军了。”说罢,白起双手抱拳于胸前,略弯腰向众将领施了一礼。
    秦军众位将领听了武安君白起的这一席话,明白了这次战役的艰巨性,面色遂变得凝重起来,见统帅白起施礼,忙躬身还礼,齐声对白起说道:“谨遵大将军之命,愿随将军血战长平,扫平赵军,死而后已!”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0)见于《孙子兵法.攻谋篇》。大意是,若围歼敌人,须十倍于敌的兵力;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可发起进攻;若有二倍于敌的兵力,可以分割歼敌;若与敌军人数相等,可视情况与敌一战。

    


    第十四章:白起诱敌渡丹水 赵括轻敌陷重围(上)

    白起听了默默点头,他深知此次战役关系重大:赵国几乎举倾国之兵与秦军决战长平,秦军若胜,则可以乘胜东进,直取赵国都城邯郸,灭掉赵国指日可待。万一秦军战败,则秦国的实力与声望将遭受严重打击,短时间内不可能再进取中原,历代秦王称霸天下的梦想将会延期实现,自己戎马一生也将留下终身遗憾,白起绝不允许自己在这次大决战中有些微的失误。送走各位将领,白起面对大幅军事地形图,又陷入沉思,他在精心计算着战役中的每一个细节。
    赵军主帅赵括到任后,立刻将分散在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长城上的赵军进行集结重组,将其中大部分精锐兵力扩充到进攻部队中,只留少数兵力把守百里石长城关隘和丹水防线。赵括认为,秦军长期防守于丹水以西,屡次渡河攻击皆遭到挫败,斗志与锐气已经衰减,自己亲率四十五万赵军全线大举进攻,一定可以一举击溃秦军,然后乘胜追击,可大获全胜。
    赵括的目标是将秦军击退至空仓岭以西,重新占据空仓岭关隘,将秦军永远阻挡于上党以外。从秦赵两军的实力来看,赵括这个想法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他知道,按赵军的规模和战力不可能歼灭秦军,只需乘势一战击溃秦军,将其主力逐出空仓岭防线,就解了上党之危。大功告成,可以给赵国那些小看自己的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七月,震铄古今的长平之战的主力对决终于拉开了大幕。
    这天清晨,进攻秦军的准备一切妥当后,赵括发出攻击令,命全军从位于长平的大本营出发,西渡丹水向秦军防线发起声势浩大的全面进攻。赵军将士在防御工事里苦守三年,终于得以主动出击进攻秦军,个个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呐喊着冲向秦军阵地。秦军大将王龁命秦军鼓手擂响冲锋战鼓,随即率军冲出防线上前迎战,双方厮杀在一起,战况空前激烈。
    果然不出赵括所料,秦军渐渐不敌赵军的猛烈攻势,战不多久,就阵型大乱,开始败退。王龁命号令兵敲响退兵金器,指挥秦军沿丹水河谷往西北方向溃散而逃,秦兵沿途丢盔卸甲,遗弃兵器,好不狼狈。
    赵军一都尉(61)见状向赵括禀报说:“大将军,秦军没有退向大本营光狼城,沿丹水河谷向北败退!”
    赵括听了心中暗喜,此刻他已经被眼前的胜利所蒙蔽,完全忘记了军事鼻祖孙武子“穷寇勿迫”(62)的用兵之法,在战马上朗声说道:“看来秦军在我军强大攻势下,已经慌不择路。此河谷两面是山,高不可攀,北面谷底有我赵军牢牢把守长平关,秦军插翅难逃,给我追上去,杀!”
    赵军接到赵括的追击令,全军乘胜掩杀,欲一举歼灭秦军。赵括身披银甲,胯下白马,手持长戈,威风凛凛,一马当先率赵军沿着秦军溃逃的路线向北追击秦军。
    不料快接近谷底时,秦军突然向两边分散开来,纷纷奔向河谷内早已修建好的防御工事。赵军见状,奋力攻击,没想到秦军堡垒之中早就准备好了巨石滚木,赵军刚到堡垒下面,山腰的堡垒中就下来滚滚巨石,如雨利箭,赵军士兵猝不及防,顿时死伤无数。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1)都尉,是秦汉时代的中高级武官。
    (62)出自《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即穷寇莫追,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或设有埋伏,造成自己的损失。
    第十四章:白起诱敌渡丹水 赵括轻敌陷重围(下)

    赵括见到这种情况,忙令暂停进攻,休整部队。他对手下将领说道:“秦军已经被我逼进绝路,无处可逃,只不过做困兽之斗罢了,待山上长平关守军居高临下杀出来,前后夹击,今日必歼秦军!”
    哪知赵括话音未落,赵军中有士兵突然大喊起来:“快看,大事不好了,山上怎么竖起了秦军大旗?”
    赵军将士听见喊声,急忙抬头朝东面山上望去,只见东侧山头上百里石长城沿线忽然竖起一排红色旌旗,旗上书写着黑色篆书大字“秦”,而长平关的旌旗更为鲜艳,镶着褐色花边的红色旗帜上书写着金色篆书“白”字,在夕阳照耀下迎风飞舞,分外醒目。
    原来,从秦军端氏城基地秘密出发的二万五千名精锐骑兵已经趁着夜色悄悄绕到百里石长城后面,从地势平缓的东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杀了上来,守卫石长城防线的赵军任务是防备秦军自陡峭的西坡进攻,哪里想到秦军居然绕到赵军认为最安全的防线背后发动突然袭击,措手不及,仓皇迎战,但是很快便被如狼似虎的秦军骑兵消灭,长平关和故关皆落入秦军之手。
    赵括立刻明白了:秦国大将白起已经在此等候,并且攻下了百里石长城全线。这不仅仅是老将廉颇建造的上党最坚固的第三道防线落入秦军之手,更致命的是,赵军北去的关口已经被完全封锁。
    赵军队伍中顿时出现一阵混乱,赵括见状大喝一声:“不必慌乱,秦军已被我逼入死地,走投无路,即将被歼,有何惧哉?”
    但赵括此刻心里非常清楚,白起命秦军诈败退入谷底,而山上又夺取了赵军北去的长平关和故关要塞,后面很可能有更大的阴谋,万一丹水河谷南口被秦军堵死,几十万赵军将走投无路,陷入绝地。赵括想到这里不寒而栗,急忙下令赵军以后队为前锋,以原来的先锋部队殿后,原地转身向丹水河谷南口急速退却。然而,为时已晚。赵国大军还未退至丹水河谷南口,自秦军光狼城基地出发的五千秦军骑兵已先期赶到河谷南口,像钉子一般钉在这里,不仅挡住了赵军后退之路,而且切断了赵军与丹水东岸大本营和大粮山粮草基地之间的道路。
    至此,白起事先计划的三个目标全部实现,四十五万赵军已经陷入绝境——北面有秦军把守长平关和故关,南面有秦军封锁住丹水河谷南口,西面是秦军把守的险峻高耸的空仓岭防线,而东面则是陡峭的韩王山和赵国廉颇老将军精心打造的坚不可摧的百里石长城防线,只不过,此时的石长城防线已经易手为秦军所据有。廉颇将军苦心经营的三道坚固防线,竟有两道构成了赵军无法逾越的壁垒。赵括统领的赵国大军就这样被白起精妙地利用高山河谷、赵军的关隘和防线以及能征善战的秦军组合的铜墙铁壁,死死围困于方圆不足百里的丹水河谷之内。接下来,就是两军将士短兵相交的血战了!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五章:赵军困丹水防线 秦巧施外交拖延(上)

    赵括命全军速速撤向丹水谷地南口,不料,前军先头部队派人来报:“启禀将军,谷口已被秦军封锁,无法前进!”
    赵括听了大吃一惊,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这白起不愧是秦国名将,计算得如此精准,总是比自己用兵提前一步占得先机。此时,几十万赵军开始拥挤于谷地南端,赵括知道此刻不能有丝毫迟疑,立刻下令前锋部队向河谷南口秦军阵地发起猛攻,务必撕开秦军防线全力突围。
    正在这时,先行引诱赵军进入河谷并躲入堡垒中坚守的秦军,从赵军背后凶猛地冲杀过来,赵括急令赵军殿后的部队迎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杀,赵军终于暂时击退了河谷里面的秦军。看看天色已晚,赵括下令构筑临时防御工事,部队作短暂歇息。
    经过了一个惊恐不安而难熬的夜晚,第二日天还未亮,赵括便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向长平关和丹水谷地南口发起攻击,结果,血战一天一夜,秦军虽然付出重大伤亡,但防守却依然坚如磐石,赵军突围未获任何进展。赵军士兵因为轻装前进追击秦军,每人仅带了两天的粮食,以为跟着赵括将军,可以很快获胜返回营地或者大粮山基地可以及时运来补给,所带粮食早已吃完,不料竟被秦军围困于两面是高山、前后有堵截的河谷之中。经过连续作战,奋力搏杀,赵军将士早已经疲惫不堪,饥肠辘辘,无力再战。赵括见了,也无良策可施,只好命全军向东渡过丹水,返回出发前的丹水防线固守,幸好那里还存有少量军粮。赵括暗想,待暂时安顿下来,再设法突围或者等待邯郸发兵解围。但是赵括似乎忘记了,他所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几乎是赵国军队的全部主力,哪里还会有援军?
    白起知道廉颇建造的丹水防线十分坚固,且前有丹水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遂下令全军停止军事行动,休整待命。白起趁机将河谷内的秦军调出来,连同战役预备队一起,分为三队:一队赴百里石长城防线,增强原有的二万五千秦军骑兵的力量,构筑工事,并加强对东面邯郸方向的警戒,随时准备截击可能来自邯郸的援军;另一队增援坚守在丹水河谷南口的五千秦军骑兵,牢牢扎住“袋口”,并同时分兵攻占防守薄弱的赵军大粮山粮草辎重基地,彻底断绝赵军的粮食补给来源;第三队部署于丹水西岸原秦军防线,监视赵军动向。白起的这个部署,彻底断绝了赵括大军突围的所有希望,就看赵军能支撑多久了。
    此时,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接到白起的战报,说秦军已将赵括四十五万大军团团围困于丹水河谷,不日将发起总攻,全歼赵军。秦昭襄王大喜,连连击掌以庆道:“好啊,好!寡人甚欣慰!”
    这时,范雎上前道:“恭喜大王,即将全歼赵国大军。但是,秦军只有五十余万,要全歼赵括四十五万大军,恐怕有些吃力。大王何不趁此时亲自上前线劳军督战,以壮我大秦国威?”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提议,兴奋地大声说道:“爱卿说得极是,寡人多年未曾出征,今日也该亲赴上党前线,活动一下筋骨了!”
    秦昭王再次展现出他一贯的雷厉风行,霸气果断的作风,即刻乘六驾马车,率护卫军仪仗队浩浩荡荡赶赴千里以外长平之南的河内郡(今河南焦作怀县)。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五章:赵军困丹水防线 秦巧施外交拖延(下)

    秦昭襄王到达河内行宫后,在此等候多时的武安君白起急忙率众将领前往行宫拜见秦王。时年已六十六岁高龄的秦王兴致颇高,下令犒赏三军,有功将士各给重赏。大将王龁攻破赵军空仓岭壁垒立下头功,由左庶长升为左更,大将司马梗、王陵各有大功,提升为“五大夫”(63)。
    随后,秦昭襄王设宴请白起等众将叙话,询问军情。紧接着,秦昭王向河内郡百姓发布诏令,命年满十五岁的男子即刻应征入伍,凡参军者赐爵一级,享有俸禄,可入籍秦国户口,限期集结,听候武安君白起调遣。此后,为鼓舞秦军士气,秦昭襄王便坐镇河内郡督战,等候秦军得胜佳音。
    赵括首战失利,四十余万赵军被围困于丹水河谷,赵孝成得到消息后焦虑万分,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欲亲自率军队与秦军决战,解长平之围。近臣楼昌劝说道:“大王万万不可亲往长平。秦军实力强大,远胜我军,且目前已占尽先机,而赵国已无多少兵力可以调动。大王即使亲自率军前往长平,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不如派使臣前往咸阳,提议赵国愿意献出六座城邑与秦国议和罢兵,以免我赵国遭受更大损失。”
    上卿虞信反对道:“启禀大王,秦国如执意要进攻赵国,和谈便毫无意义。如今赵秦两国还未分出胜负,赵国就献地求和,假如今后秦国再进攻赵国,我赵国还要继续献出城池土地求和吗?赵国土地有限而秦国欲壑难平,试图拿有限的土地去填平秦国的贪欲,不用多久,赵国就会愈来愈弱小,最终将不复存在。下臣以为,不如拿出重金珠宝送与齐、楚、魏国,与之结成联盟,共同抗击秦国东进中原的图谋。如此,才能威慑秦国,遏制其野心,今后不会再反复发生割地求和的事情。在这一基础上再与秦国和谈,才可以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结果。”
    赵孝成考虑再三,最终还是不想与他国结成联盟与秦国为敌,于是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亲信大臣郑朱前往秦国议和。
    虞信劝谏赵王道:“大王,臣料定郑朱入秦后,秦王与范雎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魏、齐国以为赵秦两国已经握手言和,必不愿意再得罪于秦国出兵救赵。秦国看到诸国不结盟救赵国,则议和断然不会成功,如此,长平赵军危矣!”
    赵孝成王主意已决,最终没有听从上卿虞信的谏议,仍派大臣郑朱到秦国议和。果然如虞信所言,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抗秦救赵,大张旗鼓地对赵国使臣郑朱高规格热情款待,并借机向各国大力宣传秦赵两国已经和解,即将罢兵休战。齐楚魏三国本来就惧于秦国的实力,见秦赵两国已经议和,随即对结盟抗秦失去兴趣,在随后的战局发展中仅作壁上观。秦国巧妙地利用赵国不愿再战的心理,施放和谈烟雾迷惑诸国,赢得了战争时间,从而将赵国推入更为孤立无援的境地。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包围赵军的秦军得到兵员和粮草物资补充,战力更加强大。白起为摧毁赵军的意志,减少秦军伤亡,依然对赵军围而不攻,只是每天派出小股部队从不同方向袭扰赵军防线,扰乱赵军军心。赵军突围的希望愈来愈渺茫,更加致命的是,粮食已经颗粒不剩,顽强的赵军竟然在绝境中坚持了四十六天。赵军士兵饥饿难耐,居然像野兽一般相互残杀,以人为食,其情其景惨烈至极。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3)五大夫,战国时期秦国爵位名,二十等爵位的第九级。
    第十六章:赵括突围终战死 白起狠心杀降兵(上)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九月这天,赵括看到邯郸及诸国援军毫无踪影,粮草已绝,知道不能再拖延下去,坐以待毙不如再做最后一搏,于是决定再次率军突围。
    赵括兵分两路,一路向北猛攻河谷北口长平关,自己率另一路攻击丹水谷地南口。赵军士兵都知道突围是最后也是唯一活下来的希望,于是忍着饥饿,振作精神,在赵括带领下,奋勇冲击河谷出口的秦军防线,但瞬间就被密如飞蝗的箭矢射倒一片,赵军士兵为活命不顾一切,前赴后继,一波接一波涌向秦军防线,又不断死于箭矢和滚石之下,战死的赵兵尸体堆成一排小山,却始终无法接近秦军阵地,不得已纷纷后退。
    赵括见状厉声喝道:“不许后退,后退者斩!”但是,赵军士兵见滚石如雨,箭矢如蝗,皆不敢上前。赵括大怒,挥戈斩杀一名领兵的都尉,赵军士兵仍然后退不止,赵括再杀一名都尉,如此,赵括连斩手下八名将领,仍然没有止住赵军像退潮一般地后撤。
    赵括心里明白,这怕是今生最后一战了,四面都是死路,退无可退,只有奋力突围尚有一线生机,即便战死也绝不能做秦军战俘。
    于是,赵括一咬牙,召集起自己的亲兵紧随其后,向赵军士兵大呼道:“退也是死,战也是死,大丈夫战死沙场死得其所,这是最后机会,大家跟我冲上前去,与那秦军拼了!”
    说完,赵括拍马挺戈上前,朝着秦军阵地杀了过去。赵军士兵见主将毫不畏惧,冲锋在前,随即鼓起勇气纷纷跟在赵括后面,高举兵器,呐喊着向谷口杀来。秦军已经知道穿白袍、骑白马的将领就是赵括,再次集中放箭,如雨的箭矢射向赵括及紧跟其后的赵军将士。赵括骑马冲在最前面,哪来得及格挡如此密集的箭矢,顿时身中几十箭,跌下战马身亡。
    白起闻听赵军主将赵括战死,遂命秦军全线出击,从南北西三个方向杀入河谷。秦军将士已养精蓄锐四十余天,士气高涨,听到统帅白起发出进军令,争相冲出防线,杀入河谷,顿时战鼓齐鸣,杀声如涛,秦赵两军展开最后搏杀。从清晨战至黄昏,鏖战一天后,赵军士兵终因饥饿难当,精疲力竭,意志崩溃,扔下手中兵器,放弃抵抗。
    长平之战,终于以秦军惨胜而结束。战后,白起骑着战马走遍了各处战场,但见到处堆满秦军与赵军士兵的尸体,许多仍然保持着生前拼命搏杀的姿势,紧握兵器,怒目圆睁,浑身是血,白起看到这一切,冷峻的眼里也不禁湿润了——作为秦军统帅,白起的内心感到深深的孤独,他的眼泪只能咽到肚里,即便悲哀也无从向人诉说。
    此次战役,秦军虽然斩杀赵军二十五万,俘虏赵军士兵二十余万,但是秦军却也付出伤亡近三十万人的惨重代价。这是白起自从军指挥战役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伤亡,他的心中怎么能不感到震撼和悲凉?
    心情沉重的白起回到大营,正坐在案前略作休息,大将王龁走了进来,对白起施礼后问道:“上将军,请问赵军俘虏如何处置?”
    白起答道:“我也正在考虑此事。”
    王龁说:“二十余万俘虏,十分麻烦,排起队来足有几十里长,很难看管,而且突然增加二十五万人的口粮,军中粮食也实难满足。”
    白起听了点点头,沉默不语,闭上双眼长出一口气,以手支额陷入沉思。王龁知道武安君白起思考问题时喜欢安静,于是告退出了主将营帐。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六章:赵括突围终战死 白起狠心杀降兵(下)

    面对二十五万赵军俘虏的处置问题,一向行事果决、手段狠辣、杀敌无数的白起却犹豫不决起来。他虽然戎马倥偬几十年,数次全歼敌军,斩杀敌人近百万,却还是第一次活捉如此之多的俘虏。
    战役结束后,白起心里就一直在盘算,如将这批战俘押回咸阳,路途遥远,至少需要数万兵力押送,耗费精力巨大。且携带战俘行军,行动缓慢,到达咸阳无期。军粮本来就十分紧张,加上二十多万俘虏的口粮,肯定捉襟见肘,几十万秦军士兵要一起挨饿。如将这批战俘全部充军,不但数量巨大,难以管辖,而且这批赵军俘虏是迫不得已而降,所以极不可靠,如中途发生哗变,秦军无法有效控制,必然引起大乱,反而使秦军士兵受到无谓的伤害。
    白起权衡再三,觉得杀掉这批战俘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毕竟战俘数量巨大,白起不敢贸然自行决定,于是上书奏请还在河内郡坐镇的秦昭襄王定夺。但是数日过去了,秦王不作任何回应。白起心里明白了:大规模杀降,古今未有,恐怕要背千古骂名,毁了一生名誉。其实,秦昭王不回复自己的请奏,已经表明了态度。时间不宜再拖,万一发生事变后果不堪想象。这时的白起为了战争大局,只能一人承担千古骂名,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赵军战俘就地处置。
    这样决定之后,武安君白起心中反倒轻松了许多。他马上召来王龁等几位得力将领,命他们每人各带一万人马,带足弓箭和工具,利用傍晚时间,将赵军俘虏分批带至偏僻空旷处,说是整编队伍,然后团团围住,乱箭射杀,就地掩埋。
    就这样,二十余万赵军战俘一夜之间化为鬼魂,葬身于荒郊僻野,酿成古今中外第一起杀降大惨案。
    后人对白起最后决然下令杀降,还提出一个理由。那就是按照秦国法律,将士是论功行赏,按照斩杀敌人的首级为奖赏依据。如果把二十多万战俘带回咸阳,奖赏将大打折扣。如杀掉战俘,每个秦军士兵都会得到更大的奖赏。白起身为武安君,地位仅在秦王之下,奖赏对他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但是对于在血与火之中舍命奋战的秦军士兵及其家人却是一种鼓励和安慰——这分析倒也不无道理。
    白起也许是心有不忍,动手前从赵军战俘中挑出二百四十名娃娃兵留了活命。白起亲笔给赵孝成王修书 中写道:“秦国大将白起拜奏赵王:我大秦雄兵已全部歼灭贵国四十五万大军,赵括战死,秦军不日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当前秦国威震六国,傲视群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无人敢当。而赵国兵力枯竭,衰弱不堪,岂能阻挡我秦国百万雄师?白起奉劝赵王宜早做降秦准备,俟秦国大军兵临邯郸城下后,大开城门投降,以免赵国军民生灵涂炭,血染都城。望赵王三思!”
    白起将这封信函交与那些赵国娃娃兵,给他们每人带足口粮,命他们回邯郸后将信交与赵王。这些侥幸活命的少年俘虏惊魂未定,战战兢兢,接信后往邯郸方向仓皇而去。
    白起此后果然被许多人称作“人屠”,“冷血”,“杀神”,敌国谈起白起,人皆色变。然而,在两千多年以前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站在秦国主将白起的位置想一想,如此冷酷地大规模杀降,究竟是罪恶?是无奈?还是正确选择?斯人已逝,任由后人评说罢!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歼敌最彻底的歼灭战,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决定性一战。赵国主将赵括战死,他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将士悉数丧命,赵国遭受无可挽回的重创,举国上下为之震惊。这也不幸应验了赵括之父赵奢生前的预言:如用赵括为将,赵国必败。虽有赵括之母上书、上卿蔺相如竭力劝阻,但赵孝成王拒听劝谏,执意免除廉颇主将之职,拜赵括为大将率兵解上党之危,终于招致惨败。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单独抗衡秦国,其缘由与结局令人扼腕!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七章:白起兵临邯郸城 苏代劝范睢退兵(上)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十月,秦军经过长平之战后一个月的休整,补充兵员物资,恢复了元气。武安君白起准备抓住赵国刚遭大败,十分虚弱的大好时机,继续向东进击,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进而最终灭掉赵国这个最顽强的对手。
    白起深知邯郸城经赵国多年加固,城坚壕深,易守难攻,所以,不急于先行攻打。他将秦军兵分为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向西进攻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北上攻占太原。白起自领中路进逼邯郸,形成威慑之势,待王龁和司马梗攻占皮牢和太原这两个军事重镇以后,再合兵一处,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此时,白起因患病在身,部署完军事事宜,便回咸阳养病。王龁与司马梗不负白起托付,携长平之胜余威,先后领兵攻占了赵国的皮牢和太原等城邑,然后合兵一处,一举攻占了上党地区,原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拒不降秦战死,王龁、司马梗遂将进军锋芒直指邯郸。
    据汉书记载,冯亭战死三十余年之后,其后代冯去疾、冯劫竟分别成为秦朝始皇帝嬴政手下的右丞相和秦军大将,位极人臣。这恐怕是冯亭生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长平之战始作俑者冯亭违抗韩王之命,拒不将上党献与秦国,而是以引虎吞狼之计,将上党郡献与赵国从而引发举世震惊的长平大战,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伤亡近八十万人,其中赵国更是付出四十五万将士全部战殁的惨重代价。冯亭也在此役中战死,上党为秦国攻占,而冯亭其子嗣却最终成为秦朝重臣,假如这是历史事实的话,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话说赵孝成王见果然如武安君白起信中所说,秦国大军已兵临邯郸城下,十分惊慌,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息,都拿不出抵御秦军的办法。恰逢自韩国来到赵国推行合纵抗秦之策的“纵横家”苏代也在宫内,苏代见赵王与众臣大敌当前一筹莫展,于是便上前奏道:“禀大王,微臣倒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孝成王见是有名的反秦之士苏代,忙说:“爱卿有何良策?快快讲来无妨。”
    苏代说道:“赵国当前的国情,已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只能采取非常措施。”
    赵孝成王说道:“爱卿说得极是,当前赵国确实已经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爱卿可有其他办法让秦国退兵?”
    苏代说道:“臣闻秦国丞相范雎虽然足智多谋,超乎常人,但是却喜爱金钱珠宝。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战功卓著,声望远在范雎之上,范雎必然嫉恨防备。大王如允准,微臣可携带金银珠宝若干,密往范雎府邸,行反间之计,设法说服范雎向秦王提议撤邯郸之围。”
    赵孝成王闻听苏代之计,面露喜色,当即说道:“好主意!那就有劳爱卿了。寡人准你在国库中任意挑选珠宝首饰,即刻前往咸阳面见范雎,便宜行事。”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十七章:白起兵临邯郸城 苏代劝范睢退兵(下)

    苏代千里迢迢来到咸阳范雎府邸,向范雎做了自我介绍。范雎见范雎突然到来,十分警觉,因为他素知苏代是坚定的反秦人士,到处游说合纵反秦之策,可以说是秦国的敌人,因而对苏代的态度十分冷淡。直到苏代献上珠宝,说有要事相告,范睢的脸色这才慢慢缓和下来。屏退左右以后,范雎不无讽刺地问道:“你可是合纵反秦的大名人,今天竟远道而来秦国给我送大礼,不知苏大人有何贵干?难道要给我讲解合纵之策连横吗?” ? ? ?
    苏代摇摇头对范雎说道:“丞相大人所言差矣。我今日不为合纵反秦而来,只为丞相你的地位前程而来!” ? ?
    “苏大人此话怎讲?”范雎皱起眉头狐疑地问道,他对苏代的话将信将疑。 ? ? ?
    苏代对范雎说道:“丞相请听我细说。贵国武安君白起长平一战射杀赵括,全歼赵军四十五万,今乘胜围攻邯郸,赵国危矣。而赵国被灭,其余五国之中再无独力抗衡秦国的力量,六国破灭,秦王即可登基称帝。白起为秦国上将军,攻城略地无数,百战百胜,功勋卓著,威震天下,无人可及。如果秦王称帝,白起必列为三公(64)。您身为秦国丞相,是秦王最为亲近和信任的重臣,为秦王谋划远交近攻战略,才有秦国今日之强盛。但是您的威望却在武安君之下,如白起名列三公,丞相您能甘愿与一员只知领兵作战的武将白起平起平坐吗?”? ? ? ?
    说到这里,苏代停顿了一下,让范雎思考自己刚才所说。见范雎凝神细听,若有所思,苏代接着说道:“丞相大人可曾想过,秦如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将北到燕国,南至楚国,东到齐国,韩魏二国如囊中之物,已经微不足道,秦国疆土将空前辽阔,武安君白起功不可没,秦王也必将更加倚重白起。武安君甚至功高盖主,更不把您这个丞相放在眼里。如若到了这一天,范大人将如之奈何呢?” ? ?
    “苏大人说了这一番话,您的意思是——?”范雎听了苏代一席话,还没明白苏代最终究竟是何用意。? ? ? ?
    苏代见时机已到,遂说出真正用意。不慌不忙地答道:“当下形势,为了丞相您的地位和利益着想,应当设法遏制白起的势头。依我之见,秦国不如罢战退兵,让赵国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不世之功,这对丞相您的前程、地位都大有益处。依范大人的智慧,在下相信不难做到这点,还望丞相大人三思!” ? ? ?
    精明的苏代所说的一席话,可以说正击中了范雎的软肋。范雎原来以为白起不过是一名唯命是从、沉默寡言、只知钻研军事的武将而已,不足以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但是随着白起在战役中妙计迭出,屡立奇功,展现出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声望愈来愈高,宫廷内大臣言必提白起,皆津津乐道于白起的大智大勇,而自己做为为秦王出谋划策、设计未来的一国丞相,反而被遮盖于白起的光芒之下,退于次位,这是范雎所无法接受的。听完苏代所说,范雎深思片刻后并未表明态度,他对苏代说道:“多谢苏大人关照,此事关系重大,绝非儿戏,你先回赵国,容我再做考虑。”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4)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负责起草诏令文书。
    第十八章:秦王命秦军撤兵 白起告病恨范睢(上)

    数日之后,范雎单独拜见秦昭襄王,说道:“大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军经历长平之战,虽大获全胜,但却伤亡严重,战力衰减,且几十万大军长期露宿在外,士兵疲惫,粮草也难以保证,下臣感到忧虑,须有万全之策。” ? ?
    秦昭襄王在军事上一向对白起十分放心,没想到范雎提出的问题,他问范雎:“寡人倒是未曾想过这事,不知爱卿有何打算?”? ? ?
    范雎接着说道:“武安君已安排三军,于邯郸城下集结,他现已离开咸阳,前往邯郸城下大营,准备大举攻城。但邯郸城池坚固,极难攻取,此一战可能伤亡巨大,且没有必胜把握。如若武安君攻城失利,齐、楚、魏、韩、燕五国结盟,趁机围攻邯郸城下的秦军,则我秦国局面危矣!” ? ? ?
    秦昭襄王听了觉得范雎说得有理,急忙问道:“这情况寡人没有预料到,既然如此,爱卿有何良策?” ? ? ?
    范雎听到秦王此问,故作思索状,片刻后答道:“下臣在赵国邯郸的眼线来报,赵国上下虽不愿再战,但若秦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则必以举国之力相拼。如能罢战,避免两败俱伤,赵国愿割地求和。我秦国可以趁此机会,向赵国提出割让临近秦国的六座城邑。如此,我秦国既可得到赵国的城邑土地,军队又可得到充分的休整补充,恢复元气,一举两得,今后再做进攻邯郸的打算。” ? ? ?
    秦昭襄王略作思索,点头同意了范雎的主意,派信使去赵国提出罢战谈和的条件。同时,让范雎起草诏令,派人送去秦军大营,命白起撤出包围邯郸的秦军,班师回咸阳。 ? ? ?
    刚从咸阳回到邯郸城下秦军大营的白起,正组织秦军将领商讨攻城计划,演练攻城方法,准备择日发动攻势。只见秦军大营里有的士兵在制作攻城云梯,有的在打造箭簇,还有新兵在演习阵法,一派大战前的紧张有序气氛。? ? ?
    按照白起的考虑,这个时期,除燕国地处偏远的北方,相距较远以外,齐楚魏韩四国皆因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而畏惧秦国的强大战斗力,都在作壁上观,不敢轻举妄动。而赵国刚刚战败,主力消耗殆尽,实力锐减,士气低落,军民人心惶惶,全无斗志,这时攻取邯郸正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时机。 ? ? ?
    不料,正当白起满怀信心,谋划邯郸战役的时候,突然有信使自咸阳飞马赶来,传递秦昭王的命令。白起感到十分诧异,急忙召见信使,接过秦王的信件展开观看,还未等看完便脸色勃然大变,两手微微颤抖。? ? ? ?
    王龁见统帅白起脸色如此难看,忙问:“上将军,秦王在诏令中说些什么?”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 ?
    第十八章:秦王命秦军撤兵 白起告病恨范睢(下)

    白起没有说话,头也不回地伸手把秦王来信递给王龁。王龁一看秦昭王的来信内容就愣住了,连连说道:“这,这,这怎么可能?秦王竟然说秦军疲惫,元气尚未恢复,不宜久战,立刻撤回咸阳休整,今后再做打算!”
    这确实让白起心中十分震惊,难以置信。白起从军四十年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从未有过在秦军占有优势且发起进攻之前突然接到撤军命令的先例,他知道其中必有蹊跷,但究竟是何原因,白起不愿去揣度。然而秦王的军令已经下达,不能违抗,愤怒的白起脸色变得铁青,沉默片刻之后,他猛地掀掉了案上的大幅作战地图,仰天叹息道:“此次退军,长平一战三十万年轻将士的献血与性命付诸东流矣!从此再无机会攻下邯郸,荡平三晋了!”
    跟随白起征战多年的秦军将领还从未见过自己的统帅如此暴怒和哀伤,皆沉默着不敢作声,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有人甚至忍不住当场落泪。稍稍冷静下来之后,白起遂命秦军于夜间先从后军和辎重开始,有序后撤。待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秦军营地已是空无一人。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白起率秦军回到咸阳,邯郸之围遂解。当白起闻知是丞相范雎以士兵疲惫、粮草不济、五国即将联合攻秦为由,提议秦王下令撤军的时候,他心中的怒火与愤恨可想而知。
    但白起性格孤傲倔强,不善言辞,对小人更是嫉恶如仇,他既不屑于揣度范雎的心机,更不愿意去当面质问范雎让秦军撤回究竟何意?但是此后,白起与范雎结怨甚深,他再也不信任范雎此人,即便是白起与众大臣进宫议事遇到范雎也是擦肩而过,视而不见。不久,白起由于常年在外征战,积劳成疾,病情逐渐加重,便向秦昭襄王禀明,回家疗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这一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正当处于深重苦难之中的邯郸军民为保卫自己的国都紧张备战,誓与秦国大军血战到底的时候,秦昭襄王之曾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华夏的伟大君王嬴政(65),竟然就悄悄诞生于邯郸城内,并于三十七年之后灭了赵国,历史竟是如此得巧合与讽刺!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5)秦始皇嬴政之父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本名异人,后来更名子楚,当时为两国和约在赵国邯郸作人质时与赵姬相识,生下嬴政。
    第十九章:赵王决意抗秦国 秦王发兵攻邯郸(上)
    同年年初,秦国谈和的使者来到赵国,向赵孝成王转达了秦王提出的和谈条件。赵孝成王见秦昭襄王竟然开口索要六座城邑方才罢战休兵,认为秦王过于贪婪霸道,心中忿然,但又担心断然拒绝秦国的要求,秦国又会怒而发兵攻赵,思忖再三下不了决心,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
    大臣们就是否割地与秦求和一事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争执激烈。这时候,上卿虞信(66)上前对赵王说道:“启禀大王,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已经丧失了诸多城邑土地,如再割地与秦,则秦国更加嚣张霸道。赵国土地有限而秦国索求无限,如此反复割让城邑土地求和,秦国不用动武赵国就灭亡了。下臣以为,不如将秦国索要的六座城邑献给齐国,联齐抗秦,并结好楚魏等国,共同威慑秦国,使其不敢对赵国用兵。”
    赵孝成王几经权衡,最后感觉虞信说的话有道理,遂同意了虞信的提议,派虞信向东方出使齐国,商讨合纵抗秦事宜,并与魏国订立合纵抗秦盟约。与此同时,赵国将灵丘之地(山西大同灵丘县)送给楚国丞相黄歇作为领地,结好楚国,并派出使者对韩、燕两国表示亲善。赵国则抓紧重整军备,加固城池,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二月,赵孝成王为了稳住秦国,拖延其再次派大军征伐邯郸的时间,亲赴秦国咸阳与秦昭襄王会晤,谈判割地求和事项。秦昭王依仗自己的实力远胜赵国,自然不会放宽罢战议和的条件。经过一番谈判,赵孝成王最终同意按秦国要求割让六座城邑献于秦国,秦昭襄王则答应不再出兵攻打赵国,两国遂又一次罢战言和。当然,这次“和谈”则完全是赵孝成王在“假戏真做”,再一次激怒了秦王。
    赵孝成王回到邯郸以后,向秦国割地一事就再无音信,秦昭襄王一直等了数月,多次派使者催问,也未见赵国派使者献上六座城邑的地图户籍,办理交割事宜。秦昭襄王终于明白自己被赵王的缓兵之计所骗,不由得怒火中烧,决定再次派大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秦昭襄王首先想到的带兵统帅第一人选自然是武安君白起,于是秦王派人去传白起进宫商讨出兵事宜。但是派出的使者很快就回来了,向秦王禀报说:“武安君病情加重,已经无法行走。”
    秦昭襄王听了,急忙命人备车,带上御医赶往白起府邸。果然见白起卧床不起,面容憔悴,显得十分衰弱。见秦王竟然亲自登门来看望自己,白起十分感动,眼角挂着泪珠,几次欲挣扎着下榻给秦王行跪拜之礼,却怎么也没能坐起来。
    秦王见自己的这位爱将南征北战几十年,攻城拔寨,无坚不摧,屡立大功,未尝败绩,当初是何等的威风霸气,现在竟这般衰弱不堪,不觉心中黯然,以手按着白起的肩头说道:“爱卿勿动,静卧养病就是。”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6)虞信,惜生卒不详,赵国中牟(河南鹤壁)人,赵国谋臣,善于战略谋划。

    第十九章:赵王决意抗秦国 秦王发兵攻邯郸(下)

    白起命下人拿来凳子,请秦王落座,再次感激秦王登门看望之恩。
    秦昭襄王对白起说道:“寡人今来看望你,其实有更加重要之事。”
    白起其实早已经料到秦王所为何事而来,于是说道:“大王来意,下臣已知矣。”
    秦昭襄王听到白起如此说,倒也不感到惊讶,他知道白起即使在家养病,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各国间战事的发展变化,常常在家独自看着军事地图长时间凝神思考。于是秦王对白起说道:“那赵丹(67)竖子实在可恶,今年二月来秦国求和,亲口答应寡人割六座城邑献与我秦国,两国即罢战言和。但赵丹返回赵国后即音信全无,背信弃义,时至今日已经拖延八个月之久,非但拒不交出城邑,反而与齐、魏、楚等国结盟抗秦,寡人岂能忍下这股怒气?吾决意起兵攻打邯郸,再给此竖子一个教训!”
    白起听了摇摇头,对秦昭襄王说道:“大王切不可动怒,此乃那赵丹施缓兵之计也。请大王冷静地想一想,邯郸是赵国都城,经赵国多年加固,城坚壕深,不易接近,极难攻破。且赵国与齐楚韩魏已经结盟,成休戚与共、一致对秦之势。若秦军攻城之际,各国发兵救援,一日即可赶到,秦军将马上陷入被动。”
    说到这里,白起停了一停,喘口气又接着说道:“我秦国虽大败赵军于长平,但秦军也伤亡近三十万,兵力不足。又是远隔千里之遥进攻赵国都城,魏、楚、齐等国三面环伺,后方堪忧。赵国军民因长平之败,家破人亡,必同仇敌忾,舍命抗击,若援军在外进攻,赵军从城内突然出击,秦军不能前后相顾,必被击溃,遭受重大伤亡。以下臣之见,目前不宜发兵攻赵,须耐心等待时机,再做打算。”
    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一番分析,虽然感觉有些道理,但是想到再一次受到赵王的欺骗,便胸中怒火升腾。秦王认为,赵国长平之战刚受重挫,战力并未恢复,各诸侯国此时惧怕秦国的实力,绝不敢轻易出兵援助赵国。因此,他并未改变出兵攻赵的打算。这年已经六十七岁的秦昭襄王,踏平三晋,进取中原的心情愈来愈急迫,竟至于到了十分固执的地步。他见白起确实因病卧榻不起,无法带兵出征,于是任五大夫王陵为大将,率三十万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孝成王的一次假和谈,竟然为赵国争取了近八个月的时间,这点恐怕连赵王自己都没有想到。赵国军民利用这宝贵的八个月,加固城池,扩军备战,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老将廉颇统领军事,赵军军心稳定,士气高涨,随时准备给予进犯的秦军以迎头痛击。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7)赵孝成王(?-公元前245),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惠文王之子,赵丹是赵孝成王名字。

    第二十章:赵军顽强守邯郸 秦军攻城屡受挫(上)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虽是秋高气爽, 粮蜀收获季节,但邯郸城下却呈现出一片大战前的沉寂与肃杀,毫无收获季节的喜悦热闹气氛。
    赵国大将廉颇知道赵军精锐尽丧失于长平之战,兵员锐减,无力与秦军展开野战进攻,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策略,放弃小城邑,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于邯郸城内,同时毁掉所有即将收割的良田,不使前来进犯的秦军得到一粒粮食。而邯郸民众因长平之战,几乎家家皆有失去父亲、儿子、丈夫、兄弟之痛,虽然很多守城百姓是老人和少年,但是皆痛恨秦军,誓与之以死抗争,以鲜血和生命保卫赵国的都城。
    这天凌晨,王陵率领的秦军悄悄接近邯郸城,邯郸城上值更的赵军士兵发现秦军逼近,立刻敲击金器,发出警报,廉颇将军身披铠甲,亲临城头,命赵军士兵迅速登上城墙准备迎敌。秦国主将王陵见赵军有所防备,遂下令擂响战鼓,急速攻城。
    秦军这次为攻打邯郸城也做了充分准备,配备了大量弓箭手和登城装备。王陵在进攻的正面将弓箭手排成三排,听到“放箭”的命令,第一排秦军弓箭手瞬间将数万支利箭射向邯郸城头,然后立刻成单腿跪姿,自箭壶中取箭搭弓做好准备。第二排弓箭手紧接着放箭,然后再成半跪姿,取箭做好再次放箭的准备。第三排弓箭手已经做好准备,紧接着第二排再次密集放箭,形成不间断的连续放箭,以杀伤守城的赵军士兵。
    在箭幕的掩护下,上万秦兵人人扛着装满土石的袋子冲到护城河边,将袋子抛入护城河中,如此轮番抛填,时间不长便在护城河里垫起数十处通道。紧接着,攻城的秦兵推着几十辆战车,载着云梯冲到城墙下,冒着城上赵军的箭雨石块竖起云梯强行登城。另一队秦兵则随后顶着盾牌,推起坚固异常的铁头冲击车,一次次猛烈地撞向邯郸城门。但是,城门里面早就被大石、土袋堵得严严实实,冲车撞上去竟然纹丝不动!
    在守城赵军的严密防守下,攀登云梯的秦军士兵还不等攀到城头,早被城上的赵军士兵用巨石、滚木、乱箭击中,掉下云梯,非死即伤。赵军还在城墙上一字摆开几十口大锅,锅中装满井水用木柴烧开,当秦军登城士兵快爬到云梯尽头的时候,守城赵军便冒着城下射上来的密密麻麻的箭矢抬起大锅,将滚烫的开水泼向云梯上的秦兵,登城秦兵顿时被烫得惨叫着跌下云梯,一时间竟无人敢靠近邯郸城墙。而有的时候,赵军在盾牌保护下,用带钩的长杆将云梯勾住猛地向外推去,云梯上的秦兵连同长梯一起轰然倒于城下,长梯顿时被摔成几截。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二十章:赵军顽强守邯郸 秦军攻城屡受挫(下)

    秦将王陵虽然把秦军分成几个梯队轮番攻城,却始终没有进展,秦军伤亡惨重。一个月来,秦军五名部将战死,伤亡两万余人,邯郸城依然无法攻破,王陵不得已命令军队暂停进攻进行休整。廉颇则抓住战机,命赵军趁夜间派出多支精锐的步兵敢死队,手持短兵器,从城头上顺长绳坠下,不断袭扰秦军的营寨,使秦军夜间也不得安宁,伤亡不断增加。而这些赵军敢死队也因为无法返回城内,皆英勇战死。秦军主将王陵为了提防赵军偷袭,不得不下令夜间增加岗哨,加强防御,秦军士兵斗志受挫,军心浮动。
    秦昭襄王得知邯郸前线的战况以后,十分不满,他没有料到,三十万秦军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居然攻不下一个邯郸城。遂一面派监军大臣命王陵加大攻城力度,一面抽调兵力准备增援王陵。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冬季,秦国军队经过休整之后,王陵命秦军向邯郸城发起第二轮大规模进攻。但秦军士兵在赵军密集的箭矢、巨石、滚木迎击之下,伤亡不断增加,攻城连连受挫,已渐渐失去斗志。
    廉颇见秦军士兵畏惧不敢向前,随即下令移去城门内的土石,突然打开城门反击秦军。攻城的秦军没有料到防守邯郸城的赵军竟会突然发起反攻,猝不及防,仓促迎战,顿时乱作一团,竟然被击退几十里,伤亡近万人。待王陵重新集结军队,欲寻赵军对决时,廉颇早就下令赵军停止追击,撤回邯郸城内,令王陵又气又恨却无可奈何。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王见王陵迟迟无法攻破邯郸城,恼怒不已,却仍然不愿服输,决定派左更王龁带着自己的诏令,率十万援军赶赴邯郸,如王陵攻城依然没有起色,则由王龁领秦军主将之职。在邯郸指挥攻城的王陵已经揣测出秦王要撤换自己的主将职务,心有不甘,于是调整兵力,做最后努力,命全军冒着严寒向邯郸城发起第三轮攻城作战。
    此时,邯郸已经被秦军包围将近四个月,守城士兵伤亡严重,粮食物资已极度匮乏,为了坚持守城,赵国军民中竟再次出现食死者充饥的惨烈景象。但赵军将士在廉颇率领下,依然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殊死抵抗,给予秦军以重大杀伤。有诗云:
    “燕赵自古多豪杰,勠力同心卫家国。
    拼将热血御秦兵,慷慨赴死唱悲歌!”
    赵国丞相赵胜在赵国军民守城最艰难的时刻,拿出家财分发给守城士兵,并将自己的妻妾编入抗秦队伍中尽一份力量,以此鼓励赵国军民共赴国难,奋勇杀敌。秦将王陵指挥秦军又连续进攻一个月,没有取得任何突破,眼看秦军伤亡惨重,已经无力再组织强有力的进攻,王陵只好放弃攻城,命秦军继续围住邯郸城,与赵军形成对峙僵持之势。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二十一章:秦王命战神领兵 白起坚拒赴邯郸(上)

    不久,秦国大将王龁率援军来到邯郸城下,接替了王陵秦军主将的职务。王龁重新集结兵力,调整部署,将自己带来的援军作为进攻主力,下令秦军向邯郸城发起猛烈进攻。
    这次,王龁特地自咸阳带来两座攻城利器——轮式木塔。塔下有巨型木轮可以行走,木塔周边全部用厚木板围起来,可抵挡箭矢滚木攻击,与城头等高处有登城出口,可上下调整,几十名士兵自塔后入口进入塔内隐藏。攻城时,秦军士兵以木塔做掩护,推着木塔接近城墙,登城出口立刻探出踏板搭在城头上,塔内秦兵和后续部队即可如走平地一般源源不断地自塔内冲上城头。
    赵军士兵见了这个庞然大物,立刻禀报廉颇将军。老将廉颇走上城头,细细观察这个巨大的物体,也不禁暗暗称奇,不得不佩服这攻城木塔构思巧妙,对邯郸城颇具威胁。他眯起眼睛,注视着城下不远处组装完成的攻城木塔,捋着胡须沉思良久,终于想出了对策。廉颇速命后方运来大量布匹和燃油,让弓箭手将布匹撕成布条,然后将布条缠在箭簇上,在油中浸透,并准备火把若干,等待命令。
    这时候,秦军的进攻开始了。秦军鼓手擂响战鼓,士兵呐喊着,奋力推起攻城木塔,“轰隆轰隆”朝着邯郸城墙逼近。廉颇命赵军士兵点燃火把,看看木塔已经进入弓箭射程之内,一声令下:“点火,放箭!”弓箭手立刻用火把点燃箭簇上蘸满油脂的布条全力射向木塔,无数利箭霎时拖着火苗向木塔飞去,场面好不壮观。隆隆前进的攻城木塔还未接近城墙,已经被无数支火箭射中,顿时燃起熊熊大火,变成一座巨大的火塔,烧得噼啪乱响。塔内塔外秦兵见事不好,纷纷逃离,一会儿功夫,两座木塔便被烧得轰然倒塌,化为一堆灰烬。王龁见攻城木塔全被烧毁,只好指挥秦军仍然使用云梯攻城,但赵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守城经验,接连击退秦军进攻。
    王龁仍然不肯放弃,命秦军连续攻城五个月,付出二十万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仍然无法踏上邯郸城头一步。邯郸城依然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
    转眼间到了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八月,秦昭王见得力战将王龁损兵折将,耗时数月,仍无法攻下邯郸城,遂再次想起在家养病的武安君白起。秦王认为欲攻破邯郸,只有白起可以胜任了,决定任命白起为秦军主将,赴邯郸指挥秦军作战。
    于是,秦昭襄王派丞相范雎再次来到白起府邸探视,并向白起转达秦王的问候和命令。白起见是小人范雎前来,心中厌恶至极,根本不容范雎多说,立即冷冰冰地拒绝道:“邯郸战事已经持续一年有余,秦军伤亡近三十万人,赵、楚、齐国已结成联盟,如今错过了大好时机,再谈攻取邯郸为时已晚。请禀告大王,我现在抱病在身,行动不便,无法赴邯郸领兵作战,恕难从命。”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二十一章:秦王命战神领兵 白起坚拒赴邯郸(下)

    丞相范雎回宫向秦昭襄王复命,只说白起仍然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赴邯郸领兵。秦王听了十分恼怒,但是念及白起为秦国屡立大功,又抱病在身,遂隐忍下来,仍派信使赴邯郸催促王龁加紧攻城。
    丞相范雎走后不久,身在家中养病的武安君白起听到王龁屡攻邯郸不下,秦军伤亡过半的消息,竟然有几分得意地对身边的人说道:“战况如我所预料得一样,邯郸城坚固无比,不能硬攻,此时攻打邯郸已经错失良机,如今攻打邯郸果然失利。秦王当初不听我劝谏,执意出兵攻打邯郸,终于遭此一败矣!”
    此时的白起,还在深深怨恨秦昭襄王当年听信小人范雎之言,阻止自己乘胜攻取邯郸,竟然犯了为臣者之大忌,忘记了自己一生恪守的慎言、多思、不背后议论君主的信条,背后讥笑秦王,这为他人生的最终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果然,正如俗话所说:隔墙有耳。有人很快把白起的这番话传给了秦昭襄王,秦王听后不由得心中震怒,认为白起是在当众炫耀自己,说秦王不如他白起,所以招致进攻邯郸失败。于是,愤然之下,再次让范雎找到白起,传秦王之命,令他即刻动身前往邯郸前线指挥秦军作战。当然,这一次秦王下令白起出征邯郸,已经不是为了邯郸战役的胜负,而是出于一种维护王者尊严的报复惩罚心理,其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此时的白起心中所思所想,后人已然无法去揣度。他似乎是对秦王失去了信任,对他一生最看重的胜利和荣耀失去了兴趣,也许是他征战一生,感觉身心疲惫了,也或者是因为戎马几十年,杀人百万而厌倦麻木了。
    也有可能是,白起认定了这场邯郸攻防战秦国绝不会获胜,万一指挥失利,不但会白白断送无数秦军士兵的性命,也将毁掉自己一世的英名,那会比失去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总之,白起对秦王“最后通牒”般的军令,依然不假思索、固执而冰冷地以身体不适为由,再次予以拒绝。
    范雎怏怏回到秦宫中复命,秦昭襄王忙问:“爱卿此次去见白起结果如何?”
    范雎答道:“武安君依然称自己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不宜出征。”
    见秦昭襄王不语,范雎看了秦王一眼又低下了头,似乎欲言又止。
    秦昭王见状问范雎道:“武安君还说什么?”
    范雎似是无意间又补充了一句:“看武安君的样子,好像对当年邯郸撤军一事甚是不满,口出怨言,话中有话。”
    秦昭襄王执政近五十年,何曾遇见过敢于违抗自己命令的大臣?他见白起在秦军危急时刻三番五次抗命不遵,且口出怨言,终于对白起彻底失去了耐心,听了范雎所言,秦昭王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既然如此,那就休怪寡人无情了!”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二十二章:白起执意抗王命 一代名将遭赐死(上)

    秦王随即下诏:免去白起所有的军政职务,剥夺其爵位,命白起以普通士兵身份即刻启程,前往咸阳西北五百里的秦军大营阴密城(68)报到,听候差遣。
    白起接到秦昭襄王的诏令,表情木然,此刻,他心里已经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愤怒和悲哀。白起心里明白,士兵不执行军令是杀头之罪,秦王等于告诉自己,要么去阴密城报到当一名士兵参战,要么拒不服从诏令被判杀头或者向秦王请求宽恕。倔强的白起选择了前者。他一生征战四方,纵横驰骋,亲历百战未尝败绩,即便是死也要战死在沙场上。于是,白起带上两个家丁,告别了亲人,走上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
    然而,此时的白起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他根本不可能走完这段长达数百里的行程。西出咸阳城仅十多里路,白起便病倒于一个叫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的偏僻小镇,无奈,白起只好在此地休养几天,待身体稍稍恢复再继续赶路。杜邮是秦国的一个驿站,绿树掩映,景色幽静,当地人也称为“杜邮亭”,“杜邮春草”(69)被后人称为古咸阳八景之—。
    这个时候,白起的一些老部下和友人听到白起被罢官削爵、发配阴密而病倒于杜邮的消息,纷纷前来看望白起,他们对白起被秦王贬为士兵,发往数百里外的偏僻之地而愤愤不平,伤感不已。这令白起十分感动,他眼含热泪,一再对众人施礼感谢道:“我白起何德何能,竟令诸位在我落难之时前来看望我,有这份情谊,我今生心愿足矣,只怕是无法一一报答了。”
    负责一路监视白起的密探见白起住在杜邮不再赶路,且不时有人前来看望白起,立刻回宫向秦昭襄王禀报情况。年迈的秦王立刻起了疑心,他召来范雎问道:“白起此时滞留于距此不远的杜邮,且与人聚会,是何居心?”
    “这个......”奸猾的范雎其实已经猜出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故意低下头来口中支吾。片刻后,范雎抬头见秦王仍在盯着自己,于是再次落井下石,说道:“禀大王,白起一向结交军中朋友甚多,此时聚在一起,下臣不知白起究竟何意。”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所言沉默不语,脸色渐渐地阴沉下来,杀心顿起。思索片刻,他似乎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喊一声:“来人,取寡人的太阿剑来!”
    太阿剑是春秋时期越国(70)铸剑鼻祖欧冶子(71)所铸宝剑之一。相传欧冶子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冶炼锻造深有研究。他首先发现了铜与铁的性质不同,因而后来锻造出世界上第一把铁质神剑——“龙泉宝剑”,流传至今。太阿剑是欧冶子打造的八柄宝剑(72)之一,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世所罕见。秦昭襄王得到太阿剑后视为珍宝,出行时必佩带在身,将领大臣见此剑就如同见到秦王本人。
    秦昭王接过宝剑,左手握住剑鞘,右手握住剑柄,徐徐将宝剑抽出一半,但见铮亮的宝剑在秦王须发皆白而老迈的脸颊上映出一道白光,令范雎见了不由得心中一震。秦王收剑入鞘,略一迟疑,终于低沉地说道:“传令:白起诋毁本王,抗命不遵,违反军令,贻误行程,其心叵测,国法难容,着令其自裁!”站在一旁的丞相范雎听了秦昭王阴沉的话语,也不由得心惊胆战。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68)阴密,秦国城邑,在今甘肃平凉市灵台县西五十里的百里乡。
    (69)杜邮春草指白起墓地的青草,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冬去春来,别处还是一片荒芜的时候,这里已经早早地长成翠绿的草地。人们说白起死得冤枉,他的献血滋润了这里的青草,因而生长旺盛。
    (70)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是中国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处于扬州之地,是华夏先祖大禹的后裔中一支。
    (71)欧冶子(约前560年-前510年),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曾铸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名剑。后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他首先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剑"),开创中国铁质冷兵器之先河。
    (72)八剑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来又为楚王打造了龙渊(龙泉)、泰阿、工布三剑。
    战神白起,被冤杀的一代名将!令人惋惜唏嘘!
    第二十二章:白起执意抗王命 一代名将遭赐死(下)

    此时,白起正在杜邮的住所里休养,忽闻秦昭襄王的使者到来传诏令,心中已然明白所为何事。他慢慢起身,命家丁服侍更衣,穿戴整齐,然后走到院中迎接使者。听完使者宣读完秦王的诏命,白起面色平静,镇定如常,他双手自使者手中接过秦王送来的太阿剑,掂量一下,似乎是估量宝剑的分量。然后,自剑鞘中缓缓抽出宝剑,但见剑光四射,寒气逼人。
    “好剑!”白起以内行的眼光端详着宝剑,赞叹一声,又轻轻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我白起一生杀人无数,却不料最后被杀者竟是自己!”
    平时少言寡语的白起,此刻却像是有许多话要诉说。稍停,他又说道:“我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开疆扩土,攻城略地,屡立战功,落得今日下场,何罪之有?”
    白起仰望苍天,若有所思,然后点点头,接着说道:“啊,我明白了,长平一战,我诛杀赵军战俘二十五万,仅这一项就足够死罪了,又有何怨?我今日罪有应得,死不足惜,罢了!”
    说完,白起拿起宝剑,横在自己的脖颈间迅速一划,热血顿时喷溅而出。白起松了一口气,憔悴的脸上浮出一丝微笑。他似乎从未如此轻松过,仿佛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鏖战归来,感觉疲惫该彻底休息了。宝剑从白起的手中滑落下来,白起的身体慢慢瘫软,最后扑倒在地,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在白起身边静静陪同的人员,这才发出一片啜泣之声。
    戎马一生,百战百胜,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战神”白起就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一年,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后就地葬于杜邮。
    唐代诗人汪遵在《杜邮馆》一诗中慨叹:
    “杀尽降兵热血流,一心犹自逞戈矛。
    功成若解求身退,岂得将军死杜邮。”
    唐代诗人胡曾也在他的咏史诗《杜邮》中为白起的悲剧命运感叹道:
    “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
    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74)。”
    白起之死,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白起没有背叛秦国,也没有背叛秦王,罪不至死。假如白起圆滑一些,通融一点,不那么倔强固执、坚持己见,假如他善于交际,与丞相范雎处好关系,即便接受秦王之命,赴邯郸领兵,即使失败了也不见得被问罪(假如白起领兵攻打邯郸又焉知不胜呢?)。
    然而,白起做不到这些。他不愿意委曲求全,唯命是从,更无法接受断送无数秦军将士的性命之后依然失败,令自己的名誉受损。当然,历史永远没有“假如”,漫长的历史巨卷也正是由无数个遗憾和悲剧所组成!
    秦国军民没有忘记这位为了秦国发展壮大而贡献一生的悲剧英雄,白起死后仍然得到秦国人民自发的祭奠,许多地方的百姓为他建祠祭祀,白起的故事流传千古,历久不衰。
    近千年之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朝皇帝唐玄宗为表彰和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置武神庙,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子牙(75)为主祭,汉朝谋臣张良(76)为副祀,并精选历代名将谋臣九人列为“武庙十哲”(77)。武庙之中,周朝开国军师姜子牙端坐正中,“十哲”分列左右两排。右起第一人为汉朝开国谋臣张良,左起第一人正是秦国名将白起,足见唐朝时期对白起的肯定与尊重。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注解:
    (73)陆沉,隐居,埋没之意,诗词大意是:一个人立下大功,祸患也将伴随,白起应当功成身退,做一个隐逸之士。
    (74)姜子牙(约公元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名尚,字子牙,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75)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76)武庙十哲(右为上):右起:汉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上将军乐毅;左起: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右丞相李靖、唐司空李绩。
    第二十三章:赵军大胜退秦军 大江东去不可当(上)

    白起去世以后,邯郸的战事仍在继续沿着白起的预言发展。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将王龁的进攻已经如强弩之末,渐渐减弱下来,但是,年近七旬的秦昭襄王仍然固执地不愿放弃攻打邯郸都城的念头。虽然国内已经没有多少军队可调,他还是再次筹集了五万人马,经范雎推荐,任郑安平为援军主将,率军赶赴邯郸增援王龁的攻城部队。王龁得到援军之后,振作精神,再次组织秦军向邯郸城发起进攻。
    邯郸城内的守城军民这时已经伤亡严重,粮食断绝,处于危急关头,眼看城池就要被秦军攻破。就在这时,赵国丞相赵胜趁夜间率百名轻骑兵冒险突围,出城求救终于获得成功。魏国派出八万援军,楚国丞相黄歇向楚考烈王(77)力陈派楚军救援赵国的重要性,楚王最终派十万楚军驰援赵国。
    魏楚两国援军在最危急的时刻赶到了邯郸外围,眼看秦军就要攻上邯郸城头,魏楚联军来不及休整,随即从东西两侧向围城的秦军发起猛攻。指挥守城的赵国大将廉颇见盼望已久的援军到来,大喜过望,命城内守军打开城门全力出击。
    坚守邯郸的赵军将士自长平战败后,压抑了三年的复仇怒火终于得以尽情宣泄,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秦军三面受敌,无心再战,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南方向败退八百里,进入汾城(山西临汾襄汾县)固守。赶来增援的秦军将领郑安平所带领的秦军一部两万人陷入了赵楚魏联军重围,激战半日后,秦军伤亡过半,突围失败,郑安平遂放弃抵抗降于赵国。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赵国大将乐乘率军向秦军据守的汾城发起进攻,王龁抵挡不住,弃城而走,一直向西撤至山西边境黄河西岸,依据黄河天险与联军对峙。赵楚魏三国乘胜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河东地区六百里土地。邯郸保卫战前后历经两年,赵国虽付出重大代价,但至此终获大胜。
    然而,完全出乎六国意料的是,秦国虽然在邯郸战役中遭受惨败,伤亡秦军近三十万人,但是,年迈而顽强的秦昭襄王却并没有因此被打垮,竟然很快从失败的阴霾之中走了出来,倾尽国力增援王龁,下令秦军发起全力反攻。
    秦国大将王龁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率领的秦军在休整了两个月,得到补充以后,立即强渡黄河对河东的赵魏联军发起了主动进攻,斩杀赵军六千,赵魏联军败退。王龁率秦军乘胜追击,夺回被赵魏联军攻占的汾城,再进而攻取宁新中(今河南安阳市),并将宁新中改名为安阳。
    (未完待续,谢谢赏光。)
    第二十三章:赵军大胜退秦军 大江东去不可当(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又涌现一名猛将赢摎jiū(78),奉秦昭王之命率军伐韩,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负黍(今河南登封大金店镇),斩首四万。其后赢摎再攻赵国,夺得二十多个城邑,斩首九万。
    同年,秦昭襄王听到东周(79)欲联合燕、齐、楚等国合纵伐秦的消息,怒而命大将赢摎率秦军攻陷东周都城洛阳,俘虏周赧王姬延(80),秦王将其流放到悉狐聚(今河南汝州西北),存续了八百七十九年的周朝至此灭亡,周朝权力的象征物九鼎(81)也被秦国缴获运回咸阳。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丞相范雎因举荐的秦将郑安平降赵,自知犯下大罪而惶惶不可终日,遂向秦昭王提出辞职。秦王接受了范雎的辞呈,不久范雎即病死于封地应城(湖北孝感市西南)。范雎生前为秦国提出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秦国大将赢摎再次出兵攻打魏国,攻占了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魏王已经毫无反抗之力,只好屈服投降,交出韩国政权,降为秦国的属国,一切听命于秦,而韩国桓惠王也被迫向秦国称臣,每年到秦朝觐见献礼。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征战一生的秦昭王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秦昭王在位期间致力于强军扩张,南下攻楚,东进中原,任用名将白起、王龁,名相魏冉、范雎等人,屡胜三晋、齐楚等国,发动举世闻名的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灭掉东周,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秦昭襄王的一生可说是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一生。
    此后,赵国又冉冉升起一颗将才明星,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82)。在李牧短短的十几年颇为精彩的军事生涯中,大战匈奴,威震北疆,屡败秦军,未有败绩,成为赵国当时唯一的国之栋梁,赵国因李牧又得以延续十余年。然而,这位威震敌胆的赵国名将的下场却还不如白起。秦王嬴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因奸人诬告,李牧竟被年幼昏庸的赵王迁(83)下令逮捕杀害,世人感叹:“李牧死,赵国亡”。
    果然,第二年,赵国都城邯郸就被秦军名将王翦(85)攻破,赵王迁被俘,赵国至此已经名存实亡。但赵国公子赵嘉逃往山西大同自立为代王,姑且算是赵国又延续数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大同,俘获代王赵嘉,消灭了赵国王室残余,赵国遂灭(86)。
    这正是:沧海桑田,大江东去,历史车轮,无可阻挡。邯郸保卫战,赵国军民虽浴血奋战,殊死抗击,最终大败秦军,守住了自己的都城邯郸,使得秦国统一六国,一统天下的历程延后了三十余年,然而秦昭襄王的曾孙秦王嬴政掌权以后,继承历代秦王称霸天下,统一中国之伟大梦想,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横扫诸强,仅用十年时间便灭掉六国,统一华夏,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秦王朝。嬴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二字,组成“皇帝”称号,成为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全剧终)

    
    注解:
    (77)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姓名熊完,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
    (78)赢摎(jiū),惜生卒不详,秦国末期名将,战功卓著。
    (79)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周覆灭后,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三家分晋后,各诸侯强国相互征伐, 称为战国时代。
    (80)周赧王(nǎn),(公元前336年-前256年),姬姓,名延,东周第25位君主,东周最后一位君主,虽无作为,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在位五十八年。
    (81)相传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迁至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命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鼎。
    (82)李牧(?-公元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83)赵王迁(?-前222年之前),亦称赵幽缪王,赵氏,名迁。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
    (84)王翦,惜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率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攻破燕国都城蓟(jì,北京),燕灭;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bēn),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得以善终。
    (85)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赵国按赵王迁被俘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2-22 21:35:21  更:2022-03-21 22:34:3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