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揭开中国佛教的隐秘历史《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揭开中国佛教的隐秘历史《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第1页]

作者:林欣浩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本书想大致介绍一下中国佛教的历史,以及几大宗派的基本教义,再多说一些历史八卦什么的。
    我不大懂规矩,有不对的地儿您就说哈~


    前言:送子观音是佛教说法吗?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所谓信佛,指的就是老头老太太、土大款们到庙里烧香磕头,往庙里的“功德箱”里放钱捐款。生活在科技时代的人平时是接触不到佛教的。
    其实,佛教早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远不止到庙里拜佛这么简单。
    比如,中国人遇到一些万幸的事,会说: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佛和菩萨,这都是佛教的概念。
    再比如,中国人遇到巧合的好事的时候,比如两个熟人无意中碰面了,会说:
    “咱俩真有缘啊,这真是缘分啊!”
    ——“有缘”、“缘分”,也是佛教概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中一种原因,就叫做“缘”。比如两个熟人的意外相遇,在个体看来,似乎是随机发生的,但是在宏观看来,是生活中的种种事件的一系列反应,导致了这两个人正好同时在这个地方出现。这些连锁反应,就是佛教所说的“缘”。
    再比如,中国人遇到坏事的时候,有时会感叹说:
    “真是报应啊!”
    ——这个“报应”也是佛教概念。佛教常说“因果报应”,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了好事或者坏事,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受到相应的好报或者坏报。比如某人打了别人,按照佛教的理论,这个打人者早晚也得被别人打,这就叫“报应”。
    这么看来,中国人生活中到处都是佛教的影子,中国人应该很熟悉佛教喽?
    这么说也不对。
    很多人自以为信佛,其实跟真正的佛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我们一般认为,到庙里烧香拜佛,就是信仰佛教的行为。所以有些没有孩子的妇女,会到庙里去拜送子观音,去求一个孩子……等会儿!这“送子观音”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佛教主张禁欲、不结婚啊,怎么冒出来一个专门给老百姓送孩子的“送子观音”呢?
    其实这是这么回事。
    佛教原本并没有“送子观音”的说法。在中国,一开始只是道教有“送子娘娘”这么个神灵。另一方面,中国民间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而且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相貌来到人间救苦救难,所以中国人膜拜的观世音菩萨,就有很多不同的形象。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很重视生子。妇女生不出儿子来,压力就会极大。妇女的生子愿望强烈,“送子娘娘”的香火就很旺盛。而中国百姓的宗教概念又很模糊,加上中国的观世音菩萨的也是女性,形象又多,时间一长,中国人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创造出了“送子观音”。现在一些很有名的佛寺里,也都塑起“送子观音”的像,照拜不误了。

    -----------------------------------------------------
    顺便打个小广告:拙作《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讲西方哲学的,也是同一个风格,已经出版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425061/
    再说一个例子。
    有些中国人讲究厚葬,坟墓搞得非常华丽,还在坟墓周围雕塑佛像、在墓碑上刻上佛经,似乎这样就可以让故去的人在“那边”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让故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升官发财。那么,这是信仰佛教的表现吗?
    不是。造再多的佛像也没用。
    这是因为,佛教有一个“轮回”的概念。比如说《西游记》里,猪八戒原本是天蓬元帅被罚到人间,“投胎”变成一只猪的。这个“投胎”的过程,就是“轮回”的意思。佛教认为,人去世以后,会轮回成别的生命。既然人死后,真正的生命已经轮回了,那么这个人留下的肉体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没必要盖个大坟墓厚葬。实际上,印度佛教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张人死了不埋葬。僧人故去以后,直接就把尸体放到森林中,让野兽去啃食。只不过佛教到了中国以后,这习俗和中国人的土葬习惯不符,才没流传下来。但无论如何,佛教都不主张厚葬。按照佛教的丧葬习俗,可以给故去的亲人念经,厚葬则属于浪费。

    再说一个例子。
    有的人觉得,到寺庙里捐钱就是信仰佛教的一种行为,很多信佛的人,遇到造佛像、印佛经的行为,都会慷慨解囊,到了庙里也是把大把的钱放到“功德箱”里。
    这些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最早的佛教,也就是印度佛教那里,有一条戒律叫做“不持银钱戒”,就是说,僧人根本不允许接触金钱。不仅不能碰钱,除了衣物等少量生活必需品外,僧人不能拥有任何财产。印度佛教这么规定,是因为积蓄钱财会让人产生占有欲,这不适合佛教的修行。而且为了能不让僧人拥有财产,印度佛教干脆禁止僧人劳动、经商。也就是说,僧人连耕地都不允许,必须靠乞讨生活。
    但是我们今天,佛寺收费已经成了很普遍的事。不仅很多信众都愿意捐钱,有些佛寺还干脆推出收费的“服务项目”:算个命多少钱啊,烧个高香多少钱啊。甚至有的寺庙干脆把自己变成了公司,注册商标,还上市了。
    这符合佛教的戒律吗?
    还有个更好玩的例子。
    我们刚才说,中国人遇到倒霉事,有时会说:“这是报应啊!”这话不仅用在自己身上,也能用在别人身上。比如一位中年妇女遇到自己的仇人倒霉,会幸灾乐祸的说:“这是报应!”我们说了,这是佛教概念。可紧接着,这位中年妇女可能又会说:“这是老天爷在惩罚她呢!”
    ——这“老天爷”是什么?
    “老天爷”既不是佛教概念,也不是道教概念,这是一个早在佛教和道教出现之前,中国本土就有的观念: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的、无所不能的管理者。
    中国人认为,“天”能管理一切,所以皇帝的诏书会说“奉天承运”,意思是说,我的命令是遵照“天”的意思,所以你们必须听我的。皇帝本人也叫做“天子”,自称是“天”的代言人,所以他的权力比别人的大。
    既然“天”能管理一切,那么也就可以管理人一生的遭遇,所以才有了“命运”的说法。
    我们有时会听到中年妇女感叹:“我这辈子命不好。”意思就是,“老天”给我设定的“命运”不好,所以我才遇到了种种倒霉事。
    也有人遇到事情会感叹说:“这都是命中注定。”这也就是说,“命运”是在人出生之前就设定好的。就像一张计划表一样,你的人生必需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是你的个人意志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就叫做“宿命论”。
    刚才说了,佛教不认为有“天”,那么自然,也就不认为有“天”来制定的“命运”。佛教主张的是因果报应,所以佛教认为一个人遭遇的事情是由他之前的行为导致的“报应”,而不是外在的“命运”决定的。
    因此,当一个中年妇女说自己“命不好”的时候,她用的不是佛教的概念。

    既然“命”不是佛教的概念,自然“算命”也不是佛教的概念了。
    所以如果在庙里遇到人说要给你“算命”,或者对你说“施主你的命数不好”,甭管这人是剃了光头还是有张出家证明,这个人都不能算是个真正的佛教徒。
    相应的,“相面”、“看手相”这种行为,佛教也不相信。有的寺庙里放着签筒,信众可以求签。有时旁边还坐着一个和尚。因为签上的话都模棱两可,所以求签人还得拿着签找那个和尚,给他若干钱,告诉他你所问何事,然后让他给你解签——按照正统佛教的说法,这都是在胡闹。
    更有甚者,还有人号称能通过某种方式“改命”、“转运”(当然,“为了显示施主的诚心”,多少要收点钱的啦),这就更不属于佛教的概念了。因为佛教“因果报应”指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多做善事、不做恶事。那么假如一个人原本做了恶事,注定要遭受恶报,结果花了一些钱、搞了一些仪式就能避免自己承受恶报,那坏人岂不是太舒坦了?做坏事又能花钱免罪,那佛教岂不是成了收保护费的黑社会了么?
    所以“转运”这种行为,正统的佛教也是不承认的[ 要说明,现在有很多僧人在说法的时候也使用“命运”这个词,但他们指的不是天定的命运,而是因果报应决定的“命运”。说一个人“命不好”,意思是这个人之前做过坏事,所以“命不好”。有的僧人也讲“转运”,这里的意思不是进行神秘的仪式,而是让人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按照因果报应以后受到的善报多了,自然也就“转运”了
    但假如您脑筋足够快,此时会突然跳起来,大声问我:
    那么“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不属于佛教概念啊!
    ——中国百姓有了苦难,就去求神拜佛,祈求观世音菩萨能“救难”。可是按照佛教观点,苦难不是一个人做了坏事之后应该承受的惩罚吗?要是观世音真能救难,那不就等于让坏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了吗,因果报应不也就不成立了吗?
    对不起,我要跟您说,这回您错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正统的佛教观点。
    《法华经》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
    “一心称呼光世音名,皆得解脱一切众患。”(“光世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译名)
    ——佛经上说得很清楚:观世音菩萨是能救苦救难的。
    但您就会困惑了,这“救苦救难”不是和“因果报应”矛盾了吗?
    假如您产生了上述困惑,那么我为您高兴:
    您看对帖子了。

    我们这个连载的宗旨,就是本着抬杠到底的精神,对一切和佛教有关的疑问,都追问到底。
    比如在前面的短短几段里,我们就产生了很多疑问:
    “送子观音”是不是违反了佛教禁欲的观点?(答案是不违反)土大款到庙里扔钱能不能得到福报?(答案是有的能,有的不能)那可以免灾吗?(答案是不能)寺庙收钱算违反戒律吗?(答案是大部分不算)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和“因果报应”矛盾吗?(答案是不矛盾)
    您一定会问:为什么?
    然而,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涉及到根本的佛学理论。您如果像我一样喜欢抬杠到底,那么您就必须和我一起走完佛学的历程,才能对上面这些问题回答得有理有据。
    不过在开始研究佛学之前,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不需要涉及复杂的佛学,我们可以先讨论一下:
    如来佛祖管得了玉皇大帝吗?
    第一章 如来佛祖管得了玉皇大帝吗?

    01    
    您或许会觉得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一个是佛教的,一个是道教的,这是两个系统,怎么能放到一块比呢?
    其实还是能比的,《西游记》就这么干了。
    您又会说,《西游记》是本小说啊,不是严肃的宗教文献,这书里说的东西做的了准吗?
    没错,做不了准。但研究《西游记》还是很有用的。这是因为,通俗小说对于我们普通人宗教知识的影响,要远大于正统的宗教文献。我们普通人对佛道的模糊概念,大都来自于《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
    比如关公在中国民间香火很旺,不仅商家拜,在香港电影里,黑社会和警察局也都拜关公。那么关公崇拜是从哪来的呢?
    当然历史上关羽真有其人,但历史上的关羽形象并不是高大全,既没有温酒斩华雄,也没有千里走单骑。还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情节,百姓才觉得关公是忠义的代表。所以说白了,民间拜关公,其实拜的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就说,要论忠义,岳飞不也忠义吗?可是岳飞庙哪有关帝庙多?归根结底,“就因为那一部《岳传》做得不好之故。”——岳飞香火不旺,应该怪小说作者不够卖力呢。
    佛教也深受小说影响。有些寺庙里受到《西游记》的影响,把唐僧师徒等等小说人物当做真正的佛教神祗,雕刻出来供人膜拜。有的庙在观世音菩萨身边雕了红孩儿和黑熊精,其实也是来自于《西游记》,和正统佛教无关的。
    所以在正式开始研究佛教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西游记》里的神话设定,先想想我们自己印象中的佛道世界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再说一下佛道正统的说法,把两者比较一下。
    02
    《西游记》里,佛道两家是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要数大闹天宫。我小时候看央视86版的电视剧,最喜欢看的也是大闹天宫那几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得记得有一集最后一个镜头,是玉皇大帝躲在桌子下冲镜头咆哮:
    “快去请如来佛祖——!”
    我小时候不大喜欢这个镜头,因为后面如来佛就该来了,孙悟空就被降服了。
    但这个情节能清楚的说明《西游记》里神仙世界的结构:
    有个玉皇大帝统帅天宫,还有个如来佛祖统帅西天诸佛。这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是不打架,关键时刻还能互相帮个忙什么的。

    
    03
    具体来说是这么个结构。
    先说玉皇大帝这边:
    首先,在人界上面有个天宫。孙悟空大闹的就是这个天宫。
    天宫里有很多建筑。大门叫“南天门”,还有玉皇大帝接见群臣用的凌霄宝殿,还有蟠桃园之类的庭院,就像是人间宫殿的翻版。
    天宫和人间的主要差别是时间尺度不一样:“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但这一点小说也很少表现出来。在有的故事里,唐僧在人间被怪物抓住,孙悟空上天宫去求助。要是真按照上面的时间比例,那么孙悟空在天上只要和神仙说5分钟的话,地上就30个小时过去了。甭管妖怪是想吃肉还是想结婚,时间都足够用了。
    再说天宫的行政结构,也如同人间王朝的翻版:
    等级最高的是玉皇大帝,相当于人间的皇帝。
    玉皇大帝的老婆是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和人间的娘娘一样,不管行政上的事,只管家务事,比如带着七仙女组织个蟠桃会什么的。
    玉皇大帝的下面,有很多文臣武将:
    文臣有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到炼丹炉里炼出火眼金睛的那个。还有太白金星,主张让孙悟空当弼马温的那个。
    顺便一说,小时候我看电视剧,总把这两位当成一个人。所以看到太上老君一边炼孙悟空一边狂笑的时候我就很郁闷:这老爷爷之前不是挺和善可亲的吗,怎么说变脸就变脸呢?
    天宫的武将也不少:
    职位高的有托塔李天王。讨伐孙悟空的时候,托塔李天王是天兵天将的统帅,可见级别很高。放到今天,最少也是军区司令级别的。
    猪八戒的前世天蓬元帅也应该是个大官,元帅嘛。
    厉害的武将还有二郎神。能把孙悟空打得天上地下跑。
    还有一些职位低的小将,比如千里眼、顺风耳。还有沙僧的前世卷帘大将。
    天宫底层的,还有众多仙女、天兵天将,就像人间的奴仆、兵丁一样。
    总之,天宫的行政结构,基本和人间的皇宫是一样的。
    04
    如来佛祖这边的结构又是怎么回事呢?
    比玉皇大帝那边简单。
    按照《西游记》的描述,如来佛是佛教系统的最高“领导”,下面也有不少随从、侍者。如来佛每次出场的时候,身后都会带一大帮人。但小说里最常出现的,还是观世音菩萨。感觉上,观世音菩萨像是佛教的基层干部,唐僧师徒和人间的其他事务,大部分都是观世音菩萨来出面处理的。
    至于佛道关系,我们前面说过,《西游记》的设定是,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属于平行机构,大家是朋友,谁也不能管谁。
    《西游记》第七回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后,玉皇大帝派人邀请如来佛一起吃饭看歌舞。“如来不敢违悖”,答应了。玉皇大帝则带着部下“同谢佛恩”。
    一边是“不敢”,一边是“谢恩”,两边都极客气。就好像中国的僧人见了道士,绝不会像西方中世纪人见了异教徒那样拔刀相向,反倒像是见了同行一般:大家都是修道人,打个招呼,客客气气。
    机构不同,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也不住在一块。《西游记》说玉皇大帝住在天宫,如来佛则住在“西天大雷音寺”,最后唐僧取经的目的地也是西天的大雷音寺。
    以上差不多就是《西游记》的神话观。差不多也是大部分老百姓心中的神话世界。
    咱们接下来就说说佛道正式的神话系统。您马上会发现,在宗教知识上,《西游记》有多么不靠谱……
    05
    先说道教。
    首先,道教最高的神灵不是玉皇大帝。
    道教最高的神灵有三位,叫做“三清”。
    最高的一位叫做“元始天尊”。
    “元始”大意为“起始”,所以元始天尊,就相当于道教的创世神,万物的始祖。
    第二位叫做“太上道君”。
    第三位就是“太上老君”——对,就是那个在《西游记》里炼孙悟空的太上老君。
    道教认为,太上老君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老子。
    说完了最高的三清,玉皇大帝还没出现呢。所以您知道,其实在道教的系统里,太上老君比玉皇大帝要大。不像《西游记》里描写的那样,好像太上老君是玉皇大帝的大臣。

    在三清的下面,有叫做“四御”的神仙,用来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
    这四御是:
    第一位“玉皇大帝”,是四御的首领。
    第二位“紫微大帝”,掌管群星、天文一类的事务。所谓“紫微斗数”,就是道教中通过观测天文来算命的技术。
    第三位“天皇大帝”。
    第四位“后土皇地祇”,掌管大帝万物,为女性,所以又叫“后土娘娘”。
    所以在道教的神仙谱系里,玉皇大帝只属于四御,是上面三位领导的辅佐而已。而《西游记》里的描写就很混乱了。说玉皇大帝在宴请如来佛祖的时候,“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似乎三清、四御是玉皇大帝的下属,或者是天宫“编制外”的独立神仙。然而玉皇大帝自己就是四御之一呢
    06
    那王母娘娘又是谁呢?
    王母娘娘的来历也很有意思。
    在中国的传说里,早在道教出现之前,就有了王母娘娘的形象。那时候王母娘娘叫做“西王母”,传说住在昆仑山上。在早年的传说中,长的是青面獠牙,半人半兽。而且性别不明,不知道是男是女。
    在道教出现之前的汉代,西王母渐渐变成了女性,变成了漂亮的神仙,还拥有不死药和仙桃。中国有个嫦娥奔月的传说。说嫦娥是后羿的老婆,就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所以飞到了月亮里。
    道教出现以后,把西王母吸收到自己的神仙谱系里,就变成王母娘娘了。说王母娘娘是元始天尊的女儿。
    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一个是娘娘,一个是皇帝,听着就很般配,于是人们就把他俩许配到一起,王母娘娘成了玉皇大帝的老婆。
    皇帝有了娘娘,还有孩子啊,于是就有七仙女。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还下凡和董永发生了一段恋情。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这个最小的仙女又化身为织女,和牛郎展开了一段恋情。
    《西游记》里道教诸神的真实地位大致如此。至于太白金星等人,那就是更低一级的小仙了。
    那么佛教呢?
    先说如来佛祖。
    如来佛是什么佛?佛教里是不是还有个释迦牟尼佛啊,他俩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佛教里“等级”最高的“神仙”,就称为“佛”。
    比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就认为他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是什么佛呢?
    “如来”这个词,其实是“佛”的另一种说法。“如来”和“佛”就是同一个意思。比如我们说“药师佛”,我们也可以说“药师如来”。
    所以“如来佛”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相当于“佛佛”,意思不通。
    但“如来佛”这个词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俗称了,中国百姓说“如来佛”的时候,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
    对于释迦牟尼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
    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看,佛教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一个叫做“悉达多·乔达摩”的印度人创立的。这个人生前收了很多徒弟,向他们传播佛教的教义。他去世以后,被信徒们尊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佛。而且由于他是我们今天佛教实际的创立者,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佛教界最受尊敬。一般的佛教寺庙都要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08
    但是大乘佛教——也就是大部分中国人信奉的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佛,而是有无数佛。
    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僧人都习惯喊“阿弥陀佛”:遇到人打招呼,先喊“阿弥陀佛”;告别的时候互相祝福,也喊“阿弥陀佛”。甚至于不信佛教的中国百姓,遇到幸运的事情长出一口气,也会连声喊“阿弥陀佛”。就像是外国人随口喊“Oh my god!”一样。
    这个“阿弥陀佛”,就是一位佛的名字。
    中国僧人还常念“南无(nā mó)阿弥陀佛”。
    “南无”当然不是“南边没有”的意思,“南无”在梵文中,是恭敬礼拜的意思,是音译。那么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是,僧人在向阿弥陀佛这位佛,表达自己恭敬之心。
    但中国僧人为什么要这么崇拜阿弥陀佛呢?

    这是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阿弥陀佛用自己不可思议的力量,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建立了一个天堂般的世界。这个世界被习惯称为“西方极乐世界”。
    要注意了,虽然佛经说极乐世界在西边,但是一种极远极远的西,和我们世俗中的地理概念不一样。并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印度或者在欧洲。都不对。印度和欧洲都属于我们人间的范围。而西方极乐世界超过了人间,在我们接触不到的地方。
    (当然您别问我“都出了地球了哪边儿才算是西”这种问题,我也不会回答。如果是僧人回答,大概会说“是我们人类不可思议的地方”。)
    中国僧人经常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的原因在于,阿弥陀佛发誓要拯救众生。而且拯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人能诚心诚意的想象阿弥陀佛的形象、念他的佛号,诚心许愿要转生到极乐世界,那么在人去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领众佛、菩萨来接引这个人到极乐世界。这个人就永远不会再受苦,而是很快就可以成佛了。
    嘴上念“阿弥陀佛”和“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种修行方式。
    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人不分对象,在寺庙里对任何佛像、菩萨像礼拜的时候,都念“阿弥陀佛”,这就有些奇怪了。念佛号不算错。但对此佛念彼佛的佛号,对着观世音菩萨喊“阿弥陀佛”,总是很怪吧。
    《西游记》里也是一样,里面的信众不论拜雷神雨神、观世音菩萨,也都习惯念“阿弥陀佛”。石德堂本《西游记》第十九回里,猪八戒还说:“阿弥陀佛,南无佛……”
    这哪有一个“南无佛”,大约是作者描写猪八戒的呆像故意写的。
    还有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所以阿弥陀佛也另一个名字叫“无量寿佛”。道教的修行目标是长寿成仙,所以互相问候的时候,有一句问候语叫做“无量寿福”,祝福对方长寿。结果因为发音相近,民间就渐渐把“无量寿佛”当成了道家的用语。包括《红楼梦》在内,道士见面都说“无量寿佛”,这其实是张冠李戴了。
    09
    “上西天”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俗语。
    因为有很多佛教信徒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到西方的极乐世界“西天”去,所以后来“上西天”就成了死亡的代名词。中国小说里常常有武者大喝一声:“呔!待某家送你上西天!”就跟外国人大喊一声:“送你上天堂!”差不多的意思。
    这都没什么问题吧。
    可等会儿……要是阿弥陀佛住在“西天”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不是住在“西天大雷音寺”吗?这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邻居喽?
    错了,释迦牟尼佛不住在“西天”。
    佛教认为,作为普通人的释迦牟尼去世以后,释迦牟尼就离开我们的世界了。但作为佛,释迦牟尼佛当然不会真的死去,而是到其他世界去说法了。但并不在西方极乐世界。
    可《西游记》里为什么说释迦牟尼在“西天”呢?
    唐僧在历史上的原型我们都知道吧?
    《西游记》的故事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的真实故事。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历史上的僧人玄奘为了取得佛经的梵文原本,就从长安出发,一路走到了印度。他最终完成了这项任务,把梵文佛经带回到中国了。
    《西游记》虽然取材于真实故事,但它是神怪小说。讲唐僧去人间的印度取经太没意思了,要直接从佛那里取经,这才能算是“真经”嘛。所以《西游记》里不提印度,说唐僧是去佛祖那里取经。
    印度在中国的西边,所以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是向西走。大概是这个方向给了《西游记》故事的创作者们灵感,于是也让唐僧和玄奘一样去西边取经,所以就说成了“西天”。
    但问题是,释迦牟尼佛在中国、特别是民间的地位最高。取经当然是从最“权威”的释迦牟尼佛那里取才最合适。这么一来,《西游记》也就只好让释迦牟尼佛也住在“西天”了,还专门为佛祖创造了一个“大雷音寺”当做居所。
    正因为《西游记》把玄奘取经的“西天”和修行者希望死后能往生的“西天”混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蔡志忠漫画里的那个冷笑话:
    妖怪对唐僧说,师父,我来帮你取经!
    唐僧很高兴,问,你怎么帮我啊?
    妖怪说,我把你吃了,你不就立刻“上西天”了嘛
    10
    在《西游记》里,释迦牟尼佛住在西天了,那阿弥陀佛怎么办呢?
    我觉得,吴承恩应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可能根本不知道“阿弥陀佛”是另一个佛的名号。
    我们看《西游记》第七回的这一段,孙悟空见到如来佛,问他你是什么人?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里的“尊者”,是佛教对长辈的尊称。我们见到一位高僧,就可以称为“尊者”。释迦牟尼是佛,当然不是尊者这么简单了。不过这里可以理解为是释迦牟尼自谦,是没问题的。
    这句的第二个问题,是释迦牟尼说自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尊者,这个问题前面提过了,也不说了。
    关键的问题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可以理解成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那这就是个巨大的错误。这句也可以理解成释迦牟尼只是像中国的僧人那样,随口念的。但是,“南无阿弥陀佛”是信徒对阿弥陀佛的尊称。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同为佛,说“南无阿弥陀佛”恐怕不太合适。而且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不需要阿弥陀佛再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说按照《西游记》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嘛!)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更没有必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了。
    所以我说,恐怕吴承恩根本不知道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
    11
    接下来的问题是,那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以及其他佛之间,能比大小吗?
    是不是谁能管着谁?
    不是。
    首先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大家都是佛,都是一个“级别”的。
    只是分工不同:
    释迦牟尼佛来咱们的世界传法,阿弥陀佛建立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
    而且这分工是佛本人的选择,是自愿的,不是谁命令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佛教的“行政结构”和道教的完全不同。
    刚才说道教天宫,基本就是地方皇宫的再现。但是佛教里的佛、菩萨这些“等级”不是行政级别,而更像是一种学位,只是表明你的在佛学上的造诣,表明你修行到什么程度了。用佛教术语说,叫做“果位”。
    所以释迦牟尼佛和修行者之间的关系,不像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更像师生关系。实际上,很多佛教徒也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众生的老师,而不是“上级”、不是“领导”。
    菩萨比佛的“果位”低,观世音菩萨的确要听从释迦牟尼佛的话。但这种听从不是行政上的服从,而相当于学生听从老师的:因为佛比菩萨更有智慧,所以菩萨才自愿听佛的指导和教诲。
    不过,同样是佛,还有个成佛先后的问题。比如按照佛教传说,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佛教不是特别强调等级,强调论资排辈,所以并不是说先成佛的就是老大。只不过闻道有先后罢了。大家见面是很平等的。
    这么说来,道教是行政机构,佛教是学术机构,玉皇大帝和释迦牟尼佛完全没有可比性喽?
    也不是。
    12
    大乘佛教的神佛“等级”是这样的:
    咱们从人往上说。
    人以上是“天”。“天”是一种小神,有种种法力,但是寿命是有限的。“天”死后还是会轮回。
    《西游记》里的“四大金刚”,是佛教“四大天王”的简称。“四大天王”就属于“天”这个级别。
    “天”以上是“阿罗汉”。我们习惯说的十八罗汉、一百零八罗汉、五百罗汉,说的都是这个等级。阿罗汉就已经可以永生了,不再轮回了。中国民间传说认为济公是罗汉,就是这个等级的。
    但阿罗汉还不够高,再往上还有菩萨,比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等。
    菩萨再之上就是佛了。
    《西游记》最后,唐僧师徒四人连白龙马都获得了果位:
    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天龙八部”。
    咱们分别解释一下。
    唐僧和孙悟空的旃檀功德佛和斗战胜佛都是佛经上有记录的佛号。
    猪八戒的净坛使者呢,我查不到,佛教里没有“使者”这个果位。
    沙僧是罗汉,罗汉的地位前面说过了。
    白龙马的天龙八部呢,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也属于“天”。
    按照我们前面说的果位级别,《西游记》到了最后,唐僧师徒以及小说中诸佛、菩萨最后的等级就为:
    佛:如来佛、唐僧、孙悟空。
    菩萨:观世音菩萨。
    罗汉:十八罗汉、沙僧。
    天:四大金刚、白龙马。
    还有个猪八戒,估计比罗汉低,是不是比“天”大就不知道了。
    13
    那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和玉皇大帝比高低的呢?
    这是因为,世界各大宗教都喜欢把其他宗教的神祗吸收进本教,在本教里安排个小职务,用来抬高本教。
    佛教也很喜欢做这种事,我们在后文会给您举出很多例子来。
    因为道教在中国很流行,所以中国佛教就把紫微大帝和玉皇大帝都吸收到佛教里了,在“天”等级给他们安排了位置——你们不是住在“天”宫吗?你们不都是“天”神吗?这在我们佛教看来,还是很低的位置,连轮回还没跳出呢,慢慢修行吧!
    所以在佛教系统里,释迦牟尼佛和玉皇大帝还是可以比的,释迦牟尼佛远比玉皇大帝要大。

    当然,这种说法未免有点恶意攻击的味道,所以很多宗教人士不赞成这么乱来。
    不过,党同伐异这种事也不是只有佛教干,道教也一样。
    比如道教曾经有个“老子化胡说”的说法,说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学生。因为道教把老子当做本教的始祖,所以这就等于在说道教是佛教的始祖。佛教当然接受不了了。
    道教还有更厉害的地方。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知道,东汉末年,张角发动的黄巾事变差一点就推翻了东汉政府,一统天下。
    厉害的地方是,张角率领的是个叫做“太平道”的宗教团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假如张角真能统一中国的话,那中国就将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道教成为中国的国教。
    那样的话,还能有佛教什么事儿啊!
    你说,佛教什么时候在中国历史上搞过这么声势浩大的运动?
    这么看来,张角很值得道教骄傲吧?
    正相反。
    这是因为在黄巾事变里,历史记录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14
    在张角黄巾军的起事过程中,很多书都会提到这么一件事:
    在起事前夕,张角手下有个叛徒向朝廷告密。朝廷立刻展开了对黄巾军的抓捕,所以张角不得不提前起事。这事有史可查,《后汉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但就在这么一个几乎没争议的小细节里,却有一个大漏洞。

    什么漏洞呢?
    我们先学个小知识。
    中国古人有一门叫做“谶(chèn)”的学问。
    “谶”就是预言的意思。有谶的用图画画出来,有谶的用文字写出来。
    用图画表示的,叫“图谶”,比如《推背图》。
    用文字写的呢,叫“谶语”,比如《烧饼歌》。
    我们有个成语“一语成谶”,意思就是: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结果一不小心就应验了,成了“谶语”了。
    古代人科学知识不发达,所以很容易相信预言这东西。就像古代欧洲遍地都是“先知”一样,中国古人也特别相信“谶”。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起兵之前,社会上就流行着“刘秀当为天子”的预言。有一位王莽朝廷的重臣刘歆,还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以迎合这句谶语。结果这位“假刘秀”兵败身亡,“真刘秀”却如谶语所说,当上了天子。
    这事看上去很神秘:难倒古代真有能预言未来的方士?
    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15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很多政权起兵造反。其实每个政权下面都有几个预言家,造些本政权的领袖注定当天子之类的谶语。不仅有刘秀当天子的预言,还有预言“刘三”、“刘四”之类的。这是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要是预言家依附的政权失败了,预言家一跑就是。可万一要是夺权成功,这预言家就一跃成为一言兴邦的国师啦。
    所以最后无论是哪个政权上台,总能有一条谶语能应验。
    而且因为王莽抢的是西汉刘氏的皇位,所以当时关于刘姓的谶语特别多,有人预言“刘秀”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呢,刘秀这件事还是有点特别的地方。按照史书的说法,这句谶语在刘秀起兵之前就已经流传开了。最后能应验,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因为有了这个巧合,我们不难理解刘秀在登基以后特别相信谶术。他“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术列为东汉帝国的官方学说。
    有了朝廷的推崇,有了本朝开国之主的亲身证明,所以在东汉时代谶术非常流行,老百姓都信。
    16
    这事跟张角有什么关系呢?
    张角为了给自己造势,也利用了谶术。他给自己编造了一条谶语,就是很有名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关键是,既然这句谶语是造势用的,所以不是在起事之后喊出来的,而是在起事之前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事的时间也清清楚楚的写在里面了:“甲子”。
    更为夸张的是,起事前夕,黄巾党人在首都和各地政府的大门上都用白土写了“甲子”两个字。
    这种行为,就如同今天有一帮劫匪,抢银行前先到处嚷嚷:“礼拜三我们可要抢银行了啊!”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又在那家银行的门上写上了大大的“礼拜三”三个字,生怕别人不知道。
    你说,黄巾军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反法,算哪门子的“密谋”呢?不需要叛徒举报,早就应该被官府抓起来了啊!
    这就是我所说的历史漏洞了。
    而且不仅如此,还有更夸张的:
    其实早在黄巾事变三年以前,东汉皇帝就对黄巾军的动态一清二楚!
    17
    三年前,皇帝刘宏就接到帝国军事总司令的报告,说有个叫张角的道士信徒太多,对帝国是个威胁。
    总司令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
    先让各地官员调查当地百姓籍贯,把外地人都送回原籍。这样黄巾党人就不能聚众集会了。然后再秘密逮捕张角,就可以不动声色的解决问题。
    这个方案先釜底抽薪,再擒贼擒王。就算以我们今天的经验看,都觉得很靠谱吧?
    我觉得,只要刘宏当时采用这个方案,历史上就不会有黄巾民变这件事了。而且类似的报告被几次三番被提出,直到黄巾军起事的前一年还有。但刘宏都没有理睬。
    在我们看来,总司令的报告已经把黄巾军的危险说得非常清楚。刘宏不予理睬,只能说明他糊涂透顶。
    然而不仅是皇帝糊涂,政府官员也一样。
    张角搞社会活动,目的是收罗信众,所以他的活动是公开的,地方官员都知道。但是很少有官员认为黄巾集会是件危险的事。
    有些官员天真的觉得,张角给人看病、劝人向善,这是好事嘛。有的官员甚至和太平道交往,替道徒掩盖一些小罪行,还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等黄巾事变之后,这些官员都因为牵连受到了严惩。
    以咱们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官员随意结交乱党,政治敏感性实在是太差了。在今天,恐怕多读两本历史小说的中学生,见识都能比他们强。
    张角的活动已经这么明显了,为什么上到皇帝,下到群臣,就没几个对黄巾军产生重视呢?
    这是说,古人都是笨蛋吗?
    18
    不能这么说。
    我认为,读历史最怕的就是把古代人想成笨蛋。
    这么解释历史太不负责任了。
    为什么说古人不笨?
    因为人性亘古不变。我们今天见到的人世百态,和古人们见到的没什么不同。所以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我们也就没什么不同。
    特别是古代的权贵和官僚,大多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生存下来的政治精英,都是玩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对人性的见解应该比大部分现代人更高一筹。否则现代人也就不会忙着从三国里学什么权谋了。
    可是,如果古人不是笨蛋,那为什么面对黄巾军的时候,汉帝国除了一两位官员外,全国官员都表现得极为幼稚呢?
    19
    要解答这个疑问,得从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说起:
    在古代,农民军领袖是如何征募民众,组织军队的?
    这个问题历史课本好像没有讲过,就简单的说灾民遍野,所以领袖一起义,就响应者众了。
    要我们去想象这场景,似乎就和历史课本插图里画的一样:好像农民军领袖站在广场上“振臂一呼”,喊几句振奋人心的口号,背后就是旌旗招展,应者如云了。
    但这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因为在古代,农业人口是兵员的主要来源,但农民不集中生活在城镇里,而是散布在广袤的田野之中。
    古代人口稀疏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今天习惯说“乡里”、“故里”、“邻里”,其中这个“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村。一里大约有几十户人家,远比我们今天村庄的规模要小。
    按照一户三个壮丁来计算,那么古代一个村子里,大概有一两百个壮丁。
    所以农民军领袖“振臂一呼”,其实只有几百个人能听见,这其中肯跟他玩命的就更少了。
    人口稀疏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古代交通和通讯都很差。
    古代没有电视电话,商贩也很少,农民很难知道几十里地外的事情。所以你别想农民领袖这边一号召,隔壁几个村子的农民就能主动出来当兵。
    农民领袖要是主动深入村庄也很费劲。因为古代没有平坦的马路,牲畜也很宝贵,这位领袖在茫茫大地上走上一天,能访问几个村庄?
    20
    您或许会问,征兵这么困难,那古代政府又是怎么征兵的呢?
    我们印象里,官府征兵似乎就是《石壕吏》里描写的那样:恶霸似的差役一脚踹开老百姓的家门,把壮丁生拉硬拽的抢走,押送到军队里就算完成任务。
    真相才没那么简单呢。
    最大的困难是,朝廷和地方相距十万八千里,交通和通讯都不便,朝廷怎么能防止地方官员向朝廷瞒报赋税数字呢?
    说白了,地方官从百姓那里抢来了钱粮,却只向朝廷交了一小半,大部分中饱私囊,那朝廷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是朝廷亲手掌握所有纳税人的信息。
    所以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实行了遍及全国的户籍制度。每一户居民的人口、年龄、耕种土地等等赋税信息,全都在政府登记造册。地方官还要负责每年更新户籍资料。
    征税征兵的时候,就按照这些户籍记录来征。
    这方法说的容易,却需要大量的文案和调查工作。
    东汉帝国从朝廷到州、到郡、到县、到乡、到里,养了多达数万名官员,才能完成繁重的文案工作。
    有这么多政府部门同时工作,还需要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
    另外,还要考虑到古代交通极不方便,运输成本很高。古代中国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无论是粮食还是壮丁,运输既花时间,又要消耗大量的食物。
    为了在政府部门之间传递政令,还需要一套价格高昂的通讯系统。这套系统需要在国家的主要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传递文书用的驿站。驿站要准备食水、马匹、常驻邮政人员。还要有一定的士兵负责周边的治安。该系统同样耗资巨大,非一时一刻能够建立。
    只有拥有以上这些条件:
    庞大的文官集团、系统的管理制度、价格高昂的通讯系统。一个古代政权才有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部队。
    21
    这些农民军领袖都没有。
    农民领袖唯一快速召集军队的机会,是出现大规模流民的时候。然而即便是流民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军常常带有“席卷”的性质:在一个地区收集完流民后,再奔向下一个地区,经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越滚越大。
    我们历史课本由于过去强调阶级斗争的关系,常常夸大农民起义的影响。其实,秦末的陈胜吴广,王莽末年的绿林赤眉,这些农民军刚起事的时候都不过只有几百几千人。都是经过了成年累月的积累,才慢慢壮大起来。而上来就能拥有大规模军队的反政府武装,无一例外,都是由那些早已驾驭文官系统多年的贵族们组织的。
    说白了,就是在汉代,王爷、太守叛乱最可怕,上来就能组织上万上十万的叛军。而农民造反,起手不过几百几千人,根本不叫威胁。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汉朝官员对于黄巾军的“幼稚”反应了。
    汉朝官员们按照过去的历史经验,只会警惕贵族的叛乱。农民叛乱呢,不过几百几千人,临时剿灭也来得及。
    实际上,在黄巾军起事前夕,东汉帝国的行政力量正投入到抓捕“党人”的行动中。所谓“党人”,是一些有大家族背景的知识分子、帝国的政治精英,他们才是朝廷最为警惕的对象。
    和这项大任务相比,关于张角的报告就不值得一提了。
    22
    另一件事可以佐证这个结论。
    张角被手下告发后,朝廷终于开始抓捕黄巾军。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朝廷的行动是这样的:
    皇帝先给帝国总理、首都警备司令下命令抓捕黄巾党。但这些人没亲自去抓,只派了一个首都园林局局长,让这个局长带着国务院警卫班,在皇宫、政府机关以及民间搜寻黄巾党人,杀了一千多人。又到张角的家乡河北省去抓捕张角本人。
    您听明白了么?东汉朝廷最后是派了一个在首都地区管理园林的小官儿,带着负责警卫的非正规部队,就在首都附近搜索黄巾军。一共才抓了一千多人。
    而在八年前,在抓捕政治精英“党人”的行动中,皇帝的反应是“诏州郡”。也就是下诏到全国所有的州、郡,在全国范围内搜捕。
    两件事一比,就看出朝廷并不是对张角视而不见,而是对民间叛乱根本提不起重视。就算事变发动的时间都写在政府大门上了,就算参与者都主动举报了,朝廷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地区性的小事件。抓抓皇宫、政府里的叛乱分子,别让皇帝本人有危险就行了。
    全国性的叛乱?朝廷想都没想过。
    23
    然而,朝廷错了。
    在东西两汉这段时间里,最大规模的战役可能是两汉中间的昆阳之战。王莽动用举国之力组织了大约40万军队。汉朝鼎盛时期,汉武帝在北伐匈奴的战役中,由于路途遥远,能组织的只有20万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组织的也只有20万人。
    那么,没有文官集团、没有官僚机构、没有邮政系统的张角呢?
    据估算,黄巾军的规模达到了30到40万人。
    我们惊讶的不是黄巾军的战斗力:这几十万人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在战争打响之后大多各自为战,毫无章法。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角的组织能力。这么庞大的军队并不是在起事后靠战争、收买和掳掠一点点聚拢起来的。而是一起相约蛰伏在和平年代。这么多人都愿意为领袖保密、冒险,自觉服从号令。几十万人的庞大规模和之前那些区区几百人的农民起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黄巾事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民间活动家。
    但是问题回来了:为什么前人没能做到的事张角做到了?为什么在张角之前的农民军全都是几百几千的规模,张角却能一次性组织起几十万人的超级大军?
    在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张角是靠什么穿越了广袤崎岖的中华大地,把几百万平方公里内的几十万没有文化的百姓聚拢到同一面旗下?
    24
    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答案:宗教。
    黄巾军不是普通的农民组织,而是宗教组织,又叫做“太平道”。张角号称自己会种种法术,特别是擅长给百姓治病。
    古代通讯和交通不便成了张角的优势:百姓资讯贫乏,唯一的信息来源只有过路人的只言片语。在口口相传中,教主的法术很容易被越传越神。遥不可及的距离无限放大了张角的形象。因此,张角是靠宗教的威信、靠神力的诱惑使信徒崇拜。这和世俗政府的组织能力自然大不一样。
    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回答:
    为什么前人没能做到的事张角做到了?为什么只有张角利用了宗教,在他之前就没人想到过呢?

    或许,您会觉得我这么问没有道理:
    凡事总有个第一,凭什么张角就不能当第一人呢?只因为他比别人更聪明、更厉害,不行吗?
    问题是,张角厉害得有点过分了。
    同样是宗教,佛教用了500年的时间,才发展到数万人的规模。而且随后内部分裂,单个僧团的规模反而更小了。基督教成规模,也至少用了100年的时间。
    但是太平道发展了多少年?它的前身是什么?张角的师承是谁?
    太平道没有前身,张角没有老师。张角自己创立的太平道,只用十几年就拥有了数十万教众。
    这岂不是意味着,张角是比释迦牟尼和耶稣还要厉害的教主吗?
    25
    细想一下,这件事简直可以成为世界宗教史的一大奇案了。
    按照唯物史观来说,世界几大宗教都有创始人:佛教有释迦牟尼,基督教有耶稣,伊斯兰教有穆罕默德。
    但是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从来没说过要建立一个宗教,也没说过自己是神仙。他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学者,是道教徒事后硬把他封为祖师的。从道教的真实历史上看,最早的道教组织就是张角的太平道,以及同一时期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算是道教第一批创始人了。
    而张角在组织规模上,创造了连释迦牟尼和耶稣都望尘莫及的神奇业绩。
    那么,张角为什么没能成为道教最大的偶像呢?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张角在世界上没能和释迦牟尼、和耶稣齐名呢?
    是不是世界宗教界专门欺负咱们中国人啊?
    ——当然不是。是因为张角在这场“谁是最厉害的宗教创始人”的比赛中作弊了。
    他被计零分啦!
    26
    我们只用一句“宗教”来解释张角的成功太过潦草。仅仅是所谓的宗教崇拜,并不能说明太平道到底如何取代汉政府那庞大的文官机构。
    宗教虽然对百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束缚力,省去了政府对民众管辖教诲这一步。但它仍旧无法飞过帝国无数的崇山峻岭、田野阡陌。它仍旧需要庞大的传教和管理人员,将信徒们一个个从乡野中带出来,组织他们行动、照顾他们吃穿。
    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教会要有符合民众诉求的教义,有直白的口号,有言之凿凿的神迹,有鼓励教徒传教的政策,有定时的宗教活动。还需要严格易行的教规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佛教和基督教的这套系统,都并非一两个人发明。
    释迦牟尼和耶稣本人只是专心于传播教义,并没有为组织宗教制定详细的规程。具体如何组织、宣传和维护宗教等等技术问题,都是后来的佛教徒和基督徒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完善的。
    张角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出这么完善的宗教系统。他抄袭了。

    在太平道成立前不久,东汉帝国出现了一些佛教僧团。这些僧团使用的是印度佛教徒们已经发展了六百多年的成熟制度。上述口号、戒律、组织结构一应具备。张角把这套系统稍作修改,用在了太平道上。之所以张角之前的农民军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佛教僧团在东汉末年才刚刚出现。
    和张角同一时期,中国还出现了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无论主张、形式都和太平道相近,也是几乎一夜之间凭空出现。这当然不是巧合,是因为张道陵和张角都是第一批模仿佛教僧团的人。
    事情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传承自印度的佛教僧团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其先进的宗教系统就立刻被如张角和张道陵这样的聪明人发现并迅速模仿。因此太平道直接跳过了佛教六百年的发展过程。十几年前中国还毫无宗教的影子,十几年后突然冒出了40万人的太平道。因为太平道跳跃式的发展,所以汉朝官员才会毫无经验准备,对明目张胆的黄巾军反应极为迟钝。
    世界各大宗教从来都是“不依国主而法事难立”,像张角这样不和统治者媾和,在政府眼皮底下发展出能倾人国的实力而不受干扰的,在世界宗教史上恐怕仅此一家。
    我们因此可以说,汉末的这场倾覆了帝国的宗教战争,其根本原因并非来自道教,它是印度佛教带给这个古老国家的第一个惊讶。
    27
    然而上面的解释,还是有漏洞。
    我们今天把佛教庙宇称为“寺”,是因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庙宇是汉明帝时建立的“白马寺”。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寺”是汉时政府机构的名称。比如“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都是政府部门的名字。“白马寺”在汉明帝时代,就是个专门接待外国僧人的政府机构。
    白马寺怎么来的呢?
    有个传说。说有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冒着金光的神人。他醒来后问大臣,大臣说这是西方佛教的神仙。于是汉明帝派人到西方请来了高僧,建立了白马寺,也就引入了佛教。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佛经,因此“梦见神人”之类的情节,可信度并不高。但是学者大多认为,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汉明帝之前。
    问题是,汉明帝比张角起事早了足足一百多年呢。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僧团是在张角时代才出现的,但三三两两的佛教传教士,来中国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前面说过,不要拿古人当笨蛋。那么在张角起事之前,汉朝知识分子有足够的时间从外国僧人那里学习佛教历史,了解佛教是怎么回事。哪怕只学个一知半解,到了汉末的时候,也不可能像前面讲的那样慌乱无知啊。
    28
    还有一件更离奇的事。
    西晋的时候,有个道士撰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老子的生平主要载于《史记》。《史记》里说,老子最后出了西关,不知所终。正好释迦牟尼居住在印度,在中国的西边。而且老子和释迦牟尼还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于是《老子化胡经》就说老子出了西关,其实是去教诲释迦牟尼了。
    佛教徒当然无法忍受这个说法。还有佛教支持者照猫画虎撰写了《清净法行经》,声称老子、孔子、颜回全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总之佛教界对此非常愤怒。
    但其实,“老子化胡”的说法在汉代就有了,始作俑者竟然是佛教徒。
    这怎么可能呢?
    29
    您暂时放下这两个疑问,我们先去看看汉武帝干过的几件笑话事,放松一下。
    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后人根据他的谥号“孝武”而习惯称他为“武帝”。所谓“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其继承人、亲属和重臣们商议而成的名号,用以区别之前的各代帝王,也用来为帝王的生平盖棺定论。如果真的像有些电视剧里演的,有人当刘彻的面称他为“武帝”,那么刘彻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等问明白了对方所指,那一定会以“大不敬”罪名予以处罚。
    “大不敬”在古代,是个很常见的罪名。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古代皇室的规矩特别大,在皇帝面前稍有疏忽,都可能属于“大不敬”。
    以这个背景来看,下面这些汉武帝的求仙事迹就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武帝57岁高龄的时候,有个方士报告说在离首都长安400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仙人的踪迹。
    武帝信以为真,立刻兴冲冲的赶过去,却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此时皇帝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于是严厉质问报告这事的方士:你小子过来,你这是在骗我吗?
    那方士却不慌不忙的说:皇帝呀,是您求着见神仙,不是神仙求着见您啊!您这么心急火燎的,当然见不着神仙啦!
    ——你觉得这像是在解释么?
    结果武帝竟然消去了怒火,反而按照这位方士的要求,在各地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庙宇,以方便求仙。
    这还不算什么。
    有个方士拉了一个帷帐,在后面搞出一个人影,跟汉武帝说这人影就是您死去的妃子,武帝就信了。
    有个方士说有只牛有异象。皇帝命人把牛肚子剖开,里面果然有块写了字的帛。然而武帝仔细查看,认出帛上的字就是那方士的笔迹。皇帝终于明白自己上了当,一怒之下把那方士杀掉了。
    可气的是,杀了不久武帝就后悔了。他竟然还相信那骗子真有本事,懊悔自己错杀了人才。于是武帝又接见了那骗子的同门。同门来了后,竟然傲慢无礼的质问皇帝说:
    ——我可不想跟我那个前辈一个下场啊!
    面对如此无礼的言语,武帝却硬着头皮撒谎:
    ——您瞧瞧,您这哪儿的话呀,你那同门是吃马肝死的嘛。
    武帝不仅不恼火,反而加倍宠幸此人,不仅封为大将军,还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亲生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武帝还听信方士的话,在首都附近盖了一座高楼,为的是亲近天上的仙人。自然,除了半夜多着点凉外,他什么也没亲近到。
    汉武帝后来也明白过来了,说:“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说世上哪儿有神仙呢,都是胡说。不想得病,少吃点饭多吃点药是正经。
    30
    另一位皇帝秦始皇也好不到哪去。我们都知道他被方士欺骗的故事,比如有个人胡写一本天书送给他,秦始皇就信了。还有最著名的徐福东渡。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求仙犯糊涂这件事上,堪称难兄难弟了。
    这番情景要是被汉末来中国传教的佛教僧人们知道了,一定会大加嘲笑:
    所谓“秦皇汉武”。在汉代,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有且仅有的两位最伟大的皇帝。连这两位都被方士戏弄得如此狼狈,可见你们中国人的神学弱到什么程度!
    这话说的没错,中国人的神学确实很弱。
    我们知道,道家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同时,道家又把老子当做自己的祖师,把《老子》奉为本教经典。但是《老子》上却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明确说人怎么可能长生不老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中国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变鬼。王充在《论衡》里就质问说:如果人人死后都变鬼,那过去死过的人累积起来千千万,现在应该全世界满坑满谷里都塞满了鬼才对。那为什么凡是声称见鬼了的人,都说见到的只有一两只鬼呢?
    王充又问,如果说人死灵魂变鬼,那衣服没灵魂吧,时间长了衣服就烂了。可为什么人们声称见到的鬼,都是穿着人的衣服呢?
    王充仅从最简单的逻辑出发,就推理出了中国神鬼说的荒谬之处。
    佛教就不一样了。
    31
    在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教已经在印度发展了数百年,早就拥有了完备的理论。因而中国人简陋的神鬼学说在印度僧人看来,简直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佛教有完备的修行方法,不会像秦皇汉武那样又航海又上山那么折腾。佛教有成熟的神鬼观,对于王充等人的质疑,只用几句话就能轻松解答。
    这就免不了让印度僧人小瞧中国人了。
    我们不难理解,各个古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印度人的角度讲,他们的北方是咱们所说的“西域”,过了西域向东再走很远才是中国。中国的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极为偏远的地方。而且中国的佛教又不如印度兴盛,因此印度的僧人常常管中国叫“边国”、“边地”。意思是中国边远蛮荒,那的人啥也不懂。
    等再看到中国人这么简陋的神鬼知识,恐怕就更瞧不起中国人了。
    如果我是那些肩负重任的外国僧人,见到中国这么初级的神学,我一定会叉着腰站在长安的广场上仰天大笑的:
    给中国人传教的难度简直就是零呀!
    可是刚笑两声,就笑不出口了。
    知道什么东西能击败自大狂吗?
    那就是一个比他更自大的家伙。
    32
    当第一批外国佛教徒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见到的是一个学术极为发达的帝国。早在一两百年前,帝国首席学者董仲舒就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学术和行政系统,并培养出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集团。汉帝国拥有一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学校,学生达到数万人。各地的知识分子都争相到这所学校里学习,政府官员也从中选拔。
    儒学是官方唯一承认、也是皇家学校主要教授的学说。朝廷指定了五本儒家著作为学术界不可质疑的权威。它们是学术对错的唯一标准。
    更让外国僧人受不了的是,中国早在佛经传入几百年前就有了“华”和“夷”的概念。就像印度人管中国叫“边国”一样,中国人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宇宙只有中国最好最文明,其余地方根本毫无文化可言。
    写于黄巾事变一百年前的《汉书》上说:“夷狄之人贪而好利……人而兽心”——说外国人就是禽兽,简直就不是人。
    按照这种观念,既然佛教来自于外国,就已经很说明它毫无价值了。不管你的佛学有多精妙,也没人会在乎。
    33
    更何况佛教在很多地方还和儒学有矛盾。
    比如说,佛教主张出家,出家就要抛弃家庭。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抛弃家庭就是抛弃父母,抛弃父母就是不孝,不孝不就等于是畜生了么?
    佛教主张人人平等。但是汉代官方学说主张“三纲五常”,夫为妻纲,男子比女子地位高。你说男女平等,在当时的儒家看来,也是道德沦丧的疯话。
    在这种环境下,那些坚持按照原意传播佛教的外国僧人虽然不至于直接被就地打死,但他们的文字都被当成了异端邪说,没人会阅读、传播。
    所以那个时候流传在中国的佛经,都删掉了抛弃家庭、人人平等之类的内容,有的还故意添上忠孝仁义之类符合儒家观念的话。
    僧人在讲佛法的时候也会审时度势,尽量迎合儒学。三国时外国僧人康僧会受到孙权的礼遇,专门建了佛寺供养他。结果康僧会在自己翻译的经文中添了很多“仁道”之类的儒家主张。布施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式,康僧会却在他翻译的佛经中说,与其布施,还不如孝顺亲人。他不顾佛教教义,直接把孝道摆到了佛教之上。
    34
    但即便是如此妥协,佛教还是摆脱不了“蛮夷”的恶名。来自于“夷”就是佛教的原罪。攻击佛教的人引用孔子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话相当于说:“宁当中国狗,不当外国人”。
    在这么残酷的言论环境中,一些在中国的佛教拥护者,产生了把佛教和中国古人联系在一起的想法。
    早在春秋的时候,中国人就有崇古的毛病。孔子想说“礼”,就说自己的理论来自于周朝的周公,讲《周礼》。墨子要超过孔子,就说自己的理论来自于更早的禹。后来的孟子就找了更早的尧、舜。他们只有这样做,才显得自己的理论可信。
    中国古代的众多学说中,老子庄子的理论和佛教最近。再加上《史记》里还有老子出西关的说法。于是,一个用来推广佛教的“老子化胡说”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5
    虽然在名义上,佛教在东汉时已经来到了中国,但当时的人们打开佛经一读,会发现佛教跟儒学、跟江湖方术根本没什么区别。
    那个时代的佛教并不主张施法念咒。但是中国民间早就流行炼金施咒之类的法术。因而汉时就有《佛说安宅神咒经》之类的打着佛教旗号的咒语书,里面竟然还包括了日月五星、二十八宿、青龙白虎等等中国民间的神话,和真正的佛教完全没有关系。
    当时学者对佛的描写,也完全照搬中国本土神仙的样子。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佛”不过就是中国传统神灵的另一个名字而已。
    那时有一本为佛教辩护的书籍就说:
    “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
    ——它说,“佛”是“三皇神”“五帝圣”死后封的谥号!
    这本书又说:“佛乃道德之元祖。”
    “道德”是老庄道家的用语。说佛是道德元祖,虽然是在抬高佛教的地位,但也错误的把佛教和老庄归为一回事。而这还是为佛教辩护的书籍呢,其他书中的误会就可想而知了。
    就连汉族佛教徒也不能完全分清佛道的区别。
    南北朝的僧人慧思投身佛门后也不愿意放弃道家的修行。他立誓说,希望能先炼丹修道,修成道教的“五通神仙”,然后再学佛。他的思路大概是,道教的目标是长寿。那么他先长寿了,有的是时间了,再慢慢学习佛教高深的知识。
    在这位慧思的观念里,佛道是混杂在一起的,互相不冲突。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干脆就被称为“佛道”、“释道”、“道法”,佛教徒被称为“道士”。直到唐宋的时候,还有佛教徒自称为“贫道”。
    36
    因为以上种种误会,使得汉代的学者们以为,佛教不过是一门用来趋吉避凶、占卜算卦的法术而已。他们把佛教和五行八卦、炼丹占卜等等其他95门方术并列在一起,没瞧出佛教有什么特别的来。
    现在我们能解答刚才的疑问了: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了一百多年,汉政府的官员们却对宗教这件事一无所知?
    因为汉代的佛教和中国方术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就算是当时饱读诗书的学者,也未必能明白所谓“佛道”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当黄巾大军突然出现的时候,东汉末年那些被卷在历史漩涡中的群雄们,谁又会想到历史的玄机竟然藏在一门毫不起眼的法门之中?
    第三章 道德怎么能治国?(这章讲的是儒学)

    38
    没想到,要回答这个看上去简单的问题,需要花费我们一整章的时间。
    我们先做一道智力题:
    假如你穿越到中国古代,受到君王重用,要你为帝国设计一套高效合理的制度来管理民众,聪明的你会怎么回答?
    答案或许是“法制”吧?
    今天的社会已经公认,一个公平的法制社会,要远比一个道德社会更为美好。
    在一个完善的法制社会里,不会有贪官借着道德的名义随意玩弄法律。不会有人像希特勒那样站在道德制高点煽动、利用群众情绪。我们也不会只因为偷情就被邻居活活打死,免于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道德牢笼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那种百姓只能期盼“清官”降临的时代实在是弱爆了。
    这一切听着很美好,但你或许想不到,这么做会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百姓会不服。
    39
    我们看《包公案》、《彭公案》等等公案故事,好像古代官员处理的都是杀人案、盗窃案。这种刑事案件其实好处理,只要当官的能找到真凶、能秉公处罚,这人就是清官了。
    但在真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不是刑事案件,而是民事纠纷。比如甲家占了乙家的地,丙的媳妇跑了所以向娘家索赔之类。
    那么在这样的案件里,什么样的决断才能让百姓信服呢?
    官老爷到底是判甲家赔一两银子呢,还是该判一两五钱银子呢?怎么判才算是清官呢?
    怎么判都当不了清官。
    这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两家为钱打架,都觉得自己应得多的那份。因此无论官老爷怎么判,都最少有一个人不服。
    衙门是用来维持秩序的,结果每次断案子都有人不服,那要你这衙门是干什么吃的呢?

    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里,之所以大部分人都服从法庭的判决,是因为有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有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因为竞争激烈,所以我们雇到的律师都是水平较高的,都尽力为我们打官司。这样我虽然不懂法律,但我相信没有因此吃亏。
    第二,现代社会还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尽量减少法官舞弊、保证法官的断案水平。打官司的人如果不服法庭的判决,还可以上诉到更高的法庭,找新的法官审。这样就把遇到坏法官的几率降到很低了。
    因为以上两点,在今天的社会里打官司,大部分人会觉得,律师也尽力了,法官既公平也不糊涂,因此相信审判的结果大致是公平的。
    但这一切,能在古代实现吗?
    以上两个条件,说白了,就是需要大量以司法为专业的律师、法官,还要有培养他们的学校,监督、考核法官的机构。而且辩论、取证和上诉的审判过程,让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非常缓慢。
    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于九成,怎么可能让两户农民为了一只羊一棵树的归属,还能找来俩律师俩法官一个书记员陪着他们辩论上一个礼拜?
    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就养已有的文人还经常让百姓陷于生死边缘,怎么还能再养得起那么多的司法人士呢?
    40
    因此中国古代处理案件,从来不是依法办事,而是依儒家道德办事。
    表面上,中国每朝开国的时候都会制定厚厚的法律,什么《大明律》啊、《大清律》啊。其实,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都是以儒家道德为中心的。是否遵守法律条文不重要,讲不讲儒家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那讲儒家道德的古代社会,是如何解决百姓不服气的问题呢?又如何防止官员以道德的名义徇私枉法呢?

    我们来说道德治国的第一个好处:
    道德治国,更利于地方的司法公正。
    在古代中国的基层,负责决断民事纠纷的不是政府委派的官员,而是从百姓中推举出来的家长、族长。这个职位大多由未被委任官职而在家闲居的举人、秀才,或者退休回家的官员担任。因为科举考试都以儒家作品为大纲,所以这些族长都是儒家道德的代言人。
    就算是基层官员,也带有浓浓的家长色彩。
    科举考试从来不考法律,只考道德文章。所以中国的基层官员都是道德学家,而不是法律学家。
    基层官员被称为“父母官”,被要求“爱民如子”,官员对百姓的管制叫作“教化”、对百姓的帮助叫作“恩情”。中国古代百姓从不跟县老爷讲什么权力和义务,有诉求的时候,只会拦轿喊冤、长跪不起。
    官民之间是类似父与子的伦理关系。
    那怎么靠道德来处理民事纠纷呢?
    41
    过程是这样的。
    当两户人家为了一棵桑树争执不清的时候,族长不必钻研法律条文判断其产权归属。而只需要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给两人在案件中的行为打分,分高者可得。假如两个人都没有犯明显的道德错误,那么儒家还有另一套礼让标准:幼从长、富让贫,一样可以妥善解决此事。
    只要裁决者遵守了儒家道德,那么当事人就不能不服从。假如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进一步申诉,根据儒家道德,他就是一个自私贪财的人,在道德比试中完全处于下方,也就毫无申诉的立场了。

    道德审判解决了“百姓不服”的问题。
    道德的妙处在于,一个完全没文化的老太太,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懂得什么是“有规矩”,什么是“不三不四”。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能看懂道德法庭是怎么断案的。
    在道德社会里,族长或者官员断案的依据都是儒家道德:某某伤风败俗,所以决定惩罚。判完后还说,这么判决是为了宣扬道德,维护社会风气之类。
    我们今天听了,会觉得这县官真是卫道士,让人讨厌。但是,这个审判过程、审判理由,任何人都能听得懂。只要审判结果真的符合儒家道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
    42
    道德审判也解决了执行的问题。
    在今天,法院判了以后,还需要有强大的警察力量去强制执行。否则审判就没有意义。
    而中国古代的道德审判,自身就带有强制执行的能力。
    这是因为老百姓对维护道德有着天生的、极高的积极性。百姓生活的一大乐趣,就是指摘别人的道德过失。比如我们今天的电视里展现家庭矛盾的真人秀,卖点就是让观众有机会对着别人的家事指指点点。
    所以只要一件事违反了公认的道德,老百姓自己就是天然的司法执行者。古代农村非常闭塞,很多人住一辈子也出不去这个村,因此村民的道德压力几乎就是强制的。
    我们在电视剧里,常看到古代乡村里,违反道德的女人动不动就自杀。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觉得这女人太脆弱了。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女人一辈子也没机会离开村庄,所以对她来说村里的道德压力比监狱还恐怖,不得不屈服。
    在这样的社会里,道德法庭执行起来也就比国家机器还高效了。

    道德审判还解决了官员徇私枉法的问题。
    如果县官、族长为了私利操纵审判,那就意味着案件的判决不符合儒家道德规则。
    我们前面说了,在道德审判里,所有的百姓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公。
    我们刚才又说,老百姓对维护道德有着天生的积极性。对公平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因而在明显非正义的事件上,百姓很容易达成共识,产生共同而强烈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民愤”。
    如何官员如果舞弊得过分,百姓就会拉帮结伙、写签名信按手印,一起去更高的部门检举。因为上级部门也在用儒家道德要求自己,所以这种基于道德情绪的检举,总能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从而拨乱反正(当然,是儒家道德上的“正”),完成制度的一次自我修复。
    43
    维护基层秩序还是一件小事。对于皇帝来说,更重要的是:
    如何防止地方政权造反?
    这件事听着简单,其实很难。
    这是因为在古代,通讯和交通都很不发达。
    我们前面讲,中国朝廷为了保证地方税收,使用了大量的文官。但这仍旧给舞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因为交通不便,地方政府大可以谎报灾情,骗取免税。
    因为通讯不便,地方部门很容易在文件上做手脚。反正也没有电报电话,朝廷查证起来太麻烦了。
    户籍制度虽好,但只要政府稍稍疏于管理,就会有百姓争先恐后的脱离户籍。这些人口给地主打工,不给朝廷上税,借此少交点钱。
    以上原因加起来,使得古代的税务有很大的舞弊空间。同样多的税收,没流到朝廷的口袋,那就只能流到了地方官员和地主的口袋里。
    朝廷的收入越来越少,地方的收入越来越多,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朝廷会发现自己既拿不出钱抵御外敌,也拿不出钱整治河道、赈济灾民。遇到灾荒,大批百姓成为灾民,谁给饭吃就为谁卖命。而地方豪强又握着大笔的财富,这时候想不造反也难了。
    更可怕的是,中国很多地区远离首都,对外交通不便,内部经济自给自足。关起门来当皇帝简直轻而易举。
    欧洲从统一的罗马帝国永久的分裂成了很多民族小国,就是这个原因。以上述思路来看,其实中国没分裂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中国皇帝是怎么维护统一的呢?
    44
    秘密在于,儒家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虽然“仁”在第一位,但最重要的其实是第三位的“礼”。
    这个“礼”指的不仅是礼节,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爹就是爹,儿子就是儿子,儿子要听爹的话,千万不能反过来。
    后世的儒学家们不断强调的都是“礼”:三纲五常指的是“礼”、尽忠尽孝指的也是“礼”。我们都听说过“礼法”,没听说过“仁法”。儒家道德中,只有“礼”形成了一种规则。
    为什么“礼”这么重要呢?
    假如是我们自己当皇帝,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忠”比“礼”更好啊!
    所谓“忠”就是说,让全国人民都无条件的效忠我一个人,那这样我怎么为所欲为也没关系,我也不用怕叛变了,这不是更好吗?
    这没错,但是“礼”比“忠”更好实现。
    首先,“忠”有逻辑漏洞:我们该不该向一个坏人效忠?换句话说,该不该“愚忠”?别人指责皇帝无道,百姓不应该愚忠怎么办?
    其次,皇帝固然可以培养百姓的忠诚,地方政府也能这么做。
    还是那句话,中国古代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又没有电视报纸。地方百姓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他们如何对皇帝产生效忠的感情?相反,是地方豪强成天在百姓身边,保护他们的财产、维持公道,这地方豪强显然要比皇帝亲多了。要“忠”那也是忠于豪强而不是皇帝啊。
    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就是这样的。农民都是效忠于自己庄园主,而不是国王。所谓“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国王也管不了最基层的农民。
    那么儒家的“礼”有什么好处呢?
    45
    我们说,“忠”有“愚忠”,可你听说过有“愚礼”吗?
    “礼”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皇帝尽皇帝的义务,百姓尽百姓的义务,这个世界就和谐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公平的道德契约。而且皇帝还要做全国的道德模范,格外严格的要求自己,似乎还更吃亏一些。
    但问题是,皇帝平时做什么,说什么,百姓怎么知道?皇帝要做的,不过是让百姓吃饱了饭。该赈灾时赈灾,该祭祀时祭祀,隔段时间下份《罪己诏》,摆出个道德典范的姿态来。而百姓的义务是遵守自己的社会身份不造反,就等于在替皇帝维护江山的太平了。
    在这个规则下,地方势力就不能让百姓效忠于自己了。因为地方势力是臣,皇帝是君,“君为臣纲”,按照“礼”的规则地方势力应该无条件听从皇帝的。如果百姓认同了“礼”的道德观,那么当地方势力有不臣之心的时候,老百姓就会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就如同儿子要打老子一样不道德。
    46
    “礼”更妙的地方在于,这不是强加给百姓的规则,而是每一个百姓天生就愿意遵守的。
    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她没读过儒家经典,她不会有“爱国忠君”的概念。但是老太太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知道儿媳妇不能想干嘛就干嘛,很自然的就会认为“礼”的规则是理所应当的。没有“礼”,儿子就可以打老子,儿媳妇会冲婆婆骂娘,这位老太太的生活就会完全乱掉了。
    换句话说,儒家道德用“礼”的规则把家庭秩序和忠君爱国绑定在了一起。百姓在维持家庭等级的时候,也就在实际意义上维护帝国的统治。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和“家”是结构相同的一回事:“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放大了的“父”。所以我们连在一起说“国家”,古代还有一个用来称呼君主的词叫“君父”。
    因此《礼记》里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按照我们今天的经验,这话就没道理:“家齐、治国、平天下”,这几件事为什么非要有先后顺序?人为什么就不能不顾家庭,一心只报效国家呢?合着要是我老婆出轨了,我家庭没管理好,我就没资格考公务员了?
    但在儒家看来,这个前后顺序是必不可少的。是因为在古代,家庭和国家同结构,治理家庭需要的“礼”和治理国家的“礼”是一回事。君对臣、官对民,就如同父对子、夫对妻。如果你连小小的家庭都管不好,你就更不可能管理好国家。所以过去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贾政听说宝玉强奸了丫环,打宝玉。嘴里却说,怕宝玉将来要“弑君杀父”。不明白究竟的人会觉得,这贾政不是神经病么,心理变态啊,强奸丫环是性犯罪,“弑君杀父”是忤逆罪,两者之间有一毛钱关系么?
    在儒家的道德社会里,人们之所以不会强奸丫环、弑君杀父,是因为人们的行为“发乎情,止于礼”。都是“礼”在拦着。宝玉逾越主仆之礼,说明他无视礼教。越了主仆之礼,自然就有逾越父子君臣之礼的危险。按照前面《礼记》的话说,宝玉已经“心不正”,那将来肯定当家长也当不好,当臣子也当不好。所以贾政作为父亲防微杜渐,打得一点也没有错。
    47
    因为在维护统治上,“礼”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忠”,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帝,从来不要求天下百姓向他个人效忠。
    民国以后,各政府部门中小学校都挂孙中山的“总理像”,后来又改成蒋介石的“总统像”。人们甚至还得像这些照片发誓、汇报。可你听说过历朝历代的皇帝给老百姓发皇帝头像叫大家磕头的么?你见过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县官就去组织百姓学习最高指示的么?
    实际上,中国古代大部分百姓根本不知道当朝的皇帝到底是谁。中国古代的皇帝从来不宣传自己,他们只宣传儒家的道德模范就行。所以皇帝不在全国修自己的汉白玉雕像,只是拼命修关公庙、岳飞庙。百姓们崇拜关公的忠义,就等于不会造反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表扬烈女。尤其是明清两朝的贞洁烈女层出不穷,各级政府官员都要出面表彰,由朝廷出钱修盖牌坊,事迹突出的还有皇帝御赐匾额。这是不是说明帝王们极端封建丧心病狂?是不是朝廷吃饱撑的管得太宽了?
    不,帝王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整个帝国的安稳,就维系在那几个烈女的裤腰带上啊!
    48
    我们上面几节说的是:儒家道德在维护地方秩序,以及保证全国不造反这两点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好处。
    明白了这一点,很多初学历史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中国古人把儒家文化看得非常伟大。中国周边的很多小国也拼命学习儒学,特高兴的捧着《四书》《五经》读。
    我们过去可能会觉得奇怪:儒家全是道德文章,书里既没有科学知识也没有管理知识,读这玩意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时间么?
    我们现在明白了:没有了儒家道德,古代人就没法保证地方司法公正。领土一大也没法保证地方势力不造反。结果就是基层民怨四起,地方造反不断,这国家当然也就没法发展了。
    49
    我们过去看历史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朝廷的那些大官们都是全国竞争出来的政治精英,都是玩人际关系、阴谋诡计的高手,他们互相算计起来一点都不会手软,可是为什么外表的言谈,张口都不离道德呢?
    比如是否反对某项国家政策,这明显是一个管理问题、经济问题,但是反对者的理由却是这个政策如何如何不符合儒家道德,如何会导致道德沦丧。
    比如皇帝想灭掉一个官员,明明是因为这个官员让皇帝讨厌。但贬斥该人的公开理由,全都是说这个人道德如何败坏。其实满朝廷的人,人人都知道这人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道德品行完全无关,可为什么每个人都不说透了,都这么虚伪呢?
    我们现在明白了,这是因为儒家道德是立国之本。古代那些大官都是政治精英,他们当然明白口头的道德和实际上的管理、经济、人事问题是两码事。但是,帝国朝廷必须做出遵守儒家道德的模范姿态,必须带头以儒家道德标准考核一切政务,才能让朝廷符合“礼”的规则,让民众不至于造反;才能上行下效,让基层政府也能以儒家道德自律,去严格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断案。
    50
    翻开古代最流行的通史《资治通鉴》,我们会发现作者司马光简直是个道德狂。对每一代亡国之君,司马光都努力摘出他道德上的污点:乱伦啊、生活奢侈啊,等等。
    然而,这有什么道理?性道德和治国能力有关系吗?皇帝个人奢侈一点,能把全国都吃垮了吗?
    类似的,有的历史学家谈到安史之乱的时候,批评李隆基过于沉迷歌舞和奢侈的生活。黄仁宇就给他的美国读者打比方说:
    “在我们听来这样的建议等于令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封闭,以便使越南战事获胜。”
    对吧,皇帝个人的玩乐和国家兴亡毫无关系。
    我们粗一看,会觉得司马光是个只会指摘个人道德、看不出社会本质的笨蛋。实际上恰恰相反,司马光已经看出了统治古代帝国的诀窍:
    必须以朝廷为首,做出遵守儒家道德的姿态。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为统治者总结的经验教训。司马光在此书里道破了历代王朝得以兴盛的奥秘。
    聪明的帝王都能看出这个门道。唐太宗说:尧、舜、周、孔之道,“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一刻没有儒学,咱就完蛋啦!
    可实际上,唐太宗为王位杀了亲兄弟,又逼父亲下台,他哪里遵守儒家道德了?他这话是对臣子说的,意思是咱不做个道德模范的样子出来,咱国家就完蛋啦。
    51
    在上一章结尾我们问,中国的帝王们为什么不喜欢利用宗教来统治呢?
    道理很简单:没法避免地方独立。
    宗教支持世俗权力的方式,是由一个深受信徒崇拜的教主向人们宣布:某某皇帝是天命所归,是我们的神祗赐予他权力的。
    也就是说,在政教合一体系里,百姓崇拜的是教主。而帝王通过教主的承认,把百姓的崇拜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把权力寄托在另一个活人身上,这怎么能让皇帝们放心呢?教主要是不听话、做出了失去民心的行为、被敌对势力俘虏、死亡,都会让这个体系变得不稳定。最可怕的是,神迹可以伪造。要是地方势力扶植新的教主该怎么办?
    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地方势力诱惑百姓效忠的例子是一样的。古代通讯不发达,对百姓来说,近水楼台的地方神棍可比远在首都的官方教主有吸引力多了啊。
    宗教还有其他坏处。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不鼓励百姓生产。宗教信的是神,神比皇帝大,教徒没有给政府奉献的义务。因此宗教信徒越多,国家可用的劳动力和兵役就越少,庙宇还要占据大量的房舍、田产,宗教仪式要花费大量的钱财。统治者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国力被这么消耗。在中国的历史中,有数次统治者打击佛教的事件,其动机之一,都是因为过多的信徒影响了帝国的经济。
    52
    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回到上一章的末尾,去看那个刚刚统治了中国的游牧民族领袖石勒。我们会发现他其实处于一个很“可怜”的境地。
    他作为游牧民族,不知道该怎么统治这个方圆广大,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大地。
    赋税系统好解决,直接挪用晋帝国原先的系统就行。石勒很快就这么做了。他本人虽然残暴嗜杀,但是在建立政权以后,对汉族文人非常尊敬,朝廷大臣中的一大部分都是汉人文官。
    但是该怎么解决百姓向他效忠的问题呢?
    他也试图像其他汉族帝王那样,继承现成的、最好用的“礼”系统。
    石勒比汉人厉害得多,他杀得汉人望风而逃,可为他什么建立政权的时候还要模仿汉人起国号呢?起国号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起一个中国战国时代的国号“赵”呢?石勒的政权是从他的匈奴领袖手中夺来。而这个匈奴领袖的国号就更逗了,先称“汉”,后又改成“赵”,似乎是在各种汉人的国号中挑挑拣拣,犹豫不决。
    这些少数民族语言都不是汉语,汉人的国号就这么有吸引力吗?
    ——他们是想把自己纳入到汉人的“礼”系统中,表示自己服从儒家道德,以换来民众的支持。
    但是,石勒是少数民族,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儒家明确说“华夷之别”,说少数民族“披发左衽”,根本不算文明人。在使用“礼”系统的时候,少数民族帝王天生就吃了亏。
    我们在上一章末尾说,石勒在称帝之前,因为在中国儒家经典中找不到少数民族在中原称帝的前例而犹豫不决。
    如果没有这一章的解释,我们会觉得石勒一个奴隶出身的武夫,却因为儒家道德而畏惧不称帝,这是太不合理了。我们现在明白,石勒担心的是自己身为少数民族,不能继承礼教这套管理系统,就算称帝也对统治没什么用处。
    更让石勒担心的,是席卷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并不是只有一家。石勒是羯族,此外还有匈奴、羌族等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共同效忠于石勒,是后赵帝国军事的中坚力量,但他们以部落为单位团结在一起,不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礼教对他们全然无用。
    儒家道德无法使用,石勒只能使用宗教了。
    石勒重用僧人佛图澄的那年,正好是他刚打算要在中国北方长久统治的时候。
    这在时间上应该不是巧合。当石勒开始以统治者的身份思考帝国的未来时,他发现佛教正是他最需要的:
    无论汉人还是少数民族,是人就都怕死,因而只有在宗教上,游牧民族才能和汉人找到共通点。
    53
    更重要的,佛教本来就是外国宗教,不像儒家那样歧视少数民族。
    佛图澄被石氏政权重用了二十多年后,后赵帝国朝廷关于是否继续支持佛教展开了一场争论。
    此时帝国已经重用汉人文官多年,因此首先发言的是两位汉人官员。他们反对朝廷支持佛教,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祀奉。”——意思是:佛是外国神,中国人不应该信奉。
    说这话不算犯错。为了继承中原的礼教制度,后赵帝国已经推崇儒家道德多年,所以这里虽然是羯族皇帝的朝廷,但是两位汉人文官却可以大谈“咱们中国如何如何”,这不算犯错误。
    但是这两位说得太兴奋,接着就说:“华戎制异,……外不同内,……不宜杂错。”——意思是:中华和少数民族制度不一样,不应该胡乱混淆。
    俩人所说的“戎”本来指的是佛教的家乡印度,但他们却忘了眼前的皇帝就是货真价实的“戎”呀!皇帝是推崇儒家,推崇汉化,但你不能直接打脸呀!
    于是皇帝听了这话就下诏说:“朕生自边壤……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意思是:老子本来就不是汉人,你说佛是外民族的神,那我还就信对啦!
    54
    在这章的最后,我们顺便谈一下对儒学的看法。
    我们有一些人,非常提倡儒学。说孔子孟子如何伟大,《论语》《孟子》微言大义,学了就有无数好处,不学就不是中国人了。
    我们不听那些国学大师们的忽悠,我们自己来想想:儒学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翻开《论语》,里面说的都是大白话,说了一些如何做人、如何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对人要有礼貌”,“念书要多复习”之类的常识。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对孔子心生敬仰呢?为什么还要疑心这些大白话的背后是不是有微言大义呢?
    我想,原因不出这么两个: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儒学,儒学对我们的生活言谈有很大的影响。学习儒学,是等于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中国古人以儒家治国治了两千多年,那么多古代牛人都崇拜儒家,据此推理,这儒家肯定了不起,一定含有什么了不起的内涵吧?因此我学了是不是也能提高某种内涵呢?
    55
    第一个理由成立。
    但是作为传统文化,普通人只要欣赏就行了,不一定必须学习。比如说,汉服也是传统,戏曲也是传统。可普通人看一下、听一下就行,没必要人人都去学怎么缝制汉服、怎么唱戏。
    儒学也是这样。作为传统文化,我们了解一下儒家的观点是什么就行,没必要去一句一句的学。
    第二个理由,假如您同意本章的观点,那么也很好理解了。
    古人崇敬了儒学两千多年,不是因为儒学中含有什么神秘的“内涵”,而是因为儒家道德对于维持帝国统治有极大的好处。
    为了让全社会都尊崇儒家道德,所以古代朝廷在公开场合不断的神话孔孟、用各种肉麻的话吹捧他们。科举考试考的也都是孔孟道德。所以历史上绝大部分读书人,也都是孔孟道德狂。
    因为中国古代有这么多牛人都推崇儒家道德,才让我们误以为儒家经典中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治国安邦、管理公司,或者如何做人。
    实际上,有用的只有礼教系统,而这一系统随着农业社会的结束,也变得不再管用了。
    第四章 见识下佛教的逻辑严密(这章讲的是玄学和“因缘说”)

    56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佛图澄的徒弟,释道安。
    我们前面说过,佛图澄在后赵帝国极受尊敬。佛图澄在赵帝国的首都去世的时候,道安正在外地传法,听到师父的死讯,立刻赶回首都。
    此时的道安是佛图澄坐下最有名的弟子,因此回到首都的第二年,后赵皇帝就把道安迎请到皇家园林中供养。这座园林由前任皇帝动用了16万民夫、10万辆车的惊人成本修造而成,陈设极为奢华。而道安本人也像他的老师那样,在帝国拥有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回想25年前,道安刚出家的时候,恐怕谁也想不到他会有今天的荣光。
    那时候的道安只是个普通寺庙最底层的小沙弥。他的师父嫌他相貌丑陋,让他在寺中做了三年劳役才想起来教他佛法。谁有能想到这个丑陋的小沙弥,将来竟然能成为一代国师呢?
    实际上按照正常来讲,道安连出家的可能都没有。

    道安的家在今天我国的河北省南部。道安出生前不久,这里还是晋帝国的领土。
    道安家世代都是儒生。我们前面说过,儒家非常鄙视外国人。普通百姓信仰佛教也就算了,但是受过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去崇拜夷狄的神祗呢?
    但自从石勒席卷中国北方,情况就不同了。
    当年秦始皇组织数十万人修建长城,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发动北方战争,都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汉人最为恐惧这些游牧民族——他们语言不通,习俗怪异,根本不讲礼法。就是一门心思来劫掠你的财物,抓你去当奴隶的。
    就在道安出生的前一年,匈奴攻入了晋帝国的首都洛阳。晋帝国皇帝以及无数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嫔妃宫女都被异族俘虏。皇宫被焚烧,皇后当了匈奴的老婆。皇帝的侄女流落民间,被卖到普通汉人家里当奴仆,惨遭虐待。
    汉人皇帝也受到百般凌辱,被当作低贱的仆役。匈奴首领出门打猎的时候,命令汉人皇帝穿着士兵的服装走在队伍前面,故意经过街市。长安的百姓认出了自己的皇帝,“聚而观之,故老有泣者”。
    汉人担心了数百年的危机变成了现实:中国北方遍布游牧民族的刀锋。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陶渊明作诗说:“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汉人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日子。那么躲避乱世也就成了头等大事。
    57
    道安7岁的时候,石勒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后赵政权。此时石勒重用佛图澄也已经7年了,在朝廷的影响下,中国北方已经拜佛成风。既然佛教是朝廷鼓励的宗教,那么出家为僧也就成为汉人躲避灾祸最有效的手段。
    道安幼年家道中落,小时候住在表兄家。道安在年仅12岁的时候就出家了。这么小的年纪,出家不大可能是道安自己做的决定。从他表兄的立场讲,可能是为了道安的生活考虑,才决定让他进入佛门的。
    但道安不只安于避难。
    他在23岁的时候来到了后赵帝国的首都,见到了佛图澄。
    道安相貌丑陋。中国的知识界向来有以貌取人的习惯。佛图澄的弟子们一见到道安的长相,都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只有佛图澄在交谈中发现这位年轻人佛学精深,立刻决定收他为徒。
    这成为道安佛学之旅的转折点。使他一跃进入中国北方最高级别的僧人团体。
    ——但是,道安为什么要钻研佛学?
    只是为了避难的话,道安只要安心在寺庙里呆着就是了,他为什么学佛法呢?
    您是不是觉得我这个问题问得多余?
    58
    您可能会说,出家人研习佛法,这不是自然而然吗?就算道安原本是为了避难出家,那他出家以后接触了佛学,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这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问题的奥妙在于:中国佛教并没有自己的启蒙教育。
    佛学典籍里没有《三字经》,没有识字课本。一个知识分子就算你再喜欢佛法,你要研究它,你也得先识字,先能阅读对吧。那时候要想启蒙,只能先学儒学。道安也不例外,《梁高僧传》说道安“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说明他出家前就受过了儒学的系统教育。
    也就是说,在魏晋时代(其实是整个中国封建时期),一个佛学家必然首先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受过儒学等传统教育,才可能去研究佛学。
    但道安既然已经学了儒学,为什么还要热衷于佛学呢?
    有人觉得,这不难理解啊:儒学讲的是治国礼法,佛学讲的是个人解脱,两者研究的不是一件事。有人只关心个人解脱,不在乎安家治国,所以弃儒学佛,这个完全合理。
    没错,但道安那个时代,除了儒学外还有一门叫作“玄学”的学问。这门学问以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也是关心个人如何解脱的问题。道安时代的汉人知识分子都精通玄学,道安也不例外。
    道安最终成为了佛教高僧,而没成为玄学大师,也就意味着他认为玄学不如佛学好。
    实际上,魏晋时代的每一名汉人高僧,都学过玄学,他们都是弃玄求佛的人。
    那么,玄学哪不好了,玄学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59
    玄学是门很奇怪的学问。
    我们大都听说过玄学这个名字,可是很少有人具体谈论它。中学课本上讲到魏晋,只说士大夫清谈,不讲玄学。各种讲座和畅销书讲到魏晋,大多只说晋人风骨,也不具体说玄学的观点。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这门学问到了魏晋以后就基本没人再研究,差不多就等于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说说 “玄学”这两个字的意思。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玄学”两个字理解成“玄妙之学”——这就好像一个人给自己起名叫“有内涵”一样滑稽。魏晋玄学家王弼认为,“玄学”的“玄”字是“远”的意思。那么,“玄学”的字面意思就应该是“高远之学”,远离现实之学,也就是形而上学。
    说白了,就是研究终极真理、人生意义这些“大问题”的。
    60
    玄学家们主要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书。
    一说到这几本书,我们大概都有个印象:这几本书是不是故意有话不好好说呢?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咱们乍一听,这都是什么玩意儿,说的是人类的语言么,这都什么意思啊?
    等你正为这些听不懂的怪话皱眉头的时候,老庄大喝一声:
    这就对了!
    为什么?因为老庄认为,语言不能反应这个世界的本质。
    你想,在人类出现之前,那时候还没有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可世界早已经存在了。可见这个世界是能够超越人类语言和思维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说:语言是人类后天规定出来的东西,当然不能百分百贴切的代表这个世界。
    比如,我告诉别人说:“我现在很高兴”。但“高兴”这两个字其实很苍白。别人听到这句话也不能准确的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就算我用再详尽的文字描述也没有用。其他人除了亲身体验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来复制我的感觉。
    再比如,我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我说:“这是个石头”。然而,“石头”这个词并不能准确描述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因为每块石头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就算我用语言进一步详细描述,说“这个石头很大”“是灰色的”,“大”和“灰色”也仍旧只是一种泛泛的概括。
    还可以更进一步说,语言描述是需要时间的。石头上一瞬和下一瞬的状态总有细微的不同,就算你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某一瞬的状态,等你话说完,石头此时状态已经和你描述的那一瞬不同了。
    这就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语言是不能代表真理的,反而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
    所以《老子》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正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多言数穷”。《庄子》说:“道不可言”。《周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就是:
    说话不如不说。
    61
    这个观点本身是不错的,连当代西方哲学也都有类似的主张:真正的真理是不可说的。
    但玄学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如果不用语言,我们该怎么讨论玄学、传播玄学呢?
    在古代,你想传播学问,唯一的办法是写书。就算再拒斥语言,老庄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主张,就必须用文字写下来。我们今天了解老庄的思想,也是全凭《老子》、《庄子》这几本书。
    既然真正的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老子》、《庄子》中的文字,也只能尽量接近真理,而不是真正的真理。后来的学者只能根据老庄的著作尽量去领悟,悟到多少是多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玄学的这种困境,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唐代有个诗人叫陈子昂,有一天他在高楼上游玩,突然体会有一种莫名其妙,又非常强烈的感觉。他想让别人也和他有一样的感觉,但是感觉这种东西,怎么能用文字直接描述呢?好在他是个大文学家,于是写下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诗句。
    后人要想理解陈子昂的感觉,就要去念这首诗,然后反复咂摸滋味,试图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很难和陈子昂当年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于每个人从句中所体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
    所以,陈子昂借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后人很可能对他的感觉有误解。但是,陈子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要么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感受,要么就只能用文字勉强记录了。
    这就是老庄面对的困境。
    62
    可是,老庄为什么不把话说得有条理点呢?
    反正文字已经是对真理的歪曲了,那你老庄为什么不选择用“一、二、三”这样有条理的话去解释你的真理,为什么非要用“怪话”去解释呢?
    这个问题还可以拿陈子昂打比方:
    陈子昂当年的感受,能不能用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呢?
    其实也能,比如写成:
    我当时的心情处于低潮期。
    当时我想起了很多历史往事。
    我忍不住哭了。
    ……
    等等等等,可以写好多。
    实际上,我们后来人给这首诗的诗评,就是这么写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都是很有逻辑的话。
    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诗歌中的独特感受了,对吧?
    “一、二、三”和“念天地之悠悠”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
    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怪话”,比有条理的话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63
    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后面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你自己体验到舒服就行。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求真就必须去伪存真。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他们的观点不一,就要辩论。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在玄学辩论中,处于下风的一方就可以跟对手说:
    “你呀,就是嘴皮子厉害,你越能说,你理老庄的真谛就越远啦!”
    如此一来,玄学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远。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学习玄学的人都在那里笑而不语。都觉得自己领悟了最妙的思想,但是什么东西也表达不出来。一想说话就得赶紧捂自己的嘴——差点就输啦!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魏晋流行“清谈”:两个不讲逻辑的人,两个认为谁善辩谁就愚蠢的人,他们能谈出什么?可不就谈了一个外人莫名其妙嘛。
    6嘿嘿
    或许有人会说,拒斥辩论又有什么不好呢?
    假如《老子》、《庄子》和《周易》是距离真理最近的文字,那学习者能领悟就自己领悟了呗。他自己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和别人交流。更没必要再写新的著作给老庄添乱啊。
    这话有道理。假如学者从老庄中能直接领悟到真理,心满意足,那这的确是很棒的结果。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
    学者们研究玄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心满意足了吗?
    前面说了,玄学是一门为了个人解脱的学问。
    说白了,当一个人生活不得志,又没有未来可以奋斗的时候。他会想到自己生而为人有种种痛苦,对世间万物有种种困惑,自己能力有限又老之将至。必然会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玄学学者说:“啊,我的人生好幸福!我心满意足,对人生不再困惑!”的时候,他的研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老庄能够实现这一点么?
    以上就是玄学的问题:
    首先,老庄玄学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同时,实践证明,直接领悟老庄著作也难以解答人生困惑。
    那这门学问还有什么价值呢?
    66
    您也许会好奇:老庄玄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这部分和佛教无关,完全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写。所以您要是不愿意看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节。
    我们粗略说下玄学大意。
    对于世界的起源。《老子》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则说世界没有源头,没有起始。
    因为万物都由“道”产生,所以万物就都含有相同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叫“道”。基于这个理论,所以中国人才会有“阴阳”、“五行”之类的说法。认为无论是宇宙大地、社会国家、动物植物、还是人体、还是学术研究,全都能用“阴阳”、“五行”等同一套理论来分析。这就像物理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宇宙星辰还是人体细胞,都要遵守同一套物理定律一样。
    正因为人和天地同根同源,遵守同样的规律,所以老庄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效仿天地。
    这叫做“人法地,地法天”。
    ——讲到这里插一句嘴。

    有一些网络小说,喜欢不求甚解的引名人名言。
    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被引用次数很多,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在呐喊:“天地啊!你太没有仁慈之心啦!百姓都如猪狗一般的偷生哪!”特悲天悯人似的。
    实际上,老子说这话,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儒家把“仁”当作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准则,而老子认为万物的本质“道”,是不包含“仁”的。“仁”就像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后天才产生的东西。因此,老子要对儒生说,老天爷那里是没有“仁”的概念的,你们主张“仁”没有道理。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万物对于老天来说,都是一样的。”
    常被误用的还有一句“道法自然”。
    从字面上看,这好像是在说“道家的思想无所拘束,顺应自然”。有些网络小说把这句话当作某种充满了奥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种自由境界。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句句式一模一样,而前三句中的“法”显而易见是个动词,大意为“效法”,或者“顺应”。“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谁”。换句话说,“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恒的,它就是终极真理。
    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终极真理。”
    67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道”;庄子主张,人应该效仿“自然”。但是人有种种欲望邪念,有种种思想,使自己做出了很多违反“道”和自然的事。因而老庄主张,人应该抛弃掉理性、欲望等外在于“道”和自然的东西。
    因为天地都遵守“道”或者自然,所以当人也回归“道”或者自然以后,就会“天人合一”。
    为了这个目标,人就需要抛弃理性思维。所以玄学才要摒弃人类后天发明出来的语言。
    关于人具体该怎么做,老庄有些区别。
    老子主张“绝学无忧”,主张“无为”:啥也不会、啥也不做,就和“道”没距离,就没有忧愁了。
    老子主张人什么也不做,还有另一个原因。
    老子认为“道”在不断的运动,而且是做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这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阳早晚会变成阴,阴早晚会变成阳。盛早晚会变为衰,衰又早晚会发展为盛。
    所以如果人过于积极的生活,那么反倒会加快自己的毁灭。那么还不如尽量停留在生命的原点,永远不前进,那样才可以永远的生存下去。
    社会也是一样。老子认为,社会过于强盛会生出种种弊端,引起战乱,走向毁灭。
    所以老子提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就是说,老子提倡社会应该回到原始部落的状态,什么都不发展,有新技术也不用。这样就不会有犯罪、战乱,社会不会由极盛而走向毁灭,人民就可以永远安宁的生活了。
    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比老子更积极。老子认为人应该谨慎、收敛欲望。庄子认为,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的天性就不是反自然的。放纵天性、豁达自由,就是在顺应天道。当人顺应天道以后,人就可以进入非常厉害的境界,如同神仙一样可以上天入地、自由自在。
    以上是老庄哲学的大意。至于《周易》,主要讲算卦的流程,每一卦都代表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八卦的使用说明书。《周易》还有一部分讲哲学,观点和老庄差不多,就不重复了。
    68
    那么,老庄哲学有什么用呢?
    按照原著的字面意思,老庄其实是没法学的:研习玄学再精深的学者,他也不可能像老子主张的那样,光着屁股到森林里当原始人,不可能一个字不读去“绝学无忧”。
    要想按照老庄的主张生活,就必须在老庄的主张里强行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老庄主张要“顺应自然”。有的人认为不当官就是自然了,有的人认为农耕生活就自然了,有的人认为顺应自己的天性就自然了,等等。
    然而,他们强加给老庄的这些个人理解都有什么根据呢?
    庄子主张要人要顺应自己的天性,那什么属于“天性”呢?我想骂谁就骂谁叫顺应天性吗?我看姑娘心里喜欢张手就抱叫顺应天性吗?
    庄子主张人要顺应自然,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抛弃工业生活就叫顺应自然了吗?粗茶淡饭就叫自然?像葛兆光先生说的,如果喝茶叫自然,那“为何不学牛羊马直奔山间嚼茶树叶子去”?
    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老庄就是说了几句漂亮的大话。至于是该喝茶还是该喝白开水这种具体的指导,老庄根本没有说。
    69
    老庄的这种大话固然没错,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领导下来指导工作,一讲话能说一下午:第一、工作要端正心态!第二、要不怕困难!第三、要多动脑子!第四、要细心!……说一大堆,你一听,确实一句错话都没有——可也一句有用的也没有。
    这种正确的废话谁不会说呢?谁不知道工作要细心、要动脑子呢?
    等老工人指导徒弟的时候,只会说“拧这个螺丝、别拧那个!”这种大实在话。这种话可比领导讲话“不哲学”多了,可这些大实在话才是工厂生产的动力,比领导的讲话有用一万倍。
    用老庄哲学回答各种人生问题,就如同我们做数学题,我们不写得数,只写上一句“答案自在其中”。这话当然没错,数学的推导过程是恒等的,答案当然就在题目中。但老师不会给你分数,因为你这么回答貌似高深,其实对生活、对做学问毫无用处。

    老子说物极必反,说事物发展过分了就会回到自己的反面,这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他根本没说事物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叫“过分”。
    比如一个公司发展到顶峰,因为太大了,不能灵活转型,破产了。于是就有人说:“看!老子说得多真理,公司太大了物极必反了吧!”
    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当公司正在向上发展,还没显示颓势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到了“过分”的那个点。公司到底是发展到一万人的时候就该暂缓发展?还是发展到两万人的时候该拆分成两个公司?这些具体的建议从《老子》中根本找不到。老子回答不了。眼瞧着公司不断壮大,老子粉丝只是抱着肩膀站在一边冷冷的说:
    “物极必反。哼,等着吧,你们总有完蛋的一天!”
    这不是废话么,地球还总有毁灭的一天呢。
    如果像老子那样,因为公司早晚会灭亡,而主张干脆不要开公司的好,那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虽然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公司总有一天都会破产。但很多为公司奉献一生的人,并不因此感到后悔。很多公司也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怎么能说是还不如不开公司呢?
    老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想法,更是没有根据。他想当然的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强盛国家的终点必然天下大乱,早晚回到原始社会,所以还不如一直就待在原始社会的好。这话如果是在60年代,全世界都以为核大战必然打响的年代里说出来,似乎还真像是真理。但以今天的世界来看,几百年来人类是生活得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我们今天有了更公平的社会,更舒服的生活,更丰富的娱乐。
    这样的发展不值得吗?
    70
    假如有人非要说:“不,你看着吧,科学如果无限制的发展,一定会灭亡的!”呢?
    先不管这理论其实是不能证伪的(因为没定义“无限制”),就算按照这理论的逻辑,那么岂不是说,科学要是“有限制”的发展,人类就不会灭亡吗?这不是也不符老子的学说吗?
    其次,退一万步说,就算科学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人类必然灭亡。那从有科学到现在的几百年里,人类没灭亡吧?这都已经好几代人类享受了科技的好处了,难道不值得吗?
    有些人看了一番外国的环保节目,于是翻出《老子》来说:看!伟大的老子早就说过要回归自然!科学要是不敬畏自然,人类就会灭亡的!
    于是他穿着化工厂生产的尼龙衣服,坐着烧石油的汽车,利用卫星导航来到野外,从机器冲压的不锈钢水壶里喝饱了工厂灌装的矿泉水,再掏出数码相机以大山为背景自拍了一张咧嘴傻笑的照片,又掏出金属拉丝的限量版笔记本电脑,利用遍布全球的通讯基站和卫星把这张照片传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再打上几行老子最拒斥的文字:
    “亲近山水,道法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生命真谛呵!”
    老子还不得让你气死。
    71
    我们说玄学不如佛学好,那么佛学好在哪呢?
    没别的,只有一条,佛学有严谨的逻辑。
    只要讲一讲佛学理论您就明白了。
    佛学体系非常复杂,但佛教最基础的理论极为简单。只有两条。
    我们这回只说第一条:
    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产生的。
    在佛教里,“原因”的术语叫作“因缘”。
    “因”是内因,“缘”是外因。
    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缘”的概念。我们俗语说两个人见面是有“缘分”,两个人是有“缘”人。这里的“缘”就是佛教概念,是说我们的见面并不是个巧合,而是“缘”这个神秘的外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叫作“法”,我们后面会经常遇到这个词。在佛经里,“法”大部分时候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及一切现象”。
    那么这条理论就可以用佛教术语简化为四个字:
    “万法缘起”。
    72
    这是一个极为易懂的道理,熟悉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都能接受这个道理。
    比如桌子存在的原因是:有木头,有钉子,要有木匠去制作。木头、钉子、制作的过程就是桌子存在的因缘。
    不仅事物由因缘而起,而且事物本身也是其他事物的因缘。
    这也很好理解。桌子出现以后,就会占据空间、产生阴影、可以摆放物品,这些都是桌子作为因缘而产生的后果。桌子一经出现,也就成了其他事物的因缘。
    “万法缘起”的道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也能推出很多结论来。
    比如,老子和庄子都谈论过世界起源的问题。《老子》说世界的起源是“道”,《庄子》说世界没有起源。
    谁说的对呢?
    我们可以通过“万法缘起”来推出答案:
    假设这世界有一个本源。因为“万法缘起”,这个本源也属于“万法”,所以这个本源应该还有一个产生它的原因。那么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于是可证:这个世界没有本源。
    可不要小看这个结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持创世论,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制造的。其他很多宗教也是类似,比如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说世界是由梵天制造的,中国的本土神话说盘古开天地。
    佛教就和这些宗教全都不同了,佛教没有创世论,也没有创世神。佛教认为,佛祖并没有创造这个世界,佛祖仅仅是众生中的一员而已。
    你看逻辑多有趣,我们从一个唯物主义者都能相信的理论,一下子推理出了一个神学结论。
    73
    “万法缘起”还能推出另一个更重要的结论。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是说,这些事物不能脱离因缘而存在。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都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出现。等因缘消失了,事物也就随着消失了。
    举例来说:
    假如木匠不去制作桌子,假如木匠制作桌子的时候材料不够,就相当于桌子存在的因缘还没聚合,桌子还不能出现。只有一切条件备齐了桌子才能出现。
    假如有人把桌子的钉子拔掉了,桌子散架了,就相当于维持桌子存在的因缘消失了,自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桌子是依赖于外界条件(有人去制作,做好了后还得没人去破坏)才能存在的,能不能存在,不是桌子自己说了算的。在哲学上,这叫作“不能自存”。在佛学上,叫作“没有自性”。都是一个意思。
    所有事物都“没有自性”这件事,用佛学语言说就是:
    “法无自性”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
    万物不能自存,也就是说,万物都是随着因缘的聚散而不断变化生灭的,因此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事物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不能永恒存在,在佛学里叫作“无常”。
    那么“法无自性”可以进一步总结成:
    “万法无常”
    ——世间万物都是随时生灭,不能永恒存在的。
    这也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能接受的理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的,所有事物都有生有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74
    我们继续推理。
    假如万法无常——假如说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那“我”也是属于万物,自然可以推出,“我”也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不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里的术语,叫作“无我”。
    假如我们把这个“我”理解成就是我的肉体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在说,人总有死亡,肉体总会泯灭。道教追求的是人体永生不死,这在佛教看来,就是不可能的,是违反“万法缘起”这规律的。
    不仅从长远来说每个人的肉体都会死亡,从短期来说,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会成长、会衰老,细胞总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我”每时每刻的身体都不一样,这也是无常的表现。
    我们还可以把对“我”的理解更进一步。“我”指的不是肉体,而是“我”的自我意识。
    这就有点抽象了。
    这个自我意识的“我”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打个比方。
    科幻电影《机械战警》里,男主角被打成重伤后改造成了机器人。在重伤之前他是个正常的人,等再醒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机械的身体里了。但他的意识还完整,还保留过去的记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这机械身体,那么他就应该认为:“我”还没有消失,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体而已。
    这个“我”,就属于自我意识的“我”了。
    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概念。比如说人死了之后灵魂不灭,可以变成鬼什么的。还有灵魂“投胎”的说法,一个人死了,灵魂进了狗的胚胎,就投胎变成一条狗。
    那么,对于自我意识的“我”来说,灵魂不灭就意味着“我”不灭。所谓死亡,不过是在人体里的“我”眼前一黑,然后发现自己有了个鬼或者狗的身体。“我”的自我意识却永存不朽,没有消失。
    但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因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的灵魂。
    在我们的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里,常常有活人灵魂出窍、死人灵魂附在他人身上等等情节。要注意,凡是涉及灵魂概念的说法,都是不符合正统佛学的。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印度本地的婆罗门教就相信人有灵魂。释迦牟尼针对这一点,明确提出了“无我”、“无灵魂”的概念。这观点在佛经里非常明确,不容置疑。佛教教派众多,对佛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极少有教派会正面违反“无我”说。
    75
    我们一般人不会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虚无的。但是当我们对事情看远一点、看长久一点,的确会觉得“无常”要比“常”更本质。
    就像诗人们作诗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当人无可奈何的失去富贵、健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世上万物无常,没有能永远把握住的事。
    佛教就认为,“万法无常”、“无我”,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着”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认为“我”实有,用术语说叫作“我执”。

    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婪之心:
    人见到一个宝贝,以为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
    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物。这是“我执”的结果。
    反过来,假如人能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心,就能够消灭掉各种欲望。
    比如,人都想获得心爱之物。但要意识到所有的事物终究会消失泯灭,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只能暂时拥有,那么占有之心就淡了。
    再比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他也就不会再想着怎么去占有财富了。
    76
    佛教认为,人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欲望,所以才会痛苦。
    所以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学习佛教的理论,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破除了“我执”和“法执”之心。那么就消除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痛苦,也就解脱了。
    我们普通人印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获得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学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从佛理上说,不是人们“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虚妄不实的,欲望压根就是不该产生的。所以,僧人不是“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认为这世上本没有事物值得贪恋,所以摒弃欲望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77
    佛教的两大基础理论我们只说了一条“万法缘起”,另一条也非常简单。我们先歇会,待会再说。
    光看这一条理论,我们就能发现佛教有极强的逻辑性。“万法缘起”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的简单道理,但是就这么一路推理,我们最后得出了:
    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万物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
    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
    基本上把整个宗教需要的东西都推理出来了。
    这中间有一些推理的过程您可能不会同意:
    比如:为什么说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一个无欲无求的和尚,我打他一棍子,他不也痛苦吗?
    再比如:欲望不仅给人带来痛苦,也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啊。为什么要摒弃欲望呢?我就追求暂时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啊。
    您别着急,我们随后会慢慢讨论这些问题。此时,您不需要同意这些结论,重要的是,不论结论怎样,佛学理论的辩论都是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的。
    只这一点,就比玄学更吸引人了。
    78
    玄学拒斥逻辑,所以玄学家喜欢清谈。佛教重视逻辑,所以佛学家喜欢辩论。
    说个小故事。
    庄子主张人要“逍遥”,但没有明确定义“逍遥”到底是什么。魏晋时候有个玄学家就说“各适性以为逍遥”——逍遥就是追随自己的本性。随心所欲,就是逍遥。
    这话听上去没问题吧?
    我猜今天的一些学者听到这解释肯定会不假思索的点头。
    和道安同一个时代的僧人支遁却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他问:
    暴君也获得随心所欲啊。他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难道说暴君也达到庄子逍遥的境界了吗?
    对方就哑口无言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

    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那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世界上社会的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庄子的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然而,没有革新还真就是《庄子》想要的。
    《庄子·天地》说了个故事。说有一次子贡在田间看到一个人用罐子费力的从井中盛水。子贡对那人说,有一种机械,可以让你很省力、很快捷的从井中盛水,你为什么不用呢?那人就对子贡说了一番不用机械的大道理,说什么用机械了就会让人有了心机,让人心地不纯洁之类的话。子贡就满脸羞愧了。
    这倒符合庄子追求自然的主张,然而真要用这种观点来生活,能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79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东晋名士王徽之的一段轶事。
    当时王徽之在军中担任骑兵参谋。有一天,他的上司问他说:“你担任什么职务啊?”
    王徽之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担任什么职务,就是有的时候见到有人牵马过来,我猜想,我担任的可能是管理马匹的官儿吧。”
    上司又问:“那你管多少马匹呢?”
    王徽之回答:“我不过问马的事,我怎么知道!”(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上司又问:“马匹最近死了多少?”
    王徽之回答:“活多少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多少!”(未知生,焉知死。)
    在王徽之的回答里,“不问马”和“未知生,焉知死”都是《论语》里的典故。所以他的回答,是在引经据典,利用双关故意答非所问。在当时的玄学家们看来,这正是聪明机智的表现。当成佳话传诵。
    但是显然,用这种“机智”去洋洋自得的工作、生活,结果就是屁事也干不成。去当官只能祸国殃民,去求学只能一无所得。
    这个道理大部分古人也明白。正是因为玄学不争短长,办事稀里糊涂,所以出现了没多久,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抛弃了。
    80
    所以道安才放弃了玄学,选择了佛学。
    我们想象一下道安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
    这个时代战乱频生,汉人朝不保夕,自然对这个世界产生种种困惑,对人终有一死感到恐惧。
    他们只能从书本中寻找解脱的办法。
    按照当时文人受教育的方式,他们必须先学儒学,然后还可以涉猎玄学。
    首先儒学讲入世,不能达到超脱人生的目的。而且魏晋还是个“礼乐崩坏”年代,“狄夷”都能当皇帝,儒生在这个年代充满了痛苦。
    儒学不行,又去学玄学。玄学确实为他们的困惑提供了答案,但玄学拒斥逻辑,空话比实在话多,越研究越莫名其妙。
    最后书生们看到了佛学。他们发现,佛学前提可靠,逻辑严谨,所有的结论都是用逻辑一步一步推出来的。研究者大可以以逻辑为规则,以事实为证据,去研究、辩论佛学。持不同意见的佛学家不会像玄学那样大喝一声:“叱!你道行不够!”就不理你了。而是按照同样的逻辑规则和你辩论。
    这不就是求知最好的状态吗?
    假如你也是一个充满了求知欲、保持着怀疑精神、又愿意坚持逻辑思维的人,在只有儒玄佛的魏晋时代,你也会像道安一样,最后选择学佛了吧?
    更妙的是,学佛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要比其他出路最容易实现:学佛不需要当官,不需要发财,只要潜心读书写作就行。而且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汉人,大部分官僚和百姓对僧人都颇为敬重,就算不信仰佛教,也不会轻易谩骂诋毁。僧人还是挺有社会地位的。
    道安又不是一般的僧人。在拜佛图澄为师后,道安的威望与日俱增,很快就成为中国南北方共同尊崇的第一流的佛学家,尊贵无比的国师。作为知识分子,道安已经做到最理想的境界了,还有什么可求呢?
    然而,道安却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82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那道安完全可以到南方去。此时的南方由汉人建立的东晋帝国统治,战乱较少。
    他为什么没去呢?
    这是个颇为尴尬的话题。
    道安非常重视传播佛教,即便是在游学期间也不断收徒,他身边逐渐积累起了多达500人的庞大僧团。
    人多了当然好,可是,这500人该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
    从佛理上说,佛教把破除对物质的执著当作修行目标,强调一切财物乃至人自己都虚妄不实,不值得依恋。
    但是要传教、要研究佛法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吧?僧人可以忍饥挨饿,吃穿差一点没关系。但条件再差,终究还是得有东西可吃有衣物可穿才行。佛学家研究佛法总需要看书点灯,写作总需要纸笔。更不用说建立寺庙这类大项目,就更需要钱了。
    但是钱从哪来呢?
    在印度,僧人不允许生产、经商,只能乞讨。但这对道安僧团太不现实了。500人吃饭,就算特别省特别省,一人一天吃4两,一天也是200斤粮食。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人口非常稀疏,再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哪个村子能经得起他们这么吃?
    中国的僧人不大遵守印度僧团不能积蓄财产的规定,道安的时候,有的中国寺庙已经拥有自己的庙产。寺院和地主一样,靠收取地租、甚至直接役使农奴来维持经济。然而道安在乱世中,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地租可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赖豪强富族的供养。
    为什么道安总在河北、河南跑呢?就是因为后赵帝国的首都邺城和道安的家乡都在这个地区。这里道安的声望最高,他一直都没有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但终究是逃难。乱世之中,道安一行没少过饥寒交迫的生活,史书上的形容他“山栖木食”,想来十分困苦。
    83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是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划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这才来拜访。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道安最喜欢的弟子。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也许能意识到一个大问题: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在讲道安的时候不是都解释过了吗?不是都绕了一大圈子费劲的解释佛学为什么比儒学和玄学好吗。那慧远一听到佛法就弃儒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学嘛。
    我们前面在解释道安出家动机的时候说过,道安出家的时候只有12岁,避难应该是他出家最大的动机。
    但慧远就不同了。
    慧远拜师的时候已经21岁,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不需要避难。
    那么,他出家的动机何在呢?
    84
    原因在于,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
    我们在上一章给您介绍了一条佛学的基本理论:“万法缘起”。下面我们来介绍第二条。
    这两条理论的区别在于,第一条理论属于哲学。第二条属于神学。
    也就是说,不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参与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讨论、接受。
    而属于神学的第二条理论,则像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如果是佛教信徒,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
    这条神学理论也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植物除外)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于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经过佛教多年的熏陶。轮回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百姓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轮回的概念。
    比如对恩人说“来生为你做牛做马”,对情人说“下辈子还在一起”。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概念。
    轮回虽然是佛教的神学理论,但和前面的“万法缘起”的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18 11:05:49  更:2021-09-18 11:36:4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