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古代绘画(多图)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古代绘画(多图)[第1页]

作者:安昊儒233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楼给天涯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洛神赋图》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石渠宝笈·初编》、《石渠随笔》著录。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

    《女史箴图》卷(宋摹),东晋,顾恺之绘,纸本,墨笔,纵600.5厘米,横27.9厘米。    
    《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卷为宋人摹本,全图有画11段,分别为“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为白描人物,笔法流利,线条细劲连绵,比高古游丝描又多了几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较唐摹本画面内容多两段,对了解《女史箴图》母本及其流传,以及早期人物画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首为乾隆帝御书“王化之始”四字,后有包希鲁、谢询、张美和、赵谦等题记。本幅钤乾隆、嘉庆、宣统、梁清标等印22方。《石渠宝笈初编》卷32、35著录。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宋摹)】

    《列女仁智图》卷,绢本,墨笔淡着色,纵25.8厘米,横417.8厘米。
    《列女仁智图》卷旧传东晋顾恺之作,此为南宋人摹本。
    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政权。楚元王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向(前77-前6年)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全书按妇女的封建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个列女故事。此卷为残本,其中“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7个故事保存完整。“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全丢失,又错将“鲁漆室女”之右半与“晋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一个故事。
    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赵昭仪的新妆,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马车称“轺车”,亦为汉代形制,描绘得非常细致而无错误,这些都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和壁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图象。
    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中,表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马车声的一段,与此卷所表现的同一内容相比较,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人物的姿态手势都非常近似,可以证实其与《列女仁智图》同出自一个古本。而在传摩过程中,后者更为忠实于古本原作。
    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画为屏风。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在她的诗中曾谈到在宫内看到《列女图》,并以此来鉴戒自己。这些都载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东汉时代的画像石、砖中,有不少表现列女故事的题材。画史并载蔡邕曾创作有《小列女图》。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摹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列女传》及《列女仁智图》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来的惟一的一本,尤为珍贵。
    摘自杨新的撰稿

    
    【展子虔游春图卷】

    《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有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讨论。
    摘自聂崇正撰稿

    
    【阎立本步辇图卷】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
    这是一幅历史画。它反映唐代初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略”的领袖。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图画即以此为名)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绢上,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有所表现。
    全画以细劲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线条纯熟,富有变化和表现力;设色浓重、鲜艳,是一幅出色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图中的李世民、禄东赞等人应当带有肖像画特征。
    摘自聂崇正撰稿

    
    【韩滉五牛图卷】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摘自聂卉撰稿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页】

    《龙舟竞渡图》页,唐,李昭道绘,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29.7厘米。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摘自许冰彬撰稿

    
    【伏羲女娲像页】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222.5厘米,右231厘米,横上115厘米,下94厘米。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蚀)。女居在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男女上身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吐鲁番高昌国至唐西州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许多伏羲、女娲绢画,画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拥,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绢画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围布满丝缕相连的星辰。整幅绢画上宽下窄,与棺形相似,常覆盖于棺上,也有盖于尸上或置于尸旁者,还有张挂或用木钉固定于墓顶的情况。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娲绢画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1963年12月由新疆博物馆拨交故宫博物院。据阿斯塔那古墓考古报告中所示,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有数十件。在墓室中一般都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一般认为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用以配合画面上的日月星辰,为墓室营造一个小宇宙。
    摘自孟嗣徽撰稿

    
    【伏羲女娲像页】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厘米,右175厘米,横上82厘米,下53.7厘米。吐鲁番遗画。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坐佛像残片】

    坐佛像残片,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33厘米,单片横16.5厘米。敦煌遗画。 此画是二方连续的千佛坐像中之二片,外框画莲瓣形龛,下为菱形团花图案。龛内画坐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佛头上有肉髻,双耳垂肩,面部安详,后有头光、身光,头光上有火焰纹。这种二方连续的千佛像常被用作佛经的边缘装饰或经卷里的插图。 此画于1957年由上海邵洵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
    摘自孟嗣徽撰稿

    
    【敦煌彩画图案残片】

    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16.5厘米。
    图案为横向二方连续,上第三列为卷云纹,以下多为几何图案。以淡墨勾勒,填彩以红绿为主,间有白、绛、赭诸色。因年代久远,色彩显得斑驳不全。
    题跋:“敦煌千佛洞唐人彩色残画,李木斋氏麐嘉馆旧藏。敦煌写经流传尚多,画极希(稀)有,至可宝贵。己丑中秋何遂识。”下钤朱文“何遂”、白文“叙圃书画”、朱文“丁亥年六十”印三方。
    此画残片于1955年由何遂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据何遂录题跋示曾为李盛铎麐嘉馆收藏。

    
    【如意轮观音像残片】

    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30厘米。敦煌遗画。
    观音菩萨结跏趺坐,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菩萨面相丰腴,双耳穿环,后有头光,身披袈裟,袒胸饰以璎珞;六臂,上两臂各持一圆轮,轮中分别有鸟、树代表的日、月,中两臂左手作说法印相,右手因漫漶不清印相不辨,下两臂左手持莲,右手持物不辨。右上侧有榜题一行:“救苦观世音菩萨”。左右各有一位女供养人,梳双髻,着暗红色长条裙。
    如意轮观音是密教所传六观音之一,其图像一般为六臂相。至于其手持之宝物及印相,则依经轨不同而有多种差异。据《如意轮瑜伽念诵法》所示:如意轮观音具六臂,全身金色,头上结宝顶髻,戴庄严冠,以示庄严。冠中化有阿弥陀佛,住于说法相。六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难。
    此画于1957年由上海邵洵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包装还在,是用牛皮纸作卷筒包装,上有“故宫博物院文物征集处收/上海淮海中路1754/19邵洵美寄”字样,邮戳表明寄自1957年7月8日。

    
    【菩萨坐像残片】

    唐,纸本,设色,纵5.5厘米,横22.5厘米。敦煌遗画。
    画面为一菩萨坐像的下半部。菩萨结跏趺坐,着朱红色袈裟,身佩璎珞。从像左侧残留的一角看来,其座为仰莲座,菩萨身后有身光。画面线条勾勒工细,以重彩层层晕染,显现出浓艳而沉稳的品质,此为9世纪敦煌画中常用的画法。由于这些画长期被封闭在藏经洞中,故色彩鲜艳如新。
    题跋:“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人残画佛像,李木斋氏麐嘉馆旧藏。敦煌唐画,世所希(稀)见。此为佛像一小段,可窥见用笔设色,至可宝也。己丑中秋何遂识。”下钤朱文“何遂”、白文“叙圃书画”印两方。
    此画残片于1955年由何遂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据何遂题跋示曾被李盛铎麐嘉馆收藏。

    
    【宫苑图卷】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3.9厘米,横77.2厘米。
    本幅无款印。后幅吴景洲题跋,钤“瀛”、“景洲鉴定”印2方。
    此卷描绘古代宫苑中夏日景致,宫殿楼观、屋宇舟车纤若毫发,山石均以细笔勾出,略有皴斫,重青绿敷色,同时大量使用金线勾勒建筑物轮廓和网巾水纹,辉煌明丽,富有装饰性。此卷为吴瀛先生于1947年“倾囊得之”,1955年捐献故宫博物院,卷后有其长题,考定此卷为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唐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后经有关学者考证,此卷为南宋人作,虽非出自李思训父子之手,但仍反映出早期青绿楼阁绘画的一些特点。

    
    【九成避暑图页】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31.6厘米。
    本幅无款识。对幅清代乾隆皇帝题诗。钤乾隆内府诸收藏印。《石渠宝笈》著录。
    此幅为清宫旧藏,是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几幅时代较早、传为唐人的绘画作品之一。乾隆题诗中有“九成琼殿叠,百道玉泉翻”句,认为此图写九成宫。事实上,画面描绘的是贵族出行和游乐的场面,繁密富丽,充满亭台殿阁,其间人物、鞍马、舟车往来。画法虽具大小李将军“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

    
    【京畿瑞雪图纨扇】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45.2厘米。
    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
    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
    无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钤明韩世能 “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清阮元《石渠随笔》著录。

    

    
    【胡瓌卓歇图卷】


    五代,胡瓌作(传),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     该图旧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作。据画中大多数人物髡顶、脑后垂双辫的发式和方顶黑巾等特点,当属金代女真人的风俗,故极可能出自金代汉族画家的手笔。     全卷画女真贵族在狩猎歇息时邀南宋使臣宴饮观舞的情景。前半段为立歇部分,马背上的猎物点缀了人马刚从追逐和喧闹中转入了静态。马群的尽头是走向乐舞场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乐舞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舞蹈者在箜篌的伴奏下跳跃,构成全图的高潮,显示了作者处理大场面中人马动静、聚散的艺术能力,充满了浓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气息。     引首有清代张照书“番部卓歇圖”,乾隆帝作《卓歇歌》,尾纸有元代王时、清代高士奇、张照的跋文。     该图经清阮元《石渠随笔》、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南唐,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周文矩文苑图卷】

    五代,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 內府圖書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有南唐墨钤“集賢院禦畫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有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备。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有一位僧人,还有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有高下之分。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此图见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明·詹景凤《玄览编》著录,可能曾入南唐后主李煜《阁中集》,后又入北宋徽宗《宣和睿览集》。

    
    【卫贤高士图卷】

    五代,卫贤作,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本幅无款识,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衛賢高士圖”,虽为立幅,但装裱成手卷形式,是北宋内府“宣和装”。
    描绘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把梁鸿的居所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全幅上半部为巨峰壁立,远山苍茫,下半部为竹树蓊郁,溪水潺潺。人物活动在画面中部,恰是观者的视觉中心:梁鸿端坐于榻,竹案上书卷横展,孟光双膝跪地,饮食盘盏高举齐眉。主人公神态坦然平和,虽房舍简陋、粗食布衣,但高人隐士志在山野的高洁志趣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此图虽为主题人物画,实则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山石多用干笔皴擦,注意用墨色的深浅对比强调峰岫的凹凸和凝重的质感,石上干笔点苔的技法更是画家的独创。房屋和木栏栅篱用界笔描绘,结构交待严谨清楚,并能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和纵深关系,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
    此图曾经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著录,是一件递藏有绪、鉴定界公认的五代卫贤真迹。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五代,阮郜作,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有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本幅有清乾隆帝题诗。本幅及前后隔水有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有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
    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宋《宣和画谱》,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五代,阮郜作,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有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本幅有清乾隆帝题诗。本幅及前后隔水有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有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
    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宋《宣和画谱》,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菩萨像长幡】


    五代,朱地绢本,黄色线描,幡全长250厘米,横57厘米。
    幡首呈三角形,两边贴黄色绢,两斜角已残。无幡尾。幡身一段为朱红色绢,基本完好。幡首三角形框中绘坐佛一身,下绘云头纹、幔帐纹等图案。幡身用黄色线描绘菩萨立像一身。菩萨面颊丰圆,双肩饱满,细腰长臂,腰略呈“S”形弯曲,头戴三珠花鬘宝冠,有头光,顶悬折枝花盖,身披纱帛,项饰璎珞,戴臂钏和腕钏,腰裹长裙,跣足踏于莲花上。
    此幡中菩萨造型端庄丰腴,线条洗练成熟,与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五代绀地线描菩萨像长幡》风格一致。

    
    【药师如来像页】

    五代,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30厘米。敦煌遗画。
    本幅所绘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内着绿地红色团花僧祇支,外披红色田相袈裟。左手持药钵,右手执两股六环杖头锡杖。背后有身光、头光。背景图案中的团花用淡红、紫红、黑色、绿色等色彩层层晕染勾勒。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据佛经所示,他是东方琉璃国土上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名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由于药师佛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药师如来的图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左手持一药钵,右手举锡杖或执药丸或结定印,安坐或立于莲台上。
    敦煌藏经洞遗画中保留了不少药师如来像。此图与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ch.XXI.0015号藏品《药师如来像》、《五代水月观音像》的画法十分相似,应为同时期作品。
    此画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曾赴苏联展览。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卷》、《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二书收录。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具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属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有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宋,扬无咎作,纸本,水墨,纵37.2 厘米,横358.8 厘米。
    扬无咎的墨梅,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他长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有变法和发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此卷作于画家69岁,是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一共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书法笔势劲利,得欧阳询真髓,词风婉约清丽,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
    此卷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又有元吴镇,明沈周、文徵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三百余方,是扬无咎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

    
    
    《临韦偃牧放图》卷,宋,李公麟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
    这是一幅宋朝画家李公麟临摹唐朝画家韦偃的作品。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自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觅食,有的追赶嬉闹,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滚,还有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去饮水。众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穿戴较为整齐,有的则敞胸露怀赤足,在树荫里休息的牧人为契丹族,其中似乎还有等级的差别。整个画面的构图,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
    全图共画了人一百四十余口、马一千二百多匹,可谓洋洋大观。
    画中的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有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强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如此庞大的构图,若没有长时间的经营和缜密的运思,即使是临摹,也是难以设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是画在纸上的,并不施色彩,“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元·汤垕《画鉴》)。这件作品为临摹本,用绢素作画并施淡彩,与画史的记载完全吻合。唐朝画家韦偃已无可靠的作品存世,通过李公麟的这个摹本,也可以领略其绘画的风采。

    《临韦偃牧放图》卷,宋,李公麟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
    这是一幅宋朝画家李公麟临摹唐朝画家韦偃的作品。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自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觅食,有的追赶嬉闹,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滚,还有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去饮水。众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穿戴较为整齐,有的则敞胸露怀赤足,在树荫里休息的牧人为契丹族,其中似乎还有等级的差别。整个画面的构图,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
    全图共画了人一百四十余口、马一千二百多匹,可谓洋洋大观。
    画中的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有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强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如此庞大的构图,若没有长时间的经营和缜密的运思,即使是临摹,也是难以设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是画在纸上的,并不施色彩,“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元·汤垕《画鉴》)。这件作品为临摹本,用绢素作画并施淡彩,与画史的记载完全吻合。唐朝画家韦偃已无可靠的作品存世,通过李公麟的这个摹本,也可以领略其绘画的风采。

    

    

    
    《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王诜作,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祥龙石图》卷,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
    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图左有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署款“御制御画并书”,押署“天下一人”,钤朱文印“御书”、“宣和殿宝”,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印“不佳,真伪待考”(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但《祥龙石图》卷被公认为是宋徽宗的真迹。鉴定徽宗真迹的标尺除了瘦金体“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画押及朱印“御书”和双龙御玺外,书画风格也是一项重要依据,即结合赵宋家族的书画历史特别是徽宗本人的美学思想及北宋绘画的历史发展状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风格上的逻辑关系,再结合当时及晚一辈名人的题识,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
    当时的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为了加大采运力度,特设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挖湖石。石工们因长期泡在水里挖石,导致肢体皮肤溃烂。运送巨石时,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国资不计其数。徽宗根据一些湖石的形状封其为“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宋徽宗处心积虑地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欲借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龙石图》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有史以来,宋徽宗第一个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整统一。在《祥龙石图》卷中,徽宗的题画诗不在卷尾,而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个部分,这必定是作者将构思和构图同时经营的结果,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该卷钤有元内府“天历之宝”等印玺,拖尾有清代陈仁涛、吴荣光的题跋,《辛丑消夏记》著录。

    
    
    《江山秋色图》卷,宋,赵伯驹绘,绢本,设色,纵55.6厘米,横323.2厘米。
    此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此图为青绿设色。画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听琴图》轴,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芦汀密雪图》卷,北宋,梁师闵绘,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45.6厘米。
    此卷为梁师闵的传世孤品,描绘严冬时节的沙渚平川,坡石竹枝已尽为白雪覆盖,丛丛干枯的芦草在阴沉晦暗的背景下瑟瑟隐现。清寂之中,一池湖水尚未封冻,两只鸂鶒(音xī chì)(有学者考证为赤麻鸭)在沙洲上相互依偎,一对鸳鸯于寒波中游水嬉戏,此情此景与漫天密雪的荒寒景色形成对比,充满诗意,是一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正如卷后元赵巖所题诗:“江天雪意暮萧萧,望外寒沙半落潮。鸂鶒双眠看画里,潇湘极目梦魂遥。”画幅中乾隆帝御题的“鸳鸯两两相随逐,不为严寒异故心”的诗句则直接点出此画寄兴游心的主题。
    整幅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水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的运用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南的湖山雪景。

    
    
    《写生蛱蝶图》卷,北宋,赵昌绘,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
    画卷上无作者款印。尾纸处有元代冯子振、赵岩题诗,明代董其昌题跋及清代乾隆帝御题诗一首。钤宋贾似道“魏国公印”、“秋壑”、“台州房务抵当库记”(官府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明“典礼纪察司印”(洪武时官印),清梁清标“蕉林居士”、“棠邨”及清乾隆、嘉庆帝收藏印。因董其昌在该图上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将此幅作品定为赵昌所画。
    图绘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作者不愧有“写生赵昌”的美誉。
    著录于清内府《石渠宝笈》。
    此图流传有绪。通过图上所钤印文可知,它最早为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德祐年时,贾似道以卖国获罪,此卷遂被官府没收。入元后,它为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大长公主所收藏。明初,被内府典礼纪察司收存。清代,它转入大收藏家梁清标之手,旋即又归入清内府,备受乾隆皇帝赏识。晚清宣统时又流入民间,为伪满“国兵”朱国恩抢得,存放于吉林长春的家中。1952年东北文化部组织的工作小组于长春获得此卷,交由原东北博物馆收藏,后博物馆将它与北宋崔白《寒雀图》卷、吴元瑜《荔枝图》卷一同送交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将它们转入故宫博物院庋藏。

    
    
    《芙蓉锦鸡图》轴,(传)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激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传于世题为赵佶的作品中,艺术风格呈现出工致细丽与简朴生拙两种迥然有别的面目,工致细丽者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简朴生拙者如《柳鸦图》(上海博物馆藏)、《枇杷山鸟图》等。通过笔墨风格的比较分析,徐邦达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赵佶所作,而是画院画家的作品,后者则为他的亲笔画迹,这一观点为多数艺术史研究者所认同。此外,现存记载南宋宫廷藏画的《南宋馆阁续录》卷三将此画列入与“御画”并列的“御题画”一类,表明《芙蓉锦鸡图》仅仅是由赵佶亲笔题诗的一幅花鸟画,并非其本人绘制。所以说,尽管图上有赵佶的题字,但此图作者却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画院高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关注艺事、醉心书画的帝王,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广收名画巨迹,编纂皇家绘画收藏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建立翰林图画院并完善其制度,还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亲自指导画院画家的学习与创作。关于绘画创作,赵佶在注重对被描绘对象细致入微的再现的同时,还要求画面蕴含诗歌的意境,令人观之有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枇杷山鸟图》页,宋,赵佶绘,纨扇页,绢本,墨笔,纵22.6厘米,横24.5厘米。
    本幅款押“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裱边题签:“宋宣和枇杷山鸟”。鉴藏印钤“宣统御览之宝”,中缝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各一方。
    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和经营位置,缘何却把国家丢失了?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
    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维摩演教图》卷,传为宋李公麟绘,纸本,墨笔,纵34.6厘米,横207.5厘米。
    无作者款印。画后幅有明沈度书《心经》及跋“永乐丙戍岁,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真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愧玉台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丙戌为明永乐四年(1406年)。并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题跋。钤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额图“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孙”、“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清宣统皇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共57方。
    此图取材于佛教《维摩诘经》,描绘的是装病在家的维摩诘向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宣讲大乘教义的场面。全图意在表现维摩诘所具有的高深机智及其对佛教教义的巧思善辩。画中维摩诘坐于锦榻之上,精神矍铄地谈论教义,对面的文殊菩萨脚踩莲花,双手合十,对维摩诘的说法心悦诚服。画幅中部绘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坠的花瓣,令躲闪不及的舍利弗连忙振衣抖拂。维摩见此当即指出佛教应该视万物皆空的教义实质。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于印度创立,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艺术家们为了扩大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在表现佛教人物或故事时逐渐将他们中国化,生活化,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从东晋顾恺之到隋唐敦煌壁画,维摩诘尚被表现为“须眉奋张,目光如炬”的形象,而此图中他已完全成为汉化的佛教徒的形象。文殊菩萨体态雍容端庄,犹如现实生活中名门望族之人。众天女于恭谨中显露出活泼的神情,毫无宗教的虔诚之态。文人世俗思想融入宗教画创作中无疑增添了作品的亲和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全图为扫却粉黛的墨线勾描,遒劲圆转而富于表现力度的游丝描和铁线描相辅相成,在成功地刻画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洁净轻淡的笔法也与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教义相吻合。
    此图无款,对作者有三种推测: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画卷的跋中皆称作者为宋代李公麟。当代学者金维诺等先生认为作者应是金代的马云卿,主要根据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元代王振鹏《临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在卷后题跋中称:“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的临本与此幅的艺术风格、构图章法等极为相仿,只是在局部纹饰上稍有细微变化。但目前亦有专家认为此图既不是李公麟所作,亦非马云卿所为,它应是宋佚名画家的作品。事实上,无论作者是谁,该图代表着早期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当是无可争议的。
    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内府《秘殿珠林初编》著录。

    
    
    《纺车图》卷,北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
    无作者款印。本幅后隔水有近代张大千题跋:“居正此图,俨然唐画风格。与顾闳中夜宴图可方驾也。历见书画舫、珊瑚网、式古堂诸家著录,清末归安陆心源。子昂二跋已失,虽然,椟亡珠存,不无遗憾,终不失为珍宝也。大千居士爰。”后幅有清刘绎、陆心源等人题记。钤宋贾似道“似道”、“悦生”,清陆心源“潜园鉴赏”等鉴藏印,共29方。
    此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对后人了解宋代的纺车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此图流传有绪,据考证,在宋朝时为贾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赵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明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它又辗转到周敏之中手。清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宣怀。近代归张大千所有。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故宫博物院至今。此图不仅是件有着明确传世脉络的珍贵文物,更是件难得的北宋风俗画之代表作。
    明张丑《真迹日录初集》和《清河书画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网》,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等著录。

    
    
    《雪江归棹图》卷,宋,赵佶作,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画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音照)图” 五字,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画押。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此图曾经清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王诜行草书自书诗卷】

    《自书诗》卷,宋,王诜书,纸本,行草书,纵31.3厘米,横271.9厘米。
    释文:
    余前年恩移清颍,道出许昌,前途小阻,留西湖之别馆者几一月。常与韩持国、范景仁泛舟啸咏,使人顿忘去国流离之恨也。韩公德性温厚,风度高雅,固已可爱。范公虽老而精神不衰,议论纯正,白须红面,动辄醺酣。时余有所赋咏,公即取红莲叶命笔疾书,初不经思,佳辞丽句,顷刻而成,坐客莫不惊叹也。比闻朝庭就除端明殿学士以宠之,因思方今进任老成,如公者再起之,亦足以厚风俗耳。
    颍昌湖上。余有赠诸公诗,其略曰:“清影十分月,暗香千柄莲。不知从此别,高会复何年?”韩公诗曰:“浩歌轻白雪,密意得青莲。诗就西桥月,留为好事传。”西蜀公云:“惯乘霄汉雀,翻说淤泥莲。可惜玉台处,等闲闲几年。”盖公不喜释氏,故有是句,亦可一笑也。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右蝶恋花。
    余旧不饮酒,近年辄能饮,故多醉中所书耳。
    卷前有康有为题,卷后有清乾隆皇帝、彭元瑞书曹溶跋。鉴藏印有“绍兴” 、“内府书印”、“式古堂书画”、清乾隆内府诸印等。
    本卷分三段,首段记述了作者在去清颍途中受阻,与韩维(持国)、范镇(景仁)泛舟于西湖啸咏之事;中段与末段分别为三公在颍昌湖上诗作及王诜和蝶恋花词一阙。《宋史》记载,韩维在宋哲宗刚登基时上表推荐范镇,因为范在宋神宗时于建储有功,于是拜范为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即文中所称“比闻朝廷就除端明殿学士以宠之”。由此可知,该帖应书于北宋元祐初年(1086年)。“余前年恩移清颍”中的“前年”是指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其时韩、范二人亦居于许昌,颍昌湖即文中所称西湖,位于许昌的西北,所以,三人可以相遇于西湖游宴赋诗。
    该卷虽系以诗词和友有伤感流连之意,但下笔痛快淋漓,结体紧实,笔多横放,锋芒毕露,独具风貌。

    
    【苏轼行书春中帖页】

    《春中帖》页,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43.1厘米。
    释文: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本帖鉴藏印有“奎章阁鉴书博士”、“柯氏清玩”、“柯九思鉴□真迹”、“江恂”、“王禹卿氏”。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范纯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丰年间,共有五路军团出兵讨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领的环庆军和由刘昌祚率领的泾原军。《宋史》卷三一四《范纯粹本传》记载,北宋元丰末年,范纯粹因调和讨伐西夏的遵裕、昌祚两路军的矛盾有功,神宗将他由陕西转运判官进为转运副使,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一致的。据此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苏轼年约50岁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纯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李之仪行书汴隄帖页】

    《汴隄帖》页,宋,李之仪书,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35.8厘米。
    释文:
    之仪再拜启。自汴隄瞻近,遽复累年。一曾投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鉴藏印记有“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
    《汴隄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杂诗帖》卷,宋,吴琚书,纸本,手卷,六段,尺寸分别是:1、纵25.6厘米,横20.5厘米; 2、纵22.6厘米,横18.1厘米;3、纵24厘米,横16.2厘米;4、纵25.2厘米,横19.4厘米;5、纵26.1厘米,横24.2厘米;6、纵25.1厘米,横23厘米。行、草书,37行。
    此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十则,书于十纸之上,裱为六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十则释文:  
    一、“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爲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二、“寄語庵前抱節君,三君到處合相親。寫真雖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記人。”
    三、“擇材征南慕,潮落回鯨魚。載感賈生慟,復聞樂(下缺)”
    四、“擢天門,費厚坤。直帝閽,鬱孤褰。汙鼇黿,崑崙(缺一字)。一峰蹲,勢雄尊。恍仙村,鵉鶴飜。樓觀掀,金碧紫(此字點去)繁。出(下缺)”
    五、“將欲移。芳樹垂綠葉,青雲自逶迤。四時更代謝,日月遞差馳。徘徊空(上下缺)”
    六、“回身入空房,託夢通精誠。人欲天不違,何懼不合并。”
    七、“扶桑升朝暉,照此高臺端。高臺多妖麗,浚房出清顔。淑貌耀皎口,惠心清且閑。美目揚(下缺)”
    八、“一尾追風抹萬蹄,昆侖玄圃謂朝隮。首(此字點去)回看世上無伯樂,卻道鹽車勝月題。”
    九、“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十、“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此帖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故尾纸清人曹溶题跋称此帖乃米芾所书,系误断。吴琚书虽极似米芾,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自有不同。本幅钤“默盫”两方,另钤“默盫”半印两方。鉴藏印有“曹溶之印”、“洁躬”、“张伯驹印”、“京兆”等。此帖曾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由张伯驹夫妇捐献故宫博物院。

    
    【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卷】

    《道服赞》卷,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纵34.8厘米,横47.9厘米。楷书8行。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
    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台慈帖》,宋,张即之书,纸本,册页,1页,纵30.9厘米,横43.1厘米,行书,14行,109字。
    《台慈帖》释文:
    即之伏蒙台慈寵賜寶墨,仰體記軫之厚。即之年來衰病日侵,視聽久廢。兩月前忽得小府癃疾,訖今未愈,不容親具稟謝之幅。仰乞台照,垂喻備悉。昨來大字,已曾納去,若小字,則目視茫茫,如隔煙霧,度不復可下筆矣。切幸加亮。右謹具申呈。二月日。中大夫直秘閣致仕張即之劄子。
    本幅有宋荦、江恂、成亲王、成薰等人鉴藏印。
    此帖内容为应酬类。结衔称“致仕”,应作于景定年间,为张氏老年之笔。《台慈帖》书法运笔提顿幅度明显,点划虚实相映,线条粗细变化与写经书颇似。结字严整奇伟,布白疏朗而有新意,确如文徵明所言:“即之安国(张教祥)之后,老笔健劲,大类安全所书,稍变而刻急遂自名家。”

    
    【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

    《足轩铭》卷,宋,葛长庚书,纸本,手卷,纵32.5厘米,横81.5厘米,草书,22行,195字。
    《足轩铭卷》释文:
    寄题足轩。奉似吾友周长高士,紫清白玉蟾。一丘一壑志愿足,始缝掖时文史足。不肯桒行礼自足,指此鉴心信知足。老氏宁馨一夔足,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万然后足。有人冷笑招不足,护元气如护手足。拟待登天欠两足,使子果然功行足。为须司命来是足,莫学射王无厌足。羞使瞿昙福慧足,极国阎王伊多足。仙人自合断鳌足,更施所养补未足。如彼江上一犁足,亦如人国兵食足。所谓平生万事足,宝庆丙戌万事足。乃见止□此神足,道无死生无不足,是以此轩名曰足。
    本幅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宝庆二年(1226年),葛长庚时年33岁。
    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陈容自书诗》卷,宋,陈容书,纸本,手卷,纵31.1厘米,横382.8厘米,行草书,44行,168字。
    《陈容自书诗》卷释文:
    潘公海夜飲書樓。陳容。夫君美無度,視世一鼠肝。□夫失意時,不知樞在環。雲氣上罍樽,渠作瓦缶看。八暝同眼精,我眼雙劍寒。潘江字□海,陸海無波瀾。文章有戰勝,此道難躋攀。向來聞歌商,政以靜體觀。收心學潛聖,吾身重丘山。豈必獵衆智,茫茫芡走盤。誡身與教子,戶內天壤寬。苜蓿上朝盤,道人齋入關。土田非蒺藜,莫問歲事艱。夫君不長貧,身在世轉難。戊戌前四月書。公海執此爲曆。此紙得之臨川故人家,借此言久交耳。詩不足道。
    本幅鉴藏印钤“双清”、“是为双氏在山泉馆藏物”、“双清长寿”及叶恭绰诸印。卷后有叶恭绰题跋一则。文中纪年“戊戌前四月书”,为宋嘉熙二年(1238年)。
    此书放笔恣纵,有颜真卿遗意,圆中带方,又不尽颜法。行字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自成一格。

    
    【魏了翁草书提刑提举帖】


    《提刑提举帖》,宋,魏了翁书,纸本,册页,纵36.2厘米,横47.8厘米,纵36.2厘米,横51.8厘米,草书,27行323字。
    《提刑提举帖》释文
    本幅鉴藏印钤“贞”、“元”、“淋印”、“无恙”、“卞令之鉴定”、“式古堂书画印”、“胜国文献”、“易庵图书”、“式古堂”、“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巢寮”、“关内侯印”、“江德量鉴藏印”、“江秋史”等25方。成亲王、成勳裱边题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吊慰类,是为赵范、赵葵兄弟父吊丧的书札。“提刑提举”指赵氏兄弟之父赵方(彦直),赵方,衡山人,张拭弟子,曾官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后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文中“中兴勋德之家”乃指赵方勇抗金兵、保卫京西之业绩。文中“机宜大孝贤伯仲”则称誉赵范、赵葵兄弟。《宋史·赵范传》记:“十四年,……与弟葵俱授制置安抚司内机事”。据此亦可认定此帖为嘉定十四年(1221年)所作,魏了翁时年44岁。
    《提刑提举帖》翰墨波澜老成,行笔流畅,笔势潇洒,有自然之势,又含篆隶笔意,使字形具古朴之态。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

    《去国帖》,宋,辛弃疾书,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110字。
    《去国帖》释文:
    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

    《大桂驿中帖》,宋,朱熹书,纸本,册页,纵33.4厘米,横57.3厘米,行草书,17行,240字。
    《大桂驿中帖》释文
    本幅鉴藏印钤“张鏐”、“吴桢”、“周生”。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乔行简行书闰余帖】


    《闰余帖》,宋,乔行简书,纸本,册页,纵32.1厘米,横42.5厘米,行书,23行,240字。
    《闰余帖》又称《邓使郎中帖》。释文:
    行簡伏以即日閏餘盈數,歲易肇端。共惟觀使郎中鄉眷丈。小駐寓鄉,會頒新渥,行神先路,台候動止萬福。行簡向心不得一見而別,負慊久之。茲又蔥蔥度時,未及奉主書之敬,忽承真翰,意愛甚隆,慚感溢寸衿矣。行簡宜歸久矣。誤蒙旒扆之知,偷枉歲月,不覺年數之趣,其後遂以情懇祈而遂所請。然當軸處中,不爲不久,而身偶艱難,勞無寸效。可以持謝鄉党、親戚、朋友、故舊,負我夙志,枉有遭時遇主之大幸,而迄無以自見於明時。故雖蒙恩過優,以寵其歸,不敢以爲榮,而以爲愧矣。賤迹甫達故山,疾疢即相尋。日惟呼醫啜藥,近忽增劇,歲旦不敢眠,勉拜此謝。記存顓價之候,信筆以道真情。疏□塵讀,不計也。蒙體照不宣。
    本幅鉴藏印钤“莲樵鉴赏”、“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南韵斋印”、“梦禅室鉴”、“陈淮望之氏一字药州”。
    此帖为《宋人手简册》所收之一,内容属应酬类,多为感恩之语,并言疾病缠身。此帖是南宋乔行简的书法真迹,落款“夷简”二字系后人将“行”字改为“夷”字,以冒充北宋吕夷简手迹。“蒙体照不宣”后应有官职名衔,现已裁去。按《宋人手简册》中有乔行简书札可以对照书法风格,文字内容也与乔氏史传相合,如文中“即日闰余盈数,岁阳肇端”,查嘉熙四年,正有闰十二月,其时乔氏85岁,已入晚年,衰病不堪,与文中“日惟呼医啜药”等陈述相符。
    《闰余帖》随手为之,书法殊形异态,气势雍容,行笔跌宕。
    清顾复《平生壮观》、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

    
    【吴浚行书自书诗联句诗卷】

    《自书诗联句诗》卷,宋,吴浚书,纸本,手卷,纵36.2厘米,横130厘米,纵36.2厘米,横141厘米,行书,79行,1023字。
    《自书诗联句诗》卷释文
    本幅钤“山西”、“国□”、“云根”、“虚谷”诸印。鉴藏印钤“生”、“南禺世史”、“丰氏人叔”、“云间邹氏珍藏”、“苕南吴氏午峰鉴赏”及项元汴诸印。卷后有宋朱鉴孙、翁□,明丰坊题跋。署年款“咸淳丁卯”,为咸淳三年(1267年)。
    此卷书法气秀色润,笔调谦和,点画精细柔媚,一钩一捺,均以温婉取态,反映了吴浚的典型书风。

    
    【林逋自书诗卷】

    《自书诗》卷,宋,林逋书,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自书诗卷释文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诸上座帖》,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厘米,横729.5厘米。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诸上座帖》释文:
    “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麽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嘗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嘗垂手,諸上座時嘗接手(以下點去十六字),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麽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有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衆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恁麽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雲,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何處是伊解處。莫是于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爲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麽,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麽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恁麽道莫是有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恁麽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有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會取。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欧阳修行楷书灼艾帖卷】

    《灼艾帖》,北宋,欧阳修书,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
    释文:
    “修啓,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宋米芾题兰亭序卷】

    《题兰亭序》卷,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24厘米,横47.5厘米。
    释文: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摹。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余皆双钩,清润有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著谈标,书存马式(戎)。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瑶机绵绰。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元祐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
    此卷为米芾所书褚遂良摹《兰亭序》的跋赞之文,跋前的《兰亭序》已非米芾所见之摹本,其在前代安岐《墨缘汇观》著录时已被换掉,但米芾跋文仍是真迹,跋的内容与《宝晋山林集拾遗》中的记载稍有出入。此跋书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米芾时年52岁,其小行书点画精致,书姿峭丽,是他自诩“跋尾书”的典型笔法。

    
    【米芾诗牍册·行书淡墨秋山诗帖页】

    《淡墨秋山诗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释文: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精神饱满,笔力雄强,使转灵动,结字端妍。虽无款印,但一望而知为米氏中年行书精品。
    本幅钤有清代安岐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方。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米芾诗牍册·行草书盛制帖页】

    《盛制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草书,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释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
    此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亲”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
    本幅钤有明代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及乾隆、宣统内府鉴藏印多方。裱边有明代董其昌题跋:“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米芾行书三札卷】

    《三札》卷,宋,米芾书,纸本,行书,《长至帖》纵33.3厘米,横42厘米;《韩马帖》纵33.3厘米,横33.3厘米;《新恩帖》纵33.3厘米,横48.5厘米。
    释文:
    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詹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欲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春和,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芾即日蒙恩,大贤还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芾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无念哉!谨奉状上贺,不宣。门人米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三月三日上。
    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对一位官居“发运左司”的同僚的祝颂之词,愿他能“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干一番大事业。钤有“米芾元章之印”。《韩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韩幹所绘鞍马图,以供过节时“贵游宴集”赏玩之需。《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钤有“米芾之印”。

    
    【薛绍彭草书大年帖页】

    《大年帖》页,宋,薛绍彭书,纸本,草书,纵25.1厘米,横34.8厘米。
    释文:
    绍彭启:多日廷中不得少款为慊。晴和,想起居佳安。二画久假,上还,希检收。许借承晏、张遇墨,希示一观,千万,千万!承晏若得真完,虽《异热帖》亦可易。更俟续布,不具。绍彭再拜,大年太尉执事。廿八日。
    此帖名也作《晴和帖》。
    这是一封与藏友谈论藏品观摩与交流事宜的书信。信中首先提到归还两幅久借的绘画,然后表示希望借观对方所藏制墨名家李承晏、张遇所制名墨。并云李承晏墨如是完整的真品,愿以自藏王羲之《异热帖》与之交换。信的上款“大年太尉”,据考证应是北宋宗室、名画家赵令穰。
    此帖行笔圆健,结字安详,从容不迫,深得“二王”遗韵,是薛氏的代表作品。上钤“贞元”、“绍兴”半印。

    
    【米芾行书珊瑚帖页】

    《珊瑚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26.6厘米,横47.1厘米。
    释文: 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注释: 张僧繇:南朝画家,以善画佛道人物造像著称,“天王”即此类作品。     薛稷:初唐书法家。 景温:即谢景温,字师直,米芾同时人,传见《宋史》卷二九五。《问礼图》与珊瑚笔架都是他的藏品,“节相”则是他的官职——“权尚书出知州军事”。 名表:宋代礼部郎中别称“名表郎官”,米芾曾任该职。
    此帖是米芾与人谈论收藏情况的一封书信。用笔纵逸迅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现了他放达的个性与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笔架即随手插图一幅,可谓神来之笔,此也是米芾唯一的传世画迹。

    
    【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北宋,苏轼书,纸本,行书,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新岁展庆帖》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人来得书帖》释文: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二帖裱于同一卷中。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

    
    【苏轼行书治平帖卷】

    《治平帖》卷,北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厘米,横45.2厘米。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卷末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题跋。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黄庭坚行楷书送四十九侄诗卷】

    《送四十九侄诗》卷,北宋,黄庭坚作,纸本,行楷书,纵35.5厘米,横130.2厘米。
    释文:
    诗送四十九侄。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注释:妷:同“侄”。财:同“才”。翁翁:犹“公公”,多指祖父。)
    帖后无名款。鉴藏印有“白石山房”、“宋荦审定”、“宣统御览之宝”。
    此帖原为《宋元宝翰》册之一,后改装成卷。此诗在《山谷外集》中没有记载,四十九侄亦无考。
    该帖字大如拳,结体多取柳公权法,字大方可尽其笔势。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
    黄庭坚的书法正如其诗法。张耒评其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经斯世擅风流。”用此句评论黄庭坚的书法是很恰当的。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页】

    《杜甫寄贺兰铦诗》帖,宋,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34.7厘米,横69.6厘米。
    释文: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相随万里日,摠作白头翁。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勿言居(此字点去)俱异域,饮啄几回同。寄贺兰铦。
    鉴藏印钤“内府书印”、“归来印”、“希之”。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

    
    【赵雍行书鄣南八咏诗卷】

    《彰南八咏诗》卷,元,赵雍书,纸本,纵30.8厘米, 横227.9厘米,行书。
    释文:
    鄣南八咏。
    天目晴雪
    雨池银水在云中,岩壑生花瑞气隆。盐虎作寒连地合,玉鳌扶冻与天通。照人错落山应瘦,向日消残树半空。独有小梅清见骨,只将真色笑春风。
    渚溪夕照
    渚溪行过少邻家,操面黄蜂趁晚衙。一片素秋清暎水,半汀红日澹迎霞。渔竿影没人争渡,牧笛声沉雁落沙。危石路头清浅处,只消新月照梅花。
    北庄梅花
    颠倒溪流险在兹,山中忽复见横枝。天生一白世无匹,花压万红春有私。疏影卧波宜入夜,暗香蒙雪幸同时。江南地暖开容易,马上逢人寄所思。
    樊坞梨园
    旧日樊川雪作团,尚余清艳后人看。一枝香湿雨初霁,千树恨多春企寒。留月只应空院落,闭门谁复倚阑干。何当载酒来花下,洗却凡妆跨素鸾。
    梅溪春涨
    玉磬峰头积雪消,紫梅花下水平桥。喷开石窦山倾倒,怒拍溪门浪动摇。连岸白沙鸥鸟下,满川红雨鳜鱼跳。黄流引入星河去,一任乘槎上碧霄。
    独松冬秀
    撞破关门山势开,树头云起唤龙来。擎天老盖高千丈,傲雪贞标压众材。岁久节根坚作玉,风生岩壑响成雷。苍颜不改只依旧,万古相期竹与梅。
    浮玉晚娇
    白玉山前叠绮纨,故将娇艳弄轻寒。天香喷散龙涎饼,国色铺交玛瑙盘。贵重万花春作主,醉逢三月日凭阑。自从李白题诗后,不许寻常子弟看。
    石埭夜航
    顺风吹送下山前,石鼓沿溪不碍船。帆影扑开沙上月,橹声摇动水中天。沧浪一曲寻秋去,玄鹤孤鸣恼夜眠。乘涉已为天下共,载云归越在何年。
    凌孟傅诗,赵仲穆书。
    钤“仲穆”印。卷前为执柔道人篆书“鄣南八咏”,卷后有刘麟、顾应祥题诗。本幅鉴藏印有“陈子受家珍藏”、“子受秘玩”等3方。
    赵雍书法结体用笔及笔画特点都恪守家法,《书史会要》记载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此书结体稳健,功力深厚,形体秀美,温润闲雅,具有赵书遗意。

    
    【吴叡隶书道德经卷】

    《老子道德经》卷,元,吴叡书,隶书,纸本,纵24.8厘米,横400.7厘米。
    此卷是吴叡为“虚碧道士”书录的老子《道德经》全文。
    署款:“元统三年乙亥正月朔,濮阳吴叡为虚碧道士书于观复堂。”款下钤“吴叡私印”。
    鉴藏印钤“项元汴家珍藏”、“墨林祕玩”、“张伯骏范我氏精玩书画之印”、“宜尔子孙”、“张子止菴秘笈之印”、“翁伯达氏”等。
    卷后有明胡子昂题七言诗一首、题记一段。
    此卷《道德经》前附有白描《老子授经图》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图左下角落元盛懋款,说明此卷当时以画而收藏,但经考证此款系后添,非盛氏手笔,而在后纸胡子昂题跋中也未提及此图,只论吴叡书法,可见此经卷应为吴叡隶书之佳作。
    此书作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吴氏时年38岁。吴叡传世书法作品较少,《道德经》为其隶书代表作,结体整齐工稳,字形大小一律,笔法方圆互用。虽有汉隶规模,而实依唐隶风范,五千言文字一气呵成,且无一懈笔,功力可观。
    清乾隆《秘殿珠林续编》著录。

    
    【郭畀行书青玉荷盘诗卷】元,郭畀书,纸本,纵29.3厘米,横56.2厘米,行书。
    释文:
    太常金奉礼宴翰苑诸公,出青玉荷盘,色奇古。盘之上擎杯,象莲蓬,下屈为柄,上覆为盖。盖青质而紫章,凡十九点,匠氏剜为莲房,殆夺天巧。嘱丹杨郭畀赋诗。诗固未足为杯盘夸,然将来或可讬诗以传也。碧云亭亭水天永,翠盖翻风堕秋影。文姬团扇感初凉,露华乱落明珠冷。紫茎绿叶歌秋兰,涉江折得烟蓬还。前缘已被专房误,守宫血点犹斑斑。麴生解后夸奇特,倒卷沧溟供一吸。太华峰高归路遥,但觉满怀春拍拍。俗眼傲睨瑠璃钟,金罍未用争夸雄。古诗调高和者寡,拟唤杜陵醉中把。至治初元修禊日。
    钤“郭畀天锡”印。鉴藏印有“砚溪清玩”、“年羹尧字亮工别号双峰”、“唐翰题审定”、“陆树声鉴赏章”等6方。
    按清唐翰题言,其先得到俞希鲁书《郭天锡文集序》,后又陆续得到郭畀书《郭景星和梁隆吉诗》以及《青玉荷盘诗》,因之合装成一卷,名为《郭氏诗翰卷》,并跋于卷后,以识本末。《青玉荷盘诗》之序记述了书此诗的原由:“太常金奉礼宴翰苑诸公,出青玉荷盘”,其盘的制作“殆夺天巧”,故赋诗以赞之。按俞序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既望,此时郭畀已卒,“今二十余年矣”。序文又称郭氏“年才五十六耳”。徐邦达先生据此推断郭畀约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约卒于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青玉荷盘诗》书于至治初元,作者时年约42岁。
    本诗卷书法得赵孟頫形骸,是元人中师法赵孟頫之佳者。结构疏密得宜,笔画劲挺磊落,点画精美,运笔娴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龚璛行书教授帖页】元,龚璛书,纸本,纵28厘米,横38.4厘米,行书。
    释文:
    记事拜复钱翼之教授足下,客袁州龚璛敬封。璛记事拜复翼之教授足下。小婿子行来,重为手帖,深慰岑寂。近作见教,如对笑谈。序文甚欲云云,喧嚣倥偬,实无一毫佳思,容少间尝应命,非推调也。《荔枝谱》留与小孙习之。令郎笔仗如此,可谓撞过烟楼。碧潭回,拈纸奉复。拔暇未觅挂漏,且希昭恕,兹不具。璛再拜。
    鉴藏印有项元汴、安岐、谭敬、赵叔彦、张爰等印23方,半印5方。本幅右下有明代项元汴用《千字文》编的号码“集字号”,左下方有“甲二”字样。
    此帖中“钱翼之”为钱良佑。“子行”是吾衍的字。吾衍为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居杭州,精于篆学,是龚璛之婿。“令郎”指钱氏之子逵。《荔枝谱》为宋朝蔡襄撰。《教授帖》中称“留与小孙习之”,或是蔡氏手书墨迹,待考。此帖上款称钱氏为“教授”(即教谕),可知应书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钱氏为吴县教谕时。当时龚璛年约40余岁,应为其中年之笔。
    此帖书法运笔流畅自然,连贯潇洒,下笔强劲而有力度,可以看出龚璛很善于运用笔锋。书法表现古澹清和,不失晋人法度。
    《墨缘汇观·法书卷下》、《三虞堂书画目》著录。

    
    【杨维桢行书沈生乐府序页】元,杨维桢书,纸本,册页,纵28.3厘米,横76.8厘米,行书,35行。
    《沈生乐府序》释文
    本幅款钤“会稽杨维槙印”、“会稽杨氏廉夫”、“抱遗老人”、“东维子”、“清白传家”印5方。安岐、衡永等鉴藏印多方。
    《沈生乐府序》是杨维桢为其学生沈国瑞的乐府诗集所作的序文。文中对元朝乐府及乐府诗人酸斋(贯云石)、踈斋(卢挚)、小山(张可久)等作了总体评价,同时称赞沈生所作乐府才情两至,可追美宋代著名词人贺铸。杨维桢本人乃元代乐府高手,其诗多以史事和神话故事为题材,风格纵横奇异,明史称其“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杨维桢以诗坛魁首之身份为沈生的诗集作序,意在提挈后学,同时以尽师生情谊。此篇载杨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书写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杨维桢时年65岁。书法点画劲健,富于变化,用墨浓重,枯淡相映,风格矫健,艺术个性鲜明。

    
    【王礼寔行书骑气帖】元,王礼寔书,纸本,册页,纵31.1厘米,横58.9厘米,行书,22行。
    《骑气帖》释文
    此帖是王礼寔写给陈植的一通信札。王、陈二人当时都在平江路(今苏州),所以礼寔有幸“追陪左右宴游”。帖中称陈植“年当强仕”,时陈植40岁,信应书于其时。书法整秀,承袭赵孟頫、鲜于枢风范。
    此帖明代时由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清代入乾隆内府。

    
    【顾禄隶书诗帖】元,顾禄书,纸本,册页,纵25.8厘米,横54.2厘米,隶书,16行,106字。
    释文:
    南宋名臣后,簪缨奕世闻。自公承嗣续,不敢忘殷勤。去浙来吴下,依淞近水濆。通波宜卜筑,沃土趁耕耘。堂构增弘敞,仓箱益富殷。双亲跻上寿,诸子搃工文。室有芷兰馥,衣无绮縠纹。一家崇礼让,万石着劳勋。重赋恒先集,同侪耻莫群。承事郎前太常典簿官同郡顾禄谨中譔。
    款钤“顾禄私印”、“谨中”。另有安岐、衡永等人鉴藏印。
    此诗记述张氏在淞江治水之佳话。杨维桢书有《张氏通波阡表》卷,是应其学生张麟所请为张氏祖上而作。文中历述自张氏先人张商英于南宋时渡江来杭,至后人居松江疏通波塘,张氏家族五世以来的积善修德之功。顾禄所书诗意与此吻合,可知也是赠与张氏某位后人的,或即赠与张麟的。此帖书法宗汉隶,结体工整,点画波尾灵动圆转,具有厚重古雅的风度。

    
    【饶介行书兰亭帖】元,饶介书,纸本,册页,纵21.7厘米,横21.9厘米,行书,7行,42字。
    释文:
    兰亭序并圆玉印借来,幸付之。琴轸万勿惮烦,必致之耳。然欲剑合延平也。不觉喋喋。介白事。唯允乡姻。谨遣。
    帖上钤“友古轩”印。
    此帖乃饶介所书信札,内容是向唯允借《兰亭序》等物。“唯允”即陈汝言,曾做过张士诚的藩府参谋。饶介与他既是同籍,又同为张氏政权所用,交往应很密切。此帖篇幅虽短,但整体颇具规模,显示出饶介劲健潇洒的书风。

    
    【杨维桢行书城南唱和诗帖】元,杨维桢书。纸本,手卷,纵31.6厘米,横216.6厘米。行书,131行。
    《城南唱和诗帖》释文
    款钤“廉夫”、“会稽杨维槙印”二方。鉴赏印有“太原颛庵王氏拙修堂收藏图书”、“王掞私印”、“西田”、“娄江王藻儒氏真赏”等,另钤孙承泽、王南屏私家藏印及嘉庆、宣统内府诸印。题跋有孙承泽、陈献章、谢肇淛、徐『0269』等家。《铁网珊瑚》、《庚子消夏录》、《石渠宝笈》三书著录。
    此卷书《城南杂咏》20首,原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所作。张栻曾于长沙妙高峰筑城南书院,以居学者。《城南杂咏》20首即其对长沙城南诸胜景的咏怀之作。此后不久,朱熹访张栻于城南书院,和南轩诗作,遂成《城南唱和》20首。朱熹手迹经朱氏五世孙之手散出流传于世,辗转归元人虞子贤。当时张栻所书《城南杂咏》原迹已佚,虞氏遂请杨维桢追和张栻原诗,铁崖遂录张栻原诗20首。除原诗外,杨维桢又书“赘评”二则,简述为虞氏补书起因,并对张南轩诗作了评介,以为“有古风人思致”。
    在元代复古潮流中,杨维桢的书法因点画多不守常规,所以表现得格外出奇。结体上虽无珠圆玉润和儒雅精到之感,但其笔锋硬峭,筋骨强健,体势奇崛,具有一种壮美堂皇之气象。明代书法家吴宽评其书:“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例载而归。廉夫书或似之。”徐有贞亦称:“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此件作品写于杨维桢67岁时,笔势开拓,奔放不羁,风格清劲可喜。

    
    【文彭草书七律成扇】明,文彭书,金笺,草书,纵16.7厘米,横45.5厘米 。
    释文:
    帝里逢春春可怜,五云楼阁丽中天。御沟花落流澌尽,璚岛云飞海日悬。风度汉宫银刻箭,香生南陌翠花钿。无由蹔醉金钱会,零落东风又一年。旧作书呈雅山光请教。文彭。
    款署:“文彭。”钤“文寿承氏”白文印,鉴藏印钤“龙友”朱文印。
    此扇书自作七律一首,为作者晚年之作。文彭的草书受父亲文徵明影响较大,运笔劲健娴熟,有其父用笔的精到,而洒脱过之。

    
    【陈献章行书兰亭序卷】明,陈献章书,纸本,行书,纵30.7厘米,横487厘米。
    款署:“白沙”。钤印:“石斋”。另有项子京、王武、陈君从等人藏印十余方,及张问陶跋文一则。
    此卷为陈献章应友人之命,书录《兰亭序》之文,完全以自己的风格作书,而非临摹之作,故笔墨奇古,不拘一格。因揭裱重装之故,导致序文中“映带左右虽无”六字缺失,以及“或因寄所讬”至“古人云死生亦”一段,与“竹管弦之盛”至“悟有一室之内”一段文字顺序颠倒。

    
    【查继佐行书诗卷】清,查继佐书,绫本,行书,纵450厘米,横33.3厘米。
    释文:
    一片山花落笔床,石桥寺里最清凉。寄书河上神明宰,玉帛朝回望帝乡。为政心闲物自闲,一州横制浙江湾。百花仙酝能留客,野屐同登竹外山。不将富贵碍高情,树里南湖一片明。杭越风光诗酒主,琵琶起舞换新声。愿得相从一问师,论交却忆十年时。轻舟共泛花边水,南国争传五字诗。西湖清宴不知回,雨过南山积翠来。近得麻湖书信否,五云多处是三台。英雄见事若通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早晚得为同舍旅,道光谁不仰清尘。燕蹴飞花落舞筵,蓝田日暖玉生烟。河边淑气迎芳草,琴瑟同谐愿百年。心在重霄鬓未华,不知春思落谁家。城中车马应无数,阁道回看上苑花。生平诗誉复谁过,银箭金壶漏水多。内史笔锋光案牍,江南江北望烟波。苏小门前柳万条,酒醒时得广离骚。无劳海上寻仙客,王母新开一树桃。朝野俱欢庆寿晖,山光物态弄春辉。雄如宝剑冲牛斗,再为苍生入翠微。才子襟期本上清,黄云捧日瑞升平。东风小饮人皆醉,试向文园问长卿。右集唐十二绝为石翁张老师寿。治门生钓史查继佐书并政。
    款署:“右集唐十二绝为石翁张老师寿。治门生钓史查继佐书并政。”钤“查继佐印”白文印、“伊璜氏”朱文印,引首印为“紫微房”朱文印。
    此书是查继佐自集唐诗十二首为老师祝寿而作,当中每一首七言绝句都是从四首唐诗中分别选取一句,组合成为一首。整件作品共涉及36位唐代诗人的48首诗, 如岑参、王昌龄、白居易、高适、杜甫、李商隐、刘禹锡、温庭筠、杜牧等人的诗作。个别字句与原诗略有出入。其书学颜真卿,用笔劲健、爽利,分间布白极其匀称。查家在清初遭受了文字狱之灾,当时保存查氏墨迹可能会引起杀身之祸,所以查继佐的传世作品较少,此件则更为珍贵。

    
    【文徵明楷书赤壁赋页】明,文徵明书,纸本,小楷书,《赤壁赋》纵24.9厘米,横18.8 厘米,《后赤壁赋》纵24.9厘米,横18.7厘米。
    《赤壁赋》款署:“连日暑毒,慵近笔砚,嘉靖庚寅六月六日甲子,徵明识。”印“徵”、“明”连珠朱文。
    《后赤壁赋》款署:“前赋余庚寅岁书,拒今甲寅二十有五年矣……是岁二月十日徵明记,时年八十有六”。印“徵明”“停云”均白文。
    鉴藏印:“香生眼福”朱文、“张吉熊”白文、“定父”朱文、“曰”朱文、“藻”朱文等九方。《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也是古今书法家所喜书的题材。文徵明书此二赋前后相距二十五年,书法清劲苍润,一笔不苟,既体现了其艺术功力,又可见其笔法之变化。前页小楷遒劲秀拔,后页则已见瘦劲苍老,但无衰败之气。文氏书法以深厚功力见称,史载其九十岁尚能书蝇头小楷。此书取法《黄庭经》、《乐毅论》,方整中有温纯精绝之古意,是文氏小楷书的代表。

    
    【文徵明草书旧作二首扇面】明,文徵明书,纸本,草书,纵18.1厘米,横53厘米。
    释文:
    久客念当归,何待秋风生。黄花有佳色,青山无俗情。是间有真乐,悠悠空令名。
    履道心神融,驰劳情意凿。是非两悠悠,大梦谁当觉。陶翁终已久,畴须问今昨。
    款署:“旧作二首,闲录一过,戊戌八月晦日,征明”。印“文徵明印”白方、“徵仲”朱方。
    此书录文徵明自作诗《归来堂》和《今是亭》两首,载《文氏五家集》卷一,时年六十九岁。文徵明这段时间的草书作品较多,而到了晚年几乎就见不到了。此扇面笔势曲屈环绕,线条清瘦明朗,跌宕起伏富有节奏,虽为狂草,然有规有矩,绝无草率之笔,有张旭、怀素草书的意味。

    
    【文徵明行书新燕篇卷】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30.6厘米,横713.6厘米。
    释文:
    新燕篇
    杏花飞飞春燕来,主人花下新堂开。花间相见惊相识,绿树东风卷帘入。漠漠疏烟碧草齐, 斑斑小雨春泥湿。城中甲第连云起,画栋□□(缺 “朱甍”两字)春旖旎。故垒宁(文氏五家集为“能”)无绣幕思,多情却向茆(文氏五家集为 “茅”)簷底。茅簷日暖绣幕寒,去来只作寻常看。乃知物性无新故,世情(文氏五家集为“人”)自尔分贫富。我家旧宅经几迁,仅有此屋三年前。一朝差池忽在眼,便觉华焕生榱椽。不嫌香土汙(文氏五家集为“污”)书帙,时有飞花落舞筵。人言禽鸟得气先,主人贫病何当痊。人生未怕常贫贱,但愿年年见新燕。庚戌三月四日书于玉磬山房,时年八十又一,徵明。
    款署: “庚戌三月四日书于玉磬山房,时年八十又一,徵明”。印“文徵明印”、“停云馆”均白方,“停长”白长。迎首印“停云”白长。
    鉴藏印:“秦仲文鉴赏印”朱长、“群峰拱翠之居”白长、“遵化秦裕真赏”白文。卷后滨川主人题记一则。
    《新燕篇》为文氏自作七言古诗,载《文氏五家集》卷四。此卷为其八十一岁所书,据记载他在七十五岁、八十七岁时分别书过此诗,其书体不一,长子文彭在晚年也书过此诗。文徵明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运笔遒劲流畅,而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苍劲秀逸。此卷学黄庭坚,笔画伸展夸张,章法富有创造性。

    
    【文徵明行书张梅雪寿诗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37厘米,横67.3厘米。
    款署“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书”。钤“文徵明印”白文印、“惟庚寅吾以降”朱文印。鉴藏印钤“承瀚珍赏”白文印、“汪瀚鉴藏”朱文印。
    此幅为七言律诗一首,书学张旭、怀素体,运笔遒劲流畅,笔法恣肆,跌宕起伏富有节奏,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本幅自称“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应是文徵明在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57岁告归之后所写。
    释文:
    诗寿梅雪张翁八十
    布衣韦带自逍遥,坐阅承平恰五朝。优老适膺明主诏,庆生聊写太平谣。
    童颜鹤发真难老,翠柏苍松本后凋。此日华堂称祝处,暗香寒雪见高标。
    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书。

    
    【张瑞图行草书五律诗轴】明,张瑞图书,绢本,行草书,纵191厘米,横61.8厘米。
    款署“瑞图”。钤“张瑞图印” 白文印、“大学士章”朱文印。
    释文:梅福幽栖处,佳期不忘还。鸟啼当户竹,花绕傍池山。水气侵阶冷,藤阴覆座闲。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山。瑞图。
    本幅书唐代祖咏诗《题韩少府水亭》。从款印“大学士章”可推知其创作的大致年代,明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礼部侍郎张瑞图被晋升为东阁大学士,时年57岁,此书应为张瑞图57岁以后的中晚年作品。张瑞图书法师钟(繇)、王(羲之),中年以后用笔多方硬侧锋,笔势凌厉,风格奇宕,自成一体。

    
    【刘珏草书七律诗轴】明,刘珏书,纸本,行书,纵121.2厘米,横42.2厘米。
    释文:
    孝行廉名是处闻,公门无迹口无文。
    陈情两度能终制,泣血三年不茹荤。
    天上星辰丹凤阙,江南烟雨白鸥群。
    楼船一路行休缓,史馆诸儒待子云。
    方庵翰林,终制起复。珏赋诗为别,情见乎词,观者幸恕其不工,而取其不浮也。时成化二年岁次丙戌孟夏上澣,山西按察佥事奉勅提督屯种、致仕、邑人刘珏廷美书于居第之撚髭亭。        
    款署:“时成化二年岁次丙戌孟夏上澣,山西按察佥事奉勅提督屯种、致仕、邑人刘珏廷美书于居第之撚髭亭。”钤“廷美”朱文印、“镏氏廷美”朱文印。引首钤“彭城生”朱文印。
    鉴藏印钤“朱之赤鉴赏”朱文印、“庐子枢”白文印、“留耕堂“白文印等5方。
    本幅为自书七律诗一首,是给临行的友人(方庵翰林)的赠别诗。此书奔放酣畅,结体正欹大小不拘,行笔疾驰徐缓随意,布局疏密曲直不同,顾盼有序,天真自然,是刘珏晚年之作。

    
    【文徵明行书五律诗轴】明,文徵明书,纸本,行书,纵131.5厘米,横63.5厘米。
    释文: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徵明。
    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
    本幅自书五律诗一首,诗作题名为《对酒》,见于《甫田集》卷十二。此书从王羲之、赵孟頫笔意中融合变化,笔画平正婉和,清润端方,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流露出一种温文儒雅之气。

    
    【徐渭行书七律诗轴】明,徐渭书,纸本,行书,纵125.5厘米,横33.5厘米。
    释文:
    十六夕与长治伯仲陈文学集城隅,因次其韵。
    良宵飞拆月梧秋,坐里闲听说潞州。
    孤镜满城当水洗,明河千尺傍人流。
    晴怜昨夕淹飞雨,醉缓(此字点去)唤红裙缓下楼。
    自古阴晴难可料,莫辞夜夜典鹴裘。
    天池道人徐渭。
    款署 “天池道人徐渭”。钤“文长”、“權奇” 白文印两方。
    本幅自书七律诗一首,诗作题名为《十六日霁集城隅》,见于《徐文长三集》卷七,个别字句与诗集有出入。
    徐渭的书法笔意恣肆,沉着奔放,气势雄浑,深受书林所称赞。他的同乡好友陶望龄所著《徐文长传》评价徐渭云:“渭善行草书,尤精奇伟杰。”此书用笔虽不比草书奔放连绵,但却比楷书流畅自如,字形变化多样,或横斜,或倚侧,皆随意为之,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故有浑朴天成之趣。

    
    
    
    
    
    
    
    
    

    
    
    
    
    
    
    
    
    
    
    【韩道亨行书临兰亭序册】明,韩道亨书,纸本,行书,本幅4.5开计9页,前附页2开计4页,引首半开,每页纵24.3厘米,横11.4厘米。
    本幅临《兰亭序》,钤“宝晋斋”朱文印一方。
    文后作者行书自识一段,言及自王羲之等人兰亭禊会至今1260年来,临摹《兰亭序》者众多,皆因右军兰亭令天下书家神往,作者于万历癸丑得兰亭于“几公”处,遂因“年月之同”而生感慨。款署“春二月既望 韩道亨”,后钤“道亨之印”、“颖泉居士”白文印二方。
    前附页钤鉴藏印“朋仙所藏”朱方、“纯皇帝玄孙”白长、“益王图书”朱方、“汉广”白方、“孙竑禾印”朱方、“曾训之印”白方、“□园”白方、“銕生”朱方、“奚冈”、“希仲曾观”白方等印。末页左下书小楷“汉广珍藏”款,下钤“汉广”白方、“孙竑禾印”朱方鉴藏印。
    全册共钤印40方。册前有隶书题签:“韩颖泉临右军修稧帖”。册后有王澍、蒋衡、戴问善、笪以烜、张华远、吴怀玉、杨岘、肃云、汤师灏等十家题跋,又有张榛观款。
    此册虽临禊帖,但作者“遗貌取神”,以己法运古法,骨气深稳,神气完足。汤师灏跋言其“不求形似,而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俱能得其神韵”,虽有溢美之嫌,却也切中肯綮。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9 17:15:48  更:2021-08-19 17:33:4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