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 正文阅读 |
[佛经]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
其他法师| |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阐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真如门讲性空,生灭门讲缘起,一念心性在般若真空中随染净缘而生一切诸法,这是佛法的重要纲领。众生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因而被重重烦恼裹挟,就要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来对治,四念处就是一剂对症的良药。省庵大师《四念处颂》以偈颂的形式阐发四念处的法义,对我们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序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唯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云。 译白: 佛陀将入涅槃时,嘱咐众比丘弟子,依四念处修行,与依佛修行没有两样。今值末法,有正念的人少了,有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人们不仅不思其义,甚至都不识其名,真是令人叹息啊。我隐居山中无事,读《大般涅槃经·遗教品》,取其中的意思,并以偈颂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歌咏的人正念得以增长,妄心得以息灭。将这些教诲放置在座位一角,每日温习以自我警醒,并不忘佛陀的遗训。 略解: 智者大师《四念处》云:“人于五阴起四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四念处即五蕴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门的修学,破四倒见为四正见。《大般涅槃经?遗教品》云:“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可见四念处对于佛子而言是必修之课,没有四念处的智慧观照,所修之法恐会落于偏邪之处。省庵大师作《四念处颂》,希望众生提起智慧观照,从而舍妄归真,可谓悲心切切。 二、观身不净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译白: 所谓身,就是众生的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色身。一念颠倒之心生起,就有了虚幻假合之身。这个身体脓血交织,腥臊遍布;皮肤像纸一样包裹着血肉,筋脉像藤一样缠绕着骨头;毛发像一丛丛草一样覆盖着皮肤,大量的虫寄生在体内互为邻居。身体内所藏的只有臭秽,外部只是用衣物来装饰。四大假合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实有的,六根怎么会是真的呢?口里说话就是风在响动,身体活动就是气在因循,勉强给人安立男女之名,主宾之别。人生百年,到头来也不过是葬于三尺黄土之下;时流万古,最终也只是一堆尘土罢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徒自回首伤悲。这样生生世世无尽循环,谁能识得本来的自己呢? 略解: 欲界众生爱欲深重,由此染缘感得的四大假合之身极为脆弱,如《维摩诘所说经》云:“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众生身体是因缘之法,易衰易变,内外皆是臭秽不净。《大智度论》中说,此身有五种不净相:(一)种子不净。众生的淫欲之身,由贪爱烦恼而生,父精母血和合,是为种子不净。 (二)生处不净。身处母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是为生处不净。(三)自性不净。此身外相、身器、内含共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脂、脑、膜),如何粉饰都不能使其洁净,是为自性不净。 (四)自相不净。皮肤包裹之下,脓血遍布,九孔(眼、耳、鼻、口、大小便道)常流,是为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死后身体肿胀溃烂,骨肉纵横,被禽兽食啖,是为究竟不净。众生色身由四大构成,有一大不调,就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色身确实是众苦集聚之处。当谛观种种不净之后,就会对此色身深生厌离。对娑婆世界的厌离,正要从厌离自己的身体开始。 由于众生对色身有很深的贪着,然而色身最终难逃生老病死之相,总会令众生被苦系缚。维摩诘居士示疾,告知众生身为大患,众苦结集。比如当疾病或死亡现前时,众生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过度恐惧、过度反应的状况。调查发现,很多癌症病人最终并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恐惧。 众生身体是生灭心感得的因缘法,过度的恐惧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当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反而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龙树菩萨说:“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大智度论》)透过四大假身而回归真如法身,正是修行的落脚之处。 三、观受是苦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 译白: 众多的苦是从哪里生起?都是从受而来。刚领纳了顺与违之受,又面临着取与舍之受。有兴盛出现就有衰落跟随,没有荣耀也就没有耻辱。怨恨从亲爱里出现,悲哀从欢乐里产生。东晋时期王家与谢家这样的豪门现在什么地方?三国时曹氏与刘氏的政权早已泯灭。悲与欢皆是几场梦幻,胜与败不过一局棋罢了。事情总是与自己的期待相违背,贫穷和病苦则总会并肩而来。财神千呼万唤也不出现,穷鬼前推后搡也不离开。忧伤又有何用?郁结在心而愈发不平。要知道,无求时卑下也是高贵的,知足时有缺欠也是盈满的。如果体悟到空性的智慧,忧愁和欣喜从哪里产生呢? 略解: 所谓受,就是领受、领纳。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诸根,对色、声、香、味、触诸尘之境,识即生其中,从而分别尘境,生发苦乐之受。释迦本师开示众生有三苦:(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行苦,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众生逢顺境便觉得快乐,逢逆境便觉得痛苦,然而释迦本师开示,所有的受都是苦的。不但逆境之苦是苦,顺境之乐也是苦,因为这种乐是无常的,都是凡夫的业识心的感受,乐极便会生悲。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一切诸受无不是苦。 龙树菩萨说:“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大智度论》) 众生期待以外在的五欲六尘获得身心的快乐,这是甚为颠倒的,妄求多求最终只能增加痛苦。然而苦受的体也是虚幻不实的,其性也是空的,所以应少欲知足,知足则能常乐。要舍弃虚幻的生灭之苦,追求常住的涅槃之乐,是释迦本师为一切众生指示的光明大道。 四、观心无常 妄心无住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别,六个弟兄多。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炎凉易翻覆,好恶每偏颇。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译白: 众生妄心没有安住之处,那么它的体和相是什么样的呢?就像风中闪烁的蜡烛,又像水上摇晃的波浪。六根门户有别,六识弟兄众多,随着六尘竞相驰逐,根与尘总不相和,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诸如此类。青黄之色须臾即改头换面,是眼识无常。动与静屡屡迁流变化,是耳识无常。臭味才去,香味即至,是鼻识无常。 甜味来时,淡味已过,是舌识无常。炎热与清凉翻覆易变,是身识无常。好与恶总会偏向一方,是意识无常。境相息灭后,心向哪里安住?情识消泯后,世智亦无处安立。掀翻财、色、名、食、睡五欲的魔窟,捣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巢穴,劫贼归顺于圣王的教化,飞鸟挣脱了网罗。何时能悟入自性常住之理,使各种虚妄消磨尽啊! 略解: 所谓心,是指众生遍缘六尘的缘影心,又名妄心,即第六分别识。众生迷失真心,依此妄心而迷惑造业,无始劫以来,流浪生死,难得出离。然而以智慧观照,此妄心念念是生灭无常,境生则生,境灭则灭。 龙树菩萨说:“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大智度论》)因而应舍妄归真,求证本自具足的真如之心,享受自性常住之法乐。 五、观法无我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译白: 一切法都是从缘而生的,本来就没有“我” 的存在。因缘是有生有灭的,众生的念头思虑就会有高低的变化。本来想要获得一些东西,没想到反而失去了一些东西。本来想寻求闲适,没想到偏偏遭遇繁忙。虽然怕冷可是冬天却迟迟不走,虽然怕热可是夏天却总是很长。贫穷时回忆富有时的快乐,年老时追思少年时的强壮。 有谁会憎恶顺境的安乐,又有谁会喜欢逆境中的危险呢?要知道,自在才能作主人,一切事物的迁流都是无常的。离开六根,念头根本无从生起;没有六识,对一切境界都不会执着。从内至外什么都没有,中间有无尽的奥藏。六根之窗不执着外境,本有的觉性堂堂显露。待到烦惑断尽,就究竟成佛了。 略解: 所谓法,是指想、行二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众生背觉合尘,妄执有我,既执有我,便有我所。“我”字当头,就会以自我为中心,顺于我则生喜心善心,逆于我则生瞋心恶心,甚而不重道德,违背仁义,小则家庭矛盾,个人纷争,重则国家冲突,世界纷扰。统而论之,深重的我执是众生烦恼痛苦的根源。 释迦本师生大悲心,教众生修习妙观,以空性智慧观照诸法,了达所谓的“我”虚妄不实,了不可得,则我执照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大智度论》)既然无我,则自性智慧得以显露,诸恶不生,众善奉行,从而人心趋善,国运趋盛,世界不平而自平,众生由妄归真,入无生忍,可谓善莫大焉。 六、如理正观,转变业力 以上分别观身、受、心、法为别相念,将其总摄而观为总相念。总相念,即以一观观四境,则观身不净,受、心、法亦不净;观受是苦,身、心、法亦是苦;观心无常,身、受、法亦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于一境用四观,则观身不净,亦是苦、无常、无我;观受是苦,亦是不净、无常、无我;观心无常,亦是不净、苦、无我;观法无我,亦是不净、苦、无常。 众生一念心性不可思议,天台家以一心三观的理念对其进行了精辟阐发,如湛然大师说:“夫三谛(真、俗、中)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由是立乎三观(空、假、中),破乎三惑(见思、尘沙、无明),证乎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成乎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始终心要》) 四念处正是修慧观极为重要的路径,最终走向圆满菩提,如蕅益大师说:“四念处者,佛法之总纲,偏圆权实靡不由之,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灵峰宗论》)既然了知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业随心转的道理,众生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便有下手之处,即通过断恶修善来转变因果业力。 《杂宝藏经》记载,往昔有一位罗汉,带着一位小沙弥,他知道小沙弥七天以后寿命就尽了,于是就让小沙弥回家看看,到第七天头上再回来。小沙弥听从师父安排,就赶回家去。半路上,小沙弥见到很多蚂蚁随着水漂流,很快就要死了,于是他就生起了慈悲心,脱下袈裟装上土来挡水,又把蚂蚁放到高处干燥的地方,这些蚂蚁就得救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小沙弥又回到师父身边。罗汉非常惊讶,入定后一观,才知道是小沙弥一念慈悲心救蚂蚁而获得了延寿的果报。明朝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通过断恶修善而改变命运的事迹,也是值得效法的榜样。 然而在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之中,最殊胜的当属念南无阿弥陀佛。质而言之,念佛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修观之法,如蕅益大师说:“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灵峰宗论》)佛号为光明,对治众生内心的无明暗冥,能够使众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愿念佛,能够感通佛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蕅益大师又说:“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转五浊为五清,转苦空无常为常乐我净,转罪恶生死凡夫为万德具足的诸佛,可谓法界中最为殊胜的转化。 综上所述,四念处对于众生修行成佛非常重要,应勤修习。省庵大师在《序》中说:“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愿我等诸莲友都能勤修四念处,觑破虚妄因缘之法,时时以信愿念佛庄严自心,必能在今生圆满转妄归真、转凡成圣的无上大愿! 《净土》2020年第3期 文/西归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