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佛教故事|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们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们

佛教故事|宏海法师|


一、舍利弗
好,阿弥陀佛!
各位与大觉世间有缘的同修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再择一个题目,就是佛陀的一些大罗汉弟子们的故事,跟大家一一做一个分享。因为每尊佛陀出世的时候,最基本的,他一个人可能干的事儿不够多,所以一定会有叫做眷属成就。就是他宿世的追随者,在他修行的步骤中,弘法的途中,就是一个一个的会显现出来,然后把宿世的因缘再接上。那么当然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两千多年前,印度降生的这一期,他宿世的好多因缘都熟了。其中常随的非常著名的弟子有好多位,我们现在的经典里面见到的,一般都统称为千二百五十人俱。那么在这里边呢,也有一些叫做上首弟子,就是在弟子里面,又是极其优秀、出类拔萃的这样的人。
今天我们就首先讲一个舍利弗--大智舍利弗,这是所有弟子里面最上首的弟子。他跟目犍连是被佛陀当时亲口对着大众讲过说,立他们两位上首。很多经典里面,我们都会看到有舍利弗在场来听这个法,那么之所以把这两位法将,能够侍奉在佛陀左右,他们宿世的因缘就非常深。你比如在他们三人,就是师徒这三人的过去的生生世世中,有时候是以这个人与人结的缘,有时候又是以人与动物结的缘,甚至有时候又是以动物和动物就是六道轮回中,他们都曾经有过甚深的因缘。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舍利弗。在曾经有一世,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前生是一个鹿王。是一个鹿王的时候,他就有两个鹿子。两个鹿子,这个鹿王教化他们两个鹿子的时候,一个鹿子很听话,就是在他带的分出去的鹿群里面,他把这些鹿群调养的很好,另外一个弟子特别不听话,最后走得很糟。这两个鹿子,一个就是舍利弗的前生,一个就是提婆达多的前生。
有一世佛陀释迦牟尼佛是一只大鸟,那么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老虎,一个是狮子。这个大鸟有一次被这个比较烈性的一个沙门就给杀的吃掉了,那么这个狮子和老虎来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了这情形,而且看到了这个恶劣沙门的胡须上,还有鸟的毛,当时就一怒之下,但是这个狮子的性格比较温顺,没有声张。老虎当时就发怒了,就把这个烈性的沙门给吃掉了,所以当时这两只:狮子就是舍利弗的前生,老虎就是目犍连的前生。所以同时他们,你看,两位弟子来讲,性格从因地就不太一样,舍利弗比较温顺,目犍连比较勇猛。
那么另外一世,还有一世释迦佛作为帝释天的天子的时候,他们两位一个是日神,一个是月神。更有一世是做大莲王,大莲花太子的时候,由于他长的年轻秀美,所以就是被他的后母所诬陷,这是指的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诬陷的时候,他拒绝了他后母的非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被他的父王给处罚了,说把他给山崖上扔下去,扔的在着地的最后一刻,被山神救起了。那个山神就是舍利弗的前生。所以他们师徒生生世世,更有一世,释迦牟尼佛是国王,舍利弗是他的马车夫,驾着这个(马车)出去的时候,碰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狭路相逢了。另外一个国王就是阿难的前生,他的那个马夫就是目犍连的前生。两家还互相不服气,在那儿抬了半天杠,最后阿难佩服了说,释迦牟尼佛还是厉害,还是你的国家好,你的马车比较庄严。
总之是在这种业风的吹下, 生生世世带着他们的业力和修行,终于走到这一世,才转熟了,称之为佛陀的法将,佛陀也成佛了。
那么关于舍利弗,要说到他的妈妈,他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妈妈的眼睛特别漂亮,舍利弗又叫鹙子,就是鹙鹭的儿子,鹙鹭就是印度话舍利的翻译。这个鹙鹭是一种鸟。由于他妈妈的眼睛像这个鸟的眼睛这么漂亮,所以她有个外号就叫舍利,由于她生的儿子就叫舍利弗、舍利子。在娘肚子里面怀胎的时候,他的智慧就超群。为什么说大智舍利弗呢,他妈妈怀他的时候,本来原来跟她弟弟辩论,每次都是她弟弟辩胜了,他妈妈败下阵来。但是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去辩的时候,他妈妈占了上风,所以他的舅舅就知道说她怀的这个儿子很有智慧,借母口于腹,在腹,娘肚子里面,借母之口,就把他舅舅辩胜了。那么后来,他这个舅舅就是长爪梵志呢,为了这个还到其他的地方去学道,回来要跟他外甥生出来的时候辩一下,结果他外甥出家了。后来还去找佛的不是,然后跟佛说了两句,马上就被辩下阵来,就随佛出家了,做了佛的另外一个弟子。
那么这个舍利弗,当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陀的弟子,他是以外道的显现,跟目犍连是两个著名的大外道,每个人都有一百弟子。那么他们拜的那个外道是一个怀疑论者,不管对什么都是持怀疑态度。问他有,他说也许有;问他没有,他说也许没有。他反正就是不给人一个肯定的答复。后来由于他们两个把这个外道这些理论都学了以后,说你还有什么学的,说没有了,就这些,他们俩就离开。
无意中,在途中的时候,听到当时佛陀的有一弟子叫阿说是,就是最初那五比丘其中之一。他看见他们觉得很有威仪,法相庄严。就说“你师父是谁?”说是佛陀。说“他都说些什么法?”,他就给说了一个偈子,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师就是我的师父大沙门常是这样说的,常作如是说。就这一个偈子被舍利弗听了以后,马上就知道说,宿世的因缘显发了。去找这个佛陀,然后听他讲法、得度,善来比丘,就成常随弟子了。那么他们两个人,每个人有一百弟子都随着皈依了佛陀,去修行,这就是后来千二百五十人俱里边的那二百人。就是舍利弗、目犍连带来的。
那么由于他随着佛陀的修行,后来呢,逐渐的证到阿罗汉果了。证果以后,当时就把他们俩给宣称为上首弟子的时候,还有些人不愿意,说他们俩晚来的,怎么能够,像迦叶比他们早多了,怎么能把他作为上首弟子呢?佛陀就给他们讲了这个原委,说过去宿世的时候,他们俩的愿力就是这样的。像还有一个最早的比丘,叫憍陈如。陈如比丘呢,其实他是最早得度的。但是他的愿力,他就是要作佛陀最早证罗汉果的那个人,那果不其然,确实是如此。就是每个人的愿力,都是在跟佛陀追随佛陀学习的时候,显现的不一样的因缘。
舍利弗由于他的智慧超群,当时在僧团里面,很多事情都是由他处理的。甚至有时候像一个佛陀的管家一样。特别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个须达多长者,就是《弥陀经》里面的那位给孤独长者,他在供养释迦牟尼佛祇桓精舍以后,后来不是要走了嘛,那毕竟他世间福报大,但是出世间还不够,也就是修道业还不够。就是舍利弗去给他讲法的,讲完告诉他说,让这个长者不要留恋世间,要观察自己的身心,然后彻底放下五欲六尘的感受,然后这样才能进入一种涅槃境界。那么这个须达多长者,就是对他有决定的信心。由于他给讲法,他命终了以后,就上生到兜率天,上生到兜率天作为一个天人。后来以他的天人还还到祇桓精舍来拜访佛陀,礼拜佛陀。
这件事当时发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当晚并没有说,第二天的时候,才说昨天来了个天人拜访,你们猜是谁?那其中有一个阿难就是说,那肯定是须达多长者,因为舍利弗给他讲法,他对他有信心,肯定是他回来了。释迦牟尼佛就首肯了,说确确实实是他。所以说在一代的教法中,舍利弗担当了无上的护教和弘法的职责,一直到我们现在学习经典。
大家看,为什么说他的智慧第一呢,佛陀把两个最难修和最难信的法都是直接告诉给舍利弗的。你看,当我们读《心经》的时候,就是说“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告诉舍利弗,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法,是由舍利弗来当机,来承载的这个法会。最难修的,这是。最难信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也是单单给舍利弗讲的。把舍利弗的名字叫起来,然后大家才沾着他的光才听的,所以说他的智慧第一。
后来由于就是说圣者的示现,他们都是一样的,因缘到了,就该聚散离合。所以舍利弗其实比佛陀入灭的还早。现在我们去印度的那烂陀大学,还有舍利弗、目犍连的舍利塔都有。他去跟佛陀去告别,说他要涅槃了,入灭了,请求世尊最后给他讲法,而且他就回到他出生的那个房间,那么佛就告诉他,该怎样怎样的,又去讲法,给他讲完开示以后,就回去灭度了。两个人的师徒因缘呢,就在这一世,在咱们娑婆世界显现的到此为止。当然在他方国土里面,他们依然到现在,还有进行着佛事,他们的度化工作。这就是佛陀最上首的弟子舍利弗的大致故事。
特别我们要值得注意,就是最难修最难信之法,都是给他讲的。我们要学习舍利弗的这种承担精神,是每一位佛子必备的素质。就是他的信仰和他的智慧。阿弥陀佛!
二、目犍连
好!各位大觉世间有缘的同修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佛陀的圣弟子中的另外一位,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这个我们都耳熟能详了,这个目犍连因为他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叫做采菽氏。菽就是草字头下来叔叔的一个叔,是一种植物。为什么这么叫他呢?就是他们的的祖先在修道的时候,在山里面住着,就老采这种植物来吃,一直这么延续下来了。
有时候又把他叫做大目犍连,印度话叫摩诃目犍连。为什么叫做大呢?一个是他的护法地位都非常大,要么是国王,要不是当时有名的这种大臣;另一个他的出身,就是家庭非常优越,出身在婆罗门家庭,他跟舍利弗的关系非常好;第三个就是由于他的神通很大,号称神通第一。
那么这个目犍连尊者从小跟舍利弗关系很好,他们俩就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是去拜了一个师父去学习。他们有一种天生的修道人的心态和资质。就是虽然他们出身很好,甚至目犍连应该好像是独子,那么家里有什么聚会呀,乃至在享受这些物质产品饮食的时候,或者看一场娱乐演出,他们都生不起来一种享受的心。就是对这个声色犬马,他们天生没有兴趣,而往往去思维带着这种说生死的问题。这个人的终极关怀,这种生命或者心灵的关怀。到底说,宇宙万法的真实的实相是怎样的,他们老去做这样的思考。这就是与生俱来是一个修禅者,禅思的一个天资。
所以后来,由于他跟舍利弗两个人一块儿就是我们上一讲讲到说,听到这个阿说是比丘说的法以后,就一块儿去皈依了佛陀去修行。他在里边,他得到的功德,最大的就是他的神通。因为他跟舍利弗当时修行,他们都是得的称之为“俱解脱”的阿罗汉。解脱阿罗汉有两种:一种叫“慧解脱”,一种叫“俱解脱”。 “慧解脱”可能是在这个智慧上理上开了,但是他禅定还差一点。所以可能他们这种神通显现不出来,未必有。那么“俱解脱”就是神通都有。
当然大家也常听到说什么叫做神通?比如说这个神足通,就是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天眼通什么都看得见;宿命通前生后世一目了然;他心通,读心术;天耳通,这个声音可以什么地方都能听得到。但是呢,凑着这些我们也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这五种,这种神通,禅定就有。也可以说是,有的外道的人修行也可以有。那么一定要跟这个解脱来挂钩的话,这些都不是解脱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也不是解脱的指标。解脱的指标一定要具足什么呢,“漏尽通”。所以当时佛陀就非常知道,这个神通有可能会误导人,有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让弟子们轻易的显神通,特别是也可能他还带着这种支配的欲望、自私的心理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不是真正得到这个圣的境界了。但是目犍连不一样,目犍连在显神通的时候,佛几乎不加阻止的。就是因为他彻底知道,没有一个我的这种主宰、支配欲望。
那么当时,你比如说他的他心通就显现:有一次佛陀在布萨,也就是诵戒的时候,诵戒是僧团里面,就是常再说一下,我们该遵守的戒律。由佛这样去说一遍,那么当时大家许多比丘坐在一起都来听,结果佛陀当时就说了,说这个法会现场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就由目犍连用他心通去搜索了一下,确实当时有一个比丘当时心里的有染念,有邪恶的念头,有这个染的欲望在萌发。他还走过去,请这个尊者,请了三次。让这个尊者,说“出去,你今天不清净,不能在这里共法。”结果他还装模作样不听,最后把他给拉出去了,才离开的。这就是说的“他心通”。
还有一次他在这个野外树林间禅坐的时候,舍利弗过去了,看到他非常的安逸,就说“你现在这在禅思呢?”结果目犍连说“我现在刚刚在辩论法义”,说“跟佛陀在辩论法义,那么商榷。”这个舍利弗就想:哦,原来这就是他天耳通的功德。因为当时佛陀在舍卫城,他们在王舍城,你想两个城池那怎么能说?就是各自用各自的天耳通来进行交流。
特别是有一次,舍利弗(目犍连)还听到,另外道里面的众生的声音。有一次在阿修罗道里边,有一个阿修罗就告诉目犍连,让他小心要提防着谁呢,提防着提婆达多。说他已经有阴谋了,要预防的要害佛了。你看他能听到阿修罗道的声音,这就是天耳通。那么当然还有一次,他的天眼通,就是舍利弗在禅坐的时候,被一个夜叉,空行的夜叉两个人走过来,一个给打了一拳,打了一拳,舍利弗自己也没看到,醒来的时候,出定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他说我头有点疼。结果目犍连就告诉他说,刚才有一个夜叉把你打了一拳。舍利弗说,啊呀,我自己禅定我都没有看到,确实您这个天眼通,能够看得到。等等等等这些例子,特别多。
特别是用这个神变。有一次,佛陀跟五百个比丘上到忉利天,去拜访忉利天讲法的时候,不小心路过一个外道,他们走的时候,走这个外道的住处的上面了,就把他的一个护法--一条大毒龙给惹恼了。惹恼了以后,就要报复。它这个毒龙也很有道行,一下子身躯把整个须弥山给缠起来,用它的头冠,就把整个日月都遮挡住了。世界都当时黑了,黑暗了。这种情况下,佛陀有一些比丘弟子们就想上去降伏这个毒龙。佛陀知道它厉害,说你们拿不了它。只有后来目犍连出面,去跟它去斗法。先变成一个龙王,然后跟它斗。又变成其它这个随方所现,不断的把它弄的筋疲力尽,最后变现成一只它的天敌,就是大鹏金翅鸟。大家都知道大鹏金翅鸟都是以吃龙为它的每天的这个食物。后来把它给降伏了以后,还带到佛陀面前来,归顺了佛陀,修行去了。这就是他的神变力。等等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都是目犍连的故事。
那么他最有名的一则,有关于我们七月十五这一天。不明白就里的人,都通常称之为鬼节。知道的,才知道这个目犍连救母,就是盂兰盆会。他成道了以后,用神通看到他的妈妈,在鬼道受苦,吃不着东西。那么他就很难受,很难受呢,一般到了七月十五,是僧团里边结夏安居三个月呀,就是结夏的时候。这一天,他拿着供品给他妈妈去吃,结果他妈妈,这个供品一到他妈妈的手里,她福报不够,就变成了火炭了,吃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非常的难过,就去请问佛陀,给开示。佛就告诉他,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僧众自恣的时候,就是自己自我批评,大家为了清净僧团,相互这样去做增上。修行的时候,说你拿来供僧众,这一天是佛欢喜日。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妈妈,才脱离了苦道。所以我们才把七月十五叫做盂兰盆会。
民间有一种误会,就是说,盂兰盆就是拿个什么盆儿,来供养大家。盂兰盆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叫做“倒挂”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情的缘起,是目犍连的妈妈在那儿受苦。就跟一个人被倒挂起来一样。那么由佛陀教了他这个供养僧众的方法,功德回向。把她从苦中给救出来,就跟把倒挂的人给解下来一样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所以才叫盂兰盆会,七月十五,大家都称之为鬼节。这不知道为什么。也许今天的这个缘起的主人翁,生在鬼道了。但是我们一般的都以为说,这一天难道说所有的鬼都要来吗?也不晓得。
那么这个目犍连,虽然他的神通第一,但是他证到了这个无我的境界了,最后死得比较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神通抵挡不过业力”。
因为当时佛陀在的时候,由于他的神通智慧摄受力,所以好多外道的弟子,都来追随佛陀,释迦牟尼佛来学法修行了,那么就会惹恼了其他的教派。有一个裸体外道,就是不穿衣服的这么一个外道就产生了嗔恨心了,他的弟子越来越少,都归到释迦牟尼佛这儿来了。那么他由于有我慢,就请了,他们去乞讨了一千个金币,就请了一方绑匪杀手想把这个目犍连给除掉。那么当然目犍连这个神通第一,他能不知道观不到这事儿吗?可是他也深知,自己曾经宿世呀,他也当过什么,当过魔王的头,就是魔王,魔的头。甚至有一世,他还用魔王的这种通力,附在一个小孩儿身上,去攻击这个阿罗汉。造了好多恶业,那么他自己也观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他不想用神通把他的寿命延长。他的寿命他自己可以延长到一劫,但是他不想。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身体就是说,修道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是,每天那些杀手来找他的时候,他就用神通,或者从钥匙孔飞出去,或者从屋顶腾空去,跑出去,找不着他。连续六天都找不着他。当然这并不是目犍连怕死,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绑匪造这个杀业,免除了他将来要堕地狱的苦报。他想这样发心。但是虽然躲了六天,一直没有得逞。第七天的时候,又来了。就在他们来的那一刹那,目犍连的神通突然没了。也就是他的这种空性的主宰力它没有了,功德没了。为什么没了呢,就是因为源于宿世他造了一世可怕的恶业,就是把自己的父母亲给杀了。虽然父母亲杀了以后,堕了好多次的地狱,无数次的地狱来还这个果报。但是还有业报没有了结。就在他的这个性命关口,突然间宿世这个恶业的力量成熟了。
所以你看,刚才我们讲的,神通抵不住业力。就把神通给失掉了,必须要自偿恶果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目犍连知道了,没有选择了,就顺从了这个恶业的果报。那些强盗就进入他的房间,把他给害死。然后用凶器又击碎,击他的头骨,又把头骨给击碎,把尸体给扔到草丛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目犍连因为他毕竟是阿罗汉嘛,他的定力还在。就借这个定力对于身心的执持,还去到佛前,佛陀面前去顶礼,去告别。而且还请求佛陀给他进行最后一次的开示。
这样的一个大神通的弟子,然后还是,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了,他并没有违背他的因果律。就是我们常说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修行人不要追求神通,而是要从善恶因果报应上着手,去老老实实的去修善恶因果。这才是一个佛弟子根本的修学下手之处。好,这就是目犍连的故事。阿弥陀佛!
三、大迦叶
好,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好!今天呢,我们继续跟给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十大圣弟子传中,也是一位特别重要的首席弟子,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迦叶尊者。大家都知道,迦叶尊者号称头陀苦行第一,所以我们每次去大雄宝殿礼拜佛陀的时候,总是看见旁边有一位面皱、容色憔悴的一个老者,这就是他苦行的一个形象。当然这是他出家以后,随着世尊足迹,去修解脱道的时候,才呈现出来这样一个状态。
他刚刚生下来,在印度降生的时候,是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婆罗门家庭里边。他的父亲足以有十六个庄园,这样大的庄园主就像一个小国王一样,所以他的生活是非常的无忧。但是由于他宿世的善根深厚,始终趋向于解脱的这个向往,当时并不想成家,所以当他的父、母亲想张罗着,给他找一位心爱的妻子的时候,他就用纯金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说除非世间有这样的女子,我才会娶她。那么宿世的因缘成熟了,父、母亲派了八个婆罗门,到处去另外的国度里面去找,还真找到这样跟他匹配的女子,正好他们两个那就相约在一起成亲了。
本来他们互相书信,写了一封信告诫对方说:我想我们都是修这个出家、离欲之道,咱们就不要成亲了。被他们的双亲给发现了,把这个信的内容给换掉了,就换成说:欢迎你来,我愿意娶你;我愿意嫁给你。结果到了一起以后呢,他们一商量说:原来都是有共同的这个出世的情怀。所以他们俩就从表面上做了夫妻,其实是一直在修离欲道,甚至就像同修道友一样,两个人相约的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床中间放一个花环,如果说谁起了这个欲望的念头,这边的花环就会枯萎。就在这样的一种清净的状态中,两个人一直在修持。
后来终于有一天意识到这个世间的苦,那么两个人就发愿说;同时去出家追随着佛陀的教法,去找这个佛陀要修出世道。夫妻俩刚开始还有一起走,后来由于他的妻子非常美貌嘛,就是害怕别人来讥嫌,就分道扬镳各自去找他们的教团。他的妻子当时就找到了一个,比丘尼的共住共修之地,后来就出家为比丘尼了,而且还证了阿罗汉果。
那么迦叶尊者就一直去寻找释迦牟尼佛,想亲近他,带着这样的一种理想,终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了,他就在半路上等着迦叶的到来,一直在放光现瑞给迦叶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徒终于宿世的因缘成熟了,拜在他的门下,成了他的上首弟子。这就是迦叶和佛陀相遇的典故。
那么迦叶尊者当时追随了佛陀以后,他还每次都向佛陀去请法,并且发愿他一直遵循严守苦行的生活。为什么呢?这也跟宿世他们的愿力有关。在宿世的时候迦叶尊者和他的妻子,一个是一位地主,一个是他的夫人。这两位呢,他们供养当时的佛陀,那么佛陀也有一位弟子是行苦行的,他把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请过来供养的时候,唯有这位修苦行的弟子不过来应供,一直在外面这样去行脚乞食。他就问佛陀为什么他会这样?佛陀就告诉他,这是他弟子里面修苦行最圆满的一位弟子。所以迦叶尊者的前世做地主的时候,就发愿说他将来在佛陀的教化下,也要行这个苦行之道。那么当时的佛陀就给他授记说;“你在某某时间会碰到释迦牟尼佛(就是乔达摩),然后你呢,也是作为他的苦行上首弟子”。这个因缘成熟了,他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成为苦行第一。
当时他遵守的最基本的苦行,就是一直穿的是粪扫衣,就是我们说捡的那个烂布片缝在一起,而不是说刻意的说去买呀,或者别人供养的这个华丽的衣服,而且只坚持有三件衣服就具足了,第四件绝对不要。常坚持的是这个苦行乞食的生活,特别是最后一条就是说,他一直坚持在林中树下来坐,不住在寺院或者伽蓝里边,从始至终他就一个人坚持这样的生活。
那么迦叶尊者有一次还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说为什么随着世尊现在建立的这个轨则,就是说管制的条款越来越多,但是证道的阿罗汉的人却越来越少,他有这个疑问,向世尊问。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说;由于人的烦恼、业障越来越重,所以导致说,虽然法的正法还在,但是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了。后来迦叶就向他请法说,那如何才能保持法的纯洁和一直正法的流传呢?世尊就告诉他说;除非比丘、比丘尼还有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居士、女居士,说这四众弟子尊重五法,才能让正法久住,并且告诉他这五法就是:佛、法、僧和戒、定。尊重三宝和戒定,那么这个正法就一直久住在世间。所以迦叶尊者其实当时发愿修苦行呢,也是为了让正法久住,才这样的去严持净戒,以苦行的状态来呈现他对于佛法的言传身教。
当然我们都知道,从《佛本生故事》里边来讲的话,迦叶尊者跟佛法乃至跟世尊的缘分是非常之深的,在《佛本生故事》里面记道:有六世是释迦牟尼佛的爸爸,还有两世跟他是兄弟。他们夫妻俩过去也是种了非常深厚的善根。为什么迦叶尊者叫饮光呢?就是他过去跟他的妻子两个人,他的妻子后来叫紫金光比丘尼嘛。两个人过去,他作为一个冶金师的时候呢,这个妻子看到一尊残败的佛像,号召大家一起给这个佛像装金。那么他是冶金师,他有一个技术活,别人贴金,他贴技术,两个人把这个功德圆满了。圆满了以后就说,我们俩就结为夫妻吧,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九十一劫感得他没有受贫穷报,而且身上始终是紫金,紫磨金色。
那么还有一世,他们俩作为夫妻的时候,人家对于法好乐到什么程度啊,当时所住世的是毗婆尸佛吧,来讲法。夫妻俩穷的只有一件衣服,一件衣服为了听法呢,最后就是说,只能轮流着你早上去,我下午去,一人出去的时候,穿着这件衣服去听法,就到这地步了。那最后听完法的时候,他们生起了对佛陀的供养、布施的心,说是浑身上下没有东西,那怎么布施呢?说只有这一件衣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想想说,唯一的财产就这件衣服,能不能做一个虔诚的供养。最后两个人非常欢呼的说:“哎呀,我们把这个衣服舍了吧。”舍了以后,能够得到最无上的清净和自在。所以两个人欢呼说,我们终于得自在了,突破了我的又一个执著,把这件衣服供养给佛陀。当时佛陀还非常欢喜,最后就让他们去王宫里面(跟国王讲了一下),做婆罗门的这个宗教师,反而呢,马上就得到这个衣食具足的果报。所以他们生生世世跟佛,乃至跟佛法是有缘的。
到了这一世以后,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法将。
大家知道他除了头陀第一以外,另外两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一个是他作为禅宗的初祖,只有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的时候,是迦叶尊者破颜,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法是他接下来,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再转到咱们东土,才有了慧可乃至惠能大师的传承,禅宗。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当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当时僧团里面资历最老,道德最高的就是迦叶尊者,所以大家就推举他作为上首,才把三藏十二部进行了第一次结集。我们现在看到的经书,他是第一功劳,这是迦叶尊者。
那么等到释迦牟尼佛灭了以后,迦叶尊者当时跟释迦牟尼佛,他亲近佛陀呀,最证果,就是修行最上的快的一次呢,是他跟释迦牟尼佛换了一次衣服。就是当时他去侍奉世尊的时候,他把他的这个僧伽里,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物具铺在下面,叠了四折,让世尊坐在上面。那么结果世尊就说,你的这个衣服咋这么好,这么软,这么高档呢,他说迦叶呀,你愿不愿意跟我换一下衣服?迦叶就认为说,这是世尊对他莫大的加持,就把衣服取下来跟世尊换了,世尊把他的粪扫衣换给迦叶,从此以后就暗示他开始行苦行了。
这件衣服一直到迦叶,本来他要灭度的时候呢,他想到说,他不能死,就是这个肉身,一直不能像其他的这个色身死亡一样,这样的去按照这个惯例去灭度。他就在那儿打坐,打坐说;一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把这件粪扫衣袈裟呢,亲自再交给弥勒佛,就是在龙华三会上。所以由于这件事呢,后来他就到鸡足山,鸡足山就在咱们现在中国的云南。在那里边用肉身入定,入了这个定了以后,就守着那件衣服。
后来阿难跟阿阇世王吧,应该是阿阇世王还一起去鸡足山看过他。看过他的时候,这个山自然开裂了,看到迦叶尊者还是他的肉体在那儿入定。当时国王就想把他火化了。阿难就告诉他说;不能够火化,因为迦叶尊者他有这个定前的愿力,说一定要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他把这件锦襕袈裟交给弥勒菩萨。所以一直迦叶尊者,就是世尊正法眼藏的传承者,到现在还是守护者。
那么由于他对苦行的坚持,使得佛陀的正法又久住了五百年。当时释迦牟尼佛甚至说;迦叶尊者让给一半座位,让他来跟他并驾而坐。所以由此我们想到一个什么呢,就是关于苦行的问题。苦行是悟道的最大方便。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假如果说世尊在雪山六年苦行,最后他放弃了苦行,所以我们就以为说,所有佛陀的弟子没必要行苦行,可能这是一个错误。
当然从佛陀的智慧上来讲的话,佛陀告诫说:无益的苦行,对于修道没有什么增进,也不是修道正确的状态。但是必要的苦行,不执著的苦行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你去行苦行,一个让自己少欲知足;另外一个,让所有外在的世间人对佛法生起恭敬心。因为由于少欲知足是人所众,大家都为尊崇的嘛。所以说,其实苦行一直是佛弟子们应该遵守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摄受力的一个生活状态,不管从自利来讲,从利他来讲,苦行是我们身为佛的弟子,身为学佛修行者呢,要常应该去做这么一个生活上,哪怕我们在世间,不能够常住在这种苦行的状态中,我们要刻意、定期的去做这样的一种修行。
离欲、少欲、知足,这永远是一个修道者,最根本的一个存在状态。希望大家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常去,哪怕是刻意的去尝试着过几天苦日子,这对于我们激发出离心,乃至对于欲望的这种淡化和人世间的这种最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这种感觉呢,是非常有增进、激荡的力量的。
这就是迦叶尊者,这样的一位首席弟子,留给我们的一个修行模式。希望大家都能够追随。好,阿弥陀佛!
四、阿难陀
好,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好!今天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位佛陀的圣弟子。除去上一次讲的迦叶尊者之外呢,他可以说是仅次于他的重要人物,也就是我们常知道的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
阿难翻译成咱们汉语的话叫做庆喜。为什么呢?因为在传统的讲法里面都知道,他和释迦牟尼佛这一世降生在印度,几乎是同步的,都是从兜率天下来的。那么世尊降生在净饭王家里面,摩耶夫人。阿难是降生在甘露饭王的家里面,给他做了儿子。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所以说他跟佛陀是属于堂兄弟。那么阿难降生的时候,他因为比佛陀要年轻一些嘛,年轻,差不多是佛成佛的那一天呢,他才降生的。所以大家都很欢喜,就起名叫做庆喜。提婆达多跟他是亲兄弟,他有这么一个拿不出手的亲戚,大家知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对头嘛。
但是阿难之所以称之为多闻第一呢,就是因为他一直能够亲近佛陀,是佛陀的侍者。这个也得追溯到宿世,有这个莲华上佛的时候,有一次国王和他的兄弟,就是阿难的前世(某一生),那么是两个人一起来供养这个莲华上佛。那当这个莲华上佛到他们家,来连吃带住三个月,那么阿难的前生,他都是非常恭敬如法的去供养,很清净的心去瞻仰佛陀。那么终于有一次呢,他就看到莲华上佛旁边的侍者,一直追随着他,非常的默契。他就向莲华上佛也祈请说,他也希望在某一位正知正觉的座下做为第一侍者。果不其然,莲华上佛就用他的佛眼观了,给他授记说;他到时候在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会成为他的侍者。
所以说这一世来的时候,后来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加入到世尊的僧团中了。那么有一次世尊就讲到说;是否需要,说他年事也慢慢的高了,需要有一位可以在某些时候适当的替他讲法,或者平常也能够常追随他,在这个教务上作为助手的人。所以大家都一开始非常的踊跃,都被佛陀给拒绝了。后来大家都一致推举说;由阿难来作为佛陀的侍者。这是阿难跟释迦牟尼佛宿世的因缘所主的,果不其然,由于愿力的宿世的愿力所使呢,这辈子就真的成为他的侍者了。所以才后来有多闻第一的功德嘛。因为每一次讲法,他都在场,他都在听。
但是虽然是佛陀的侍者呢,阿难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比如说,他有在听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他有一个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说,只要释迦牟尼佛讲完了以后,不要再告诉他,只听一遍,他就可以了记于心了。那么当时他在世尊的身边,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要在老和尚、大和尚旁边,他也是非常有原则的。那么首先一个就是说,世尊不管讲什么,都不要说第二遍,这是一个功德;其次,他从来不去受这个佛的旧衣,就是佛陀穿过的衣服呀,有一些弟子四众弟子都觉得说,是世尊穿过的,那我们赶紧把它分掉,每个人拿一片请回家去。包括现在我们有时候去了印度,在那个菩提迦耶这个大塔中,不是也有世尊的这个圣像,那么上面每次都会有好多人去供养世尊袈裟,在那尊圣像上披了以后,定期的会取下来换掉,那么会剪成这一片一片的,好多同修去印度朝圣都会带回来。
但是当时阿难呢,就不去受佛的旧衣;而且还有一个呢,就是说他不见非时,就是非常有威仪,不该看的他绝不去看,就是不该听的他绝不去听,符合如法的轨则他才去看;再一个他就是不受别请,就是说请这个佛陀和大众去供众去供养的时候,他才去随众,从来不受别人格外之请而去应供。当然这个也是因为他吃过亏的。
大家都众所周知,在《楞严经》里面因为他乞食未归,所以一不小心呢,误入到摩登伽女的淫席里边,差点就让这个魔女给摄持了。因为宿世也是有因缘(五百世的夫妻因缘),见了以后呢突然间就迷乱掉了,所以当时就差点破了戒体。全凭世尊让这个文殊菩萨去持着《楞严咒》,把他给救回来,才演绎出一篇这个我们说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大经。这也是阿难的功德了。
当然还有一些,你比如说他不生染心,后来他就谨记于心了。随着世尊有时候到龙宫里边,龙女也是很漂亮的,有时候上到天界,那天女是更为的诱人了,但是他从来不生起一念的染心,这都是阿难追随世尊的功德。特别是,如果说世尊该要讲什么法,入什么定,这些呢其他的弟子未必能够知道,唯有阿难心知肚明的。再一个,你像阿难也知道说,世尊在定中讲法,讲的什么法,利益哪一部分众生根机熟了,那么这些众生听了以后,各自能够得到什么利益,阿难都能够知道。并且他对世尊所说的法,都是非常的了解的,就是刚才讲的再不要问了,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功德。所以后来不是在结集经典的时候,由他来诵出来经藏,三藏里面的经都是由阿难来宣说的。
那么由于他有了这个侍者的这个功德吧,所以有时候也确实有一些近水楼台。你比如说有一件事情,也是由阿难开启的,就是把佛陀养育大的摩诃婆阇婆提夫人,也就是佛陀的姨母。她当时看到释迦牟尼佛如此清净的僧团,但是全部是男众的比丘。所以她也跟她一块的一些,下面的一些女众就去祈请世尊,说希望她也可以追随世尊出家做比丘尼,但是祈请了三次,都被释迦牟尼佛给拒绝了。他认为说女众障碍比较多,情见比较重。所以说女众出家的话,很可能障碍到僧团的长时间的,正法久住这样的一个发展和相续。但是最后没有办法,只有阿难去发了这个怜悯慈悲心,去代这个女众去祈请佛陀,希望佛陀慈悲开恩,能够准许女众出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陀也是权衡了利弊,可能也是他们师徒之间的一次演绎吧,才这样的示现,格外设了一个“八敬法”。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所以然的大众,特别是女众都会觉得说,好像佛教里边在歧视女众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比如说这个“八敬法”就是格外给女众设立的,但是其中要求就是说,比男众更为严厉的,甚至我们一个凡夫的分别心里面觉得说,苛刻的八条必须遵守的纪律。这样的话在“八敬法”的加持下,才准许女众出家了。所以这个其实是,阿难可能是格外的也是成就女众,有这个成为比丘尼资格的这样的一个机缘和福报吧。这是他所做的一件事情。
当然从阿难对于亲近佛陀,这样生生世世的积累中,因为他们宿世的因缘就非常深厚的。大家要知道,从这个《佛本生故事》里边来看,阿难跟世尊的因缘呀,是无量劫来就结下的,而且都是很紧密的因缘,要不是他的儿子、要不是他的兄弟,要不是他的助手等等这些,就很少有某生某世里边,可能是他的对头呀或者什么,一直是随顺于释迦牟尼佛的。所以他们两个生生世世的因缘,像这个通常在这个过去世里边的话,这个阿那律,也就是另外的一位弟子,他往往生生世世都是天神。像这个提婆达多,虽然也跟世尊有这个关联,但是生生世世几乎都是动物。只有阿难紧随着世尊。
你想有一次的时候,他们都是属于堂兄弟,两位、两个人。但是他们因为印度,不是这个种族的、种性的阶级是非常的严格。他们俩那一世出身都是贱民出身,但是为了去到一个大学里面,一块儿去学习听课,因为他们不想干这个劳苦活儿嘛,所以他们就假装成一个婆罗门一起去学习,在大学里边,最后他们的身份被别人给戳穿了,戳穿了以后,就被贵族的人给打了一顿被赶出来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听信一位比较慈悲、有智慧的一个老者的劝告说:“你们俩全部出家为沙门吧”。他们就去出家当了沙门了。但是由于他们欺骗的这个恶业,虽然这一世沙门修行,命终以后还转为什么呢?转为这个动物,转到一世呢是一个鹿,一个雌鹿的后代做了儿子,最终还是被猎人给狩猎致死。那么命终了以后,两个人又投生成为猎鹰了,投生成猎鹰。猎鹰这一世的命终之后,他们这个恶业的果报就彻底消完了,生生世世都是国王大臣了。
你比如说有一世的话,这个他们低于人道的转生就结束了,那么就投生成为人道,阿难就转生成一位王子。那么世尊呢,就转生成一个皇家教师的儿子。当然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当时是这个阿难的地位比较高,但是世尊转的这个教师呢,就去教化、去劝化他。因为世尊的这一世呢,他在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出家成之为沙门了。
那么当时阿难已经当了国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就去教化阿难的前生(世尊的前生教化阿难的前生)。告诉他说这个世间根本上是苦的,你应该放下离欲,去求得真正的解脱。这个道理当时阿难作为国王确实是听到了,可是呢,他不能够做到,就是首肯了这个道理他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佛就不断的教化他,说;虽然你做不到出家,成为沙门,但是你在家当国王也可以持戒。
你比如说你可以免去全国人民的这个不公平的税金,可以去支持这个沙门去弘法。乃至说你的欲望生起来的时候,你多忆念你的母亲,用这个清观、慈悲观来对治你的欲望,特别你观想你当时母亲生了你,就像婴儿一样无助的时候。这样慢慢的教化他,慢慢阿难就下定决心,后来成了沙门了,舍了国王出家为僧了,这是一世。
又一世特别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一个“一钱国王”。这一世呢转换了角色了,是释迦牟尼佛身为国王,阿难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劳工,但是这个非常贫穷的劳工,他只有一个钱币,而且还压在了一个石头下面。那有一次他跟他的妻子商量说,大概是全国的节日吧,说是否我们也应该庆祝一下呢?这个妻子就告诉他说,那你有没有钱?(劳工)说他有一个钱币压在很远的一个石头下面了。妻子说我也有一个钱币,那你把这个钱币取出来,咱们俩一起来欢度这个节日。那这个劳工就带着对他妻子的这种贪爱,很兴奋的去取那个钱币。结果途中正好碰到这个国王了,这个国王就看到他这么辛勤的酷日下面,顶着烈日去找这个钱币,说“你去干什么呢?”说他(劳工)去为了找一笔宝藏。(国王)那么说“你的宝藏在哪里,有多少宝藏?”(劳工)说只有一个钱币。
结果这个时候,这个国王呢就开始度化他,因为他是世尊的前生嘛。就告诉说“那我可以给你一个钱币,你就不要去找这个宝藏了”。那么这个时候呢,这个劳工他就觉得有了两个钱币了,他的贪心就涨起来了,说“你让我不要去找宝藏的话,我需要要百万个钱币。”结果呢,这个国王就答应了他,说付一百万个钱币。阿难呢还不满足,说我最后高到什么程度,他要把一半的国王的一半的国土分给他,他才能够同意不去找了。那么这个世尊的前生的这个国王呢,他就修这个布施嘛,就答应把一半的国王给他。后来他们俩就都成了国王了,做了朋友。
有一次两个人同时约的去外面去野游,去狩猎的时候,这个世尊(前生的国王)就太累了,就非常信任的把头靠在他这个好朋友国王(阿难)的膝盖上睡着了。结果这个时候阿难的前生,他就生起来非常大的贪心了,他说如果说我把他杀了的话,整个国王就不是两个人来平分了,整个国土就是我一个人来当国王。生起这样的一种邪念以后,他马上就自省到了,说是这个国王成就了他,他怎么能够有这样的想法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马上抛开了害国王的这个心,并且把他的武器也抛开了,摇醒了国王,给他磕头,希望取得他的原谅。
就是生生世世这种法的,我们常说同修道友嘛,这种以法结的清净的缘,一直到这一世,终于世尊成了释迦牟尼佛,他成了他作为这个侍奉(世尊)他,作为首席侍者的这一个弟子,这样的缘法。
所以大家看,阿难跟这个世尊呢,他是可以说是因缘是非常之深厚的,一直到这一世呢。唯一的世尊呵斥过他的一次缘由是什么呢?就是阿难不是老喜欢,他听闻多嘛,他听法听的多,那么有时候在大众中,就跟大家一起去讨论商榷佛法,甚至会带出来一些戏论。这个时候,世尊就非常严厉的去呵斥他说;阿难,告诉他你这样多的戏论,于修道是无益的,你应该注意了。你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闻多闻,可是他听的多了,可能他的实证功夫不够。世尊做了,对于弟子做了善意的提醒和严厉的批评。
那么当然说,阿难他另外一个最大的功德呢,就是什么?参与了结集经典。在前面我讲过迦叶尊者作为上首,开始结集经典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世尊已经灭度了嘛,灭度了以后,当时大家都很悲伤。众所周知嘛,悲伤的阿难都忘了,忘了该怎么办了,不断的在那儿痛哭,结果全凭这个当时阿那律在旁边提醒他,说你不要这样的悲伤了,你应该赶紧问一下世尊,你为什么在这儿还哭泣,像一个凡夫一样呢,你问一下世尊,还有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
由此呢,阿难才去祈请,才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四件事情:一个是要以戒为师;二一个要依四念处住;第三个如果有不听话的比丘,在僧团里面大家都把他给屏蔽掉,不要理他,自然而然他就淘汰出局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所有的经典安“如是我闻”。所以阿难在诵经的时候,每一部经典都少不了“如是我闻”,这是阿难最大的功德。
那么对于阿难的这个,由于多闻的第一的功德呢,同时也产生了弊病。为什么呢?就是世尊灭度了以后,涅槃了啊,大家要结集经典的时候呀,结集三藏。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五百个人都是什么,证到阿罗汉的大圣者。唯有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个时候阿那律们,他们这个上首的这些老比丘、大阿罗汉就给他出了难题了,说:如果你没有到圣者的地步,你没资格参加这个结集三藏的这个大众中来。在这样的逼迫下呢,阿难就是赶紧修念处,在七天内快速的证到阿罗汉果。当时在七叶窟里边,去结集经典的时候不给他开门,让他用神通自己从上面降下来,坐到这个石窟上。
所以就是这样的一种修道经历,使得阿难终于有资格在大众中,以多闻第一的功德,开始诵出了经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所有的《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等,都是当时有阿难呢,由于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就这么给念诵出来的。
所以现在,以至于我们现在,在这个礼拜忏悔的时候,大型的佛事都有一个称名的功德,叫做“启教阿难陀尊者”。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读到经典,全部是由迦叶尊者作主,由阿难来把它背诵出来,才有我们现在能够读诵经典的这个福报。所以这件事情来讲呢,可以说是千古的丰碑了---阿难尊者。
那他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教训的经历。就是说从闻思修,要闻、还要思、更重要的要修。否则光听闻多了,那没有办法替代修行,那就没有真正的实证功夫。而佛法的真正实践,在真修实证上面来见分晓的。所以这也是阿难跟佛陀给我们演了这样一个教训。当然他也成就了比丘尼来出家,这是一位佛陀多闻弟子的一生的大概的一个显现吧。
在此呢,希望大家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常能够以感恩的心,感恩这位启教的尊者,给我们留下来世尊的圣言,金口宣说的一部一部宝典,才能让我们开如此的智慧,也能够同步的得到解脱。好,阿弥陀佛!
五、阿那律
好,阿弥陀佛!
各位大觉世间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还是依然跟大家分享一下,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另一位著名的人物就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在佛陀的弟子里面呢,他是号称叫做“天眼第一”的,有这样的大神通。当然,也源于他曾经由于懒惰懈怠,老是睡觉,然后被佛给呵斥了一通以后,发心精进勇猛把眼睛给熬瞎了。那么佛呢,当时就教了他一个另外的修习方法,绕过去这个肉眼的这个根,然后呢把他内心所具的光明这种天眼神通呢给修出来了,所以叫做“天眼通第一”。
阿那律尊者在整个教团里面呢,他其实是属于一位非常大度、笃定的一位这样性格的一位阿罗汉。特别是在佛陀灭度了以后,当时只有他非常的冷静。大家知道阿难当时都哭得不行了,正是阿那律劝阿难说,不要在这个时候哭泣,因为世间是无常的,我们只要观无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可以了。由于他的天眼通,当时他也观到佛陀的好多天人弟子都在哭泣,有的在拽着头发、有的在捶胸顿足的,他都在一一的给他安抚,说这是无常法则,非常正常。
所以,阿那律他的这个出家的因缘呢,就是非常的有意思。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呢,整个释迦族里面,就他们这一家子里面出家的人很少,几乎没有。那么当时他在族里面呢,有另外的兄弟就跟他说,说“释迦族里好多人都随着佛陀出家了,就咱们家没有,你看是你出家呢?还是我出家呀?”这么一警醒呢,阿那律因为从小的生活非常优越,所以说他听到还要出家,他说“那我还得享受这五欲之乐,还没享完呢,出家的生活我恐怕过不了。”后来呢,他的兄弟就指点他说;世间是苦的,把他的出离心给激荡出来了。那么当时出家的时候呢,还是有一番风波的。好像我们现在出家人一样,第一个最坚决不同意的就是他的妈妈。他妈妈说了,那你去找一位族里边的王子,说如果这位王子也跟你一样能出家,那我就同意,你们俩都出家去。最后经他百般的游说劝导,果不其然他拉动一位王子,原来约的是七年以后再出家,他说七年太远了,必须当下我们就走,不断给他(被游说的王子)讲讲讲,终于就一起带动了当时有六位,族里的这个贵族的子弟呢,一起出家。
所以阿那律当时出家的时候呢,他们一起的还有包括阿难、还有提婆达多,他也是他们的兄弟呀,再一个还有优波离尊者,就是后来戒律的祖师。但是出家的时候呢,他们差不多六位王子,一起去追随佛陀剃度。那么这个优波离呢,大家知道在印度的种族的种姓非常严格,优波离当时充其量是他们族里面的下一等又下一等的人了,是他们家的一个理发师。那么这六位族里面的王子去出家的时候呢,他也一直跟着,跟到一定的路途,走到一定的路途的时候呢,这些王子把身上美妙的装饰、珠宝呀等等,让他打包带回去。但是优波离尊者呢,这时宿世的善因显发了,他呢不敢独自带回去,当时因为还是凡夫嘛,他害怕。他说释迦族的人非常的凶悍,说他回去肯定说,他把他的几个族里面的这些公子呢,一共六位嘛,都给劝出家了,回去一定会把他杀掉的。
所以他走着走着想通了,又追上去说;我不回去了,也跟你们一起出家吧。就这样的因缘,他们七个人一起到了释迦牟尼佛陀的座下,祈求要剃度。但是由于这种天生的贵族的这个这种宽宏呀,当时他们就做了一个主意,说为什么呢?因为入到僧团里面呢,大家都已经平等了,那么优波离的出身呢比他们要贫贱,所以他们就劝导说;让优波离优先于他们六个人先剃度,然后呢作为僧团比丘的长老上座呢,将来他们对他会有恭敬心,而不会像原来的这个侍者一样去轻慢他。由于这样呢这个因缘,他们就在同一起出家了。出家以后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像阿难呢证入预流果。提婆达多都证到了世俗的神通,虽然他后来由于他的这种执著,这种我慢呢堕到了地狱,但是他们当时修行的资历呢,跟我们现在人来讲呢,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那么关于阿那律他得到天眼通呢,也要追溯到他过去世的发心。同样也是在莲花上佛的时候呢,有一位佛的弟子,莲花上佛赞叹他说;称为“天眼第一”。那么这个阿那律当时还是王子嘛(在人间的王子),他就问说: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个“天眼第一”?这个当时莲花上佛当时就给他讲;要多去烧油灯、去供灯、去供佛,这样呢他是一个光明的缘起嘛,所以说阿那律就生生世世他修的这个法门。后来他得了天眼通以后呢,他也观到,他曾经在这个迦舍佛在世的时候就供养灯,迦舍佛灭度了以后,他把他舍利塔的旁边呢全部燃起了油灯,并且在他自己顶上呢,顶了一盏油灯不断的在那儿绕塔,彻夜的经行,这样的修证。
后来转到又一尊佛在世的时候呢,他就看到那尊佛在那森林里面打坐,那么他就去了以后,就把一个大的油灯呢灌了好多的油,整整燃了七天,他自己在旁边又遍满了很多的这个油灯,这样星罗棋布的点起来。就有这样过去的因缘,所以他的缘法呢,就是在天眼光明上显现。那我们可能现在觉得“天眼”是个概念呢?他是一种心性光明的这个打开,并不是真的说用这个肉眼怎么穿透了,凡夫的肉眼是没有穿透力的。那么“天眼”打开以后他就可以,在经典里面说;他看手上一个芒果,他看整个世界就跟手上这个芒果这么清晰。而且呢,他在就是说人的层面里呢,他能够看到异度空间里面的景象。我们现在不是说维数空间,他有这个穿透力。有一次像他在跟一群比丘,在这个说法布道的时候呢,他就告诉他们说;有一个层面的世界叫做光音天,那个天道里的人呢,他是以光来作为互相讲经说法、辩道的这个载体,就像我们这儿的声音一样。所以他告诉大家说有这样一个世界,这个秘密就是他给他的好多他的弟子揭示出来的。
那么关于阿那律的行持呀,他是非常的精进。特别是在跟同修者在一起共修的时候呢,佛陀有一次就问他,说“阿那律呢,你怎么做到跟比丘们一起和合如水乳一样这么融洽呢?”当时阿那律就说“我呢没有别的本事,我呢只想让我的身口意,用这种使它包容充满了慈悲,对所有的我的同修道友们,我都要感恩他们。由于他们跟我结伴而行,使我才有如此的大的进步和长足的精进勇猛的修道。”那佛陀就问说“那难道你们之间就没有什么矛盾或者说有什么冲突吗?”所以阿那律当时就回答佛陀说:“在有起到这样一个境界的时候呢,我就想说,我应该丢掉自己想干的事,而去随着他们心里所想干的事跟着他们一起去干。”你看,这就是罗汉道里面的智慧和慈悲,他也有这样一种精神。所以说阿那律的功德呢非常大。
有一次因为他的天眼通嘛,所以有一次呢在这个大梵天,我们说的在梵天界,他有一个梵天子呢非常的我慢,他就说现在的人间的沙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够到达我们梵界的。结果呢,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在定中,看到这样的这一个心念中显现了这样一个情形,他就为了度化这个梵天,就用神通呢直接穿透到梵界,在那儿打坐显现瑞相。那么这个情形呢,又被天眼第一阿那律当时给发现了,所以他就包括了另外几位罗汉弟子,就也用神通呢到了梵界打坐呢,坐在了释迦牟尼佛的旁边。由于大梵天看到说,人间还有如此有智慧神通广大的行者,所以他呢就马上收摄了慢心,非常恭敬的来听他们讲法。
阿那律呢还有一次是他自己在晚上半夜醒来以后,就去不断的在那儿持诵经法、持诵法义。当时感得呢有一个罗刹,罗刹是鬼道的众生。那么一个罗刹女呢,带着她的小孩在他旁边听他讲诵这个经法,当时小孩比较有点吵闹嘛,这个罗刹女还安抚他,说你不要发出声音,我们来静静的听闻尊者的布教,以此福德希望我们再不要把生命的载体呢,投生显现到这个比较卑劣的鬼道的众生来了。这就是阿那律的这个功德。
所以说他所有的这些修行呢,其实生生世世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在过去的《佛本生故事》里边呢,跟释迦牟尼佛也是有生生世世的因缘。但是他的福报呢一直非常的大,几乎呢在经典《佛本生故事》里面讲到了,大部分都是他作为帝释天,三十三天的天子这样的身份,甚至跟菩萨来结缘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有两生呢差不多是他的兄弟,只有一辈子是一个鸽子,是堕到了畜生道里边,而且那一世的畜生道也是被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给度了,鸽子跟另外一个鸽子它们非常恩爱,但是就被释迦牟尼佛化现的一只鹰呢,把它的另外一只鸽子给吃掉了,它伤心欲绝,所以就发心呢,永远以后断掉这种情执。由于这样的功德呢,尽管他得了神通以后呢,因为他出身非常高贵嘛,长的气质也像武士一般的,我们现在说的有范儿,所以说很多天女,在曾经过去他当大梵天三十三天子的时候呢,是他天道的皇后呀或者妻子都再寻过来,希望他们再续前缘,但是呢他都不动身色。
甚至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女来到他的旁边,然后跟他一起来说要这个,就像我们现在人间唱个歌呀,喝点饮料呀,但是天女的娱乐方法是说,只要你心里想看什么舞蹈,我就能给你翩翩起什么妙曼的舞姿。阿那律就试她嘛,心念一动,我想要看到什么颜色的场景、什么情态的舞姿,这个天女马上就随他起舞了。尽管如此呢,阿那律就知道了这是宿世的因缘,那么他就把他的感官的这个这种向外攀援呢收起来,一心一意的禅定。这些天女呢,也就知道说这个因缘了了,就知趣的要回避掉了。
那么关于阿那律的这个他的一生呢,是非常的平静和这个这种大度的,他所有的福报都来源于某一世,过去有一世的时候呢,他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一个人家的家庭里边。那么这个贫穷的家庭呢,他靠给一个比较富足的一个富商,给他作为搬运工来维系他的生活。那么但是呢,有一次这个搬运工呢在搬运的过程中呢,就遇到一位修成就的辟支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缘觉圣人。他把他请回来以后呢,把自己仅有的食物和他的妻子呢一起作为供养,供养给这位辟支佛了。由于这个福报呢感得非常之大,当时以至于他的雇主,这位富商呢当时提出来“我给你分一部分钱,花钱来买你的功德”。但是他虽然对物质不执著,他对功德很执著,他不愿意跟他分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辟支佛就给他讲法,他来请问他说“该怎么办?”说“你应该分享这样的功德,把所有的功德呢跟他一起来分享,就像火一样,你自己点燃了以后,你把另外所有的柴都能够点燃,这些火都会燃起来,也不会减损你的功德。”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回向一样,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四生九有一切众生,那么自己的功德也会辗转的增大。这样说通了以后呢,他就确定跟他的富商主人呢,就一拍即合说把这个功德大家一起来做,由于这个福德呢,现世感得果报,就是这个富商主人呢,给他在他们家里面,在宫殿里面呢就给找到了一个差事,而且他过上了很富足的生活。特别是这个福报呢,就因为供养辟支佛呀,所以生生世世感得他大部分都生在三十三天做天子,有二十八次在人世间做皇帝、人王。所以说以至于他在作为佛陀弟子的这一世,叫做阿那律的时候呢,就福报大得不得了了。
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呢,是非常无忧无虑的,无忧无虑到什么程度呢,他跟释迦族里面的小孩呢去玩儿,玩的时候呢,他们用那个弹子呀来打赌,说谁输了谁就从家里拿好吃的给大家来吃、供养。结果呢阿那律老是输,他就让他的侍从呢去找他的妈妈要,要了一盘又输了,要了一盘糕点又输了,那么在第四次的时候呢,他的母亲就告诉他说,想让他了解一下,说这个人世间还是有时候不能够全应供、全满足的,就告诉他说“已经没有了”。
结果他的侍者来告诉他说;已经没有了,他以为“没有”是一种糕点,说那既然“没有”了,就把“没有”拿来让大家吃吧。因为他从小到大生活富足,就没有听到“没有”这个词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可是他的福报超大,所以由于虽然端来的是空盘子“没有”,天神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就把天界的糕饼呢,就给他供养在他的这个盘子上,拿来让他吃,大伙释迦族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以后,觉得非常好吃,又让他再去拿一盘“没有”的糕点让供大家享用。所以由此看来,其实阿那律他的少年时代,是非常纯真无邪,非常天真的。
从阿那律大尊者的故事里面呢,我们其实也可以了解到,就是一方面其实我们的心性,在最纯真的时候,最无邪天真的时候,因为人世间总不是觉得说,你有点世智辩聪,你能够比较善于来事才还好像是一种聪明,其实真正的一个修道者最佳的资历呢,就是像阿那律一样,这样的一个从小具足了这种修道的天资,而且他的福报呢又非常的饱满。我们说修道人最具足的就是一个福报,一个智慧。智慧并不是聪明,而是从这种内心的朴实、这种大度、这种亲近来所散发出来,继续净行的一个禅修过程。
当然从福报的培植上呢,也非常重要。你看每一尊大弟子,几乎都是从因地上就开始培养福德,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人世间也看到说;大家都同而为人,但是人的福报呢也有三六九等。我们在看着别人有一些零落的时候呢,我们应该给予帮忙和安慰,这样的话呢,既结了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法缘,又给自己增长了福报。
那么我们看到非常具足的人、非常富贵、比较享用资具,物质比较饱满的人的时候呢,我们应该生起欢喜心,随喜赞叹,那是人家过去修来的。我们不该羡慕乃至嫉妒他这辈子享乐的乐果,而应该效仿人家曾经过去修的因地这个发心。当然从更进一步来讲呢,世间的福报呢都是如幻如画、过眼云烟,差不多够我们办道资粮就可以了,我们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发心。就像佛陀的弟子一样,生生世世的发心修道,这一世终于成就了追随佛陀,一个个证到了阿罗汉果,得到了寂灭的解脱。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早日得到寂灭的真正解脱!阿弥陀佛!
六、迦旃延
好,各位,阿弥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们跟大家再分享一个,佛陀的大弟子他叫迦旃延。可能我们如果读过《佛说阿弥陀经》的,大家会对他的这个名号呢有所了知,但是比起舍利弗呀、目健连、乃至阿难等等来讲呢,他可能呢在我们的耳边比较生一些。那么迦旃延这位大尊者呢,由于他跟佛陀的缘分呢,并不是,就是说常在佛陀身边,只是有时候在安居呀、或者佛陀到哪里讲法的时候,他会突然的出现来侍奉和礼拜佛陀。那么这个迦旃延呢,也是跟其他弟子一样无一例外,都是在曾经的誓言和愿力中呢,体现了他们的发心,所以导致这一世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
我们要知道佛陀讲法呀,他有时候呢是娓娓的道来,那么有时候呢,可以是说以点带面,把核心这样让人甚至有些捉摸不透,不能理解的进行一个法义的传达。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边呢,我们常讲到说,有时候是略说的,有时候是广说的。但是呢由于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呢,除了法义的传达之外,他并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的文字、语言、思维的讯息呢,让大家不断的接受。而是通过语言思维呢,让大家在心性上起观照,起这种我们现在常表达的叫做宗教体验嘛,有时候也属于一种禅修。可是呢听法的弟子有时候觉得佛陀讲完了以后,摸不着头脑,说得太略了,太这个高度的概括,那么他就会转向另外一个人去请教,就是论议第一的迦旃延。所以迦旃延发愿生生世世作为佛的弟子,他有一个什么特色,就是佛陀的略法,由他来做广解,进一步的阐述演说,这是他在佛陀所有弟子里面的一个特别之处。
当然呢他跟佛陀的因缘,就这一世来讲,也得益于他的一次祈请,他的出家就是这样子的。因为他当时在一个国家里边,那个城池叫做阿磐堤城,是一个国家的首都。这个国家里面的国王叫做猛光,勇猛的猛,光明的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脾气比较暴躁。那么当时的迦旃延他因为由于过去的福报,也是生生世世出生在婆罗门的阶层,最次也在刹帝利。因为印度有四种种姓,他从来没有生过下面的两种种姓。所以这一世的时候呢,他是宫廷里头的祭祀官,就是婆罗门是非常受到世人尊敬的。
那么当时猛光国王,听到佛陀已经成道了,而且巡游到他们国度里来了。他就说;赶紧要有人把佛陀请到宫里来做供养,来听他讲法,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就想来想去说派谁去呢?最后没办法,大家都一直推举说,应该派婆罗门祭祀官迦旃延去,来祈请如来。那么他们去请到迦旃延去,一致推举的时候呢迦旃延就答应了,答应了由他去推举。但是呢,他也提出来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他要是听法听得相应的话,可否出家;或者说更好的让佛陀来他们国度里来弘法。大家一致答应了后就派七个大臣,追随着他一起去求见佛陀。那么求见到佛陀以后呢,他马上被佛陀的庄严威德所折服了,再通过佛陀给他们讲法的时候呢就相应了,在这种情况下呢,他们就一致发心剃度出家了。出家了以后呢听着佛陀讲法,渐渐渐渐也是快速就证到了阿罗汉果。
由于这个因缘,等他再要返回去请佛陀到他们国度王宫里面去应供的时候,佛陀就对他说;说迦旃延你已经具备了我所讲法的全部内容的转达能力,所以呢,就不必我亲自去了,你自己回到你的国度里,给你国王讲法就可以了。这是他的因缘。所以说当时迦旃延,在得到这个佛陀的加被,证到果位以后呢,他就具足了四种智慧。为什么时候说他的文饰、论义第一呢,就是他在讲说佛法,在表达上、在义理上、在向人讲说的这个形式上,他都已经是灵活运用,已经是圆融无碍了,都可以达到。
咱们佛门里面有一种智慧,就是讲法的时候必备的叫做“四无碍智”。一个呢就是说“法无碍智”,就是各种各样的法,从因到果、各种宇宙万法的本质现象等等,他都能够通达无碍的去讲;再一个是“义无碍智”,就是整个法义的内涵,从深邃乃至到深入浅出,最善巧的表达,这也是一种智慧;还有一个就是你去讲法的时候呢,当时印度的国度很多,像我们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每个的地方甚至一个村和一个寨,相隔远了以后方言都不一样,乃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都是如此,所以还有一个叫做“辞无碍辩”,就是他可以善巧的通过任何语言,圆融的、没有障碍的去讲解佛法;最后一个就是“乐说无碍辩”,就是你必须要什么,喜欢这个,让大家来受用佛陀讲的法义,看到大家受到佛陀法义的甘露水的法语的浇灌呢,生起法喜的时候呢,他自己也很开心。因为不停的讲也会生疲厌,所以当时呢,他迦旃延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功德,回去就给他的国王讲法了。
但是由于他跟佛陀的因缘呢,虽然是上首弟子,但是他一直呢在他所摄的这个范围内呢,也组织了好多追随的僧团。特别有一件标志性的事呢,就是佛陀特别的为他开缘。因为他所住的那个地方呢,属于边远地带,那么因为佛陀在你比如说迦毗罗卫国呀、乔萨罗国呀等等这些王舍城、舍卫城、竹林精舍这些的地方讲法的时候,这属于什么呢,我们常说的叫“中国”,就是很容易就见到佛陀听到佛法。但是迦旃延所在的这个地方呢,很难见到佛,有人出家的时候呢也不方便。当时就是有一个叫苏耶,叫苏耶的一个人呢他想来出家,但是迦旃延呢就通过观照到说;他现在这个心力发得还不够。这就跟我们现实中的有的人一下子激情起来,意气风发说马上就发心要出家了,太自在了,云游、行脚、能够到处看看天下的名山大川,就以为无忧无虑了。那么可能这个人当时也是这样的一种激情,催眠的想法,所以迦旃延就观照他的因缘还不成熟,连续来了三次,第三次的时候呢才同意让他出家,就是把这个心慢慢的落停了,摆平了,发的是真实稳定的心。
这跟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有一些听闻佛法,欢喜以后即刻就想出家的。还是要先考验一下,否则哪长时间的独身、独处,这种对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苦行呢,一般的吃不消。这是迦旃延留下来的这么一个告诫。
那么当时这个苏耶要出家的时候呢,因为佛所制的规矩呢,就是先要剃度成沙弥,然后再给他授比丘戒,就是我们现在才说的,真正意义上成了出家人了。沙弥的时候就是光剃了头,受十条戒律这叫沙弥。但是当时有一个规定是什么呢?如果你要受比丘戒的时候,必须有十个大比丘,也就是成功的已经受戒圆满,有一定资质的人,同时才能给这个比丘授戒,否则他就得不了这个受戒的资格。但是由于迦旃延,他住在属于我们叫边地,很不方便,为此事呢后来就祈请佛陀,佛陀就为迦旃延所带领的僧团特别开缘(开缘就是说,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就制定了什么呢,说如果在实在没办法祈请到十位大比丘的情况下,可以有五位就可以完成这个让给别人具足受戒,和圆满戒体资格的这个仪式。
但是交代了说;必须有一位要精通戒律,否则是不可以的。而且呢还制定在边地、边城这个地方,如果你们出去乞食的时候呢,可以穿着鞋子,因为那儿总是有好多小石子、小沙土。那么在这样的话,这就是说给一个边远地区,条件就是一定要在边地,实在是没办法凑得齐。如果有能力凑得齐,不可以省事。这是迦旃延一件比较标志性的事情。
所以说由于他这样的一个智慧,乃至过去世还发了说,看到他亲近的佛陀座下有一些弟子呢,身体非常的清洁,他自己就发愿说:生生世世希望他的身体上是呈金色的身。所以他这一生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妈妈就特别的惊讶,就觉得说这小孩的颜色跟我们起的名字一模一样,他没有生的时候,就给他起的名字叫金色、金身。
由于这件事情还导致在他身上呢,发生到两件非常奇异的事情。一个呢是叫做这个应该是叫须离,一个叫须离的人由于看到(他是一个比较富贵的公子),那么他跟一帮亲朋好友出去游玩,在城门的时候看到迦旃延尊者穿起来外衣,托着钵叫呢去乞食。但是他就为他这个肤色所呈现的这个金色呢,特别的惊讶。他当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呀:希望他的妻子的身体也能够像迦旃延这样的金色一样呈现,或者说希望迦旃延这样的金色之身,能够将来做他的妻子。就这么一个邪念动了一下,结果在路途中由于他的念头一动呢,整个他的业报就改变了,就从一个男人身变成了一个女人,变性了,自然就果报就转化成一个女性了。
那没办法跟他的亲朋好友回去的时候呢,他只能够逃往他国,去躲起来,并且又见到一位宫廷里面一位侍者时,他就嫁给他,嫁给他呢又生了两个小孩。所以他曾经做男人的时候呢,有两个小孩,变成女人又嫁给另外一个,又生了两个小孩。他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两个孩子的母亲。后来终于他原来所生活的国度里面有一个人呢,到他流走的这个国度里面有事,过来的时候被他所见,他就请到他的家里,把他的苦衷呢给诉说了一遍。这个时候呢这个人就说,曾经我听佛陀讲过;我们是否需要到迦旃延面前做一个忏悔。你看这里讲到忏悔法门,因为忏悔呢是在佛门里面一个重要的修行方法,我们常说的忏悔得清净。那这个须离听了以后,就亲自拜倒在迦旃延尊者的座下,给他说呢:曾经我错了,希望你原谅我。那迦旃延就是说:可以,我尊者已经原谅你了,没有关系。这么一原谅,忏悔的心生起来的时候,又把他的业报改了,又还复如初他的男身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他就当时发心,跟着迦旃延出家证到罗汉果位。这是一次神奇的事情就是须离的男女之变、性别之变。
那么另外呢还有一件是叫这个,有一个叫禹舍(大禹的禹、舍弃的舍),禹舍当时是一个宰相级别的人,那么他也是随着国王呢常去亲近僧团。可是有一次,在有一次弟子们随着佛陀去灵鹫山下山的时候呢,他看到迦旃延大概是从一个石头上这么轻盈的一跃,他就发生了一个什么呢?一个轻慢心,就随口就说:哎呀,你看这迦旃延这老者,他的身体就像一个猴子一样。结果由于这个呢,他就被佛陀能够观到前因后果,就告诫他说:你这句诽谤轻慢的语言呢,导致你下一世就可能做猴子。那本来的话,禹舍呢他也是佛陀的信徒嘛,由于一时的口业,那他的傲慢心非常强,他还不想去忏悔,不想放下自己宰相的身份,而去向一个出世的托钵的一个乞者去忏悔,他不知道他是已经证到罗汉的圣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他就一直也闷闷不乐,后来他甚至建一个后花园,建一个很大的林子把他圈起来,让大家以后要小心看护里面的野生动物。因为他还是对佛陀的话有些信任,说很可能下一辈子要转成猴子,可是就放不下这个身段去忏悔。果不其然在他死了以后,那个野生动物群圈的那个花园里边,就出现了一只猴子,只要一叫禹舍它就马上靠近。这就是迦旃延身上发生的两件,由于他金色身而引发的这么两件事故。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说,确实忏悔法门非常重要。我们忏悔呢就是等于一个除罪,把自己的罪过呢,向佛陀三宝这样说出来,呈露出来,那么得到原谅以后呢,我们所做的这个罪业呢,都由于原谅这个善法,就把它给冲刷开来了。否则就会遭遇很不好的果报。
那么关于迦旃延呢,在经典里面介绍到并没有他多少说,生生世世的本生故事,可是记载了大量的他怎么善巧的去利用他的“四无碍辩”的智慧,去讲经度化众生的事,讲法的事。
你比如有一次呢,有一个外道来向佛陀的教团挑战,就派出去迦旃延跟他去应答、辩论。那这个外道就是说:佛陀说发现了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真相,又做了一个说明,并且这种说明,常说说有因果和轮回。但是我呢就不相信这个道理,你可以告诉我,虽然有因果我不相信,可是你能不能证明说,确实有因果的存在。比如说人有前生后世、轮回因果,那么你们说到有的人造了善业了,就生到天道了;有的人造了恶业了就堕到地狱了。你能否让去了天道或地狱的一个人,回来给我印证一下,告诉我天堂和地狱的情景,我才相信。这也是我们现在有时候推广佛法的时候呢,因为大家的视野够不着这样的一个层面,和异度的空间的沟通,所以有时候我们就觉得没办法解释,因为它毕竟是现量所证、所见,而不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去描绘,很难让人起信。
但是在这个逻辑的思辨中呢,迦旃延尊者就利用他的无碍智慧,就跟这个外道说上了,说:你不相信可以,但是我做一个比方,就比如说一个人犯了罪以后,那么他呢被押赴到监牢里边去服刑,那么他被管得死死的,你现在觉得他还能出来告诉你,我在监狱里边吗?他做这个比喻就是什么呢,做了恶事以后堕到地狱里边,三恶道的众生,已经被恶道的受苦给绑定了,一直在那受煎熬,他没办法出来告诉你我在恶道边。
那么生到天上的天人呢,他又告诉他;说假如说厕所粪坑里边的一个蛆虫,它好不容易突破了粪坑爬出来,看到了外面的天空,你想它还想回到厕所里边受这个屎尿的这种浸泡和臭味吗?这就是说造了善业生到天道的人,他虽然生到天道了,但他也不会回来告诉你天道的情形。况且他就讲到了,其他的不说,就说兜率天的一日一夜是我们人间的四百年;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那么他生到那么高层次的天界去享福的时候呢,等他回来的时候,我们都死了,他怎么告诉你呢?就通过这样的思辨论语,把这个外道呢辩得哑口无言。所以把他叫做义论文饰第一,迦旃延尊者。
由此可见,我们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我们刚才讲到,从迦旃延尊者的事例中,一个是忏悔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时候我们说得了口吃,或者语言表达特别不清晰、逻辑不清晰,那肯定是过去的口业造的。那这个时候忏悔,或者多去跟别人分享佛法,乃至去助印流通经书呀,念佛机呀,电子讲法的这些音乐盒等等这些,都能够忏悔这个业障。特别是口吃,那么有的人舌头还跟下面连得很紧,讲话不利索等等,这都是过去口业的因果。那么有了这个忏悔的这种业力以后呢,那就会把我们表达的这种智慧辩才呢,本有的智慧辩才就能够称性的显现出来。就如迦旃延尊者一样。
大家记住,他是佛陀的略法广解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所以他的这种功德也不亚于我们现在因为佛陀的遗教还在,所以我们呢也常说叫弘法利生嘛,讲经说法嘛,其实也是把佛陀讲的经典,广泛的去传播于现在我们的世界和人类的,这个可以得到任何传播这样的工具或者载体上,都是功德无量,也是做着迦旃延作为佛的大弟子,我们也作为佛的弟子做着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情。
由此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近我看到好多的视频呀、媒体呀,这个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了。其实佛教的弘传呢,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有时候我们有一种误区就觉得说,佛法僧人一定是刻板守旧,呆在哪个里边完全极力的保持着传统。殊不知你看《金刚经》的流通印刷,是印刷术发明出来以后,最先用到流通佛法这个载体的途径。所以说利用一切的现代所有的语言也罢、视频也罢来弘扬佛法,其实也就是具足了迦旃延尊者的这样一个说法功德。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正确的了知佛法,能够正确的跟别人分享。特别是能在生活中,方便善巧的把佛法灌注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中,这样的话势必就会有一个佛法大兴的时机,从因果的投胎转世中,在另外一个时代呈现出来。好,阿弥陀佛!
七、央倔魔罗
好,各位,阿弥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们依然是跟大家介绍一下,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大弟子们。大家知道在此之前呢跟诸位介绍的,都是宿世的善根比较深厚,这辈子的因缘非常殊胜,那么显发呢舍弃了世俗的生活,积极地向上地去寻求解脱之道,都是正面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佛陀的反面这样一个大弟子,由释迦牟尼佛成功的从一个杀人的魔王,把他转度为一个清净的比丘,乃至证到阿罗汉果。他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叫做央掘魔罗,是一个杀人魔王。
央掘魔罗呢当时也是生在非常高贵的家庭,他的父亲可以说是,当时乔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国师。那么生下来儿子以后呢,印度啊当时非常的流行就是这个占卜,占星术。看他的命格里面,就说这个孩子怎么命犯了非常大的强盗的命理,要做一个杀人的强盗。所以当时夫妻两个非常懊恼,去见他们国王。见到国王的时候呢,波斯匿王也起来非常惊恐地说:“哎呀,我昨天晚上梦见在床头的宝剑闪闪放亮,好像这是一个不吉祥的征兆,是不是我们国家会有一些麻烦?”这个国师就告诉了大王说:“不是的,这个因缘是应在我家里生的儿子身上,他的命格里面,说明他是一个杀人的强盗。”但是国王安抚了一下,说“不至于如此,你们只要好好的循循教诲,谆谆的教诲,然后呢让他走上正道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呢,这个央掘魔罗就是被送到,一个非常正规的大学去接受教育和学习。他当时的老师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大长者,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因为他的老师呢非常的桃李满天下嘛,弟子非常多。所以由于央掘魔罗当时非常受宠,所以他的其他学生就开始生起嫉妒心理,一切不好的缘分都缘于我们不善的心念开始启动。所以说另外一些同学们,就三个五个隔三差五的去找他的老师去反映,说:“您这个最看得起的学生,准备针对您有一次背叛的行为。”结果呢这个老师一次不相信、两次不相信,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地说的时候呢,他开始起了怀疑的心念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他的心念也比较的,就是说动了一些不好的念头吧,他就想把央掘魔罗能够最好置于死地,但是他又不愿自己亲自去这么对付他。所以他在央掘魔罗要毕业的时候呢,他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说:“你想要毕业,对于老师的回报,一定要用一千个人的右手的指头,来作为对我的回报和礼物。”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因为央掘魔罗是接受贵族传统的教育,所以他们这个尊师重道的观念非常强,但是听到老师这样的一个教导,这样的一个格外不近人情的,甚至是比较残忍的一个索取以后呢,他当时非常的惊讶,但是又没办法。为什么呢?就是说央掘魔罗过去世曾经有一大半的这种恶业的种子,始终储藏在他生命的变现的过程中。所以说由于老师的索取,致使他生命中的那一些黑暗的强盗的种子,才真正的开始显发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带着对他老师的崇敬,而且将来铁定了在他毕业的时候要做这样一个回报呢,他就带了好多武器做了一个强盗的装饰,逃到野外一个悬崖上面开始伺机杀人。就每次杀一个人就把他的指头割下来,割下来呢扔在地上的时候呢,因为比较容易腐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用绳子就把这个杀一个人割一个指头,把指头用绳子给穿起来。因为穿的一串一串挂在那里,所以才得了这么一个外号,叫作央掘魔罗,就是指鬘的意思,用指头穿起来的花鬘。所以当时他的名号让人家一听就闻风丧胆,就是一个不吉祥的代名词,完全成了一个这样的盗贼,不断的造杀人之业。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杀杀杀呢,差不多杀到九百九十九个人的时候呢,还差一个人。可是当时呢国王也听到有这么一个大强盗,不断杀人这样的一个消息,所以就倾国家的部队想把他给抓回来。在贴这个告示的时候呢,他的妈妈知道说:“这个央掘魔罗一定是她曾经的儿子,求学以后就再也没回家。”她就觉得跟她的夫君商量,就跟国师商量说“我一定要救度我的儿子,不能让他死在这个部队的乱箭之下。”虽然国师他的先生还说就算了吧,由他自己去受报,杀了那么多的人。可是她不行,一意孤行要去找她的儿子。这个时候央掘魔罗已经知道,看到他的母亲从那儿走过来了,可是他唯一还缺一个最后的指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呢,他过去的恶业挥发地完全控制不住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恶业,有这样的显发呢?就是他过去世曾经有一世是一个罗刹,在罗刹的时候呢,他积攒了好多的恶业,他是完全以吃人的肉作为他最大的嗜好。
所以那个黑暗的种子,在他生命中显发的时候呢,以至于看到他的母亲走过来,他都动了杀心。大家要知道,在佛教里面呢杀母亲属于五逆重罪,就是一定要堕到无间地狱的。那么正在母亲走过来,他动了杀心,把心一横把他母亲也要杀了,凑足这一千个指头的时候呢。他的这个事情因缘呢,被释迦牟尼佛给观到了。
而释迦牟尼佛观到以后呢,他就起身动作决定来度化,曾经跟他宿世有缘的这位恶性弟子。所以说在前往央掘魔罗住的悬崖,杀人的这个黑暗的地方的时候呢,刚好差不多跟他的母亲同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央掘魔罗就看到他母亲跟世尊同时走过来了,他就想想说:“算了放过母亲,把这个沙门给杀掉算了。”那么佛陀一直走过来以后呢,他就跟着释迦牟尼佛,想用箭把他射死,但是做不到;那么又想用刀剑去砍的时候呢,他在后面追着佛陀走,佛陀在前面走,他后面追始终都追不上。他心里很纳闷:“我这么强大的体魄,杀了那么多人,都没有不得逞的,为什么就追不上这个沙门呢?”结果这个时候,他就不断的招手说:“沙门沙门,请你停止、停止”。
释迦牟尼佛就转回头说“我不停止,你让我停止,还不如我让你停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呢,他就接受到释迦牟尼佛这种威德,这种佛陀智慧神力的加被,他就突然间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意思让他停止下来,造这个无间地狱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呢,被释迦牟尼佛度了以后呢,他就跟着释迦牟尼佛披剃出家为僧,做了一个比丘,每天在清净的僧团里,突然间就是做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他的生命。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呢,他的母亲就免受了其害。但是国王呢,由于下面臣民不断地在呼吁,说为什么不对这么一个强盗,给他们报他们的家属啊、亲人啊被他杀掉的雪耻,这个仇恨。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乔萨罗国也就是波斯匿王,就去带了部队真的追到央掘魔罗所待的这个地方来,但是到处都找不着他,刚好遇到佛陀了,那么佛陀就问他说:“我问你,假如果央掘魔罗已经出家为僧,做了清净的比丘,每天呢在禅修、打坐、日中一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那么你怎么对他,还是把他当做杀人犯一样,要把他捉拿归案吗?”结果波斯匿王就说:“佛陀,慈悲的佛陀,不会了,如果真能够这样,那么我一定用四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药啊、卧具啊、饮食啊)来供养他。”结果佛陀就手一指,说“这我的比丘弟子,就是曾经的央掘魔罗。”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波斯匿王就非常的欢喜,也很惊讶,当时就对他进行了供养。央掘魔罗还是把他拒绝了,他非常惭愧。从此以后,他就一直过一个清净的苦行的头陀的一个比丘生活。
当然由于他宿世,和这一生杀一千个人所造的恶业也太大了,以至于他入到舍卫城去乞食的时候呢,曾经受害的家庭里面,有的已经原谅了他;有的依然还不能原谅他,用石子啊、棍棒啊不断去敲、去追着他打。每次乞食的时候啊回来,跪到世尊脚下的时候,甚至有时候衣服被撕破了,头破血流打的奄奄一息。世尊就安抚他的弟子说“佛子,这是你的曾经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那么由于你这辈子这样去受这样被追打,被残害的果报,会免去你将来多生地狱的苦楚。”不断每次回来都这样去安慰他的弟子,这就是央掘魔罗的受佛陀度化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里边我们也要看到,因为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觉得说,一定是要善良的、有善根,我们往往认为就是一个善良的。其实真正有善根,是他对佛法的相应度有多少,他过去对于佛法的储备量有多少,生生世世的积累中,他曾经修学过佛法多少。那么这样的功德,有可能深深的埋藏在他曾经的过往中,而这一世是恶业因缘,首先大幅度的显现,比如说这位央掘魔罗。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释迦牟尼佛,觉行圆满的佛陀才有这个足够的智慧。我们常说佛陀的又一个名字,叫正遍知嘛。只有这样的智慧呢,才能够完全洞察到哪一个弟子、哪一个弟子,哪怕他这辈子的行为表现的非常恶劣,可是也不能排除他具足了这辈子就解脱的潜质。
为什么我们佛门里边常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又讲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确有此事,确有此理。但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觉得说皈依佛门,马上就想到说能不能吃肉啊,我还有些事能不能干啊。其实要皈依佛门受佛陀的教导,我有时候常会用一句话,就来源于这个央掘魔罗,说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有资格来学习佛法,来皈依三宝。当然纵然你杀人、放火,有忏悔心,悔过以后,依然是佛陀教法所度化的对象,是具备这个资质的。而且我们也要相信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每个人的善恶业果,我们是不可思议,凡夫眼里是不得而知的。有可能这辈子恶业显发的如此猛烈,但是他的善根也同样具足这样的解脱资粮。所以希望就是说,我们在跟别人分享佛法的时候呢,应该给任何一个,哪怕他表现的更加的恶劣,或者在人世间边缘这样的人,也要给他机会,也要向他伸出佛法的舟船,让他上到这个在苦海里面漂泊的时候呢,上到这个佛法的度化舟船上来,能够安全的到达彼岸。这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资粮,也是我们佛弟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在红尘里面,跟每一位有缘人去结缘的时候,所要尽到的一个职责和义务。好,阿弥陀佛!
八、质多比丘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呢,继续跟大家分享佛陀的大弟子们。首先我们今天的主题呢,想讲一下关于出家这个身份。到了咱们东土以后,我们说披剃出家,常在寺院里发心以后呢,经过批准,那么会有一个师父把你接引入到佛门里面,作为佛陀的出家弟子。也就是所谓的“圆领方袍僧相现,如来座下又添孙”,他会有一个仪式说“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去尘劳不净身”。
虽然说修学佛法,有的人是适合在家住,有的人是适合出家住,就是以在家、出家的身份各自而修;有的人适合在弘法的,与大众接触的人堆里边修;有的人适合在山里边独居,自己清修;各式各样的根机都不尽然的。但是必须有一点要知道的就是说,确实从修行上来讲,以出家的身份和在家的身份相较,出家的身份要优越的多。不要说在出家的时候,本身要对于深恩重爱有一次集中勇气的舍离和升华跳跃吧。只说出家以后所过的生活,在僧团里面毕竟要比滚滚红尘里边,要清净的多。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也讲过,说以出家的身份修,就像这个顺水扬帆来行船一样。那么有时候在家的身份修,就像陆地上行船一样,会有很多的障碍。当然这些都一切皆是因缘而已了。
那么我们今天讲到的,一位比丘呢叫做质多比丘。他就是为什么引发出佛门里边男众的比丘,可以有七次出家的机会,就是哪天说你不能安住了,那么你再还俗,还俗完了继续来出家,可以接受。
那么这个质多比丘呢,他的父亲是一位驯兽师,一般的家庭,他当时比较好玩、也比较贪吃,他是怎么入的僧团的呢?当时有一个出家托钵的老比丘,他乞食的时候,乞食到好多好吃的食物。那么这个质多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呢,去跟老比丘要这个食物,老比丘就非常欢喜的毫无吝啬的全部舍给他。他就觉得说出家,哦,原来能够现成的吃这么多的美食,自然而然的接受供养,什么也不要干,就冲着这个动机而出家了,这就为他不具足出家的正知正见而埋下了祸根。所以说在出家以后,他发现出家的生活并不是说现成的接受应供,还得去过托钵苦行,乃至每天禅修听法,这些有戒律且清苦的日子,所以在这种的情况下,他就不乐安住在僧团的生活,又还俗了。
那么还俗以后跑回去,又觉得说还是僧团比较清净,又受不了世俗的生活,又跑回来了,就这么进进出出,两次、三次、四次、甚至到第五次的时候,又成家结婚了。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因缘呀,他确实是法门的儿子,是法门之子,是佛陀之子,所以说他在娶妻了以后,终于还是有一天晚上,他看到床边的妻子,想到了说这些五欲的悲哀,他说每天就这样享受这些欲望下去没有一个了期,毕竟受过佛法的熏陶嘛。这就跟我们有时候,不但说出家,在家的居士同修也是一样的。这段时间懈怠了,觉得说投身世间的生活五光十色,可是在投入的时候,又觉得说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贪著。就在这么进进之间,就跟质多比丘的这个思想差不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顿然又舍弃了他的妻子,奔向了佛陀的僧团,而且在这个路途中,他当时得到了非常好的法喜,竟然还证到了预流初果,始终住在禅悦这种欢喜中。可是由于他得到这个禅悦欢喜以后,就生起了一些自我的良好的感觉,所以他在往僧团走的时候呢,看到老比丘上座们呢在那议事,自己说自己的对佛法的体验,对这个末学的这些开示、提携后学依着精进修行,他在那就不断的插话,不断的插话,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得了非常好的觉受了。结果当时有这个俱絺罗(他也是佛陀另外一位弟子),就呵斥他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先恭敬上座的比丘,等他们把必要的话讲完了以后,你再进行说法。”就是你的这个发言,在此机缘下当时俱絺罗就给他下了个定论,说此比丘很可能还会第六次还俗,而且他当时就给质多比丘就告诫他说: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已经得到初果这些禅悦欢喜,就像一头牛一样,把牛用绳子栓起来的时候,它似乎是平静的,可是把这个牛如果放开,把绳子解了以后放到草地里面,它很可能又会依然控制不住自己了。所以他说:“你现在在僧团里边,得到了僧团大众的加持,很可能你是清净的,那么如果你一个人再出去,或者托钵乞食的时候,有可能遇到外面的因缘,或者由于你自己的这种我慢心,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就会管不住自己甚至又开始放纵。”
那么果不其然,这个质多比丘最后还是第六次又还俗了,还俗了以后呢,他还是没办法在世间过日子。那么当他再带着这种羞耻心回到僧团的时候呢,所有的人几乎都不想给他机会了,并且认为他是僧团的一个耻辱,进进出出,不断进进出出这样的心性不定。只有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观到他的根性就是如此,那么必须给他第七次机会,还是成就了他出家一个比丘的身份。那么出家了以后,这个质多慢慢改掉了他的一些习气,依然依着禅修,终于证到了阿罗汉果。
当时他第六次还俗,第七次出家,这个被俱絺罗给预言的时候呢,后来人还非常的崇拜俱絺罗说:“你怎么能知道质多比丘?”那么俱絺罗当时就说:“这是自己观到的,并且天人天神也给他传达了这个消息。”那么后来大家就非常的纳闷:说为什么质多比丘要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他不能够跟僧团相应,那么他屡次最终还是出家了,既然他出家了他又不能安住在僧团,屡次的又向往红尘的生活。最后只有佛陀的智慧眼,观照到这个质多比丘还是没有逃脱他的业果。
你看所有佛陀的弟子们,最后都要承受业果。为什么呢?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轮回中,那么质多比丘跟另外一个朋友,两个人同时在迦叶佛的时代出家为僧。那么迦叶佛的时代两个人在僧团里边一块共修的时候,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产生了退心了,就是不想当和尚了,不想做比丘了。结果这个质多比丘的前生呢,他就非常的积极的,非常的过度的热情的去劝他的这个朋友,怎么样呢?去还俗。而且他当时的动机非常的黑暗,为什么呢?他想让他的朋友还俗了以后,他自己是一个尊贵的比丘身份,更加的有别于他而能够彰显出来。所以他带着这种,他还俗了以后就低贱于我,我依然做比丘,一定高贵于他的,这样的一个动机来劝他的朋友,强烈的劝说他还俗了。就由于这样一个因种在那里,以至于他因果成熟了以后,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呢,他一直心想出家,身出了家还不能安稳,要遭受这个屡次还俗的果报,这就是一个恶业成熟了。
所以由此我们大家也要知道,人说这个成就一个人出家呀,那就等于说从凡夫他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成就了他入空门嘛。那么我们阻止一个人出家,甚至破坏一个人出家,乃至扰乱一个人在出家的生活中不断的生退心,生这种不能够精进,这是非常大的罪过。特别是在《地藏经》里边,我们要知道有污梵诬僧者,破坏僧尼的梵行等等,这些果报是极其惨烈的。甚至在我们受五戒的时候,说如果你破坏过僧尼的梵行,那么你连受五戒的资格都没有了,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事情,值得我们引起我们的警觉。
再一点就是说由质多的这个故事,也引发出说好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是属于哪一类型。那么当然在好的业力显现的时候呢,我们不必要过度的得意忘形;那么在不好的业力显现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记住,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道人,要强忍着能够安住下来,忍耐,熬过这个业力的发挥,它一定会发挥完的,而且本身这也是个消业的过程。因为因果造在那里,我们必须去承担。所以说在遭受果报,甚至有一些不好的业力发挥的时候呢,我们一定要懂得坚强的去安忍,如如不动的去进行跨越,很可能就在这个风雨过后彩虹就显现了。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呢,一个修行者或者我们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中,突然出现了违缘,乃至不好的遭遇的时候呢,大家都会觉得想不通,不断的想去改变,不断的想去躲开,可是因果业力是躲不开的,因为它是你自己所做的、自己所感的、一定要自己去受。所以在这样一个受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还的过程,也是一个了的过程。
那么这种痛苦呢,当然作为一个凡夫来讲,肯定有他的痛苦,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这种痛苦也是一个光明的前奏!很多时候我们在修行乃至生活中,哪怕我们不了解,没有去真正地做一个修行者,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知道说,有前生后世,有因到果的这个转化。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在这个里边去前行、去守候,去得到生命的升华。我想这也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发现了这个规律,把它讲出来以后,对于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学佛不要紧,但是只要是生为一个在这个世间作为一个众生,生活在这个人世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去实践中体悟,在现实的生活中去认识它、去感受它。那么等我们成就了以后,不管是修行成就以后,还是在世间成就以后,它都是一个了不得的资粮,有别于别人一次宝贵的经历。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生活者,那么请你相信这一点;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那么一定要安忍这一点;在果报来的时候,我们要用坚强的、要用佛弟子的这种忍劲,把它安忍过来。那么我们的修行,就会更加的渐入佳境,迈上新的一个台阶。希望在此祝愿诸位修行者和每一位不知道佛法,哪怕认真的生活者,都有一个最终所求遂愿的一个殊胜圆满的结果!阿弥陀佛!
九、毘舍佉
好,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讲这个视频的时候,正在已经到了盛夏时节了。大家知道在佛陀的故乡印度的时候,每年有三个月的雨季,所以佛陀制了一个规矩,就是从农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属于僧团安居的时间。那么曾经在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规定就是这三个月安居的时间,有人如果来了想出家是不可以给剃度的,一定要等到僧团安居结束,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以后才可以再给剃度。可是这个规矩后来给改了,得缘于佛陀的一位女弟子,在家的护法,她的功不可没。为什么呢?这个女弟子就是我们称之为布施第一的叫做毘舍佉,印度的一位女子,端正有相的女子。她当时介绍她亲族里面的一个男众来出家,出家的时候呢正值雨季,就没有给剃度按照规定,可是等到雨季结束以后,过了七月十五这个人出家的想法就给退了,不想出家了。所以她当时觉得很惋惜,就来找佛陀说“既然法无定法,为什么在雨季不给人剃度”。由于这个缘起,很殊胜的把这三个月也完全给作为可以剃度的日子。这就是它的缘起。
为什么从这里讲呢?就是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弟子里面有四众。四众呢有在家众、有出家众、有男众、有女众,那么我们已经讲了好多的出家众,今天要讲一位在家众的弟子。当然在家众弟子里边,我们都知道有祇树给孤独长者,那是有名的大富长者。今天我们讲一位女众,就是毘舍佉。毘舍佉的爷爷是当时印度叫一个鸯伽国的,一个小国这里面的一个大富长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曾经在一个饥荒的年代,他跟自己的家人一起把最后的一点点粮食,供养给一位辟支佛。由这个福德导致他的家里面生生世世都是大富长者,什么都不缺。而且呢当时他的妻儿老小,跟他一块做了这一次的尽情无为的布施,所以导致他们一起穿越了这个轮回转世,依然带着一个大富的福报,这样投生到这一世来。
那么当时她的爷爷知道释迦牟尼佛要来到他们国家的时候呢,因为那个时候这个鸯伽国属于叫做乔萨罗国的附属国。他知道佛陀要到他们国度里来的时候呢,他就对他心爱的孙女说,说什么呢?说“你赶紧去见一下你未来的亲教师世尊”。为什么呢?他知道她的孙女是非常有善根的,在十劫之前的莲华上佛的时候,她就已经发愿了:将来要做佛陀布施第一的在家弟子,来护持佛陀的僧团。所以宿世的因缘一聚合,她见到佛陀以后,佛陀给她讲法,她还带着她五百个小小的女童随从,乃至她的爷爷、父亲、母亲都当时听佛讲法以后,就证到了预流圣果。
那么因为他们家作为大富长者,在印度呢是非常注重德行就是品德的。隔壁的有一个叫频婆娑罗王,他是波斯匿王的连襟,连襟的时候呢他就对他说:“听说你们国里有五位大富尊者,你能不能就是说舍一家出来,到我的国家里面作为一个标榜。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作为一个道德的楷模”在我们国家来生活,以度化让我国家的臣民也能够向善,向他们看齐。结果这个毘舍佉就随着她的父母亲,搬到了频婆娑罗王所住的国度来了。那么这样的话,她就可以什么呢,随时随地去亲近佛陀。
到了这个她的另外的一个国度以后呢,当时她也找到了一个她的夫君,她的夫君家里也是大富人家,特别挑选媳妇的时候呢非常苛刻,说要头发要美、牙齿要美、身体要健康、肤色要漂亮等等,结果呢看到毘舍佉以后呢,就一见钟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她和好多的女子在路上走的时候呢,忽然下起雨来了,那么她并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四处慌乱地逃窜,依然在雨中前行。她丈夫夫家呢,她的公公叫做弥伽罗,那么他就当时觉得非常的诧异,说这个女子与众不同。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能像,就像国王下雨的时候,不会像他的士兵一样四处逃窜一样”。她也很稳重的依然以那个步伐走着。这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说的端正有相之女,具足福德的人。
结果看上了以后,就嫁到他们家,开始了她度化的第一位、二位就是她的公公和婆婆。当时她嫁到她的夫家以后,父亲也给她做了好多的嘱托。可是她的公公原来是一个崇拜印度的祼形外道,就是不穿衣服的一个外道,这样的一个忠实信徒。所以有一次裸形外道到他们家来吃饭,他的公公就通知她:“说你赶紧来出来招待,有大阿罗汉要到咱们家来应供了”。她以为是佛陀的教团佛陀,佛陀和他的教团弟子们,她就赶紧过来招待,结果发现是一群傲慢的裸形外道,她就非常失望,转身走了没有招待他们。以至于这个裸形外道非常的恼羞成怒,当时就说让他休了她,赶走她,回到她的国家。但是她的公公毕竟觉得不应当如此,又迫于他所信仰的这些所谓的上师们的命令很为难,最后毘舍佉她自己说“如果你们不欢迎我,我就可以转回我的国家”。最后她的公公向她忏悔了。
由这件事引发了以后,有一次她在给她公公扇扇子的时候,伺候她公公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佛教僧团的沙门走过来了,她就想制造一个因缘,让她的公公去供养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弟子,这样的一个机会结上这个因缘,跟佛法结缘。结果她公公依然在吃他蜂蜜拌的米饭,没有理这个沙门,她就很伤心,最后在她种种善巧方便之下,她终于有一次把佛陀请到他们家来应供,并邀请公公也出来进行参与这个招待。
公公出来应付了一下,但是他躲在帘子后面听到佛陀给他们开示圣教佛法。由于他听的入了心以后,毕竟他是当过外道的弟子,所以他对这种修行呀、或者解脱呀,还是有一些认可和向往的,他被佛陀的言教深深打动,就彻底归顺了佛陀,后来连她的婆婆一起皈依了佛法,皈依释迦牟尼佛。所以看这个女子非常有福德,端正有相、福德智慧。而且她在嫁过来的时候呢,沿路引发了好多人自然而然就跟随着她,就像我们世间人有福报的人、过去老成就别人的人他做什么事情都顺,总是有一堆人拥护他,听他指挥替他办事,一样的道理。而且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送给她礼物,拿都拿不了,这都是她过去世,生生世世积累福德资粮所感的果报。
那么到这一辈子来了以后,她呢差不多她生了十个女儿、十个儿子,还有好多后代,她一直虔诚的供养佛陀的僧团,总是非常操心的去关心僧团里面缺乏卧具呀、饮食呀、衣服呀、住处呀,四事供养,全部几乎都是由她来出面。甚至在有一次听完佛陀开示以后呢,走的时候把她嫁过来一个嫁妆,一个珍贵的首饰落在讲法的地方了,她就发了一个愿力说:“如果谁能够用金钱把这个首饰买走,那么这个钱我就用来给佛陀建立一座讲堂。”因为这个首饰太昂贵了,没有能买得起,当时只好又由她自己出资。大家发现没有,她有点像我们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梁武帝就是自己舍到庙里面,又让大臣们用净资把他给赎回来,来建立寺院。所以毘舍佉也是用自己的钱财,又把她的首饰买回来,而用相等价值的净资建立一座讲堂,就是我们在经典里边常能够看的到的叫做“鹿母讲堂”。释迦牟尼佛后来特别是老年的时间,一直在这个讲堂里面讲法。这点点滴滴的都是她的功德,所以她号称佛陀的布施弟子中,女弟子里面排名第一。
当然她也曾经有发生过几件事。你比如说,有一次她最心爱的孙子突然间夭折了,去世了。因为她自己的年龄一直活到120岁,身体非常强壮一直护持僧团。但是孙子死了以后,毕竟她是女众的这个情见还在,她非常伤心。她就去问释迦牟尼佛:“说我非常伤心,我的孙子死了,请佛陀为我开示。”佛陀就告诉她说:“你看舍卫城里面每天每家都有孙子,那么每个人的孙子都有死亡,每家都会死人,所以你看看每个人都必须悲伤,那这个生活还怎么进行呢。”就把她给开示的让她突然间悟到说:“一切都是无常的,生离死别是人皆有之。”就过了这个坎了。
特别是她对于佛陀的戒律,有一个功不可没的功德在哪里呢?就是说有一次,很多出家的比丘在俗世之前生活的时候都有妻子,那么他们为了度化他们的妻子呢,就拜托毘舍佉带着他们曾经的妻子来面见佛陀,请他讲法。可是来的时候呢,这些妻子们有的大概是平常不太检点,好喝一些发酵了的饮料,有的就醉了,这个丑态百出。就借着这个机缘她就请佛陀讲法,佛陀就说了说:“发酵过的饮料,特别是酒大家喝了以后,都会不如法、如律、没有威仪、乃至放纵恣节啊等等,非常丑恶。”借此就告诫说:“曾经因为大家不断的有人喝这个、喝这个,全凭帝释天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宣传说酒的过患,才把这个事情止住,否则他说全部印度人全部喝酒,大家都会最后会灭国的。”借此呢,从此以后就是大讲特讲说,制定了酒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不应该饮用的饮料,而且希望大家能够制止。这是毘舍佉的功德,也是由她祈请说法而佛陀开示酒的过患。
当然佛陀也对她曾经有过教导,这跟我们现在好多居士呢,大家听一下非常有深度,引发我们深思的反观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呢?就是有一次她去面见佛陀,讲到她缘由的时候呢,佛陀问她来干什么?她说:“我来是为了守持斋戒。”她就祈问佛陀给她开示,守持戒法功德和怎么样来如理如法的来守持?佛陀就告诉她说:有一种心态叫做不正确的守持,有一种心态叫做正确的守持。说什么叫做不正确的守持呢?虽然你今天守了一天的戒律,特别是大家要知道,八关斋戒主要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
希望在家人因为每天在俗世生活,所以能够过一天出家人的生活,种一个出世的因,所以才有八关斋戒。那么佛陀就告诉她:“守一天的八关斋戒,心里却不断的惦记着说‘我尽量把它守好,等到我明天就是今天完了以后,明天继续去享乐,继续去过俗世的生活。’这属于什么呢?不正确的有过患的心态。”大家要记住,我们也在有的在守戒。那么世尊就告诉她说:“如果说在守八关斋戒的时候,心里在忆念着戒律,忆念着天的功德,忆念着布施的功德,忆念着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才能算一个正确的心态。”世尊就这样不断的给她开示。
所以我们听到布施第一的女弟子毘舍佉的时候呢,大家要记住,守戒的功德开示是非常重要的,是由她祈请而来的这个缘法。我们每个人去守持戒律的时候,是否也会有这样一种懈怠乃至偏颇的知见呢,特别是在在家弟子的份上,大家要的戒律它不是一个束缚,等我今天死熬着扛着,过了以后,明天我就可以怎样怎样了,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心态。我们应该在守戒的时候念戒功德,念戒的清净,念戒对于我们身口意的守护、保全,所以让我出生无尽的功德资粮,是这样的一个正确的知见。
当然我们为什么今天要给大家讲到,毘舍佉这样一个布施第一的女子呢?就是因为往往我们很多时候也会觉得说,学佛里面好像是年龄大一些的多,或者说闲暇的人多,乃至女众比较多,这确实如此。你看从佛陀时代就有这样的大富长者之女,来发心作为外护,兢兢业业的来供养僧团三宝。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外护供养,既给她们培了莫大的福德,给她们创造了可能从女身转成男身,将来出世修行为僧解脱的一个机缘,也由于她们细致入微地照顾和护持,使得佛陀乃至他的僧团才有了后勤保障,能够一心一意的办道解脱。所以以出家人为修学,以在家人为护持,正好建立一个有序的住持正法的这么一个模式。
以至到现在我们还是要从出家人来讲,作为尊贵的三宝接受供养,从在家人来讲末法时代福田从哪里去求呢,还是从三宝门中去求这个福田,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于说佛门里面,很多时候觉得说应该自己去养。供养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供养机制,没有这个布施机制,那么为外护来讲他们没有培福的机会;那么为僧人来讲,他们要担当更多的这人养护的工作和费这么多的心思,就不能一心办道。所以我觉得能够有供养三宝的这个机制一直在,那么佛法的一个健康就比较能够长久的保持,健康相对如法的去弘扬和主持,希望我们能够生起这样一种知见来。好,南无阿弥陀佛!
十、忏摩比丘尼
好!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人们,大家吉祥!
今天我们依然还是讲到佛陀的弟子,十大弟子的进行到第十位,最后一位就是比丘尼弟子。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弟子呢,在家、出家上次讲到,那么出家众里边男众称之为比丘,女众就叫比丘尼。我们更多的在经典里边知道的是什么呢?像舍利弗、目犍连,当时被世尊赐为首席弟子。在女众里边也有这么两位弟子,但是可能就不为人所熟知了。一位就是神通第一的叫莲华色比丘尼;另外一位就是智慧第一的叫做忏摩比丘尼(忏悔的忏,菩萨摩诃萨的摩。)
那么忏摩比丘尼可以说在女众里边,称之为智慧第一,她生生世世可以说就是一位真理的追求者。那么当时在佛陀这一世的时候呢,忏摩比丘尼她的出现,是以一位国王的嫔妃身份出现的,她长得非常的貌美,姿色非常的出众,皮肤白腻就是说众所周知,远近都能够知道有这么一位人物。后来呢她嫁给了频婆娑罗王,也就是阿阇世王的爹。嫁给他以后呢,频婆娑罗王不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吗,所以他老是去亲近释迦牟尼佛,去用这个外护的心态去供养、去护持。
那么频婆娑罗王已经创造了无数的机会,想让忏摩跟他一起去见佛陀,听他讲法。但是这个忏摩呢她就不敢去,为什么呢?这个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人去见师父一样可能她心里觉得说:我哪方面有一些习气比较世俗呢,她就觉得去见了好像很罪过一样,确实如此。忏摩当时她觉得说:自己如此的貌美,每天就是竭尽全力的去打扮,不断地呈现出一个美貌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她才能够有自信同国王相处。所以她就千方百计的想方设法,就不随着她的夫君去见佛陀。
那么终于有一次,被频婆娑罗王说通了以后,她就想想说“我还是去见吧”。走到佛陀的住地的时候呢,佛陀已经用这个禅定中观到了,他的又一位弟子的因缘成熟了。那么走到将要见佛陀的时候,佛陀又用神力变现出来,一个非常美貌的妙龄女郎,就在她来的路上刚好碰见了。这个忏摩一看到说:“哎呀,还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她一直认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无双了,结果觉得这个女子比她漂亮不知道多少倍,她就非常喜欢欣赏她,就一块结伴往世尊的所住的地方走。结果走着走着,世尊又用神力,就变得让这位妙龄女郎变为中年妇女,最后变为老年妇女,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非常的步履蹒跚。哎呀,当时忏摩就看见这么一个情形以后呢,正好走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跟前。释迦牟尼佛就给她说法,大概就是说:你看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渐渐鸡皮鹤发步步老态龙钟,你的这美色还有什么用呢?就用这么一个简单的一个局,就把她给度了,马上穿着自己非常华丽的衣服的时候,她就证到了预流果,就证到了初果。
当然,我们如果讲到她宿世的因缘的话,就是世尊他的洞察可能看到说,每一位解脱者绝不是一次偶然的,像闪电一样的亮光,然后就解脱了,他一定是生生世世的积累,他无边无际的善根福德,到了这个点上了才能够具足这个因缘。
忏摩比丘尼她的特色之所以成为,女众里边的智慧第一,就是她生生世世的去追求真理。她特别喜欢听佛陀讲,正法住世的时候,她总是跟佛陀生在同一个时期,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她也要发愿生到有辟支佛、罗汉所在的世界。所以说她对于这个智慧的因缘是等于她过去世,一个是广种福田,在莲华上佛也就是十万劫前的时候,她曾经就卖了自己美丽的头发而去供养莲华上佛。
大家一路听过来发现了没有?似乎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几乎都是在莲华上佛那授记,在释迦牟尼佛这得道的。那么后来在这个毗婆尸佛的时候,就是九十一劫前,她也是当过比丘尼又做过法师,甚至在释迦牟尼佛没有成道之前的某一世,她还做过释迦牟尼佛的妻子。那一世释迦牟尼佛老给她讲法,就讲到说“你要多多的行布施,常怀存正念,要多念死亡,然后心往禅修和解脱道上会。”不断这样给她讲,所以她生生世世就是距离真理的缘分最近,以至于到释迦牟尼佛看见她给她讲法以后,她即刻就能够证到罗汉的圣果。
所以你看从始至终的因缘,说明她的法缘呢一直是走得很稳、很正,甚至没有跟释迦牟尼佛追随的时候,她也是有一世,舍利弗是一个国王,她那一世又是舍利弗的王后。你看释迦牟尼佛这一群弟子里面,就反正是来来回回,各作各的角色来回转化变自己的角色,但是生生世世打交道的就那一拨人。当时舍利弗做国王的时候,用十种德行去亲近、出世、持戒、守净业等等用十种德行去治国,她也随着她的夫君一直操守这个戒律,所以生生世世这样的积累才到这个地步。
当然,释迦牟尼佛在教化她这一世的时候,她对佛陀传法也起到非常大助手的作用。像有一次波斯匿王出来游玩的时候,游玩到他所居最近的一个地方歇下来。想必当时的国王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有一些有这个深厚因缘的人,肯定是到了这说:看看这有没有高人啊,或者有一些大的学者知识份子去跟他聊个天,听听意见,大致如此。所以他召见的时候,恰恰就碰到这个忏摩比丘尼,跟她进行了一个对话。这段对话呢在经典里面记的非常的有名,很有影响力,就如同我们现在有时候,去了解佛法或者尝试了解佛法的学者,或者某些有缘人的时候呢,他会问说既然佛法这么讲,那我就想问一下:“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你们的佛陀,他是死后以后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呢?还是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呢?”就是从是非,既是又非,既非是又非非,这样四个的哲学角度来探讨佛法。结果呢,这个忏摩比丘尼就用她的这种无碍的智慧辩才呢,就跟这个国王给他说了个所以然,就把他讲得若有所悟。
她说每当国王去问她一段话的时候,她都是说“世尊没有这么说过”。最后国王就很纳闷,说:“你说的都没有说过,那到底佛陀说了些什么呢?”因为她也善于观察因缘,知道既然能当国王,那么一定是福德智慧非常深厚的人,所以她就用最究竟的佛法跟他进行交谈。她说:“说国王你现在问的这些,不管你问死后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或者又存在又不存在;或者非存在非不存在的。都是立足于我们当下,自然而然下意识的一个存在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所以说虽然有这么多的设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离开“我”的存在。她就直接捣腾到这个最高点,把这个国王给他做了一个理性上的辩解。这个国王听起来觉得说,原来佛法是这样一种智慧,非常的超越。后来波斯匿王再同样去问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呢,他还是,就是释迦牟尼佛做的回答跟忏摩比丘尼所回答的只字不差,一模一样。所以说这就是弟子们之间的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吧。当时忏摩比丘尼她在讲法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有智慧,她可以把很高妙的法,从逻辑思辨上把它讲得非常透彻,又容易让人听懂。
有一次还是讲到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就说有人问她说:“世尊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可测的还是不思议的?”结果呢,忏摩比丘尼就跟他讲,说:“你觉得到底是思议可测,那么佛法是不可思议不可测法,就如同我现在想问一下你,你能把恒河边的沙子能够给我测量清楚吗?”结果对方说:“不能”。说:“你能把海里的水能够给我测量多少吗?”说:“不能”。说为什么不能呢?她就告诉对方说:“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视野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就是作为人这个生命载体,他的理解力和他的存在辐射面一定是有局限的。你比如说,为什么说恒河的沙子没有一个了解呢,就是说数字可以大,但是我们的意识可能够不着数字的同步大,一旦超出了我们的范围就等于说是不可思议。
所以说当时她在给讲的时候就讲到说:我们的身体呢,大家都知道《心经》,说由色受想行识,是由这五蕴组成的。可是呢,她说真正的真理是超越于五蕴之外的,是把五蕴通过观察以后渐渐给把它摆平,把它彻底虚幻的一面给窥透以后,所显现出来的真理境界。所以当我们在五蕴的范畴内,试图设想或者把控乃至描绘五蕴本身这个错觉,把它遮盖了的真理的时候呢,她说这个是没有衔接度的。通过这样一个表达对接,就让对方对于佛法的这种深奥又浅白, 这种不可思议这个制高点豁然就了达了。这就是忏摩比丘尼的功德,称之为智慧第一。
当然,我们也知道佛法不是说用这个推比,或者玄说而推广出来的,它一定是通过实修,也就是观察五蕴的真实状态而所显现出来的。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其实我们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念久了念久了,心净到一定地步,或者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乃至配套的出离心,把它支撑到一个制高点的时候,对于我们当下身心的观察,是属于智慧和真理同步的观察,不是我们现在虚妄的下意识的这种,随着它去追逐的一种观察。所以说她的修行功夫也是非常的高的。
在经典里边记载,忏摩不是作为国王的嫔妃吗,那么她一辈子只生过一个儿子,一个独生子。但是有一次她的独生子,她听到一个消息,就是独生子被一条毒蛇给咬死了,咬死的时候呢,她完全以平静心不动声色。大家听明白了,我们很多时候学佛学的稍微有一个不好的遭遇,就以为这是佛不好了,给我们制造了麻烦,越学越怎么会出错呢?你看,她的亲后儿子在她出家以后,被毒蛇咬死了。那依照我们现在这种俗情的学佛的说:肯定这是佛法不灵不保佑,以致于现在佛菩萨也没办法,只好尽情的保佑,只要你学佛。但是那个时候,人家已经证到罗汉的果位了,她在描绘这件事情的时候呢,说出了非常有震撼带着这个出世智慧的话,她说:“我不请你的时候,你自己来了,我没有让你离去的时候,你又去走了。”说:“这都是一切的世间的正常的现象,所以我就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亲属里边有的不吃饭,有的在痛哭流涕,我只是悲哀。感受到的是说你走的是你必然要走,每个人要走,将来一定要走的必经之路而已,就是死亡。”所以说她就劝她的亲属:“我们应该依然如故的最平淡的来看待这件事情,这是人世间最正常的事情。”所以你看,智慧第一的智者说出来这样的话,这就是女众里的佼佼者,忏摩比丘尼。
大家想佛陀的出家的弟子里面,连女众都如此的智慧,那么我们就知道佛法的修道者,他是具有怎样的这种禅定功夫,和对于世间生老病死的这种窥破感和穿透力,已经早已从这种幻相中走了出来。其实这也是每个修道者迟早、应当、必然能够达到的目标。阿弥陀佛!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7  更:2021-08-19 00:36:2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