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济群法师| -> 济群法师《出家人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 正文阅读

[佛经]济群法师《出家人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济群法师|
作为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起相应的素养。如是,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否则的话,即使在寺院生活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虽然我们外在的形象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仔细考量一下,我们的观念、行为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别呢?僧众乃人天导师,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具足威仪,更要从内心培养起堪当这一重任的品质。这就需要通过学佛、修行全面改造自己。
时常听到人们感慨当代出家人的种种不如法,我告诉他们:出家人也是人,也是从芸芸众生而来,不可能立刻成为圣贤。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从社会走进僧团。我们往往带着社会上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习气来到佛门,若不能以佛法改造自己,虽然剃发染衣,有了不同的包装,内容却是依旧。可以说,仍是十足的在家人,甚而比某些高素质的在家人更世俗。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出家这条道路,就必须认识到这一身份的内涵和意义,以此造就自身品格。那么,出家人究竟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呢?我谈几点,和大家共同勉励。
一、发心
关于发心,大家可能觉得很普通。在佛教界,“发心”二字多流于空洞的口头禅,很少引起我们的重视。事实上,它正是学佛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修行还是成就,最终将落实于心行。
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有很多追求,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一般人关注的只是外在的名利、事业、情感,一生为此奔忙追求。作为出家人来说,初衷虽是出离世俗生活,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寺院也在走向商业化,使不少出家人忙于事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究竟以怎样的心在做事,是关键所在。
每个人的心行,来自无尽生命的延续,包括我们成长中的积累,也包括无穷过去的积累。生命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一切痛苦和快乐皆根源于此。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一颗封闭、痛苦的心;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一颗开放、安详的心;之所以贪婪,是贪心在指使;之所以嗔恨,是嗔心在发作;之所以处处为自己着想,是我执在作怪。如果我们对社会充满关爱,那是来自爱心和悲心的力量。
不同的心,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结果。心灵的负面力量,如贪心、嗔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起嗔心时,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只有在付诸行动后,才会进而伤害到他人。当我们起贪心时,则会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中,即使拥有再多,和无限的欲望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仍然会因为不满足而沮丧。我们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追求,带来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之所以活得那么疲惫、那么痛苦,正是根源于内心重重无尽的烦恼,而不是外在的环境。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却无法逃避自己的心。带着一颗烦恼的心,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开怀。反之,如果内心快乐安详,即使身居陋室、生活清贫,一样能怡然自得。所以说,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财富和地位。有钱有势的人也有他们的烦恼,甚至比常人更多。在我接触的信徒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学佛,关键在于改造我们的内心。如果仅仅改造环境,那是不究竟的。就像脸上沾染了污垢,即使拼命擦洗镜子,镜中呈现的影像依然是不清洁的。同样,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执著,也都是内心投射的影像。因为我们有贪心和嗔心,所以见到喜欢的立刻就起了贪念,见到讨厌的立刻就起了嗔心。所谓的喜欢和讨厌,只是我们内心赋予它的个人判断,并非真实的客观结果。若是我们的内心不清净,看到的世界就不可能圆满。而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他们的世界就是圆满的,这正是佛经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世人因为不了解内心对于世界的作用,一味改造外在环境,不仅没有造就净土,反而带来了环保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唯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知道如何从内心着手修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心灵中有哪些力量是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哪些因素是负面的,具有破坏作用。在《百法明门论》及《俱舍论》中,对各种心理活动都有详细阐述,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种种心所,从而进行抉择和取舍,消除负面情绪,开发正面力量。这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论》中特别强调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
凡夫心,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谓凡夫心,即贪心、私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的不良心行。在过去生,正是它们使我们辗转于长劫轮回之中。今生今世,又是它们在继续制造痛苦。意识到这些心行的过患,我们就必须像防范洪水猛兽那样防范它们,时刻不能松懈。当然,仅仅防范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逐步铲除这些隐患。不然的话,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学佛出家,首先要发出离心,使我们的心从凡夫心中摆脱出来。当我们说到出离时,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出离,一是对内心种种执著的出离。任何心行都不是独立的,皆以相应的环境为基础。如贪心的生起,一定有其所贪的对象,或者贪吃,或者贪睡,或者贪玩,或者贪色。我执也是同样,或执自己的身体为我,或执自己的想法为我,或执自己的财产为我。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摆脱某种心行,就必须远离与其相应的环境。
出离世俗之家,也就是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占有欲,包括对财富、事业、家庭的占有。藉由对环境的出离,进而摆脱对环境的执著。所以说,出家不仅是出离环境,根本还在于出离我们的凡夫心。当我们去除内心的一切杂染,就能拥有清净无染的心。而它所呈现的,是安详、从容、光明,是无牵无挂的自在。
出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出离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灵的束缚。那么,又该如何生起并坚固自己的出离心呢?在《菩提道次第论》中,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都是在帮助我们培养出离心。
首先是念死无常,这是生起出离心的重要方法。若是我们深切感受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世间种种浮华也就黯然失色了。虽然我们都知道人必有一死,但总觉得眼前还有长长的一生可过,所以要有财产、房子,要有种种生活的必需品乃至奢侈品。我们的需要是如此之多,好像要得越多,死亡就会离我们越远。事实上,死亡发出的邀请往往是突然的。在这个世间,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经历死亡,从婴儿到老人,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身份的价值?就是利用它好好修行。不然,即使成就再辉煌的事业,终究是过眼云烟,于解脱、于生命素质的提升毫无价值。而一旦失去这个身份,或许就是长劫的苦难和沉沦,是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真正意识到生死无常,能策励我们利用好现有的每一天,利用好今生拥有的宝贵人身。
其次是思维恶道之苦,包括地狱之苦、饿鬼之苦和畜生之苦。在今天这个世间,人类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但这只是一期业力所决定,目前所拥有的生活环境,我们还能享用多久?谁也没有绝对把握。在座的同学虽然都很年轻,但若是不懂得珍惜时光,精进修学,青春转瞬即逝,很快就会步入中年、老年。到那时,即使有心修行,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思维三恶道之苦,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迅速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知道不远的前方就是万丈火坑,我们还有心思为眼前的一点享乐而陶醉吗?还能不想方设法地寻求逃避火坑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吗?
发起出离心之后,我们还要进而发起菩提心。学佛不仅是拜佛、诵经,更不是为了生活。很多人刚出家时还发心求解脱,但时间长了,却逐渐退失道心,将出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每天忙于事务,甚至追求名闻利养,实在令人叹息。所以,我们必须对出家的目的有清晰而坚定的认识。唯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
学佛的最终目的,乃成就佛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超越轮回之苦,才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虽然我们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但普天之下还有很多人在痛苦中沉沦,或是物质贫乏,或是精神受挫,或是饱受病苦。而三恶道中的众生,更在经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折磨。仅仅是我们可以眼见的畜生道,每天都有多少生命被残忍地虐待、屠杀?对于这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忍心弃之不顾而自求解脱吗?
所以说,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得解脱,也是为了使六道一切众生共同解脱。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发心时,就能和佛菩萨的心相应。诸佛菩萨正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应化于世,他们所具有的慈悲是平等而无限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它并不是空洞的,而是要在起心动念之间,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想着利益一切众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行才能向佛菩萨靠拢,最终成就佛果。
成佛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它所成就的,是佛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的品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从而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至亲。正如《梵网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轮回的观念来说,众生在六道随业风漂流,时聚时散。虽然今日对面不相识,但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我们往昔的亲人。体悟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众生的痛苦无动于衷了。
如果我们的心中时刻想着众生,我执就会逐渐减少,由我执而来的烦恼也会随之减少。在生活中,特别自我的人往往也是特别痛苦的人,因为他们的心狭隘得装不下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反之,具有开放胸怀的人,往往是特别快乐的人,因为他们心能够容纳一切。《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正是因为处处想着利益众生。而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无非是因为只想着自己,不料反而因此害了自己。
每个人学佛的发心可能都不一样,这也很正常。但我们既然选择出家,就必须以良好的心态修行,否则别无出路。虽然我们住在寺院,每天也在接触佛法,从事弘法事业,但如果用心出现偏差,夹杂了贪心、嗔心、我执,那么无论多么精进,最终成就的只能是凡夫心。即使因为做事而修得一点福报,也无非是有漏之因,于解脱并不相干。所以说,树立正确的发心,是学佛的重中之重。
二、僧格
作为一个出家人,僧格的养成也非常重要。
所谓僧格,也就是出家人特有的品格和威仪。僧格不仅是衡量一个僧人的标志,也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世人对佛教的印象,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读了佛经,而是通过对出家人的观察得来。如果僧人威仪具足、自在安详,往往不需要通过说教,就能使人折服并对佛法生信。但如果出家人缺乏应有的修养,散漫粗俗,世人往往也会因此而生起轻慢之心,觉得佛法不过如此。
僧人的威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气质,一是外在的言行。内在气质源自定、慧的修习,从而保有内心的祥和自在。一个修行有素、内心安然淡定的人,所传递的气息也是安详而有摄受力的。反之,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则会散发出焦虑不安的气息。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来到寺院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如果出家人也表现得心浮气躁,又何以教化世人?
关于威仪的教化作用,佛经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年,舍利弗尊者未出家时,已是很有成就的外道修行者。某日,因目睹马胜比丘的威仪而大为折服,心生景仰,恭敬询问道:你的老师是谁?必是大成就者吧?他平日都为你们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在他的教法中有这样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舍利弗闻之起敬,并由此因缘追随佛陀出家,成为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可见,威仪的教化作用不可思议,而威仪的基础就是僧格。那么,僧格从何而来?必须通过戒律的规范和定、慧的熏修。我们进入寺院之前,也是和常人无别的在家人,也会充满世俗的想法,喜欢名利声色,或许还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举止散漫,或争强好胜。对于在家人来说,这些也许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出家之后就必须依戒律改造自己的言行,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一个内心真正调柔的人,行为必然是如法的。而在没有完全调伏内心之前,严格依照戒律的要求生活,则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消融习气。在戒律中,对于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规,从而使我们由身的调柔达至心的调柔。
关于僧格的培养,也有相应的程序,那就是“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出家后,必须在五年内依止师长学习戒律,实践作为僧人的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包括沙弥戒、比丘戒。有律仪生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闻思经教。这里所说的依止,不仅是学习戒律的条文,更要在师长的指导下生活,将戒律落实在行动中。
比丘戒包括止持和作持两部分。止持,即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戒。作持,则包括诵戒、结夏、安居等。止持的特点,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如在家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属于止持的范围。止持乃以止为作,从而止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因无明而养成很多不良积习,如何克服它们?首先就应远离这些错误行为。就像吸毒者在戒毒期间,必须远离毒品,否则很难奏效。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限制自身行为,通过止息的力量来对治恶行。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出家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环境简单,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若是环境太复杂,幻想自然随之增多。欲望特别大的人,必然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断操劳,不断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心力。现代人虽然生活好了,但普遍活得很累,时刻都在挣钱和消费的循环中奔忙,几乎没有片刻闲暇。
相比之下,出家人确实太有福报了。我们不必为生存奔波,我们的生活,是为真理而求索,为悟道而修行。也正因为如此,生活方式要尽可能简单,既能减少内心贪著,也是珍惜现有福报。在早期僧团中,佛陀规定比丘们奉行极为简朴的生活准则,树下坐,常乞食,云游四方,一瓶一钵,身无长物。中国古代禅僧的生活也同样淡泊超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正是这种了无牵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内心却充实自在。
生活在现代的出家人,物质生活虽然比以前丰富了,修道环境却非常严峻。现代人修行确实比古人要难,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多了。修行需要有相对清净的环境,尤其在尚未具备相应定力之前,环境是否清净如法,更显得重要。过去,寺院的一堵围墙就将我们和红尘隔开了。但现在,报刊、电视、网络早已突破了围墙的阻隔。即使我们身处围墙之内,仍可能受到外界干扰。所以,我们除了持戒之外,还必须培养自身的定力,否则很难抵挡种种诱惑。
除例行的早晚功课之外,我们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禅修时间。打坐能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培养生命内在的自主力量。当这种力量强大之后,我们才有能力抵挡外在环境。否则的话,很难在五欲六尘中保持初心不退。即使能够坚持,也往往坚持得非常艰难。而有了定力之后,内心自然就能安住。此外,我们还要具足透视世间的智慧。学习教理,便是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看待世间和人生的智慧。若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奥秘、看不清自身心念的幻化无常,我们和世人的认识又有什么差别?可以说,我们就没有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受益。
对于出家人来说,外在威仪和内在心行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造就僧格的两大要素。其中,通过修定而开发智慧更为重要。若能以佛法智慧俯视世间,我们才能真正保有超然物外的自在,才能救济群迷而不为尘劳所染。
三、正见
正见,即佛法的无漏智慧。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典籍,对于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
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始终处于茫然之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幸福,却不知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只是随无明驱使不断向外追逐。我们早就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需要在智慧指引下重新认识人生,这也是普天下所有人都需要的。
如果缺乏这种智慧,即使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出家,也只能于佛法种些善根而已。因为没有智慧引导的盲修瞎炼,根本无法获得成就。缺乏正见的话,我们不但没有能力弘扬佛法,甚至做人也未必合格。因为佛法正见也是人生的正见,这些智慧都含藏在佛陀的经教中,含藏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需要我们去学习、思维、实践。
寺院创造这样的条件成就大家学习,因缘难得。但我们还要知道,学习经教并不只是为了读懂几本典籍。闻思经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获得认识人生的智慧。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即以正见为首。有了正见,我们才懂得应该怎样去修行,怎样走上成佛之道。
佛教的经典虽然浩如烟海,但基本正见并不多,这也是我们必须切实把握的。如因果观,相信世间是有善有恶,有业有报,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迟早都会遭受果报。我们还要相信有前生、后世,生命不是断灭的,既有无穷的过去,也有无尽的未来。此外,我们还要相信世间有圣贤、有凡夫,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为圣贤,否则生命将不断堕落。人的这种身份充满着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正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行为。从佛法角度来看,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业力,并没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造物主。
业力有三种,一是思想的行为,一是语言的行为,一是身体的行为。思想上的行为为意业,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或许我们觉得,起心动念是无形的,念头过去就了无痕迹了,并不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伤害。事实上,念头生起后,就会在生命中播下一颗种子。如果经常启动这个念头,种子就会逐渐成长,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力量,都是长期起心动念的结果。经常贪的人,会养成贪婪的人格;经常嗔的人,会形成易怒的性格。在我们的人格中,哪种心行的力量占领上风,正是源于一次次的起心动念,源于一点点的积累壮大。
学佛修行,就要以智慧观照内心,观察自己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如果安住于正念,就是在培养生命中正面的心理力量。如果每天都在胡思乱想,就会培养生命中负面的心理力量。而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心念,又将对我们的未来构成很大影响,这就是因果的规律。因果不仅是外在的结果和报应,更体现于内在的影响。每一个起心动念,必然对未来生命构成影响。和这种影响相比,外在的报应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内在心行力量的影响会更长久、更深入。
相信因果之外,我们还要时时观察无常。观无常可以使我们远离对世间的贪著,如果时时忆念无常,就比较容易放下对自身和现世的贪执,修行自然容易相应。若没有无常的观念,必然会以各种方式贪恋世间,从而引发无尽的烦恼。
另外,无我的正见对于修学佛法也很重要。学佛的人,对无我这个概念都很熟悉,但关键在于能否落实于心行,否则知道再多也是徒劳无益的。唯有通过心行的体证,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感觉中的“我”,只是一种附加的错觉而已。就像这个麦克风,它只是缘起的事物,其中既没有我,也没有他。如果我们认为它是“我的”,那是我们在麦克风上附着的感觉,其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感觉而发生变化。我们对身体的认识也是同样。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早在阿赖耶识去投胎时,我们就将这个遗传基因执以为“我”。随着这个遗传基因的成长,我们契而不舍地将此当成是“我”。事实上,这个色身也只代表了因缘的生灭,其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但因为我们将它执以为“我”,当这个身体正常时,我们会认为是“我”很健康;当这个身体出现故障时,我们会觉得是“我”病了;当这个身体濒临死亡时,我们又觉得是“我”快要死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无非是我们的错觉所致。认识到这些,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执著和烦恼。
世间的一切烦恼,皆源于这种错误的我执。对我们所执著的起贪心,为我贪;对我们不喜欢的生嗔心,为我嗔;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为我慢……诸如此类。可见,所有烦恼都是以我执为本。如果能认识到无我的道理,许多烦恼将迎刃而解。所以说,学佛的关键是获得正见。以正见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真相,认识世间的真相。深信因果,并了知一切皆无常、无我,皆是因缘之假象,缘生缘灭,缘聚缘散。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智慧观照世间,那么世间的各种现象都不再能伤害我们。
以上,和大家探讨了作为出家人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一是发心,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二是僧格,即出家人必须具备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威仪;三是正见,具备正见之后,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也才有能力如法修行,最终断除烦恼,开发智慧,证得真理。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7  更:2021-08-19 00:35:4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