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 正文阅读 |
[佛经]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
其他法师| |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可以速证无上菩提。各种经典中对发心的意义都有解说。《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在教门中,释迦世尊是发心的典型代表。世尊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为菩萨身份修道之时,发心成就佛道,广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是世尊的最初发心。经过发广大心,广度一切有情,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历程。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过去久远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在尚未出家之时,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均出家为沙弥,经常听闻《法华经》,最后都成就佛道。其中的第十位王子,即是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释迦世尊在多生多劫之前,即已经发心广修供养,成就佛道。 又据《悲华经》所载,在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在位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宝海梵志劝告国王和国王千子,以及其他众多弟子发心。国王听从宝海梵志的话,发愿求清净佛国,其中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宝海梵志即于浊恶之世成佛,号为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 诸菩萨在修道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发心。三种发心分别为: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是信成就发心,是指十信位修行圆满,信心成就,进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十信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属于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位次中的前十位,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为信顺佛之教法而不疑之位次。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中说是十信为: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一、 “信心”,是指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二、“念心”,是指菩萨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三、“精进心”,是指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四、“慧心”,是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五、“定心”,是指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六、“不退心”,是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七、“护法心”,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八、“回向心”,是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九、“戒心”,是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十、“愿心”,是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二是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是指菩萨修行到十行位中能够解了法性本空之理,顺修六度万行,从而发回向心,进入十回向。 “十行”是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在《华严经》卷十九中对十行有详细地解说。十行中的“欢喜行”是指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饶益行”,是指菩萨持净戒降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是指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是指诸菩萨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指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善现行”是指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著行”,是指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法行”,是指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真实行”是指菩萨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菩萨修行十行位的目的,据《大乘义章》卷十四中说有四种:一是为厌离有为;二是为求菩提,满足佛德;三是为了在现世及未来世救度众生;四是为求实际,证法如。 三是证发心,证即证入。是指菩萨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初地”是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第一个阶位。大乘菩萨所修的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菩萨若至“欢喜地”,可以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欢喜地”。 菩萨从初地证入十地,共有十个阶位。除了初地欢喜地之外,还有其他九个阶位。分别为:二是“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三是 “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四是“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五是“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六是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五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七是“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八是“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九是 “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十是“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菩萨经过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达到第十地“法云地”,即可获得大智慧,具足无量功德。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三种发心。经中指出,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者,当发三种心就能够往生。这三种发心分别为:一、至诚心,是指娑婆国土众生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应当发专一至诚恳切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二、深心,是指若欲求证无上佛果之人,必须以心契入甚深佛理,种下深厚善根,就像大树的根扎得很深,难以拔动。三、发愿心,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修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广拔一切众生苦恼之愿心;又回转自力之执情,向于他力本愿之大道,而作得生之想者,亦称回向发愿心。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亦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上述经典中所说的内容不同的三种发心,都是为了寻求出世妙道,发大誓愿,成就无上菩提,为将来饶益一切有情而发的大愿心。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