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样一个万法唯识的道理,菩萨生起了两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誓愿力,第二个是观照力。 这个誓愿力就是说,在行菩萨道之前,你刚开始要发愿的,要发清净愿,你应该设定一个生命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不一定是你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设定目标。 我们以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四十岁之前当然受到过去的影响,但是四十岁以后你就深受你今生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子讲,在四十岁之前,你对你的生命不满意,对你的正报的身心世界不满意,对你外在的环境不满意,那表示你前生根本没有设定目标,你就是跟着感觉走。如果你四十岁以后对自己的生命还是不满意,那表示你今生也没有设定目标。虽然你修习了很多善法,但是你不知道你要什么。 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说,生命是可以由你的内心来创造的,过去不等于未来。但是你没有设定目标的时候,你就会深受过去等流习性的影响。一个人没有设定目标,就很难从过去当中跳脱出来,就是活在过去。 所以,菩萨道是先发愿,然后这个功德才出现。不是说这个功德出现了我们才发愿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了解到生命是由内心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未来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我希望到净土去,然后在那个地方悟无生忍,然后回入娑婆成就佛道,你都必须要做好你生命的规划。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真正地发起清净的愿力。 第二个,就是你应该要生起观照力。我们身口意有过失,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随时用观照力来调整自己。在本论当中的观照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遍计本空,第二个是依他如幻。这个遍计本空是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一切法的本性没有真实的我相跟法相可得,我们讲我空法空的真如。 虽然本性是空,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我们每一个行为的造作都会招感一种果报,所以古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从空观当中来消灭心中的执著,从因缘观的假观当中来启发我们自己的愿力,积功累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 所以说,我们在菩萨的甚深见当中成就了菩萨的两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这两个就是所谓的菩萨种性。从甚深见开始以后,付出行动,广大行。从第三科到第八科,总共六科,都是在讲六波罗蜜的妙行。我们菩萨从六度当中来积集福德跟智慧两种的资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