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角度不同,我们认识的范畴当然有差异。伏尔泰说:你认识的局限,会导致你世界的局限。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在印度有这样的故事,国王问下边的大臣:“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好的?”第二天,大臣端上一盘牛舌。国王说:“这个东西怎么是最好的呢?”大臣说:“对,当然是最好的。”国王问:“为什么?”大臣说:“因为舌头可以说尽天下的好话,可以赞美人,所以它就是最好的。”国王接受了,然后又问:“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坏的?大家去找。”第二天,大臣又把牛舌头端上来,国王问:“怎么又是它呢?”大臣说:“对,又是它,因为它会把天下的事情说得最坏。” 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好人说好人,认为是一个标准;坏人说好人,那又是另外一个标准。由此可见:这个标准是固定的吗?是定法吗?从来就不是。因为不是定法,所以我们不能一厢情愿,乃至自以为是,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任何人。如孔子说的“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愿意接受,那么请不要让别人去做。 佛法讲:“知见毫厘之差,果报天渊之别。”因为佛法的知见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正见对一个佛教徒来讲,是我们解脱的法身慧命,非常之重要。唯识宗讲一心应四境,比如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珠宝,地狱众生看到的是火焰,饿鬼看到的是脓血,人看到的是生命的源泉,业果不一样。因此,你能说这个水是定法吗?它绝对不是。 “盲人摸象”,是来自佛教的典故。盲人摸象的结果是什么?摸到尾巴的以为是绳子,摸到身体的以为是墙,摸到耳朵的以为是芭蕉扇,摸到牙齿的以为是棍子,摸到腿的以为是柱子。这些瞎子是真的瞎子吗?不是,他们完全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人。最后他们争执起来,互相残杀。 我们现实的争斗矛盾,往往都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别人。戴红色眼镜的人,看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红色的;戴绿色眼镜的人,看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绿色的。所以,学佛要完成: 第一步,要把这个角度转换一下,也就是换位思考。转换的结果就是我们要去替别人想一想,看看别人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如果我们的眼镜是红的,应当允许别人的是绿的,或者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第一步:包容。 第二步,我们最终要把眼镜摘下来。如此,我们会彻底发现:原来没有任何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是我们赋予它的错觉,是我们的生命局限和困扰。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心可以做佛,心可以做魔,完全是我们自己心里的事情。如果别人强加给我们一些观念,我们当然就会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就会被束缚、被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