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慧律法师| -> 慧律法师《83年逢甲大学佛学问答录》 -> 正文阅读 |
[佛经]慧律法师《83年逢甲大学佛学问答录》 |
慧律法师| |
(一)问:请师父讲一些鼓励大众的话 答:说到鼓励他人,古来高僧大德,都离不开下面这几句话。学佛第一个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就是没有长远心,而且乱发愿。随便发愿的人,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第二要有慈悲心——要时常宽恕别人,扩大自己的胸量,不要看别人的缺点,你要活得快快乐乐,就要学习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多看众生的优点,以慈悲柔软的心来面对你周遭的人、事、物,这样,就能活得比较自在解脱。第三要发菩提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我们要‘学佛',当然就要发菩提心。 这三者当中都有一个‘心'字,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因为‘即心即佛',佛法讲的不外乎‘心'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念佛,而不懂得去除内心里的贪、嗔、痴,那么只是在跟佛结缘而已。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形式或仪式,而是要观照内在,抓出心中的烦恼贼。兵法讲‘攻心为上',运用于佛法当中也是一样的,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只有深入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但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而一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无生。因、缘、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颠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彻见因缘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见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达到了理事圆融。 另外,学佛还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要亲近善知识——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你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观念,将佛经的义理扭曲,这是很危险的。譬如打开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三种细的?六种粗的?往生论、十四讲表自己看,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所以,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若没办法长期跟在师父身边修学,那就多听录音带,反覆的听,薰习久了,渐渐也能有所体会。这也是现在工商业社会弘法的变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大家接触与听闻佛法,这是师父一直鼓励大家做的工作。 第二要有好的环境——一棵树的成长,除了有种子之外,还要有土地、阳光、空气、水等的灌溉与培育,也就是说,先天的条件还要配合后天的环境,像参加佛学社团用大家共修的力量来互相提携、讨论与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第三要能自觉——佛法就是真理,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发现证悟到的,佛陀发现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在四十九年说法之中,不断教育弟子们如何自觉。‘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功夫,随著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内在净化到某种程度,本性的作用发挥出来,般若智获得开采,那就转凡成圣,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当然,自觉也是要有条件,根器够的人,一句话即见本性,根器不够的人,那就要好好的亲近善知识。现在台湾讲经弘法的法师相当多,有许多机会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是修学佛法上最重要的功课,所以,要多听师父讲的录音带,好好的学习。 (二)问: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感觉学佛没有那种力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有时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可是,有时候突然又想到世界没有一样是恒久的,但是真能了解世间是无常的时间也不多,而且从本性发出来的心力更是很少,觉得自己学佛很不踏实,不知如何突破? 答: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够,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不过,你有一点说得很好,知道自己不好,感觉自己发不出甚么力量,这一点已经不错了,表示说还有救。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甚么问题?'他说:‘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学佛的人没有问题,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大彻大悟、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否则,就应该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譬如有人,你跟他说生死无常,他体会不出来。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别人跟他讲:‘你姐姐出去被车子撞死了。'他赶去医院的太平间一看,哇!七孔流血,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啊!然后,痛哭流涕,这样就慢慢的能接受无常的观念,这是属于间接的教育,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而另一类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强,你跟他讲佛法,他马上顿悟,像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这种是属于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世善根,大智慧根器的人,一闻千悟,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会像经典讲的‘煮沙成饭',那么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的。前几天,有人问师父:‘本性是常吗?'我说:‘不对,本性是无常。'他说:‘奇怪,你在录音带里不是跟人家讲本性是常、乐、我、净吗?'‘那本性是无常吗?'我回答:‘不是,本性是常。'他说:‘师父讲话怎么颠三倒四的呢?'我说:‘没有,是你自己颠三倒四,不是我。佛性是常也是无常。'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融。法的东西,就是这样,除非你自己去尝到法的喜悦,悟到空性、无生的道理。否则,是无法彻底了解的。要知道,事相的因果他本身是具有连锁性的,因就是缘就是果,缘就是果就是因,果就是因就是缘。连锁性本身就是空性,空性就具足有连锁的因缘法,要能体会到连锁性本身就有超越性。无常当中就具足常,不是另外去找一个常,或有一法可得。如果,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都能与理体相应,那么,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的东西。 简单的来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因为他用的是真心,不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面对一切境界,他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他对生命有了主宰,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师父不是常说一句话吗?‘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追求五欲时,他就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他不懂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你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还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成了‘自性见'。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本来如是。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妙用现前。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学佛没有味道,那是因为你把生命、佛法分成两截,那是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进。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薰习久了就有力量。如果只是单凭著一股热忱,但是对‘法'本身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定不下来。 像师父的话,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从早到晚佛号不断,心里面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何以故?因为师父念念都能观照无常,知道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东西,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因此,我时时都能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贪恋。求生净土的信念,就一直从心里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为对师父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因此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只是凭借著盲目和冲动,也不会在生活中失去观照,而陷入无力感当中。 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它就只有一个法门。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是自他不二的东西。那么,甚么是唯一的法门?那就是‘不二法门'。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佛性是常?是无常?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看你怎么去了解它,执著就不对了。因此我们说‘常'‘无常'不二,同样的‘娑婆'与‘极乐'不二,我和阿弥陀佛也是不二的,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佛法讲的就是不二法门,而不二法门是甚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自觉,我们的真心。故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甚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不觉,因此,总是存在著能所的观念,有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的悟,究竟悟就是绝对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透过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而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则仍然无法超越能所,于是,六根攀缘六尘与六识虚妄和合,就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所以说,你对法的薰习还不够,没有力量,因此要常亲近善知识,否则自己的生命无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就达不到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的境界。法本身不能安住,心也就定不下来,总是想:我再换个环境,日子就会好过一点。或者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心里就想再去找一个道场。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念佛不适合我。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或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那么,这种念头不对了!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追求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执著、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你的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如果不能回光返照,而只是一直透过外在的追求,那永远都是一种取舍相、生灭相、轮回相。佛法是讲不生不灭的,讲返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用平常中,观照一切法都是无常性的东西,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是不可靠的。他当然更不晓得,处处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你只要于一切境界都不执著、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完成了佛道。道理很简单,但习气很难除。我们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所以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听经闻法。同时,如果你能够在许多复杂的观念里面,化作很简单的心性,把很多事情都用‘平常心是道'来看,那么,一切都没事,一切都是你知见立知,都是你的自我分别。 例如:两个人吵架,你觉得这个人受委曲,同情他,而责备对方,这就不对了。因为你介入中间,你就有了对立的观念。如果你能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的心。受委曲的人,我们稍微鼓励一下;欺负人家的,有因缘,我们私下再慢慢说,也许这样他比较能接受。因为,如果你介入他们的纷争,你还是能所不断,烦恼还是在,你本来是想解决烦恼,但人家会说你偏心,你怎么做都不对。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你说:‘我的心要安住在那里?'。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那你又问:‘无所住是甚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功夫。它无法透过语言表示,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著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者妄想明天,或那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完成,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 你听过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呢?就是解脱的现在,你又问:‘什么是解脱的现在?'。这句话也是多余的。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你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有办法。 (三)问:学佛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念头都能观照,也没有办法当下就使心性解脱,总是想要去攀缘某个东西,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学佛,有个目标,督促自己,这样就比较安心。可是,经过一阵子,就会想: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然后,就一直颠倒、懈怠下来。再过不久,很颓丧时,觉得世间无常,于是又开始学佛。但是,没多久,又开始想:我学佛到底在作甚么呢?学佛有甚么意义呢?于是,又是一团疑惑。如此,反覆无常,而日子已过了一大半! 答:初学佛的过程,都是这样,重复的挣扎;重复的创伤、挫折;重复的忧郁感;重复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的东西,这是个正常的过程。如果一下子就开悟了,那你就是再来人。你现在也是再来人,一个再来轮回的人。 (四)问:如果我们的思绪总是这样的颠三倒四,一直在轮回之中,那么,如何能脱离这个圈子呢? 答:多观照,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中迷失,常常落入重复的痛苦烦恼,重复的情绪轮回之中。但是,我们不要怕失败,怕的是你没有耐心,想放弃。我们学佛就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儒家讲:‘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学佛也是一样,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天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经过无量劫的痛苦、挫折,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今才能开悟,见性成佛。因此,我们不要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能够承受失败挫折的人,成功就离他不远了 因此,我们要多观照,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观照一切法都不可得;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否则,永远不得解脱。你今天虽然想尽办法要离开痛苦与烦恼,但如果你不明心性,那么明天依然在挣扎之中。你用的是错误的心,你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后天不悟,明年还是不悟啊!你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悟,那你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你的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何以故?因为‘我还是原来的我'啊! 但是,如果你懂得师父的开示,不再错用心,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是真心,全盘放下,无量的虚空就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就与整个宇宙相配合,为甚么呢?因为无相就是整个生命。将你整个的生命,透过无相,展现出来的就是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欢喜。人家骂你,如如不动;人家碰你,如如不动;人家布施金钱给你,如如不动;人家几千万给你,你仍然一觉到天明;你损失了三百万,你还是一觉到天明。你不用这一颗本性的清净心、平等心、欢喜心,那你要用甚么心来修行呢? 所以,你今天的重复,都还是轮回相。轮回,就是你最后的答案。念头的转换,就叫做轮回;情绪有高低潮,也叫作轮回。我们要是没有这些多余的情绪和观念,生死轮转在一念之间,就解决了。所以说,要学习放下;学习宽恕;学习慈悲,拥有佛菩萨的般若智慧。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大彻大悟,有‘如如不动,不取一相'的心境,但至少我们有在进步。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不要抗拒境界,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你的心,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你能永远的宽恕众生,你的心境就一天一天的在进步。你动一个念头去排斥众生或伤害众生,那就伤害了你的法身慧命,破坏了你的清净心,众生还未被伤害,你就先伤害了你自己的慈悲心,失去了寂静安祥。你动一个念头生气,对方还不知道,你的内心就已经先染污了。 所以,永远要有慈悲喜舍的念头,因为一切的生命,一切的生活,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间。其实,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不必让自己过那种痛苦烦恼的生活。如此,慢慢地回光返照,烦恼就会减少。你也不用挣扎,该来的,你还是跑不掉。读书也是一样,你以前不用功,该被当掉的,烦恼也没用,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当下,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 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们不要在果上打转,而要在因地里注意观照。在因地修行,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恶,起坏的念头;而在果地的觉悟过程当中如有业报现前时,就要利用净土法门。当我们的果报、痛苦现前时,因为恐惧感,拼命地念佛,这也可以得救。所以,观无量寿经讲,虽是五逆十恶的大恶人,一念忏悔,念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这是因为恐惧下地狱的缘故。大善的人,更可以得救,依循著信愿和净念,往生极乐世界。最怕的就是虽有行善,但对净土没有信心的人,就像是挂在半空中。总是认为我有做善事啊!我心好就好了,我又没有做坏事啊!这就不能往生了。所以大恶的人,地狱相现前,如果知道恐惧,又有福报遇到善知识,叫他忏悔发愿,求生净土。他这时知道因果,跑不掉了,拼命地念佛,那就还有救。最怕的就是那种懂一半的,说懂嘛他又不懂,说不懂他又喳喳叫,喜欢跟人家开示,可是却专门说给小姐听,偏不说给男生听。跑去女生宿舍等,而且又不是每个女生都讲,都专门讲给漂亮的女生听。人家跟他说:‘师兄,你帮我开示一下。'他回答:‘哎!你这么丑,我不说给你听。'分别心很重。 众生都是这样的,取舍相,心不能如大地一样平等包容,万善就不能集中。如果我们有心地的功夫,那么一切法都可以建立,一切善法都可以成就。所谓心地功夫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无所著。譬如有人心情不好,来见师父,师父就告诉他:‘你不要怪别人,要怪自己没有福报,要回光返照,放下自己的看法,期待别人给你安慰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有智慧,现在就放下,与其让人家同情你,不如解脱自己。'就好像女孩子,内心里面有痛苦烦恼,需要人家安慰:‘你不要哭啊!我明天买一杯木瓜牛奶给你喝,带你去看电影哦!'到最后破涕为笑,就是这样,需要人家安慰。但是明天,她仍然会发作,会发神经,那你又再安慰她,这就叫作轮回相。总是需要用安慰来解决烦恼,需要以外在的条件来愉悦她的心情。明明我们可以用智慧去观照,契入空性的思想,可是,她需要人家的安慰,去解决内心的烦恼,那么就变成了重复。因此,我们的生命就是一种重复,没有甚么意义;生命变成一种习惯性的重复,那活著还有甚么意义呢?生命有甚么目标呢?也不晓得! 女孩子喜欢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单为了这个头发就花尽了心思,忙得不得了。到后来,还是红颜会老,人比花黄,还是要死,都是一样的。她不了解,不能把生命拉长,再观照这每一个动点上的无常性:如果你能了解生命是每分每秒都在变化,那就对这个世间,也无所谓的得与失的观念了。失去的东西会得,得到的东西也会失。感情上的执著也是这样,人家离开你,不要怪别人啊!我们要自我检讨。纵使拥有万贯的家财,内心里面要常想,这些都是短暂的,都不是永恒的。自古以来,那个皇帝不死?那个总统不死?昔日的英雄美人,于今何在?都是一样的!到最后,都是一坏黄土,没甚么。慢慢、慢慢地,去观照这个无常,就能对金钱、名利、得失的观念,渐渐放得下。 虽然我们对无常性,会有那么一点体验,可是我们的习气很重,我们的习气常常作为我们的主人。刚开始我们造了习惯,后来习惯成了我们的主人,受它的主宰,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轮回、重复我们的错误和痛苦。所以说,断习气很困难,需要时间和耐性。禅宗里面讲:‘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若论修行,本来是很简单的,但要除去妄想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就如同一开始我们所提到的,要给你们甚么鼓励呢?除了要随时保持觉悟观照的心,慈悲欢喜的心之外,还要有长远心。不要怕挫折痛苦,只要你对佛法有肯定、有信心,知道这条路是不会错的。那么,自然就可以‘虾米拢呒惊,向前走'! 其实,话说回来,这个‘长远心'的观念也要放下。因为,如果你真的对菩提自性有所了解,具有大般若智慧的话,所有时间、空间的假设性,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把握现前一念清净心,直下承担,那么,当下就是,一切现成。 (五)问:请问师父,如何修不净观? 答:修不净观,如果直接了当的话,你去太平间看一看。如果,还不觉悟的话,你下次大便出来。不要冲水,坐在那边看,像芋头冰绕圈子;如须弥山旋转。所以,我不敢吃甜筒也是因为这样。修不净观,机会有很多。其实,大家都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 (六)问:念佛时,越念越怀疑,可是,无量寿经里又说:对阿弥陀佛佛号怀疑,或对经典怀疑者,皆是三恶道中来的。所以,就硬念下去。可是,越念越烦。不知怎么办? 答:心性不明,经教不通,这是正常的。 (七)问:那如果照师父讲的去深入了解,然后再念佛的话呢? 答:这个不能称之为了解,除非你悟。这是无法由经验里获得,除了你有宿世的善根,否则,很难。‘悟'本身不是经验,但又不离经验。 (八)问:弟子曾看过上广下钦老和尚的开示录,里头言道:念佛若散乱心,就继续念下去。可是,却又觉得自己不是散乱心,又很像是散乱心? 答:这就是提不起,提不起正念。 (九)问:如果再继续念下去,觉得很烦,那该怎么办? 答:那就睡觉,睡醒再继续念,喝一杯木瓜牛奶,再继续念。学佛的过程是跑不掉这个的。你没有挣扎,怎么会成熟?没有创伤,怎么能成长?生命就是这样,在摸索中前进。 (十)问:弟子每晚睡觉前念佛,有时念著念著就昏沉,就睡著了,不知自己是在念佛,还是在睡觉? 答:这种功夫也不简单,人家念著念著也没睡著,你却睡著了,睡得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了,深度的昏沉就叫做睡眠。那是因为你常常将脑力用在别的地方,如果是烦恼重的人、常操心的人、脾气坏的人,他们的睡眠时间就会很多,因为他们白天要处理这些事情。真正一个开智慧的祖师大德,他的睡眠时间绝不超过三、四小时,睡眠时间真的很少很少。但是你小孩子嘛!睡眠可能比较多,那是正常的,因为功课重嘛! (十一)问:弟子觉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后,大脑波动起伏就比较小,是否就较容易导致昏沉的现象发生? 答:因为你用意识心在念佛,强迫自己去接受佛号的观念,才会这样。若是你用心性在念佛,念而无念,佛号自然就出来。你有这些现象,这表示你体悟还不够,念佛的功夫还不到,你用的不是真心。不用真心的念佛,当然就会比较疲倦,刻意地去寻求佛号,好像佛号在外面,追逐佛号,而并非由本性散发出来的自性念佛,不是真正的功夫,当然你就会觉得很疲倦。把精神紧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的念,念完了,却睡不著! (十二)问:是的,有时念佛,愈念愈清楚,于是无法入睡。 答:这就是精神集中后,剩下来的一种兴奋,导致无法睡觉,用脑过度,会变成一种衰弱。 (十三)问:可是弟子觉得那时候心境蛮稳定的,连外面的事、声音再大都无法干扰到我,不会大起大落,成一水平线似的,感觉蛮定的。 答:那只是短暂的,真正的稳定是永远不起伏才叫作稳定,你这样子不能称之为定,那叫轻安。定是在眼见任何事物的动态当中,他都能解脱,这才称之为‘定'。本性具足,有慧的解脱,这个才称为大定。你那个是轻安,不叫作定,感觉很舒服,是暂时的,定是‘内无所惑,外无所扰,内外一如。'这才称之为定,才是真功夫。 (十四)问:如何达到真正的定呢? 答:要用般若的智慧,了解自性就是我,佛就是我们的本性,然后用回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执著的心,当佛号现前时,统统是全体心性的大用,大用时时现前。但你用的是意识心,设定一个佛号,然后执持佛号,在事相上念佛。就初学者而言,这是对的,但功夫要纯熟,就很困难。烦恼一起来,就无法念下去,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语默动静体安然',语就是讲话,默就是不讲话沉默寡言时,体就是入于大寂,大涅槃处。体安然,就是永远这样的,如如不动。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指我们的本性,如如不动、清清净净的。无论讲话也好,沉默也好,行住坐卧之间,我们不生不灭的心性,都是这样的如如不动、无所住。 (十五)问:如何能突破事相上的念佛? 答:这个要去体悟,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无常,无常当下就是空,然后,你的烦恼就会减少。建立空的思想以后,就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取舍的观念。那么,对于世间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万物,都可以放得下。放久了,佛号现前,一用起功来,就是本性念佛的功夫。这个是需要时间的,不是师父今天讲给你听,你就能够运用得上。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众生,悉皆归正觉,不负佛深恩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